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3 06:24:44
导语:在erp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erp,应用Key,words: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ERP,Application
0 引言
迄今为止,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的99.3%,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5.6%,创造的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的46.2%,提供出口62.3%,解决了全国75%以上的就业问题。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ERP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许多中小企业已经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与应用。
1 ERP概述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是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该信息管理系统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
ERP系统的优势在于可协助控制业务活动并促进各业务单位之间的沟通,比如:更高效地处理订单和制定生产排程;在互动的环境中管理和分析业务流程;根据生产单位的需求和生产情况,同步各部门的活动;监控、共享和跟踪企业内部的信息等等。ERP的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宗旨是以市场为导向,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人、财、物、信息等)进行综合平衡和优化管理,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方位地发挥自身潜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ERP理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MIS系统阶段( ManagementInformation SystemEnterprises,管理信息系统)
该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记录大量原始数据、支持查询、汇总等方面的工作。
②MRP阶段(Material Require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
MRP是ERP不可缺少的核心功能。基本MRP的功能是实现物料信息的集成,保证及时供应物料,降低库存,提高生产效率。闭环MRP是在基本MRP基础上增加了能力需求计划,形成了“计划-执行-反馈-计划”的闭环系统,使系统具有生产计划与生产能力的平衡。MRP是一种保证既不出现短缺,又不积压库存的计划方法,解决了企业所关心的缺件与超储的矛盾。
③MRPⅡ阶段(Manufacture Resource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
MRPⅡ是在M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企业生产计划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信息集成系统。MRPⅡ的基本思想就是把企业作为有机的整体,从整体最优的角度出发,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各种制造资源和产、供、销、财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使其协调发展,并充分的发挥作用。MRPII的核心是物流,主线是计划,伴随着物流的过程,同时存在着资金流和信息流论文格式。
④ERP阶段(Enterprise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
ERP是在MRP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成为企业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及决策的平台工具。ERP打破了MRPⅡ只局限于传统制造业的旧的观念和格局,把触角伸向各个行业,特别是金融业、通信业、高科技产业、零售业等,大大扩展了应用范围。
⑤电子商务时代的ERP
电子商务所带来的丰富的企业竞争手段和工具,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运用ERP将广阔的网络商机和传统信息系统中的企业资源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客户或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和直接的数据交换,强化了企业间的联系,使决策者及业务部门实现跨企业的联合作战。
可见,ERP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现有企业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科学化,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要求,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
2中小企业ERP运用现状分析
(1)企业对ERP的认识不全面,领导的支持与重视不够。中小企业ERP市场的软件行业门槛比较低,ERP软件开发商的技术良莠不齐,如一些功能单一的财务软件、进销存软件、MIS系统都被称为ERP,因而大部分中小企业所实施的ERP技术都停留在基础应用的层面,未充分开发ERP系统的高级管理应用。加之企业最高领导认为ERP的开发与应用属于信息主管之职,没有作为项目实施的统筹协调者参与其中,致使企业一些部门出于自身考虑会对ERP的实施会产生抵触[1]。另外企业会对软件商提出一些个性化要求,而这些要求有时与ERP系统的原理和逻辑相矛盾,种种因素影响企业ERP进程。
(2)ERP软件对企业的管理及组织架构要求较严格,使应用中理想与现实产生差距。软件商在ERP系统演示时由于不考虑每个企业的管理差异Enterprises,按照其软件产品理想的设计运作,因而应用流程很流畅。而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典型的生产经营型企业,一般都有独特的管理模式和不同的业务流程,企业的管理行为规范性欠缺,整个商务环境、商务规则欠明晰,日常活动中个性化成分比较高。而ERP产品大部分都是商品化软件,不针对特定行业,且ERP系统在设计上规定了比较严格的处理要求,企业的日常管理通常都达不到这个要求,使ERP实际应用中出现很多难点,甚至产生风险。
(3)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不扎实影响ERP的成功实施。基础数据库的建立对ERP的成功运行有着绝对影响,中小企业管理中普遍存在业务核算能力有限,在原始记录、定额管理以及核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数据资料方面的工作往往占到ERP系统实施初期工作量的70%左右,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等问题直接影响ERP系统的顺利实施。
(4) ERP系统的教育培训不彻底、不深入。正确操作和运用ERP系统功能是企业实施ERP项目的关键问题。ERP系统的使用者涉及企业各部门,包括各层次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这些人员知识层次不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原先对ERP系统知识不了解。通常企业会交由ERP软件商或者是专业的咨询顾问公司来对企业的员工进行ERP系统的教育培训。这种教育培训计划性差、时间短、要求不严格,并且没有的考核制度,使得培训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中小企业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导致人员流动率较高,ERP项目操作人员的变动频繁,对ERP系统的实施及后期的培训都带来不良的后果。
3 中小企业ERP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企业自身诊断,合理进行ERP产品的选型[2]。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各不一样,在ERP项目立项之时,要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对项目及其模块做一个明确和精准的定位,要清楚地认识自己行业的特点、目前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问题、期望达到的目标,然后去评估和选择一套真正适合于自己业务特色的ERP产品。ERP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企业的问题一定有很多,同时企业与企业之间也一定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所以,ERP的选择首先考虑能够解决共性问题的产品,通过ERP把具有共性的问题解决后,再二次开发去解决企业个性的问题,这是国外企业的经验,也是国内外企业实施ERP的一个较大区别。国内企业通常是要么不上,要么就想用ERP解决所有问题的观念,造成了ERP的成本非常高昂的现状。因而,企业必须明白,ERP是一个渐进的项目Enterprises,应一步步完善ERP系统,由主到次逐个解决问题。
(2)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引入ERP系统,实施是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在ERP实施中厂商和用户永远存在一个矛盾:厂商希望越标准越好,企业希望越个性越好。国摘要想确保ERP顺利实施,企业应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引进ERP系统的现代管理理念,对落后的经营方式、僵化的组织结构、低效的管理流程等进行深刻的变革,优化企业业务流程,解决企业流程标准化的问题,各级业务部门也应根据完全优化后的流程重新构建。通过ERP系统的建设,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让ERP的先进思想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这是保证ERP成功率的有效手段[3]论文格式。
(3)加强企业内部的“三大核算”,做好信息化基础工作。ERP是一个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内在集成性,某个环节的错误将导致一系列连锁错误。因而,在ERP信息化建设过程,要确保ERP实施的成功,中小企业应建立健全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三大核算体系,做好原始记录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管理制度和计划、实施、控制制度。在实施ERP之前,组织调动各部门人员,对企业的业务数据进行梳理与核对,最大程度地确保数据的全面与准确。在ERP实施过程中,对系统中的基础性数据进行实时维护,从而为ERP系统的成功应用奠定了坚实数据基础。
(4)建立ERP实施团队,培养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ERP的实施需要复合型人才,建立实施团队,通过教育培训使团队成员建立ERP的现代管理理念,了解企业管理知识,熟悉ERP的管理原理、管理机制和ERP各子系统的功能,掌握计算机原理和ERP系统的操作方法。同时,树立团队精神,培养团队的协作与协调能力。企业要建立长效的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升员工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技能。
(5)做好ERP项目的风险与预防,确保系统安全运行。无论运行环境多么优越,ERP项目各过程都潜在着风险。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有:项目规划不够合理,软硬件选型不当,项目准备不充分、实施过程控制不严,业务流程重组不科学,系统安全设计不合理Enterprises,实施效果未评估或评估不合理等等。因而,要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就应对ERP系统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明确ERP系统的实施范围和实施内容,设立ERP实施的组织机构,实施业务流程的控制与监督 ,建立科学的ERP实施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确定硬件及网络方案,设置操作系统授权和系统安全的权限,为防止意外灾害对系统的破坏还可建立远程备份和恢复机制,在计算机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恢复手工处理业务等步骤和措施,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总之,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中小企业,当务之急是要学习ERP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和深化ERP研究。抓住机遇,将企业信息化作为摆脱自身劣势,提高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力与发展能力的一种重要依托,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充分认识ERP的风险,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逐步利用ERP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力,并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韩承双,吴海峰.ERP风险分析与实施策略[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7,4:11-14.
[2]胡仁昱,褚彦淑.如何突被中小企业ERP选型难[J].财务与会计.2009,8:43-44.
[3]侯岩.中小企业ERP系统实施关键成功因素的研究[J].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30:30.
【关键词】ERP 会计信息系统 内部控制 风险 应对措施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行会计信息化管理。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壮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美国安然、世通、施乐等公司财务舞弊案的相继爆发,我国2004年至2005年,创维数码董事局主席被捕事件,中航油的巨额亏损事件的发生,使企业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健全风险机制,夯实基础管理。ERP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集成系统,传统控制体系控制措施在ERP环境下被软件系统的控制功能取代。作为ERP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控制必须从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向风险控制发展。本文在ERP系统环境下把内控方法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精炼地分析总结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风险,并且提出其应对措施,使ERP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理论更加系统化。
一、ERP会计信息系统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根据ERP环境下会计信息在企业中开发系统、录入数据、数据储存、部门职责、审计监督这一流程来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系统被攻击的风险加大
当今社会,ERP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多用户系统,用户只要得到授权,无论在企业的哪个角落都能可以访问系统。开放的技术环境很难避免非法侵扰,系统也存在着遭受非法访问甚至破坏的可能性。如果缺乏严密的系统控制,则计算机系统很容易受到攻击。
(二)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数据重复错误风险加大
与手工会计相比,在ERP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计算机系统的复杂性增加了数据安全风险。输出数据是否正确取决于输入的数据是否正确,一旦基础数据发生错误,将会导致错误的数据在系统内被重复使用,它便会像病毒一样,在系统内部被不断地复制,从而使错误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和放大。因此,在ERP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对数据输入的控制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会计信息存储方式变化,数据丢失风险加大
在ERP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会计信息是无纸化的,电子数据丢失的风险要大于纸介质信息。信息数据的数量、正确与否、排列顺序等几个方面会因为人为因素、设备因素、自然因素及计算机病毒遭到破坏。当今社会,企业外部人员对内部数据的非法访问、拷贝、监视及盗窃等可能对数据保密性造成破坏。另外,数据流失、数据读取、备份不及时、数据与其要求的数据库不匹配和人为造成的数据库的物理损坏都会造成企业会计数据的丢失。
二、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
在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在企业会计信息处理完整流程中风险的分析,下面将提出相应的策略来控制风险,使会计信息系统在ERP环境下更优发展。
(一)系统开发与维护控制
为控制系统漏洞,在开发系统时要利用网络在线测试的功能,检验整个系统的完整性,并应对非法数据的容错能力、系统抗干扰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以及系统遭遇破坏后的恢复能力进行重点测试;做好人员和设备等资源的整合配置以及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数据控制小组应当用测试数据来证明程序工作正常并确认就绪,开发完成后交操作人员并由信息系统库管理员备份留存。一旦发现系统软件可能存在安全漏洞,应立即进行在线修补与升级,并将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报告及时存储归档。
(二)输入数据控制
在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输入数据进行审核, 防止输入环节数据错误。审核方法包括:一种为将打印的凭证与人工凭证进行核对;对屏幕上显示的凭证进行人工审核,这种方法受操作员业务水平的影响较大,效率也比较低;另一种是进行二次录入校验,将同一凭证输入两次,通过计算比较两次输入的凭证是否相同,从而检查输入错误的一种审核方法,这种方法查错效率较高,但输入时间花费较多。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不同情况,对输入数据采用以上方法进行审核,确保输入数据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完整性。
(三)数据安全控制
为保证数据安全,企业首先应进行数据加密,既要保证加密的强度,又要保证加密和解密时间不至于过长而降低系统性能。还要避免数据的不一致性,要使一个用户事务的执行不受其他事务的干扰,进行并发控制。操作人员在每个数据使用过程都要有严格的身份识别,以确保操作人员合法。一经发现已输入数据信息有误,必须按照信息系统操作规定加以修正,不得使用非软件系统提供的方法处理信息数据。另外,企业至少应当在远离计算机设备和操作的地方保存一套备份和交易日志,以备丢失或损坏时重建。
三、结语
在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当前理论和实务界都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现代社会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会计信息系统已经与ERP相融合,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也不会脱离ERP内部控制体系。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ERP和会计信息系统都进行了分析探讨,从理论上阐述ERP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的基本理念,分析了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风险,并且提出了其应对措施。
分析表明,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存在多方面风险,随着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专业化和具有针对性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运用到内部控制之中可以用来预防和减少这些风险。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会在ERP环境下不断地被完善。
参考文献:
[1]锡德.阿德尔曼等.数据仓库项目管理[M].薛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论文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ERP课程 教学改革
论文摘 要: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从前的单一化转为复合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由此而生。ERP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指导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的关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提出了针对该专业ERP课程的“合理体系、多种形式、内容渗透、特色实训基地、多形式考核”的教学模式,并从本专业ERP的教学体系、教学形式、实训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和总结。
一、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健全和发展,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信息工作正以迅猛之势渗透到各行各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从前的单一化转为复合型。为此,1998年教育部在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调整时,将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5个专业整合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此措施是我国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生于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对于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的特点,它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又不同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课程涉及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管理与分析、经济管理类课程,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上除了掌握扎实的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它是对企业的内外部数据的集成,ERP这种集成性和面向企业的特性决定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虽然目前已有的一些教学方法如沙盘模拟、流程模拟等对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但通过调查发现,8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ERP教学普遍存在割裂其系统性,以及教学案例与真实企业有差距的情况。与此同时,现有的教学模式很难同时满足ERP应用型人才、ERP开发型人才和ERP高级人才的培养。所以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ERP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
ERP是由Gartner Group Inc咨询顾问与研究机构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当前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软件。在国内,大多数注册企业已经采用和购买了相关的ERP产品,而且在未来两年我国的ERP软件产品市场将达到500亿元左右。国际上,全球ERP市场近5年内将以年综合增幅37%的速度发展(来自于美国权威市场预测研究机构AMR Research)。2002年全球ERP市场总收入达100多亿美元,到2010年这一数字已增至500亿美元以上,其中中国的ERP市场总收入达到100亿美元。现在,市场对ERP人才的需求极其旺盛,而未来5年内,各种ERP人才缺口还将会越来越大。
目前,在ERP领域主要存在三类企业:软件供应商、软件、咨询服务商,以及软件应用企业。综合三类企业的需求,ERP人才[1]分为三类:
·软件研发类:这一类是到软件公司就职,从事软件实施工作,负责软件研发、测试、技术支持等工作。
·ERP实施维护类:这一类是到软件供应商或商、软件咨询服务的公司,担任企业ERP实施顾问,维护服务等工作。
·ERP软件应用类:这一类是到软件应用的企业任职,作为ERP的使用用户或企业内信息化的项目负责人,担任企业ERP项目推动,提升企业软件使用的效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ERP人才需求是多样的。因此,为了满足市场对各类ERP人才的需求,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采用崭新的培养模式。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ERP教学改革
现有的ERP教学模式并没有针对ERP市场对多样人才的需求而开展,所以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ERP市场需求的教学新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该模式采用校企合作、自主开发、理论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ERP公司合作及共建实训基地,并对不同就业意向的学生有侧重点地安排实习任务,使学生提前达到企业要求,保证学生毕业后快速进入角色。
1.ERP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
ERP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满足目前市场对ERP人才的需要[1]。课程主要涉及3个方面:技术与方法、操作与开发、过程与管理。教学过程既要考虑内容的连续性、继承性,又要考虑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涵盖如下层面。
(1)基本理论层面:介绍ERP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原理、流程等。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论部分,一般采用讲解与实验穿行的方式,此部分内容是本专业的必修课,一般放在大二进行。
(2)技术层面:介绍开发ERP软件所涉及的计算机技术、目前开发ERP系统大多采用的方案和流行ERP系统的二次开发的工具。
(3)实践层面:ERP实训,包括流程实训和开发实训。流程实训是必修环节,通过给学生一个设计好的应用案例让学生模拟ERP的流程,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此部分一般采用相对集中的课程实习,实习时间大约2周。开发实训是选修内容,此部分一般是面向毕业后从事ERP软件开发的学生而设定的,采用学生到ERP软件公司培训的方式进行。
2.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大量课件。这些课件可以形象化地说明ERP的基本原理,能在同样的一节课内比以前传授更多的知识。
(2)网上教学: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在软件工程的教学中建立网站,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站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下载和相关业界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离线的交流,同时网站也经常开展课程的专题讨论和专家在线讲座。
(3)双语教学:考虑到此领域国外发展较快,以及学生以后可能会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尝试实施双语教学,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课件和作业大部分采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给学生提供英文的课外阅读资料,使他们及时了解国际最新发展。
(4)虚拟教学:在ERP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按专业划分教研室的组织方式,根据ERP教学的需要,由来自全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组成虚拟教研室,既分工又协作地进行教学及教学研究活动。
(5)案例教学:考虑到ERP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我们将案例教学融入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深刻领会和明白企业的内部流程。
(6)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合作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课题。这种方式能够解决当前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7)讲座:资深ERP专家、工程师的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前沿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指导方向。
3.特色实训基地建设
ERP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课程的合理开设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高校在ERP实训课程的建设上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采取“校企合作”模式,而另一种则是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建立一套独立的ERP实验教学系统来模拟真实的企业运作。这两种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各有利弊。“校企合作模式”是目前大多数院校采取的模式,这种模式相对效果是不错的,但是这样一种培养模式难免局限于个别厂商的个别产品,缺乏对该领域的全面了解;自主开发模式由于教师的行业性质存在开发周期长等弊端。我们提出以校企合作为主、兼顾自主开发的特色模式。
(1)同知名ERP软件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包括建立ERP实验室(建立仿真企业环境、仿真企业流程使学生可以分角色模拟职能岗位)、大学生创业之星平台(训练学生的决策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抗游戏获得知识)、开展教学培训认证,以及共享专家资源、开展学生实习等多项内容。
(2)借助于高效丰富的教师资源和高素质的研究团队,可以与知名的企业合作共同申请国家或省市级基金,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对ERP教学上的持续改进、资源积累,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共赢。
4.多形式考核方式
ERP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考核的重点不应该只是理论考试,而应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ERP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另外,考核的功能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情况,而且是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理论采用考试的方式,实践课程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决定,而参加ERP开发实训的成绩由学生的答辩成绩和企业给出评价综合而定。
三、结语
总之,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特点改进ERP的课程教学,我们必须针对其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特点,根据市场需求、学生选择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宪奇.中国当前ERP人才需求的特点.首届高校ERP教学研讨会,2006.6.
[2]王海红.增设ERP训练课程提高管理实务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7):38.
关键词:GIS,CRM(客户关系管理)
GIS技术作为一种空间信息处理与分析技术,是在信息空间中构建与现实地理空间相对应的虚拟地理信息空间并在管理与决策中应用的核心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GIS技术应用已从主要为政府部门提供管理和决策服务,逐步拓展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
本文主要探讨GIS在CRM(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为GIS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及电子商务的实施提供一个切入点。
1.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企业存在的目的在于为客户(消费者)提供服务,这种服务主要是有形和无形的产品的生产和售前、销售(含产品的运送)、售后服务,通过服务获得的利润促进企业的发展,使投资者得到回报。
企业作为服务提供者通过一定的沟通渠道与客户进行单向或双向沟通,建立对客户的服务(售前、销售、售后)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不可能成为服务的唯一提供者,它要面对竞争对手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采用技术手段和建立一定的管理机制,完善企业与客户的沟通渠道,了解用户需求,改善服务,提高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以争取更多的客户和更大的市场占有率。这种需求导致了CRM的产生,同时也是企业“以产品为中心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模式”转移的必然结果。
CRM的实质是实现与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领域的客户关系有关的商业流程自动化并对商业流程加以改善。CRM既是一套原则制度,也是一套软件和技术。它涉及客户与服务提供者沟通渠道的建立,商业流程、客户、客户服务、服务提供者等信息的管理与使用,更为重要的是CRM能够提取用户需求、服务质量和效果、市场情况的信息,为管理与决策服务,具有商业智能和分析能力。CRM构成了企业的信息门户与面向企业内部商业流程的自动化和优化的ERP相比,CRM专注于销售、营销、客户服务和支持等方面,在这些方面比ERP更进一步。ERP的运用可带来企业运作效率的提高,CRM通过管理与客户间的互动,努力减少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发现新市场和渠道,提高客户价值、客户满意度、客户利润贡献度(profitability)、客户忠诚度,实现最终效果的提高。实际上,CRM的价值在于突出了销售管理、营销管理、客户服务与支持等方面的重要性,可以看成广义的ERP的一部分,二者应该能够形成无缝的闭环系统。
CRM系统的应用可以分为操作和分析决策两个层面。论文大全。
1.1操作层面
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沟通渠道获取客户的信息,并由系统的用户按照一定的工作流程,处理这些信息,并将信息的处理结果返回用户并向用户提交所需的服务。
操作层面应用要求建立单向或双向的沟通渠道,这种沟通渠道可以是传统的广告、邮件、传真、电话,也可以是现代化的基于Internet的沟通渠道,如电子邮件、BBS及应用服务系统。这些渠道所获得的信息都应该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进入系统,在管理中使用。沟通渠道的建立核心是呼叫中心(Call Center)的建立。
在信息处理、反馈和服务的提供方面,工作流(Work flow)技术将应用于业务流程的管理和多用户协同工作的管理。
在信息处理和服务提供方面,系统要提供客户和对客户服务的有关信息的录入、修改、查询和检索功能。对于,需要提供有形产品运送服务的CRM系统,还要把物流管理纳入系统中。
1.2分析决策层面
主要对CRM系统中的客户和服务信息进行数据挖掘,提取企业管理与决策所需的信息。论文大全。在提取的信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客户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客户空间分布的内在因素。
基于Internet和CTI的CRM系统实际是电子商务(E-Business)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 GIS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GIS作为一种空间信息输入、处理、存贮、管理、分析和输出的技术,其应用的核心在于空间现象、过程和规律的可视化分析。表面上GIS与CRM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但实际上,GIS技术是可以用于CRM系统中的。
首先,企业对客户提供的各种服务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具有空间分布特性和空间尺度,尤其是需要通过运输的方式提供有形产品服务的企业,其产品的运输是一种典型的空间现象和过程,即所谓的物流。另外,企业作为服务提供者,其自身、分支机构及合作伙伴具有空间分布特性。
将GIS应用于CRM中,实现了CRM中服务提供者、客户和服务等信息的空间化(SpatialEnable),可以挖掘CRM系统的信息中所隐含的空间现象、过程和规律,为企业的管理与决策服务。另外,GIS的网络分析功能可以用于企业为客户服务的物流管理。GIS在CRM中的应用,实质上是商业地理分析的一个具体应用。
组件式GIS软件,使GIS应用可以直接嵌入到CRM系统中,实现GIS应用与CRM一体化无缝集成;采用关系数据库存贮和管理空间数据使GIS数据与CRM数据可以统一存贮和管理。这些因素,使GIS技术在CRM中的应用成为可能。论文大全。
Internet GIS技术的发展为GIS在CRM中的应用开拓更广阔的空间,用户可以把自身所在位址的空间信息通过Internet提交给服务企业,企业可以通过这一信息为用户提供服务,尤其是有形产品配送和物流管理,这将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目前,GIS在CRM乃至电子商务中应用的制约因素,主要是所需的空间数据的获取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心开发的“中国之窗”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光盘及即将建立的GIS网站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另外,高空间分辨率小卫星遥感影像的面市也将有利于CRM所需空间数据的获取。
3. 应用实例
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为加强对自主开发的SuperMap系列软件的市场营销、销售及技术支持的管理,开发了一套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其中把GIS应用于客户空间分布的分析和市场决策。
该系统采用SQL Server和SuperMap 2000全组件式GIS软件进行开发,开发语言采用Visual Basic 6.0。系统实现了客户管理的主要功能,并增加了GIS的功能,实现了由图形查询所在区域的客户、由客户显示客户所在区域的图形、制作客户分布专题图的功能,为SuperMap系列软件的市场销售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空间分析功能。
论文关键词:企业资源计划,作业成本,成本控制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企业应用ERP,采用作业成本进行成本核算管理,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在成本控制方面往往还停留在传统对成本进行制造过程的控制,因此探讨在ERP中如何应用作业成本对产品进行全程控制,尤其是在设计阶段进行预防性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成本核算法
ERP的成本核算方法采用的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利用计算机系统对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费用进行分配与汇总。但是在实际的成本核算前,最终产品和劳务中的间接费用正在大幅增加,使得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严重失真,影响企业决策。传统成本计算法是以直接人工、直接机器工时除以产品数量滚动得出的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这里的产品成本是以BOM结构为基础,按照各部件的标准成本、标准人工费率、标准间接费率计算出来的,在产品入库时,系统结转产品的标准成本和用量差异,按照不同的设置自动生成不同的财务凭证传递到总账。成本计算的方法也分为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标准成本法。现行ERP系统重在对直接材料流转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成本的计算以事后计算为主,只是达到了在物料变动的过程中实时得到产品成本,以保证和财务数据的一致性。
二、作业成本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传统的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制造环境下成本核算准确性的要求,而以“作业动因”为成本分配基础的“作业成本法”正越来越被企业所认可。作业成本法以“顾客消耗产品、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资源消耗成本”为基本理念,将作业作为成本核算对象,通过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将作业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作业成本法强调“全过程”的成本分析观点,认为作业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工作,是构成产品生产、服务程序的组成部分。同时资源的消耗又形成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所以,对产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就都集中在了对制造产品所消耗的作业的成本计算和控制上。
三、作业成本法和ERP融合的理论基础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ERP)是在制造资源计划(MRP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ERP是一个集成企业生产运作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业务实现的信息化系统,它将贯穿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生产、销售、采购、财务、人力资源等模块的供应链、价值链连接起来,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循环流动,达到信息的共享和资本的增值。ABC法与ERP融合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资源观的集成
ERP(企业资源计划),顾名思义,其核心是企业资源;而ABC体现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管理理念,资源同样是ABC的核心。所以,资源是ERP与ABC的重要概念,资源观的能否集成是ABC与ERP能否集成的根本。ERP主要是按物流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在物资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过程中所消耗的一切资源。而ABC是按资金流和价值流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待企业在整个生命链中所需消耗的一切资源,如:产品研发费用、服务费用、投诉处理费用等。可以看出,ERP和ABC在资源问题上只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得出的。
(二)成本计算对象相同
ERP系统采用滚动计算法计算产品成本,成本计算对象包括每一件物料、零部件和最终产品,同时ERP系统中的工作中心文件是编制工艺路线清单和计算产品成本的基础,因而也作为ERP系统的成本核算对象。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这两个前提之上的,以作业为核心中介,以成本动因为媒介,关注产品成本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因而,它的成本计算对象归结为最终产品、作业中心或制造中心,与ERP系统的成本计算对象相符。
(三)成本管理思想相同
ERP系统完全按照产品成本实际发生的过程,依照产品结构自下而上逐层汇总,把每一件物料的成本累加起来计算产品成本,注重成本形成过程的管理,体现了过程管理思想。作业成本管理是以作业活动为成本管理的中心,注重每一作业的完成过程及其资源的耗费情况,同样体现了资源耗费的过程管理思想。
(四)管理目的相同
ERP系统管理的核心是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充分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建立一种能实时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的客户-制造商-供应商网络和继承的利益共同体,以增加客户满意度、增加利润和改进产品质量、增加销售额、降低成本及增加市场份额等;而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对“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分析,不断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的,以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因而他们的管理目的是一致的。
四、ERP中应用作业成本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
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便是利用作业的特征和优势,在立足于最低层次的维持性成本控制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进行改善成本控制,追求实现革新成本控制为目标的成本控制。
因此它也是对经济活动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虽然作为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一个切入点作业成本核算中一开始便对作业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的流程,可以起到一定程度控制成本的作用,但是作业是一项动态的活动,它的实质会随科技的进步,技术的革新而改变。原本作为增值的作业可能会变为不增值的作业,高效的作业可能会变为低效的作业,相同的作业可能会要求更低的资源消耗,更高的产出。因此对作业分析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经营过程每个时点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作业分析控制。同时需要对企业经营活动整个作业链每个作业及它们之间的节点,联系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控制。传统的成本控制中,主要是对制造成本的控制,其控制的空间集中在生产过程。而ERP中的作业成本控制是对产品完全成本控制。ERP中的作业链是以顾客的需求为起点,为顾客服务为终点,通过设计、执行一系列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售后服务的作业,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在作业链的各个环节上的活动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前后作业间存在着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产品价值伴随着作业活动的发生和转移而在企业内部外部流动、转移、最终到达顾客。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对成本控制便是对整个作业链、价值链的控制,以达到系统成本最低。
(一)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的原因分析
根据帕雷特定律(如图1所示),80%的成本通常由20%的作业引起,产品的主要成本发生在制造阶段,因为产品材料、人工成本主要在这一阶段形成,因此要加强该阶段的生产过程成本控制。而产品设计阶段虽然发生的成本较少,但设计一旦完成,产品成本的65%~85%就已经被决定了,因而要想大幅度节约、避免、降低成本,则应在作业链的设计阶段实施。因此在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控制成本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在设计阶段便采用目标作业成本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法设计来避免不增值、低效作业发生,提高产品的顾客价值,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采用标准作业成本法对作业链整个过程进行成本计算、分析、控制、反馈实现降低成本。
(二)ERP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的方法
应用作业成本法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通过索本求源的方式将顾客对产品要求的功能价值与产品将发生的作业消耗的资源成本结合,在设计阶段便力求避免非增值作业、低效作业出现在产品中,追求的是最低作业、成本资源的耗费带来最大的产出价值,是一种前馈性的成本控制方式,是革新控制战略思想的一部份。应用作业成本法在设计阶段进行成本控制可结合成本企划思想来实现。成本企划被1991年发表于美国《幸福》杂志的《锋利的日本秘密武器》论文中喻为“最富潜力的竞争武器为预测、监控和解释成本的体系。”成本企划的思想是先基于最可赢得消费者认可的售价减去企业期望的利润来倒推计算目标成本,再运用所谓“成本控制工程”的手段来确保生产的产品满足目标。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适销对路,保证利润。成本企划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成本,即在产品的企划和设计阶段就关注到将要制造的产品成本允许是多少。成本是事先限定好的,制造过程实际消耗成本乃至顾客的使用成本都不能超过这一范围(如图2所示)。
成本企划在日本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它可以说是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始终拥有强势竞争力的根源。但成本企划在分解目标成本时采用的传统成本法分解目标,难以索本求源,真实反映成本与制造的关系,因此会导致目标成本分解的扭曲,并削弱其持续降低成本的可能。本文认为应在成本企划中引入作业成本法,将其目标功能与目标成本的关系通过作业这个因果联系真实反映出来,提供持续降低成本的工具,形成作业成本企划思想。将作业成本法嵌入成本企划思想中的流程(如图3所示)。
下图反映了作业成本法应用到成本企划中的流程步骤。首先通过对市场进行充分调查明确市场顾客对产品功能价值的需求并确定价格,在此基础上扣除企业利润,从而设定产品目标成本。然后采用如设计评价、成本留保、权衡方案等可能的辅助方案对用户的需求功能从整体、部件、组件直到零件进行逐级功能分解,然后根据相互之间的目的、手段关系,将各功能联系起来。在功能分解的过程中始终将功能成本目标与其完成相应的功能作业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并且通过对作业链中的作业价值分析,找出增值作业、非增值作业、高效作业、低效作业,消除和降低作业达到降低成本。同时运用并行工程(CE)、关键路径法(CPM),找出作业活动的最短路径,缩短过程时间,优化工程周期,降低成本。最终通过采用作业成本法对设计出来的产品进行模拟综合评价,如果通过则投产,否则需重新修证设计,反复循环最终设计出实现功能、作业成本目标双重要求的产品、从而实现超前的成本控制。
五、结语
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的ERP系统为作业成本法的成功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本文对在ERP系统中实现作业成本法作了探讨。ERP系统中引入作业成本法就是在信息的处理上增加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在信息分析上,增加有关作业成本分析的方法。二者对实施的企业有较高的要求,企业不可急于求成,盲目效仿,一定要在具备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引入并实施。
参考文献
1 于宁.ERP下的成本控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2 孟宝刚,王翠山.ERP系统中的成本管理[J].现代生产与管理技术,2006, (3).
3 宁亚平.ERP整和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与分析[J].财会通讯, 2006,(1).
4 郝雅静,郑燕. 作业成本法嵌入ERP系统中的理论框架研究.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3) .
关键词:电力行业,信息化
作者对电力行业的国家体制,企业的管理体制,电力公司(只要指发电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作了一些研究,虽然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我国的适合于电力行业的管理软件,从底层的自动化,数据采集软件,到上层业务管理软件再到财务人力资源,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也做过一些调查,还有就是国外很多大公司也纷纷推出适合于电力企业的管理软件,erp软件。科技论文。我想谈一下我的见解,不对之处还请各位专家给予批评。
一、我国电力行业信息化的优势
1.财力比较丰富
财力是做好信息化的一条原则,没有财力,我们就不能投入人力,不能投入物力,不能采用新技术,好软件。科技论文。
2.技术资源相对比较丰富
与其他行业进行相比,虽然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不管是现状还是技术水平都不如金融业和电信业,但是相对于其他行业都还比较丰富,比如商业、冶金业、炼制业,虽然我们的高层管理信息系统不太发达,但是我们自动化控制系统是比较先进的。
3.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大环境
现在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自己都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强盛的一个条件,所以对于我们电力企业同样是一个契机,当然企业也需要抓到这个机会。
4.电力企业体制改革
现在电网分开逐渐开始起到作用,电力企业必须注重自身发展,发展自己的企业品牌,就需要降低成本,强化管理。
二、不足之处
1.打下了国有企业的烙印
由于原有电力企业属于国有企业,进行行政管理,所以领导和员工没有危机感,他们没有认识到自身面对的挑战,随着改革的逐步进行,这种现象会逐步改善。科技论文。
2.流程需要改进
电力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还是停留在七八十年代,没有太多的改进,这些也需要改进以适应信息化建设。
3.合适的软件产品比较缺乏
国内的管理软件存在着通病:重技术,轻管理。同样在电力行业的软件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电力行业的软件应该聘请电力行的资深专家结合行业特点进行分析,再由软件开发商进行开发,国外软件虽然也大批打入国内市场,但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软件还是寥寥无几,而且价格昂贵。
虽然存在不足,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电力行业的信息化正在大步伐的进行,许多电力行业软件企业应运而生,在我们欣喜的同时,也要警惕避免出现一拥而上的局面。
【关键词】ERP系统 企业内控 案例
ERP自20世纪90年展至今,在整合企业资源、衔接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瞩目的成绩。但是在ERP发展过程中,也逐步显示出一些问题,如ERP层级结构不甚合理,ERP模块松散和非标数据格式导致的信息不畅等。本文以A大型集团实施和改进ERP过程中解决问题为例,就ERP中设置内控的关键点及如何运用ERP对企业进行整合管理作探讨。
一、A大型集团在ERP实施前遇到的问题
A大型集团(以下简称“A集团”)以“A”品牌为依托,实施“品牌+连锁”的经营战略,现有直营店五十余家,加盟店一千余家。A集团原先在ERP系统中独立运作各种系统,包括销售系统、管理系统、用友财务系统及集团财务系统。财务系统有两个在并行运用,凭证在用友财务系统里录入完毕后还需手工导入集团财务系统。随着企业发展,多个系统的分散使用使管理上的瓶颈口也接踵而至。企业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统结构分散,缺乏集成性,在内部控制方面不能相互衔接,无法满足未来企业集团化后信息集中掌控与跨业务流程的协同要求。由于各个信息系统之间相对独立,缺乏统一的数据平台和数据结构,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数据不能实时传递与共享,数据重复录入,各系统之间数据又存在差异,对账难度大,信息统计滞后且无标准接口,很多数据需手工录入或导入,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
因此,解决集团ERP系统的构建及构建过程中的ERP结构的设计、内控点的衔接、集团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数据共享、效率提升等问题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A大型集团ERP项目的具体实施
A集团ERP项目的主要设计目标是推动集团财务业务一体化,实现财务和综合业务系统集成,建立起企业资源管理平台,逐步实现财务、业务和门店销售系统的紧密集成,提高业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高效性,有效降低库存占用和采购成本,增加资源共享程度,增强数据分析功能,更全面地通过多维度分析财务、销售、成本等信息。
ERP系统实施后应实现或达到:(1)满足基本的会计核算要求;(2)集成业务、应收、应付等源系统,实现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统一,将财务管理延伸到各个部门和业务环节,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管控;(3)支持对主要业务流程的实时监控和报告,强化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实现业务在线审批和监控,规避或降低内部营运风险;(4)编制财务报告、报表;(5)建立决策分析系统。
三、A大型集团ERP实施的范围
经典的COSO内部控制结构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而在ERP系统的设计中,所嵌入的内控思想则是根据这五部分内容而展开。
ERP系统简单地说,包括企业三大资源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绝大多数的企业资源计划是以产品和主营业务为基础的,所以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ERP组成结构,但所包含的企业资源流的基本概念是统一的。企业资源计划就是对三大资源流进行全面的集成管理,是信息技术与现代企业先进的管理思想的结合,全面集成了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ERP系统是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而不仅仅是信息系统。它利用企业的所有资源,包括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资源,为企业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创造最优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赵贵华,2006;陈文静,2004)。
ERP在应用实践中,扩展了更多的管理模块,包括多工厂管理、设备管理、运输管理、分销资源管理、过程控制接口、数据采集接口、电子通信等模块。它增加了优化流程设计的思想,扩大了管理的范围,融合了离散型生产和流程型生产的双方面特点。通过对多模块的管理和集成,ERP极大地扩展了业务管理的范围和深度,通过数据接口的统一性,对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和采集,达到采购、生产、运输、分销、人力、财务、后勤、支持性组织等全方位的涉及和管理,即涉及企业所有的供需过程和管理结构,对供应链和企业运作的供需链的全面管理(赵贵华,2006)。
A集团的ERP主要包含了分销、制造、财务三大部分。通常ERP系统包含了许多功能模块,但是也有一些是通用的,它们是财务、制造和生产计划、销售和分销、工厂维护、质量管理、物料管理等等。
四、A大型集团ERP系统与内控的衔接与整合
(一)系统框架设计
1.控制环境的有效衔接。A集团ERP系统中设计有三个相互连接的子系统:零售分销系统、制造控制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三个系统将企业所有的资源,包括业务、员工、组织结构、管理阶层的授予权力和责任等全部关联在整个系统之中,系统数据相互关联、互通,确保任何业务的发生、审批和会计记录都是一致并及时的。系统同时科学地部署合理的账套,设置统一灵活的科目结构。
2.ERP系统中风险评估和控制。A集团系统设计的重要部分是全面预算。预算是风险控制的前提,是对风险的预先评估和风险标准的制定。内控强调事先设置预算,包括经营预算(如开发预算、销售预算、销售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等)和财务预算(如投资预算、资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等),用于分析、查找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控制实际发生额不会偏离正常轨道。
在控制活动中,ERP的主要设计为有效的信息处理,用于业绩评价以及通过管理流程的优化来规范关键业务流程和提供财务监控手段。如系统提供的多种报表生成工具,产生管理所需的各种报表,以及业务数据的生成和分析处理,库存及资金等有效管理模块等都对信息处理和分析起到支持作用。再如,Oracle系统①中设置一级主管审核,每个部门都设有对应关系的上下级审批和权限,在经过相应权限的管理人员审批后的业务才可以进行并提交生成财务数据。
3.有效、统一的管理和数据共享。统一的信息平台,可实现财务管理信息的高度共享和有效的信息沟通。通过财务系统的实施,实现集团化财务管理,企业内各分子公司财务数据和相关基本数据的共享。如统一的会计科目、统一的客户和供应商等基础信息、统一的银行设置信息、统一的财务报表规范和财务分析、财务信息,在各个流程和模块间高度共享、统一的系统设置和维护功能、统一的业务处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及各项业务。
(二)系统优化设计的关键因素
1.灵活的系统设计。死板的系统和系统结构只会限制企业的管理和部署,在企业项目归属变动或供应商所提供的商品有所变化时,以往的ERP系统只能进行机械的手工调整将整个项目的全部历史数据的上下级关系和联动的归属关系全部改变。在该项目ERP设计中,设计了很多弹性的关键域。如会计科目表是关键弹性域,其中预留段就是可以在公司某一结构或项目归属变动时,进行灵活添加和选用,不用死板地套用以往所设定的科目和上下级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管理和控制。
2.标准的数据接口设计。标准的数据接口能够有效保障企业数据的连贯性。该系统中利用标准的数据接口,进行业务源系统与会计核算的信息和业务流程的整合,保证企业数据的有效共享、传递和分析。
3.系统安全性访问设计。系统安全性访问设计的关键在于保证信息的安全性,通过职责对应的默认账套来实现业务实体间的权限控制和数据访问隔离。企业相关人员如果需要在Oracle系统中访问各分、子公司进行查询处理,应在系统中为相应人员建立用户和职责权限。
4.支持未来系统深化应用及持续改进。在ERP系统设计中,还预留出一些标准接口和字段用于未来进一步对系统的提升和改进,包括增加新的系统模块以及随着企业业务的变化对系统的改进。其主要目的是为未来实现财务共享服务打下基础,为未来集中资金管理打下基础,支持未来费用报销模块实施及为未来财务分析及决策支持打下基础,从而可以在未来进一步对ERP系统进行维护、提升和改进。
A集团实施的ERP系统,融入了内控要点,建立起企业资源整合管理平台,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和财务状况,实现了企业的全面预测,以及对业务全过程的控制和监管,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2] Alexis leon.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技术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胡仁昱,魏文翠.ERP系统的按需实施[J].北京: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9(18).
[4] 胡仁昱,杨光平,张敏.会计数据接口标准化与会计信息的社会化共享[J].太原:会计之友,2006(10).
[5] 王东迪.ERP原理应用与实践――Eastlight ERP[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关键词:ERP: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3-0097-02
引言
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伴随着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而产生的。在企业在建立了会计信息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有了很大的转变。通过计算机的使用,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提高,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大量减少。然而,ERP的运用也加大了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难度,使得人们对由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的一系列信息的质量问题感到担忧。因此,企业如何构建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应对面临的风险,对中国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进行改进就是该论文的研究出发点。
一、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要素分析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ERP系统使企业所处的内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并要求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新设计,这样也就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
2.风险评估。风险,是指对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目标设定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的前提。首先根据企业战略目标,设定相关的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目标、合规性目标与资产安全完整目标,将内部控制目标逐级分解,并根据设定的目标合理确定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的风险水平。
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虽然企业的整体目标没有改变,但是伴随着业务流程的改变,系统的开放性、信息的分散性、数据的共享性,都极大的改变了以往企业封闭、集中的运行环境,从而改变了传统的风险控制内容和方法。
3.控制组织。(1)组织控制。ERP系统使企业对原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新设计,这样也就改变了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层次扁平化,部门职能按照ERP系统功能重新分配,加强部门之间信息传递的无缝化管理,各部门不在是“信息孤岛”。在ERP系统环境下,要对会计信息系统组织结构做出调整,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对各类岗位进行重新的划分,在授权过程中运用内部审计,建立权、责、利相结合的岗位责任制,坚持岗位轮换制度,达到岗位之间相互制约、预防风险作用。(2)系统开发与维护控制。系统开发控制是为保证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各项活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而设计的控制措施,它应贯穿于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运行测试与维护的各个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明确开发目标,制定项目管理计划;利用网络在线测试的功能,检验整个系统的完整性;一旦发现系统软件可能存在安全漏洞,应立即进行在线修补与升级;会计信息系统维护分为正确性维护,保证系统各模块数据正确、安全、连续运行。(3)数据安全控制。数据安全是指防止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被故意地或偶然地泄露、破坏、更改,保证信息使用完整、有效、合法。加强数据安全控制措施主要有:数据库自动备份与恢复功能,建立数据信息定期备份制度和数据批处理或实时处理的处理前自动备份制度;采用先进的身份验证技术。操作人员身份的验证包括数据的录入、数据的修改等各种环节,每个过程都要有严格的身份识别;数据加密技术;并发控制。
4.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业务传统控制活动嵌入到计算机程序,业务控制的有效性依赖于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和信息管理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2)监督检查方法主要有:信息系统审计,包括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防范舞弊行为检查;财务部门对信息系统内部审核监督。
二、ERP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流程优化及控制点分析
供应链环节控制是以企业物流业务为主干线,包括库存管理控制、销售管理控制、采购管理控制及分销资源计划管理控制等。处理企业从原材料供应和产品的存储到产品销售的整个流程,其物流管理的核心是库存管理,并要综合考虑整个物流供应链的管理。该过程的主要信息和数据有物品代码资料、物品库存资料、供需方的资料等,其中销售计划、合同和定单是主生产计划的入口数据。
生产管理是制造业的主体业务,包含MPS的制订、资源的利用、下达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的控制等业务。包括制造标准控制、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质量管理控制及设备管理控制等。这个过程的运作涉及很多企业的重要基础数据,如物料清单、工艺路线、工作中心资源与能力等。
生产环节控制点主要有:生产过程中有关职务的必要分离;对产品的计划实施控制;产品进度进行控制;对机器设备要定期维护,及时检修,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产品质量控制;产品成本控制;生产机器设备安全控制等。
由于ERP方式下,业务部门在处理业务的同时也完成相应业务的会计—记账处理,如仓储部门除了记录各种入库材料,商品的种类、数量以及实物的收支保管外,还同时负责有关账户的会计记录,因此会计部门的实时监控成为必要的控制手段。
会计信息系统业务控制,包括总账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应付账款管理、预算会计、现金管理、账簿报表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及成本会计等。财务集成控制是最终完成ERP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关键,是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最终结果的体现,也是一个中心的最终体现。
企业往来收、付款业务主要是指企业之间的主营业务往来款项的收付核算。也就是销售业务和采购业务发生的货款支付。销售收款业务主要进行从客户处取得货款并进行会计核算和进行企业与客户之间应收及预付往来款项的核算与管理。采购付款业务主要支付供应商的材料款并进行会计核算和进行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应付及预收往来款项的核算与管理。
成本系统主要是核算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材料费、人工费、设备损耗费等,将这些费用进行归集、计算、分配到产品成本当中去。成本业务环节控制主要有:成本管理人员随时监控工单的生产情况,对异常工单,如工单上缺少必要的签章和其他重要信息的,应拒绝进一步处理,并通知相关环节;成本核算人员填制的会计凭证须由会计主管核准签章;制造费用分摊的方法应由企业统一制定,各成本核算人员无权修改和选择;成本监控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如物料数量的异常等应及时通知相关环节和部门主管;采用标准成本核算的,物料标准价应由企业统一制定,各成本核算人员无权修改和选择。
总账业务是会计核算数据的主要入口,也是对外会计报告的唯一出口,企业所有经济业务的汇总会计核算都在此进行。其业务控制主要从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输出三个环节进行控制。
数据输入环节的控制:(1)所有由原始凭证人工填制的记账凭证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并具会计主管审核签章,同时履行一定的交接手续,然后才能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2)机内其他业务处理转入的凭证在转入时都要自动标注出处;某个部门的某个业务员编制,由谁审核。(3)凭证输入时对重要的数据项进行检验。(4)为防止多人同时操作输入凭证造成重号、断号、串号,对正在操作的数据—记录进行加锁,避免同时多人操作同一条记录。(5)所有进入总账作业的凭证都要进行审核,未经审核的凭证不能记账。凭证一经审核就不能被直接修改和删除。审核时会计人员要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对凭证的合规性、完整性、正确性进行审查核对;技术性审核是检查凭证摘要是否简明、扼要、科目借贷对应关系是否正确。审核后,审核人员要签章。
结论
内部控制的发展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但仍旧是当今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论的热点话题。目前,中国国内内部控制规范才刚刚开始,中国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十分活跃。在此过程中,适当地借鉴国外内部控制规范比较成熟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实际做法,对提高中国会计领域内部控制工作进程有很大帮助。随着ERP系统在企业中广泛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已经嵌入融合到ERP当中。本文通过对ERP与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进行整合,研究了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组建,并结合COBIT框架,研究了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实施,旨在帮助企业在构建会计信息系统时提高风险意识,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认真细致地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不折不扣地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Stephen Hag,Mauve Cumming,Donald J.Me Aubrey信息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第4版[M].严建援,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张瑞君,蒋砚章.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刘翔.ERP与协同决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物料清单(BOM);存储过程;企业资源计划(ERP);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11.132.3
物料清单(Bill of Materials,BOM)属于重要的基础数据,也是构成ERP的核心,它表明产品的各部件、零件和原材料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每个部件所需要的零部件的数量,它的结构设计的优劣关系到ERP系统能否正常、高效地工作。现在的制造型企业,产品结构相当复杂,有的产品种类繁杂,批量大小不一;有的产品由众多零部件组成,其中重点零部件和长周期零部件较多,生产周期长短不一,因此,BOM管理比较复杂,如果不能快速、高效地生成和分解物料清单,则整个ERP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势必给企业的正常生产带来阻碍。由此,研究BOM及与之相关的算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BOM的概念及与作用
BOM,英文全称为Bill of Materials,中文译为物料清单。BOM是ERP系统中最基本的内容,是针对ERP产品结构的一种描述性文件;BOM是一个结构表,用来标的产品及其相关零部件的结构关系。
BOM是构成物料需求计划的基本信息,是联系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的桥梁,是外协加工和生产装配的主要依据。因此,BOM在ERP系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关系到整个ERP系统的运行效率。
2 BOM结构分析与改进
ERP系统要准确无误地计算所需物料数量和加工次序,首先要使系统能够清楚企业所制造的产品构成以及使用到的物料等情况。数据库设计的关键是怎样将BOM的树形结构转成计算机能识别的规范数据表。利用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可以很清晰地描述各种物料需求的数量和相互之间的组成结构关系。
现提出一种复合型BOM设计方案,该方案包含两个表:MaInfo和MaStructure。MaInfo记录物料的基本信息,MaStructure记录产品的结构关系。之所以将信息拆分成两个表,主要是因为在ERP、MRP中物料包含的信息非常多,如果将所有信息存放在一个表中,数据库表将过于庞大,造成数据库难以维护。
复合式BOM结构保留了“单父-单子”的优点,对于每一层系统只定义一次,可以大大节省存储空间。并且,当母件的结构发生改变时,只需修改一次数据库即可,保证了BOM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同时这种结构保留了“单父-多子”的优点,BOM结构清晰,在分解时算法相对简单,从而有助于执行效率的提高。
3 基于存储过程的BOM遍历算法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SQL Server存储过程的BOM查询算法,该算法可直接在SQL Server数据库中使用存储过程。通过SQL Server存储过程,创建一个临时表,通过一个循环语句实现对表的查找,由于存储过程在数据库服务器端运行,该算法执行效率较高,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实验数据表明,随着ERP产品的结构复杂度的增加,该算法相对于传统递归算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其算法简要描述为:
(1)创建临时数据表temp;
(2)将要查找的对象放到表temp中,且置该对象的level为1;
(3)While(表temp中的子件不为空,且level=@level do);
(4)Begin;
(5)将表BOM中所有满足BOM.father=temp.children的对象插入表temp中;
(6)Level=level+1;
(7)End;
(8)将表temp1中相同的对象进行合并。
采用表中记录结构作为BOM及其展开表的数据库模式,上述算法的简单实现如下:
create proc1 expa_BOM( @ top varchar(50))
as
begin
set nocount on
declare @ level int
create table # temp (top varchar50),parent varchar(50),child varchar(50),age float(8),level int)
select @ level=1
insert #temp select @ top,parent,child,age,@ level from bom where father=@ top
while exists(select * from #temp where child is not NULL and level=@ level)
begin
insert #temp select @ top,a.parent,a.child,age * t.age,@ level + 1 from bom a,#temp t where a.parent =t.child and t.level=@ level
select @ level =@ level + 1
end
select * from #temp where child is null
set nocount off
end
go
输入参数@ top表示某产品的根节点,在主程序中调用存储过程。
基于存储过程的BOM查找算法是一种分层算法,其主体实现采用的是标准SQL Server语句,可以充分利用服务器的资源,提高了算法的执行效率。
4 结束语
BOM作为ERP系统的核心,其数据结构的设计和检索算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ERP系统的运行效率。本文在分析ERP中常见的BOM结构和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复合型的BOM结构设计及相应的算法,并采用存储过程来实现BOM的查找。实践表明,该方法随着ERP产品结构复杂度增加,更能显示出其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彭克勤,岳清.BOM的关系型数据库设计及算法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12):14-16.
[2]闵志坤,王时龙,任亨斌.一种新型BOM检索方法的研究与实现[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01):109-112.
[3]HUANG Xue-wen,SONG Yu-bin,LIU Xiao-bing.Study on vicious cycle node checking algorithm for BOM based on search technology[J].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2009(08):2942-2944.
[4]熊光彩,莫蓉,毛海鹏.基于XML的BOM信息共享和存储[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2(05).
[5]罗鸿.ERP原理设计实施(第三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马越,仇志华,马长志.面向减速机产品BOM多视图关系的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0(09):217-220.
[7]王卫国,闫光荣,雷毅.一种新的制造BOM存储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0(03):558-562.
作者简介:李治(1977-),男,湖南益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数据挖掘、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