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品牌发展规划

时间:2022-05-18 19:06:00

导语:在品牌发展规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品牌发展规划

第1篇

关键词:内涝灾害 排水规划 发展

城市内涝灾害问题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多不便,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内排水不畅的原因造成的。而且涝灾害现象在大城市出现的比较多,人们的日常出行受到了阻碍,也影响了城市美观性。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对该问题进行重视,加强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 城市内涝灾害成因剖析

城市内涝灾害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城市内涝灾害产生原因主要是因为排水系统补偿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造成的。所以有关部门在对内涝灾害进行整治时,必须要了解一下内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一) 气候的变化带来了大范围的降雨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给全球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气候的稳定也伴随着大量的降雨。这些雨量通常都很大,导致了城市积水的现象。尤其是在夏天,在雨季到来的时候,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内涝灾害,给城市的排水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大规模的降雨是导致内涝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工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二) 河流的蓄水能力减弱,抗洪能力不强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对土地面积的占用率已经达到了高峰,甚至打破了环境的平衡。很多蓄水的合理沿岸都进行了规划和建设,这些建设的方式,降低了河流的蓄水能力,同时也容易给河岸的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所以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河流的真正作用,不要盲目的建设,要注意生态的平衡。

(三) 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

城市化的发展对破坏了原有的排水设施。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土地的占有率,一些城市在规划中把原有的排水设施取消了,建设了其他的基础设施,这就是使得在雨量大的同时城市的排水系统不能发挥充分的排水作用,导致原来的排水循环系统遭到了损坏,出现了城市内涝的现象,这也不利于城市化的建设。

(四)地表水的流向发生了变化

城市内涝形成原因中,地表水流向的改变也成为重要的原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人口密集度也逐渐增大,对水资源的使用一较多。对水资源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地地面的沉降,原来的地表水流动的系统被打破,高处的地表水向发生沉降的地表流入,这也就使得市中心存在很多的内涝现象。在雨季到来的时候,大规模的降雨也会滞后在城市中,并不会向城市两边的扩散,造成了城市的内涝灾害。

(五) 排水管网的设计不符合规范

排水系统的功能受到设计方法的制约,如果城市的排水系统的设计不合理,那么该城市的排水系统就很容易瘫痪,在雨季到来的时候,不能及时对雨水进行排除,造成了内涝现象。城市的排水环网的规划设计通常要考虑到城市的实际发展现状以及城市的地理结构等等,必须从全局出发,对社会中的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因为我国城市的排水管网的规划受到经验主义的制约,很多城市的管网规划设计都没有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给我国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所以一个合理科学的城市管网的设计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十分重要。

二、排水规划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产生内涝问题的分析,我们知道造成城市内涝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排水规划的不合理性。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相关部门高度对城市内涝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制定了城市管网规划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城市的排水规划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准则和要求,从城市的实际发展出发,对城市的地理情况进行仔细的考察,在原有排水管网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一个城市的内涝问题也说明的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不足,体现了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性,没有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所以我国有关部门也明确的规定,在城市规划中必须重视对排水系统的规划,提高城市的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持城市稳定发展的步伐。

三、应对城市内涝灾害的规划对策

(一) 做好排水规划

城市内涝防治是系统工程,不可能孤立的、光靠“工程配合”来解决,关键要和规划用地相结合;工程不再是配合,内涝问题也不可能全靠管道泵站来解决,而要在总体规划阶段合理确定排水系统的布局,优先解决排水去向和大通道;多专业协调联动,使规划能够顺应原有的自然水体,适应原有的自然蓄水和排水条件,符合千百年来自然界水循环的机理。因此,城市规划是内涝防治的顶层设计,做好排水规划是内涝防治的关键环节。

(二)构建大排水系统

内涝防治体系模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气候特征、受纳水体、气象水文等资料,根据地形条件和规划布局,综合确定系统构建方式,靠近大江大河大海的可以直排,缺水地区应采取蓄排结合的方式。例如澳大利亚采用的是防洪、大排水系统和小排水相对独立的模式,香港则采取的是防洪、大排水系统和小排水系统一体化的模式。

(三)树立新的设计理念

低冲击开发(又称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理念起源于1990年代的美国,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系统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和破坏。低冲击开发理念、可持续发展排水系统和水敏感性设计都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使区域开发建设后尽量接近于开发建设前的自然水文状态。

(四) 逐步建立雨水影响评价与内涝风险评价制度

雨水影响评价与内涝风险评价制度是进行雨洪管理的依据,为了有效地进行洪涝风险管理,需要了解洪涝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了解洪涝水灾的类型和成因、发生概率、发生范围、持续时间、深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征;同样重要的是,还要了解洪涝灾害可能发生的地点和方式,以及洪涝灾害发生后可能受到影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以有效制定应对措施和确定措施的优先级别。

四、结语

目前排水规划面临很多难题,例如标准欠缺、城建系统和水利系统统计手段、计算方法不衔接,甚至存在概念定义不清的问题。雨水规划的技术手段还需要实践的检验,技术指标、技术参数还需要进一步校核,规划到底怎么做还在探索中。面对严峻的内涝形势城市规划必须有所作为,也应当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段志华. 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22)

第2篇

[关键词]庙会 文化 打造 品牌

罗定市位于广东省西部,自晋末设县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经有不同的民族聚居,后来又成为南陲军事重镇,吸收了大量的各地移民,所以形成的民俗风情具有异常丰富多彩而独具风格的民俗特色,“庙会”就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罗定市较有规模的庙会文化活动有50多处,其中“东山祖庙庙会”、“禾谷醮”两处入选广东省省级非遗名录,在全省的庙会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影响力,然而要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品牌,还须从如下方面大力去打造构建。

一、建立宏观的统一的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

罗定庙会文化品牌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部门,需要多个机构、团体和单位的协调和合作。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体制所致,在机构设置方面,文化、出版、园林、设计、城建、规划、公安、教育、体育等部门分别承担着庙会文化建设中的某些方面工作,这些部门和单位各有各的管辖范围、独自利益、工作性质和内容,难以形成合力,凝聚起罗定市庙会文化资源的优势。一个好的项目,策划工作很到位,往往因为涉及的部门多,利益难以顾全而遭延误,丧失打造成为强势文化品牌的良好时机。因此,市委、市政府应要加强对文化品牌建设的领导,成立一个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合作的统一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全市庙会文化品牌建设的具体扶持工作,拟定庙会文化品牌建设的项目、投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公共文化消费政策、市场准入政策,从而整体推进庙会文化品牌协调有序的发展。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路,主导庙会文化品牌建设,使之优秀的、丰富的、独特的庙会文化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展现。

二、制定庙会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展规划纲要

一个合理的整体规划可以科学整合罗定市现有的文化资源,统一文化建设思路,集中力量联合打造庙会文化品牌,市委、市政府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庙会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协调、高效的原则,尽快制定一个将相关部门包含在内的庙会文化品牌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部署,以规划统揽罗定市庙会文化品牌的布局。把发展庙会文化品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之中,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突出庙会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优势,在城乡建设规划中把庙会文化品牌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以提升罗定庙会文化品位。

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改变庙会文化资源要素转换模式,把资源转换与市场导向有机结合起来,使资源从低效的领域转移到高效的领域;发挥庙会文化资源的优势,把结构调整与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结合起来;高度重视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对庙会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扩大文化市场需求;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大力开发城乡庙会文化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庙会文化市场体系,为打造庙会文化品牌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三、积极探索庙会文化品牌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制定优惠政策和扶持机制

由于罗定市庙会文化产业目前还是一个微弱产业,因此需要政府在经济政策尤其是财政税收政策上予以扶持。可依照中央和当地党委、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扶持庙会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和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庙会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整合资源,快速、高效建好庙会文化基础设施,形成庙会文化产业支撑链。重点实施民俗文化博览区、文化体验区、民俗文化纪念品服务区等项目建设,形成“演、展、博、销、游”综合体,进而带动具有区域特色的庙会文化品牌发展。

四、加大对庙会文化品牌建设的投入力度

庙会文化品牌的建设必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础设施为依托,庙会文化品牌建设本身需要启动和发展资金,没有资金的投入,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争取市委、市政府设立庙会文化品牌建设和发展专项基金,增加用于扶持发展庙会文化品牌的专项投入,将庙会文化品牌建设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文化品牌的经费投入,设立重点文化品牌项目引导、奖励资金,推动文化品牌建设。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支持重大庙会文化产品的传承和发展。文化品牌建设需要放宽市场条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多元投入体制,鼓励各种资金以参股、合资、合作、独资、联营等多种方式进入庙会文化产业。成立罗定市庙会文化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开发罗定市庙会文化品牌建设项目。

五、大力培育庙会文化艺人,提升庙会文化吸引力

第3篇

关键词 兴华水产养殖场;发展规划;安徽蒙城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230-01

1 规划背景

《蒙城县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已于2016年实施,而蒙城县兴华水产养殖场正位于蒙城县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的主要养殖区――宁洛高速公路池塘精养区中。因此,对兴华水产养殖场进行发展规划,符合蒙城县渔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也是蒙城县渔业发展规划的重点。

随着近几年兴华水产养殖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养殖场快速发展,提升的外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同时,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产品市场格局的变化,蒙城县渔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养殖场交通条件的改善,养殖场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机。因此,养殖场必须抓住政策机遇,特别是目前国家对水产养殖场的政策、资金、技术的扶持,通过规划推动养殖场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养殖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 目标和意义

目标:旨在通过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利用5年时间把该渔场打造成为皖北地区最大、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最具特色、效益最显著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成为引领蒙城县渔业发展的亮点之一。

意义:①有利于发挥本养殖场的区域优势,提高渔业综合竞争能力;②有利于树立优势水产品品牌,提高水产品品牌效益;③有利于带动蒙城县休闲渔业的发展,丰富渔场周边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

3 规划依据与期限

蒙城县兴华水产养殖场发展规划的依据是《亳州市“十三五”渔业发展规划》《亳州市渔业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攻关实施方案》《蒙城县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本次规划年限为2017―2020年。

4 功能定位

4.1 亳州市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充分利用兴华水产养殖场的自然资源条件,通过资金、渔业技术的投入,把兴华水产养殖场打造成能够体现亳州市现代渔业发展水平的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为亳州市绿色水产品、特色水产品、渔业新技术的展示养殖基地和休闲渔业的示范基地,对于蒙城、亳州乃至整个皖北地区渔业生产都有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发挥本渔场的辐射示范功能。

4.2 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2012年,兴华水产养殖场按照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标准要求,积极进行了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创建,2012年12月被评为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15年以来,本场加大投资,扩大养殖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在市级示范场的基础上,按照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标准进行规划发展[2],把功能定位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以争取被评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4.3 安徽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兴华水产养殖场在发展渔业生产的同时,又发展了以垂钓、餐饮服务为主的休闲渔业,展现了现代渔业所具有的休闲功能。可把本渔场的休闲渔业发展功能定位为安徽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按照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的标准进行创建申报发展。渔业的休闲功能主要体现在垂钓、餐饮、观光等产业,赋予渔业文化丰富的内涵,为城乡居民休闲提供宁静、清新、优美的田园风景和生态环境,满足与适应人们回归自然、享受宁静与安逸生活的心理和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5 发展布局和重点

5.1 产业布局

蒙城h兴华水产养殖场现有面积14.67 hm2,在规划期内规范建设、稳定面积、提高产量、提升品质、树立品牌、增加效益。规划期内总体布局形成“231”发展格局,即二区并驾、三大体系和一个功能区。二区并驾:指渔业生产区和休闲渔业区协同发展,并驾齐驱。三大体系:指渔业养殖技术体系、甲鱼苗种繁育养殖体系和水产品市场销售体系,共同支撑渔场发展。一个功能区:即餐饮服务功能区,形成年接待能力1.5万人次的餐饮服务功能。

5.1.1 两区建设。

(1)渔业生产区。渔业生产区以养殖生态甲鱼、鳜鱼为主。甲鱼的品种为黄河鳖,黄河鳖为当地传统野生品种,易于养殖,价格较高,供不应求;鳜鱼的品种也应以当地的野生品种斑鳜为主,市场价格较高。大宗淡水鱼精养塘主养草鱼、鲤鱼、鲫鱼等,利用增氧机、投饵机、颗粒饲料进行高密度精养,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为休闲垂钓提供优质商品鱼[3]。

(2)休闲渔业区。以餐饮、垂钓为主的休闲渔业必须以优质的服务、合理的价格和水产品的品质取得消费者的认可。餐饮服务菜谱上应以本养殖场生产的生态甲鱼、鳜鱼等优质水产品为主;垂钓鱼因是本场自主生产,应以水产品市场价格出售,以低于其他休闲渔业场所的价格赢得消费者。本渔场的休闲渔业除餐饮、垂钓外,可利用资源条件,发展观赏鱼养殖,把本场建设成蒙城县观赏鱼养殖基地,使观赏鱼养殖也成为休闲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餐饮服务、垂钓及观赏鱼养殖为休闲渔业主体的兴华水产养殖场可建成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5.1.2 三大体系。

(1)渔业养殖技术体系。联合安徽农业大学、蒙城县畜牧水产局,开展产学研联合,制定各类鱼种的养殖、疫病防控等技术规程,编印技术资料,科学养殖,规范生产[4-5],将兴华水产养殖场打造成为科技含量高、养殖水平高、产出效益高的现代化渔场。

(2)甲鱼苗种繁育养殖体系。为提高养殖效益,大规模的甲鱼养殖生产必须有自己的甲鱼繁育场所。因此,养殖场必须形成自己的甲鱼苗种繁育养殖体系。

(3)水产品市场销售体系。兴华水产养殖场以生产生态甲鱼(纯种黄河鳖)为主,目前水产品市场上黄河鳖属于紧俏商品,市场销售价格较高,消费群体相对较少。因此,必须建立好以甲鱼、鳜鱼为销售主体的市场销售体系,随着养殖场休闲渔业的发展,观赏鱼的销售也将纳入养殖场水产品市场销售体系。

5.1.3 一个功能区。完善现有餐饮服务功能,形成年接待服务1.5万人次的接待功能,满足渔场周边居民及来场购销、休闲、垂钓人员的餐饮需求。

5.2 发展重点

在2017―2020年的规划期限内,养殖场要以渔业生产为主、休闲渔业为辅,主辅同步,稳步发展。

5.2.1 渔业生产。渔业生产方面以发展甲鱼养殖、鳜鱼养殖为主。利用早期养殖的性成熟的甲鱼自然产卵,集中人工孵化,生产甲鱼苗种,除用于本场养殖外,还可以出售苗种。甲鱼产卵孵化技术成熟后,可以大规模地进行甲鱼苗种生产,并将其列入养殖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

5.2.2 休闲渔业。在近期规划内,休闲渔业以餐饮服务、垂钓为主,小规模开展观赏鱼养殖,待养殖技术成熟、销售市场形成后,可进行大规模的养殖,这将是养殖场休闲渔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6 参考文献

[1] 沈蔚,车斌.上海青浦区休闲渔业发展的SWOT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6(6):42-49.

[2] 王健,郁蔚文,田昌凤,等.浅谈标准化水产养殖场设计思路[J].科学养鱼,2013(7):82-83.

[3] 邢化峰.安徽亳州:基地推动农业现代化[J].环境经济,2006(7):63.

第4篇

  《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

  到2015年,力争使陇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其中,陇药种植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陇药加工业(工业)增加值达到60亿元;陇药流通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

  药源基地建设目标,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260万亩,道地药材良种普及率达到70%以上,陇药种植业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以企业为主体建立药源基地,建成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等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10个;企业发展目标,培育3家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10家年销售收入5―10亿元的陇药龙头企业,15家年销售收入2―5亿元的骨干企业,力争有5―6家医药企业上市;品牌培育目标,培育3―5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5―10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过亿元、15―30个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陇药大品种,3―5个国内知名品牌;技术创新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陇药创新体系,力争培育3―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1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1个陇药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完成5―8个创新药物的开发、10―15个现有重点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重点企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研发投入平均达到年销售收入的3%左右。

《甘肃省“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甘肃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

《甘肃省“十二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甘肃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甘肃省梯田建设专项规划 (2011―2015年)》

《甘肃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发展规划 》

《甘肃省“十二五”安全生产规划》

社会民生

《甘肃省“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

就业目标: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劳动力累计输转2200万人次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左右。

社会保障目标:全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94%,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73万人、171万人、152万人和116万人,全省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提前实现全覆盖,职工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由1249元/月提高到2000元/月左右。

收入分配目标:“十二五”末,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830元和23100元,年均增长12%。5年减少贫困人口200万人。返贫率控制在15%以内,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以下。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200―1500元/月。

《甘肃省“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

“十二五”末,全省常住人口控制在2753万人以内,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3‰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婴儿死亡率降到9‰,孕产妇死亡率降到30/10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3岁;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甘肃省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

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5/10万以下;妇女常见病定期筛查率达到80%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5%以上,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女童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消除女童辍学现象;女性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2.2%以下。

农业发展

《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末,农业增加值达到760亿元,年均增长6%左右;粮食总产量 达到1100万吨(22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达到6000元;农产品加工实现增加值200亿元以上,农机总动力达到320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

  《甘肃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

全省新增供水能力4亿立方米,供水能力达到147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220立方米以内,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69立方米,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60%;解决6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7%。

  《甘肃省梯田建设专项规划 (2011―2015年)》

2011-2015年新修高标准梯田750万亩,平均每年150万亩,人均梯田达到2.2亩。

应急体系

《甘肃省“十二五”应急体系规划》

自然灾害类。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准确率提高到60%以上;重大流行年份控制在8%以内;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成灾率控制在6‰以内;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1‰;重大沙尘暴监测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事故灾难事件类。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工矿商贸从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15%;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7%;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下降10%以上;企业排污造成的重特大环境事件降低20%。

公共卫生事件类。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及时率和准确率达到100%。

第5篇

主题与品牌的结合。主题与品牌的结合是运用商业化理念经营现代休闲农业的有效手段。主题与品牌是休闲农业整体形象的表征,对经营者而言,是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声誉的有力武器。对消费者而言,是代表了质量、价值的信誉标签。发展现代休闲农业首先要结合区位特点、资源特点、目标定位等进行主题设计,突出特色,避免同质化;其次是大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树立品牌,提高休闲农业的美誉度。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推广品牌,扩大品牌的知名度。

人文与生态的结合。人文与生态是现代休闲农业的外在需求。发展休闲农业需要人文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人文的集中体现在人的各种需求与愿望的满足,突出尊重人、关心人的功能。生态体现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良好生态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现代休闲农业应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的不断追求中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选择休闲农业不是简单的回归自然,而是融合了人文需求的高层次体验。所以,现代休闲农业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吸收人文、美学等理念,还要着重关注人的活动、人的体验、人的参与。休闲农业是精品化的农业,但更注重的不是生产方面,而在于对农业多功能的拓展,休闲农业要同时满足生产、生活、生态、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要兼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调节生态系统的任务。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政策建议:

加强部门协同,建立联动协调机制。休闲农业涉及领域广泛,建议北京市农委、市科委、市旅游局、市文委等有关部门建立协调推进机制。通过加强部门合作,完善政策措施,制定行业标准,培育先进典型,规范行业管理,打造服务平台等措施,推动现代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统筹科学规划,指导休闲农业有序建设。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北京市有关部门统筹制定全市性的现代休闲农业发展规划,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指导。鼓励各郊区区县和乡镇制定区域性的现代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指导农业企业和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在申报农业项目或发展农业产业时,要配合区域休闲农业规划来实施。

进行专业化设计,突出主题创意。北京市在发展现代休闲农业过程中,可以借鉴台湾的设计理念、引进设计资源,并结合自身区域特点进行设计。一是主题明确,每一个区域的休闲农庄都要围绕一个大主题来设计;二是将科技、文化、体育等多种元素有机地融入农业体验当中;三是能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资源,不过度开发和建设,充分体现自然生态。强化现代经营理念,打造休闲农业品牌。利用首都人才、技术、成果等优势资源,搭建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促进平台,扶持休闲农业企业通过改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创新产品和服务形式来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品牌和特色农业文化休闲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

第6篇

在现在的中国高尔夫,越来越多的球场提出要建设品牌球会,很多球场的投资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球场品牌建设的重要性。然而真正实施过程中,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问题产生,本文稍加总结,希望能有所帮助。

品牌定位的2个误区

品牌定位是针对目标市场确定、建立一个独特品牌形象并对品牌的整体形象进行设计、传播等,从而在目标顾客心中占据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地位的过程或行动。其着眼点是目标顾客的心理感受;其途径是对品牌整体形象的设计;实质是依据目标顾客的种种特征设计球场独特属性并传播品牌形象,从而在目标顾客心中形成一个球场刻意塑造的独特形象。

很多的球会在进行品牌定位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以下的几个误区。

1、把品牌定位和竞争优势混为一谈

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品牌定位和竞争优势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因而,海边的球会就会宣传海滨球场,江南球场就宣传江南特色,事实上,这些只是这些球场的竞争优势而非其品牌实质定位。

品牌定位是在某一认同(原则是市场认同)上积累品牌资产,从而与对手区别自我,而竞争优势是为品牌定位的进一步巩固而采取的各项努力。当然,市场认同也是某一群体的市场认同,可以是高端客户,亦可能为中端市场,品牌不见得一定是高端。而竞争优势是指球场在某一地区,或者群体有的优势。例如球场的著名设计师,球场的优秀管理团队等等。

2、品牌定位与市场定位的区别

球会的品牌定位就是给品牌找一个位置,主要是指品牌给消费者的一种感觉,是消费者感受到的一种结果,比如品牌的档次、特征、个性或者族群划分等等。市场定位是针对市场开发而针对的的某一群体,比如保健品,可以有中老年、儿童、妇女保健品等等。因而同是深圳球场,你不能以公众,或者私人会所来区分定位。事实上,美国很多的公众球场的品质要比私人球会好得多。

广告与公关对品牌建设的作用

所有的品牌推广都离不开广告与公关,球会也不例外。

到目前为止,中国很多企业对品牌的概念仍然只停留在知名度的概念上,他们都有深厚的“广告情结”,认为只要拼命做广告,所有人都知道我的名号,那么品牌也就建立起来了 。在高尔夫业内,很多的球会也仍然存在这个问题,仅以单一的广告宣传作为品牌推广的主要手段。而事实上品牌是逐渐形成的,而不是制造出来,也不是由广告轰炸出来的。广告缺乏创建品牌的关键要素――可信度,只有公共关系才能提供这种可信度。品牌的诞生是由公关达成的,而不仅仅是广告。

因而,广告的作用只是维护品牌,而公共关系才会塑造品牌。广告长于知名度推广,而公共关系长于美誉度建设。事实上,球会品牌建设的发展阶段,公共关系推广应该是第一位的,而广告只能占到第二位。

所以,广告在初级阶段作用较大,因为我们需要进行初级的知名度推广,而在发展阶段,广告的作用就退化了,公共关系变得最为重要。

品牌建设与球会盈利问题

现在很多品牌名气很大,但是盈利能力不见得好,品牌地位和品牌实际的实力不相称,这样的品牌传播是不切实际的传播,说明企业没有处理好品牌的知名度与品牌的盈利能力的关系。

如果过于强调名气而忽视品牌的盈利能力,品牌的打造就毫无意义,一个有很大的名气但是盈利能力不如那些不知名企业的品牌,是很难禁得起市场考验的。国内某球场,很多国外朋友来,指定要去某某球场入住,我不能不说他在国外的推广确实是一定的力度,然而看看球场的经营情况,门可罗雀是真实写照。

知名度与美誉度探讨

一个新球会品牌要获得高的知名度并不难,只要中国几个知名高尔夫媒体,网站花大手笔报道就可以了,如果想再全国出名,也不是什么难事,拼命宣传,鼓吹就好了。用不多久,甚至全世界都可以知道。

但是知名度并不直接带来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也并不会直接带来购买力。人们对于品牌的信赖不仅仅是家喻户晓,还需要有正面印象,正面印象就来自于品牌传播是不是专注于品牌美誉度的打造。也就是说,品牌带给大家的是不是可以接受的东西,也就是球会的美誉度问题。只有大家认同的好的东西,才会提升公众购买力。如果某球会球场品质,抑或服务不好,那我还是建议他不要拼命宣传,因为这只会导致其臭名昭著。

第7篇

关键词: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前进村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6-1278-03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Take Qianjin Village,Jiangxi Distrjct,Wuhan for Example

GUAN Bo1,SHU Chang-jun2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4,China;

2.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Urban agricultur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of the urban fringe areas of r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urban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Qianjin village Jinkou street in Jiangxia district of Wuhan, measures for bulding a new system of urban agriculture, which relies on the advantage of city resources, accord with construc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while hav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lanning; Qianjin village

都市农业是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大都市及其周边地区,依托大都市的资金、科技、信息和市场优势,与大都市发展紧密融合的一种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1]。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前进村位于武汉市南部,拥有极强的区位优势,可依托武汉,利用武汉市经济发展的强大辐射作用,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都市农业,是其发展的有利选择。

1 前进村概况

1.1 自然条件

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前进村地处长江中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拥有极好的气候条件,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同时,前进村还处于便利的交通网络中,102省道从村口穿过,去往汉口或武昌均十分便利,省道可以连接京珠高速、沪蓉高速、青郑高速。其距军山长江大桥约20.0 km,距武汉市白沙洲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39.2 km,距江夏区纸坊城区仅34.7 km,拥有极佳的区位优势。

1.2 经济发展现状

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7户,拥有耕地面积55.7 hm2,宅基地9.3 hm2。村民的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以外出务工创收为主,以农业耕种、养殖等农业收入为辅。而农业收入中主要以种水稻的收入为主,辅以养猪、养鱼、种瓜、种菜等。目前,该村各小组之间已经实现了“三通”,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供电入户率达100%,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0%,沼气的建设使用率达80%。

1.3 优势分析

前进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自然条件优越。该村毗邻长江和金水河,水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农田耕地的土壤条件较好,均能实现“亩产双千斤”的目标。二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好。村农业灌溉设施齐全,农机道、水渠、排灌设施齐备,全村修建了农机路4 km,U型水渠1.8 km,购置了潜水泵5台,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该村位于国家级蔬菜出口基地旁,且距离消费市场武汉市不远,能大大节约物流运输时间,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村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2.1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都市农业强调依托城市的资金、科技、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重点抓好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2]。因此,在进行该村的发展规划时必须结合实际,根据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3]和江夏区农业局“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金口街“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确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基本战略。

2.1.1 指导思想 以改善前进村居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该村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为目标,针对制约该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问题,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产业、全面发展、注重实效、稳步推进的原则,实行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种植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农产品品牌效应与企业综合带动效应相结合,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良性循环的新机制,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该村可持续发展。

2.1.2 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金口街前进村地处长江边、武金公路旁,是武汉市江夏区的平原地区,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人口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拥有与现状相匹配的一套治理和发展模式。因此,必须在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合理调整,并依据规划,建立起符合前进村未来发展要求的经营管理新模式。

2)坚持农业发展与该村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种植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举措,强化水、田、路、林综合治理,强调蔬菜、畜禽养殖以及子莲产业开发。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带动,全面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求实效,需要与企业和政府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实现以政扶农、以企带村,引进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的小型农业发展项目。

3)坚持软硬件建设相结合,重视发挥农业科技、农业政策及相关农业法律法规等软件的作用的原则。在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学习、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同时合理利用国家、地方相关惠农政策,积极申请适合前进村发展的项目。

2.1.3 总体目标 立足前进村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的现状,使该村的农业发展和村容村貌改造、村民生活质量改善相结合。重点形成以沼气利用、立体大棚、品牌蔬菜为特色的发展新模式,将前进村打造成江夏区乃至武汉市的新农村建设和循环农业发展的示范村。

2.2 具体建设规划

发展都市农业体现在居民生产、生活和交通等几个主要方面。根据发展规划要求需对全村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并功能分区(如图1)。

2.2.1 种植区建设 种植区主要分为普通蔬菜种植区和大棚蔬菜种植区,种植区建设以蔬菜标准园为建设标准,根据江夏区和金口街农业发展规划要求,在普通种植区和大棚种植区分别选择1~2个蔬菜品种进行规范种植,实施标准化统一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利用规模优势和品种优势,打造前进村的蔬菜品牌,进而与加工企业和超市对接进行订单式生产。同时,积极申请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获得政府资金支持,并主动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蔬菜试验基地。

2.2.2 生活休闲区 全村根据自然条件划分为3个主要的生活区,在建设初期,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3个区域进行改造和完善。由村委会成立的社区物业管理小组,组织专人进行全村的环境卫生维护工作,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定期进行道路清洁和沟渠清淤。同时,进一步扩大沼气的应用规模,力争使全村的沼气普及利用率达到100%,改全村现有的户用沼气工程为联户沼气工程,以养殖户为核心,以相邻几户为单元,通过输气管道实现集中送气。此外,为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提高村民幸福指数,拟对村委会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村委会将集超市、活动室和小型影视放映厅为一体,满足村民的文化休闲需求。

3 都市农业发展保障体系

3.1 土地流转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土地流转可以将各户零散而有限的村土地集中起来,便于集中连片耕种操作,从而进行农业规模经营,提高效率。从土地经营的角度来分析,土地流转会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土地的经营规模,从而改变土地的生产结构。而目前土地生产的细碎化是发展规模农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最大障碍。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扩大经营规模,获得潜在效益,从而突破土地生产细碎化这一障碍,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进程。

3.2 政策扶持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都市农业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研究并运用好现行的各项政策,能够调动农民参与都市农业建设的积极性,避免资金的重复投资造成浪费,提高建设的效率。同时,在项目规划和申请过程中,充分利用省、市、区有关都市农业建设的有利优惠政策是筹措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之一。如沼气设备优惠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补贴政策等,都能为都市农业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3.3 农业科技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强大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个产业的发展与壮大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息息相关,农业发展更是如此。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提升农业科学技术的贡献率,一直都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4]。同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也正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提高农村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利用力度,重视和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交流,都能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3.4 好的领导班子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组织保证

发展都市农业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领导班子应给予高度重视,应做到统一思想、明确工作重点、健全工作机制、确立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措施,在不断提高班子成员自身素养的同时,应对都市农业建设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督促,保证都市农业的健康顺利发展。

3.5 农业产业化是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都市农业发展提出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先进园艺业、集约畜牧业、高效水产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功能的要求[5];表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经营体制的转变、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都市农业建设的重要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增强产业链的活力,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这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促进都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安训生. 发展都市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8(3):68-72.

[2] 董利民, 张学忙. 关于武汉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23(1):126-128.

[3] 武汉市人民政府. 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 年)[R].2006.

第8篇

(一)制定完善行业法规政策

1.加快制定全国会展业发展规划。目前在国家层面至今还没有出台相关的会展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指引和产业政策,与各会展城市纷纷制定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制订配套扶持政策和行业管理办法、设立管理机构和成立行业协会以及加大会展设施投入等积极性相比,国家级的会展法规政策明显滞后。国家商务部作为商务服务业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全国会展业发展规划,在对全球会展业发展的历程、产业格局、竞争形势等国际环境和中国的经济社会现状条件进行充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会展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发展目标、方向和原则,对全国会展业基础设施和各方面资源的配置进行系统化指导,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办展,引导会展业投资取向和指导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计划。

2.加快制定完善会展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行业标准。加强标准化建设,对会展企业的从业条件、硬件设施、操作规程、人员素质、服务质量、组织管理、等级划分等方面进行严格规定。通过开展分等定级等措施来推进会展行业标准的贯彻执行,以行业标准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进一步完善中国会展行业标准,加强会展市场规范管理,建立展览项目审查的协调机制,明确以展览主办单位为主体的责任制度,规范办展和招展行为,增强展览信息的透明度,引导行业组织、展览主办单位、展览场馆等发挥自律作用,努力营造规范、公平、公正的会展市场环境;明确展览会专利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品牌、保障权益,规范服务,规范管理、公平竞争,诚信经营,建立会展纠纷、侵权投诉的仲裁、诉讼、审判、执行的快速处理机制。

3.出台扶持会展发展的优惠政策。有效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促进供需衔接,是发展会展业第一要义,因此要争取国家对会展业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在政策上和资金上予以扶持,重点支持一批品牌展会和品牌会展企业,对专业品牌展会制订优惠政策,鼓励中国企业积极组织国际会展、鼓励跨国展览机构和企业来中国举办国际会展。

(二)大力加强会展促进消费工作

第一,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创新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利用国家法定节日和民族风俗节日开展节庆活动,节庆搭台,经贸唱戏,形成购物、旅游、休闲消费叠加效应。

第二,针对当前经济危机的形势,举办各类专业会议商讨发展对策,如专题学术会、讨论会、论坛、讲座、研讨会、专家论证会、讨论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年会、例会等。鼓励举办农村返乡农民工培训会议,帮助其重返劳动岗位。

第三,积极举办商品展销会,举办品牌地产品展销活动,组织大型零售企业、名店、老字号等商业企业参加展销会,与名优工业品生产企业建立密切的产销关系,扩大采购规模,提高地产品牌商品市场占有率。

第四,开展优惠促销活动,活跃消费市场,利用国内外一些重要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举办节庆促销活动,开展让利促销、抽奖促销。组织美容美发、人像摄影、洗浴保健等生活企业开展各种节日促销活动;组织开展地方风味菜点联展联销活动、烹饪技术大赛和名厨献艺活动,积极开展“早餐示范工程”有关活动,促进餐饮消费。

第五,会展活动日程中增加高档消费娱乐体验活动项目,如高尔夫球赛、卡丁车大赛、动力伞表演、水上游艇体验等,引导高端消费,

第六,举办以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为主题的会展活动,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引导个性化、时尚化、品牌化消费,培育和发展定制类消费。

(三)促进会展产业优化升级

组展机构应整合企业资源,通过与行业协会、会展推广企业的有机配合,通过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等方式积极参与产业链的上游竞争。鼓励民营展览企业加强与国外展览组织的合作,通过融资、合资、并购等的方式增强实力,扩大展览规模,提高展览国际化和管理水平;鼓励中小会展企业加强联合,对同一项目题材展会采取合并、合作的方式,联合举办会展活动,有效避免过多重复办展办会,不断扩大展览会规模,提升展览会质量。积极引入国际展览公司和知名展会,重点引进欧美、香港等地区包括专业会议服务公司(PCO)、目的地管理公司(DMC)、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广告策划公司以及展台设计和搭建公司等,形成会展产业集群和会展服务产业链。

(四)强化展会品牌建设

强化品牌建设,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展会,推动展览公司、展览场馆和展览项目加入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和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等国际行业组织,开展UFI等国际认证活动,提升展览质量和效果。引导企业通过战略联盟等方式,加强与国际品牌展会的联合,改革传统组展方式,引导综合展向专业展和消费展转型,借鉴德国做法,发展国际礼品、玩具、消费品、珠宝及家庭用品等消费品贸易展览会(展销会),吸引国际买家采购,使中国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展示、采购、消费中心。

(五)加强会展人才培育

首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基地。借助国内外企业资源和教育资源,加强会展关联产业人才教育,通过合作与交流,建立会展“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教育基地,为会展业发展奠定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的人力资源基础。

其次,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会展人才的模式。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与会展人才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建立并努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会展人才的模式。坚持会展人才学历教育、在岗培训和人才引进并重的原则,形成本专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等不同层次的多元化会展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实施培训计划,提升人员素质。完善会展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和职称评定工作,设立相应的职称考评系列以及考试培训办法,以培养既有深厚会展专业知识功底,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优秀会展人才。有条件的城市或会展企业可以设立专项培训资金,开设会展知识讲座和专项业务培训,输送会展业人才到会展业发达国家(地区)和国内较先进城市交流、学习,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建立一支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队伍。

第9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贯彻实施"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生态立县、旅游富县"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县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旅游经济,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20*〕9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浙委〔20*〕2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

1、总体思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旅游富县"发展战略,以温泉为龙头,以古建筑和*生态景观为主要特色,全力打造温泉生态旅游品牌,把*建设成为著名的温泉养生休闲度假胜地。

2、工作目标:到2*1年实现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15亿元,占全县GDP比重达10%以上。

二、强化规划,整合资源,提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

3、科学编制旅游规划。把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要强化旅游功能;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文化等产业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需要,与旅游发展规划相协调。按照旅游规划要求,优先整治风景旅游区内及沿线村庄的环境。

4、整合资源,着力打造旅游品牌。加快温泉度假区开发建设,提升开发建设的规模和档次,打造温泉旅游品牌。严格保护"温泉"品牌,促进温泉资源有序开发,确保温泉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以郭洞和俞源历史文化名村、*景区、*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加强景区整合,争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4A级旅游区。

5、完善城市功能,努力打造温泉名城。以创建温泉名城为目标,完善城市旅游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扶持旅游集散(咨询)中心的发展,积极培育旅游商品市场、特色街区,促进旅游购物。加快建设各种档次的旅游饭店,提高旅游接待能力。

三、政府主导,政策推动,加大旅游产业扶持力度

6、建立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从2007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旅游产业发展资金500万元,主要用于全县旅游规划编制、从业人员培训、温泉品牌保护、旅游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护、旅游重点建设项目扶持、旅游品牌整体形象宣传、旅游产品促销、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及扶持旅游服务企业发展的政策奖励。

7、加大旅游项目用地政策扶持力度。对符合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旅游建设项目用地,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应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可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

8、扶持旅游服务企业发展。对星级饭店实行与一般工矿企业同等的用水价格,用电按浙价电[20*]45、49号文件实行。旅游企业广告促销费税前列支比例可按规定的上限执行。旅游景区新评上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的一次性奖励,省级30万元,国家级50万元;旅游景区新评上国家3A级以上旅游区的一次性奖励,3A级10万元,4A级30万元,5A级50万元;旅游饭店新上三星级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三星级10万元,四星级20万元,五星级40万元;星级饭店引进国际知名品牌管理公司管理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新评为绿色饭店的一次性奖励3万元;旅游企业被市级以上旅游部门评为最佳(优秀)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的奖励为省级3万元,市级1万元;旅行社进入省五十强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全国百强的奖励10万元;被评为国家级乡村旅游点的奖励5万元。年引进县外来武过夜游客达到一定数量的旅行社给予相应奖励:0.5至1万人·天(含0.5万),每人每天奖励2元;1至1.5万人·天(含1万),每人每天奖励3元;1.5至2万人·天(含1.5万),每人每天奖励4元;2万人·天(含2万)以上的,每人每天奖励5元;每个旅行社奖额最高可达10万元。旅行社接待海外游客来武旅游住宿,每人每天奖励20元。建立特色旅游商品开发、生产的奖励机制。

开展全县优秀旅游商品征集、评比和展销活动,对获得县级以上优秀旅游商品称号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9、加快发展工农业旅游。鼓励工农业旅游项目开发,对被评为市级以上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支持和引导"农家乐"旅游区(点)建设、农业旅游商品开发等旅游服务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加强领导,协调配合,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10、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县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和协调解决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旅游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聘请业界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组成县旅游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关于我县旅游开发建设的意见建议。各有关部门、乡镇、街道,要将旅游经济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县假日旅游协调会议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确保黄金周旅游安全有序高效地运行。

11、改善旅游交通环境。交通主管部门要优先安排通往重点旅游景区的道路建设,将规范的景区交通指示牌设置列入道路规划和建设内容。合理安排景区客运班车,为游客提供交通方便,交通安全管理部门要为旅游车辆提供良好服务。

12、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加快旅游景区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建设,适应游客量增长的需要。抓好旅游购物中心规划和建设。规范设置旅游景区标识牌,完善游览休闲设施。禁止在旅游景区范围内从事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和生态的生产经营活动,旅游景区内严禁开矿采石、取土挖砂,严禁乱搭乱建,严格控制林木砍伐,防止人为破坏景观。

13、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加强和改善对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旅游企业要守法诚信经营,不断提高游客接待水平。进一步规范对旅游企业的收费,公开收费的项目、标准及依据。杜绝对星级饭店的多头、无序检查,*部门履行日常管理检查应事先通知饭店负责人,并须持治安检查证或工作证,坚持文明执勤。简化境外旅游团队入住手续,尊重境外游客的不同生活方式和习惯。对重点星级饭店,有关部门要通过共建方式积极予以帮助指导,为其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五、其他事项

14、本意见规定的奖励、扶持政策,由企业申报,经县旅游局和财政局审核,报县政府审批后兑现。对同一项目按"就高不就低、不重复享受"原则确定。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