时间:2022-04-29 21:05:32
导语:在摄影课程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039-02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摄影课程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如果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无法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在之前已有的课程基础上,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摸索与改进,形成了一套适合本校传媒艺术类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文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的摄影课程为例,探讨高职教育摄影课程的办学特点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摄影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
摄影课程作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的技术平台课程,是本专业群中的广告设计与制作、装潢艺术设计、影视动画和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大一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该课程旨在让以往习惯了素描、色彩,具有一定艺术功底的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数码相机,并且在今后的艺术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习惯于通过摄影来观看、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课程设计。摄影课程并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它也是计算机图像处理、影视动画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等相关专业课程后续开设的基础。因此,课程设计应围绕不同专业的学生展开,通过摄影课程的前期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为将来学习其他专业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定位。摄影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正好符合高职教育“学做合一”的办学特点。根据传媒艺术系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生源情况,结合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的原则,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将此课程定位为:了解现代摄影技术基本理论知识,重点掌握摄影实践操作,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数码相机,成为具有真才实学、能够在各种情况下面对不同的场景,完成图片拍摄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三)课程作用。摄影课程的开展,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中相关的专业如平面设计、图形图像制作、影视动画制作等相关专业课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它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对于高职学生今后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职业岗位。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必须能与行业接轨,因此多证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持有两证:毕业证和上岗证。因此,传媒艺术系改变了以往书面考试的方法,而是通过摄影课程的学习,通过专业技能考试,获得国家劳动部门所颁发的摄影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广告摄影、新闻摄影、影视后期制作、动画摄影等相关工作创造条件。
二、摄影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高职教育摄影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思路与传统艺术院校截然不同。它更加注重讲练结合,以技术为基础,以实际操作为导向来进行组织教学,课程设计体现“与专业结合,为岗位服务”,在实现工作过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使学生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和岗位竞争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灵活运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摄影比赛、摄影展览,注重学生间作品的交流讲评;教学内容项目化、模块化,采用情景实践教学方法,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的方法,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一)课程设计理念。摄影课程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讲练结合,以技术为基础,着重于摄影基础技能的提高。摄影课程以实际工作岗位及内容、任务开展教学环节,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摄影职业能力为主,并通过任课教师在多年教学过程中建立起的关系,积极与各类摄影企业合作进行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二)课程设计思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授方法和说教式的教学方式,采用模块式教学,实现“教、学、做“三者的合一,使学生易于接受,寓教于乐。整体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紧紧围绕构建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理念,实现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境、教学过程理实一体化和课程考核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的理实一体化设计:在理论讲解的同时布置相关作业,每次作业后进行交流讲评。教学环境的理实一体化设计:运用高职教育的新思路、新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情景教学,循序渐进;课堂讲授,作品欣赏,讲评与摄影实践相结合。课程考核理实一体化:以提交作品的大作业形式进行考核,取代以往的书面考试形式,强调在实践拍摄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三)课程培养目标。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摄影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摄影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摄影常识,能准确使用各种数码相机,参与摄影实践,满足一般工作场合的图片拍摄要求,最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摄影技能资格证书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毕业求职就业掌握一门技能,满足一定的工作能力要求。
三、摄影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课程内容选取。在摄影课程内容选择上,高职院校与普通艺术类院校还是有所区别的。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与实践两大块。在理论教学部分,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目前知识够用为原则,只讲授最基本的摄影知识,而一些在实际拍摄工作中接触比较少的内容则被排除在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之外。实践教学部分,加大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上课的过程中和课后把相机发到学生手中,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熟练使用各种相机;面对各种场景,要求学生通过充分实践,能够完成基本的图片拍摄。
(二)课程内容组织。一是课堂讲解结合实践操作,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同时展开教学;二是教学内容的理论部分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按照实际的摄影工作流程来安排教学进度与内容;三是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按难度进阶,每个部分都结合日常的实际案例展开。摄影课程是对整个摄影行业进行分析整理和对摄影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摄影工作的过程要求而制定的整体课程教学内容。并且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能力递进原则,编排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在教学中按照“教什么,谁来教,在哪教,怎么教”的思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理论讲授与企业专家业务指导相结合。摄影课程按照摄影实例和工作过程设立了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多个方面的项目模块来进行教学组织与安排。
(三)课程的针对性。江苏城市职业学
院摄影课程主要是针对传媒艺术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的学生,主要培养学生对于摄影基本知识的掌握。对于所拍摄图像的理解,针对不同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略微有所调整:对于广告专业,加入广告摄影基础知识、影棚拍摄的方法;对于影视动画专业,加入数码摄影后期图像处理的内容;电视节目制作则偏重于新闻摄影、纪实摄影;对于装潢专业,加入适当的艺术摄影技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
(四)课程的适用性。摄影课程的开展,适用于本系数码设计与制作专业群,为相关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平面设计、图形图像制作、动画制作等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技能培养课程。
(五)网络资源。在摄影课程开设的同时,可依托学校网络资源,在校级精品课程网站上开设课程学习的平台,通过QQ群与学生及时沟通,能够第一时间与学生保持交流,并且在知名摄影网站上设立专业讨论版,不定期开展摄影作品的在线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四、摄影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本,在摄影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加大实践实训的内容,从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到各种题材的拍摄技巧,从摄影构图、光线的运用到拍摄体会,告诉学生即使同一题材、同一拍摄环境,也存在着不同的拍摄手法。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可以使用学校最新购买的专业数码相机和灯光影棚,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熟悉相机的操作,掌握摄影技术。
同时,教师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同学到校园周边进行摄影拍摄指导。此外,还可在系内成立摄影兴趣小组,不定期举办图片交流和摄影展,带领学生参观各种摄影展览,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积极性。在实验教学中,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已经逐渐抛弃了传统的暗室工艺,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图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常识,加大摄影后期处理的力度。
在教学过程中,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现场实景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教师自身摄影实际拍摄的经验,从案例分析、实际拍摄出发。这种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现场实景教学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比起以往明显提高。
(二)实训条件。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拥有专业暗房,大型灯光影棚,多组专业影室灯具,尼康、佳能共计40余台当今主流数码相机和传统相机,高标准设置的专业苹果电脑机房,专业扫描仪和打印输出以及相关的印刷设备,能够满足学生的摄影实践拍摄需要。在摄影理论学习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接触到摄影器材,完成课堂作业、课后大作业的拍摄,并参与课外实践,通过机房中的专业电脑完成数字影像的后期制作与相关的影像输出。
(三)工学结合。摄影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开展校外实习同样重要,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现与南京多家摄影工作室、相关摄影企业、图文制作公司、后期印刷企业建立了校外合作关系,并设立专业实训基地,通过实习基地,教师可以把教学的过程搬到校外课堂来进行,让学生接触到当今最新的数码拍摄与冲印设备,还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间去。
(四)企业实习。学生在校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可以根据所学专业不同,选择相关校外实习基地,亲自参与到广告、人像摄影的拍摄和数码影像后期制作的实践中间去,以增强对于该课程理论部分的进一步了解,增强学生摄影动手能力的培养。每年都有十多名应届毕业生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校外基地完成了数码摄影,以及影像后期处理的实践活动,获得了校外基地领导的好评,有部分同学与企业间确立了毕业就业意向。
关键词: 摄影课程 教学实践 教学对策
随着摄影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摄影艺术也在飞速发展,如今的摄影艺术已经跨越了传统的胶片时代,来到了方便快捷的数字时代。数字摄影技术的方便快捷运用方式,使得摄影成为一门普及的艺术和大众的艺术。如今摄影课程已在高校中广泛分布于教育技术专业、艺术类专业,以及全校的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中,已经基本形成了成熟的教学模式。
就目前的摄影教学模式而言,我们在摄影课程的日常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尤其是对摄影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感觉枯燥无味,缺乏兴趣。而非专业性的艺术类学生觉得摄影课程和自己的专业无关,学习过程显得被动消极、兴趣索然,这就使得教学质量一直上不上去,学习更是成了负担。那么如何才能把摄影课程教成为一门精彩生动,同学们乐于参与的精品课程呢?我在日常摄影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在此谈谈自己的见解,与同行探讨。
1.采用直观化、具象化、通俗化等多种手段来生动地传授抽象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原理,避免教条式宣讲。
摄影课程是摄影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突出科技性和技能性特征。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物理学、化学、电子学、材料科学等)的基础上诞生并发展起来的,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摄影课程中难免涉及大量的专业的基础知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就会感觉枯燥无味。那么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呢?我发现,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多结合一些时尚类的摄影或是学生们喜欢的一些明星摄影广告,或者结合社会上的热点话题来谈论,寓娱乐于教学之中,就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这样,把枯燥无味的摄影理论知识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再运用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使得课程图文并茂、轻松愉快,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汲取摄影专业知识。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把直观化的照相机实物带入课堂教学。例如,我们在讲解光圈知识的时候,可以结合照相机的实物,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真实地观看镜头中光圈的样子,感受光圈在拍摄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容易理解,更便于深刻掌握。采用直观化、具体化、通俗化的教学方式,比起传统的教条式宣讲对学生来说更具有积极的意义。
2.强化对摄影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内部同一性、联系性方面的教学,使学生懂得摄影艺术与其他艺术是相辅相成、互补共生、相互促进的关系。
摄影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要拍摄一张好照片,不仅需要熟练的技巧,而且需要思想、感情、理解力、想象力和鉴赏力的融会贯通。在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摄影不单单是一门孤立的艺术课程,各种艺术门类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影响的。因此,在摄影教学的同时,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外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等,以增强自身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修养,并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朝一专多能、多才多艺的方向发展。学生在丰富了自身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修养之后,更能掌握好艺术的共同性,对摄影课程的学习会有巨大的帮助。其实艺术类的所有课程都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并且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和发展的。例如,早期摄影艺术的发展就是通过模仿绘画艺术开始的,现如今绘画艺术也需要摄影艺术的辅助拍摄完成照片再进行创作,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影响,融会贯通,形成一定的艺术流派,推进艺术道路不断向前发展。
3.在教学中反复强调摄影艺术的独特审美功能和艺术魅力,以及它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优美情操的重要作用。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美的眼睛是必需的。除了摄影理论知识教学外,我们也应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教授摄影构图和造型,训练学生追求美的形式感和优美造型,提高把握光影变化规律的能力,并教授他们在拍摄过程中加入优秀的创意表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美,知道什么是美,以及美的形式和种类,从而产生追求美的冲动和愿望,有意识地锻炼出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美的眼睛,这是对所有艺术专业的学生都普遍适用的真理。同时,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优秀的美学书籍,普及美学的知识,使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摄影展,去感受摄影艺术家对于美的表达,通过对优秀摄影作品的观赏和借鉴,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在实践课程中,可以带领学生模仿拍摄大师们的作品,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提高拍摄水平,最后发挥创意拍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秀摄影作品。在摄影艺术普及的今天,学生应该学好摄影,会拍一些优秀的作品,摄影艺术是现代人必备素养之一。
4.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带领学生完成实践拍摄摄影作品之后,我让学生进行后期处理,然后以U盘的形式保存拍摄作品,带入多媒体教学课堂进行模拟授课。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课堂上或者是课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学生接受评论和意见,后期拍摄中加以改进,课堂形式上仍然以教师为主导讲解。这种传统的讲评方式难免有一些局限性,学生被动地接受意见,对后期的拍摄实践没有太多的积极意义。现在我让学生自己站在课堂讲台上点评自己的拍摄作业,表述自己的拍摄内容和拍摄手法,以及主题思想和创意表达,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看法,点评自己的拍摄优点和不足之处,同时请同学参与点评。课堂形式以学生模拟讲评和同学点评的方式为主,以教师的点评为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互动交流自己的拍摄作品之后,不断地探索拍摄心得,在日后的拍摄过程中可以更主动积极地扬长避短,从而提高拍摄水平。采用这样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一是可以给予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站在讲台上可以帮助他们培养自信,为最终走向社会做充分的准备;二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摄影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改变以往学生“被授课”的教学模式,以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通过这样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学生的拍摄水平提升很快,他们每一次讲评拍摄作品,都可以欣喜地发现比之前的拍摄有了进步,逐渐的,他们对学习摄影的热情和信心也不断得到加强。
实践证明,采用这四大对策,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化被动为主动,从厌学到爱学,并提升了以摄影艺术为手段的自觉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以上是我在摄影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心得,希望可以给同行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闻摄影;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45-02
新闻摄影并不是用相机摄取影像的过程,而是摄影师用某种思维方式认识感知事物的过程。这一特性决定了新闻摄影课程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素养能力为主导[1]。认知学徒制是一种基于情境的教学模式,强调对策略性知识的学习。笔者以此教学模式为指导,开展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
1 认知学徒制简介
所谓认知学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是一种从改造学校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出发,将传统学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整合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2]。其理论框架主要聚焦于4个维度,即内容、方法、顺序和社会性,科林斯认为这四个维度也是任何理想的学习环境应涵盖的组成部分[3],如表1所示。
2 基于认知学徒制的新闻摄影教学实践
2.1 教学过程
认知学徒制主张学生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学习,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一主张来源于“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思想,即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就是采用的这种双主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1)建模。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教师首先传授课程的领域性基础知识,包括摄影器材的基础知识、摄影的基本技术和技巧、摄影构图的基本知识、新闻摄影的基本理论以及新闻摄影的基本方法等;接着以经典案例的形式进行策略性知识的传授,案例重点放在分析部分,以思维过程为主线,分维度进行解析。
2)情境设计。设计情景化的活动,并与相关的预期结果关联起来,以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模拟学习,发展远迁移能力。设计的活动一般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预期结果没有标准答案,开放性和自主性较大,以利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创新意识的发挥。
3)提供支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指导,提供必要的“支架”,如概念支持、元认知支持、过程支持、策略方法支持等。由于上述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包括完成活动需要的基础知识、过程、方法、资源等方面。
4)清晰表达。较强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清晰表达既能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学伴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实现学生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对自己活动成果的展示来实现这一环节。
5)反思。鼓励学生积极反思、评价或修正自己及他人的问题解决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活动过程与专家的示范进行比较,在作品展示时,评价其他学生的表现,指出别人的优势和自己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
2.2 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整体编排上,遵循认知学徒制的以复杂性递增的顺序原则。内容体系包括4个单元:单元一,摄影器材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单元二,摄影技术基础;单元三,现代新闻摄影理论;单元四,普利策获奖作品评析。在单元内容的编排上,遵循认知学徒制的全局技能先于局部技能的顺序原则。在建模过程中首先明确单元知识的总体目标、应用成果,继而是单个知识、技能的传授、应用,让学生首先从全局上把握目标,进而探究达成目标所需要的局部知识、技能。
2.3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认知学徒制的示范、脚手架支撑、清晰表达等方法。1)示范。教师主要通过典型性案例示范展示课程知识的应用情境、操作步骤,还能展示整个思维过程,给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供很好的帮助。2)脚手架支撑。本方法的具体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表述。3)清晰表达。本方法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个人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两种方式,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学生以教师的示范为参考,阐述自己的实践过程,并且能解答来自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提问。
2.4 教学环境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学习方式单一、实践管理困难、缺乏互动等问题,笔者设计、开发新闻摄影网络辅学平台,以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环境为主、以网络学习环境为辅的教学环境。平台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3 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来自师资、学生两个方面的问题。
1)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帮促性教学技巧。在占主导地位的建模和情境设计部分,要求教师最好能亲自参与实践,并以规范的思维模式分析、表述实践过程,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易于理解、便于模仿的思维框架。在学生占主体地位的提供支架、清晰表达和反思部分,要求教师既能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又能加以引导,避免实践的盲目性。
2)学生花在完成学习任务上的时间可能会更多。认知学徒制主张学生在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中学习,强调学习的社会性,而这种特质的学习活动往往比较复杂,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个问题也给部分学生造成一定压力,在提交的作业中出现从网络下载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胡立德.以素养能力为主导的新闻摄影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新闻界,2009(5):191-19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教育实战;课程改革
一、《产品拍摄》课程发展现状
《产品拍摄》课程是顺应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发展需求衍生而来的一门以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服务为目标的课程。是以商品为主要拍摄对象的一种产品拍摄,通过反映商品的形状、结构、性能、色彩和用途等特点,从而引起顾客的购买欲望。完美的产品设计会在拍照过程中使产品图像相当耐看。而如果在拍摄过程中操作不当,可能会使产品的图像相当难看,甚至丧失产品原有的风采,这样毫无疑问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市场销售。因此产品拍摄一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学校《产品拍摄》课程教学主要是采取完成虚拟课题的形式,在课堂上教会学生掌握在实际运用中可能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往往学生毕业后才能够知道能否学以致用,学有所成;而且缺乏市场的检验,对于毕业生而言检验成果的时间就太晚了。
二、依托一里营平台进行《产品拍摄》新课改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对于开展教学工作,发展职业教育,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好坏成为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是优秀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表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教师来说,课程的创新与研究是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的表现。如何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更好的使学生学会相关知识;在专业建设上又要坚持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知识,教学与实训相结合,要探索创新教学,实现工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里营”教育实战生态系统是我院响应国家的号召,以“立足供销、服务三农,做政府实施精准扶贫的好帮手”为理念,以“教育、实战、生态”六字定位,实现农村电商“互联网+技工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具有电子商务的很多职能岗位,为生态教学提供了广大的就业实践前景,给生态教学实现了前提条件。该系统是由线上“一里营”商城和线下综合实训室两部分组成,主要服务于培养多个专业的技能人才。
《产品拍摄》课程在线上商城平台的积极运营中,店铺中产品的拍摄和素材的采集更是平台和店铺运营的重要环节,拍摄素材的好坏也往往决定了网站商品广告宣传的效果;而利用平台的运营带教学的模式,在运营中学生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拍摄方面的问题需要向老师去咨询来寻求解决的办法。而基于一里营实战生态系统的教学教育理念,能够改变传统的老师被动教学为学生主动求学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了真实的学习任务和实训岗位,满足了项目式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三、传统摄影课程与依托一里营平台开设《产品拍摄》课程的比较
(一)从创作手法进行比较
传统摄影课程中,“风光摄影”由天时,地利等方面决定;“人像摄影”需被摄人物的配合;“广告摄影”根据委托者得到要求进行拍摄;“静物摄影”一切由摄影者自行想法决定。
“一里营”商场的商品拍摄,根据教育实战的理念以运营为目的,企业化管理为前提的学习。在一里营中学习的知识内容跟毕业后工作所运用的知识是相同的,真正做到学习与实战两不误。
(二)从教学的定位进行比较
传统摄影课程:通过一些虚拟的课题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如光学知识、曝光、构图等;目的是为了让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眼光。
“一里营”产品摄影新课改模式:以店铺的经营好坏作为检验摄影知识掌握与否的标准,比较结合社会大众对产品广告的省美观点,应用“信息工程”和“数字化”技术,适应 “互联网+”大时代背景。
(三)从授课方式进行比较
传统摄影课程局限于教会学生操作相机,学习从被摄物体的选择、背景道具的配置等方面的纯理论教学,实操也是老师根据所学知识给出一个虚拟课题去完成,学习的优劣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会太过重视。
而基于“一里营”网上商城运营所需要的摄影课程是为了对网上商品进行良好的宣传工作。产品摄影的技巧的优劣对商品的销售工作起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对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视。而进驻实训基地的学生们,既是学生也是卖家,所以学生们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会为自己摄影技术升级,为自己电商知识的运用升级,从而做到“生态教学”。
而根据开设网店的要求,会经常带领学生去实地拍摄,真实的体验工作,也代表的学校的形象,对自身的要求和状态都会比较重视,相应的也会比在校时候更加有积极性,做到了自我完善的效果。打破了以往固定的集中授课模式,由于学生是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去询问自己的师傅(即负责老师),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四、《产品拍摄》课改在一里营教育实战生态系统中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加强学生对“一里营”教育实战生态系统运营带教学模式的新课改的认识和重视
学生在实训基地学习,真实岗位任务融为一体,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意向,由老师评估决定岗位分组,在相关专业负责老师的带领下,对接相关运营着的店铺;也就意味着小组负责人在带领着组员在管理店铺的同时,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到店铺运营的好坏。
(二)《a品拍摄》课程在运用“一里营”商城平台教学的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运营店铺的同时,通过商品拍摄基本流程;掌握各类商品拍摄要点,对于不同种类商品素材的采集要考虑后期美化和上架后产品页面的合成。知识不能停留在理论设计和书面答案上,需要正式运用平台的运营,使理论结合实际,在运营过程逐步达到完善,达到网店经营的成功,以市场来检验学习成果。所以需要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并结合实际,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来解决店铺运营中相关问题,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找指导老师解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品摄影》课程在“一里营”真实运营中,学生通过对接商铺运营,在实践中学知识,在运营中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技能知识。
(1)理论知识:了解数码相机的相关优点与室内拍摄场景布置;人造光源的布置与应用;各类材质产品的拍摄用光和拍摄技巧。
(2)技能知识:能够分析产品的定位;明确素材与后期对网店运营的重要性;搭建简易摄影棚;对各种材质制品的拍摄。
(3)实践考核穿插在各个商城店铺运营中。目前“一里营” 已有20多家企业进驻“一里营”开展业务实战合作。开设店铺的类型也会越来越多,根据以上学习的课程,适当的安排学生去与企业对接,配合拍摄工作,将更有效的学习各类产品的拍摄以及后期利用图片修饰软件进行美化。以达到教学计划最终目标:胜任商城的商品拍摄、美工处理岗位与商品编辑岗位的需求。
(4)《产品摄影》课程在“一里营”真实运营中,实行企业化管理,学生达到的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思想与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的亲和力、合作力、沟通力、意志力、受挫力;培养学生在网络中礼仪,诚信、善良;培养学生的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分岗中掌握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企业化管理和“一里营”平台特色使学生掌握商务诚信和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毕业后社会适应能力、竞争力与就业信心。
五、取得的成效
首先,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项目教学法和师带徒教学模式下,学生掌握了真实运营店铺的各个相应的技能。《产品拍摄》课程的运用,使每一个店铺的产品拍摄岗位的学生都能胜任相关工作,实现了“入学即入厂,招生即招工”的教育理念。当学生从学校毕业的同时,立刻能够直接适应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要求。
其次,学生发生了积极地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在老师没有给出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等方式获取店铺运营和推广的资料;通过手机、数码相机等来获取产品照片;通过采访、社会调查等形式来获得第一手信息等。在组长的带领下组织小组成员分工,对拍摄商品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使命硗瓿桑经常加班也毫无怨言,并把所得运用到自己对接的店铺中。在课堂上,由于是以企业化管理,学生显得上心,乐于尝试分析。各讨论组热烈讨论各自的创意,更乐于向老师请教。像企业一样,每周进行晨会,周末进行总结;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也乐于表达团队在运营过程中的经验,展示自己团队的运营成果。
再次,学生间学会团队合作。在店铺运营的过程中,组员间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自由讨论、相互帮助,从而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由于各个小组对接店铺的种类不同,每一个同学的分工也不相同,所以需提前明确各位组员的各自能力,懂得分析自己的长处,利用各人的不同优点,合理分配各人的任务。使每一个同学都能通过“最终期末考核”。
最后,创新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传统课程所有理论和实践操作知识,还需要掌握电商网店的运营流程,新教学法主张学生作为主导,老师负责参与和配合,在指导学生完成店铺运营的情况的目标前提下,要求以店铺运营真实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往往超出教师的本身专业知识范畴,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沟通协调的能力;要娴熟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和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联合起来,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
一、探索《人像摄影》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意义
(1)数字摄影的全盛时期已经到来,提高摄影教育质量是信息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摄影教育在开发人的智能上具有其他媒介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2)人像摄影是摄影人才就业最广泛的岗位,也是最实用和最具竞争力的岗位和门类。如何提高中职学校摄影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我国摄影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对该项目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我国摄影教育的状况与欧美、韩国相比,均有差距。英美摄影高等教育中,摄影应用课程惹人注目。在韩国,实际拍摄占有相对多的课时,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十分受益于这一教学模式。法国杜百利美术学院的摄影教学方式值得借鉴:他们改革后:将新的教学体系称为“主题摄影教学”,把训练学生的眼力、思考力、审美力作为教学宗旨。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一部分不是孤立的模块,而是相互穿插。在拍摄实践时,学生可以自拟主题,设计方案,教师给予指导,做好充分准备,然后才开始拍摄。
这些教学改革,重点在于理念的转变。所以教学理念的更新至关重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中职学校《人像摄影》课程重在实践教学才能不断发展进步。
二、《人像摄影》课程教学新模式研究的目标
是要积极探索出一种实用、有效的,学校教育与产业相结合的,突出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人像摄影》课程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创新素质和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达到摄影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人像摄影》教学改革“工学结合”。
(2)抓住《人像摄影》课程特色,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自主学习。
(3)课程改革的初衷是要把单一技术性的课程转化为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课程,突出入像摄影的技能特点,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实现学生的“技能强化”。
(4)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使人像摄影教学与实际工作任务零对接,课堂与影楼一体化,教学内容与拍摄任务一体化,形成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教学格局。
三、课程突破与创新
突破单一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在《人像摄影》课程中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目标在实践中去完成一系列的拍摄“任务”“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以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在掌握数码摄影基本技术的同时,根据人像摄影课程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以拍摄任务为切人点,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使人像摄影教学与实际工作任务零对接,课堂与影楼一体化,教学内容与拍摄任务一体化,形成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教学格局,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潜能,让学生因为有优秀的作品而产生成就感,为学生奠定就业基础。
四、课程研究的思路
以实际进行人像摄影主题任务为主,通过一定数量的项目研究总结经验。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与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人像摄影项目进行调查了解。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完整的课程设计体系。
(1)通过对人像摄影工作室,影楼专业机构的调研,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现状和岗位能力要求,为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过程提供了现实性的参考,以此让更多学生认识并了解到人像摄影的艺术魅力,为实践教学发展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2)将研究目标重点放在人像摄影实践内容的创新和课程环节设计上,通过拍摄传统人像、时尚人物写真,实现人像摄影课程与市场接轨。通过环环相扣的仿真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课程任务,实现岗位能力的锻炼。
(3)引导学生在有偿的摄影服务中实践,尝试市场化运作,提高学习者适应社会商业摄影的能力。
五、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
(1)组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与社会摄影机构的深度联系。校内摄影基地场地由校方提供,设备由企业投资,校企共同监督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成立订单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共同对学生负责,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合同企业工作。
(3)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拍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后期制作创新问题。提高学生在前期拍摄以及后期数码影像制作过程中的展开运用。不断给学生提供多种在行业实训的机会。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人才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制定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因此,中职生跟普通高中生是不同的,他们是特殊的学生群体,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所面对的特殊人才培养目标。他们毕业后要作为“社会人”“职业人”走入社会,必须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技能以便能够顺利上岗,“能力为本”“以人为本”是中职学生的两个鲜明特点。
二、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
平面设计又称图形设计,泛指具有艺术性和专业性,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方式,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借此用来传达想法或信息的视觉表现。平面设计师可能会利用字体排印、视觉艺术、版面等方面的专业技巧,来完成创作计划。平面设计通常可指制作(设计)时的过程,以及最后完成的作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多的商业广告依赖于计算机的制作和加工,计算机和平面设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计算机专业中开设平面设计课程,是针对目前广告行业市场人才需求所设立的应用性专业。其课程通常包括PHOTOSHOP、3D MAX、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的应用。
三、中等职业学校中的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情分析。有的中职学生是初中分流出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的学生。为了把这些学生培养成社会有用人才,中职学校肩负起了此重任。有的中职生存在着文化水平偏差、素质偏低的现象,一些学生厌学思想严重。有的学习无目标,缺乏动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佳,一看专业书就疲惫,难以坚持;逃课现象严重,借故不听课或随意逃课;考试作弊不以为耻,违规违纪现象增多等等。这些“问题学生”集中在一起,对优秀学生的学习也带来不良影响。为了遏制住这股不良学风,针对中职学生这些问题,教师要从思想的源头抓起,要治标更治本,端正其学风,明确其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从入学初的第一堂课起,就要明确告诉他们,是为了什么而学习,学好平面设计对于今后的毕业工作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这有助于中职生端正学习态度,有助于今后的成才、成功。
(2)如何提高平面设计的教学水平。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①良好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比如,可以采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例如: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国内外优秀的广告作品,课上再逐一讲解其设计的结构特点、色彩喻意,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案例教学与动手操练教学法。让学生用广告摄影课上拍摄到的照片作为素材,结合PHOTOSHOP、FLASH、DREAMWEAVER等软件进行再加工,使学生在加深对广告图形图像的理解同时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让制作出来的作品更具生命力。③多媒体投影教学法。④荣誉鼓励教学法。每上完一个单元课程,要求学生进行设计作品汇报,评分作为平时成绩。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校内外技能竞赛,让学生通过竞赛激发学习热情。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安排到学校实训工厂实践学习,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为毕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⑥在教材的选取上,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基础,选用合适的更通俗易懂的新式教材,更多的案例和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知识。
(3)克服教学工具短缺问题,保证中职教学质量。教学条件的制约,也影响着平面设计的教学。例如,为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广告摄影课,需要用到价值三千元以上的数码单反相机,学校提供的教具只有一台,全班30个学生,很难满足教学需求。为了保证学生都能学到摄影技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上课以小组的形式使用数码单反相机,课后动员学生利用带拍摄功能的手机进行摄影创作,上课时把自己的作品导入计算机,老师再逐一辅导,这样就解决了教学工具短缺影响教学的现象。一学期下来,大部分同学掌握了数码单反相机的基本结构。部分同学能够独立完成摄影创作,还选送了作品参加全区中职学校摄影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中等职业教育短短三年,除最后半年的离校实习,实际在校只有两年半时间,时间紧,课程多,是教学上的一大难点。对此,我们提取课程的精华,讲精讲实,很好地利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时间,课后布置实际操作性较强的作业让学生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基本上都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知识,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多样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平面设计作为与商业广告及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也在迅速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跟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更新和提高。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紧跟时代步伐,时刻关注国内国际设计理念,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要转变思想,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加实践学习,提高欣赏能力和创新能力,用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劳泰伟,任志楠.这样疏导学生心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2.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基层;摄影团体;摄影辅导
中图分类号:G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2-0072-01
摄影是造型艺术的一种,以照相机和感光材料为工具,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体裁上分新闻摄影、纪实摄影、人像摄影、风景摄影、动静物摄影等。对业余摄影团体的辅导工作要具有普遍性,做到针对性。就目前现状而言,我们可以开办摄影辅导班,讲解相关知识。众多业余爱好者的艺术水平和发展方向,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就需要专业人士开展辅导工作,加快摄影普及的速度。
一、民间基层摄影团体的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基层摄影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无限活力。而一个地区的基层摄影团体,如何建设、生存,乃至发展,是全国县(市)基层摄影组织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民间基层摄影团体应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增强摄影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以会刊为平台,加强沟通、交流渠道;兴办摄影产业,增强基层摄影组织的生存发展后劲;加强摄影横向联系,构建摄影交流平台,从而推动基层摄影协会的发展。
目前,我们看到我国基层摄影团体的前途一片光明。基于协会本身的性质(民间组织),有着一定的制约因素,使协会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开展对基层摄影团体的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二、对摄影团体的辅导工作
第一,设备上给予大力支持。摄影是用光的艺术,所以,器材的选择很重要。对于社区、街道等基层团体,往往活动资金出现不足的情况,在摄影器材上,也会出现短缺等现象,而业余爱好者不同专业人士,不会投入太多的金钱,在选择器材上也会出现失误,比如老人一般比较喜欢老牌子,女孩子比较注重相机的外貌,这使得基层摄影团体中难以出现经典之作。镜头、机身固然很重要,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重要!初学者对于相机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并不熟悉,这样很容易导致失误,也容易造成相机的损坏,所以想要成为专业摄影师的摄影爱好者,都必须从基础开始学习;也有具有一定基础的初学者,他们的兴趣会转移到高层次的摄影构图和用光,摩拳擦掌后欲跻身于新闻摄影的殿堂,更有雄心勃勃者,挥臂甩膀,极力攀登摄影创作的高峰。这就决定了对他们的辅导工作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开展分类辅导,给予相应的摄影知识,满足对摄影艺术的需求。
第二,技术上组织交流研讨。作为一个摄影群体,在基本技能技巧方面必然存在差异性,可是他们普遍呈现出上进性,努力吸收更多的知识。这就决定了对他们的摄影辅导工作务必要及时满足摄影求知者的需要,认真组织各层次人员开展分类、辅导。摄影艺术的内涵非常广泛,给不同层次的摄影群体和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门类选择,同时就决定了对此的摄影辅导工作在内容上应具有针对性。政府可以为各民间团体一起交流,探讨提供场地,并派专业人士参加交流会,提供专业的帮助。通过这些活动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兴趣,吸引更多的员工加入到摄影团体中来,摄影艺术就可作为最普及的基层文化建设而形成主流。
第三,举办摄影展览,展示成果。面对基层摄影团体,除了搞好相应的辅导外,还可以配合当地的特色进行图片展览,组织骨干作者开展创作活动,加强各摄影团体之间的联系,创办会刊、摄影基地,为新人展示摄影才华,提供交流平台,兴办各种摄影产业,举办各种摄影活动及比赛,为今后全国各地组织摄影活动提供借鉴,为政府、企业更好与摄影联姻,提供一些好的思路,为摄影协会组织创作比赛活动提供一些好的模式,同时为影友参加类似活动提供参考与启发。
三、总结
摄影者在创作照片过程中所获得的乐趣主要是建立在技术、艺术或交流的基础上,并且开始对某一领城的兴趣,很容易发展变成对这一个领域的爱好者。针对基层摄影团体的辅导工作,要具有层次性,对摄影团体本身的技*术、设备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并积极组织、参加摄影团体的交流活动,促进全民摄影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摄影艺术的水平,创建和谐的文化社会。
参考文献:
[1]秦有玉.浅谈老年大学摄影课程安排[N].中国老年报.2006-05-17.
[2]穆中红.创办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老年大学[N].科学时报.2005-09-20.
[关键词]电子商务 商品摄影 电子商务商品摄影流程
一、背景
1.传统商业摄影所处地位
商品摄影是一项传统的商品表现形式,摄影师通过摄影作品将设计创意人员对广告主的需求,在图片美观性和艺术性的指导原则下,对商品的材质、特性、用途等方面进行创作。图1所展示的是一个典型的广告公司工作流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传统商业摄影在项目的企划流程中,摄影师作为最后的执行者从一开始就受到项目预算、策划设计、媒体投放等利益相关方的“干扰”,如一部摄影机器一般服从客户的需求,着力于创意人员创意想法的实现,自我创新的发挥空间不大;
作品多为展示目的,某种程度上存在有 “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局限,很容易脱离实际消费者的消费品需求;
并且传统商业摄影只是作为企业众多宣传推广的手段之一,这样企业在分配预算的时候势必会有受众覆盖面、投资回报等考虑,从而营销摄影作品的企划和质量。
2.电子商务商品摄影的变化
电子商务展示的虚拟化性质,使得网站上的商品主要以图片和文字两种元素体现出来。对于电子商务公司,如果除了商品采购、网络营销、业务运营、客服和仓储物流等业务以外还要兼顾摄影的工作,那么在通过传统的广告或媒体公司处理商品摄影的时候,高昂的费用以及漫长的产品制作周期将会是企业运营中成本的主要负担。另外由于商品摄影也并非电子商务公司主营业务,一般公司只会由人兼任少量的商品拍照或后期处理任务。
目前以淘宝商品摄影外包服务商的业务为例(如图2所示),摄影作品的商业属性决定了业务流程从创意开始就由摄影师发起,包括主题创意的设计,商品的搭配,模特的造型,直到拍摄的实施到图像的数字化处理,以及文案创作,一个成熟的电子商务商品摄影团队每天可以完成2000个SKU的生产。这其中的摄影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环节的总工程师,由于互联网公司人员的结构多是有业务驱动所决定,摄影师在懂得摄影创作的同时,还了解客户和消费者心理以及市场信息,善于商务谈判,更能够驾驭团队的协作以及控制拍摄预算。
图2 典型淘宝商品拍摄外包服务商的工作流程
二、电子商务商品摄影的教学实践
1.创意工作的流程化
摄影行业的特点是入门门槛低,尤其在摄影器材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少则两三个人就可以成立工作室。然而实际的情况是,摄影的学习曲线漫长,并且商品拍摄是一项需要注入大量创意的工作。如何在规模扩张和产品质量之间寻找平衡是一个电子商务商品摄影工作需要关注的。
在电子商务网站图片工作流程中,一切的目的都是在为促进客户下单为目的,如何能够吸引并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是设计实训内容的关键。以相册图片为例(图3),多是以五张图的形式出现,其侧重点各部相同:
第一张:白底正面全貌图;
第二张:白底背面全貌图;
第三张:侧面图或者细节图1
第四张:细节图,用于表现商品侧面全貌图、领子、袖口、LOGO、商标、衬里、材质等
第五张:模特图或者细节
图3 电子商务的五张主图
在实训中的摄影、造型、设计以及后期的商品详情描述和文案处理中,将实训内容细化到诸如图片清晰明暗度、灯光角度、清晰度、图片尺寸、边框、水印、留白等几十个参数。归纳出数种最受欢迎的风格,并分解成具体参数对内培训,以保证不同针对不同的实训班级都能够按照标准的流程要求拍出一致产品效果。
2.实训室的设计
本实训室的设计遵循了主流电子商务公司的影像采编工作流程,分为商品摄影区、服装待拍区以及影像编辑区三个区域。摄影区设置了2大6小共8组摄影室,以及两个试衣间和两张化妆台。其中两组大摄影室用于拍摄大件商品,如服装、人物、床上用品和家用电器。6组小型摄影室用于拍摄箱包、鞋类、饰品和手机等小型商品。所需的摄影器材,包括数码相机、反光板、柔光灯、静物台等器材。对于模特拍摄时需要对模特的化妆以及衣服的更换,可以在化妆台和试衣间完成。
待拍商品区由货架和衣架组成,用于待拍摄商品的取放。所需器材包含有衣架、货架、货梯。
图像处理区用于对所拍摄图像的数字化处理工作,实训内容包括图片相框的制作、白平衡的调整、图片降噪、影像合成、商品E化等内容。本区域的环境设置为6人工位结构,模拟企业中团队情景。所需设备有PC,扫描仪,打印机以及交换机等网络设备。
图4 商品摄影实训室
三、总结
电子商务商品摄影是一个因中国电子商务行业情况发展起来的新事物,与当前欧美Pininterest为代表的兴趣图谱分享类SNS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之路。中国电子商务仍处于网络零售业态,从而对商品摄影方面在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摄影器材价格的下降,以及图像处理软件要求从业人员以低成本、摄影的流程化和以及小团队协等方面要求适应当前业务的需要。这样的标准化流程作业方式无论是在企业工作场景中,还是高职的实训教学中都具有可复制、可量化以及低成本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郭文娟.论广告摄影的约束性[J].大众文艺,2011, (16)
【关键词】摄影教学;数字影像;教学方法;实验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79―03
前言
《摄影基础》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5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6学时,实验18学时。我院自2001年开设教育技术专业以来,《摄影基础》课程一直伴随着学科专业的发展而发展,并为艺术设计专业和新闻专业相关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数码照相机的普及应用和图像处理的数字化发展以及高校本、专科学历性质的不同,《摄影基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技能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促使我们在《摄影基础》课程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对课程教学时数和教材选用有所变化,对教学设施、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和改革。虽经历了建设发展过程中实验条件简陋的坎坷,仍然还有一些不足和缺憾,但经过我们不断研究、探索、完善,现在《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已基本发展成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经常参加各级影展和大学生DV作品大赛并取得不同级别的奖励,从兴趣的产生发展到能力的提高,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也为《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教育电视系统》、CAI课件制作、影视创作等专业课程和实验的深入和提高打下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笔者将自己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总结出来,旨在使《摄影基础》课程更加完善,以便今后能更好地深化教学。
一 更新教学目标定位
摄影是一门集科学和艺术的综合性学科,同时也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现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怎样通过摄影教学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专业技能的扩展,适应“读图”时代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一直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深思的。从课程性质上,《摄影基础》属于应用性课程,学习时应该强调实践操作;从教学目标上,不但要掌握摄影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作能力。以往的摄影教学主要以学习和掌握摄影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大量课时用在讲解照相机原理、曝光控制等基本操作上,学生多数仅能拍摄出清楚的照片即可,要想创作摄影作品,还要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摸索、锻炼。而随着照相机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操作技术的简单化,促使我们调整教学重心,教学内容由技术性向艺术性转移,把教学目标定位在摄影创作上,要求学生在实验当中注重用光、合理构图,能够创意求新,拍摄出有较高质量的摄影作品。
二 修改和调整教学单元
针对新的教学定位,分析了数字化环境下课程内容和专业发展特点,我们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一些修改和调整:
首先,及时更新课程教材。自本课程开设伊始,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向学生传授影像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强教学创新,从掌握技术转向提高艺术水准,先后更新和选用了更适合学生和教学的新版本教材,其中有:《摄影基础》,刘涤民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摄影技术教程》,许国兴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第一版;《大学摄影创新教程》,陈琳著,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摄影技术与艺术》,杨韶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2008年第二版。
其次,调整教学重心,合理压缩教学单元。随着照相机的不断更新,计算机处理技术和电子元器件的发展,有些课程单元的学习已显得过时或失去实际意义,如双反照相机的使用、暗房特技处理、冲洗药液的配制、黑白照片的接触印相、彩色片的洗印等。以前为学生实验提供的多是全机械相机和黑白印放设备,教学中曝光量控制的讲授和实验较多,传统暗房操作实验所占的比重也较大。而今学生所用的都是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照相机或数码照相机,曝光、调焦等在摄影实践中的控制应用不断减少,我们对部分内容做了相应地压缩。照相机的自动化、操作技术的简单化,使我们在教学中加大了摄影用光、构图及摄影鉴赏的比重,为摄影教学由教授技术向传播艺术的转变提供了时间和条件上的可能。
再次,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影像综合处理能力。数字技术的21世纪,人类又重新进入了“读图”时代。结合数码科技产品的普及和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高,教学中及时提供最新的影像发展信息,补充最新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增加了数码照相机的使用、多种曝光模式的调节、自动曝光补偿、计算机图像处理、数码照片的输出、数码相机动态摄影、数字相册和影像编辑等实验项目,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联。
为达到课程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我们选用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杨韶光编著的《摄影技术与艺术》2008年第二版教材,教学中不断强调数字环境下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在基础理论方面重点熟悉照相机的功能结构和拍摄模式,掌握照相机的操作和使用;理解景深的概念及光圈、焦距和物距对景深的影响,合理控制画面的清晰度和虚实关系;了解分辨率、像素、压缩比等性能指标,认识数字图像的文件格式和颜色模式。在实践操作方面掌握室内灯光和室外霞光、夜景等不同的光源环境,练习掌握人物、风景、和、静物等不同题材的拍摄要点,在拍摄过程中注意光线、色彩、构图的调整控制;熟练操作Photoshop、ACDSee等多种数字图像操作软件,能够顺利完成图像数字化的保存、传输与加工处理过程。
三 理论联系实践,创新教学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历从专科到本科;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操作;从基础课程入手到专业课程深入;从技能手段掌握到艺术创新提高;从专业课程学习到课外社团交流等诸方面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理论学习与实践技巧和佳作鉴赏相结合
教师结合自己或他人在摄影创作过程中的拍摄技巧和经验进行理论讲授;通过讲解小窍门、小经验,开展课堂激励机制;介绍创作理念和摄影感受,创设教学情境,使理论教学实践化。
针对不同镜头的效果、构图用光、画面质感等,运用深入分析大量摄影佳作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感知,使技能掌握和审美提高相得益彰。笔者还通过建立个人摄影博客和利用网站资源开展课外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引导学生自己去发展。
第二、开放利用实验室,创设实验环境
摄影创作与一般课程实验不同,实验项目通常不一定能在规定课时内完成。为配合教材内容足量开设相应的实验项目,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创作时间,摄影实验室在课余时间面向学生开放,充分利用实验条件,最大程度地创设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环境,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到实验室进行操作,从而加强课外训练。
第三、多形式评阅学生作品,启发创作思维
学生完成课堂实验或摄影创作后,提交作品的实验报告中需写出创作的构思、过程、相关数据及结果分析。通过对作品的自我评价来提高创作能力。学生的摄影作业中往往有一些较好的创意和表现形式,但更普遍的是常见弊病或不足。面对作业的师生交流、点评,可以给学生及时反馈,找其出不足,对纠正错误、提高技能、启发创作思维大有裨益。
摄影实验不单是验证性课程实验,还应力求创作出新。每学年课程结业时,教师都把学生的实验作业和创作作品整理、刻盘保存,并尽力创造条件举办学生摄影作品展或提供校内外的摄影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相互评价、交流,扩大摄影创作的空间,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第四、成立影视协会,持久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技术和艺术能力
教育技术专业影视制作方向课程的实践性、技术性很强,各门课程一般又都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学习周期,而相关技能的提高,仅靠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给学生创建一个长期实践和发展的平台,同时也为了丰富全校的大学生课余生活,提高艺术修养,在教育科学系和院团委的支持下,2002年成立了以专业教师为指导的学生社团――影视协会。协会最初以教育系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为骨干,后逐渐扩展到新闻系、美术系、中文系、音乐系等专业和系部。协会经常举办摄影知识讲座、经验交流、组织校园DV剧拍摄活动,每年推荐优秀作品参加省级影展和全国大学生DV大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学习提高,协会学员在协助院系精品课程建设和团委、宣传部等部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展。此项活动以教育技术专业为中心,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带动了学校多个学科的专业学习和能力提高。
四 革新实验室建设
作为应用性课程,《摄影基础》必须配合理论教学并通过大量的实验见习才能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实验完成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的质量,而实验项目的设置又受到设备配套数量的制约。为此,我们紧紧抓住本科验收和学院实验室建设的机遇,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从数码技术的发展趋势出发,对传统实验室进行了数码革新建设。
在设备配置方面,以16台凤凰DC-505、DC-888传统相机、2套斜桥式黑白放大机及相应洗印设备为基础,更新、添置了18台NIKON D-300、D-60、COOLPIX-8800等数码照相机和2套数字影像处理设备,并与机房50台计算机、11套非线性编辑机相结合,充分实现图片和影音图像的数字化处理。同时建立80M2灯光摄影实验室两间,配备专业影室闪光灯18付,可换拍摄背景幕两套,大大改善了实验教学环境。
摄影实验室通过改造升级可以进行光学相机和数码相机的摄影创作、数字影像的处理两大类实验,完成相机的设置与使用、曝光控制、光圈与景深控制、摄影布光、人像、静物摄影等室内实验项目。实现图像输出、 图像修整、抠像、拼接合成和更换背景等计算机图像处理。利用情况良好的传统洗印设备,完成黑白胶片的冲洗和黑白照片等少数传统实验项目,减少设备闲置,提高利用率。
五 丰富教学效果评价手段
过去主要依据考试卷面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绩,平时作业和实验所占的比重较小。摄影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应给定体现在学生的实践能力上,而不应简单地依据笔试成绩。因此,依据学院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调整了学生成绩评定方式:
学生成绩 = 平时(考勤+作业)×10% +实验(作品+分析报告)×30%+卷面成绩×60%
其中将实验成绩的比重提高了10%,增加了对平时作业的检查,使学生成绩由侧重理论转为综合评价。特别是对于在摄影大赛中入选、获奖或在摄影杂志上发表作品的同学,依据等级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加分。
六 课程的精品化建设发展思路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具备综合能力人才的需求,加强学生在校内外的自我创新意识,提高社会竞争能力,同时也为了课程自身的建设完善,适应教育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我们以科学的发展观提出了今后对该课程的改革和精品化建设的改革发展思路:
第一、进一步加大和丰富实验的比重及项目,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条件,设计开设更切实际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满足社会的需求。
第二、加强学科横向联系,补充计算机基础和平面设计知识。作为启发性教学,提高审美素质,引导学生开展数字影像合成创作,扩展创新能力。
第三、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拓展专业发展范围。加强《摄影基础》与《电视节目的编导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之间的衔接、融合。建立与新闻专业课程的联系,拓展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