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21:26:06
导语:在四风学习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学习材料 数学课堂 有效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本质是引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探究活动过程,课堂上要使学习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效地进行,最重要的是学习材料的有效,因为学习材料是学习活动的载体。教师能否对教材做到既准确理解、科学处理,又能够灵活驾驭、变通创造,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传统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诸多学习材料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突出问题。如设计脱离现实起点,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选择时缺少数学内涵等。诚然,新一轮课程教材的编写有所改善和突破,但学习材料的给出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针对学习材料的有效性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存在的问题
1.学习材料设计脱离学生认知起点
【案例1】在一次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连续四次听了人教版四下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一课。教学片段大致如下:教师通过课件把课本的主题图放大,准备以这些图片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好吗?
生:好!
师:请看“滑冰场”(出示主题图),你们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滑冰场原来有72人,中午……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4位教师几乎都按这个模式一帆风顺地上了下来,但是课的结尾出现了一个惊人的相似:
师小结:今天我们仅仅学习了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方法,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
生齐答:先乘除后加减。
师:有小括号呢?
生齐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无奈地说:如果小括号里有加减乘除呢?
生齐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乘除法。
每一个学生都有原有的知识储备及生活经验,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四则运算的知识,从这四节课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已经清楚了四则运算的方法,面对最后这惊人的相似,我们只能遗憾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我们又教了一遍。原本教材的编排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然而教师只按“逻辑起点”按部就班,没有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导致课中一会儿关注解决问题,一会儿又关注运算方法,两者很难兼顾。如果我们事先能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对学习材料(包括学生中生成的素材)有效调控,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2.学习材料创设忽视学生的数学思考
【案例2】《几分之一的认识》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幅图,出示:
师:看到这两幅图,你们想到了哪两个分数?
生: 1 3 和 1 4 。
师:同学们,你们能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生2: 1 3 > 1 4 ,我是根据图形比较出来的。
师:下面我们来比较几个分数的大小好吗?
……
师:通过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师:对,跟老师一起讲一遍……你们以后会比较了吗?
生齐答:会了。
显然,上面片断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是值得商榷的,教师通过呈现两个图形,让学生写出两个分数再比较,这样在图形的帮助下就算对分数一无所知的学生也能判断谁大谁小,这一材料的呈现和运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数学思考。如果教师能让学生先去“猜一猜”谁大谁小?继而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也许就迸发了。可见,学习材料必需要让学生有深层次的思维,否则苦心经营的材料将成为教学的“绊脚石”。
3.学习材料选择缺少数学内涵
【案例3】《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放录像,生随着音乐一起唱起来)。你们知道这部动画片的片名吗?
生:知道,是《灰太狼与喜羊羊》。
师:那你最喜欢片中的哪个主人翁?
生:……
这个案例中,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看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个学习材料的设计与所要教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之间并没有多大联系,充其量不过是为营造一种看似热闹的教学氛围而已。学习材料不一定要“绚丽多姿”,但一定要有“数学内涵”,凸显数学味。
4.学习材料安排缺乏体验的实效
【案例4】如《认识人民币》教学片断:
师:老师知道你们喜欢上街逛商场。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买卖东西的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下面,请几个小朋友当营业员和文明的顾客,请顾客拿好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课前在教室后面准备好一些缺乏体验实效的琳琅满目的商品。活动开始时学生兴趣十分浓,一哄而上,这时整个教室乱成一团,老师也不耐烦了。)
师:请小朋友自觉排好队,只能买一样,买好后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于是,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一个接一个购物,回到位置上的小朋友东张西望有说有笑。教室里又是一片混乱。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苦心安排了购物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然而,设计中却安排了很多无效的数学活动,一节课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许多年轻教师心中还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没有学生实践活动的课就不是好课。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要让学生变得更加主动、活泼和敏捷,要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但是切记不可将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
二、对学习材料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学习材料要有效贴近现实背景――在真实中学
在教学中,学习材料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具体来讲,即要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数学本身的认知背景。现在课堂的教学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课堂活动内容及学习素材,这实际上也就允许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因此,应该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案例5】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我们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出发,创设一个这样的生活情景:某小区要请绿化公司进行绿化,下面是三个绿化公司的资料:
师:如果你是小区的负责人你会选择哪个公司?
生1:选择丙公司,因为丙公司成活了44棵,是三个公司中成活棵树最多的。
生2:我选择甲公司也许他们种了9棵,9棵全部成活了。
生3:我不想这样选,因为现在不知道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我听懂你们的意思了,看来现在还不好选择,因为不知道他们一共种了多少棵?
师:现在你想选择哪个公司呢?
……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从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绿化工程引入,让学生先“猜一猜”选哪个工程队,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在他们心底都有了一种默认:成活的棵树一定要多。于是有学生就觉得应该选择丙公司,但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稍强的分析能力,有学生提出一共种了多少棵不知道时,很难进行选择,这时老师再出示第二张表格,逐步引出90 100 、95 100 、88 100 (通分得到)这三个百分数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熟知的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用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能提升学生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学习材料要有效提升数学思考――在思考中学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关注的是更好地利用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逐渐从浅层的思考迈向高一层的思考。面对学习材料,大部分学生只能凭借生活的经验,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导致了数学思考目标难以达成。因此,对我们来说,不仅要用好教材教,并且要开发教材。
【案例6】笔者在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就采用了某特级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在教学好面积概念后,学生知道了在图形上画出大小相同的方格,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随后我出示了下表:
师:这三个空格中有三个图形,可惜图形看不见,但是知道了第一个图形有9格,第二个图形有6格,第三个图形有15格。你们认为那个图形的面积最大?
生1:15格的图形面积最大,因为我们刚刚学过格子越多的那个图形面积就最大。
生2:我不同意他的想法,刚才我们可以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有一个前提是每个格子的大小都相同。但是现在没有说每个格子都相等。
生3:我也觉得哪个大不一定,也许6格的最大,因为它的每个格子可能最大。
……
师:你们赞成谁的想法?小组讨论一下,各自讲讲自己的理由。
这样的学习材料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猜一猜谁大谁小,更不是简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是有很强的思考性。在学生学习面积单位前,已经知道了面积的含义,也已经初步感受了格子越多面积越大的道理。上面的学习材料就是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猜”、“争”、“论”等环节充分感受了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比较方法,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教材只是落实课程理念的载体,只有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对教材进行多样化的处理,大胆实践,因材施教,灵活使用,教材才能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在充分利用原教材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从教学实际出发,以提升思维含量为目标,通过对教材进行重组挖掘,创设活动,互动交流,在交流评价中,创生新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才会更生动,才会促使学生各方面不断的发展,让学生从经验上升到数学思考层面。
3.学习材料要有效突出数学内涵――在文化背景中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同样,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只有回归到厚实的数学文化背景中,让学生再次探寻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数学这门学科才会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才会引起更多学生的兴趣。
【案例7】在教学“圆周率”时,我们老师教学时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测量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算出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让学生观察比较得出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二是先介绍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验证。两种方式虽然形式迥然,但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让学生通过大量地操作、计算、观察、比较找到周长与直径的近似比值,这个近似值大约是3倍多一点。二是在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赞赏地说:“这就是著名的圆周率!你们探求圆周率的过程跟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有着惊人的相似!”在肯定了学生的研究结果后,教师可以马上给学生讲一讲圆周率的故事: 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圆周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圆周率π叫做“祖率”。
上面的案例中,在学生经历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认为他们的研究成果与数学家的成果有惊人的相似,这对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同时通过故事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研究的不足,同时深深地被数学家孜孜以求的精神所折服。品味了圆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阐释与再创造,数学课堂在恰到好处的丰富拓展中,达到了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融合统一。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把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名人故事”、“文化传闻”或“科学趣事”等一并纳入学习材料组合的广阔视野,并精心选择那些蕴涵数学意义、富有思辨价值的社会现象以恰如其分的方式呈现于课堂现场中,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恰当透析社会现实,从中既增长知识、锤炼思维,还能感悟数学的文化内涵,体味现象的社会根源。
4.学习材料要有效利用动态生成――在活动中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有效学习材料则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搭建了平台。
例如,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创设了如下情景:如果给你一支笔固定住绳子的一端,拉紧线,在同一平面内用绳子另一端的笔围着固定的点绕一周,想象一下,将会是怎样的图形?同桌两人合作,动手试试看,与想象的一样吗?学生个个兴致高昂,在随后的环节中,再组织学生利用同桌合作画出来的圆或利用老师准备的圆,通过“折、量、比、想、找”的方法来研究圆。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并在探究中产生了一种要与周围人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发现成果的强烈愿望。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将“静态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更多地转向“动态的主动探究式学习”,提倡由“关注知识结果”更多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动态处理,要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在上面的例子中,教师提供给学生一段绳子、两支笔,让学生合作画出圆,而后让学生选用老师提供的或学生同桌合作的学习材料进行探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可以肯定,学生亲身经历了实践活动和思维过程,一定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 小学数学习材 课始准备性习材 课中过程性习材 课尾结合性习材
开发数学小学习材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通过实际研究认为课堂习材的设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教学内容的简单导入、新授和练习,而应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环节,对学习材料精心预设。导入材料要便于学生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过程性材料要注重动态生成。练习材料的设计要体现综合性、拓展性和开放性,同时要丰富习材形式,凸现学生主体,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师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课始的准备(积累)性习材设计
为了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在学习新知前,应根据新学知识所需要的基础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新课开始环节的准备(积累)性习材,为学生新内容的学习做准备。
准备(积累)性习材是指,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新内容的学习做准备而设计的现实情境或数学文本的学习材料。
1.激起求知欲,唤醒学生主动探索学习。
【案例】在六下《圆柱的体积》一课的开始阶段,复习长正方体体积之后,师生交流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有学生说到先将圆柱里灌满水再倒入量杯,量杯中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或将圆柱浸入水中,上升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然后通过生生互动中发现这两种方法有局限性。另有学生说,圆柱可以看做有无数个圆组成。学生已知道将圆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圆的面积,进而联想到圆柱可以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唤醒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从平面到立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激活已有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案例】在四上《认识整万数》一课的开始阶段,设计一个拨数游戏的学习材料:请学生在计数器上画一些珠子,依次表示3、30、300和3000,并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上这些数字。这个游戏的设置,既让学生回忆数的读写、组成,又对数的位值制的特点有了一定的渗透,同一个数字由于它所在的位置不同而表示不同的值。在激活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下面学生迁移到整万数等大数目的读写、组成做好知识储备。
二、课中的过程(生成)性习材设计
为了促使新知与学生认识结构中已有知识经验的同化和顺应,应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新知的过程(生成)性习材,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数学方法的习得,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情感的培养。
过程性习材是指,根据教学目标,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设计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习得数学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和培养数学情感的学习材料。
生成性习材是指,在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所产生的有助于教学重组、知识建构、方法形成、思想渗透和情感培养的学习材料。
1.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案例】在二上《秒的认识》中,课中设计有关时间长短的数学活动等过程性习材,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受秒的时间观念,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估计1秒、10秒、30秒的时间长短,这些短时间里学生能做哪些事情等,都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建构秒的知识,提高对秒的认识。
2.促进学生数学方法的有效形成。
【案例】在五下《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课始出示准备性习材——嬉戏谷各个区域的面积分布图,提出开放性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请列出算式。学生生成资源:①■+■,②■-■,③■+■,④■+■。接着用这组特殊算式(相对于未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给学生提供更开放的探究空间,学生自主探索,用小数、折纸、画图、通分等4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体现了方法的多样性。在比较和优化的过程中,使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有效形成,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三维目标”得到了落实。
三、课尾的综合(拓展、开放)性习材设计
为了及时有效地巩固所学新知识,应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设计有综合性、拓展性、开放性的学习材料,提高习材的有效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综合(拓展、开放)性习材是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宽数学视野,联系生活应用知识的综合、拓展和开放性的学习材料,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1.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在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与复习》一课中,出示鱼缸习材:棱是用角钢做的(角钢俗称角铁、是一种钢材,是两边互相垂直成角形的长条钢材,一般棱用角钢做),四周用玻璃做成,底面用铁板做成。
制作一个长5dm、宽2dm、高3dm的鱼缸,根据这些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说说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
①做这个鱼缸要用多少分米的角钢?(棱长总和)
②做这个鱼缸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底面积)
③做这个鱼缸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侧面积)
④这个鱼缸占多少空间?(体积)
⑤这个鱼缸能装多少升水?(容积)
利用金鱼缸这一素材,综合设计了有关长方体棱长总和、底面积、侧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有关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明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拓宽数学视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
【关键词】序列式学习活动;学习设计;网络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090―04
一 引言
目前网络学习活动设计主要立足于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从大的方面探讨了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可能,如项目学习活动设计、案例学习活动设计、问题学习活动设计、参与式网络学习活动设计,但在实践操作中很难把某门课程全部地设计为这类学习活动。本文借鉴了传统授课的授课经验,把课堂教学任务分为一定的学习序列,围绕这些学习序列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设计方式,混搭为序列式网络学习活动设计。
二 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意义
序列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一连串的学习行为,也称学习流。[1]学习者在其学习过程中随着任务的递进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忘了时间和周围事物的存在,深入探究学习目标的全新体验。认知专家帕斯克(Pask)[2]认为学习应该遵循递进规律,总是从一个假设到另外一个假设的线性学习过程。综合上述文献的表述,笔者给序列网络学习活动定义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学内容分解为一定的学习序列,并为这些学习序列设计相应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包括学习者学习材料学习活动,也包括学习者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活动”。这种序列方式的网络学习材料的编排方式,在SCORM等网络课程标准中早已经提出,只不过我们国内对此研究比较少。我国台湾学者游宝达教授提出了序列式之数字学习教案设计模式,探讨了在数学数字化学习过程中,如何合理设计数学课程中的学习材料。[3]因此序列网络学习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把一个大的教学任务分解为连续相关的若干个小的任务,其次设计学生解决这项任务的活动方案,最后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活动方案可以选择教学目标,选择项目学习活动、问题探究活动、案例学习活动等,并且每个活动结束时实时呈现学生的学习结果,这些学习结果又变为其他学习者的学习材料。任务之间的链接教师也可以通过讲授的方式以叙事性语言描述相关课程内容,使各项活动之间顺利过度。如对“信息”的概念讲解这节课,网络学习活动可以设计为对信息认识的案例分析活动、信息概念的探究活动,信息概念讲解三个任务来完成。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不同于其他网络学习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融合其他网络学习活动形式,其它学习活动只是其一个学习序列的教学形式而已;
把教学讲解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形式纳入到学习活动设计中,学习材料本身就包含在活动学习理论的工具概念的一个部分中,只不过很多文献忽略而已;
学习者可以被教师设计时的学习流引导,不容易迷航;
学习者可以及时学习到本序列学习活动中其他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很快进入下一个序列学习活动中,不必等到学习活动全部结束时才能共享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
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学习活动设计方案,对于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与发展有以下几点意义。
1 回归教师对网络学习活动设计本位
学习分为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一般在教育研究中以研究正规的学习为基础。[4-6]网络学习活动不应该视作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而应该是在教师的设计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交流获取经验的过程。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基础就是把学习任务分为学习序列来完成,这样教师一方面可以实施监控学习过程,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致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由于任务的无目的性和中途殆邂而降低学习兴趣,一个任务的完成马上有个新的任务接踵而来,总使学生处在高亢和兴奋的学习氛围中。
2 真正体现了活动学习中工具功能
网络学习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列昂捷夫提出的活动理论。其理论结构可以见下图。
活动学习理论中工具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含了技术工具(如计算器、office辅助学习工具),也包含了内化于心理的工具(如学习材料等)。[8]笔者查看了国内有关学习活动设计的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献中提到工具时都简单地认为是技术工具,而忽视了心理工具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笔者在对所教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学生更倾向于学习材料的学习。序列网络学习活动把学习材料作为很重要的学习活动来设计,也作为衔接其他学习任务的桥梁。
3 具有可操作性
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为每一门课程提供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首先它融合了其他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方法,其他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方法都可以作为该设计序列中的活动方法设计;其次,序列的学习活动设计方法,可以按照原课程的思维逻辑来设计网络学习活动的思维,不必再费神准备大型的学习任务。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监控也是分阶段性的,可以实时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
三 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一个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从一个任务到另外一个任务的递增过程,并在每个序列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通过查看其他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和自己的活动成果做对比,从而获取学习乐趣的过程。序列任务是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的根本,因此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应该遵循如下几点原则:
1 序列任务的递进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序列网络学习活动是由一个个序列学习活动组成,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递进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序列任务之间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个序列任务的完成,要很快让学生进入下一个序列任务的情景中。问题―探究―交流合作或查找答案的逻辑序列是序列网络活动设计中对概念讲解类知识常用的学习活动设计方式,而任务―设计―评价的逻辑序列适合于对应用类知识的学习。
2 序列任务间的过渡应该顺畅
序列网络学习活动设计中序列任务之间的衔接是关系到学习者是否能够流畅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本身知识点间有逻辑关系的可以顺利成章里安排为序列任务的逻辑系列,但若知识点间本身没有逻辑关系的序列任务的衔接可以使用教师的讲解来完成,这样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存在,排除了孤独感,也完成了两个学习任务的衔接。
3 网络学习材料注重叙事的表达方式
网络学习活动是学习者面对冰冷的计算机所作的学习活动,虽然有其他学习者的交流参与,但很难消除学习者的孤独感。因此在网络学习活动中,对于一些非概念和原理定义类的知识我们可以使用叙事的口头语言方式,这样就让学习者有一种和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感觉,有利于消除学习者的孤独感。
学习序列学习活动设计主要涉及在网络课程中课程内容的呈现方面,首先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以学习者自然的学习状态参与到学习中,呈现为流意识状态,因此不可能是简单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知识的呈现,而是把学习知识融入到学习者的学习材料中,在自然的状态下学习。学习序列的学习活动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学习目标,对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梳理;(2)遵循学习者认知规律,安排学习者学习序列,促进学习者知识构建;(3)对知识进行强化,以教师点评或后记的方式强化所需知识点,尤其是概念和原理类知识;(4)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可以是测评或过程性评价。具体流程可以参考下图。
1 学习目标和知识点细化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依据课程学习目标,对所教授的课程内容进行知识点细化。如《教育传播学》课程中的第三章内容“教育传播中信息与符号”有关信息内容方面,教学目标有“理解信息的概念”和“掌握信息的本质涵义”两条。在学习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细化为对信息概念的讲解和对信息本质涵义的探究两个知识点。
2 学习序列设计即学习活动过程设计
心理学中把学生沉侵于做某件事的情况,定义为学习者的流意识状态。[9]学习序列设计的关键就是使学习者在阅读和操作这些学习材料时总是处于流意识状态。这需要设计者设计学习材料时把知识的呈现分为n个小步骤来完成,并且每个步骤完成后都要对学习者的学习给予反馈。网络学习工具之丰富,给教师的学习活动设计提供了方便之门,如对问卷调查可以在学习者参加完调查后,马上给出有关这个问题调查的总体状况;如在学习者完成某个问题的解答时,可以提供其他学习者有关这个问题的见解等。
3 学习评价
对于这种学习活动的设计既可以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也可以使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在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对于某些知识的识记,就可以通过考察测试的评价,而对于某些实践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及贡献做出过程性评价。
四 序列式网络学习活动设计案例
选取笔者所授课程《教育传播学》中一章节――信息及其本质作为案例,设计了一份网络序列学习活动设计的案例,以期对序列学习活动设计提供参考。
1 引入:信息在现代社会是普遍存在的。
问卷设计如下:(学习工具:调查问卷)
2 案例分析:让学生浏览下列阅读材料,并回答材料后问题。
3 教师讲解块:主要由上述案例引申出信息概念及产生过程。
提问学生:(网页文字呈现)在上述的同一个事件中,你们的留言老师看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观点?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和大家提到“信息”。(ˇˍˇ) 老师先卖个关子,不解释问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先和大家说说什么信息。其中人本主义者小约翰(美国传播学者,著有《传播学原理》)从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角度出发,给信息下了个定义“信息就是熵”。熵是什么意思,这个词比较偏僻,若查字典的话,我们能够大致了解到熵的涵义――不确定的东西。哈哈,同学们可能有点不懂,怎么信息就是不确定的东西。记得在上几讲中,我在提到传播现象时,和大家交流过,我们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有了解和获取周围人或物变化的欲望。人是好奇的动物,他总是不满足自身的知识,总是想了解这个世界,操纵这个世界。我们人类在认识周围的事物时,不能够一下子就了解了周围事物,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比如说我们今天早晨起床准备外出,这时你打开窗户,看见窗外阳光明媚,几乎没有风,因为在这样的秋天,你大致可以推断出今天你不必穿很多的衣服外出,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你不必带着雨伞外出。其实,在你早晨起床之前到打开窗户,你不确定外面的天气,也不确定你今天是穿厚一点的衣服外出,还是单薄一点的衣服外出。在你打开窗户后,你确定了这些观点。这就是信息――把不确定的东西变成确定的东西。外面的天气给了你信息,让你确定了某些东西。天气是外在事物,它包含了信息,我们人类通过对天气的认知,了解了信息。好,同学们,这下你们应该能够大致说出,什么是信息了吧?运用你的语言,在下面空格处给信息下个定义吧。
通过上面学习信息的概念,我们知道,每个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信息。所以我们刚才在阅读材料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
当然,我们刚才所说的信息概念,是指广义的信息。其实信息概念有广义信息与狭义信息之分。狭义信息只考虑信息的形式,而排除了信息的语义因素。
刚才我们聊到了信息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信息的概念是什么,那么现在运用你的语言,在下面空格处简单谈谈你对信息本质的看法。
4 评价学习者学习(测试与过程性评价)
对学习者的评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知识掌握的考察,主要通过测试完成;另外一种评价方式是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实施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量表:
参考文献
[1] MorrisonGR,Ross SM & KempJE,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5rd.ed.)[M].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Ins,2006,(10).
[2] 宋广文,李寿欣,伊炎.学生认知方式及其教育应用的研究与进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12):7―10.
[3] 游宝达[台湾].An e-Learning Content Design Methodology Based on Sequential Guiding Approach [R].嘉义:台湾省国立中正大学,2005.
[4] R•M•加涅.W•W•韦杰.K•C•戈勒斯.J•M•凯勒. 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约翰•桑切克.周冠英等[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第二版).2005.
[6] M•P•德里斯科尔.王小明[译].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 Yrjö Engeström. Learning by Expanding: An Activity -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al Research [D].Helsinki,Finland: Helsinki: Orienta-Konsultit, 1987.
[8] 刘洪超,葛文双.《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公共课程学习活动设计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4):61―64.
[9] 高燕,秦志刚.基于工作流的网络学习过程管理 [J].中国电化教育.2008, (8):9-12.
On E-Learning Activity on Sequential Guiding Approach Design
WU BingNI Bing
(Educational Department, Chaohu University, Chaohu 238000,China)
1.找准现实挑战的学习材料——搭建有效的脚手架
1.1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问题、获取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学时材料更是发展学生个性思维的依托,它不但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暗示着学习方法。因此,教师更应该要努力找准每节课的现实挑战的材料,从而给学生搭建的有效课堂脚手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来,切身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享掌握知识的无穷乐趣。在这里,师生作为共同的参与者进行平等的交流;在这里,学生的主体价值得到凸显,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培养,从而自己去采撷"智慧之果"。我们要做的是牵来阳光,邀来春风,促使他们茁壮成长。
1.2 以教学四年级《面积的意义》为例
①师:(出示中国地图)今年暑假老师准备去辽宁旅游,谁能帮我在地图上找到辽宁省?我们属哪个省?在地图上找一找。
提问:辽宁省和四川省比,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我们所比的大小指的是这两个省的什么?(面积).师:你还在哪儿听说过面积?
生1:我们国家的面积很大。生2:水库的面积。……
师:到底什么是面积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面积的含义。(板书课题:面积的含义).
②观察体验,感悟面积.
认识物体表面的面积。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物体,老师拿的物体是粉笔盒,注意看老师是怎样摸粉笔盒表面的。(教师示范用手掌摸粉笔盒的表面).师:拿起你们的课本,像老师那样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
学生动手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师:用这样的方法再摸一摸文具盒的上面和课桌的桌面。学生活动。
师: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物体,你能像刚才那样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吗?小组同学摸一摸,看一看。学生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摸了数学课本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课桌的桌面……感觉怎样?
生:平平的,一片一片的……师:同学们摸的这些面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师:(出示一块黑板和一面墙的实物图)这里有一块黑板和一面墙,让小白兔刷黑板的表面,小灰兔刷墙的表面。如果两人刷得一样快,你认为谁会先完成任务?为什么?
生1:当然是小白兔先完成任务,因为黑板的表面比墙的表面小得多。生2:小灰兔要想先完成任务是很难的,因为墙的表面太大了。
师:是的,黑板的表面比墙的表面小得多。我们说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黑板的面积比墙的面积小得多。你能上来指一指黑板的面积表示的是什么吗?墙的面积呢?学生分别在图中指出黑板的表面和墙的表面。
师: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生1:课桌面的大小就是课桌面的面积,数学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生2:我家床面的面积比地面的面积小。……
师: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知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1.3 新课程明确提出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结合这个理念,我们把这节课进行了重新设计,提供生活实际给学生作为学习材料。面对这样的学习材料,我们的学生心情是开心的,是兴奋的,是挑战的,更是激动地。因为我们能有效的搭建脚手架,这个学习材料,它是学生可以看见的,它有着让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它有着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神经,使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富有生气。
2.注重自主建构的有效过程——关注有效的"做数学"
2.1 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上的保证;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①奥苏伯尔也曾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
②我们不仅要在课前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还要在课中不断地注重自主建构的有效学习,巧妙地进行探底,从而真正地实现做数学的有效课堂。⑵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片段为例。
①师:提供学习准备,呈现两个图形,求出们的面积。
(长10厘米,宽8厘米) (底10厘米、高6厘米)
生1汇报:长方形面积=10乘8等于40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面积=10乘6=60平方厘米
师:如果添上一条线段使她们成为两个三角形,求阴影的三角形的面积。
生2:10×8÷2=40平方厘米,因为正好是长方形的一半。
②师:刚才我们求出了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中的三角形的面积,如果光是一个三角形 (底是8米,高是6米)会求它的面积吗?你是怎么想的?能否证明给大家看?学生认真地独立思考,有的在拿出学习袋在拼,有的在作业纸上积极地画,还有的在静静地思考着……(大概5分钟左右后,交流汇报。)
生3:我是用拼的方法,得出8×6÷2=24平方米,我们可以假设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原三角形图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等于24平方米。
生4:我是用切的方法,沿着底的中间点平切下来,再把两个小半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它的面积等于(8÷2)×6=24平方米。
生5:我也是用切的方法,我是沿着高的中间平切下来,再把两个小半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它的面积等于8×(6÷2)=24平方米。……
③确实,相信学生一回,学生一定会还你一个奇迹。
回想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营造一个给学生探索做数学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都经历了一个真实的操作、思考、交流的过程,在反馈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探究出了最基本的三角形基本计算公式,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有创新的想法a÷2×h和a×(h÷2)。
这些真切的感受和创新的思维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可利用资源。正是由于我给学生提供的有效的活动思考空间,才能创造出无尽的奇迹和放飞的思维,才能让学生在知识海洋里不断地自主建构,不断地更替,不断地更新,从而真正达到了有效的自主建构,去捕捉课堂真实的美丽。
3.追寻真实本色的生态数学——体现有效的生态化
3.1 生态课堂应该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课堂
其核心成分应该是通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统一。
课堂上不仅要强调知识与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情感意志及健全人格的培养;既要重视预设性目标,更要关注课堂生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思路、方法。
②教师的任务不只是完成预设的方案,而应和学生一同探讨、分享、创造美好的生命经历。
3.2 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片段为例引入
呈现带数据的一个长18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求他的面积,再呈现一个无数据的平行四边形)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请大家先测量有关数据,再计算它们的面积,开始活动。(学生动手测量,计算后进行反馈。)师:请谁来进行汇报:你量了什么各是多少,面积算式是多少?预设:生:横的底是18厘米,斜的底是10厘米,面积是18×10=180平方厘米。
(学生猜想一)生:老师,我是先画了这个图形底边上的高,量出它高是18厘米,底是8厘米,面积是18×8=144平方厘米。
(学生猜想二)生:我先量出它的底是18厘米,高是8厘米,再把两旁对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算式是18除以2再乘以8等于144平方厘米。
(学生猜想三)师:计算同一个平行四边形,同学们有三种不同的猜想,可以肯定,其中必定有错误的。
那么到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呢?请大家独立思考有什么好办法证明自己或推倒别人那种错的?小组交流:请你们把自己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想法最有说服力?汇报交流:经过大家积极的讨论与思考,我想每个组都有自己价值的发现,那么请谁来代表自己组展示劳动成果。
生1:用18×10=180平方厘米,因为它的长是18米,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邻边拉起来就是长方形了,10就是它的高了。所以我们组认为是18乘10=180平方厘米。
生2:马上站起来反驳到:如果拉起来,它的面积是发生变化的呀,再说拉起来,它本来的高也变高了,所以18乘10肯定是错的。
生3:老师我们组能证明他们是错的,拿出两个图形一重合展示,面积不一样,而且长方形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多了。
生4: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右边多出来的三角形剪下来,补到左边,很明显可以看出长方形面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小。
生5:把平行四边形右边一个三角形剪下后拼到左边,变成一个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大小没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18乘8呀,它的长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宽是原来的高,面积一样,所以平行四边形=底乘高。
生6:老师,我们组是这样切的,沿着中间的高切下来,也可以拼成长方形。
生7:我们组是着斜的邻边的高切下来,也能拼成长方形。
生8:我们是把两头对折成重叠的长方形,面积是18除以2乘于10再乘以2。
师引导:这两种办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生1:说我喜欢书本上公式,如果另一种先把它对折,先除以2,再乘以2,多麻烦,而且,都先把它对折了,而书上公式只用量了它的底和高就可以求了。
3.3 新课程教学的今天,教师必须敢有自己的教学理念
敢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必须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改造和充实所教的教学内容,从而用生态的数学眼光去关注数学设计,真真实实地还给学生真实的课堂,从而让学生经历生命的历程风景。
学生面对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该量什么的一个崭新课题,教师没有暗示也没有引导,只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已有长方形的旧知的迁移,该量底和高呢,还是底和邻边的,都是学生很真实的想法。
教师宁愿舍得投入时间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动手量,再提出合理的猜想,但在这几分中的时间里,学生是一个知识重新构建生态的过程,也是一个走进真实生态的生命历程的过程。有了学生的三种合理的猜想做基础,接下来的独立探究变成了现实,学生都能依据刚才这三种中自己的或别人的猜想展开自己思维证明的过程。
在这里,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在如朋友般的合作与交流中,在经历了一次次思想的交锋、一次次原汁原味的争论后,留下的是一次次情感的满足,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热情,感受着学习的快乐,品尝着成功的喜悦,真正实现了情境、教师、学生、知识的多元、多向、多层次,建立了一种教师参与下的,学生间的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有效的学习生态的课堂。
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真实有效的课堂也许不是完美的课堂,但只要是真正地为学生着想,真正地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那即使并不完美,像断臂的维纳斯,像倾斜的比萨塔,同样具有一种独特而真实的审美意义。
让真实有效充盈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追寻生态,让灵性与宁静并美,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是课堂的一种理想境界,我努力想用自己所实践的案例去解释这种情怀、去攀越这种境界,但我知道自己所做的远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望观者包容看之。
关键词:翻转课堂 初中英语教学 策略
引言
伴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挑战。新课改使初中英语教学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思想、理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些年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初中英语教学在取得一些显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比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合作探究能力欠缺,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教育理念固化等。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翻转.课堂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翻转课堂的这些特点与初中英语新课改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开展初中英语翻转课堂行动研究,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分析了翻转课堂初中英语教学组织策略。
一、学习材料制作策略
1.学习材料的制作
课前学习材料包括初中营运导学案、自主听力材料、相关小电影、音乐、教师授课PPT。制作学习材料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为原则,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设计形式要新颖、有创意、多样化,以满足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导学案:呈现内容为初中英语词汇、语法、句型,导学案制作以问题解决课型为主线,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微视频、微电影:呈现内容为听力和表达,选择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微电影或者教师根据要求制作微视频,微视频应突出和强调主题、重点与要点,录制情感丰富、生动活拨的教学视频。
教学PPT:呈现教学内容为写作,教师根据选题,选择合适的题材,制作写作的授课PPT,内容要能够包括本课的所有词汇、语法、句型。一方面锻炼学生写作能力,一方面对学生课前的自学做检测。
2.学习任务单
教师要提出初中英语学习结构图任务,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学会提纲挈领,在结构的梳理中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单设计中要以问题设计为主,教师要把传统的知识点深挖、掌握,然后根据教学重难点,把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提出来,使学生在课前学习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难点或其他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要求:以问题探究式为主。
3.任务驱动
学生中最受欢迎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玩中学,学中玩”。因此,课前学习过程中,根据英语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一些任务驱动的自学方式,比如我们第三轮行动中课前加入制作海报的任务后,学生的自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设计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合适的任务。
二、QQ群平台使用策略
QQ群平台是我们使学生在英语课前与同学、老师互动的平台,学生在家通过QQ群内的电子邮件、群聊天与私聊工具、视频会话聊天工具、论坛等与老师或同伴进行互动和英语交流,分享自主学习初中英语过程中的学习收获,探讨在课前学习及自测卡练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互相解答。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诸如有的学生对QQ群平台不是很熟悉,不知道如何操作;有的学生把QQ用来当做聊天的工具、而不是用来分享交流成果等等,这些不仅没有对课前学习起到好的影响反而制约了学生的课前学习效率,
笔者为此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首先是技能培训,使每个学生都熟练掌握常用的QQ群技能;其次在使用过程中,老师定期消息,组织学生在群内讨论学习;最后要求学生家长再监督学生使用。使用要求: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家长监督。
三、教学活动组织策略
1.开展协作式课堂探究讨论
通过长期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总结,笔者认为应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取异质分组,且在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教师分配给每个小组探究式初中英语题目,小组长负责各小组的探究活动。小组中成员都要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随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交流、协作共同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及时加以指导和点评。通过改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效果一轮优于一轮,为此我们认为课堂互动阶段的讨论应遵循以下策略。组织策略:问题探究式讨论,话题讨论等形式。
2.游戏学习法
笔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现,随着英语问题研究的持续,由于讨论形式的单一性,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探求更为丰富、形式新颖的课堂学习方法。游戏化学习是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时融合游戏的设计策略,通过带有游戏性的学习方式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借助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内容,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的培养。笔者取了游戏化学习的方法,在初中英语翻转课堂的课堂上可以采取设计一些游戏,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游戏结束后分组讨论游戏中的一些问题。组织策略:游戏与学习内容需紧密结合。
四、结束语
如果实施翻转课堂其好处如下:使用的微电影、小音乐等多种形式的自学材料有利于加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课堂上讨论、发言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课前学习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材料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堂小组交流沟通、成果分享,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固有模式的颠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翻转课堂已经得到很多一线实践教师的认可,近些年国内对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案列也逐渐增多,中国式“翻转课堂”已经有了很多实践经验,如山西省运城新的“自学一展示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练习”、山东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南山卓越课堂模式等。这些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但是中国式“翻转课堂”运用起来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今后要加强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大成本”,意即“综实”主题活动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大量的人力、大量的财力。看各级行政部门评奖出来的课例、看网站上洋洋洒洒的案例、看各类培训讲座上拿来示范举例的精品……那精美的插图、动辄几万言的文本、各种数据表格、短则一月长则一年半载的历程,让普通一线教师是“可怜未老头先白”“未曾开展已吓死”。而“综实”教师,基本都是身兼数职,要贯彻落实“综实”课程,达到国家课程开设的初衷,谈何容易。
此外,“大成本”主题活动因为历时长,学生难以长久保持兴奋状态;“综实”教师要得到来自同事、家长、社会方面的支持,沟通协调工作不可少;积累的大量资料,要及时分类、整理、交流、评价;大量资料的保管问题也不容忽视;还有就是我国现有师资队伍的素质、师生比例方面的问题等等,都是制约“综实”课程常态实施的瓶颈。
其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不复杂,它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做,在做中学”(郭元祥语)。所以,能不能从主题活动的规模着手,先让活动“瘦”下来,以“小、快、好”为活动设计宗旨,轻装上阵,使该课程达至常态化呢?笔者试从“小成本”主题活动开发的角度,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
“小成本”主题活动周期短,学生由始至终保持浓厚兴趣;活动规模小,加大了“综实”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资料精小,易于转化成其他利于班级建设的“副产品”;活动效果立竿见影,课程实施达到良性循环,实现常态化。
下面结合实例谈谈“小成本”主题活动开发的操作。
一、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生成“小”主题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多为兼职,他们通常还担任着语文或者英语、数学等学科的教学任务。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生成新的“小”主题,是减轻教师负担,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综实”课程常态化的有效途径。
如,根据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宽带网”生成一个小主题活动。语文教材中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五岳和五大淡水湖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上网等途径搜集更多的我国名山大川的资料,从文字、图片、视频等角度感受祖国的山水风光,撰写文章抒发内心感受,制定保护自然资源的计划书等等。这个“遍游名山大川”的主题活动经过整合,既涵盖了语文学科的要求,又符合了“综实”课程宗旨。
二、结合学校生活生成“小”主题
校园生活多姿多彩,校园活动“综实”化,既可深化活动的内涵,又可落实“综实”课程常态化。如,结合我校的推广校园朗读文化活动,有的老师就和学生一道开发了“朗诵精品知多少”“朗诵艺术家成名之路”“朗诵技巧知多少”“校园雏鹰争章”活动。经过“综实”化后,从图案设计指导、雏鹰争章个人计划书、“雏鹰展翅”征文等角度开展活动,是一举两得之措。
三、结合班级事务生成“小”主题
学校即社会,班级建设过程中往往有许多小事发生,抓住契机,生成活动,以“综实”化手段解决问题,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结合“学习材料”,生成“小”主题
“综实”学习材料有很多可以现成借鉴使用的素材,但毕竟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千差万别,全盘照搬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教师可以使用“切割、添加”等手段改造“学习材料”,量体裁衣,保障“综实”课程正常开展。
案例:《银行存折设计》
学生对象:四(5)班
活动时间:一周(开展了两次活动)
活动背景:开学第一天,班主任重新安排了座位。我发现孩子们放假回来后各方面的表现都有很大的进步。就让组长把我随堂奖励的情况记录到各个小组的“工分册”上去。当我说“这次寒假的作业全部都能依时上交的,每人奖励10颗红星,请组长记录下来”时,几个小组的组长都面露难色:没有现成的本子。
于是我就地取材,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工分册”。
首先我把册子中的主要项目板书,例:
然后指导学生设计封面,板书封面必要内容:册子的名字。
最后指导组长要注意发挥小组各成员的特长,综合利用各种资源,设计出具有本组特色的小册子来。
一周后,展示各个小组的成果。由各个组长在全班展示介绍设计的小册子,大家一起评选出最优的作品。在汇报的过程中,我在每个组长接受完后安排一个采访:这次活动,你最感谢的人是谁?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改革;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会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选择策略和调节进程等方面的技巧,这些技巧是学习的自我调节策略。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策略主要有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和程序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一、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陈述性知识又称语义性知识或言语信息,它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这种知识的本质是外界输入的信息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命题(或意义)的网络。由于这些意义的网络经过了严密的编码,人们需要利用时,可以有意识地提取出来。陈述性知识在中小学生所学各门学科中都占重要位置,因此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更具有广泛的意义。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策略中又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一)复述策略
所谓复述,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或者举出具体的事例,来表述教师所讲授或阅读的内容。复述的功能:一是使输入的信息保存在短时记忆中;二是使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复述主要有两种等级和水平,第一级是单纯重复的复述,称为机械性复述。他能使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但却难于形成长时记忆。复述的第二级水平是通过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分析、比较、组织、归类,或通过思考理解内容的意义和联系,写成提纲或组成文章,或利用想象描绘复述,称为精心复述,也叫整合性复述。它的作用是使记忆材料转变为长时记忆。整合复述比机械复述效果好。
(二)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能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存贮到长时记忆中去,它是通过在所学各项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来实现的。所谓精细加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
一般的精细加工的策略有许多种,它们有时被人称之为记忆术。对于一般的学习,记忆术是一种有用的精细加工技术,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这就是说记忆术的基础或者是利用视觉表象,或者是寻找语义之间的联系。在记忆名词、种类、系列或项目组等信息时,记忆术非常有用。如一些顺口溜等等,在学习北印度洋季风性洋流时,一学生突然冒出一句“冬东反,夏顺”,意即冬天吹东北风,洋流流向为反时针,夏季为顺时针。五个字,将该知识点的关键字一网打尽,效果不错。
(三)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对学习材料按照不同方式归纳、排队、分门别类,建立媒介联系,学习材料经过组织加工使学习材料成系统有序的知识,它比杂乱无章的材料易于掌握,并能扩大记忆容量,在记忆后能够及时提取的一种方法。组织策略,使我们尽可能深入地对学习材料进行加工,尤其是分析记忆材料的意义时,其加工理解程度较深,故记忆效果明显。组织策略的具体方法有许多种,较常见的是“组块化”和归类。所谓“组块化”是指把一些独立的信息合拼成一个整体,使大量信息具有整体功能。例如,《百家姓》是四个字为一个群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把825个单姓和66个复姓以四个字为一组,组成271个组块,又有韵律,念起来琅琅上口,就很容易记住。研究表明,在记忆彼此意义上无关联的记忆材料时,组块化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成绩,并且,任何人都在训练后容易做到。
可以认为,记忆能力的增进,就是组织的结果。因为学生可以用各类别的标题作为提取的线索,从而减少回忆时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以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在教复杂概念时,教师不仅要有序地组织材料,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清楚这个组织的框架。同样,复杂的信息如果是以组织的形式,尤其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的,那么人们就会较容易学习和记住这些信息。某一领域的专家的一个特征,就在于在他的长时记忆中拥有一个组织良好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络使得专家能很有效地在短时记忆中管理材料,能很快在长时记忆中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组织策略的另一具体方法是归类。如果你在记忆某一组词时,能将这组词归入某几个类别,而不是机械记忆一组相互无关联的单词,记忆效果会好一些。曼特勒认为,记忆一系列单词材料时,将所有单词归纳为七个为一类(或七个概念为一个范畴)是最佳归类数。
二、程序性知识的认知策略
陈述性知识及其认知策略,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学校学习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在课堂里,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会程序性知识及其认知策略。这种策略的掌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基础。
程序性知识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的操作程序,是关于如何做某件事的知识。要知道如何做某件事,不仅要知道过程的每一步,而且还要知道采取每一步的条件。程序性知识因此可以被认为是由“如果……那么……”程序条件组成的,形式是:如果满足某个条件,那么就要采取某个行动。例如分数除法中有这样一个过程:如果除以一个分数,那么倒置分数进行乘法。在一个简单的过程中可能只有一个“如果……那么……”,但在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这样的步子,这些条件可能连接在一起,上一步的结果可能成了下一步的条件。一个复杂的除法就是这样一个条件的链。程序性知识又可分为模式再认知识和动作系列知识两种形式。
(一)模式再认知识
模式是由若干元素集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结构,如物体、图像、语言、文字或人物的脸。模式再认知识就是对刺激的模式进行再认和分类的能力,模式再认知识的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识别某个概念的一个新事例。比如,再认鲸鱼属于哺乳动物。模式再认知识的第二个重要的例子就是识别符合某个行为的条件或符合应用某个规则的条件,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什么时候“倒置分数后相乘”。
模式再认过程同获得概念的过程相似,是通过概括和分化过程获得的。比如,学生已经学过的“凡生命体必须完成生命过程:获取食物、呼吸、排泄、分泌、生长、反应、繁殖、运动,”这一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现在,学生要利用这一知识注意生命的这八个过程,表示这一过程的条件是:“如果一个客体执行了所有这八个生命过程,那么它就是活的。”教师可以用诸如鱼、哺乳动物、植物等生命体作不同的例子,促进概括;还可以列举反例,如水晶石虽也存在促进分化、进行生长的过程,但不实现运动、呼吸和反应等其他生命过程。
(二)动作系列知识
第二种程序性知识是动作系列知识。动作系列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或认知动作,减法中的借位就是一个例子。动作系列首先是当作构成某个过程的一系列步子来学习的,学习者必须有意识地执行每一步,一次执行一步,直到过程完成。例如,学生学习多位数减法,首先,将被减数和减数依低位依次对齐;第二,被减数由低位到高位依次减去减数;第三,被减的数若不够减,就向上一位数借位;第四,列出结果。开始,每一步都要有意识地想着去做,这样速度很慢。但是随着练习,这一过程就会几乎变成自动化,学生不假思索地就可完成这一过程。自动化地执行某个动作系列的一个好处是腾出工作记忆去完成其他任务。但也可能带来错误,这就是定势效应,这种定势效应会妨碍处理重要的信息。比如,从单位骑车回家,忘了到某个商店买东西,这是因为从单位骑车回家这一动作系列一旦启动,就很难中断。因此,在教动作系列时,教师要小心避免定势效应带来的负面效应。最简单的矫正方法就是只对那些不容易变化或用得比较频繁的过程实现自动化,这样,速度高才有价值。因此,基本的学业技能如阅读、操作计算机、书写等过程就要达到自动化水平。在阅读过程中,当字词的识别、解码等达到自动化后,才能空出工作记忆去完成理解等任务。
人们都有这个体会,学习某个过程刚开始时似乎很难,但随着不断地练习,看起来却越来越容易了。但是,好的动作来自好的练习,对过程的不正确的练习,只会导致这一过程的不正确的执行。因此,在练习中反馈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不仅要找出反应的对错,而且要纠正错误。
尽管我们分别讨论了模式再认和动作系列过程,但实际上很少将它们截然分开。正确运用一个动作系列离不开对动作条件的再认,再认条件就是一个模式再认的过程。
同样,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也是相互作用的,陈述性知识通常提供程序所需的材料,理解符合某个过程的条件需要陈述性知识。在前面的例子中,学生必须理解“除数”、“倒置”和“÷”的意义才能成功地执行这一过程,再如,学生做一个化学实验(程序性知识),他必须知道各种药品的信息(陈述性知识)。
按照鲁桥镇教体办暑期集训工作部署,我校于2018年8月29日—9月2日开展了暑期集训活动。学校首先于28日制定了《鲁桥镇枣林小学2018年暑期教师集训工作方案》,学校成立了由校委会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明确了集训内容要求与时间安排,严明纪律,活动开展有条不紊。29日上午8:30,学校召开了暑期集训动员会议,会后对校内外环境进行了彻底整治,31日,全体教师参加了“鲁桥镇教体办暑期集训专家报告会”。
会议由焦主任主持。首先由刘利民主任作了题为《阅读,最好的学习方式》的报告,最后焦主任对刘主任的报告给予很高的评价,并指出我镇小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给全体教师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建议,明确了各学校、各教师的奋斗目标,催人奋进。
一、暑期集训目标
2018年暑期集训是为上学年工作的总结,也是对2018年秋季学期工作的预热。期间,完成了方案中的学习任务。
二、制定集训方案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暑期集训领导小组。会上明确了小组成员分工。具体安排如下:
1.暑期集训时间为8月29日至9月2日。实行集中学习与分组讨论、教师自学、书写心得等方式进行。
2.具体时间安排:
(1)8月28日,制定学校2018年暑期教师集训工作方案及本学期工作计划,并上传教体办邮箱。
(2)8月29日上午8:30,学校召开暑期集训动员会议。会后对校内外环境进行彻底整治。
(3)8月30-31日,根据暑期教师集训工作方案,印发相关学习材料,明确学习任务,提出具体要求。每天上午组织全体教职工集中学习,下午教师自学,并写出2000字的心得体会。要求手写,学校统一发放加盖公章的学习笔记,封皮上注明姓名和时间。学校和教师做好学习记录。学习结束后,学校统一收交检查、存档(学校实行考勤制度,以备教体办检查)。其中31日上午教体办在中心校组织集中学习。
(4)9月1日,上午:召开全体教师会议,传达学校工作计划,明确校委会成员分工和教研组划分情况,宣布班主任及代课教师任课任务。发放办公用品。下午:写教学反思材料。主要对上一学年的教学工作深刻剖析,找出在组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爱心态度、讲练时间分配、讲授方法技巧、语言表达能力、作业布置梯度、针对性课外辅导、经验学习借鉴、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整改措施。
9月2日,组织教师全天到校。教研组进行活动,讨论制定本学期业务活动要点。教师制定教学计划,进行集体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开学前完成第一周的备课任务。做好开学前的一切准备工作,迎接教体办检查。学校暑期集训总结,制作美文。
三、落实方案,认真学习
1.严格考勤制度。
每天上午、下午教师签到。学校规定,教师无重大特殊事件不得请假、缺会。
2.精心组织学习材料。
学习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关材料、县教体局及教体办印发的“三大活动实施方案”、庆祝教师节活动通知及其他文件、、落实“四有”好教师活动相关要求、教师“十不准”、“八个精心”、“361”要求内容、、县教研室下发的备课、教案、课堂教学和作业要求、济宁市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的若干意见、小学课程标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微山县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评价标准、济宁市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基本规程、今年县暑期教育干部培训相关内容、上级下发的请假制度及《鲁桥镇教育体育办公室教师考勤制度》以及部分经典文章。广泛营造“做人民满意教师,为人民满意学校,创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服务意识和依法治教意识,全面规范办学行为。
3.认真撰写心得体会。
这次集训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各撰写2000字的学习心得体会和1500字的教学反思材料,交学校集中审阅、检查。 本次集训认真落实了《鲁桥镇教体办2018年暑期教师集训工作方案》,通过组织学习,增强了干部和教师的法纪意识、改革意识、创优意识,达到了优化行风、鼓舞士气、提高素质、振奋精神的基本的目的,为新学年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我们的教师、学校必然有一个全新的面貌。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力的状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可以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的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熟知的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五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如在学习六年级数学中的“折扣 ”时,我计了这样的例子。饭店,专卖店在节日期间经常推出一些优惠活动,如打八八折或者八折优惠,学生见到过,也会说,但不是很清楚它的实际含义,通过教学,我们要使学生在会说的基础上知道它的含义,会正确用、熟练用,能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让参加过这样优惠活动的学生举例说说八折的意思,老师反复问一些学生类似的问题,某专卖店节日时八折优惠,一件衣服定价500元钱,买这件衣服你该花多少钱?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和熟练掌握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带领学生寻找“身边的数学”
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离开了生活,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生活中离开了数学,那将是一个空洞虚无的世界。在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身边的数学”。所以,要遵循这个理念,上课一开始,让班长说说自己的具置时,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数学知识,揭示学习方法,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我们怎样确定小朋友在教室中的位置呢?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介绍班长的位置。”学生可能会说:“我在第几组第几个”,这时我就适时地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数的?”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后会得出多种多样的答案。引导学生说清,第几组就是从学生的方向看从右往左数、第几个就是按组从前往后地数。接着请学生看看并说说自己以及好朋友坐在第几组第几个。学生也有可能会说,“我在第几排第几个。”“我在第几行第几个。”同样也请学生说清数的方法,并说说你自己在第几排第几个。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确定位置的方法,在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回归生活空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发地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1.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理解生活世界
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2.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来自我身边的生活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