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0 06:27:23
导语:在行政单位财务工作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违规违纪 分析 预防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化进行,行政事业单位面临愈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因此往往还存在着财务违规违纪现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违规违纪现象一方面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形成经济损失,影响社会主义效益,另一方面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违规违纪问题的思考,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并防范财务违规违纪的发生。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违规违纪现象分析
(一)财务账目核算混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账目未单独记录,前后账目不连续,无法准确反映单位业务发生明细情况,甚至存在票据遗失账目保管不善的情况;部分单位将收支账目合并为同一科目,将收支记录在相同账目的借贷方,并在期末将收支金额进行抵消转入其他科目,不同收入和支出未分开按不同类别进行明细核算,客观上造成账务不清;部分单位将补偿性收入和向外借出的资金记录到同一会计科目,用以掩饰单位财务问题;部分单位在账务处理时,原始凭证不齐或者相关票据无经手人和审批人签字便记录入账,核算不规范。
(二)资金管理缺乏规范。
1、专项资金管理不规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较为重视专项资金的申请,以期争取更多的项目经费,但是专项资金申请到后,往往忽视专项资金的科学管理。主要表现为:专项资金挪作他用,未用于应用的项目中,项目需要资金无法及时到位,流动资金周转困难,影响项目实施效果甚至影响项目的正常实施;部分单位将公用经费在专项资金范围内列支,挤占专用资金;部分单位财务预算不合理或者在项目建设中临时扩大规模,专用资金超支、不够用;部分单位项目建设盲目施工,在未进行招投标和未取得批复的情况下就进行建设,未按专项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财务管理。
2、资金管理存在违规现象。部分单位在资金使用方面存在违规现象,单位设置账外账,将工本费和手续费列入其他账户,隐瞒非税收入;部分单位将闲置固定资产,如厂房、办公场地等向外租赁,租赁收入列入“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科目中以达到偷逃税费的目的;部分单位未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导致收支不明。
(三)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由于固定资产相对稳定,部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薄弱,不注重固定资产的管理,导致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主要表现为:部分单位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只记录银行存款的增减变动,没有记录固定资产的增加,特别是在跨年结算时更易出现此种现象;部分单位固定资产在建设完成已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时,单位将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但由于未及时办理竣工结算,因此该固定资产长期处于“帐外”状态;部分单位未设置固定资产明细账,仅反映固定资产总账,财务部门无法掌握固定资产的具体资料和详细使用情况;部分单位未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清理,无法掌握资产报废和损毁情况。
二、财务违规违纪原因分析
(一)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历史原因影响,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还不够高。一方面表现为没有树立主动提高业务水平的意识,认为处理好日常工作即可,不必过高追求专业素质;另一方面业务水平的限制又使得会计核算不准确、业务处理不够规范。例如:工作中接收的票据不符合规定;擅自扩大费用成本范围;债权债务记录不全;原始凭证不完整;公车购置超标;漏记应纳税费等。
(二)单位领导法律意识薄弱。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领导缺乏法律意识,而且缺乏相关的会计基础知识,使得一些国有资产浪费损失,如固定资产不移交、不登记,发生资产转移时不办理产权变更手续;财务档案资料保管不系统,造成档案资料缺乏完备性;劳务费违规发放等。
(三)规章制度不健全。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违规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制度不健全,一些干部权力过大,我国的监督体制不完善,惩罚力度和执行力度有待加强,再者,一些干部个人素质过低问题,进而就会发生财务违规违纪现象。
三、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违规违纪问题的措施
(一)完善与健全财务制度。
首先,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参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财务制度。同时,在制定的过程中先征求各方意见,并且先试行一段时间,最终定稿。其次,财务制度要保证完善和健全的基础上,还要保证其可行性、可操作性,在财务制度运行过程中,针对本单位实际情况逐渐完善和改进,使财务制度更具可实施性。
(二)制定财务工作计划。
行政事业单位要制定财务工作计划,既要有长期计划,也要有短期计划,通过工作计划,及时全面了解单位的财务情况。另外,要根据建立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完善财务报表,规范财务工作流程。如需要针对其资金管理制度、报销流程、成本核算、会计核算指引、会计科目、建账等等各项工作展开进行,全面贯彻落实财务管理工作。
(三)落实责任主体。
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出现了违法违纪行为,单位负责人应当主动承担起其应有的责任。首先,单位负责人要对被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针对单位会计工作中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查明违法违纪行为出现的原因,分清责任的主次,各自分别承担不同程度的责任。对单位负责人进行《会计法》、《预算法》、《财政部门监督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的培训,促使其遵守财经法纪,自觉规范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其次,要建立责任制度,实现财务工作责任的制度化管理,进一步规范财务人员和单位领导的财务行为以及经济行为,从而保证单位资产的有效管理。
四、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有效性的方法
(一)全方位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为会计人员提供继续学习和深造成的机会,通过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法和形式,使得会计人员个人专业水平和个人修养得到提升。
(二)完善会计基础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将各项收入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的资金及时足额上缴,不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年终前应进行一次全面资产清查盘点,保证账实相符。行政事业单位在清查中发现的盘盈盘亏报废的资产,应严格履行相关的审批程序,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账务处理;加强负债的管理,规范借入、借出款项管理,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不违反规定进行举借债务和提供担保活动;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尤其是按规定使用非税收入票据的单位,建立票据台账,如实登记所有票据的购入、领用、销号、结存情况,建立严格的票款定期核对制度;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平台,公开专项资金的拨付及使用情况,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行的透明度。
(三)加强监督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二是财政、审计、监察部门依法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违纪处理,监察部门要加大处罚力度,按照监查制度,进行严格的审查与管理,并且在执行过程中,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清廉谦虚的态度,采取勤俭办事业的原则和方针,正确处理行政事业单位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保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提供者或用款单位。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拨付效率和规范化运作,增强财政性资金收付过程的透明度,可以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
五、结论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要想避免财务违规行为的发生,就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监管制度以及责任制度,落实责任主体,加大处罚力度,确保各项工作的积极展开,同时,还要做好部门预算和决算,控制经费浪费现象的发生,单位负责人和会计管理人员也要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各项财务规定,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减少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作者: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科,大学文化,会计师, 毕业于四川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
参考文献:
[1]王淑兰,孙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中国工会财会.2010(05).
一、必须树立“四种意识”
(一)必须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今年财务工作面临着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等各项改革任务。如果没有改革创新意识,不及时改变观念,工作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将使财务工作陷入被动,无法适应新形势对财务工作提出的要求,错过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
(二)必须树立艰苦奋斗的意识。全区国税系统目前的经费还相当紧缺,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资金供求矛盾仍十分突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艰苦奋斗意识,自觉做到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确保必要的、正常的经费支出需要。
(三)必须树立资金效益的意识。资金效益体现在如何降低管理成本、如何降低行政资源耗费上。就目前各级国税机关资金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保障税收工作的需要,必须树立资金效益意识,努力降低管理成本,努力降低行政资源耗费。而实现资金效益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加强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因此,要切实转变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努力克服过去预算资金的使用“重分配,轻管理”和“重花钱,轻效益”的倾向,做好重大资金使用项目的跟踪管理,保证国家预算资金的安排和使用做到合理、科学、有效。
(四)必须树立服务的意识。税收工作的基础是征管,重心在基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为征管和基层服务意识,在资金的安排和物资的分配上进一步向基层单位、向困难单位倾斜,改善基层单位的办公条件,配好征管设备,为基层解决后顾之忧。
二、切实做到“五个加强”
(一)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首先要规范预算编制,严格按照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和国家税务总局、区局的统一部署,各预算单位严格按“两上两下”的预算编制程序完成预算的编制和上报工作,杜绝上级税务机关代下级机关编制预算的现象,实现逐级编制综合预算的目标。其次是要严格预算执行,坚持没有预算就不能支出的原则,严格执行财务制度,遏止随意花钱,铺张浪费的问题。第三是要认真落实基本支出经费最低保障线制度,合理确定全市国税系统经费最低保障线,认真落实经费最低保障线制度,确保单位基本经费支出的需要。
(二)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局系统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办法》和《国税局系统其他收入管理办法》等财务制度,进一步规范账户管理、财务事项审批管理、专项经费的使用管理制度。做好日常会计业务工作,规范会计核算,做到收入有来源,支出有计划,有领导审批,有合法凭据,做到账证、账账、账表、账实相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是抓好会计决算工作。财务管理部门认真督促、指导下级单位编制年度经费会计决算报表、基建财务会计决算报表、全国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年报。做好年度财务状况分析工作。及时解决基层单位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遇到的疑难问题,保障会计决算报表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是加强资产管理,进一步完善单位资产管理,按照规定程序购置、分配、使用和处置固定资产。
(三)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建立现代内部审计制度的要求,不断加强和完善“四个体系”(即组织、制度、业务、信息管理体系)建设;二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及时完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审计出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和意见。三是开展专项审计工作,今年工作的重点是对20__年预算安排和执行、基建项目管理、专项资金使用和财务核算等情况进行审计,并对专项审计结果进行通报,提高内审工作透明度和审计工作质量。
(四)加强政府采购工作。要坚持依法采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要正确处理依法采购与提高效率的关系,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坚持依法采购原则、“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按预算计划采购原则、服务税收中心工作原则,力求简化工作程序,提高政府采购的工作效率。同时要抓好政府采购计划及预算的编制,并严格执行采购计划和预算,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节约采购成本,促使政府采购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加强基建管理,严格执行制度。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局系统基本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办法》,坚持“先审批,后立项,再建设”管理原则,加大基本建设项目立项审批管理的执行力度,严格控制基本建设规模。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局系统基本建设管理责任状》,加强对已审批立项项目的跟踪管理,落实基建项目管理责任制。三是要严格执行基建项目招投标各项法律法规和政府采购制度。四是要加强基建财务管理,规范基建财务核算,强化对项目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工作。
三、抓好财务工作措施的落实
一是建立和完善财务工作目标责任制。针对目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财务制度落实不到位、重花钱轻管理、预算执行意识淡薄、基本建设管理薄弱、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时有发生等问题,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重点对财务岗位职责落实情况、预算编制和执行、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固定资产管理、基建项目审批和管理、会计信息质量、内部审计工作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行政管理;效率;原因;对策
【 abstract 】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uthor's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analyzes the enterprise's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untermeasures, refers for the colleague.
【 key words 】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Efficiency; Reas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D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企业行政管理,是指企业内部行政机构依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针对企业具体事务所进行的综合掌控。企业行政是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行政管理体系担负着企业的管理工作,推动和保证着企业的计划、生产、财务、营销等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沟通。企业行政管理的效率问题俨然已经被提到企业管理日程上来,起着为企业保驾护航的关键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企业行政管理也面临着调整旧方式和适应新形势的任务。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基本理论
(1)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定义。企业行政效率是指行政单位在一定时期的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总产出与行政总投入的比率。我们研究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就是研究企业行政效率,我们为什么研究企业行政管理,主要是通过研究影响企业行政管理中众多因素,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
(2)企业行政效率评估的方法。首先,投入的劳动与产出效果之间的比较。同样多的人、财、物和时间的消耗,完成更多数量或更高质量的行政任务;或者,完成同样数量和质量的行政任务,消耗更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这就意味着本部门的行政效率提高了。其次,在企业中,有许多已完成的行政任务与预定目标的比较的行政事务无法用数字计算它的效率。因此,能顺利完成企业的行政目标和决策任务,就表明企业行政管理有效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再次,完成同一行政任务的现有水平与最高记录之间的比较。在企业中,许多行政事务都有最高记录,凡能达到最高记录者即高效率。第四,能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会遇到意料之外的突发性事件,若能果断采取措施,及时解决问题,也是效率。
(3)企业行政效率的重要性。首先,企业行政效率的提升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及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企业的管理中如何提高它的灵敏度和管理效率来有效带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协调运转,使企业运行具有神奇的力量,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企业行政效率是关键。其次,企业行政效率是研究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和根本目的。我们研究企业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努力提高企业的行政效率。我们研究企业的行政领导机构、行政人员管理、行政管理的环节、企业行政管理的方法和技术,都是围绕提高企业行政效率这个核心问题来讨论的,离开这个核心,而大谈企业行政管理是毫无意义的。
2 当前企业行政管理效率不高的原因
2.1 缺乏完整的工作计划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缺乏一套完整的工作实施计划,部分领导的工作态度不端正,方法不得当,企业资源存在着严重浪费现象。一些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凸显自身的存在,同企业其他部门勾心斗角,起内讧,甚至利用部门权力所带来的公司资源支配的便利和优势,谋取私利,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受到严重的侵害,企业的正常运行亦受到影响。
2.2 传统思想作怪
在企业行政管理过程当中,通常会受到很强的人身依附、家长制等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企业行政管理系统的效率和活力被严重消弱,企业人员积极性大打折扣,亦对企业科学化管理和民主化决策也是极为不利的。此外,企业形成管理普遍突出管理而偏离了服务轨道,这种不讲实效脱离实际的工作方式,对于公司效益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
2.3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中,人员的素质呈现出明显的高低差异,一些工作人员对企业业务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对自身工作内容未能明确,这就使得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制度规章难以推行,其能力受到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怀疑。此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缺少同业务部门之间的来往,工作接触甚少,越是不了解,其管理工作越脱离实际,故而形成恶性循环。
2.4 规章制度缺乏可行性
企业行政管部门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工作履行的依据,然而一些企业制度却不尽完善,单纯停留于书面上,缺乏可行性。由于这种规章制度上的欠缺,导致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矛盾纠纷、相互推诿现象频发。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的现实,使得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普遍不高。
3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效率提升对策
3.1 汲取国外经验,运用科学的管理办法
企业应当借鉴外国成功管理经验,引进科学的绩效评估、目标管理、成本核算等办法。将企业管理中讲求成本核算的理念引入到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当中,唤醒行政管理人员责任意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比外,这种科学口 员的实际工作绩效作出科学的衡量,利于行政业绩的提升。
3.2 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模式
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应当同企业自身内外特点及组织结构形式相适应,从而保障其迅速贯彻企业相关决策,顺利达到企业行政管理目标。而这应依赖于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模式十分必要。首先,应依据规范化要求,对企业行政管理郭门作出适当的调整,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原则,来建立高效的企业行政管理系统。随之,进一步强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中的管理职能,将企管口同行政口加以合并。最后,将企业行政管理职能注入到行政管理实践当中,使其管理职能应有的作用得到发挥。
3.3 加强对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的科学性选择
作为—名现代化的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态、择优决断能力、协调统筹全局 知人善任、临危不乱等。这就要求企业在选择行政管理人才时,应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估机制,从胜任力的角度,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等科学手段,来对人才综合素质做出准确的评价。从而使得行政管理人员能够在企业发展中明确自身的发展路线,以企业发展为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不断动力。
3.4 建立和完善企业行政管理规章制度
行政管理规章法规的建设对于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非常关键。企业应对必要的行政管理工作制度加以健全,以公章制度和法律的形式不断促进行政效率的提升。建立健全企业执行部门的岗位责任制度、各项管理制度、工作制度规范等,并认真的实施,从而使得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法治秩序得以建立,为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明确了依据,这种带有法律效率的工作信条必将促进行政管理人员严谨性、积极性和工作动力的提升,从而最终实现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
4 结束语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在现代企业当中,行政管理部门职责日渐突出,提升企业行政管理效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必要需求。究其效率低下的原因,制定效率提升的有效对策,并积极地去实施,以发挥行政管理应有的管理作用,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的规范性运行。
参考文献:
[1]杜建军.试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O9.
[2]杨亚捷.企业行政管理的特点及其要求分析[J].经营管理.2009.
[3]袁涛,丛民.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探析[J].经营管理.2010.
【关键词】高校;管理会计;全面预算;平衡计分卡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办学形式、筹资渠道逐步多元化,经济活动也日趋复杂。但是,管理会计未能在高校的经济管理中发挥指导作用,难以为高校的重大战略决策提供及时必要的信息支撑。财政部于2014年10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于2016年6月出台《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高校推进管理会计的应用提供了依据和指南。管理会计的发展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使命和责任。“做规划未来的财务”,高校要通过管理会计的应用,推动高校财务管理由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转变,由事后记录向事前预测转变,由计量价值向创造价值转变。
一、高校管理会计的内涵和职能
(一)高校管理会计的概念
高校管理会计是指通过运用专门的工具和方法,对高校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报告,实现财务与业务活动的相互融合,建立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核心,以治理体系、风险控制、成本管理和投资决策为重点,在全面预算、风险控制等方面发挥作用的管理活动。
(二)高校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
高校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包括分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分析过去,就是通过对高校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解、整理、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到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发现相关的问题,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控制现在,就是通过运用预算管理、成本管理、风险控制、决策控制等管理会计方法,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监督,及时反馈执行进度和执行中的问题、差异,提出改进措施,为学校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提供参考。筹划未来,就是通过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参与高校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决策,提高相关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通过三方面职能的有机结合,实现会计工作从核算监督转向决策支持和价值管理的现代管理会计,会计人员从传统的“账房先生”向“财务决策者”提升。
二、其他组织与高校管理会计的区别
(一)企业管理会计与高校管理会计的区别企业管理会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营管理,必然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核心,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时,企业管理会计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管理信息,具有独特性和私密性,比如成本管理信息、价值链管理信息、投资决策信息等,这些管理信息是不可能向外界公开披露的。高校是非营利组织,不能追求经济价值最大化。高校管理会计主要是对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及报告,并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评价,为学校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提供参考。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在财务管理制度、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年度预决算等方面实行财务信息公开。
(二)民非组织管理会计与高校管理会计的区别
民非组织公益性产权和资源依赖的特点,要求组织的管理会计信息保持高度透明,包括组织的战略目标、组织流程、预算及成本等信息都具有公开性,管理会计的相关指标主要反映组织资源使用的公平、效果和效率。高校管理会计指标主要为学校战略服务,需要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其他事业单位(医院)管理会计与高校管理会计的区别
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正从单一按项目付费模式向多层次混合支付模式转变,这促使医院管理会计从关注创收转变为关注有效控制成本。医院成本容易对象化到患者个体,医院管理会计主要任务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责任目标成本,将降低医院成本的目标分解落实到相关职能科室[1]。但是,高校目前没有统一的生均成本核算标准,如何恰当地在高校中运用好“成本”这个工具是我们探索的难点之一。
三、高校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现状
在我国事业和行政单位,管理会计几乎是空白,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方法体系[2]。我国财务工作者中,超过85%的人员主要从事财务核算工作,而高校从事会计核算的财务工作者要远远高于上述比例。以江苏省为例,目前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超过160万人,但会计行业大而不强,复合型高端会计人才比较缺乏,全省高级会计师(含正高级会计师)仅有1万人,结构性短缺问题比较突出[3]。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管理会计建设要想一枝独秀是很难的,管理会计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治理结构缺乏活力,内部控制建设滞后
我国高校一般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重大经济事项执行集体决策制度。但是,大部分高校没有设立总会计师岗位,配备领导班子更注重学术水平而忽视财务管理;部分设立总会计师的学校,总会计师也没有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决策提出要求,以致其作用弱、地位低;有的高校设立副总会计师岗位,却未能进入校级领导班子,不能全面参与学校经济管理和分析决策活动。因此,高校存在“重业务活动轻财务管理,重短期利益轻战略管理,重过去财务成果轻未来价值创造”的现象,使高校进行管理优化的内在动力不足,制约了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和程度。高校的内部控制意识和相关制度建设也都较为滞后,没有完全按照“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原则完善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导致高校内控在预决算业务、资金业务、采购业务、资产业务、工程项目、税务事项、经济合同业务、校办产业等方面没有完全发挥作用。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工作紧密相连,如果内控薄弱,管理会计获得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降低,也就不可能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难以指导和规范实际工作。
(二)高校管理会计方法应用不足,绩效评价应用受限
高校经济活动多样化,管理会计应用到高校的管理和发展中需要相应工具和方法的配合。目前,高校管理手段相对单一,缺乏与实际相契合的管理会计工具。高校财务人员也很少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去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绩效评价方面,财政部2011年修订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对象包括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资金和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但也存在着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绩效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结果运用不足的情况。此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战略目标的高校应建立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都一成不变地使用相同的财务指标,普遍缺乏一套包括财务和非财务的多维评价体系。
(三)高校管理会计缺乏理论指导,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管理会计建设缺乏专业化的理论指导,应用于高校的案例也比较少。国内学者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工作主要以企业为主,对高校管理会计的研究也只涉及后勤、校办企业等业务领域的应用[4]。高校缺乏对管理会计相关理论和实务操作的学习和实践机会,这就使得高校对管理会计的运用和实践是短板中的短板,给管理会计在高校中的应用造成很大障碍。在高校财务队伍中,能够胜任管理会计工作且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很少。一方面,高校财务人员对会计核算知识掌握得很扎实,但没有主动实现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角色的转变;另一方面,与企业相比,从风险管理和战略发展等方面进行决策预测的能力明显不足,不能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及对不同部门和用途的经费进行分析和预警。这导致财务分析报告不准确,不能及时提出有效的战略决策和风险控制对策,无法有效发挥其对学校决策的支持作用。
(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滞后,成本核算要求增加
目前,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主要围绕会计核算展开。一方面,对前期财务数据的利用率相对较低,难以分析差异和寻找规律;另一方面,与资产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等系统间相互独立,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形成“信息孤岛”,不能实现财务与业务的高效协同和深度融合。这使得高校对历史信息和来自各个系统的业务信息不能进行甄别和整合,形成了数据和信息方面的壁垒,进而不能全方位、系统、综合地支持管理决策。近年来,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引进与应用。但是,受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采取项目管理方式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必须合理有效地控制办学成本,并对合作办学经费进行全成本核算。这要求高校必须引入管理会计的手段和方式,实现投入与产出的平衡。
四、高校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几点建议
随着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性成为关注的焦点,高校应引入管理会计方法和手段,以全面预算、内部控制、内部报告为切入点,运用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全面落实绩效管理,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一)设置总会计师,优化高校治理体系
财务治理不仅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高校建立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约束机制的重要举措。在高校的制度建设中,建立和完善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实行校长领导下的总会计师经济责任制,是完善财务治理的有效手段。随着高校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高校收入总额不断增加。由表1可知,2016年江苏省属高校决算收入超过20亿元的有1所,超过10亿元的有9所,总资产超过50亿元的有3所,超过30亿元的有11所。高校迫切需要一个既有学术水平又精通财务管理的知识结构优化的领导团队,以提升经济活动管理的专业化水平。高校通过选拔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的总会计师,从专业化角度发挥领导作用而推动管理会计建设,通过构建管理会计体系而推动单位治理能力的提高,最终促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实现现代化。
(二)引入战略导向,改善预算编制方法
通过对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高校创造价值,是管理会计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全面预算管理涵盖高校所有的经济业务活动,它既是一种费用控制方法,更是一种财务资源配置手段。高校根据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综合考虑过去和现在的相关基础数据和信息资料以及未来的经济条件变化,利用各种科学的预测手段,编制部门预算和校级预算。在预算编制中,传统的预算编制是以历史数据作为依据,仅仅关注下一个年度的可分配资源,预算结果与高校战略发展相脱节。高校应将战略管理融合在学校的预算管理中,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按照编细、编实、编全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结转和结余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编制预算。高校根据教职工和学生人数、资产配置、教学计划等,以“零基预算”方式,编制学校基本支出预算;根据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分年度计划,结合基期年(预算年度前一年)发展状况,建立未来三年“专项经费项目数据库”,编制“滚动预算”,按轻重缓急排序,形成学校各年度项目支出预算。在预算执行和调整中,高校应当将批复后的预算收入任务和支出指标进行分解,及时下达到校内预算执行单位,加强对结转结余资金的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统筹调剂和执行情况分析机制,形成分析报告,对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差异提出解决方案。
如遇外部环境变化、国家政策调整或工作计划有较大调整等重大事项,高校应当根据预算调整事项的性质和金额,及时履行审批程序。在决算管理中,高校应当建立决算编制审核制度,明确报表编制和资料提供的责任主体、审批权限和时间要求等,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编制年度决算报告前,高校应当组织全面的资产盘查、债权债务清理、对外投资核对、费用清算、收入催缴、汇总报表资料核实等工作,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在决算分析工作中,高校应当加强决算数据分析和分析结果运用,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开展分析,充分反映学校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在预算绩效评价中,高校应当建立“预算编制有战略,预算执行有管控,预算完成有分析,分析结果有运用”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根据相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预算绩效评价制度,确定预算评价目标、范围、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高校应当组织编制绩效评价报告,将评价结果及时报告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和校长办公会,并反馈给校内各预算执行单位,预算执行单位对绩效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并加强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建立预算绩效奖惩机制,将其与以后年度的预算安排相挂钩,奖优罚劣,不断调整和优化预算支出结构,提高预算执行绩效。
(三)运用平衡计分卡,全面落实绩效管理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校的战略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高校应建立适合本单位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绩效考评工作涉及科研、教务、财务、学工、人事、发展规划等多个部门,协调工作很难开展。高校可以通过引入平衡计分卡,设立关键指标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使高校的绩效管理真正为战略服务。平衡计分卡将高校战略和发展目标按照财务、内部业务流程、顾客及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进行分解[5],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对于财务指标体系,高校应该重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通常包括反映预算管理的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执行率、财政专项经费执行率、本年预算与上年预算的比较、本年决算与上年决算的比较等,反映资金筹集情况的收入增长率、学校自筹经费占总收入比率、学校经费自给率等,反映资金运动情况的年度收支比、支出增长率、各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人均经费支出、生均教育事业支出等,反映财务状况的固定资产增长率、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率、资产负债率、净资产占资产总额比率、事业基金占净资产比率等指标[6]。对于内部业务流程指标体系,高校应该评价学校的教学与科研环境。教学环境指标包括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生均教学经费支出,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数量,电子图书册数,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教室和实验室使用和闲置率,水、电、气等能源消耗等;科研环境指标包括重点实验室数量、重大科研项目比例、重大科研项目完成情况、科研成果获奖数量、数量、课题申报和通过率等。对于顾客维度指标体系,高校一方面要面向学生,另一方面要面向社会,主要包括学生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两个方面。高校学生满意度指标主要包括学位授予率、就业率、毕业生薪酬、职业发展前景、生均比赛获奖数等;社会满意度指标主要有新生报到率、助学贷款偿还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科研成果转化率等。对于学习与成长维度指标体系,高校应该评价教职工教学和业务水平。指标主要包括教师满意度,高级职称人员比率,教学、科研成果增长率,博士点硕士点数,博士后流动站数,知名学者数,省部级以上精品课程数,国家重点学科数,教师出国进修人次等。平衡计分卡将高校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长期评价指标和短期评价指标、定量评价指标与定性评价指标等相结合,将组织战略目标和日常业务管理系统相互衔接,弥补了传统财务指标评价的局限性,平衡了高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细化内控流程,推进信息化建设
高校内部控制是学校为了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7]。高校应以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及指导意见为抓手,以学校经济活动为主线,以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为出发点,建立较为完善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体系。在单位层面,高校应优化内部环境,定期进行风险分析和报告,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健全内部控制评价和监督机制。高校应将经济活动规划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健全重大经济事项的议事决策机制,系统梳理学校组织架构;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教代会、经济活动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及时识别、分析经济活动中的风险,合理确定应对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不相容活动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全面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公开控制、绩效考评控制等措施和手段防范风险。在业务层面,高校应当围绕经济活动,对本单位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分解各个业务环节,评估风险隐患,制定应对政策。高校应将预决算业务、资金业务、合同业务、采购业务、税收业务、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所属企业管理等主要经济活动纳入控制范围,采取自上而下细化流程和自下而上查找风险的方式,根据存在的风险设立必要的内部控制流程,最终形成科学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高校在规范业务流程的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经济活动的主要流程、关键环节嵌入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挖掘、整合、分析业务和财务数据,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实现对经济业务相关事项的风险控制,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
(五)加强成本核算,完善决策分析方法
1.成本性态分析方法的应用
经过多年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社会经济发展急需人才的重要平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影响了生均培养成本的准确测量及学费标准的制定。因此,高校应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的各项支出数据,通过分析学生数量与办学成本的依存关系,将合作办学的成本按其性态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及混合成本三类,并根据其与学生数之间的变动规律和历史数据建立模型,掌握合作办学的成本变动规律。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不直接受学生数量变动影响,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费用总额。单位固定成本与学生数量的增减呈反向变动,但固定成本总额不变,主要包括教职工工资(含外方课酬)、福利费、社会保障费、招生宣传费等。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范围和时期内,随着学生数量变动而发生正比例变动的费用总额。变动成本总额与学生数量的增减呈线性变动,但单位变动成本不变,主要包括实践实习费、差旅费、会议费、材料费等教学经费,奖助学金和学生活动费等学生经费,水费、电费等后勤保障经费。混合成本是“混合”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混合成本随着学生数量增减而发生变动,但又不呈线性变动,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教学设备的折旧、维修改造费、图书购置费等。在构建模型时,应将混合成本按照一定的方法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假设学生数量为X,用C1表示生均财政拨款,C2表示生均学费,用VC表示生均变动成本,用FC表示固定成本,用L表示项目结余,则:L=(C1+C2)×X-VC×X-FC例如,江苏某高校与美国新泽西州某高校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应用化学专业),学制四年“3+1”,即国内学习3年,国外学习1年。2016年该项目在校生人数为150人,生均财政拨款1.2万元,生均学费2.16万元,固定支出441.06万元,生均变动支出0.47万元/生,计算项目结余L=(1.2+2.16)×150-441.06-0.47×150=-7.56万元。可以看出,2016年该项目收支是不平衡的,盈亏平衡点的招生人数是153人。因此,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应继续扩大招生使项目产生收益。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支出项目很多,要逐一进行成本性态分析。
2.决策分析法的应用
决策分析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对未来经济活动的各种备选方案,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评价,选取一个最佳方案的活动过程。例如,在投资决策中,高校可以运用货币时间价值、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等决策分析方法,对各种投资和筹资方式、规模、结构、成本和风险等进行分析和测算,寻求最优的投资方案。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明显增加。江苏某高校针对这一情况,为满足日益增加的留学生的需求,拟对学生公寓进行大修改造,并有两个备选投资方案。方案一,学校一次性投资约1000万元;方案二,为降低投资风险,改造费由某公司一次性投入,公司要求以10年住宿费作为回报(未考虑维护成本)。按当前收费标准,每年可获得住宿费收入150万元。对于学校而言,此类投资整体风险可控;对企业而言,年限不同,回收投资情况就有所不同。假定市场年利率为6%,由表2分析可知,应采用方案二,但是住宿费回报年限不得超过9年。本案例通过运用决策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测算,为学校最终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五、结语
高校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将管理会计方法融入经济管理活动中,以学校战略目标为导向加强预算编制,利用平衡计分卡来实现对绩效的全面评价,细化内控流程,推进信息化建设,灵活采用成本性态分析,加强对高校成本的管理与控制,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林.基于业财融合的医院管理会计应用[J].会计之友,2017(13):76-79.
[2]于增彪.对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基本看法[J].中国总会计师,2014(4):20-21.
[3]赵光.江苏:助推转型强化服务进一步提升会计管理工作水平[J].财务与会计,2017(3):12-13.
[4]乔春华.基于高校管理会计的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5(1):68-73.
[5]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6]王卫星,孙凌峰,王一舒.基于内涵建设的高等院校内部报告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