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5 17:31:36
导语:在外交思想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任选课;科研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259-02
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任选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提高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质量,同时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切实的收获,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大学本科教学中对于学生科研意识培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选题和论文写作方法训练等培养目的,本文尝试在外交学专业任选课的教学过程中探索贯穿科研意识培养的各种途径,以期建立一种能提高学生科研意识的切实可行的专业任选课教学模式和培养策略。
一、培养科研意识的必要性分析
在外交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任选课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专业任选课?专业任选课程是根据学分制培养目标要求,为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课程中的选择性,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的智能结构。专业任选课一般是在本科二年级及以上年级开设,区别于公共课和必修课。以笔者所在的专业为例,目前外交学专业本科生所学课程类别包括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四个方面。其中,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三个部分。
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高等教育的课程类型。按照目前通行的分类,大概包括以下八种:Survey course,service course,introductory course,capstone course,general educational course,principles course,majors & non-majors course,seminar course。结合笔者所在的外交学专业具体情况,笔者认为专业任选课程一定程度上兼具探索型课程(Survey course)和研讨型课程(seminar course)的性质。
那么,在任选课中贯穿科研意识的培养有什么样的益处呢?是不是所有的专业任选课都适合进行科研意识培养的训练?这样的意识培养的训练能否让学生得到真正的进步,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众多专业选修课中,既有一定实践性,又有一定理论性的那部分课程,是比较适合对学生进行科研意识培养的,因为纯学术训练,是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培养任务,在本科阶段比较难操作。正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课程,学生才有一定兴趣去涉入。在实践部分的带动下,开始进入理论研究的领域,让学生既不会太感枯燥,同时也能开始得到学术能力的训练。所以,在整个课程总量中并不占多数的专业任选课就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有计划的训练和尝试。
以本专业正在讲授的《媒体与国际关系》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典型的跨学科课程,同时涉及新闻学和政治学的部分领域。该课程主要讲授西方媒体和国际关系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相互间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对西方媒体的运作状况有所了解。同时,对于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媒体相关控制和有效利用,也要把握相关规律性的知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媒体作为一种社会权力的政治功能,了解影响媒体政治报道包括国际新闻报道的诸因素,了解政府和媒体的关系,了解国际新闻报道和流动的现状,深入讨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传播等问题。
二、教师应积极主动,大胆革新
任课教师应树立培养科学研究精神的教学理念,通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注重介绍本学科发展历史、灵活选择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等课堂教学改革,使专业任选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平台。
在相关任选课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分析和评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方法论的普遍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探索过程本身的特性应用到其他的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担负更积极的作用,向学生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去帮助学生提炼他们在探索、研究过程中的观点和方法,使他们不自觉地将探索行为升华为探索问题的经验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探索能力。
这里涉及到对于课堂教学怎么认识的问题。在本科二年级及以上年级的层次,教学不能简单停留在灌输知识的阶段,同时,专业任选课也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课,更应该视具体课程的特点展开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总的目标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形成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同时,能让学生的研究潜质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如果在这个阶段错过了研究潜质的发掘,就要等到研究生阶段再进行。对于并不准备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这种意识的缺乏不吝是一种损失。因为,研究意识的培养,研究潜质的开发,对于毕业之后一生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
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在课堂上领悟到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多参加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种学术性和公益性的活动。同时,能对学生在毕业阶段撰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提供一些理论和方法的积累和促进。现如今经常听到本科生的论文指导教师对于学生论文质量的抱怨,追溯原因,不外是态度不端正,专业基础不扎实,研究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如果能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的几个学期做一些关于科研意识培养的工作,相信毕业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整体上一定会大有提升。
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接纳新观念,大胆革新,以促进自身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从教学中发现可研究性的课题,是提高教学绩效、培养学生研究意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如何发现,这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具有研讨性质的专业任选课中,除了课堂上正常的就教学内容的交流外,建议任课教师留出十分钟左右的问答时间,这是能够让师生双方都能有所进一步交流并相互促进的重要阶段。
高等教育阶段和中学教育阶段在教学方法上存在比较大的区别。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而更多地以指导者、协调者的身份出现(程红玉,2006)。师生间应该确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平等与合作的新型师生观。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革新教学方法。
经过一个学期的系统而渐进的研究训练,让学生养成平等、诚实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以及相应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习惯。这些特点,都是需要普通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养成并具备的。
三、师生应转变观念,科学认识研究性学习
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得个性解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和中立点(张典兵,2011)。在专业任选课中探寻科研意识培养策略也是基于这样的初衷。
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类型,属于探究型课程,就是前文中提到的survey course。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有效地把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结合进去。这一点的有效进行,对研究学生的研究意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同时,也可以在学生中采取自愿的方式,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的运作不能流于形式,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开展研究工作,包括通过脑力激荡互相商讨、选题的分析、论文写作进展的交流等等工作。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我们还应强调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是建立在共同研究兴趣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探讨和相互激励更能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样,以本专业正在讲授的《媒体与国际关系》课程为例,在一学期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坚持让学生在相对集中的资料收集和选题探讨中最终形成选题,学生之间就具体研究兴趣也自觉形成具体选题的研究小组,在一个学期中有序并高效地完成了全部工作,到期末课程结束时,各研究小组的论文也已基本完成,少数小组的论文甚至达到了公开发表的水平。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各种观念加以组织和改组,有利于学生建构能力的发展。(张建伟、陈琦,1996)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都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参与到小型的团队协作中,这样也能让学生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到团队协作的精髓,同时,对参加工作后的协作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奠基。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等综合分析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探索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中,应学会发现问题和学会研究方法是相对比较重要的部分。研究性学习,既要在不断的阅读和讨论中领会研究方法,同时,也要学会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本身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合格的科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
最后,对于专业任选课中对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从学校的角度,还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首先,在硬件建设方面,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在资金方面的倾斜投入力度,具体表现在帮助学生学习和利用网络资源的网络平台建设、数据库引进与建设、各种网络资源的整合等。其次,对于像拥有含有外交学专业一类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的高校,应多举办一些大型研讨会、定期邀请著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在师生间举行一些科研竞赛等活动,以在整个校园内营造学术研究的氛围。最后,就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这项工作的完成肯定不是一日之功,需要结合整体教育目标和各校实际,具体而务实地开展。包括如何看待师生科研之风,如何看待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如何考量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的工作中的付出等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程红玉.后现代课程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泰山学院学报,2006,(3).
论文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软实力成为大国竞相角逐的对象,国家文化利益成为各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宗旨和目标。作为中国软实力核心的文化外交发挥着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手段难以达到的独特作用。孔子学院是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外交,孔子学院对中国的文化外交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
一、孔子学院诞生的背景 文学
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促进文化自身和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成为各国人民之间增进了解和友谊的纽带,对加强各国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广泛和深入,汉语的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在提升,汉语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的重视。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2003年作为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宣布了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的计划。中国国家汉办将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民族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北京设立了“孔子学院总部”。
可以说,在海外建设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积极推动的项目,也是21世纪初中国外交的一个战略。“孔子学院“的英文名称是”Confucious Institute”,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其学说在世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人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首要记忆;对世界来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因此,该名称体现了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底蕴,也体现了新世纪中国文化将逐步融入世界的发展趋势。
自2004年11月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办以来,从尼罗河畔到乞力马扎罗山,从富士山下到伊洛瓦底江边,从五大湖区到西伯利亚田野……在世界五大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已设立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短短4年,孔子学院花开全球,其发展速度非常惊人。孔子学院的迅猛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得益于世界迫切了解中国的需要。“孔子学院”是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园地,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是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合作的桥梁。毫无疑问,孔子学院的诞生、建设和发展势头对中国塑造和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的良好国家形象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文化外交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二、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
文化外交指的是主权国家以维护本国文化利益及实现国家对外战略目标为目的,在一定的对外文化政策指导下,借助包括文化手段在内一切和平手段所开展的外交活动。文化外交的独特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一国的国际形象。
建构主义认为,通过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对外放射,国家将产生文化影响力,从而建构其广泛受到国际认同的一国的国际形象。对中国而言,建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是国家形象设计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中国以国家自身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积极推动世界的和谐化进程,积极发挥文化外交在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中的作用,从而逐渐塑造起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孔子学院具有文化外交乃至公共外交的属性,其目标就是要推广汉语和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让外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价值观念,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同时,增进友谊,共创和谐世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是语言,孔子学院在传播汉语的同时推广中国文化,成了既便于操作也很有需求的文化外交行为。陈至立在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上演讲时说,孔子学院要成为“海外汉语推广的基地,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
2.铸就强势文化,提升一国的文化竞争力及综合国力。
一国的文化交流状况基本与国家综合国力成正比,经济水平高、综合国力强的国家,文化外交的水平相对就高,也就容易成功实现对外战略目标。
正如汉斯•摩根索所言,“较之军事、经济等因素,文化如果运用得当,将能征服人们的头脑,产生持久、稳定的战略效果”。在文化多样化发展的当今世界,能否占据文化主角地位,即是否具有强势文化,将对一国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从传播学角度看,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强势文化的拥有者而言,在政治上、经济上对受众在吸引力方面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强势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其它国家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依然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和认同度,中国外交在国际机制和国际事务中的实际参与度和话语权依然有待加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各国对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而孔子学院正是以传播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孔子学院在海外迅速走俏并加速了“中国热”的升温,为中国的文化外交带来不少福音。
三、孔子学院对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意义
1.加快中国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的推广对文化传播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华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华文化。有了汉语作载体,中国的书刊、杂志、影视、网络信息等流传于国门之外将不再举步维艰。
汉语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共同感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纽带,在汉语的国际推广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加快京剧、影视剧、文学作品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满足国外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使中国文化成为吸引亚洲乃至世界的文化磁石;同时这也将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2.促进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本国语言的国际化是国家之间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和象征。近代以来,中国人走出去传播汉语言文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长期仅限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领域。2002年,中国开始酝酿在海外设立语言推广机构。孔子学院是海外汉语教学推广基地,同时也是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窗口,是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的平台,也为中国的文化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传播学视角看,“孔子学院”的文化国际传播应该是搭建双向的桥梁:一方向是中国输出其语言、文化以及塑造本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向是从与国外进行交流活动过程中吸取其优秀成分,以服务于中国文化及与国际先进的发展水平接轨的事业。正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理查德?鲍姆所说,“中国政府通过孔子学院提升国家形象,正在向世界展示一张柔和的孔子的脸”。〔〕〔8〕孔子学院正是中国文化外交的一项创新举措,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外交,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3. 有助于化解“中国“,优化中国国际形象。
目前,中国的国际形象,特别在西方,基本上是由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信息传播体系塑造的,其向世界散布的“中国“,使中国国际形象极大受损。美前日本防卫所言旧俗史部长星岛九夫发表文章指出:“最近,‘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我长期以来一直作为美国战略、美国国防和战略安全保障问题的专门研究人员,对中国进行观察,得不出这种结论。成为威胁的该是别国,而不是中国。”韩国学者李映周也系统批驳了“中国”,他指出“ 认为中国在21世纪强大起来必然构成对外扩张 ,威胁别国的观点是荒谬的” 。但是 ,化解“中国” ,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澄清。“ 孔子学院 ” 的发展正是向世界大声发出自己的声音 ,向世界说明中国 ,辩解是非曲直。
2008年8月,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在开幕式上“四海之内皆兄弟”、“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论语》中的名句,通过一幅幅缓缓展开的巨大画卷中凹凸起伏的方块汉字展示给全球几十亿人面前,我们看到的是受儒家影响的大国风范和礼仪;奥运会开幕式正是颂扬了中国的儒学价值观。中国用活字印刷版不断变换的“和”字,通过奥运会这个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情怀,和要与世界人们共同缔造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
各地孔子学院正赶上了这个好时机,做到了让世界人民对中国、对“和文化”价值观的尊敬、理解和赞同。孔子学院通过平和、 吸引、 寓教于乐的方式营造理解 ,释放善意,以此打破隔阂、误解,使不同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加深对中国国情以及中华文明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化解中国、优化中国国际形象;有助于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无穷魅力;有助于展示中国文化外交的独特魅力。
四、结语
21世纪是各国软实力较量的时代,也就是以文化力量为中心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尤其是在经济崛起、国力大增之时,更应该注重挖掘文化的潜力,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外交当中一项创新的举措,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最鲜亮品牌。孔子学院的事业才刚刚开始,虽然它在兴建中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但从长远来看,孔子学院对中国的文化外交的促进和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实现了“让中国走进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目标,搭建了文化国际传播的双向桥梁,在这种双向文化传播中,通过自身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不断走向成长和成熟。
参考文献:
〔1〕 汉办:第二届孔子学院大会特刊〔J〕, 北京,2008.29.
〔2〕 彭新良:《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一种全球化的视角》〔M〕.北京:外研社,2010.475-476.
〔3〕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
〔4〕 王宁宁:关于海外“孔子学院”的全面认识,科教文汇〔J〕,2009(6):134.
〔5〕 【美】肯尼迪?沃尔兹著:《国际政治理论》〔M〕.胡少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1992.152.
〔6〕 刘乃京:文化外交—国家意志的柔性传播,新视野〔J〕,2002(3):66-68.
〔7〕 宗焕平:孔子学院的独特影响力.瞭望〔J〕,2007(11):96-97.
〔8〕 李智.《试论美国的文化外交:软权力的运用》,《太平洋学报》〔J〕,2004年第2期.
1.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具体做法
在现有政策指引下,本科授课的专业课教师要严格把关,授课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听懂,学生听不懂的,任课老师,要经过再培训后上岗,好老师的标准是学生制定的,要侧重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统一专业课教学大纲,基地班与普通班可以区别对待,制定相应大纲后严格执行,不要出现相同教学大纲下,不同的授课内容。
严把考试命题环节,必须做到不泄题,命题后,必须由责任教授会同任课教师一起讨论考题深度、广度、题目的大纲覆盖程度、考试重点等,同时,严格考试纪律,监考老师必须做到统一思想、客观公正地监考,不要同一门考试,有的考场监考严,有的考场监考松,一定要做到监考标准统一,让学生认识到,监考教师都是公平、公正的,并严格控制试卷批改时的客观公正性。
做好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首先,指导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动手进行毕业论文工作,不论是调研的题目还是研究性的题目,这不很重要。其次,在论文答辩前,指导教师必须客观地写好评语,因为你是最了解学生情况的,然后交给评阅老师评阅,合格的学生才有资格进行答辩。最后,在答辩分组时,务必做到导师回避,答辩时考查的是学生对论文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表达能力。
本科毕业设计推优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前提是导师认可毕业设计绝大部分工作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才具备推优资格,指导教师也要有一定的素质,不要为了争省优,忘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素质。再者,争优答辩时指导教师必须回避,否则“护犊子”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因为,我们推优的目的不是满足教师个人的虚荣,而是对认真做毕业设计的学生的一种激励和认可,让他们把这个信号传递下去,作为下届学生的导向。
2.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具体做法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体现我院科研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招收研究生的最终目的是,将我们所学传授给学生,让研究具有可持续发展,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所以,既然招收了研究生,就认真负责地指导好,评价指导老师的标准仍然是由学生制定的。
硕士论文质量是最能够说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建议指导老师在学生入学半年后,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研究方向,让研究生在接下来的2年多的时间里,沿着这个方向做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做到严格要求,定期交流,全程掌控和指导。
硕士研究生的要严格控制质量,杜绝一切学术违规现象,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导师必须严格审查、署名,并承担作为导师应该承担的责任,保证学生论文的质量,没有导师署名的论文,学院不予承认,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认定标准为“北大核心版”。
体验角色完成任务。教师教学时要抓住一些感人的情节,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通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书本中的人物“活”起来,这样就可以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创业”教学中,组织学生排了一个情景剧:开餐馆。由学生分别扮演两个合作者、厨师、服务员等,要求针对开店构思、经营战略、位置环境、食品特色以及管理经营等进行表演,剩余同学当观众和评委。表演结束后,全体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谈感受,从而深刻理解和把握创业知识的学习。情境教学必须注意:一要“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二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创设的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需要。三要恰当,教师要把握好准备及表演的时间长短,不可太费时。
二、命题式小论文写作开展主题演讲
德育小论文作为一种新的题型,它不同于辨析、论述题等,也有别于议论文,它可充分考查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具体解决的能力,既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有力体现,也是德育课理论联系实际的突出着力点。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课堂演讲,要求观点明确,立意新颖,短小精悍。“命题式”小论文开头应简洁明快,有理有据,直入主题,切忌泛泛而谈不着边际缺乏说明力。如讲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内容时准备布置《对我国环境问题的思考》的课堂演讲,开篇需言简意赅直述我国环境现状;中间部分应结合有关知识点深入挖掘,全面剖析,思路要清晰,如可以综述环境问题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来合理安排选材的详略主次,力求有条不紊;结尾部分是个落脚点,要充分利用好这点睛之笔,点面结合,如针对我国环境的严峻形势提出坚持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使学生真正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进而达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总之,德育小论文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各部分要紧扣主题,学生必须注重知识的累积和逻辑归纳推理,适度体现独特的创新精神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三、多媒体辅助下的探究-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运用音乐、下载的图片、与理论实际相关联的视频、影像、电子课件等多媒体计算机作辅助,通过激发探究,诱导发现和应用创新三个基本教学阶段,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主要环节是: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课时,由于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所以首先用计算机出示某某公司简介和一组工作画面,再播一段学生所熟悉的市场叫买、叫卖的热闹场面,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贴近自然,可以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探究动机,学生能够兴致勃勃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哪一个是公有制经济,哪一个是非公有制经济,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同学们还可以列举很多事例,很有说服力。
四、社会实践
传统的德育教学比较重视知识性、灌输式。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著名德育专家朱小蔓提出了“生活德育”模式,就是理论来源于生活,就应当回到生活中去。因此中职德育教学必须把学生以往的经历和曾经的生活感受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领悟所学相关知识,内化理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效地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德育实践活动又可以对学生施加外在的影响,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内在结构。这样内外交流,相得益彰,就可以保证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如参加一次社区服务活动,立足所在社区(村居),开展敬老爱幼、助残帮困、清洁环境、公益宣传等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学校树立良好的形象,活动后由被服务单位填写《海洋学校学生假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记录表》反馈意见。返校后上交德育教研室,并纳入个人德育量化考核。该模式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和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结语
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24-02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与之相适应,各地新建上百所本科、高职高专院校,还有许多专科学校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升格为本科院。据不完全统计,扩招以来的十多年中,有超过600所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在这些新升本科院校中,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特别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亟待我们研究解决。
一、制约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制约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1.缺乏对本科教育的研究和教学经验。由于新升本科院校是由专科升格而来,教师普遍欠缺对本科教育教学的研究,对本科办学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本科教学的规律理解掌握的不够深入,特别是缺乏为本科生授课的教学经验。具体表现为不熟悉本科教学的大纲和内容,对本科生的学习需求不太了解,难以很好地驾驭本科课堂。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师们早已适应了专科教学,有些做法已经成为习惯,有时会原封不动地带到本科课堂中。升本之初,有许多学校本专科学生并存,有的教师直接将用于专科生的那套教学做法用于本科生教学,没有考虑二者在教学目标上的差异。有些本科才有的教学环节(如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以前没有经历过,更是没有什么经验可循。当然,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前进的,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学习与实践的过程,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同样如此。随着升本时间越来越长,教师会在教学中积累经验逐渐适应本科教学,但是被动地适应本科教学与主动地胜任本科教学还是有区别的。新升本科院校如果要快速发展,教师也必须快速提升教学能力,只有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多学习多吸纳,才能快速进步。
2.教学能力不能适应本科教学需要。本科教学与专科教学是有差别的,新升本科院校原有教师需要经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才能完全适应本科教学的要求。新升本科院校为了师生比等指标达到要求,通常会在升本前几年突击招聘,快速扩大教师队伍,这严重地影响了师资水平。因为新招聘教师有些是从其他行业转入,并且硕士或博士毕业、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所占的比重较大,他们的教学经验不足,教学基本功急待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为数众多的青年教师是新升本科院校未来教学科研工作的生力军,代表着院校未来发展的希望。但是很多青年教师不是来自师范院校,虽然大多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只能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前进,教学效果不佳,教学专业水平进展缓慢,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帮助他们快速提升教学能力。
3.对教学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升本后,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本科生与专科生存在差异,也想到要确定不同教学目标、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但是仅仅认为本科生综合素质高、自学能力强,于是简单地采取增加本科生课堂教学内容、多安排些课后自学内容的做法,以此作为与专科生教学上的区别,并且认为本科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强,对他们的管理也有所放松。还有的教师认为本科教育要与专科不同,就要加强理论教学,不再像专科那样在动手能力训练上投入太多精力,从而忽视了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实,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很多新升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类型确定为应用型,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那么不仅不应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反而应加强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学历、职称结构总体水平偏低。新升本科院校教师学历、职称总体偏低的原因,一是原有老教师职称尚可但学历偏低,而新进教师多为青年教师,学历学位可以达到硕士或博士,但职称偏低;二是新升本科院校通常没有高级职称评审权,需要参加高教系统的统一评职,与老牌本科院校的教师相比,新升本科院校教师评职准备时间短,积累的工作业绩、科研成果较少,在评职时处于劣势,因此新升本科院校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职称结构。
5.科学研究能力较弱。长期以来,作为专科学校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导致新升本科院校教师对职业能力、行业需求的关注较多,而对学科理论前沿的关注不够。并且原来专科办学时申请科研课题的机会较少,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锻炼。新升本科院校办学模式由专科时的“产学结合”或“工学结合”转为“产学研结合”,对科学研究的要求有所提高。学校升本后,本科教学工作也需要教师在专业方面有较宽阔的视野,能够引入专业前沿知识,并且教师需要承担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如果科研水平不够,指导能力较弱,很难在选题、写作、答辩等方面给学生有效指导。
二、促进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升本科院校教师既有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需求,也有提高学历、职称的需求,此外还有拓宽视野、加强对外交流的需求,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新升本科院校应着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研究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为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群策群力,共谋发展,作为新升本科院校的哈尔滨金融学院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提出“凝聚共识,履职尽责,内涵升本,提高质量”的主题,活动目标就包括解决教育思想观念和理念相对落后和陈旧的问题,确立大学理念、培育大学精神、建设大学文化,解决教师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只有消除教师认识上的误区,才能真正做好本科教学工作。此外,特别应该注意的是,新升本科院校往往科研实力薄弱,切忌重理论轻实践,也不应急于扩大规模、上层次(建立硕士点),应充分发挥原有的善于培养学生较强应用能力的优势,努力培养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新升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学历职称水平的提升。除学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外,教师个人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既要有总目标,也要有具体目标,既要有短期目标,也要有长期目标。首先确保坚定的政治立场,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品质;其次要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教育教学基本功和教育教学能力,掌握并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方法;再次要具有教育科研意识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3.有针对性地采取培养措施。对于青年教师应重点培养教学能力,可以采取听课助课、实践锻炼、外出进修学习、参加教学能力培训班、组织教学竞赛等多种方式,快速提高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对于中年骨干教师可以为其海外访学创造条件,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参加远程课程培训,扩展视野,提高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的能力。对于老年教师应重点提高科研能力,可以采取举办科研方法培训班、课题申报辅导讲座、设立院级课题等多种方式,快速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为有提高学历需求的教师创造条件,从时间上给予保证、从经费上给予支持,积极支持教师提高学历。
4.开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新升本科院校应以专业为单位建设教学团队,设立专业带头人,围绕专业建设,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培养措施。选派团队中的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或在本专业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高校去访学提高或攻读学位。根据需要从行业聘任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加入专业教学团队,以便与老师沟通指导和相互交流。在推动专业建设的同时,提高教师个人专业能力和水平。
5.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学院升本后应加强校际交流乃至国际交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到同类院校交流考察,不仅教师能够拓宽视野,更新业务知识,提高自身能力,还能够为科研工作创造机会与灵感。如果教师对科研工作的兴趣浓厚了,科研成果就会越来越多,不仅为今后自己评定职称进行了积累,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好的、具有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论文选题,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毕业论文(设计),更好地驾驭课堂。
6.建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旨在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促进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手段,能够引导教师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借助有效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对教师是否在工作中履行了职责、是否完成了规定的任务、是否达到了教学的要求进行评判,从而正确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同时,可以发现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之,制约新升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新升本科院校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积极对策,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才能快速提升办学质量,实现跨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国华,易佑斌.新升本科院校教师职业发展规律探析[N].邵阳学院学报,2005,(06).
[2]柳洪琼.新升本科院校教师结构定位探讨[N].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3]舒礼平.新升本科师范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D].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05-01.
关键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专业英语词汇
随着世界茶叶贸易的发展和茶叶外贸活动的增多,茶叶专业对外英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茶叶专业急需一大批专业英语对外人才。茶叶专业英语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一系列茶叶常用英文知识,还要能掌握常用的英文对外交流语言和词汇,更要听说读写样样俱全,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好展示国家形象。
1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作用
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培养具有多方面能力的茶叶对外英语人才,首先是阅读对外英文文献的能力,对外英语人才要能够熟练的翻译茶叶英文文献;其次是书写文献和论文的能力,这对茶学专业秘书的培养至关重要;最后是对外交流能力,茶学专业的对外交流需要掌握一般性的英文交流术语,便于商业谈判和文件的签订。茶叶专业对外贸易涉及到对外贸易各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商务英语、生物英语、医学英语、科技英语和营销英语等。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茶叶专业英语针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服务对象;(2)茶叶专业英语针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服务内容和任务要求;(3)茶叶专业英语词汇,根据不同行业的常用英语和句法,有不同的专用句式和词汇,也有着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方式;(4)茶叶专业英语的对外使用上,无论是从语法单词和句式的复杂性,还是谈判和交易的灵活性,都大大的难于普通英语教学。《茶叶专业英语》主要任务是运用英文的词汇语法和句式,进行茶叶专业的教学。通过茶叶专业英语知识、语法和句式的讲授,让同学们掌握茶叶专业英语词汇,能够看懂茶叶英文资料和文献,并能进行简单的茶叶专业英文交流,最终能够书写茶叶专业英文论文和进行茶叶专业英文资料的统计整理。这不仅仅要求茶叶专业英文授课教师能够顺利的完成相关课程,也需要教师能够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引入和时展有密切联系的茶叶专业对外英语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书写茶叶专业英语论文,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茶叶专业的教学,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网络的构建,更是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最重要的是联系实际,讲解和目前行业择业就业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行业要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国茶叶产量提高依赖于茶叶科技的发展,茶叶科技的发展又为茶叶教育提供相关教学资金。近年来茶叶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培养大批的茶叶专业对外英语人才,他们具有优秀的英文文献阅读和书写能力,也有着良好的对外英文表达能力,为我国对外茶叶贸易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目标
茶叶专业既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教学专业,也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改进的新型教学专业。茶叶专业融合农业专业、工业专业、商贸专业、医学专业和英文专业等多个学科的专业内容,对各个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连续多年保持10%的发展势头。茶叶商业贸易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沿海地区的茶叶贸易在全球市场上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强劲的竞争力。因此茶叶专业对外英语人才缺少,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最主要的短柄之一。茶叶专业对外英语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相关人才有着专业的茶叶知识和对外英语知识,也要能够了解用人单位专业发展需求。根据自我所学专业和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进行有效调整,最大限度发挥自身实力,创造可观的企业经济效益,并在对外贸易的谈判和协议签订中熟练进行交流,提升企业形象。
3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
3.1优化授课内容
茶叶专业英语有很多不同的方向,和不同方面的课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茶树病虫防治学、茶叶生物化学、茶史与茶文化、茶叶审评与检验、制茶工程与茶叶机械和茶叶营养与保健等等。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一般选用国家编写教材和学校自助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国家指定教材主要为学生专业知识打基础,自编教材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学生能力编写。教学内容也不仅限于教材和课本,通过目前行业热点的深度挖掘,找到行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学生能力培养。通过教材结合课外知识讲解,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发言提出问题和课外口语锻炼,书写锻炼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能力。专业的研究不仅仅要紧跟行业潮流,还要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国际茶业对外英语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要提倡学生阅读相关茶叶英文期刊和杂志,探讨国际前沿茶叶英语问题,提高学生专业认知力,掌握最新茶叶科研成果。
3.2改进教学方式
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英语老师旧的教学思想。讲授的内容仍旧老套,毫无新意。这样不仅制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使教师思想和教学内容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使教学目标和企业要求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移,取得的教学效果很差。茶叶英语的教学和其他专业的教学一样,都要做到活学活用,不仅要以教材内容和教师教授为主要授课方式,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求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材与课外知识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交流。只有交流互动,才能加快信息传播和知识传递,才能紧跟时代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要求,才能使教学内部达到弄懂弄会、活学活用的目标。教学不仅要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同时也要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讲授不能仅限于教材的内容讲解,更要深挖教材内容的具体含义,教材和现实关联的密切程度以及教材对行业职业的指导意义;教学方式要多元化。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以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发展为次要目标进行教学。教学方式可以运用课件讲解、实物介绍、学生讲解和学生自主讨论、网络讲解和网络作业任务布置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的茶叶英语知识,通过课外的反复练习和企业实地的操作演练,达到企业岗位职业要求。
3.3重视教材选取
教学活动是围绕教材进行展开和规划,目前茶叶英语教学活动展开是依据国家规定的《茶叶英语》为主要教材,茶叶英语教材内容涉及英语专业的知识较多,与茶叶专业相关的内容较少,因此对茶叶专业英语发展会产生一定影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宗旨为:在茶叶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进行相关英语知识的学习,过多的茶叶英语内容讲授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所以茶叶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成为茶叶主页英语学习最主要的问题之一。茶叶专业英语教学应该结合市场相关专业的发展情况,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以及对外交流英语口语要求等等,进行专业教材的选取工作。教材编写首先要注重格式、语言的规范化;其次根据茶叶英语专业的教学方向和知识特征,进行教材的选择。同时要综合多本教材和期刊来编写茶叶英语专业教材,尽量做到结构合理,内容合理和教学方式的合理。结构合理指的是教材编写的整体框架和课程的整体要求符合,能够反映当前茶叶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内容合理指的是教学的内容要足够的全面和具体,涉及的知识面要广,细节突出主次分明,能够完整的讲授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合理指的是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要能够把握茶叶专业英语教学的重难点,重点进行讲解。结合茶叶专业英语领域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两方面内容,进行茶叶英语的教学。综合以上多方面的教材编写要求,我们编写出新的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课本《茶叶英语》,《茶叶英语》将基本茶叶英语知识、课外茶叶英语拓展、对外茶叶英语研究和企业茶叶英语专业职位要求几方面结合起来,具有注重基础和实际操作,紧扣时展特征,反映当前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优点,是不可多得的优秀茶叶专业英语教学课本。
3.4完善考核方式
茶叶专业英语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具有以下改革:改变以成绩作为主要考核结果的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学生出勤率、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的考核,期末成绩只作为学习考核的参考条件之一。考核的目的不在于对比学生成绩好坏,而在于让学生发现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成绩;也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课外努力完成老师和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就业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学效果考核方式有以下几种: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堂作业完成情况、课外预习复习情况、实地实践操作情况、销售演讲和期末成绩考核情况。只有多方面考核,才能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评价。
4结语
通过对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中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材建设等改革,基本建构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体系。茶叶专业英语教学不仅要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仅要掌握基本茶叶专业基础知识,还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茶叶课题的书写以及对外茶叶商贸的交流。学生的自学应该成为茶叶专业英语学习的主要方式,老师提供相关的资料和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完成自学,使其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延燕.中西方文化中动物词汇的象征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1(15):206-206
[2]李昱霏.我国中庸思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109-110
我院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为契机,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卫生局的领导、关心、支持下,在全院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医院在医疗质量、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合作等工作中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涌现出了一批敢于吃苦、乐于奉献、表现突出的科室和个人。为激励全体职工在新的一年里努力拼搏,再创佳绩,经医院研究决定,在全院开展评选年度先进科室、先进个人等奖项评选活动。现将有关评选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原则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保证客观、实事求是;
(三)评选务必与质量考核紧密联系;
(四)评选意在弘扬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工作精神。
二、先进科室评选条件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二)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并完成医院开展的各项任务。能较好地完成年初下达的“工作任务书”中规定的各项内容,认真按季度完成“工作任务书”的自查工作,在全院年终考评工作中综合成绩位居前列。
(三)在医院管理和执行卫生部中,能认真完成各项工作内容;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开展教学、科研、撰写论文及完成科研课题等。
(四)在开展“改进服务细节,提升服务质量”活动、“百姓放心医院”活动中,科室工作突出。
(五)在民主评议行风、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中,科室工作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赞誉,经院纪委、监察室检查各项工作能认真落实,有效地遏制了开单提成、吃“回扣”、开大处方、收受红包、私自收费、乱开药、乱检查等不正之风。
(六)科室人员团结协作、互帮互学,充分发扬了团队精神,在医院各项工作考核、评比中表现突出。
(七)科室的各项医疗指标、业务收入、科研论文、教学工作、医德医风、行业作风等项指标,经检查考核,客观得分名列前茅。
(八)科室的每月各项质量指标,客观得分名列前茅(由经济管理科负责统计)。
(九)实行一票否决制,凡出现医德医风、行业作风及重大医疗质量缺陷引发的医疗纠纷,经查实确系科室管理工作不到位而产生的责任,将取消评先选优资格。
三、先进个人评选条件
(一)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二)积极参与医院“改进服务细节,提升服务质量”活动、“百姓放心医院”活动。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岗位工作职责,无任何违规、违纪现象。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医德高尚、廉洁行医、为人正派、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责任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乐于奉献、爱院如家。
(四)在科室工作中服从组织安排、顾全大局、团结同志、相互协作、工作能力强、工作实绩突出、受到同行及患者的好评。
(五)在各级部门所进行的各项工作考核评估中成绩优异,受到表彰,尤其是在行风评议中表现突出,实现了“零投诉”,起到了标杆和示范作用。
(六)凡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基本合格及以下等次的人员,均无参选资格。
(七)实行一票否决制。凡出现医德医风、行业作风、医疗纠纷和有投诉者,经核实情况属实的将取消评先资格。
四、单项奖评选
(一)完成七项医疗指标前列的科室(完成床位使用率较高;完成人均收治病人率较高;完成手术量较高;完成特大手术率较高;医技科室工作量涨幅较高;门诊诊疗涨幅较高;经济收入明显增长。由医务科负责组织统计)。
(二)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由医务科负责组织统计)。
(三)自治区科技进步奖、市科技创新奖(由科教科负责组织统计)。
(四)自治区、市科研专项奖(由科教科负责组织统计)。
(五)自治区级、市级科技成果奖(由科教科负责组织统计)。
(六)医学科技奖(由科教科负责组织统计)。
(七)优秀论文奖,包括院级优秀论文(由科教科负责组织统计)。
(八)举办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专业学术讲座或学习班、研讨班(由科教科负责组织统计)。
(九)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奖的科室。
(十)教学工作获奖(由科教科负责组织统计)
(十一)临床路径工作完成较好的科室
(十二)参加区、市各级竞赛获奖的科室、个人(急救技能大赛获奖人员、中医药理论与技能获奖个人及集体。由医务科负责组织统计)
完成指令性任务较好的科室(对口支援下乡工作较好的科室、医疗保障工作完成较好的科室、选派到120工作、到急诊内、外科工作较好的科室,由医务科负责组织统计)。
五、评选范围
先进科室在全院范围内评选;先进个人由科室评选;单项奖的评选由医务科、科教科组织初评后上报医院审定。
六、评选的办法
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进行评选,由科室民主推荐,全院评选、公示。
七、评选名额及评选要求
1.先进科室按全院科室总数20%的比例评选;
2.先进个人按所在科室总人数5%的比例评选(20人以下的科室可报1名,人数在35~40人之间,不足40人的,原则上可报2名)。
关键词:高职教育 英语教学 调整 转变
我校晋升高职院校以来,招生由原来的杂、乱、差转为现在的高中统招,生源质量明显提高,这就使英语教学面临全面更新。因此,我们在教学观念、教学目的、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调整与转变,以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对高职教学提出的更加重视实用能力培养的需求,提高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采用《新编实用英语》(New Practical English)作为教材。每课都有独立的交际主题,且听、说、读、写、译诸项技能的培养与训练都围绕同一交际话题展开,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2.进一步克服忽视听说技能训练的弱点,加大听说技能、特别是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把培养一定的实用口语交际能力作为重要任务。
3.加强对应用文等实用文体阅读能力的培养,满足在一线工作的业务人员实际的涉外交际需要。
4.将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具体体现于实用英语能力的培养之中。应用能力既指应用语言基本功的能力,更指把这些基本功运用到实际涉外交际中的能力,即实用能力。应用能力是实用能力的基础,实用能力则是应用能力的具体体现。
5.认真贯彻“学一点、会一点、用一点”,“听、说、读、写、译并重”和“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
6.“教、学、考”相互照应。《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和样题》所规定的项目和要求都在教材教学中得到反映和训练。学完《新编实用英语》第二册可以参加“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B级考试,学完第四册可以参加A级考试。
具体到课堂教学,笔者想就听说读写四大模块分别讨论如下:
一、高职英语听说教学(Talking Face to Face & Being All Ears)
“说”(Talking Face to Face)包括两个紧扣交际主题的对话样例,供学生学习模仿,并配有五个短小的交际话题模拟练习,使学生边学边练。
“听”(Being All Ears)是对Talking Face to Face的扩大与补充,以体现听力训练的范围要广于说的训练的原则,并为阅读作铺垫。
听力课的教学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听懂词与句子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对语篇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所听材料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的能力。听是说的基础,只有听懂,才能试图去表达。听力的基础训练一般分为“单听”(Micro-Listening)与“整听”(Macro-Listening)两部分。前者旨在训练学生解决听力的特殊困难,如易混淆的因素、字母、数字、句型等,并为整体训练打下基础;后者在于训练学生全面理解对话和短文,并扩大英语学习者的知识面。
1.让学生反复听,直到听懂为止。精听(Intensive Listening)永远是听力训练的基础;而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积压太多听不懂的材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所以听力材料一定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多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要想让学生认真听,最好的办法是边听边记,或者边听边说,即要求学生将所听内容适当加以记录或要求学生复述、概括听到的内容。这样在进行多种训练的同时,还可使学生精力集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可以给学生听一些趣味盎然的小对话,小故事,甚至幽默笑话,或者让学生适当听些英文歌曲并要求他们边听边记下歌词原文,等等,以期调动学生积极性,将单纯被动的听变为积极主动的听。
4.将听说教学融入到精读等课的教学中去。如精读课上,教师对一些重点词汇及语法讲解时通常会举出一些例句,此时最好不要将所有例句都写在黑板上,而是通过教师口述要求学生听懂之后将其记录下来;同时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造句并表达出来,这样在学习词汇及语法的同时也训练了听说。
二、高职英语阅读教学(Maintaining a Sharp Eye & Having Some Fun)
“Maintaining a Sharp Eye”打破先教课文后进行语言训练的传统模式,把阅读作为外语教学训练的归结,并通过阅读开拓眼界,进一步提高语感和交际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充分的条件。
“Having Some Fun”每课选配一个短小精悍的幽默故事,培养学生学习、体味与欣赏英语和英美文化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分析、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巩固所学的语法知识,扩大词汇量,掌握语言的思维方式,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过程的本质是读者对一连串的语言符号进行信息处理、加以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的感知、释义能力,在传授每项阅读技能前确保学生做好感知能力上的心理准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阅读的趣味性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多种阅读技能。从阅读速度上可将其分为精读(Intensive Reading)、泛读(Extensive Reading)、快速阅读(Fast Reading)等;在阅读材料上可分为诗歌(Poem)、散文(Prose)、小说(Novel)、议论文(Thesis)等;在阅读任务上可分为阅读并找出相关信息、阅读并选择某个问题的正确答案、阅读并概括从事某项活动的主要理由、阅读并确定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阅读并对所阅读材料进行归纳和解释等等。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阅读及阅读教学的特点之后才能把握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高职英语写作教学(Trying Your Hand)
这一部分又分为应用文写作(Applied Writing)和一般写作(General Writing)两部分。前者培养学生阅读和模拟套写《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常用应用文的能力;后者则按句子写作、功能写作和篇章写作等层次进行训练。写作的教学目的,是在熟悉某些词汇及某些语法项目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用英语书面表达思想的能力。写作可分三阶段进行训练:
1.模仿写作阶段(Imitative Writing)。在写作的初级阶段,应通过大量阅读,积累、储存各个领域的表达生动、文字精练、合乎英语习惯的句子和文章,经过消化,使之成为自己写作时的借鉴和参考。同时,可使用文章中的关键词(Key Word)和主题句(Topic Sentence)对所阅读的文章用英语进行归纳和总结,写出它的摘要(Summary)或提纲(Outline)。
2.指定写作阶段(Designative Writing)。这一阶段训练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进行写作的技能。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尽量用英语记笔记,或每天用英语写日记,把自己每天想说的话,或所发生的主要事情用英语记下来,天长日久,以达到滴水穿石的效果。
3.自由写作阶段(Free Writing)。这一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他们能自己选题并把握好主题。这时,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每一个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写自己喜欢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我们只是在形式上将高职英语分为四大板块,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四大板块的教学决非四个独立个体。比如说,我们可以将听说教学融入到词汇及语法的教学当中,也可将词汇、语法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伊朗文化;伊朗文学;伊朗朗电影;文化交流;“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16-02
中国和伊朗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公元前2世纪开通的丝绸之路将两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对波斯文明的探究自古就没有中止过。1971年,中国和伊朗正式建交之后,两国高层互访增多,各领域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加强。2013年,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2016年1月,访问了处于“一带一路”中转站的伊朗,中伊关系翻开全新篇章。随着两国关系的稳步发展,我国学者对伊朗的研究也渐趋广泛、深入,中国的伊朗学研究蓬勃发展。
一、关于伊朗文学的研究
对伊朗(波斯)文学的研究始终都是我国伊朗文化研究的传统和重点所在,在上世纪未到本世纪初的几年里,我国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伊朗文学作品和一系列研究伊朗文学的论著,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自本世纪初起,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学界加大了伊朗政治、外交关系等的研究力度,而对伊朗文学的研究有所减少。
㈠对伊朗作家、作品的介绍和研究
伊朗的古典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仍是近年伊朗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如林姝的《一路荆棘,一路阳光――中的悲伤与美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专刊)介绍了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的伟大史诗《列王纪》反映出的悲伤基调和人物及语言的优美。魏丕植的《读鲁米》(《黄河之声》,2013.10)介绍了波斯大诗人鲁米及其诗歌。王汝良的《在中国》(《东方论坛》,2014.5)认为,《阿维斯塔》的研究价值体现在宗教、神话学、历史学、文学、民俗学等诸多领域,在中国对其译介和研究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广阔的空间。穆宏燕的《主线故事探源》(《国外文学》,2015.1)分析了《一千零一夜》主线故事从印度到波斯再到阿拉伯的发展演变轨迹。
当然,对现当代伊朗作家、作品以及文学思想的研究也是近年伊朗文学研究的内容之一。穆宏燕的《两大奖项与伊朗新世纪小说》(《外国文学动态》,2013.6)对获得古尔希里文学奖和贾拉勒・阿勒・阿赫玛德文学奖的新世纪伊朗小说进行了梳理。《20世纪的伊朗女性解放思潮与女性诗歌》(《职大学报》,2015.3)论述了伊朗几位女诗人在女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为20世纪伊朗诗歌的繁荣做出的重要贡献。武磊磊的《赫达雅特研究在中国》(《雪莲》,2015.21)对伊朗著名小说家萨迪克・赫达雅特的生平概况进行了介绍,对其作品的译介和研究现状也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㈢中国文学与伊朗文学比较研究
中伊两国的文学都非常发达,这就使得文学比较研究成为可能,从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异同以及互动。张广兴的《酒里人生――李白饮酒诗与欧玛尔・海亚姆饮酒诗比较》(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论文)探讨了李白与欧玛尔・海亚姆饮酒诗思想内涵的异同,并从跨文化的角度探析了其异同的原因。韩文慧的《丝绸之路上的文学传播与影响――以对的影响为例》《昌吉学院学报》,2013.1)将波斯英雄史诗《列王纪》与中国新疆柯尔克孜民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进行了比较,指出《列王纪》对《玛纳斯》在外部结构的谱系式与内部结构的悲剧意识方面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李丹的《从波斯文学中的儒道精神内涵看文化的相似与沟通》(《学理论》,2012.3)指出从中世纪波斯两位作家海亚姆与萨迪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影子。作者认为这种文化相似性是个体思维发展的共同之路、现实政治的被动引导以及两国文化的客观交流等因素所导致的。
㈢对伊朗文学名著翻译的研究
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代表作《鲁拜集》,因英国学者菲兹杰拉德的英译而闻名于世,“五四”时期经、郭沫若等人的译介传入中国。90多年来,《鲁拜集》的汉译层出不穷,它所引发的关于诗歌翻译的讨论也经久不衰。邵斌、缪佳的《互文性与诗歌衍译――以菲茨杰拉德和黄克孙翻译为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4)、王一丹的《跨越东西方的诗歌之旅――从(鲁拜集)的最初汉译看文学翻译成功的时代契机》(《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张建伟的《主要译本比较》(《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9)等论文对《鲁拜集》的各种译本及诗歌翻译的相关理论与途径进行了探讨。
二、关于伊朗电影的研究
伊朗电影经过100多年的曲折发展和几代电影人的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品频频在世界各主要电影节上获奖,已成为一种独特的伊朗电影现象,引起中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㈠对著名导演及其作品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伊朗影坛涌现出贾法・帕纳西、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马基德・马基迪等一批优秀的电影导演,他们为伊朗电影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赞誉,我国学者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唐灿灿的《从遮蔽到解蔽――解析马基德・马基迪电影的叙事方法》(《电影评介》,2014.17)用存在主义理论从叙事角度解读了的马基德・马基迪电影的叙事方法。梅云慧的《贾法・帕纳西・节制的现实主义大师》(《电影文学》,2015.1),结合帕纳西的生平经历及电影作品,探讨了隐现在其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元素。《往返运动中的旅行者:论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电影新作》,2014.1)论述了阿巴斯导演利用往返运动的主题深刻反思了伊朗现实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个体的生命哲学。
㈢对某部电影作品的多角度研究
阿斯哈・法哈蒂导演的《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在2011~2012年大放异彩,斩获了包括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内的40多个奖项。我国学者撰写了大量论文,从电影的主题、拍摄手法、叙事风格等多个角度对这部电影进行了全方位的评述,仅中国知网收录的就有40多篇。如唐灿灿的《“私欲”与“道德”的博弈――论中宗教力量的镜语表达》(《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2.5),王向辉的《西敏的离婚诉求――从看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朱自然、唐科霞的《浅析电影(一次别离)叙事中的新现实主义色彩》(《环球人文地理》,2014.14)等。
对其他电影作品分析的论文也有一些,但数量上远远少于《一次别离》。如赵鑫、黄兵的《寻找与希望一(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读解》(《电影文学》,2012.24),黎燕敏的《电影(天堂的孩子)的叙事艺术》(《电影文学》,2012.14),张爱民的《残酷与爱的双向书写――(背马鞍的男孩)评析》(《名作欣赏》,2011.17)等。
㈢中伊电影作品比较研究
中伊电影作品的比较研究,既有具体电影作品的比较,如肖鹰的《中国电影要国际化视野,不要全球化模式――与的比较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2.3),张金尧、韩天棋的《文化背景和美学修养的比较一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和中国电影(亲爱的)为例》(《电影评介》,2015.21),唐仁跃的《真情摹写与矫情错位――和之比较》(《当代文坛》,2014.3);地有类型电影的整体比较,如王春鸣的《伊朗与中国的儿童电影叙事风格比较》(《电影文学》,2013.19)。
三、关于中伊文化交流的研究
丝绸之路的打通为两国文化的接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两国的文化交流从政府到民间,从双边到多边,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从检索的结果来看,有三篇硕士学位论文以中伊文化交流为题进行了研究。分别是田鸿坡的《中国――伊朗文化交流研究》(2011年西南大学硕士论文)、李巧茹的《论蒙元时期中国和西亚的文化交流》(2013年湖南师大硕士论文)和张欢的《元至明初中原地区与伊斯兰地区文化交流状况研究》(2013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硕士论文)。前者回顾了中伊文化交流的历史,论述了交流现状,分析了影响因素,并对交流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后两者则论述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和伊朗进行文化交流的情况。
还有论文对中伊文化交流的成果进行了研究。如余朝霞的《元代青花瓷器的伊斯兰风格》(《中国陶瓷工业》,2012.3),认为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是中国文化与波斯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产物。穆宏燕的《中国宫廷画院体制对伊斯兰细密画艺术发展的影响》(《回族研究》,2015.1)阐述了中国宫廷画院体制对波斯细密画书籍插图艺术的兴起、发展和繁荣起到的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林梅村的《波斯建筑艺术巡礼――2012年伊朗考察记之三》(《紫禁城》,2012.7)结合中国考古发现与在伊朗的实地考察,介绍了波斯建筑艺术及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