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

时间:2023-02-18 18:21:02

导语:在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

第1篇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年5月的《2013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56亿,占青少年总数的71.8%,其中19-24岁青少年网民占45.5%,大学生网民周上网时长为25.1小时。而根据统计,健康上网的总平均时间为每周9.30±0.62个小时。田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网瘾少年从2004年的400余万到2009年已增长至2400多万,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的网络成瘾比例高达14.1%。D1目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学业中断(包括休学、退学)80%以上与网络成瘾密切相关,网络成瘾现象已成为高校面临的日趋严重的问题。

一 网络成瘾及其对大学生的危害

网络成瘾(Intemet Addiction Disorder)又称病理性网络使用(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或网络过度使用f Intemet Overuse)。按照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所谓网络成瘾(IAD)是指:由于过度使用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耐受性提高,出现戒断反应等现象,对于上网带来的会一直存在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由美国精神病专家伊凡·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最早提出的网络成瘾定义(因为网络过度使用而造成沮丧,或是身体、心理、人际、婚姻、经济或社会功能的损害可以看出,长时间不合理使用网络会给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根据Caplan、Davis、Young.雷雳、牛更枫、贺金波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网络成瘾的神经科学、冲动控制、大脑、成瘾结构等的研究,认为网络成瘾与认知加工功能、感觉功能、思维能力、语言认知能力、短时记忆能力以及决策能力下降相关,且会导致功能脑区出现异常。

针对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特点,笔者认为,网络成瘾的危害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对身体功能的损害;认知发展受阻;情感障碍;学业荒废;人际关系受阻。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特点

由于网络成瘾的群体不同,针对大学生的心理过程(知情意)特点及心理需求特点,笔者认为大学生网络成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四种类型”。

大学生由于心理过程、社会环境、生理发展的特点不同致使其网瘾发展的心理轨迹不同,总体上经历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网瘾萌芽时期,猎奇网络行为发生,认知偏差形成:网瘾维持时期,失范网络行为发生,情绪情感迷茫;网瘾成型阶段,恶性网络行为发生,意志品质弱化。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严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大学生亦是如此,而网络的虚拟性、互动性、海量性、全球性、多媒体性又恰好提供了满足上述需要的可能。笔者根据需求对象导致的致瘾对象不同,把成瘾类型分为以下四种: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交易成瘾、网络信息成瘾。

三网络成瘾心理原因分析

网络成瘾是网络使用者个人特质与网络时空交互作用的结果。网络是个开放的空间,是低准入、无制约、无限扩张的空间,各种思想都可以在此交汇。正因为它的虚拟性,网络使用者可以隐藏自身的真实信息,从而避免面对面交流的陌生和焦虑感,获得安全的需要,同时每个网民在这个空间中相对平等,可以即时交流,能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同时大学生具有自我意识高涨的特点,他们渴求了解自己,希望被认同、支持和关注但同时又有对自我的怀疑,对父母权威的怀疑,自控力偏低,难以有效建立自我监管和调节模式,辩证思维还未成形,看问题容易片面、极端化,对自我评价标准单一,往往以成绩论英雄,缺乏包容自己不完美一面的能力。

由于实际生活中的需要不能被满足,网络自然成为补偿的一种形式,大学生可以在其中寻找信息、化解不良情绪,获得社会支持等,上网心理链的原始驱力形成。随后,实现了情绪释放和种种快乐体验,他会在以后需要时本能寻求网络,其行为不断被强化,反复强化的结果是使个人心理开始出现变化,产生耐受性,即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重新获得情绪兴奋。但持续的时间、精力、金钱的投入是使个人的实际生活受到影响,个人尝试矫正网络行为的同时出现戒断综合性反应,欣悦感的情景记忆被暂时抑制,神经系统和心理功能部分失调,产生一系列负面的身体和精神反应,面对此种情况,如若个人采用“退避一自责”的消极应对方式,会更加困惑和茫然,至此又回到网络空间。网瘾的心理链就此形成,并不断在行为强化中巩固。

四高等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瘾的协同治理

1 加强大学生网瘾干预管理

高校应该宣扬健康成功观,改变学校教育中仅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单维评价体系。此外,高校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调节情绪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看待和理解问题,避免片面看问题而导致消极情绪。教师应协助学生制定计划,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给予鼓励、指导和反馈,直至目标实现。

2完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从统计结果来看,网瘾测验总分与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利用度成正比。会支持较低的学生期望通过网络拓展自己的社会关系,因而更多地通过网络与陌生人展开互动来获得社会支持,而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角色包括父母、老师、同学。

有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中的家庭亲密度能显著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父子依恋中的父子信任和母子依恋中的母子疏离可以分别负向和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国内网瘾者家庭的矛盾冲突较大,支持力量不足;国外的家庭对网瘾的子女持更包容的态度,家庭教育更具弹性。国内有些家长不了解互联网而一味对孩子的上网活动严加监管,使得亲子矛盾更加激亿,进一步加深双方的隔阂,从而导致青少年对互联网更大程度的依赖。此时,父母不仅应该适当地增补互联网知识,学会得体监控孩子上网行为,而且更应该转变消极的养育方式,创造平等、尊重、温暖的家庭关系,这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避免沉迷网络的治本之策。国内的家长往往缺乏这类教育知识及技巧。另外,研究也从另一方面表明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的家长更关注教育的价值,更愿意为孩子提供学习方面的建议和帮助,这样使得大学生在成熟过程中能对自己的学业目标做更理智的决定。

3建立高校网瘾人群预警机制

第2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道德行为;绿色网络;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05-01

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网络犯罪和低龄化在呈上升趋势,网德缺失问题的凸现,很多学生表现出网络价值观念模糊,网上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保护,网上人格冲突、沉迷网游等问题。学校网络道德行为教育形势不容乐观,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秩序成为摆在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据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其中74%的青少年使用手机上网。另外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

随着青少年网民数量和比重的不断增加以及上网方式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形成网瘾,引发社会、学校、家庭诸多问题。在青少年学生中所突显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

(一)沉迷网络。网络内容的丰富性、虚拟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身需要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吧和网游,形成难以戒掉的网瘾。过份的沉迷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毫无兴趣,逃学、旷课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增多。

(二)是非标准颠倒,审美观、价值观偏离。网络的随意性使学生可以轻易获取各种各样信息,在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的互联网上,这种随意的网络行为已影响了学生是非标准的判断,使学生审美观、价值观偏离,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约束,削弱或丧失了行为、道德准则和法律意识。

(三)行为随意、放纵,散失责任感。网络行为由于其本身的隐蔽性和匿名性,很多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变得随意,放纵,缺少一种行为的责任感,缺少必要的理性思考和行为监督,丧失责任意识和现实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沉溺其中,把网络当作极度自由世界,摆脱现实的拘束。

(四)脱离现实,情感错位。网络娱乐性使部分学生长期泡在网上,与现实接触较少,形成现实生活中情感错位,对老师、同学、亲人及朋友不信任,造成信任危机,导致与人交流疏远,产生紧张、孤僻、冷漠、自闭等心理健康问题。

(五)依赖网络,投机懒惰。网络搜索引擎的强大造就了学生们的懒惰和投机取巧。作业不会做,搜索一下,实习报告不会写也搜索一下,甚至有的学生连几个常用的网址也需搜索一下。网络的便利使学生不再善于思考,也逐渐散失了自己解决各种问题甚至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网络道德散失和网络行为偏离诱因分析

(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青少年青春期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尝试新事物的心理,他们追求自由,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强烈;他们叛逆,老师和家长的教导很难听得进去,网络的虚拟性和形式上的自由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造成很多学生对的网络产生依赖,不能适应现实生活的压力,导致种种问题。

(二)对网络的认识不够全面。CNNIC的《报告》指出:“中国青少年网民网络使用仍然保持较突出的娱乐特点,排名前三的青少年网民娱乐应用分别是网络音乐(88.1%)、网络游戏(77.2%)和网络视频(67%),使用率均高于整体网民。”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基本上就是游戏、交友、视频。认识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合理用网、绿色用网。

(三)上网方式的多元化。手机上网的简易性、即时性、隐蔽性可以使青少年随时随地保持与网络的连接,哪怕是在课堂上。上网方式的多元,使学校、老师、家长很难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监控,也很难堵住网络上的不良信息。

(四)德育工作的滞后。由于客观原因造成教育的滞后性对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现实和虚拟的双重环境使建立在现实环境中的传统德育工作略显教条和滞后。由于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控,网络的自由和无限制的各种思想很容易使学生陷入迷茫中,不能正确辨别、选择和处理信息。

三、做好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构建绿色和谐网络环境

面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网民,网络行为道德教育工作也迎来了新问题、新挑战。如何进一步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有效引导青少年合理用网,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全员参与,构建网络德育教育工作新局面。传统德育工作内容滞后、方法简单和力量薄弱是制约德育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在当前多元环境下,德育工作应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网络生活相结合,应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相结合。新形势下的网络德育教育工作应以提高道德、规范行为,合理用网为主题,以主题班会、课外活动、专题讲座、课堂教育为形势,构建一个多方位、多角度、多内容、多方法、多人员的,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纵深德育教育工作网络。

(二)疏堵结合,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学校应重视网络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信息技术软、硬件的投入,合理规划校园网络,因势利导,从技术上保障网络的纯净与和谐。在校园网络管理方面,应做到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因势引导良性网络应用,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网络文化,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便利和局限性,使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网络的普及,使资源的应用和人际交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展,使很多问题变得简单可行,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网络发展所产生的社会道德问题以及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冲击。我们要从源头上对青少年学生积极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网络,树立良好的网络意识形态,形成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让网络发挥出积极的重要作用。

第3篇

关键词:网络成瘾症 原因分析 危害

一、网络成瘾概述

“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于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G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Kimberly S.Young认为IAD与沉溺赌博、酗酒、吸毒等无异,导致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学业成绩下降、损害身体健康、夫妻关系障碍或离异、影响正常工作等。

美国心理学会1997年正式认可“网络成瘾”研究,并专门讨论IAD的诊断标准。(1)耐受性增强,即上瘾者要不断增加上网的时间才能获得和以往一样的满足;(2)出现戒断症状,如果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而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的文件等;(6)上网使其社交、学习、工作等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7)虽然能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如果3项或3项以上符合上述特征,那就属于网瘾综合症。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在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据民盟北京市委提交的报告,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约有13万多人,占14.8%。据北京市150多位政协委员历时4个月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上网达到81.3%,有七成学生网民沉湎于网上聊天,有四成多经常光顾,互联网成为一部分青少年名副其实的“电子海洛因”。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有外在因素,即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也有内在因素,即青少年自身因素。

(一)外部原因

1、家庭原因。家庭关系不和睦及单亲家庭;父母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学习和生活;家庭沟通方式及教育方法不当;孩子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父母在孩子上网后恐慌采取强硬办法等都容易导致孩子上网成瘾。

2、学校因素。学校采取“堵”的办法解决学生上网;学校对学习“不好”的学生采取打、压、忘的办法,致使部分学生以网来寻求安慰;学校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不佳时,学生容易寻求网络满足。

3、社会因素。保护青少年免于网络成瘾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网吧监管存在很多漏洞;对互联网产品及内容的分类分层管理不明晰,许多产品未经严格审查就进入网络。

(二)青少年自身内部因素

1、生理原因。有研究者认为,大脑的欣快中枢与成瘾的行为和机制有关。有研究表明,长时间上网会使人脑中的多巴胺水平上升,使个体获得短时间的愉悦、兴奋的情绪体验,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强化这种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成瘾行为。

2、青少年心理的特点。第一好奇心理,浏览极多的信息,体验梦幻游戏;第二补偿心理,许多青少年在现实中被学校、家长忽视,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弥补自己在现实里得不到的东西;第三逃避心理,学业压力大、家长期望值高,使一些青少年难以应付,上网可以缓解压力;第四从众心理,青少年处于建立友谊的时期,极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为了得到同伴认可而上网。

3、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多项研究发现,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在人格上具有孤独、焦虑、抑郁等特点,在身体与心理方面表现出神经性情感症状及躯体障碍。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

(一)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青少年长期沉溺于网络中,不仅会影响头脑发育,还会导致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下降,引发紧张性头疼,甚至导致死亡。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和“忧郁症”等心理疾病,过分关注人机对话,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变得越来越孤僻,造成青少年个性的缺陷;网络成瘾者过度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容易迷失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青少年自我认识的障碍。

(二)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及人际关系疏离。网络成瘾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导致自我更加封闭,进而不断的走向个人孤独世界,从而拒绝与人交往。

(三)对青少年人格意识和思想的影响。长期流连于虚拟网络社区,经常沉迷于角色转换,对于尚须进一步完成角色社会化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上网将容易产生角色认知的偏差。鉴别力和判断力水平较弱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沉迷网络之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四)青少年道德感的弱化。在网络空间,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由于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地打交道,从而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缺少“慎独”的道德自律,容易在网络游戏、黄色网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

(五)学习和教育受到严重影响。过度的网络使用是导致学业受挫学生学业成绩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与普通学生比较,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上网时间长、上网所从事的活动大多与学业无关、上网之后大多感到成绩下降,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正向态度偏低。

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和解决。但在应对此问题时没有单方面的责任,学校、政府、企业应相互配合,临床心理学家、学校教育工作者、家长等首先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特别是学校教育工作者、临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为家长出谋划策,帮助他们把那些已经沉迷网络的青少年“解救”出来。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生健康   影响  措施

        在21世纪网络信息时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因特网的不断推广普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也逐步深入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小学生健康与成长的问题不可忽视。根据cnnic 2011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国上网用户数已经达到4.57亿,其中青少年学生的比例占到了27.3%,即目前我国将近有1.25亿中小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由此可见,互联网对小学生的影响正在迅速增强。

        魅力无限的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助于青少年拓宽视野,掌握丰富、最新的信息,但同时,也会传播一些不良信息,“诱使”他们沉溺于网络,荒废学业,从而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小学生利用好互联网,防范互联网对小学生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呢?

        一、胶南地区小学生上网的现状

        自互联网登陆胶南地区以来,经过近年来的迅速普及推广,广大青少年已经成为了网民的最强主力军,而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基本情况主要有:

        (1)根据胶南地区小学生上网情况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小学生上网较为频繁的人数比重占35%,偶尔上网的人数占57.5%,且上网人数和频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2)上网的时间段。据调查,小学生上网的时间一般为晚上或者周末,其他时间段较少,占32.5%,平日晚上上网的占18.23%,有空就上的占9.12%;

        (3)每次上网的时间,大部分在一个小时左右大约占64.1%,上网在两个小时左右的占19%,在寒暑假上网时间更长,有的甚至昼夜不下线;

        (4)互联网功能的使用情况。小学生上网玩游戏的人数占上网人数的56%,可见目前大多数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功能仅限于玩游戏,很少用于学习和获取知识;

        (5)家庭态度及学校教育。家长对小学生上网持“不管”态度的有15.38%。

        二、互联网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拓宽了思路和视野

        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方便、快捷地为小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娱乐的心理需求,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使思维更加活跃,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以说,互联网为小学生开辟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

        (2)网络交往可促进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由于互联网具有前所未有开放性,使得小学生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地获得丰富的信息、观念及生活方式,突破传统狭隘的人际交往局限,形成开放、独立、个性化的人格,这为小学生健康成长、后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夯实的基础。

       2、负面影响

        (1)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研究发现,长时间对着电脑的青少年的视力比其他的青少年的视力要差。一些眼科专家认为,每天长时间的对着电脑可能会诱发各种相关的眼科疾病;而长时间的上网以及不正确的坐姿则会不利于小学生的身体发育以及骨骼发育。

        (2)容易造成网络综合症

        首先,互联网上的信息过多,有有利的,但是又不乏不良的信息,如果接触过多,不可避免的会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潜在的负面影响。其次,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迷失自我,许多青少年因此荒废了学业,得不偿失,甚至还扭曲了有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再次,互联网导致青少年人际交往的障碍。最后,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三、防范互联网对小学生健康负面影响的措施

        1、加强引导,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机的使用水平和安全上网的意识

        要引导小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减少在网络游戏和聊天上浪费的时间,逐步加深对计算机使用的相关知识的学习,避免网瘾的产生;同时要提高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在网上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变化成果,学会更高效的查阅信息,最终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做一个合格的网民。

        2、多多开展课余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生的课余生活越是丰富,学生放在网络的时间就会越少。多开展文艺工作,多多鼓励学生参加文艺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团队精神和荣誉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这些课余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他们的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逐步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积极向上,加强其自控力。

        3、加强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就要时刻的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关注学生的动态,正确引导,不要采用暴力,应积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使学生自己明白网络是一种学习的工具,上网要能够学到有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用来打发无聊的时间。家长要和老师一起帮助学生,促使学生养成控制上网的好习惯,知道上网该干什么,又该有多长的时间。要做学生的支持者,鼓励他们加强自律意识,提高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使得网络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好助手。

        4、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的人,才知道生活的艰辛,才会更加的珍惜生活,珍惜时间。所以适当的挫折可以使学生变得成熟,明白网络世界的不真实性,明白生活无法逃避,网络只是怯懦者的选择。要想在社会中生存下来,就只有勤奋工作,踏踏实实学习,踏踏实实做事。

参 考 文 献

[1]陈光磊.青少年网络心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第5篇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青少年 网络 图书馆2.0服务 社会教育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中国网络利用率上升至42%,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跃居全球首位,中国青少年网民数达到1.67亿,青少年网民规模占到55.9%。但我国青少年网络教育使用比例较低,网络学习和信息依赖程度较弱。2008年青少年使用网络教育的比例相比2007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农村地区青少年网民使用网络教育的比例要低于城镇4.5个百分点。

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变革的时期,如何运用计算机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与本领,而互联网的娱乐性已渗透青少年的课余生活,导致其整天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甚至因网络成瘾而引发网络受骗,网络犯罪等社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社会的和谐。青少年上网的利弊矛盾日益突出,面对这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上网刻不容缓。公共图书馆拥有良好的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及自己的网站平台,图书馆2.0时代,更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参与网站资源建设与维护,如何充分发挥青少年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性来学习运用网络,而不是一味地限制他们使用网络,这些都是值得图书馆工作人员思考的问题。

一、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的主要原因分析

互联网知识信息时代,网络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人们生活的得力助手。但青少年所青睐的却是互联网的娱乐性,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视频等等。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网络娱乐上,只运用了网络的娱乐性,却不去思考网络能为自己生活学习带来些什么,这些现状都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全面的网络知识所至,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盲目性。青少年上网具有很强的盲目性,他们对计算机网络很好奇,但由于对网络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他们上网通常只能浏览网页、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去学习、了解、查询更多资讯。网络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百科全书,是一个博大的知识海洋,包含了数以亿计的知识和资讯。

二是宣泄性。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学习生活中他们缺少同龄的伙伴。面对残酷的学习竞争,他们也想放松一下学习带来的压力。当学习上遭受挫折得不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时,为了宣泄内心的苦闷,逃避现实,往往容易在网上聊天寻求安慰、在游戏中寻求刺激和快乐,以宣泄平时压抑的情绪。

三是从众心理。网络虚拟与现实的结合,是娱乐性、休闲性与人性化的设计,是人和人之间通过虚拟网络来进行交流娱乐的方式。一个新的网络社区被一个小朋友接受后,他带动身边的伙伴一起玩。大家玩得开心讨论地激烈,这样又引起其他小朋友的好奇,从而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受影响的人就越来越多。

二、公共图书馆正确引导青少年上网的网络优势

(一)公共图书馆拥有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及少儿网站平台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的公益性组织,拥有大批青少年读者,拥有自己的少儿网站,拥有电子阅览室,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具备培养教育青少年网络知识与运用的资源环境与平台。公共图书馆可充分利用少儿网站作为平台,把爱好计算机的青少年凝聚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供他们学习实践网站建设的机会,教授他们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的了解,还可以为图书馆少儿网站建设增添新的思路、新的内容。

(二)公共图书馆具备一支良好综合素质的馆员队伍。

公共图书馆拥有良好的馆员队伍,图书馆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特别是少儿部门的图书馆员,需要在工作中对待读者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并具备了解一定的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完全能够做到了解青少年、走进青少年、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网络的工作。

(三)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网络高新技术的发展,图书馆2.0服务时代的到来,为引导青少年健康使用网络提供技术支撑。在图书馆2.0时代,青少年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的创造者。图书馆员负责统筹安排好各个板块的工作及教育引导他们实施网络的更新、维护等日常工作,除了让他们参与网站建设,比如维基、R S S和博客的迅速发展,都是青少年做主人很好的平台与板块,也是图书馆网站很好的网络延伸。这些技术都是网站服务中有利于青少年来参与并管理的一部分,从中了解网络、网站建设。

三、公共图书馆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之方法

(一)积极建立以青少年为中心的图书馆2.0少儿网站。

现在,图书馆少儿网站是图书馆员与读者交流的重要平台,它跨越了空间界限,及时有效地将消息、通知、活动报道、新书推荐等等的信息迅捷的让广大读者获悉。让更多的少年读者了解图书馆,得知活动的信息,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是活动推广的很好的方式。传统形式上的网站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数据,而不能主动地提供数据和维护数据,它只是一种输出的网站服务模式。青少年读者的参与性就显得很逊色,青少年与生俱来的创造性不能得到发挥,同时网站也缺乏人气与活力。

因此积极建立以青少年为中心的图书馆2.0少儿网站,让所有的青少年朋友们都来参与进来,让他们来“织网”,做网站的主人。把网站的优势与青少年的特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提高网站的人气与活力,形成以人为中心的网络群体,让青少年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信息的选取、技术的实践中来。同时,利用这一新的理念培养青少年对计算机的兴趣及对网络知识的了解,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引导青少年全面高效地运用网络。

(二)发挥青少年的好奇心创造力,提供青少年参与网站建设的平台

图书馆2.0时代,网络化的沟通方式其核心是互动,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初生牛犊跃、跃欲试,对外界的事物充满好奇,有着喜欢当主人翁的自豪感与荣耀感,这是青少年的性格天性。我们应积极结合他们这个性格特性,正确去引导教育。通过有效的引导,把青少年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运用于网站的建设、创造知识、服务于他人上来。

图书馆拥有少儿网站现成的平台,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提供他们学习实践的机会。在他们积极参与图书馆少儿网站的建设过程中,他们对网络的概念、理念、技术、服务层面上会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体会,会有动力去查阅资料,一起探讨问题,在动手动脑建设维护他们自己网站工作的点点滴滴过程中,得到感性与理性的认识。通过正确的引导他们上网的 导向,无形中把上网聊天、打游戏的时间与注意力转移到对网络的应用,从而实现娱乐到学习的转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也得到体现,知名度得到提升,读者人数会越来越多。 转贴于

图书馆2.0时代,公共图书馆具有资源优势把网络教育引导与网站建设相结合,也是拓展图书馆的延伸服务,是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更是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充分发扬。

参考文献

[1]新浪网.科技时代.[2009-1-13]第二十三次互联网调查报告http: // tech.sina.com.cn/i/ 2009-01-13/13442745041.shtml

[2]中国少年先锋队.广州市青少年课余生活及其对少先队工作的评价调查[2007-08-10] cycnet.com/cms/2006/xfd/dyysk/200708/t20070810_572995.htmf

[3]卜雪敏,浅谈网络环境下少儿图书馆的读者活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9).

第6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25-02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随着中国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在改革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精英化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经历了蜕变的中国的高等教育,扩招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本来已经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更加白热化,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各种西方价值观念的进入,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中国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伦理道德、人际关系、求职就业等领域的心理冲突和压力不断增大,由此而引发的自杀、相互伤害等大学生心理问题时有发生,它对学校、社会及家庭都造成了惨痛的损失。因此,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有效地制定对策,对避免心理问题的恶化,减少校园问题事件、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类型[1]

1.自闭型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考上大学后便开始了相对独立的生活。其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环境的改变,包括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社交环境等的变化,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二是现实和理想的反差,如学校没有想象中的完美,专业没有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没有想象中的轻松等等,这些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失望感、自卑感或孤独感,不想学与不得不学的矛盾,造成了一些学生情绪的波动和低落。他们往往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废寝忘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此下去,就会相继出现神经紧张、失眠等多种焦虑并发症,甚至严重时表现为社会交往能力非常弱,很难与周围的人发生正常的沟通行为,产生了自闭的现象。

2.焦虑型心理问题

首先,大学生活中开始注重培养协调、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学校有诸多学生社团,丰富的课外活动,一些大学生不能合理地处理学习和参加活动之间的关系,平时忽略了学习,以至于考试时熬夜突击,内心产生强烈的焦虑感。这种情况下往往导致考试成绩的不理想。如此反复恶性循环导致学生逐渐对所学专业产生反感, 对上课开始厌恶,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再有,一些大学生对于大学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其进入大学后,一时不知如何安排学习,而且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也是其不适应的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学生认为考入大学,即万事俱备,只等毕业,放松自己,导致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造成多门挂科的现象。在这些情况下,大学生心中往往充满困惑、忧郁、痛苦,容易产生强迫、焦虑等心理疾病。

3.幼稚型心理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情感方面和对待性问题方面。由于大学生基本上成年,渴望交友恋爱,憧憬美好的爱情。但由于心理不完全成熟,生活阅历欠缺,对恋爱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经济上尚未独立、个人未来发展不确定,因此经常出现一些恋爱问题。恋爱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在恋爱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涉及到对性问题的想法,往往很敏感也很朦胧。这也是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4.不平衡型心理问题

当代高校普遍实行缴费上学,许多学生经过高考进入高校后,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问题。较高的学习费用,不小的个人生活开支,使许多家庭的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这样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存在一定压力。再加上一些同学间不正当的攀比之风,这些经济上有困难的大学生心理上背负更大的压力,从而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5.社交恐惧型心理问题

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就显的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重新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面临着一个重新认识别人、确立新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与低年级学生相反的是,一些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同一个寝室的同学,随着彼此交往的加深,个人的各种生活习惯逐步暴露,常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矛盾,而彼此又不能找出妥善的方法加以解决,长此以往,一些学生由于寝室内部造成的心理压力使得他们开始惧怕回到寝室,心理上拒绝回到集体,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

6.烦躁型心理问题

大学的逐年扩招,造成了毕业生的高速膨胀,使大学生对毕业之后的去向产生了困惑。无论是考研面临的激烈竞争,还是找工作难的严峻形势,都给高年级的学生带来了压力,由此使一些学生产生了迷茫、失落、压抑的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因得不到及时的调节,而产生了心理问题。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常常出现烦躁、坐立不安等表现。

7.网瘾型心理问题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大学生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也使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交际等而形成网瘾症。学习成绩不好的在校学生中,网瘾比例较高,他们往往不喜欢学习,感觉精神空虚,只有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才能找到自信[2]。网络沉迷群体具有以下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喜欢独处、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孤僻抑郁、敏感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1.环境改变后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差距。[3]对于所经历的社会环境的改变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常常对大学生活富于幻想,对未来充满憧憬,而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又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于是,一旦在现实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们就会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2.大学生自我认识体系不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部分都与自我认识体系不健全有关。由于没有形成独立的价值判断体系,认识事物能力较差等原因,一些大学生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不能独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等。当需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时,这些缺陷就成为适应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障碍,也就必然会导致各种心理困扰。

3.大学生的处事技巧策略欠缺,不够成熟。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对生活事件的应变能力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当他们遇到某些事情难以处理时,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外原因进行一番分析,但是在解决问题时却不知道该怎么办。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事件,不能积极地面对各种压力,使自己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急状态,从而导致心理障碍[4]。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建议

1.开展入学教育和进行心理健康普查[5]。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要从大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在进行学前教育时,要对新环境下新生所要面临的思想、生活、学习上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说明,使他们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同时,要对新入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其目的是让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和监控,有助于防患于未然。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高等学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适应大学生特点的大学生用书以及教师参考材料、指导纲要、实施要点和活动设计,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针对某一阶段大学生普遍出现的心理现象要及时的总结并作出相应的处理方案,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3.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诊所或者咨询室。该机构要有专门的心理老师负责。心理老师要根据辅导对象问题的相似性, 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解决大部分学生面临的发展、适应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其本身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研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以提供高质量、高效的专业服务。

4.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 提高其个性心理品质,进一步培养其顽强意志。还要使学生从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学会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要做到豁达大度、遇事冷静, 并且能够进行自我正确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对生活中的问题、困难、矛盾都能很好地处理,为实现理想处处能表现出进取精神[6]。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高等学校要建立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善于结合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天赋和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奋发进取。

6.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要培养大学生形成自我调适心理支持系统,使其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素质拓展等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耐挫折训练,使他们认识到人生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培养他们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7.全社会共同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大环境。结合当前实际,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制定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到中西部较贫困地区的就业政策,分流大学生就业去向,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后顾之忧。媒介舆论应更多地从积极角度报道毕业生当中自主创业、在平凡岗位上取得成功人士的例子,引导大学生拓宽就业思路,正确认识当前形势。

参考文献:

[1]楚岭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126-127.

[2]柯惠新,郝向宏.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2009)[R].北京: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2010.

[3]胡珊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2):82.

[4]段青青.高等专科学校“贫二代”学生的心理问题探析[J].考试周刊2010,(37):201-202.

第7篇

[关键词]项目化;实践教学;实施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6.24.268

2011年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意见指出高等教育改革要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着力点,坚持“整体设计、分类管理、重点建设、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原则。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等方式提升学生社会服务的技能,要求每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翻转课堂、强化高等教育的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力。在这方面,我们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探讨项目化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和启发。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以实务性、操作性为取向的专业。社会工作专业除了具备一般社会科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和知识之外,还应掌握社会工作的方法、技能。为此,近几年来我们社会工作专业一直在探索和践行“项目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包括社会工作实验课程的项目化设计和实习的项目化。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当代中国,对社会工作的研究是很有限的,可以说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三化”,即本土化、职业化和专业化,对项目化的研究少之又少。即使是对社会工作项目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实际项目入手,阐述项目的具体运作和管理实务,而缺乏对社会工作项目运作与管理的深度研究和发展模式的归纳,可以说存在相当大的研究缺口。

而在西方,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人类服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管理主义的挑战和管制,换而言之即专业主义与管理主义的争论。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针对社会工作的争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在知识和技巧层面的争论;二是在权力和利益层面的争执。尽管专业主义和管理主义的争论看似激烈,其实也并非不可调和,那么在具体的实务中,什么才是支持着中国社会工作,从专业主义和管理主义的“碰撞”中走出来的现实途径呢?联系到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理出一条脉络轨迹,那就是社会工作项目和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总是相生相伴的,[1]项目作为实务的单元,而机构作为管理的单元,两者的共同发展统一于项目化管理这一新的工作方法之上。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工作机构下的项目化运作就是一条解决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争论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能发展出一种新型的社会工作模式。

项目化教学模式已经在许多课程中得以运用,对项目化教学的研究也比较多。但纵观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本文立足于项目化教学实践,以实际教学经验为基础对社会工作专业项目化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2 项目化教学的内涵及其解决的问题

2.1 项目化教学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凯兹(Lilian G.Katz)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Sylvia C Chard)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2]具体来说,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带动教与学,将学生置于真实的项目任务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程内容整合优化为一个个项目,通过完成项目和任务学习课程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于项目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都是以完成和评估项目任务为终点,本文认为项目化教学的终点绝不应停留在完成项目这一环节上,还应将继续向外延伸。“以项目报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另一目的和试金石。简单来说,就是以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方案来申报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主题意识和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并通过申报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来检验项目化教学的成果。

2.2 项目化教学所解决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脱节、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不充足、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而提出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项目化主要通过解决如下问题。

第一,解决教师的传统观念和教法的问题。“项目化”教学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借助一个个项目来完成教学任务,并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拓展、在课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

第二,解决教材问题。以“项目”来组织教材和教学,要求我们加强项目课程的开发和研究。目前,社会工作专业的部分教材的实用性与社会工作实践相脱节,缺乏系统性和对实践工作中案例的开发。项目化教学能够针对不同的项目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进行系统化运用,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锻炼,同时能够将社会工作实践中的类似案例引入到课程中,对课程进行补充和整合。

第三,解决师资问题,由“学院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双师型”教师是对专业化教学、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要求教师在教学和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采取边实验、边检测、边总结、边调整的方案,整体推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第四,解决实训基地问题。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做到有场地、有器材,校内实训设施、设备应有足够的,使所有实训项目正常开展,这是“项目教学法”的物质基础。

第五,解决评价机制问题。变传统的以一张试卷定成绩,为以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为主的评价机制。采用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创新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摆脱“一卷定音”的枷锁,真正找到学习和实践的乐趣,并通过学生的表现完善测评机制。

3 社会工作专业项目化教学的实践

“项目教学法”引入了现代培训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职业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课程项目化改造的过程中采用“双线制”训练方式。

3.1 建立四大课程模块

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社会工作实际工作内容和社会工作实务工作取向不同,我们在培养方案中将课程分为四个模块,根据这四个模块来确定项目,即技术取向模块、服务人群取向模块、问题或需求取向模块和社会工作综合实训模块。

3.1.1 技术取向模块

这一模块侧重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理念、价值与方法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技能与手法。具体分为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应用和社会网络分析七个方面。

3.1.2 服务人群取向模块

这一模块侧重于社会工作的服务人群面向,即社会弱势群体。分为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流动人口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六个方面。

3.1.3 问题或需求取向模块

这一模块侧重于社会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特别是在处理民政事务方面的作用。分为失业救助、社区矫正、法律援助、计生服务、纠纷调解、危机干预、贫困救助、企业员工援助八个项目。

3.1.4 社会工作综合实训模块

该模块要求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包括: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公寓、少年管教所、青少年成长训练营、校内同辈群体辅导站、企业、医院等)开展活动。结合实习单位的工作要求,制定项目计划书,并在实习期间付诸实施,真正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要求。

3.2 项目化教学实践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实验室进行的课程实习,具体包括个案工作课程实习和小组工作课程实习;另一方面是在实习基地进行的综合实习。所有实习的基本流程都采取项目化的形式进行。

3.2.1 对学生进行分组

对于每一级学生,我们都会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学生证号码进行编码,然后利用抓阄或随机数表将学生按照5为一组,分到不同的小组中,然后在每一小组中再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出1位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同学的整个项目活动。这样做:一是能够保证每个组中男女同学性别的平衡,同时也能保证不同宿舍的同学的平衡,避免了关系好的同学和一个宿舍的同学扎堆的情况;二是之所以将5人分为一组,有利于发挥每个同学的作用,也便于监督与合作;三是现在的很多项目申报时对团队人数都有明确的规定,即要求团队人数不能多于5人,如南风窗、调研山东、中国青年行、益暖中华等项目;四是从现有实习单位的接收能力和实习效果来看,5个人为一组是较有效率的一种组合。

3.2.2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个项目,以此为过程考核的重要指标

在项目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从课程的教学与考核到实习任务的完成与验收,我们都采用项目化的方式进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论证、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总结报告,并积极申报各类项目。

(1)课堂教学以项目的过程实践为考核的重要指标

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门课程为例,本课程共分为8个单元,成绩考核以项目考核为主,采取3-3-4制。具体分为三点。

第一,平时实践占总成绩的30%。整个实践分为五个环节。实践课之一:选择社会调查课题实践。具体内容:学生分组;选题指导;确定选题。实践课之二:抽样实践。具体内容:确定抽样框;确定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实践课之三:测量实践。具体内容:确定变量;概念操作化;确定研究维度、发展研究指标。实践课之四:问卷设计实践,具体内容:问卷设计雏形;问卷设计自行讨论;问卷设计指导;问卷设计成形。实践课之五:资料处理与分析实践。具体内容:整理审核;编写编码手册;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每个环节结束后学生都要以小组为单位将小组的作业提交到网络平台,五个环节作为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30%。

第二,期中考核占总成绩的30%。期中举行社会调查综合演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成问卷设计组、抽样设计组、测量操作组、问卷管理组、实地调查组、问卷数据管理组等几个小组,要求学生在演习中扮演参与调查者的角色、调查组织者角色等角色。通过演习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理论储备提升为实践能力;将学生零散、分割的实践技能整合为系统化、流程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个体间的合作能力与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行动能力;培养现代分工合作制下的职业适应能力。占总成绩的30%;

第三,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占总成绩的40%。

(2)校内外实践以项目计划书为考核标准

校内实验室的课程实习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社会工作的理论、理念和方法,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分别采取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手法设计项目计划书。已进行的实习项目主要有:大学生健康养生、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交往情况、“我是谁”“友谊地久天长”、大学生职业规划、饮食文化等。

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要求学生根据所进入的不同实习环境、场景在与实习基地充分交流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出针对不同人群的项目计划书。例如:针对山东淄博高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普遍存在的压力过大问题,我们设计了“企业职工心理压力疏导”项目;针对华侨城小学生下午放学后孩子存在的无人陪伴等问题,我们设计了“向日葵青少年成长坊”和“新市民子女城市融入与适应的彩虹桥项目”;在淄博市临淄区闻韶办事处辛东社区,开展了“移网情深、放飞梦想――社区青少年网瘾矫治计划”和“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机构的服务需求调查”;在淄博市福利院开展了“老人需求情况的个案访谈”和“快乐老人:关爱老人,从陪伴做起”等项目。

3.3 分段、多元、校内外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采用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能力考核贯穿教学始终。以对完成项目的过程考核为主的方式,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程度、工作态度、完成项目的情况进行公开、公正、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

真正打破以一张试卷评定学生的考核方式,按项目进程采取量化与定性、校外与校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第一,采取量化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第二,考核内容包括:任务书完成情况;小组中成员的工作态度、协调沟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督导共同参与考核。

3.4 以项目化成果申报其他社会调研活动

“以项目报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成果展示和检验的重要途径。在项目化教学和实训的过程中,学生已能掌握项目申报、筹备、实施和总结与展示的能力,这就为申报其他社会调研项目做好了准备,同时也提高了申报的成功率。在社会工作项目化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以项目报项目”的模式已经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在“青年中国行”“调研山东”“挑战杯”“齐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康师傅创新挑战赛”“好丽友”“大学生公益梦想实践大赛”等大型调研活动中成功突围,并获得了较好的名次。这些成绩的取得也证明社会工作项目化和过程化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和项目化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在其他兄弟院校中有着一定的推广意义。

4 结 论

项目化的实践和实习模式能够保证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完整和层次的深入,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能力本位”真正落实到实处;能够把学生与案主、学校与社工机构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两者形成相互依赖、互利共生的关系;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发现问题的能力、设计项目的能力、调查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能力等),使其更早地接触、投入到专业社会工作队伍。

参考文献:

[1]王瑞鸿.社会工作项目精选[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3]徐锋.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要素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