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7 03:36:17
导语:在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农业气象;信息技术;设施农业;应用
1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主要应用
为了让农业气象信息技术能为设施农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必须把坚持为农业提供服务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地进行农业气象信息技术的完善,以提供更加准确的农气预报。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主要应用包括:
1.1提供最新的农业情报和预报信息
农业的发展与天气情况息息相关,而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可以为农民提供天气预报的相关信息,让农民及时了解天气情况动态,尤其极端天气的情况以应对天气可能引发的各种农业问题,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
1.2防灾减灾,提供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情报服务
洪涝灾害和干旱等会严重地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损失,而且这些损失往往无法进行补救,还可能对生命造成威胁。所以农业相关部门会根据天气预报以及对降水的预测,如有暴雨暴雪等情况发生,会将这些信息及时发送给农民,让农民提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使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各地区出现干旱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辽西地区更为突出,气象部门通过相应的农业气象技术,提前预测干旱情况的发生,帮助农民做好应对干旱的防范工作。农业气象信息技术为农业在防洪抗旱等灾害性天气气候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保障了农民的生命安全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1.3增强农民的防灾意识
农业气象工作需要通过对各种灾害的预测预告,让农民了解到了灾害对农业发展影响的严重性,(从而提高农事工作者的警觉性)。同时,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将气象知识按照不同的需求和不同层次的农业产业进行划分,有利于农民对气象知识进行正确的了解和掌握,对天气、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环境、农业气象法规等进行全面的了解。除此之外,还会通过多种途径,比如网络宣传、广告牌宣传、知识讲座等加深农民的防灾意识。
1.4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业气象服务
气象部门利用农业气象技术建立了局域性质农业气象观测站、检测站,以保证所提供农业气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保证农民能够及时了解到准确的农业气象信息,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当气象观测站、检测站检测到暴雨、暴雪等灾害将会发生时,享受农业气象服务的农事人员就可以接收到该气象信息并做好防护工作,有效地避免温室、大棚等保护地中果蔬生产遭受到暴雨、暴雪极端天气条件的损害。
2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应用中的不足之处
尽管农业气象信息技术为农民等保护地生产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和利益,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无法满足设施农业实际应用的需要,主要包括:
2.1不能及时获取有效的天气预告信息
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应用中主要就是以预报农事天气状况为主,农事工作者更需要提前知道天气变化情况,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准备工作。如果农业气象天气预报没有及时把有效天气信息传达给农民,那么气象信息技术的服务就没有意义。如果遇到暴风、暴雨、暴雪等严峻的气象状况出现时,如果天气预报不及时,农民准备的时间不足,应对措施不到位,就会产生巨大的损失;及时将有害的气象状况传达给农民,他们就会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准备,应对严峻的突变情况,将损失降到最小,保证农事的持续发展。
2.2农业气象预报信息有误
人们现在所知道的农事气象指导信息,是需要借助计算机等通过计算和模拟来得到的信息。但是在计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而且模拟大气运动也不能完全真实地推测出大气运动状况。在预测的过程中,往往受工作人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影响以及不可避免的误差等因素影响,无法百分之百地推测出真实的、需要的气象资料,所以播报的气象信息也是有误差的。农民了解到有错误的农事气象信息,一方面可能会做一些无用功,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农事气象信息的不准确性而产生很大的损失。
2.3农业气象信息技术的服务有限
农业气象信息技术是为农民提供基本的气象信息,让农民了解这些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很多方面,这些气象信息技术是满足不了农民个别需求的。由于种植不同的果蔬,涉及的保护设施等因素所需的天气情况也不相同,所以农事气象信息服务并不能为种植每一种果蔬的农民都提供专有的农事气象信息服务。如此之外,气象信息技术的服务覆盖面有限。气象信息技术虽然是为农民服务的,但并不是不计成本的服务。有一些农民因为经济条件不好,不能够享受高技术的气象信息技术服务,致使他们无法得到最新、最准确的气象信息。
2.4气象信息技术没有充分发挥服务作用
由于天气预报对农事气象的预测有一些偏差,所以有一部分农民不再相信气象信息技术提供的气象信息。气象信息技术想要为农业提供服务和帮助却得不到农民的信任,致使气象信息技术失去原有的服务功能。
2.5针对性较差
中国的天气预报都是统一时间、统一预报,虽然一天进行多次的天气预报,但都是在重复进行。其实一天中的天气情况是变化莫测的,只对一个时段的天气进行预测对农业生产来说作用很小。农业生产需要不同时段的天气信息,才能够保证果蔬的高产。另一方面,农业气象技术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信息服务,而现阶段的天气预报对农业生产方面针对性较差,就导致气象信息技术的服务失去了原来的价值。
3如何完善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3.1完善农业气象信息技术的服务制度
农业气象信息技术对农业的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家应该完善气象信息技术的服务制度,制定针对农业生产的气象信息技术服务,也就保证充分发挥气象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应用中的作用。另外,要做到分工明确,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推动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的进程,努力实现气象信息技术全面覆盖。
3.2研发高新技术的气象服务产品
现在的天气预报中存在着很多数据的缺陷和预报的不准确性,气象部门应该着力研发新的服务产品,提高农业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减少数据的缺陷。农业气象工作者也要着力研究针对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产品,使农业气象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农事气象信息服务。
3.3培养为农民服务的技术性人才
农业气象信息技术需要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应引进一批具有现代信息农气专业技术型的人才,进行服务产品的研发。该人才还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农业生产贡献自己的力量。农业气象服务人员应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要有责任感,把为农民提供准确的气象信息当作自己的使命。农业气象服务的工作人员和播报人员还应该加强自我学习,了解各种各样的气象信息和设施农业生产的各种需求,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为农民提供可以信赖的、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提高服务的质量。
3.4建立全面的服务系统,争取做到“一条龙”服务
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不可取代,所以气象部门应该完善对农业气象的预测和实验,建立全面的农业生产气象服务系统,保障气象部门的工作顺利进行。同时还应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合理指导建议,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预报功能,为农民提供可靠的气象灾害信息和防护策略,以保证农民能够及时应对自然灾害的侵袭。
3.5加强气象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应用的宣传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创新源
中图分类号?演 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33)08-0033-07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群体中最富有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部分,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具有一般中小企业所不具备的科技优势,而且具有大企业所不具备的机制优势。中小企业由于面临的竞争压力大,因此创新求存的动力也大,同时其组织结构安排灵活富有弹性,在创新效率和周期上明显优于大企业。截止到2011年辽宁省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共有3,328家,企业类型主要集中在机械、冶金、软件开发、制药等领域。
“十一五”期间,辽宁中小企业共开发35,800项新产品,新增产值500亿元人民币。2010年,辽宁企业申请的专利中,有70%来自中小企业。“十一五”以来,辽宁省60%的技术创新、75%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目前,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发展到3,328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93家,在全省认定的1,000项重点 “专精特新”产品技术中,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75%以上。有许多产品和技术已经成为冶金、石化、电力、信息和航空航天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和配套产品。
辽宁不乏一些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如中科博微、沈阳东方钛业等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中型企业,这些企业具有研发中心,高水平的技术人才,但是辽宁省其他一些中型或者绝大多数小型企业,研发基础薄弱,研发资源缺乏。根据最近的对于全省的成长型和百强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31.6%的企业没有建立研发中心,36.4%的企业没有与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34.3%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利产品[1]。正是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创新资源缺乏,从而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应该实施开放式创新,积极吸纳外部创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并实现外部资源与企业内部研发有机结合,以在最短时间内弥补内部资源不足、减低创新成本并提升企业内部能力。因此,针对目前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面临创新资源缺乏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政府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一、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1. 资金资源
资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必备的技术创新资源、没有资金的投入,再好的创新也会因为不能市场化而被搁置。技术创新成果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研发、中试、生产、市场化四个阶段,其中每一阶段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且每个阶段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性。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近三年来,辽宁省的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一直在1 %左右徘徊■■[2]。对于自身销售收入不高的中小企业来说,研发投入更低,特别是一些有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资金问题,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此外,现有的金融机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缺乏规范的私募资本市场体制,阻碍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原始资本的筹集;缺乏有效的债权融资机制,技术创新成果产品无法得到足够的银行贷款支持;缺乏有效的再融资资本市场,阻碍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扩张发展,大量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项目企业的规模较小,不属于上市公司,无法借助证券市场巨大的融资功能,达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规模化发展。根据相关调查,在辽宁全省14个市中,有12个市反映中小企业贷款难,资金缺口大,融资成本上升,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仅大连一市就有70%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缺口大约为500亿元。
2.?摇人才资源
由于技术创新的研发活动具有较高的技术复杂性,科技含量高,因此,需要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要素是人才,人才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够运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任何外部因素只有作用于创新人员并与其内在创新动机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影响技术创新行为的现实力量;离开技术创新主体这一能动者,任何外部环境因素无法起作用,任何技术创新活动都不可能进行。企业研发队伍的规模和水平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拥有一个强大的研发队伍,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研发的效率,缩短研发周期,而且还是可以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步入良性循环,有效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由于我国科技创新体制的缺陷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因素的制约,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一直处于科技人才资源严重匮乏的困境。由于受到企业自身环境的限制,中小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刚毕业的学生,积累几年经验后就会跳到大型企业去,培养的人才基本留不住。其次,企业所能提供的工作环境和献丑待遇有限,因此,人才引进基本无法实现。再者,企业现有的技术人员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慢,以及高层次研发人员缺乏和来源不足一直都是辽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瓶颈问题。由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专业人才缺乏,通常是一个人身兼数职,既做技术,也搞管理,还跑销售。这会给企业管理上带来弊端,使得企业各个创新职能层面都没有专业人才。
关键词:工程管理 计算机 软件 信息
一、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阶段
建筑业应用计算机是从人力无法做出复杂、庞大的工程结构计算分析开始的,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也有一个相应的发展过程:
上世纪70年代,单项程序的应用,如工程网络计划的时间参数的计算程序,施工图预算程序等;
上世纪80年代,逐步扩展到区域规划、建筑CAD设计、工程造价计算、钢筋计算、物资台帐管理、工程计划网络制定等,及经营管理方面程序系统的应用,如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施管理信息系统(FMIS——Facilit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等;
上世纪90年代,九十年代又扩展到工程量计算、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深基坑支护、建筑物垂直度测量、施工现场的CAD等。这时出现了程序系统的集成,它是随着工程管理的集成而发展的。
上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基于网络平台的工程管理。
我们把解决工程上某个具体问题的应用叫计算机的单项应用。自从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技术出现。人们的目光开始转向利用计算机做信息服务,更关注整个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瞬即消失的信息综合利用,我们把这种高层次的计算机应用统称为信息化施工技术。我国建筑业已经把信息化施工确定为2010年的发展目标。
二、施工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我国从工业发达国家引进项目管理的概念、理论、组织、方法和手段,历时20年左右,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应认识到,在项目管理中最薄弱的工作环节是信息管理。至今多数业主方和施工方的信息管理还相当落后,其落后表现在对信息管理的理解,以及信息管理的组织、方法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和模式上。
很多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的程度,即仅仅是单项程序的应用,完全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信息化的优势并没有得到体现。而信息化的优势则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现在很多企业在硬件上应该说有了一定的基础,大家也都在用电脑办公,很多还组建了局域网络,使用软件替代了很多原来手工操作的工作,但是效率并没有得到提高,就比如说作个报表之类的,似乎用电脑做只是为了美观,有的人是把各种数据都算好了再一个个录入电脑,感觉上用电脑反而效率更低了,殊不知作表格的Excel软件本身具有极强大的计算功能、数据库功能,而且还能进行判断、分类汇总、排序、形成图表等。这还只是对单项程序运用的不到位,至于各部门之间的集成共享那就更谈不上了。
三、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那么是不是说作为一个施工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很好了,并不需要那么高深的信息技术呢?事实并非如此,管理出效益,传统管理方式的突出问题是:业务流程混乱;沟通不畅、信息迟滞。据国际有关文献资料介绍,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三分之二与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的问题有关;建设工程项目10%~33%的费用增加与信息交流存在的问题有关;在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中,信息交流的问题导致工程变更和工程实施的错误约占工程总成本的3%~5%。由此可见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一)施工管理信息化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需要
信息是一种资源,如不能进行有效的存储,处理,传递,便是对资源的浪费,如以建筑物建造过程中混凝土浇灌为例,浇灌之前的数据除了混凝土的强度标号、数量外几乎全被忽略。而被忽略的混凝土的供应厂、搅拌者情况、水泥、沙石等原料物理、化学品质、出厂时间、出厂时的天气情况、运输时间及道路交通情况等都关联着混凝土的质量。浇灌之后除了浇灌部位和立方数之外的数据也几乎全被忽略,而被忽略的混凝土捣固操作者情况、试块情况、养护情况、钢筋制作情况等同样也关系着工程质量。信息化过程处理是有序的、及时的和成批的方式储存。这里强调可追朔性、可公示性和可传递性是对信息化过程特征的要求。可追朔性就是信息具有一定的正向或反向查阅功能;可公示性表明数据有条件查阅功能,不是个人行为管理;可传递性表明所有的情况不局限在某地,有能在网上传输能力等。
(二)信息技术能及时反馈使项目处于受控状态
项目管理的过程同许多系统的运行过程是一样的,应该是一个PDCA的循环过程。这中间最重要的是一个反馈机制,工业生产之所以能实现自动化,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反馈机制,能够及时把运行过程的偏差反馈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才能及时进行调整,从而保持生产过程的相对稳定和受控。而我们的项目运行有时并不是受控的,我们有的项目管理者可能有体会,有时向职能部门要一个数据总是半天拿不出来,大家都不清楚系统的运行状态,又怎么谈得上去控制它呢?比如说砼的量差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了,但往往是工程结束后对帐才知道。那么对这个问题,理想的状态是怎样的呢,那就是现场人员在向砼公司要砼时,就知道将要浇筑部位的准确砼量,而不是估计一个数,并且要知道具体比如一个基础的砼量,比如说一个基础是10立方,如果浇了两车砼都十二方了还没浇满,那就要考虑是不是什么地方有问题了。而且每次浇筑后马上就可以知道量差的多少,就不会积累到最后差几千方还不知道是差在哪里。这是对工程成本的控制。
成本、工期、质量的互动影响及工程中众多的不确定因素等等,对项目成本管理者而言,最头疼的问题莫过于不能“实时”掌握准确的项目的成本信息,等成本核算后的成本信息对项目管理决策已是“昨日黄花”。所有这些都强烈呼唤着项目成本管理的“信息化”。
四、信息技术能够在施工管理的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良好的项目管理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因素:一、对项目的认知: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将项目进行工作分解、流程重组,使项目结构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有利于对项目的整体认知和把握;二、为项目提供良好的协同环境:通过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各部门、各参与方对自身的职能以及在整个项目中的位置都有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分工合作;三、进行有效的控制:信息系统的最大优点是资源共享和反馈及时,有利于实施有效控制。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在以下方面大有可为:
(一)工程管理方面
1、投标:工程量计算、投标标书制作。
2、施工组织:施工平面图;网络计划(占有丰富的,准确的信息,先进的分析方法,是决策、计划的前提。现在的网络计划,往往只是一个粗线条,编的时候也不是通过很准确的计算,都是凭经验,过程控制也是针对几个大的节点,甚至于其是否科学也不得而知,相应的资源计划也是一本糊涂帐);钢筋翻样;模板及脚手设计、计算及配置;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计算等。
3、控制:预决算、成本控制;财务管理;质量安全管理;施工现场监控;统计报表等。
4、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材料、机具管理;合同管理;图纸管理。
(二)办公自动化
财务、统计、报表、文字处理、档案管理,办公信息资料管理、人事管理 ,固定资产、决策等。包括:信息传递、电子邮件、公文流转、工作日程安排、协同办公、工作流程自动化等。
(三)信息共享与运用
包括:市场信息、项目信息、设备信息、竞争信息;
知识积累:一个系统要能够长期发展,持续进步,关键在于要变人治为法制,人治就是一个系统本身没有生命力,离开了领导就不能正常运行,好的系统就是领导并不需要事必躬亲,领导离开了,还能按照某种规则运行,这个规则就是法,就是制度,就是一代代领导不断充实完善的运行机制。好的系统是一个学习型的系统,每一代领导科学的经验方法都能够积累下来,而不是换个领导一切又重新开始。这中间传承的就是一种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东西都是以信息的方式存在,这才是信息技术最根本的应用。
(四)企业管理数字化
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将企业在管理、工程、造价、成本、物资、计划、统计、技术、质量、安全、行政等方面的信息,经集成并综合处理为企业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如:施工进度、物资供应、成本核算等,以利于进行实时管理、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各子系统间密切协作,使各个业务部门都能及时、准确地查阅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使企业达到“管理工作信息化、复杂工作简单化、发现问题及时化、成本核算科学化”的目的。
五、如何着手进行施工管理的信息化
(一)指导思想
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贪大求全、照抄照搬,而应结合企业实际逐步完善。比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这些大型的系统,好当然是好,但其投入同时也是巨大的,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最好是立足现有的资源,通过一些局部的改进,积累经验,逐步完善。
第一步是意识的转变,要通过宣传、培训树立信息化的观念,因为信息化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所以在这方面形成共识是顺利实施的前提。
现有资源包括:硬件,软件,人员。关键是把这些资源的优化组合,进行业务流程的系统设计,使信息的收集有的放矢,使信息的查询有迹可寻。
(二)领导重视
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理顺业务流程;短期内不可能做到很完善,也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一切,都需要有领导的重视才有可能坚持下去。
(三)在用好单项程序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理顺业务流程
这其中有个重要的思路,那就是数学中的反向推导,也就是我们希望得到什么结果,就反向去寻找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以投标过程为例来说明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效率:
1、拿到图纸以后,要进行工程量计算。(1)涉及软件:工程量计算软件、钢筋计算软件(如清华斯维尔三维算量3DA2006,工程量及钢筋一体化计算);(2)输出:工程量(可以导出为Excel表格,也可以导出定额数据库,直接为套价软件运用)。
2、套价。(1)涉及软件:如宏业清单计价专家,可以从斯维尔三维算量中直接导入数据;(2)需要数据:①工程量。②材料价格材料价格信息库(企业自建或参考信息价)、市场询价供应商目录。③企业定额(人工、材料的实际消耗水平和先进水平;措施项目的实际消耗;各类型工程造价的参考数据)。(3)输出:工程造价,包括人工、材料等各项资源的用量(可输出定额或清单表格、Excel表格)。
3、商务标。(1)涉及软件:专业标书制作软件或Word.(2)需要数据:工程造价(企业实际消耗)、证照及业绩资料、近三年财务报表、类似工程合同。
4、技术标。(1)涉及软件:专业标书制作软件或Word、专业平面图制作软件或AutoCAD、项目管理软件P3或Project.2)需要数据:工程量及资源需要量(用于排定进度计划)、人力资源数据(项目经理简历、各类管理人员简历)、工程信息数据(在手及已完工程数据)、施工机具数据(设备型号、产地、功率等)。3)输出:场地布置、设备选型、进度计划、施工方法等(而这些选择反过来又会对造价产生影响)。
从上现的分析可以看出: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孤立的,其输入和输出都与其他工作息息相关。而信息化的意义,就在于使各项工作的信息传递更为顺畅;使各项工作中产生的信息能够存储下来,在以后的工作中随时调用。
下面用一个简单的图来表述各部门的信息流动(见图一):
通过这样的需求分析和反向推导,我们就可以明确哪些是有用的信息,明确需要哪些软件,明确各部门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据此对项目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设计出一套系统的表格分发到各相关部门,用以收集日常工作中有用的数据,然后这些数据以电子文档的方式进行传递和存储共享,最后这些汇总到决策者那里,为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持续改进
数据要有效并且可以作为预测的依据,就必须不间断的收集并且积累到一定数量以后才具有参考性和代表性。系统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完善。
实际上,企业所实施的三标一体化已经为信息化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就是标准,标准化的工作过程、标准化的表格。所以信息化也不是很神秘的事情,需要每个部门作好日常的基础工作,一点一滴的收集数据最终积累成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综上所述:随着单竞争的加剧,施工企业亟需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而且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不是高深莫测,利用好现有的资源通过一定的组织便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说,信息技术在施工中的运用必须进行而且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全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培训教材编委会。 计算机辅助施工项目管理.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年1月
[2] 王守清。计算机辅助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年11月
[3] 谭道明。 企业管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
[4] 施礼明。 生产与作业管理。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年9月
国内的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以上,数量不容忽视,为社会提供了众多劳动就业机会,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但由于单一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对GDP的贡献较小,并未被政府及社会所重视。中小企业本身也存在管理水平低、掌控资源能力弱等问题,这是其在规模和先天的资金、能力等方面的不足造成的。国内中小企业创立者大多存在投机心理,真正想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并不多,而且小作坊式的生产管理方式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此外,由于自身规模上的不足,占有资源的能力较弱,中小企业目前的产品缺乏创新性,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并可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同质化阶段。在分析新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我们针对当下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的概念,即,具有同质化竞争关系的中小企业,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提高自身的生存、竞争能力而建立的一种竞争与合作共存、动态发展的特殊组织。联盟体内各成员以诚实、平等、互信、互利为前提,在保持个性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共性优势,最终成为利益共同体[3]。我们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提出了这一概念,认为它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新的经济大环境下,这一理念或许更适合企业的发展。下面我们将从该联盟的组建动因、联盟的效应及其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
2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的组建动因分析
2.1外部动因
2.1.1提高议价能力、降低企业成本我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从事的都是价值链较低端的生产经营活动,由于自身规模上的不足,它们很难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致于容易受到上游供应商的牵制从而处于被动的地位[4]。在原料供应数量和供应价格得不到稳定保障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就面临着很大的经营风险,生存下去都是个问题,更谈不上将企业做大做强了。因此,具有同质化特征的中小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可以扩大市场影响力,提高自身在交易中的议价能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经营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
2.1.2增强抗风险能力中小企业自身规模的弱小决定了它们无论是资本实力还是研发能力都无法与大企业相抗衡,这使得它们承担着更大的市场风险,市场的稍微动荡都可能给它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它们的生存时刻充满危机。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子,当时受冲击最大的就是中小企业,以至于一大批工厂、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事实证明,单打独斗显然已经无法应对当下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而通过结成战略联盟,以“抱团”的形式生存则可以大大地增强单个企业的实力,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
2.1.3研发自主品牌我国一直以来都充当着世界最大代工厂的角色,中小企业大多是为跨国公司提供外包服务,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且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即所生产的产品或所提供的服务趋于相同。这使得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开拓属于自己的市场并发展自己的忠实客户群。为了弥补自身在品牌和技术方面的短板,培养自主品牌,我国的中小企业必须携起手来,走合作共赢的道路。通过结成战略联盟并形成有效可行的激励约束办法,可以充分调动成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通过信息的共享去把握市场动态,调整自己的生产计划。还可以创立联盟品牌,提高自身产品声誉,发展自己的忠实客户群。
2.2内部动因
2.2.1创造良好的行业环境处于同一行业的中小企业之间,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小企业不正常的竞争方式使自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竞争的结果是损人也不利己。而且还可能因为不当的竞争方式使得行业内大批中小企业走向灭亡,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行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受到影响。联盟虽然将众多具有同质化竞争性特征的企业联合在一起,但联盟内各成员企业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个体,通过贯彻合作竞争的理念,实现共生共赢,从而使行业能够在动态均衡中稳步发展。
2.2.2组织间学习当今社会,企业所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自然资源的数量已无法确保其在竞争中的优势,知识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成为一个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中小企业在管理水平与创新能力方面参差不齐,通过结成战略联盟可以建立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便于企业互相学习和分享彼此的管理及创新经验,促进组织间知识的转移与流动,形成一种螺旋上升的组织发展态势。
2.2.3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联盟能够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独有的,并且是其他任何企业在短期内无法复制的技术与能力,也是企业的技术、管理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客户资源、营销策略的整体结合。当今社会,拥有单项竞争优势并不能保证企业在全球市场上提供最具竞争力的产品,因为现在的产品需要的是各方面的关键技术,而当今世界,没有哪家企业能在所有领域都具有核心竞争力。于是,结成联盟,融合各方的竞争优势发挥综合效应就成为最佳选择。[5]
2.2.4抵抗社会歧视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点是,中小企业一直处于被歧视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政府不够重视,这主要是因为中小企业数量庞大,管理难度大,单一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对GDP的贡献小,以至于政府对其管理疏忽,政策支持力度不足;银行支持力度小,这是由于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其信用水平及担保能力较弱,难以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高校人才不愿加入,这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不稳定,社会影响力小,高校人才纷纷避开而选择大企业就业。等等这些表现都让中小企业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它们自身急需提高自己的市场影响力来抵抗这些社会歧视。
3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的效应分析
3.1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联盟内的成员企业通过联盟的平台可以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某个环节或一系列的环节中进行合作,从而达到降低自身生产成本、增加规模产出的目的[6]。此外,联盟成员企业通过联盟这种竞合关系可以提高自身的购买能力,实现规模购买,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
3.2协同效应协同效应又称增效作用,原本为一种物理化学现象,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种组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简单来说就是1+1>2的效应。对于某一行业里的任何一个中小企业来说,它的可利用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们的弱势决定了它们不具备占有市场主动权的竞争能力。而联盟恰恰能帮助它们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最终使得这些中小企业获得协同效应来实现联盟的“共赢”目标。
3.3速度经济效应速度经济是指企业因为快速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当今时展日新月异,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谁能最快对市场的需求做出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快鱼吃慢鱼”现象。通过结成联盟,可以随时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预测并把握市场的需求方向,从而调整自己的研发、生产及销售计划。联盟还可以帮助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发的进程、缩短产品投放到市场的时间,从而获得联盟的速度经济优势。[6]
3.4避免“大企业病”大企业因为组织结构庞大,往往存在严重的多重领导现象,导致企业缺乏凝聚力,发展缓步不前。在产品的创新上顾虑过多,受到诸多现实问题的牵绊,创新效率低下等,我们将这些现象称为“大企业病”。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由于内部各成员企业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实力的增大并没有形成内部机构的臃肿化,这就有效地避免了“大企业病”的产生,每个企业在积极创新发展自我的同时,为联盟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4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发展趋势分析
关于同质化竞争性中小企业联盟的发展趋势,我们有以下两个假设结果。
4.1联盟解体,回归最初状态任何形式的联盟的发展都是动态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联盟的稳定性也是各国学者关注的问题。也许在联盟发展的后期,因为利益分配不均或联盟协调成本大于收益、协议到期等各种原因,造成联盟发展不下去进而解体,这是联盟发展的一种结果,也是很多人不看好联盟的原因之一。
4.2联盟变成集团公司如果联盟的发展很稳定,则可能出现另一种结果———联盟变成集团公司,而联盟成员企业变为集团的子公司,各企业所有人变为集团公司的股东,这种结果是建立在联盟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的。
5结论
山东济南的智慧农机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能够有效实现交互管理中心的搭建,能够将农民、合作社、机手等用户方与监理所、农机局等管理方进行有效的连接,从而实现智能化管理。并且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进行结合,实现对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实现科学管理,提高管理质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那么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是如何应用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进行分析和探究。
1农业机械电子信息技术概述
1.1农机信息化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方面的广泛应用,农机信息化是重要组成部分。农机信息化指的是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机械化进行有效结合,从而能够为其提供一定的管理、控制以及服务,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管理效率的大幅度提升。通过信息化技术在农机方面的应用,能够为其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并且及时进行信息的处理和传递,实现智能化生长作业。
1.2农机管理信息特点
农机管理信息指的是在农机作业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农业信息,包括相关的农机器材数量、使用工具、粮食品种、作业时间等信息,需要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处理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农机的型号、厂家、年份、使用时间、维修信息等内容,实现对农机性能的管理。
1.3农机信息技术
农机信息技术指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对农业机械的相关作业状态、作业所处位置等信息进行网络远程监控,这样能够实现对其进行实时管理。此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无限通信系统、车载监控设备等组成,其中的车载监控设备包括用于信息记录的摄像机、显示设备、传输设备等组成,车载监控设备既能够进行视频画面的监控,还能够进行声音的采集,实现更好地监控。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对农机的位置进行检测,主要是由地面控制中心、用户设备以及空间部分组成。无限数据通信技术是通过无线电波进行相关信息数据的传播,从而实现对农机的监控。
2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现状
在进行农业机械管理工作时,需要引入科学的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这样才能够实现防控结合,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在进行农机管理工作时,不仅仅需要对农机作业过程进行管理,还需要在农机购买时进行财务管理,对其投资成本、材料质量等方面进行管理。还需要对农机设备进行合理配置以及科学使用,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农业机械管理工作的效果,提高农机的作业水平。但是在我国的农机管理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我国的农机使用率比较低,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农机种类比较多,在进行多种农机联合使用的条件下会造成成本费用的提升。与此同时,因为机群管理不到位导致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协调工作,影响了整个农机作业质量。因此,有效进行农机优化调配工作是现阶段农业机械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多农机在进行使用时,因为没有进行科学有效地维护,或者使用方式不够正确,从而造成机械的磨损,不利于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高效作业。一些人在进行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中并不是根据科学方法进行工作,而是利用自身的经验和感觉来进行管理,无法起到非常好的管理效果。
3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3.1机群控制技术的运用
随着GPS技术和GIS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在农机作业中具有非常有效的应用。通过GPS技术和GIS技术能够对农机机群进行有效控制,选择最佳的方案进行机群分配,从而实现农业机械作业效率的提升。通过GPS技术和GIS技术的监控,能够对农机的工作位置进行信息收集,并且能够通过传输设备将所获取的信息发送到中央控制器中,这样可以方便中央控制系统对农机机群进行智能化管理。通过机群控制技术还能够对农机设备的实时作业速度进行检测,并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远程监控,进而促进农机机群的科学作业。
3.2农业机械设备管理技术
很多企业会根据自身农机的产品特定而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对所有农业机械设备的业务活动进行囊括,这样不但能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还能够实现对市场需求方面的观察,建立非常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农业机械设备的管理能够实现农机功能的集成,将所有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这样可以有效实现系统的对接,有效提高农机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机械设备管理还包括对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进行检测,可以运用传感器技术对一些农机关键部位的零件进行检测。当农机零件的位置摆放正确时,传感器会检测到信号,从而通过信息反馈系统让控制中心明确农机零件处于正常状态。当农机的零件发生脱落或者不在正常位置时,传感器无法感应到信号时,系统会接受到报警提示,从而进行农机维修工作,使农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实现设备信号检测。
3.3农业机械虚拟技术
VR技术又被称为虚拟管理技术,能够利用数据库、计算机、相关软件等进行结合,从而实现对农业机械的管理。虚拟技术能够对农机产的外形进行科学设计,主要是在二维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对农机产品尺寸进行把控。这种虚拟技术具有非常微小的误差,几乎接近于0,可以有效提高农机质量。虚拟技术还能够对农机设备的生产过程进行仿真,包括零部件的位置设计、产品生产过程、产品参数等进行合理分析,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度。虚拟技术还能够对农机设备进行性能检测,建立三维立体模型进行产品性能分析,从而对其存在的故障进行检测,实现农机设备的不断优化,提高产品性能。
3.4电子信息总线通信技术
电子信息总线通信技术主要是运用于大型农机作业之中,比如播种机、收割机等相关农机设备。这种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半机械化的方式来进行装配干工作,将光缆和接口进行连接,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农业机械的数据传输。总线技术主要是运用的CAN串行接口,通过中央处理器进行控制,从而来完成通信工作。该技术能够对农机生产中的各类信息进行记录,并且实现信息传递,进而实现通信功能。在农机作业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总线通信技术实现实时数据的传输,这样才能够让控制中心对农机的作业情况进行了解,从而实现有效控制。
3.5农业机械信息管理平台
在进行农业机械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中,门户网站的建设工作十分重要。门户网站能够实现企业与用户进行交流,同时还能够对相关农业信息、机械设备的情况进行展示。还需要进行农业机械信息化管理工作,对农业机械驾驶员的信息进行管理,包括驾驶证、个人信息、从业年限等内容。还需要对新型的农机产品进行展示,包括农机产品图片、价格、出厂日期、功能等方面进行展示,可以方便农民进行网页的浏览观看,还能够在农业机械信息管理平台上进行相关交易,实现网络购买,提高交易效率。农业机械信息管理平台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农机使用技术的普及,可以运用文字的形式对一些机器零件的维修、保养等技巧进行展示,也可以运用视频的形式进行农机使用技术的讲解,这样能够实现对农民朋友的帮助,有效提高农机信息管理平台的价值。
4结语
>> 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探讨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管理战略规划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组织研究 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策略探究 破解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贷款难题需要制度创新 西部地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阶段影响要素研究 精益生产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应用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融资实务与应用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融资研究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比较分析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动力研究 关于加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财务控制的思考 改善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策略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负债规模与R&D投入相关性研究 中小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中小型企业财务部门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研究 关于“营改增”对我国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方面影响的思考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中的专利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5-11-01/2011-06-17.
[2]于雪霞.现代企业专利管理模式的要素与结构分析[J].现代管理科,2010,(5).
[3]szips.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EB/OL]./,2010-07-03/2011-06-25.
[4]王涛,顾新,杨早林,唐琳.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4).
一、引言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而技术创新是保持企业良好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在我国国民经济收入,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贡献尤为突出。因此,国家更应该凸显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我国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在重庆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第二产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用,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做出的贡献尤为明显,如图1所示。因此,对重庆市大中型企业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进一步促进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可比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学者们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以“技术创新投入一技术创新过程一技术创新产出”为理论框架的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
邓聚龙教授首创了灰色系统理论,其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理论中的一种统计分析技术。这种统计分析技术是通过各因素变化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各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灰色关联分析的计算过程如下所示:
三、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灰色关联分析
根据2006~2013年《重庆统计年鉴》,收集2005~2012年新产品销售收入、科技机构数、科技机构科技活动人数、R&D经费内部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用款、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这8个指标的相关数据,具体数据见表2。
通过灰色关联计算得到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机构数、科技机构科技活动人数、R&D经费内部支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用款、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和技术改造经费支与新产品销售收入的灰色关联度依次是:r1=0.5971;r2=0.6123;r3=0.6725;r4=0.6072;r5=0.6209;r6=0.7201;r7=0.6109。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灰色关联度计算,我们可以看出对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影响最大的指标是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其次就是R&D经费内部支出,这就表明了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很重视对新产品的研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企业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对科研机构的建立和科研人员的引进和培养还有所欠缺。企业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能力通常是体现在购买国内技术用款、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和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这三个指标上的。通过以上计算分析,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重视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
(二)建议
1.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重庆市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技术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以提供更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服务。与此同时,重庆市政府部门还应该切实发挥好引导和管理职能,引导和支持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2.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技术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一流的创新离不开一流的人才,企业要充分认识人才在创新中的重要性。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首先加强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以政府政策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其次,为了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各个企业可以选择本企业中的优秀人员出国培训,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
3.优化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的比例
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应该加速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促使本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由模仿创新和跟随创新向自主创新过渡。政府相关部门和大中型企业自身应该合理调整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的比例,进而提高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效率。一方面,重庆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可采取多样化的技术引进方式,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协助企业引进国外行业领先的关键技术;另一方面,为了加速大中型工业企业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合理优化企业自主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比重。
【关键词】技术创新 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竞争更加明显地体现为科学技术竞争。企业竞争也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强化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的首要选择。美、日国家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通过对美国、日本两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比较分析,提出对中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启示。
一、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分析
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战略类型和特征两个方面:
(一)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类型
(1)自主创新。是指通过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实现技术突破,攻克技术难关,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品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
(2)合作创新。是指通过大学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等形式实行联合,这种创新活动的成功率很高。通过联合产生协同效应,能够在对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使商业竞争的推动力转化为合作警醒技术创新的动力。众多企业、大学与专业研究机构之间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创新网络,不断地提升了创新能力,缩短了创新周期,有力地推动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发展。
(二)美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特征
(1)国家的大力支持。国家从宏观层次推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计划、组织、人员、领导、控制等各个环节,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市场进行调节,优胜劣汰。同时,国家提供了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是商务部下属的支持中小企业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机构,和地方政府一道建立了以制造技术中心为主题的技术推广网络;国家技术信息中心。由联邦政府资助建立,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内设技术转移中心;小企业管理局。联邦政府支持,主要为小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研究活动提供支持;大学一产业合作研究中心。由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建立,主要是促进大学与产业之间在研究开发活动中的合作;高科技园区与孵化器。高科技园区一般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支持,孵化器一般由地方政府支持。主要是为高科技企业的生长、发展创造提条件,提供支持;风险投资机构。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支持,主要是帮助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为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创造资金环境;国家技术转移网络和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联合体。是联邦政府有关部门资助建立地把国家技术转移机构联系起来的网络组织。
(2)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有专业的技术创新机构,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中小企业在自动化、生物技术、先进材料、电子计算机软件、电子器件等产业的技术创新中占主导地位。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成果和技术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5%以上。
(3)技术创新是市场化的行为。市场机制通过竞争在企业之间成形成一种动力场,迫使企业产生紧迫感、压力感,把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呼唤出来,从而激发起企业的生机与活力。竞争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企业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保证不再竞争中被淘汰。
二、日本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分析
二战以后,日本企业主要采用了模仿型技术创新战略。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其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生产出在性能、质量、价格等方面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以次确立自己的竞争地位,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行为。概括起来日本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主要有以下特点:
(1)日本的模仿创新并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以前制造的产品的缺点、工艺上的错误进行适当的改进,并通过实施切实负和需求的改良来提高附加价值,综合提高质量,降低成本。
(2)引进是模仿的前提,选好引进技术的突破口至关重要。引进技术突破口选择一是取决于有最强前在技术经济优势,并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最大推动力的那些关键产业部门与关键技术,二是引进技术后量力而行。日本的技术引进与产业结构转换始终坚持与世界科技发展方向高度相关。
(3)模仿后再创新是根本目的,因此引进技术时就注重有利于提高日本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
(4)模仿创新首先要求国内企业具有超前意识。企业仅能迎合当下市场需求高技术开发是不行的,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赶超。日本的企业重视未雨绸缪,时刻注意监测潜在市场,尽早开发具有潜在需求的种子技术,进行技术孵化。其次,要求企业具有优秀的研发人才,除了负责技术开发、技术引进的人才外,还需要有能够全盘掌握生产程序的人才。第三,政府从国民经济长远发展人手制定政策,扶持重点科技领域的发展和引进技术的本土化。
(5)拥有颇具特色的技术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旨在为技术创新提供直接的支持服务,主要包括:日本产业技术振兴会;新技术开发事业团;中小企业事业局;技术交易市场;科学城、技术城。除此之外,还有民营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商社;产业经济研究机构;技术顾问公司等。这些服务机构在产学研结合、技术引进、技术研发、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技术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美日技术创新战略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美国、日本两国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虽然在具体实施上有很大差别,美国由于本国具有强大的局势力量、人才储备和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因此美国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很强。而日本中小企业则以技术引进为主。综合美国、日本的经验,给中国中小企业的启示如下:
(1)充分利用技术引进、吸收、创新战略。技术引进吸收创新战略成本低、风险低,对中国实力不前的中小企业非常合适。
(2)模仿创新战略。从长远目标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应当成为自主开发创新者,其中一部分也应成为技术领先者。但现阶段,模仿创新战略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现实选择。
(3)加强产学研合作。以企业为主,企业、大学、科研单位都是合作的主体,三者关系平等,都有从自身优势出发获得最大利益的需求。产学研合作创新应遵循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来进行。
[关键词]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熵权TOPSIS法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1 — 0093 — 02
齐齐哈尔市是国家最早兴建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素有“钢铁机械城”之称,装备制造、食品、化工是齐齐哈尔市具有支配地位的三大支柱产业,以中国一重、北满特钢集团公司、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等为代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为振兴齐齐哈尔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当前这些工业企业纷纷出现创新能力低、创新意识薄弱,创新后劲不足等困境。因此本文基于行业视角对齐齐哈尔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希望找出企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学者们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如段婕等〔1〕对我国2009年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创新资源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能力弱、产品科技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等问题。柳歆等〔2〕对黑、吉、辽三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三省在创新资源投入和创新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樊小霞等〔3〕对我国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显示,各省市工业企业在创新效率、创新扩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方面发展不协调。张敏丽等〔4〕对我国2009年各省市大中型工业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发现,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达地区更加重视创新资源投入。相关研究中对某一年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文献较多,对不同年份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将对2007~2011年间齐齐哈尔市不同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本文借鉴段婕、柳歆、樊小霞、张振刚〔5〕等人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同影响要素,兼顾数据的可获性,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投入能力(科技活动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创新实施能力(单位人员科技开发项目数、企业科技开发集约化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创新产出能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和创新环境(政府拨款占科技经费筹集总额的比重、企业自筹占科技经费筹集总额的比重、科技开发机构、科技开发项目),构建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1.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08年至2012年的《齐齐哈尔经济统计年鉴》,选取18个样本行业进行调研。
2.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本文将熵权法和TOPSIS法相结合来计算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假设评价对象有m个,评价指标有n个。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第i个评价对象的指标值为,则
(4)计算待评单元的欧氏距离及相对接近度。
表2给出了齐齐哈尔市18个样本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分及排名,并根据平均得分的高低将这些行业分成三类(表3)。从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的整体布局来看,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年内行业排名遥遥领先,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家具制造业和造纸及纸制品业的行业排名却比较靠后,表明齐齐哈尔市支柱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较高,创新能力发展态势良好,探究其原因可能是,第一,这些行业可以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成本分摊、融资渠道等优势,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第二,这些行业能够享受政府专项资金的扶持,这就为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政策保障。
依据评价得分将这些行业划分为三类,第Ⅰ类创新能力得分在〔0.30~0.45〕,创新等级较高,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第Ⅱ类创新能力得分在〔0.15~0.30〕,创新等级居中,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业及炼焦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饮料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第Ⅲ类创新能力得分在〔0.00~0.15〕,创新等级较低,包括家具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
3.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差距测度
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差距对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变异系数来测度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差距,变异系数是用来衡量样本观测值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如果某行业某年度变异系数较高,说明该行业当年度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差距较大,反之较小。图1中全行业及三类行业之间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趋势表明:18个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差距整体上看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是按照平均得分划分的三类行之间呈现技术创新能力发展水平逐步拉大的趋势。原因是:(1)第Ⅱ、Ⅲ类行业在企业规模、产品、技术、工艺、装备等方面与第Ⅰ类行业之间存在显著差距,而且这些工业企业创新意识薄弱,企业不愿承担较大的创新投入成本与创新风险,因此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2)第Ⅱ类行业以加工业和供应业为主,多数工业企业存在创新投入不足或创新投入模式不合理的情况,不仅造成创新资源的浪费,而且影响企业持续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3)第Ⅲ类行业以无贡献行业为主,缺乏科技人才和创新资金,使得这些行业创新成本过高,因此它们不愿意开展创新活动,从长期看会逐步扩大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发展差距。
三、对策建议
(1)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建立制度平台
齐齐哈尔市多数工业企业竞争意识薄弱,创新动力不足,因此一方面,企业要不断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重奖科技发明等措施为企业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另一方面,政府要为企业构建一个良好的制度平台,从宏观上加强对企业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确保各项科技减免税政策落到实处,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2)加大科技人才和科研资金投入力度,发挥人才和资金效用
企业要不断加强科技人才和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充分挖掘科技人才在技术创新中的潜力,发挥研发资金的最大效用,增强创新动力,提高创新效率。另外,政府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加强对工业企业创新资金的审查和监管,切实提高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率,如可以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大对工业企业创新资金的监管力度。
(3)选择正确的资源投入模式,保持人才和资金比例的合理增长
各行业需要根据本行业的发展特点选择正确的资源投入模式,尤其是创新人才和创新资金投入模式,对于创新资金来说,应该保持经费支出的合理比例,提高资金使用的质量和效益,从而保障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稳定增长。另外,要逐步优化人才投入比例,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和自身创新情况,抓住机遇,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保证人才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升,这样有利于企业科技人才投入效率的提升,保证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参 考 文 献〕
〔1〕段婕,刘勇.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20): 122-126.
〔2〕柳歆,孟卫东.黑龙江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比较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2,(21):14-18.
〔3〕樊小霞,牛冲槐,王秀义.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