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专任教师研修总结

时间:2022-07-19 16:59:52

导语:在小学专任教师研修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专任教师研修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县级教师 培训机构 标准化建设

所谓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就是使机构在师资、用地、校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室、音体美器材、学生生活服务设施和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标准。

以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我国教师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享受进修或培训的权利和履行业务提高的义务,促进终身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推进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是当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把教师培训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指出:“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对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

笔者通过调研和评估发现,不少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至今仍不能适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需要,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甚至仍有部分教师培训机构发展举步维艰,处在生存的困境之中。

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政府重视不够,经费筹措不力。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由于部分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进修学校的地位和功能认识模糊,没有把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放在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战略位置上;没有在教师教育的事业规划、经营投入、基础建设、技术装备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按照先一步、高一筹、优一等的需要,切实给予优先考虑,重点予以保证,导致统筹无力,经费不足,运转困难。

(二)硬件建设滞后,办学条件薄弱。

目前,中小学普遍建立了多媒体教室或多功能教室、微机室、语音室等,而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远远滞后于中小学。部分培训机构缺少合格的教师培训场所,缺少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活动室、图书室等,教师培训主要靠借用城区部分学校教室,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地点不确定,给教师培训期间的食宿带来了诸多不便,加重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同时对培训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形成了较大程度的制约。

(三)软件建设乏力,师资素质偏低。

教师培训师队伍是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核心要素。部分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师资队伍仍存在三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包括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及工勤服务人员、管理人员与一线教师结构比例等,都存在结构不合理,甚至是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从年龄结构来看,中老年教师偏多,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偏少;从学历和职称结构来看,本科学历、中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很少,高级职务教师比例有待提高;从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来看,有的学科没有专任教师,有的学科只有一两名专任教师,有的学科则较多。有的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比例过大,专任教师人数比例偏小。

二是师资来源渠道单一。目前许多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师资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从中小学调入,二是从高校新毕业生聘用。由于许多调入者未经过统一选聘、考核等程序,专业水平、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都无法保证,新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不接地气”的教学很难受参训教师欢迎。

三是专业素质偏低。不论是机构的专职教师还是来自一线和教研机构的教师都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不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实际,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有直接指导作用的学科培训很少,培训缺乏针对性。

(四)机构职能交叉,培训资源浪费。

县域内职能接近的机构交叉培训现象较多,如教师进修校、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科等,它们基本上都是服务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却多年来一直分设,各自开展听课、评课、聘请专家讲座、教科研成果评比、课题申报等活动。有些县域教师培训机构即使合并了,也是各做各的事,根本没有实质性地整合各类资源,造成重复培训,浪费有限的师资资源,严重地干扰了基层学校和教师的正常工作。

(五)教师培训与教师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培训大多自上而下,很少考虑一线教师的需要与意愿,形式基本是“你讲我听式”的专题讲座,辅导教师基本是单一色的培训机构自己的师资,地点基本是在培训机构内,或把参训者集中在所在乡镇的某一所学校内,还没有形成县、乡、校的培训网络。培训内容统一,形式单一,培训者面孔经年不变,培训效益微乎其微。

二、加快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和发展的举措

自“十二五”以来,教育部先后出台相关文件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工作,把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抓手。

2011年11月29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通知》(教师〔2011〕26号),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提出了新标准。2013年5月6日,《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教师〔2013〕6号)要求从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改进培训内容,转变培训方式、强化培训自主性、营造网络学习环境、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建设培训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培训管理八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结合现阶段我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笔者认为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是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前提条件。

提高认识,准确定位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本体职能,是当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政府对教师培训所持的态度,直接影响教师培训的发展及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所以,各级行政部门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职能作用的认识应与国家要求一致,明确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是促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省有关部门应将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和教师培训业绩纳入教育乃至地方社会发展的总体评价指标,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加强政府统筹,力求办学条件标准化。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必须有与教师培训相配套的硬件设施。例如教学设施设备、图书馆、微机房等都应该俱全。努力打造设施设备齐全,环境优雅,集学习、食宿、娱乐于一体的教师培训基地,为实现高质量的培训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县级政府要加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统筹力度,特别是在教师培训基地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理顺、教师教育经费的进一步落实、教师培训的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方面,要加大政府的政策、经费保障力度,真正落实教师培训和基地建设的政府责任。

2.培训机构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主动寻求内涵式发展,给一线教师提供更多实用的课程。教师培训机构要做到有为,从而提升机构在当地中小学校、幼儿园指导管理中的地位,发挥作用。

3.构建开放的办学机制,促进优势互补。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推进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关机构的整合和联合,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形成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协调、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适应培训对象需求的多样性、结构的多层次化需要,培训机构可通过树立开放的、合作沟通与资源共享的理念,完善“上挂、中联、下辐射”的教师继续教育格局,形成一个功能齐全的教师培训网络。所谓“上挂、中联、下辐射”,指的是在继续教育过程中,重组资源,实施上下联动、左右相助的办学策略。对“上”,借助有关高等院校、省市教研部门等的优质资源,发挥他们的后盾作用和指导功能;对“中”,整合同级的有关师资培训机构、教研机构、电教机构和重点中小学的优质资源,发挥他们的协作功能和资源优势;对“下”,开放各下属乡中心校师训点及城乡各学校的优质资源,发挥他们的基地作用和辐射功能,实现资源共享。

(二)培训团队优良化是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关键所在。

师资、管理、课程是立校基石,也是拉动培训机构发展前进的三驾马车。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培训者队伍,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当前,教师培训的发展趋势对培训者提出了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一位合格的教师培训者应该是培训理论的研究者,是培训资源的开发者,是培训课程的设计者,是培训教学的指导者、合作者,是培训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并将这些角色融为一体。为此,教师培训机构要把对培训者的培训放在培训工作的先导地位。

一方面,加强培训者培训。可通过选派培训者到高校进修,提高学历层次;选派培训者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观摩学习等开阔视野;建立校本研修制度,组织培训者开展校本研修,提高专业能力;构建激励机制,把培训者参加培训作为评聘、晋升职务的重要条件,等等。

另一方面,推行教师质量标准化管理。根据教师年龄结构、知识层级水平,为每名教师制定岗位标准,并将此纳入年终岗位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时,加大科研引领力度,针对培训工作中的现实问题确定科研课题,促进教师边培训边研究,并躬身指导联系学校开展课题研究。

培训者队伍结构要合理、数量须足够。一般县域教师培训机构教师队伍中老、中、青教师比例结构应达到1∶2∶1;特级教师或省、市级名师应占一定比例。这样才能建立起以老带新的校本研训机制,才能促进县域教师培训机构自身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培训实效性是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重点。

教师培训机构,其主业是教师的培训工作,是提高教师培训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持续性的专职服务机构。因此,培训机构要根据基础教育教师需求,加强培训调研,创新培训思路,打造培训亮点。

在培训模式上要注重“三突出”,即从传统的讲座式培训向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探讨交流式培训拓展,突出学员的主体性。以教师的内在需要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突出内容的针对性。以需求为根本、问题为核心、案例为载体、理论为支撑、互动为方式,突出方式的灵活性。

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四个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集中研修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培训过程与实效考核相结合,使培训成为教师学习与交流、反思与总结、研究与发展、锻炼与提高的过程,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要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功用,构建数字化、网络化的培训基地,探索出“人网”、“地网”、“天网”相互融通、系统集成的教师教育网络体系,达到“大规模、高效益、低成本”的培训效果。

(四)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服务功能是培训机构发展的不竭动力。

逐步建立“以科研为先导,以教研为中心,以培训为基础,以电教为支撑”的运行机制,实践和完善“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继续教育工作模式,教研和科研结合、研究和培训结合、指导和管理结合、管理与评价结合,把培训机构建成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学研究与指导中心,教师与干部培训中心,信息技术技术开发与推行中心,教育政策咨询与研究中心,社区教育与服务中心,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健全的培训管理体系,是推进培训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保证培训机构的发展,必须注重两个方面:

1.注重规范化的培训过程管理。

完善培训工作流程和工作机制。在培训过程中,严格执行培训管理制度,实施精细化、流程化、规范化管理。培训组织严密、服务周全、严格考勤、考核并有记录。培训结束时,所有培训资料如培训课件、培训照片、学员反馈表、总结、反思、学时统计等,必须及时归档,必须由相关人员提出问题和改进措施。

2.注重精细化的培训细节管理。

第2篇

目前,农村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这个大“木桶”最短的一块板。甚至在一些地方,农村学校出现了萎缩的情况,有些地方学生和教师大量流失,甚至出现了“空洞化”现象。

农村教育的关键在于农村教师的品质。农村教育为什么萎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没有好的教师。一些优秀的教师都跑到县城、跑到大城市去了。

农村教师是中国教育最主要的一支力量。据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064.01 万人,其中小学教师563.34万人、初中教师351.34万人、高中教师149.33万人。在城乡分布上,城市教师218.07万人,县镇教师372.99万人,农村教师472.95万人,县镇以下的中小学教师占到总数的79.5%。所以,我们说,没有农村教师素质的提升,就没有中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就不会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农村教师队伍品质的提升。自然,这也是中国教育发展最重要的基础。

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是从数量的补充和质量的提升两个方面来进行。从补充数量的角度来看,关键是要吸引最好的教师到农村去。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如2006-2009年,一共招聘了12.4万名特岗教师到西部900多个县1.5万所农村学校工作,再如在许多城市,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等,这些措施应该继续实行。但同时,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应该建立起正常的补充机制。我觉得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要改革现有的免费师范生制度。可以借鉴大学生村官的办法,吸引最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去教书:应该彻底解除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真正地留得住、出得去、干得好。也就是说,不是在师范生入学的时候就给予资助,而是从优秀的毕业生中选拔那些有志于服务农村的大学生,服务满三年就可以免去其就读师范大学的学费。三年以后自由选择,在考研究生或者公务员方面给予加分录取。如果其留在农村继续服务,则给予安家费用、研修费用等。二是要组织退休教师志愿者队伍解决师资问题。全国有大量的退休教师和科学技术人员,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身体健康、业务精湛,如果能够组织起来,有序地去那些最需要的农村地区发挥余热,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决农村教师短缺的问题。

从提升质量的角度来看,我国教育行政部门也做了许多工作,如从2004年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培养计划”以来,一共招收了4500多名优秀本科生到农村任教;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支持实施“国培计划”,重点也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培养。许多民间机构、NGO组织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第3篇

【关键词】 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标准;专业成长

随着江苏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将学前教育提到了突出的位置,通过不断新建、扩建幼儿园,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优质的学前教育,因此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量剧增。但多年来由于学前专业毕业的教师输入不足,幼儿园教师业知识严重缺乏,各类非学前教育专业人员进入幼教行业的现象较多,这样的情况在新办园中尤为突出。而新办园的发展,就像孩子的成长一样,需要目标、需要指导、需要引领,因此新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决定新办园的发展进程,决定着幼儿园的办学品位以及未来的办学方向。

丹徒区驸马山庄幼儿园就是这样一所新办园,作为教育局直属幼儿园,办园后规模急剧扩大(二年就发展到658名在园幼儿,19个班),教师队伍年轻化( 43名专任教师中25岁以下的有31名,占比达77%,80%的教师都是新入职,有8名教师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其余为非学前教育专业),对幼儿园一日工作流程以及每个保教环节的行为规范没有具体概念。面对这样的现状,这样的教师队伍,我园立足现实,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指导下,以“发展取向型学习观”为主导思想,“三步法”引导教师走上专业成长之路。

一、“一日三巡”,确保教师现场规范――做合格型教师

如何保证孩子在园安全,如何使一日常规活动能有序开展,如何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有序,如何使幼儿教师的保教水平快速提高?这些常规问题仅用开会、学习、讨论、制度约束等常规手段不能在短时间解决。我园创新管理模式,以“一日三巡”为手段,注重教育现场管理和培训,在巡视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将之转化为实际有效的教育行动。如:在根据《镇江市一日保教常规要求》全园教师讨论制定《一日活动常规细则和要求》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园保教常规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掌握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中、大班幼儿晨间锻炼时,活动材料不少于四种;材料分放在班级活动场地四周;每个孩子在完成必选锻炼项目后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内容等。其次,制订了《幼儿园师德规范》,对教师的言行、举止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这样教师对幼儿园的常规要求能基本认同,对幼儿园的工作流程能清晰把握,管理人员运用“一日三巡”教育现场管理模式时,指向更明确,效果更明显。教师的保教水平也逐步提升,从起步阶段――教师知道应该怎么做,确保幼儿在园获得良好的保教;逐步发展到――思考为什么这样做,教师能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各个环节对幼儿健康成长的作用;再到引导教师反思还可以怎么做帮助教师掌握理解一日活动各环节中合理教育行为。通过近一年的坚持与努力,建立了良好的生活、运动、游戏等基本常规,并形成了特有的工作作风。

在“一日三巡”教育现场管理框架的支撑下,尊重教师对专业发展理想的追求,鼓励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人发展规划,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感受到自身发展对幼儿园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产生了由衷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使外在的行政管理包含了多元化的相互研讨内涵。

实践证明,自上而下,统一要求,有利于快速有效地建立起工作常规,特别是对于能力和专业水平不足的教师,由于有了统一的标准,便于操作,教师工作上手快,工作效果好。

二、学科研讨,帮助教师学会反思――做研究型教师

幼儿园一日保教常规工作上轨道后,为了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成长,幼儿园建立学科组,借助学科组持续、细化、深入的研究,使教师在活动中学会反思、取长补短、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1.教师自主选择,积极参与

为保证学科组的研究方法科学规范,研究效果有实效,我园设置的科学、艺术、语言、健康、游戏五个学科组中,通过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方法,一批有责任心、能力强的教师自主担任起了学科组长职责,其他教师则根据自己的意向和特长选择报名参加某个学科组,幼儿园管理人员也分别加入不同的学科组,协助学科组长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全程参与学科组中的理论学习、研讨实践的过程中,自身专业也不断成长。

2. 活动量身定制,提高有效性

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的学科研讨,怎样避免走过场形式化的活动?怎样让每个老师都动起来?高起点定位非常重要。具体做法是:第一阶段各学科组的公开研讨活动均由学科组长或分管园长担当,这样既可以打破教师的畏难情绪,又为老师画定一个起跑线:有能力的老师能结合幼儿的特点进行创新,充分展示自身专业特长;经验不足的老师通过依样画瓢的方式,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掌握课型的基本结构,使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3. 研讨内容多样,向高层次发展

为了避免无目标地摆花架子,没系统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学科组的活动内容从“研读理论”到“优质课拷贝”再到“独立研究课”,一步步走进现实教学活动中,将研究内容转化为教学实践,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出每位教师的不同潜力,从知其然,逐步达到知其所以然。学科组基于对五大领域的教育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年龄段的发展特点准确把握,将教学展示活动作为这种专业活动的外显形式。首先,学科组将《纲要》《指南》等理论学习与教学活动组织有机结合,用理论支撑实践,同时用实践来验证理论,在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们对各学科特点有深刻的认识,逐步发展到能灵活运用。其次,W科组通过模仿优质课,一课多研,组内教研和园内公开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磨透基本课型,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整体提升,如:体育课《我和垫子一起玩》,经过全组教师6次磨课研讨后,在丹徒区教师评优课上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绘本《獾的美餐》在语言组成员共同打磨了7次后,在《早期教育》绘本研究室的专题研讨活动中做公开教学展示,得到了省内绘本教育专家的点评,音乐游戏课参加了区高效课堂的展示,科学实验课和音乐课参加镇江送教活动;艺术组通过研讨解决了打击乐教学过程中乐器管理的难题。 2013年,幼儿园的每个老师都在园内进行了教学活动展示,教研公开课活动达83次,年级组及学科组教研学习研讨合计达40余次,老师们在尝试、研究的过程中对孩子的学习特点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三、《指南》实验,引领教师学会研究――做专家型教师

不想当专家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两年后幼儿园从快速发展期进入了定成长期,教师也成为“熟练工”,教师的专业发展进入瓶颈期。正当我们为提升幼儿园办学品位而苦恼时,我园有幸成为镇江市首批《指南》实验园,承担了“抓实教师培训,贯彻实施《指南》精神”的子课题研究,在每月半日保教活动现场开放研究、特聘专家跟踪点评等活动打磨下,“学习与培训、实践与研究、管理与指导”的《指南》实施路径逐步理清,教师自身理念和行为逐步转变,班级日常保教组织模式持续优化,幼儿学习行为有效改变。

1.学习与培训,眼界再提升

我们首先从“学习与培训”入手,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对《指南》中提出的各个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及具体要求与日常工作中的实践有比较全面透彻的把握和理解,多层次提升理论素养。首先是外出培训:幼儿园建立优秀教师优先培训的机制,分层次安排教师参与不同的培训项目,如:先安排行政人员参与省级“指南培训者”培训、省级园长岗位培训等,还安排骨干教师参与市级《指南》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再推进专任教师参与教研培训,如:全国男幼儿教师精品活动观摩以及音乐、语言、绘本课堂教学培训等。其次是园本培训: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单位,以“探究式”和“讨论式”培训为主,开展专题行动研究,各教研组每两周必须进行一次专题研讨和学习活动。以示范模仿、情境体验、现场诊断等形式,帮助教师成长。还有通过个人自学:要求根据幼儿园的统一安排,学习《指南》和《纲要》等有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相关的教育法规,做好读书笔记并撰写教学总结。

2.实践与研究,研究再提升

借助学科组、年级组平台,通过教研活动对教师进行实践培训。分年级组招募实验班级,对班级区域环境创设和一日生活组织等内容进行分解式研讨,并将实验班级作为教师的培训基地,给青年教师提供示范,在此基础上增强亲身体验,通过微格研讨、网络教研、专题研讨等活动,将研究和实际相结合,真正解决工作实际问题。通过研讨主题的聚焦,使教师准确迅速地把握正确的教育理念,自觉转化为自己的日常行为,使教师专业发展落到实处。

3.管理与指导,保障再提升

为了发挥管理效益,幼儿园对人、财、物进行全面有效的科学调控,使《指南》实验园研究工作得到保证,我园成立指南实验工作小组,人员由园长、副园长及教研组成员组成,有针对地对小、中、大班各年龄段的幼儿活动进行研究,形成了有组织分层次的研究团队;按专任教师数量按比例划拨专项资金,为教师参加高层次外出培训和专家引进提供经费保障;另外,每学期财政划拨的生均公用经费全部用在孩子身上,如在江苏省幼儿园装备一类标准的基础上添置了桌、柜、多种游戏操作材料,为教师开展保教活动奠定合理的物质基础。

4.评价与推广,质量再提升

第4篇

一、教师成长阶段概述

通过多年的教师工作实践以及对成功教师成长个案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一名经过岗前见习培训的新教师要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一般要经历适应期―胜任期―成熟期三个基本阶段,且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适应期

适应期的教师在角色上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过渡,全面进入了教师的角色,业务兴趣和情绪趋于稳定,能根据一般模式顺利组织教学活动,但教学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在教育教学上还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对处于这个时期的教师进行培训,目的主要是提高教师的适应力,加快他们健康成长的步伐。

(二)胜任期

胜任期的教师能得心应手依照常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基本做到教书和育人结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教育教学设计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效果较明显,但还不够稳定。对处于这个时期的教师进行培训,目的主要是使他们更快地脱颖而出,并不断提升专业胜任力,使其成长为学科骨干或名教师。

(三)成熟期

成熟期的教师善于总结经验,开拓创新,能有效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出色,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育管理特色。对处于这个时期的教师进行培训,目的主要是使他们冲出职业倦怠中的“高原期”,使其实现教育教学能力的再一次飞跃性提高,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在一定范围内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三大师训工程的实践探索

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规划了“123”工程、“苗子”工程和“2+1”工程三大师训工程,不断推动新教师一步步走向适应期并最终迈向成熟期。

(一)启动“123”工程,加快新教师健康成长

经过对新聘任教师上岗培训后的深入调查发现,新入职教师是一个优点突出、缺点明显的群体。为了促进新教师健康快速成长,从2008年暑期开始,宁海教育局启动了“新教师素质过关‘123’工程”,对象为见习期满后3年教龄以内的中小幼在职专任教师,并设计了以“新教师素质过关培训”为主题、以提高新教师“一画二字三能力(一画即教学简笔画;二字即钢笔字和粉笔字;三能力即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偶发事件应对能力)”为目的的培训课程。实践过程如下:

1.制订方案,编写教材

根据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精神和县教育局2008年师训工作计划,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县教师进修学校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具体的培训方案。方案内容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时间安排、培训方式、培训要求、培训考核和竞赛说明。然后,由宁海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教师编写了新教师培养专用教材《走向明天》,内容包括“一字二画三能力”三大部分。

2.选定讲师,开展演练

在编写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与之相应的专题讲座,并选定了具有专业特长、富有教学经验的授课教师。然后,每位授课教师都分别做了五大板块内容的专题试讲和演练。专题讲座与教材《走向明天》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以拓展知识、提高技能、促进提升为目的,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做到既针对新教师的困惑,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

3.组织培训,注重实践

工程的培训周期为一年一期,时间为7月至次年6月。培训包括三大环节:第一,集中培训,时间为每年7~8月,其中,参训人数在300人以上的分片组织,300人以下的由县统一集中进行,培训时先组织新教师明确任务与目的要求,然后进行专题研讨、自我消化及“一字二画”的练习;第二,岗位实践,时间在每年9月份至次年3月份,重点是参训教师在自己的任职学校和教学岗位上进行课堂教学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偶发事件应对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第三,自修自练,要求学员根据标准自我研习,对照反思,弥补欠缺,并准备县级的过关考核。上述第二、第三两个环节均由所在学校组织落实并定期检查。

4.严格考核,以赛促训

“123”工程的考核采用县、校两级相结合,以《练习与考核手册》为主要依据。第一,开展校本自主研修,实施分项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校本研修出勤、学习笔记、作业质量等;第二,组织书面能力测试,规范结业评定,考核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优秀、良好的比例分别控制在15%和30%以内,县教师进修学校对合格等级以上者,发给培训合格证书及相应学分;第三,举行综合素质竞赛,展示教师风采,县教师进修学校把15%的优秀等级者,确定为参加县级新教师综合素质竞赛的人选,5月底组织竞赛,并对竞赛优胜者予以表彰奖励,对考核不过关的教师则要求其转入下一期重修。

(二)实施“苗子”工程,强化名师工程建设

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和《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文件精神,根据教师成长的基本规律和宁海县师资队伍建设的需求与规划,在总结“123”工程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宁海县教育局于2011年9月启动了三年一轮回的新教师培养“苗子”工程,对象为“123”工程后教龄在五年内的专任教师,旨在经过三年培训,使其快速成长为县市级学科骨干或名教师。

1.严选学员,基地为本

对“苗子工程”学员的选拔有着严格的条件和程序,参加“苗子工程”的培训对象必须是已参加过“123”工程培训并已取得结业证书,而且是年龄未满28周岁的优秀年轻教师。选拔的方式由教师个人、学校根据条件自荐或推荐,然后经书面测试和导师面试合格后方能入选。目前,符合条件的第一批“苗子”学员共有80人,涉及中小幼学校8个学科。培训以学科首席导师所在的学校为学习基地。基地不仅要为学员培训提供场所,也要配合师训部门与导师团为学员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在基地实践培训的过程中,导师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对学员的“言传身教”作用。

2.创新模式,科学管理

在培训中,我们采用了“导师+基地”的模式。每门学科由一位特级教师或名优教师作为首席导师,再挑选市、县名师、骨干教师3~5名,建立一个捆绑式的导师团,并把首席导师所在学校定为理论研修和实践培训的主要基地。在这个过程中,首席导师和师训机构教师不但负责对学员的理论引导,更负责落实学员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促进培训实效。为确保培训取得成功,培训工程建立了由县教育局领导、县师资培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主管,首席导师分班组织实施和学员所在学校有力配合的培训管理机制。教育局明确规定导师在培训期间不得外出,全力以赴地投身到“苗子工程”的培训中去,并规定了培训结束后的考核方法与奖励办法。

3.精设课程,因材施教

为了确保培训实效,我们对培训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设置了由职业素养类、专业知识类和专业技能类三大模块构成的集群课程,强调前瞻性、实用性、针对性、精炼性和研修性的原则。力争经过三年培训,使学员的基本素质、理论水平、教学实践能力得以较大幅度地提升,达到骨干教师的基本要求,为学者型名师培养奠定基础。为了激发学员的思维,调动学员的主动性,“苗子工程”中每个学科的学员都在10人上下,这充分保证了每个学员都可以得到导师的专门指导。导师可以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来制订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学员也可获得足够的请教时间和机会,并且可以和导师面对面、全方位地进行交流。

4.抓实过程,注重实效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理论引领―观摩学习―实践反思―教学展示”的培训流程。每次培训,学员都先听导师的示范课或讲座,了解各种课型的教学步骤,接着观看教学录像剖析教学案例,然后选择适当的内容分组上诊断课。在自行实践时,导师要求学员按学习小组集体备课,独立制作课件,抓阄上课。课后进行诊断分析,继续上提高课,最后集体讨论,分析小结。在培训的同时,考核也贯穿其中。学员完成全部培训内容和规定学时的学习后,才有资格参加考核。考核采用县、校两级联合的方式进行,按照考核办法,每位学员必须完成发展规划、课堂展示、教学设计、教研论文、读书报告以及岗位实践考评等规定的八项学习任务。成绩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发给相应学时的学分。

(三)开展“2+1”工程,优化中高级教师素质

为了帮助中高级职称教师突破“高原期现象”, 促进中高级职称教师在专业上的再发展,从而发挥中高级教师的中坚引领作用,推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根据省、市有关部门关于师资现代化建设的有关要求,结合县师资建设的实际需求,在总结“五个一”工程的基础上,宁海县教育局对中小幼在职在编的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实施了更切合他们需求和教学实际的素质优化“2+1”工程。

1.制订方案,厘清思路

在正确研判当前教育形势和教师培训需求的情况下,2010年8月宁海县教育局制订了《宁海县教师素质优化“2+1”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规定,从2010学年起对中、高级职称教师实施为期三年的素质优化“2+1”工程。目的是通过培训使广大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教育理念进一步更新,能力素质进一步优化,真正成为我县教育的优质群体和中坚力量。素质优化“2+1”工程培训与考评的内容包括:(1)教学展示;(2)业务测试;(3)试题编制;(4)课件制作;(5)研训案例。以上(1)(5)两项为每学年必修课程,(2)(3)(4)三项为每学年选修一项,即每学年各学段教师两项必修、一项加修,简称“2+1”工程。培训方案以学年为单位组织实施。

2.构建体系,强化管理

为了确保“2+1”工程落到实处,我们构建了县级、乡镇和校本培训学校为一体的三级培训管理体系,其中县教育局成立了中高级教师素质优化“2+1”工程培训考评委员会,负责对该项工程的实施与考核。县教育局考评委员会由人事科、基础教育科、成职教科、计划财务科、纪检及教研和师训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由教育局局长任主任,分管局长任常务副主任,成员9~11人,考评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人事科长、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任办公室主任和常务副主任。镇乡、直属学校考评委员会由四所中心学校的主要领导和直属学校有关处室负责人组成,成员3~5人,由镇乡教办主任、校长担任主任。三级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保证了培训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3.分项实施,规范有序

“2+1”工程的培训按照统筹协调、分项实施的原则进行,同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题讲座与课堂研习相结合、专家引领与自主研修相结合、案例研讨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等多种方式。(1)教学展示:以校(园)本、区域研训为载体,学员认真解读教材、研究教法,然后制订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践,重视学员教学设计和课堂执教能力的提升。(2)业务测试:以指定培训教材为主,并紧扣课堂教学实际进行研讨,形式以集中辅导和个人自修自练为主,然后进行统一闭卷测试,测试内容主要为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与教育教学实例的分析评价两大部分,两者分值各占50%。(3)试题编制培训:以区域、校(园)本研训和教研组研讨等形式进行,内容主要为平时作业精选和试卷科学编制两大块。(4)课件制作培训:以区域、校(园)本研训、教研组研讨及个人自修自练等形式进行,通过举办课件制作培训班,使学员掌握课件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5)研训案例培训:以区域、校(园)本研训及教研组研讨交流为主要形式进行,使学员明确研训、教学案例的作用与意义,掌握撰写案例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并从中得到启迪与提升。

4.多元考核,确保实效

“2+1”工程制订了科学灵活的考核奖励机制。第一,学分奖励:课堂展示、业务能力测试、试题编制、课件制作、研训案例分别设一、二、三等奖,并分别给予相应的学分奖励,其中,一等奖得10学分,二等奖得7学分,三等奖得5学分,校(镇)级获奖得4学分,参与者得2学分。第二,县教育局专门设立了教师素质优化“2+1”工程专项资金,在每年教师节期间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优胜教师和最佳组织单位进行表彰奖励。教师个人按各项所得总学分多少设立综合考评一、二、三等奖,县级综合获奖面控制在参与教师总数的10%左右;最佳组织奖以校为单位,由县统一全面考评。第三,教师素质优化“2+1”工程的考核结果与“县年度学校和谐科学发展千分制”考核挂钩,与教师奖金、评优、评先挂钩,业务测试位居学科全县后20%的教师当年不得评为业务考核优秀和先进工作者。

三、实践成效分析

通过“123”工程、“苗子工程”和“2+1”工程三大师训工程的实施,我们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实施“123”工程、“苗子”工程和“2+1”工程之后,我县广大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提升,进而助推了全县师资的专业化发展进程。新教师不仅顺利融入了新的教育环境,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而且在师德观念上对本职工作有了更新的价值取向,兢兢业业,为人师表。通过首席导师制下培养出来的优秀“苗子”教师已经在校本研修和区域研训共同体的平台上起到了展示和辐射的作用,正成为其学科教师专业发展上的一颗颗新星。而“2+1”优化工程培训帮助许多中高级教师冲出了职业“高原期”,进入了职业发展的新轨道,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起着示范引领作用。

(二)构建了教师终身发展的一体化培养模式

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构建了教师终身发展的一体化培养模式。每个环节对应教师成长的一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相应的培养对策。一体化的教师培养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三)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资源

经过几年的培训实践与探索,我县在构建了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着力开发了具有本县特色的文本培训资源,如《走向明天》《爱满天下》《幼儿教师优秀教学活动设计方案集》《教学简笔画》《手工制作》《歌曲弹唱100首》《教师自制教玩具精编》等专门培训教材。这些教材切合教师实际,对教师的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参训教师的一致好评,认为“实在、实用”,能解决实际问题。上级领导对我县自编的系列培训教材也都十分赞肯。

(四)形成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

为了确保培训取得实际的效果,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多元评价的方式对培训质量进行监控。评价涉及三个层面:其一,对培训机构的培训工作进行评价,我们教师进修学校每举办一期培训班,均组织学员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培训机构培训内容的设置、培训的组织服务工作等;其二,对培训者进行评价,评价涉及组班教师的服务管理工作、讲课教师的讲课内容、讲课方式、课堂效果以及改进意见等;其三,对参训者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员的学习态度、出勤、作业及提升变化等,评价方式有学员自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和领导评价等。当然,这个评价体系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以逐步建立起以评促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5篇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联2010年课题《县域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031 18)

摘要:教师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是制约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如何更快地缩小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更好地实现教师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分布就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本人在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城乡差距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建议。

关键词: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化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071-02

区域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而教师资源城乡配置的不均衡是制约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对于保障所有学生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我国城乡以及区域之间的师资力量,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的配置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困难,而县域是一个相对狭窄并独立的社会运行系统,通过县域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来逐步扩大范围,进而实现市域内、省域内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因此,在县域范围内提倡和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结合当地的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具有一定得可行性。

一 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师资发展的现状

(一)教师资源数量上分布不均衡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在数量上呈现出城市教师资源的聚集与农村教师资源短缺的不均衡发展态势。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中,教师岗位基本饱和甚至出现超编现象。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缺编严重。限于编制,师范院校毕业生很难补充进教师队伍。而在西部不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公办教师却严重不足。

从学科分布来看,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的整体隋况比城市严重,各科均缺编的学校几乎占1/3以上,其中,以短线学科的教师最为紧缺,如专职艺术课教师,信息技术、英语、体育等学科专任教师,各地普遍短缺。农村教师的结构性缺编,既加重了教师负担,严重影响了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发展。

(二)教师资源质量上分布不均衡

农村偏远地区教师质量偏低的问题,是制约县域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学历结构看,义务教育学校中级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城乡间、地区间差距较大。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中笔者发现,在初中阶段,县镇达标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农村达标率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8%,第二,在高一级学历指标上,城乡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全国初中教师具备本科学历的比例为46.95%,而农村教师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仅为0.70%。从职称上看,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的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比城市低很多。2004年,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以上职务教师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另外,大量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主要集中在农村,而且这些教师观念陈旧,知识老化,结构单一,教学方法相对落后,这不仅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教育教学质量都难以保证。

(三)优质教师资源流向不均衡

许多教师反映,与分在发达地区、城市中小学尤其是城市重点学校任教的教师相比,不仅工作与生活条件差、工资低、工作任务重、学习培训机会少,而且评职称的名额少、难度大。这些必然导致一些优秀教师千方百计进发达地区、城市、重点学校,形成了优质教师资源由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即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农村向城市流动,非重点学校向重点学校流动,流失的教师通常年龄在45岁以下、正规师范院校本科毕业、在各种优质课等教学评比获得一定奖项的优秀骨干教师。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较差、收入较低、信息封闭、学习培训机会少等,从而导致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二 县域义务教育城多师资配置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师资非均衡发展的根本原因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师资的非均衡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逐渐衍生出了城乡二元教育结构,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各个方面都处于滞后状态。另外,城乡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福利待遇。虽然农村也实行了教师工资由县级财政统一支付,但很多农村教师也只能拿到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县城优越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吸引着农村骨干教师,同时为了个人发展,能进入到好学校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搭建了更高的发展平台。所以,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下,很多农村优秀教师纷纷由农村向城市流动,这也是城乡教师差距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相关政策制度的影响

1 国家对城乡教师实行不同的待遇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城市教师住房的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由此可见城市教师的住房由国家规定标准并通过政府拨款予以资助或提供,而农村教师的住房却缺乏明确地标准。

2 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不同的师资配备标准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制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按照在校学生数量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初中阶段,农村为18.0:1,县镇为16.0:1,城市为13.5:1;小学阶段,农村为23.0:1,县镇为21.0:1,城市为19.0:1,这种标准是按照学生数和教师数之比计算出来的,实际上这是一种为城市服务的标准,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就农村学校而言,由于人口居住分散,加上交通不便等因素,农村学校,尤其是小学,其规模大多是十分有限的。

3 “重点学校制度”的影响

重点学校制度导致了全国范围内优秀师资的非正常流动:从偏远地区的乡村流向城镇,从中小城市流向大城市,进而更加加剧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间教师配置的不均衡,它是造成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发展的重要的历史因素。

(三)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欠缺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合作仅限于城、乡教师资源的交流与合作,校际之间的合作措施谈到的较少,且大多都是短期行为。城、乡之间交流与合作的中间环节和结果缺乏制度性规定和相关政策保障,操作起来易流于形式。县域内相关部门应缺乏良好政策进行鼓励,即便有相关措施,由于缺乏监督检查机制,导致很多教育政策的实施不能落到实处。如有些政府部门违反教育政策抽调优秀教师建设重点学校,造成优质教师资源在重点学校的集中和 农村学校的匮乏。农村教师缺乏培训机会,造成其从业观念和教学能力落后,而在教师工资发放过程中,存在城乡双重标准现象,加之地方政府及学校克扣、拖欠、挪用教师工资,打击了农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 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对策

(一)政府方面应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各种保障制度的建立

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以及福利待遇的财政保障机制。特别是在县域内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为农村教师、薄弱学校教师创设良好的福利条件,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工资福利的有效发放。

(二)建立县域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评估和督导机制

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的检测体系,形成自上而下的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监督体系,以此来加强县级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定期进行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教师资源配置情况的检测,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寻求适合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的有效解决措施。各地要把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作为督导评估政府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开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监测和督导评估,及时向社会监测和评估报告,并接受社会监督。

(三)完善和落实教师交流与合作制度

为了打破优质、劣质教师资源过度集中的状态,促进师资均衡配置,我们可以建立县域内校长、骨干教师城乡交流制度,缩小城乡间教师资源配置的差距。首先,实行区域内“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去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教、交流等方法,带动和促进这些学校提高师资水平。根据实际,我们建议把“城乡教师流动率”作为教育督导评估的一项主要内容,并将其作为检查地方各级政府教育资源配置合理程度的重要指标。

(四)严格规定教师入职标准,多途径提高教师素质

我国农村学校教师缺编严重,代课教师偏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为保证从教教师的质量,必须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从业素质进行严格的考核,所有任课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积极吸引优秀的人才从教。其次,还要调控县域范围内优质的教师资源,充分利用本地区优质的教师资源,通过一定看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优质师资去相对落后、薄弱的学校任教,均衡县域内优质教师资源的分布。再次,完善县域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城乡远程教育体系,使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的课堂走进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师,让所有学生都可以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最后,还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科研与培训工作力度,尝试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教师培训模式,积极开展立足学校发展的校本研修制度,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保障机制,才能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质量的差距,最终保障义务教育师资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俊珂.基础教育教师资源均衡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6(4)

第6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有效培训;培训机构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5-0037-04

幼儿园教师素质对于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提高教师素质,除了需要幼儿师范教育的“先天”培养与积累,还需要继续教育的“后天”培训与提高。然而从现状来看,人们似乎习惯于将教师教育行为的种种欠缺更多地归咎于教师本人,而很少从其他角度,尤其是从教师培训这一角度去思考问题。事实上,幼儿园教师教育行为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其所受的职前与在职培训不足密切相关。〔1〕

就浙江省而言,截至2008年年底,全省共有学前教育教职工12.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万多人。在专任教师中,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8.8%,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51.2%。这一状况使人们很容易将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与提升教师学历层次联系起来,并把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希望寄托在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上。该认识导致的后果是提高学历被当成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而对幼儿园教师教养能力的培训却被忽视、淡化。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浙江省幼儿园专业教师参加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非学历培训的仅4000余人次。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类旨在提高教师教养能力的培训数量少、影响小,缺少系统的研究和全面的规划,培训的有效性也存在一定问题。笔者对323位幼儿园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选择倾向和需求进行调查发现,幼儿园教师培训在数量、质量上都有待改进,培训机构应在提升培训的有效性方面作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究。

相对于低效和无效培训,教师的有效培训应该直接指向教师的执教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和职业发展。从这一理念出发,基于幼儿园教师培训需求的调查结果,笔者尝试就幼儿园教师的有效培训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变革培训理念,明确培训的导向性

教师作为教学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2〕而培训则是催化“成熟”的必需环节。

当前,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的显性动力往往来自切身的利益诉求,如提高学历、晋升职称、增加待遇等(见表1)。从教师追求自身利益来说,无可厚非,但作为培训者,则不能一味迎合教师的这些显性需求,而放弃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使命和职责。从表1可见,40%的教师表示参加培训的原因是想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扩大视野,培训机构必须意识到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将成为教师培训的关键。

教师培训的终极目的应该是促使教师把教育理论转化成执教能力,从而改善教育行为。为此,培训机构首先要变革培训理念,将教师培训的重点由学历导向型转向能力导向型。培训重点的转移应引起多方面的联动,如在培训的价值取向上,应由强调学历的提高、证书的获取,转向注重教养能力的提高、教育行为的改善;在培训内容上,应由幼儿教育基本原理等理论知识为主,转向案例分析、观摩教学以及教育实践等执教技能为主;在培训途径上,应由教师教授为主,转向受训者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为主;在培训制度上,要建立“培训――教学――研究――互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使职后培训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作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幼儿园教师培训必须以实践为重点,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导向,进一步确立有效培训的理念,明确有效培训的目标,把握有效培训的原则,建构有效培训的内容,创新有效培训的模式,努力以培训滋养幼儿园教师的整个教职生涯,而非满足于解决教师的一时之需。

二、重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的系统性

完善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体系,既有教育行政、政策法规、教育财政等问题,也有培训内容、教材开发、课程设置等问题。本文着重阐述属于教师教育的内部基础性问题。

加强培训的系统性,首先是构建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是构建培训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不可否认,当前幼儿园教师培训缺乏系统的规划,有时仅关注临时的热点,缺乏长远眼光;只注重解决眼前的问题,不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的甚至为培训而培训,走过场、秀形式、挣学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幼儿园教师参与的培训很多,但大多是零打碎敲,不成系统。这种零碎的、各自为政的培训,是缺乏延展性的培训,其生命力和吸引力也不会持久。同时,许多教师对当前的培训内容也颇有微词。在本次调查中有57%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47%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实践脱节。而在“哪些内容是你急切想培训的”这项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是保育知识、班级管理、教育方法。就“幼儿园教师培训应该突出什么内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有64%的教师认为应该突出“实践操作性”。

教师培训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样,“不是某一阶段的突击性工作,而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提高与完善的过程”。〔3〕 唯有充分考虑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而不仅仅注重当前工作的需要,充分考虑职后培训与职前教育的衔接与连贯,才能为教师的有效培训奠定基础。培训机构要有意识地加快幼儿园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建设,像建设“教师教育学科”那样,“科学设计并建立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相互衔接以及着眼于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4〕 主动组织专家开发系列培训课程和教材。同时要拓展各类教育资源并应用于培训,努力按照学科化的要求构建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序化培训内容,使幼儿园教师培训真正为提高教师的教养能力、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服务。培训的内容要突出连续性、阶段性、一致性和互补性,针对不同教龄、不同阶段的教师,形成包括通识课程、实践课程、研修课程等内容的培训菜单,使培训既合乎一般教师的成长规律,又能满足教师发展的个体需求。

三、优化培训方式,突出培训的主体性

让参训者主动参与学习、学会学习,是培训的目的,也是培训的终极价值所在。当前,幼儿园教师对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的多种期待,反映出教师对参加培训的迫切需求,调查结果也表明,“愿意介入培训过程”的教师高达90%。因此,怎样让教师参与培训这一问题尤为重要。

“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将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幼儿。改变我们对教师的培训方式,教师才会改变他们对幼儿的教育方式。”〔5〕优化教师培训方式,提高教师介入培训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其中真正确立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每个参训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又是重中之重。突出幼儿园教师培训的主体性,可以从教师的个体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出发,以教师的“需求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问题的解决”为落脚点,开展经历式、体验式的培训,使每位参训教师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可以精选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广泛运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观摩教学、学术沙龙式教学等有利于教师参与的方式开展培训,既创新“教”的方法,也创新“学”的方法。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观摩课”的培训效果较好(34%),其次是案例分析(29%)、研讨交流(25%)、专家讲座(10%)。这反映出参与式培训广受教师欢迎,这种培训方式促使每个教师主动参与群体活动,与其他教师合作学习,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看课评课、角色扮演、填写图表、画图、相互访谈、辩论、小讲座以及其他游戏和练习等,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已有经验和发展潜力,培训效果十分明显。而单向的培训程序,如课堂讲授式或学术报告式,与教师个体的现实需求和工作情境关联较少,缺乏个体的心理体验和精神渗透,很难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取向,难以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不利于提高培训效果。〔6〕

此外,还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权重,把幼儿教育与管理的原理和方法从书本、课堂上转移到真实的幼儿教育实践中,使受训者在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浙江省在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培训过程中,规定教师参加培训的实践环节不少于二分之一,受训教师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幼儿园教师培训可以借鉴“领雁工程”的有益经验。

四、改进培训手段,彰显培训的时代性

培训手段是沟通教与学的中介,对实现有效培训这一目标而言,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作为普通教育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手段基本上实现了从传统教具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转变,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也应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教师获取信息、更新信息、提高培训效果提供方便。在调查中,有22%的教师表达了对“培训技术落后”的不满。这说明当前幼儿园教师培训应紧跟时代步伐,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培训的广度与深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构建新的教师培训模式,优化培训结构,丰富培训层次,提高培训质量,减少无效培训。例如,微格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该技术采用摄录系统全面记录受训者在单位时间内教育行为的全部细节,然后由教育专家与受训者一起边看录像边分析成败得失,找出症结所在并讨论改进方案,而后再进行实录与再分析。这样做有效地调动了受训者视觉、听觉与大脑的综合活动,具有直观、贴切、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反馈及时等优点,对于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相当有效。〔7〕其他还有网络培训模式、电化教育培训模式、远程教育培训模式等,拓展了教师培训的空间和视野,使培训做到了无处不在、无时不能。浙江省象山县等地通过“教师博客”等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在更宽广的时空中实现了教师的互动学习和自我提高,效果明显。

当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硬件的添置和软件的开发,更重要的是以此形成现代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仍然沿袭旧的教育观念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反而有可能成为有效培训的障碍。比如,教师培训应与教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在培训的同时互陈观点、反思质疑、研究提高。如果仅仅照搬先进的培训模式,而未养成现代教育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这样的培训很难说是有效培训。

五、完善培训管理,提高培训的适应性

就幼儿园教师有效培训的研究而言,大多学者关注的仅是培训本身,对培训管理则缺乏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实施有效的管理,对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尤为重要。有效的管理不仅能优化教师培训的流程,而且能优化教师培训的效益。从教师培训的时代性要求以及教师培训的个性化需求出发,作为幼儿园教师培训的组织者,必须完善培训管理,及时反馈培训信息、调整培训过程,使培训更好地适应教师的需要。

按照管理科学的要求,幼儿园教师培训需要建立一条以“目标――实施――反馈――调整”为线索的完整的培训管理路径,充分发挥管理者的导向功能、管理功能、激励功能及诊断功能(见图1)。

就我国幼儿园教师培训的具体情况而言,当前最重要也最迫切的工作,笔者认为是建立规范的教师培训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体系。这种评价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对培训管理(培训者)的评价,即以针对性、适应性为标准,对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是否符合教师的实际,是否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作出评估。实施教师培训后,培训机构应有意识地开展训后调查,了解受训者对培训内容、方式、师资等各方面的满意程度,了解幼儿园教师的培训需求以及对于培训机构的要求和建议,等等。二是对教师参与培训实效性(受训者)的评价,即以教师的实际教养能力为标准,跟踪评价教师参与培训后的实际效果。培训机构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如采用现场教学、答辩、测试等途径,即时评估受训教师掌握技能、提高能力的水平,还要重视加强受训教师信息库建设,及时追踪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并通过对比分析把握教师的受训实效。按照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这些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并运用于培训的调整与完善,努力使幼儿园教师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培训。

总之,教师培训机构不仅要成为培训的组织者,更要成为培训的研究者、改进者,应主动地、深入地研究幼儿园教师培训的有效性问题。这样的培训机构,才是幼儿园教师获得有效培训的根本保障,而实施有效的培训,则是培训机构生命力与吸引力的重要源泉。

参考文献:

〔1〕〔7〕佚名.幼儿教师教育与师资培训改革势在必行〔EB/OL〕.〔2008-08-27〕.省略.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99.

〔3〕〔6〕刘恩允,韩延明.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内涵、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6A):57.

〔4〕陈永明,王健.“教师教育学”学科建立之思考〔J〕.教育研究,2009,(1):58.

〔5〕刘占兰,周俊鸣,廖贻.新的理念和方式培训教师〔M〕∥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纪念中国幼儿教育百年学术论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10-414.

Study on Effective Training of Preschool Teachers

Lv Fangping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2)

第7篇

强化责任:党政领导带头,部门分工协作

画外音:“教育事业事关全局,把农村义务教育搞好,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合山市委书记曾广斌这样强调。

经验观察:合山成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教育、发改、财政等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的首要任务,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同时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镇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了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

蒙山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实施规划和方案,明确各级部门的工作职责,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纳入政府相关部门、乡镇政府、中小学校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龙胜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步骤及保障措施,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全县教育发展规划。各乡镇和相关部门也建立了目标责任制,依法履行教育职责。

总结延伸: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龙胜、蒙山、合山不断强化政府责任,成立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带头抓、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

经费保障:“小财政办大教育”

画外音:“我们始终坚持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用人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协调,教育困难优先解决。”蒙山县县长宋彤宇说。

经验观察:蒙山用好每年400多万元的财政转移支付教育资金,同时足额征收教育附加、地方附加、土地收益计提等资金,全部用于教育。近年来,该县共统筹上级各项专项资金和县财政转移支付教育资金、教育附加等各项资金近3亿元,全部用于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龙胜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90%用于义务教育,县级财政每年投入近4 000万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上上级专项建设资金,近五年该县共投入2.5亿元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合山倾力投入,近五年用于义务教育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资金达1.02亿元,其中本级财政资金6 300多万元,校均投入近1 300万元,生均投入约1万元。

总结延伸:龙胜是国家重点扶持开发的少数民族贫困县;蒙山是自治区贫困县;合山是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享受国家级贫困县待遇。以2012年为例,龙胜财政收入4.13亿元,蒙山财政收入4.04亿元,合山财政收入3.00亿元,三者都属于较为贫困的县份,但他们“舍得花钱办教育”,走出了一条“小财政办大教育”的路子。

布局调整:注重规划,先建设后撤并

画外音:“能在这么美丽的校园读书,我真是好幸运。”龙胜初级中学初二学生沈菊敏是第一批进入县城最美校园读书的学生之一。沈菊敏的父母感慨地说:“没想到我们山里娃读初中,也可以跟城里人一样有这么好的条件,娃崽有福气啊!”

经验观察:龙胜在进行布局调整的过程中,按照“先建设,后撤并”的思路,用新建成的学校吸引生源,化解群众对“撤并”的误解。该县投资1.2亿元在县城新建了龙胜初级中学,投资5 000万元改扩建了龙胜民族中学,两所学校建成后,全县10个乡镇的学生可前往就读,从而使全县“小学集中乡镇办,中学集中县城办”的布局调整规划得以顺利推进。

蒙山也有类似做法。该县根据县域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状况,扩大县城初中、小学的办学规模,在县城新建初中、小学各1所,新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民办)1所,整合城乡接合部村级小学4所,使城乡教育资源实现最大优化,逐步形成了符合该县实际的义务教育整体布局。

合山注重规划,实施的是“11266”教育整合工程:全市办好1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技术学校;将原有的14所初中优化整合为2所初中;将原有的31所村级小学和69个教学点优化整合为6所完全小学,每个乡镇只办1所寄宿制中心小学;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通过改扩建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将公办幼儿园由1所扩大到6所。由此盘活了全市的教育资源。

总结延伸:龙胜、蒙山、合山审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坚持规划先行、群众认可、先建后撤等原则,有计划地撤并部分规模小、办学条件简陋的初中、村级小学及部分教学点,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孩子集中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硬件建设:按标准化的要求改善办学条件

画外音:2012年,合山市岭南小学教师唐月铭主动向学校提出申请,请求把自己调到最远的河里乡中心小学。面对不解,唐老师笑言:“我到河里中心校(即河里乡中心小学)支教后,和那里的孩子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再说,现在河里中心校的条件也这么好,在哪教书不一样!”

经验观察:合山在完善校舍建设的基础上,近年来重点解决教育教学设施不足的问题,为全市的义务教育学校近170个班级都配备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设备,所有班级都建立了藏书近千册的班级图书角,尤其是投入600多万元,在农村的学校建起了标准的塑胶跑道,让农村的学生也能享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

龙胜加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力度,2011―2013年,全县投入1.3亿多元,新建校舍60多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 500万元,为中小学添置了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和图书,目前全县的小学和初中学校都用上了先进的电子白板,实现了“班班通”,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校舍建设及技术装备等硬件建设任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蒙山狠抓学校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近年来共投入资金近5 000万元,改扩建校舍119栋,校园设施完善率由2005年前的52%提高到2013年的99%;投入资金近3 000万元,用于改造实验室、装备多媒体教室、购置计算机、更新课桌椅等,使全县村级完小以上的教学设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总结延伸:在龙胜、蒙山、合山,“农村学校条件变好了”是大家共同的感受,这三县(市)将标准化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认真实施,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标准,遵循“均衡发展、缩小差距、抬高底部”的原则,全面改善本县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缩小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

师资均衡:多渠道提升教师素质

画外音:“竞争上岗,是一种公平的选拔方式,同时也(让我)挑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龙胜初级中学校长梁结说。2011年,梁结通过竞争上岗,担任了龙胜初级中学校长。他告诉记者,布局调整后,共有240名教师通过竞聘到龙胜初级中学工作,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经验观察:龙胜推行校长公开竞聘制,在县直学校、乡镇中学和中心小学实行岗位竞聘制度,充分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该县同时按照自治区相关文件的要求,科学均衡教师的编制配置,目前全县小学的生师比为10.07∶1,初中的生师比为10.14∶1,基本满足了山区学校对教师数量的需求。

蒙山完善农村教师激励机制,率先在全区实行边远山区教师津贴制度,向边远山区教师每人每年发放1 200元津贴,同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每年确保培训经费占公用经费的5%以上。近年来,该县每年安排财政资金200万元,实施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题的教育高端培训和全员培训,并为此聘请了60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蒙山讲学和培训,派出教师到省外参加课改研修培训达1 000多人次,县内培训达2万多人次,使全县教师受训率达到了100%。

合山建立健全了教师补充机制,2011年以来,按编制向社会公开招录教师和录用特岗教师,使农村学校音乐、美术、体育、信息等学科紧缺教师的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建立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五年来共有470名教师参与交流,交流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8%,高于自治区标准0.8个百分点。

总结延伸:龙胜、蒙山、合山均制定了相应的教师交流机制、激励机制、补充机制和素质提升计划,不断拓宽渠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师资队伍均衡发展。

确保公平:构筑特殊群体关爱体系

画外音:“妈妈,我在学校很好,您不用担心我!”在合山市河里乡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家园”里,一名学生正与在外地打工的妈妈通电话。该校是离合山市最远的一个乡镇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全校1 330名学生中有512名留守儿童,是合山市留守儿童最多的小学。为此,该校设立了“留守儿童家园”,黄色的墙体、可爱的卡通图案、五台崭新的电脑、一部电话,简单的陈设中洋溢着温馨的气息。在这里,留守儿童不仅可以给妈妈打电话,还可以通过电脑和妈妈视频聊天。

经验观察:合山早在2005年就下发相关文件,制定了关爱特殊群体制度,几乎所有的义务教育学校都为特殊群体配备了关爱设施;多所学校设立了留守儿童“亲情驿站”,开通了亲情电话,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并配备专职教师,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此外,该县还全面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平等入学,通过规范寄宿管理、丰富集体生活等方式,为这些孩子构建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龙胜在县城附近新建了一所既能容纳本辖区生源又兼顾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的龙胜镇小学,并在有条件的学校设立了三类残疾儿童接纳班级,目前全县三类残疾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1%以上;县财政每年安排预算200万元,用于对所有家校距离较远的学生发放路费补助,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蒙山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残疾儿童少年的确认、登记和入学制度,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多年来,该县“三残”儿童入学率均达85%以上。

总结延伸:龙胜、蒙山、合山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政策要求,高度重视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将其作为民生工程和爱心工程,构筑了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家庭贫困学生四个关爱体系。

提升质量: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画外音:“以往的学习是各学各的,是竞争不是合作。现在的课堂则体现了团队精神,我喜欢这样的课堂。”蒙山县蒙山镇第三小学的学生谭谅说。

经验观察:蒙山县的课改早已在区内闻名,由此带动了该县的“教育旅游”。该县2009年开始探索中小学教学改革,采取了全面动员、出台方案、强化培训、试点探索、典型引领等措施,统筹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经过4年的探索实践,该县所有中学的所有班级和所有小学80%以上的班级都建立起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导入目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展示点评、总结拓展、反馈提升”6步为基本流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生命教育之高效化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同时,该县狠抓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通过推进教育理念、办学方针、常规管理、督导评估、工作机制“五个一”管理体系,使城乡学校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合山近年来按照自治区相关文件的要求,淡化升学竞争,不下达升学指标,不公布升学率信息,不依据升学考试成绩进行排名,不以升学考试成绩奖惩学校和教师,坚决不设重点学校、窗口学校或示范学校,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按照公开透明、全面覆盖、相对稳定的原则,合理划定义务教育学校招生服务范围,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

龙胜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方案,开足、开齐、开好三级课程,抓好学校第二课堂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学校办学软实力。该县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将草龙草狮制作、推竹杠、踩石轮、民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课堂,并以校本课程的形式不断深化民族文化教育内涵,不仅提升了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力,还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结延伸:龙胜、蒙山、合山紧紧围绕以质量为核心、以育人为目标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学校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狠抓课堂教学改革,注重提升育人水平,逐渐走上了内涵式发展道路。

结束语

第8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现在这个时候,你会有怎样的计划呢?好的工作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有关销售工作计划范文参考,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销售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汽车社会发展报告20xx~20xx》,目前全国私人汽车保有量达到1.07亿辆,其中大众系列车型占比达更是名列前茅。 伴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性增长,汽车零配件及相关用品也实现了快速增长,规模以上生产厂家6359家,全行业年度总产值1.5万亿元。那么,做什么样的规划、什么样的实施方案、什么样的市场服务体系来完成我们全国的市场销售行为?

一,目前市场状况

20xx年公司主要销售上海汇众生产的底盘件产品,目前在汽配行业已有一定的客户网络。上海市场两大汽配城(东方汽配城和吴中汽配城)中较有实力的客户基本上都与我司展开了合作;外地市场中,如江苏、浙江、安徽、北京等,都与相关公司负责人展开了联系及前期洽谈。

在过去的5个月中,销售部在工作中也面临了一些问题:

1, 目前汽配市场鱼龙混杂,副厂件较多;

2, 大部分汽配经销商走的是“假货经济”的路,做大众车型的尤其严重,甚至胆大妄为到采取出货打大众标的方式;

3, 部分跟我司合作的客户都畏惧我司的打假证,也就是说从我司少量走货同时照样卖假货,从我司走货量太少;

4, 公司的订单周期较长,订单执行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面对以上问题,希望公司领导加强打假力度,满足部分经销商的观望心态的同时予以强力威慑。

二,市场规划

公司将于20xx年上线恒域汽配网络平台,这样我司将做到线上线下完美结合。

(一) 线下业务扩张 目前在上海市场我司已有一定的影响力,年后将会有更多的经销商从我司走货。针对汽配行业这个全国性的大饼,我们必须将视野放大:一是先以周边省份如浙江、江苏、安徽作为突破口;二是大众车型保有量大的北京等其他省份。

(二) 线上业务开展 借助我司的网络平台,客户可以更好地推广自身公司及产品。这类客户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汽车4s店、二是汽车配件生产厂家、三是汽配经销商、四是汽车快修店和美容店。根据杨总的总体思路和部署,市场部需要将精力放在网站平台的推广上,为了短期内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和经济收益,建议采取以发展省级商为主、地市级商或者单个经销商为辅的推广政策。

有关销售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转眼间又要进入新的一年——20xx年了,新的一年是一个充满挑战、机遇与压力开始的一年,也是我十分重要的一年。出来工作已过4个年头,家庭、生活和工作压力驱使我要努力工作和认真学习。在此,我订立了20xx年度公司销售工作计划书,以便使自己在新的一年里有更大的进步和成绩。

一、熟悉公司新的规章制度和业务开展工作。公司在不断改革,订立了新的规定,个性在诉讼业务方面安排了专业法律事务人员协助。作为公司一名老业务人员,务必以身作责,在遵守公司规定的同时全力开展业务工作。

1、在第一季度,以诉讼业务开拓为主。针对现有的老客户资源做诉讼业务开发,把可能有诉讼需求的客户全部开发一遍,有意向合作的客户安排法律事务专员见面洽谈。期间,至少促成两件诉讼业务,费用达8万元以上(每件4万元)。做诉讼业务开发的同时,不能丢掉该等客户交办的各类业务,与该等客户持续经常性联系,及时报告该等客户交办业务的进展状况。

2、在第二季度的时候,以商标、专利业务为主。透过到专业市场、参加专业展销会、上网、电话、陌生人拜访等多种业务开发方式开发客户,加紧联络老客户感情,组成一个循环有业务作的客户群体。以至于到达4.8万元以上费(每月不低于1.2万元费)。在大力开拓市场的同时,不能丢掉该等客户交办的各类业务,与该等客户持续经常性联系,及时报告该等客户交办业务的进展状况。

3、第三季度的“十一”“中秋”双节,还有20xx带来的无限商机,给后半年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且,随着我对高端业务专业知识与综合潜力的相对提高,对规模较大的企业贴合了《中国驰名商标》或者《广东省著名商标》条件的客户,做一次有针对性的开发,有意向合作的客户能够安排业务经理见面洽谈,争取签订一件《广东省著名商标》,承办费用达7.5万元以上。做驰名商标与著名商标业务开发的同时,不能丢掉该等客户交办的各类业务,与该等客户持续经常性联系,及时报告该等交办业务的进展状况。

4、第四季度就是年底了,这个时候要全力维护老客户交办的业务状况。首先,要逐步了解老客户中有潜力开发的客户资源,找出有漏洞的地方,有针对性的做可行性推荐,力争为客户公司的知识产权保护做到最全面,费用每月至少达1万元以上。

二、制订学习计划。学习,对于业务人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业务人员与时俱进的步伐和业务方面的生命力。我会适时的根据需要调整我的学习方向来补充新的能量。专业知识、综合潜力、都是我要掌握的资料。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这方面还期望业务经理给与我支持。

三、增强职责感、增强服务意识、增强团队意识。用心主动地把工作做到点上、落到实处。我将尽我最大的潜力减轻领导的压力。

以上,是我对20xx年工作计划,可能还很不成熟,期望领导指正。火车跑的快还靠车头带,我期望得到公司领导、部门领导的正确引导和帮忙。展望20xx年,我会更加努力、认真负责的去对待每一个业务,也力争赢的机会去寻求更多的客户,争取更多的单,完善业务开展工作。相信自己会完成新的任务,能迎接20xx年新的挑战。

有关销售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一、教育技术装备和实验室建设工作

1、继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我区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上半年投入540余万元,为11所初中学校全部配齐了班班多媒体设备,为所有任课教师配备了人手一台计算机,下半年有5所学校争创省市规范化学校,2所学校迎接省规范化学校复查,为此将投入200余万元配备仪器设备和图书,并将在适当时候配备小学专任教师人手一机。

2、组织全区中小学实验管理员、电教管理员进行教育技术装备统计软件的培训。随着软件系统的升级和学校教学仪器的更新,原统计信息内容有了较大的变化,需要进行修改及更新。计划利用两天时间(什么时间),在学校微机室进行培训,一天为初中理化生实验管理员及电教管理员,一天为小学实验管理员和电教管理员。由于人数限制,由参加培训的管理员回校对音、体、美、卫、图书等管理员进行培训,力图十月下旬完成信息录入及更新。

3、配合督导室完成初中学校实验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工作(上半年对所有小学进行了相关督导)。指导参加市教育局骨干实验教师(实验管理员)培训的教师完成60天个人研修任务,协助教师进行实验教学录像的录制及上报工作。按照《济南市济南市初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评估细则(试行)》文件标准,组织部分假期参加“济南市骨干实验教师(实验管理员)培训”的教师对初中学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检查。

4、按照《济南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济南市"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要求,组织全区中小学按照《济南市济南市初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评估细则(试行)》标准对本校实验室“建、配、管、用”等工作进行自查打分,完善实验管理的各个环节,特别完善实验管理、使用维护的相关档案,督促自评情况较好的学校以及省、市规范化学校申报区教育局初验。初验合格后上报市教育局进行评估验收。对自评情况不好的学校进行分析,找出建设配备不足还是管理使用不足,并上报局领导,及时作出调整。(管的好、用的'好的学校,下一步优先配备,并提高配备标准,形成良性循环)

5、组织中小学实验管理员学习《初中理化生、小学科学实验目录》等文件,并要求学校按实验目录开齐开足开好相关实验,并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完善各相关记录的。实验目录要张挂上墙。

6、今年是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和特教教学仪器更新工程的最后一年,认真做好工程余款的使用工作,根据前期配备情况,合理为学校选择、配备仪器设备,做好工程的收尾和调拨工作。

二、电教教研工作

1、10月中旬举办济南市暨槐荫区20xx年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研讨会,届时将邀请近年来历届在全国、省市优质课评选获奖的老师与我区推荐的老师共同交流上课,专家点评。具体事项另行通知,届时各学校配合电教站认真做好参会的组织工作。

2、积极组织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电教评比活动,从技术和电教教研两个方面为学校提供支持和指导,为我区教师提供更多的相互学习、交流和发展的机会。

(1)组织参加“济南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作品评选活动。结合营东小学的校学生电脑作品评比活动,召开现场会。邀请省、市电教馆领导、专家对作品进行点评、指导,深入开展电脑作品培训和指导,帮助学生明确作品制作要求,提高作品制作水平。组织区第十二届学生电脑制作优秀作品评比活动,选拔优秀作品参加济南市第十二届优秀作品评比。组织具备参加机器人竞赛活动的相关学校研读新一届机器人竞赛的竞赛规则,组织区内机器人科技活动展示,争取来年济南市比赛了取得更好的成绩。

(2)组织参加省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评比活动;

(3)在市评选的基础上组织参加全省中小学电教论文、多媒体及网络课件和优质电教课评比活动;

(4)组织会员学校参加“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小学协作研究会第21届年会”,并做好电教“三优”作品的评审推荐工作;

(5)组织参加中央电教馆组织的第十四届全国教育软件大奖赛的参赛与观摩活动。经七一小的张宏艳老师制作的《学画京剧脸谱》、北一小的李梅老师制作的《快乐游戏快乐童年》、育园学校的李芹老师制作的《球》被省电教馆推荐参加评比。

3、为了提高学校现有电教设备及教学软件的管理和应用,本学期将分别对部分中小学进行调研,通过听课、实地查看等形式对学校的电化教育工作进行全面了解,指导学校尽可能发挥现有设备及教学软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教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并由此探索下一步配备的方向和途径,从而尽快使全区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过程中实现信息化、科学化、高效化。

4、学科教师培训:

(1)总结第一期培训经验,准备组织第二期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件)培训,分批分次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为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奠定技术基础。

(2)对初中段一线教师进行计算机基本知识培训。包括内容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处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病毒、基本办公软件(OFFICE系列)使用等相关知识。培训由区统一组织指导教师培训,为各学校培训一至几名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负责学校内所有教师培训,培训结束,经区统一考核,颁发合格证书,未获取合格证书的教师将由学校收回所配设备的使用权,统一补考合格有学校返还使用。

三、信息技术学科教研:

1、协助市教研室制订和完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重点开展学科典型课型的分析研究,探讨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组织开展区优秀教师课堂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软件设计、课堂教学评比,展示教师队伍基本素质;开展学生优秀作品评比,展示课堂教学成果。

第9篇

关键词:初等教育;教师教育;小学教育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王智秋,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48);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实质性纳入高等教育的体系,已经走过了十六年的历程。随着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逐步展开,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任务也应运而生。小学教育或初等教育的上位学科无疑是教育学,但在教育学所属的二级学科中却没有它的位置;小学教育离不开各学科的教学,但又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属到某一学科领域,也就是说,以小学教育(本科或教育硕士)专业为背景的初等教育院系,其学科建设没有现成的学科归属。这就给初等教育院系提出了一个问题:初等教育院系的学科建设到底应当如何定位?其生长特色是什么?又应怎样去培育?

一、对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必要性的认识

学科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基地,是服务社会和传承创新文化思想的平台。学科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四大职能能否充分发挥。历史原因所致,全国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起步都比较晚,主攻方向亦不够清晰。小学教育专业设立伊始,初等教育院系还来不及思考学科建设的诸多问题。十几年过去了,当我们回过头来试图厘清专业发展脉络的时候,愈来愈感悟到学科建设的任务已迫在眉睫。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撑

学科与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当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科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学科建设的水平是用本学科科学研究的成果来衡量的,而专业则以人才培养为己任,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需求。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学科以专业为基地。有时某个学科下设若干个专业,有时某个专业又需要多个学科的支撑,“小学教育”即为多学科支撑的专业。专业对于学科的依托性集中体现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的基地,也包括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教学内容等。从人类的认识活动来看,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把社会实践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体系,才有可能进行各专业的教学,在这个意义上说,学科是“源”,专业是“流”,所以不能只在“专业建设”的层面谈“专业建设”,不能只在“人才培养”的层面谈“人才培养质量”。就人才培养质量而言,学生的发展潜力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科建设的成效,而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知识的转化程度(知识的学术形态向教育形态的转化)是由专业建设的成效决定的。如何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潜力和岗位的适应能力,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学术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密切关联。

(二)承担学术创新任务

当今的初等教育院系不同于以往的中师,这不仅仅在于人才培养层次的差别,即由中等教育提升到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层次,还在于步入了高等教育体系的初等教育院系,除了人才培养的任务之外,还承载了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也就是说,初等教育院系对学术界要做出应有贡献,而学科建设恰恰承担了此项任务,这是初等教育院系在高等教育体系当中做大做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否则初等教育院系的不可替代性就无从谈起。

(三)服务和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每时每刻都有新的问题发生。仅就在职教师培训一个领域来说,我们能否对教育实践发生的诸多问题站在较高的学术视野上给予诠释,从而有效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这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能够在归纳、梳理的基础上凝练成若干学科研究方向。可以说,没有学科建设的成果,无从谈起为基础教育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事实上,学科在自身体系和社会需求这两大系统中形成了两大回路,一是从社会需求出发,依托服务对象提升学科水平,二是以更高水平的学科再作用于社会。

(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研究生研究方向的确定与院系的学科建设主攻方向、导师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而研究生教育的展开也使学科建设注入了新生力量与活力。就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而言,近三年全院在核心及以上期刊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署名的占20%,在一般期刊上不计其数。

(五)汇集人才、提升队伍水准

从目前我国初等教育院系的总体情况来看,学术队伍水平相对薄弱,属于小学教育学科领域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更是凤毛麟角。其原因与该领域学科建设的水平相对较低、学科平台不完善、学位点建设刚刚起步密切相关。只有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时机、提高水平,才能聚集更多的学科人才投身于小学教育事业。

二、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定位、生长特色

(一)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定位原则

1.基础性

学科建设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创新一定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形成,不是凭空盖起的高楼大厦。所以,认真分析、仔细梳理初等教育院系学科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优势与特色十分重要,也是定位的第一步。我国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任务的初等教育院系绝大多数是由中等师范教育转型而来,中等师范教育在我国具有百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富有特色的中师文化。这种文化倡导“全员育人,德育为重”的理念,并将“了解小学,研究小学,服务小学”作为其办学宗旨。可以说,中等师范教育在我国师范教育历史上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办学经验。百年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中等师范教育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小学教育的研究,特别是对小学教师培养与时俱进的研究,不过由于办学层次所限,这些研究并没有上升到学科建设的层次加以条理化,系统化,凝聚化;也没有形成学科意义上完整的逻辑体系;更没有制度、体制与政策上的保障。由此可见,步入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我国初等教育院系,理应在小学教育这片沃土上将既有的研究成果提升到学科建设的层次,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学科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重任。

2.前沿性

初等教育院系的学科建设应吸收国内外初等教育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注重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的密切结合。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只有十几年的历程,而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中叶就完成了小学教师培养的高等教育化进程,与此相对应的学科建设,我们的起步就更晚。据此,在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伊始,应该以国际化视野来研究初等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以保证学科建设的高站位和前沿性。

3.关联性

注重“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联性,实现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我国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不同步,不是先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再设专业,而是根据社会需求先有专业再建设学科,进而引领专业建设。一方面,学科建设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专业的基础性体现在:专业为学科提供教师教育实践与研究的基地、多学科构成的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建设的成果以及毕业生入职后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力等。同时,由于专业建设在先,专业建设从小学教师教育的实践出发,对学科建设提供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内容。譬如,6~12岁小学儿童学习与认知发展的特点?根据这一阶段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进一步,具有这样特质的小学教师培养的路径与环境?这些都对初等教育院系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实践诉求。另一方面,专业建设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学科建设若能对专业建设的以上问题给予理性的回应,则必然对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专业化的引领。所以,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应特别关注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联性,使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形成学科与专业的一体化建设。

4.条件性

我国初等教育院系承载着小学教师培养的任务,而小学教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一般而言,我国初等教育院系的师资队伍也呈现多学科的特征。这就有别于高等教育中传统院系办专业的师资构成。队伍结构的这一特点,为初等教育院系提供了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可能性,做得好会有很好的亮点,还会产生出奇花珍果。

5.应用性

学科建设的研究方向大致可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鉴于我国初等教育院系自身的特点和基础教育的社会期待,其学科建设的重点以侧重于后者为上策。即关注学科建设的成果指导教育实践的转化率和转化价值。

6.独特性

小学教育或初等教育归属于教育学科领域,初等教育院系的学科建设如果不突出特色就会被一般的教育学科同化,因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需要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彰显特色才有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生命力。

(二)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生长特色

根据以上对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的定位分析,学科建设的生长点与特色应该充分体现我国百年师范的文化积淀和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关联性,同时,根据多学科队伍结构的特点,期望通过开展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出新芽、开出奇花、结出珍果。另外,还要特别关注小学教育的对象6~12岁儿童的研究,以及学科建设的成果对小学教育实践的转化价值。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领域主要确立以下研究方向。

1.小学儿童研究

儿童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儿童发展也是小学教师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在这一方向上,学院进行的主要研究有:小学儿童生命发展与教育、小学生心理发展与辅导、小学儿童学习与记忆、儿童文学与教育、儿童绘画心理、儿童音乐创作、少年儿童组织与教育、儿童科学学习心理研究、儿童游戏与教育、儿童养成教育研究、儿童健康与教育、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等,这些研究特别关注它们彼此的内在联系。

2.小学教师教育研究

在一般教师教育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的特点进行研究,包括小学教师特质研究、小学教师的核心素养、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专业建设)、小学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小学在职教师培训有效性、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研究等。

3.初等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

学院于2011年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了“初等教育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这一新学科的开创,大大激发了初等教育研究的活力,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初等教育学研究的定位、初等教育学研究的价值认识、初等教育学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初等教育学在小学教育专业中的定位、初等教育史研究等。

4.小学各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

以往“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的研究多关注于中学阶段,小学教育阶段的研究相对薄弱。抓住这一生长点和队伍的优势,学院开展了对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教与学的研究,重点关注了知识的学术形态向教育形态转化的研究。

5.交叉学科领域研究

在理科交叉上,成立“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汇集了化学、物理、生物、地理、数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一批青年博士,涌现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在文科交叉上,成立“传统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涉及国学教育、哲学、宗教、历史、书画、手工、礼仪等十几个学科分支。除此以外,还有“综合实践”、“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等。

6.“大”与“小”联系的纵向研究

体现大学教育教学内容与小学教育教学内容的联系,包括高观点下的小学数学、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汉字学与小学识字教学、古诗词与小学古诗教学、写作理论与小学作文教学等。

三、初等教育院系学科建设生长特色的培育

经过若干年的建设,学科建设会有一些生长点经过筛选、扬弃显现出来,如何使有发展前景的生长点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学院标志性的品牌特色学科方向,培育是十分重要的。除了领导者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以外,还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把握住。

(一)培育一支由多学科构成的、和谐共生的教师队伍

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需要有一支由多学科构成的教师团队的支撑,要做到多而不散、和谐共生,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追求。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目前有专任教师105位,这支队伍中既有中师留下来的骨干教师,也有建院以来引进的青年博士。教师队伍涉及包括教育、心理、文、史、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以及音乐、美术等在内的20多个学科领域,学缘结构多元,理论型、技法型兼有,大家互相学习、和谐共生的基点是将“面向小学、研究小学、服务小学”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此外,学院一直倡导学术自由的理念,对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博士,都支持他们坚持原有的研究方向,在时间、经费、出国进修和研究生招生名额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和高水平的,仅“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每年投入建设经费就有百余万元,目前已连续投入了三年。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在逐步了解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把自己原有专业与小学教育合理“嫁接”,期望生成新的研究领域,鼓励交叉学科研究生成新的研究团队。十几年来,由于学院始终坚持了这一队伍建设的理念,教师个人专业得到了发展,本科、研究生教学蕴含了更多的学术前沿信息,几个交叉学科研究团队也应运而生。其中“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儿童生命与道德研究中心”、“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等研究团队的形成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注重学科平台的建设

学科平台是学科建设的基地。初等教育学院成立十五年以来,先后成立了10个研究机构,即初等教育研究所、科技教育中心、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师资研究与培训基地、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教育研究中心、初等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书法教育研究中心、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微尺度功能材料实验室、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教育协调发展中心。研究中心(基地、实验室)的成立,汇集了院内外、理论型、实践型的各类研究者参与其中,有利于结合学科方向、合作攻关,提升了研究者的学科认同感。

(三)学位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