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时间:2022-06-12 19:47:55

导语:在有余数的除法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第1篇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要能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师生的实际情况,用教学规律和原则的要求,用一种艺术性的教学方案,在掌握教育教学理论时,以此指导课堂教学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那如何做到课堂教学的优化呢?

首先,教者要精心设计教案,教学中要有自己的教学特色。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如果把每一节课的教学看成一个整体,教材内容、教师和学生则是这个整体的三个主要因素。这样,教材本身为知识系统主线,我们在课堂结构中,必须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即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有最大限度的收获。在设计的方案中,要特别重视知识的整体结构,体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突出一个起统帅作用的核心内容。围绕知识传授的重点,在课堂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即旧中引新设情境,可以将教学知识的连贯性突出。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可先准备这样的问题:有8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学生用除法列竖式计算,最后竖式中的“0”表示苹果正好分完,没有余数。紧接着,将准备题中的 “8”改为“9”,作为新课例题: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然后引导学生边用学具操作边思考问题,这样改动之后,题目意思变了吗?为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结果怎样?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突出了演变点,由除法计算时没有剩余的数来引出有剩余的数,为理解“余数”这一概念做好充分的铺垫,可起到一点即破的效果。在课堂注意提问的方式,不断反馈掌握知识的信息,当即调控,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可能大的收获。

其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紧密结合数学教材丰富的感染力,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愉悦情境。激起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趋向,造成“心求通而未得”的最佳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产生强烈的探索意识,把教师准备“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渴望“学”的内在需要。例如,在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毫米来计量江城到昆明的路程有多远,会怎样呢?”学生答:“不好量,因为距离太长了。”此时,教师设置悬念:“那么,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好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题。”这样制造悬念,短短几句话,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基础上,又产生了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实际也在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旺盛的学习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又如:设计一些速算、简算题的比赛,夺标者给予鼓掌欢迎,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惜时似金的观点,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事实上,科学、灵活地发挥方案,就是把教与学的主导与主体地位达到最优程度。关键在于教师恰当地组织和引导,这就要看:1.有明确的知识信息。2.抓联结点,具有针对性,尽可能地增加新旧知识矛盾的“透明度”,促使学生的思维集中于新旧矛盾的焦点,并迅速展开,全力针对主要矛盾进行操作活动。3.抓住思维集中新旧矛盾的焦点启发和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要善于把蕴含于数学教材中数学思维顺序与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思维顺序巧妙地结合起来。4.巧妙设计练习题,来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训练,及时反馈信息,适时调控。5.采用现代化数学教学手段,不断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涛,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师生心理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均处于同步发展的理想境界。6.做好小结、讲评的概括性环节。及时校正存在的错误,启迪良好的学习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掌握。7.以不同的题型,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杂中求精,乱中求序,突出重点。学会如何学习数学,容易收到优化课堂效果。

总之,为了达到课堂教学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优,教学过程最优,教学效果就会达到优的具体实施方案。提出最合理、适时的目标,结合教与学的条件创造一种具有艺术性的优化课堂教学,方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蔡桥镇三层小学

第2篇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表现为具有一种趋向和能力,即自觉地运用各种方法检验得到的初步结果,以及对归纳、分析和直接的推理过程进行检验后作出适当的调整。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让学生“做数学”来体验、理解数学的内容、思想与方法;让学生亲自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从批判性的过程中获得体验,批判性地理解数学。它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通过开拓头脑中的数学空间,进而促进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一、搭建学生思维发展的舞台

教师要善于营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良好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一讲例题就把过程给学生叙述得一清二楚,更多时候教师仅是引上路而已,过程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限制学生提问题、思考问题的余地。对有些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判断,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应予以帮助,让他们能把自己的意见更顺利更准确地表达出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要轻易地左右他们的意见。有时学生的见解不一定十分正确,有的甚至很幼稚,但这是他们经过思考后提出的,在这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意识得到了培养,批判能力得到了锻炼,因此还是十分可贵的。

二、培养独立的自主精神

教师要打破“教”就是传授知识的观念,端正教学思想,从传统教学体系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后,出了这么一道题:

先填表,再找规律。你能发现些什么?

让学生根据数学材料进行自主学习,去寻找规律。善于思考,有较强的批判思维能力的学生,在思考中会探究出知识的规律,并促进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通过自主的学习,学生经过严密、正确的分析、评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周长确定时,长与宽越接近的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大,但不大于相等周长的正方形面积。

三、培养科学的怀疑态度

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科学的怀疑态度,对权威、对习以为常的东西、对已知的东西都要问个为什么。如果在已知的东西上形成了一种惯性和惰性,那么我们就会在这个障碍面前止步。只有去怀疑已知的惰性,对它采取批判的态度,才可能冲破这个障碍,才会有创造。倡导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敢于打破常规,不循规蹈矩。如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班学生在做有余数情况下的小数除法,利用“商不变”性质可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发现了商“不变”但余数却“在变”的现象。我就告诉学生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你们是可以去“修整”的。鼓励学生再去研究,发现有新的变化规律可对“商不变”性质进行补充,后来学生得出:在有余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但余数是随着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同时扩大或缩小。科学的怀疑态度并不是就是简单地全盘否定,而是在科学的依据上推陈出新,因而要求学生努力做到少依赖,多独立,不盲目地轻附众议,要善于发现现存状态的不合理和不完善,进行创造性的“批评”。

四、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迁移

对于思维的批判性来说,利用定势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为了避免负迁移的不良影响,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辩证创新,在知识序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所学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同时又提醒自己运用多种方法避免其负迁移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势往往与教学训练方式有关。例如,教案单一,方法呆板,教师过分强调统一的标准,缺乏适当的发散型思维的训练,如此种种都会使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养成不完善的思维习惯,为思维定势的不良作用形成了气候,会给学习制造了心理上的障碍。因此教师应长期坚持启发式教学,在一些容易造成思维定势的地方采用变式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习惯,有效地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如出题:一件工作由甲独做1/3小时完成,乙独做1/4小时完成,两人合作几小时完成这项工作?为突破学生以为“工作效率必定为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这一思维定势,灵活选择了教学素材,以克服学生的负迁移。现代教育的理论认为:预先提出正确答案的指导方式并不能有效地导致迁移;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的解答能增加正迁移的效能;迁移到困难情境比迁移到相对容易的情境,需要更多的指导。从中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强制地传授一些原理和方法,只是嘱咐学生去记忆,当他们面临复杂问题是往往无从下手。故在教学中要创设这样一种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矛盾,经受几次挫折,在学生不懈的探索中引导他们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这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强烈的发现欲望和自信成功的认知内驱力,为困难情境中学习的迁移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从而把握迁移的方向,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3篇

一、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反思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

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设计出一套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及时反思,如何启发引领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当学生发生意外事情时,教师及时进行反思,如何机智地处理发生的意外,使学生及时恢复到正常的思维状态。

三、课后总结的反思

课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课后总结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反思教学成功之处。每一节课堂都是师生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按照预先设想的教学方案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更高顶点。

2. 反思教学失败之处。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课堂教学中的失败教训,如对教材理解出现的偏差,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理不当,演示、实验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为今后教学吸取的教训。

第4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导学案 有效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22-02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二是教案的封闭性,是专为教师的“教”而设计,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导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导学案”在新课改浪潮中的实践证明了它是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认为,小学数学导学案的有效运用要注重以下方面:

一、研究课型,突出特点

从“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中孔子先生概括了学习的两种类型:“温故”和“知新”,或者说“学”和“时习”;即是新授课和复习课。我认为从学生角度出发,小学数学课不外乎仍然是新授课与复习课两种,研究掌握每种课型的基本模式特点是应用导学案的前提条件。

1.新授课的基本模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与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由此可见,数学学习有三种基本模式:关于定性或定量刻画的学习,如“米、分米、厘米的认识”一课;关于方法或理论的学习,如“商不变性质”学习课;关于应用的学习,如“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一课。

(1)定性或定量刻画的学习

这类课立足于学生生活获得的生活经验,经过不断地提炼、改造、形成科学数学认识,从而形成数学学习的语言要素,其模式为“将经验认识概念化为数学知识”。基本环节为:一是用情境或活动激活经验,开成一份可供讨论的难舍难分的认识材料;二是通过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对经验认识中的特征进行明晰,使其具有科学性,形成概念;三是通过各种练习方式强化科学认识,消除经验认识中的干扰,完成学习任务。

(2)方法和理论的学习

这类课是演绎的形式化过程,从简单的数学知识,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等思考,掌握稍复杂的数学知识,并在知识之间逐渐建构成一个小系统,达到对该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其模式为“从简单的数学知识演绎为复杂的数学知识”。基本环节为:一是复习知识性材料和程序性材料,形成课时的讨论材料;二是通过观察、猜测、讨论、抽象等各种学习活动的组织,促进学生达到新知的认识;三是通过验证、练习、修正等方式的组织,达到对新知的理解、掌握和拓展。

(3)应用的学习

这类课即为应用题或问题解决,就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中,以解决生活问题,其模式为“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问题”。大致的环节为:一是复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形成知识准备;二是典型的情境认知,从认知情境的过程中形成典型的数量关系或模型;三是将数量关系(或模型)与数学知识融合,得到相应的结果,并形成能力。

2.复习课的基本模式

复习课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以系统性为目的的复习模式的整理课;二是以灵活性为目的复习模式的巩固课(基本练习、变成练习、辨析练习等多种练习组成课堂过程);三是以增强知识的深刻性为目的的复习模式的深化课(学生有些新的认识、新的数学感悟)。当然,这三种基本模式可以适当的组合,形成复习课其它变式。

二、突出过程,把握要领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多,学生年龄分布大,不同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呈现众多的学习方式可能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里的“法”就是课堂教学要领,就是正确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操作要领。

在小学数学导学过程中,我认为要突出三大操作要领:

1.充分自学。教师引导学生预习所学内容。根据年段、内容、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提出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指导学生写预习单,或完成学案中的基础目标,在预习中学会质疑问难,发现问题。

2.交流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交流。已经懂了的互通看法,不懂的互相讨论,让学生去学习自己需要的,即分享收获,解决疑难。一是小组内交流,二是组际间交流,三是教师重点点拨、提升。

3.训练提升。根据学科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各种练习,了解情况,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即差生保底,优生更优。

三、多层备课,科学使用

导学案的编写,由于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相当多的学校数学教师少,缺乏研究实力(特别是村小包班教学)等具体困难,在学案的编制中,县市级教研机构、学区联合教研、学校教科室(学科教研组)及个人备课应形成整体联动,实现数学资源共享机制。一是县市数学教研组织全市骨干教师研究课标、教材的前提下整体集中编写形成电子文档的导学案,实行第一道把关。二是学区联合教研组组织学科优秀教师在全市形成的电子导学案基础上再搜集、再整理、再研究,进行二次备课,实行导学案的第二次把关。三是学校教科室、学科教研组在学区备课的基础上落实分散备课,进行导学案的第三次备课把关。四是教师个人应该在学校教研组研究备课的基础上,认真消化,整理电子备课信息,并积极研究适合自己学生的使用方式,实现个性化的自主选择,以更加切合自身实际,形成最后使用的学案。

四、逐渐积淀,正确运用

第5篇

关键词:练习;学生;解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211-0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是说,教师在面对一个班级进行教学时,必须先了解学生究竟“知道了什么”。只有了解学生的实情,才能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也才能找到适合这节课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样,练习课也是如此,不能简单机械地反复操练,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练习。

下面,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举》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同一班级,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练习目标

教材P66页第2题“有一个音乐钟,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就发出铃声。已经知道上午9:00、9:40、10:20和11:00发出铃,那么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13:00、14:40、15:40、16:00”,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多元的,学生受新授知识的影响首先想到的是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它,但学生列举的速度是有差异的,此时教师在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边列举边观察,会发出铃声的时刻具有怎样的特征?”有了教师的引导,思维活跃的学生在底线目标达成的基础上马上又能迎接新的挑战。当班级相对很慢的学生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做完时,不少学生已经对会发出铃声的时刻的特征有所感悟。集体交流时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交流一一列举的方法,确保每一个孩子会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第二层次交流其他方法,有学生发现几时是奇数时,会在整时和几时40分会发出铃声,几时是偶数时,会在几时20分发出铃声。也有学生说只要把这一时刻与9:00相减求出时间差,时间差是40的倍数,就会发出铃声,反之则不会发出铃声。第二层次的交流是高标要求,并不要求人人都能掌握,对于思维活跃的孩子让他们能跳一跳就能摘得到。同一班级,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上学得更好。

二、同一练习,针对不同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学“――列举”的策略,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对于“有序”,我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早已经有所体验,早在一年级学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中、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中、三年级周长的认识的过程中、四年级有序搭配的过程中早已有了初步体会。随着教学的深入,这样的体验越来越充分。因此,学生学习例1时能自觉地调用经验来学习、体会和应用有序地――列举这一策略,为例2先分类再列举留足了时间和空间。

第6篇

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工作计划(一)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我班共有36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多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由于有一部分学生刚分到这个班级,对于这些学生在各方面不是很了解,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换,表内除法(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找规律.

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时、分、秒的教学活动,认识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工作计划(二)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减负”精神为宗旨。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教学进度(略)

教学工作计划(三)对于步入二年级的同学,他们经过一年基本适应了小学的生活,这个时候对知识的学习提到一个日程上来,结合实际,制定本学期计划如下:

一、班级分析

本学期我执教二年级﹙x﹚、﹙x﹚班的数学,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长度单位,表内乘法(二), 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学生必须要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需要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最好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对于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初步的认识,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工作计划(四)本学期,我决心通过不断地加强学习与实践,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为我校教学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下是我的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习,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习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31人,家长有一定辅导能力的约占30%,其余学生全靠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学习。上期考试结果,及格率100%,优生率81%。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三、本期教学内容:

以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四、教学要求: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学会运用所学单位测量生活的物体,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4.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

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1、有余数的除法

2、认识一千以内的数及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3、用数学解决问题。

六、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七、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

培优主要体现在: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八、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九、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厘米、分米、米

2—3有余数的除法

4认识1000以内的数

5千克和克

6--7四边形的认识

8--9期中复习

10--1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11—13时、分、秒

14探索乐园

15—18复习

教学工作计划(五)新学期伊始,为了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也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工作任务,确保同学的成果进一步提高,特制定此学科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们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情况。因此对这些学生,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等等。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的确认,计算的算理,时间的计算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难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形成辨认方向、表达与交流物体所在的方向的能力等。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改变教学思想。

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体验。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思想观念,实施互动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生网合作等),自主探究,老师给营造一个宽松、合谐,充满爱、民主、喜悦的学习氛围。由学生自主合作去探究、研讨,老师作好参谋,当好后勤,作学生的服务员。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学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的习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加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正归一和反归一等应用题时,结合生活实例,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3、注意教学的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4、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加强基础训练,在计算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口算训练,。在应用题方面,要重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练习。在练习中必须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如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等,这种题目要经常训练,它对于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实施分层教学,弹性教学,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法,布置不同的作业,注意因材施教,力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即下要保义务教育的共同要求,上要引导兴趣浓厚,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展。把共同要求和发展个性结合起来。

(3)重视学生的课时目标过关和单元素质过关,作业严把关,加强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5、结合多媒体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教学;改革课堂问答方式,实施参与性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我计划在教学中以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指导。常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6、作业设计力求准确、简洁、规范、方便教学。

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练习,我们必须重视课堂作业的设计和学生练习的达成度。课内外作业均要经过精心设计,力求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体现课改精神,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重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采取“基础练习+个性作业”形式,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分层设计作业。教师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实现差异发展。

7、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益。

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访问学生家庭或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使二者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同时,要适时适当地向部分学生家长讲明教育方法,共同教育学生。

五、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4课时

第二单元

口算除法 3课时

笔算除法 9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第三单元

简单的数据分析 3课时

平均数 2课时

第四单元

年、月、日的认识 2课时

24时计时法 2课时

制作年历 1课时

第五单元

口算乘法 3课时

笔算乘法 4课时

整理与复习 1课时

第六单元

面积和面积单位 2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 3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课时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3课时

小数的简单计算 3课时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 4课时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2课时

第十单元

第7篇

建立在鼓励发现之上的“会学”;建立在成功和进取欲望之上的“越学越爱学”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想象世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三上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三上教学计划1三年级大部分同学对学习英语都有浓厚的兴趣,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较强,但有一部分同学是从完小转学过来的,从来没有学过英语,英语基础更差,教学难度很大,同时有一小部分奇特学生,他们的性格和上课的习惯等都比较特别,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自主能动性、积极性,并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营造互帮互助,共同学习英语的语境。

二、教材分析

教材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差异,设计了符合各种学习模式的练习活动,如讲故事和听力游戏适合听说能力强的学生,拼字、拼卡片以及记忆游戏适合逻辑推理能力强的学生。书本上的故事有精美幽默的绘画以及听指令画画、涂颜色等活动。本套教材以动作或手势进行的字谜游戏、角色扮演以及tpr活动适合好动爱表现的学生学习,喜欢交际的学生会对教材设计的各种对子活动、小组活动、问卷式调查和访问活动感兴趣。

三、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学习这六课程激发起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树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帮助他们具备初步的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世界意识,为他们升入初中后进一步学习英语打好基础。

四、教学目的要求:

1、深钻教材,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认真备好每节课,精心设计教案。

2、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师角色,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育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方式,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有讲有练,精讲精练,有动有静,让学生说起来,动起来。

4、实行开放式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交流中提高英语交际水平,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

5、训练和提高学生能听懂一些日常生活对话,能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

五、教学重难点:

听:能说:能够回应问题和提出简单的问题(使用一般现在时态)。

读:能够辨认单词和句子。

写:能够书写字母和主要单词。够根据听到的句子选出相应图画。

三上教学计划2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措施:

本班学生,两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上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能提出并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但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1、深钻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备好课,好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

2.、改进课堂教学,结合远程教育资源加大课堂密度.运用激活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并注意他们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

6、加强集体教研,掌握上下两个年级的知识衔接,深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教学。

7、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知识要有易到难,由简到繁。

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进行。

8、注重培养学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9、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案例,教学实录等媒体资源结合教材,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加强引导。

四、教学进度: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三上教学计划3一、设计分析:

当走进三年级(1)班学生的教室之后,眼前看到的一幕他们是多么可人、勤奋好学。这次我教的三年级英语是学生的初步感知,当然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堂上,自己能新颖、多样化,让其更好、更认真的学。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全新的小学英语教材。以学生为中心,以主要人物的活动为主线,围绕最常用、最基本的交际会话、句型、词汇等,逐步展开教学内容。

教材的设计和编写体现了外语教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并掌握本册教材各单元出现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熟练掌握常用的问候语和日常用语,并能进行交际。

(3)学习和日常用语的表达方式。

(4)学习谈论星期名。

(5)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做到书写规范、整洁

(6)要演唱英语歌曲,朗诵歌谣。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2)通过大量的听、读练习及情景对话,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3)养成良好的听英语、读英语、说英语的习惯,能自觉地模仿语音、语调,逐步培养语感。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能在任务型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相关的语言知识,完成某项任务,并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3)能运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与他人友好。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中除了要掌握的单词以及重点词组、日常用语以外,根据课改的要求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日常交际的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境,学生如何用学到的知识进行交际是难点。

五、方法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抓紧课堂教学,做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

2、运用各种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

3、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英语,在生活中学习英语。

4、多为学生营造一些学习氛围,如:创设英语角等等。

5、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尽量的运用已经学习的英语进行对话。

6、多看英语画报,多读英语故事,多看英语书籍。

7、多与学生交流,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三上教学计划4一、情况分析

(一)班级情况分析:1、本班共有学55人,其中男生30人,女生25人,从上学年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掌握还算牢固,口算及乘法口诀掌握还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较差。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但接受能力不强,学习不够主动,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2、本班级学困生也不少,如:麦瑜允、陈文、李小乐、周新博、陈金秋等学生。这些同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因此要在本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探寻良好的学习方法,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让孩子迎头赶上。就是“蜗牛”也就能往上爬。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是课改的第一年,教学内容有些调整,内容包括时分秒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测量 倍的认识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数字编码长方形和正方形 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集合)等。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数学思考方面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推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三上教学计划5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十一个单元,包括十个教学模块和一个复习模块。每个模块包括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语言呈现,第二单元是语言扩展和语言联系单元。每个单元的标题是该单元的话题,同一单元的语言材料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话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密切相关,能使学生觉得熟悉、实用,既便于课堂教学的展开,又便于学会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套用与这些话题相关的句子,进行简单的交流。

新授单元由七个版块组成。

第一单元:第一部分是听音,指图,找一找。.故事课文呈现版块。该版块通过讲故事,呈现本模块的主要句型和新单词。着重训练学生听和理解的技能,提高阅读能力。

第二部分是听音,说话。提炼本单元的新句型,进行重点操练。多为对话形式。

第三部分是练习部分。要求学生根据上两部分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以巩固新知。

第二单元:第一部分听音重复。置换场景,以对话形式拓展新知的呈现和运用。

第二部分:综合练习。针对第一和第二单元中的重点句型和单词,进行综合的巩固性练习。

第三部分:韵文或歌曲。通过吟唱和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快而有趣的气氛中,学习英语。并复习本单元新知。

第四部分:游戏和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是活动有重点的复现了相关单元的主要语言点。

二、教学要求和目标

1、能按要求四会与三会要求掌握所学的单词。

2、能按四会要求掌握所学的句型。

3、能运用日常交际用语,活用四会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并作到大胆开口,发音正确,所用话语与场合相符。

4、能在图片、手势、情景等非语言提示的帮助下,听懂清晰的话语和录音。

5、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能做到书写规范、整洁。

6、养成良好的听英语、读英语,说英语的习惯,能自觉的模仿语音、语调,逐步培养语感。

7、能在任务型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相关的语言知识,完成某项任务,并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8、能延长已学过的英语歌曲,朗读已学过的歌谣。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1、第一单元:Doyou….?句型的提问及回答。

2、第三单元:单复数的概念,单词的变化及These/Those句型。

3、第八单元:Therebe句型。

4、第九、十单元:一般现在时begoingto的句型表将来。

难点:

1、第一单元:Doyou….?句型及回答。

与Areyou….?Isit…?等句型和回答的区别。

2、第三单元:单词结尾表示复数的变化。

包括规则和不规则变化。

3、第九第十单元:如何理解现在式单词going表示将来的概念。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4至7班共209个学生。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已有具备了较扎实的的英语语言基础。有着正确标准的语音语调,具备了基础的语感。绝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态度认真,能较好的完成课后作业。新的学期,他们也渴望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使用英语会话和交际的能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本册书难度较大,学生可能会产生倦怠心理。

因此,要注重在课堂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加强听说的前提下,通过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的形式,进行大量的语言操练和书面练习。努力做到以听说助读写,以读写促听说。

2、在我的指导下,每个学生利用课本的空白页绘制了家庭作业表。

用于抄写作业和家长签字。使用统一的表格形式,利于统计和管理。作业每天检查,每两周就作业完成情况不好的学生与家长联系。

3、以将三年级整本书的知识秘笈整理出来,马上发放到每个学生手中。

帮助他们明确每单元的重难点,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和掌握。

4、在开学第二周给家长一张“温馨提示”,明确提出本学期学生英语学习的要求,并具体指导家长在家如何辅导学生。

家校联手,共同进步。

5、在教学故事课文的时候,运用阅读式教学,让学生借助教师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卡通画,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故事课文。

从中得到乐趣,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6、凡带有活动和游戏性质的项目及歌谣、歌曲,要让学生有机会猜一猜、说一说、演一演,画一画,玩一玩或唱一唱。

7、在复习课中,也应该坚持利用情景,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唱、游、演、画、做等学习活动,在生动的活泼的气氛中,完成复习和巩固的任务。

8、针对本期出现的使用区上统一的英语试卷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应试的技能培训和心理建设。

让他们能减少非知识性错误,以轻松的心态考出好的成绩。

9、开展一次全年级参与的英语活动。

第8篇

课程改革给学校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挑战。但当课程改革进入到纵深发展阶段的时候,困扰学校管理者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反思以往的教研活动,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形式单一,对话交流少,思维碰撞少;二是目标不明确,反思不深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本校一百多名教师作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从调查和访谈中可以看出,教师需要有“课例”的专业引领,教师需要的是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研究的是教师教学上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这种研究教师感到亲切、能够解[文秘站:]决实际问题,实效性强,交互性强,针对性强,是最有条件最真实有效的体验和反思的重要方式,也是较为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由此本学期我们开展了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研究。

一、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

(1)利用每周的校本教研活动日,对全体教师作课例研究的讲座培训:了解有关国内外课例研究的新成果;选取典型的课例进行学习,了解课例研究的概念、过程、方法等。

(2)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教师自身发展中的困惑和问题,了解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了解教师认可的、受欢迎的校本教研模式。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

本学期我们在数学学科主要开展“同课多伦”磨课式的研究,其流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自主探究阶段:原生态课堂。首先老师自己备课,自己设计,在组内上尝试课。以课堂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来引导开展组内教研活动,进行“一评”,关注原有教学问题,寻找个人与集体智慧的差异。

(2)备课组合作研究阶段(改进型课例)。在“一评”的基础上,作课教师在反思、吸收地基础上对“原生态的课例”进行改进,(二度设计)进行第二次教学,上“改进型课例”, 再进行“二评”,关注教学问题如何改进,寻求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效果的差距。

(3)骨干教师引领研究阶段(提高型课例)。在“二评”的基础上,作课教师广泛听取专业引领小组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地调整教学设计,(三度设计)上“提高型课例”,作课教师经过多次研讨,将做过的课例,讨论和改进的全过程写出来,并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形成新课例。

这样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学相长,让教师们在合作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分享每一位教师个体的教学知识和经验,实现知识共享与交流,特别是对上课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一位老师在执教《有余数的除法》,三次试教之后,认识到:我想这节课的收获是工作一年也不会有的:在教材的钻研上,我开始学会揣摩编者的意图,试着问自己为什么教材要这样安排例题和习题,怎样发挥一道习题的最大作用;在对学情的了解上,我开始学着换位思考,课前去询问孩子怎么想问题,课后会思考为什么课堂会出现这种情况……

如我们在进行“如何上好复习课”的研讨中,选取六年级下学期整理与复习《圆柱、圆锥的体积》为内容,进行了一次课例研讨的校本教研活动,形成了复习课课例,以下是《圆柱、圆锥的体积》三次试教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次课例研讨:听“原生态”课堂----交流研讨,设计“改进型课例”

龚老师在认真分析了教材,结合自己以前复习的经验认为: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内容重点分两大板块—表面积和体积,是简单的立体几何知识,知识显得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解题时计算的难度也较大,学生出错的现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学目标设定为:①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熟练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②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简要过程为:

(一)复习引入:通过这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着不少的收获。谁愿意谈一谈你的收获?

(二)交流整理:学生交流后师进行归纳整理为:

①圆柱圆锥的表面特征及侧面积的特征。

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③圆柱圆锥的体积。

④实际运用。

(三)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课后老师们进行了讨论。大家都感觉到:龚老师教学中心放在学生收集的典型习题的处理上,(学生收集的习题单一,展示的体型又都是平时有难度的题目)关注的是学生解题的能力。课堂呈现的情况是:学习优异的学生很快能利用公式计算,显得没有事情可干,一部分基础不扎实的学生还没有领悟透,计算能力不强,只能跟着这些优异的学生在“糊稀泥”。老师们发言很热烈,有一位教师说:在龚老师课堂中,虽然也是让学生整理,但只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并未系统化的建构。另一位老师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小学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在复习阶段,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进行知识的梳理,更为重要的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应注重引导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并将由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在一起,形成良好的网络知识结构,使之逐渐趋于系统化。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会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学会归纳整理。

“一评”之后,我们将教学目标定位为:①通过自主整理,能够清晰的了解圆柱、圆锥单元的三大知识系统,即特征、表面积、体积; ②通过复习,对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明晰,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为:情境引入,提出问题---归纳整理---交流评价,形成网络。龚老师准备在三天后进行第二次教学活动。

第二次课例研讨:二次教学实践---再次探讨,形成“提高型”课例

课后,老师们又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此次教学效果有了明显地改变,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了一些整理的学习方法,如学生用表格把圆柱、圆锥的表面特征、表面积、体积展示出来,用画图的方法呈现出圆柱—长方体—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达到了窥一木而见森林的学习能力。但在习题的交流上任存在一些问题,老师没有筛选好习题,一题一题呈现学生收集的习题,像过电影一样,眼花缭乱,导致对话形式单一,师生一一对话较多,生生互动不够,课堂气氛沉闷,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果教学时间不够,在延伸处没了时间,草率收场…….

一位教师感慨,对复习题,我们在精选的同时,还应该做到精用,不应求全,使之具有一题多用,一题多变的包容性,这样才能给学生“一题”的感觉, “多题”的收获。

这时,校长提出了一个问题,复习课,究

竟给学生带来什么?复习课要除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在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系统的梳理,并能更加准确、熟练地解决相关的问题的能力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但对即将毕业的六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怎样的情感?是无休止的题海集训,机械乏味的反复操练,一大堆的符号公式,还是给他们留下一些对小学课堂的美好回忆,对数学的无限眷恋?围绕校长提出的问题,大家讨论后发现,数学教育不仅仅关注知识的学习,还要通过复习能在数学情感、数学观念、数学态度、数学思考等方面帮助学生获得一次全面的发展与提升。

“二评”之后,我们修改了教案,将教学目标定位在:①通过自主整理,能够清晰的展示解圆柱、圆锥单元的三大知识系统,提高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 ②通过复习,对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明晰,能够熟练的运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③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准备两天后,还是由龚老师在另外的班级进行第三次试教。

第三次课例研究:再次研讨,形成“提高型课例”

在第三次上课前,龚老师向学生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有创意的方式整理《圆柱、圆锥的体积整理与复习》,在课堂中做一个小老师向大家介绍。因为要向大家介绍,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动脑,怎样的方法最特别。有的学生收集了很多资料,有的学生在形式上创新。课堂上,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激动和快乐。

教学的简要过程为:

(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课始:师要求把课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与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分类进行归纳整理,对比调整,代表汇报展示合作成果。

学生展示的方案丰富多彩:有画知识树的、有用表格完成的、有画知识链的。对于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们感慨:没有想到学生能想出这么有创意、个性化的整理复习的方法。

(二)编练结合 ,巩固内化

因面对的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的学生,龚老师首先让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编编一些编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由学生作答、学生评价。一个个创意的小题目,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激烈地讨论着、争辩着,高兴的是有的学生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用举例子、画一画、切一切的方法验证自己的观点,从他们争辩得面红耳赤的小脸上我们感受到学生才是复习课的主人,没想到这样的小调整,竟如此精彩。

其次龚老师又设计了如下的习题:

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10分,高是20分米。

师:展开你的想象,你能向大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吗?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提问?

生1:我想把这个水桶加个盖,是求哪个部分?

生2:我想把这个水桶加个漂亮的箍,是求哪个部分?

生3:我想把这个水桶的四周外面涂上油漆,是求哪个部分?

生4:我想用这个水桶装水,能装多少水,是求哪个部分?学生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没想到学生能围绕这个简简单单的题目,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个个争先抢着发问、抢着回答,此时龚老师神秘地对学生说:猜猜我会向大家提什么问题?谁又能解答我提的问题,机会只有一次呢,看谁能把握住机会,巧妙地把:如果往这个水桶注水,水深8分米,若将一个底面周长62.8厘米的圆锥体铁块完全沉入水桶里,结果水比原来上升了1/16.你能计算出铁块的高是多少厘米吗?渗透进去。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老师调动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轻松、愉快复习了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这样的设计使这些关系不紧密的题目能够变得更加“团结”,学生就会感觉那么多的复习题不再“单调”,做起才更有趣。

(三)引用延伸:理解数学的价值

课后找一找 算一算

寻找身边各种包装礼盒:如茶叶盒、月饼盒,先算出包装盒的容积和表面积,再算出实物的体积和包装所需纸盒的最小表面积。并把自己的发现与心得写成建议书寄给环保部门。

对于这一教学片断,老师们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知识应用,而是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一种素养。民主意识,环保习惯,这可不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的目标,但从德育的角度来说,却显得更为重要。

在这三次课例研讨活动中,老师们收获很多,在参与研讨过程中对数学教学的本质认识越来越深刻,一位老师概况:第一次教学:关注知识体系,第二次教学:关注能力培养,第三次教学:关注学生体验。我们知道了怎样实现教学目标三位一体。在研讨的过程中,最有体会的应该是龚老师了,她写了几次教学后的反思:

三次试教的过程中,龚老师对高年级的段复习课如何上,有了自己的思考:

1、复习课如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课前先布置,让学生独立回忆、梳理、检索,课中交流对比,调整优化。将知识体系完善。(可列表、可绘图)

2、复习课如何设计习题。

复习课的关键是要体现数学思想的一个高度,贯穿数学方法一条主线,构建数学知识一个逻辑框架,具体到习题选择,切忌题海战术,出题答题的权利应放手交给了学生自已,学生的参与的意识才能提高,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总之,复习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只做“听众”、“观众”,应把复习的机会还给学生,通过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回忆、讨论、整理、沟通、归纳、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重要的是,老师们在这样的研究活动中学会了科研方法,并能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有意思地进行研究。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围绕课例研讨教师们撰写的教育叙事、论文有4篇发表在cn刊物上,一节课获市优课一等奖,课例研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大熔炉。

二、活动成效

(1)构建了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模式流程图。(略)

(2)校本教研活动形成特色

我们在研究中逐渐形成听“原生态课堂”——交流研讨——,设计“改进型课例——二次教学实践——再次研讨,形成“提高型课例”——三次教学实践”——反思、整合,形成新的课例。四步特色教研有效的改变了过去高耗低效的教研现状,使教研活动日趋科学,有序开展。

(3)教研生活呈现生机

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研究以促进教师发展为研究目的,突出并保证教师在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使教研生活成为教师教学水平发展和生命成长的幸福经历。分层推进的教研活动使教师拥有平等的参与权力和展示机会,调动了每一位教师的教研热情。四步教研活动的安排渗透“合作”意识不断引导教师和谐进行交流与对话,实现不同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观点的冲突于碰撞,真正发挥了教研活动应有的研究价值。

(4)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