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6 18:06:12
导语:在人才培养项目工作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网络技术;岗位需求:校企合作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需要获得大量的信息来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网络和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为人们获得这些信息提供了条件,由此社会对于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高素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是我们每一个从事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的高职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为例,探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2、按照岗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模块
在制定本专业人才方案前,我们对省内多家网络公司、软件公司和一些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大量地调研,以此来了解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通过调研,结合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特点,我们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网络工程”、“中小型网站开劣与维护”和“企业网络维护”三个方向,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这三类岗位的岗位要求,将专业课程教学设置为相应的三个模块,这样学生既可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将来的就业取向,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去重点学习相应的模块。
3、引入开源软件课程
目前国内使用的软件大多是以微软的Windows平台为基础的,导致国内各大中院校在计算机相关教学时,无论是在计算机基础、服务器配置、软件开发和应用软件使用等方面,也都是以Windows平台为基础。微软公司开发的软件,使用简单,开发效率高,但使用它的费用也是高的惊人,对于一个中小型单位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从而导致盗版软件的泛滥。随着国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日益重视,盗版软件也将逐渐退出市场。
开源操作系统和大部分开源软件是免费的,遵循开源协议开发的应用软件成本低,非常适用于中小型单位。开源软件项目已纳入到国家科技部“十二五”规划中,随着开源软件项目不断推广,社会对开源软件人才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因此,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开源软件课程引入其中,比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加入Linux基本操作的内容;阿络操作系统课程,以windows Server为主介绍各种网络服务的配置和应用,同时开设另外一门课程介绍Linux环境下网络服务的配置和应用。通过引入开源软件课程,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
4、紧跟社会发展,将新知识、新技术引入教学中
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进步,导致网络和通信技术高速地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一味地按照传统给学生讲述一些过时的、落后的技术,将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因此我们在选修课中开设了网络新技术、网页制作新技术等课程,将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地带到课堂。同时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专业地发展,将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物联网产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中,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培养方案中,比如开设了物联网概论、无线通信技术等课程。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方面扩大了学生未来就业的范围,同时也锻炼了师资队伍,为学院将来开设新专业提供了师资储备。
5、教学组织与实施
5.1 聘请企业专家给学生授课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面向企业的用工需求去培养人才,在企业一线工作的专家是最了解企业需求的,对企业中所使用技术也是最熟悉的,把企业专家聘请到学校中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方面企业专家丰富的工作经验非常吸引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方面企业专家的现场经验,也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少走不少的弯路。同时把企业专家聘请到学校来,还为专业课教师提供了与企业专家交流的机会。教师与专家面对面地交流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了解企业需求,根据企业需求更改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专家共同对企业中的一些项目进行研发。这些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企业专家大多工作繁忙,尤其是IT业的企业专家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聘请企业专家授课时并不要求专家整学期的来学校授课,而是采取多种形式来完成企业专家的授课,在专家有时间时,在保证教学计划完整、合理的前提下,将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交给专家来讲授;还有—种形式是请专家来学校举办专题讲座,介绍企业一线所使用的新知识,新技术。
5.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为企业服务,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需要,我们在授课时将企业已经完成的案例拿到课堂上来,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同时与多家网络公司合作,在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工程或项目,比如企业将一些小型网站的制作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学生参与企业所承担的网络工程项目等。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的工程和项目,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岗位对自己的要求,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主动性。
5.3 团队合作,自主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根据专业方向,我们组建了三个工作室:网站设计维护工作室、网络工程工作室和网络维护工作室。各工作室配备优质资源,教师负责安排工作室的工作计划和挑选可以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学生,模拟企业用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定期进行考核,对已进入工作室,但不能完成工作室任务的同学要求其先离开工作室,对未能进入工作室,但在自己的努力下,成绩提高快,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吸纳进工作室。各工作室安排负责人,由负责人独立管理,给组员按工作计划安排任务,整个工作室以团队的形式配合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只起到一个安排计划、指导和考核的作用。通过设立工作室,一方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从而确定培养目标。从2009年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该专业明确了职业面向,即“广告行业一线的设计、制作和策划工作”,从而确定了“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相关领域工作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在广告相关公司作为广告技术人员从事广告设计、制作、策划工作的,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的高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设计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要设计出体现相应职业能力要求的项目任务与工作过程,选择合适的载体和形式。
(2)课程目标。
通过职业能力分析,将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的职业岗位能力归纳为一个学习领域,即为课程。职业教育中每一门课程都有相应的课程目标,通过一门课的学习要达到培养学生在职业岗位(群)中某些方面的能力。《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新制定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广告策划的工作流程,能够进行策划工作的组织、分工和实施;掌握广告调查与分析的方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能进行广告定位和主题策划;能广告诉求进行广告创意,并以准确的艺术手法予以表现;掌握广告预算和广告媒体的运用,并最终形成广告策划书。培养学生制订工作计划、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的能力。”在这个总体目标下,还包含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个方面具体内容。教学设计需要把课程学习的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对所要达到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4)行业发展现状。随着广告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告新媒体的不断翻新,企业和消费者的品牌意识的不断增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广泛应用,给广告信息的制作和传播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告的形式呈现出百花齐放态势。与之相应,广告策划和创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新观念、新形势层出不穷。教学设计要与时俱进,以最新的理念、技术、工艺和形式来与市场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与社会实际工作无缝对接。
2教学设计
2.1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整体设计的模式常用的有四种:层进式、循环式、对应式和平行式。基于以上的教学设计的依据,根据教师本人的从业经历和可利用资源,本课程采用循环式模式设计,选择3个大小不同的项目,每个项目都包括课程的全部任务所构成的完整工作过程,且工作过程基本一致。各项目之间可以彼此相关,也可以无关,项目的难度从简单到复杂,简单的项目较多时间学习和练习,后面越做越快。3个项目的训练目标中既有重复的部分,也各有侧重。在多个项目的反复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得到确立和巩固。项目1“优乐美奶茶”校园推广平面广告策划为虚拟项目,选择学生熟悉的产品进行广告策划入门训练,限定校园市场的广告对象,也降低了学生进行广告调查等相关工作的难度,学生易于操作。项目2品牌形象影视广告策划为广告征集项目,选择当下社会征集或者广告大赛的题目作为切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通过高规格、高强度的大赛来历练学生的团队协作、抗压等素质能力。项目3“亚贸广场”周年庆典整合营销策划为真实项目,由教师带领学生与亚贸广场企划部门接触,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客户需求做相应的策划工作。
2.2教学过程设计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核心价值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并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总结经验。学生如果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不付出努力去自主思考、自主学习,那么这种教学方法也难以贯彻下去。在整个过程中,虽然有“六步法”的模式,但根据不同课程性质,可酌情增减。在我的课堂中,学生自主寻找资讯来构建自己完成任务的所需要的技能,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内容,责任人和完成时间,小组开创意会共同讨论确定策划思路,最终形成方案,并ppt汇报。整个过程学生自己安排、学生自己管理、学生自己完成,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体现其主体地位。
2.3教学考核设计
关键词:数控加工技术与编程;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进一步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彻底改变教与学分离的现象,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多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就业技能;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技能培养和考核,突出职教特色。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数控加工技术与编程的教学模式是以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在一体化教学法的实施中,项目任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项目任务设计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教学实施的效果。行为导向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项目精选、目标确定、情景设置、小组分配、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在具体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项目的选取;创设情境;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1.“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过程
实施过程通过一体化教学来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建立数控实训车间。(2)任务的下达及工作计划的制订。学生收到任务书后,每个小组都要经过自主学习、讨论,制订具体的工作计划。(3)工作过程。制订完工作计划后,学生需提交材料及工具申请,获得准许后到教师处领取所报材料及工具,开始进行数控车削加工,通过加工过程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4)项目验收及评价。学生加工完毕后,由教师带领进行项目验收,相当于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查。
2.教师指导过程
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是一体化教师,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合为一体。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1)对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先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当学生遇到困难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才解惑。教师可以采取集中讲解、个别辅导、示范等方法进行解惑,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学习目的明确,注意力集中,学习效果显著。(2)实践操作的指导。对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操作的不规范性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操作要领。
3.考核方法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以完成项目任务的情况为依据。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是由学生本人进行自评;第二级是由各小组成员根据每一组员对本组活动所作出的贡献和实际表现进行互评;第三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最后由教师综合三个级的评定情况,给出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评价。
三、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教学做一体”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目前职业教育界推崇的教学模式,有其独特优势。
1.教学观念的转变
项目教学法注重实践,但并不否定理论,而是结合工作任务来讲解理论,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的技能和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必需、够用、实用”的理念。
2.氛围的营造
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学习为单位,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因此教师要根据心理学原理,善于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想象力,提高其团结协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3.教师职业素质的提升
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教师本身也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因此教师要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职业技术院校要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合理师资结构。
4.学习观念的转变
学生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是真正的主体,学生根据项目任务的要求积极参与,激发了“我要学”的学习动机。因此,学生不应该再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安排该干什么,而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在此之前要主动阅读和了解要进行项目的相关内容,明确自己在项目中的定位、目标任务,增强责任感。
5.项目的评审
项目完成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审,因为项目成果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辛勤劳作的结晶,教师要以鼓励和赞扬为主,中肯地对项目成果给予评价。项目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因此,对学生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以及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提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更加重视教学方法。要培养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教师就要转变传统观念,在教学中大胆引入能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新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教学做合一”是行之有效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训练;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3-02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在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础上拓展而来的。教育部高教司于2006年11月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首次在国家层面上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旨在通过创新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计划于2006年开始在部分高校试点,2011年开始,教育部决定把原来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把原来的“创新性实验”一个项目拓展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三个项目。
一、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组织形式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下面简称“创新计划”)是面向本科生(1至3年级学生),以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的形式展开的科技立项项目,一个项目一般限3人参加。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由选题,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的设计、准备、实施和项目完成后的总结等一系列工作。创新计划目前只对部分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开放。中央部委所属高校的申请计划直接向教育部提交,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地方所属高校需要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推荐,向教育部提交申报计划,再由教育部组织专家论证通过。
二、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目标
教育部最新下发的教高函〔2012〕5号文件明确指出:“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
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与管理
1.提高全体认识,做好宣传和申报组织工作。各级组织部门要注重引导学生申报项目和参与训练过程,认真做好项目申报的宣传发动工作,向学生宣传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背景、形式、要求、目的和意义等。在申报项目时,力求学生自愿与选拔相结合,一般要求申请者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择优录取,选取创新性强的优秀方案向上级推荐。
2.制定配套管理措施,政策上保驾护航。学校不仅要从政策上大力支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活动的开展,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使大学生创新计划进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此,可以考虑把创新项目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参加项目的学生能由此获得一定的学分。对于通过创新计划认定的项目,可替代部分与专业教学相近的实验或实践课程学分,通过验收的项目计算第二课堂学分。此外,学校可制定相应的评奖、评优和免试研究生的优惠、倾斜政策,引导和鼓励学生多产出创新成果。
3.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为创新计划实施提供物质保障。各高校可以依托学科优势,建立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结合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托国家或省级教学基地、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实验区等等,建立本科教学与学科建设密切结合的教学体系,推进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开放学校创新实践教学科研基地,实施自主型、开放性的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为学生创新训练实施提供良好外部条件和物质保障。
4.加强跟踪管理工作,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对于获得批准的项目,要狠抓落实,切实执行。把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中期检查、终期答辩工作列入到学校本科教学督导的工作计划。组织专家认真做好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听取项目中期汇报,并跟踪后续工作成果。在进行中期检查时,特别要注意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如学生在项目进展中碰到困难,更改题目、更换指导教师等,要及时了解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创新计划提供师资保障。鼓励校内教师,特别是有科研项目和科研实力的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计划的导师,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创新训练和实践,可以实行双导师制。定期组织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参加全国经验交流会议,多方接受先进的组织和指导经验,组建一支稳定的、既有科研项目实践水平又有指导学生实践经验的优秀导师队伍,为有效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提供可靠的师资保障。
6.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不断探索新路子。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创新文化氛围,为参加创新项目的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支持有创新计划项目的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和共享资源的机会,探索一套从大学生创新计划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四、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思考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举措,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创新人才培养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执行一个项目就能完成的工程,而是需要大学阶段一系列的综合训练培养才能达到目标。因此,高校应该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为契机,大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下面我们就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提出几点探索性建议:
1.重视基础教育,谨防拔苗助长。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要特别重视大学数学、英语和计算机三门基础课程的教学和训练。由于学生在大一时就可以参加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很容易导致学生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项目中,导致只重专业、忽视基础的倾向。如果不及时引导就很容易助长急功近利的风气,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反而容易造成人才的夭折和损失。
2.把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首先,教师必需牢固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一套合适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引向探究历程,把创新意识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研究事物,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敢于质疑,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其次,教师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把学科前沿的内容不断地注入教学内容中,把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与研究方法带入到课程教学中。
3.搭建多种科技竞赛平台,建立团队式创新活动机制。充分利用各种科技竞赛平台,如“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等,在科技竞赛平台上,学生通过亲身设计、制作和运行各个环节的技能训练,激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借助各种竞赛或创新训练计划建立相应的竞赛或项目组,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协作完成实际任务。利用学生社团建立各种创新团队,近年不少高校在这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华中科技大学的dian团队、联创团队等都是十分成功的例子[2]。
4.做好拔尖人才的发现、跟踪和持续培养工作。对于从各种竞赛或项目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要及时发现,跟踪服务,重点培养。对这些学生可以实行特别的精英培养模式,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的跟踪培养方案,例如,配备专门的导师、提前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或提前跟着导师做实际课题等等,让他们成为更优秀的拔尖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
人事工作计划1
为配合公司__年度目标的达成,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管理的计划性,行政人事部现制订__年度工作计划,并遵照计划开展具体工作,更好的协调各部门的运作及支持公司的决策,协助各部门达成公司__年的工作目标,以下是年度计划中x月的工作计划:
一、人员招聘
(一)思路分析
1、__年是公司成立的第四年,也将是快速发展的一年,人力发展将迅速增加,并逐步到位。
2、利用公司的招聘、薪酬政策和春节后人力流动高峰期的机会,补充基层、中层,尤其是本行业优秀人才,作为人力资源更替、补充和培养储备。
3、实行内部培养和晋升,提拔和任用有上进心、不断学习和提升的内部员工。
(二)、目标概述
公司目前属于发展期,__年总体目标首先要考虑满足岗位需求,再考虑人才储备,实现梯队建设。(三)、具体实施方案
1、熟人推荐:包括员工推荐,在公司工作,且技术熟练程度较高,已通过努力实现个人工资目标,推荐适合公司的优秀人才共同发展,公司将给予一次性奖励。
2、网络招聘:继续和前程无忧招聘网站合作。
3、海报招聘:主要面向基层人员招聘。
(四)、实施目标注意事项
1、招聘渠道拓展:竞争对手挖人。
2、调查了解竞争对手企业薪酬福利等情况。
3、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与用人部门沟通,及时准确了解需求:进行招聘宣传:制作招聘海报。
二、绩效考核
(一)思路分析
绩效考核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考核指标的科学性;二是,一种管理习惯的形成,养成行为习惯,关键在于坚持和制度保障。
(二)目标概述
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处罚未完成工作指标和不尽职尽责的员工,而是有效激励员工,不断改善工作方法和工作品质,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持续不断地提高组织工作效率,培养员工工作的计划性和责任心,及时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调整改善,从而推进工作成果达成。
(三)具体实施方案
1、继续完善绩效考核配套制度及文件。
2、补充、修正已有岗位和新增岗位考核指标。
3、重点对考核结果进行评估,对考核形式、考核项目、考核结果反馈与改进情况进行跟踪,保证绩效考核工作良性运行。
4、推行过程是一个贯穿全年的持续工作,行政人事部完成此项工作目标的标准就是建立合理、公平、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四)实施目标注意事项
1、绩效考核工作牵涉到各部门、各职位、各职员的切身利益。因此,在保证绩效考核与薪酬体系链接的基础上,要从正面引导员工用积极地心态对待绩效考核,达到通过绩效考核改善工作、校正目标的目的。
2、绩效考核工作是一个沟通的工作,也是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在操作过程中注意纵向、横向沟通,确保绩效考核工作顺利推行。
3、绩效评价体系,并不是行政人事部的单独工作,在操作过程中,应以部门负责人为主导,听取各方面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法。
三、培训发展
(一)思路分析
目前,各企业对员工培训重视度不够、力度不足,培训管理制度约束力不强。
(二)目标概述
1、员工培训和开发是公司着眼于长期发展战略必须进行的工作之一,也是培养员工忠诚度、凝聚力的方法之一。
2、通过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员工的工作技能、知识层次和工作效率、工作品质都将进一步加强,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具体实施方案
1、对现有核心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进行整体素质测评,确定员工整体素质情况,配合岗位素质要求和工作职责,确定其待培训的方面。
2、重点培训内容:管理知识、工作沟通、企业文化、工作技能、制度培训、新员工培训等。
3、向员工讲解内部发展渠道:内部职称发展
行政级别发展(普通职员、主管、经理……)
个人薪酬发展(根据级别制订)
内部横向发展(部门、岗位调整)
4、向员工描绘企业发展远景和员工事业前途,关心员工心理需求,根据员工特性制定适合的职业发展规划,这是稳定员工的有效方式,当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都会提高。
四、薪酬福利、员工关系
1、薪酬福利
根据公司行业进行薪资方案的评估,制订适合企业的工资标准,福利发放可采取多样化形式。
2、员工关系
员工关系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反映在员工队伍稳定性上,员工关系应该包括企业和员工、上级和下级、员工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员工关系,不仅是公司良好社会形象打造的一个方面,更是企业寻求长期发展的重要支柱。20__年的构想,准备采取座谈、聚会表等形式,引导员工与公司多进行沟通,拉近企业与员工、上级与下级、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距离,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人事工作计划2
1、上半年基本能完成公司各部门所需的人员增补计划,满足各部门人力资源需求,人事行政专员工作计划。下半年由于客观因素造成人员紧缺,不能满足各部门人员需求量。
2、近期我司人员流动较为频繁,公司职(员)工人员鼎盛时期达到389人,现在人数是356人。与过去相比,人员流失比例为8.5%。究其原因,分析有二:
1)人心向背;
2)春节返乡。
针对此问题行政部及各部门管理人员应从多方面查找原因。并要多和员工进行交流、沟通,尽量减少人员流动量。
3、关于新进员工入厂的相关培训只是口头培训,未做到文件化。
4、尽量和各部门人员合理协作,对于关于财务方面的房租水电尽力协作。
5、今年也加强了员工的消防、安全方面的知识培训和现场模拟,同时对于公司的消防和安全设施和设备也进行了不定期的检查。
6、在20xx年同时公司也倡议所有员工参与到“抗震救灾”的活动中,把所有员工的爱心也奉献给同胞。
7、关于现阶段宿舍管理评分制度没有继续执行,导致宿舍管理及清洁卫生不是很理想。
人力资源工作对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公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需要公司上下通力合作的工作。各部门配合共同做好,因此需要公司领导予以重视和支持。
人事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针对员工适应潜力、创新潜力、改善潜力薄弱的现象,大力推进员工素质提升工程,突出高技能、高技术人才培养及专业技术力量储备培训,为公司建立具有永续竞争力的卓越企业带给适宜的人力资源。
二、编制原则
(一)战略性培训与适用性培训、提高性培训相结合。
(二)面向全员,突出重点。
(三)集中管理,统筹安排,职责明确。
(四)盘活资源,注重实效。
三、培训的主要任务
(一)结合公司新工艺、新设备、新流程,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动力,以技能鉴定为手段,以技能培训、技术比武与导师带徒为载体,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
1、开办精炼、连铸、轧钢、焊工、仪表工等个专业工种技师(含高级技师、技师、内定技师)培训班,共培训名;开展焊工、仪表工、锅炉、汽机等个工种高级工培训班,共培训名。
2、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抓好公司钳工、天车工等通用工种及部分行业工种青工技能比武培训,培养公司级技术能手名。同时根据国家、省及行业要求,组织相关工种技能大赛参赛人员的选拔与培训,培养省级以上技术能手2名。
3、大力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各单位从实际出发,为经验丰富、掌握绝活的优秀技能人才(特级技师、职责技师等)配备1名理论丰富、文字表达潜力强的员工做助手,构成1名优秀技能人才加1名高学历助手的高技能人才团队,导师向助手传授实践经验,助手帮忙导师提高理论知识,整理操作经验、诀窍、心得等,培养一批知识型与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4、选送公司球团竖炉、高炉、转炉、连铸、精炼、轧制等方面的操作骨干50名,到相关同类企业现场跟班培训,学习、了解先进的操作技术与方法。
(二)充分利用内外资源,大力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与技术提升培训。
1、发挥培训中心作用,分层次开办计算机应用提高、计算机三维制图、液压技术、变频技术、PLC、英语等培训班。
2、结合新产品开发,有计划聘请内外专家讲授“”知识,开展技术专题讲座次;结合现场工艺与设备,从设备厂家聘请专家来公司开展高层次的液压技术、变频技术、特殊仪表等专业的现场培训,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传播。
3、加大送外培训力度,有计划地选拔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公司等国外先进企业进行对口岗位培训,派遣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为公司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带给智力保障。
(三)适应公司发展与管理提升的需要,加强公司所需各类管理人员的培训。
1、根据省委、省国资委、集团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有计划地选拔高、中层管理人员人送外培训,进一步提高高中层管理人员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潜力。
2、加大各层级管理人员脱产轮训的力度。对新近提拔或拟提拔的中基层管理人员进行任职资格培训;以MBA核心课程为主要资料,结合公司管理实际与要求,举办一期为期1年的中层管理人员脱产轮训班;以基层管理理论与实务为主要资料,举办二期6个月以上的基层管理人员脱产轮训班;继续以《企业班组长培训教程》为主要资料,在班组骨干人员中组织5期、脱产1个月的培训;通用管理潜力与专业管理潜力相结合,举办一期脱产6个月以上的采购、营销系统人员培训。
(四)分层次继续开展各类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适应性与提高性培训。
1、根据各管理体系认证的要求,采取集培办班方式,继续分层次开展20xx余人的内审员、相关管理人员、关键岗位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取证、复证集中培训;采取自主办班、班组学习、网上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法律法规、文件体系的全员培训,培养员工的质量、安全与环保意识。
2、为规范设备管理,减少设备事故,外聘专家举办一期以高、中管理人员、设备科长、专业点检员为主要对象的规范化点检定修培训班;采取自主办班,开展以TPM设备管理知识及简单的设备维护、设备管理规程、应急预案、岗位职责等为主要资料的设备操作与维护人员的培训。
3、配合公司持续改善工作,继续做好人员的培训与系统各级用户培训。
(五)做好人员储备培训,根据项目规划提前开始培养大高炉炉长、工长、转炉主炼钢工与摇炉工、精炼连铸班长等关键岗位人员。
四、实施策略与保障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现代培训理念,营造全员学习氛围。
公司将透过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介的宣传报道,促使各级管理者深刻认识到“培训开发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培训是生产的第一道工序”,培育开发下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自觉站在公司建设具有永续竞争力的卓越企业的战略高度重视员工的学习和成长。
同时,公司务必整体营造出“需要学习”的氛围,促使员工真正认识到“适应岗位要求,提升自身素质、是每位员工的职责和义务”,培训是帮忙员工提高生存潜力和岗位竞争潜力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员工学习的主动性。
(二)完善培训制度,加强考核与激励,健全培训管理体系。
1、适应公司管理变革和人力资源管理集中的要求,优化培训管理流程,修改并完善《员工培训开发管理办法》等有关培训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提高培训开发的效率。
2、加强计划管理,严格考核,保证培训效果。将所有培训分为公司集培、单位自培、送外培训,集中管理,严格按经济职责制考核工作要求定期对培训中心、各单位完成培训计划及培训效果的状况进行检查考核;同时加强对培训员工的考核,将员工培训结果与待遇、使用挂钩。
3、完善培训奖励措施,对培训效果显著的项目实施单位、优秀学员、优秀教师(含兼职教师)进行评优并给予必须奖励,同时提高兼职教师培训授课及师傅带徒的津贴标准,鼓励员工传授知识与经验。
(三)对内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技术部门优势,提高自主培训开发的潜力;对外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培训资源互补,满足高层次培训需求。
1、进一步发挥培训中心在通用专业(工种)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培训方面的作用,多渠道解决培训基础建设资源,提升培训中心在通用工种技能培训硬件设施水平,满足员工基础技能训练的需要。
2、发挥技术中心、信息自动化中心、检修中心等单位(部门)在现场技术、现场操作方面培训的优势,将其资源纳入公司有关专业(工种)现场技术、技能培训资源管理范围,确保公司所需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3、从公司整体利益出发,打破单位(部门)界限,充分利用现有及闲置资源,促进同工种不同单位之间相互学习、交流与培训,实现培训资源共享。
4、加强外部培训信息的甄别,选取与优秀的培训机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加强与等兄弟单位的相互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四)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者队伍建设与培训教材开发工作,为培训带给合格的师资与有效的蓝本。
1、聘请专家来公司对内部培训师(个性是兼职教师)、考评员、培训管理员进行专业训练,提高培训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
2、组织公司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开发一批贴合公司装备、工艺技术实际的培训资料,加速完善试题库、案例库,满足培训需要。
3、发挥培训中心专业优势与业务特长,使其为各单位的自主培训带给业务指导。
(五)加强过程管理和监控,确保培训质量。
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按培训质量管理标准进行管理,重点抓好培训准备、培训实施、考核评估等“三个环节”,一方面督促培训职责单位根据需求做好课程设计和师资选聘,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与质量控制,严格对学员的考核;另一方面完善培训效果评估方式,从学员反应、学习成绩、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测定培训满意度。
五、有关说明
(一)公司所有主要培训(含公司集中培训、各单位自主培训、送外培训等)均纳入本计划(具体培训项目见附表),其他临时性培训按计划外培训管理。
(二)涉及党建工作、工会工作的有关培训项目列入公司党校计划,日常性的政治学习、班组学习列入“”范畴。
【关键词】石油特色 实践育人 对策与建议
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国际上争夺石油资源的竞争,实质上已表现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科技人才的竞争。但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石油教育未能发挥出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与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石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如:培养目标模糊,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偏重理论课教学,忽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对有利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缺乏尝试与创新,教学手段单一;在教学条件建设上,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少,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率低。显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影响了石油石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对传统的石油石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强化实践育人。开展有效的实践育人活动是石油高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走出传统精英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误区,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走出石油高校特色办学之路的必然选择。
一、充分认识加强实践育人的重要现实意义
实践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开展有效的实践育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开展有效的实践育人活动,是高校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走出传统精英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误区,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
二、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整体规划
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紧密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突出石油石化教育的优势与特色,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提高实践教学环节占教学计划总学分(学时)的比例。
(一)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专题项目立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推进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大学生学科竞赛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把创新创业训练,以及创业实践项目作为选修课程全校开放。
(二)推进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开放性创新实验室建设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开放范围。建设多功能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实验教学中心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实验项目管理,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设创新实验室,使之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
(三)提高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强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加强与石油石化企业的深度合作,推行以就业为导向校企联合指导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由校内指导和企业指导教师组成“理论”加“实践”的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现毕业设计与企业实训的结合。严把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资格审查和选题关。落实对学生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前的安全和纪律教育工作,做好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安全管理。组织督导组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分阶段、全过程的检查和监督。规范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工作。
(四)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提高育人实效
充分发挥学校依托石油石化办学的特色与优势,以及地处大庆油田的地缘优势,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明确专业实习目标,深化实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式的改革。学校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向学生免费开放,并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和成果孵化基地。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项目课程;教学实施
在国外为了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和使用成本,缩短培养周期,很多计算机人才都是通过职业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来培养的,对大多数IT职业人才来说,主要的能力是“做”,而不是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理论、进行计算机科学研究。所以,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应以应用性、标准性和针对性为主,在教学方面,学生实践是主要模式。教学不应按照从基础理论到专业理论,再到专业实践的路径[1]。而是把顺序颠倒过来,先从“做”开始,在做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所以,项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起重要作用,本文重点探讨如何进行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1项目课程的特点分析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和贴近度,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2]。项目课程有下列几个明显的特点:教学内容符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教学环境模拟实际工作环境,教学内容直接来自或高度模拟实际工作,教学过程符合实际工作过程,以工作过程为线索划分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逻辑结构,把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融合于教学项目中,以IT职业岗位工作评价标准来评价项目课程的教学效果。
2项目课程的开发途径
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途径与学科体系课程相比相对比较复杂。项目课程的开发应具有以下几个内容:
项目课程的开发首先必须进行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工作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得到课程的门类、课程的结构,只有进行系统的、有效的工作分析,才能准确把握工作结构。通过工作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群,形成课程体系,划分课程的边界;在课程的边界划分过程中确定课程的目标定位与功能,确定课程和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3]。根据课程的目标定位,详细分析课程担负的实际工作中的工作任务,设计和确定课程的结构,设计课程应包含的项目个数,确定项目和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课程内的项目可以是一个IT职业岗位的一个工作内容、一种服务、一份计划、一份需求分析等,如一个网站的开发。项目内容应包括完成项目所需的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提示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拓展性的知识,以及完成一个项目应具备的、项目应经历的一系列过程,如步骤、时间、经费预算等。接下来是教学环境的准备,教学材料的建设、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教学的评价等课程建设内容。
3项目课程的教学策略与实施步骤
教学策略的确定是项目课程教学实施的重要内容。项目教学法是项目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技能并建构理论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具有:有应用价值的项目、学生自主性、有计划的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相应的社会情境、教学内容的多元性等几个关键要素。
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每个项目的工作任务,然后根据工作过程组织实施教学。本文认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应具有以下几个步骤:①确定工作任务。即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背景下,确定课程每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实际上在课程开发的时候就应该完成;②项目分析。在教师的主导下,分析项目的工作活动内容或工作任务,分析本项目在课程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分析学生通过本项目的训练与学习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③制定工作计划。在项目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完成本项目的具体工作计划,由学生主导、教师辅导;④尝试完成工作任务。学生自主探索性开展项目工作,发现困难、提出关键问题;在教师的指引下查阅并理解和记住完成项目所需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⑤实施计划、完成项目。由学生为主导,根据工作计划、工作分工和工作规定的时间,以及项目完成的规格要求,完成工作任务。⑥项目检查评估。项目完成后开展学生自我评估和教师评价;⑦项目总结和资料整理。对项目的完成过程进行总结,对项目工作用到的技术资料、知识素材等进行分类整理,教师主导;⑧课后练习。教师设计和布置类似的项目,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4项目课程教材结构设计
教材开发是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核心内容,项目课程教材的结构设计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来定。本文把项目的结构总体上设计为以下几个部分:项目引言、项目名称、项目概述、项目学习目标、项目相关知识、项目工作计划、项目实施、项目技术提示、项目小结、练习设计、参考资料等。根据项目的性质,一般情况下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工作任务,但一个项目内部也可再细化为若干个工作任务,项目中的任务相当于传统教材中的节。每个工作任务也可以有自身的组成结构,工作任务的结构可以参照项目的结构来简化设计。
项目引言的作用在于引出项目的性质、地位和属性;项目名称是一个项目的标题与行动纲领,在命名时应注意以工作内容语言来命名,并注意与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结合;项目概述是对项目工作活动内容或目标的准确概述;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项目相关知识包括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以及扩展性知识,在教材中这三部分知识可不进行具体的区分,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出现,但不应有所缺失;项目工作计划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为完成项目而设计的工作进程;项目实施是用来指引学生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项目工作的实施,可以包含具体的工作步骤;项目技术提示是针对项目实施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而安排一些技术提示点,指引学生的行动;项目小结是在一个项目完成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提高;练习设计是通过相关类似的项目课题的设置来考察学生对本项目的学习情况、掌握的程度,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本项目的教学目标;参考资料是为了促进项目知识的学习而选取的类似案例、相关资料,案例选取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切合性和启发性。
5项目课程教学评价策略
项目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三方面。其评价标准要立足社会需求,教学的成功与否要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岗位工作能力、能否真正胜任具体的岗位工作为标准。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标准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其评价的主体主要是学生和教师。其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要着重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并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
对学生来说,基于项目的学习与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学习评价。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真正做到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良好结合。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对自己进行评价,总结自己在整个项目学习中所做的工作,学到的知识与自己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并且可以对完成项目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在作品展示中,可以对自己的作品及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与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反思自己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以及不足,从而找出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推动作用。
6项目课程与企业合作建设的机制
项目课程的建设不能脱离实际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项目课程的建设没有企业参与将降低岗位贴近度,无法保证课程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事实已经证明,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结合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本文认为项目课程与企业层面之间的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并形成一种稳定的常规性的工作机制。
(1) 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制定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是课程建设的根本条件。专业培养目标应与企业合作进行充分认证和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项目课程的开发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是工作分析。工作分析只能在企业人员主持下,由学校教师参与完成。工作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课程的门类、课程的结构,通过工作分析可以确定哪些课程应该整合、如何整合,哪些课程的边界应该重新划分,哪些工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以及得出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等。
(2) 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内容分析。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得出的内容,一般不可能直接转化为课程,要想得到系统的项目课程内容,还要在课程门类划分、课程整合以后,再针对某门项目课程,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知识与技能分析,可邀请企业一线人员、教学一线人员进行具体的课程内容分析工作。尽量做到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职业性和科学性。
(3) 学校和企业合作设计课程教学项目。在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结构体系确定后,接下来就是教学项目的设计,解决项目的来源问题。项目课程的教学项目必须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贴近,所以教学项目最好来源于企业工作实际,可以是企业设计生产过或者正在设计生产的产品或业务。这个工作必须在企业的密切配合下,由教师组织完成。一般可以是企业提供的项目案例,教师整理形成可用于教学的项目,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描述基本是按照企业任务书的形式进行的。通过逐步完成各个项目的工作任务,达到素质教育、职业技能、知识教学的目标。
(4) 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发项目课程教学资源。项目课程教学材料包括课程教材、课程项目操作指导书、拓展性练习项目、教学案利、知识与技能辅助学习材料、教学课件等等。特别是教材的建设方面,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无法编写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项目化教材,可以说目前在市场上没有一本以岗位技能和项目教学相结合为教学目的的真正的项目化教材。
(5) 确定课程教学和评价标准。在课程标准的开发上,校企双方应以企业工作任务书为参考,重视对实训任务的每一个细节的描述。课程标准应体现“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标准内容的设计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与可操作性,在标准内容的选择上应以实践知识为主,着眼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企业人员把握工作过程和逻辑,学校教师把握教学规律和方法;由企业技术人员确定每个项目的工作任务完成标准和评价标准,由专业教师确定课程的教学进度、课时的分配、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教学标准,进而确定整个课程的教学和评价标准。
(6) 与企业合作培养课程教师。项目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师资队伍建设。项目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下面两个方面实现:一是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和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二是积极聘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专家到学校兼职任教;其中实现第一条相对比较容易,现有的教师具备较好的课程理论基础,在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能迅速提高课程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鲁民巧.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建设[J]. 职业技术教育,2007(26):25-26.
[2] 徐朔.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 职业技术教育,2008(28):5-7.
[3] 劳耐尔. 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Research on Computer Application Project Course Construction
ZHANG Zhi-jun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 Hangzhou 310053, China)
1中医药国际人才的定义
中医药国际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国际理念与国际合作意识,拥有国际背景,熟悉掌握国际惯例,具有精深中医药专业知识或较高专业技能,并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精通外语的特殊人才。
2目前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工作现状当前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初步形成了以利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专业技术人员出国(境)培训和英语强化培训为主的国际人才的培养模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2.1国际人才培养数量不足,培养层次不高培训的国际人才的数量和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有关专家指出,中国人才资源总量很大,但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而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则更少。一份对某中医药科研单位人员的随机调查显示拥有国外生活、工作或其它方面的经历的只占40%,而没有的占60%。出国目的依次为学术会议32%,短期学术交流占30%,访问学者25%,留学占13%。
2.2国际人才培养缺乏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培养形式单一在许多中医药研究院所或大专院校内,较缺乏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统一规划,这样容易造成内部培训资源的重复和浪费。此外,还缺少根据不同需求和不同层次而设立的培养计划。在接受培训的个人中,更多的是侧重外语和中医药专业外语的学习。
2.3缺乏有效机制对培训进行激励和评估从目前的培养情况看,从培训前、培训中到培训后,对于人才的选拔、内容设置和培训效果还缺少激励和评估机制,所以说培训的结果不明显。
2.4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意识普遍薄弱虽然中医药国际人才奇缺是个比较突出,甚至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尽管政府部门从宏观上制定了有利于国际人才培养的政策和措施,但在许多基层单位或部门的工作计划或规划中,还没有把国际人才培养作为重点提出,多认为和自己工作关系不大。
3加强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3.1加强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是中医药国际发展的需要中医药面临着良好的国际发展机遇。我国已经与世界上76多个国家(地区)签订了96多个含有中医药合作内容的政府间协议,48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科研、医疗、教育、服务贸易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中医药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广泛宣传。要应对机遇,最关键的是要依靠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如何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人才
3.2加强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是推动世界中医药发展的需要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逐渐成为各国民众可选择的医疗保健手段之一。许多国家已经承认中医药的法律地位;部分国家建立了专门的中医药管理机构;有些国家还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开展了中医药学历教育。随着人类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防治疾患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正在被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认可和接受,并在积极寻求与我国开展更多中医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世界卫生组织陆续制定和促进传统医药发展的战略、政策及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已通过在中国建立中医技术委员会,确立了中国在全球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了推动中医药的世界发展,使中医药造福全人类,要求中医药领域拥有大量的、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人才。
3.3加强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是促进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医药全方位走向世界,是对我国中医药自身提出的新挑战。我国中医药的自身发展需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医学技术、手段和医疗管理理念,需要创新科研思路与方法,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的理论,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水平,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促进我国中药产业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医药要通过国际化完善自身,最重要的是要靠具有国际视野和才能的人才。
3.4培养目标和原则目标:培养能够具有国际视野、开拓能力、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从数量、素质、竞争力和结构等方面加以提高。原则:普遍培养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外培养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
3.5培养方式(1)依托中医药国际合作项目,实行“项目+人才”的培养方式,通过参与项目研究和到合作方所在国进行合作研究,造就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国际人才,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与海外高水平教育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与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每年选派优秀人才送到海外基地深造,进行定向培养;(3)选派业务精干、具有较高学历和较高外语水平的骨干人员到境外机构做访问学者、开展合作研究或医疗服务,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加国外经历;(4)鼓励各类人员参加国内外国际学术会议、考察访问等活动;(5)鼓励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各类涉外培训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重点培养和普遍培养,提高外语语言能力,拓宽国际视野;(6)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开设国际化课程,营造国际化氛围,或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7)积极支持和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实习,增加处理国际事务的经验,增加国际组织运作机制的认知度,提高与国际组织有效开展合作的能力;(8)邀请国际国内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帮助掌握先进的理念,熟悉国际惯例,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
4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内容和要求
4.1思想道德和民族自豪感教育国际人才应该是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结合,国际人才必须根植于祖国文化土壤;
4.2运用外语的能力教育具有较高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专业外语能力能够满足对外学术交流、阅读外文专业文献、撰写外文学术论文的需要;
4.3业务能力、外事常识教育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国际型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所在。涉外工作涉及很多方针、政策、程序、规则、纪律、注意事项等等,需要了解并遵从;
4.4国际理解教育了解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理解国际社会公共价值理念和多元文化的礼仪、风俗。
5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
5.1外事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管理人才的出国培训工作外事部门负责出国培训工作统筹规划和对外联络,教育部门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提出出国培训计划,负责教学管理。
5.2成立“中医药国际人才管理小组”该小组可挂靠在外事部门,负责日常行政工作,人员可由外事部门、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联合组成。
5.3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指导意见或规划外事部门聘请专家,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实际需求,出台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或规划。
6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6.1制定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政策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的问题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出台针对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选拔政策、评价政策和保障政策等具体政策,以加强管理和指导,并针对培养效果建立评估机制。将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纳入工作规划中,并进行年终考评。
6.2建立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工作体制健全有关组织机构,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由外事部门、教育部门和人事部门建立协作机制。成立国际人才培养专家组,指导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双证融通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汽车维修行业中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及职业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充分结合汽车修理工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积极借鉴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理论,经过与企业专家及技能鉴定考评专家共同研究,构建了工学“三结合”,双证“四融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1 “三结合,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三结合”是职业工作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工学有机结合,即:职业岗位能力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工作内容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实际工作环境与学习环境相结合。
“四融通”是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志的技能培训之间的双证深度融通,即:人才培养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知识能力层次与职业资格等级相融通,专业学习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相融通,专业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融通。
2 以技能为核心的三级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在“三结合、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以市场调研与专业分析为起点,充分结合以汽车机电维修为主的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全面融通汽车维修工初级至高级的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专家及职业考评专家共同确立了从初级工到高级工,以技能为核心的三级人才培养目标,即:以汽车拆装与养护为主的初级工培养目标,以汽车各系统维修为主的中级工培养目标,以汽车大修及故障诊断为主的高级工培养目标。
3 “能力递进”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体系在三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下,充分结合以汽车机电维修为主的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全面融通汽车修理工初级至高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法,与企业专家及职业考评专家一同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提炼”“学习情境设计”的步骤,将典型工作任务组成的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化处理,根据职业成长和认识递进规律进行重构,形成了初、中、高三级“能力递进”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初级学习领域课程完成以汽车拆装与养护为主的初级工职业能力培养,包括:汽车构造与拆装、汽车维护与保养等课程;中级学习领域课程完成以汽车各系统检修为主的中级职业能力培养,包括:汽车电器系统检修、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汽车传动系统检修、汽车行驶制动转向系统检修、汽车舒适与安全系统检修、汽车车载网络系统检修等课程;高级学习领域课程完成以汽车大修及故障诊断为主的高级工职业能力培养,包括:汽车发动机大修实训、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检修等课程。
4 “工学交替”的课程实施框架
本专业按照依次培养汽车拆装与养护、汽车各系统检修、汽车大修与故障诊断职业能力的目标要求,结合三级“能力递进”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特点,与企业专家及职业考评专家共同构建了凸显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三轮“工学交替”的课程实施框架。
第一轮交替:学生在学习完汽车机械基础知识、汽车构造与拆装、汽车维护与保养等专业课程后,到校内实训中心完成以金工实习和汽车拆装与养护为主的第一轮交替,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技能,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汽车维修初级工;第二轮交替:学生在学习完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汽车传动系统检修等专业技能课程后,到校内实训中心完成以汽车各大系统检测与修复为主的二轮交替,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汽车检测与修复的知识技能,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汽车维修中级工;第三轮交替:学生在学习完汽车电控、汽车故障诊断与检修等课程后,到校内实训中心完成以汽车大修及故障诊断为主的实训及职业资格鉴定,并到企业参加轮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掌握汽车大修及故障诊断与检修知识技能,把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汽车维修高级工。
5 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设计
本专业各学习领域课程充分结合岗位工作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以德国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为指导,科学设计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情境,广泛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先进的理实一体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合理体现包含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为一体的完整工作过程。使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习,为了行动而学习,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学至于行。
资讯是指分析工作内容与要求,调查、搜集完成工作所需的各种信息,调配完成工作所需的人力、设备等资源;计划是指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及工作时间;决策是指在工作小组探讨和辩论的基础上,调整并选取更为合理可行的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实施是指学生在指导教师提供相关的支持下,自主地执行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创造性与灵活性;检查是指对工作过程进行监控,对工作结果进行检查;评估是指对工作过程、结果进行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科学评价。
6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为了保证“三结合、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本专业在学院逐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加强与相关企业、兄弟院校及技能鉴定机构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共享教学、生产资源,共同构建容教学、比赛、鉴定、生产为一体的开放式汽车专业实训中心。同时,聘请企业专家、考评专家到校任教,帮扶青年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打造适合专业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薄志霞.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1-4-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J].职业技术教育,2010.第8期.
[2]柏丽敏.汽车类专业职业教育“双证融通”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