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1 20:31:11
导语:在计算机专业技术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教师科研;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实践教学模式
0 引言
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競争环境下,创新、开发型的IT公司、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既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也要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单纯以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依托教师科研项目与成果,在计算机专业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
为使地方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能够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人才,我们对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培养人才现状以及创新型应用人才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进行分析研究。
1.1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现状
多年来,从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应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核以及反馈情况来看,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了初步的编程、网页制作、数据库建立等方法,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但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还存在诸多不足,创新能力缺乏:(1)计算机操作技能不够熟练,专业技能有待提高;(2)程序设计能力不强,实现算法的能力偏低;(3)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等综合能力较低,与社会需求差距大;(4)综合运用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缺乏创新能力。
1.2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应用型人才包括技能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应用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是以操作技能和岗位技能训练为核心、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应用人才除具备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外,还必须具有技术创新、技术二次开发、综合专业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判断能力。因此,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应具备熟练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操作技能,同时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系统综合开发能力、团队协作与人际交往等四种能力。
2 教师科研促进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几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师主持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横向项目10多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多项,各类教学成果20多项,300多篇,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的科研与教学团队,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并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2.1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科研是高校教学活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根本保证。以科研促教学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提高教学深度和广度的前提条件。教师通过科研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教师科研成果的介绍和讲解,感悟到学海无涯,创新无限。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学科前沿,才能不断创新、进步。为此,我们发挥教授、博士的科研优势。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通过启发式或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讲解课本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基础上。引入研究成果,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深度。通过成果的应用,拓展教学的广度。例如,在《数据结构》课程中,没有给出图像算法设计的内容,平时学生对图像处理接触也较少。教师结合讲解哈夫曼编码的数据压缩功能,介绍各种数据压缩算法和系统,并将“分形压缩算法”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到,除了欧氏几何学之外,还有一门分形几何学。分形几何学有很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学科中可以应用来解决图像压缩问题,且压缩率比较高。但是,目前它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解决,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和创新的欲望。
2.2科研成果融入实验内容
我们充分利用教师科研,实行“教、学、研”相结合,鼓励教师把科研究成果和教改成果融入实验教学中。
教师结合相应的专业课程,从教师的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中选择适合本科学生进行创新实验的项目,按照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要求,将研究成果融入到课程实验中。把教师课题中模块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库设计与分析、代码实现等分解成实验项目,总结出实验目的、系统功能、指标要求、实验设备、算法步骤或流程、数据库设计、系统设计与分析、实验结果、代码清单等实验流程和要求,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等创新实验项目;并将教师与实验有关的教改成果,例如实验内容、实验方案、实验方法与手段等应用到相关课程的实验。创建操作训练、编程训练、设计训练、综合训练的“四步训练,五种能力”实验教学模式:应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开放式、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对实验采用灵活多变、有针对性的训练,促进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增强科研意识,教学科研密切结合,将前沿科学和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拓展想象空间,提高学生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的效果。
2.3创建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我院科研项目、校企合作项目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创建了“智能计算与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两个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的宗旨是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教师研究团队进行创新与开发,同时吸收专业能力较强的硕士生、本科生协助研究与开发。达到创新与开发,并培养出一批创新型应用本科人才的目的。
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主要由年轻的教授、博士承担。负责制订创新工作方案,包括创新任务、创新目标、创新项目指导教师、前期培训、时间安排、创新成果验收、评价总结等,并组织实施。创新工作室的本科学生可以由专业教师推荐的优秀学生,也可以是有兴趣自愿报名参加。还可以是计算机协会、网络协会等学生社团推荐的。具体办法:接受大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报名-对报名学生进行考核-指派团队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前的培训-指导教师给学生分配研究或开发任务-学生研究或开发-提交研究或开发成果-成果验收与评价。
几年来,创新工作室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驱动,主要研究与开发项目包括:基于GEP的关键技术研究、基于多核机群的Petri网并行算法研究、演化算法在物流企业智能信息处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智能物流网站的设计与开发等。学生在这些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中,负责了算法设计与实现、算法的运行与验证;系统网站的架构与模块设计、功能的详细设计与编程实现、系统与网站的运行与测试、撰写文档等工作。另外,通过创新工作室指导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学生结合教师的研究方向申报了省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每年都有5~8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使学生成为了真正的项目主持人,达到了创新工作室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因此,创新工作室的创建,使得一批学生比较完整地参与了项目研究与开发的全过程,亲自参与和主持了创新研究与开发设计,学会了从事研究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了解了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独立工作与合作能力、专业素质、敬业精神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广度,也加深了学生的知识深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具有了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动力。
2.4科研项目案例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我院教师承担了多个横向开发项目,为机关、企事业单位设计开发了多个软件系统或网站,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培养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建立了一个“科研项目案例”实训基地,供计算机专业高年级学生进行综合项目开发训练。该基地的案例由科研项目主持人去除知识产权、简化处理和增加二次开发接口后,将项目开发的各个阶段文档、代码等提交给实训基地。实训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每一个科研项目案例的开发全过程及各个阶段制作成动画演示系统,供教师在实训前给学生进行培训,学生也可以自己一边演示一边实训。案例系统或网站还提供二次开发的接口,供参加实训的专业学生进行二次开发、运行与测试。
“科研项目案例”实训基地通过案例的开发过程演示,采用开放式、解剖式的直观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示软件系统开发过程的市场调查分析、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总体框架设计、模块设计、功能设计、代码设计等各个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使用的开发工具、数据库等专业技术和专业工具,加深学生对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等课程的理解及综合运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对软件系统开发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通过具体的实用案例系统或网站,学生学习各功能菜单的代码,掌握要实现某一功能模块的关键算法及代码实现。通过建立具体的数据库,让学生学会如何建立数据表、建立数据表之间的关联,构建实用的数据库。通过功能模块与数据库之间的连接调用,使用学生掌握系统中前台与后台数据的连接方法。同时,学生通过提供的二次开发接口,在原系统或网站基础上,自己动手添加功能模块并编写代码实现。在实训基地,学生可以通过二次开发进行功能模块训练,通过项目驱动开展系统开发实训。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共同完成系统的开发,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协调与团队合作精神。
2.5教师科研促进学科競赛,培养创新人才
学科競赛是在课堂教学基础上,以競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競赛,培养一批学习能力强、学习潜力大、学习效果明显的学生骨干。几年来,我们通过教师科研促进学生的学科競赛。培养创新人才。(1)以教师科研项目依托,通过创新工作室组织参赛学生进行集中培训,依靠项目组的集体智慧,基于课题研究成果开展针对性的训练;(2)以“科研项目案例”实训基地作为训练基地,结合参赛科目、内容,选择相应的科研项目成果案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3)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项目和研究成果为基础,经过凝练和提升。推动学生个人或小组参赛。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包括全国大学生软件大赛、计算机网络大赛、广西计算机应用大赛等学科競赛,并取得了优良的成绩。逐步形成了以教师科研促进学科競赛的实践模式:以教师科研项目组建参赛小组-创新工作室分小组集中训练-校级选拔赛-选拔出参加全国或省级比赛选手-创新工作室重点训练-指导教师带队参加比赛-召开总结会-奖励获奖选手。通过依托教师科研,促进学科競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到以创新促进競赛,以競赛提升创新,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实践与成效
我校计算机专业依托计算机教师科研和教学团队的科研教研优势,促进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将教师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通过创新工作室、“科研项目案例”实训基地、学科競赛等形式、以任务驱动式、案例分析、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推动计算机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共获得了10多项区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的立项资助:在参加全国大学生软件大赛、计算机网络大赛、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广西计算机应用大赛等比赛中,共获得10多个国家级奖项、20多个省级奖项。我校计算机专业依托教师科研,促进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
【关键词】工学结合;计算机;网页制作;教学模式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以及硬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宽,不断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需求的变更一定程度上导向了各个学校所开设的课程类别,比如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专业方向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了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对于目前就业面比较宽广的计算机专业而言,可以充分地将计算机自身具备的一些特征利用起来,借助目前中职学校应用最为广泛的工学结合模式去设置计算机专业方向的课程,培养具备真正动手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计算机专业目前似乎成为了众多中职类学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1],因此学校都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实验机房,此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部分的学生也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计算机,这些条件都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因此学校在设计相关课程的时候可以充分的将现有的资源利用起来。比如设计企业或者学校的网站、搭建学校的网络、现有计算机硬件资源的维护、一些应用类型软件的开发等等。
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才市场的竞争。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都向着复合型应用技术型人才方向发展,在突出实践教学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一毕业便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是一门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学科,但是实践性以及应用性是最为关键的[2],因此需要时刻注重算机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的锻炼,实现该专业与对口工作的无缝对接,将该专业的学生都培养成为实践经验较丰富、动手能力较强的中等技术型复合型人才。
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工学结合是目前非常多的中职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是目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的教学模式,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目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已经是素质高、技术扎实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为实现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将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是实际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技能的培养作为目标,将合作企业的项目资源合理充分的进行运用[3],以实践过程作为教育导向,将学校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动态结合,最终为社会提供技术型非常强的学生。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在校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环境以及适应环境的机会,让在校学生能够接触实际的项目,锻炼和培养职业操作技能,熟悉所有与毕业之后从事的对口专业的相关信息,在实现具体项目任务的同时能够充分的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企业项目紧密的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加深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能够让学生技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毕业之后可以顺利过渡到工作当中。
3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中探索
3.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重要性研究
(1)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计算机专业课程对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极高。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将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学生在参与企业项目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实习课程,也不是为了拿到实践学分,而是通过熟悉计算机相关应该用的过程,掌握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解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以及该行业的行业背景。为毕业的时候做好思想上的准备。通过这种校企工学结合模式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能力的同时,也完善了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帮助企业在储备人才的时候提供了依据,使得优秀的毕业上能够获得非常好的工作岗位。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能够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足够的支持。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以及导师均可以在实际的企业项目中进行锻炼,帮助学校培养具备非常强的实践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学校还可以向计算机相关专家发出邀请,邀请他们到学校授课以及教学,介绍计算机行业的最新科学技术以及发展动态。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合作企业中这方面的专家或者专业技术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这支兼职对象的建设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工学结合,可以弥补学校专业教师实践知识不足之处。这样学生在企业项目实践过程中便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到应用的转变。
(3)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借助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学校可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适当的调整计算机课程专业的教学内容,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中职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专业型、技能型的中等技术人才,与社会需求的紧密集合,能够避免需求与供给的脱节。
(4)教学资源拓展
通过工学结合,学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实践课程内容的编写。由于计算机专业技术以及需求都在不断的变化,现有的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通过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科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紧密合作,进入企业项目设计第一线进行调研,及时掌握计算机专业发展动态,时刻掌握市场需求,并以此作为学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得学校的新教材能够不断的适应新技术的变化。
3.2工学结合教学在计算机课程中应用研究
网页设计计算机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本课题的应用便基于网页设计课程进行研究,最终目的是确保学生通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之后能够独立的为企业、学校或者个人开发以及维护网站。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本文建议采用岗位实践、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应用过程如下:
(1)对网页设计教学内容进行制定,并带领学生进行实验室实训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基础知识,比如C#、Dreamweaver、JS等[4],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理论技术的基础上学会相关软件的使用。
(2)理论知识教学完成之后,学校教师针对课程计划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特训,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专业技能方向的转变,逐步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为企业设计制作门户网页或者设计相应的应用程序。
(3)本文以为企业制作网页为例,首先需要采集企业的相关信息,借助互联网媒体、企业宣传资料等进行收集,收集得到的资料是企业网站的素材;其次对企业网站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网站页面布局,尽量做到网站的美观、简化、大气,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接下来是网页设计,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按照预先设计的功能模块进行划分,比如企业简介、企业动态、企业营销网络等等。每个功能模块设定负责人,小组成员之间分工要明确,需要密切的配合,在锻炼开发技术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最后是网页评估,首先是个人、其次是负责人、接下来是教师、最终是企业负责人,按照这种是逐级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修改,直到企业负责人满意为止。
(4)学校还应该组织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中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中的高级网页制作员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由国家信息产业部组织的CEAC认证考试。
4.总结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目前中职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所选择的模式之一,也是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发展方向。特别是像计算机这种对应用性要求非常高的专业,通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现了专业的以实践过程为导向,把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动态的紧密结合起来,将企业的实际项目真正意义上转化为教学任务,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机会。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非常大的帮助,此外,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紧密合作还能够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将工学结合转变成了真正的教学成果,学校还可以以此作为研究方向,努力在学校推广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及理念,以便能够适应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不断发展以及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文蔚,张蕊,庄德渊.工学结合在实训课程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C].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2.
[2]王占平,吕天玉,初红杰,刘金良.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加工专业学习任务设计方案的研究[J].职业技术,2011,(10).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同一时期计算机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也逐渐出现在各个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之中。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院校的数量与办学规模逐渐扩大,而计算机专业也一度成为最为热门的专业,在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广泛开设。然而,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中显示,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是各个专业中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在这个计算机深入到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计算机时代,计算机专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如何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办出特色,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压缩型本科”的课程体系使得培养的人才职业特色不鲜明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各种课程体系改革推行多年,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还是带有浓厚的“压缩型本科”的影子,依然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课程保留、压缩、扩充力度不够,职业特色不明显。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的宽度与厚度方面逊色于本科毕业生,又体现不出职业性的自身优势,自然在就业中处于尴尬的位置。
2.“双师型”教师短缺,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与其他学科相比,计算机专业的最显著特点是计算机新技术层出不穷,更新过快。这就使得教师很难跟上前沿的技术发展,再加上近年来高职学生人数的猛增,原有师资不足,不得不大量引进年轻教师,年轻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毕业后,迅速从学生角色转换成教师,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无法承担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因此,双师型教师短缺直接影响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高职计算机专业“123”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主线、二强化、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涵是: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化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强化专业技能实训;按学习衔接紧密的专业课基础阶段,强化岗前实训提高实践能力的阶段,以顶岗实习积累工作经验阶段。
1.一主线: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所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这条主线。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按照IT职业岗位群对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在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紧紧围绕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条主线,进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建设。
2.二强化:一是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强化以诚信、敬业、责任为重点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走向。一个缺乏职业道德的人,拥有再好的职业技能也很难有好的发展,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二是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强化专业技能实训,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各种专业实训是在实验室内对学生进行短期的某种特定技能的强化训练,重点强调理论的实际应用,以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专业实训,可以使学生在短期内熟练掌握某种开发工具或技能,快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高职高专教育强调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专业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怎样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实训效率,经过实训后,使学生迅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具备独立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作品或产品的能力,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贴近实际的实例和设计题目贯穿实训的始终。实训过程中讲解的实例和要求、学生完成的题目一定要贴近实际,难度适中。贴近实际的实例可以让学生看到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终期设计题目按企业用户需求标准完成,实验室现有条件不能达到的标准要有解决方案。终期设计题目要选取真正企业使用的产品作为设计题目,使得学生的设计更有实际意义,学生也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去完成终期设计题目。③在实训的过程中,要不断提出实验室中遇不到但实际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各种训练是一种在理想状态下的设计开发过程,开发设计出的作品或产品应用到实际当中,还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训练的过程中应把实际开发中和使用时出现的问题描述给学生,提出各种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让学生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给出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一个面对问题、深入分析、探求解决方案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实训应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专业实训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某种开发工具或技能,快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探讨研究、协同工作、团队合作的能力。
3.三阶段: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通过三个阶段6个学期完成。①第1-3学期为衔接紧密的理论课程学习阶段,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学习时间的变相缩短,必须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保留、压缩、扩充等改革,可以将面向对象的代表语言C++作为学生的入门语言,整合微机原理、接口技术等课程,扩充JWEE高级编程等介绍流行技术的课程,形成衔接紧密、职业特色不明显的课程体系。②第4学期为以岗前实训为主的提高实践能力阶段。岗前实训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用全真案例进行上岗前的模拟训练,由企业工程师和校内双师素质教师共同指导,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③第5-6学期为以顶岗实习为主的积累工作经验阶段。顶岗实习是指根据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在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让学生介入企业生产,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要有指导和检查方法和制度;在顶岗实习结束后,要有技术总结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成果载体和书面报告。通过顶岗实习把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落到实处,避免了学生顶岗实习与教学脱节的现象出现,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积累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进人飞速发展的阶段。为适应社会、行业不断变化的需求,职业教育也必须要不断的调整教育理念、办学目标、教育管理手段等。由于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影响着人们的就业观念。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基础扎实、多样化发展、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使学生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和不断进步提升的能力。计算机专业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但是仍然存在知识老化、缺乏实用性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行业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有水涨船高。从简单应用到实战开发,从单机应用到云计算等等。所以,必须改革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跟上时代的脚步。
一、调整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学科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计算机各方向的应用岗位,培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熟练利用专业知识,进行软件开发、网络应用、多媒体设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计算机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体系,应遵循学习的一般客观规律,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逻辑思维能力等等。注重学科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可以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掌握的更全面,也可以发现学习的通用性规律。比如学生学习了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以后,再学习Illustrator矢量图形设计软件就会很容易上手。软件工程管理和建筑工程管理,虽然隶属于不同学科,但是都具备工程管理的特点,很多知识也是相通的。
二、改革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计算机类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较为全面,学生不仅应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有必要适当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建立一定层次的专业实训室,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利用案例教学强化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应该设立认知实习,为他们做职业发展规划,指引发展方向。之后几个学期,应注重设计课程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克服困难以掌握专业核心能力。在毕业实习阶段,要做好顶岗实习特别是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好铺垫。
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类似,都会存在枯燥和抽象的内容。如果教学模式不进行变化,学生就会一直处于不思、不争、不变的状态。对于IT这个发展迅猛的行业,显然学生的这些状态是非常不适的。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演示操作+讲解讨论+拓展”的授课方式,可以极大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同时,教师可以将相关学习资源放到网络上,学生可以非常方便的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利用其业余时间,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补强不足。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总结能力、可迁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自我提升的综合素质。
四、课程门数的精简,强化选修课的作用
由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计算机学科的内容也不断革新,相应的课程体系也要随之做出改变。由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总学时、总学分、课程总门数存在诸多限制,要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就只能进行内部的修改。首先要尽量减少同类型、内容有很多重复的课程。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C语言、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这些课程在很多知识点上都是重复的,目的也都是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掌握语法基础。因此可以优化合并这些课程,以点带面,将多点开花转变为一个中心,多方扩展的模式。同时将涉及新技术应用方面的课程开设为选修课,平时也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需求。
五、改革考核模式
由于受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与传统相比仍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其实,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的综合考查是重点,而传统的考核方式对这些是有些无能为力的。而且,我们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也使得考核反过来很大程度的影响教育本身。不爱思考,死记硬背,高分低能是多年来的普遍现象。为了能够全面合理的考核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分析总结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要改革考核模式和内容。比如在课程设计中按照数据库应用系统生命周期完成的小型项目开发,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系统实现、项目总结5个方面的成果作为考核目标。
六、总结
由于计算机学科自身的特点,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只有不断的变革和优化,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不断变化的需求,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闫海英,常晋义,高燕.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普及版》,2013(11):49-52
[2]王虹.以个性化教学风格创最佳教学效果[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2.2(3):51-54
关键词: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独立学院属于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所以,要在高等教育中树立独立学院的竞争优势,人才培养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从理论、技能和创业素质三方面考虑,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既高于“二本”学生的技能素质和创业素质,又强于高职学生的理论修养,并且也符合独立学院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要求[2]。
由此,独立学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强调学生专业技能。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技能为目标的工科类专业,它的专业技术性强,应用面也很广。目前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不论是在实验教学体系上,还是在实践项目内容上都跟不上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想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对计算机类实践教学的改革就势在必行。
一、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化为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同时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的重要举措。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尤为重要,是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基础。我国高校计算机学科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同当今社会的需求差距还是有一定距离,很多学生毕业后,到了工作岗位,常常只能照搬照套别人的东西,不善于把自己所学的理论、原理和方法进行综合运用,缺乏进行新产品、新技术革新的能力。导致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计算机类实践教学体系、实践项目内容以及实验条件跟不上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一)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独立学院本科培养的是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社会对这种人才的要求是:既要掌握本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在本专业应用中的非技术的知识。所以,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既要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应由基础实验、综合实习和集中实训三部分组成。
1.基础实验:包括计算机各专业课的基本知识点的验证实验和综合实验等。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功。
2.综合实习:包括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等。综合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集中实训:包括毕业设计和各类专业资格考试认证、兴趣小组和科技竞赛等。实训部分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能真正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能,应该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三)校企联合培养
为了达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实验设备,借助企业工程技术的人才优势,把市场上的职业培训引入高校,在校内建立职业培训和高校的联合实训基地,在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且可以将项目经理,工程师请到学校,亲自指导学生做项目,这种方式不仅节约了技术培训成本,还可以让教师参与其中,有利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3]。
(四)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提前上岗实习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为了使学生更贴近前沿技术,了解企业的需求,学校应该推荐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实训基地进行培训。学生毕业设计也可以采用学校和企业联合指导的方式:毕业课题的选题与项目制作在企业中进行,学生培养的要求与规格由校方规定执行。这种培养方式不仅使学生所设计的课题更加具有前沿性和实用性,而且也保证了毕业设计中所采用的技术更加先进,与行业同步。
(五)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素质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状况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就必须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操作动手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外的科研项目,送教师出去参加专业培训,鼓励教师申报课题,申请项目。高校只有建设一支属于自己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
三、总结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所有的课程计划都应该是两者兼而有之。学生只有通过实践应用,才能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moe.省略/
[2]肖满生,刘双强.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探索[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5):95-97,96
[3]沈凌,彭庆喜.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12-213,213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重庆市西永保税区IT行业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13092)
【关键词】职高 计算机专业 定位 教学培养 方向
随着近些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普及,许多行业大量招收计算机专业学生,目的就是适应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计算机专业在各大职高、大专院校得到重视,加速了扩招的速度。有了计算机专业便无疑就有了更多的生源,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职高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或扩大了该课程的教学规模,因为职高学生三年学习后大多数面临的就是就业,面对的是社会,因此要想使学生在毕业后获得更好的工作和发展,就应该从自身专业定位和教学培养方面进行考虑。
一、职高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重理论,轻实践
我们知道,职高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面临的就是工作,就是社会实践,因此学校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现实是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由来已久,职高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也存在这一问题。虽然计算机理论知识很重要,是学习的基础,但是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专业,需要较多的实践活动才能进行更好的学习,过多的理论知识只能使教学更加晦涩难懂。比如在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只关注你能不能胜任工作,能不能在实际操作中很好的完成任务,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就业的难易。因此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自然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当前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
职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是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的进行知识的接受。课堂没有互动,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或者接受程度如何,这样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忽略了学生“如何学”,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在教学模式上勇于创新,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新,让学生在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中不断提升自己。
二、职高计算机专业的正确定位
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口号,中等职业学校有责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算是应用型人才?这里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计算机知识基础,而且在此基础上,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进入社会后,很快的适应工作,在工作岗位上有更大的发展。因此职高计算机专业的定位要以注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进行实践教学。
(一)建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并且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这个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学校和教师的极大努力,改变以前旧的教学模式,创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较高的思想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二)建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师资力量
老师是教学中影响学生最深的,而现在大多数职高的老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理论知识过硬,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就差了一点,因此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没有推动作用。因此,要不断增强教师的计算机实践经验,多进行相关的教学观摩和培训,同时注入新的师资力量,目的就是从老师的教学方面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配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设施
由于职高本身办学经费有限,加上扩招等原因,导致教学设施不能及时更新,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学校的教学设施已经不足以支撑师生进行教学实践的需求,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应该提高计算机教学的硬件系统配备,以满足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需要。
三、职高计算机专业教学培养方向
职高计算机专业教学培养对象就是职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为教学培养的方向,还是以学生为主,同时根据计算机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课程内容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使用“先学而后教”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玩的快乐,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慢慢的提高自己。计算机课程学习中,存在一些程序的学习和制作,甚至涉及英语的相关学习,过程不免有些乏味。职高学生在理解方面会存在一些难度,因此在进行相关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职高学生大多数是因为成绩不好进入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学校和老师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多一些耐心,关心学生成长,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自然就会更好地进行学习,学校的教育将会是成功的教育。
四、总结
职高计算机专业要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关键所在。因此了解自身教学现状,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对自身专业进行正确定位,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实用型计算机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一、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
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当中。中职计算机专业所培养的是具有动手和操作能力的实践型人才,教学中更加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学”和“做”,并且在“做”中探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个人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模式一定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如果在这方面不够重视的话,即使学生在学校的成绩很好,各种知识掌握也不差,却不代表学生有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毕业之后服务于社会时,遇到问题还是不能很好地去分析和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情况。教师要勇于放手让学生们去实践和探索,否则在教师的“庇护”下,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教师只需要做好一个引导者,让学生们的学习从被动变成主动,由主动变得更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师队伍要专业
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因为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学习,有些教师只会照着教材讲,不但实践能力不够,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也跟不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教学也没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样最多也只能教授学生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教师没有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话,在学生实践的时候也不能给予有效的指导,这样的教师是负担不起中职计算机教育的重任。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加强实行对教师的水平考核制度,利用一些合理的奖惩制度来督促教师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还要强调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教师进修和培训的系统和制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素质。只有专业知识过硬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老师才能负担得起中职计算机教育的重任。这也是由这个专业的性质决定的,只有对这个专业有着深刻和清楚的认识,才能在师资上面找准定位,找到合适的能教这个专业的老师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三、课程设置要合理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要以实用为标准,课程的设置不但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基础知识水平,还要考虑到将来的就业方向。一般来说,中职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弱,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不要选太难的,否则不但不利于学生们学习,还会打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就业方面,更加要考虑到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出更利于就业的课程。在设置课程中要理论和实践类课程相结合,既不能太偏重理论,也不能太过于注重实践而忽视理论。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理论为实践打下基础,实践又可以加强化对理论的理解。在重视理论的基础上,稍微偏重实践操作,重点方向要定位于社会实际应用。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今后的岗位中,主要的应用就是实践操作。因此,课程的设置就应该和就业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找准专业的定位,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型技术人才。
四、教学系统要完善
教学系统关系到教学的整个组成部分,它包括一些硬件方面的设备。中职计算机专业要注重实践,就必须要配备有足够的设备,如果学校的机房不够,就很难保证学生们能有足够的机会去上机实践,即使机房够的话,软硬件也要能够及时更新,因为计算机这个专业更新换代快,不及时更新的话很快就会不适用了。还有,在教学中应用的一些教辅工具也要配备齐全且能够不断更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些专门的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视频室,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集视觉、听觉和动手操作于一体的的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总的来说,中职计算机这个专业的要求决定了教学设备等软硬件必须要保质保量。
关键词 中医药 科研实践 课外兴趣小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23
Practicing and Considering of Medical College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 Training Mode
NIE Bin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Jiangxi 330004)
Abstract Integrate the school's practical and social needs, in a "student-centered"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teachers and advocacy rooted in Chinese medicine, cultivating innovative, practical, applied computer professionals, it is a feature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article from professional guide, teacher construction, training programs, research and practice, extra-curricular and extra-curricular interest groups contest, graduation practice to introduce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scientific research practice, the extra-curricular interest groups
1 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碰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应用十分广泛,在国内高校本科教育中规模庞大。目前计算机相关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特设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等。如何培养出符合国家规范和质量的大学生,成为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者和高校面临的课题。对于中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伴有更多挑战,但作为具有行业特色和应用背景的学校,又富有难得的机遇。
2 中医药院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
2.1专业引导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专业引导,亲情式关爱。在新生入学时,举办一次师生见面会,专业老师、成功校友、新生及新生家长代表等都积极参与,大家就学生的顾虑与期盼、专业目标、学习方法、大学规划等方面进行友好交流。
每班都配有辅导员和专业班主任,既关爱生活,又注重全程专业引导,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家的温暖和前行指引。
计算机专业还设有课外兴趣小组――社,由学院牵头并提供学习场所,专业老师引导,学生自我组织及管理;分多个兴趣方向小组,本着老师带学生、老生带新生、团队协作、校内外专家授课等学习方式,进一步夯实专业知识基础,以提高专业创新和动手能力为目标,以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为练手。
另外,计算机专业还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资源,比如近年来涌现的成功榜样――乔布斯、彼尔盖茨、马云、马化腾等,激励着大学生努力学习,大胆创造,成就未来。
2.2 师资建设
我校计算机学科以服务中医现代化和客观化为主要目标,近年来,计算机学科与中医学科的融合越来越深入和广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中医药信息学的建立与发展。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学、中药学与信息科学所形成的交叉学科。中医药信息学的内涵是指在中医药研究各领域中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处理、分析、控制和输出等诸多方面,以中医药学知识体系为基础,以中医药信息为研究对象,融合信息学理论、信息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的各种工具,研究中医药信息的运动规律,阐明和理解大量数据所包含的意义,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与方法学,以提高中医药信息获取、转化与共享能力,解决阻碍中医药学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加快信息、知识与智能转化速度,为中医药学发展提供支撑。
教师扎根于中医药及中医药信息学,逐步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医药信息与数据库,医药数据分析挖掘,医学图像处理,医疗嵌入式系统。近年来,在与中医学交叉融合方面,主持或参与各级各类课题30多项,经费达200多万元。主要研究集中在中医证―方―剂、病证、图像处理、舌诊脉诊、决策系统和病证推理、治疗仪等,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篇,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3项,获科研成果奖1项。在与中药学交叉融合方面,作为主要团队参与了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1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同时也积极主持或参与了其它级别课题。主要研究集中在中药量―效关系,有效成份分析,中药智能勾兑等。
2.3 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按照《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等国家要求,参阅了国内外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相关信息,并充分结合本校实际和行业需求,充分讨论形成。
医药软件工程方向培养目标:系统掌握软件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能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医药领域,推进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提升医药行业管理水平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毕业生适于在医药卫生领域、IT行业、行政机关、科研部门、金融机构等各类企事业等单位从事软件应用与开发、科学研究、计算机教学工作,也可从事信息管理及软件系统维护工作。
医药信息系统方向培养目标:具备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具备医药信息管理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各级卫生管理机构、医疗科研机构、大型医药企业、医药院校、新闻出版机构从事医药科技信息管理、信息服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卫生情报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在最新版课程设置中,包括中医药类相关课程:概率论与医药统计、现代医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医学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药信息分析与决策、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统计与SAS编程等。
2.4 科研实践
科研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是大学生各种能力的整体显现和实际运用,是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最终价值体现。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其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影响就业竞争力和今后的作为。
为贯彻执行学校办学思想,与时俱进地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和创业型人才,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增设1门计算机科研实践课程,在第5个学期实施。为此,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包括:计算机专业科研实践课程教学要求、科研实践班教学督导制度、关于成立科研实践教学督导小组的通知、科研实践班学生管理制度、科研实践课程项目(立项)评审办法、科研实践班绩效管理实施办法、科研实践班过程管理办法、科研实践班科研实践进度安排、计算机科研实践期初调查问卷、计算机科研实践期终调查问卷等。
实践内容主要是在全校范围内征集的课题,同医药结合的课题优先,由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考核内容包括:参加科研实践期间表现,软件工程概论课程理论考试成绩,文献综述,科研心得,作品,科研论文质量及答辩情况等。这样,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经历了一个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从而巩固了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了查阅文献、加强了文档撰写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计算机理论联系实际及动手完成作品的能力。
通过6年的科研实践教学,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如:基于Android的中医证方药系统研究、江中健康信息管理系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临床用药文献分类与数据库建立、中医舌象胖瘦分析器的研究等,打造了一支优秀队伍,培养的学生更加优秀。
2.5 课外兴趣小组与课外竞赛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及实践能力,课外实践是关键一环。为了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计算机专业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杨帆社,目标是以专业学习与创造为主,管理上采用社团形式,人员尽量吸收全体计算机专业学生,核心团队以有热情、专业技术强、创意能力强的学生为主,采用老师带学生、老生带新生、团队协作、校内外专家授课等学习方式,以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竞赛为练手。
据不完全统计,该院组织学生参加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天堰挑战杯”、全国数学建模比赛、江西省创新创业展示活动等各级各类竞赛,获奖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如图1。
2.6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检验学生前期学习效果,弥合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差距,提高动手能力和增强岗位工作能力。学院有选择地安排学生到省属各大医院、医药企业、医药管理单位、医疗器械企事业单位等机构实习,炼就学生的实际工作本领,提升学生竞争力。
3 结语
在今后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总结现有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培养体系,加强计算机专业与中医药融合,注重过程和质量控制,增强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机制,引入“互联网+”等新思路新概念,加大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上述实践证明,结合学校实际和社会需求,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倡导师生紧密融合中医药,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是可行有效的。今后要不断总结现有成功经验,更新与完善培养体系,为人才培养做出更大努力。
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乔布斯创新精神促进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2012jzjg-35)
参考文献
[1] 倪健,孙胜娟,楚荣珍. 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计算机专业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3,21:211-213.
[2] 孔令富. 具有行业特色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J]. 计算机教育,2011,03:3.
[3] 魏怀明. 具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11,22:26-28.
[4] 王秋安. 具有医药信息化特色的校企合作大学生培养模式探析[J]. 河南教育(中旬),2012,04:18-19.
[5] 丁兴红,赵伟春,刘文洪. 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思考[J]. 中医教育,2007,05:25-27.
【关键词】大学生;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分析;建议
教学大纲中规定计算机是作为通识必修课对在读学生进行专业计算机教学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开始接受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培训,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继续后期的专业学习而奠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对其利用计算机解决相关问题并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目的进修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专业综合实力提升十分有利。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以及目前教学现状
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主要依靠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时代下的计算机技术是重要的社会发展推动力来院之一,随着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络的全球化普及,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在当下来看更显得重要。设立计算机专业目的在于培养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还要善于利用计算机知识技术解决相关问题。目前大学的计算机课程一般由教师主导,在机房教授计算机知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并实践习得技能。但是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弊端。
第一,计算机教学教师专业教学的不足
教师一般是按照计算机专业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内容将书本知识以一定的方式教授给学生。就目前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来看,专业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以及学生完成专业实践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为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面依然存在着不足,例如,教师授课完全按照书本知识进行,讲授内容陈旧,与高速发展的计算机知识更新脚步不一致,难免出现照本宣科,让教育出现滞后性。计算机行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领域,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若是止步不前,课件制作内容更新速度不能跟上时代更新的脚步,会直接导致学生接触不了最新最前沿的计算机转而知识。
第二,授课方式的不足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方式主要是先听教师授课,再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操作。但是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教师授课一般采取统一的大课堂教学方式,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操作技能,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学习情感与态度转变,降低学习效率。
第三,计算机课程安排的不足
大部分学校将计算机课程安排在入学第一年的上学期,一个学期的时间需要掌握大量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这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学习难度,导致计算机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后续自主学习难度更大。
因此,试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根据科学及时改进专业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计算机水平势在必行。
二、计算机教学改革
首先,转变教学理念,正视学生的教学主体角色。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时应从单纯地教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兴趣,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计算机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以及专业知识技术能力的运用,教师应持有“授人以渔”的教学态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注重因材施教。学生个体间差异明显,计算机基础和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一刀切、一锅煮的传统教学方法并不适合现代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法的授课方式。分层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差异性的新教育方法,它以学生个体为对象,将因材施教的传统教育思想贯穿在新的教育方式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将来学生继续自主学习,提高计算机水平奠定基础。
其次,教学模式要从以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主导转移。教师讲授计算机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有限时间内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长期使用会降低课堂的教趣味性,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教师不管怎样灌输知识,学生都吸收不了。所以教师要改变旧的教学方式,要把计算机教学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专业知识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遇到问题及时指导,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再者,改善专业教学方式以及考核办法,全面思考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分层备课,摈弃旧的一刀切式教学方式。教师要考虑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也要注意特长生和较差学生的需求。使用多元教案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促进各类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在授课时也要注意分层授课。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有其特殊性,考核方式也应该多元化。不同于其他课程,计算机考试由笔试和机试组合而成。合理分配二者的比例,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掌握计算机的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
第四,强化计算机学习硬件条件,投入更多的物质支持以改善教学环境。计算机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学校的计算机学习环境也应紧跟社会潮流,加大投入,适时更新计算机的硬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最后,一只优秀的年轻化教育队伍是完成计算机教学改革必要条件。仅仅依靠先进的教育设施不能完成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不能缺少教育工作者的贡献。我们要建立一个优秀的教育队伍,不仅仅包括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还要有具有信息化教育意识的学校领导。教学工作不仅仅是学生和教师的事,还有学校领导的思想指向作用。培养具有新的教育意识的学校领导,才能积极促进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教师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关键,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素养,才能为学生提供更优秀的专业教育。
三、总结
计算机专业教育是在信息化时代下发展的,因为作为专业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院校负担的专业计算机教育教学任务更加繁重。在教学活动中应就如何改进与完善计算机专业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吸收效率与知识实践能力做出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琪华;;浅谈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改革[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