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业工作要点

时间:2022-11-26 06:30:36

导语:在农业工作要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工作要点

第1篇

一、2012年主要工作和成效

(一)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增长。预计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64.49亿元,同比增长5.2%;实现粮食总产46.93万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8亿元,同比增长15.6%;争取中省涉农项目106个,项目资金5.2亿元,分别增长65.6%和7%;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36.5万人,同比增长3.1%,创劳务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16.5%;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411元,同比增加1283元,增长18%。我县先后获得全国首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首批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等荣誉称号。

(二)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稳定发展粮油生产。实施“40万亩粮食丰收工程”,建成优质高产良田30万亩,小麦、水稻、大豆等高产示范片6万亩,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66.42万亩,实现粮食总产46.62万吨,油料2.7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24%、1.1%。改造提升果蔬产业基地。实施“15万亩优质柑桔”工程,新建优质柑桔基地1.2万亩,全县水果面积达14.8万亩。实施“30万亩榨菜”和“20万亩调味品”工程,发展榨菜6万亩、青菜10万亩、海椒5万亩,全县蔬菜基地达到16.5万亩,其中大棚设施蔬菜1万亩。加快发展特色基地。实施“20万亩稻田生态水产及有机稻”工程,新建生态有机稻基地5000亩,发展稻田养鱼1000亩。稳步发展食用菌及中药材产业,新建食用菌种植基地300余亩,发展食用菌2000万袋。新建中药材基地2000亩,全县优质中药材面积达3.6万亩。

(三)现代畜牧业发展迈出新步伐。以建设现代畜牧业重点县为契机,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五化”要求,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加快促进现代畜牧业提质扩面。实施“200万头优质生猪”工程,依托超强、和泰、清泉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绿色生猪产业,全县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591个,万头猪场23个,种猪繁育场11个,良种扩繁场87个,适度规模养殖户近9000户,年出栏生猪142万头,肉牛6.2万头、肉羊22万只,分别增长5.09%、28.8%、7.9%。实施“1亿只白羽肉鸡”工程,依托金川公司,已发展标准化肉鸡养殖户19户,面积4.07万平方米,在建农户153户,面积35.4万平方米,肉鸡生产加工能力已达3000万只。全县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6%。

(四)现代林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快速推进现代林产业基地建设,实施“30万亩特色经济林”工程,重点打造以核桃、香桂、青花椒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县已建成核桃基地8.5万亩,香桂树基地5.2万亩,青花椒基地2万亩,黄柏、杜仲、连翘、佛手等中药材基地2.5万亩,椿树、杨树等工业原料林基地13.1万亩,竹产业基地4万亩,全县现代林业产业基地总面积达35.4万亩。加快发展林下生态养殖业,全县林下养殖总面积达1.2万亩,养殖土鸡、鹅、猪等200万只(头)。加快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培育发展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家,全县年木竹材加工产值实现2.3亿元。

(五)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得到新加强。加快百亿农产品生产加工园区建设,培育引进实际龙头企业4家,签约企业5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5亿元,产业工人达到2200人,实现生产总值10亿元以上。启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完成园区规划并通过市级评审,规划在、、、、5个乡镇建设核心区5万亩,辐射区10万亩。加快建设金鹤超强绿色农牧园区,以超强公司为依托,已建成绿色蔬菜基地1万亩,发展绿色生猪0.7万头,带动农民养殖生猪504户。加快建设标准化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引进业主实施土地整理,完善基础设施,已建成大棚设施蔬菜基地5000亩。

(六)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新改善。积极推进水利建设,全县新建、整治渠道124.9公里,完成水库除险加固5座,整治山坪塘、石河堰116处,新建蓄水池141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3.8万人,新增蓄引提水能力406.6万方,新增节水能力221.5万方。大力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5.31万亩,完成土地开发整理14862.7亩,新增耕地1497.8亩。扎实推进道路交通和农机化建设,新建县乡断头路50公里,通村联网路100公里,机耕便民道建设147公里,修复提灌机械876台,新增提水控灌设备90台,机电提水0.4亿立方米,提水保灌面积达17万亩。大力推进生态农村建设,完成森林管护62.2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6.22万亩,新建高效经济林3.8万亩,新增户用沼气池4320口,完成户办工程建设12500户,完成重点村建设37个。

(七)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提升。坚持外引内育方针,加大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农业大户的扶持和指导力度。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7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市级33家,实现销售收入25.8亿元,同比增长7%。发展各类专合组织总数达到460个,入社成员4.8万个,其中农民成员占95.2%,带动农户10.86万户,联系农户4.23万户。新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种养殖大户110户,全县各类农业大户达到5000多户,其中县级大户达到360户。全县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个,总数达到35个,新增绿色食品5个,总数达到7个,新增有机食品1个,总数达到4个,申报认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各类带动主体带动农民覆盖面达到60%以上。

(八)新农村建设取得新业绩。深入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按照“五位一体”、“七区配套”的要求,深入促进省道205线新农村示范带集中连片发展,全县新建农村综合体3个,实施风貌改造1.27万户,打造风貌整治精品户363户,发展优质柑桔基地4.2万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30个,新建提灌站10座,新建(整治)山坪塘、蓄水池1600口,新建村社道路200公里,入户路硬化率达95%。大力加强新村建设。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三打破、三提高”和“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要求,统筹推进新村建设,建成县级样板村12个,市级样板村4个。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重点,配套建设“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30个,新建村级组织阵地231处,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活动站32个。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乡)运转、县处理”的建设运行机制,全县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14座、垃圾压缩站6座、生态垃圾池85口、农村再生资源回收站30座。深入推进全县2镇15村开展环境优美示范城镇乡村创建。继续加大绵遂高速公路、省道205线段沿线的农户风貌打造力度,完成镇魏家营村风貌整治精品户打造90户。

(九)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筹备组建农业投资公司,搭建投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金、信贷资金等投入农业农村发展,前期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深化农民利益联结,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或专合组织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依托金川公司,采取“五统一分零风险”一体化经营模式,发展养殖大户近200户,新建肉鸡标准养殖场40万平方米。依托清见公司、金柠公司、子昂李烧腊等,采取“寄种寄养”生产模式,新发展野山猪寄养1万头,百草鹅寄养近20万只。依托威迈公司,采取“土地入股、收益保底、产值分成”的共建共享模式,新发展青花椒种植基地1万亩。

(十)农村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兑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资金4032.6万元,兑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500万元。加强农村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新农保覆盖人数达到18.16万人,60岁以上直接享受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99%以上,供养符合条件农村五保户5706人,人平月供养金150元。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转移输出,全年开展农民工培训1.53万人,同比增长5.5%,劳务输出36.5万人,创劳务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16.5%。大力开展农村扶贫开发,深入推进整村扶贫开发、产业扶贫、金鹤连片扶贫开发等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建设,受益贫困人口达到1.4万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难度较大。农资价格上涨,农业成本增加,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城乡就业渠道少,农民增收门路窄。

二是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体现在农业融资困难,业主和农户投入不够,农业结构调整、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农村有效劳动力缺乏。劳动者年龄偏大,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能力弱,制约了农业科技的快速推广应用。

四是新农村建设推进进度放缓。全县新农村覆盖面还不大,乡镇之间、公路沿线与偏远地方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乡镇“等、靠、要”思想较重,群众积极性发挥不够。

三、2013年工作要点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的的开局之年,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一年,是加快建设经济强县建设的关键一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紧紧围绕“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总任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工作目标是:全县农业总产值增长6%以上,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20%以上,农机化率达到40%以上,农民集中居住率达到50%以上,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一)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大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基础上,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成片推进现代农业大基地建设,做强做大主导产业,重点推进6大主导产业发展。实施200万头优质生猪工程,大力开展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等“五化”示范活动,积极推进适度规模健康养殖小区建设,培育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大户,新建养殖小区20个,新发展50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50户以上。实施1亿只白羽肉鸡建设工程,依托金川公司,采取“五统一分零风险”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肉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力争生产加工能力达到5000万只以上。实施20万亩“稻-鱼-果”建设工程,以陈古、、等乡镇为核心,以有机水稻、生态水产、极晚熟李子为重点,新建“稻-鱼-果”立体农业基地2万亩。实施30万亩现代林产业基地和柏木精油精深加工建设工程,依托威迈公司、隆鑫香料公司、云南寿利国公司等龙头企业,以、、、东岳等乡镇为核心辐射全县,新建2万亩青花椒、1万亩核桃、1万亩香桂种植基地;依托广西森呼吸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柏木精油深加工基地。实施15万亩优质柑桔及林下生态种养基地建设工程,以金华、广兴、、、等乡镇为核心,建设高标准甜橙、子昂金柑、柠檬基地,并在林下套种3万亩中药材、花生等,种草养殖100万只百草鹅。实施40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工程,以、、、等乡镇为核心,建设35万亩榨菜、青菜、海椒等加工型调味品蔬菜基地、5万亩商品设施蔬菜基地。

(二)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全县现代农业跨越发展,重点抓好4个特色农业园区发展。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5个乡镇建设核心区5万亩,辐射区10万亩,加快建设4万亩优质柑橘、5万亩有机稻及生态水产、3万亩蔬菜、3万亩青花椒基地、5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生态肉牛养殖小区、80个白羽肉鸡标准化养殖小区。抓好金鹤超强绿色农牧园区,以超强公司为依托,以才子中心村建设为平台,建设绿色蔬菜基地1万亩,发展绿色生猪1万头,带动农民养殖生猪500户。抓好标准化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引进业主实施土地整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棚设施蔬菜基地1万亩。抓好百亿农产品生产加工园区,稳妥推进大塘溪村、金龟寺村、万福桥村征地拆迁工作,加强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促进加工型龙头企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产品、科技和管理创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深入推进“两个带动”,加快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全县重点产业领军企业,支持企业集群化发展,扶持农民专合组织强化功能,推广“大园区、小业主”、“大产业、小单元”等新机制、新模式,力争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10家以上,规范发展农民专合组织50家以上。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积极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积极争创名品名牌,深化农业与文化有机融合,改进农产品包装设计,提高我县农产品知名度。继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深入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努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群英水库、东明分干渠、灾毁水利设施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强沈水河、桃花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加大四大灌区沟渠疏浚整治力度,继续强化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力发展农村“五小”水利工程设施,切实提高农田排灌能力。加强农村道路建设,重点加强通村通社断头路、水泥路建设,实现农村公路全覆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新型农业机械推广力度,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提高农机化水平。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建设,重点加大畜禽养殖场配套沼气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五)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落实好“成片连线、扩面连片、整体推进、全面覆盖”的要求,继续大力抓好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促进省道205线新农村示范带集中连片发展。大力加强新村建设。按照“全域、全面、全程小康”、“三打破、三提高”和“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要求,抓好新村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重点加强魏家营村、木孔坝村、才子中心村等新村建设,注重体现田园风光、农家情趣和地域特色,加快形成产业促新村、新村带产业的发展新格局。深入推进“挂包帮”活动,依托有关涉农项目实施,加强部门配合,合力推进9个乡镇12个整村扶贫开发、16个村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优美乡镇、优美村庄”建设,强力推进“两池六清六改”,深入治理“五乱”,大力推进农村风貌改造,建设完善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池等基础设施,切实改善农村环境。

第2篇

主要奋斗目标:粮食生产播面稳定在47万亩,总产达19万吨;全县种植烟叶3.65万亩,确保收购烟叶11万担,实现烟叶税收2800万元以上。生猪出栏力争达到75万头,肉类总产6.5万吨;发展特色蔬菜瓜果产业,新增蔬菜面积0.6万亩,确保全县蔬菜瓜果面积达13万亩。

1.抓好粮食生产落实,保证粮食有效供给

深入推进政策支持、粮田建设、科技促进、高产创建、良种推广、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应用、防灾减灾、农资治理等“粮食稳产增产十大行动”,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落实粮食播面,推进水稻集中育秧和高产创建,确保优质稻、米粉专用稻面积31.5万亩,建设标准粮田0.6万亩,建立万亩示范片2个,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0万亩。

2.抓实优势农业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重点在米粉加工业、种业、果业、养殖业领域培育与扶持一批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油茶、茶叶、花卉、绿化苗木、特色果蔬等领域培育一批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结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组织模式,结合“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建设活动,进一步加快建设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参与建设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生产加工提供原料保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2014年,全县培育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新增蔬菜种植面积0.6万亩,新增蔬菜产量1.2万吨;新建城乡蔬菜保障基地3000亩,新建市中心城区“菜篮子”基地1000亩,新建标准菜园2000亩(其中核心区300亩)。

3.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和创新工作

因地制宜结合产业发展,引导发展生态型、环保型的种养家庭农场,为农民提供无公害、绿色的、有机的农产品。大力开展省、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工作,力争今年新增5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家市级示范合作社。大力开展合作社合作基金试点工作,解决合作社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试点工作,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健全村级财务。

4.抓好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点)建设,带动农民经济收入

按照“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美好家园、旅游观光园”三园一体发展模式,引导集休闲、观光、现代农业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点)建设。重点加快推进百里湘江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巩固红土娃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项目。着力打造农业产业特色观光游、休闲度假游、农耕文化展示游、休闲乡村游、农业科普教育游等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精品,培育和申报一批休闲农业星级企业及国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点),创建全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点)。引导开展西瓜、葡萄、枇杷、草莓、蔬菜等采摘活动。2014年,新培育休闲农业企业5家,新增规模以上“农家乐”10家,引导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点)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点)1个。创建和评选县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点)5个,年接待能力超过50万人次,新增直接就业0.2万人、带动间接就业1万人,年培训从业人员50人以上,从业农民年均收入增长10%以上。重点抓好凉州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5.抓好科技下乡,推进科技兴农

2014年将全力抓好农业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农民培训体系的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展示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同时做好农技人员下乡服务,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对全县科技示范户、新型经营主体、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计划1200人以上。每个乡镇必须举办一期以上科技示范户培训班,每期培训班人员数建制镇80人以上,建制乡50人以上。

6.抓好农业执法,维护农民权益

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现场检查率达到100%;加强农业违法案件查处力度,重大案件查处率达到100%,投诉举报案件查处和反馈率达到100%,上级督办案件查处率达到100%;全面规范农资经营市场秩序,积极推进可追溯管理制度,确保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确保不发生因假劣农资引发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加大对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和农产品监督抽检力度,较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监督抽检的强度和频次,年度内抽检样品数量达到3000个以上。认真抓好我县“三品一标”农产品申报认证工作,力争年内通过认证一项农产品地理标志,新增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支持和引导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我县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水平,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农民权益。抓好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工作。

7.抓实动物疫病防控,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引导规模养殖场户自主科学免疫,强化免疫监管。重点抓好牲畜口蹄疫、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强制免疫,确保四病强制免疫密度达到100%,抗体平均合格率常年保持在80%以上。扎实开展散养畜禽春秋集中防疫行动,推广“成立免疫小分队,整村推进”的免疫模式,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取得实效。大力推进检疫中报点规范化建设,强化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成立乡镇动物卫生监督分所。严格执行畜牧兽医行政执法“六条禁令”,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8.抓好争资争项和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

做好苏区振兴规划项目的对接,积极争取对口支援央企落地,加大投入增进产业的发展活力。在稳定现有项目的基础上,重点争取生猪调出大县、标准粮田、水肥一体化、标准鱼塘、良种育繁基地,新品种示范区,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项目,重点抓好农发基金、农产品流通体系、世行资金项目的准备实施工作。继续抓好省荣昌谷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项目,省红土娃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的建设。积极跟踪引进五丰公司年产3万吨米粉生产项目,华达昌公司年产2万吨米粉生产项目,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欢乐谷”休闲观光示范园区项目。做好其它涉农项目的服务工作。

9.全力推进农业系统自身建设,提高服务“三农”能力

以我县被列入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为契机,尽快建立、完善基层农技人员管理机制,尽快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建立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对乡镇技术人员在农村推广工作积累的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尽快推广开来,打造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亮点。在“三权归县”的基础上,认真实施农技推广基础条件建设项目,新建改建12个基层综合站,完善办公条件和服务窗口,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站所的机关效能建设,全面提升服务“三农”的工作水平,把基层站建设成为服务“三农”的坚固阵地和坚强堡垒。

第3篇

一、严明党的纪律,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

进一步强化纪律建设。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敢于较真、勇于担当,坚决维护党规党纪的权威。把严格执纪作为最大的政治担当,把“四种形态”运用情况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进一步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思路,从受理、线索处置、谈话函询,到执纪审查、调查谈话、审理报告,都要突出纪律特点,把监督执纪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进一步强化制度执行。认真贯彻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以及市委《关于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若干规定》,加强对贯彻落实情况的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注重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针对执纪监督问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时俱进完善制度规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法规制度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增强贯彻执行法规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进一步强化监督检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决纠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为,确保中央和省市政令畅通。加大对工作中失职渎职行为的督察和问责力度,严肃查处影响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违纪违规问题,以严明的纪律、优良的作风保障“十三五”规划的贯彻实施。

二、深化作风建设,持之以恒整治“”问题

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精神,坚持日常监督不放松、节点监督不留空白,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整治“”问题。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公款送礼、公款旅游、违规公款吃喝、公车使用管理不规范、违规发放奖金津补贴等问题。

坚持严党风、树新风。建立健全教育引导机制,结合学习贯彻《准则》,强化理想道德教育,发挥德治礼序、乡规民约、家规家风的教化作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民风社风。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引导带动作用,大力宣传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勤廉从政的先进典型,为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营造良好环境。

三、力度不减、节奏不变,持续保持遏制腐败高压态势

加大执纪审查力度。紧紧围绕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目标,用“零容忍”的态度严惩腐败,坚持目标方向,把握力度节奏,形成持续威慑。坚决查处严重违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行为;综合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切实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突出查处基层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加大专项整治力度,严肃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认真落实监管责任,督查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职责范围内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的排查,特别是涉农资金和项目的监督,坚持盯紧盯狠,决不放松。实行台账管理,逐项明确责任主体,促进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

四、严格教育监督管理,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2007年全县农经工作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市农业农村工作、市农经工作要点及全县镇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以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三项管理”为重点,以规范化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加大审计工作力度,村立有为才有位,争先创优意识,力争使全县农经工作再上新水平。

二、工作目标

一是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保持农村社会稳定;二是稳定合理的农税负担,深入开展专项治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严格依法行政;三是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四是农村村社财务会计管理是农村工作重点,是干群关系的焦点,探索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五是深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

三、主要工作

1.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

一是做好二轮土地承包的后续完善工作,全县土地经营权证发放及承包合同规范率达到100%;二是规范镇级土地承包合同管理,要求村建立土地承包合同档案,各村社率达100%;三是建立土地纠纷咨询登记、调查及处置程序;四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法》培训,组织各镇农经人员集中培训;五是开展土地流转规范管理试点工作,以村为单位,在2个村开展试点工作,拟定试点方案;六是开展农村土地管理专题调研;七是编发关于农村土地管理工作简报2期。

主要措施:1.开展培训,提高业务水平;2.4月份开展检查并写出总结;3.对农民上访的土地纠纷要及时调查、处理,要有记录和处理意见。

2.负担监督管理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市减轻农民负担有关政策,认真落实“四制”,镇、村报刊订阅限额制的监督管理,强化农民负担的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农民上访的加重负担的问题,以稳定负担水平,防止负担反弹;二是农村教育收费专项调查,全面实行农村地县中小学义务教育“一费制”;三是加强对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督管理;四是加大专项治理力度;五是切实履行职责。

主要措施:1.3月份起草减负工作意见;2.3月份完成2007年度镇、村级报刊订阅调查并写出简报;3.8-11月份开展减负监督检查1次并写出总结;4.农村教育收费专题调研;5.编发农民负担管理工作简报2期。

3.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农村财务公开工作,确保公开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公开的质量和效果,村务公开率达到100%;二是推广实施《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规范村社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村社级财务制及电算化点,在曾家镇开展试点的基础上,专门组织力量进行一次检查,要进一步做好规范和完善工作;三是开展农村信息化试点工作,建立完善农村经济数据库,为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快捷、优质服务。

主要措施:1.参与县民政局牵头的村务公开检查,重点指导农村财务公开工作;2.开展财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3.5月份与财政局会管科开展村级财务检查并写出总结或简报;4.开展相关调研。

4.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指导工作

一是积极宣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二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管理、营运水平。

主要措施: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相关知识培训;2.指导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3.开展专题调研并编发简报。

5.农业(农经)统计工作

一是及时、准确、全面完成各种统计报表及分析;二是2007年度增加农业季报汇总工作;三是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确保统计数字真实可靠。每季度进行一次农村经济运行情况通报。

6.加强农经信息和调研工作

主要措施:1.农村承包地保护及利用;2.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调研;3.农经体系建设调研;4.村级财务制调研。

四、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农经工作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要充分认识到,农经工作是把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和长期稳定的需要,是解决当前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稳定的需要,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护广大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合法性权益的需要,因而要努力取得各级领导对农经工作的重视,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农经工作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参谋助手。

(二)坚持农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考核体系。首先,建立工作责任制度,根据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岗位责任和工作职责,将各项任务及指标分解到站上每位工作人员。各镇农技中心也要按照县里的总体安排结合本镇实际制定农经工作计划,并要细化、量化,责任到人。其次,建立健全考核体系,依据分配给各镇和站上每位工作人员的指标任务,制定考核细则,年末对各项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检验各个镇和站上每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效。第三,建立健全工作规章制度。农村土地承包、减轻农民负担和农村财务管理已经有一整套规章制度,在今后工作中要不断完善,加以改进,使之更加合理有效,逐步形成科学的操作规程和有效的工作方法。

(三)加强调查研究。农经工作已上了轨道,对一些重大问题和深层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要力求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经营管理工作的新思想、新措施,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管理工作新机制。

(四)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素质。通过每年农经干部继续教育和实践锻炼,使农经干部掌握并正确运用党的政策,掌握现代管理知识,懂得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具备履行职责,做好工作的能力。同时教育农经干部要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努力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政治修养,在工作中继续发扬“讲奉献、讲团结、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牢固树立“三个代表”的思想,切实把农经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5篇

今年以来,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为总揽,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打造田园城市、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工作目标,园区化、合作化、规模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化、时序化推进工程建设,取得了新的显著成效。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鱼池)项目20个,农业资源开发项目3个,年新增高标准农田5万亩;新增高效设施农(渔)业1.18万亩,累计9.33万亩,占比达22.7%;积极推进全市工厂化育秧建设,建成城厢东林村,璜泾雅鹿、新海村,沙溪塘桥村,浮桥三市村5个工厂化育秧点。高标准农田建成区实现了“田成方、渠成网、路通畅、林成行”,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既增加了耕地资源,又方便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机械化操作,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效率,全市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630公斤,比上年亩均增产12.8公斤,水稻最高田块亩产达到了786.2公斤,为全省高产创建测产第一名,全市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

(二)生态绿化建设全市新增林地、绿地1.03万亩,其中,完成了双浮路、协星北路生态片林建设2788亩,绿色通道提档改造7281亩,古塘河等河道绿化2432亩。开展免费送苗下乡活动,调运林果苗木9万株,新增林果面积2973亩。做好了城镇绿化建设,新增绿化面积5154亩。全面完成了村庄环境整治及示范村的提档改造任务,新增绿化面积1672亩。会同市财政出台了《市农村绿化以奖代补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落实财政奖补资金500万元。

(三)农产品质量建设建成市镇村三级监管网络,在6个镇挂牌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完善了市镇村监管员队伍,定期不定期检测农产品588批次。新建镇、基地速测室11个,累计13个,对20亩以上的蔬果基地实施了全程质量跟踪监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建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可通过条形码实时查询农产品从生产到市场的全部信息,形成了“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的科学监管模式。

(四)农业机械化建设全市农机购置总投入达4751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达2634万元(中央和省868万元、市40万元、市1726万元),占比55%,新增补贴农机具3549台(套),其中新增大马力拖拉机89台、联合收割机176台,补贴资金受益农户及合作组织达698户,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割机保有量267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2%,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70%,粮食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同时,新建农机库房20个,已竣工并通过验收10个,面积8000多平方米。拥有农机合作组织55家,10家被省局评定为“三星级”农机合作社,大中型农机加入农机合作社比例达71%,先后荣获省及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称号。11月份,全市各镇均通过“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镇”考核验收,年内有望通过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市”考核验收。

(五)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游客中心、玫瑰庄园二期等基础设施建设,获评国家4A级景区。建设年全国兰博会展馆9000平方米,建设林果基地500亩。开发了全市第一套肥水一体智能型灌溉系统,园区内蔬菜肥水灌溉实现智能化。申报各类项目14只,争取省级资金近1000万元,获市、市科技成果进步奖3个。农业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年产食用菌近万吨、蝴蝶兰近200万枝,获首批中国特色农庄殊荣。

(六)生物科技农业建设加快推进生物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建成了4000平方米市现代农业园区组培中心并投运,引进了“无土栽培有机缓释肥”专利,并开展生产与推广。安丰生物源工程中心开展了农作物抗病生防制剂的选培,自主研发了水稻工厂化育秧生物基质。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加快生物科技农业创新与成果转化。与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研究了设施农业土壤连作障碍克服技术,与市农科院共建“田园工作室”。11月底,省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落户市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合作内容之一的市现代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同时揭牌,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构筑了科技创新与新型农民培育的合作平台。此外,进一步开展了集生态休闲观光旅游资源网上浏览,优质农产品网上销售,农业生产温、光、水、肥、气等基础数据实时监控功能于一体的“田园”农业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在去年5个视频监测点的基础上,又新建视频监测点7个。

(七)农民培训及为农服务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年培训农民5800人。加快“五有”乡镇农技站建设,制订实施了《市“五有”乡镇农技站建设方案》、《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完成全市六镇“五有”乡镇农技站建设。规范农业项目监管,年申报各级各类项目92只,获得立项91只,获得总扶持资金达8874.9万元,比去年增长23.7%。

(八)龙头企业培育全年新增安佑(中国)动物营养研发有限公司、市粮食购销有限公司两家市级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拥有省市级龙头企业1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4家,年预计销售收入超115亿元,辐射带动农户8.9万户。市江南农副食品城、市粮油批发交易有限公司成功申报省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年现代农业建设重点

年是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战之年,围绕“打造田园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家园”的工作目标,高标准、高质量、快速度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确保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进一步明确主导产业格局定位。根据我市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落实主导产业空间布局,细化规划,重点对确定的16万亩永久性水稻、10万亩常年蔬菜、8万亩生态林果、6万亩特色水产分解到乡镇,落实到田块。同时,围绕“稳定总量、调优结构、提高品质、生态循环、农技结合”的要求,重点建好国家级种猪场,东林、太星等10个万头生猪养殖场,逐步推进2000万羽温氏鸡集中小区养殖。

(二)进一步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鱼池)项目14个,资源开发项目2个,建设面积5.6万亩。继续扶持双凤、浏河二个万亩水稻片区工厂化育秧点建设,争取栽插面积超过4万亩。同时,促进高标准农田与合作农场相结合,做到“规划好一块、建设好一块、经营好一块”。

(三)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配套设施。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计划新增高效设施农业机械600台(套)、报废更新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各50台,新建配套机库30只。加强对现有农机的管理,提高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全面提升农机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开展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每镇至少建1个四星级农机合作社和1个三级以上农机维修点。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力度,建设省级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1个、规范化农机推广机构1个。

(四)进一步创新发展生物科技农业。加快推进生物农业科技产业园建设,投资建设5000平方米生物农业科技孵化中心,加快培育高科技农业企业,全面整合研发团队,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安丰生物争取晋升国家级工程中心。大力推进“安全、生态、高效、高质”的生物肥料、水稻育秧生物基质的产业化生产,确保年产生物有机肥料2万吨以上、水稻育秧生物基质3000吨以上。在新毛万亩水稻片区积极探索生态循环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依托土壤生物改良、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先进技术,开发优质、生态、功能大米。同时,加快市现代农业园区组培中心市场化运作,力争年育苗一千万株以上,实现产值2000万以上。

(五)进一步创新合作经营机制。贯彻落实十提出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精神,培育以合作农场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为带动的新型经营体系。加强对现有100家合作农场生产经营的指导,理顺经营机制、提升科技水平、延长产业链,力争先行培育20家合作农场典型,经营面积达5万亩以上。新增绿润、口水娃两家农业龙头企业晋级省级龙头企业。加强市场营销配送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进企业、进社区,形成产销衔接的良好局面。

(六)进一步加快新型农民培育。按照全市农业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规模为6500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一是培育500名合作农场负责人和村后备干部。其中,农村青年学历教育200名,通过学生志愿报名,每年选派60多名高中毕业生报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行3年制大专学历定向培养,毕业后到相关村从事农业技术服务或参与合作农场经营工作;农村中青年农业继续教育培训300名,通过个人志愿报名和村委会推选方式,每年选派100名具有大中专学历的本村非农专业中青年,参加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或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半年脱产培训,培训合格后安排合作农场工作。二是职业农民技术技能培训6000名,通过每年遴选2000名有一定农业生产经营技术基础,有一定文化水平,有志于投身现代农业产业的本地中青年农民,参加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举办的为期一周的专业技能培训,充实以合作农场为主的农业专业合作经营组织技术力量。

第6篇

“春风行动”由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同组织开展,将依托基层平台和对口扶贫机制等,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招聘会、赶集日下乡等活动,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化通信技术,开展手机短信、微信推送、网上求职、远程招聘等,帮助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实现有效对接;通过加强劳务协作,帮助农村劳动者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相关政策,提供职业培训、创业政策咨询、项目推介等,并坚决治理农民工工资支付拖欠。

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推进任务

农业部近日印发《2017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旨在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017年将重点推进任眨包括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强化执法监管,着力加强监测评估工作,继续深化质量安全县创建,加快推进追溯体系建设,切实强化应急处置,加快健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监管制度机制。

实施《加快完善我国农药残留标准体系的工作方案(2015-2020年)》,新制定农药残留标准1000项。编制《加快完善我国兽药残留标准体系的工作方案(2017-2020年)》,修订兽药残留标准100项。出台《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的意见》,建立工作规范,指导各地农业部门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开展春、秋两季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推动建立种子、农药、兽药质量追溯体系。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试点工作,完善合格证管理办法,加强与市场准入衔接。

农业部苜蓿产业“十三五”规划

近日,农业部《全国苜蓿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十三五”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思路、区域布局与发展重点。《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优质苜蓿产量达540万吨,苜蓿单产、质量、优质率和商品率进一步提升,草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种养结合更加紧密。

《规划》指出,苜蓿产业发展要按照加快发展草牧业、振兴奶业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优化种植养殖区域布局,加强苜蓿草种繁育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苜蓿种植加工,推行种养结合发展模式,提高苜蓿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水平,促进苜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种植业发展突出“一稳四进”

第7篇

【关键词】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点

1、前言

雷电是存在于自然的现象,雷电袭击则是能够威胁国家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雷直击产生的电力以及热力作用会引发被袭物体爆炸、燃烧[1],其危害具体表现为人员伤亡、电路毁坏、引发火灾等。近年来,我国因雷电袭击蒙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社会经济损失,尤其是雷电袭击高发地带。国家十分重视防雷工作的开展,加大了防雷工作的投入力度,积极采取应对策略,降低雷电袭击造成的危害。然而由于我国关于防雷研究起步相对较晚,技术条件有限、资金投入不足以及专业水平不足等原因使得现有的气象防雷技术水平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部分监测信息失真甚至缺失,在管理上也存在局限性。因此,气象防雷技术工作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气象防雷技术基本要素

气象防雷技术基本要素包括公共接地、直击雷防护以及感应雷防护三个方面。公共接地是指气象观测现场以及其它金属设备放置地共用的可靠接地。公共接地是气象防雷工作安全、正常进行的前提保证。直击雷防护是指通过观测直击雷的现场情况,了解掌握直击雷的信息。一般通过观测传感器避雷针的数据线、引下线等得出信息。避雷针引下线被雷电击穿,从而引起信号线被杆体电流击穿[2],若雷电伴有大雨、大风,更提高了的信号线被被杆体电流击穿的风险。感应雷防护是指防雷、雷电发生信号以及感应雷的防护工作,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为开展防雷工作提供有效信息。

3、安全防护措施

加强安全防护工作是防止雷电袭击的关键因素,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工作人员必须按照技术规范进行安全防护操作,完善应急系统,定期对安全防护设备进行修理检查,尤其加强放置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安全防护,确保物品安全,避免因违规操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气象防雷技术主要通过电子信息系统对雷电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获取实时的雷电数据资料[3]。因此,必须加强对电子系统设备的检查、管理,确保其安全正常运行。

4、工作要点分析

工作要点明确的前提是明确工作定位,因此,在进行工作要点分析前,必须先进行准确的工作定位,气象防雷技术工作的开展直接关系到国家与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赋予了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工作人员在开展气象防雷技术工作时,必须端正工作态度,深刻认识自身的工作责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气象防雷技术是气象监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4],然而由于技术条件有限、资金投入不足以及专业水平不足等原因使得现有的气象防雷技术水平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部分监测信息失真甚至缺失,在管理上也出现管理漏洞、管理局限性等问题。因此,气象部门应该明确工作要点,切实提高防雷技术水平,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气象防雷技术的工作要点包括:

(1)加大先进设备投入。先进的雷电监测设备是及时获取可靠、准确的硬件保证,因此必须资金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在气象防雷技术工作中投入使用,才能提高雷电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促进防雷工作高效有开展。

(2)规范工作制度。规范工作制度是提高雷电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另一项保证,工作人员必须充分了解气象防雷相关工作的规章制度,提高工作责任新,按要求进行规范操作,避免出现违规操作而导致雷电监测数据失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气象部门应完善相关操作规定以及规章制度,使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3)提高技术水平。气象防雷部门要善于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防雷技术水平。此外,加大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是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由于防雷技术涉及到信息技术、高端仪器使用、物理研究分析等多方面技术[5],且随着时代不断革新,因此,必须定期开展针对性技术培训工作,提高人员技术水平,推动防雷技术不断发展,使气象防雷工作能够跟上时代步伐。

(4)完善网络建设。完善网络建设的意义在于,能够使气象防雷部门内部各岗位间如联络人员、数据管理人员、信息处理人员等以及相关部门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雷电数据信息能够在网络中及时有效的传递,实现信息的共享。由于该项建设的投入较大,必须进行各相关部门间的协调,逐步建立完善。

5、未来发展方向

5.1提高预测水平

雷电袭击往往十分突然,且过程十分短暂,无法进行事中控制。因此,对于雷电袭击的预测至关重要,只有加强对于雷电的预测水平,才能够及时规避雷电袭击,减少或避免因雷电袭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因此,雷电预测技术成为防雷技术今后的发展方向。

5.2实现管理创新

防雷技术工作的重点是确保雷电监测信息的准确、有效。防雷技术工作的管理应以此为中心点,打破以往管理工作的局限性,进行管理系统的统筹规划,使各岗位之间的分工明确,统一协调。使信息能够在部门间及时流通共享,避免因重复工作浪费资源,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进一步确保雷电监测信息的准确、有效。

5.3构建理论结构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气象防雷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然而,在理论结构的建设上存在严重不足,因此,我们在提高气象防雷技术水平的同时,可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理论结构的构建,通过理论指导气象防雷工作的开展。

6、结束语

气象防雷技术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有效减少或避免因雷电袭击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财产损失,必须高度重视。在气象防雷技术工作中,必须明确工作定位,加大资金、人才投入,规范工作制度,提高技术水平,完善网络建设,确保雷电监测信息的准确、有效。

参考文献:

[1]刘佼,肖稳安,陈红兵.全国雷电灾害分析及雷灾经济损失预测[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07(04):401-405.

[2]严玉彬,姬社英.浅谈气象防雷科普宣传的几点思考[J].科技传播,2010,11(06):1 10-115.

[3]宗锋,付彦兵.气象防雷技术工作要点探讨研究[J].北京农业,2012,03(06):79-83.

第8篇

一、指导思想

2012年是63周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全区2012年财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区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积极稳妥、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原则,切实加强财源建设,坚持依法理财,优化支出结构,深化公共财政和投融资改革,强化服务意识,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提高财政收入总量和质量,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科学安排财税各项工作任务,保持全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维护社会稳定,狠抓增收节支,硬化预算刚性,拓展融资渠道,培植新的财税增长点,严格落实财政收入目标责任考核。确保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3.88亿元目标,比上年增长19%。

三、工作要点

2012年,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狠抓财政收入

1、强化税源管理。一是将区、街镇、居村护税网络夯实、健全,形成三级联动,做到:有专人抓、真抓、会抓。二是进一步完善税源管理台帐。对年纳税10万元以上企业、项目必须全部纳入日常管理,实行跟踪问效。三是与税务部门多方合作。全年开展不少于4次的集中行动计划(具体如下:餐饮、服务业专项整治,建筑业、房地产“属地纳税”清理、专业市场整治等)

2、落实目标责任。对为财政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其中税源管理工作占财税财税考核总分值的40%。考核主要从机构、制度、执行、业绩四个方面,对各单位的工作实绩进行全面、公正考核。区政府按协护税财政实际所得的10%设立工作专项奖励基金:其中30%用于奖励直接参与税源管理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具体个人,其余70%奖励单位用于工作经费。对2012年各街镇区级财政收入超内控指标部分,当年给予适当调增超收分成比例的奖励。对因税源管理不力造成税收流失的,除严格执行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工作的意见》(包政〔2007〕119号)规定的奖惩外,按流失数相应扣减单位的收入总量,并在全区通报批评。对税源管理不力,虽未造成税收流失,但系区税源管理办公室直接努力争取所得的税收,全部入区库,各街镇、工业区不参与分成。

(二)保障重点支出

3、安排“五个1000万”。围绕区委“345”战略,筹措财政综合资金“五个1000万”,配合相关部门出台政策措施,支持企业融资贷款,加大工业企业扶持力度,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支持楼宇经济、房地产业、商业金融、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实项目推进、招商引资、税源建设、目标责任等考核激励政策。

4、加大民生工程资金投入。及时贯彻落实省、市各项民生政策,细化任务、落实责任,进一步扩大36项民生工程资金投入,设立民生工程资金专户,确保全年本级财政投入各类民生资金3000万元以上,加强民生工程基础工作,确保09年民生工作全市先进。

5、保障“大建设”资金投入。按照“压缩一般、确保重点”的要求,大力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进一步整合各类财政资金,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加大对“大建设”项目投入力度。

(三)加强财政管理

6、深化财政改革。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现行11家试点基础上,继续扩大试点范围,确保2010年前区直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深化街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调整区、街镇、工业区的财政体制,并制定滨湖功能区财政体制建议方案。

7、支持“三农”建设。进一步加大涉农补贴资金区级财政“统一打卡”。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快都市型农业建设步伐,把“财政滨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项目”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农业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全年投入项目建设资金5000万元,修建项目区水泥路20公里。开展全区村(居)集体财务检查。

(四)强化财政职能

8、加强投融资管理。一是充分利用当前有利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为辖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年内力争开业4—5家中小企业贷款公司。二是与建信信托合作,力争年内发行两期累计亿元以上信托计划,惠及三十家以上中小企业。三是积极开展银企合作,继续利用偿债资金模式,为“大建设”筹集资金。

第9篇

关键词:地下水; 取水井; 水利普查; 工作要点;应用

中图分类号:U61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务院于2010年1月下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10年至2012年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普查包含了河流湖泊基本情况、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经济社会用水、水土保持情况、行业能力建设情况等6个方面以及灌区和地下水2个专项。

地下水取水井普查作为水利普查的专项之一,旨在查清全国地下水取水井的数量、分布以及取水量等信息,查清地下水水源地情况,建立地下水取水工程基础信息平台,为强化监督与管理,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积极保护地下水资源,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基础支撑和保障。

1 概述

1.1 普查对象及普查方式。

地下水取水井的普查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未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未报废的地下水取水井( 以下简称取水井) 、为废弃的且日取水量大于或等于0. 5 万方的地下水水源地( 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地下水水源地) 其中取水井分为机电井和人力井两类。具体普查方式见表1。

表1:普查对象与普查方式

备注:①傍河取水井、有供水任务的自流井在普查之列;

②排水井( 如矿区疏排水井、工程降水井等) 、专用回灌井、专用观测井、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水井、地下水截潜流工程( 包括坎儿井、截留坝等) 、非凿井形式的泉水利用工程不在普查之列;

③辐射井的井数以其集水井的井水统计。

1.2 普查内容。

地下水取水井的普查内容主要为基本情况、取水情况和管理情况,具体详见P801、P802、P803 三张普查表。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位置、成井状况、地下水埋深、水量计量安装情况、所在区域情况等基本属性内容;取水情况主要包括水源类型、2011 年取水量、取水用途、多年平均年可开采量等内容;管理情况主要包括取水许可证办理情况、管理单位名称及隶属关系等内容。

1.3 普查特点。

与水利普查其它专业(项)普查相比,地下水取水井专项普查具有以下3 个特点:a)普查对象的类型及隶属关系简单,利于普查;b)普查对象面广、分散、量大,普查工作量大;c)大多数取水井未安装水量计量设施,取水量普查难度大。

2 普查工作过程及工作要点

地下水取水井专项普查工作分前期准备工作、清查登记、填表上报、成果四个阶段进行。

2.1 前期准备阶段

前期准备主要包括普查方案编制、普查培训、宣传动员等环节。这一阶段的工作要点主要有三个:①向同级政府和领导加强宣传,及时汇报请示,争取普查资金的及时落实并足额到位发放,保证普查培训、日常办公、实地调查和设备购置等经费投入;②选聘并培训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帮助理解相关概念的界定,明确工作方法及工作思路;③向群众、企业重点动员宣传,让社会各界了解水利普查,积极参与水利普查,争取广大群众的积极配合。

2.2 清查登记阶段

清查登记主要包括普查对象清查、普查数据获取两个环节。普查对象清查是根据已有资料编制清查基础名录,初步确定取水井和规模以上地下水水源地的数量分布,按照“在地原则”( 即不考虑管理权属关系的地域原则) ,进行“地毯式”现场清查,全面查清取水井和规模以上地下水水源地的数量分布,完成清查表的填表工作,编制普查对象名录,确定普查表的填表单位。普查数据上又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静态数据采用档案查阅、实地访问、现场测量、综合分析等方式获取;动态数据即2011年取水量,采取实际计量和间接推算相结合的方法获取。

这一阶段的工作要点有:

a 时间节点。《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总体方案》规定,2011 年12 月31 日24 时是我国首次全国水利普查的标准时点,时期资料为2011年度。地下水取水井国家级清查名录数量并不应是最终普查数量,要不间断地进行查遗补漏,最终要以截止普查时间节点时的数量为准;规模以上机电井井数应与统计年鉴作进一步比对;规模以上地下水水源地成果应结合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等成果进一步复核。

b 2011 年取水量。这是普查数据获取的难点和关键,主要是要建立辅助台帐表或记录,作为基础资料加以重视和利用,若未建立平时记录,就要科学合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普查工作方法,获取较为真实可靠的指标数据。对于通过实测法(包括水表法、流速仪法、堰槽法等)获取取水量的,读数、计算和记录要准确;对于通过耗电量法、耗油量法、出水量法计算取水量的,相应指标记录准确,参数合理可靠,计算结果、单位换算无误。同区域内单井出现奇异性数值时要认真分析和确定。

c 2011 年耗电量(耗油量、开泵时数)。由于灌溉机电井大多没有水量计量设施,无法直接获得取水量,因此需要借助耗电量(耗油量、开泵时数)方法来进行计算。然而普查对象一般在6月底的清查工作结束之后才开始记录耗电量、耗油量、开泵时数等,因此需要对1―6月的数据进行补缺,才能换算获取2011年全年的取水量数值。以耗电量来说,可以通过电费的收缴记录、以往同期耗电量等进行数据补缺。

d 推算取水量所用参数。基本思路是选取典型,以点带面,合理推广。第一,要合理选取典型井,在水泵型号可查的乡级普查区, 每一型号水泵的典型井一般不少于2眼;在水泵型号不可查的乡级普查区,灌溉、供水的典型井一般分别不少于2 眼。第二,要进行单井参数的合理性分析,其中单位耗电量的取水量可通过单位耗电量的额定取水量(水泵额定流量除以水泵额定功率)来分析其合理性,水泵单位时间出水量可通过水泵额定流量来分析其合理性。第三,在井群区进行单井参数推广时,需考虑井群干扰对取水量的影响。

2.3 填表上报阶段

填表上报主要包括普查数据填报与汇总审核协调两大环节。

普查数据填报,对于取水井专项普查工作主要体现在于P801、P802、P803 三张普查表,它是后期汇总,成果生成的关键和基础,必须加以重视,一是要充分保证清查阶段的对象数据准确无误,二是要加强对普查表中指标的准确理解和规范标准化填写。

数据汇总审核协调是普查数据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要收集整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国民经济统计年鉴、水利统计年鉴、有关标准及规程规范中的相关定额、各省级行政区颁布的用水定额等成果,作为审核依据。审核时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保证清查表和普查表之间的关联对应和一致性。如统一机电井的名称、编码、管理单位的名称和隶属关系在P801 表与Q801 表中应一致,位置应相协调; 同一规模以上地下水水源地的名称编码在P801 表与Q803 表中应一致。同一规模以下机电井、人力井所在行政区的名称代码在P802 与Q802 表中应一致; 同一村级行政区的规模以下机电井、人力井的井数在P802 与Q802 表中应一致。

二是保证取水井专项普查中三张普查表之间的关联对应和一致性;如P803 表中某一规模以上地下水水源地的规模以上机电井井数,已办理取水许可证的规模以上机电井井数,2011 年取水量,年许可取水量应与P801 表统计的同一规模以上地下水水源地的相应指标一致; 同一规模以上地下水水源地所在地貌类型区,所取用地下水的类型,所在水资源三级区名称及编码,主要取水用途,地下水( 矿泉水、地热水除外) 水质类别,地热水水温应P803 表与P801 表中相互协调。

三是与水利统计年鉴、水资源公报等成果进行对比,结合专家经验,综合分析、判断汇总成果的合理性;如差异较大,应分析原因,如是否统计口径不一致,是否普查对象范围不同等等。

四是与其他普查专业之间的数据关联汇总平衡问题,如经济社会用水、灌区专项等。主要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一是当本级普查区地下水取水井未向其它普查区供水时,本级普查区地下水取水量应小于或等于同级经济社会用水调查中的总用水量,即H800-1-1地下水取水井2011年取水量H300-1-2毛用水总量; 二是H801-1-14井灌区控制灌溉面积702-1-5纯井灌区灌溉面积( 灌区专项普查表中指标) ,H801-1-1控制灌溉面积H701-1-2机电井灌溉面积( 灌区专项普查表中指标);三是一般情况下,本级及下级普查区内,乡村实际供水人口乡村总人口总人口( 农村供水工程普查表中指标)。

3 普查意义及应用展望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之一,也是抗旱与应急供水的重要水源,在城市供水,农村饮水、农田灌溉、工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地下水目前缺乏规范管理,取水井越打越多,无序开采地下水现象十分严重,地下水超采及地下水污染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地下水保护与管理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通过这次全面详细地下水专项普查,可以清楚了解全国地下水的分布及利用情况,针对相关数据成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地下水取水井及地下水水源地的监督与管理工作,从而实现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积极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目标。

3.1 加强机电井审批管理与监督。

首先应当建立省、市、区统一的机电井审批系统,通过该系统加强对机电井审批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其审批资料全部上系统、机井GPS位置上库,从而可以全面掌握机电井数量变化、地下水取水信息;其次,在对需要新打或更新机井的地方,通过系统获取分析该地点周边机电井密度、成井时间、井深、控制灌溉面积等信息,分析其他机电井是否可以满足取水需求,从而分析其是否需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