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林业大学本科论文

时间:2022-07-24 13:22:40

导语:在林业大学本科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林业大学本科论文

第1篇

在学习方法上,美国十分重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比如,同样是学习语言,中国教师要求孩子把一个生词抄写多次,以便能记住这个词。在美国,教师从不要求学生抄写英文单词,而是要求孩子多看英文小说。进入美国小学的教学区,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大的图书馆,书架上不同题材的书籍应有尽有,不仅有女孩子喜爱的公主故事,也有男孩子喜爱的汽车知识、天文地理等。孩子可以根据兴趣借阅自己喜爱的书籍,教师只是鼓励学生看书,但从不干涉学生借书的内容,他们通过博览群书来学习生字生词。小朋友过生日的当天,教师会允许他们在淘汰的旧书中挑选一本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所以,读书被认为是最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中国人被灌输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理念。同时,无论学习什么,培养兴趣总是首要任务。例如,学习游泳,教练首先提供一些水中玩耍的玩具让学员去玩,等到学员要求学泳姿时再教。而在中国,教练急于讲授游泳技巧,急于让学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游泳,许多人是在不会游泳,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被教练强迫赶进游泳池,有些人因此对游泳产生恐惧,再也学不会游泳了。所以,在美国,上完几期培训班一种泳姿都没有学会的大有人在,但笔者的中国朋友中也有许多是在中国学不会游泳来到美国才学会的。同样,将同龄的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相比,常常会感到中国孩子的学习水平比美国孩子高,同样是学习唱歌,中国孩子已经掌握了专业的发声技巧,而美国孩子还处在只会用嘴来唱歌的水平,但是他们对唱歌的热情和喜爱却远远超过中国孩子。

二、通过广泛的沟通交流来拓宽学生知识面

在美国小学、中学、大学的校园都没有围墙护栏,这种开放的建筑形式可能是要暗示学生在学习上要开放视野。从小学开始,每个孩子都会在本校的学前班有个K-body,每星期教师会带着小学生到幼儿园找自己的K-body,读故事书给小朋友听。同样Middleschool的学生也经常到小学去演出或打比赛。康奈尔大学的学生也常常到当地的科技馆做志愿者,为小弟弟小妹妹们讲授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例如学习动物学的大学生会讲蚂蚁的习性;学习高分子材料的会给小朋友讲授纳米材料等。同时,学生家长也会被邀请到学校给孩子们上课,题目自定,可以讲与自己工作相关的知识。到了大学阶段,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非常多,在康奈尔大学既可以听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等顶尖科学家的报告,也可以听到哈佛等其他名校教授的演讲,也有研究生预实验的汇报等。另外,康奈尔大学的教授大部分是两个学科的兼任教授,教师跨学科跨专业,对大学本科生多学科的学习很有帮助。尤其是科研上出类拔萃的教授,常常精通两个毫不相关的专业。例如化学系的教授除精通有机合成化学以外,还精通转基因、细胞培养等生物技术。一位做营养调查的营养科学系教授,大学本科的专业却是分子生物学。由于他们拥有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常常能有与众不同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果,因而能在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上。目前,我们科研院所的实验条件已经不比美国差,但在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上还有差距,这可能与交流沟通欠缺,研究思路不够开阔有关。

三、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走进小学的教室,墙壁上贴着大大的标语“学习知识的最好办法就是应用知识”。在美国,从小学至大学的教育中,一直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知识的主要方法。从小学开始,教师偶尔会布置作业,几位学生一组,针对一个题目来查阅资料,然后做成幻灯片向全班宣讲。每位学生讲解自己做的那部分内容。到了初中,也就是国内小学6年级的时候,在美国开始上Middleschool,相当于中国的初中,到这个阶段,学习的方式与小学有很大不同,反而与大学的学习方式接近。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也没有固定的班级。几乎每天在科学课或其他课程中都要写小论文,有时要写综述(Summary)。家庭作业和小学时一样没有太多的抄写和计算,大多需要在计算机上查阅资料,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参考。到了大学阶段,学习变得非常紧张,康奈尔大学的每个学生都非常忙,因为每位授课的教授都配有助手(TA),辅助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工作,有的课程每两周一次,还有月考及每学期2~3次的阶段性考试和期末考试等。学习的扎实程度和中国的基础教育很相似。考试的题型也是选择、填空、问答等,但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不仅要求记忆知识,更要求运用知识。在大学阶段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讲话任意提问,教师会在授课后专门留出5~10分钟的时间供学生提问,与学生自由平等地探讨学术问题。由于从小学开始就注重总结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康奈尔大学的本科生在课堂提问时所表现出的专业知识的广博和成熟是我们国内大学生不能相比的。

四、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创新性实验;创新能力;实验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43-02

“十一五”以来,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十分重视,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改革,从高等院校开始,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通过学校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一、传统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系y的不断完善,各大高校都有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实验课程,但由于传统实验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课时短、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等,无法提高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1]

(一)课时短

作为理论课程的辅助课程,实验课程时间短,无法让学生完全了解实验原理,只能让学生初步熟悉实验器材的操作。相关知识点之间没有联系,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把握。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通常采用直接向学生讲解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步骤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模仿教师的操作,并没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这无法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的能力,更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二)形式单一

绝大多数实验课程实验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无法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科研动向,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社会需要的都是交叉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经费短缺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学校规模的不断增大,在校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在实验室器材有限的情况下,学校无法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利用实验室器材进行实验。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有自己的课题和研究项目,除此之外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指导学生科研,无法保证实验课程带来的效果。实验室一部分实验仪器已经过时,无法让学生了解当前科研的趋势。由于经费短缺,学校不能及时对实验室仪器进行更换或维修,导致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时,不能充分理解和吸收理论知识。

二、创新性实验的定位与特点

(一)创新性实验的定位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的启动和实施,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2007年北京科技大学作为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校园内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性实验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快速了解本专业知识以及运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2]

与传统的实验课程不同,创新性实验面向全体学生,它通过逐渐增加实验的难度,逐渐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这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创新性实验的项目来源是多方面的,不论是社会热点还是现实中的问题,都可以拿来加以分析,这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把创新性实验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教学中,将创新性实验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在毕业时都能有所收获。

(二)创新性实验的特点

1.选题广泛。鉴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未能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学生对选题的可行性无法正确把握,选题将在导师指导下完成。[3]这样课题基本来自学校或导师的研究项目,跟专业相匹配,综合性强。

2.申报主体多样。由于学生在刚入校时对专业知识了解得不够充分,所以申报主体多为大学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若选题复杂,涉猎面广,转业学生还可与其他专业学生进行组合,共同完成创新性实验。

3.经费来源充足。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学生对小型设备的购买以及实验消耗品的购买均可提出申请。此外,学校还会额外发放补助,用于学生打印文字材料等,学生的交通费用也可以报销。

4.能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通过开展创新性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科研水平以及自主创新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4]学生通过创新性实验不仅可以对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运用,还可以在申请项目及结题时充分锻炼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文献检索、报告撰写等能力也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

三、创新性实验的实施

(一)自主选题

创新性实验的题目可以自拟,但大多数题目来源于系里有研究项目的导师或是课题组上。导师或者课题组教师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并且让学生在导师或课题组教师的项目中抽出难易程度相当、与所学专业课知识能够紧密衔接的部分作为创新性实验主体,经过师生共同研讨,提炼出最终的题目。学生确定题目后统一提出申请,上交选题报告,选题报告包括题目、选题背景等。学校或学院可根据选题报告进行简单评估,预测实验可行性,进行初步筛选,符合要求的可继续研究,并申请实验经费;不符合的可以更改题目或是进一步完善选题报告,重新提交进行审核。

(二)确立方案

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小组自主进行资料和相关文献的查阅,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找出前人研究结果的优点和不足,并结合前人的结论,确定实验的研究方案,根据实验最终要达到的结果、实验室的条件以及实验经费的使用情况,进一步提出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实验步骤以及计划进度等。此外,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可行性分析,以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和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三)开展实验

根据已确定的研究方案,小组自主安排时间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应实时完善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并及时与导师商量,最终获取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导师可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对方案进行修正,使实验正常安全地进行。

(四)中期检查

为了保证创新性实验的进度,学院提出要进行中期检查。检查前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向学院提交纸质版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项目是否按计划顺利开展、已完成的工作量及经费使用情况、阶段性成果、与实验课题是否相符、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预期目标及结果等。导师初步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后,由学校或学院统一组织进行中期答辩,根据小组表现进行评分,再次进行筛选。按照预定计划完成实验的小组可以继续进行实验,同时可以根据情况额外申请实验经费;没有完成预定计划的小组要暂停实验,并先对之前的工作进行完善,在规定时间内再次提交中期报告,以便学校或学院再次审核并批准实验继续进行。

(五)结题验收

创新性实验结束时,学生要对实验数据等进行深度的分析总结,将实验结论编入创新性实验报告中,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结题,以小组为单位上交纸质版材料。材料包括实验结题报告、实验研究报告以及结题论文。导师初步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后,由学校或学院统一组织进行结题答辩。答辩组教师根据小组上交的纸质版材料及答辩时的陈述,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回答,同时根据纸质版材料、答辩时的汇报情况以及回答问题的情况统一评分,并给予相应学分奖励。

四、实施效果

北京科技大学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改革,现已形成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项目来源短缺和经费来源匮乏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实施创新性实验后,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生自主能力得到了增强,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2014年,安全工程专业完成了6项本科创新项目,其中一项获校级二等奖,全面推动了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碧强,叶勇.基于SRTP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48-53.

[2] 聂秋林.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2012(7):103-105.

第3篇

【关键词】本科院校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行政管理硕士点 研究方向设置 思路研究

【中图分类号】D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05-02

选择、调整和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是申办硕士点及后续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凝练各学科方向和确定相对稳定的研究领域,能够集中有限资源并充分发挥优势,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群。核心的问题在于:依据什么?如何凝练?本文认为,对于申请硕士点的单位而言,首先应分析现阶段研究方向设计面临的约束性条件;其次,对本地区该硕士点的学科研究方向进行分析,依据学科谱系总结出若干类别,明确本地区研究方向的大致分布;最后结合本单位教师的研究成果及申请表的关键指标,分析本单位现有研究状况和师资能够支撑起的备选方向。

一 申请单位研究方向设计的若干约束条件

任何价值、理念的实现,都必须完成对客观存在的具体约束条件的体认和洞察,才能达成从“想象”到“现实”的自洽。具体约束条件往往因时、因势、因对象而变化。就外部环境而言,现阶段申硕工作面临的主要约束条件包括:国务院学位办的相关政策规定、本地区学科点研究方向的现状及定位、院系培养目标、师资力量、研究状况等。申请单位应当通盘考虑上述诸条件,才能明确申请单位凝练学科方向的框架和边界。

1.学位办的政策规定

2009年2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即10号文件)。其中第七条规定:“一级学科是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学科集合。”二级学科是组成一级学科的基本单元,研究方向则是组成二级学科的基本单元。根据1999年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政治学与行政学的本科专业可以申请政治学或公共管理的二级硕士授权学科点。

2.同类学科点研究方向设置的地区分布情况

要确保申请成功,申请单位必须充分了解本地区有关高校硕士点的申报和建设情况。在横向比较的基础上,选准自己的定位和切入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考虑研究方向设计的可能性与可行性。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的29号文件规定,新增单位及其建设工作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是“不可替代和无法满足”的。具体到北京地区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而言,由于学科设置和方向已近“饱和”,不可能做到“不可替代”,只能在“无法满足”上下工夫。

3.院系的培养目标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除了在横向上明确学术型学位和应用型学位的不同之外,在纵向上也应层次分明。硕士研究生不等于大学本科基础上的大五或大六,是从“通才”通向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中间阶段,学生获得学位后可以选择继续攻读博士,也可以选择从事专业工作。因此,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计应集中体现申请单位研究力量最强、研究课题及成果最为丰富的部分,以建构宽广扎实的学术基础。

4.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

研究方向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丰富学科理论和培育次级学科。因此,研究方向应充分预见学科的发展趋势,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重大的社会问题,一级内容的设计应相对稳定。而作为研究方向中的二级内容,可随社会需求和学科规划的变化进行调整,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同时尽可能保持研究方向设计的衔接和兼容程度。

5.师资力量及研究状况

师资力量是支撑一个学科点的重要变量。然而,罗马的建成非一日之功――引进人才并合理布局需要考虑整体的学科发展规划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研究方向的设计而言,应确保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的成果,在研课题与研究方向之间的集约化程度较高,并通盘考虑老师的科研与研究方向之间的吻合程度,并做一体化设计。

6.研究方向设计的应然规范

由于学科特点以及社会科学研究逐步走向交叉和融合,事实上,研究方向“应当”如何,难以找到统一的权威答案,可以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实践中几乎所有高校均强调自身方向的科学性与重要性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既然如此,从决策者的视角来看待和分析这一问题,也许更有利于减少分歧达成共识。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谢桂华在其撰写的《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用较大篇幅强调了各专业点设计研究方向时的若干要求和原则:(1)研究方向应该参考新的专业目录简介中的学科范畴,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但不能东拼西凑。(2)研究方向应该在考虑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应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前瞻性。(3)研究方向应宽窄适度,相对集中、不宜太散。(4)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应有相应的理论体系。①

二 北京地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申报硕士点的研究方向论证

下面就结合北京地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置情况,仅以行政管理硕士点为例,对上述思路加以简要的分析和探讨。本部分的思路是依据北京市现有的研究方向分布来论证申请单位的备选方向。选择这一思路有两个理由:(1)就研究方向的分布而言,北京市属于研究生教育的Ⅰ类省份,集中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关硕士点的历史之久、实力之强、方向之多有目共睹,且现有方向已覆盖了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全部领域。(2)据此分析,有利于以后进一步发掘申请单位参与专业竞争的特色和优势。

截至2010年,北京地区现有的行政管理硕士点共计22个。在所统计的22个硕士点中,有3个教育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社科院政治学系、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招生时不区分研究方向。其余19个招生单位,共设置研究方向78个,平均每个硕士点设置4.1个。② 有些研究方向实际涉及两个领域,例如“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高校行政管理与政策分析”等,为了便于分类统计,本文将这类研究方向进行了拆分,例如“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可以拆分成公共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研究方向,将其分别归入所属大类。也有些研究方向尽管看似涉及两个领域,但实际是一个研究领域的不同内容、层次或者分析视角,例如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研究、政府改革与政府创新等,这类研究方向就不再进行拆分。在此基础上,将所有(拆分之后的)方向归纳为13大类,并用二元研究方向的原始名称在相关类中进行了反映,相同的小类在括号内注明了有同类名称的学校数,并将13大类按数量多少依次排序,见上表。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这13大类已经覆盖了公共管理研究的各个领域,只不过不同高校的研究方向类别不一、名称各异。这些研究方向又可分为“传统”和“特色”两大类:“传统”方向的研究领域相对成熟和稳定,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较为明确,如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等。“特色”方向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专业特长或专攻领域的“特色”方向,其研究方向大多与学校名称或特色相关,如对外经贸大学的进出口商品管理、北京林业大学的绿色行政、公安大学的警察行政管理。这类研究方向是从“人无我有”的角度来解释“特色”的,绝大多数都是报本校研究生院审批,自主性较大。二是根据人员和科研情况设计的特色方向,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甚至研究成果均处于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有的甚至概念内涵和研究边界都不明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公共管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任何一所高校想覆盖全部研究领域都十分困难,各个专业点必须各有侧重。在这13大类研究方向中,申请单位可以运用排除法确立自身选择研究方向的备选项,继而结合教师研究成果的分布状况加以逐步筛选,以确定有可能支撑起哪些行政学的研究方向,同时充分考虑到研究成果的分布以及方向之间的包容性等变量。

三 关于研究方向“特色”的思考

从上述对北京地区行政管理硕士点研究方向的设置来看,“特色”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各个高校均按自己理解的“特色”和思路确定研究方向的名称,导致同一研究内容的叫法却五花八门、不甚规范。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各高校要么雷同,缺乏各自的比较优势;要么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相对稳定性,忽视了在学科发展中的定位。这当然不能全部归咎于各个招生单位,国务院学位办对于何为“特色明显”并无明确的政策解释,这种盲区也导致了各高校理解上的差异和分歧,有一小部分高校存在明显的“特色崇拜主义”。

那么,究竟哪种解释更为正确?本文能够提出的初步分析包括两点:

首先,申请单位的研究方向应立足于较为成熟和稳定的传统研究领域,同时力争在学术上拾遗补缺,进行学科交叉,寻找新的突破口。与此同时,还应关注后续的专业发展空间与研究的难易程度。在传统研究方向的设计上,应考虑“老树发新芽”的发展策略,着眼于本地区学科研究的薄弱环节同时又是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与教师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前期研究充分整合,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整合学科队伍。

其次,从工具层面来看,“特色”绝非凭空想象和杜撰出来的,是需要扎实丰富的研究成果来支撑的,必须用学术梯队的科研实力来说话。一个可行的思路是,依托现有的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个人专著以及有影响力的论文放射出强大的辐射能量,来优化、组合、推动“特色”方向的凝练。至于这些特色领域的最终论证与落实,还受制于后续的科研积累以及能否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等若干基础变量。

注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