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1 02:16:24
导语:在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了重视课前导入教学设计,就能把课上得精彩,学生也喜欢上,能积极参与、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在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学好知识。相反如果上无准备之课,随意走进课堂,一味地呆板地直接教课,学生会厌倦,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学效果肯定不尽如人意。因此,怎样导入新课成为笔者备课时特别注意的问题,尽量在这个环节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本次课顺利进行下去,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
一、抓住领题法
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题常设有领题,是为了突出文章叙述的重点、难点。在讲授这类课文时,教师如果能从领题入手,设计导语,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理解全文的“纲”。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二、进入角色法
小学生可塑性强,他们不仅喜欢新异直观的画面,更喜欢参与一切娱乐活动。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录音、挂图或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角色,犹如身临其境、耳闻其声、目睹其事,从而被陶醉在情境中,使学生兴趣达到最佳状态。
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我先在大屏幕上出示并深情朗诵:“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同学们,听――《二泉映月》缓缓响起。”稍后,师又描述:“熟悉的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这首乐曲就是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板书课题),它自始至终流露了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阿炳的思绪情感。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走进《二泉映月》,走近这位伟大的民间音乐家――阿炳。”
这样的导入方式,立即把学生带入了角色,有的同学课前已经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边听、边想,竟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这自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音乐导入法
运用音乐导入新课,能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课堂上。如,在教学《草原》一文,导入新课时,我在课堂上播放一曲悠扬的草原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顿时,音乐旋律在教室里舒缓地流淌,轻轻地流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在享受音乐带给他们奇妙视听效果的同时,一幅幅富有草原风光的画面随之展现在学生眼前:蓝天、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奔驰的骏马、放牧的牛羊……如诗如画的意境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他们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在黑板上板书出醒目的题目――《草原》。
在教学中,我正是恰当地借助音乐这一媒介物,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很快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与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直奔主题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的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在教学这类课文时,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表现,教师就要抓住有利时机设计简短、精彩的导语直接揭示学习的内容。
五、课时衔接法
其目的是衔接上下课时之间的知识衔接、复习巩固或知识整合。因此,课时导入可采用“提问导入”、“测试导入”、“抽背导入”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既养成严谨的学风,又学好知识。
一、情境创设,交互式白板得天独厚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不可能只是知识的传播,还具有文学方面的熏陶,情感方面的渲染,因此语文课堂往往比其他课堂多了些内涵,多了些美感,教学的“导入”这一环节,非常有利于营造一种语文独有的“美”,展示语文的魅力,一下就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快速的从刚刚结束的其他课堂中走出来,进入本课的学习,因此教师对“导入”这一环节一般都会慎重对待,以期完美的完成“导”和“入”的目标。
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导入”环节上,能轻易的达成这样的目标。比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梦圆飞天》的导入上,可以利用白板的“组字成词”功能,设计这样一个题目:根据下联和给出的上联的词语(业伟利空成剑穿),对出上联:
上联:利剑穿空成伟业
下联:神舟遨宇振国威
在白板上,把字词打乱,然后请学生上前来拖拽完成上联的排列,拖拽完成后,提问:这副对联透露出了哪些信息?这样就自然引入课文,接着利用单元格放大功能,把神州五号飞船和杨利伟的图片拖到单元格之内,图片会自动放大,让学生观赏。通过这样两个层次的设计,教师就轻易地引导学生走进了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就被激发起来,走进了教师有意设置的情境之中,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这一题如果是利用PPT制作,只能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回答,思维单一,考察浅层,远远不及利用电子白板学习的效果来的大,可以说,电子白板因其交互性的特点在情境设置方面占有天然的优势,能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
二、检查预习,交互式白板方便易行
新语文课标在学习方式方法上要求学生应该由“被动接受”转变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与这点不谋而合,杜郎口模式注重学生的预习,对预习的检查。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推广,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何使用电子白板,让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融合,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着力探究和解决的一个重点。
方法一:直接在白板上操作,教师可以利用动画功能,先设计好考察的题目,然后隐藏答案,在学生回答后单击显示;也可以利用书写功能,直接让学生上前来写出答案。这种检查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字词、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这些基础的内容的预习。
方法二:利用自己在电脑装置的摄像头,把学生的预习内容进行拍照,形成文本保存,实时在白板上显示,然后实时让学生针对文本进行交流,文本的主人可以在文本上进行点画说明,其他学生也可以直接在文本上进行纠错、补充。
学情反映,学生在组内的预习是花了功夫的,但是还是有不到位的地方,经过同学的检查,纠错,做了改正,然后对字词进行了有重点的勾画。很明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做法更有利于全面展示学生的预习情况,每堂课能随机检查一合作小组(4-5人)的预习情况,而检查哪组的预习又是利用白板里的骰子转动来确定的,没有规律可循,因此,学生对待预习环节会更加重视,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探究,每个学生都有预习的文本,并且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预习展示,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不断调整、改善,促进自主的合作学习。这两种检查预习的方法都是“杜郎口教学模式”先进理念和现代技术的融合的一种尝试,操作起来方便易行,让学生的学习更直观,教师的指导更有效。
三、能力培养,交互式白板营造氛围
交互式白板的合理运用,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教学《梦圆飞天》一课时,我利用白板自带的网络浏览器链接了一个关于神五的视频,当播放到显示出“专家们在临射前最想对宇航员说的一句话”时暂停,让学生模拟专家,进行说话训练,然后再播放视频,学生了解了在什么场合说适当的话。
以上视频的设置来看,教师都在平时的课堂融入了口语交际练习,并帮助学生展开口语交际练习营造了非常适宜的环境,其实也是对文本的更深层的理解和解读,加工和再创造,也是学生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反映。在这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
四、语文之美,交互式白板尽显
交互式白板的交互的丰富性,让教师可以尽情地设计出既有技术性也具艺术美的课件,让语文的美得到彰显。在notebook上可以用不同方法设置出不同效果的图片,让学生能直观地进行体会,从而体现语文的美感,这是最简单可行的设计;如果把图、声、练习设计到一块,效果会如何呢?
一、教学中进行美的熏陶
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挖掘音乐作品本身的美,展示音乐自身的美,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音乐美,体验音乐美,引导学生多昕、多想,用心去感受体验。让学生通过对大量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欣赏,去领悟、去体会乐曲所表现的音响美、音色美、配器美、曲调美、意境美,使学生从中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受到美的熏陶,亲身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达到以美怡心。
大提琴独奏曲《天鹅》,这是法国作曲家圣一桑斯的一首器乐小品。乐曲形象地描绘了洁白高雅的天鹅在碧波翻瓶的湖面上悠然漫游的优美情景。乐曲的开始部分由钢琴奏出轻柔、透明的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清澈明亮的音响,不由人想起碧波荡漾、水光那棘的湖面。在这背景下,大提琴奏出了天鹅的主题,那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鹅的吟唱,塑造了天鹅在湖面漫游的优雅形象,富有诗一般的境意。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音乐知识(仗队旋律、速度、力度、音色等)来感受乐曲的形象和意境:通过哼唱主题旋律,感受曲调美;聆听钢琴和大提琴音响,感受配器美和音色美;在欣赏乐曲的同时,可以播放视频音画,耳听轻柔优美的音乐,眼看清纯唯美的画面,视听结合感受音乐形象美,并可以鼓励学生用舞蹈动作来表现音乐作品,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彰,进行创造性欣赏,再让学生伴着《天鹅》优美的旋律朗诵易卡生诗歌《天鹅》,与文学有机整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最后可以拓展欣赏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科萨科夫的歌剧《萨丹王子的故事》中用音乐刻划的“天鹅”的形象,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知音乐,更加了解音乐作品及音乐形象,全身心地参与到欣赏中,去感受音乐的美感。看到学生出神的眼神儿、充满遐想的表情,或是愉悦的笑容就知道了,音乐在敲击着他们的心灵,天鹅的形象已经在他们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二、教学中要培养兴趣
兴趣是学生能主动参与音乐体验的动力之源。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关注音乐作品中与学生生活经验相似的地方,触类旁通,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愉快地学习,避免那种呆板拘谨的课堂气氛,极大地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在音乐的王国里自由地邀游。
《打字机》是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从打字机富有节奏的音响中获得灵感,创作的一首世界闻名的管弦乐小品。乐曲用打字机作为打击乐器,衬托着快速灵巧的旋律,表现出办公室里人们紧张而愉快的工作情景,乐曲短小却诙谐有趣。打字机的打字声、铃声和换行倒机声是这首乐曲的特殊音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以此为欣赏切入点,对于现在的中小学生来说,对电脑都很喜欢,很熟悉,打字机或许从未见过。因此在新课一开始教师就可以这样问:“孩子们,你们对电脑熟悉吗?”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孩子们兴奋回答时,教师可以顺势说:“那你们知道吗?在电脑没有发明之前,人们是用什么来打字的呢?”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观看一段一个老式打字机操作过程的动画视频,生动的视听内容可使学生的兴趣不断升温。这时再提问:“这种老式的打字机发出了哪几种声音?”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被激发。在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后,通过教师引导观察聆听,学生们会回答出:三种,打字声“dadada”、一行打好了的,提示“吁”的声音,推到远处,“嚓”的声音。这样创设的音乐情境。让音乐的不确定性带给学生第一份快乐。紧接着教师揭示课题“一位名叫安德森的美国作曲家、指挥家从打字机富有节奏的音响中获得灵感,创作了一首世界闻名的管弦乐小品《打字机》,一起来欣赏吧。”让学生真实地感悟到“音乐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并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同学参与音乐欣赏体验,针对中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以设计在乐曲中加入四种打击乐器的伴奏,让全体学生参与式地欣赏音乐……特别是在听音乐演奏乐器时,学生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都掩饰不住内心的雀跃,流露出自然的满足感。
三、教学中要投入情感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学的主要凭借。但是,课后习题的改变和创新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节拍,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课后习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力度不够,无法有效服务于教与学。现在以两篇课文的课后习题为例进行分析。
【例一】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一课,课后习题有四题: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两个自然段。2.用钢笔描红。3.读一读,用带点的词语造句。4.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例二】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广玉兰》一课,课后习题有四题:1.朗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自然段背一背。2.用钢笔描红。3.画出表现广玉兰旺盛生命力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句子中的思想感情。4.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
【分析】
1.《夹竹桃》一课的课后习题,第1、2两题是常规题目,重在写字和读书。第3题是词句练习。第4题主要关注对课文的理解,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几乎没有阅读难度,价值不大。而编者忽视了季羡林先生这篇散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即对比衬托。作者描写院子里春、夏、秋三季的14种花,虽然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却鲜明地衬托出夹竹桃的韧性。编者忽略了文本的表达形式,只关注了内容,运用又从何谈起呢?
2.《广玉兰》一课的课后习题,前两题是常规作业,第3题指向的是情感,重在感悟。第4题是练笔,但没有具体的要求,比如表达方法之类的,实际上,这样的练笔是低效的。其实《广玉兰》这篇散文的写作特色比较鲜明,一是全文的详略安排合理,二是第三自然段总分总的构段方式运用巧妙,三是恰当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所以,小练笔必须结合文本的表达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结论】
课后习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去设计,充分发挥文本的语言价值。这样的习题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部分课文的课后习题进行了尝试性改变。这里主要谈三点想法。
一、指向语言运用的习题才有价值
课后习题不能总是关注理解,理解不是终极目标,运用才能形成语言表达的技能。所以,课后习题应指向语言的运用。如在教学《师恩难忘》一课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习题:
方法引领:请仔细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详细描写“我”听故事入迷的情景?
实战训练:李明和王刚在进行乒乓球比赛,前四局打平,决胜局开始。想一想,作为李明的同桌,你会有些什么表情,心里会想些什么?练习写个片段。
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在分析了以往大量的教学设计后发现,许多教师总是在讲故事的内容上做文章,讲得淋漓尽致、声情并茂,学生在师爱的熏陶下,坚定不忘师恩的信念。这样的教学结束以后,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呢?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了吗?显然,教学的有效性值得怀疑。
这个文本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独到之处,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呢?从这个目标出发,细读文本后,这样的教学资源是存在的,且十分重要。那就是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作者在描写田老师讲故事时,不仅写老师讲得娓娓动听,而且详细描写自己的感受,从而衬托老师教学技艺之高超,抒发了对老师的钦佩、喜爱之情。学生通过练笔,在写作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提高了表达能力。
二、散发文化气息的习题才有魅力
在《陶校长的演讲》一课备课时,我面对“每天四问”这几个字,一个奇特的想法出现了。两千多年前的曾子不就提出过“吾日三省吾身”吗?教学时,为什么不让学生联系起来学习呢?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课后习题:
查找资料:《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请你查资料,了解其中的意思,说说曾子每天问自己哪三个问题。
没有想到,学生对这项作业特别感兴趣,不但了解了字面的意思,还有学生竟然找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来读。学生在交流时说道,这几件事,在今天也并未过时,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问一问自己:为社会做事忠诚了吗?跟朋友交往守信了吗?自己学习知识了吗?这样的拓展性练习不仅让学生懂得了一些学问,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关注儿童特点的习题才有生命
我们发现,好多课后习题仍然是对句子蕴含的情感进行体验和感悟,而这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喜欢做这样的题目吗?教学《二泉映月》时,我在两个班级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学生80人。
实验题目:同学们,你们认为下面哪一道习题更有意义,你更喜欢去学习?(说明:A题是课后习题,B题是教师设计的习题)
A.读一读,体会下面句子表达的感情。
1.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B.读一读,看看下面句子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体会这样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1.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向,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实验数据:有66个学生喜欢B题,占82.5%;有14个学生喜欢A题,占17.5%。
实验结论:相对于抽象的情感体验而言,儿童更喜欢具体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A题指向的是情感体验。阿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的一生催人泪下,但是现在的儿童却很难认识和接近那段历史,这样的距离感必然影响对句子情感的体验。所以,学生的体验是困难的,是抽象的、模糊的。再说,有的体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或者说,就是体验到了句子表达的情感,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言,其意义也十分有限。B题则指向的是语文知识,即语言表达方式,第一句中有两个对仗句,结构工整,富有韵律节奏之美。第二句是一个长长的排比句,乐曲的旋律仿佛在耳畔回响,对阿炳和乐曲的理解不仅有感官上的触动,更有抵达心灵深处的震撼。
还有,学习语言文字和情感体验并不是分割开来的,情感是依附于语言文字的,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更有助于情感的感悟和体验。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
关键词:细节;和谐高效;语文课堂
老子说:“天下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学细节看似随意,而随意中饱含着爱心;看似简单,而简单中体现着思想;看似细微,而细微中表现出艺术;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藏着智慧。可这么说,对细节的处理,是衡量教师专业素养的“标杆”,更是测量好课的“天平”。
一、走进文本,关注细节
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使与亲。”意思是说,作者在写文章时,头脑中有一定的情境或画面,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只有进入作者描述的这个情境或画面,才能把文章读懂。但是,由于学生受年龄、心理、阅历等影响,有时一下子难以进入文本。这时,教师要关注这些细节,巧设铺垫,引领学生入境,激起学生与文本情感的共鸣。
在教《草原》一文时,学生对草原不是很了解。上课伊时,可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对草原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学生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无边无际的草原,迫不及待地进入文本去了解草原人们的生活习性,去感受草原人们的热情与奔放。
二、认真倾听,捕捉细节
《林海》教学片段:在朗读中有位女生把“大兴安岭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一句中的“大不一样”误读成“不大一样”。这时,有同学马上反应过来,说:“读错了,是大不一样。”我顿悟了一下,文中的“大不一样”一下子进入我的视线,我并没有为追求教学的完整性而置之不理,而是及时抓住这一细节,进行语言训练。
师:“大不一样”和“不大一样”有何不同?
生:位置不同。
师:还有吗?
生:意思也不同,“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而“不大一样”是说比较相似,差别比较小。
师:是啊,两个字前后颠倒一下顺序,意思就大不一样。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楼上”和“上楼”,“上马”和“马上”,“奶牛”和“牛奶”。
师:感谢同学帮老师纠正了错误,而且让大家发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奥妙,真了不起!
以上环节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倾听的结果,听朗读纠错并不稀奇,关键是通过颠倒顺序意思就截然不同。同时,倾听习惯、读书习惯也在不经意间养成。
三、把握目标,确定细节
王崧舟老师说得好:“任何细节的意义与价值都要有一个标准就是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错了方向,没有了目标,即使细节如此完美,最终还是达不到目的。”所以,首先应该把握目标和方向,深入研读文本,充分领会作者写作目的及编者意图,全面了解学生学情。做到了成竹在胸,细节上的处理就会水到渠成。
支玉恒老师执教的《第一场雪》中有一个指导学生朗读描写“雪后”美景的教学细节便是例证。在学习“雪后”一段时,支老师用富有激励性的口气说:“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生读后,还可以,支老师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她把大家带到雪地的边儿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呢?”第二个孩子读得不如前者。支老师不慌不忙地说:“刚才那位同学把我们带到雪地的边儿上,这位同学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学生全乐了,读得更起劲了。毋庸置疑,支老师的这番引导“取点好,时机好,方法好”。不知不觉把学生引入到迷人的雪景,同时强化了学生的朗读训练。这些细节不留痕迹,看似随意,又在支老师的掌控之中,都朝着“读中感悟雪中美景”这个方向和目标前进。
教学目标清晰,才能正确定位教学细节,避免教学陷于枝节而不能自拔。
四、精心设计,催生细节
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是催生细节、创造精彩的“前奏”,也是可预约精彩的有力保证。因此,教师可以巧设细节,让学生多向走进主旨中,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
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的《二泉映月》一文,在理解阿炳的悲惨遭遇时,他巧用了“卖艺度日”这个细节。在凄苦、悲凉的旋律中,他设置了三个场景:“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度日的呢?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度日的呢?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度日的呢?”让学生选择一个画面,进行想象。凄苦、悲凉的旋律让学生掀起情感的波澜,放飞充满情感的想象,吐露最真切的感受,从而深深地理解了“为什么阿炳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
【关键词】小学语文;关注表达;阅读教学
充分关注表达视角下的阅读教学设计,要以强化表达训练为重要的学习达成目标,通过多重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学习表达技巧和训练表达能力的机会,实现阅读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1]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多元解读文本内容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以充分激活学生主动表达的意识,拓展阅读教学维度给学生展示表达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1.多元解读文本,学习作者表达技巧
阅读教学关注文本作者的语言表达,教师需要从不同维度展开设计。首先要关注作者的行文构思,小学教材文本大多属于经典篇目,其构思条理性很强,从结构上展开阅读感知,可以理顺情节发展、关注情感展开。其次是关注语言运用,文本语言表达大多有个性特征,或生动、或活泼、或严谨、或缜密,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典型字词、语句的巧妙穿插,感彩和语言色彩的把握,都为我们学习提供了参考。再次是表现手法的运用,文本在情感表达情境设置等方面,都可能给出一些特殊设计,值得学习。《二泉映月》主要介绍这首名曲的诞生过程,作者在文本构思中,先对阿炳身世做相关渲染,为名曲产生提供一些铺垫。当阿炳打开心扉抒感时,音乐如泉水,自然混成,作者对名曲内涵展开重点解读。为让学生理顺作者表达的思路,教师先让学生将每一个自然段编上序号,并给出简单总结,然后比较各个段落,指出详写的部分,体验详略安排。在重点段落,教师发动学生寻找表达技巧。成果展示开始,学生将阅读感知进行有条理的总结:作者先介绍阿炳身世,接受师傅教诲,目的是为名曲诞生做好铺垫。因为阿炳经历太多的生活磨难,对人生有了更深刻认知,所以才能有更为触动心灵的感情表达,阿炳用二胡作为表达语言,向人们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在具体表达时,使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语言运用极为丰富,给人带来深深的思想触动。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个性阅读体验,感受作者的表达技巧,让学生理顺学习认知,同时也能够学习到表达方法。解读文本内涵,让学生从内容到表达展开有序认知,顺利实现认知构建。
2.创设阅读情境,激活主动表达意识
文本语言表达有众多亮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情境,形成重要的激发动力。[2]教师的示范诵读、生动讲述、故事引导、背景介绍、课堂演绎、引入游戏、多媒体展示等,都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学习机会,给学生带来直观感知体验,激活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朗读是语言表达技巧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不妨对朗读方式展开多重创新,个体读、集体读、轮读、对读、演绎读等,利用朗读形式的变换,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技巧。教师的生动讲述,或者是介入故事,都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学生在深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逐渐建立阅读认知。课堂演绎和游戏竞赛等,可以激活阅读课堂的学习气氛。运用多媒体展示是教师最常用的教法,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了直观的学习机会。创设阅读情境是手段,调动学生主动表达是目的,让学生充分说、尽情写,这样才能形成表达能力。《月光启蒙》描写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在文本解读学习之后,教师给学生设计一个习作小练笔:通过阅读文本,学习它的写作方法,讲述一个真实的生活小故事,或者是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主题为“亲情无价”。学生认知储备丰富,习作得已顺利展开。
3.拓展阅读维度,提升学生表达品质
学生语言表达成长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发动学生结合文本表达技巧,展开多种表达训练,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表达品质。课堂阅读教学时空有限,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教师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造更多训练展示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表达素质。[3]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堂辩论、演讲比赛、故事会等,都可以在课内展开。走访调查、实地操作、信息搜集、课外阅读、征文参赛等,则需要在课外完成。因此拓展阅读维度势在必行,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历练机会,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望月》学习结束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信息搜集任务:古今中外,描写月亮的诗句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更是非常丰富,课外搜集这方面的信息,并做好整理,参与班级展示。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相关信息,很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课堂展示时,很多学生都获得了很好的锻炼。有讲述月亮故事的,也有背诵月亮古诗的,课堂成为信息会展中心。学生展示热情很高,他们的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传承能力都获得了有效历练。教师给学生布置信息搜集任务,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学习机会,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获得了学习体验,核心素养培养效果显著。这种拓展学生学习视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感知,是符合新课程改革基本精神要求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教学创新设计,为学生创设口语交流、书面表达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形成表达能力。阅读文本要关注其内涵,理解其含义的过程是阅读认知体验的过程,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发动学生展开语言交流互动,展开习作训练,都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表达品质,为学生核心素养塑造创造良机。
【参考文献】
[1]章健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充分关注表达”的三个维度[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
[2]孙淑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训练时机的把握[J].教学与管理,2014(20).
将语文课堂调试成“低碳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低碳提问设计
一堂低碳有效的语文课以“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为出发点,由一个个既简约又高效的提问串联而成。
低碳提问设计需要具备以下几种意识:
1.主要问题的意识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的设计应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Z言的训练都为达到中心目标而服务,使得教学内容看似简单却重点突出,有效提炼出课文学习的最优价值。
精心筛选,设计得当的主问题最能体现文本的精华,它一问动全文,激发学生的思维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成为学生理解文本的最佳途径。窦桂梅老师对《林冲棒打洪教头》的问题设计是个中典范,全文紧紧扣住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一教学目标,抓住“分别读到怎样的洪教头、林冲”两个主要问题。问题要求简要明白,学生结合感悟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轻松学习,实现了“高效低耗”教学。
2.以少胜多的意识
语文教材蕴含的教学因素十分丰富,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满堂问必定会带来“蜻蜓点水”的浮躁与单薄。低碳提问必须因文而异,有所取舍,有所侧重,精心组合,不断丰富、不断凝练。
有教师为《理想的风筝》设计如下问题:如果给刘老师拍照,你会定格在哪个画面?并给照片起个名字。这篇篇幅较长的文本被浓缩成“笑”、“转”、“追”这三个字,透过这三个画面将学生逐步引向人物的内心。这是精问,是巧问,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力和“一针见血”的效果。
低碳问题的设计还应“一问多内涵”,具有层次性和渐进性,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却承载着多个功能,低投入、高效益,能产生一举多得的效果。
3.满足需求的意识
有意义学习理论启示我们,提问要引起学生对知识本体的兴趣,激发认知需求,把让孩子获取真知作为提问最本质的出发点,让学知成为学习最好的奖品,使学生处于渴望解决问题、获求新知的情境中。
提问的直接目的是让学生思考,然而有的教师发问时一波三折,用意模糊不清,学生往往不知问题主体,问题指向;有的教师语言功底深厚,对一个问题做了过多陈述与铺垫,但却贻误了学生的最佳思考点。学生需要清晰、简洁、准确的提问,是思考的“触发器”和“加速器”,而不是“干扰器”、“延时器”,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去想、去讨论、去发现、去提高。
二、低碳教学手段
零排放课堂理念告诉我们,教学手段运用要恰到好处,可用可不用的就不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融合的简便运用,也是低碳教学的体现。
1.用足插图
插图作为教具和学具的一种,具有直观性、简便性,往往体现了教材的编排意图、教育功能,是深化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载体。
反复品味欣赏插图这一特写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字、词、旬的意义,课文的中心思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出现的“无忧无虑”一词,就可以借助丹顶鹤嬉戏图来帮助学生具体认识、理解到位。
借助插图还能展示学生的独特感受,更是陶冶学生情感的良好素材。如《的扁担》一课中借助插图,通过与战士的穿着打扮、挑的重量、走路的艰难进行观察对比,同志的感人形象立刻鲜明丰满起来。再联系到同志的年龄、工作的辛苦,学生的情感之门被开启,深深地被人物形象所感动,与文本、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品悟人物情感。
插图是最朴素的优质资源,让我们既备教材又备插图,用足插图中有价值的思考点,让插图为文所用,为教随用,为学所用。
2.精用课件
课件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工具,应因需而用,物尽其用,没有必要就不用,为教师和学生节省时间和空间;有需要就要充分利用,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
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时代背景有一定的距离时,使用课件能在时空之间快速切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认知距离,最大限度地无缝对接。有些画面原本只能通过想象,有些细节稍纵即逝、容易忽略的,课件此时就能将它们直接凸显出来,多场景多角度地呈现文本,从而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课件的视听功能还能通过音像、文字等将各种学习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二泉映月》如泣如诉,文本与音乐的紧密结合,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情境中,走进课文的情境中,更走进阿炳的内心,深切地读懂人物的内心情感,与教学目标形成有效对接。
好“钢”用在“刀刃”上,课件应“当用则用”,成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点睛之笔”。
三、低碳发展目标
1.目标定位小而实
低碳模式的课堂简而言之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落实在教学设计上就是一个实字,分解到每一课上就是一个小而实的分目标。
支玉恒老师在《第一场雪》中通过“三读”,读出雪的大、美、静,在读中深入理解、反复玩睐语言文字,置身于文本情境之中,同作者一起品出语言文字的“味”,文章意境的“美”。支老师以读引思,以读悟法,从读学写,使语文教学的其他训练也得到了落实。
2.实践训练巧而精
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么实践运用就是输出。语文课要抓住读写不放松,要提倡多输出多实践。实践训练要“放长线,钓大鱼”,要化整为零,精心地分散在每一课进行,巧妙地落实在不同的训练点上。
一、首先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有关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高中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经逐渐成熟,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知识面。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初步建立了审美观。而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因此在教学时,如果对学生一味的进行灌输,把音乐课上成枯燥的“解剖课”,这是绝对行不通的,现在的音乐课应在符合他们独特年龄和心理特点基础上在音乐的内容和含意上作更宽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欣赏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乐更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音乐课才可能更容易被广大的学生接受,也较容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对作品的感受体验、分析、理解,即“人文式”取代“显微镜”式。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在音乐课堂上擞师要和学生们建立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我的具体做法是尝试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欣赏情感之声中的《阳关三叠》,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完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对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的作品,如《二泉映月》,我启发学生闭上眼睛体会盲人作者其心境,执着,不屈服的性格和对光明的希望。我觉得创造性学习教学情境的运用使我的音乐课堂更加活跃。学生更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了。
三、运用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现有乐器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 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 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 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 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5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目标的反思。由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是多样化的,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的显示发展水平。联系学生的客观实际。根据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的音乐审美、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目标,提高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度,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性,真正起到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评价作用。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6 把握学生认知心理,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平等的融入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心理、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策略,尽可能的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全身心的感知并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四、积极应用音乐课程的整合功能
1、音乐课程整合,发挥了一对一授课的优势,摈弃了缺点,最大限度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内在潜能,较好的处理了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矛盾问题。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较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2、音乐课程整合极大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化了课内外的结合,缩短了教学的时间,增强了学生学习、实践的机会与方式,教师的表扬、学生的鼓励、家长的赞赏,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劲头十足。
3、音乐课整合,注重了学生参与教学信息的反馈,师生双向选择引进公平竞争的教学机制,使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热情之中。
4、音乐课程整合既保证了文化课的教学进度,又最大限度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五、联系实际,积极实践,让学生更深的了解音乐
一、在欣赏课中主要以审美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美术欣赏课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有很大的影响,而思想、意志、情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怎样使学生在欣赏优秀作品时受到教益和启迪呢?一般教学中,我通过介绍美术优秀作品,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最终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我在介绍苏州本土的历史名人及文化时,结合了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袁牧教授录制的《袁牧谈艺》节目,深受学生的喜爱。我相信对养育自己的这片热土了解地越深,就会加倍热爱和珍惜它。有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初中生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比如在欣赏部分人体艺术时,男生往往是笑着窃窃私语,女生则是低头满脸通红。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是黄色的,据说他和父亲曾在浴室中见过这类图画。我也常常借助多媒体的力量,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欣赏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作品时,黑白的版画很难使学生引起共鸣。我以《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绪被感染后,再和学生共同分析作品。让学生认识到评价一幅好作品,不只是停留在艳丽的色彩、逼真的造型,简洁、朴实也是一种美。有时在欣赏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时,并结合观看视频,使大家多角度感悟战争会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是绝望、是死亡。所以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是刻不容缓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幸福的,与之相比,学习的苦是微不足道的。恰当的运用多媒体,确实在德育教育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二、在绘画课中我常以集体呈现作品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比如,在一次以年级为单位准备展出的想象画——《奇怪的世界,奇怪的人》创作中,我以表扬、鼓励为主,使每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完成。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曾有学生说,“我画得不好,不会被选上。”我则鼓励,“我们是一个集体,一个大家庭,怎能少了你一份。”有时我把其他班的优秀作品进行呈现,让班级之间进行一次为荣誉而战的比赛。最后,全班作品当堂集体展示并相互评价。这样的绘画课堂模式,大家都很喜欢。就像爱因斯坦说的: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三、在工艺课中,我提倡尽量准备废旧材料进行制作,从而培养学生注意节约和积累的好习惯,同时加强环保意识
平时我经常进行变废为宝的宣传,提醒大家要养成注意收集的好习惯。比如饮料瓶、废报纸、垃圾袋、旧丝袜、一次性纸杯等都是我们的宝贝。在学生享受创作乐趣的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原来废旧材料也可以成为艺术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看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可以变废为宝?这样做有什么益处?最后他们发现其实艺术就在身边。这样做,既能节约能源,还能环保,同时自己的创造才能也得到了施展。
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良好的竞争心态
事件一:我们现在使用的教科书是整个年级循环使用的。虽然在发书前强调要好好爱惜,但才一个星期,书已被破坏得很厉害了。为此,我特地让学生写了一份有关此事的感受,并且说,你们丢了一件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老师对你们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