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8 21:48:06
导语:在高中学生值周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德育;媒体;工作
一、新媒体环境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正在逐步的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近年来,网络的发展速度几乎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截至2016年6月,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在京的第三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网民规模可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1.7%,手机网民人数6.56亿,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2.5%。使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的比率分别为64.6%、38.5%、30.6%。由于受到普通高中学校条件以及高考因素的影响,高中学生所处的新媒体环境主要由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等要素构成。而本文重点探讨的新媒体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新媒体环境下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二是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问题。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中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影响
高中学生虽然在生理上貌似成人,但是在心理发展方面还尚未成熟,网络社会的快速发展虽然拓宽了高中学生的学习范围,但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挑战,由于高中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心理发展时期,他们往往在遵守传统观念的前提下容易接受一些新的价值思维,但却缺乏判断能力,因此,这一时期的青少年非常容易陷入混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种事物的运动都和它周围其他事物互相关联着,外因是变化的前提。高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品德意志的形成也必然不能脱离实际,必然与他们周围的事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今时代下,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高中学生必然会在学习和生活中间接或者直接接受着来自新媒体环境中信息和文化正面与负面的双重熏陶,例如,新媒体环境可以使高中生通过网络、手机等各种新媒体去了解世界,接受新的知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高中生由于思想发展还尚未成熟,容易使中学生形成享乐主义或拜金主义的错误思想,进而也加大了普通高中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三、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多媒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进入校园,并逐渐被大量学生所应用的时候,传统学校的德育教育方式也被倒逼着进行改革创新。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其一,对德育教育手段的挑战。学校德育教育不仅表现在向学生传授道德意识,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并付诸于实践。新媒体尽管可以高效率的传授道德知识,但能否真正实现德育目标还有待验证。其二,对德育教育环境的挑战。新媒体环境是一个自由的、开放性的空间,信息传播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加大了学校、教师、家长等的控制难度,甚至完全脱离。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开放性,因此,传播内容与教育工作者所灌输的信息不可能完全一致,这大大影响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权威性。其三,对学校德育教育主体的挑战。据调查,自从移动互联网广泛使用后,智能手机的利用率也随之攀升。由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很多学生一旦成瘾便过度依赖手机,这就导致出现了一些影响学习的不良嗜好。原来需要在电脑前才能玩的游戏或者聊天工具,现在一部小小的手机就完全可以实现了,手机的出现让学生之间的联系变得不易被教师发现,例如,手机代替了学生间传统的“传纸条”等方式,类似这样的发展趋势势必会给德育教育主体带来巨大的挑战。
四、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策略探究
由于新媒体环境的影响,迫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在内容、方法、手段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作为新时期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紧随时代的步伐,在保持原有传统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的同时,不断创新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善于探索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新问题,在利用传统管理与沟通方式的基础上,开辟与学生沟通的新方式,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说服力、影响力、感染力。其一,创新德育工作观念。观念的创新不仅是时展的必然,同时也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要始终把握好用认识指导实践,更新观念,更好的引领行动。学校德育教育观念的创新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及家长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认识的转变,从而更好的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德育工作的创新必须要从德育观念的创新开始,用创新的观念来指导教育实践,以次来推动德育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其二,创新德育工作内容。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大难题就在于如何设置德育教育的内容。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时代特点的体现和反映,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直接影响着整个德育的特性。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不仅要传承好传统的德育内容,而且还应与时俱进,用创新的德育理念指导德育内容的变迁。凡是不符合时展要求的德育教育内容都应被舍弃;即便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传统德育教育内容也要赋予其时代性,避免脱离社会环境;对于好的,新的德育教育内容要毫不犹豫的引进来。在日常德育教育工作中要善于积累和总结,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其三,创新德育工作形式。普通高中的德育工作不能照本宣科,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移动互联网络这些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的功能,积极探索新的德育教育方式,勇于创新,以高中学生易于接受的互动式、参与式、引领式、模拟式等方法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的同时增强德育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陆小华.新媒体观[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心理素质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加深对自我的了解,以及对社会的了解,有助于缓解中学生的焦虑等情绪。从心理学角度来来说,学生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学习,能够培养乐观的心态,促进人格的完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1促进中学生人格的完善
心理健康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人格品质,中学生拥有较好的人格品质时,才能够认识到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关联,并不断对自我进行完善,提高自身的抗打击能力,在面对困难时能够运用积极心理学来自我暗示,理性面对困难并积极寻找解决困难的方式。中学生处于人格与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因此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完善的人格与强大的心理素质,丰富中学生的人生经验。
2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包括认知结构、情绪、反省等,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符合。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是最早对焦虑做出研究的心理学理论,他认为焦虑是自我在受到威胁时发出的一种警示,对于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焦虑现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将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融入到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减少因青春期的特点所带来的迷茫与焦虑,提高中学生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
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以及国际格局开放带来的文化与文明的多样,都冲击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中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途径,当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后才能够积极面对社会带来的各种挑战,才能够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3提高中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够提高中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当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以后才能促进心理的健康,提高心理素质。随着个体社会化程度的增加,只有积极地融入到社会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形成健康的心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之所以拒绝和外界的交往是因为自身心理防御机制的存在,而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或者半意识情况下做出的应对冲突、挫折的方法,是一种自我机能的反应。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从而放松对周围伙伴的警惕,积极融入到群体中去。
中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个人利益,忽视他人的利益,并对他人怀有很深的敌意;另一类是以他人为中心,过于在于他人的看法与情绪,将自己的情绪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与态度上。存在上述两种中的任意一N情况,都会造成中学生在人际交往的障碍。因此,就需要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本我与超我,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问题,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4提高中学生爱护生命的意识
中学生因自身认识有限,当面对困难的时候容易造成心理的扭曲,如果不能加以引导,很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从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来看,普遍使用的都是传统的教育方式,这与新时期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背离,无法满足中学生当前对心理健康需求的渴望,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所在。当中学生无法从家庭、学校、社会寻求到心理帮助,再加上自身的认识有限,就很容易发生自杀事件。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疏导通道,能够积极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挫折,给以自己积极地心理暗示,培养学生使用积极心理学内容去面对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使用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能够暗示中学生提高爱护生命的意识,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所带来的影响。
5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多个方面对带来的影响做出了论述。中学生由于各方面还处于完善时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丰富中学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中学生提高应用心理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以促进人格的完善与综合能力的提高。中学生只有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才能够有底气去积极迎接未来。
参考文献
1 明确自主学习的意义
英语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我主动的去学习,在此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为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持续性提供保障,这也是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的意义。第一,明确英语学习的现实意义。为了使学生明白英语知识所产生的实际价值,教师可以收集、组织一些有关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资料,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英语的各种便利、今后工作中英语的实际价值。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外资企业亲身体验,感受英语的作用。第二,明确自主学习的终身作用。要让学生明白终身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之间的关系,当今社会对人们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通过以上英语实际价值的灌输调动学生内在的英语学习动机,从而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 训练自主学习的方法
明确的学习动机是自主学习的前提,而科学的学习方法则是自主学习效率提高的关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说明了学习方法训练的重要性,因此,为了发挥自主学习的最大效应,自主学习方法的训练是高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高中英语学习方法的训练主要包括元认知方法训练和认知方法训练两部分。
元认知方法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对自主学习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调整,主要包括学习计划制定训练、学习过程监控训练、学习效果评价训练三个部分。首先是学习计划制定方法的训练。笔者在此提倡合同式的学习计划制定方案,即学生签定英语自主学习计划协议,详细罗列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目标、学习数量等基本自主学习要素,以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计划协议实时调整,从而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其次是学习监控方法的训练。自主学习必须采取有效的自我监控,以保证整个学习过程的顺利开展。高中学生一般可通过“英语学习自我提问单”、“写学习周记”等方式来监控学习过程。最后是学习评价方法的训练。学习评价是检验、完善自主学习过程和自主学习方法的重要手段,可引导学生制定英语学习自我测评表、英语学习自我调查卷、英语学习档案,来反思一段时间内的英语学习情况。
通过认知方法的训练,学生可以掌握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也为今后英语知识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主要是听、说、读、写等学习方法的训练,教师需要组织各类专题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技巧,例如,听力学习方法的训练包括听读、主题预听、主题预测等;写作学习方法训练包括构思、篇章衔接、模仿写作等;词汇学习方法训练包括猜词、词汇归类、词汇联想等。
3 应用自主学习的模式
英语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绝不能仅依赖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结合高中学校实际,提出由课堂教学、课外学习、语言实践三大模块组成的多无化自主学习模式。课堂教学主要是英语认知学习方法和元认知学习方法的训练,由于此过程略显枯燥,需要教师采用多化的互动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课外学习以网络为主要学习平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给学生提供视听资源、多媒体课件、网上题库等自主学习资料,然后通过QQ、电子邮件等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和讨论。另外,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英语广场》、《疯狂英语》、《英语沙龙》等权威英语读物及其它英语图书资料,便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和补充英语知识。语言实践环节主要通过学校或班级组织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活动来完成。课堂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完善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而课外学习及语言实践又能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三者的有效结合可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4 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英语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权威者形象,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英语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应用积极的情感投入去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协作沟通,共同进步。总之,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谐学习氛围的创设,让学生体验到平尊重和信任,同时受到激励和感化,形成积极的英语学习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5 结语
高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了相关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在意识上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结合学生实际,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从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论述
1.1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概念
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主要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标准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的合理选择日常生活中的教学知识.充分挖掘实际课程知识中的生活化元素,从而将课程知识中抽象化知识的教学建立在广大学生耳熟能详以及感兴趣的实际生活经验上.确保广大学生可以熟悉掌握实用性以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知识、学习技能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1.2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概念
根据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经验以及对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了解,可以归纳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概念.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在实际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要将广大学生的日常物理生活经历作为出发点.充分利用高中物理教材知识中的生活性元素,积极联系与日常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有关的各种生活背景,不断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2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2.1我国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成果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的理论依据
我国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分析研究生活化课堂教学,部分教育学家针对教育生活化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结果以及想法,比如我国著名的作家以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针对教育生活化的问题展开了详细论述,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化观点.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在课堂教育中大力提倡生活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科学理念.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要在实际教学中积极融入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要把生活作为现代化教育的核心,相反没有把生活作为核心的课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死教育.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国北京师范大学的知名教授也提出了与课程教学生活化相关的理论研究观点,裴娣娜教授对于课堂教育的主要观点是要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与课程知识相关的生活元素注入实际教学过程中,让课堂教学充分活力,确保现代化课程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2.2国外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分析为我国高中物理教学提供的理论依据
对于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在研究时间上来看,已经有近百年的时间了.研究成果不仅包括我国教育学家的先进研究成果,也包括国外教育学家的科学化研究成果.在二十世纪初期,国外教育学家杜威就针对课堂教育的生活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学校就是社会.教师的课堂教育需要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积极鼓励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不断学习,在活动中更直观的学习到课程中重点以及难点问题,使课程知识服务于日常生活.苏霍姆林斯基就广大学生精神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提出了和谐教育发展理念,大力强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使课堂教学逐渐生活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主人翁精神.
2.3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随着现代化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高中物理教学课程在实际内容上要确保能够提高广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知识技能.在教学中要适当加强课程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现代化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的实际联系.课程内容要反映现代化先进科学技术进步的发展成果以及科学化的科学新思想,积极关注现代化物理学知识技术推广应用给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最大程度上增强高中物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归属感以及责任感.从高中物理教学新课程的要求来看,大力强调日常生活中高中物理知识无处不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与日常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同时高中物理知识又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2.4高中物理课程教学基本性质的需要
高中物理教学课程是现代化普通高中科学化教学领域的基础性教学课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于高中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对现代化先进科学技术进步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为高中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可以看出,高中物理教学课程的基本性质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从高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形成紧密联系.将高中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元素科学的融入日常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生活化.
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制约因素
3.1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意识淡薄
虽然现阶段课程改革中将课堂教学回归到日常生活作为核心改革理念之一,在高中物理的课程改革中对生活化教学做出了相对明确的规定,提出了具体化要求.但是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教学意识相对淡薄,仍然存在高度重视科学理论教学,而忽视生活化实践教学的现象.在高中物理概念性教学以及规律性问题教学中,高中物理教师往往会直奔物理知识教学主题,大力强调学生要加强练习,重视高中物理结论在练习题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3.2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精神生活重视度不够
高中物理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不仅要重视实际物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将精神生活逐渐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往往忽略精神生活,从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课堂生活的精神层面相对贫乏.高中物理教师要尽量营造和谐民主以及积极向上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积极建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创造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以及竞争学习的课堂教学生活.
3.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较单一
现阶段高中物理的教学方式较为普遍的是以教师传授知识而学生接收知识为主,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对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对物理知识的选择性.高中物理教师教学期间往往忽略物理知识背景的引导以及传授,不能将课本中的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还原,不能针对性的对物理概念进行适当推导,直接将高中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对物理知识的建构过程一知半解,自身发现问题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较大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也被这种单一式的教学方式严重扼杀.
3.4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教学理念以及方法不正确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强调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与高中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有机结合,确保广大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本质问题的理解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提高物理知识合理运用的推理能力水平.但是,现阶段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中,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不正确,部分教师对生活化教学有错误认识.强调高中物理教学中必须要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直接经验应用于教学中,仅仅追求表面的生活化,认为只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就行.严重忽视了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深度智力思考,缺乏系统性的高中物理知识建构过程,导致学生难以使用高中物理概念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4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研究
4.1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入实际生活例子
现阶段我国高中物理的实际教学内容存在抽象化的特点,但是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现实存在的,广大学生可以清晰看到体会到甚至亲身经历过.比如在高中物理摩擦力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由一个小游戏进行引入教学,在课堂教学前可以准备两个细瓶颈的较大瓶子,一个瓶子里面装满清水,而另一个瓶子里面装满肥皂水.让男学生以及女学生比赛谁的力气大,先让女学生利用自己的两只手指捏着细瓶颈部位将清水瓶子提起来,男学生将手指在装有肥皂水的瓶子中侵一下之后,再利用自己的两只手指捏着细瓶颈部位将清水瓶子提起来,结果显示无论男学生的力气有多大,都不能很容易的将瓶子提起来,而女学生却轻而易举的就把瓶子提起来了.这时,高中物理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利用课堂教学解决问题.在高中物理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与实际物理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为高中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2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素材开展物理演示实验
高中物理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可以利用演示实验,充分激发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积极培养高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实验观察能力.高中物理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以高中学生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生活经验为教学背景,不断挖掘深层次的物理因素,利用高中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具,合理设计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大力开展创新性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达到推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提高现代化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质量水平,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比如在高中物理超重失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个杯子、一张餐巾纸、一根线以及一个重锤,实验操作如下:用一张餐巾纸蒙住纸杯口处并用细线扎紧杯口,在该餐巾纸上放一适量重锤,当加速上升时会发现重锤穿破餐巾纸落入杯底;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餐巾纸无恙且纸凹痕变浅,学生在观察、思考、老师的引导下探究超重失重原因.演示实验中所需要的仪器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价格相对便宜,从根本上拉近了学生与高中物理实验的距离,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高中学生对高中物理实验的不良恐惧感.又如,高中物理教师在讲机械波一节时,准备一根普通绳子,用一根绳子在地面上展示水平方向振动的绳波向前传播,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绳子动起来了、有向前运动的东西、此起彼伏和周而复始、组成绳子的点只振动以及振动快慢取决于绳端的振动频率等,教师在学生的观察、质疑、思考中展开教学.
4.3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引入生活经验实现教学生活化
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教学主要是从大量的高中物理现象以及物理实验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可以反映日常生活中某些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是经常对这些生活经验的产生原因一知半解,不能追根究底的进行分析研究.因此,要想使高中学生对高中物理概念有着正确的认识与思考,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从高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大量物理现象,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以及归纳总结,得出这些物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将高中物理课本中的概念进行还原,然后建立新的高中物理概念,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记忆.比如,高中物理教师在高中物理知识“作用力”的概念教学中,充分利用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到的生活经验,包括手提重物的“力”、拉力器的“力”以及推车时的“力”等.在高中物理知识参考系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亲身经验包括乘车以及跑步健身等,利用这些经验引出问题,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高中物理概念学习.
4.4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练习环节实现教学生活化
一、元认知策略的概念
元认知理论告诉人们: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积极主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能够更加的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使得整个过程更加的和谐有效。
元认知策略是指针对具体的对象,要掌握其整体活动信息的状态,进而对相应的流程进行监控,对具体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知识进行评估性学习。在明确的学习目标前,能够利用对学习结果的评估获得语言行为的控制调节。
元认知策略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元认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三种。元认知计划策略主要强调对学期学习目标的设置,以及合理安排阅读材料、安排需要回答的问题和对任务完成的具体计划等。元认知监控策略则强调对计划后的阅读跟踪研究,了解自己对于材料的熟悉情况,可以采用问问题的方式帮助自己了解进度,在考试的时候有意识地看自己的做题速度和所花费时间。元认知调节过程则与监控策略相联系,指的是在监控阶段的策略一旦发现不令人满意的结果及时调节的策略。
二、基于元认知策略的语文文言文教学训练
教师将积极利用苏教版语文教材在高中学生中开展元认知策略的训练,力求增强高中学生在文言文方面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一)整体设计训练模式
本论文将针对当前高中学生文言文水平现状,掌握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特点。积极采用传授知识与相互提问的训练形式,探寻文言文教学的元认知策略训练,首先,构建以下图1所示的元认知策略训练模式:
图1文言文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训练模式构建图
通过对元认知策略的概念分析,我们也可以将文言文的教学认知过程分成两个层次:首先掌握认知策略应用的概念,然后就是针对文言文的具体策略应用。
(二)教学试验过程
首先针对文言文教学的元认知策略训练提出相应的课题假设:①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方法的改进,帮助学生提高整体语文水平;②有助于增进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1.选定训练试验对象
选定同一年级的情况相近的两个班作为试验对象,其中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另一个作为对照班。两个班级由同一个语文教师进行教学。
2.试验过程
在新学期开始时,教师应该使用关于语文能力水平以及文言文专业能力水平的测试题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测试,统计两班的成绩,作为研究前期数据。
选用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对学生进行教学。先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关于认知策略的专业知识传授,让每个同学首先了解自己要进行的教学策略具体的程序和实际的效果。在较长时间的前期教学干预中,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指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内容教学,同时积极调整学生相应阶段的教学进度。对于实验班的学生,教师要组织大家开始学习苏教版中的选定文言文,同时积极开展元认知策略训练。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对照班的学生也开始学习苏教版中的选定文言文,但没有教师进行元认知策略训练。
经过长达10周以上的教学干预后,教师将两个班级的学生重新集中,并且重新准备刚开始研究时测试的试卷再次进行测试,统计两班的成绩。将两次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后,积极开展数据分析处理。
(三)试验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两个班级的先后两个测试结果的统计,我们得出研究前期的测试成绩,两个班级水平基本相近,关于语文能力水平、文言文专业能力水平的学习差异性并不大。当完成长达数周的元认知策略训练后,得到的结果有了明显的对比性:实验班开展元认知策略训练后的语文能力水平、文言文专业能力水平测试成绩显著提高。而对照班的学生前后两次语文能力水平、文言文专业能力水平测试成绩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三、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上一部分的元认知策略训练我们知道,元认知策略对于语文学习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学生需要而言,具有实际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要注重在准备阶段的理论基础学习,在教师的示范阶段,教师应该在教案编排、预先安排课堂预习计划、引导学生学习注意力、优化文言文的阅读细节、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评估等各个方面积极示范,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了解大家的学习情况。进入公共配合的教学阶段还需要注意,教师要带领学生回顾历史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制订新的文言文学习计划、监控文言文学习、文言文学习评估和调节。最后还要进行适当的周期总结反省,同时为当前阶段的元认知策略效果评分。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总理曾经在接受媒体受访时说过:“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读书可以知古通今,博闻强记,开阔视野,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占有许多优势,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较强,想象力丰富,理解力强。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课外阅读对高中学生来说更是营养品。
高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纠正认识上的误区
高中学生课业负担重,时间紧,很多学生读书仅局限于课本及各种教辅材料,这对于中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健康的成长,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及今后投入社会中去生存与发展并成为有用的人才,显然还远远不够。这与许多家长和学生认识上存在的误区有关,把小说当作闲书,把读散文作为写好作文的途径,甚至有的学生只读作文书。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做数学题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读几本课外书能马上提高语文成绩吗?所以,做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纠正学生和家长认识上的误区,让他们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磨刀不误砍柴功”比如,在语文考试中,阅读题是分值比较高的,如果学生阅读量大,体味文章的能力就会增强,语文阅读的成绩大幅度提高,就会带来整体成绩的突飞猛近。
课外阅读不是消遣,课外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素质,人的一生总要面对许多困难、挫折,所以,怎样培养学生面对困难,面对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教师只是一味说教是起不了多大作用,而许多课外书中就有我们学习的好榜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相信读过书的人都被他顽强的毅力所感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尽千辛万苦取经的故事,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光辉画面。这些课外书的阅读,学生能从作品人物身上吸取力量,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我相信这些优秀书籍对于培养一个学生坚强的心理素质是相当有益的。
2.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寻找一切机会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当学到《失街亭》时,大谈三国中英雄人物斗智斗勇的故事;当学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大谈108条好汉梁山聚义的故事;当学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时,给学生介绍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当学到《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让学生感受唐诗的博大;当学到《雨巷》时,让学生学会欣赏现代诗的美妙……这样慢慢培养就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平时也可以多请语文成绩好的同学在班上谈自己有关课外阅读的心得体会。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其中就有几条是建议教师让学生多阅读,“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身不可磨灭的痕迹。”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上,阅读时刻给他带来快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刻地印在他的意识里。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可以经常用中外学者劝人博说群书的警句来启发学生,用古今名人酷爱书籍,通晓各种学问的生动事例激励学生,推荐名家名篇并有意截取部分精彩段落,造成悬念来吸引学生及时鼓励,利用阅读的竞争心理来促进学生。
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不知不觉地就培养起来了。
3.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十分重要,这样就会让他们读有所得,比如:平时在让学生阅读新闻报道、小说、故事等体裁的文章时,一般采用略读法,读这类文章,只需对文章内容大体了解,不需要深入分析;在阅读优美的散文或文章中精彩的段落时,一般采用精读的方法,要边读边想,边分析边思考,反复的读,可以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欣赏语言写作方法等。久而久之,让阅读的方法上升为阅读技能。又如每天要求学生看一点书,做一点摘抄,在一定的时候到班上互相交流。充分利用教室一角,每天写一则名人名言,开始教师写带一个头,后来让学生写,以学号为序每人负责一天,这就促进了全班同学的阅读积极性,每个同学都想去找最有水平的东西展示在老师同学面前,同时这也是积累作文素材的好方法。
经常给学生介绍名人总结出来的读书方法,比如主席的“四多”读书法,“多读、多写、多想、多问”;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法;马克思的“博览读书法”;高尔基的“早、晚、零”读书法,前苏联著名的文学家高尔基出身贫苦家庭,仅读过两年小学,从11岁起就到处流浪,当过童工、学徒等。尽管终日劳累,但高尔基学习的劲头始终不减,抓住劳动之余发奋读书,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早、晚、零”就是他抓紧早晨、晚上、零散的时间改改以求的读书方法。
教给学生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读书分析方法。
著名语文教师魏书生曾经说过:“学生在掌握方法之后再读书,情形就大不一样了,他们首先用演绎的思维过程,用方法去分析每篇文章,待分析几篇文章之后又把实践遇到的问题加以归纳综合,然后补充订正加深理解能力,既掌握了方法又训练了思维能力。”
4.创造课外阅读的机会
高中学生学习时间紧,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学会挤时间,学会巧安排,创造课外阅读的机会,比如:在寒暑假充分利用时间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名人传记等篇幅比较长的名篇佳作,开学时到班上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要求学生在每隔一周挤出一节语文课或自习课,开设课外阅读实践课。
关键词:英语写作 教学现状 有效对策
由于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可以直接反映英语整体运用情况,因此,我国教育部高中教学大纲强调并要求将高中生英文写作能力培养作为英语教学重点内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写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表达形式,尤其是在英语学科中,英语作文所占分数较高,优秀的英语写作能力是英语综合运用的重要体现,为了提升高中生的英语水平,加强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培养应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样英语作为高考的重点科目之一,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更应得到教师的重视,从而促进学生英语整体成绩的提升。
一、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一)英语写作不受重视
我国目前高中英语教材中,没有针对英语写作内容的立教材,只是综合英语教材课本中的一部分,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更无法在课堂上重点训练,导致高中英语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几句带过。高中学习最终为了迎接高考,因此,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容多、压力大、时间紧,大部分英文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更注重英语语法及阅读能力训练,直接针对英语高考重点进行授课,忽略了学生英语写作内容的单独训练,教师单纯的认为只要学生掌握基本语法及词汇,英语写作水平自然能提高。并且许多高中英文教师由于工作经验欠缺或是教学水平有限,不能及时掌握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情况,也没有制定关于学生英语写作方面的题型训练计划,长期以来英语写作不被高中教师重视,导致学生英文写作能力无法提升。
(二)缺少独立写作教材
高中的英文教材课本都是综合性的英文知识点,没有单独英文写作方面的标准教材,虽然我国高中许多英语教学的课本不同,有的也包含英语作文相关题型练习,但大多数这些英语作文都被教师当成英文阅读题型进行训练,使英语作文从主体变成副体,缺少针对性作文训练,很多高中学生在面对英语写作时都显得比较迷茫,不知如何下笔。即使很多学生买了一些英文写作方面的辅助教材作为学习参考资料,但很难买到当前考试大纲要求的教材,导致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没有任何进展。
(三)教学理念及方法陈旧
高中的学习目标主要为了更好的迎战高考,不仅是学生的目标也是高中所有教育者的教学目的,因此许多英语教师为了提升学校升学率,过于重视学生高考英语分数,授课内容也针对高考相关知识点进行训练,随着高考时间压力,英文教师更不愿意拿出大量时间用在英语作文方面单独训练,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写作思路与方法,长期这样的教学理念与不正确的教学方法,会使高中学生对英语出现机械性的应付学习模式,对英语写作产生恐惧,失去兴趣。
二、改变高中英语教学现状的对策
(一)加强对英语写作重视
高中英语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正确认识英语写作能力对学生英语综合成绩的重要影响。由于当前高中学习压力大,时间紧迫,学生学习任务繁重,但教师不能为了应付高考而教学,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对学生英语写作的具体要求,重视起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好的使学生讲英语运用到日后学习生活中,提升学生英文综合成绩。在平时课堂中加强学生写作题型的训练,将所学的基本语法及句型应用到写作中,针对英语作文各种题目正确总结归纳,提供清晰写作思路及方法,并且在高中校园环境中,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增强学生口语交流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英文写作水平的提升。
(二)编写专门英语写作教材
在现有的英语教材中,各个高中学校要根据教学大纲及学校具体情况进行英语教材内容的拓展,丰富完善英语教材内容,增加更多有关英语作文针对性训练单元。在进行编写时,要结合高考当前形势,不能偏离高中英语课程基本要求,其次,有能力的高中学校可以由资深英语教育专家编写一套独立的针对性较强的英语作文教材课本,根据校内学生整体英语写作水平情况,进行专门的写作教材制定,完善的英语写作教材不仅提升高中生的英语综合成绩并且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英语写作水平,更轻松的应对高考。
(三)改变教学理念及方法
高中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很大程度是由于教师教学方法有问题,改变教学方法是提升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过去注重语法词汇训练的同时,现在要更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训练,英语学习成绩的提高首先就要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英语教师要改变过去不停做题的训练方法,应当让学生多练习一些翻译句型段落题以及语法填空类的主观题型,将基本语法更好的运用到实际题目中。其次,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先从简单的翻译题、纠正题开始规范学生写作时会产生的语法错误,正确了解语法运用后,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英语写简短的短篇日记,了解英语作文基本格式后,给出具体题目让学生自由想象发挥,运用所学词汇语法及句型等基础知识,进行英文写作,由教师逐一指导,表扬并鼓励学生,提高他们英语写作积极性,强化英语写作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确存在许多不足,学校及老师要勇于正视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努力积极的采取有效对策改变现状,总结分析英语教学工作方法,加强对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在具体英语教学中,不断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提升高中生英语写作水平,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面对将来的高考,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袁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有效对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2]陈丽萍.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
一、高中文言文的“教”
毋庸讳言,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总是不以为然的。“对‘教什么’‘学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认识模糊、理解偏颇或把握不当”的,大有人在。所以,高中文言文的“教”,就是指教师要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有关要求,只要明确了“教什么”,才能有效实施“怎么教”。
1.高中文言文“教什么”
“教什么”,是由“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师必须认识清楚、理解透彻、把握恰当。所以,“课程标准”才是教师实施高中文言文“教”的根本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高中文言文的“教什么”作了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据此,教师必须明确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一是“读懂”,就是教学生读懂文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恰当选择“浅易”的文言文。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但是,受学校体制机制、高考压力、材版本、教师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教师或学生可供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不大,只是在选修教材上,教师还是有一些自主选择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权利。只有符合“浅易”的标准,学生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二是“梳理”,就是梳理文言常识。具体而言,就是要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以及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在初中文言文“不考不教”的基础上,高中的梳理虽然显得枯燥乏味,但是,词类、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却成为初高中衔接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三是“诵读”,虽然学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中,有一定的诵读基础,但是,高中的诵读要求也必然比初中的高得多。不但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且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要理解感悟、积淀语感以及展开联想、想象等等。
此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还就选修课程文言文“教什么”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没有悉心研究“课程标准”,就不懂得高中文言文应该“教什么”,那么,就只能依照给定的教材照本宣科,难免会落入“教教材”的俗套,课堂低效甚至无效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教”也就无从谈起。
2.高中文言文“怎么教”
教师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才具备了必要的前提。“怎么教”,往往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这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于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除了继续重视学生诵读的培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外,教师在“怎么教”上主要应该在以下两方面下足功夫:
(1)整合教学内容。众所周知,高中课程内容多,教学课时少,在三年内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模块内容(含选修模块)的教学,着实不易。况且,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选修课的教学,只能跟着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罢了。鉴于此种状况,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依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安排,有效地选择、取舍文言文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如“课程标准”推荐的文言文诵读篇目,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对待,一般情况下都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模块,可作为重点阅读的篇目。此外,高中文言文教学还要求选修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及“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就需要对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的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教师据此实施教学,将使学生“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体验”等等。至于“课外读物”的《论语》《孟子》,可根据需要选择性地抽取部分篇章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
(2)传授学习方法。“怎么教”,归根结底就是传授学习方法。面对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学习压力大的高中学生,教师除了采取诵读、整体感知等常规教学外,应该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甚至一些有效的应试方法。常见的有:比较,就是要学会辨别异同,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推断,就是根据已知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推出一些疑难的字、词、句的意义和用法,如词类活用、句子翻译等;质疑,就是敢于表达自己的疑惑,如对一些不太确定的字、词、句、篇,要敢于与同学、教师探讨;评价,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评论、发表看法等;总结,就是要善于总结规律,如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
当然,“课程标准”规定了“教什么”的具体要求,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加以有效落实。因此,教师既要研究“课程标准”,又要研究学生,还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处理教材,选择恰当的方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释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具体而言,教师要以培养中学生诵读古诗文为主,进行语感熏陶,但不是完成背书任务或应付考试的死记硬背,而是有表情地吟诵,既要语调上读出抑扬顿挫,也要读出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不但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而且懂得作者在想什么。其次,在学生诵读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既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文言文的“学”
教师的“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教”,是教师的主导活动,是前提;“学”,是学生的主体行为,是关键。因此,教师在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之后,就得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1.高中文言文“学什么”
“学什么”,往往离不开“考什么”,虽然教师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但教师的教学也不能无视考试。“考什么”,由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规定的,因此,教师也必须正确认识、准确理解并把握“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什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就高考“考什么”说明得更具体:“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一般是指文本的内容不深奥,语言不艰深,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阅读难度不大。‘浅易’是一个相对概念,高考提供的文本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接着,“考试说明”具体规定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内容。该规定不仅明确了高中学生高考“考什么”,而且明确指出了高中学生的文言文应该“学什么”。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试卷,文言文的考试内容无非是:名句默写、文言实词、内容理解、文言翻译、诗歌鉴赏,福建等个别省份还考了文化经典,但文言断句福建省至今未出现过(个别省份有出现)。高中教师研究“考试说明”,就是研究“教什么”,然后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地驾驭教学内容,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不至于出现“该教的没教,不该教的乱教”的情况,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当然,教师应当具备考试意识,绝不是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教”、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否则,“教”与“学”都将走向极端,以至影响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2.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教师“怎么教”,往往决定了学生“怎么学”。高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虽然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也知道了应该“学什么”,但“怎么学”还需教师的精心点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既要“记诵积累”语言文字,又要运用所记诵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于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方式。具体而言,“记诵积累”的古诗文,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后,如利用晨读、课堂上的朗读、课后诵读等,学生才能够有所积累、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升华;对于古诗文大意的理解,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但必须遵循“自主—合作—自主”的原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合作,或凭借注释、工具书,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质疑、探讨,取得共识;至于“文言常识”“词法、句法”“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等内容,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有益的探究学习,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以期获得内化、升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见,高一年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当以必修课为主,重在夯实基础,不但只是“记诵积累”,而且注重“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二学生则应在高一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文言文内容有一定的记诵、积累,并且有能够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进行学习的能力,那么,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选修课的优势,重在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和散文。在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文言文教学的枯燥无味,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自主诵读古诗文、自主积累实词、自主梳理文言语法;合作鉴赏古诗词、合作品味古诗文的语言、合作感受古诗文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探究古诗文作品的内容价值、探究古诗文作品的积极意义及历史局限性等等。高三则应在高一、高二学习的基础上,紧扣高考的“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要求,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梳理、总结等方法进行复习,注重知识视野的扩展、辨析能力的提升,并提高应试水平。教师切忌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将有关的文言文知识等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现成的东西,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至于《论语》《孟子》的选读,虽然要求在课外选读,但是学生学习还是有一定难度,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探究,甚至可以“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形式,以充分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 学习能力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根据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选择和确立学习专题,设计符合学习规律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样而有效的语文实践,通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获得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
(一)跨文本、超文选的结构。
教材采用跨文本、超文选的块状教材结构,以板块为单位指导和组织学习活动,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形式,使教材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促进了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个性教学和自主学习。
教材赋予教师自主创新教学和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自由,在多层面上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专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阅读需要为前提,科学地安排教学时间,并让学生从多个教学方案中任选其一按要求学习。
(三)引导教学与探究学习。
教材总结创新出“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呈现形式,意在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文本研习”重在指导创设阅读对话情境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互动的阅读对话、交流活动去思考和感悟,提高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问题探讨”着重于发现、探讨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并尝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带着问题进行专题学习,在问题探讨中促成和发展理性思维与批判意识;“活动体验”引导学生结合学习材料的具体内容,展开丰富多样的体验、思考和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四)学习与应用结合。
教材倡导语文的积累与应用结合。围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课程目标,采取系统分布、突出重点、逐项落实、螺旋上升、综合提高的做法,以优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教材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设定“阅读与欣赏”的能力目标,将各专题相互渗透融合,将文本内容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进行了必要的反复与循环;在写作活动的安排上,注重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教师的教学实践创新,更加顺应教师教学实际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由学生自主选定学习内容、调节学习策略、计划学习时间,更加主动地发挥学习潜力,开启思维,创造性地学习。
1.自学兴趣的培养。
通过构建师生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课堂交往对话机制,营造共同参与、自由互动的学习氛围,把课堂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娱乐体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将兴趣转化成促进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
2.自主探索学习的培养。
在讲授新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做到有准备地听课。在课堂上,老师侧重于对学生带来的不解问题的答疑解惑,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调动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独立寻疑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自主合作学习的培养。
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协作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疑。教师也置身于各组,参与讨论,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研究分析学习内容,梳理思维过程,归纳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和总结规律,从而使学生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自主学习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师根据不同专题题材变换阅读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经验,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1.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时,围绕文章的中心问题巧妙地进行教学过程设计,通过参与对话,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或指导学生根据题目猜测文章涉及的内容,通过阅读去检验自己的猜想;或通过引疑、激疑、质疑,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或让学生畅谈对文章的理解,包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等等。
2.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利用语文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自觉地从生活实践中,多场合、多方面发掘语文学习资源,学习和体会阅读作品中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在日常交往沟通和习作实践中运用阅读时学到的知识,并通过这些实践应用巩固学习成果,提高语文能力。
3.语言能力的培养。
通过在阅读教学中创设语言环境,以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能力,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补充,以此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指导学生在日常交往中自觉训练语言能力,不但能准确领会他人表达的意思,而且能简明、清晰、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根据交际的话题、场合得体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抒感;同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观察、思考和推理判断的习惯,以此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4.独立阅读习惯的培养。
独立阅读是学生自读、自悟、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前提下,将阅读延伸到课外,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机会,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进行自觉的阅读训练,促使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展视野,扩充知识面,积淀文化思想,获得思想启迪,接受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并从阅读中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参与到结论产生的过程中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树立独立思考、积极探究意识,实现阅读习惯与能力的自我培养和发展。
(三)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着重于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开阔思路、组织素材、规划文章结构、组织语言、遣词造句、修改文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并通过掌握和运用全面系统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主动发现和挖掘生活事件,从最熟悉的生活中寻求写作灵感,抒写真实的生活感悟;鼓励学生多阅读文章,积极参加课外读书活动,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等,丰厚知识面,积累写作素材,以求“取精用宏,厚积薄发”。
2.提倡模仿,灵活运用。
让学生在模仿和借鉴范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写作,培养文风;写作训练时,让学生在下笔前,先构思作文的框架纲要,并通过课堂演讲或讨论等多种形式,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作文能力,而且使学生的作文更加中心明确、条理更加清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多记日记,表达情感。
鼓励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无需辞藻华丽、语汇生动,只要流畅地表达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尝试写出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以此在平时多练笔,提高写作水平。
4.鼓励创作,推荐发表。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鼓励学生写博客,在网上发表文章,并将优秀作品推荐给报刊杂志发表,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增加其写作的内在动力,提高其写作能力。
(四)创新能力的培养。
围绕设定的目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造新知识与新事物的能力生成和自主发展。
1.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兴趣。
通过师生间双边互动的教学活动,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表达意见,勇于争辩,发表独特见解,而教师则对其表现出的创造力加以赞赏,以此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新。
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启学生思路,调动学生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新,使教学活动成为学生愉悦的创造性实践体验过程,以此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生成和发展。
(五)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高中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地探究事物的发展过程,促进创造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注重综合能力形成过程。
通过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结构的渗透理解;通过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间的联系交叉贯穿的教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综合地认知、思考、分析、归纳、概括,整体、灵活地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问题,以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成为形成综合能力的过程。
2.培养实际运用能力。
以整体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为标准设计训练题,部分命题可跨越教材,从当今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中选材,使训练题所涉及的知识反映学科内部,以及学科间的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论证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蒲勇.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0,(5).
[2]马会玲.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J].学周刊・B,2010,(3).
[3]李霞.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能力的思考[J].学园,2010,(5).
[4]唐英梅.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之应用能力[J].都市家教・上,2009,(12).
[5]王朝平.略论高中学生语文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09,(12).
[6]黄月明.谈高中语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