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

时间:2022-11-08 10:33:41

导语: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

第1篇

关键词:Bloom目标;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

1 引言

通信工程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并极具活力的一个领域。本文基于Bloom目标分类法构建合理、规范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等措施,提高学生通信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2 Bloom目标分类

Bloom目标分类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三大版块,如图1所示[1]。

认知领域: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包括6个模块,分别为识记、领悟、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情感领域:情感领域目标分类包括5个模块,分别为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和价值体系的个性化。动作技能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包括6个模块,分别为知觉、定向、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行为、适应和创新。

3 基于Bloom目标分类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

根据人才培养提高学生通信基础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到达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基于Bloom目标分类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从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重点解决课程之间内容的脱节和重叠问题,统一前后课程的授课重点,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专业课程群。

基于认知领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2]。基于认知领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服务于基于情感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和基于动作技能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为学生不仅在通信领域而在其它自动控制、生物医学等工科领域的继续学习及从业能力方面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认知领域6个模块分类是对知识从辨认-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分解的各要素-理性判断客观事实的逐级认知过程。基于这6个过程,把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高等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随机过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通信原理、通信网归入认知领域课程群。

基于情感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以基于认知领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通信工程专业从事的通信系统研发、运行、维护的专业体系,根据通信技术行业和信息产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以通信设备产品和网络系统开发、生产、维护、维修、管理与营销等与通信行业相关的能力培养为核心, 基于情感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建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进入职业生涯的必要条件。情感领域的5个模块分类是从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主动参与-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相联系-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的逐级意识形成过程。基于这5个模块的含义,把通信工程专业中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数字电子、高频电子、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系统、DSP技术、FPGA/CPLD,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短距离无线通信、卫星通信、NGN、电力线通信归入情感领域课程群。

基于动作技能领域的通信专业课程群建设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给予了学生创造个性发挥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培养了学生的社会综合能力。动作技能领域的6个模块从学生通过感觉器官觉察客体或关系借此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为某种稳定的活动的准备-复杂动作技能学习-学生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操作的熟练性-学生能改变动作以适应新的具体情境的需要-学生在动作技能领域中形成的理解力、能力和技能创造新的动作模式。基于这6个模块的含义,通信工程专业中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综合实训、实习实践、通信系统的DSP/FPGA设计与实现、毕业设计,科技协会、社会实践、国家或国际通信工程师资格认证培训均归入动作技能领域课程群。

4 结束语

在分析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在通信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中的应用,从而实现了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2篇

光纤通信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专业课,其内容综合了通信、光波导和半导体光电子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本课程对本科生的培养要求是:通过对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端机、光无源器件以及光网络进行阐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熟悉光有源器件、光无源器件的工作原理、特性以及光纤通信网基本设计方法,了解光纤通信技术实际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经研究表明目前各专业光纤通信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设置有一定缺陷。

针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由于数学、物理基础相对薄弱,对课程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光纤通信课程本身与物理、材料、半导体光电子、光刻等技术知识联系密切,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建立在大量理论物理和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如果学生对这些课程没有一定的涉猎,对一些基本器件,如半导体器件、光检测器等没有一定的物理概念的理解或者接触。那学生对光纤通信这门课程的学习将会比较困难。此外,对于通信、电子类专业,对于物理学科不重视,只学过普通物理的课程,导致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以及物理模型的分析能力相对薄弱,造成学生在听课或学习时感觉内容过于抽象,对一些概念和公式理解很模糊,难以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模式陈旧。

光纤通信是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应用学科。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照本宣科,按书上的内容进行每一章节的讲解,在不自觉中,学生就以为光纤通信就是一门理论课程和讲解器件原理的课程,而忘记了光纤通信课程的实际应用,导致学生更多地认为这是一门与物理、数学相关的课程,特别是对于光纤传导模式内容,学生更多的认为学习的重点是如何求解方程,而不是一门应用类的课程,导致学生认为本课程对于实践指导的意义不大。同时,教材的更新无法和光纤通信发展的实际情况吻合,造成教材的内容过于老化,使得学生对整门课程的学习感觉乏味、枯燥,无法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置有缺陷。

光纤通信课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一般来讲,由于课程教学学时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关于光纤通信的内容以及光纤器件全部囊括。这就导致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往往根据自身对课程的理解来讲解,或完全依附于所选教材,导致教学的片面性、重点不突出。而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课程的知识点过于零散和繁琐,没有连贯性。

4.教学方法不科学。

由于光纤通信课程涉及内容广泛,信息量大,使得教师在授课时主要将注意力放在课堂讲授和板书上。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普遍反应是缺乏课堂活力,感觉课程比较枯燥。由于课堂讲授的理论性很强,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虽然学到了一些理论知识,但不知道这些知识用在何处、如何运用。另外,光纤通信的考试方法比较传统,无法全面涵盖课程的核心内容。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本文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而且提出一个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

二、光纤通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针对目前光纤通信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及光纤通信这门学科本身的特点,我们主要从优化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科研促进课程深化改革以及改进考核体系这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具体的讨论内容如下:

1.优化课程设置。

光纤通信课程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很多专业都开设了光纤通信课程,但不同专业对光纤通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同时各专业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差别很大。考虑到光纤通信对材料、物理、数学的要求相对较高,而光纤通信又是一门与通信息息相关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光纤通信课程之前,应具备一定程度的数学物理通讯基础,使得学生在学习光纤通信课程是有一定通信背景以及数理知识。此外,由于通信工程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从事通信、电子类的工作,因此也需要开设一些专业课程(如移动通信、现代通信网概论、光网络技术等)来强化光纤通信的运用。

2.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光纤通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学科知识比较多。因此,教学方法的优化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来考虑。理论是学好一门课的基础,对学生充分掌握理解系统、器件本身的特性以及应用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反映比较难懂的理论,有计划地复习和补充一些前导知识进行理论铺垫。例如信息光学、高等数学、导波光学等知识都是本课程中要用到的重要理论。同时课堂内容的讲授要特别注重思路,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先通过介绍器件的理论模型架构,再用严格的理论分析推导,说明器件工作原理、特性以及应用。由于课时的限制,想要把所有的理论内容都讲深讲透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根据专业需要在课堂讲授时,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主次分明,以点盖面,每次课只讲一个重点内容。不需要所有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内容框架清晰、重点突出,方便理解,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整理笔记,思路清晰。其缺点是信息量小、形式古板,内容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因此可适时、适当、适度地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优点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加上课的趣味性,而且能加快教学速度,减少教学难度,加深理解教材的深度。例如在课件中,插入一些图片、动画、影音等多媒体文件,除了可以帮助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理解专业知识、增强教学效果外,还可以增加上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践教学主要从课堂实践、课后团体实践等方面进行加强。通过课堂演示、课堂讨论,强化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例如借助光学仿真软件,在课堂上直接演示光纤色散对光传输线路的影响,通过改变光纤长度来说明光纤色散对光信号传输特性的影响。另外开设实验课,可以借助光学模拟软件以及光纤通信实验设备来进行光纤连接以及光学传输系统特性的操作实验,加深学生对光纤通信系统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有什么用,怎么用。

3科研促进课程的深化改革。

光纤通信技术由于发展迅速快,专业知识更新快,新技术更新快,导致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教材中现有的新技术主要包括光波分复用技术、光交换技术、光孤子技术和相干光通信、光接入网等,这些技术中有的已经相当的成熟,而且很多技术还在不断更新,同时很多新出现的技术还没有涉及到。为了让学生了解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最近前沿,可以尝试将将最近的科技进展融入到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中,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以丰富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打开一扇科研的窗口,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相应的以科研推动光纤通信精品课程建设。

4改革考核体系。

闭卷考试一直是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唯一方式。而这种方式往往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光纤通信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当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学要求加以重新设置,既要体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还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成绩考核方面应当包括基础知识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方面。基础知识考核可通过学生对每堂课课后习题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考察;实践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对光纤系统组建、光纤熔接、光纤损耗测量等实验情况的考察;创新能力考核可通过只提出对于光纤系统的总体要求(传输容量、带宽、响应度等),要求学生通过模拟软件以及试验箱进行相关的仿真实验,同时对仿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结论

第3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主战场,是实践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主渠道。为确保提高教学质量,我院一直很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工作。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最终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通信工程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是教师从学生能力本位出发,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摸索改革,总结出了一整套课堂教学改革思想和措施。

1建立启发式授课模式

传统的“讲说”模式已不适合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需要,大大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以及自主思维的健康发展。为此通信工程专业教师建立了一种启发式授课模式。首先要淡化教师的统治地位,逐步从课堂传授者走向问题的启发者,引导学生进行兴趣学习,比如在每个抽象概念提出前,都精心设定一个问题或实例作先导,引出理论之后,再辅以仿真和实力来强化记忆;同时强化学生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课后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每节课和每次实验的最后都将要讲授的内容概括成一个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在教学中,力求从实际问题引入新知识,通过提出通俗易懂有启发性的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化抽象为形象。比如在《数字逻辑》课程中对一些重要内容能够从器件、电路产生的背景和需求谈起,然后讲清其在系统中的作用、结构的构思方法、适用场合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还可以为解决新问题作好铺垫。在讲解时序逻辑设计时,可以先从触发器构造的简单抢答器逻辑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讲具体电路的设计。在讲述定时器的应用时,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子时钟和交通灯控制器为例,精心设计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讲数字逻辑系统的基本概念时,可以先提出问题:什么是二值逻辑?日常中有哪些情况是相互对立的?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事情的是与非、电压的高和低、开关的通和断、电灯的亮与灭……由此便可很自然地引入数字逻辑电路有关的概念:信号以断续电流(或电压)的形式表现出的,即有或无、高或低,称之为数字信号;而处理数字信号的电子电路即为数字电路;简单地说数字电路就是说它的输入、输出信号只有两种相互对立的状态,即电压的高或低、脉冲的有或无。经过这样的讲解,同学们对数字信号的概念有了较深的认识。

2增加演示教学, 拒绝平铺直

通信工程专业的许多专业基础课程大多都理论性较强,仅仅按照理论课程的思路去讲解,会有一种枯燥乏味、毫无生气的感觉。

比如《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程的所有理论都可以直接用计算机编程实现,因而可以尝试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入新的元素。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仿真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开发和设计了基于Matlab软件平台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实验教学。演示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需要将课程讲授的概念转换成Matlab程序,实践发现,最有效果的模式是边编程边讲解,这对教师的编程能力也是一种考验。

又比如《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其原理的学习最好和实验同步进行, 实验对于帮助教师阐述、验证模拟电子技术基本原理以及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掌握规律有着重要作用。而传统的实验受客观条件限制,实验项目很有限,在理论课教学的同时无法对电路进行适时实验,为此,我们在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建立了“模拟电子技术虚拟实验库”,该实验库包含了模拟电子技术各章知识点,教师课堂上可以随时进入虚拟实验平台,通过仿真实验观察电路波形,适时调节电路参数,观察电路工作情况,特别是一些瞬息即逝的现象。例如RC正弦波振荡电路的起振过程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在理论课的教学中比较抽象,难于理解,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用示波器很难看清楚,利用EWB软件进行仿真,就可以利用仿真软件具有的存储测试仪器的工作状态以及测试点所有数据的功能,非常清晰地看清楚这一短暂过程,同时还可以通过虚拟示波器观察到(不起振)、(起振但失真大)和略大于3(起振但失真小)三种起振情况,从而使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到电路参数的变化对电路的影响,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果。

3教学手段多元化

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由于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都具有独特的功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多媒体教学特别适用比较难用语言描述的概念或者复杂的演变过程。

比如《模拟电子技术》这门课程内容多且抽象,比较难理解,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模拟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充分展示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将教材中只能静态描述的内容以动态的方式显现出来。例如半导体器件内部载流子运动、PN结中电子的扩散与复合、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等,教材只能以静态的形式描述载流子的运动过程。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FLASH动画使抽象的内容能形象、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学生容易理解掌握。同时将各章教学重点,做成FLASH动画,并配有讲解,这样,不仅使重点内容生动、突出,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源。

又比如在《电路》课程中利用电路的多媒体课件,针对课程电路图变换复杂频繁的特点, 大量使用了动画,形象地表示了电路的变换过程,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将计算机仿真引入课堂,应用电子设计仿真软件EWB,采用电子虚拟仪器,图示电路的工作过程,如讲述一阶电路时,通过改变电路参数,观察电路响应的变化。讲述正弦振荡电路时,观察电路的起振过程等,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对于需要了解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更多的教学内容,解决了课时减少的问题;对于需要理解的内容,应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把握讲课的节奏。

4上好第一堂课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好的开始往往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上好第一堂课,设计一次精彩的绪论讲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初学者来说,《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就其本身而言,繁琐的公式推导、拗口的专业术语会让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骤减,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此时一堂精彩的绪论课会恰如冬日暖阳一般。那么如何才能讲好绪论课呢?应该在思想上重视,一定要摒弃绪论课没什么可讲,只需简单介绍的旧观念。同时增加具体实例并加以动画演示,如选取不同的采样率对同一段语音信号进行处理,获得不同的声音效果,利用FLASH播放软件现场演示,在视觉与听觉上给学生一个新颖的冲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束语

总之,在通信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应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出发,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把学生的素质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最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做到 “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 宋俐荣,杨一荔.论数字逻辑电路的特点在教学中的重要性[J]科技文汇,2010,(3):170.

[2] 张敏.优化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浅谈“数字逻辑电路”教学中的体会[J]科技文汇,2009,(22):201.

[3] 李力利.《数字信号处理》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体会[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2):62-64.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新疆;塔里木

目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本科院校共计11所,其中综合类院校3所,即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211工程”本科院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疆。塔里木大学是排位仅次于这两所大学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综合实力排名第三的本科院校,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塔里木大学原名塔里木农垦大学,位于塔里木河畔的阿拉尔市,创建于1958年,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原为农业部直属院校,现为中央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现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65人,副高以上职称占17%,硕士学位的教师占64%。学院包括5个教研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通信工程教研室、数学教研室以及1个计算机实验室。目前该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通信工程2个本科专业。其中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每届两个班,每班30余人,该专业现有专业任课教师7人。

一、专业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现代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线路、微波技术与天线、信息论与编码技术、单片机与外围电路、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

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0年版)相比,其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中央民族大学生源较好,因此没必要开设该门课程)。中央民族大学按照专业选修课开设、塔里木大学按照专业必修课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移动通信、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等(由于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是按照两个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即无线通信和通信网络,因此这种设置是合理的)。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未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机械制图、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网理论基础等。

2.专业选修课

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大一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大二?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据库原理。大二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仿真技术EDA。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MATLAB及仿真应用、综合布线技术。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Web系统与开发技术、现代传输技术、DSP原理与应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信工程专业英语、多媒体通信技术、前沿技术专题讲座、宽带无线通信、图像处理与通信。四学年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计13门。

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分布如下:大二下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3门,大三上学期开设专业选修课5门,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8门,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16门(由于大部分学生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在前三学年已选够,且到了大四很多学生要考研究生、找工作、忙着联系出国等,故大四上学期能够真正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寥寥无几)。四学年开设专业选修课共计32门。

通过以上数据可看出,中央民族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远远多于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数量。但在塔里木大学通信工程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中也不乏颇具特色的课程,如综合布线技术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

转贴于

二、其他专业教学环节

1.实验与实践教学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楼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拥有10个多媒体教室、10个公共机房和8个专业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通信工程、数学建模、计算机创新)。通信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实验课有:电路分析实验、现代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单片机与外围电路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通信原理实验、MATLAB及应用实验、数据库原理实验、通信仿真技术实验、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实验、计算机网络实验、光纤通信实验、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验等。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现代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通信原理课程设计、通信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专业认知实习、计算机网络实习等。

2.专业实习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进行,时间为8周(4学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为学生联系了多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通信工程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如新疆阿克苏移动通信公司在通信工程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实践锻炼、实验通信机房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大力支持。为了保证专业实习的效果及真实性,每个实习点都有学院专业教师带队,发现问题随时解决,并保持和学院的经常联系。这种保质保量的专业实习为学生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并尽快融入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毕业设计

塔里木大学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时间为12周(6学分)。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严把开题关,提倡毕业设计内容与实际工程相联系,避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弄虚作假。为了鼓励教师搞好毕业设计工作,带一个本科生毕业设计给10个课时的工作量;若所带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优秀,则工作量加倍。为了使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公平、公正,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程序与标准。

4.学科竞赛

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非常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全国举办的各项学科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在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通信工程专业有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了国家的二等奖,一名同学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等奖,三名同学分别获得了自治区的二等奖,还有两名同学获得了自治区的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是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全国大学生四大竞赛之一,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作为创办时间很短的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能在这样的大赛上取得如此成绩实为不易。

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所从事职业有所认知并做好就业准备,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学生还安排有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三、结论

第5篇

(三峡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摘 要:提出基于专题研讨的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模式的设想,阐述专题确立及研讨实施的方法,以斯坦福大学的无线通信原理课程为例,分析专题确立的科学性以及讲授内容与专题研讨的相互支撑关系,以期对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专题研讨;专题确立;研讨实施;通信工程;无线通信原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172298);三峡大学博士基金项目(0620120019);三峡大学教学基金项目(J2012061)。

第一作者简介:曾菊玲,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宽带无线接入网的QOS技术及资源管理, julingzeng@163.com。

0 引 言

国内很多高校尝试了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改革,一些专业实力较强的大学如清华大学等[1-2],提出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对改变专业课教学内容陈旧、单一的现状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这一教学模式需要丰富的、合适的科研项目以及教师本身对学科前沿和工程实际的深入研究和学生良好的学科基础作支撑,很多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专题研讨的教学模式中,专题的深度和覆盖面更容易掌控,以专题为线索组织研讨更便于学科前沿与基础知识的融汇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良好的课程体系;更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得到从知识准备到系统设计、从个人能力到团队合作、从动手能力到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训练。

1 专题确立

合理选取专题是基于专题研讨的专业课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首先,基于通信行业的发展特点,教师应通过专题研究克服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陈旧的缺陷,令专题的内容紧跟学科前沿,顺应通信行业快速发展的现状。同时,考虑到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专题新颖性和内容宽窄程度应有别于科学研究,选取那些具有相对明确发展方向和相对完善理论基础的热点问题,为学生从事专业工作奠定知识基础,也为学生贯通前沿与基础知识奠定能力基础。因此,专题的新颖程度应稍低于科研课题而覆盖面更宽。

其次,选取的专题应能在知识体系中提纲挈领,注重前沿与传统、应用与基础、知识与能力、能力与素养的贯通,使繁杂的内容以专题为线索体系化。同时,教师在专题研讨中要注重专业课教学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考虑科学前沿,还要考虑行业及职业要求,提供专业知识和创新平台。

以斯坦福大学Andrea Goldsmith教授主讲的无线通信原理课程[3]为例。主讲人Andrea Goldsmith从加州伯克利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获得博士学位,具有丰富的科研教学经历,是软件定义无线网络的Accelera公司和著名的高通公司发起人、首席科学家和首席技术官,也曾供职于Maxim Technologies、Memorylink Corporation以及贝尔实验室,其研究领域包括无线信息论及通信理论、认知无线电、传感器网络、绿色无线网络系统设计、智能电网以及通信及信号处理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几乎涉猎当前无线通信领域的所有前沿,对通信系统、网络设计以及硬件、软件各行业都有相当高度的了解。教授多次主讲无线通信原理并出版多部相关教材,丰富的教学科研经历使其拟定的专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Andrea Goldsmith教授在无线通信原理课程拟定的专题见表1[4]。

专题特点分析如下:

(1)前沿性。表1中专题可分为应用(1、6、9)、网络基础架构(2、3)、物理层技术(7、8)及基础理论(4、5)研究四大类。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型业务提供是当前移动通信的热点和难点,而新型业务归纳起来主要有视频类、交互类、社交类等。因此,所选应用型专题——无线视频流传输(1)、网络定位(6)这两个专题具有较好的前沿性和覆盖性;另一应用型专题——无线电力传输(9),将节能绿色通信与智能电力传输相结合,是未来家居智能的一个主要方向。网络基础研究专题——量子通信(2)、无线连接—3则为新型业务安全性、移动性及无缝接入提供新的网络解决方案,其中包含量子密钥、宽带接入、异构融合、虚拟网络等内容,紧跟新型网络基础架构的前沿研究。大规模MIMO(4)、无线通信新基础探究(8)这两个专题则从物理层面研究新型业务和网络所要求的并行高速和宽带信道模型,紧跟MIMO信道信息论、新的信道建模理论等前沿内容。表1中的专题以应用前沿为导引,提出从应用到网络传输直至信道的网络通信各个层面的前沿研究专题,便于学生直接切入不同层面的研究前沿。

(2)贯通性。9个专题中,1、6、9提出3个无线通信的应用热点,共同的核心问题是无线传输自适应、高带宽及有效性,自适应通信实现方法需跨层设计,以能够较好地实现上层与下层的贯通;以此为线索提出2、3两个专题研究支撑新业务的网络基础架构,再往下的7、8两个专题研究满足新型网络高带宽、自适应等要求的新的物理层技术,主要内容围绕新的高速并行信道建模及信息论展开;最后,4、5两个专题研究传统的信道建模理论,为前述专题提供支撑。可以看出,全部专题实现了应用与基础、前沿与传统、上层与下层的融会贯通,便于形成良好的理论体系,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能力。

(3)典型性。表1中的所有专题都是在移动互联这一典型环境下,基于OSI分层模型每一层面的最核心内容,具有很好的辐射性。专题4、5研究散射信道和多径传输信道模型,这是移动通信最基本、最典型的信道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专题7、8研究大规模MIMO等典型无线通信新技术中的建模及传输问题。专题2、3则在专题7、8的基础上,研究新兴业务支撑的典型网络解决方案——宽带接入技术。专题1、6、9研究无线视频流传输跨层优化、基于传播自适应的网络定位以及无线电力传输。这些专题不仅体现了新兴业务的集成性、可视性、交互性等典型特点,还包括了QoE、高带宽、同步、移动性、信息安全等移动互联的典型问题,三类业务的实现方法——跨层优化也是目前具吸引力的设计方法。

(4)奠基职业。面向系统设计,专题分别从业务(专题1、 6、 9)、网络(专题2、 3)、射频(专题4、5)、基带(专题7、8)层面为学生奠定通信行业的四大主流职业基础。

(5)成果要求。表1中的专题除了4、5外,其他都采用文献综述的成果展示形式,在创新性要求上低于科研成果要求,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适合本科教学;同时便于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形成相关专题的理论体系,通过积累和陈述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从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升。

以上分析说明,专题的确立需要相关教师具有丰富的科研教学职业经历,在确立专题时首先跟踪学科前沿,选取具有前沿性、贯通性和典型性的专题并兼顾职业需求。

2 研讨实施

2.1 以研讨与讲授的有机结合代替单一的讲授

讲授法是目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与此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这种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讲授具有一定优势:①以“课”为活动单元,循序渐进,系统完整;②以讲授为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保证教学的有序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学生现代科学意识的要求提高,该方法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其局限性:完全以讲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限制,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得不到培养;时间、内容和进程的程序化、固定化导致教学活动中难以容纳更多的特别是学科前沿的内容和方法;以课程为活动单元,课时限制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导致其缺乏系统性。

专题研讨需要对这种班级授课形式扬长避短,首先由教师对一些公共基础知识以班级为单位或者针对专题基础以研讨小组为单位统一讲授,为研讨提供知识保证,为教学有序进行提供基本保障。在此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研讨以专题为核心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打破班级和课堂的时间、空间、内容限制,以保证研讨的有序和连贯。

研讨与讲授有机结合是研讨实施的前提条件。我们以斯坦福大学Andrea Goldsmith教授在无线通信原理这门课中的讲授内容(见表2)与专题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对比表1和表2,我们用图1描述讲授内容与专题内容的关系。图中虚线线条描述了讲授内容之间的关系,讲授内容2、3、4、5、6、7分别从传播、阴影损耗模型、衰落模型、多普勒扩展及时延等几方面讲述无线及移动信道特征,奠定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内容8、9、10、11、12、13则在此基础上讲述衰落信道的自适应调制及抗衰落措施,讲解主要的、基本的无线通信技术;内容14、15、16讲述MIMO信道特征及相关技术;内容17、18、19讲述OFDM、扩频等宽带通信技术,这是3G、4G的基础,也是无线通信新技术。讲授内容本身从传统到前沿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善的基础理论体系。图1中实线线条描述了讲授内容与专题内容之间的关系,9个专题都有充分的讲授内容支撑,例如,对于专题1——无线视频流传输跨层优化,讲授内容为其提供了自适应调制、OFDM资源分配、MIMO自适应通信等多种通信技术以支持跨层优化和保证质(QoS)的自适应视频流传输。从图中还可看出,专题研讨反过来又为更高级的讲授内容提供支撑,例如,专题4、5是现代无线通信的2种典型信道,通过建模可以为无线电力传输、基于传播自适应的网络定位等专题奠定坚实基础,也为讲授衰落信道自适应调制打下基础。讲授内容与专题研究互为基础,逐渐延伸到科技前沿和工程实际。

2.2 以专题研讨升华实践教学

目前的教学实践形式有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5-6]。单一的实践形式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专题研讨中,教师一方面需要根据专题内容设计一些探索性或仿真性综合实验,由于从原理设计到系统实现、再到结果分析都需要自主完成,因此可以使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人文精神相互融合,避免实验的验证性倾向;另一方面,通过专题确立阶段的行业发展、社会需求调查和信息收集,通过研讨阶段的相互协作,提高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方法获取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社会实践能力,同时通过专题的前沿性提升整个实践过程的创新性,将创新精神贯穿于各实践环节。

2.3 将能力培养贯穿专题研讨过程

用大学所独具的浓郁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质以及大学教师传授知识、从事科学研究所体现出的儒雅气质和严谨作风,促进学生精神与思想境界的提升,是研讨的任务之一[1]。通过研讨,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科学、文化交流与切磋,学会团结协作,是研讨的另一作用。具体来说,我们将能力分为个人知识能力、系统建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将专题研讨分为5个过程,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研讨过程。表3为专题研讨的每一过程与学生能力成长的对应关系,5个过程中,个人知识能力经历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的两个知识及技术推理过程训练,系统构建方面则经历系统分解再重新合成两个过程。

3 结 语

专题探讨模式使通信工程专业课教学瞄准时代前沿,统领基础,开启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凝练课程内容,从各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专题确立、讲授配合、研讨组织等方面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马开剑. 大学教学论基础[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 8-18.

[2] 李曼丽. 用历史解读CDIO 及其应用前景[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29(5): 78-87.

[3] Goldsmith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M]. Cambri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58-170.

[4] EE359,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Fall 2014[EB/OL]./t.cn/zTG1Czo.

[5] 唐向宏, 章坚武, 姜斌.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 31(增刊1): 76-78.

第6篇

通信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以发展和应用,它与计算机技术相互融合和渗透形成现代通信技术,如卫星通信、微波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都属于现代通信技术,它与我们息息相关,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不仅要在通信工程专业开设,同时还有必要在非通信工程专业开设。

1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现代通信技术》作为一门为非通信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课程,是通过知识的加工和优化,在原《现代通信系统》与《通信原理》等课程基础上整合而成,并向应用性方向拓展[1]。由于非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过《现代通信系统》和《通信原理》课程,所以课程目标是“轻理论,重应用”,使学生初步了解关于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了解现代通信系统中的电信交换、卫星通信、微波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框架和最新应用内容。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由通信网基础技术、电信交换、无线通信、移动通信和光传输网五大主要组成部分[2],详见图1。

图1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主要内容

通信网基础技术包括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强调数字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设计的技术如信源编码技术、信道复用技术等、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调制技术和差错控制技术等;电信交换包括常用的交换方式如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数字程控交换、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和智能网;无线通信包括无线传播的基本特性、无线通信的关键技术、典型的无线通信微波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应用;移动通信包括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gsm、cdma和3g系统的原理、技术体制及应用发展;光传输网包括管传输系统的组成和原理、sdh光传输网技术、光波分复用技术等。WWw.133229.COm

2 传统的现代通信技术教学方式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知识学科体系为中心,先讲述理论,在进行一些验证性的实验。《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致沿袭本科教育中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从通信网基础技术到无线通信、移动通信等,都过于侧重理论,偏重知识的积累,内容丰富,公式与性质多,抽象难懂,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和弊端如下:

2.1 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无法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对于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来说,知识抽象、枯燥,特别是讲到通信原理等摸不着看不见的知识时,学生更是不知所云。很多学生仅仅是被动地在学习,没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了。

2.2 教学过程中以原理知识为核心,而忽略了学生的数学功底和理论推导能力,使其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方法也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工程设计锻炼,导致知识与能力不协调。

2.3 理论和实际没有很好地联系起来,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只作点缀,学生动手环节较少,更缺乏现场操作的经验,无法满足岗位需求。

3 现代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考虑到非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没有学习过包括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随机过程等课程,在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遵循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的原则,力求简洁明了,突出科普性,激发学习兴趣[3]。采取“多挖坑少钻井”的方法,对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较深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删减,比如通信网基础技术中的调制技术、语音编码,电信交换中的数字交换单元的工作原理、信令系统,无线信道特性分析、扩频技术等知识点,只能进行简单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这些知识的基本概念。

3.1 教学内容模块化。

本课程对理论知识不要求过度深入,避免复杂的数学推导,建立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参考图1的课程内容,将现代通信技术作为一个整体任务,并按主要内容将这一任务分解成任务模块:通信网基础技术模块、电信交换模块、无线通信模块、移动通信模块和光传输模块,每个模块又分解为几个子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都以具体的项目案例引出教学内容,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完全融入到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中,抽象的知识就得到了具体的体现。这种教学方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方法多样化。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而采用类比引证等深入浅出的方法进行多维立体教学,则可事半功倍,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2.1 多维立体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课堂上老师大都使用ppt进行教学,不停地播放幻灯片,授课信息量大,内容多,但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忽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多维立体教学,就是灵活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网络+板书”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方法展现抽象的知识点,在图、文、声、像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直观感受,让他们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接受大量的最新信息[4]。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放映ppt、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课后学生可以登录教学网站下载学习资料,通过网络、论坛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例如,在学习卫星通信时,可以插入卫星通信系统的图片,播放最新卫星通信的相关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关内容。

3.2.2 善于类比。

本课程设计很多的原理、概念,若只是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叙述出来则显得枯燥无味,学生不易理

转贴于

解,而将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接触的事物做类比则可以很好地理解[6]。例如,在讲解无线通信中电磁波按照传播方向的分类时可以将其与台球的运动做类比,如图2所示,这样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波也可以很容易的知道它包括直射波、反射波、绕射波和散射波等。

图2 台球的运动

再如,在讲解移动通信中的切换技术时,切换包括软切换和硬切换,什么是切换?什么是软切换?什么是硬切换呢?同样也可以采取类比的方法。假设你在一个工作岗位呆久了,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想调整一下,但你不能终端工作,直接变成空闲状态,因为你很在乎工作所带来的收益,你不希望这个收益中断(切换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无中断的数据传输)。根据岗位变动时,交接工作地开展方式不同可以把岗位变动分为温柔换岗(类似于软切换)和强行换岗(类似于硬切换)。温柔换岗就是在和新的工作岗位进行联系时,旧岗位的工作也不已下载中断,而是进行相应的交接工作;强行换岗就是和旧岗位彻底中断,然后建立和新岗位的联系。根据类比引出软切换和硬切换的概念,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这种类比的方法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还可以深入浅出地将抽象难懂的知识让学生在轻松地气氛中理解并掌握。

第7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案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9-0043-04

1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的特点,它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不同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课程涉及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管理与分析、经济管理类课程。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上除了掌握扎实的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软件工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指导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的课程,它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现有的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软件工程”教材大部分还是按照传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没有融入当前比较先进的设计方法、设计工具,而且所选取的实例也没有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所以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软件工程”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传统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已不适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能够培养有优秀复合人才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我们提出了“合理体系、多种形式、内容渗透、特色案例和实践、多形式考核”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采用产学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企业中建立研究基地同时与资深软件工程师和咨询师进行联合研究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最先进的软件分析方法和工具;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保证了以后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需求。

2.1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

软件工程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为软件企业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更为专业化,应该在跟踪国际有关机构对软件工程研究的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软件工程课程主要涉及3个方面:技术与方法、工具与环境、标准与规范、过程与管理。教学过程既要考虑内容的连续性、继承性,又要考虑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应涵盖如下层面:

(1) 基本理论层面:介绍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工具与环境,等,其中传统的方法和技术等内容不能没有,但不能占用太多的课时,而对于新的技术和方法则应该花较多的课时加以介绍,安排合适的课程训练,如在面向对象的方法、项目管理方法、相关的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等方面。

(2) 技术管理层面:介绍软件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风险管理、软件质量管理、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过程管理等方面。主要以软件过程为主,包括美国的SEI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MMI、ISO9000-3、国家行业标准《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SJ/T11234》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J/T11235》,等。

(3) 实践层面:软件工程实践,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软件工程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实践。可以采用相对集中的课程设计、参与实际软件项目开发,以小组方式进行软件项目模拟,参与软件企业的软件过程改进等方式进行,必要时可以跨学期进行。

2.2软件工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为了保证教学的高标准,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我们应该在合理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结构基础上合理的安排软件工程教学内容。软件工程教学内容覆盖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中十个知识点,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配置管理、工程管理、软件过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这些内容的教学被有意识、阶梯状地分配到学生四年的不同学习阶段,最后使学生具备知识的综合应用、融会贯通的能力。软件工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1) 加强对软件工程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但在一年级的计算机导论课中加入了职业发展和软件工程思想,使学生初步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作用,加强学生的规范化意识。

(2) 加强编程规范:在二年级的程序设计课程中除了使学生熟悉编程语言,理解面向对象的概念外,还加入了模块化思想和编程规范的训练,通过加强软件工程中编码阶段的规范化训练减轻了以后的软件维护工作。

(3) 设计的规范化:三年级开设了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以及大量的管理课程,在课程最后布置一个综合作业,这个作业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以软件工程的思想规范系统的分析、设计。

(4) 工程化实践:四年级通过软件工程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进一步强化软件工程的思想,通过实践进一步体会其重要性。

对于软件工程这样一门特殊的课程通过四年的阶梯状教学渗入,通过迭代式教学,使学生的分析、实践能力得到有层次、有步骤地提高。

2.3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为了提高软件工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 多媒体教学: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大量课件。这些课件可以形象化地讲授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并且在同样的一节课内能比以前传授更多的知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将部分内容制作成课件供学生自学,以便于学生课外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2) 网上教学: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在软件工程的教学中通过建立网站,为学生更好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站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下载以及相关业界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离线的交流,同时网站也经常开展课程的专题讨论和专家在线讲座。

(3) 双语教学:考虑到学生以后可能会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软件工程尝试实施双语教学,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课件和作业大部分采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给学生提供英文的课外阅读资料,以使他们及时了解国际最新发展。

(4) 案例教学:考虑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将案例教学融入到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所学的管理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5) 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课题。这种方式提高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软件开发的综合能力和软件项目的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在基础技能、团队协作、资料收集、人际交流、项目规划几个方面),在就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更加适合在现代软件企业中发展。

(6) 讲座:通过资深的专家、软件工程师的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前沿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指导方向。

2.4完整的、体现先进管理理论的特色案例教学

软件工程讲授的原理、技术、方法都是抽象的,为了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将MBA的案例教学引到软件工程的课堂教学中,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诠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实施以下几个步骤:

(1) 设计一个典型的、完整的、具有先进管理思想的、实际的软件项目案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该案例讲授每个知识点,将实际案例作为贯穿所有知识点的主线。该案例选择学生学过、当前流行的管理方法(比如ERP、供应链),最好来源于授课教师直接参与的软件项目或实习基地的项目,授课教师对其全部细节能够准确掌握,当然还可以与软件企业的资深的软件工程师和管理者合作来编写案例,使其具备实战性;另外,这些教学案例最好采用传统的以及目前流行的两种方法编写,并且要根据软件工程的发展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2) 布置讨论案例。在讲授完每个知识点后,安排一到两节的案例课,该案例不同于教学案例,可以针对各个知识点的特点设计多个案例,不要用一个案例贯穿所有知识点。案例的内容应具有目的性、典型性、真实性、复杂性和启发性。教师用描述性语言叙述案例,其中隐含着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所处的客观条件,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案例,并查阅有关资料,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明确给定条件,找出主要问题并做好记录。同时,分析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提出解决主要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初步评价。

(3) 组织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五至六人的讨论组,由每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作出分析和说明,提出解决的措施,重点阐述分析、设计的理由,然后,大家集思广义,小组内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由专人记录,讨论的重点是各个解决方案的相互对比和分析评价。最后,从各个可行方案中选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者对所有方案进行整理和归纳,得到一个最佳方案。

(4) 小组代表发言,集体讨论。每个讨论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述本组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和决策过程,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分析设计结果。对于同学的发言老师要围绕题目给予必要的引导,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因素地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拓宽思维的能力,启迪他们学以致用的创造意识。然后,组织全体同学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对于非确定型的决策问题,同学们往往存在着意见分歧,结论很难统一。这一过程可以增加学生对软件开发项目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师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但总结的重点不是对案例分析所做的结论性意见。因为,解决案例问题的决策方案不是唯一的,所以教师的总结应是就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指出一些带有倾向性和原则性的问题,特别是对某些问题可以更深一步的思考,进行启发式的诱导。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贯穿软件工程各知识点的讲授,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要求学生从真正工程师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是这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才使学生有可能成为未来优秀的人才。

2.5合理的实践安排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面很广,如果不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教学,很难把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实践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实践一般集中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但是,在把握教学进度的同时,必须及早布置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边听课边实践,使其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和进行独立思考,及时消化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际,探询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课堂学习结束后,进入集中的课程设计阶段,对上一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编写各阶段的工程文档,实现系统并测试,最后总结设计得失。

课程设计应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4~6人,在优差生搭配的前提下自由组合,分别担任项目经理、客户、系统分析员、程序员和测试人员等角色,小组成员角色可以互换。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协同完成项目开发。这些项目都是从实际合作基地的项目。设计过程学生相对独立的完成,需要学生在熟悉UML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后,能够通过Rational Rose针对实际应用问题构造UML模型,教师采用点拨方式或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指导。设计小组根据项目需求,制定项目计划,进行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运用本课程学到的各方面知识,分工协同,在研究问题找出规律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创造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交流合作等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及早布置课程设计题目,避免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脱节,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认真程度,同时也提高了课程实践的效果。同时每个阶段要有成果展示和相应的文档资料。最终应提交成功运行的产品及全部文档。

2.6多形式考核方式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考核的重点不应该只是理论考试,而应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软件工程学的思想和方法,另外考核的功能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情况,更重要的是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软件工程的考核注重学生综合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我们的考核方案是:平时作业5%,课堂表现(发言与讨论)25%,案例分析(小组模式)40%,笔试30%,课程的实践单独考核。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转而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发言踊跃,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结论

总之,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特点改进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必须针对其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特点,根据管理模式、软件行业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突出课程基本理论和概念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对学生的软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骆斌,张大良,邵栋.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2] 万江平,安诗芳,黄德毅.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10.

[3] 王志平,张毅,童华,李烈彪.软件工程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12(6).

[4] 沈备军,顾春华.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1.

[5] 尹锋.软件工程的若干热点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长沙大学学报,2006,9(5).

[6] 牛丽,.基于UML的ERP开发方法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2(1).

收稿日期:2007-09-01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作过程导向;光通信;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N929.1;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21-02

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其本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生产过程中从事各种必要活动的能力,从这个角度上讲,职业教育要面向一个过程的要求,至此以岗位为依据、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当今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之一。本文将以这种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来探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光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光通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以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体系。根据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的要求设置课程,构建培养学生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

2.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主线确定课程内容。以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将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细化成若干能力点,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1]。

3.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重构课程内容。建立按工作过程编排课程内容的“串行”结构,这种“串行”结构的课程内容,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2]。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光通信专业课程体系

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是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为此,我们课题组通过开展通信行业、企业人才标准的调研并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进行探讨,确定了高职光通信专业学生主要面向的企业岗位和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3],并以此作为高职光通信课程设置的重要客观依据,按照“以岗位为依据、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光通信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光通信专业实践环节

高职教育的特色,在于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的高职光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就特别突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要通过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实验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个层次的逐渐递进的实践环节,达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并且所有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均要求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形式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表2)。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的高职光通信专业课程体系,注重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因此,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光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要加强能适应该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二要组建高度仿真的校内实训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外仿真训练、全真培训,实现与生产操作的零距离;三要加强校企业合作,组建校企联合顶岗实习基地,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实习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四要紧跟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步伐,动态调整课程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本专业办出特色,培养出适合本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罗伟,张莹,张翠英.基于“工作过程”的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陕西教育,2008,(3):34.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6-97,354.

[3]林文学,许新华.高职光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2009,(4):25.

第9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MIS)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列入工商管理类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含义、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开发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内容、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与运用等;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应用系统、从事企业信息管理的能力。目前国内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该课程教学效果较差,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MIS课程实践教学及其研究现状

普通高校学生由于缺乏对MIS运用的感性认识,纯粹的理论教学,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乏味、难以理解,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分离,MIS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国内高校该课程授课教师普遍意识到实践教学是该课程教学的关键要素之一,但是如何有效设计与组织实践教学,是摆在MIS课程授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管理类专业如何开展MIS课程实践教学、建立并完善MIS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目前缺乏可参考的模式,国内高校对此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许多高校教师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但是往往集中在实验教学上面,效果较差。个别高校如合肥学院教师曾经做过该项研究,值得借鉴,但不是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而是针对工学类专业如信息系统设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另有部分高校教师开展了MIS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上面,但是实验教学仅仅只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而且,该课程实验教学也没有形成相对统一、标准化的模式。如何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并适时调整,并且与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践、加入教师项目团队、课程设计、实习等有机结合,对实践教学合理组织与管理等,目前没有可借鉴参考的模式。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MIS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对于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企业MIS的运行状况缺乏了解,更缺乏实际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开展灵活机动的、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是该课程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MIS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当树立系统观念,从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与方法、实践教学的手段、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多个方面设计,构建MIS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1.MIS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一般划分为如下四个知识模块:即管理信息系统概述、技术基础、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管理。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将来在企业所从事的工作不是开发MIS,而是应用MIS和信息管理工作,对于MIS的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熟悉即可,因此,让学生熟悉企业MIS是如何运作的、如何开展MIS规划、系统分析、如何选择开发方法、如何管理等内容应作为重点,对于总体设计、系统实施等内容,了解即可。另外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很多学生由于对MIS没有多少感性认识而被动接受有关理论,感到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枯燥而抽象,学习兴趣较低。因此实践教学还应包含帮助学生理解MIS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而开展的一些实践活动。结合MIS课程教学要求、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如下:(1)MIS的重要性及其与管理的关系;(2)企业信息系统的构成与运用,尤其是ERP系统的运用;(3)企业MIS规划、开发方法比较与开发过程;(4)系统分析及其工具的运用;(5)系统设计内容,模块功能与划分;(6)信息系统的评价、维护与管理,尤其是系统文档管理和日常维护。

2.MIS课程实践教学方式与方法。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①案例收集与分析:对于MIS的重要性及其与管理的关系、企业MIS规划、开发方法比较等内容,教师事先拟好教学计划,让学生进行专题调研分析。②参观访问企业:让CIO或其他信息管理人员讲解企业信息系统的构成与运用,尤其是ERP系统的运用、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等内容。

③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到实践基地企业,体验ERP系统的运用或其它信息系统的运用和维护。④实验教学:对于系统模块功能验证、绘制组织结构和业务功能图、绘制业务流程图、绘制数据流程图、绘制信息系统流程图和功能结构图、简单的数据库设计等内容,可在实验室完成。⑤MIS课程设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MIS的设计开发,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程知识即可。首先通过开发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加深对系统开发过程与方法的理解,然后选择一个管理规范、流程合理的背景企业或高校,由学生根据其兴趣和爱好自主选题并分组,确定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环节的任务,教师指导并检查学生的组内任务分工、项目开发计划和实施进度。⑥其它方式,比如加入教师相关研究项目,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或在专业实习中明确列明与该课程相关的实践内容和实习要求。

3.MIS课程实践教学手段。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许多课程都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高校应当加强实践教学手段建设,一是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二是加强实验室建设,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校企联合,四是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这样才能为课程实践教学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实践教学中采用的参观访问法、实验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收集与分析、亲身操作体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才能够顺利实施。

4.MIS课程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践教学课时,拟定实践教学计划,明确任务、实践内容和具体要求,量化考核指标和实践成绩考核办法。教学管理部门要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分别制订课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同时,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管理的人员配备上,应该是授课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组织和管理,分工协作,明确各自的职责。该课程实践教学还应当与其它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和学校安排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因为几乎都涉及到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运用问题。

要提高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开展实践教学,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涵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选择、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灵活选择和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我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按照该模式教学,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严京滨,于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9).

[2]郭伟光,李道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