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2 21:38:59
导语:在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文献计量学;评价体系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首次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后被译为“创业教育”。1995年,该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全面阐述了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即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求职和创造新岗位。1998年又进一步指出了“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在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开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由团中央牵头组织了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笔者基于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对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从中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拟据此提出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对策。
论文统计分析
发文的数量分布2006年12月5日,利用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大学生”和“创业教育”为检索词进行篇名路径检索,从得到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2001~2006年期间,收录了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论文共计144篇(剔除一稿多投、文摘,由于系统的时效性,2006年的论文统计可能不够全面),论文数量的年代分布呈现出递增趋势和阶段特征:(1)2001年为研究的初始阶段,国内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初露端倪,发文仅3篇,占2.08%,说明虽然国内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但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2000~2003年为快速增长阶段,此阶段研究论文以年均7.5篇的速度增长,说明国内开始重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3)激增阶段(2004~2006年),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激增,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12篇,2005和2006年分别比2003年增加了18篇、28篇。三年的论文数量占总发文数的77.77%,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开始逐渐向高层次发展。
发文的主要内容分布以篇名为路径检索到的144篇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论文中,有42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的,占总数的29.17%;有24篇是探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模式的,占总数的16.67%;有24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占总数的16.67%;另有18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的,17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的,分别占总数的12.50%、11.81%。其他研究涉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内涵、评价体系等内容。
发文的期刊种类与期刊分布以篇名途径检索到的144篇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论文,主要发表在7类期刊上,其中64篇发表于大学学报,占44.44%,位列第一;38篇发表于教育学期刊,占26.39%,位列第二;16篇发表于科技类期刊,占11.11%,位列第三。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文期刊分布较分散,其中发文最多的期刊为《科技创业月刊》,共发文8篇;《中国高教研究》和《中国大学生就业》各发表6篇,并列第二;《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苏高教》、《当代教育论坛》各发文3篇,名列第三;发文2篇及其以上的期刊共18种,具体见下表。
发文作者机构分布通过对144篇论文作者机构类型的统计分析,发现论文作者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其中在高校教学部门的作者共97位,占全部作者的67.36%,位列第一;在高校管理部门的作者共39位,占全部作者的27.08%,位列第二;其他作者共5位,占全部作者的3.47%,位列第三。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概况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具体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利用时机能力、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等方面。
参考文献[1]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思路与现实意义,提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专业职业能力、经营能力、综合能力、创业知识结构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2]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时机能力的培养,提出时机能力培养是关键,并概括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利用时机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即时机意识、认识时机能力、抓住时机能力与寻找制造时机能力四个组成要素,并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利用时机的能力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时机意识;二是认识时机意识,具体包括认识时机的本质、激发学生成功欲、把握时代特点能力等三方面;三是抓住时机能力;四是寻找与制造时机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培养大学生主动开放的心态、冒险与进取的精神。
参考文献[3]研究了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剖析了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知识资本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教育思想改革,应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应设置理想理念教育、劳动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三是教学过程、环节、方式、组织、手段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与环节上,应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既有模拟也有实战;在方式上,应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4]剖析了心理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出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观因素,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提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心理调适能力两方面着手,具体地说: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认知能力、愉悦乐观的情绪和情感、坚定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果断、勇敢、敏捷的行动等几个方面;二是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包括多种能力、敏捷的气质、乐观的性格的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强烈的成就动机与高雅的兴趣爱好培养等方面,最后还指出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
参考文献[5]概括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并借鉴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经验,提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开设专门的学科课程,如“创造学”、“科技发明学”等课程,应编写涵盖创业风险、创业心理、创业技巧、创业能力、创业理论、创业指导、创业法制常识等不同内容的教材,并应以创业需要为切入点,结合创业教育介绍一些相关且必须掌握的市场经营与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政策与法律法规。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模式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途径与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实现途径、教育模式等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6]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并分析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提出到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渐完善的过程。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还要营造积极的氛围,建立适应当代大学的培养管理机制,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内容包括:(1)转变与时代要求不适应的、不适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2)打造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适于开展创业教育的校园环境;(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4)创新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潜能挖掘的大学生管理体制;(5)创造创业实践的有效环境,给大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
参考文献[7]分析了知识经济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促进就业的重要性,通过探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三种主要模式: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其特点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将课内教学与模拟实践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给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与咨询服务;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其特点是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创业(创办公司)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8]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总结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定位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与学科内容、实施规程不完善、师资队伍不健全,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最后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一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念,将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二要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三要推进教育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将创业精神融入到学生的人格中去;四要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演习场所;五要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六要定期举办创业计划与设计大赛,积极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本身对创业的认识、高校的认识、师资缺乏、课程设置体系、支持系统等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9]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得出我国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活动尚处在较低水平和初级阶段,总结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1)认识方面的问题,高校师生存在认识不统一、不到位的现象;(2)师资方面的问题,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缺乏;(3)课程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尚无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创业教育课程同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创业教育课程内部的逻辑关系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教育模式方面的问题,创业教育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缺乏创业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10]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热”与“冷”(火爆的创业报告与冷清的创业教学,热闹的创业竞赛与尴尬的创业实践)两个方面的对比,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起步晚、缺乏利益、教师没有动力、缺乏资金支持与实践场地等问题。
参考文献[11]从高校教育主体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高校缺乏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2)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创业教育意识淡薄;(3)缺乏创业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12]通过对零陵学院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程、现状、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分析,指出零陵学院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创业教育意识淡薄、创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单一、创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要求相差较远、措施不配套、发展不平衡、特色不突出、教育模式改革滞后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对零陵学院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建议。
(四)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关系
参考文献[13]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导向作用:一是有利于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创业教育可使大学生转变“就业靠国家、靠父母、靠关系”的旧观念,树立就业靠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主创业、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创业观念;二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14]分析了当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高校、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人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五)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15]分析了创业教育的历史背景,主要从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界定创业教育的内涵,指出“创业教育”是一个统称,涉及多种课程,可以界定为: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险精神、冒险精神等精神与心理素质的教育。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是以开发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素质。
(六)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16]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应通过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加以检验,应主要从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操作系统的设计等几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17]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评价方法,设计了质量控制系统结构,主要由模糊多级综合评判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与质量控制系统组成。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特点
集中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文作者机构分布的集中,94.44%的作者来自高校的教学与管理部门;二是发文期刊类别的集中,97.22%的文章发表在大学学报、教育与科技类期刊上;三是发文的年代集中,77.77%的文章发表于2004~2006年;四是发文的内容集中,75.01%的论文内容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实现途径、模式与存在的问题等四个方面。
广泛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内容分布不仅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实现途径、教育模式、影响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体系,而且还涉及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各类学者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角度与侧重点不完全相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论文作者注重从创业教育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研究创业教育,并探析了创业教育的内容、方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高校教学部门的论文作者注重从创业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体系等角度着手研究;统计学领域的论文作者则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虽然各类学者的研究各有侧重点,但也存在交叉,体现出各自的部门职责与专业特色。
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论文作者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主要有系统分析、综合、比较、推理、调查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
发展性主要体现在论文作者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紧贴时代,目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已经不局限于一般的理论探讨与定性分析,而是更注重采用实证与定量的分析方法,结合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的时代背景等具体情况进行研究。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内容较窄目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实现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服务系统、支持系统、政策、成本收益等问题则很少有人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过于笼统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教育模式的构建上,而对运行机制、实现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大学生创业教育成本收益的研究很少目前还很少有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本投入与预期收益问题进行研究。
(二)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深入。
一是必须拓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领域。应对社会上关于创业研究的最新成果加以借鉴,重点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素质、投资收益、资金获取、服务系统以及对就业的促进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实现途径的研究。尤其要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方式与保障机制予以关注,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方式与保障机制是培养创新创业型大学生的关键。
三是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筹集方式、融资渠道的研究。应积极探讨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资金筹集模式,并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筹集方式、融资渠道,探索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资金保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高庆.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2).
[2]于源溟,明辉.试论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利用时机能力的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3]黄挚雄,罗安,杨勇.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3,(1).
[4]陈灿军.略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心理索质教育[J].求索,2004,(1).
[5]杨爱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2006,(1).
[6]刘彩生,李国峰.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探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7]戴育滨,张光辉,张日新.浅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J].科技创业,2006,(6).
[8]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
[9]王贤国.浅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4).
[10]袁先海.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透视[J].大众科技,2005,(10).
[11]陈丽影.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
[12]古月明.零陵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零陵学院学报,2003,(5).
[13]施菊华.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就业教育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5,(7月上).
[14]袁美学.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5,(9月下).
[15]韩力争.试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3).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发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今时展,缓解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大学生就业形势谈起,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指出了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要遵循“大学生自主,政府支持、高校引导”的方针来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为大学生打造新的就业平台。
一、引言
最近几年,我国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就业问题自然成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乎社会和谐、民心稳定的大事,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和解决就业,是当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手段,这在当前总体就业形势紧张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也相应持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592万人,2010年已经达630万人,而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除了没有相应增长,反而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也将造成现有岗位的严重流失,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创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同时也带来创业的机遇,正所谓“危”中有“机”,危机孕育着机会。创业可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创业往往具有就业的“倍增效应”,新创的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有利于拓展就业途径。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低,缺乏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虽然国家及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创业。然而,在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很低。美国大学生毕业的创业率为20%,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率不到1%。同时,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非常低。
(二)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即使是在高校创业教育较为成熟的美国,也依然存在着相关师资不足的问题。相对于美国著名的大学而言,中国的高校普遍严重缺乏那些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的师资。这就导致了国内大学目前在开展创业教育和研究方面的能力不足。
(三)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缺乏有机结合
实施创业教育的高等学校,有的是以学校的理论教师为主,同时聘请校外的一部分兼职教师,有的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一些教师,或者是相应的科研机构组织实施创业教育工作。这些教师专业化能力不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达不到有机结合;所实施的创业教育,没能实现系统化,达不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一)对于大学生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要积极转变就业思想,树立创业观
大学生自我创业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自己。现代大学生要逐步树立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观念,绝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社会在进步、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到处都存在着竞争,同时也存在着机遇。人们只有不断增强自主意识和应变能力,才能赢得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二)对于高校来说,“该出手时就出手”,积极引导,改变教育模式,培养创业人才,加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等,但其主要角色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学习知识、全面提高素质,在踏实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在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创新基础上创业。
(三)对于政府来说,“扶上马,送一程”,政府扶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源
政府可以从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定扶持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对相关的行业或企业,既要给它们政策,又要给它们责任。对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五、结语
大学生在祖国建设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前,积极引导、鼓励和带动大学生创业对于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如何让豪情满怀的大学生将美好的创业意向变成创业行动,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需要我们政府乃至整个社会各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共同努力。
关键词:创业精神;培养路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
一、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概念界定。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以“创业精神和大学生”为主题进行搜索,检索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章826篇(包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并且随着时间推进而逐年增多。研究的学科涉及较广的是哲学、心理学及行为学等。
对“创业精神”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借鉴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将其定义为:大学生创业精神(under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寻找、利用机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由认知、意识、个性、意志和行动力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1]
(二)特点。(1)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创业知识的储备、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意志的坚定、创业行为的实施,以及对创业环境与趋势变化的发现与追求,特别是尚未被人们所关注的环境与趋势,都必须发挥自觉能动性。[2] (2)思维创新性。创新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支撑。大学生进行创业往往受到资金、经验、人脉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突破思维的局限,通过创新、变革、转换、引入新的产品、服务或新的方式,满足其潜在需求者的需要就成了创业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3)实践操作性。操作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通过发挥自觉能动性,寻找到的创业机会是能够为创业者所用的,可以真正实施的机会。(4)业绩追逐性。对业绩的追逐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大学生创业个体在创业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对事业的发展、业绩的增长充满激情与渴望。也正是这种对事业增长的追逐,促使了大学生创业个体克服遇到的困难,保持创业热情,实现创业的目标。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要素分析
(一)个体自身要素。(1)创业知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所从事行业的知识的储备和对创业本身内涵及相关规范的理解和认知。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储备程度越高,对与创业相关规范的理解越全面与深入,其越有可能获得成功。(2)创业意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自主创业行为的自我觉醒程度。这也就要求大学生个体要有敏锐的对环境与趋势的观察力,能及时的发现机会;此外还要有创新的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最终实现对创业意识的觉醒。(3)创业意志。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为实现创业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4)创业者个性。指的是大学生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在创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创业行动力。指的是大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的支配下,实际进行的创业行为的执行力。它是创业精神的外在体现和综合反映。
(二)客观环境要素。(1)家庭方面。1)家庭对个人创业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的情感支持,表现在家人对创业是否持积极的态度;二是家庭的经济支持,表现在家庭是否提供经济方面的资助。2)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期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家庭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如果家庭对子女的个人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家庭的教育风格。如果大学生的家庭开放强、鼓励挑战自我,或者注重对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2)学校方面。1)学校创业氛围的营造情况。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2)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的条件。具体包括: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以及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否及时的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解决方案等。(3)社会方面。1)国家在创业政策、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经济政策及其氛围等。2)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便利条件等。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1)创业知识储备不足。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旅游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旅游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还因为缺乏社交智能,不善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创业意识觉醒较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人生阅历不足、旅游相关行业相对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自我觉醒较晚。(3)创业意志不够坚定。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受课程较紧,学校、同学、家庭的不认同,创业初期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家庭溺爱和包办现象的突出,“眼高手低”现象的存在,吃苦精神、挫折教育的相对缺乏,还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很难继续坚持下去。(4)个性与职业的不匹配。根据霍兰德的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可能存在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匹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效果。(5)创业执行力不足。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创业意识、兴趣有所提升,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力度明显不足。
(二)客观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1)专业管理方面。1)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虽然学校认识到了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多将之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手段。表现形式也多以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主。这在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我国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开设跟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即使有也多是依托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进行的,与专业衔接性不大。而且这些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3)“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实操性,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人才,但因我国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教师的经历多为“从学校到学校”,大多缺乏专业的实践经历,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4)创业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虽然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已意识到实习基地的重要性,但要么因为学校资源紧缺导致校内实习基地缺失,或因资金紧缺、教学人员不够,校内实习基地沦为摆设;要么因为管理经验不足或与校外沟通不够,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打工的场所,不能发挥其实习、培训、创业的功能。(2)社会方面。1)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已出台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情况、审批制度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企业因经营成本等因素,专门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指导、兼职实习机会较少。2)传统文化中消极方面的影响。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害怕竞争等思想的影响,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业精神的形成和创业行为的产生,稳定的工作岗位仍是首选就业方向。(3)家庭方面。1)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家长多希望学生毕业后能找例如政府、国有企业等稳定的行业或部门。2)对行业认知存在偏颇。部分学生家长对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认识的偏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服务人的行业,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酒店、旅行社、旅游餐馆、旅游商品经营等工作,有失体面或特别辛苦,因此对学生的支持不大。
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路径
(一)加强创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创业素质。高校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大创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加大创业所需知识的积累,加强对旅游行业相关行业规则的了解;通过校园创业文化营造,加大课堂讲授创新创业内容的比例,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挫折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抗挫抗压能力;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对其进行指导,提升学生个性与职业的匹配度。
(二)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创业氛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将专业特性、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依托校园文化强大的无形的引导培育功能,营造有利于创业精神的校园氛围。
(三)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大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适应性与竞争力。具体可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创业教材,编写适用的、体现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改革教学考核机制,加大专业实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专业成绩的比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在保证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创业内容、创业精神方面的教学水平,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具体为:一是提高新进教师的准入门槛,优先选择具备专业创新精神、行业实操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师;二是定期选送教师到相关企业培训、学习,或是参加行业间会议,提高专业创新能力;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
(五)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构建“校内校外”两个创业基地。要重视“校内校外”两个基地的建设。具体可通过:一是加强校内创业基地的建设,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通过校内实践基地、校办企业、创业技能培训、创业大赛等方式,为学生的校外创业打下基础;二是重视校外创业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升创业项目的开发与孵化的成功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和支撑平台。
(六)提高社会关注度,争取创业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关注,争取更为宽松的社会氛围与政策支持力度。具体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持续加大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并将之不断落实与完善。例如完善财税和信贷政策、融资渠道、投资体制等;二是争取企业对大学生实习、创业的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环境;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创业活动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着创业积极性不够、艰苦奋斗精神缺乏、创业信息不足等问题,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环境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使得大学生创业风险降低,使得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提高。另外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研究,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效渠道。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存在不足
当前大学生创业具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不管是任何一所高校,只要有专业设置,那么就具有完善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基于不同专业对不同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并且基于一定原则设置培养目标比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基于专业课以及实践教学要求对实训基地进行分批次的建立,使得教学需求逐渐得到满足。目前有些学校实训基地还不够健全,甚至有的学校还在建设实训基地,例如河南技师学院等。就大学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目标而言,是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使得自身职业技能以及技术应用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当前尚缺乏创意教育的开展。大学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基于类别、分层次将人才培养目标划分成具体的目标,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需要;企业以及行业针对企业岗位群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能水平要求,从而获得核心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一方面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另外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确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明确的目标。
二、大学生创业内容缺乏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指的是包括实验、实训、科研训练、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以及公益活动在内的各个教学实践环节,基于合理的配置,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有外在的特点,事实上指的是具体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过程。所以,实践教学内容通常被看成是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河南省实践教学体系涵盖了认识实现、社会实践、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计划、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公益社会活动、宣传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等,阶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被应用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分层次比如实训、学员实习等,基于能力的层次进行划分,包括了认识实习、加工实训、金工实习、顶岗实训、仿真实训等,确保学生的实习逐步推进。多种形式与企业实际贴近的培训模式应用在单个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对本专业工作性质能够零距离的接触,基于各种技能大赛的举办,无疑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参与意识以及竞争意识。但是,其本质上还是教学过程与比赛过程,创业行为以及创业教育的内容缺乏,基于此,上述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只能培养技术工人或技师,而起创业意识与创业行为缺乏。
三、完善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策略
第一,构建良好的保障与支撑体系。选择、培养创业教育老师,对创业教育的目标进行制定,同时,对于创业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教学进行明确,基于对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借鉴,构建一个特殊的组合,高素质的教师加外部团队。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学责任的创业教育是人,在创业教育的教育者不仅包括全职教师,包括从外部聘请的兼职教师。教育者的创业教育广泛分布,不仅从教育机构是从政府和企业部门。
第二,基于创业教育内容丰富实践教学体系。尽管当前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越来越健全,然而,创业教育内容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目标体系中还缺乏,因此,要在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开展创业教育要求的预期目的,当创业教育目标被明确以后,通过教育目标使得创业教育的内容得到明确,实现了对创业教育经验的传授。基于创业教育使得受教育者具有创业所要求的素质是创业教育的目标。
第三,加强政策保障措施。一方面,加强资金支持。对于金融支持而言,中国政府的创业支持还比较小,仅仅占整个GDP的大约0.03%左右,对于创业而言,创业资本的贡献不大。所以,省政府对于创业应该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对于创业投资给予鼓励,将面向企业发展的债务资本提供给企业,贷款担保机制要完善,尤其是对于服务于创业的银行政策进行鼓励,使得进入市场的企业资本的渠道拓宽,使得各种投资人对于创业企业的投资热情得到激发。另外一方面,加强政策指导。对于国家政策而言,我国在税收负担降低方面对创业进行优惠扶持。基于创业调查数据表明,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对创业支持的力度增加,对各个部门之间创业政策实施进行协调,同时,另外一方面,对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财务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与沟通,确保工商、税务等提供政策支持,对有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对创业教育的资金、师资力量、创业教育内容等给予落实,使得创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政策性的保障。
结束语
通过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研究,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提高,提升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质,尤其是加强创业师资培训,对高校创业导师对创业环境的把握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其能够有效的辅导具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同时,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使得大学生创业风险降低,进而使得大学生创业低成功率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
[1]王乐生,张瑾.大学生创业精神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2-3
[2]王璜.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重要性及培养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08(10):155-157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业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分析
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重高达20-23%。而在我国,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学生创业的比重相对偏低。根据对北京某著名高校学生调查,大学生创业的比重还不到1%。在大学生自我创业方面,中美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1)对于高校学生创业的目的: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的占88.5%;认同改善经济处境占49.2%;认同服务社会的占45.8%;(2)在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坚强的信念,占88.9%;其次是一个创意,占87.6%;接下来是选择创业伙伴,占60.9%;然后是资金,占54.7%;接着是社会关系,占46.9%;最后是工商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知识,依次是43%、42.2%;(3)学生希望学校提供的支持最迫切的就是创办学生创业服务机构,这个比例高达85.6%。
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比重低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原因主要是:(1)传统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起到了阻碍作用。传统教育实际上是以知识和技术传授为主体,过分强调教育教学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传统教育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2)教学过程中忽视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3)应试教育体制使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出于兴趣;(4)没有形成权威的教材体系,严重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从目前高等教育课程学习中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时间分配比例来看,实践环节比重太少。主观原因主要是:(1)缺乏刻苦精神,不愿泡实验室。目前,对于理工科学生,除了课堂学习相关知识外,还要到实验室去做相关的科学实验,来验证相关的结论。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知识的兴趣,从而促使创业品质的锻炼。但相关调查表明,75%的理工科学生不愿进实验室,即使去了实验室也是仅仅为了任务;(2)功利的现实主义;(3)缺乏创业意识和竞争力;(4)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笔者在一定的案例分析基础上,并结合所在高校实际情况总结了以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途径。
(一)开展素质课堂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每个人都有创业意识这种基因,这种基因是隐性的,需要去唤醒。唤醒的方式比较多,如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实施“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创业知识竞赛、创业模拟活动及创业方案设计比赛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活动为组织形式来实践创业活动。
襄樊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俱乐部”。该俱乐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仅是该校近年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模式之一。该校物理系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为龙头,层层推动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和学生创业活动的广泛开展。通过经济管理系组织开展的大学生暑假“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边社会实践、边研究课题、边勤工助学。通过第二课堂的教育,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依靠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科技活动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通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大学生有创业不能局限在自雇型创业上,要在专业型创业和产品创造型创业方面有所作为,必须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科技文化活动中的电子设计与制作竞赛等活动都应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也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使竞赛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弥补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组织大学生科技文化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立足现实,关注社会,为学生创业能够创造性独立解决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奠定基础。如“环境与化学”系列活动,“模拟法庭”等活动,体现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学生科研课题根据科学性原则(课题的内容、研究开发的计划及采用的手段和方法都应是科学的),实用性原则(课题的内容和可以预见的成果应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可行性原则(课题要与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学校环境条件以及学生业余时间精力相适应)三个原则来确立。教师创造性的工作,不仅较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培养他们各种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他们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
(三)着力素质结构,整体上提高能力
1、着力于创业的素质意识培养。易探得职业虚拟社区创业始于三个素未谋面的网友在聊天时提出的。凭着一种兴趣和直觉,他们希望通过网络合作建一个大的网站,创造中国网络异地合作的作品纪录。创业的素质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对创业目标的心理准备,才在有意识之间将自己的能力指向创业的意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高创业能力。
2、着力形成创业素质系统。在进行创业设计时,要充分理解创业对大学生的实际意义,不能简单地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与毕业等同。也不能将不同群体,不同行业的创业等同,要主动从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角度,系统设计创业蓝图。襄樊学院不定期的邀请校内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更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讲座,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校外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和报告,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团队 沟通 问题 团队成员
课 题:本论文得到吉首大学创新性学习项目“基于沟通视角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研究”的支持。
大学生创业现象在我国高校已不少见,但其成功率低的问题却时时显现。团队没有进行有效沟通是导致创业失败的直接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展开了研究。
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特征
团队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主体,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对创业起着关键性作用。我们可以从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的能力结构、团队的组织结构、创业模式等多角度去全面了解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特征。
1.团队成员能力缺乏
作为团队成员,大学生的本身素养和特质、能力对团队的影响颇为重要。而大学生团队的成员都是在校或者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了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团队成员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与社会接触少,对市场缺乏了解,自身知识结构相对简单,知识拓展性较差。大学生往往只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对创业必需的其他知识如团队管理知之甚少,各方面的能力有限,不利于团队的持久经营。
2.团队成员组织松散
大学生创业团队大多数由一些关系很好的伙伴组成,团队中没有绝对领导者,成员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进行定位和分工,成员职责不清。这种团队结构松散,缺乏核心,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低下,成员容易发生冲突。
3.团队创业模式单一
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实践起步比较晚,创业环境不成熟,思想及阅历不够,造成对创业及团队精神的认识肤浅。创业团队虽然有别于学校常见的社团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组织构架,不够完善和规范。
二、沟通在大学生创业团队中的价值分析
沟通在大学生创业团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沟通是提升大学生创业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是团队凝聚力的必需条件,对团队潜能的发挥起主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具有凝聚力且高效的团队,必然需要成员之间良好沟通,广泛运用沟通的技巧,提高沟通的效率,营造一种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关注、支持交流、降低防卫的气氛。只有采取灵活的沟通技巧,才能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2.沟通是推动大学生创业团队绩效的重要方式
从创业团队目标实现的过程来看,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沟通,沟通是创业团队管理的中心,离开沟通,创业团队的绩效就不可能实现。在与创业团队成员沟通后,了解成员的想法和需求,激励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创业团队的士气,以强化创业团队整体的绩效目标。
3.沟通是激发大学生创业团队创造力的重要渠道
沟通对团队创造力的激l和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沟通为团队创造力所需的知识提供基础。沟通可以使成员之间、成员与创业团队之间建立信赖关系,相互之间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从而有效地进行团队专业知识和信息的创新整合,提高成员的创造力。
三、大学生创业团队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发展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沟通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1.团队成员的个性差异导致沟通问题
团队成员之间存在性格差异、不同见解,导致在沟通交流方面有矛盾和冲突。团队成员来源广泛,大部分是来自各个学院的优秀学生,加入创业团队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志趣相投的同学或者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彼此熟识的团队成员在短期内能够保持一定的凝聚力。但是性格都较强或者都较弱,会让团队在沟通时成为“争吵”的平台,总是不能沟通好,以至于团队不能很好发展下去。
2.利润分配方案设计的偏差导致沟通问题
团队在创立初期无明确的利润分配方案,后期因利润分配在沟通上产生矛盾。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明确提出以后企业发展成功后具体的利润分配激励方案,而等到项目做大,企业规模扩大,利润额增长的时候,团队成员就会因为利润的分配发生争执,因为奖金产生矛盾。调查显示,90%的企业在创业初期因利润分配不当走向了关门倒闭的道路。这些倒闭的企业不是没有挣到钱,相反是挣到了钱,因为利润分配产生分歧。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获得更多的利润,再加上沟通时情绪不稳定,导致不能沟通协商好,最终分道扬镳。
3.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沟通问题
创业团队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这也是引发沟通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当发生重大事故时,没有合理完善的管理沟通制度,可能会互相推卸责任。团队内部尽管有管理层和基层之分,但是成员之间互相熟悉,沟通不当时,接受任务的一方觉得任务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就不会认真地去完成。有时候任务通过某个沟通渠道下达了,对方却没有及时接受或者看到消息,导致任务执行不力等各种问题。
四、改善大学生创业团队沟通局面的方法
基于以上导致大学生创业团队沟通问题的原因,提出以下三个改善沟通局面的方法。
1.要注重团队成员个性,丰富沟通的方式技巧
世界上每个人的性格不同,通过对团队成员的调查了解,将个性和能力合适的成员分配到一个领域或者工作中,成员个性能力互补,这样可以增加组织的活力和柔性。因此,团队成员的性格类型应该强、弱、柔互补,这样可以减少矛盾。
2.要优化利润分配方案,创设沟通的利益条件
优化利润分配方案,建立合理而有挑战性的薪酬考核体系。在具备竞争力的前提下,按贡献大小、能力和绩效成绩等综合因素予以合理分配。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可以建立一套对大家来说可以接受的薪酬体系,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3.要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指定一些沟通的媒介
整合沟通渠道、沟通手段,逐步制定和完善管理沟通的各项政策制度。因此,需要分析大学生团队建设中各个阶段的沟通手段、渠道,以及团队成员对相关渠道、手段的掌握程度,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手段。团队管理者为实现团队的有效沟通,需统一各个阶段的沟通工具,使团队成员快速掌握沟通内容。如采用 QQ、微信等沟通交流工具作为团队内部非正式沟通的工具,统一采用E- Mail 满足正式沟通信息传输的快速性要求等。在下达任务时,可提前通知时间和沟通渠道,以便接受者能够及时有效地去执行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富民,孙立莎:团队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管理,2015(27).
[2]王.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黄莉,彭旭超.浅析大学生团队的有效沟通[J].重庆与世界,2014(12).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业教育;研究培养
大学生创业能力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现在高校都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积极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我国的经济现在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业教育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平台,在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的应用,克服了理论课程的枯燥无味,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让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高校的创业教育是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有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符合现代企业用人的需要。
1在校园文化中实施创业教育的战略意义
1.1推进学校转型与变革的重要突破口
现在国家非常需要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高校都在积极开设创业教育,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效的转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变革,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与高校转型与变革休戚相关,同为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共同承担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在全面普及和推广创业教育的同时,不同类型高校的转型与变革,应该有其不同的特点和实行方式,以创业教育为重要突破口,紧密结合学校发展、根据企业的需要,不同专业采用不同方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1.2推动人才培养与开发的重要渠道
国家需要大量创新人才的背景下,高校中都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在大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
2校园文化在创业教育实施中的优势作用
2.1有利于扩大创业教育的覆盖面
在全民创业的时代,创业不分层次,创业者没有学历、年龄等限制,但最近几年,创业都在转型,只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合理的进行创业,才能保证创业成功。校园文化打破院系之间的独立性,为不同专业背景、学科专长、创业需求的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载体和平台,文理融合,避免同质,重塑着校园文化创业教育的边界,推动着复合型人才培养。创业人员需要一名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必须有效的扩大创业教育的覆盖面。
2.2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搭建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在创业过程中,能有效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校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主体都是学生,校园文化中的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学生自我认识趋向成熟,自我体验更加丰富深刻,自觉性和独立性也都显著增强,校园文化为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3创业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具体建议
3.1制度文化—————完善创业教育制度
制度文化是确保校园文化规范高效的重要基础,相较于第一课堂而言,创业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制度体系尚未形成,因而在制度未曾建立或正在建立之时,校园文化的作用更加重要。
3.2行为文化—————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如果创业教育只停留在观念、思想、精神层面,而未转化为行动和结果,那么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行为文化是高校组织实施,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行为,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动态的表现。总之,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更加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校园文化开展的过程中,打破学生班级、专业的限制,更加有效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创业人员需要一个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在开展校园文化过程中,能更加有效提高学生能力,为其进行创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亳州学院:依托地方传统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J].党史纵览,2017(07).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众筹融资 众筹平台
一、众筹应用模式的概述
(一)众筹定义及发展
众筹源于另一个新词:众包(Crowdfunding)。杰夫・豪(2006)在《连线》杂志首次提出了“众包”概念,将其定义为“由非专业人士提供专业内容,消费者兼为内容创造者”。张媛(2011)在《大众参与众包的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中将众包划分为大众智慧、大众创造、大众投票和大众集资四种类型。Ordanini(2009)最早给出了众筹的定义:众筹是通过网络将大众及他们的钱聚集的集体力量来投资和支持由他人或组织发起的项目;Lambert 和 Schwienbacher(2010)在《小型创业企业的众筹》一文中给出了众筹的定义:众筹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众筹投资者大都通过网络,为特定目标去支持创意,以捐赠或以获得某种回报的方式为他人提供资金支持;Andrea Ordanini(2011)等人给出了众筹的定义:众筹是指消费者作为投资者,为他人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并期望从中获得回报(金钱回报或非金钱回报)。百度百科也对众筹进行了定义,众筹来自 Crowdfunding 一词,即大众筹资,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众筹利用互联网和SNS 传播的特性,让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向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Belleflamme & Lambert 等人(2011)总结了众筹的三个特征:第一,项目发起人依靠预付的现金进行产品生产,在资金募集阶段,其仅提供对最终产品的描述并承诺产品会上市;第二,众筹投资者比一般消费者花费更多的金钱去购买产品;第三,众筹投资者处于一个享有特权的消费者群体中,不仅可以投资,还享有表决权。
根据概念,众筹的基本模式为:创业者把项目的创意设计和具体实行方案通过众筹平台进行展示,投资人发现并选择性的给予特定项目资金、实物等支持。融资成功后项目发起人必须根据预设的情况给予回报。众筹平台作为独立第三方,在回报环节以及项目进展过程中进行线上线下双重维度的监督,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定期支付或者一次性拨款给项目发起人。
2006年德国Sellaband音乐网站的创办是众筹模式的第一次实践,随后,2007年美国众筹网站Kickstarter的创建使众筹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国内众筹的概念始于2011年点名时间众创平台的建立,随后逐步在各大网络平台发展起来。随着众筹概念的逐渐火热,不仅得到了学术界肯定,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总理在2015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支持“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新创业搭建了新平台。
(二)大学生创业众筹实践现状
创业专项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众筹机制的启用多集中在80、90后群体。随着众筹成功案例的增多,众筹模式成为年轻人创业融资过程中最期待、最青睐的融资方式之一。2015年仅上半年度我国就有1.2万个商品项目众筹成功,共计完成了8.0亿元的融资,约为2014年全年的3倍。其中绝大部分融资流向中小微企业,而这些中小微企业的创办人又以青年创业者为主力军,约占其中的80%以上。在众筹网站上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信息、人力、智力等Y源,使产品成功上市,在使消费者获得了满意的产品的同时,极大地避免了创业失败。目前,全球共有将近 500 家众筹网站,注册会员超过一亿人,交易金额超过百亿美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者开始尝试众筹模式的实践。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50名大学生以众筹的方式打造“达岸”咖啡,力求实现中国咖啡连锁;长沙理工大学3名毕业生通过众筹创立了“无树时光”餐厅,实现了第一次创业实践;华南理工大学学生通过调查发现70%以上的学生具有参与众筹的意愿。随后历经6个月的校园众筹,最终创立“比逗BEPOTATO”咖啡馆;上海建桥学院本科毕业生开发的手游游戏《三国虎将录》,在10天时间内筹集了100840元资金,为手游的研发上市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更有打响“粒子咖啡”的华东政法大学学生等创业案例,不一而足・・・・・・
二、大学生创业众筹融资的必要性分析
王晓洁(2013)指出,众筹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三点:低门槛创业、预知市场需求以及廉价市场推广。麦可思研究院在北京的《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逐年提升。2015年约有20多万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报告中的最新统计数据也揭示出经济条件有限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大劣势,75%以上的大学生资金来源于父母支持和民间借贷,融资无门成为制约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瓶颈问题。可见,众筹融资与大学生创业皆是当前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若能构建大学生创业的众筹应用模式,必将推动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变革。
(一)满足创业需求,提供融资新模式
在传统的融资方式中,受限于资本市场的高信息披露要求、高融资成本等门槛,大学生创业初期很难进入公开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互联网 +”时代所带来的商业融资的移动化、个性化和差异化使得投资者由服务和产品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众筹不需要创业者提供资产担保仅需提供创业策划书即可,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了新型的融资渠道。同时,也可以利用众筹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提高项目的知名度。具有普惠金融性质的众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代大学生创业者资金、人力资源匮乏的相对劣势,为现代融资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据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全球众筹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中国将在2025年成为世界最大的众筹投资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众筹平台将日益向人性化个性化方面完善,不仅能够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更能够为大学生创业融资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反馈市场热度,检测项目可行性
创业众筹不仅能够提供资金、资源等需求,更能够通过融资过程体现市场导向以及消费者需求,根据众筹的效果可以预见产品未来的市场前景与发展状况。创业者在众筹平台上详细的项目信息,然后通过观察众筹平台反馈的项目热度、成交速度以及投资者集中意向的信息,辨别产品或者服务的市场发展空间,检测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并及时调整方向。通过项目信息的展示,加深创业者对项目以及市场客观认识的同时也能直接与客户建立联系,这种联系为今后产品推向市场、并获得客户忠诚度产品依赖奠定了基础。众筹模式的隐形价值在于:先营销创意理念,而后生产实质产品。如果的项目能够在短期内完成融资,说明项目符合市场需求的,为大学生提供资金的同时能增强大学生的信心。若融资情况不理想,表明现在市场上不需要这样的产品,也避免了创业者投入大量资金从事一项必定会失败的项目所带来的浪费。克里斯・安德鲁在《长尾理论》中讲到:参与生产的人就是最关心生产的人,他们最了解自己的需求。
三、以高校为主体构建大学生创业众筹支持系统
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经验积累比一般社会创业者欠缺,因此,以高校为主体构建独立于社会众筹的大学生创业众筹支持系统,是增进大学生创业激情,提高创业成功率的关键所在。高校作为“类社会”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其资源指导大学生筹资者提升项目品质,吸引校内外多方投资者,构建高校众筹平台,从投资者,筹资者,众筹平台三个主体维度构建创业众筹支持系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一)打造专业团队,着力提升项目品质
众筹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项目本身的创意和可行性,高质量项目更容易吸引支持者,引导和帮助项目发起人完善创意和创业实施方案,是实现大学生众筹的着力点之一。因此,高校需要充分利用资源打造专业的团队,下设项目筛选、审核、修整、推广等部门。团队审核部门对项目进行筛选把控,定期对众筹项目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估。挑选出具有可行性、持续性、创新性、合法性的商业项目;项目调整部门对已挑选的项目进行指导和修改,完善项目实施方案,提升项目品质;此外,还需构建企划、设计、技术等部门做好创业项目的支持和推广工作,摄影、推广等团队对优质项目进行专业化包装,加强对优质项目的平台宣传力度。线下团队加强项目落地的实力,做好项目跟踪、项目支持工作,从而达到孵化优质项目与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吸引多方投资,全面扩大资金团队
创业众筹除了要为大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还要积极主动与相关行业及企业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寻求社会风险投资的参与,提供更为快速优质的资金来源渠道。目前除了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国家教育创业基金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强度相当的资金支持,各大高校校友组织和创业扶持机构也在以院校创业大赛等形式给予大学生支持。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渠道,积极寻求教育机构、校友组织及公益机构的支持、扩大众筹融资团队,为大学生创业争取更为优质丰富的资源。其次,完善投资方式,吸引多方投资,努力构建个人直投与专家领投的投资模式。投资人可以通过浏览众筹平台,分析项目背景、行业状态、发展前景等因素,选择自己认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项目进行投资。此外,高校也可联合律师事务所、政府机构、权威企业等第三方机构提供相应的辅助服务,为投资人提供更多的参考,以更好的保障投资人的权益。
(三)搭建融资平台,努力拓展融资渠道
众筹平台是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它通过引导闲置资本与创新技术、创意思维进行对接,实现了项目l起人与投资人之间的信息共享。我国众筹网站的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没有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众筹平台。大学生具有社会经验有限、风险识别能力较低能等特点,如果任其通过社会创业众筹平台进行融资会具有较高的难度。因此,建议高校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众筹网络平台,并设置相应的指导模块供大学生进行选择,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规避风险,快速有效的实现融资。最重要的是以学校或者社会权威机构作为官方中介构建两者的交互平台,既承担着对项目进行审核和的责任,又能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能更有效的维护大学生和投资人双方的利益,通过事先的真实性审核以避免产生诈骗等法律纠纷,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有效性。
四、结语
经过研究发现,大学生通过众筹的方式进行创业融资,使得大学生创业能更好的从高校走向社会,并可以较快的在社会上得到检验和指正,让创业更好的适应市场,面向大众。一方面,众筹融资成本小、见效快的优势正好迎合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五花八门的创意思路也不断丰富着众筹平台,两者的结合能够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然而这种融资模式在实施上还不够成熟,希望以高校为主体构建大学生创业众筹支持系统,实现大学生创业与众筹融资的对接,开辟大学生创业融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 林鸿:《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众筹融资模式研究》,昆明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2] 邢缤心:《境外股权众筹的发展与监管简述》,《清华金融评论》,2015年第3期。
[3] 来艺博:《论众筹网站在中国的起步与发展― 以“ 点名时间”网为例》,《今传媒》,2013年第11期。
[4] 黄建青,辛乔利:《众筹:新型网络融资模式的概念、特点及启示》,《国际金融》,2013年第9期。
[5] 马建:《基于众筹融资模式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商业经济》,2015年第10期。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 发达国家经验 基本国情 创新升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创业教育”思想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不到30年的时间在全球范围掀起热潮,各国高校立足本国国情纷纷出台政策大力发展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梦想和热情,为本国培养未来的企业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我国,自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以来,高校创业教育呈现发展快速、势头强劲、潜力巨大的特点,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制约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做法
理念先进超前。美国高校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培养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行为,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①,其精髓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素养,着眼于培养未来的企业家。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经历了从功利性(即促进学生就业)到非功利性(即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技能)的转变,重在“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个性品质和创业能力”。②德国高校将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范畴,认为其是“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的素质教育”。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并不把创业教育视为就业教育,出发点也不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为目标,而是纳入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范畴,旨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训,达到培养未来企业家的目的,适应了大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也为本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储备了人才。
师资各具特色。美国高校重视专兼职两支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和使用,专职教师属于高校教师系列,兼职教师则起用具有创业成功经验、学术能力较强的社会人才队伍③,并通过相应的培训平台予以培育。比如,美国很多高校都与考夫曼基金会联办“创业教育者终身学习计划”来加强本国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特别强调终身性和实践性。英国高校对创业教育师资的要求更为严格,主要按照课程的两种不同性质分别加以建设:一是设计课程的教师,原则上要求他们具有实业管理经验并曾经自主创办企业;二是讲授课程的专职教师,也要求他们具有实际的创业经验或企业管理经验。德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主要由兼职教师组成,其来源主要是创业成功的企业主或管理者,特别强调教师的创业成功经验或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
发达国家十分注重教师的实际创业能力和创新素养,看中教师本身的创业成功经验,主要按照专业化甚至专家化的方向予以发展。同时,这些国家普遍注重教师队伍持续的素质教育甚至终身教育,有的依托专门机构强化培训,有的则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来进一步锤炼。
教学各成体系。美国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可谓领先全球,从大名鼎鼎的硅谷,再到微软、惠普等世界知名高新技术企业,无不得益于发达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其创业课程已经涵盖了正规学历教育全程,而且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不仅如此,美国高校还通过打造“创业中心”支撑大学生创业实践,如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校园创业中心”、“德斯潘德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校内“创业中心”。英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则与专业课程教育结合起来,并设有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其他课程中的创业教育和课外的创业活动。④德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创业理论教育或称经典教学,是其创业教育的主体;另一类是创业学习教育,主要是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这些国家高校的创业教育各成体系,一方面注重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则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实践活动,有的通过创业项目资助的方式予以扶持,有的则以案例教学的模式加以深化。
资金保障充足。成熟的资本市场和大量的风险投资为美国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他们可以便捷、迅速地得到项目的启动资金,仅“德斯潘德技术创新中心”就为90个项目提供了逾千万美元的创业资助,从而吸引了上亿美元的产业投资。⑤英国政府坚持资金提供的主体地位,从1987年至2007年,高校创业教育发展80%的资金来自政策投资,有效避免了高校的投资风险,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的活力。德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主要通过降低征税标准甚至免收创业投资税款的方式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撑。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的资金扶持政策,都形成了符合国情的支持性系统,通过国家、市场、学校甚至民间资助等不同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其创业亟需的大量资金、催发大学生创业的激情,尽最大可能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1989年~1997年:构想酝酿阶段。该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创业教育”概念的提出,“创业教育”一经提出,随即在全球范围特别是发达国家得以实践。但我国在随后的8年时间里仅局限于理论探讨,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极少,但提出的观点却比较超前,胡晓风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在1989年发表了论文“创业教育简论”,奠定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研究基础。这篇论文中提出,创业教育“以培养合理的人生为宗旨”,并进一步通过培植生活能力、培养劳动能力以及发挥创造力等三个方面阐述创业教育的目标,作者还探讨了创业教育的三大原则:科技、教育、经济三结合的原则,德育为本、创业为用的原则,学问与职业一贯的原则。此外,还有学者以职业创业教育、全民性创业教育、农村职校创业教育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了创业教育的目标、内涵、方式、途径等内容。
回顾理论探讨初期,由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和创业实践教育的缺位,导致这一阶段的研究范围狭窄、研究成果极少,而以胡晓风为代表的学者则提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学术成果,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98年~2009年:实践摸索阶段。教育部在1998年12月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首次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清华大学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在实践层面探索创业教育。1999年,、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联合举办了全国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至今仍然是全国高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在2000年“全国高校技术创新大会”上允许大学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之后,更在2002年将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列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不仅如此,随着2005年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开发的教育项目―“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在我国首次开展,有了直接为我国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的专业平台。此后,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伴随着创业教育实践在全国高校的推进,理论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知网刊载的论文达3293篇,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模式的总结梳理、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及融合研究以及对创业教育目标理念的深入探讨。
2010年至今:实践发展阶段。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检测跟踪体系建设等方面作了全面部署,并强调了创业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就创业扶持政策、资金投入、创业培训、创业信息服务等方面出台了指导性意见,这可以视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大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截至目前,我国形成了教育部高教司、科技司、学生司和就业指导中心“四局联动”机制,初步搭建了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政策保障和信息服务的“四位一体”布局,全方位保障高校创业教育向高层次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KAB创业教育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截至2013年,已设立数十个“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共在1200多所高校培训了师资,在1000余所高校开设了专门课程,在200余所高校成立了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超过100万大学生直接参加了课程学习。可以说,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快速完成了构想酝酿和实践摸索阶段,在国家的大力推行下正在朝着新的方向稳步迈进。
当前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从无到有、从构想到实现再到迅速开展,走过了不寻常的发展之路,对我国大学生创意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然而,根据教育数据咨询研究公司麦可思每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2010届1.5%,2011届1.6%,2012届2.0%,尽管呈逐年上升态势,但总体上创业的比例仍然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高校创业教育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据麦可思《2013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在2012届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60%左右的创业资金的来自父母或亲友,25%左右来源于本人积蓄和银行贷款,而由政府提供科研基金、创业基金或优惠贷款等资助的比例约为1%。放眼全球,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成功,这些国家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乃至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教学课程体系以及社会、国家层面的政策保障等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
升级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任何政策举措的制定和实施,都要适合本国国情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进而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高校创业教育也是如此。只有立足我国国情,在总结梳理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高校特点的创业教育战略,进而提升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最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突破落后型理念,奠定创业教育的基础。当前,我国高校虽然如火如荼地开展创业教育,其规模化效应也日益显现,然而在对创业教育的理念、目标等根本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功利性,很多高校甚至政府部门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划上等号,试图以创业率来拉动就业率,由此而产生的师资来源简单、课程没有体系、资金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又进一步使得创业教育偏离方向。笔者认为,创业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绝不能以短期的拉动就业率为目标,而在于立足长远、立足人的发展,培养大学生以企业家的思维考虑问题,通过一系列创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创业实践的开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为未来培养一批企业家提供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
打造专业化师资,看中教师的实际创业能力。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师资有着鲜明的特点,即强调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看中教师的实际创业能力甚至业绩。反观我国高校,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师资培训,更谈不上具有成功的创业经历,有些高校聘请的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又没能形成规模效应,对于创业教育极为不利。笔者认为,首先,国家层面应当加快“创业学”学科的设置以及“创业学”理论研究的引导,通过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创业理论的创新带动师资队伍的培养,源源不断地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研究能力较强的教师。其次,国家及高校层面,应对现有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通过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来设定准入门槛,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提高教师的创业能力,还可以吸收一批创业成功的高校教师任职,从整体上推进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水平。最后,可以借鉴德国的兼职教师模式,即直接聘任创业成功的企业家以及具有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担任兼职教师,作为专职教师的有益补充,达到多元融合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形成体系化课程,强调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尚在摸索阶段,只是就创业教育开设创业课程而没能形成有效的体系。首先,应当将创业教育纳入高校课程建设整体规划,改变过去主要由学生工作部门或者就业部门“单打独斗”的现状,更好地谋划创业教育布局,进而更好地配置教育资源。其次,应当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按照学科类别和专业的不同,规划适合本学科/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这样的创业教育因为紧密结合了学生所学的专业,更有针对性和生命力,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创业教育,为将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自主创业夯实基础。最后,还要注重处理好创业理论学习与创业实践学习的关系。一方面,应当传授基本的创业理论知识,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还要强化学生的创业实践,整合已有的“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等教育资源,形成强大合力,连同创业理论教育一起整体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提供规模化资金,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没有充足、长效的资金保障,大学生创业活动将举步维艰,而过去主要依靠父母亲友资助创业的模式,也很难大规模开发大学生创业的潜力,这时,依靠政府、民间、高校的资金力量建立多元融资体系,就显得势在必行。首先,应当建立多元融资体系,建立各种级别的“大学生创业基金”,一方面可以作为项目的启动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延伸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金。其次,应当调动银行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政府应当出台优惠政策,对一些微利项目承担部分甚至全部的银行利息,为大学生自主创办的小微企业铺平发展道路。最后,还应当注重对创业教育本身投入充足的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师资队伍的培训、学生实训等,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投资兴建和使用,使得课程开展、师资提升不是一句空话。这样,有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创业教育的师资培训环节、学生实训环节,甚至大学生自主创业环节都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企业家思维的储备人才,才能激发更多的大学生从事自主创业活动,从而整体推动创业教育上新水平。
(作者分别为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南京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教育管理科科长、副研究员)
【注释】
①刘帆:“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模式及其趋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②尚秀丽:“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可鉴之处”,《人才开发》,2011年第5期。
③李丽芳:“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评析”,《高教探索》,2012年第4期。
④孙珂:“21世纪英国大学的创业教育”,《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