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1 07:16:33
导语:在地域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坚持地域性与时代性的对立统一
曾有著名的建筑学家曾说过,当今世界建筑就像一个古来的大树,其中的各种枝桠就是各种建筑流派或理论,但是其主干只有两支,一是物质技术,二是地域文化。由此可见,影响室内设计发展的因素只有物质技术与地域文化。其中物质技术并不受地域限制,只有地域文化才能使室内设计带上地域的情感与特征。若是室内设计无法体现出地域文化特征,那么设计就会出现“全球化的统一”,从而失去了地域文化多样性呈现出的精彩纷呈。
(二)坚持使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有机结合
现代室内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还应该拥有精神功能,换言之,就是要坚持室内设计的一体两面。使用功能与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既要满足其实用性,又要满足形式性。具体指的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室内设计要满足功能的实用性,又要运用形式语言来表现出其情感、主题与意境。要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首先要强调室内的结构与形式的完整性,其次要追求地域文化、物质技术与室内空间表现的精确性与深度。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域文化在长期地发展与积累中,为人类创造着独特的价值与文明的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故而,在室内设计中,不能将地域文化简单的当作形式符号进行利用,而是要提取出地域文化的特有的价值与文明,吸取其深层次的蕴涵。具体来说,在进行室内设计时需要引导消费者进行适度消费,要在设计中体现出自己的思想,不能盲目跟风或复制。无论是西方古典建筑或是中国传统建筑,都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在室内设计时,不能笼统进行继承传统,过于片面强调地域文化,而是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把握住室内设计的创意核心,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
二、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应用中的基本方法
(一)符号法
符号是人类的特有的创造物,从人类出现至今出现了许多具有地域文化的符号。室内设计中就应当通过将复杂多变的地域文化进行归纳与分析及提炼与演变,从而使其变成一种具有代表意义或象征意义的符号元素,并将其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传达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及信息的传达能力,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最终,提升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例如在进行中式风格的室内设计时,将我国“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当作文化符号,将屋顶的吊饰做成圆形造型,与方形地面或床相互呼应,既不失简洁、大方,又不古意韵然,从而将地域文化很好地体现在室内设计中,并展出了中式设计风格的简洁凝练。
(二)抽象法
室内设计实质上也可以将设计看作是对线条、色调、色系等要素的设计。因此可以利用抽象法将室内设计中要素看作抽象的点、线、面、体,在保证形式美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排列组合,同时加入本地地域文化的特征。例如,中式风格的设计过程中,电视柜、墙面、橱柜等整体上要以直线和平面立体为主,同时为了体现出地域文化特征。在电视柜上可以加入黑、红、白色体现浓厚的地域色彩;在墙面上点缀由窗花演变来的花纹,展现独特魅力;在橱柜上可以增加犹如古代门栓的把手。这样的室内设计,不仅富有时代现代抽象主义,又蕴含强烈的地域特色。
(三)因地制宜法
地域指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具有确定的地理位置和区域面积。文化是指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对自身的思考,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包括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文化的产生与地域有关。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人们为了适应环境,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具有自己地域特色的文化,逐渐发展为地域文化。室内设计指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环境和要求的标准,运用一些技术方法和建筑设计的原理,设计出符合人们要求的,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室内环境。室内环境除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还反映了传统文化、建筑风格、文化气息等。地域文化和室内设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地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很大,而室内设计对地域文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地域文化是室内设计的创作源泉之一,室内设计中体现出的风俗习惯、历史文脉、风土人情等特征,都是地域文化的再现。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室内设计不单单以人类栖身地为目的,而是融合了艺术、宗教、人文科学等,体现了一个地域的意识形态、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作为室内设计师应该深入了解地域文化,在创作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国际主义风格盛行的时期,L.曼德福最早提出地域文化创作,但是人们并不引以为意。1964年,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展览后,人们才开始注意地域文化。80年代,人们热衷于研究文化热和方法热。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建筑师们开始挖掘地域文化,将其运用于室内设计中。近年来,很多国内外著名的大师在设计作品时,都注重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国外设计大师黑川纪章、埃利兹、矶崎新等人,国内的设计大师如曾坚、王琼等人,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多数都能体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地域文化。黑川纪章先生在对吉隆坡机场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将地域文化与国际现代化相结合。王琼在其建筑设计中主要强调的内容就是文以载道的理念,设计大师们在探索以及模仿中不断地寻求本土性与国际性之间的平衡。
3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呈现的特点
(1)表现形式的特征,即室内设计的造型特征。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室内设计造型差异很大。地中海建筑室内常为拱门与回廊的结构,家具不修边幅的线条、凹凸不平的墙体、马赛克镶嵌拼贴的装饰等特征。东南亚地区室内常采用木构或木石结构,结合其大而低矮的屋檐,充分营造一种原生态的自然、恬静、清新的空间环境。对于我国的室内设计来说,总体上北方显得粗犷豪气,南方相对细腻秀气。
(2)装饰材料的特征。
装饰材料是室内设计不可少的材料,市场上的装饰材料种类很多,选用的材料不同,效果就不同。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材料产地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等,在选料上各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化特征。例如,石头常作为室内设计的天然材料,由于地域差异、风俗习惯等,有些地区往往使用整块石头,体现出粗犷的特质,而有些地方则对石头精雕细琢,小巧玲珑。再如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傣族居民的竹楼别具风格,因为他们生活的地区气候适宜,地势平坦,盛产竹子,所以在室内装修中常使用竹子。
(3)色彩设计的特征。
色彩是室内设计的灵魂,进入一个室内空间,最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色彩。它对室内的舒适感、温馨感等具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地域的人们对色彩的喜好不同,如广州人喜欢灰黄色,哈尔滨人喜欢米黄色,的室内设计就以白色、明黄色、褐色为主。陕西窑洞建筑与室内设计中采用土黄色为主,这些色彩的运用都与各地域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习惯有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4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原则和表现手法
(1)原则。室内设计作为一个综合的艺术,室内设计者们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一味地追寻它的实用性及美观性,最终导致了设计师的设计目的只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享受,最终导致了人们一味地向大自然进行索取,从而使大自然遭受了不可挽回的破坏。在进行室内设计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将自然、人文不断地结合,最终创造出更具文化内涵、符合人生活的空间,这就是室内设计发展的时代特征及基本走向。
(2)表现手法。人类文化在一定的时空内不断地融合、沉积,最终形成了具有多重文化属性的文化地域景观。作为和人类的生活环境相关的室内设计的发展,离不开本土地域文化的背景。因此,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地域性设计的语言。这其中包含在进行室内改造的过程中要与特定的室外建筑风格以及环境进行合理融合,不然将失去室内设计的最根本意义。尊重历史传统、地域文化并不就等于拘泥于传统旧制、空洞复制,而是用当代的技术和材料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进行新的诠释,使室内设计具有时代的特征。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两种:首先是主题空间表现手法。其归纳起来又可分为形式主题与情节主题,形式主题以突出某一地域的物质环境来使人联想到该地域的生存状态和风土人情。例如,号称世界上第一家水下餐厅的马尔代夫的伊特哈,四周完全采用透明的丙烯酸酯材料,让顾客置身于海底,欣赏印度洋水下真实又奇幻的海景。情节主题以地域文化中的典型历史、人物、故事、神话等为联系,来塑造空间的性格。其次是符号表现手法。符号往往作为传递和负载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一项事物的简单手段。在最早的原始社会,符号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的人们往往不自觉或者自觉地使用符号来丰富自身的生活,从我们祖先那时候的结绳记事到目前的歌舞图腾,这都是维护社会传统秩序的信息符号。设计的符号语言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在建筑空间里的描绘语言,将建筑外观、空间形态以适当的结构造型、材料质地、色彩等元素来表现社会礼俗、历史文化、时代风尚等思想情节,这体现了地域文化赋予空间的生命力。因此,将复杂又庞杂的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应用到室内设计中时必须要进行分析、归纳,最终提炼出更加容易表达、具有个性化、独特性的全新设计符号,保证其具有特定的代表、象征以及暗示意义。例如,在对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的双沟服务区室内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将扬州市花的花形进行进一步抽象提炼,最终应用在服务区室内设计中来,从而使服务区的室内设计强烈地反映出了扬州地区的地域文化。此外,在对服务区室内设计过程中同样还采用了扬州八怪人物的肖像诗画立于门厅的入口处作为背景墙,最终使服务区的室内设计与扬州地区的地域文化紧密结合。
5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实例
现代皖南的黔县宏村村落保持着明清建筑,居民的生活习惯保留着像古代的那种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村落布置井然有序,房子依山傍水,建筑外观素雅,人们生活融洽。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地域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而创造出来的经典建筑。设计师成功地将苏州地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结合,使建筑物展现出苏州历史的悠久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元素,又赋予现代化崭新的气息。王琼设计的苏州图书馆新馆,注重室内环境设计与苏州的地域文化巧妙的结合,营造了现代图书馆的文化气氛。在做设计前,他们对苏州地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了解苏州人民的生活习惯等,进而创造出苏州文化与现代化结合的图书馆。在入口大厅与中庭交接处,有四幅玻璃条幅隔断立于两翼,内容为天地人和与书兴风雅,空间上体现通透性,又避免了一览无余,增加了空间层次,也体现了空间中一股书卷气息。
6小结
《印象•武隆》实景演出以武隆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舞台,以濒临消失的“号子”历史文化为切入点,展现了巴蜀大地上的风土人情和专属艺术形式。演出地点位于重庆市武隆县的桃园大峡谷内,山体景观深幽神秘、雄奇壮丽。特别的是要进入剧场内必须步行通过约300米的隧道,在昏暗的隧道两侧设计师匠心独运设置了数十个投影仪,播放的影片图像为演出内容的主要来源——“号子”资料照片以及民俗风光,观众在通过狭长隧道并没有感到不舒服反而感受到演出的吸引力,而剧场内外的矮墙上都绘制了巴蜀人民的日常生活及“号子”们劳作的身影,这些细致的硬质景观不仅配合了演出内容同时极具艺术感染力,在演出开始前制造出了先声夺人的独特效果,这也就是通过实景演出主题提炼出的地域文化又表现到了实际的场地景观中。见图2。
二、各实景演出场地景观的地域文化代表元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城市都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差异,运用到不同的景观中又产生千变万化的效果。在《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场地景观中大量运用“竹”这一地域文化元素,“竹”文化元素将人文与自然相融合。展现宗教文化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演出场地景观采用了大量佛教仿古建筑小品,观众席也铺以蒲团作为“禅坐”,看似粗犷的设计手法表达了独特的“少林”文化。《道解都江堰》演出场地的景观中有两个个元素始终贯彻,分别是装着卵石的“竹笼”和原木三脚架做成的“杩杈”,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以竹笼盛装卵石结合木桩构筑进行截流,这两个元素通过设计演变成各种景观小品。
三、地域文化在实景演出场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针对实景演出场地景观,地域文化应贯彻到整个景观规划与设计程序中。一方面是对当地文化历史、演出内容的深入发掘,制定全面的地域文化设计计划;另一方面是景观设计的基础设计,包括主题的设定、园区的规划、景观设施设计、植物选配等,设计全程都需要文化内涵的支撑。
(一)应用策略
1.根据具体演出具体分析每个演出都有每个演出的特点、亮点,充分了解具体演出的背景、内容以及要表达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其中运用的地域文化,在实景演出园区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更应该结合园区的实际氛围,要求用恰当的表现配合演出成功。
2.融合实景演出主题内容实景演出的主题及内容是由当地文化得来,它的本身就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的宝贵素材,可以直接挑选实景演出里的内容转化为场地景观设计可用的元素。实景演出场地是依存实景演出本身存在的,在景观中运用演出剧情中的地域文化元素能让观众在观演前即有心理铺垫,观演后又能在现实场景中寻回剧中的记忆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观演体验过程。
3.代表性元素的运用当地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物质元素都可以为我们所用,文化元素可以提取其精华通过调整梳理转变为精准概况的内容结合到景观设计中,从当地传统历史到色彩偏好,每个地方都会有不可替代的元素;物质元素可以挖掘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植物等。从形式、色彩、材质、内涵方面合理归纳,通过设计转换为可实际应用的元素并运用到实景演出场地中。
(二)应用手法
1.布局整体化在布局上合理融入地域文化内涵能使观众在行进过程中对“此时此地”留下清晰明了的印象。布局整体化的主要依据有两点,第一是以原始景观为基底,实景演出依靠独特的自然景色为舞台,借用自然天成的优越景色营造出当地独有的景观基底;第二是围绕主要的地域文化元素构建景观空间,一个地方的文化元素是丰富多样的,提取主要的元素进行整体设计布局从而达成统一的认知印象。《印象•刘三姐》的剧场就以原基地上的竹林为景观基底,各种配套设施的设计也充满了“竹”元素。
2.空间情境化实景演出场地景观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观众融入到演出情境中去,在空间中制造故事情境引导观众在行进时自然步入主题时空。一般来,说实景演出场地的游线为单线或单线循环,可以将当地的文化历史故事视觉化,如用雕塑、景墙、景观小品等形式表达故事内涵,通过组织游线节奏有意识地让观众在情境节点上逗留观赏。
3.细节符号化在细节上主要从造型、色彩、和质感方面将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化,挖掘文化内涵完成同构联想并建立具体的形象。造型方面可以用重塑、夸张、变形等手段将地域文化原型转换为可用的元素,设计出符合实际场景的景观物;色彩是最直观的视觉构成,从地域文化角度看色彩有着千差万别的象征意义,根据当地的民俗习惯用色特点整理出合理的色彩搭配,有意识的营造有象征性的环境氛围;人的知觉系统对不同质感有不同感受从而产生不同的联想,通过运用不同的材料控制观众对地域文化的整体认知。如在色彩上,《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量运用了象征佛教文化的明黄色系,《印象•大红袍》、《印象•丽江》场地景观根据地域文化在运用红色元素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形成不同的意象符号。
4.手段科技化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创造和融合实景是实景演出的重要亮点,在景观设计中利用高科技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成为景观设计创新发展的一个方向,实景演出场地景观设计的科技化场景也随处可见。《印象•武隆》的演出场地中出色的灯光设计是观众感受的刺激点,集散广场上大气浓厚、隧道里的影片投影也是灯光的一部分、观众席椅背的LED灯组成了星光点点,这些都是用心融入了现代科技的产物,提升了《印象•武隆》整个形象的品质感。
四、结语
1需要与周围的空间环境相统一
城市雕塑与室内雕塑的主要区别在于城市雕塑位于一个特定的空间环境中,是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种公共艺术。所以,在设计城市雕塑时需要从表现形式、主题、色彩以及尺度等方面考虑,使其与空间环境相统一。从造型角度分析,所设计的城市雕塑需要与其所处的空间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使其具有视觉协调性,尤其在具有一定特征的空间环境中,所设计的城市雕塑需要与主题相一致,否则不仅不会发挥其积极作用,还会破坏环境的和谐性,让人感到不舒服。例如,在通往锦州世博园的海韵大道上就有一组城市雕塑,其组成元素包括海豚、海星、鱼类等海洋生物,还包括海浪、企鹅和人,充分体现了人与动物和生物的和谐,这与世博园“城市与海,和谐未来”的主题相一致,是一组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从色彩角度分析,城市雕塑除了具有一定的视觉协调性还需要符合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处于儿童乐园中的城市雕塑其色彩应该是鲜艳明亮,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需求。例如,锦州世博园内的海洋之星乐园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儿童建设的游乐场所,其中的游乐设施其色彩主要以黄、蓝、红、绿为主,而且颜色搭配具有跳跃性,给人们营造了一个轻松快乐的游戏氛围。从材质角度分析,城市雕塑所使用的材质也会随着空间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在选择时需要考虑与其所处的空间气质相一致的材质做为城市雕塑的材料。在锦州世博园百花塔南部的海边沙滩上就有20座沙雕作品,这组巨型沙雕与背景浑然一体,不仅给人们以视觉上的冲击,更让人感受到沙雕艺术的庄严、大方、宁静之美。从尺度选择角度分析,城市雕塑的尺度受到空间范围、风格样式以及周围建筑数量等条件的影响,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绝对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城市雕塑让城市空间变得更加饱满和谐。
2能够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城市雕塑都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其服务主体是人,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大众的审美需求,要使设计的城市雕塑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视觉和心理上都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所以在进行城市雕塑设计时一定要对其所处城市的生活、文化、历史、宗教以及审美取向等方面进行考察,然后再决定城市雕塑的题材和形式,要选择与当地城市生活相符的题材,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雕塑更容易被当地人所接受,更具观赏性,使其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
3具有发挥传承地域文化的作用
艺术源于文化,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活动,在设计时必然要考虑到地域传统文化,要使设计后的城市雕塑能够充分发挥弘扬和继承传统地域文化的作用。同时为了使其与时展相适应,还要有所创新地融入一些现代化元素,使雕塑作品更具时代性,从而赋予城市雕塑新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更有利于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4需要融入先进的科学技术
这主要是指在设计城市雕塑时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在材料的运用上敢于大胆地尝试,在工艺技术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以设计出更加新颖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使其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还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例如,座落于青岛“五四广场”的城市雕塑“五月的风”,它被视为青岛的标志性雕塑,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钢质雕塑,它选用钢板为原材料在外层喷上红色的涂料,线条简洁且厚重,其造型也十分独特,呈螺旋上升的“劲风”状,创造出具有震撼效果的美,是以“”为主题思想,蕴藏着鼓舞人积极向上的深刻意义。
二、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城市雕塑设计
地域文化又包括三个影响因素: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们影响并制约着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自然环境包括地貌、地形、气候条件等,它是地域文化的地景组成元素;人文环境包括民族风俗、历史传统、风土人情、技术工艺等,它使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色;社会环境是指固定地域内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社会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发展,它决定着地域文化的发展程度。在城市雕塑的设计中,其色彩的运用、造型的设计、尺度范围的控制和材质的选择都会受到地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一个优秀的标志性城市雕塑作品即能够起到提高城市的品位和价值的作用,也能够起到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的作用。
1从材质和色彩角度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雕塑设计的影响
通常一些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在设计城市雕塑时都会选择铜做为建造材质,是由于古铜的色彩和质感较为沉重,其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与古城老街的氛围相统一。在广西北海老街上就有很多组铜质雕塑,成为北海老街的一大亮点,为其增添几分独特的韵味。例如,在老街的酒吧街有一组斜倚啤酒桶的“醉汉”铜雕,这是对百余年前洋人在北海生活的记录以及在老街原电影院的位置摆设了“蒙太奇”的铜雕,这些雕塑起到了传承北海传统文化的作用。另外,有些城市受到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影响,会以其所盛产的自然资源作为建造城市雕塑的材质。江西景德镇自汉唐起盛产陶瓷,又被誉为“瓷都”。因此,景德镇的大部分交通灯和路灯的灯柱都是由青花陶瓷制成,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都市风景线,不仅是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为城市增光添彩,充分发挥了城市雕塑的公众性、地域性和社会性。
2从造型角度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雕塑设计的影响
城市雕塑是城市灵魂的体现,完美城市雕塑造型能够充分展现城市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例如,广西北海的标志性雕塑是位于北部湾的“南珠魂”,其运用人物、珠贝和水池为题材,环绕于珠贝周围的是三个人物铜雕,分别为少女、青年和老者,其中蕴含着不同的寓意:老者象征着大海之父,寓意北海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少女象征着珍珠神女,其手持夜明珠,寓意北海拥有闻名于世的特产———“南珠”;健壮的青年象征大海之子,口吹海螺、脚跨神龟寓意北海前程似锦。
3从尺度角度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雕塑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包装设计;课程教学
为了促进我国包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我国需要注重包装设计的教育质量。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现代化环境中,应建立创新理念,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地域文化艺术资源,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地域文化,而且使我国在包装艺术设计上更具多元性。
一、包装设计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的包装市场上,就设计层面而言,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包括:图文色彩过于简单、相似设计较多、设计呈模式化形态等。对于包装设计师而言,主要工作为增强包装的美观度,其综合素养与包装设计质量密切联系。为了提升设计师水平,我国应从教育抓起。纵观我国高校现状,在包装设计课程中,教学模式缺乏多元化,很多教师的讲授模式为:理论知识+对应的设计优秀作品,随后要求学生完成与本课题有关的作业,学生需要按照作业主题,制定市场调查报告,同时整理分析调查结果,最后再提交作业。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保证学生能不断进步。该教学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但是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常常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今很多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上调整了办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譬如课程设置较为相似,缺乏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上较为单一等,不利于学生今后在就业岗位上具备竞争优势,这也是我国当前设计行业缺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创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文化理念渗透于我国,导致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危机。设计专业应注重引入当地民族地域文化知识,不仅能增强特色性,而且有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很多高校设计专业之所以没有特色,主要原因为:大量模仿西方文化,并未吸收当地的文化元素,当教育模式也被一味地抄袭运用时,会导致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质量越来越差。因此高校应建立创新理念,注重引入当地的文化资源。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数据信息的传输更方便,人们的观念也从原来的求同转为如今的求异。我国某些学校艺术专业在教学期间,注重引入地域文化资源,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将地域文化特色资源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属于现阶段创新各地教学模式的有效尝试。不仅能开发对我国地域文化资源,而且能为设计专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对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尽一份力。就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点而言,高校应加大改进创新力度,将当地文化特色资源引入课程设计中,从而提升设计课程质量。通过加强设计课程的教学力度,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对地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对我国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近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国很多展览馆中呈现了西方优秀的作品。一方面有助于我国学生学习西方优秀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出现了崇洋的态势,某些学生十分热爱西方艺术作品,但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持摒弃态度。同时在一味地借鉴西方设计作品时,还会缺乏创新意识。因此通过收集地域文化艺术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般情况下,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的收集方式较多,包括问题探索、元素对比、收集整理等,当学生了解了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后,可以对其进行合理运用,不断提升设计质量。该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地域文化元素的认知,而且能使学生意识到弘扬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性;教师运用上述教学方法,有助于为班级营造更民主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包装设计的积极性,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包装设计理论知识,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由于包装设计实践活动涉及较多环节,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整理地域元素、策划设计活动等内容,能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为当地的文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学生在学习地域文化元素期间,能发现地域文化的魅力,提高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对地域文化知识的了解更多,在后期活动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今后的就业具备指导意义,从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二、地域文化艺术资源融入包装设计课程的实践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期间,高校可以采用下列方法使地域文化特色更好融入于课程体系中: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活动。我国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地域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并且有涵盖很多当地元素,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是一项珍贵的资源,能促进地方高校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在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期间,高校可以专门派教师到当地考察文化,吸收借鉴精良的文化,并且将其运用到课程设置中,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地地方风俗。一般情况下,地域文化资源包括:服饰品、风俗等。高校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寻找当地文化资源,将其运用于设计题材中,使设计作品不仅具备创新性,而且具备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使当地文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良好协调。(二)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在课堂理论教学设计上,高校应注重增强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使教学模式中涵盖理论传授、实践教学两个模块,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为更开放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课程设计体系得以创新。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点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同时开放的学习环境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大纲中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应增强人文关怀,与学生共同探索地域文化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不能一味地教授给学生方法论,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在设计主题上,教师应注重计划性、意识性,能基于地域背景开展教育活动。当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地域文化收集作业,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调查,并且在班上与同学们共同分享。在调研期间,学生应提前设置好探索问题,使调研活动更具高效性,当调研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调研内容进行逐一点评。在点评期间,教师应多表扬学生,使学生的劳动成果被尊重肯定,这能从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今后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并且增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因此,优化课程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具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大赛活动。近年来,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次数越来越多,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比赛中,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日常学习期间,教师也可以布置相关的设计社会实践作业,使学生参与到设计实践活动中,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包装设计作品中含有地方特色元素后,能增加获奖机率,而且有利于弘扬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比赛中,教师应帮学生分析设计主题,保障后期的设计思路、设计内容符合比赛规则,使学生在设计作品中更好地将地域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里。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作品的设计质量,不仅含有当地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且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更多的学生认同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当设计作品获奖不仅给高校带来荣誉,而且有助于宣传地域文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地域文化具备独一无二的特征。高校在艺术教育期间应注重引入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使这些元素能在包装设计中发挥优势,使学生在设计中更具创新性与民族性,从而促进我国地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作者:左文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一、印象设计与地域文化
在全球化的21世纪,国际式的设计充斥着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体现了国际式的设计的先进文化观念的同时,不免过于泛滥。起初,工业时代的到来让人们脱离了时空的束缚,人们的生活半径得以扩大,随后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利益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共识,这有力推动了国际式设计的流行。有广泛影响的地域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岁月的锤炼,同时体现出强烈的地域特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侵蚀,这引起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因此,如何让做到地域文化和国际式设计的合理共存,是设计者值得研究的方向。独树一帜的闽文化就是文化和地域文化相融合的典型案例,其民居建筑在中国建筑界堪称一绝,当你在小巷中看到山墙,像波浪般磅礴的时候,在闽南看到那红彤彤的红砖民居,高高翘起的屋脊,你会为脚下这片土地所体现出来的特有文化而受到感染。地域文化是否能与现代技术保持同行;能否在达到通用新技术、新材料的要求的同时,使人们更好地感受这一特有的文化魅力,这也是设计者所需要达到的目标所在。采用全新的技术,实现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以独特的地域文化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以进一步丰富,以便使两者可以融合在一起,并发生交互作用,以进一步丰富设计工作,这也是未来创作实践工作的重点所在。总起来看,现代设计中要引入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采用全新的西方设计理念,以使本土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设计更能体现我国的特色。而且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设计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融合在一起,才是以人为本设计的综合体现。
二、地域性印象设计和传统文化
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而传统文化是以某个时间节点来划分的,在此时间节点之前,谓之传统。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昨天相对于今天,是传统;今天相对于明天,是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传统文化被保留下来,而传统文化里落后的部分被人类选择性淘汰。而得以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设计受到了现代艺术和现代科技的双重影响,然而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主要体现在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仍无法脱离传统文化的踪影。以欧洲海洋文化为例,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即是全方面扩张行为,既有经济贸易的全球扩张,亦有政治军事的扩张布局,进而为文化的全球扩张奠定基础。扩张文明可谓西方的传统文化,而现代社会“全球化”理念亦是西方扩张文化延续。纵观历史,各地域艺术设计亦深受根植于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所影响。在欧洲,积淀了数千年的欧洲文化,对现代设计产生的影响,并不亚于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它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伦敦的水晶宫、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著名的香榭里舍大道。在美国,虽然没有象欧洲那样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是殖民文化、移民文化,统而言之的商业文化,对于现代设计的影响也随处可见。在文化与艺术的演进岁月里,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景:生命力持久而繁荣的文化,都对原有历史文化取积极传承和阐扬态度的文化,譬如古希腊文化对于古埃及文化和两河文化;罗马文化对于古希腊文化,欧洲文艺复兴对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数千年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其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们总生活在传统文化构筑的世界里。艺术设计的生命源于创新,作为地域性印象设计者,一方面要不断创新设计作品,另一方面应怀有继承发展的理念,艺术设计创新根植于传统文化,而非颠覆否定传统文化,如果割裂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联系,那么,现代艺术与设计也将黯然失色,甚至会自我窒息而亡。现代地域性印象设计逐渐趋向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域性印象设计的运用是根据设计对象所要表达的主题或设计人员所偏重的风格的不同而不同的。需要设计者注意的是,现代地域性印象设计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并非机械化的简单拼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是借鉴传统图形或现代符号将它们用在某个主题上,通过对感情思想的表达来达到设计者的初衷。在这一过程中地域性印象设计者对传统文化与现念的把握并非完全均衡的,既可以突出传统为主格调的设计,亦可将现代思想的创新行融入地域印象设计中,并将传统图形用现代的手法和技巧加以演绎。地域性印象设计所根植的传统文化是人们在一个地域长期生活和发展的文化积淀,设计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把握是其设计作品立足至根基,有助于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更好地用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丰富印象设计的表现能力,使其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翟金英 李春郁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关键词:地域文化;区域经济发展;壮乡文化
中图分类号:F127.4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06.005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6-0015-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日益加剧,较为突出的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已引起各方关注。传统的观念认为,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区位情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些自然资源、区位情势相似的地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甚至差异很大,而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域文化的不同。
一、地域文化与壮乡文化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1]它的形成是由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制度变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徽商、晋商,其商业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都是由于当地土地贫瘠、耕地稀少、生存环境恶劣、人多地少的现状迫使人们不得不外出经商以谋求发展。两大“商帮文化”中的重商主义精神由此发源。
壮乡文化则是指生活在广西境内的以壮族为主体的包括瑶族、苗族、侗族、京族、仫佬族、回族、彝族、毛南族、水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在内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具有浓郁壮族特色的风土人情、思想观念、社会习俗等文化因素的总和。
壮乡文化以壮族为核心,壮族现有人口约1548.9万,大量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其发展历史悠久,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不仅创造了悠久的农耕文明,而且很早就发展起了种类繁多的手工业,尤其在金属铸造业、陶瓷手工业、织染业等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
二、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看,区域经济是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地域文化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决定着地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地域文化发展的结构、类型、性质等;[2]同时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推动或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地域文化对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具有导向性和凝聚力。经过漫长历史形成的地域文化,因其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而对生活在该地区人们的生产经营方式具有导向作用,人们更容易按照传统的方式去组织生产、发展经济,利用相互间内在的聚合性大大减少交往的摩擦和费用,获取巨大的社会效益。比如,温州企业大多采取家族模式,是因为温州传统的商业文化使温州人深知当前社会的信用状况不好,因而不相信外人,坚持自己的钱自己用,自己的企业自己管。而地域文化的凝聚力则体现在,由于共同的文化根源,主体间更易于相互沟通,形成合力,使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中的组织成为可能。重信誉,讲团结互助,是壮族重要的道德观。
另一方面,传统地域文化中的消极面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不良的影响,成为障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个道理被我国许多地区的经济改革实践所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在向市场经济迈进过程中,经济发展滞后,相比于东南沿海地区步伐总是显得沉重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们的地域文化环境偏向保守、内倾、守旧等,大多数人具有守成观念、平均观念,思想不解放,文化缺乏活力,农业社会形成的保守、安于现状等旧文化观念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了制约。而反观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区域,由于数千年来凝结而成的区域文化具有商业文化的传统,改革开放后,在其创新精神的熏陶下,人们观念开放,制度创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由于不同地域人们的文化秉性和文化环境不同,其经济行为决定了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地域文化对一个地区人们的经济行为乃至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主导本地区人们的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
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一经形成,必然内化、沉淀为当地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从而对人们的经济思想和行为发挥导向作用。如壮乡文化中的传统道德观念――鄙商观念,就成为了制约壮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道无形障碍。壮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民族。在壮族地区,古籍屡有记载:其民“惟知耕作,不事商贾”。[4]在壮族的道德观念中,经商者大秤进、小秤出,抬高物价,牟取别人的血汗钱,是不道德的,人们内心深处对商人充满了鄙视。鄙商,既源于壮族诚实勤劳、反对损人利己的道德观,同时是一种古朴原始的平均分配的平等观念的反映。鄙商观念使得壮族地区历来商品经济不发达,始终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由于经商的人少,社会经济不活跃,使得壮乡居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二) 能够提升和丰富区域形象,有利于招商引资,整合经济要素
一个有特色的、有良好精神内涵的区域文化可以使本地区在外部树立起一个良好、深刻的区域形象,这对于本区域引进外资和人才、与外部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重信誉,讲团结互助,是壮族重要的道德观。对于结交的朋友,有言必信,有约必至,有事必帮,真诚相处,具有“与而不求其报”的优良传统。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壮乡文化中的这种优良传统塑造了广西良好的总体形象。可以说,近年来广西经济吸引外来投资逐年增长,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地域文化能吸引外部经济资源和使区域经济产生向心力,所以区域文化具有整合经济要素的功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搭建文化平台。
(三) 可以培育和推动区域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的创作研究、服务等活动的产业。虽然壮乡多民族居住区的民俗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尤其是在新世纪发展均比较迅速。但是由于壮乡地区经济历史上长时期处于一种较落后的状态,其灿烂的艺术文化仍未对广西经济的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壮乡文化对外来投资者还不具有吸引力;同时壮族文化中工艺技术很高的手工业如陶瓷、壮锦、铜鼓,还有壮族的“民歌”、绘画、崖壁画等,都还没有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些极具商业开发价值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被应用于造福壮乡人民的经济事业上来。
(四) 地域文化使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容易受到历史、地域的影响,具有历史传承性
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状况无论其如何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该地区历史上产业发展的影响,或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进行延伸,或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继续发展壮大,或对原有产业进行革新,更有甚者能够经过整合形成该地区独特的产业结构模式。如壮族地区在明清时期就开始大量种植甘蔗、油桐、油茶、花生等经济作物,而今,广西的制糖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良好,这既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的延伸和革新,又是对壮乡文化在经济上影响的一种传承。
三、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第一层次的影响是指地域文化对该地区的人们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是该地区的社会群体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经生成,就以其特有方式对该地区的人们在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及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全面的调节和控制,使社会集团的每一个成员都处处受其影响。这一点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不仅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自身的特色,也使地区经济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最终使区域经济产生不同的发展道路。区域文化渗透于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区域特色经济。[4]所谓特色经济,通常包括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特色技术、特色经济区域。最典型的例子是“从商文化”形成了温州经济。
第二层次的影响是指地域文化对区域产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产业状况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素质和发展后劲的重要标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一个地区的落后,不仅仅是经济统计指标的落后,更重要的是人自身文化素质和文化观念的落后。落后地区的传统文化造成人们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与商品意识,是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内在原因,它不仅造成了落后地区现阶段的经济滞后,也是地区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障碍。[5]保守的内倾的文化往往倾向于内向性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较单一,生产特点为自给自足;而外向性文化其产品结构则注重多元性、商品性、外向性,注重人文的文化,往往满足于资源型产业和初级产品的加工;而重商业开发的文化更注重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产品的更新换代。
第三层次的影响是指地域文化以一种文化产业的形式,如民俗文化产业、旅游业,来对区域经济施加影响,是一种直接的影响,能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带来直接的收入效应。
现时代,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拉动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地域文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对象,如广西的桂林山水是壮乡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自然人文资源,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去旅游观光,它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的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7]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利用自身的民俗文化、自然景观、工艺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为当地的经济贸易、招商引资、经济产品开发搭建良好的平台,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三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文化资源可以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化、高档化,消费品味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文化内涵。许多企业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产品进行文化包装,有力地提升了产品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吸引力,增加了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至于地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则是我们应该加以注意和进行改造的。如我国西部文化因其地域和历史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封闭性、凝固性和保守性。随着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农耕文化所固有的弱点显露无遗。另一方面,人们的欲望本能又在片面的市场经济理念的诱发下被极度放大。作为西部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壮乡文化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此类现象,而这些地域文化中的消极面是与现代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严重阻碍着地区创业的发展和企业家阶层的形成,最终使区域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四、努力促进壮乡文化对广西经济发展发挥积极影响
第一,努力推动壮乡文化的社会变革,拓展其文化的开放性、进取性和灵活性,打破西部文化中常见的安贫守旧、得过且过的惰性心态,实现壮乡人民的观念革新,激发他们内在的创业和竞争意识。观念的变革是推动壮乡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整个广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地方政府在探索地区经济发展、向内寻找经济发展滞后原因的过程中,应意识到民众观念变革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加强对创业致富、经商致富行为的正面宣传,树立一批壮乡企业家的模范代表;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积极引导创业的社会氛围,反对“无商不奸”、“不事商贾”等传统偏见,使得壮乡民众的创业行为得到更多的鼓励和社会的积极支持。
第二,加强对壮族等少数民族集聚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知识文化水平。在弘扬壮乡文化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互助团结、热情好客、崇尚勤劳等传统美德的同时,对于原来比较保守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如鄙商观念、自然经济观念、狭隘心理等,要通过拓展他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使其了解商业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等途径来促进他们理性认识从商行为。社会各方也应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壮乡民族企业家形成的大环境。
第三,充分挖掘壮乡文化遗产,对其中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文化产品,如壮锦、铜鼓及其他一些工艺水平很高的工艺品,进行产业化开发。以壮锦为例,壮锦是壮族的传统纺织工艺品,与湘绣、蜀锦齐名,图案精美、织工精细,享誉海内外。对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壮族聚集区,可以组织专业化生产,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对外宣传和推广,使之成为市场上畅销的民族特色产品,进而演化成为地区经济的一个产业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程恩富、顾钰民、方家良等.文化经济学通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周尚意、孔翔.文化与地方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 省略/zxfq/
[4] 李锦宏、陈越.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文化的影响机制分析――兼论区域文化与区域竞争力的逻辑关系[J].新西部,2008,(04):70-71.
[5] 徐李全.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02).
一、指导思想
1.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
2.以《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要求以及《2014年学业水平测试指导纲要》(目前未到,参考13年纲要)。
二、复习目标
通过一轮复习,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基本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强化学生对各册教材内容的了解,熟悉课本知识。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为新科学习做好补漏;为专题复习打好基础。
三、时间安排
1-8周(2月17日——4月8日)进步之旅四之前完成一轮复习。
四、复习重点
1、课内古诗词默写和鉴赏。
2、课内文言文。
3、字词、文学常识。
4、名著阅读部分。
5、综合性学习部分。
6、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
7、写作训练。
五、基本思路
1、全体参与,分层达标
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复习时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临界生”,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尽量让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能自领“军令状”,清楚意识到自己复习中的弱势环节,一步步进行训练完善,争取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层次的学生都能逐步得到改善与提高。
2、理清头绪,突出重点
针对中考试题基础性强的特点,对于新课程标准和纲要中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篇目,在复习时老师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会有更佳的效果。阅读理解与作文是语文的“重头戏”,在复习中应加强指导,特别是作文训练,不能因为进入复习就被忽视。而是要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和训练。
3、讲练结合,夯实基础
本轮复习主要是走教材,所以带领学生从复习教材内容做起。复习时先讲后练侧重于练。讲,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一是重点字词,二是综合性学习里的相关知识点,三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四是文学名著和常识。练,侧重让学生通过课堂回答和书面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
4、多面辅、多反馈、多落实、多跟踪,确保实现目标。
六、具体做法:
1.重点字词
先带领学生一起梳理,然后采用听写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过关训练,查漏补缺,每册用一课时左右时间。
2.文言文
复习先让学生明确哪些课文是重点篇目,然后做重点指导,指导完毕后侧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让他们背诵、默写,做到人人过关并在知识巩固中总结文言知识,适当拓展课外文言文训练。课时以各册课本文言文篇目多少而定。
文言文是一轮复习的重头戏,拟订以专题的形式,这样有利于二轮的复习。
3、古诗词
古诗词的教学要充分利用课堂上和早读课的时间,让学生强化识记、理解、背诵、默写。默写的内容主要是诗词中重点句子、名句和重要句子、名句的赏析。诗句的默写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连续性默写,二是理解性默写,三是运用性默写。
诗句的赏析要告诉同学们赏析的方法并辅以适当的练习巩固,每册辅以竞赛性过关测试。赏析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诗句所体现的内容画面、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或体现的思想感情„„
4、名著专题
主要依据《纲要》中指定的篇目,以提纲的形式印发给学生,以擂台赛的形式激励学生主动掌握。
5. 现代文阅读训练
先要引导学生俯下身子把学习新课时所学知识、技巧消化吸收——认真看课堂笔记。
在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关键词:城市文化;地铁文化;相互关系
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精神之根,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则是活力和灵魂。打造先进的城市文化品牌,对于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城市文化沉淀成了一种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魅力。随着1863年伦敦第一条地铁线路的开通,世界上已有39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个城市建成了地铁,地铁和所在的城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除了快捷、舒适之外,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不仅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的缩影,而且经过提炼、加工,使城市文化的特点更加明晰,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层次和品位。
一、 地铁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体现城市文明,城市文化是地铁文化的源头,是地铁文化建设的依据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自身的文化建设,失去了文化内涵的底蕴,民族也会失去自身的特色。城市的地铁也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它蕴含城市的文化底蕴,体现城市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地铁文化的发展是以城市的地域文化为起点的。
首先,地铁文化的基本走向和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城市,我们总可以寻找到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东西,包括人文精神、风土人情、城市布局、建筑以及街道,我们可以从这个城市寻找到它的历史痕迹、发展过程和未来走向,可以说,城市文化与城市的历史渊源、社会变迁密切相关,体现了城市文明的基本脉络。美国的城市历史并不悠久,由于移民的关系,城市文化体现了多元化,不同宗教、不同风俗相互交融。而欧洲的城市历史悠久,文艺复兴的精神至今还影响着现代,每一个城市都非常注意保护悠久的文化,古朴、典雅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作为城市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地铁,其文化也是如此。如东京地铁的建设在借鉴了西方地铁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更多地体现了现代化大都市的面貌,利用空间充实各种各样的经营活动,出售各种生活用品。地铁文化建设在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突出了所在国家、城市、民族的文化特色。
其次,地铁文化建设一定是以城市文化为依据的,城市文化是地铁文化建设的依据和灵魂核心。离开了城市文化,地铁文化就无从谈起。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地铁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是属于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价值体系。地铁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地铁文化是伴随地铁的出现产生的文明,这种文明从来没有离开城市文化的范畴。
第三,地铁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浓缩和提炼。纵观发达国家较成熟的地铁文化建设,可以看出,在地铁文化建设中蕴含着浓郁的城市文化气息,是城市的文明的长卷。如伦敦地铁,各个车站体现了不同年代的建筑风格,从早期的砖石拱形结构,到后期的纯钢铁架构,再到现代的钢化玻璃站台,让人体会到英国一百多年地铁建筑发展史的巨大成就;巴黎的地铁每个地铁站设计独特,内部装饰各异,成为展示该国文化艺术的窗口;香港地铁是世界公认设备完善、自动化程度高、管理较好的地铁,它的自动售检票设备,由自动售票机、检票机、补票机和磁性车票、站台、中央计算机等组成,集计算机、自动控制、光电技术等高新技术于一体,这是高度发展的香港大都市文化的缩影,同时,一进入香港地铁站,映入眼帘的必然有各类广告。这些广告悬挂在上上下下的电动扶梯两旁,悬挂在月台前的“巨幅装”、“超大幅”的灯箱广告更加引人注目,这与香港人繁忙的工作节奏是相吻合的,香港的地铁,其实代表了香港的文化。
世界各国的地铁建设,都离不开本国文化的渊源,走入地铁就仿佛走入了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长廊,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可以选择从地铁文化开始,在那里一定可以找到凝炼的城市文化。
二、地铁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延伸和提升,它对城市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城市文化是从城市诞生之日起,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在各种文化融合中逐步发展而形成的。地铁文化是在城市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产生的。城市文化是地铁文化建设的基础。但相对于城市发展的速度来说,地铁文化的建设、形成和完善的速度要远远高于城市文化的建设速度,而且地铁文化建设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多,可塑性强,可在短期内建成并产生效果,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尽管地铁文化是以城市文化为基础的,但同时也可以影响甚至是改变城市文化建设的方向。
首先,对一些历史不够悠久,文化特色不突出、特点不明显的城市,打造独特的地铁文化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完善和发展。城市文化的形成是复杂的,需要文化的积累和时间的沉淀,然而,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盲目地拆建、追求形象工程,致使城市的历史越来越被淡化,没有特色的城市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相对稳定发展的各个国家,短期内城市文化建设很难有较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地铁文化的营造,无疑是城市文化的一次整理、加工和提炼。
其次,对于一些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地铁文化可以延伸和提升城市文化,人们可以从地铁文化的建设中一斑窥全豹。好的地铁文化甚至会影响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引领城市文化的走向。南京地铁的文化墙建设是成功的例证,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即使是没去过南京的人,看到相关报道也会明白,南京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而且南京正是通过下力气发掘历史文化精粹,使自己的城市更具文化魅力,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南京的地铁文化建设为南京的发展建设做出了贡献。在上海的地铁文化建设中,则让人们感受到大都市的发展气息,如上海地铁中的时尚壁画,使地铁建设温馨典雅,紧跟时代脚步,虽然上海地铁文化建设中也有历史发展的足迹,但从上海的地铁中不难看出,作为改革开发成绩卓越的大都市,上海将发展经济与世界接轨作为了城市发展的着眼点。所有去过莫斯科的人,对莫斯科的地铁都有极深刻的印象,它以其宏大的建筑风格和华美的风貌闻名世界,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铁。正是基于建设地铁之初前苏联领导要提升城市文化的想法,莫斯科的地铁经过建筑师和艺术家的精心设计,以不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题,用大理石和石英岩刻成浮雕,既展示了历史画卷,又显得富丽堂皇,成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地下宫殿。
三、地铁文化会影响城市的布局和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密不可分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地位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城市将文化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塑造城市形象的主要途径。在谈及地铁文化时,我们不难看出,地铁文化与城市文化是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地铁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城市的布局和经济发展。从世界上135个拥有地铁的城市来看,地铁已成为了一个城市经济实力、人们生活水平及现代化、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
纵观城市的地铁建设,无论最初建设在繁华地带还是不发达地带,只要地铁建成以后,这一地带就会依据地铁文化的需要,立即成为商业开发、住宅建设等的黄金地带,地价上涨,发展迅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巴黎地铁有14条市内地铁线和4条覆盖范围更广的深层地铁线在巴黎及其近郊纵横交错,地铁站中设有“商业点”800家,专门成立一家名为“地铁营销”的公司,对这些地铁商业点进行统一管理,2003年净赚1300万欧元。这种“地下经济”,使地铁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韩国釜山地铁在不同的车站播放不同的大自然的声音提示人们车行的位置,这种独特的地铁文化无疑也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当人们到达海滨时,就会听到海浪的声音,提醒人们这是沿海地区,强化了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由此可见,地铁文化对城市的布局和建设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在一个城市中每一段地铁都与地上的城市文化发展相融合,甚至是结合建设初期的城市文化,做出超前的设想,城市文化就会在地铁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特别是地铁定位了某一区域的文化特色后,城市在规划布局和发展中自然而然就会考虑到这一因素,因为长期的地铁文化的熏陶,会在人们的思维中形成定式,经过时间的积淀,会影响城市发展决策者的思想,进而围绕地铁文化去研究城市的发展和布局,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
应该看到,地铁最大的卖点是解构社会关系、重组社会因素、影响人的生活。地铁带来的是人流,人流大的地方土地升值,商业活跃,地铁既要考虑眼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地铁要把人带到商业区,必须考虑人的利益需求,因此,地铁文化的建设也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如果地铁文化定位准确,设计建设合理,将对城市的整体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帮助提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世界的地位,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效益。
总之,地铁文化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城市文化是地铁文化的基础。要提升城市精神,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促进城市的经济建设,地铁文化在建设中,就不能离开城市发展的历史,不能离开城市发展的方向,不能忽视城市大众对地铁文化的需要。只有合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地铁文化的潜力,在二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拓展地铁文化的延伸方向,城市文化的特点就会越来越明晰,凝结为城市精神,进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鸿雁.城市象形与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童林旭.地下建筑学[M].山东:山东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