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工业设计史论文

时间:2022-10-16 20:18:14

导语:在工业设计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业设计史论文

第1篇

“课题制教学”是西方高等教育较为成熟和成功的教学模式,通过以课题项目为载体来介入教学,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课题项目、完成课题项目并通过课题项目实现培养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基于“课题制”教学理念驱动教学与科研课题的组织与实施,将“从干中学”这一设计专业学习的座右铭显化至一个个实际的课题项目,将“虚题虚做、虚题实做、实题虚做、实题实做”作为课题寻找和设立的方向,并在实际课题的推进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各方面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课题制教学有其显著的优势。但课题制教学也有其缺点,如不易有效地组织项目教学,不易激发学生的项目学习兴趣,对参与课题的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更系统的要求,同时,由于课题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且分布不均衡,有些课题无法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需要进一步研究“课题制教学”在当前设计教育背景下的积极影响,规避消极影响。

2建立设计工作室制度

现有的设计工作室制度一般是针对高年级如三、四年级开设的。工作室要综合考虑结合当地的产业集群、地域文化特色或学校历史沿革等条件、学校教师长期在教学研究实践中积累的丰富成果教学经验、研究兴趣和专业特长来设立。而且,“工作室制”可与“课题制教学”有机结合,各取所需,相得益彰。根据工作室专业研究方向选择课题项目,可在具有概念创新、实验意识、前瞻视野属性的课题与市场导向、技术先导、区域特色的课题之间的找到平衡点。以课题为主导的工作室制教学,为构建开放式课堂提供了最佳平台。各专业方向工作室在把课题植入教学过程中,可吸收学校内部跨专业创新团队成员的有利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将综合知识和视野带入课堂,也让课题组师生在拓宽知识面,更有效实现创新。“工作室制”教学是设计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学生在接受过基础教育之后,可以从中进行选择。这种工作室制度有利于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使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工作室既是教学的团队,又是育人的团队;是一个学生学习、教师教研的场所,在工作室内可实行优胜劣汰制。①同时,工作室制度在管理和运行上与设计公司有共同之处。它可以承接并为提供实际设计项目,使学生能更好感受到将来工作岗位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很多院校通过对以往课程教学经验和整理和总结,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内涵和外延的系统、完整的工作室教学思想和体系。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工作室模式打破传统分割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实现有梯度和层次的教学计划。其具体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要素和教学实施几个层面,以及不同层面差异化的教学板块和教学方式。针对教学方式,工作室制教学有其具体要求:

(1)课程和课题的选择必须符合多角度、多层次的整体教学规划;

(2)需要建立起配套的“职业设计师”式的课题管理制度,以“项目阶段任务”匹配教师和学生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3)提出科学有效的针对设计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尽早提高判断设计优劣的领悟力。借助课题制工和作室制,在“更长时间的投入”、“更多资源聚集”的优势条件下,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研究能力,这成为了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一大特色。

3引进公司工作室制度

设计公司将设计室放在学校,以节约场地科技中心地位将终止于2008年,贝尔纳曾预言苏联将会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科技中心。现实表明,美国仍然处在尖端科学技术的前列并领导着全球的科技发展方向,而继承苏联主体的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其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远未达到稳定阶段,更不用提何时能成为全球科技的中心。审视现状,现代科技所创造出来的科技成果比以往任何时期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得多,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但同时也得出一项结论:研究近代科学中心转移的“汤浅现象”,已经不适用于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格局一体化的今天,仅由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主导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科学技术活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霸世界科学技术的舞台。所以,具有当今时代特征的是大国之间的博弈,若借用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一思想,则未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与政治趋势互相影响,将呈现出“多中心”的趋势。

4总结

第2篇

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必然是解决这种“同一性”诟病的一种有效支点。当传统文化以人们可感知的形态或形式融入到工业产品中,通过购买和使用等行为就能将传统文化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使用户既能获得产品实用的物质功能,又能得到文化与精神上的满足。将传统文化符号于工业设计结合,首先,能使产品具有地域民族特色与风格从而更具产品个性;其次,能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与感染力,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最后,能够相对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对中国的传统观念影响最大,儒道互补的文化构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思想的基础。所以笔者通过对儒道思想的总结概括,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天人合一

历代思想家都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究天人之际”,“天人合一”这类观点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从哲学思想看,“天人合一”体现着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人与神(主宰之天、命运之天)合一;其二人与自然(物质之天、自然之天)合一。第一层含义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观,要求中国人将义务与自由融合起来,是人性(自由)与天命(义务)的合一;第二层含义则影响中国人的生活观,主张“小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强调“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自然”的认识与态度形成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观与造物观,深深地影响着造物的方方面面。

2、中和为美

“中”从本质来说是儒家思想中的的中庸之道,它包含均衡、公平、适当之意。“和”,孔子曾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的意思即为调和。“中和”是古人认为天地万物最好的存在方式,也是社会最好的存在状态,要想使社会达到这种状态,就必须平衡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做到不偏不倚,保持社会的公平和均衡。而在中国传统造物理念中,“中和为美”是指所造之物不能太重或者太轻、太大或者太小、太长或者太短,适合就是最好的;不同的材料混合运用,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材料的特性。中国传统的匠人就是在这种“中和为美”的框架下进行着他们的创造,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不难看出“中和为美”的整合性设计思维和文化意识。

3、情理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在设计上的美是一种理与情高度统一的和谐之美。如明式家具的造型稳重协调,比例适度,线条流畅,结构严谨,装饰手法丰富,繁简适度,用料考究等都无不体现着“情理统一”的理念。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曾评价明式家具有“十七品”:简练、淳朴、厚拙、凝重、雄伟、圆浑,沉穆、秾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也充分的说明了这点。“情理统一”既是社会政治文化之理、人生之理,又是造物之理的相互协调统一。中国传统设计文化都在各方面向世人传达着设计文化“理”与“情”相协调的文化意识。这种追求情理相合、技艺之美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主要特色。

4、整体性、模糊性思维方式

整体性与模糊性的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主导和基础,它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佐证。与追求精确性的西方传统思维相比,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则是模糊。“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人一直关注的命题,生命、宇宙、自然是人们始终描述的中心内容,这种充分关注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的独特思维方法,即在理性中参杂非理性、主题中混入非主体、逻辑中柔和了非逻辑的整体思维观。

三、传统文化符号特征

符号是一种以简单表示复杂,以具体表达抽象,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特征我把它概括为一下几类:

1、传承性

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承性是指传统文化符号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其形式和内容会保持原先总体特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长期延续下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因为具有了这种传承性,传统文化不论是在今天还是将来都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象征性

传统文化符号的象征性是指传统文化符号以其具体的外形特点和性质,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和思想感情。这种象征性是由我们的祖先们长时间的生活经验与联想累计起来而形成的,它是一种社会习俗。例如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鸳喜鹊象征喜庆吉祥;喜鹊与梅花象征着喜上梅梢;鸯象征夫妻成双成对等都是历史的结晶。后人在解读这些传统文化符号时,就会联想到这些传统文化符号的寓意,也就是说传统文化符号体现着民族所具备的特殊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寄托。

3、象生性

传统文化符号的象生性是指传统文化符号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憧憬,是一种“美”的指向标。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既重视阳刚之美,又兼顾阴柔之美,而这两种美之中都蕴含着自然生生不息,生机勃勃的的生命的美。例如在古代器物上的装饰纹样,诸如龙纹、虎纹、凤纹、象纹、蛹纹、蝉纹、云雷纹等都喻示着生命的旺盛活力。

4、表意性

传统文化符号的表意性是指传统文化符号通过其外形、色彩、材质等所指蕴含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即“器以载道”的思想。中国古人把伦理思想融合到器物的设计中,使得器物不仅能实现其物质功能,而且还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和鲜明的伦理价值。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典型传统文化符号,是最值得我们在工业设计创作中所借鉴的。青铜器的庄严大气、敦实可靠;瓷器的清新儒雅、高贵轻盈;陶器的简约务实、质朴精炼;漆器的现实写意、端庄贵气等等若都能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必能使中国工业设计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

四、传统文化与工业设计的结合方法

将传统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必须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创新,再将其融入到现代产品设计中去,创造出新旧共生的视觉形象。这就需要设计者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某些元素进行变化、重组,使其既具有传统文化符号的形神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意味。

(一)形的借鉴

器物的形态直观地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造型中形态处理、线条的比例都被加上了特定的含义,象征着民族文化的独特。从器物中抽取某些特征性形态、线条以及比例,通过特定的历史文化片段或有特色的器物符号与现代设计观念适度的融合,既延续发展传统的文化记忆,同时随着技术、结构和材料的更新发展,传统的形态符号在提炼中得到发展,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1、直接引用

产品的存在方式是通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材料、色彩和装饰元素而呈现出来。产品设计中直接引用传统文化符号,即是把传统器物外部形态、结构、颜色或者装饰元素符号化,抽象出传统文化符号,运用现代的材料和加工工艺表现出来。如中兴“景泰蓝”小灵通V667。它就是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精华“景泰蓝”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景泰蓝”的独特的质感、装饰手法等表现形式进行提炼和升华,使得现代电子产品呈现出景泰蓝工艺的古典高贵,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

2、提取和升华

提取手法就是运用符号学的观点,从传统工艺器物语汇原型中提取某种形态符号,将其加以抽象、简化和提炼,并将提炼后的符号作为元素,将其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巧妙地运用于新产品开发设计当中,使用户通过产品中的文化符号产生“似是而非”的联想。

3、变形与重构

变形与重构就是指设计者打破传统文化符号固有的形式结构,利用现代设计语言将传统信息进行重新组装成新的视觉意象。这就是一个打散与重建的过程,现代设计语言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催化剂作用。笔者认为重构的手法有以下几种:1)易位重构———打散旧关系、重组新关系2)尺度或比例重构3)材料重构4)裂变重构

4、象征

象征手法指“借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形特点和性质,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和思想感情”。象征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设计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二)、意的延伸

将传统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产品设计相结合,这不仅要熟练把握传统文化符号的外在形式变化,同时要理解其内在的“意”。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基础,强调以和为贵的精神,体现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等;提倡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包容的精神,反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派的鼎立与互融、互补,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融合。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承就是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传承,亦即以和为贵的思想,和合的思想,实践价值观在产品设计中的传达。传统文化符号要“延其意,传其神”,提炼出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对其进行创作和挖掘,将传统文化符号潜移默化地融入设计产品中。合理恰当地使用所抽取的传统文化元索进行组合,灵话运用到设计中。

(三)“色”的提取

中国传统色彩非常丰富,是现代设计色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除民间单纯强烈的五行色搭配之外,传统漆器黑红色的搭配,也是中国传统中典型的色彩搭配。漆器中运用红黑二色为基调,并在此基础上敷陈五彩,如暗红、浅黄、金银、绿、蓝、白等,以一种近乎规律化却又适形而变的色块搭配,比例与分布,使得器物更加完美,使漆器的图案与色彩更鲜明、韵律感更强。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吸取传统漆器黑红搭配之精髓,并将这种传统配色加以提取,运用在现代手机设计中,透过现代设计中中国特色的色彩语言,能体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和丰富底蕴。手机外观的色彩在设计理念上一方面体现了现代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使手机色彩在整体上表现出和谐、典雅、大气与完美的精神气质。

五、案例分析———TCL蒙宝欧“旗袍”系列手机

TCL设计的中国风旗袍女性手机,以中国旗袍概念结合现代时尚元素为设计理念。将抽象化的旗袍元素融入到手机外观设计中,并结合更具传统文化色彩的灯笼、折扇、中国结、窗棂、丝绸等富有中国情怀的元素。通过金色的边线把屏幕和键盘进行分割,衬托出女性的高贵气质。背面摄像头和声音输出设备的造型是对灯笼特征的抽象。大红的配色使得这款手机充满节日喜庆的气氛。在销售的同时,随机附送了充满中国传统特色的手机绳和手机套,包装设计上也别具一格。独具韵味,增强了产品的整体感,提高了产品内涵和外延价值。

六、工业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第3篇

地方产业发展及需求是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契机。以笔者所在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为例,学院地处长三角腹地常州,仅靠上海、苏州、无锡等工业设计行业发展较为领先的地区,专业开设之前通过大量的企业实地、电话、网络调研发现,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工业设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工业设计行业发展园区聚集效应逐步显现,工业设计园区日益成为产业聚集的载体。常州周边已经有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南京模范路科技创新园区、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江苏(太仓)LOFT工业设计园等知名工业设计园区。仅2009年无锡市拥有工业设计及相关企业近200家,实现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调研,发现行业需求和行业存在的问题,成为高职院校开办工业设计专业的动力和契机,是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保证。

2、真实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和行业职业标准,依次确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确保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

缺乏设计专业化人才成为制约工业设计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85%以上的设计公司认为,寻找合适的设计人才很难。主要表现在专业方向不合适,很多工业设计是都是从美术相关行业转型而来,缺乏对机械、模具、材料、结构等工科方面的知识,制约了设计作品的生产和市场转化潜力;在一个公司中年轻设计师所占比例过大,设计师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缺乏工作经验较为丰富,具有设计、管理、营销能力的综合性设计管理人才。目前工业设计及相关企业需要的工业设计所需要的工业设计的人才主要分为以下三个不同的层次。精通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了解工业设计工科相关学科知识,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辅助设计师完成草图绘制、产品造型、外观模型、产品结构分解,图纸输出等工作的助理设计人员;对工业设计的整个流程有熟练认识,具有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同相关部门协作独立完成相关工业设计任务的设计人员;熟悉产品的功能、造型、结构以及人机工程学、色彩学的运用,消费心理、产品市场定位等,具有很强的工业设计能力和设计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设计管理人员。而且不同的企业对于上述三个层次的工业设计人才有不同的要求。国有大中型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工业设计方面比较重视,管理架构比较完善,对工业设计人才安排和需求上均按管理、研发、设计、技术等方面进行明确分工。而大量个体、私营企业人员比较精干,需要既精通工业设计、建模、制图,同时对各部门产品方面工作有一定协调能力的复合型的设计人才。因此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也被相应区分开来。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助理设计人员;有本科院校培养或助理设计人员经过工作锻炼培养出来的是设计人员;设计人员经过历练成为设计管理人员。准确定位了高职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助理设计人员,职业能力决定了职业标准,为构建高职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提供了依据,确保了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

3、校企共同制定的教学项目,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通过引进相关的工业设计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师参与企业设计项目,企业教师作为学院兼职实训指导教师,探讨如何将企业真实设计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教学中采用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逐步完成平面设计———VIS设计(系统平面设计)———家具设计(简单三维造型)———逆向设计(局部创新设计)———小家电设计(整体创新设计)的渐进式高职工业设计课程体系教学,通过最后1.5学期的校外顶岗实习获取真实的企业工作经验,成为合格的工业设计助理设计人员。

4、健全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的监督管理体制

第4篇

1.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由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两部分组成。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受“知识传授型”固有教育观念的影响,一直沿袭闭门式的办学模式,没有树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办学理念。其次是没有设立固定的毕业实习基地,实践环节受到校企实践基地条件的限制,使得“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思想占了主导地位,认为高校主要是培养高层次、研究型的人才,而忽视了培养应用型的及能解决企业实际生产、运行中技术难题的工程人才。

2.本科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主动。

工科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专业选择、课程选修、参与科研项目、科技大赛科研团队及实习基地选择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我校办学常规:学校是主体,给出安排,学生是客体,按部就班的做。特别是在毕业设计实践环节没有留给学生考虑自身发展、对专业学习提升及就业方向的自主选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兴趣。

3.教师的主动性发挥存在相对短视的行为。

毕业设计应参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程项目设计、科研项目。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是教师拟定的与专业相关的最新科研、设计项目的研究,也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尽管高校教师都已认识到“产学研”合作项目教学的重要性,目前也有一部分教师已在实践,但要突破固有的执教理念和教学方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一些教师或因条件有限不易尝试;或担心失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不了科技服务项目而要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其结果使得教师很少主动地将“产学研”的合作理念和研究方法运用到毕业设计中去。这些人为因素扩大了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的难度,也很难迅速地将“产学研”项目、校企合作等先进的理论与创新思维纳入到现有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当中。

4.学校参与社会、企业合作的内在牵动力不足。

一方面双方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合作平台,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运行成本大、费用高、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学校要进行深入、大力度的体制改革,需要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学校认为发展高等教育和培养人才所需的经费更多的是政府行为,自我发展少、风险意识较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产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主动和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积极性不高,企业参与度不够。而学校在教学任务饱满、科研任务重的情况下,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谋求自身发展的主动性不强烈。

5.工程实践教育场所缺少。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应用型工程师,要求在本专业方向有一定的实习经验,这就显现了教学型工科大学存在实践场地有限、资金匮乏等问题,大学生很难在校内拥有稳定的实习实践场所。

二、工科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

1.教学改革的目标。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任务是以建筑为主要对象,在充分利用自然能源的基础上,采用人工环境与能源利用工程技术去创造适合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舒适、健康、节能、环保的建筑环境和满足产品生产与科学实验要求的工艺环境,以及特殊应用领域的人工环境。针对本专业的特征,在教学改革方面提出了实施工程教育、突出工程训练、培养工程意识与综合能力,为企业培养在工业一线生产工作、在工程技术应用领域具有特长的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

2.教学改革的思路。

以本专业教学改革目标为准绳进行了培养方案的修订,将七个学期的学分分配为:第一学期22学分、第二学期29.5学分、第三学期30学分、第四学期22.5学分、第五学期14学分、第六学期14学分、第七学期13学分、第八学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第七学期课程比较少,我们尝试在第七学期后半段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工作,同时加快专业课程进度。在课程结束与毕业设计开始之前,进行两个月的毕业实习,让学生带着设计专题体验企业生产运行过程。通过参与多项工程类课题,让学生对企业目前工程环节的难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学生可以确立自己的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在第3~6学期也就是大二、大三阶段,学生可以参加教师工程类科研课题,承担基础科研任务,熟悉企业的管理、工艺环节,作为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完成部分毕业设计的重点章节。大四阶段,对毕业设计做最后设计方案的修改,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这种教学日程安排,既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着重强调学生毕业设计以工程实际应用为导向或与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让学生毕业设计能够尽量的贴近实际,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与质量监控。

3.教学改革的途径。

第5篇

传统教学方法无法照顾到各水平层次学生,课程吸引力不够。课程作业为统一作业,无法区分各个能力学生层次能力,更无从针对学生学习特点和自身能力对其引导与指导,达不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整体而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性产品设计人才需要。

二、创新模式下高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一)采用情景教学,以实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提高造型分析能力

1.教学过程实施方面

根据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采取“体验式研究性案例教学法”,以产品实物模型作为建模对象,培养学生的造型分析能力,让学生养成细微观察习惯。“情景体验式教学”采用科学的“多重感官学习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指导思想,构建教师与学生交互式的教学关系。开展案例式,专题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挑选合适的实物模型进行研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学按照“尺寸定位—绘制三视图曲线—建立曲面 / 建立实体—细节完善”这样的一个良好的建模思路,以课程学习为载体,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用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会在设计过程中使用好设计软件,让它能够自然地融入设计生活中。在软件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造型分析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后续的学习中,学生不会由于软件更新或学习其他相关软件而无所适从。

2.教学方法方面

采用基于构建主义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案例是实实在在的产品模型,并不是虚拟的网络教程案例,更具亲和力;通过在体验、分析实物模型过程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软件的造型方法及造型命令,并且会发现很多问题,无形中构建了学习情景,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探讨解决的方法,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考核方面

加强对学生建模水平的考核。这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重要内容,要尊重学生个体学习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指导,对不同类型产品模型建模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产品构造,更清晰产品建模思路,提升后期专题设计水平。

(二)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核心,围绕高职工业设计职业岗位的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之间无缝衔接,课程内容环环相扣,创建一个更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加强传统手绘表达、机械制图、产品结构知识等在该课程的应用。就课程属性而言,高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是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建模分析方法指导设计实践,才会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就课程学习内容而言,高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课程在整个产品设计程序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联系各门专业课程的“桥梁”作用,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产品结构、产品形态、色彩、质感、产品加工工艺等知识,该课程不仅仅是软件的教学,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注重造型分析能力,注重建模整体思路的培养,加强课程之间无缝衔接,课程内容环环相扣,创建一个更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加强传统手绘表达、机械制图、产品结构知识等在该课程的应用。

(三)建立教学资源库

1.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要建立数字化教学图文库,为教学工作提供基础素材。教师要广泛收集优秀的设计实例,把多年教学的成果整理归类,并将学生的优秀作品不断补充到图文库中,使之成为师生共建、共享、不断更新的动态教学资源,成为师生教学的动力和教学成果的见证。课程网络资源,包括建模模型、产品实物模型、自编案例教材、动态展示视频等。

2.实物模型库

第6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 毕业设计 校企合作 工程监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3-02

一、校企合作在工程监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运用的源动力

(一)建筑市场飞速发展及其对工程监理人才高素质的要求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使专业知识强、经验丰富、技术能力高成为建筑业工程监理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当前建筑人才市场极其紧缺的是经学校培养后可以快速上岗的毕业生,即应用型人才,不需要经企业再进一步培训方能上岗的毕业生。工程监理工作重视实务能力及实践技术水平,所以,以校企合作促进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的工作事不宜迟。

(二)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和毕业生之间不存在直接性联系

当前,多数高职学校忽视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有效完成与学生就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价值,仅仅将其设置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学生由此比较被动,继而处于学完学校课程,应付好考试以获取毕业证的目标状态里。所以,就出现了学校不断申述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作用,而学生则抱着得过且过的想法。再者因为时间上和实习工作发生冲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选题过于陈旧、抄袭现象时有发生及理论与实际价值不足等等。

二、工程监理专业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校企合作的应用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联合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 并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求设计分阶段、分步骤进行。

(一)毕业设计的前段

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每周对校外指导教师进行一次小组阶段情况汇报,对校内指导教师集中一定时间对阶段所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探讨,然后校内校外的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并及时处理。

(二)毕业设计的后段

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集中两周时间返校一次,进行毕业设计的修改工作及完善工作,加强知识理论的连贯性以及综合应用能力;最后一周,由教师对设计成果进行交叉批阅,并与校外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对学生的公开答辩活动,最终的成绩以学生的阶段成绩、最后成果以及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综合评定。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成效

(一)题源多种多样,改善了以往多人一题的状况

在以往进行的毕业设计题目中,往往是教师给出一个大题目,更改设计条件得到小题目,划分给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通常按照相同结构布置,固定设计模板,机械地代入数据进行计算。这样容易导致学生采用统一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或计算,也会因此出现同样的错误。校企合作后设计题目由企业负责,采用已经完成的工程项目或正在建工程项目为题,充分保证了学生设计题目来源的可行性和真实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独立解读建筑图纸和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热情。

(二)强化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对企业实例工程项目的监理,跟随工程进度深入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得到了工作内容和方法上的训练,实现了项目团队分工合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显著增强。在企业里,学生能接触大量的工程实际,高级监理工程师人员在项目监理方面好的做法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思路,这些经验和方法从生产实践中总结而来,切实可行,是书本上很难全面解释,更是学校导师无法给予学生的实践财富。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真正得到了监理工程师素质培养。

(三)整合优化校内外教师资源,保证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更好地服务于地方

建设发展校外企业教师和校内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做法,既能弥补高校教师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遗憾,又能避免企业仅凭经验而不考虑其原理的盲目做法,对学生起到了双向补充的作用。同时,通过学生的纽带作用,还可更好地发现和避免工程建设上的失误,增强双方专家的沟通,搭建学科研究平台,共同探讨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形成产学研密切结合的科技攻关课题,进一步强化高校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功能。

四、深层挖掘校企合作的潜力的几点建议

(一)企业的利益不容忽视,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

现阶段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多是学校主动,企业相对被动。发生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校方思考的角度比较主观,急于求成,忽视了企业的立场及利益。因此,在双方达成合作的过程中,积极探求与企业利益有关的联结点,深层挖掘毕业设计(论文)中校企合作的潜力,保证实现校企双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合作层次:首先,打破工程监理毕业设计(论文)中单个项目的合作模式,达成项目组的合作模式;其次,打破与单个企业的合作模式,达成企业群的合作模式;最后,打破单一化毕业设计(论文)的合作模式,达成学生就业、企业发展的双赢合作模式。

(二)积极创新校企管理制度,以促进合作顺利进行

校方要积极打破陈旧传统的管理方式,使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向制度化及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各专业不同的特点,进一步创新管理制度,构建一系列工程监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校企合作的管理体系,并进行逐步完善,从而使工程监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中校企合作得以有效顺利进行。

(三)政府部门应对校企合作模式予以足够重视

目前,针对高职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效应、就业量,政府部门应引起足够重视,重视程度应提升至社会稳定因素的高度,为学校和企业提供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以实现长久合作的目标。涉及到高职学生就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环节时,政府可利用自身优势,组织举办校企合作方面的经验讨论活动,且指派专门人员进行这种活动的宣传发动、予以专业性的指导,构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同时大力扶持,逐步健全奖励机制,对校企合作过程中成效显著的企业予以充分的肯定及奖励,并为企业提供一定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五、结语

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工程监理毕业设计,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具有实际价值与作用的实战演练。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一种新型模式,是为建筑工程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的手段,是提升工程监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技术能力重要的前提条件,效能优良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减少就业上岗培训时间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荣华,项东升.校企合作培养化工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140―141.

[2]李继睿,李玉珍,肖怀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广东化工,2009,36(05):229-232.

第7篇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工作室制”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欧洲。1919年在德国魏玛建立的国立包豪斯学院,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其“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至今都影响着世界设计教育。在欧洲的设计艺术院校“工作室制”教学中非常注重与现实的实践项目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学生有相对独立的工作室。欧洲的设计艺术水平一直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和他们的“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和推广是分不开的。在我国,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或者教学观念的落后等种种原因,在高职艺术设计中采用该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很多见。该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当前社会发展与竞争的形势下,能够培养出适应现实社会的人才,有效解决学生的就业与社会适应能力问题,无疑是现代设计艺术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模式。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已从基础能力设施的建设转变为内涵建设。内涵建设围绕的是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模式、师资培养等整个教学体系的建设,就此,职业教育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构架,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标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但其理论构架在各专业的应用还未取得系统的成果,各专业的教学体系研究还处于探索状态。艺术设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整个职业教育一样,是经历了层次教育转向类型教育的过程,在发展成类型教育的背景下,如何重构新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体系,成为高职艺术教育研究的重点。重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涉及到两个核心概念,即教学体系和项目工作室。我国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已做过很多研究,所得理论尽管所使用的概念不一,但其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即高职教学体系应面向职业,与企业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这一取向是符合当前我国高职发展现状的,但没有建构一个能被广泛认同的概念,系统地探索其理论框架,以致无法更好地推动实践发展。

艺术设计专业关于项目工作室的研究也是由来已久。在我国,设置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几个高等学府都相继推出了一些工作室,工作室由一名学术带头人主持,带领若干名学术倾向相近的教师组成具有学术特色的教学实体,对在本工作室工作在编的学生实施教学。在学院的整体教学体系中,工作室教学占有重要位置。课程设置上一般都是先进行设计基础教学,后进行专业教学,专业教学大多是以项目教学的形式进行。然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工作室教学主要是以主持人及合作者的学术结构作为教学依据,从而与高等职业教育所提倡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室教学目前还停留在模仿普通高等教育的形式上,在引进项目的教学过程当中,大多受到学院品牌效应及项目引进的时段制约,尚不能形成完整的从项目引进到项目开发的教学体系。

从发展的角度看现代设计教育,是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始起步的,包豪斯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影响了现代大多数欧洲应用技术类大学(类似我国的高等职业学院)。如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艺术设计系实行院企合作教学;英国伍尔弗汉普大学和企业联合教学,在专业发展上利用周边企业项目结合课程实施教学;维也纳实用美术大学300多个教师中70%为专职教师,30%左右为课程教师,聘任的教师来自加拿大、意大利等,聘请来自各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对一个学校的学科发展是极有帮助的。而在实际教学中,专业课程的教学也是以课题结合社会设计项目来实施的。以上国外院校的教学体系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教学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和企业联系,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新型模式。这些教学体系给予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重构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及我国当前艺术院校的教育发展借鉴的模板。

重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在高等教育的一个新类型——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去研究新的教学体系,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重新定位与探索,构建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又符合艺术设计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体系——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在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中,学生不再是知识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与教师、伙伴以及实践的交互作用中,主动地建构着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学生变成了主角,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能动、自主地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的意识与调整,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那种受动性与依附性。在讨论、质疑、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和创造。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高度一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潜能。从而实现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战略性转变,使之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素养的社会职业人。项目工作室制教学体系是指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以工作室为单位, 借鉴企业的管理流程,建立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师资标准,并以此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教学体系。

第一,项目工作室制的教学体系是应对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的要求而探索、实施的。目前,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设计行业、企业的岗位在不断地细化,各岗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处于相对独立的态势,甚至有些企业为降低运行成本,将一部分岗位的任务进行外包完成,整体的项目实施由项目负责人进行各岗位的协调与整合,待所有岗位任务完成再整合为一个完整成果提交给业主。由于设计行业的特殊性,设计企业越来越倾向于一种非集约形式,这意味着岗位点不断细分的同时,设计企业还要求设计从业者具备整体的设计能力、项目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市场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给予了我们职业教育者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新的命题。因此,构建新的艺术设计专业标准,成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新专业标准的实施最根本的支撑点在其课程体系的建立上,如何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标准成为整个教学体系的关键,项目工作室的设立应以艺术设计行业、企业的岗位点作为依据,每个项目工作室及一个岗位点,为应对设计行业、企业分工日益细分的趋势,我们必须将整个设计工作流程按工作实际解构成为多个岗位点,并按照其岗位点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内容的标准,从而形成岗位能力点课程,再将各岗位点能力课程重构成为整个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项目工作室课程体系是以真实项目作为课程载体,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项目的储备成为课程开发的重点,由于项目的时效性,一些项目的引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能与课程同步。从而,也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工作室必须具备相关项目的深度开发能力,完善项目工作室的课程体系。

第三,在新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标准建立的同时,我们还要有相匹配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管理上,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常见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统现状,通过“小组教学”的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交互式、互动性教学。一方面,“小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设计企业的日常管理方式,即依据项目来组织团队进行设计,这对于学生提前感受企业工作氛围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小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和团队精神得到训练。而老师置身于学生之中,参与讨论、研究,师生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小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坚持“赏识教育”,即用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提升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设计上,教师摆脱以往照本宣科地布置作业的形式,而是用任务书的形式将课程内容合理地分解为一个或数个项目,用导入真实项目的手法开展教学。真实项目的导入必须是针对相应职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有直接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此外,一些有针对性的设计竞赛也可以导入,因为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可以成为设计公司的经理,引导学生组成的设计小组进行项目设计,也可以成为甲方的设计顾问,dylw.net督促和监督学生组成的设计小组的项目设计,给予指导。学生在项目教学中成为设计师,需要在团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为项目的完成贡献智慧。在这里,工作室的空间氛围为实现教学设计提供了环境保证。在教学评价上,一是采用课程展示制,将一门课程完成后学生所做的项目作业集中展示出来,用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二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的方法,进行学生的教学评价,这侧重于让学生表达、分享自己都学会了什么,总结项目工作室对他们的意义。这两个方面的评价都基于发展性教学评价观,包含过程性的评价和终结性的评价。过程性评价应包含工作态度的评价、工作过程步骤与方法评价、知识的应用评价等;终结性评价应包含项目所涵盖的应知部分的评价、应会部分的评价、设计成果的评价等。

第四,作为一个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教学体系,要求的是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对于专任教师而言,不但要具备深厚的理论水平,而且要具备较高的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对专任教师的培养是整个体系得以实现的基础。兼职教师是学校与社会沟通的优质通道,引进兼职教师也是学校打破社会壁垒的最好手段之一。体系所需要的是相对稳定的、高规格的,在行业有影响的兼职教师队伍。

总而言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必须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类型寻求自身的发展定位,寻找一条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又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发展道路;2.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理论框架下,打造从项目引进——项目开发的艺术设计专业完整教学链;3.构建全新的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标准、教学模式、师资标准,形成以真实项目作为载体,以工作室为单位,参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的项目工作室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伟.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J].装饰.2006年第12期.

[2]郁涛.对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探讨[J].艺术教育.2007年第4期.

[3]庄元.中西方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比较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第3期.

第8篇

关键词:集成电路;毕业论文指导;实践教学

本科毕业论文是目前高校考察学生专业基础和基本技能的一个综合性实践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科毕业论文将大学生四年的学习进行深化和升华,最终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

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高校教师,指导了多届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在实际的教学指导实践过程中,结合工科类专业特点以及毕业论文工作的各个环节,对于如何提高工科类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如下的一些思考和探讨。

一、 论文选题与资料查阅

论文题目选定是整个论文工作开始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指导教师应根据集成电路专业特点,结合相关学科前沿、热点问题、实际教学情况及软硬件的实践条件,制定出具有一定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的课题,使得学生在论文工作中体会到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乐趣,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同时,指导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将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提出相应的子课题供学生选择,对于即将读研的学生则是今后学习和科研工作的一个简单借鉴和延续。我校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本科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在模拟、数字、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等多个领域制定题目的同时,需考虑选择制定不同难易程度的毕业课题,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选题需求,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能力,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工作。

其次,学生应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充分理解论文题目的实际意义和课题内容的基础上,判断是否可以按时地独立完成。因此,文献查阅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不容忽视。而一些学生意识不到其重要性,盲目草率地进行选择,致使超出个人理解和实践的能力范围,无法保证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和论文质量。还有一些学生,文献检索能力不强,不知道如何利用科技文献检索工具来获得自己需要的文献。因此,指导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此方面的能力,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检索工具,学习掌握检索技巧,提高工作效率。

所以,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合理选题,是确保论文质量及论文工作顺利完成的首要步骤。

二、 论文开题

学生围绕选定的论文课题,借助图书馆、网络信息库、教科书及参考书籍等多方途径查阅理解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独立拟定合理的工作方案及工作进度安排,与指导教师讨论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为开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专业的论文开题工作是由多名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完成的。通过听取每位学生的开题汇报,了解学生对论文课题理解掌握情况、工作内容的难易程度和饱满程度、工作进度安排情况、论文成果的检验形式等情况,给出合理意见,避免出现理解偏颇或不符合毕业论文要求的情形。所以,论文开题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可只是走走形式过场,而忽略该环节对于论文把关的重要性以及各位指导教师给出宝贵意见的机会。

三、 论文工作开展过程

论文工作的开展过程是整个论文工作的主体部分,也是历时最长的一个阶段。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工作进度及拟定的工作方案,按期完成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同时,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数据、实验图片等的记录与存储,并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相关数据反映的问题;通过数据对比,引导学生去探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真正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为论文撰写及答辩做好准备。

指导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能力;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用讨论提问的方式,鼓励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在过程中不断抛出技术要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通过毕业论文工作得到适当的锻炼和提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为今后的就业和科研工作等积累良好的经验和基础。

某些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也会存在着因修补学分、找工作、实习、考研或其他原因而出现论文工作迟滞或停顿的情况。因此,在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完善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制度。除经常组织小组会议,进行工作进展汇报外,还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实时交流;在实现灵活管理的同时,能够有效进行师生沟通,及时解决各阶段遇到的问题并修正偏差,确保论文工作按时完成。近两年,本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开展过程中,我们实施了毕业论文师生见面记录工作,督促教师和学生顺利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效果较好。

四、 毕业论文撰写

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是让学生对课题的背景意义、工作原理、实验内容及方法、实验数据及结论等各个方面进行整理和撰写,并为答辩做准备。指导教师须在此阶段进行严格把关,对论文结构的合理性、论文内容的丰富性、论文格式排版的规范性等方面给予合理的指导,同时对于写作语言的表达、专业词汇的合理运用、数据结果详细准确的分析说明、图表表格的清晰表达等多方面进行审核监督,以帮助学生达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引导学生实事求是、严谨务实,坚决杜绝伪造数据、编造结果等虚假投机的行为,让学生明白诚实的重要性。良好的诚信度将是他们今后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具备的非常贵重的品质。

近两年,我们在本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中实施了“导师互审”环节。在答辩前,将不同指导教师的学生论文送至其他指导教师处进行审核批阅,在进行相互监督的同时为学生从不同角度更全面地提出合理指导意见,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和提高论文的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 毕业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整个毕业论文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关系到最终的论文成绩,须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答辩前,学生应与指导教师沟通答辩重点和要点,以便答辩过程简洁扼要、突出重点。论文答辩不是演讲比赛也不是辩论赛,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情况各有不同。答辩委员会将通过学生答辩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判断学生是否掌握原理知识、是否独立完成实验方案、是否采取有效的方法获得正确结果、是否具有创新性或实用性。鉴于以上诸多方面的判断,结合论文撰写质量,再根据课题难易程度进行综合评定,给予合理成绩。因此,学生在答辩前须要做好充分的答辩准备。

六、 结论

为确保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须加强本科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同时强调指导教师的关键作用,教师在以身作则的同时科学引导学生,达到提高本科生论文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华栋,沈美华.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3,9:64-65.

[2]周桂林,谢红梅.指导教师在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中的作用―以理工科学生为例[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2(30): 60-63.

第9篇

工业设计在中国发展已有40余载,每年关于工业设计的科研论文、教改论文数不胜数,大家都在潜心研究工业设计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可是效果并不明显。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凤毛麟角,多数不是去了广告公司,就是去了装饰公司。究其原因,是学校的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还是学生本身就不喜欢工业设计这个专业呢?也许两者均有。更重要的是,大家对于工业设计的本质不甚了解。

(一)思考“为什么”的设计

工业设计教学不能只是“培训中心”,它必须围绕产品创新的目的和内容来进行,而不是仅仅塑造形式。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同样也应该重视引导学生理解思考工业设计“为什么”的设计。产品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制造出来的,教师应更多考虑的是“为什么”设计的问题,而不是“怎么样”设计的问题。①比如,“我们为什么要设计冰箱”这个问题的提出,它的重要性就远远高出于“我们怎么样来设计冰箱”。前者问题的重点在于创造新的生活方式,而后者则是有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之后才可能明确地知道如何去设计冰箱。为什么要设计冰箱,因为人们要储藏食物,延长食物的新鲜度,最好还要节省能源,明确了人们对冰箱的需求点之后,我们才能设计出更好地为人服务同时又节能的冰箱。“怎么样”仅仅是围绕“物”该怎么设计的问题,而忽略了人的生活。

(二)抵制“技术崇拜”

工业设计归根结底是通过创造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业设计教学也应该是一种创造观念、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造型技法的训练。它不是单纯的技术崇拜,这些都容易使学生步入一个误区,这是因为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我们的设计品质。无论多么卓越的想法,如果没有与之适应的技术将其表现出来,就只能是空谈。技术只是实现想法的一种手段,我们学习手绘、计算机软件都是为了在适当的时候表达我们的设计想法和设计思路的,无论手绘多么洒脱,计算机图纸绘制得多么逼真,没有好的创意和想法是无济于事的。这就像是朋友之间表达情感,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写信,或口头表达,只要情意能表达清楚就可以了。有的学生每天沉迷于各种计算机软件的研究,恨不得所有与专业相关的软件都很精通。这种执著坚持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赞赏的,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学生把自己定位在一个较低的层面,即绘图员。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把自己的理念和想法传达出来,将设计概念转化为现实产品。何况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日新月异,日后必定会有更简捷、高效的软件出现将其替代,因此不必将时间过多地耗费在对各种软件功能的探索上。我们应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习更多的设计思维,储备更多的设计想法。所以,我们要避免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做好学习计划,有选择性地汲取相关知识,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三)鼓励“眼高手低”

在教学中有教师这样总结:“学习设计,尤其是学习工业设计要避免‘眼高手低’。”这是很多务实的教师,特别是强调实用的教师经常说的一句话。但是避免“眼高手低”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是我们学习设计初期阶段的一种状态,并且这种“眼高手低”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鼓励的,因为“眼高”说明学生对于设计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已经具备了区分设计优劣的鉴赏能力;而“手低”说明学生目前掌握的技术不能达到自己所认识的水平的设计。如果“眼高”的认识水平都没有的话,就没有机会“手低”,也就是说,如果认识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的话,是不可能做出出色的设计的。因此,“眼高手低”是学习设计的初级阶段的一种正常现象,只要这种“眼高”不是盲目的,在经过思维与技术的磨练后,就有可能有收获。

(四)倡导“以史为鉴”

另外,“以史为鉴”也是学习设计、提高认识的重要手段。但是,史论类的课程也是目前高校学生厌倦的一类课程,常感觉枯燥无味。但是我们还是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史论类的课程,尤其是国内外各个历史阶段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它们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人们的审美追求、消费观念等社会现象。我们学习工业设计,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以历史的眼光和逻辑来看待这些产品。“读史使人明智”,这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名言。历史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迷惑,也能提供给我们一条清晰明朗的产品设计发展路线,使我们能够从宏观上去认识设计,把握设计。我们不是孤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设计先驱取得的成就已经给予了我们一个很高的起点,我们没有理由舍弃这种捷径。以历史观的观念重新解读那些已经过历史检验的设计成果,是一个设计师取得突破的前提。可见,“以史为鉴”在任何时代都不为过。②

二、工业设计教育的出路

当今的设计科学,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是要重思和重构新的设计智慧。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最终价值尺度也是人,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的、持续的发展,新的设计必须回归人的全部现实生活,回归人。我们给学生布置题目的时候就可以以“慢”为主题来进行产品设计,因为现在社会都是快餐、快节奏,让人“慢”下来是一种全新的、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奋斗,是对人生高度的自信。这样的题目很开放,可以给学生无限的创造空间,同时慢设计(SLOW Design)涉及的是“为什么”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头脑风暴来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相信这样的设计题目比某种家具设计、电器设计更有意义。设计实际地面向人的全部生活,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面向人类真正的需要和价值的回归。我们应该给学生灌输这一点,让他们在最初近乎于“白纸”的头脑里形成真正的设计智慧,从而对我们国家的制造产业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注释:

①朱媛.回归设计的起点——工业设计概念与意义研究[D].浙江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