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2 20:23:08
导语:在档案室管理制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监督档案的职能和主要内容
监督档案属工程技术档案,是对工程项目质量监督过程立卷归档,其职能是为工程质量监督站监督工作服务。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部《关于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职责、监督程序和内容,主要监督方式都有转大的转变:即按照政府赋予的监督管理职能,加大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确保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必须包括如下程序和内容: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注册登记手续;制定质量监督工作方案(或制定质量监督计划及质量“控制点”);对工程参建的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各方主体质量行为进行监督;以抽查为主,辅以科学的测试手段,对建设工程的实体质量进行监督;工程竣工验收的监督;工程竣工验收后出具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实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由此可见,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职责决定了监督档案内容。监督档案围绕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工作程序和内容而建立,其意义深远,在新形势下的质量监督工作中,只有充分发挥监督档案的信息资源、咨询意识和监督作用,使之显示整体效应,才能充分体现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在工程质量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程序的要求,监督档案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基本要求
1.建设工程应按单位工程建立监督档案,档案应及时、真实、完整。字迹工整,用档案要求用笔书写。
2.监督档案统一用国际标准用纸A4号(或统一表格),按档案管理规定装订。
3.监督档案应按工程重要程度保存,保存年限按有关档案管理要求。
(二)主要内容:1.监督档案封页:标明工程名称、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名称,开竣工日期及档案编号;2.档案目录;3.工程项目报监资料,包括:①委托工程质量监督注册登记表;②工程质量监督书;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中标通知书;④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⑤施工合同、监理合同的副本;4.工程参建各方责任主体单位的资质和有关责任人员资格审理登记表及签署的质量责任书,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审查表;5.质量监督记录:①单位工程质量监督计划及质量“控制点”;②工程质量监督交底会议纪要;③工程质量整改通知书及整改报告;④历次监督抽查记录;6.结构(地基与基础、主体)工程报告;7.地基与基础、主体及单位工程质量监督报告;8.工程质量事故报告(或质量鉴定报告);9.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10.竣工图纸;11.其它内容:①委托见证人员授权书;②重新组织竣工验收通知单。
(三)质量监督工程师认为应归档的必要内容:包括结构检测记录功能性质量检验结论,涉及结构安全质量问题的有关文字记载、设计变更手续及图片、光盘、录象带等实物性见证材料。
二、监督档案的建立和归档要求
监督档案的建立要抓住施工现场和材料整理两个环节:前者是真实而客观地说明工程实体和环境质量控制的过程,是监督档案的基础;后者是完善监督档案的重要手段。建立监督档案的重要是要确保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竣工验收“三到位”的同时,对工程实体质量的抽查、巡检,然后向对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上指导延伸。如果某一住宅楼工程,结构类型为砖混六层。按照 监督计划要求:首层砌体(样板墙)为“质量控制点”。一层砌体设计标号为M10水泥砂浆砌筑,二层以上为M7.5水泥砂浆砌筑。当一层砌体(样板墙)施工时,经施工现场检查实体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参建各方质量行为合法,制作M10水泥砂浆试块一组。质量监督工程师重点记录了试块制作情况和质量控制过程后转入下道工序施工。在工程进入二层砌体砌筑时,经查M10水泥砂浆强度值仅达到设计标号的92%,经设计单位演算可满足使用要求及时完善了手续,但仍造成了该工程的质量缺陷。为确保主体结构砌体质量,质量监督工程师及时会同施工单位和有关参建各方人员,加强了砌体砂浆的质量控制,从原材料和施工方法上进行了调整。在后期主体工程施工中,砌体强度都达到设计要求。因此,掌握第一手材料,跟踪工程质量及时处理质量问题,积累成果,变事后弥补为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是每一项工程质量监督的重点,也是完善监督档案的方法。要把这两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是作好监督档案工作的基本保证。
监督档案应实行以质量监督工程师为主的立卷归档责任制,分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两类,按单位工程建档(市政工程为市政道路、桥梁和排水工程分别建档),从实施质量监督起止时间,在每项工程完成后要系统整理监督档案,内容上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深度,具有专业性和综合性,并签字盖章齐全,前后一致,交圈完整,经部门主管领导审查验收后归档。
正确的归档程序很重要。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点面多,质量监督工程师重实际工作轻档案管理的意识存在,影响了监督档案及时归档。因此,在制定工程质量监督计划的同时,也要作好监督档案的归档计划,对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建立不同的归档计划。对于建设周期长的大型项目,高层建筑和市政工程,可按照单位工程,建档立卷,或由质量监督工程师根据工程实施阶段的监督工作情况进行归档。
归档手续应该是在单位工程(或子单位工程)监督任务完成后,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十个工作日内,由质量监督工程师填写“单位工程质量监督档案归档说明书”经主管领导或技术负责人审核后,向工程质量监督站档案室移交。档案室档案管理人员验收合格后,由质量监督工程师和档案管理人员在“监督档案归档移交单”上共同签字。
三、加强监督档案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一)更新领导观念。加强新时期监督档案工作的管理,在加大监督力度,狠抓工程质量的同时,注重监督档案的管理质量,把监督档案工作摆在议事日程,在人员配置、资金运用和管理条件上给予支持,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站的综合管理水平。
(二)加强学习。要采取不间断、全方位的学习和业务培训方式,提高质量监督工程师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正确运用条例、法规和强制性条文,掌握新形式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重点,做到工程质量监督与监督档案归档并重,使监督档案的作用和价值得到充分和发挥,从而更好地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中介服务及相关的管理活动,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其物质形态包括纸质文件、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奖牌、证书、印章等纸张材料、感光材料、磁性材料及各种实物。
第四条档案事业建设应当列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档案事业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档案事业发展和财政预算支出水平逐步增加。
第五条本市及各县市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档案事业,负责监督、指导档案工作,促进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社会化,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档案工作机构或档案工作人员,负责管理本机关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实施监督和指导。
第六条本市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收集、接收、整理和保管档案,采取各种形式开发档案资源,为社会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服务。
第七条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立档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加强档案工作,设立与档案工作相适应的档案工作机构,配备档案工作人员,依法履行保护档案的义务,自觉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八条立档单位应当自成立或注册之日起30日内,到同级或所在地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档案登记手续。已设立但未办理档案登记的立档单位,应当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期限内补办登记手续。
第九条立档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收集、整理本单位形成的各类档案,并予以妥善保管。中小型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将其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事务,委托给国家档案馆或档案中介服务机构承担,但委托收集、整理、保管涉及国家秘密的档案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条下列档案属国家所有,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10年,即按规定的范围向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
(一)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档案;
(二)国有独资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
(三)国有控股企业及其他非国有企业的党群机构的档案。
公开发行的报纸、期刊、年鉴等出版物,编辑单位应当在出版发行的3个月内向市、县国家档案馆移交正式出版物。
第十一条立档单位分立、合并时,继承其权利义务的单位应当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原立档单位的档案;立档单位被宣告破产、解散、撤销时,负责处理其善后事宜的单位,应当收集、整理、保管原立档单位的档案,并向同级国家档案馆移交。
第十二条市、县级国家机关批准举办的纪念、庆祝、招商、比赛、表演、展览等重大活动和重大接待活动,承办单位应当确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收集、整理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并在活动结束之日起60日内向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
承办单位无法独立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应当提前5日向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由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指派人员协同收集、整理档案。
第十三条立档单位向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移交档案,应当按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整理、编目和消毒除尘。
第十四条各级各类档案馆和立档单位的档案机构,应当配置适宜保管档案的库房和设施,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防止档案损毁、散失或泄密。积极采用电子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和设备,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各级国家档案馆库及关键设备的建设、改造、维修的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其他各类档案馆建设应当纳入本部门本单位基建计划。
第十五条各级各类档案馆应当定期检查馆藏档案,及时抢救发生褪变的档案,所需经费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予以安排。
第十六条各级各类档案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向社会公布开放档案目录。立档单位或个人可以优先和无偿利用其移交、捐赠的档案。已经向社会开放的档案,单位或个人凭合法证明均可利用;各级国家档案馆应当为利用档案者提供便利,并严格按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标准收费。
第十七条申请从事档案中介服务的,必须经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初审后,报省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资格认定。各级国家档案馆、档案中介服务机构,可以依法开展档案事务咨询、档案人员培训、档案价值评估、管理方案设计、技术指导及档案收集、整理、保管等服务。
第十八条本市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各类档案馆、立档单位、档案事务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检查,对档案违法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九条当事人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内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管理。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是指城市新建、扩建、改建的各种地下管线,包括给水、排水、电信、电力、燃气、热力、人防、输油、广播电视、公安和工业管道等地下管线工程及其附属设施。
第四条市规划行政部门是本市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城建档案馆具体负责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收集、管理、利用和监督工作。
第五条市城建档案馆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依法做好档案的接收、管理、鉴定、统计、保管、利用、保密工作,积极开发地下管线工程档案资源,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服务。
第六条建设单位在向规划行政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在申请书中附有在城建档案馆取得的施工地段的有关技术资料和施工地段现状地下管线、管位地形图。
第七条地下管线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与市城建档案馆签订建设工程档案报送责任书。
第八条经市规划行政部门批准的管线工程建设,必须由具有城市规划测绘资质的单位进行开工前的放线定位,并在地下管线覆土前,按照《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进行竣工测量。
第九条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发现未建档的管线,应当及时通过建设单位向市规划行政部门报告。
市规划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查明未建档的管线性质、权属,责令地下管线产权单位测定其坐标、标高及走向,地下管线产权单位应当及时将测量的材料向市城建档案馆报送。
第十条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提请市城建档案馆进行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预验收。地下管线工程验收所形成的鉴定材料应当包括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验收结论。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在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前,应当向市城建档案馆移交下列档案材料:
(一)地下管线工程项目准备阶段文件、监理文件、施工文件、竣工验收文件和竣工图;
(二)地下管线竣工测量成果;
(三)其它应当归档的文件资料(电子文件、工程照片、录像等)。
城市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电讯等地下管线专业管理单位(以下简称地下管线专业管理单位)应当及时向市城建档案馆移交地下专业管线图。
第十二条建设单位向市城建档案馆移交的档案资料应当符合《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的要求。
第十三条地下管线投入使用后进行改建、扩建或者对地下管线进行维修、抢修,需要改变原设计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修改竣工图,并于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向市城建档案馆报送修改部分的工程竣工档案。
第十四条地下管线工程竣工档案必须完整、准确、真实、清晰、反映现状。
第十五条市城建档案馆应绘制全市地下管线综合图,并根据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和专业管线图及时修改,并输入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对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第十六条专业管线管理部门应当向市城建档案馆提供专业管线图和有关资料,并将更改、报废、漏测部分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及时修改补充到本单位的地下管线专业图上,并将修改补充的地下管线专业图及有关资料向市城建档案馆移交。
第十七条市规划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城市地下管线进行普查和补测、补绘。普查和补测、补绘所形成的地下管线档案成果,由市城建档案馆统一接收和管理。
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建设单位未向市城建档案馆移交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的,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九条因地下管线专业管理单位未移交地下管线工程档案,造成施工单位在施工中损坏地下管线的,地下管线专业管理单位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条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未按规定查清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情况而擅自施工,造成地下管线损失的,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为完善我院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适应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实验室工作档案内容
1.实验室教学文件:实验教学大纲,实验课程及项目,每学期实验教学任务及实验实际开出记录,实验教学课表及实验项目统计、实验教学的考核办法及实验报告等有关记录、报表。
2.实验室仪器设备、低值品及材料: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账卡、验收报告、使用维修记录、分类分户账及各种凭证;低值品的分户帐及凭证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论证报告、订货合同、安装验收报告、损坏维修记录、使用记录、说明书;消耗品及材料的领用记录等。
3.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工作记录:学院和主管部门下发有关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的文件;实验室制定的各项岗位责任制、分工细则及管理制度;实验室工作日志;实验室研究活动记录;人员考核记录;安全、卫生检查记录;培训计划及实施情况;实验室工作计划;研究论文、成果鉴定证书;自制或改造的实验仪器设备装置的验收报告;实验室改造情况等资料。
4.实验室经费使用:实验室年度仪器设备购置、实验消耗、仪器设备维修等经费支出情况统计;实验室年度科研项目、对外培训、测试、技术协作、劳务等收入情况统计等。
二、实验室工作档案管理
1.实验室档案建立和管理由实验科和设备处负责业务指导,各中心、实验室要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新建实验室应建立工作档案。
2.专兼职人员、教师应根据各中心、实验室工作档案的内容,有责任有义务做好有关事项的记录,并将有关资料提供给负责档案工作的人员。
3.各部门根据实验室工作档案的内容进行统计整理、编目、立卷、定期归档,并保存在本部门。
论文摘要:在我国社会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人才的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事实,,但是在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总是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强、容易弄虚作假、以及多头管理混乱等弊端,使得档案制度改革难以实施。本文主要从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出发,从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意见和建议。
档案是知识的宝库与历史的见证,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宝贵历史材料,记录社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对了解历史、查考现实、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政策规划、教人育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一个单位在制定各项改革方案、描绘未来发展蓝图时,都要参考档案资料;又如学校、单位、企业,通过档案编写史料、举办展览、电教宣传等方式来教育人、感染人,增加职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等等。
一、传统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弊端
(一)主观随意性强
传统人事档案中有“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的规定。这一规定源自干部人事档案制度,并应用到其他人事档案规定中。对当事人保密的目的一般认为是安全的需要以及方便组织管理,但正是这种高度保密性反而降低了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信息垄断而使“组织意见”主观随意性增强。
(二)弄虚作假,以档谋私
在传统管理方式控制下,“以档谋私”现象屡屡出现。欲从行政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跳槽的人受到单位扣留档案不放人的“人质档案”现象并不鲜见。部分“弃档族”在进入需要人事档案的单位就业办理调转、报考公务员、考研等时候,也徒叹“档到用时方恨无”。现实中有个别人通过在档案中伪造干部履历、入党材料和专业证书,靠弄虚作假,平步青云走较高级领导岗位;也有单位个别领导通过档案打击报复,给职工带来极大的伤害。不同形式的虚假档案,“以档谋私”现象的屡屡出现,使档案制度的严肃性、准确性、惟一性屡受挑战。由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新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尚未建立完善,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呈现“弃档族”
过去个人只能对人事档案所决定的命运无条件接受,而在现在这一转轨时期,大量新阶层与流动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它的影响。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为15.4万个国有和非国有单位代为管理保存的三四百万份人事档案中,至少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作为60多万“弃档族”中很多人是“漂”到大城市就业,档案现在对他们来讲没有什么用;有人甚至长期拖欠人才流动服务中心档案托管费,且未作补交的打算。调查显示:有68%的被访者认为档案在他们求职及职业发展中不重要或作用不大,而且越是年轻人和非党员,越是不重视档案。对于流动人员而言,调整档案工资、进行职称评审、提供合同鉴证、办理社会保险和出国政审等人事项目实际上也并不需要。流动人员并不在国有单位,按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给他们定级、晋资可谓是画蛇添足。
(四)在非公企业,不关心员工人事档案
与部分人自动抛弃档案相应的是许多非公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也并不关心人事档案。企业经理通常是采取“合格不合格干了就知道”的方式评价聘用员工。某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不关心员工人事档案的企业占了调查总数的80%。在政府机关或国有企事业单位,情况就不一样了,人事档案在提干过程中“还是相当重要的。”如今,企业必须在市场上寻找最优秀的人才,以应对激烈的竞争。但现有的人事档案,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判断某个人的真实才能和准确的客观背景,有些甚至提供了与实际情况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它已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三是对人事档案处于越来越忽略的状态。目前,众多跨国公司、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地转向去做人才的背景调查,而对人事档案基本上都处于越来越忽略的状态。用人单位在忽略旧的人事档案的同时,却又发现或多或少需要建立每个人员的新“人事档案”,只不过这份“人事档案”现在有着更多不同的形式:有的企业是建立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之中,有的企业干脆自己建立在人才中心保管的人事档案之外的“第二人事档案”;然而这些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所有制市场参与者的大量涌现,具有社会公信力的集人才信息与信用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又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乃“弃之可惜”。
(五)人事档案管理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
人事档案虽小,但关系到千百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人事制度改革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关系到依法治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实施。由于传统体制下人事档案管理牵涉到组织、人事、劳动、档案等多个主管部门,档案的功能则延伸到民政、公安、教育等其他有关部门,特别是由于档案收费管理为政府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职业介绍机构带来巨大收益,致使目前人事档案制度改革举步维艰,大大落后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整体进程。
二、对新型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设想
(一)明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公共服务性质
在组织人事部门成立人才交流机构之前,干部人事档案一直是由组织人事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的,在性质上属于公共服务,而且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出于深化机构改革和机关转变职能的需要,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在成立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后,把流动人员档案管理这类比较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委托或授权给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但这并未改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公共服务性质。所以应当进一步明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公共服务的性质,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完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流动社会化服务体系(二)建立人事档案管理相互分离的管理制度
从长远看,我国的人事档案制度改革必须明确所有社会组织都具有建立和保管本单位人事档案的权利和责任,不管公共部门或三资、民营企业都应在法律规定的制度和原则下享有人事档案的管理权。为保障流动人员权益和各单位的专有知识信息,非公单位的人事档案应以单位为中心建立,主要用于企业日常管理,不得作为个人身份证明随个人在不同单位之间调动。个人到新的单位供职服务,则新的服务单位应重新为其建立档案。个人离职后原单位应在若干年内保留其人事档案。
个人求职或服务的新单位欲了解查阅其原单位的人事档案由本人书面授权,原单位应无偿提供。非经个人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公开、披露个人档案信息。
(三)发挥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服务作用
档案管理绝不仅仅是单纯保管,而是有一系列服务内容。比如《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第七条明确:“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认真做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转递等管理工作,认真做好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有关的流动人员身份认定、档案工资记载、出国(出境)政审工作,经授权做好相关的职称资格考评、合同鉴证、社会保险等社会化服务工作。”为了适应服务人事工作的需要,《规定》还要求“做好流动人员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不断充实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内容。”这些服务内容是今后人事档案管理的很重要内容,也是发挥档案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执行“收支两条线”
为了保证规定落到实处,应当收取少量服务费,必须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批准的标准,并接受群众监督。但是要坚决执行“收支两条线”,收取的服务费要如数上缴政府财政部门,不得私自截留。“收支两条线”是对行政事业费的管理措施,对企业则无法执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企业是不能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因为那样一来,实际就把这项公共服务变成了企业行为。
总之,只有以“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来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合理改革,才能使人事档案成为一个透明、适度开放的个人社会公信平台,才能充分保障人事档案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才能解除就业者的后顾之忧,让人们安居乐业,使现有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在公共平台上实现共赢,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胡伟.浅谈人事档案的特点和作用[J].科技,2004,(10).
[2]孙鹏.人事档案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06).
本市行政区域内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的数码照片档案管理适用本规范。
1引用标准与规范
DA/T22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GB/T18894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
GB/T11821照片档案管理规范
2定义
本规范采用下列定义:
2.1数码照片:用扫描、数码照相设备获得的,以数字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静态图像文件。
2.2数码照片档案:法入、其他组织和个人在各项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数码照片。数码照片档案一般由数码照片和对该照片的文字说明两部分组成。
3归档
3.1归档范围:凡是反映各项社会活动、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数码照片均属收集归档范围。数码照片按照采集渠道可以分为:
3.1.1数码件:指利用数码照相设备拍摄直接形成的静态图像文件。
3.1.2扫描件:指利用扫描仪将纸质照片、底片扫描后形成的静态图像文件。
3.2收集归档要求:
3.2.1数码照片的形成部门要制定管理办法,明确数码照片归档的时间、范围、格式等要求,保证归档数码照片的质量,同时要有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其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3.2.2数码照片的形成部门负责对应归档的数码照片进行收集,按规范要求填写文字说明后及时向档案室移交,或随其他载体档案一起归档。
3.2.3数码照片及其文字说明应同时归档。
3.2.4归档的数码照片格式应为TIFF、JPEG格式。对于采用非通用文件格式的数码照片,收集时应将其在分辨率不变的前提下,转换成TIFF、JPEG格式,并在备注栏中记载。
3.2.5对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数码照片,归档时必须冲印出纸质照片,按双套制要求保存。纸质照片的档案管理参照国家标准GB/Tl1821—2002《照片档案管理规范》执行。
4整理
4.1.鉴定:归档的数码照片原则上应为原件,以确保其原始性。照片经过修改的不能作为档案归档。
4.2归档的数码照片应当主题内容明确,易于辨认。
4.3数码照片档案的整理应符合《照片档案管理规范》,每一张照片都应有简要、准确的文字说明,并能准确概括照片所反映的内容。应按著录项目要求填写规范、齐全。
4.3.1著录项目填写包含照片号、底片号、参见号、照片题名、拍摄时间、类别、摄影者、保管期限、采集渠道、备注、密级等项。
4.3.1.1照片号:用8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即年度+4位流水顺序号。使用软件辅助管理时可在著录时由软件自动生成。
4.3.1.2底片号:为扫描数码照片而设。指原照片的底片号。
4.3.1.3参见号:与本张数码照片有联系的其他档案的档号。
4.3.1.4照片题名:题名应简明概括、准确反映照片的基本内容,人物、时间、地点、事由等要素尽可能齐全。
4.3.1.5拍摄时间:照片的拍摄时间,用8位阿拉伯数字按年月日顺序表示。
4.3.1.6类别:照片分类。
4.3.1.7摄影者:一般填写个人,必要时可加填单位。
4.3.1.8保管期限:按照国家照片档案管理规范要求分为永久、长期和短期。
4.3.1.9采集渠道:根据数码图形文件来源标注“数码件”、“扫描件”。
4.3.1.10备注:其他需要补充和说明的内容。
4.3.1.1l密级:指为的数码照片档案确定的密级。
4.4数码照片档案的分类:数码照片按其形成年度分类,不同年度的数码照片应分别整理。形成数码照片比较多的单位也可按年度——问题进行分类。分类方案应科学合理。
4.5排列:数码照片档案应排列有序,反映同一主题活动的照片应排列在一起。
4.6编目:数码照片档案应编制光盘目录和盘内照片目录。
4.6.1光盘目录应逐张编制。项目应包括全宗号、光盘号、保管期限、题名、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张数、备注等。
4.6.1.1全宗号::同级档案馆给盘档单位编制的代号。
4.6.1.2光盘号:按形成时间从“1”开始编制流水号。
4.6.1.3题名:全宗名称+年度+问题+数码照片文件。
4.6.1.4起始年月:光盘内数码照片的起始年月。
4.6.1.5终止年月:光盘内数码照片的终止年月。
4.6.1.6张数:光盘内数码照片的张数。
4.6.2盘内照片应逐张编制目录。项目包括全宗号、光盘号、保管期限、照片号、照片题名、责任者、拍摄时间、摄影者、类别、备注等。
4.6.2.1责任者:立档单位的全称或通用简称。
4.6.3光盘按形成时间为序。光盘上应注明盘号,设置光盘封面,填写相关内容说明(应包括:全宗号、光盘号、全宗名称、保管期限、题名、形成时间、张数、类别、套别、制作人、审核人、制作时间等),光盘封面内容与盘内内容要保持一致。
4.6.3.1全宗名称:立档单位的全称或通用简称。
4.6.3.2形成时间:光盘内数码照片档案的起始年月和终止年月。
4.6.3.3套别:用汉字表示,填写“封存”、“利用"和“异地保存"三种。
4.6.3.4制作人:制作数码照片档案光盘的人员姓名。
4.6.3.5审核人:负责检查数码照片档案光盘质量的人员姓名。
4.6.3.6制作时间:制作数码照片档案光盘的时间。
5存储
5.1数码照片档案的存储应符合《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的要求。整理好的数码照片档案应脱机保存。推荐采用只读光盘(一次写光盘)为存储载体。软磁盘不能作为数码照片的存储载体。
5.2同一个年度的数码照片档案应刻录在一张或多张光盘中。不同年度的数码照片档案不应存储在同一张光盘中。
5.3数码照片档案光盘应一式三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提供利用,一套异地保存。
6移交
数码照片档案在向档案室(馆)移交之前应对归档的每套载体及其技术环境进行检验,检验项目包括载体是否清洁,是否有划痕;数码照片档案的移交和接收工作可在网络上进行,但必须履行移交手续。
7保管
数码照片档案的保管应符合《照片档案管理规范》和《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的要求。
7.1数码照片档案光盘在刻录时应做封盘处理,以防止覆盖和擦写。
7.2数码照片档案光盘在使用中要避免对盘体的擦、划现象。
7.3存放时远离强磁场并与有害气体、强紫外线隔离,环境温度应控制在17—20C;相对湿度选定范围为35%一一45%。
7.4每张光盘应有坚硬的塑料包装盒并竖立存放,不得堆叠存放,避免挤压和弯折。
7.5要建立数码照片档案的定期检查制度。光盘每满4年进行一次抽样机读检验,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措施。
8利用
8.1数码照片档案的封存载体不外借。只能以拷贝或网上传输的形式提供利用,并应登记。利用者不得超出权限规定范围,不得私自复制、修改或转送他人。
8.2利用具有保密要求的数码照片档案时,应当遵守国家或部门有关保密的规定,有稳妥的安全保密措施。
9本规范由南京市档案局负责解释
在大数据时代下,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相对不足,原有的纸质档案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如果企事业单位想在市场中保持长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根据市场变化,改善管理模式,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而采用互联网+档案服务的新型管理模式,不仅促进了与行业间的交流协作,还实现了交流互动、传递信息、实现多元化的发展,这样对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有很大帮助,同时提高了事业单位管理的运营模式。
2 创新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人事档案信息失真,是我国人事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之一。比如说,落后的人事档案管理方法及手段,人事档案机构分散和非专业化;档案材料在收集加工传递等一系列环节中的管理也存在不同的漏洞,致使档案材料损失等;“弃档”现象就是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之一。被人遗弃的档案就是“弃档”。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级人才流动服务中心有大概50/60万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无人理会。从这些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到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弊端。
然而,在现有人事档案中收集的资料不完整,旧资料居多, 新资料少之又少,还有补充不及时的情况,这无法反映出一个人的现实面貌。组织评价又流于形式化并不能客观真实反映一个人的情况。关于个人政治品德、家庭历史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内容居多, 反而体现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和特长信息量却非常少。在现实生活中,档案造假的违法行为也逐年增加,假学历、假年龄等现象也是只增不减。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创新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是我们的唯一途径。
3 创新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原则
3.1 服务原则
人事档案首先要从每个人开始建立,随后要做到整体档案系统的管理, 这些都需要做到适应市场化需求,优化人才流动及管理,让人才的使用、管理、流动得以实现最大化的利用。人事档案是证明每个人整体素质的履历资料,也是每个单位需要施行人事管理的重要证据。当求职者去应聘工作时,这个档案是应聘者向招聘单位说明自身素质的重要依据 。
3.2 准确原则
人事档案信息储存需要做到信息准确全面,要做到内容充分,档案资料要丰富、全面、完整, 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真实面貌, 不能存在核实不准确的消息就归档,比如模糊不清的数字、日期等也不可以归档。人事档案要反映出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和履历情况,突显出一个人最有价值的信息以及他的具体情况。
3.3 通用原则
某个人因为换工作的原因,想把自己的人事档案从原来的工作单位换到另一个单位,这就需要从个案的编制到系统的建设都要完整,做到通用原则。第一要做到标准化,第二要做到规范化,第三要做到适应网络化的需求,这样才能实现通用原则服务的宗旨。还有将人事档案的管理树立一种 “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改变不合适的管理体制, 努力完善档案的功能,确保人事档案内容真实性和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发挥人事档案作用和保证社会稳定。
4 人事档案管理创新制度的方法
4.1 实现数字化管理
档案管理应抛弃传统方法,实现数字化管理。传统的纸质保存时间短,温度和湿度都可能造成档案的损坏。数字化管理节省存储空间和提高检索档案的效率,最重要的是数字化档案管理的模式延长了档案的寿命。数字化档案都存储在一个小小的硬盘中,他们对环境并没有特别要求。小小的一块硬盘可以存储的档案?盗靠氨纫蛔?小型图书馆。数字化档案可以复制和备份,一般情况下丢失不了,易于保存。
4.2 建立档案管理机构
档案管理机构存在许多问题,要建立开放化的管理模式,首先要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化 ,要建立具备社会性质的档案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建立需要档案管理的专业性、技术性、还要解决没有档案的人员的档案问题。在过去的工作中,自己的档案都是在所在单位,而部分没有工作或者是退休的人员档案就没有机构在收录,就造成了无人管理的现象。因此,需要建立开放型和社会化的档案管理机构,发挥管理机构的最大作用。
4.3 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
各个国家、各个区域都有不同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模式。档案管理包括公立、私立系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管理工作,它是和人事有关系,需要调动和流动。总之,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升我们的档案管理工作。
【摘要】随着政府和用人单位对人事制度的改革,人事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人事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档案管理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就此,笔者针对人事制度改革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人事制度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用人单位进行了大量的人员招聘活动,相比而言,以往的人事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需求,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也逐步加强,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人事档案管理产生了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
一、人事制度改革前人事档案管理的主要特点
(一)人事档案是员工身份的象征。人事档案是通过各种人事活动记录个人经历和德才表现的过程,这些档案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备考查的文件资料,它记录了从人员的选拔、使用过程中的一系列过程——个人经历、学历、社会关系、思想品德、业务能力、工作状态及奖励处罚等方面的原始记录。在现有的经济制度下,根据身份的不同人事档案可分为工人档案和干部档案,部分城镇居民因为没有工作或工作不稳定等问题,往往是没有人事档案的。在过去,人事档案决定个人的社会身份,人事档案所记录的内容决定个人的晋升、调动工作、招工、公费医疗、加薪、福利待遇及退休等情况。人事档案也间接关系到员工子女工作等问题,人事档案不仅是个人身份的象征,还极大程度的与个人切身利益相关。
(二)人事档案是控制员工的重要工具。人事档案不是由个人进行保管的,它由用人单位进行管理,一般来说,能调动人事档案的只有用人单位,档案本人是无权调用的。我国的档案管理制度是“人档合一,人走档随”,档案是根据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地点而改变的,如果人事档案不能迁移的话,个人所呆的地理位置就很难改变,这是极其不利于个人发展的。人事档案如此重要,却由用人单位进行管理,个人的去留也不得不服从于单位,这限制了人员的流动,使得用人单位和人员的关系比较僵化,不利于企业人事管理,企业的发展都是以人为本的,人员与企业管理存在矛盾会阻碍企业的正常平稳发展。
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随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特征
(一) 国有企业员工可以“无档生存”。随着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过去那种终身聘任制度已经不再适宜,员工对企业的依附感也逐步降低,那些下岗工有无人事档案已经不再完全影响他们另谋出路,人事档案存在的价值已经不如计划经济时代那么强烈。
(二)个人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无档择业”。市场经济在逐步发展,对人才的量和人才的质有了巨大的变化,新的用人机制也由此产生,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变成注重员工的能力和素养,合同的形式建立起了契约关系,为员工与用人单位所采用,过去那样绑死在人事档案上的情况开始变少,这不仅促进了社会人才的流动,也使得人员的工作更加自由民主。
三、 人事档案管理的相关问题
(一)人事档案信息反映问题。原有的人事档案中非常注重个人的政治行为,个人的政治历史、组织鉴定、社会关系等内容的收集非常具体详尽,而个人的现实情况,个人具体专业能力、特长特点、业务业绩等却缺少足够的整理归纳,描述一个人的全貌在人事档案中无法体现,有效的信息无法从部分使用者或有针对性的使用者中体现,市场经济制度下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无法满足,人事档案的使用效率无法体现。
(二)人事制度与法律相互影响。人事档案制度规定有些违背了公民的知情权,比如:任何人不得查阅或是借阅自己或直系亲属的档案,这与宪法中公民享有知情权的权利不相符合。封闭式的人事档案管理没有具体的处理办法,健全建立相关制度是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下必须加强的任务之一。
(三)服务意识不强,缺乏进取精神。人事档案工作要涉及的内容非常多,现在各级档案管理水平不足,档案管理条件差异较大,防盗、防火、防潮等措施在档案管理中不够完善,存放保管人事档案的环境有较大隐患。同时,落后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也是非常影响人事档案管理发展的。虽然现代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解决了非常多的人事管理工作,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由于人事档案没有实现统一的标准化信息管理,信息并不能得到全面的交流和共享,加之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无法有具体规定,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不到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量大、整理繁琐不便,使得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热情,档案信息的利用效果取决于档案服务人员的态度,工作人员态度消极怠慢,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进程缓慢。
(四)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弊端。国企事业单位中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这是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一些人因学习、生活或工作兴趣等缘故需要进行工作调动时,用人单位常常通过强压个人人事档案来阻碍人员流动,这种现象非常不可取,不仅限制了人才的发展,而且企业的声誉和地位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同时,这也制约了社会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用人单位在对人才进行评定时,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大部分是依据人事档案中记录的内容,这是非常片面的举措,员工的专业技能、贡献情况、业绩水平并没有得到具体体现,从而使得员工在待遇和晋升方面产生了极大的不公平,这种不客观的评定打击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员工工作能力的正常发挥。
(五)社会转型期造成人员管理制度混乱。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用人单位通过大量的手段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的参与加盟。许多单位不愿放走那些高层次的人才,限制人员的流动是通过截留人事档案的方式进行的。企业采取三不要政策(迁移户口、人事档案、调离手续)的办法来吸引人才,太过急于求成,造成了很多优质人才出现“弃档”现象,人才市场管理的隐患由此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现象,造成了人才市场的混乱,产生了部分欺诈行为,许多人员不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就另谋其他职位,分内工作并没有交接到位,给原单位经济效益和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不良后果。而有部分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不惜出卖原单位的商业机密,这些可耻行为就是因为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规范不健全造成的。
四、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措施
现在,社会各方都在寻求好的办法来解决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的弊端。比较好的理念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公开的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制度,就是进行社会机构统一协调管理,将人事档案、户籍档案、人事制度协调进行,这种方法比较灵活方便。另一种方法是从社会外部解决,提出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改革,在两种理念的结合下,开展良好和谐的人事管理制度。
(一) 减低人事档案对人的制约限制。现行的人事制度中比较普遍的实施措施是合同契约制度,传统的人事档案对人才的束缚已经逐渐消退,市场作用下对人才的优化配置非常重要,这不仅可以打破传统的社会身份阶级观念,减少过去用人机制的终身聘任制,让员工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选择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进行研究,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优势。
(二)身份象征由此破除。传统的人事档案对个人身份划定太过具体,人员的身份享受不同的待遇。这是非常不公平、不科学的分类,现在制度下强制打破原有机制非常有利于现有人事档案的管理,因人制宜、因岗制宜是现在人事制度最明确的体现。
(三)人事档案信息的完善。人事档案的信息公开程度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越发强烈,在此情况下,人事档案管理应该顺势发展,及时收集个人有效人事档案信息,避免信息重复或陈旧,在记录过程中做到真实、准确、精细,反映个人全貌需要全面具体真实,不造假。
(四)人事档案管理机构需要建立。社会人员流动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快,原有的人事档案管理无法保证正常的人员档案管理。可以考虑新成立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由专业的人员进行负责管理,加强档案的监督体制,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从而解决档案管理中不公平不科学的一系列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晓.人事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档案学通讯,2013(2).
关键词:人事;人事档案;问题;对策
人事制度是随着社会需求发展而出现的一种人事管理模式,是通过工作者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认识档案、纳税管理、社保缴纳能人事服务项目经营统一管理,而这一管理方式主要是以委托的形式进行。医院中使用这种人事管理方式对认识档案进行管理能够提高档案管理质量,使档案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使医院的人才资源配置结构得到优化,对医院人才管理效果增强及档案管理水平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这种方式下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进行优化能在推动我国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的同时为我国医院体系的发展建设做出贡献。
1 人事档案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1 医院和机构之间职责不清
医院在推行人事制度时,与人事机构签订委托协议时,没有详细明确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从目前我院人事人员的档案管理情况来看,在的初期,当事人的档案存放在人才交流中心,在以后工作中,由医院人事部门对其陆续形成的档案材料进行鉴别、收集、整理和上交。医院和人事结构的关系仅仅停留在“收”和“存”的层面上,人事制度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2 人事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存在困难
人事档案的利用是人事档案工作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人事档案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的状况是“人档分离”,即人事的当事人口常事务由医院管理,人事档案则由人事机构管理。实际操作中发现,对医院来说,在对人员进行职称晋升、职务提拔、考核定级、工资调整、政审函调等工作需要查阅档案时,必须要联系人事机构,将当事人的档案借回查阅,或是在人事机构查阅,这给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工作效率。
1.3 人事档案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低
目前的人事档案管理方法落后,通常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档案的保管和整理条件简陋,缺乏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技术,人事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所需的计算机和其他的办公自动化设备,以及所需的专业管理软件配置不全。随着医院的发展,医护队伍不断壮大,人事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加上人才流动的口益频繁,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效能迫在眉睫,而现有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已不能适应口趋繁重的工作需要。
2 针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人事制度的档案管理是为了高效、有序地利用档案材料,社会要求高。这就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时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明确服务方向,增强服务他人、方便他人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要积极学习和掌握人事政策、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档案利用者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2.2 制定符合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实际的管理流程
随着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在编职工逐步达龄退休,以及医院发展的需要,人事的覆盖范围在逐渐扩大,人员数量在快速增长。这就需要我们在人事档案材料收集、整理、暂存、鉴定、统计、转递、和利用等方面,建立人事机构和用人单位各自职责范围内可行的人事档案工作制度,使人事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通过制定严格的合同,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可操作的措施、具体工作流程等,使人事档案管理符合医院人事制度更深次层改革的需要。
2.3 建立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人事档案管理团队
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管理的主体,所以档案管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水平不高、技能不成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那么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都不会很高。因此,要求医院的档案管理委托部门建立高素质、高专业性的档案管理队伍,要求该队伍中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拥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最重要的是要求改队伍中的所有档案管理人员都能够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这样才能使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得到最大程度提升,为医院认识体制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2.4 实现人事档案的数字化、网络化
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档案管理工作逐渐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目前通过网络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对档案管理的质量提升及效率增强非常重要。医院认识档案是对医院工作人员的主要信息进行记载的主体,是对医务人才进行全面了解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在对档案进行管理时重点是对档案进行保准及管理,确保档案管理的安全程度和完整程度,而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是十分重视。
然而,档案管理工作是有档案保存及资源利用共同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重保管不中利用,那么档案的管理水平将始终不能得到提高。而电子信息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可以加大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建立信息化、数字化的认识档案可以减少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多种不安全因素,使得纸质档案管理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得到了弥补。
另外,工作人员还可以对传统的纸质档案进行编号管理,然后将档案进行管理,根据档案的世界分类情况将档案信息录入电子管理系统中,建立统一的医院人事资源信息库,这样也能够节约很多档案查找的时间,使纸质档案管理及利用的效率得到提高,这样可以解决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中人档分离的不足。通过电子信息化管理,档案管理的效率能够得到增强,而对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客观性具有积极性意义,促进人事资源管理结构优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发展需求改变,将人事制度引入到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使用模式对医院人事档案进行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档案管理的灵活性,对医院系统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使得档案价值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同时也能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增强档案管理质量,为我国档案事业进一步稳定发展创造了前提,对我国医院体制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