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测量汇报材料

时间:2022-10-27 17:20:54

导语:在测量汇报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测量汇报材料

第1篇

【关键词】 互动展学 课堂教学 提问

互动展学――清除课堂思维障碍的良方,活跃学生思维的策略 。

思维能够“看得见”吗?思维有规则可以遵循吗?思维可以教吗?在卓越课堂里,答案是肯定的。思维可以有形化,也有规律甚至步骤可以遵循,是可以“教授”、可以“学会”的。卓越课堂是问题导学型的课堂,从教学理念到操作策略再到实践反馈,完整地向我们呈现了“构建思考的课堂”的全过程,并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思维策略。其中,对学生而言,同伴助学、互动展学――它们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信念,活跃学生思维,带领他们走上“成功的螺旋”,并学会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在面对未来人生时,能思考得更周密、更有远见,并对人类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经见到可喜的变化,本次课堂模式改革的核心“六学课堂”(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教师导学、实践研学、网络拓学)已经渗透到学校每个学科的教学当中,在这“六学”当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互动展学”这一环节,下面就结合我在平日课堂上的做法,谈谈我对“互动展学”这个环节的一些个人体验。

我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展示的环节基本上都是让优秀的学生或者是将优秀的案例(作品)向全班学生进行讲述或展示,尽可能使其达到以优秀引领来带动其他学生的效果,不可否认这种做法有一定的示范性作用,但这仅仅是一种单向的知识性或技能的传递,往往会忽略了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内容。

现在的“六学”课堂,在“互动展学”这一环节中,带给我的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六学”课堂的“互动展学”是指学习发生在阐释之中。学习者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和解释自己的所学、自己的理解与建构,才真正发生了学习、体验了学习,因而享受了学习。同时,在“展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成就感、自信心都得到了有效培养。而“展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则充分体现了师生民主、平等对话和学习共同体文化。而且,在互动中能够开放内容、关注差异、指导关键点、生成新目标,能够碰撞思想、发现问题、启发思维,还能够沟通激励、引申拓展。

在我的课堂中“互动展学”环节我是这样实施的,每次需要进行汇报或进行展示时,我都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组内的所有成员一起上台,由其中一位学生代表将小组的内容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汇报,组内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汇报,汇报完成后要接受班上任何学生的评价和提问。如:在三年级科学课的一次比较材料柔韧性的实验中,其中一个小组上台汇报实验结果,首先由汇报组内的1号学生进行汇报,汇报完后班上的同学对该小组同学进行提问:

学生提问:“我不同意你们组的实验结果,你们组得到的结果是塑料条的柔韧性比木条的柔韧性好,我的实验结果刚好跟你们的结果相反,原因可能是什么呢,请问你们组能解释一下吗?”

汇报小组的2号学生补充回答:“我觉得原因可能是你在测量这两种材料时,没有选取相同的长度进行测量比较,假如木条的长度比塑料条的长度长很多时,结果将会是木条的柔韧性比塑料条的柔韧性好。”

汇报小组的3号学生补充回答:“还有有可能是你压在这两种材料上的力的大小不相同。”

提问:“如果长度一样,那么我们怎么能确保压在这两个材料的力都是一样大小的呢?你们的方法是什么?”

汇报小组的4号学生补充回答:“为了保证作用在两种材料上的力都是一样大小的,我们的方法是在材料上挂上相同的重物,这样就能确保受力大小一样了”

……

通过这样不断的提问和交流探讨,学生们很快就清晰掌握了材料的柔韧性受材料的长度、粗细、作用力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有获得知识的成功感,又表现得非常积极,更可贵的是这样的展示让那些学生一节课从头至尾都表现得很有兴趣。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会把自己的理解展示给其他同学,在这样的分析交流的过程中会使他思考更严密,表达更条理,自信心不断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也会随着不断提高;接受新知较慢的学生也会在与同学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豁然开朗。同时在展示的过程中,当自己观点与别人不同时,或者自己的构思别人暂时还没有想到时,能在他人展示时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学会相互质疑、接纳、赞赏、分享,认真思考别人的观点,分析别人观点与自己观点的不同之处,一旦发现自己的探究结果有问题,又学会勇于承认、放弃或修改,尽量吸收他人意见中的合理因素来完善和改进自己思维,这将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由上述可以看出:六学课堂中的“互动展学”模式能很好地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能真正做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我们应继续往这条路大步走下去,争取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代利伟.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点滴[J]. 新课程(小学版), 2009 (04).

第2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2.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会画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特征。

3.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几何图形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具、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出课题感知三角形

1.谈话导入。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三角形信息。

3.教师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图片。

谈话引出课题:你想学习有关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义。

(1)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个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钉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学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观察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认识三角形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义。

(5)教师出示有关图形,引起学生质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正确概括出三角形定义。

(6)判断练习。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创设。

美丽的南宁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桥,从侧面看大桥的框架就是一个三角形,工程师想测量大桥从桥顶到桥面的距离,你认为怎样去测量?

(2)课件出示白沙大桥实物图和平面图。

(3)学生在平面图上试画出测量方法。

(4)学生展示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

(5)学生阅读课本自学三角形底和高的有关内容。

(6)师生共同学习三角形高的画法。

(7)学生练习画高。

3.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

(1)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做准备。

(2)动手操作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学生联系实际,找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5)欣赏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总结本课内容

第3篇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7

教学目标:1、在立体图形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从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测量较大和较小物体的体积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1、出示一堆物体,其中有规则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也有不规则物体[乒乓球(凹陷的)、苹果、木块、泡沫塑料;橡皮泥、鸡蛋、石块、铁块、玻璃球;足球(瘪气的)、螺丝帽等],

提问:

(1)这些物体哪些会计算体积?怎样计算?

(2)哪些不会计算体积?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能够直接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呢?

师板书课题: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分组实验,探索方案

(1).引导学生进行归类(按照物体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说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节课研究在水里是下沉的物体。

(2).组织讨论测量的方法。

怎样利用学过的知识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体积?怎样来转化?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1)小组在土豆、橡皮泥、石块、铁块、玻璃球中选择一个,先估计物体的体积,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实验。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每项数据都要测量三次,然后取平均值。

(4)把实验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第组年月日

物体名称

物体的体积

测量

方法

估测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5)观测数据时要注意科学准确。

(6)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卫生。

(7)容器中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关“活动顺序”和“活动要求”的内容,制作成课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组活动

请每个小组选择1个物体,用转化的方法进行测量

5.学生活动结束后,汇报活动情况

请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以下情况

(1)所测量的物体。

(2)具体测量方案。

(3)具体测量结果。

(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

二、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活动二:测量2个铁块的体积,并用天平称出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

1.教师提出要求:

(1)两个不同的铁块,先用天平称质量,再同同样的方法测量体积.

(2)用计算器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比较测量和计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分小组合作,测量体积、重量,计算比值。

3.组织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7.8克/立方厘米)

引导生思考:应用这一知识,你能算出另一块铁块的体积吗?

5.生分组计算,有时间的可以进行测量和验证.

6.联想应用:师出示一些比值,指出,应用每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可以来解决实际问题,你知道可用来解决哪些问题?

第4篇

一、岗位职责履行情况:

认真学习并严格按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公路工程标准施工监理招标文件》、《监理计划》、施工单位编制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等规范、文件要求,严格监督施工单位按照程序及要求施工,遇到的问题及时处理,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祝总汇报,努力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严格执行枣菏高速公路项目公司的各项要求,在祝总的领导下,做好领导交代的各项工作。

二、日常工作完成情况总结:

根据祝总的工作安排部署,我的主要工作是:1、负责项目公司质量技术方面的文件回复编制及收集上报工作;2、控制测量复测报告的审查批复工作;3、路基沉降观测报表文件的收集审核与上报工作;4、跨路跨线许可手续办理情况定期的收集与汇报工作;5、质量保证资料表格的制定与日常相关表格问题的答疑解释;6、配合项目公司杨大伟做好工程质量创优工作的资料收集;7、编制监理周汇报材料质量技术相关内容;8、施工图设计图纸的日常发放与登记工作等。按照祝总的工作安排及工作思路,我负责的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并重视工作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及重要的问题及时向祝总和其他项目领导汇报,及时与同事沟通交流,解决相关问题。

三、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第5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观察、类比等活动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归纳能力。

3.在学习小数意义过程中,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提高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计数单位。

教具准备:米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读一读信息(课件出示)想一想,这样写符合实际吗?

(1)老师的体重是565千克。

(2)小明的身高是145米。

(3)笑笑的数学测验成绩是935分。

2.这些数据都少了“一点”,那你知道小数由几部分组成吗?比如这里,51.5这个小数,里面的51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这个5就是小数部分。那这两个5所在的数位一样吗?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3.那这小数部分的5所在的数位是什么呢?这个数位的计数单位又是多少?学了小数的意义这节课,你就能找到答案。

二、探索新知识

1.过去,我们学习长度单位时,都测量过自己的课桌高度,那么你们想知道老师的讲桌的高度是多少吗?

指名测量,其他同学观看。

2.汇报测量结果。

3.在日常生活中,测量一个物体的长或高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结果,这时,我们就要用到小数。那么,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

4.出示米尺图。

上图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在尺子上是多少米?写成分数是多少?

5.请同学们看米尺:从0到30,从0到70,应该是几分米,十分之几米?用小数怎样表示呢?

十分之几的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那么,请同学们猜一猜,两位小数与什么样的分数有关?

6.出示米尺。

指着板书: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汇报。

7.提问:如果我们把1米平均分成1 000份,每一份是多少?从0刻度线到第一条短刻度线表示1毫米,它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呢?

让学生说出两个用毫米作单位的长度,并请自己的同桌把它用小数表示出来。

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再次提问:从这里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汇报。

8.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知识,你都发现了什么?同桌先交流,后汇报。

小结:分母是10、100、1 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进一步提问:在分数中,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千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一?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数的计数单位分别是多少?归纳整理。

三、巩固练习

第一层练习:分数小数互化。

第二层练习。

1.填空

(1)0.8表示( ),它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1里面有( )个0.1和( )个0.01。

(3)0.52是由( )个0.1和( )个0.01组成的。

2.判断:

(1)0.8是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8份。 ( )

(2)1毫米写成小数是0.01米。 ( )

第三层练习: 猜数游戏。

小明:我共有8个0.01,2个0.1和6个0.001。

小红:我比你多4个0.1,多2个0.001。

小明和小红的数各是多少?

四、总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内容。

反思: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小数的意义是什么?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是怎么来的?这是本课中重点要解决的概念问题。本节课,教者力求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空间,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学生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主动建构知识。

在小数意义的教学中,教材中利用米与分米、厘米、毫米的改写,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设计了“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如果用米做单位,每份是多少米呢?能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吗?教者在教学中直接从米尺入手,从平均分成10份、100份、1 000份入手,让学生在改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中来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而避免了教材中由于增加了米后意思上表达的不够清楚。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一位小数的意义时,当黑板上形成了下面的板书:0.1= 0.4=.7=后,让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思考“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由于有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支撑,学生轻易地完成了对一位小数意义的抽象过程。然后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的研究方法,是一个类推的过程,学生充分经历了一位小数的意义学习过程后,先猜测,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应该表示什么?再应用生活的例子加以说明,真正使学生卷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最后,通过教师点拨和学生观察、讨论,将小数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通过对整数计数单位的复习进行引申。使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反思这节课,也有一些地方预设的不够充分:

1.在本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突出小数的意义,尽量做到在三年级教学内容之上进行提升。归纳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错误较多,所以我花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思考过程,导致时间上较紧迫。

第6篇

【关键词】操作 误差 本真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多了;小组合作探究多了,学生独立思考少了……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操作探究”也愈加受到老师们的青睐。

数学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其知识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对数学知识结论的科学性较为关注,对于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科学与否则缺乏足够的重视。反思我们的课堂,剖析教学的细节,并不是所有的操作探究都是有效的,不少操作活动流于形式。例如:

一位新教师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大家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问:怎样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呢?有一位学生汇报:我画了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了它的三个内角度数分别为40度、80度、60度。通过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教师示意学生坐下,问: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学生通过先画三角形,再量各个角的度数计算三个角的度数和,从而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然而,采用“画一画、量一量”的办法进行验证,看似简单,其实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这样的操作过程是否会受到操作材料及操作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产生误差?为了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猜想,学生所画的三角形应该是一个任意的三角形。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想画出三个内角分别是40度、60度、80度的三角形并不容易,而课堂上学生恰恰画出了这样的三角形,不能排除学生在测量某一个角时有误差,或学生为了“投师所好”故意说假话。

前不久,我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仲广群执教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在“量角”这一验证环节中,让学生记录角的度数。在学生汇报时,面对学生量角出现的误差,不抛弃,不放弃,而是积极地应用这一资源,从而使整节课自然流露、质朴无华。课始,仲老师也是让学生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接着问:如果要验证我们刚才的那个猜想,你觉得还要做一个什么工作呀?在量角时,老师提醒学生及时记录每个角的度数。通过计算,学生汇报三个角的度数和时,有179度、180度、190度……教师问:现在你还能肯定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度?生(面露难色沮丧地说):不能。教师又问:那你一定肯定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度?生(肯定地说):不能。教师再问:怎么又不能了?生(惊讶地说):可能量得不准。……在操作时,由于操作工具及学习材料之间的差异,总会出现“误差”,得不到180度。在这节课中,仲老师却能主动接纳误差、积极展示误差、深入反思误差,从而让课堂显得真实、自然、朴实。

1接纳误差,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由心而发的对学生在量角中误差的接纳,是学生愿意展示误差的基础。在量角时,老师提醒学生及时记录每个角的度数。避免了学生在量角后,不计算就凭刚才的猜想,直接说出三个角的和是180度,这样的教学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既不真实,也不利于后面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在操作时,由于操作工具及学习材料之间的差异,出现了“误差”,计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度,可能比180度大,也可能比180度小。此时,大多数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量角的方法没有错,三个角相加的和也没有错,但为什么求出的结果不是180度呢?面对学生的各种计算结果,老师没有肯定正确的答案,也没有指出错误的结果。正如特级教师华应龙说的:“正确的答案,思考过程可能是错的,错误的结果,思考过程也许是对的。”老师要用一颗包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的错误结果。试想一下,当有学生第一次说出错误结果时,教师就批评,其他学生还敢回答问题吗?接纳学生的错误,才能充分体现出老师一种大气的教学风格。

2展示误差,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真实的计算后,学生汇报三个角的度数和时,有179度、180度、190度……老师追问:“现在你还能肯定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度?”、“你一定肯定三角形的内角和不是180度?”。通过展示不同的计算结果,因为量角“误差”,学生处于“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说出来却不能”的“愤”和“悱”状态。探索始于疑,当学生有疑问时,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有效时机。学生惊讶地发现“可能是量得不准”。学生都知道用量角的方法来验证猜想可能不是十分准确的,因为量角时存在误差。有测量就会产生误差,误差不等于差错。任何误差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正是在老师追问中,学生理解了度量的本质,学生产生出想寻求更好的、科学的方法来证明这一猜想的强烈愿望。

3反思误差,深化学生的学习思维。

弗雷登塔尔说:“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那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罪恶。”量角时出现误差,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无法回避的。这时,是教师通过亲手操作加以修正呢?还是告诉学生这是操作产生的误差呢?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是量角时产生误差,不能说明操作实验的成功与否,这就是‘坏的’教学法。那么,作为一次操作验证活动,我们又该赋予量角以怎样的内涵呢?量角作为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引入环节的操作验证活动,其价值内涵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量角顺应了学生的原有经验,因为学生在研究角的度数问题时,用量角器量角是最先想到的方法;第二,量角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度;第三,因为量角有误差,可以引导学生对原有的认知产生质疑,促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为导出更科学严谨的验证方法提供平台。

总之,误差是课堂教学中的资源。我们要向仲老师一样,以“不抛弃、不放弃、要扬弃”的态度积极面对。教师完全不必因为量角出现了误差,而急于帮助学生去修正,从而得出正确的结果。量角应该把量作为引子,变误差为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享受数学思考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参考文献】

[1]新教育新理念系列丛书――窦桂梅主编

第7篇

工程项目开工前,监理人员应参加由建设单位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工地会议。监理人员可以协助建设单位主持。

第一次工地会议包括以下内容:

1、建设单位、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分别介绍各自驻现场的组织机构、人员极其分工;

2、建设单位根据委托监理合同宣布对总监理工程师的授权;

3、建设单位介绍工程开工准备情况;

4、承包单位介绍施工准备情况;

5、建设单位和总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准备情况提出意见和要求;

6、总监理工程师介绍监理规划的主要内容,向承包单位进行监理工作交底;

7、研究确定各方在施工过程中参加工地例会的主要人员,召开工地例会的周期、地点及主要议题。

第一次工地会议纪要由项目监理机构负责起草,并经与会各方

代表会签,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签发。

一、会议记录的含义、作用和特点

(一)会议记录的含义

会议记录是由会议组织者指定专人,如实、准确地记录会议的组织情况和会议内容的一种机关应用性文书。会议记录一般用于比较重要的会议或正式的会议,它要求真实、全面地反映会议的本来面貌。

(二)会议记录的作用

会议记录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1.依据作用

会议记录忠实地记录了会议的全貌。会议精神、会议形成的决定和决议、会议对重大问题作出的安排,如果在会议后期需要形成文件,要以会议记录为依据;如果不形成文件,与会者在会后传达贯彻会议精神和决定是否准确,也要以会议记录为依据进行检验。

2.素材作用

会议进行过程中连续编发的会议简报,以及会议后期制作的会议纪要,都要以会议记录为重要素材。会议简报和会议纪要可以对会议记录进行一定的综合、提要,但不得对会议记录所确认的内容进行歪曲和纂改。可以说,会议记录是形成会议简报和会议纪要的基础。

3.备忘作用

会议记录可以作用会议情况和会议内容的原始凭证。时过境迁,有关会议的内容和情况可能无法在记忆中复现了,甚至当时作出的重要决定可能也记不清了,这时就不妨查查会议记录。会议记录还可以成为一个 部门和单位的历史资料,若干年后,通过大量会议记录可以了解这个单位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状况。

(三)会议记录的特点

1.真实性

会议记录的执笔者与其他文章的写作者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他只有记录权没有改造权。会议是个什么样就记成什么样,与会者发言时说了些什么就记下什么,记录者不能进行加工、提炼,不能增添、删减,不能移花接木,不能张冠李戴。

2.原始形态性

会议记录是会议情况和内容的原始化的记录。所谓原始,就是未经整理,未经综合。在这一点上,它跟会议简报、会议纪要有着很大不同。会议简报和会议纪要也是真实的,但不是原始的。虽然在内容上可能没有太大差别,但在存在形态上,会议记录跟会议简报和会议纪要的差异甚大。

3.完整性

会议记录对会议的时间、地点、出席人员、主持人、议程等基本情况,对领导讲话、与会者的发言、讨论和争议、形成的决议和决定等内容,都要记录下来,一般没有太多的选择性。

工程专题会议纪要范文2

时 间:

会议地点:总监办会议室

出席人员: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相关人员(详见附录1《工地会议签到表》 )

会议主持:

会议主题:a2、a3第四次工地例会

会议议程:

一、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做工程进度与计划材料汇报

二、监理单位评述工程施工情况

三、建设单位对施工方问题的处理

四、会议总结

一、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做工程进度与计划材料汇报

a2标段项目经理曾金泉主要汇报了a2标段的工程概况、主要工程量、当月完成的进度以及下个月的计划。其中进度包含了完成的工程量以及其占总工程的比例。(详见附录2《a2标段汇报材料》 )

a3标段项目经理黄志良主要汇报了该标段的工程概况、工程进度分析、下月计划以及目前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详见附录3《a3标段回报材料》 )

二、监理单位评述工程施工情况

a2现场监理:1.对于高边坡的工程必须进行安全防护。2.填方中有土石混填的路段压实度抽检频率不够,后期需要加强。3.对抽检试验需迅速完成资料并及时上报。

a3现场监理:1. k10+333涵洞墙身存在空洞,要求施工方采取补救措施。2.抽检资料不够完善,要求后期做好相应的工作。

实验室主任:1.各标段汇报的材料缺少试验抽检频率数据。2.完成的实验数据没有及时上报。3. a3标段k13+060.61涵洞混凝土基础检测不合格,需要重做。4.加强工地实验室与监理中心实验室的联系,并及时汇报每次试验资料。

测量工程师:凡是与测量有关的事项都需及时上报,我办将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旁站或复测。

总监:1.a2标段土石方工程完成较早,在a2与a3的交接处路基填筑已基本完成。在接下来的路床施工中必须严把质量关,加大压实度抽检频率,对不合格的地方必须依据相应规范要求进行处理。2.两个标段构造物的建设存在太大缺陷,例如a2标段盖板涵沉降缝错位、堵塞,a3标段盖板涵面筋缺失等等问题。各标段现场技术负责人必须加强现场指导,做好放样工作。同时与监理方加强联系,及时就地解决相应的问题。3.安全工作要重视,要落到实处。对现场用水、用电、以及安全警示标志等出现问题必须立马进行处理以免影响后期的施工更或者造成安全问题。4.资料要完善,对于现场试验资料或变更资料必须及时上报并做好存档工作。

三、建设单位对施工方问题的处理

问题1对于沿线线杆未移迁问题指挥部已作出指示,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进行现场调查勘测很快就会有迁移方案。

问题2 k7+561.43圆管涵问题需要进行现场勘测寻找合适的放管位置,同时要与村名进行协商。

问题3 k7+480——k7+518即项目部前的房子未拆迁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多方协商尽早得出拆迁方案。

问题4 对于k7+024涵洞的补救方案在进一步核实中。

问题5关于要求禁止在旧路改造路段上运行运花岗岩的重型车辆需上报指挥部,由指挥部作出具体的安排。

问题6沿线截水沟由于前期设计不合理,目前暂缓施工。经现场勘测对确实需要设置截水沟路段根据勘测数据进行截水沟的设计与施工。

问题7杨梅坪路段上砖窑、水井拆迁问题与相关部门上报的情况不符,需进一步落实。

问题8由于杨梅坪便道路线的选择是依施工方意见进行的,因此现在的问题业主只能共同参与协商对策及早解决问题。

四、会议总结

龚科长:1.各标段联系几个月都未能按计划完成,因此各标段在安排后期的计划时必须加强可行性分析做到完成进度与计划同步。2.各标段针对计量上报资料重视不够,依据要求不管计量结果是否符合批复条件都必须在每月工地例会时上报该月计量及累计计量。3.在前期的施工现场经常出现现场人员没戴安全情况,后期必须强制落实不戴安全帽不许进入施工现场。4.a3 k3+600路段施工时没有技术人员在场进行监督指导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因此要求在后期的施工中不管是哪个标段哪个路段的施工都必须有技术人员在场。5.坑坪路段上沿途缺少安全告示牌和现场指挥人员极易造成交通事故,各施工单位必须进行现场调查对于存在隐患的位置必须设置醒目的行车指导标志或安排现场引导人员。6.各标段汇报材料的数据缺乏说服力,并且存在相应的漏洞。对于较大的工程量必须标注相应的桩号。7.工地负责人要经常下工地把我第一手资料,只有如此才能起到工程施工指导工作。8.工程交底不到位、质量控制不到位导致施工中频频出现错误,像a2标段的涵洞问题、挖断地下电缆等情况。9.变更资料不完善上报不及时。10.在施工中要加强检测准度加强监理力度。

吴总:工程施工中主要是把好质量、进度、安全三个大关。

在质量大关中管理第一,要加强技术引导。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清表、填方挖台阶不够重视,寿宁处于复杂的地形上,坡面较陡水流急促,若是路基处理不善极易造成道路滑坡。2.对于填方地段压实度检测做的不够。没有合格的压实度容易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破坏。因此在后期的施工中必须有针对性的加大投入和加强管理,对于不合格按相应规定进行处理。

第8篇

关键词:圆的周长;内涵;活动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是一节公式推导课,属于平面几何范畴,教材中设计了一个数学活动,很自然地让“圆的周长”这一公式的推导变得更有趣味性、更通俗简单。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这一环节的实施要注意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既不能只强调了知识而忽略了过程,也不能只放大活动而淡化数学的严谨性,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圆的周长”知识内涵

1.“圆的周长”公式的由来大体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在古代,这个问题几乎是依赖于对实验的归纳。人们在经验中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着一个常数的比,并把这个常数叫做圆周率(西方记做π)。于是自然地,圆周长就是:C=πd或者C=2πr(其中d是圆的直径,r是圆的半径);后来的数学家们就想办法算出这个π的具体值,数学家刘徽用的是“割圆术”,也就是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求得圆接近192边型,求得圆周率大约是3.14。

2.公式类知识的推导必须遵循n-1法则

即想要求一个量,公式中其他的量要已知,就本节课内容来说,我们都知道周长公式C=πd,你想得到C的公式,必须知道π和d。现在六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只学过d的概念,还没有π的概念,于是教材中设计了数学活动,完成■之间关系的呈现,顺势引出π。与其说这节课是圆的周长的推导,倒不如说首先是圆周率的推导,有了π的概念,由π=■的式子,让学生自然导到C=πd,完成这节课的根本任务,这也是这个数学活动的巧妙所在。

二、数学活动的根本目的

1.深刻理解周长的概念

平面几何图形的周长即图形一周的长度,而圆的周长是指圆的一周的长度,是一个曲线的长度。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从准备好的学具中挑选所需要的工具测量圆的周长,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注意观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必要的引导。还要注意分组展示,汇报测量的方法,这个环节必不可少,最后总结归纳出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常用有绳绕法和滚动法,并可以用课件演示规范测量的方法。

2.填表活动

实验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周率)”,学生分组用准备好的三个大、中、小不同的圆片作为测量材料,分工合作,(或者更多种圆,图表可相应增加)分别测量各圆片周长,除不尽时保留两位小数。

3.π的引入

得到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并告诉学生其实这个常数就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并介绍祖冲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在测量和计算的活动中,要力求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防止学生因为事先知道圆周率的值放弃探究,或为了迎合教师,得到表扬而汇报的是虚假数据,缺乏真实性。

4.推导

总结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在学生已经认识圆周率后,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就很简单了,如何求圆的周长?应该知道什么条件呢?讨论交流后,总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C=πd或C=2πr。

第9篇

1.1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光照射到物体上产生反射现象。

(2)光能发生多次反射。

(3)了解“角”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1.2 观察、画角

(1)能借助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坚持实验记录,能整理实验数据并分析出实验结论。

(2)用铅笔沿镜子内侧画角。

1.3 认识

(1)认识到细心观察与多次测量在实验中的重要意义。

(2)感知角的大小。

2 课题目标

2.1 学具开发

在学具的开发中,学生的奇思妙想会经常闪现。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学具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创新思维能力。

成功的学具实验前需要进行多次改进,还要根据其在实验中的使用效果再次进行多次改进,实验反思后再进行改良和完善。因而,学具的开发与应用需要制作者的耐心与毅力。

2.2 学具应用

长期坚持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将同一学具用不同材料做成不同的形状,使不同学科的学具能相互通用。数学与科W学科的通用学具有利于解决学科间的共性问题。这样,通过学具的制作与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3 实验目标

(1)让学生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感知其中的神奇,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兴趣。

(2)培养小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整理数据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锻炼其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还能培养其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4 活动分析

重点:能借助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并学会画角,坚持实验记录,能整理实验数据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难点:调整光的入射角度与观察者的观察角度,感知角的大小。

5 活动准备

(1)镜子底座、镭射灯等。

(2)教师课堂观察记录表等。

6 活动过程

6.1 设计镜座

6.1.1 教师活动

问题:调整两面镜角度科学的做法有哪些?

6.1.2 学生活动

讨论问题:

①简单的自制学具,选择简易的材料并制作;②具体操作方法与实验方案;③选择效果好的自制学具。

6.1.3 活动目标

为学生使用学具打基础。

6.1.4 课题目标

开发实用的学具,引导学生提出研究自制学具设想。

6.1.5 实验目标

自制学具,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6.2 设计旋转两面镜

6.2.1 教师活动

问题:如何使两面镜既能固定又能旋转起来?

6.2.2 学生活动

讨论:

①两面镜子的大小;

②它们能完全重合;

③制作简单,固定方法如何有效,旋转如何灵敏牢固。

6.2.3 活动目标

为学生使用学具打基础。

6.2.4 课题目标

开发实用的学具,引导学生提出研究自制学具设想。

6.2.5 实验目标

自制学具,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6.3 讨论测量方法

6.3.1 教师活动

拿出自制学具,让学生观察后,问:“有什么想说的话?怎样测量?”

6.3.2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如何画角后量角。

(2)猜想镭射灯距离镜子的远近不同实验结果如何。

(3)镜子的夹角如何测量。

(4)提出改进意见。

6.3.3 活动目标

启发学生自已发现问题,进行学法分享。

6.3.4 课题目标

把问题交给学生去发现,有利于教师观察学生活动,改进学具。

6.3.5 实验目标

规范实验操作,进行开放式实验活动。

6.4 教师演示使用镜座的方法

6.4.1 教师活动

(1)使两面镜的一边与镜座水平线重合,旋转另一边。

(2)使两面镜与镜座的一边与垂直线重合,旋转另一边。

6.4.2 学生活动

小组观察并提出问题。

6.4.3 活动目标

让学生科学地操作,减少测量的误差。

6.4.4 课题目标

进行学具操作的学法指导。

6.4.5 实验目标

实验的示范作用。

6.5 接光游戏

6.5.1 教师活动

教师手执镭射灯照射一面镜子。

6.5.2 学生活动

一个学生用一面镜子接住墙上的亮光,另一个学生用另一面镜子接住对面墙上的亮光,其他学生一直沿续下去。

6.5.3 活动目标

①设计合理;②分工合理;③讲究效率;④有活动补救预案。

6.5.4 课题目标

多角度观察;改变入射角度。

6.5.5 实验目标

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6.6 测量角度与镜子中的像

6.6.1 教师活动

提出测量要求:两镜之间的夹角分别为20°、30°、45°、60°、90°时,镜子中像的变化。

6.6.2 学生活动

讨论测量条件及使用工具,进行实验操作。

6.6.3 活动目标

(1)学生有责任感,了解器材性能,掌握操作技能。

(2)数据记录清楚、分析科学。

6.6.4 课题目标

学生观察测量出现的问题,整理与分析记录符号信息。

6.6.5 实验目标

获取科学的实验数据,进行观察实验。

6.7 数据统计与分析

6.7.1 教师活动

改变两镜之间的夹角,镜子中的像如何变化。

6.7.2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设计、分工、汇报方案。

(2)用铅笔沿镜子内侧画角并测量。

6.7.3 活动目标

了解多次反射的现象。

6.7.4 课题目标

多角度观察;改变入射角度。

6.7.5 实验目标

①学会实验的变量控制;

②学会实验的特殊值法。

6.8 测量光在正方体内壁的反射情形

6.8.1 教师活动

研究光在正方体内的反射情况。

6.8.2 学生活动

分析数据、讨论问题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用科学描述方式进行汇报。

6.8.3 活动目标

①修正缺点;②掌握学法;③分享成功经验;④产生新想法。

6.8.4 课题目标

认真倾听发言,提出合理化、建设性意见。

6.8.5 实验目标

①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②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6.9 测量光源在正三棱柱内壁的反射情形

6.9.1 教师活动

研究光源在正三角形内的反射情况。

6.9.2 学生活动

用铅笔沿镜子内侧画角、分析数据、讨论问题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用科学描述方式进行汇报。

6.9.3 活动目标

①修正缺点;②掌握学法;

③分享成功经验;④产生新想法。

6.9.4 课题目标

认真倾听发言,提出合理化与建设性意见。数学与科学学具能相互通用。

6.9.5 实验目标

①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②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6.10 测量光源在正六棱柱内壁的反射情形

6.10.1 教师活动

研究光在六棱柱内的反射情况。

6.10.2 学生活动

用铅笔沿镜子内侧画角,分析数据,讨论问题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用科学描述方式进行汇报。

6.10.3 活动目标

①修正缺点;②掌握学法;

③分享成功经验;④产生新想法。

6.10.4 课题目标

认真倾听发言、提出合理化与建设性意见;数学与科学的教堂结合有利于解决问题。

6.10.5 实验目标

①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②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6.11 讨论测量方法

6.11.1 教师活动

“你能公开自己小组的课堂记录并解释说明吗?如能,怎样表述效果最好?”

6.11.2 学生活动

展示并解说。

6.11.3 活动目标

交流成果。

6.11.4 课题目标

认真倾听发言、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对学具进行反思和修改,数学与科学学具能相互通用。

6.11.5 实验目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实验过程、现象与结论。

6.12 学生体会

6.12.1 教师活动

“通过各小组作品简介,总的来看,你有什么想法?”

6.12.2 学生活动

分析、补充与完善。

6.12.3 活动目标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完成实验数据的分析及得出实验结论。

6.12.4 课题目标

认真倾听发言,提出鼓励与建设性意见。

6.12.5 实验目标

(1)培B学生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2)体验学习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7 “玩镜子”在科学课堂上的课程开发

教师在学具开发与应用中,发现了很多典型的优秀的学具,并利用学具开发教材,如教科版5年级上册“光”这一单元,课题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开发了“照镜子”单元:第1课照镜子,内容是通过照镜子体验人体的像与人的距离的关系、光源与照镜子的关系。第2课2面镜子,内容是首先调整2面镜子相对位置,然后,让一面镜子不动,转动另一面镜子,通过照镜子观察自己,体验理发时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头部后面的发型。第3课玩镜子需要2节课,第1种玩法是将2面镜子的一面镜子放置在有量角器度数的底座的零刻度上,转动另一面镜子,观察镜子里的像数目的变化;第2种玩法是把3面镜子围成1个三角形,改变三角形的角度,用激光灯照射镜子,观察镜子里像数的变化;第3种玩法是把多面镜子围成1个多边形,改变多边形的角度,用激光灯照射镜子,观察镜子里像数的变化。第4课镜子的秘密,内容一是刮掉镜子背面的水银,用激光灯照射,观察镜子里的像;二是分别涂上白、红、橙、黄、绿、蓝、靛、紫、黑九种漆,分别观察镜子里的光亮。第5课制作潜望镜,内容一是用2面镜子制作2节潜望镜;二是用3面镜子制做3节潜望镜。第6课小镜子大科学。内容是科学会。让学生介绍自已的发现,讨论现象背后的科学,查找信息,自己的信息。

8 “玩镜子”在数学课堂上的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