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生拓展训练体会

时间:2023-01-05 18:43:14

导语:在学生拓展训练体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生拓展训练体会

第1篇

关键词:精读课文;预习;挖掘;体悟;拓展;多彩

精x课文包含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本功训练项目,范围广,知识含量高,是语文教材的主体,也是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手段。精读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以读为主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感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精读课文的确得“精”,到底该精在哪儿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一、精在预习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是提高语文学习的一种途径,尤其是精读课文,更需要提前预习。细心的老师会发现,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这个环节虽然每个人都在做,但得到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预习的:

读: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至少读两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认真的诵读课文,才能扫清生字障碍,较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学起于思”,学生不但要会“疑”,更要会“思”。我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提示进行思考,对文章的主题、句子的理解有个整体的把握,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让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大限度发挥孩子自己的力量。

画:熟读课文,把好词好句用不同的线段画出来,在读懂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在不懂的地方打上记号,课堂上会更加重视,学习效率会更高。

查: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用这些资料来充实我们的课堂,扫清理解上的障碍。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增加知识储备、形成知识链的基础。记得我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我布置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让学生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用笔做枪的历史背景,逐步体会先生关爱百姓、同情疾苦的优秀品质。孩子们有的上图书馆,有的上网,有的向家长求教,利用不同途径,自己动手,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精在挖掘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精挖文本,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体会作者真实的情感。

在《捐赠天堂》一课的精读训练中,我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找出表现中心的句子“我只知道,一颗童心给另一颗童心,捐赠了一个真正的天堂。”继而围绕这句话进行精细的挖掘,让学生从文中找一找,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一颗童心给予了另一颗童心快乐和幸福,用横线画出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悟,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样通过重点句子精挖文本,让学生逐步体会捐赠者那颗善良美好的童心以及被捐赠者接到礼物时的快乐与幸福,感受到童心的可贵,感悟美好的人间真情。

三、精在体悟

特级教师林润生说过:“精读课文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经历多种形式朗读、感悟与交流,思考与想象。”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用心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因此,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则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如《灯祭》一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外貌等重点语句进行研读。抓住父亲做灯的过程及“我提着灯东家串西家”,深深体会父亲对我们无言的爱;抓住“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给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一组排比句从意思上逐层递进,突出表现了“灯”对“我”过年的重要性,融入了对父亲浓浓的思念。

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精读,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四、精在拓展

一节高质量、有内涵的语文课,必然要求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延伸。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我在讲《松坊溪的冬天》一课,在研读第三自然段时,排比句式的连续比喻,让学生展开想象,还有哪些形态的溪石,仿着文中的句式说一说。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像仙鹤展翅”,有的说“像孔雀开屏”,还有的说“像猴子摘桃子”。这样的拓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孩子们用鲜活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松坊溪溪石的奇异姿态,深入理解了文本的内容。

再如《灯祭》一课,为了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由文本联系自身,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美好亲情,拓展延伸时我要求学生课下阅读《白雪的墓园》《不灭的家族》《遥渡相思》《重温草莓》等课文,让父爱浸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适当的拓展延伸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认真设计好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会让语文教学达到一种美妙的境界。

因此看来,精读课文的确是教学的主体,精在预习,精在挖掘,精读体悟,精在拓展,紧抓这些环节,以读促悟,以读促写,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韩晓梅.浅谈小学阅读教学模式与方法[J].读与写:教育学刊,2010(5).

[2]李超林.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浅探[J].素质教育论坛,2010(12).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拓展训练;心理健康

拓展训练起源于英国,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拓展训练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被引入我国,长时间以来只是作为商务公司提高团队精神的一种手段而存在,是由一些专门的人力资源培训公司在运作。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拓展训练作为体育教育的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手段在学校已经得到认同和应用。

1.拓展训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

1.1拓展训练的基本内容。

拓展训练的内容是为解决参训者的心理问题而设定的各种练习项目。主要包括个人项目(空中单杠、断桥、独木桥、缅甸桥、死亡滑翔等)、融冰项目(面对面的介绍、代号接龙、大树与松鼠、盲人防阵、风中劲草、信息传递、猜猜我是谁等)和集体项目(众志成城、天梯、求生、袋鼠跳、渡河、翻叶子、雷阵、信任背摔、快速传球、好邻居等)。通过这些项目的练习,达到相互沟通、共同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认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联系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迁移,达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社会生活和竞争的能力。

1.2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

从拓展训练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看出,体验式学习是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 “体验”是“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强调体验者的“经历”。教育界对体验式学习的理解,是指学习者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活动。拓展训练就是要让参训者在各种活动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体验和感悟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2.拓展训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危险度、合作度、趣味度是引起心理负荷的主要外部条件。训练对象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协同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这种感受将有助于打破抑郁、焦虑以及与其他消极心境状态相关联的恶性循环。由此可以看出,有一定困难和危险的拓展训练手段、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和有趣的训练方式能引起较强的心理反应,能对训练对象在动机、情绪、意志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迫使人的心理感受在承受负荷的情况下逐渐成熟并得到发展。

3.拓展训练可以产生的积极作用

3.1拓展训练可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的自觉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决定了学生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的程度。学生面对困难不惧怕,经过努力完成训练,达到拓展训练的效果,这一过程可增强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促进学生正确评价自我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学习良好的意志品质,提升崇高的社会价值,并指引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如果难度太大,超出了学生的能力所及,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和积极性。因此,掌握好拓展训练的难易程度,保持项目难度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才可获得较好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效果。

3.2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

拓展训练的危险度是指训练对象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脱手、跌落等危险性的程度,它对训练对象的勇敢精神是一种挑战。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克服各种器械或其他障碍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容易产生恐惧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克服恐惧心理,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勇敢迎接挑战。当学生战胜恐惧,完成危险性动作时,就会信心倍增,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产生前所未有的体验。当然,选择和设计具有危险度的训练项目一定要做好安全保障,既要确保项目的危险性,又要保证不会对学生产生危害。

3.3 拓展训练能够激发个人潜能,增强团队凝聚力

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令人愉快的社会交往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人际交往离不开互相信任、互相协作的精神。拓展训练的大部分项目如信任背摔、攀天梯、互助攀岩等都强调互相协作、互相信任的团队精神。拓展训练能让团队中每一个队员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的同时体会辛酸。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意义,知道如何与别人合作,增加了同伴间的相互关爱和信任。每个学生都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信任、理解、关爱同伴,乐于主动帮助别人。同时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依赖,自己同样需要别人的帮助。只有相互帮助、团结协作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完成训练项目,这样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互相信任,让学生享受到助人与被助的快乐,体验集体的力量与合作的愉快。

3.4高峰体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峰体验是一种短暂的自我实现,是人们在攀登人生最高境界时不断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超越一切功利之上的纯粹体验。拓展训练将学习方式通过活动与游戏的方式带入训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技能的形成。当兴趣处于中度激活状态时,会倾向于想要吸收信息和拓展自己;当兴趣组织的加工取得一定成果时,维护中等强度的紧张得到释放,就会产生快乐的体验。兴趣与快乐相互交替和补充会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引发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其变被动接受为积极自觉的渴望,并促使其主动迎接困难,挑战困难。学生在克服困难顺利完成项目之后,所取得的成果一旦得到了自己或他人的认可,就会具有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就会获得人生难得的高峰体验。训练过程中成功的鼓舞和失败的磨砺,会使每位学生在不同的体验中了解和正确把握自身心理发展规律,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自信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作者单位:沈阳铁路机械学校)

参考文献:

[1]张亚琪.关于拓展训练引入大学体育课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3(4)

[2]胡仲秋,等.学校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模式的探讨[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4(3)

第3篇

论文摘 要:高中体育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加入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素质拓展训练与高中体育教学的结合。 

 

高中体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素质拓展的内容是对于体育课程的大胆尝试,同时也是对传统体育课程的改革。这种改革对于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素质拓展主要形式 

1.信任支撑下的心理挑战 

信任背摔是拓展训练中一个经典的项目,其操作要求是团队中的一名学生站在高度为1.6米的台子上,背对下面向后倒,其余的学生两人一组用特定的方式去接从台子上倒下的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样的高度后倒下去,内心多少有一种恐惧感。这个项目的内涵所在就是使学生充分感受信任的重要性,对比实际操作与观察的区别使学生体会到操作的作用和操作的真正意义。感受突破心理障碍瞬间的感受和挑战自我的意义,不断使自我在心理层面上得到突破和发展,进而推动自身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 

2.团队压力下个人心理极限突破 

拓展训练中最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应该是断桥和空中抓杠,完全属于个人心理挑战项目,许多学生在跳跃前或跳跃后都有极度恐惧的表现。有的学生由于害怕,想放弃,但拓展训练的基本要求是全员参与,不允许任何人退出,在团队的鼓舞下,每个学生都会振作起来,充满勇气,勇于超越。 

3.互助双赢与多赢下的高峰体验 

拓展训练的主体理念是“挑战自我,熔炼团队”,其主要内容是以团队为单位去完成一项项具体任务,每个项目都需要团队的充分团结协作,其中逃生墙、钢丝桥、建绳房等几个项目尤其强调合作,否则根本无法完成,将面临“生命危险”,在这种“危急”的时刻要求个体必须充分信任自己的队友,获得队友对自己的支撑,体会主动付出才会得到回报,感悟“人”这个字的深刻内涵——撇和捺之间的相互依靠支撑,感受人的社会性。 

4.突发紧急情境下的心志考验与突破 

在拓展训练的项目中,有几个项目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时间紧而且情况危急,如果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任务,所有学生将面临“生命危险”,这种情景模拟设置会使得学生在很大的压力下共同完成这项任务,在焦急的情况下进行讨论、寻找方法、争论甚至争吵。 

二、高中体育课程中融入素质拓展内容的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性 

高中生处于人生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热衷于追求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往往会突发奇想地去做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加入素质拓展的内容首先要考虑的是体育课程开展的安全性,也就是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施素质拓展。 

2.注意素质拓展内容的选择 

由于高中生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因此选择适合他们的素质拓展内容,才能保证这些课程内容顺利地融入高中体育课程当中,并发挥应有的作用。素质拓展训练往往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挑战性。而高中生在心理和生理发育上还不完全具备参加所有素质拓展课程的条件,因此选择合适的拓展项目至关重要。 

3.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建立有效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评估机制,对于加入高中体育课程的拓展项目本着合理有序的原则加以评估,保证拓展项目的适合性和有用性。 

 

三、结语 

基于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体育教学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潜能,在高中体育课程中加入素质拓展的内容有利于高中体育课程的素质化教学,也是对其进行素质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和步骤,对于我国高中生整体心理和生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管理能力 拓展训练 课程建设

目前,许多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反映虽然在企业能够获得核心岗位和良好的晋升机会,但仍然面临两个困难,一是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第二是初任管理人员,不知道如何管理他人,很难将课堂学习的管理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以体验加分享为主要模式的管理能力拓展训练课程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一、将拓展训练融入管理学课程的意义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目前,我校学生多作为独生子女的“90后”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足,团队意识淡漠,再加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拓展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大学生在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以上这些良好的品质,也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综合素质。而且,学生的生活实践较少,生活技能化知识远远落后于信息知识量,让这一代人获得感受生活中的许多技能要求的机会,接近生活的感受式训练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2.进一步完善酒店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

拓展训练课程不是对以往课程知识的简单总结,而是通过“感受与分享”对知识有一个更好的体会。人的学习方式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课堂式教育,一种是体验式学习,拓展训练就是一种最有代表性的体验式学习,通过项目活动使学生有亲身的体会,克服了“填鸭式教学的弊端。

3.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层次

近年来,拓展训练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受训人数激增。关于拓展培训的需求也随着市场的成熟而逐渐加大。

酒店管理拓展训练课程有助于提高学校社会服务能力,可以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学校对企业的单一知识的培训也逐渐提升为对企业员工能力的培养。是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层次得到提升。在此基础上,拓展训练培训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

拓展训练在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大学生在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以上这些良好的品质,也正是现代社会所需要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将拓展训练融入管理学课程的思路

1.拓展训练课程的定位

酒店管理专业瞄准省酒店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将专业定位于为国际顶级酒店、本土酒店集团和高端经济型酒店,培养核心员工、中基层管理者和职业化的驻店经理人。

为更好地满足酒店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专业创设了“三阶递进、双线贯通”的课程体系,即专业核心课程按照操作类、技术类、管理类课程组织和排序,使学生培养从操作技能向技术技能、进而向智力技能递进。拓展训练课程隶属于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管理类课程,定位于培养学生职场成功的必要技能,即具备组织协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高阶思维能力,同时融入职业素质教育。

2.拓展训练课程的性质

拓展训练课程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可以用三个字概括:乐、做、悟。“乐”,就是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做”就是通过拓展与体验,使学生在学习中改变;“悟”,就是通过分享与反思,使学生在改变中成长。同时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活动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这一潜移默化的效果。

3.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

为实现学生职场晋升、可持续发展培养目标的要求,管理能力拓展训练将教学目标确立为:通过将管理定律、心理效应、组织行为学融入情境游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关键能力;通过项目设置、组织活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挑战习惯上的盲点,感受全新体验;通过团队教育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选取的依据是根据三个方面,即酒店的需求,毕业生反馈和在校生的要求。基于高职管理类专业职业性和高等性双重属性的本质要求,应将本课程的培养重点聚焦于管理通用能力:即自我管理、团队协作、沟通、创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信任上。

4.拓展训练课程的评价体系

在考核模式上,拓展训练课程可采用柯氏四级评估模型进行评估。

一级评价属于反映层面的评价。是在课程每个项目结束后和最后4学时大总结期间,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自评、互评,采用评价方式为口头、书面评价。

二级评价属于学习层面的评价。是在学期期末考核期间,对学生对培训的知识、态度与技能方面的了解与吸收程度进行评价,采用综合考核方式,笔试+总结汇报。之所以期末考核还保留笔试,是为了更好地检验训练是否达到诠释理论、升华理论的效果,进而能反映出上课过程中学生的一些表现和特征。

三级评价是在第四学期末进入准顶岗实习的第三个月进行,测量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转化程度,以及学生的工作行为是否改善。采用调查问卷形式,看看项目理念是否融入到实践。

四级评价是在定岗实习第五学期在校期间和第六学期毕业实习期间进行,以信息反馈表等形式进行,由学校和企业多个部门完成。评价内容是:训练带来的变化对学生或组织发展带来的可预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素质拓展 体育课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要在这种大氛围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意识。然而,现在的大学生是未经受挫折教育的一代,很难融入工作环境。素质拓展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素质拓展,又称拓展训练、外展训练。拓展训练课程以培养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崇尚自然与环保。利用崇山峻岭、湖海大川等自然环境,帮助企业和组织激发成员的潜力,增加团队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达到提升团队生产力的目的。素质拓展是大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一座桥梁。素质拓展训练由于其活动内容的新颖性、活动过程的刺激性、活动条件的特殊性以及对参与者生理、心理、智力、合作等全方位的挑战性,对帮助大学生正视挫折,克服挫折,并不断强化挫折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有作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既有增强体质、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的共性化功能,更有培养人的适应自然、挑战极限、战胜自我、同舟共济的生存生活技能和开拓发展素质的特殊功能。

一、素质拓展训练引入体育课堂的必要性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课程教学方式,将健康教育与生存技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注意适应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与接受风格。其最突出的设计,在于以体验学习循环为基础,通过参与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互动式游戏和挑战高难度的户外体验项目,透过分享讨论,把体能训练、心理训练和生存技巧等在活动之中融会贯通,令每一位学生亲身体验,从体验中得到学习,在分享感受和观察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由体验中得出的成果。

素质拓展师资队伍的建设。素质拓展教师首先要具备包括品质、智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等方面在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具备文化知识底蕴、户外活动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学校素质拓展场地设施的建设

1.根据地理优势来考虑场地设施。合理利用校园周边环境,不断开发设计拓展训练内容,突出地方特色。在场地比较充裕的院校可在校园内建设空中项目器械组合,例如,将断桥、合力桥、空中单杠、空中相依、丛林绳桥、飞夺泸定桥、攀岩、天梯等项目组合。

2.根据资金投入情况来考虑场地设施。资金投入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综合型拓展训练器械设施组合,将高空项目、场地项目、水上项目同时进行。反之,则可优先考虑室内项目如雷阵(狭路相逢)、盲阵(盲人方阵)、交通阻塞、连环手、盲人摸号、木头的体积、囊中失物、齐眉棍、人体多米诺、铁钉、橡皮筋、牙签游戏、圆球游戏、筑塔游戏、荆棘排雷等项目。此外,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考虑建立基本的拓展训练器械设施,如背摔台、梅花桩、穿越沼泽、孤岛求生等项目。

3.素质拓展训练开展的组织形式。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学校体育课还处在一种尝试阶段。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其开展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可以作为选修课也可以作为必修课。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先考虑将素质拓展作为选修课进行试点教学,等时机成熟之后再进行全校推广,作为一门必修课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这种体验式的教学中受益。

此外,根据学校具体的设施和师资力量,还可以组建校内的拓展训练俱乐部或者是和几所学校联合起来成立训练中心还可以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开展。

三、素质拓展训练的课程设置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课之前做好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理论课必须包含:素质拓展的基本知识。例如在野外项目中,由于环境具有一定的未知性,在进行实际拓展训练之前,必须介绍有关野外生存技能方面的知识及其伤病的自我急救与互救等。实践课后的体会交流与总结。经过素质拓展训练,每个人的体会深度和角度因人而异,通过交流和总结,可以进一步加深印象。另外,在野外项目中,如野外生存、峡谷穿越等,还必须做好必要的体能储备以及素质拓展的心理训练。

2.素质拓展训练要将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的合理搭配。个人项目的目标一般包括自我激励、适应能力和积极思考能力,增强个人自信心,挖掘自己的潜能,同时也可以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也包括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等能力。集体项目的目的是使一个小组作为整体面对各种挑战。这些项目的目的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作,彼此为对方提供有利的条件,相互受益,共同提高,促使他们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培养协作精神,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高校素质拓展训练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以灵活的组织形式进行开展,既可作为选修课,也可作为必修课,或者分阶段的进行,先开选修课,等条件成熟,再开必修课。

四、素质拓展训练在学校体育中的意义

1.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决定了练习者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程度,通过努力完成一定难度的训练能较好的培养拼搏精神,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促进训练对象具有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有利于自我观念的形成。

2.拓展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展训练的团队项目,如信任背摔、空中相依、三人行等强调相互协作与信任的团队精神。在训练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彼此为对方提供有利的条件,相互受益,共同提高。通过合作,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依赖,只有相互帮助才能实现双赢,才能使自己取得最大的成功。因此拓展训练能很好的协调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的团队精神。

3.拓展训练能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磨练意志,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增强学生的集体参与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引入体育课堂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它还处于探索阶段,应引起广大学校领导的重视,加快完善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素质拓展师资培训的力度。

[参考文献]

[1]陈芒.大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课程的探讨.四川体育科学,2005,(9).

[2]佟艳华,等.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6,(9).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小学语文,导读,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杜绝“三乱”课堂,打造“三效”课堂,实现语言教学内化为学生素质、外化为学生能力的目标。通过我多年的语文课堂实践,提出了“三步六环”的导读式教学模式,即:课前预习、课中质疑、课后拓展延伸。(1、明确目标,2、激趣导入,3、自学指导,4、读出韵味,5、精读质疑悟情感,6、运用延伸成技能)

一、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初步了解,只有通过让学生真正的参与预习,学生在课堂中才能很快的进入角色,并且通过预习更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文课前预习指导要点:

1、初读课文,边读边用圈把生字、多音字圈出来。用“-”划出课文中出现的带生字词语和四字词语、成语。在课后生字表的生字头上给该生字注音,在该生字下面另组一个课外的词语。识记生字,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3、三读课文,大体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5、用铅笔回答课后问题。

6、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体会本课写法上的特点。

7、不懂处打上“?”。

8、摘录2-3个优美句子或重点句子。

二、课中质疑

1、出示目标,目标的出示不仅是让教师知道自己这节课该教什么?该培养学生些什么?而且还是让学生明白本课自己应该掌握些什么?培养些什么?为师生在课堂上同欲奠基、导航。

2、激趣导入

用适合本课内容的话题、歌曲、故事、演讲等煽情,引起学生思想共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3、自学指导

在教师的导入和提前预习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进行自学。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自学。这里就包括诸如生字、新词的简单理解和书写、文章大意的简要概括、重难点句子的寻找和初步挖掘、优美段落的熟读、写作方法的基本归纳……。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讨以及质疑的能力。

4、读出韵味注重“双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抽生轮读课文,指导学生评价、正音。

(3)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强调重点字的写法,词的理解。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或阐述课文给学生留下的印象

(5)体会文章情感,再带入情感读课文。

5、精读质疑出感情

(1)针对教学目标的需要,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梳理问题,抓住重点,以学习提示的形式引导精读课文,启迪学生质疑。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领悟课文的思想和语言特色。

a自读自悟,并作批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b全班交流,反复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情,读中悟理,读中明法。通过相互启发,借鉴补充矫正,自主地得出正确的结论。

(3)对重点句、段的反复阅读,通过读让学生体会出人物美、自然美、静态美、动态美、语言美等让学生在读中明理、明义,在读中体会情感。

(4)抓住题眼、中心句、起承转合的句段不断追问,探究文章内涵确定文章中心。

三、课后拓展延伸成技能

课后的拓展延伸训练并不一定要很多但要切合实际,课后的拓展延伸训练不仅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更应该是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学习的方法进行运用,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形成语文技能。

(1)通过对课文知识掌握的过程方法进行小结,让学生运用此方法去扩大课文知识面和拓展思维空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第7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训练点;引领;品读;感悟;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30-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应是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体验特定情境中人物的情感,领会作品的人文内涵,领悟文本的表达方式。所谓训练点,就是学生语言实践和感悟文本内涵的一个“切入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抓住训练点引导学生阅读,实际上是在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文本、理解语言、掌握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便捷桥梁,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文本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找准训练点,引领品读

所谓品读,即是通过反复吟哦,弄懂字词句段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重点字、词、句、段。因为这些内容承载着文本的价值和作者的情感,有着较为深刻和饱满的内涵,是需要深入挖掘的。《桂花雨》一文,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语言文字训练点。

1.明确要求,圈画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这七句话句句带香,但写法各有特点,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三个句子品味,可以圈画妙词,可以用简短的语句表达感受,可以标示自己的疑问,可以入情入境朗读等等。

2.对比品读,体会用词的传神。让学生充分品读后,抓住课文的精髓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与家乡的桂花进行对比“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感受两个“浸”字的精妙——哪个词描绘了桂花的香气?(浸);明明是桂花的香气“飘”在村子里,作者却说村子浸在桂花香里?不一样吗?(体会“浸”的用法);什么旁?(对,泡在水里叫浸。水看得见摸得着,香气只能嗅到。但用了一个“浸”字,这香气不但闻得到,还能感觉到了,特别传神。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怎么读?(轻一些,柔一些);一起读,让我们的教室也浸在桂花香里吧!

二、找准训练点,引领感悟

感悟既是一种心智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体验。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感悟是结合训练点进行的语言实践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找准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多维语言实践体验。

1.在情景体验处感悟。语言和思维是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创设文本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文本的重点,在兴致盎然的积极思维中不断发现、思考,理解文本,感悟内涵。如,教学《搭石》一课,教师在上课时抓住关键句“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教师通过引读,创设文本情境。教师引读:前面的——(生:抬起脚来),后面的——(生: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师生合作开火车轮读)。师:让两组学生模仿走搭石,其他学生诵读,边走边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师:这走在搭石上“踏踏”的脚步声,像——(生:轻快的音乐)(速度渐快,引读三遍)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深情诵读、品读感悟、多维互动、深化了对“一道风景”的理解。通过体验感悟,体会到景的美,人的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领悟乡亲们默默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生活传统和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美好品格。正如崔峦老师说的:“这样,语言、情境、人文内涵全都有了。”

2.在写法独特处感悟。阅读教学应抓住文本语言写法的独特之处,如那些贴切的用词,充满节奏感的排比、巧妙的拟人,矛盾的内容等。文本内容矛盾处往往是文中主人公内心的挣扎,显现人物的复杂心理,能激发人思考的欲望。教师要抓住这个训练点,让学生换位思考,了解主人公内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内心表达。《桥》这篇课文,细致地刻画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形象。把两人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一看,就会发现矛盾的地方。师:老汉“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哪里?老汉犹豫了吗?哪几个词可以看出?(突然、冲、老汉揪得像大山一样果断。)师:老汉与“揪”相反的动作是“推”。老汉为什么一“推”?(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师:小伙子一“瞪”,是对老汉的不满。他为什么一“推”?(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老汉。)矛盾之处跃然纸上: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两个人物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让人似懂非懂,直读到课文的结尾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领悟到看似矛盾的语言实质是对老汉、小伙子的赞美。

3.在文本隐含处感悟。阅读教学也常常需要抓住文本隐含的语言训练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或对文本空白处拓展实践,促进学生朗读、思考、探索,感悟文本内涵。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中“小柳树得意地跳起舞来”这一语言空白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感受小柳树得意的样子。进行角色体验说话,“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柳树,这时会得意地说些什么呢?”学生有的说,“小枣树,你看我身上的叶子又细又长,而你才长出几片小小的叶子”;有的说,“小枣树,你看我长得多漂亮,而你的叶子长得太慢了,多难看!”等,学生不但活化了文本语言,而且进一步体会到小柳树的骄傲自大,与下文小枣树看到自己的短处,欣赏小柳树的长处,形成鲜明对比。

三、找准训练点,引领拓展、延伸

阅读教学常引导学生通过文本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实践,使学生在言语实践中逐渐领悟语言,在拓展延伸中发展语言。因此,教师应找准文本拓展、延伸这个训练点,发展学生语言,丰富学生心灵,升华学生自我。学完《两只小狮子》,引导学生说说懒狮子听了妈妈的劝告后,会怎么生活呢?在互动交流中,以“懒狮子的变化”为题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从而更深体悟文本,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通过在各文本中找准训练点,进行多维语言实践,让学生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篇章样式、人生体验、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的同时,丰富心灵,实现自我升华。

参考文献:

[1]人教版(2011版)小学语文教材[M].

[2]人教版(2011版)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M].

[3]张洪玲,陈晓波.小学语文(2011版)《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

第8篇

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相比初高中学生,小学生思维能力较弱,小学阶段是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阶段。小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各科教师就应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语文课堂教学更应如此,必须通过多种环境、手段、方法等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来看,对于逻辑思维的教学存在着普遍忽略现象,对知识的讲解虽然面面俱到,但知识之间的逻辑贯穿性却较弱,难以提高学生对语文课文及知识的全面理解。而思维能力训练教学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及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应当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策略

1.通过民主学习环境的营造,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

对学生来说,民主和谐的环境是其学习的重要保障。

如在教学《九色鹿》时,教师可在课前与学生探讨喜爱的动画片,通过学生讨论引出《九色鹿》,告诉学生这部动画片是由课文改编的,当学生要求时,教师可顺势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九色鹿》的视频,将课文内容与视频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九色鹿的善良勇敢及被救者的忘恩负义有更深的感触,从而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2.通过点拨揣摩书本细节,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思维的深刻性与严密性作为人思维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思维训练必须重视的内容。在思维发展阶段,只有经过思维的深刻性与严密性,才是成熟的思维。而严密与深刻的思维,离不开对细节的观察与体会。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开始明白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但围绕问题的解答过程却往往不够深刻,也不够重视细节,导致学生思考欠缺深度,通常流于表面,并没有真正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对学生思维的成熟性培养还远远不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重视细节,对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严密性进行培养,使学生通过思考对文章内涵理解更加深刻。

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教学,虽然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但教师还应深入挖掘课文中的细节,让学生自己列举文中父爱子、子爱父的体现,促进学生思维严密性。

3.通过对比设疑和拓展练习,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

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训练中,发散性思维训练是重要内容。思维越广,基础知识学习将会越发扎实。思维发散有时与想象类似,但又不同于想象。发散思维是立足于有理有据基础之上的,学生思维的发散必须合情合理,不能完全离开教材,缺乏着陆土壤的发散思维等同于凭空想象,无法落到实处,并非真正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比设疑和拓展练习,实现对学生思维发散性的培养。

如在教学《狼和鹿》一课时,教师可在教学之初展开对比设疑,让学生发表对狼与鹿的各自印象,使学生带着自己的印象去学习课文,引发学生自觉质疑:为什么贪婪而凶残的狼会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活泼美丽的鹿却成了破坏森林和毁灭自己的“祸首”了呢?同时通过森林和鹿群一百多年间的变化对比,立足课本所学,引导学生切实体会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在学习的最后,教师还可让学生围绕课文讨论如何才能使森林恢复生机,通过这类开放性问题的延伸拓展来增强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9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拓展延伸 陶冶情操 联系实际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因此,教学中的“拓展”在此形势下应运而生:拓展语文教学资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从时间上说,就有课前、课中、课后和课外的拓展延伸。课前的拓展延伸,主要是预习新课,查阅相关资料,搜寻有关信息,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等。课中的拓展延伸,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延伸。课后的拓展延伸,比如课文讲解完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外进行拓展延伸。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既拓宽了教学空间,优化了课堂教学,又促进了聋生的发展,让课堂“锦上添花”。

一、向依靠阅读,增多积累拓展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阅读如果局限课文是不够的。常言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阅读的拓展延伸,它可以扩大聋生的读书范围,增加知识的积累,把聋生的的“读”引向深入的课内课外阅读知识的建构。

这样的阅读拓展延伸开阔了聋生的视野,丰富了聋生的知识,提升了聋生的素养。因此教师要注意推荐阅读的“量”与“质”,应精而优,更多的可以延伸至课外。

二、向拓宽思维,诱发想象拓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聋生的想象力也是非常丰富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去引导与激发。课堂中的拓展延伸有时就是一个很好的想象“训练场”。

三、向升华情感,陶冶情操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情感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地上。”他的话深刻揭示了情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的确,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还是情。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离不开一个“情”字,它是联系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课堂上的拓展延伸有时就是一个很好的“燃情点”,它可以在情感涌动的课堂上升华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如《背影》一课,在体会父子间深切、真挚动人的感情后,老师深情地提示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除了父亲,一样给了我们无私的爱,不论是严冬还是酷暑,不论是悲伤还是欢乐,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都一如继住地关爱着我们,她们是谁?”学生一致回答:“母亲”。从父亲到母亲,学生心中油然生起对母亲的敬爱、感激之情。随后老师“母爱故事”讲述中全班学生一堂感动。情感的升华、感恩的教育在情感拓展延伸处得到了落实。所以,只有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才能达到与作品、与作者情感的交融,才能真正地认识人物、理解作品。使感动之情立刻涌动在他们的胸中。这种体验的拓展延伸深化了聋生的认识,也浸润着聋生的情感。

四、向联系生活,走向生活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