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8 03:11:22
导语:在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 中小学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及功能限度 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中小学活动式课堂教学策略与模式的研究与实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浅析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新课改以来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对数字教育资源在农村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用模式的研究 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 中小学传统课堂向翻转课堂过渡中的教学实施 基于故事教学的小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对中小学“翻转课堂”的思考 基于微课程的中小学数学课程翻转课堂研究 基于传统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行动研究 试论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内容的拓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及应用研究[J].2014,(2):49-54.
[4]董金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J].教书育人,2011,(10):75-76.
[5]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6]Flipped Classroom defined[EB/OL].[2012-03-18]..
[7]林才英.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行动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的翻转课堂是以采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的时候,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的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一般是让学生先在课前观看教学微视频及其他的学习资料,以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为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较大的帮助。下面笔者将进行详细论述。
一、小学语文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1.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不同,在课堂上不再以教师的讲为主,而是转变为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在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上变得更加主动,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一味地等待教师将知识传递给他们,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探索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动,自制力比较差,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而且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但是在教学时,教师如果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正式的教学之前,先让他们观看一段有趣的小视频,像在家里观看动画片一样,对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就会被激发出来。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
1.教学视频的制作
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的时候,要想运用好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方法,第一步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在课前制作好教学视频。教学视频的制作并不是简单地将网上或者是书本上的一些知识复制粘贴到视频中就可以了。笔者认为,在制作视频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学会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心理特征进行视频制作。视频既要包含语文知识,还需要生动活泼有趣,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制作《海底世界》这篇课文的视频时,教师可以参考多种资源制作视频,如与海底世界有关的图片、动画和儿歌等,充分挖掘多种元素,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提出并解决问题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获取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体现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问题的提出,一般来说,教学问题的提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另一种则是教师在教学时设定的教学目标。
笔者以上文中提到的《海底世界》为例,不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都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那些海洋生物可以生活在海底,而人类却不可以,海底世界为什么这么美丽……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之后,学生也就掌握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是教学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而在应用翻转课堂开展教学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比如说,在教学《乌鸦与狐狸》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入的思考“为什么狐狸能一次次地将乌鸦的肉骗走,真的是因为狐狸的狡猾吗?”教师可以将与这个故事有关的动画片,播放给学生看,通过直观的画面,使他们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4.教师的教学反馈和评价
翻转课堂在教学知识的时候,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学习不管不问,因为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他们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时候,难免会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做好教学反馈,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完善知识结构框架,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哪些不懂的,教师都需要及时去了解。此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优点与不足进行点评,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然会越来越广泛,翻转课堂只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种代表,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这种教学技术,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较大的帮助,而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随着教学的发展,必然还会更加深入。
⒖嘉南祝
关键词:和谐 情境创设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
一、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欢快学习氛围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他们各自的特点,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一、二年级学生时,发现他们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但是对计算机感兴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他们每完成一项操作任务都会急着向老师展示,这时我会到学生身边,认真欣赏学生的作品并给予评价,如“你真是个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大手握小手,一起滑动鼠标来解决问题。而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能,乐于实践探究,喜欢交流展示。我便会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喜欢的问题,如“如何将Excel工作表中插入图表,你有几种办法”、“谁能帮助老师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动画效果”等。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逐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应成为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二、好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欢快、活跃、和谐的课堂环境,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在情境中得到拓展,学生情感在情境中充分体验、教学效果在情境中不断提高。
兴趣是教学情境设计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情境设计可让学生身临其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积极地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画图”中“倒色”工具的使用时,我设计的是“给小猴子穿上漂亮的衣服”。先展示一幅小猴子的图画,然后让学生想想小猴子身上每个部位是什么颜色、它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接下来我根据学生的回答,从工具箱中选择“倒色”工具,从颜料盒中选择合适的颜色,最后给小猴子穿上漂亮的“衣服”。又如,讲“画图”工具中“曲线”工具的使用,我设计的是“变脸”游戏,先展示一张普通的“脸”,通过在“脸”上加上几条不同的曲线,在屏幕上显示出了喜、怒、哀、乐不同的表情。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其乐学、好学、爱学。
三、鲜明教学示例,调动学生学习动力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侧重于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写出好的教学设计,还应该充分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鲜明的教学示例。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若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示范一幅漂亮图画的制作过程,不但能赢得学生的掌声,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能力。例如,“画图”中有一课是关于“喷枪”工具的使用,介绍完“喷枪”之后,我用“喷枪”工具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名为“美丽的彩虹”的图画的设计过程。当“美丽的彩虹”完成之后,学生们都发出了赞叹之声。下课后,我看到孩子们的计算机桌面都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彩虹,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又如,听过一节信息课,课题是“照片的处理”。教师将学生们非常喜欢的喜羊羊和灰太狼角色引入课堂并贯穿整个教学中,顿时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在讲解使用ACDSee编辑面板中的“效果”功能时,教师将内容设计成一个任务:利用ACDSee编辑窗口中的“效果”选项,自由发挥来捉弄一下灰太狼。各小组领到任务后,在教师的提示下便开始了捉弄灰太狼的活动:有的小组将灰太狼图片设计成“浮雕效果”,有的小组设计成波纹效果、窗帘效果等多种样式,帮助“羊羊”们将“灰太狼”好好地捉弄了一番。
四、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组合作探究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模式之一。把每节课内容设计成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去探究任务的解决方式。这样教师可以很轻松地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可是每学期结束时,总会觉得教给学生不少的知识和技能,但学生却难以将所学知识综合起来应用。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每学期若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紧密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案例,用“大作业”或“小组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品创作,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例如,上学期我设计了几个“大作业”题目:“美丽的校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庆祝六一”、“感恩母亲节”、“走近中国航空”等,各小组自由选择、合作完成。一、二年级学生可以围绕主题运用所学的“金山画王”、“画图”等软件工具来完成一幅电脑绘画作品;三、四年级学生可以运用所学Word文字处理小能手、ACDSee照片处理的知识技能来完成“电子报刊”、“电子贺卡”或“电子相册”类的作品;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运用PowerPoint、Dreamweaver 8的知识技能来完成“电子期刊”、“主题网页”类的作品。
五、恰当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观念转变是课改成功的基础
对于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家庭教育跟不上的孩子,这些孩子习惯比较差。面对这样的生源,老师们很认真地手把手地教,可是结果是用老师的话说:“生字天天教,天天写,天天错。”对于这些孩子怎么教,在学习了洋思、杜郎口、潍坊等地的课堂教学经验后,我们开始思考我们的教学改革,经过反复论证,我们提出“先学后教,教学互导”模式。推行中老师们不接受、不放心。他们说“领着学都学不会,让他们自己学,更学不会”。为此,学校让教导处深入各年级段、备课组,了解老师中的一些好的做法、经验,寻找放手自学的成功案例。学校利用集会、教研时间向大家推荐,利用搜集到的老师们的经验,让广大教师感受到学生的潜力,为课改的成功打下基础。
二、模式有效是课改成功的保证
(一)先学后教要解决的问题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观,减少课堂中无效的劳动,代之以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观。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度重视课前的备课、预习和课后的作业、辅导等各个环节,将课内外的教学活动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机过程,教师注意抓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契机。
(二)“先学后教,教学互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步骤
为求课堂高效,我们探索建立学习小组,将班级的行政小组改为学习小组,按学生对学习掌握的难易程度进行编组,组长可以按周按月进行轮换。在课堂中学习小组肩负五项功能,即小组检查,小组汇报,小组合作,小组竞争,小组帮扶。让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合理分流,不搞一刀切,齐步走。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我们提出“五五二”的检测指标,即每堂课小组发言不少于5人次;学生到台前说话不少于五次,学生在小组内汇报交流不少于2人次。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课前预习自学,根据年级的不同,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读通课文,标划好自然段,尝试自学认识生字。中年级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题或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进行阅读,并进行初步的质疑和标注;高年级则在中年级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初步的分析,并谈自己的感受。
2.检查预习,重在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问题再次进行尝试性自学,看看是否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
3.集体研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突出思考的习惯以及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操作中,紧扣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集体研讨,教师适当引导,落实以学定教,进行合作释疑。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疑难点、易错点、兴趣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到“以学定教”。模式推进中落实“三讲三不讲”(讲学生通过自学还未解决的问题,讲规律、讲方法;学生没有充分预习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交流能解决的不讲)。以培养学生的“三学会三养成”(学会自学、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交流与思考,养成参与课堂讨论,倾听老师和同学意见,并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
4.检测巩固,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第一步,教师在每次新授课之前,都要安排预习内容,提出预习要求,设计自主探究的题目,要求预习任务具体化,以题引领预习,使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学习,并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第二步,利用上课5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对生字词以及课文朗读的检查,夯实生字词的基础。然后再根据预习中的其他内容进行简短的再次自学,为集体研讨打基础,为小组交流做准备。第三步,集体研讨,本组之间、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研讨情况进行引导,实现知识的迁移,情感的升华以及内容的内化。第五步,反馈矫正,巩固所学。
(三)“先学后教,教学互导”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课堂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主阵地,离开课堂,一切的教学质量将成为空谈,抓住课堂,就是抓住教学前行的命脉。我们立足课堂,在课外下功夫,着力教师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握,着力校本研修:(1)课堂做到三要:教师每堂课都要有一块黑板,每堂课要亲近一个差生,每堂课要有预习案、随堂检测案;(2)备课做到四讨:讨论课时教学目标;讨论教学重难点;讨论课前预习案;④讨论课中随堂检测案。(3)每周开展一研,每周上研讨课并组织评课,针对以上四点进行探讨摸索,这样真正变好教为好学,为学生发展服务。
三、科学评价是检验学生发展的标准
评价是一种引导,是指挥棒,引领着老师前进的方向。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评价标准注重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在课堂上,执教教师为了吸引评委的眼球,用尽各种手段尽显自己的风采,学生成了配角。为此我们制定了新的《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主,从学生参与教学的人数、参与广度、学生的持续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对课堂进行评价。
摘要: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几经更新和变化,老师们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也在不断的革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新形势下,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必须把课堂归还给学生,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得到推广,并备受青睐,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着重探究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希望能对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高效课堂 积极作用
数学课程的目标:“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意即要关注数学意义,也要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课堂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师生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段重要活动。通过课堂实践与教学理论相结合,又依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我尝试的在班上实施,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
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其结构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训练”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
1、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一切适宜的手段,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通过多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们要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借助于多媒体的声、色、光等丰富的媒体优势,给学生以形、色、声、体等的直感,增强教学艺术感染力与启发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想学、能学、巧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
2、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使他们从探究数学知识的奥妙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学有所获,练有所成。
3、合作交流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型合作教学理念。合作交流即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围绕共同目标,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成效的途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时,用土豆做学具,让学生在切土豆的过程中感受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这样,学生在观察、思考中轻松地把握了长方体的三个知识点,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恰当的探究形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自己“发现”数学结论,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妙,体验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感受数学探究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也才会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4、拓展训练
让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促进愉悦检验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将巩固、应用和拓展、延伸相结合。适当融入一些与之密切联系,有利于扎实基础、开阔视野、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把活动与课外活动、社会生活衔接起来,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如:在教学“确定方位”时,课后我布置学生分小组观察了解学校四周围的建筑物,并以学校为观测点,说一说这些建筑物在学校的所在位置。这样,让学生在实际应用、拓展和延伸过程中进一步尝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知识的丰富性、趣味性和价值性,使愉悦情感检验得到升华。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
小学数学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整个学生生涯对数学学习中的基础阶段,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思维的形成、逻辑的运用、技能的掌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教育理念完全符合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作用[1]。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概述
探究式教学的最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在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对学习的独立性。学生进行这一系列的探究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对要对学习产生兴趣,有探究的动力,就需要教师在引导时注意探究课题对学生的价值,运用符合学生实际的实践方式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在实践中逐渐构成了一种适合自己的探究学习方式。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操作程序,即:科学提出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和理解应用,以下是对这三个程序作出的讲解分析:
1、科学提出问题
探究的第一步是要设立问题,以此来确定探究的方向。所谓的科学提出问题,是指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重点要点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明确探究目标,为学生创造探究的动力[2]。
例如在对《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魔方展开教学,课程展开之前教师向学生演示了魔方的魅力,然后顺势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能不能算出这个魔方的总面积呢?如果算出总面积对魔方游戏又有什么作用呢?”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疑问,教师将提前测量好的数据告诉学生,魔方为正方体,边长为8厘米。之后将问题分解,引导学生明确解决途径。如正方体特性的提醒,从而将正方体总面积的计算延伸到对长方体总面积的计算。
2、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是一种教师将数学知识“立体化”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对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计算法则等通过具体的工具或者利用科技手段展现出来,把模型中蕴含着的数学知识进行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的思考思维指引方向、创造灵感。
例如关于“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数学模型可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概念和计算方法之后拿出来运用,教师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进行旋转、平移的演示,显示出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如图1),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涵义,在以后的做题中,学生也可以清晰解题思路,可以比较准确、快速的分析题目,解答题目。
图1.
3、理解与应用
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了解了概念和理论之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数学学习中去,实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在学习了理论概念后,就开始接触课后习题,但是大多数习题都是将题干简化,问题比较直接化,得出的答案也都是公式化的,学生的思维活动还是局限在课本里的概念和理论,得不到广泛的发展。
三、实施策略
1、营造探究教学氛围
营造适合的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基础,教师在准备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的状态之前,要先将课本教材的内容转换成问题情境,即提出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能够主动的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探究的教学氛围[3]。教师在研究教材,设立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现实生活,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的元素,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范围来界定问题的难易。比如借助儿童游戏、童话故事、受学生喜爱的动画片等。
2、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新课改给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出新的要求,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学东西能力为教育的核心目标,而不是一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和学习概念。探究式教学提倡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不再被教材内容束缚。但是在教学中,还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教师要对其思考的方向加以引导,对学生的思考问题的途径进行科学适当的提醒。学生能够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中寻找自己的思维,掌握适合自己学习的路径。
3、探究活动多样化
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实践性比较强,比如几何内容和统计部分的内容等,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公式、理论的运用方法,所以探究是课堂教中模式要注重加强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参与实践中积极思考问题、分组讨论和深入探索。另外,除了实践活动的加强,还有阅读法、积累资料法、观察法或者主动提出问题等,都是可以融入到探究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在这些多样化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自主完成了知识分析、问题探索、概念运用、经验总结等目标,这种方式得出的结论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更有深度。除此之外,探究活动中的分组讨论是学生互相交流,扩展思维,加强合作能力的好方法。
四、结束语
探究式教学不同于其他的教学模式,在整个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有弹性,改变和发展空间很大,而且根据不同的数学课程、不同的年级学生都有不同的活动形式,老师在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摸清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状态,不断积累经验,使探究式教学发挥更大的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牟瑛.营造充满探索的数学课堂环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2,46(07):43-44
一、“TTSP”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漫长道路上,数学课堂模式也经历了颠覆性的洗礼. 过往,我们的数学课堂是传统的、按部就班的、琐碎的、教师中心的. 一般的数学课堂都是以“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学习新概念和定理——例题讲解——学生模仿性解题——教师评价——总结”的模式来开展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学生的发展基本上以“教材”、“老师”为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而且,过多的灌输、分析和讲解使得学生失去了创新、展现和培育的空间. 传统教育的诸多弊端使得“转变教与学方式”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将数学的外在知识转变为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成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
早在1962年,叶圣陶老先生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 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法国作家和教育思想家蒙田(1533-1592)也曾用教师指导学生走路来比喻指导学生学习,他说:“教师最好先让孩子在他面前走几步,以便更好地判断他的速度,从而推测他能坚持多久,然后方能适应他的能力. 如果我们不顾分寸,就常会坏事. ”这些观点都在警醒我们思考: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数学,作为科学的工具,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早已充分显示出其实用价值. 除此之外,数学还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数学本质的双重性决定了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价值取向应是多极的. 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熏陶,素质的培养. 现实生活中,数字、统计等在生活中的运用与日俱增,这使得数学素养必须成为人类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 NRC(国际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指出:“在当今社会,数学素养就像表达素养(verbal literacy)一样,必不可少. ”美国数学教师协会(NCTM)则明确指出:“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量化的理解,因此数学素养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需要了.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有分量地提出:“学生认识数学、体悟数学价值的能力,会使他们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见解,会使他们成为更加有建设性、有逻辑性、有反思性的人. ”总之,数学素养关系到一个人每一天的日常生活,甚至会影响到人的一生. 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以指向学生终身数学发展为改革方向. 那么在每日的数学课堂中,又如何来实施这个理想的愿景呢?
伴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亮相数学界,其已成为了2012年度数学界最受关注的事情之一. 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变化,就是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四基”:除了我们熟悉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这就说明,“双基”已经不能满足现实情况.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数学教育界就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如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讨.“四基”的出现,给所有一线数学教师一个肯定的方向——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尽可能地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在设计上,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
基于这些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TTSP”课堂教学模式.
二、“TTSP”课堂教学模式意义阐释
在众多研究数学课堂模式改革的探讨中,主要有以下三个类型:一发现学习法;二尝试教学法;三再创造教学. 不论何种类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都颠覆了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而以“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创新思维,延伸课堂”式的三部曲取而代之. 各种新型数学课堂模式都以其独特的视觉方向和充分尊重学生的包容性存在着强大的生命力,近几年被广泛使用和创新,体现着很高的实践价值.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从调动学生的活跃思维、引发同学间的积极讨论、促进大面积的思维共享、创造让学生产生成就感的机会等几个方面尝试构建“TTSP”课堂教学模式. “TTSP”课堂教学模式旨在以T——Think(思考),T——Talk(表达),S——Share(分享),P——Pass(过关)为主体思想,将第一思考时间、第一表达机会、第一分享过程、第一过关体验交还给学生.
(一)T(Think)思考是学习开始的前提
自己从小学习数学,到今天我们走上一线教数学,对诸如“数学是思维的产物”、“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等名言是耳熟能详的. 但深究其中的精髓,有没有细细思考过呢?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加拿大一位教师的聊天让我对这句话有了突如其来的醒悟感. 这位加拿大的D feng老师是一位目前受聘于中国的外教老师,他说最近发现中国的家长很奇怪,总是问他两个问题:第一,你们上课使用什么教材?第二,我孩子词汇量提高了多少呢?但是,D feng老师给他们的回答是:我做的,只是尽可能地改变孩子们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思维价值取向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行为习惯. 这不得不让我思考:我们学习数学的思维价值在哪里?是探索还是解题?显然,很多误入歧途的经历曾经让我们死死抱着后者不放. 但是,一次又一次冷酷的“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创造力?”“为什么我们不惜高额学费要挤破脑袋到国外去读书?”等问题强迫我们去认清目前国人对中国基础教育失去信心的根源. 是的,这个根源就是我们从小开始吃别人做好的饭菜,并以多吃为荣;根源就是没有思考、没有困惑、没有纠结的数学教育,我们以为它很成功.
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学会思考. 作为教师,我们要舍得给时间、给机会学生去思考. 只有自己独立思考过的问题,才有学习、讨论的价值.
(二)T(Talk)表达是学习深度的体现
如果说思考能让人走进数学真谛的大门,那么表达则能让人在这座思维的宫殿里走得更深更远. 记得我们在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都不惜时间耐性,不断鼓励孩子多说话. 直到我们的孩子掌握了我们的语言,变得很健谈,那时我们就觉得孩子的语言表达很好了. 可是,又有一件事情,促使我思考“说话”与“表达”是不是同一个问题. 一次在香港迪士尼乐园排队,我与排在后面的一位法国太太聊了一会儿. 素未谋面,我们互相介绍了一下自己的背景,我得知她目前在家带孩子,先生从法国到深圳蛇口的外资公司工作. 她自己由于学历水平很低,暂时没有工作. 就这样一个女人,我们在短短几分钟的对话中,她跟我聊巴黎房价和深圳房价的涨幅,聊世界房价的局势与成因……我顿感孤陋寡闻. 不仅如此,这愈加引人深省的是,我们都觉得自己很健谈,但我们长期谈论的话题不是三姑六婆就是背里闲话. 这些无聊话题直接影响了我们的孩子. 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丧失了关注问题本质的能力?因为我们从小只被训练“说话”,却从来没有被训练过“表达”.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教育间接剥夺了我们逻辑表达的机会!
如果我们思考过如何使孩子变得更有深度,就应该把有逻辑、有论点的表达机会还给学生. 这是他们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我们没有理由打着“高效”的旗号剥夺它,这是拔苗助长,这其实是:浮躁.
(三)S(Share)分享是学习广度的辐射
如果说表达能让人进入数学宫殿去探个究竟,那么分享则能让人到达宫殿的各个角落. 俗话说:“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可以走得很远. ”就是这个道理. 团体动力学表明:通过团体成员间交流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对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有鉴于此,研究有效合作学习的专家团队越来越多. 近来日本学者们以高校数学教育为主提出的“分享式教学”,广受青睐. 最初他们提倡的“分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发表的意见不被他人批判;给予发表自己意见的场合;能使别人听自己的意见;不说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可以共有行动看法或思维;可以集中地倾听他人的意见. 在这些原则下,参与分享的学生可以产生安心感,从而积极地进行协商;另外,学生之间可以有效地学习教学方法,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这些原则指向自由、集中和生本.
分享,是一个统摄性的积极上位概念. 如果这个概念给人以不切实感的话,那么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节课40分钟,我们舍得花多少时间给学生分享?是不是担心他们一说我们就没有时间讲更多了?反过来想一想,我们所想讲的,都是学生需要听的吗?再回过头来,他们分享的,却是他们需要质疑、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老师们应该很明白这个问题,一节课,到底是要你讲爽了,还是要他学爽了?
(四)P(Pass)过关是学习成功的体验
如果说分享能让人畅游整个数学宫殿的话,那么当堂过关则能让人拥有走访下一个宫殿的潜力.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有些孩子就喜欢打游戏,有些孩子就喜欢学习,有些孩子喜欢运动?天生的?不是,而是喜欢打游戏的孩子通常过关过得特猛;喜欢学习的孩子学习成绩特好,喜欢运动的跑得特快……人们都喜欢做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这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孩子. 教育应该保护的是孩子的成功体验,而不是一味地想办法压制.
有时候歇一歇,听听孩子们的心声,会触动心里沉默已久的想法. 前不久我向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给深圳教育提点建议,你会说什么?结果孩子们天马行空,其中有80%左右的小学生表示他们的睡眠严重不足,希望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休息,尤其希望可以推迟上学时间,否则长期影响着他们的生长发育和学习效率. 甚至还有孩子提到希望可以参照澳大利亚的学制,上午10:30-下午3:30为在校学习时间;还有个别孩子提到考试(包括单元测试和期末测试)应该也以等级制,而不要计算细分. 既然作业可以做得到,为什么考试做不到?
从孩子们的口中,我们不得不肯定“减负”的迫切性. 为什么孩子觉得累?就是因为作业多. 为什么作业多?就是因为当堂不能过关,非要占用孩子的休息时间. 为什么会想到考试、排名?因为想恶性竞争. 为什么要恶性竞争?因为对课堂教学没有把握,非要占用课外时间去填补. 为什么教育不能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和决策?
人性,是向往和谐、幸福的. 试想孩子们从小生活在一个安全的、赏识的、有成就感的数学学习场合里,他必定爱学习. 只要有爱,你还担心他没有潜力吗?
三、“TTSP”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信息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重组.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通过自学自我建构的知识进行进一步引导加工,就能使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信息. 建构主义还认为,对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而建构的;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是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 这种双向建构意义的学习,使学习者得到更为灵活的知识. TTSP教学模式注重从自我建构信息开始,让学习者先利用自身经验初步感知建构,然后通过群体力量的相互作用,进一步输入外部信息到学习者内部生成的知识结构中,更强调学习者内部的生成作用.
(二)先行组织者理论
先行组织者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提出的,它与当前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异曲同工. 它强调有意义学习,把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提升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向. TTSP教学模式,正是强化学生的自我探究、互助研究式学习,发展的是自身的数学素养. 因此,理念上是符合先行组织者理论的.
奥苏贝尔(D P Ausubel)提出的“组织者”,其实就是在教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学生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以促进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使新知识易于被同化,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 这种“引导性材料”,也可以理解成后面我们所提的“TTSP操作宝典”. 通过引导性材料,学生可以很明确地知道,需要思考哪些问题,需要讨论什么,会产生哪些质疑等,有效引领知识的学习.
另外,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课堂教学中采取的先行组织者,都无一例外地把先行组织者定义为认知型的先行组织者(cognitive organizer). 但是在临床医学上,有“情感组织者”:即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认知“先行组织者”概念的启发下,将促进认知学习的“组织者”内容延伸为促进情绪情感发生质变的临床暗示“组织者”内容,达到快速治疗目标的一种临床方法. 这种情感性“组织者”技术已经在解决厌学心理的个案研究中得到明确证实. 在教育领域,情感组织者(emotional organizer)技术就是运用一个事件、目标等知识经验让学生先获得一种非常积极的情绪情感,然后借助这种情感的同化迁移作用,甚至达到对学习自信和喜欢的程度,以便建立后来的积极心理结构. 当积极情绪被调动起来处于主导地位后,学生也会因为头脑中的积极知识得到优势兴奋并运行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这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意识或者潜意识状态下,都会使当事人再看以往的一切事情都与原来有本质的变化,进而更加促使其形成运用积极知识思维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从而使其整个临床干预过程变得特别容易进行.从思考到表达到分享最后到成功体验,TTSP的各个教学模式显然就是认知组织者和情感组织者的和谐组合,不论从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上说,都会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次质的飞跃.
(三)数学认知发展规律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曹才翰先生指出“课程体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课堂教学也同样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将新知识和旧知识同化为自己的知识,给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搭起“知识之桥”,从激发兴趣到学生主动参与,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 组织教学上,教师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要从管理者的角色转换为组织者的角色,要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活动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环境,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学会主动、能动地学,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这就表明,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传统的数学课堂应该在一些方面进行转变. 而这些转变无疑应该转向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者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使他们能够以愉快的、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为目的. TTSP教学模式使数学课堂指向主动、宽容和创造性.
四、“TTSP”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TTSP教学模式下,教师将从以下四个步骤组织课堂教学:第一,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操作宝典”进行自学;第二,学生根据自身的自学情况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第三,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讨论的情况进行分享式交流反馈;第四,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当堂过关检测. 学法上,体现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独 学
1. 编制TTSP操作宝典
按照TTSP教学模式,教师以思考问题(T)、讨论问题(T)、分享话题(S)、过关检测题目(P)这四个环节编制操作宝典. 思考的问题要在通过对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或生活经验中选取,以“最近发展区”为原则来开发“先行组织者”材料;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指导性,如能引领学生深化对问题本质理解的指向性方向;分享话题要开放,很多时候可以来自于学生讨论中挖掘出来的有价值或者有争议的问题;过关检测题目要少而精,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独立完成. 2. 自学思考
为了让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我们需要在进入探讨问题之前先进行个体的独自思考. 讨论前先独立思考,对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于是他有话可说,而合作交流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 所以,讨论前的独立思考不是“空白”,而恰恰是思维的最高处. 如果说,过去的教育不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是可怕的,那么,在有了机会后学生不会讲,这更加可怕.
(二)对 学
1. 小组讨论
在实施小组讨论环节之前,我们需要合理构建学习小组. 根据国家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精神,我们将学生的学习素养构成分为知识智力因素、技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三个维度,看成一个立锥模型. 然后首先将全班同学按照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维度)平均分为A,B,C三个等级,分级的参考因素可以是各科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智力水平等与智力因素相关的信息;再将各个等级的学生按照非智力因素的倾向平均分为两类:一类是倾向于有良好的非智力状况,如认真、勤奋、积极心向等;另一类是倾向于不良非智力情况,如懒惰、贪玩、厌学等. 这样就得到了■的A1,A2,B1,B2,C1,C2. 最后,将分好的A1至C2的同学各抽取一名,根据性别、个性、家庭等异质原则统筹分配到每个小组去. 这样就能得到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A1,A2,B1,B2,C1,C2六人组成. 并且根据异质互补原则,我们通常安排对面或同桌,这样不论在哪个层面都能有最大化的效益. 学生分组后,让同组孩子面对面坐,方便讨论. 如果孩子比较小,建议还是在双人同桌制的基础上稍作变动,把一组的A1-C2,B1-A2,B2-C1安排坐在一起,同样可以开展小组活动,并且基本上不影响别的课堂. 构建学习小组、划分组员角色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有效开展小组讨论. 利用结对子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帮助,用他们同龄的语言和智慧先解决一部分他们能解决的问题.
2. 交流质疑
小组讨论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就是,找出疑问处,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大家共同的问题,以供后面继续分享和解决. 俗话说:有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解决问题是思维的归宿. 而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发现问题往往是开辟科学新领域,进行新的创造发明的前奏!如牛顿对苹果为什么落地,而不是朝天上飞提出质疑,从而诱发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曾对一棵穗很长、子粒饱满的水稻进行试种,结果效果不佳,从而产生质疑,这是什么原因呢?研究表明缺乏杂交优势,从而诱发出了杂交水稻的发明. 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是何等重要!学会质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逐步培养,要由不会提问题过渡到能提一般性的问题(如哪里不懂),最后到能提理解性、探究性问题. 探究性问题是质疑的最高水平,它有助于深化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
(三)群 学
1. 交流反馈
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组织以代表的方式交流各自的收获与困惑,形成小组观点. 在此同时,教师要组织全班进行效果反馈. 反馈时,一般可以先请较弱的组员先汇报、学力较好的成员后补充、最强的或表达能力最好的学生进行总结评价的方法进行. 反馈分成几个层次,避免交流面窄、问题泛泛而谈的局面. 而且交流的内容一定是在讨论中筛选出来的疑难点和价值所在处,忌通篇通说,没有突出重点和需要点.
2. 分享升华
交流结束后,我们重在提升. 包括从知识上、方法上和学习态度上的提升. 以分享的心态和态度对待新纳入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和互相评价整个探究过程的得与失,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吸收来自外界和自身形成的正能量,勇于思考、质疑和创新,才能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他处所用. 分享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成功感和获得学习自信心的强大平台.
五、“TTSP”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
(一)“TTSP”模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在质上得到了改善
“TTSP”之后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被根治了,代之以学生自主学习、畅所欲言,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从学生参与状态看,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 从学生参与广度看,人人参与学习,没有被遗忘的角落. 从学生参与方式看,有独立学习,有同桌相议,有小组探究,有全班讨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
(二)“TTSP”模式使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量上得到了保证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教学的一个秘诀就是要“知道怎样聪明地花费时间. ”每节课教师讲授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分之一,师生共同活动时间约占三分之一,学生独立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课堂真正回归主体. 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TTSP”实施中,每一个需要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环节,教师都千方百计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尽量避免被少数几个人包揽.
(三)“TTSP”模式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思想得到了体现
课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通过对操作宝典中问题的思考获得的信息,相应调整教学方法. 当课本的内容较浅显,学生通过自学能基本掌握时,教师不用讲,主要是启发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让学生自己讲结果,讲过程,讲思路. 当课本的内容较深,学生通过自学不能基本掌握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分析突破难点,教给学生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四)运用“TTSP”操作宝典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现代心理学认为: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注重在设计每个学案时,都要引出问题,以问题形式激活对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的回忆,引导学生产生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运用“TTSP”操作宝典提高了教学效率
使每名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感受成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由于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每节课所学知识当堂掌握的程度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
另外,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逐步养成,被动地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上来了. 自学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合作精神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通过实践和创新,不但能把基础知识掌握得牢靠灵活,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深化和提高. 同时,“TTSP”操作宝典设计的层次性,使得每名同学都能在不同的层次上感受成功,并不断攀升. 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学生苦学为学生乐学,学习的效率有很大提高. 师生教学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TTSP”操作宝典融学路和教路于一体,且都是按黄金线路来设计,集教材、大纲要求和各种资料于一体,安排了大量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随学随练,省时高效,不但学生学得上手,学得有趣,倍尝成功的喜悦,教师也教得轻松自如,尽释死备课、备死课的苦恼. 可以腾出时间来,集中精力钻研导学材料、学习教育理论、收集教学信息,探究学生学习心理机制,练习写教学心得体会或小论文,等等,从而积聚更丰富的教学内功. 长此以往,上课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简言解惑,点石成金.
总之,小学数学“TTSP”课堂模式是我们在新时期创新总结出来的一种相对成熟实用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补充、完善,以便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为新时期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演绎精彩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黄勋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Sharon Soucy McCrone, John A Dossey.Mathematical Literacy-IT'S BECOME FUNDAMENTAL[J].MD:Principal Leadership. (High School ed.), 2007,1(7):32-37.
[3]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NCTM) [J].1989,1(1)Washington,D.C.: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1989.
[4]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J].2003,1(1)Paris.:The PISA assessment framework: Mathematics, reading, science and problem solving knowledge and skills,2003.
[5]张奠宙,戴再平. 中国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和开放题问题解决[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49-51.
[6]桑切克.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周冠英,王学成,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7]Ausubel,D P,1963,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New Yorki:Grune & Stratton).
[8]HUBERT D CALLIHAN. The effect of specially constructed advance organizers and post-organizers on mathematics lear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78,9(4):433-450.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为此,我们尝试并探索“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模式的载体便是 “导学问题单”。问题单是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它关注的是教师“教”和学生的“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导学问题单”是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使教师能更好地放手,但前提是要对“导学问题单”所呈现的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度。那么,问题怎样设计?首先,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其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应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并深入思考;另外,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再有,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导学问题单”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它严格地控制了教师的 “教”,放手让学生更好地“学”,真正为达到“少教多学”的教学效果而服务的。
一、课前积累、个人展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重视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前积累、个人展示环节着眼于学生语言的积累,积累展示的内容可以多样化:成语、古诗、名言,与文本有关的小诗、故事、儿歌、谜语、演讲等。每节课进行1-2分钟训练,贵在长期积累、天天坚持。本环节的设计既起到课前热身准备的作用,促使学生以饱满高涨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又可以让学生通过系统的设计与安排不断温故知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积累和个人小展示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积累。
二、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问题导学单的设计,为生本课堂奠定了基础。问题导学单中自主学习环节的学习任务确定为初读感知、字词过关,结合课标上的年段目标,具体到不同的年级学习任务及学习方法又分别有不同。
低段:学生能在初读的基础上圈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浅显地知道文中的人物及事件。识字、写字教学应是低段课堂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上要有时间保障。学法上要讲究策略,教师宜用丰富的形式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用反复的过程巩固落实识字写字效果。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准确地拼读音节后,去掉拼音认读,通过熟字换偏旁、联系生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过好字词关。低段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应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扶着走。
中高段:学生通过初读达到“准词、顺句、通文”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能概括课文大意。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总结学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初读感知、字词过关是学好课文的铺垫,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难点,中高年级教师在这个环节则应很好地掌控时间,以学生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及时恰当地评价小结。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用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归纳,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课标指出,每位教师都应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相互补充、相互接纳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加工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不断走向深入、思维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找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本环节的学习任务,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合作要求,引导学生完成合作任务。学习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小组中,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合作学习的形式有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自由合作、师生合作等,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积极探究出多种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总结学法、畅谈收获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结课时,学生不仅要有知识上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学习的方法,学会合作,能积极交流展示,获得成功的体验。一节课下来,学生能把书读好,是一种收获;写会生字,是收获;积累词语,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等,是收获;通过读书,感受到乐趣,这种情感体验是收获;能自信展示,体验成功,也是收获。
一节课的小结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复习归纳本节所讲知识的重点、难点,并归纳总结学习的方法。二是留下悬念,情境创设做铺垫,激发学生反思的余波。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 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古人作文有“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之说,授课也是如此,教会学生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设计好课堂小结,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结中,经常用悬而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为下节课学习做好延伸和铺垫。起到课虽结,思不断,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书法; “六步走”课堂教学模式; 初探
小学书法教育是中国书法教育基础的基础。目前教育部门非常重视书法教育工作,已经在各个学校将书法教育纳入了课程表,成为正式的一门科目。
但小学书法教育起步较晚,是一个新生的科目,没有现成有效的书法课堂教学模式,小学书法课收效甚微。一是教师学习书法教育方面的理论匮乏,对于书法教学认识不够。处于教学第一线的广大书法教师,大多数都是各科兼职教师。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繁重的教学任务、学习上的惰性等,对于书法方面的教学研究少,理论知识了解不深,对学生的书法练习认识不够,重视的是语文或数学知识的教育,相对于书法教学不够重视。二是课堂教学的随意性。书法教师上书法课,为了应付学校领导的检查,就叫学生把《书法》书拿出来,先叫学生看看今天要写的内容,然后就叫学生照着写一两篇字,就算上完了一堂书法课。因此课堂教学很不规范,随意性很大。长此以往,学生就对书法课失去了兴趣,书法教育就是徒劳的。因此,探索有效的书法课堂教学模式既是书法教学的当务之急,也是书法教师的责任。
基于以上的现状,在书法课堂教学中,我们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探索,力图从“情境导入――提问引探――点拨归纳――教师示范――学生临习――评价矫正”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有效的书法教学,着力提高书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小学书法“六步走”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
小学书法“六步走”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构建书法课堂教学的良好途径,使教师能利用“六步走”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的上好书法课,提高学生的书法素养。
“六步走教学模式”是“情境导入――提问引探――点拨归纳――教师示范――学生临习――评价矫正”的教学模式。
2. 小学书法“六步走”课堂教学的操作步骤
2.1 情境导入。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创设各种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唤起学习动机,导入新课。如可以采用故事轶闻入境、儿歌谜语激趣、影视欣赏、游戏活动、作业品评、音乐渲染等,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
譬如影视欣赏。学习活动是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一种活动。视觉、听觉在欣赏与练习过程中尤为重要,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录音、投影、电视、电脑课件等教学形式和手段,有效地将声音、图象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产生学习的动机,成为教学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如将收集来的一些书法家的故事片、当代书法名家濡墨挥毫的VCD片,在课题导入时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在欣赏之时不仅了解了书法家的风格,同时也学习到了一些书法知识、技能和技巧,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2 提问引探。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预测本节课学生知识技能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揣摩,主动探究书写规律,如笔法、结构的规律。
写字从感觉途径上说是视觉艺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字的笔画、笔顺,探究点画形态和结构布局特点,掌握字的布白规律、比例规律、对称规律、变化规律等,将字的形体能清晰地现于脑中, “眼”中的字变成了“心”中的字时,书写起来自然就准确,得心应手。
2.3 点拨归纳。
教师采取正面表扬为主的积极评价策略,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因势利导。不全面或错误时,引导学生相互纠正补充,或作必要点拨讲评进行纠正。自究不得“愤悱”之时,进行启发、诱导、点拨、调控。师生双向互动共同归结出书写规律。
2.4 教师示范。
教师通过点拨讲解后再示范,这是点拨归纳的延续。心理学指出:儿童形象思维发达,模仿能力强,依据这个特点,教师的准确示范是儿童最直观最形象,最切实的榜样。
2.5 学生临习。
学生根据归纳出的书写规律,教师的示范和教材上的范字认真练习写字。要求学生做到: (1)树立“提笔即是练字”的意识 。(2)写字量要少而精 ,突出重点。(3)书写姿势要正确。(4)学会反复比较,反复推敲,提高写字水平。写字时要学会比字帖,找差距,学他人,多练习,真正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
2.6 评价矫正。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学习过程,领悟书写规律,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自己评,互相评,共同评等形式让大家参与反馈矫正之中,让大家在评议中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以前,一贯采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为了使课堂评价真正具有激励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我们尝试性地推行一多种评价的模式,益处良多。即:一是自评自改;二是互评提高;三是师评总结。自评自改培养了学生对汉字的审美能力,培养了自信心,也初步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互评互改使学生在互相评价的过程,培养了互相学习、虚心好学、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好品质。师评总结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分四个层次(优秀生,进步生,差生,偶尔出错的学生)鼓励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刻苦练字的心理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