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筑模型实训总结

时间:2022-04-24 18:30:50

导语:在建筑模型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筑模型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BIM技术 高职高专 工程造价 人才培养

0引言

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当今工程管理发展的方向,而BIM(建筑信息模型)正是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技术,在建筑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社会上BIM人才需求也愈发强烈。学生是BIM技术的后备军、未来的生力军,是BIM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只有在高职教育课程中教授BIM技术才能实现BIM大规模教育和培训,才能够实现BIM才人的量级突破,才能够进入建筑业的“BIM时代”。因此,研究BIM时代下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BIM技术发展现状

BIM技术被誉建筑行业的第二次信息革命。运用BIM技术将极大地提升工程决策、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的水平,减少失误,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百度百科上,对BIM是这样解释: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综合概括BIM就是建筑界的大数据,围绕着所有建筑行业,将会有一根线,将一切的环节穿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而这根线就是BIM。

据悉,BIM技术在国外已经广泛运用。中国2004年左右开始接触到BIM概念,从2008年开始小范围逐渐被广泛提及,从2013、2014年开始,BIM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许多省市也逐渐一些BIM相关文件,促进BIM发展。最关键的是,2015年6月16日,住建部《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末,就企业而言,甲级的勘察设计院和特级一级的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具备BIM的集成应用能力;就项目而言,90%的政府投资项目要使用BIM。这预示着未来五到十年,BIM技术的应用是建筑行业的风口。

《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推动BIM在我国建筑领域的应用,支撑建筑行业技术升级,变革生产方式,创新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预见,随着《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我国建筑领域将进一步掀起BIM应用的热潮,不断推动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持续发展。BIM在工程建设领域所带来的变化都在有序而紧张的进行中,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还在继续,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BIM时代,因此高职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企业输送大量的BIM人才。

2BIM技术发展对工程造价行业的冲击

对于工程造价行业,BIM技术将是一次颠覆性的革命,它将改变工程造价行业的行为模式,给行业带来一轮洗牌。从目前来看,BIM技术的引入对于工程造价行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2.1工程量更加准确透明化

工程造价的本职是对“量”和“价”的控制,量和价的调整取决于合同和规范。BIM作为一个工程工具,可以实现信息“输入-集成-提取”这对于造价中的计量工作是巨大的优势,极大的方便了量的提取工作。BIM的参数化特性满足了工程变更的特点,也方便了工程量的统计工作。与此同时,参与项目的各方,无论是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还是施工单位、咨询公司,所有通过BIM建模而得到的工程量是一样的。

2.2提高造价工作效率

某一建筑项目基于BIM的方案模型一旦建立完成,工程项目的工程量,BIM软件能够自动、准确、快捷的计算出来。BIM技术把造价工程师从先前的算量工作中拯救出来,节约更多的时间、节省更多的精力用于价值更高的询价、评估风险等工程项目增值工作。同时,BIM共享平台能够实现各种不同造价软件之间的兼容性。基于BIM共享平台各方的数据、信息、指令等可以较楸憷、便捷的实现转换,而不再是利用传统的纸质或者口头的传送方式。各种相关联的数据可以及时得到有效反馈,从而提高各个项目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效率。

2.3工作思维和方式革命性的转变

基于BIM技术,工程造价思维模式由数字造价向模型造价转变,在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过程的设计阶段就建立一个标准的建筑模型,而这个模型应用于项目各个阶段,在招投标阶段,造价工程将造价信息输入模型中,得到工程量和施工图预算。到施工阶段通过对模型数据和信息的进一步处理和更新,可以得到结算、决算造价信息和造价指标信息。工程完工后,该模型又可以保存到模型数据库中,为以后类似工程造价提供参考依据。而工作方式则从单人作战转变成多人协作。基于BIM平台,集成多专业的造价信息。造价工程师在BIM平台上,输入各自专业的造价信息,问题和记录也以模型为基础在平台上进行沟通,从而减少重复建模一级沟通确认问题所消耗的时间。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某造价咨询企业或者造价人员掌握BIM技术时,他们将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当大多数造价公司或造价人员掌握了BIM技术时,那些没有掌握的公司或个人,将会被迅速淘汰出局。为了避免出现刚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发生,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势必要引入BIM技术,才能保证适应时展需求。

3基于BIM技术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改革

学校是为企业行业输送人才的基地,正式由于BIM技术的到来,改变了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模式。为了使学院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企业、行业的新需求,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缓,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3.1定位BIM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目标

技能型人才。与本科学生相比,高职高专学生在学历上处于劣势,为了使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时能抢占先机,就必须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就企业调研情况来看,不管是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还是建筑施工单位,他们在招聘时更需要的是“招之即来,来之即战”的实用型人才,看中的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尽快的进入工作状态,服务于工程项目。

BIM工程造价人才强调两个方面的技能培养,一是工程造价技能,包括建设项目各个阶段计量与计价能力,工程造价管理能力以及合同管理能力;二是BIM技能,包括软件操作能力,模型生成能力,模型应用能力,应用BIM技术和方法协同工作的能力。

复合型人才。工程造价专业是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相结合的一个专业。工程造价的专业人才应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法律,具备一定外语和计算机操作水平,并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复合型人才。在BIM时代下,培养一批具有BIM意识、BIM知识的造价精英人才才是关键。唯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企业行业的发展。

高素质人才。当前建筑行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对工程造价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也更最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现代企业的发展,核心力量是人。高素质人才不仅是指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还要具有健康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适应工作岗位,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作为工程造价人才在BIM的广泛应用中,要及时提升自我,增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便更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具有“工匠精神”。国务院总理在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并希望这种精神能深入各行各业,尤其是建筑行业。随着建筑行业进入信息化时代,智能化发展趋势更呼唤“工匠精神”出现。企业发展和企业品牌的树立需要具有匠心精神的员工去实现。因此高职教育在进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时应塑造学生“工匠精神”,从而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

3.2构建BIM技术融入的课程体系

大部分同学在选择工程造价这个专业时,并没有去过建筑施工现场,对建筑项目实施过程、工作环境等等很陌生。传统的理论教学只能通过图片、视频的手段加强学生对项目的认识。而校外实习课程也由于担心学生安全问题,很多院校放弃带领学生到现场学习的机会。通过BIM技术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一个项目的建设过程。在虚拟的环境下,了解项目的三维状态,使平面教学走向立体化、可视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BIM技术如何引入到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当中呢?目前,在构建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引入BIM技术时通常是两种做法,一种是单独开设一门课程,如BIM概论、BIM建模、BIM软件应用;另一种方式是将BIM技术融合在对应的课程当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具体融入方式如表1所示。

3.3建立BIM技术的实训基地

由3.2我们可以看出,在构建BIM教学课程体系当中,融合了各方面的工程软件,要想真正将BIM引入教学,必须建立校内BIM实训中心。BIM实训中心需要硬件软件双剑合璧,硬件方面应具备能够满足各种软件使用要求的网络操作平台,软件方面需要开展相应的BIM实训课程,培养师资队伍。

于此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参与实际工程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BIM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环境中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最新的BIM技术信息,并掌握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促使学生提早接触工作环境,了解行业动态。

3.4建设BIM技术师资团队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传授的知识要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精湛专业人才。在BIM技术师资团队建设问题上,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双轨道并行的方式。“引进来”一是指聘请建筑领域的权威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包括BIM研究专家、企业BIM总监、BIM软件研发总工、高校BIM专业带头人;二是指聘请企业资深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指导引领校内专业负责人开展专业建设工作。“走出去”是指组织教师参加校外各类各级BIM专业培训、BIM技能坚定师资培训、BIM应用研讨会、参与企业BIM工程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术能力。

3.5基于BIM技术深化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为此,高职院校可以以BIM技术为出发点,与BIM软件开发公司、BIM咨询公司等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开展教师BIM技术生产实践和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合作建立校内BIM工作室,引进企业BIM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业教师、学生共同研究完成项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通过工作室这样的平台选拔优秀人才,长期为企业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BIM人才,签订订单班。校企合作不仅使双方在BIM技术应用、教学研究等方面有所收获,同时也有利于BIM技术在建筑行业发展和普及。

3.6鼓钍ι参加BIM行业技能大赛

鼓励创新实践,紧跟国家“互联网+”的信息化战略,推动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推进BIM普及应用,加速人才培养,同时也为推动学生学习BIM技术,应用BIM技术的实践,近几年由各种软件公司如广联达软件股份公司、鲁班软件公司以及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举办的各种BIM技能大赛有所增多。每年我院工程造价专业也会派学生参与竞赛,如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算量大赛、全国高等院校学生BIM应用技能网络大赛等。在参与过程中发现技能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内心渴望荣誉,赞美、被认可的心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参与BIM行业竞赛,可以推进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更新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通过比赛与同类院校进行交流,为培养BIM工程造价人才提供保障。

4总结

BIM技术的到来不仅使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工程造价人才培养基地,必须了解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加强校企合作,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加强BIM师资队伍建设,建立BIM校内外实训基地,为BIM时代下发展的建筑企业提供高素质、专业性技能工程造价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小侠,徐志超,尹贻林.BIM对高等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冲击及对策研究[J].2016(5):115-120.

[2]张金玉.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BIM人才培养模式[J].2015(7):27-31.

[3]程b,李星震.高职工程造价专业BIM类课程开发探索与研究[J].2016(5):242.

[4]刘海芳.BIM技术对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影响[J].2016(6):11-13.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现场教学;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各专业技能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适应这个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应围绕技能型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应用型、实践型课程教学体系。笔者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尝试。

一、教学改革内容

课堂教学是日常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房屋建筑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建筑构造原理和建筑各组成部分构成的基础知识,了解建筑设计的内容、过程、方法,学会从事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与验算。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所以在讲授中就让学生被动听讲变为自主学习,将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任务,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通过查找资料、材料整理、课堂成果展示、小组互评、教师讲评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表达能力,取得了较好效果。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是通过耳熟能详的案例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现场教学是充分利用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园周边建筑工地,将课堂搬到现场上进行,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使学生对建筑构件知识深刻理解。

二、房屋建筑学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提供直接保障。为了切实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对建筑施工企业以及毕业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进行了改革,重点强调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为日后工作打下基础。

(一)小别墅设计训练

目前高职教育虽说是三年学制,但由于有一个学期的毕业实习,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两年半,部分院校甚至实施了“2+1”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真正在校时间就只有两年了。而理工类专业由于课程多、时间紧,房屋建筑学的教学重点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多为绘制或设计建筑局部构件。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进行完整建筑设计的能力。为此我们设置了独立的小别墅设计集中实践训练,要求学生用36个学时独立完成一个小别墅的建筑设计。学生经此创新的综合实训,不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独立的设计过程也实实在在地增强了他们查阅资料及建筑制图的能力。

(二)施工实训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单纯的理论知识只可以为他们实际工作能力提供支撑,只有经过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才能解决就业后眼高手低的问题。所以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社会实际建筑工程,开展现场教学,成为让学生将掌握的理论转化为基本技能、完成快速上岗甚至零距离上岗的不二选择。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按1∶1的比例建造了一个完整的一层半的建筑模型,将民用建筑的各类构件节点展示出来,再加上建筑材料展示实训室、建筑装饰施工工艺节点展示实训室,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看到建筑的内部构造与做法。结合房屋建筑学的教学目标,我们还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基建建筑工地进行生产实习。通过在施工现场与建筑施工人员的交谈,使学生对建筑市场、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施工技术都能有更直接的感性认识,也能更透彻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改革总结

经过两年多时间对两届学生的试验,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的效果非常明显。从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改革都是认可的。他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单纯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靠机械记忆的方式,通过自主、自觉学习,又能到实训基地和建筑工地亲自动手见习,感觉目标性非常明确,学习时更有动力。同时,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信息也表明,经过这样训练的学生基本可以实现快速上岗,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目前,该教学改革已经在本学院建工系各专业、多个课程上推广实施,应该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我们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探索,希望可以找到一种最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指南[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樊振和.从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建筑教育,2007(4).

第3篇

高职教育 《建筑构造与识图》教学 技能培养 实践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展开教学,教学中应突出专业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教学重点放到岗位所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建筑工程的相关名词、术语,掌握房屋的基本组成及其构造、建筑施工图识读等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熟练识读建筑施工图的能力,同时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学习过程中收获成果,作为授课教师应紧密围绕建筑工程行业需求,采用适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探索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中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目标,改革教学

明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目标,“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针对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施工企业从事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工作,且企业要求学生要具备识图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利用专业知识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针对于培养学生不同的职业岗位能力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相应的教学模块,例如:民用建筑构造模块培养的是学生在施工过程中建筑构造的认知及综合素质能力;建筑工程图的识读模块对应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图识读与应用能力,使得学生在工作中能熟练识读建筑施工图。

为提高《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摒弃“填鸭式”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方法,强调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程资料和建筑实物,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有益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和环境,举办建筑模型比赛,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实践检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法选择,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参考依据。《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具有内容涉及面广、文字多、图多、应用性强等特点,讲课过程中就需要将板书、多媒体、现场观看、学生实践相结合。知识要点进行板书,教学课件以教材内容体系为框架,插入工程实践中典型的影像资料,针对高职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以实践观看和操作来掌握理论知识。

高职学生基础较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教学内容讲解的先后顺序有着重要的关联,教学中按照房屋建筑基本构造组成房屋建筑工程图的形成、识图步骤及识图方法的顺序,由浅入深,依次安排教学,最后以一套完整的施工图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就很容易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对于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采用讲授式,即复习旧课提出问题、激发思维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对于完成能力目标的教学,采用实践探索式,即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实景观察、收集资料小组讨论资源共享展示点评。

三、行业交流,适应岗位

教学过程始终与行业紧密联系,拉近课堂与工程现场的距离。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工地学习,以了解施工企业需求,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工程一线真正需要和最接近实际的知识。

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参观现场、参与专业技术及管理工作。通过校内、校外的岗位综合实训,将专业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岗位能力的基本训练,毕业后具备了岗位工作能力,能够较快较好的融入工作中。

在授课过程中,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然后让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到施工现场进行验证,并结合工程实践进行现场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了本校新校区在建房屋工程作为教学实例,如当讲解楼板时,课堂上介绍了楼板的类型、楼地层的防水等内容,然后把学生带到工地,让大家观察新建教学楼的楼板类型、防水的做法;讲授识图部分内容的时候,先给同学们看教学楼图纸,然后带领学生到现场观看,学生在现场观看的同时和施工人员交流学习。聘请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通过与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可更加深刻地领会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学习的重点。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各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实例、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应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并应掌握建筑行业的最新动态,能够通过授课、实训,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这样才能在《建筑与识图》课程教学中,较好地实施对学生专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培养。

笔者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上所述教学观念的实践,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入,建筑行业的日新月异,还需要对《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不断地探索,培养出能适应建筑行业岗位需求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明军.建筑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成功(教育),2012,(12).

第4篇

关键词:鲁班精神;建筑类高职教育;意义;渗透

一、前言

建筑行业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在人才的储备要求上也有所转变,更加看重人才的职业素养,其中包括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服务精神、职业品质等。因此,高职院校在针对建筑类人才进行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思想更新,加强教育改革。将鲁班精神合理的融入到建筑课程体系开发和建设当中,让高职生拥有良好的专业思维、能力和品质,促使其在新时期的建筑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鲁班精神概述

鲁班精神,具体指一种优秀的工匠精神,代表着古代工匠在工艺制造方面所呈现的优秀品质[1]。在新时期的社会环境下,鲁班精神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即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服务精神、职业品质。这一精神品质正是当前建筑行业领域所欠缺的。尤其是随着建筑行业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专业人才的鲁班精神,以及优秀的工匠品质塑造,更是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三、鲁班精神在建筑类高职教育中的意义分析

(一)为传承传统文化助力

在建筑专业领域,高职院校合理渗透鲁班文化,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众所周知,“鲁班精神”代表的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彰显了古代工匠优秀的品质。通过该精神内涵的渗透,能够让高职生正确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形成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为提升文化自信而提供助力。

(二)为培养职业观、价值观助力

鲁班精神所具有的文化十分丰富,蕴含着古代工匠的优秀品质。将其合理的应用到建筑专业教学领域,能够让高职生对自身专业形成正确的认知,明确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动向,从而培养该专业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规范价值观的养成,从而为推动建筑行业实现和谐性、持续性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储备。

(三)为拓展就业机会助力

随着建筑行业宏观环境的变化,建筑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更加严格化。高职生若想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职业品质等方面加强自我突破和提升。而鲁班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工匠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学生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而提供助力。

四、鲁班精神在建筑类高职教育中的渗透分析

(一)融合鲁班精神,树立个性教育观

在新时期的建筑行业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就建筑类人才的培养思想进行更新,重新树立培养目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方向导向。首先,渗透鲁班精神,深入分析该精神所具有的思想内涵和品质。之后,将该精神与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从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素质培训。并以此为依据,优化课程规划和设计方案,构建良好的专业教学环境将鲁班精神,合理的贯彻到教学全过程当中,让学生在鲁班精神的文化引导下,自主、自觉的规范自身的专业品质,提升职业素养。

(二)整合市场资源,丰富知识储备

随着建筑行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建筑市场的环境,以及建筑的类型和技术工艺,有了很大程度的突破和更新。因此,为有效地弘扬鲁班精神,高职院校在进行建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构建完善性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与理解,健全学生的知识、技能体系,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职业环境中的各类问题。首先,教师需要深入调研建筑市场环境,通过网络资源搜集,以及市场调研的方式,了解当前建筑市场环境中比较新颖的建筑理念,以及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手段。然后将其合理的整合到课程当中,实现特色化课程体系有效构建。让学生通过接触广泛的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专业思维基础,并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和创造,奠定良好的知识储备基础。

(三)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在针对建筑类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高职教师需要以鲁班精神为导向,就具体的教育方法进行更新。为学生创建优质的专业学习环境,让其更好地创新和实践,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鲁班精神。(1)贯彻情境教学法,渗透鲁班精神文化内涵。借助多媒体搜集与鲁班精神有关的传统文化、典故,以及现如今能够彰显鲁班文化的先进人物事迹等。(2)小组合作法。根据建筑课程学习目标,提出创新性问题,或者具体的探究任务。之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互动、交流的方式进行探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找寻创新的灵感和思路。(3)任务驱动法。明确课程目标,设计实践课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探索,如构建建筑模型、设计建筑工程图纸等,从而促使学生将建筑专业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践资源,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也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鲁班精神。

(四)渗透德育教育,规范专业素养

新时期在针对建筑专业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在鲁班精神的支撑下合理的开展德育教育。首先,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分析素质教育思想内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积极落实专业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品质教学。其次,将德育教育与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2]。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够形成良好的职业理念。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施工图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秉承着认真、负责的工作准则,做好建筑工程现场环境的全面调研,保证图纸设计的规范性。再比如说,教师需要结合招投标环节需要遵循的职业素养,为高职生开展德育教育。让其在今后的职业领域,以较强的法律意识参与招投标。同时,要专门组织思政教育活动,向学生渗透鲁班精神的文化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品质。

(五)拓展实训渠道,培养实践精神

创新和实践精神,是鲁班精神中比较优秀的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在针对建筑类专业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时,需要重视实训渠道和空间的拓展。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实践精神,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扎实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形成良好的创新和制造能力,为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者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首先,院校需要在内部建设实训基地,引进与建筑设计、施工有关的先进工艺和载体。以便学生可以在校园中获得良好的实训条件,实现专业实践技能的进一步巩固与内化。同时,积极贯彻校企合作思想理念,与相关的建筑企业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当前的建筑市场环境,同时也能够跟随建筑企业内部优秀人才,进行实践技能专业性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操作水平,真正实现鲁班精神的传承,丰富素质型、创新性的建筑人才储备。

五、鲁班精神在建筑类高职教育中的渗透思考

(一)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

在今后的建筑专业领域,高职院校为弘扬和发展鲁班精神,需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首先,结合当前的建筑市场发展趋势,引进专业型的教师人才。重点引进双师型队伍,将鲁班精神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构建完善性的课程体系。其次,重点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培训。针对新时期建筑市场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要求,渗透先进的理念和教学方法。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督促教学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从而为学生构建全新的学习环境,提升学习品质。

(二)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在培养建筑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以鲁班精神为主导,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构建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思维,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创新与实践活动当中,引导学生自主的规范自身的职业品质。从实际着手,分析如何弘扬鲁班文化,规范自身专业品质,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建设与提升。

(三)加强激励制评价体制建设

在今后的建筑专业领域,高职院校为了弘扬鲁班精神,需要积极构建激励评价体制。针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表现,进行鼓励和表扬。从而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让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学习领域,以更加积极和自主的姿态,参与到创新和实践活动当中,提升学生在建筑领域的发展造诣。

六、结论

第5篇

常州市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在建设“平安常州”“和谐常州”的进程中,常州市建筑安全与设备管理协会在创新建筑安全教育模式方面进行了多种探索,提升了整个常州市建筑行业的整体素质。

营造安全教育浓厚氛围

伴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常州市面临的建筑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多。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常州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多种手段,为全市的建筑安全教育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建机制

近年来,常州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重视建筑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强化用人单位安全施工主体责任和岗前培训教育制度。为了狠抓关键对象的安全生产教育,常州市建立了安全生产教育机制:强化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抓好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抓好建筑起重机械设备安装单位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抓好“三类人员”(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

搞活动

为更好地在全市营造安全教育氛围,常州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多管齐下,注重搞好建筑安全教育活动。

推出“春风行动”“迅雷行动”“暖冬行动”等系列活动,对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实行网上和手机短信告知,对企业安全生产实行动态考核,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挂牌督办和暂停承接任务。

为进一步帮助建筑施工企业和有关人员全面了解、准确掌握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以及DGJ32/J55-2012《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条件评价规范》的内容,引导和督促建筑施工企业进一步加强内部安全生产管理,用新标准指导施工现场实际工作,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水平,常州市建筑安全与设备管理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在2012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在全市开展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通过竞赛,提高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安全意识,加强了企业安全生产能力,对建筑业安全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树典型

在建筑安全教育工作中,协会深入建筑企业一线,及时挖掘、提炼、总结建筑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培育典型,推广典型。协会定期组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到相关企业工地进行观摩、学习,如: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经纬大厦”、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诚信工地“上书房”“月星环球商业中心”等。

通过协会的引导,转变了建筑企业的安全观念,并使它们认识到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推动安全教育扎根企业

为更好地协助企业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协会发挥了专业性、技术性优势,开展了有重点、有针对性、分阶段的安全教育工作。

建立教育宣传阵地

协会通过网站、报刊等媒介,加强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工程安全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与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使建筑安全深入人心。协会着手创办了会刊《常州建筑安全与设备管理》,免费向企业发放,通过会刊及时传达建筑行业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关注并传播建筑安全与设备管理最新动态,宣传和展示常州市建筑业安全生产工作成效。常州市通过阵地的教育宣传,提高了全市建筑业从业者的安全意识。

成立安全教育培训机构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协会专门成立了安全教育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建筑安全的培训班,以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和整体素质。2012年,协会举办了“建筑施工模板与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培训”“建筑起重机械安装单位管理人员安全教育培训”“江苏省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资料宣贯培训”等多期专业培训班和知识讲座。

引导保险公司积极参与

为降低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的风险与损失,常州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相关规定,专门制定了实施办法,对“建筑工程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的投保主体、责任范围、保险费率、赔偿标准等作出明确规范,规定保险费由建筑施工企业支付,并计入工程造价。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已经在建筑工地深入人心。

在协会的引导下,常州市保险公司专门成立了“建设工程平安专项基金”,为常州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施工现场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体系提供了物质保障,对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术技能,保障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保险公司利用“建设工程平安专项基金”,相继开展了“保安全、促建设、送温暖”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为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生活,组织了外来务工人员电影招待会、高温送慰问等活动;为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水平,配合常州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了“春风、迅雷、暖冬”等活动;为丰富企业的安全教育活动,在工地现场设立农民工业余学校,以洽谈会、联谊会、安全知识讲座、警示教育片展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活动;为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专门制作了“安全荧光背心”,使建筑工地安全员均统一着装上岗;为树立典型,普及安全生产知识,编制了《新市民张小刚》纪录片,发放到各施工企业,并组织巡回播放,寓教于乐。常州市通过发挥“建筑工程平安专项基金”的物质堡垒作用,让安全生产意识在建筑企业中开花结果。

通过10多年的辛勤培育和不断创新,常州市“十一五”期间比“十五”期间承保建设规模增加2.5倍,保费增加2.15倍。承保企业工伤死亡率下降37%,受伤人数下降10.72%,死亡赔付增幅为10%,受伤赔付增幅为23%。这些统计数据表明,随着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常州市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在下降,伤亡人员得到的赔付标准在提高;部门安全生产监管压力和风险在降低,承保单位的经济效益在提高;从而形成了多赢局面的两低两高的“常州模式”。

创新安全教育培训模式

近年来,在开展建筑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同时,协会还不断创新建筑安全教育培训模式,提升建筑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水平。

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

在常州市城乡建设局和常州市安全监管局的指导下,在当地保险公司的支持下,协会借助常州市安全监管局的综合培训中心,在安全警示馆内建立了建筑安全教育与实训基地。基地内场景以“图、文、物并茂”的形式,针对建筑业劳务人员安全教育的需求,设置了事故警示篇、安全法规篇、安全管理篇、安全标准化篇、安全知识篇、应急救援篇、影视教育厅共7个功能区域。通过图板、灯箱、实物、影视、3D影像等方式,汇集了各类建筑施工伤亡事故中血淋淋、触目惊心的图片及影像资料,结合实景模拟,通过各种虚拟现实及场景搭建的方法,将建筑业安全生产的场景进行真实再现,具有科普性、仿真性、交互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使受训者或参观者通过模拟互动学习来感受和体验各种安全知识,把以前的灌输式教育变为生动形象的互动教育方式,提高了教育培训的效果。

如今,该馆已成为常州市建筑领域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宣传的一个平台,馆方定期、定点组织建筑领域各类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从业人员及作业施工人员等参观学习,为进一步提升建筑领域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协会还积极落实“建设行业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按照“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建立了金坛建校、溧阳建校等多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关工程”培训基地,在建筑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6篇

紧跟发展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办学中,贵阳学院始终坚持立足贵阳,面向贵州,辐射全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研究生教育;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学科结构;按照“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应用、提高能力”的培养模式,大力培养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形成了更加适合贵州特别是贵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体系,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

以教学创新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学院始终坚持通过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创新,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和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为将来成为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在创新理念方面,学院要求广大教师以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挖掘人的隐性潜能这一目的为中心,不断总结、改革教学形式,用学生自主学习来代替灌输式学习,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回答来代替自始至终教师讲解,让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学院要求教师改变“压迫式”教学形式,也就是“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而学生一无所知;教师作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给学生;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则纯粹是客体”的教学模式。必须努力实现在教学中加强师生交流,发挥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和智慧,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及新事物,主动研究问题和事物,并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进而能提出新构想。通过教学创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营造创新环境,全面育人。教育无小事,事事育新人,特别是学校的环境,无论是物质环境,还是文化环境,同时都肩负育人的作用。学院非常重视外部环境的育人功能、作用,给学生尽可能提供实践平台,如通过校规校训的张贴,时刻警示学生、规范行为,不断提高全面素质,努力完善自己,实现育才的目标;通过组织部分学生在校园里对不文明行为、语言的纠正监督、管理,构建了文明、礼貌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在这点滴的小事中完善人才的素养,培养合格的人才;组建各种各样的社团、协会,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发掘、提高学生隐性的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自己;通过校企结合,给学生提供理论结合实际、实践创新的舞台,培养应用型人才。

强化教师素质 提升人才质量

贵阳学院紧紧围绕“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从创办之初就注重教师科研、教学技能、师德师风的培养。例如,通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轮训制度,学院每年组织教师听相关讲座,强化上课环节。同时鼓励教师树立名师意识,不断鞭策自己,不断进步,为培养一流人才而努力。实践表明,通过此举,为教师提供了教学技能、教学经验交流的平台,大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注重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学院为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水平,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是走出去、请进来。学院大力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学术论坛,去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来拓宽科研视野、提高科研能力;再者鼓励各个专业聘请各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来讲学,通过这种形式提高老师的科研意识及水平。第二是确立各专业科研带头人,组建科研团队。学院组织各个学院不同专业确定学术带头人,以带头人为主采取自愿的形式确定学术团队,通过团队的学术活动、组织课题申报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及水平。第三是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学历是影响科研能力的关键因素,学院通过资金奖励形式鼓励教职工提升学历,以此来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经过全院教师的不断努力,科研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和国家体育总局青年项目1项;获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贵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研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培养一流学生提供了保障。

强化现代教育观。学院要求教师牢记学生是教育的主角,学生的发展是最终目标,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构建起了“教学—钻研—教学”闭环式教学的钻研型教师队伍。通过教学把学生身上蕴含的创造潜能开发出来。同时学院通过教师技能大赛、名师讲座等形式使广大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培养适应时展的教学观念。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是构建思想品德和谐互动机制。通过国学大讲坛、教师道德模范评选、师生温馨信箱、每周心理咨询日等活动,让教师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超群的智慧、严谨的作风树立威望,赢得学生的尊重。二是构建专业课堂教学互动机制。借助多媒体技术,建立兴趣课堂,通过讨论式教学,或设计一些情景、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然后回答。先后总结出了课堂教学场景十万个怎么办的范本,改进授课方式,既传递了知识,又融洽了师生情感。三是构建实习基地教学互动机制。借助社会力量办学,每个学科都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模拟社会场景培训,老师和学生在实习基地既是师父和徒弟,又是共同完成任务的伙伴,在实习教学中,注意培养和尊重学生思想、看法和意见,通过发散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教师都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思想库创新活动当中,在活动中增进了解,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创造实践环境 提升人才实践能力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