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校长培训总结

时间:2022-02-20 22:43:26

导语:在小学校长培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校长培训总结

第1篇

二、培训具体时间安排:

上午:早6:00起床、6:10——6:40早操

7:50签到完毕 8:00上课 11:50下课

下午:2:20签到完毕 2:30上课 6:00下课

晚上: 7:20签到完毕 7:30上课 9:30下课

备注:早上带操、晚上查寝

三、考勤记录:

(一)、请假人员:

1.连续请假四天人员:诸葛中心校校长郭继敏、佃庄中心校校长耿俊坡、诸葛下徐马小学校长张东辉、李村李东小学校长金国良、东庞村小学校长马俊国、寇店实验小学校长李丽平共6人。

4.请假半天人员:佃庄西大郊小学校长李小玲(母亲生病住院)诸葛一中校长周黎光、诸葛二中校长毛小琳、庞村一中校长武红伟(自己生病)

(二)、迟到人员:

8月20日上午迟到:诸葛西吉小学校长曹宏超、康庄小学校长王伟峰、杨沟小学校长贾鸿飞。

8月21日上午迟到:李村李北小学校长王国强、石罢小学校长胡志明、南宋小学校长唐晓辉、魏村小学校长杨现伟、庞村辛庄小学校长田晓峰。

四、培训过程:

(一)、严明纪律。专人负责考勤,每天三签到,对违反考勤纪律的及时公布;会场全程无线信号屏蔽,营造无干扰的学习环境。

(二)、检查督促。检查学习笔记,对校长学习进行督促。教育中心工作人员一天两查校长们的学习笔记,对校长们的听课情况进行督促。

(三)、做好服务。中场休息时,为了防止校长们忘记时间,每次都去宿舍区、休息区喊人,保证大家按时到岗;校长们出现不舒服时,及时提供药品。

(四)、亮点推介。

1.李村中心校杜金保校长、寇店中心校王洪涛校长始终如一坚持培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2.董朋高校长的发言高屋建瓴,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郭增强校长课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注重总结、反思、改进;王玲娟校长、马红娟校长、倪志朋等校长的发言激情中富有温情,在学校的课改工作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五、本次培训特点:

(一)、人员集中:要求全区所有中小学校长参加,便于整体营造课改氛围,提高管理者的课改意识,增强推进课改的动力。

(二)、目标明确:参加山西跟岗培训的校长,依据山西跟岗体会,结合自己学校的课改工作实践,介绍经验并交流困惑。

(三)、自我展示,利于深度反思。今年让校长们做自己的培训者,把一向坐在台下鼓掌的角色提到了台前,校长们有了很大的压力,而这压力又促使他们反思工作,并进行提炼总结,最后拿出来和大家交流。无形中,促进了自我素质的提升,符合了学习的三个层次"听明白、想明白、讲明白"逻辑规律。同时,对没有发言的校长来说也是一种鞭策和警醒,相信通过此次培训,今后校长们在工作中一定会做到有意识地收集资料,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

六、作业反馈:

早在下发《暑期校长培训方案》时,已要求参与培训的校长届时写出培训心得,并发至伊滨课改博客上。但临近开学,校长们忙于事务,一再催促,截止周五,已全部上传完毕。认真读过大家的心得,普遍认为此次培训接地气,既有来自山西太谷的模型,又有本土特色的实践反思,是一次管理思想的有效交流与碰撞,期待多做些接地气的培训,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七、培训反思:

(一)、部分校长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够强,理论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

第2篇

一、进一步加强全县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

为了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重效率的校长队伍,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全县教育工作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人事股在2009年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上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

1、建立健全中小学校长选拔制度。在总结2009年、2009年中小学校长公开竞选以及××中学公推公选等办法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竞聘和公推公选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套适应我县中小学校长聘任的机制。今年,在完善农村中小学校班子上,要把那些思想进步、业务精通、作风过硬、善于管理,有改革创新精神,群众公认的人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并逐步解聘不合格校长,进一步优化校长队伍。

2、继续做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坚持校长培训制度,是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长队伍整体素质的必由之路。要严格校长持证上岗制度。按照省市校长培训下达的任务,积极组织高中校长,幼儿园园长赴省培训学校、初中校长赴市培训学校参加培训;结合教师进修学校,继续做好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布置、组织好小学校长、教务处主任赴沁阳永威学校轮训。办好新任小学校长的资格培训。积极联系外地办学先进单位,组织我县部分小学校长赴这些先进学校挂职锻炼。要逐步建立校长述学制度,每位校长在进行工作总结述职时,要述学,要有专门的述学材料和学习笔记。

3、继续完善中小学校长“校长说校”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的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今年的

“校长说校”仍然采取人人参与、层层选拔的办法,对在“校长说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同时,开展“副职说配合”活动,今后校长的人选主要在表现好的副职中产生;启动“校长说课”活动。

4、加强校长工作监督、制约机制和考核机制。实行校长考核制度化,本着客观、全面、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全县中小学校长进行一次认真的考核评估,考核要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注重实绩,认真严格,不搞形式。通过考核,促进校长素质的尽快提高。实行考核评估内容具体化。要采取领导考核和民主测评相结合,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听汇报与查资料看实绩相结合,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对校长进行认真的考核评估。实行分类考核,区别对待。全县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办学条件、生源质量极不平衡。因此,对校长要实行分类考核,可分为:城区、农村及农村偏远三类,实事求是,以类定级,不搞一刀切,充分调动广大校长的工作积极性,大面积提高全县的办学水平。实行考核评估结果公开化。考核评估结束后,要认真总结,综合分析,写出书面专题报告,印发全县,进行通报,考核评估结果作为校长评优、晋级、晋职、聘任、辞退、解聘的重要依据。对于做出显著成绩的校长,采取多种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对其中有突出贡献、享有较高声誉的校长,推荐上级表彰。同时广泛宣传优秀校长的先进事迹和办学经验。对考核不称职的校长给予通报、戒勉,限期整改或免职;对因工作失职,或,给国家、学校和群众利益造成损害的校长,视具体情况,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二、完善教师资源配置长效机制,努力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完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逐步实施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顶岗制度。充分发挥城镇优质教师资源优势,采取有效办法支援农村教育,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现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城区中小学校以及广大教师采取各种方式支援农村教育,形成支教工作的长效机制。顶岗教师原则上根据派出支教教师的数量等额安排。今年,将安排城镇学校教师50余人到偏远农村小学支教。

2、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逐步完善学校合理的层次结构。在乡镇各个小学中,实施

“走教”办法,即音乐、美术、英语等教师,在本校工作量不足时,可兼任几个小学的课程。加大对英语、音乐、美术等短缺教师的招聘数量。建立新招聘教师到农村工作制度,优化农村教师年龄、学历结构,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差距。在高中实施全员聘任,建立教师能进能出制度,逐步优化高中教师队伍。

第3篇

从中小学校长职业专业化转变层面看,校长专业化就是校长职业从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校长个体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基于中小学校长培训给校长群体带来的专业化提升优势,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通过专业化培训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管理水平。

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比我国略早,培训模式也是建立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模式:

1. 问题中心模式。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将医疗教学模式引入校长培训,该模式以校长已有知识为基础,提升管理技能为培训目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校长积极思考,探寻问题解决的新见解、新方法。主要包括问题设计、问题探究、成果汇报、评价反馈四阶段。该模式强调先问题后学习,以问题为导向,校长是主动学习者,教师是促进者和设计者。

2. 同辈互助模式。该模式由美国旧金山远西实验室教学管理研究所设计,以教学特性、校长需求及成人学习特点为理论基础,强调为校长提供批判性检查自己和其他校长行为的机会,培养校长全新的思维方式。校长在相互学习、探讨中反思个人管理行为,提高管理能力。操作过程包括观察、反映式访谈和领导结构框架构想三要素。

3.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模式。国外校长培训中心试图参照医疗、建筑等行业做法,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训教育管理专家。强调校长的自主学习是成人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由此参培校长成为反思实践者。

4. 辛迪加模式。这是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它采取全封闭式的讲座、个案研究、参观学校、辛迪加小组讨论等完成对校长的培训。按照校长经历组织、设计工作并促使合作,校长轮流当主席,加深校长之间的认识与了解,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当地教育行政官员倾听并评论和建议。培训学院帮助校长运用知识,营造辛迪加学习氛围,并将培训过程制成影像资料,再分析各自的表现,提高自我认识的客观性。①

5. 校长专业资格模式。英国教师培训署根据《国家校长标准》,先后推出“国家校长专业资格”(NPQH)、“校长领导与管理计划”(HEADLAMP)及“在职校长领导计划”(LPSH)三个互相联系、逐步递进的校长培训计划。以NPQH为例:NPQH是校长上岗的必要条件,是英国现有三个校长培训计划中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多、程序最复杂的一个计划,分为申请、入门、发展、最终评估四个阶段。只有通过最终评估的校长,才有资格参加校长岗位竞聘。

这些专业化的培训模式注重培训的科学性、有效性,使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性与个性化相结合,有效促进了各国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

培训实施的载体就是具体的培训模式。通俗地说,培训模式就是指,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校长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学习,以及校长与专家在什么情景中学习。

建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基本条件是要与校长的工作情境高度相关。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内涵建构可概括为:

1. 培训目标指向“学校发展”而不是“校长发展”。致力于促成学校之间的师生结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此带动学校发展。

2. 培训数量指向“团队合作”而不是“专家讲授”。注重团队智慧,促进团队发展。

3. 培训内容指向“问题解决”而不是“理论提升”。直面学校发展困境与难题,使培训效果迅速转化为工作质量的提高。

4. 参培身份指向“角色多重”而不是“受训校长”。参培校长是真正的培训主体,既是学习者、观察者,同时也是专家、导师。

(一)我国现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基本梳理

我国中小学校校长培训工作自“八五”以来,经过了初级到高级、团体到个体、粗放到精细的发展过程。从全国一统、自上而下的简单化组织培训到统一与多样化组织培训相结合,从看重校长队伍(整体发展需要)到看重个体校长(个性发展需要),从校长一般职业培训到校长专业化发展,推动中小学校长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但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也面临着发展的“高原期”、“沼泽地”。从多维认知的一般视角看,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在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模式、培训管理、培训质效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整体要求。②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大体归纳为8种培训模式:

1. 课程进修培训模式。这是典型的学科教学模式,以学分为控制、以证书为导向、侧重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课程讲授一般依托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及相关高等学校。根据培训要求,确定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形式。课程研修模式可在最短时间内,较系统地传授教育管理知识,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但课程进修培训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与校长实践导向的工作需求存在距离。同时,培训中忽视校长作为成人学习的特点,不利于校长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该模式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校长引入教育实践情境中,通过专家与校长、校长与校长间的互动、平等对话等提高校长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它既能训练参培校长的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还可通过案例的学习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在培训实践中,案例使用和开发中的“人工化”、“不切合实际化”,不利于激发参培校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机制设计不良,授课专家“一言堂”,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无法启发校长们对案例进行批判性研讨;校长没有足够精力和时间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查阅相关的理论和原理,课堂讨论实效性差。

3. 课题研修培训模式。该模式是基于行动学习和实践共同体理论而建构的教学培训模式,提出学会学习是个人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更关注对校长已有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该模式实践中形式化现象严重:(1)课题研修培训模式定位不准。校长常对行动学习内涵及行动研究实施步骤不了解,将行动研究学术化,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热情骤减。(2)课题研究小组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参培校长、指导教师形成的实践共同体,是一个交流思想、共享知识、分享专业成长经历的集体。目前,实践共同体的建构缺乏积极的组织和激励机制,运作不顺畅。

4. 任务导向培训模式。该模式以任务导向学习框架为基础,从满足校长专业发展需要、关注校长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特点为出发点。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课程模式、案例研究模式、同伴互助模式、问题中心模式。

该模式注重现场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求校长在真实、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参与研究。这种培训模式可以克服传统培训实践活动中观念与方式脱节、忽视校长教育背景及非情境性教学的弊端,关照校长的个性差异,发展校长专业自主意识,使学习过程成为造就有思想的实践者的有效平台。③

5. “层级导师制”培训模式。该模式根据校长专业成长阶段,让每个校长的参培角色双重化。每位校长既是学习者又是指导者。校长们向高一层级的导师请教,努力反思,也为下一层级的校长提供指导帮助,这也是不断自我反思与提炼的过程。④

6. “聚焦诊断”培训模式。该模式借助培训集体的团队力量,围绕某个主题,对某所学校进行“聚焦式”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影响学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聚焦诊断”培训模式整合了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的优点,把培训工作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更具实际启迪意义。

7. “问题探究主题研讨”培训模式。该模式以关注学校实际问题、提高校长研究水平为重点,把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运用于校长培训活动,并以科研与培训整合为目的。建构流程是:(1)培训机构精心设计和组织,引导校长仔细观察本校的教育实践过程;(2)从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中提炼带有根本性的关键矛盾;(3)反复论证、确定研究课题;(4)围绕课题,组织开展具体研究活动;(5)通过不断反思,获得课题研究成果。

8. “异地研训”培训模式。该模式是一种从封闭培训走向开放培训的有效培训模式。

(二)现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局限性的分析

我国目前广泛应用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存在以下几点局限性:

1. 以传授理论为主的培训,局限在于学科化、被动化。这类培训模式以课程进修为特点,它的变式包括专题式培训、教育考察—会诊模式中的第一阶段的集中学习以及课题研修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主要特征是以学科教学为主,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依据组织。这种课程建构与校长工作的逻辑结构不符,降低了校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学的理论知识在校长被动学习中也很难得到有效吸收和建构。

2. 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培训,局限在于表面化、形式化。这类培训模式以模拟实践情境形式为教学模式。它的变式包括模拟情境学习、角色扮演学习等。主要特征是需要校长和培训者对问题情境做出完整描述,对培训者的要求很高,要在整个模拟情境中起到发起者、指导者的作用。

其局限体现在:从案例来源看,校长没能成为形成案例的主力军,更多地依靠培训专家寻找案例,案例的质量和真实性都大大降低;案例收集不规范,培训机构尚未形成高质量、有代表性的管理案例库,在案例使用和研究方面比较随意;缺乏完整缜密的案例阐释,任务描述不清,使案例研究流于形式,校长不能进入情境,造成案例教学的形式化和表面化。

3. 以课题研修为主的培训,局限在于理论化、差异化。这类培训模式基于实践情境的行动学习,特征为:强调校长自身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进行反思,强化问题意识。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校长系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局限在于校长对课题研修的认识有偏差,重结果轻过程,将研究报告学术化,研修目标发生偏移。研究定位和研究方法的不明确使问题研究停留在表面,也没能形成有效的知识建构。

(一)构建多样化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综合体系

1. 确立专业化的培训目标。这是培训模式专业化的核心要素。校长培训目标应从学校发展方向和校长自身发展角度来确定,其目标的价值取向应具有时代性、主体性、发展性和实效性。

2. 设计专业化的培训内容。培训需求是确定培训课程的依据。一是校长个体需求,充分考虑校长实际,重视校长个性发展,关注校长自我实现,以此确定其接受培训的层次、类型及内容;二是学校组织需求,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为宗旨,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找出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是社会需求,要考虑教育的超前性,进行未来预测,提出战略性、前瞻性的发展思路。⑤

3. 确定专业化的培训方式。注重科学性与操作性,做到讲授与自学结合,研讨与交流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性与个性化结合。引导学员主动获取信息,联系实际,认真反思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以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校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载体,让每一位参培校长通过相互交流、研讨、碰撞,进而梳理、反思、总结,形成更加合理的办学理念与方略;组织学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挂职锻炼,由教师进行点评、对突出问题进行会诊。

4. 运用专业化的培训手段。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搭建包括网上学习和信息服务在内的多功能综合平台。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培训的专业化,通过现代化手段建立学习共同体,既可解决工学矛盾,也使多向选择式交流成为可能,提高工作、学习的综合效益。

(二)准确把握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实质,在培训模式的运用上采取多元化、专业化培训模式

专业化培训模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程序性。构建和运用培训模式应准确把握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实质,从校长培训需求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教育状况、教改要求、校长的实际水平与学历程度等情况,分层次、分岗位确定相应的培训模式。

改变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培训模式专业化的生成创造良好的政策、组织环境。传统校长培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部门对培训模式的选择运用与创新,限制了培训的能动性和中小学校长参培的积极性。行政部门在对培训质量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应给培训部门以更多培训自,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宽松的发展空间,激励培训部门在专业化培训模式的探索与改革上多下功夫,提升校长培训的质量与效益。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要有新的理念、新的创造和准确的价值取向来定位,才能构建具有实效性、专业性、针对性的培训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培训机制。

注释:

① 褚宏启.校长管理智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9.

② 李方.教师培训研究与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③ 夏芳.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3.

第4篇

关键词:实践性知识;人文知识;工作结构;知识生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082-03

中小学校长专业化要求校长培训专业化。目前,校长培训专业化发展任重而道远,在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师资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其中培训课程建设是培训专业化的核心环节,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思考和研究。

课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构建首先需要思考校长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知识对校长最有价值这一根本问题。其次,结构决定功能。知识的结构安排将决定培训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搭建合理的知识框架结构也是课程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这两个维度出发,对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建设进行探究。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中的两种知识范式

一个教师的知识结构可由四部分组成:本体性知识(subject―matter knowledge)、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和文化知识(cultural knowledge)。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原有的学科背景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经验积累的知识,文化知识是指广博的人文素养知识。中小学校长大部分是从优秀教师中遴选出来的,他们懂教学,具有扎实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但一个好的教师并不代表是一个好的校长,当他从一个教师转化为学校管理者时,角色的转变要求他的知识结构也要发生转变,特别是他们最欠缺的学校管理实践知识和人文知识。例如,学校办学使命与信念的定位、学校发展规划、建立团队、人格关怀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应以实践性知识和人文知识为重点加以建构。

实践性知识有不同的称谓,如实践理论、操作性知识等,它是以现实为导向的、以问题为中心的,对实践认识的知识,能促进校长群体提升职业活动水平,为校长群体的职业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它既包括操作性知识,也包括能改变校长思维方式和办学理念的理论知识,甚至是抽象程度很高的理论知识。因此,不能狭隘地理解“实践性”,不能完全把理论知识排斥在校长专业化的知识基础之外。

实践性知识(操作性知识)与学术性知识有本质的不同,其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认识论上,关注“知道什么”和“知道怎样”,这是学术知识与能力和操作知识与能力最为根本的区别。操作能力在知识的取向上强调的是“它能够确保我们做什么”,对有效知识的追求呈现出一种实用主义的取向;学术能力在知识的取向上强调的是“我们的知识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吗”,优先追求的是能力中的学术含金量的大小。第二,在关注的焦点上,操作知识与能力关注的焦点是对实用结果的追问,关注的是具体活动产生的结果,强调的是对控制产出和修正产出的能力的培养;学术能力关注的是对有益的学术命题的追问,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对命题的思考,在研究中关注的是对新命题的探索。第三,在学习的途径上,操作知识与能力强调通过经验的学习来获得操作能力的进一步增长,操作能力的增长和发展不是靠对核心观点的“脚注”就能获得的,而是通过经验学习而得以提升和发展的,经验学习已经成为人类操作模式中学习的主要方式;学术知识与能力强调的是通过学科的学习和认知,通过系统化的知识的理解和传授,通过对命题的解读和阐释,从而获得进一步前行的基础。第四,在价值的取向上,操作知识与能力在价值的定位上倾向于为经济上的生存而奋争,关注于具体的情形和更结构化的事物,而回避对人的真实生存状态和需要的关照,遵循的规则是减少信仰因素的影响,而更多地反映实用化的取向;而学术能力的价值定位建立在对获取真理的愿望上。

人文知识,即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人文知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进行解释和表达的一类知识结构。人文知识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知识。人文知识通过系统而深刻的精神层次的理解,能给人深刻的启发与反思,帮助人们提升自我的人文境界。在教育培训中,人文知识和操作性知识也是相伴而存在的,人文知识着眼于校长个体精神生活的完美追求,操作性知识则训练校长工作实践中对学校管理事务的实践性认知。

人文知识是校长获得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校长不仅要有解决学校发展问题、破解学校发展困境的知识能力,也要具备广博的文化修养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卓越的学校领导者。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既具有崇高教育情怀和理想,又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教育家型校长。一个好的学校经营者、管理者不一定是一个卓越的学校领导者、教育家,历史上诸如、梅贻琦、叶圣陶等教育家都具有很高的人文修养。因此,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知识不仅要提高校长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且要通过人文知识来提高校长的道德品行、精神境界和领导管理素养。从更高的要求来说,仅能指导校长解决现实问题,还不能完全说是校长培训的最终结果。干训工作帮助校长解决现实问题毕竟只是一时之功,只有当它还能对学员产生长远影响,比如转变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坚定对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等,才能真正说是满足了校长自我实现的需求。

把实践性知识和人文知识作为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计的两种知识范式是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和校长个体成长的有力保障。前者关注校长作为一种职业应该具备的知识素质,强调理性、工具、能力、效果、灵活性,后者关注校长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生命体对知识的诉求,强调直觉、信仰、反思、永恒性;前者关注工作的科学性,后者关注生活的丰富性;前者关注技巧,后者关注于艺术;前者求真,后者求善求美。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中知识结构的安排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建设一方面要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还有一个结构安排的问题。在设计培训课程时,要建立以实践性知识为主体,以人文知识为两翼;以问题为中心,以校长工作结构为依据的课程知识结构。

1.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实践性知识为主体,以人文知识为两翼

只有当培训知识能够直接改进实际的学校绩效、促进校长个人发展时,校长才会有学习的动力。现阶段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训课程的建构还主要是学术知识本位的取向,还没

有建立起以实践性知识和人文知识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实践性课程和人文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还处在从属地位。由于学术知识具有相对较高的确定性、普适性和可表达性,在当前的教育管理研究和培训中得到重视,如教育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但学术知识不是校长独有和专属的,与教育管理研究学者相类似,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综合性不够,作为专业人士,校长(群体)所特有的知识是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校长的实践性知识包括校长的教育理念、校长对自身专业发展的感知、校长与外界交往的经验和感知、校长的情景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同时,帮助“理解”实践的理论知识也是实践性知识的一部分,也要纳入培训课程体系中来。

知识不仅是缺什么补什么,而要具有前瞻性、引领性,能够滋养中小学校长的专业成长和个人生活。现实中校长更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而相对忽视对提升个人素质有价值的知识的掌握,校长的知识面过窄、系统性不够。比如,哲学知识是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重要知识,领导者掌握哲学知识可以养成辩证思维的好习惯,形成全面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现实中校长们把哲学知识的学习放在了最不重要的位置。过去,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对于人文知识的课程重视不够,人文课程门类较少,校长在这方面素质・较差。目前,高校课程改革的普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如哈佛大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要求全体学生学习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国外语言文学等基础知识,并占到总学分的1/3。校长培训虽然不是学历教育,学员都是在职学习,时间有限,但教育系统作为一个容易自我封闭的系统,同样存在着人文素质欠缺的问题,如对哲学、政治、中国传统文化了解较少。如何跳出教育看教育,让校长具有广阔的人文视野和崇高的教育信仰是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设计的出发点,诸如设计历史、地理、传统文化、自然科学基础、文学艺术等讲座类课程。

2.课程设计的结构以问题为中心,以校长工作结构为依据

目前,主要有两种课程设计的模式:一是布鲁纳提出的学科为中心组织课程,布鲁纳认为,每一知识(学科)领域都存在着一个基本结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获得经验更加方便,更加连贯,只有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才可能有效地服务于未来。课程的设计就应以这些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进行组织。二是杜威提出的经验――活动课程,主张教育将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着手,在其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提供了出发点。校长作为成熟的个体,其学习是自身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认知模式的过程,干训部门所提供的课程结构应该以校长实践为导向,通过问题来组织课程,例如,如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如何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等。

以知识自身结构组织起来的课程不适应中小学校长培训,知识本身的逻辑不是工作的逻辑。很多校长感觉学非所用,就是因为培训课程设置的逻辑和工作过程的任务逻辑不相一致。必须加强校长工作需求调研,以工作结构为基础开发培训课程,同时要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对重要程度和掌握的难易程度确定课程之间课时分配。增加课程的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使校长学为所用,学用结合。

三、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中知识的管理与生产

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和教育改革实践的进展,基于实践产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知识不可谓不多,现在关键的问题不是没有知识素材而是如何选择这些知识素材的问题。现在首要的工作是要把实践性知识和人文知识从已有的数量庞大的教育管理知识和其他知识丛中剥离出来,并依据质量标准对其加工整合,根据校长工作职责和活动内容建构培训课程体系。这项工作只能由各级各类教育于训机构和部门人员完成,因为大学教授既无兴趣也无能力生产实践性知识。大学教授所生产的是学术性知识,大学重发现新知识而轻视已有知识的应用,因为大学的激励机制鼓励学术性研究而不看重应用性研究;他们没有能力生产此种知识,是因为他们脱离实际,与实际工作者缺乏沟通和对话。这也是实现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除了利用已有知识,还需要加强新的实践性知识的生产,将一线校长所长期积累的管理经验和办学思想加以提炼、总结,形成培训课程。知识是实践者个人的主观建构,专业知识的获得是基于对自身职业实践的反思、探究以及与同行的交流,要让校长由知识的消费者变为知识的创造者、生产者。在这一过程中,校长也提升了自己的研究能力,成为一名专家型校长。

参考文献:

[1]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6):13.

[2]张东娇.论校长学术身份的“失重”与重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5):26.

[3]褚宏启.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改革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9,(6):38.

[4]毛亚庆.高等教育发展的知识解读[J].教育研究,2006,(7):26.

[5]高晓晖,高营.现代教育与人文知识观探析[J].科教文汇,2010,(12):30.

[6]吕蕾.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0.

第5篇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动力不足和扭曲的原因及后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对中小学教育的质量与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能否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长的领导力,培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由于体制转换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训机制僵化、培训效果难以验证等原因,使得动力来源不足和动力机制扭曲是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制度的伴生物。它们产生的消极后果不仅降低了培训效率,更助长了培训投机,最终使得政府的大量投资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校长管理的行政化是校长培训动力不足和扭曲的体制原因。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小学校长所具备的领导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但由于我国仍然沿用行政化的校长管理体制,校长的任命权由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管辖,校长之间的业务竞争很大程度上被以迎合和取悦上级为目的的竞争所取代,校长们的很大一部分注意力被集中于揣摩和满足上级的意图上,他们有动力在做表面文章和隐瞒不利信息等方面狠下功夫。这表明校长自身领导力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存在制度约束,表现在校长培训上,一方面校长们积极参加培训,因为一定时数的培训是任职的法定条件;另一方面,校长们没有动力为提高受训效果付出更多劳动,因为这和自己任职和升职没有必然联系。

第二,培训机制僵化弱化了校长培训市场的竞争和校长参与培训的内在动力。依照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由省级政府进行资格认定,普通师范院校、教师进修院校、有条件的综合大学是承担校长培训任务的主体。这种体制内安排的重要缺陷是人为地造成了校长培训的地域分割,严重弱化了校长培训行业的竞争。这直接对培训机构为适应培训需求而进行改革和创新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培训内容层次低、培训方法陈旧等后果。例如,现在的校长培训多集中于教育理论和教育管理技术,并没有在校长领导力建设这个更高水平上把握培训,不能把管理上的操作上升到领导智慧的高度,其结果是不能对校长提高领导学校的能力给予真正有益的指导和帮助。再如,有一些校长培训虽然也讲领导力建设,但是其方法多是案例分析和走马观花式(或带旅游性质)的参观学习,缺少科学的领导体验式教学设计,给学员留下的印象不深,针对性不强,不能在领导实践中引起共鸣并上升为娴熟的领导技巧。这种不充分竞争的培训机制及其派生缺陷由于不能给学员提供更多选择,不能给学员带来高层次、高质量和个性化的培训服务,进一步制约了校长参与培训的热情,致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校长培训效果难以验证是培训投机产生的技术根源。目前所采用的校长培训评价方法主要是客观评价,即对参加的培训时数、考核结果如实进行记录和认定。但是,这种培训究竟对校长领导工作带来多大的提高,短期内难以显现,它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这为校长培训投机提供了土壤。具体表现为:培训机构可以忽视培训质量,以各种不正当方式取悦学员,最终达到争取学员、获取收益的目的;学员可以利用自己的有限选择权,对培训机构提出非分要求,做到既省时又省力地完成规定时数的培训。这种培训投机的后果是校长培训由实质性培训向形式化培训转化,政府培训投资的效率得不到保证。

第四,校长对学校的控制权派生出其他形式的培训投机。行政化的管理体制表明中小学校长在任期间享有对学校的全面控制权,增加控制权消费是与这种制度共生的产物。这在校长培训上的表现是,校长有动力挤占其他经费增加校长培训消费,其中更多的是变相的旅游消费。这在我国校长培训产业中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有的培训机构以各种独具特色的国内外旅游安排吸引校长,一些校长也充分利用手中的控制权增加这方面的个人消费,有的甚至利用这些机会联络自己与上司之间的感情。这种投机是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动力扭曲的特殊表现,它的蔓延之势正在瓦解校长培训市场的纯净和秩序,其危害是深远的。

二、建设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效率的动力机制的途径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竞争是提高效率的内在动力机制,以保护公平竞争为目标的市场秩序是提高效率的外在动力。因此,完善竞争机制、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是我国校长培训产业健康发展、校长培训效率不断提高的制度保证和可靠动力来源。

第一,扩大校长管理体制的竞争性基础。赋予传统的行政化校长管理体制更多的竞争性基础,促进校长信息的流通和开放,符合我国校长选拔、任命与考核制度改革的方向。所谓竞争性基础,就是校长选拔、任命与考核在设定标准的基础上,扩大竞争范围,增加同行专家评价的权数,吸收包括教师、社区公众等群体在内的利益相关人的声音,对校长或拟任校长实施道德评价、业绩评价和社会影响力评价,最终由行政管理部门择优任用。所谓校长信息的流通与开放,就是建立校长与校内外、上下级之间的全面沟通渠道,随时总结和发现领导实践中的经验与缺陷,并把校长的领导行为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这种竞争、开放机制建立起来的效果是,把校长的注意力由迎合上级引向领导学校的工作上来,把工作的重点由应付上级转变为正视和解决学校的战略问题。实践中,校长会主动发现自身的领导素质缺陷,会主动发现学校发展过程中新的困难和问题,他们参加各类培训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对参加各类培训的效果有实质性期望,从而实现校长培训的动力由外部强制向内在驱动转化。

第二,建立公平竞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市场。保护校长培训市场的公平竞争,就是要放松培训机构的管制政策,建立培训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即只要达到国家设立校长培训机构条件的单位或机构都可以依法进入校长培训行业,提供校长培训服务。也就是说,政府可以把校长培训工作委托给范围更广的组织或机构,它们可以是教育机构、学术团体、教育协会,也可以是其他有条件的机构或团体。这种培训服务提供商众多的市场格局一般会产生两种结果:在公平有序的市场基础上的竞争会提高培训资源配置效率和培训质量;在市场无序状态下的竞争将导致恶性竞争和市场投机的蔓延,最终损失效率与公平。因此,建立公平竞争的校长培训市场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可行的办法是建立培训机构信誉公开制度、公众监督制度和问责制度,压缩非法交易的空间和严厉问责培训事故。公平竞争的校长培训市场由于给校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个性化的培训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在公平竞争背景下,校长选择质量优良、满足需要、价格公道的培训服务,培训机构之间质量与服务的竞争推动着校长培训产业不断升级和优化。

第三,修订中小学校长培训标准,丰富校长培训的层次和方法。校长不仅是管理者,更是领导者,领导者的素质更多地表现为战略规划能力、影响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决策能力、控制能力等方面。如果说管理是一种技术,那么领导更多的是一种智慧。因此校长培训应该是多层次的,尽管管理能力的培训是必需的,但领导力培训应该成为校长培训的核心任务。也许有人会说,领导力是正校长必须具备的素质,副校长只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就可以了。笔者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学校工作的核心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也无法把学生的学习效果标准化,校长或副校长更是无法标准化教师的劳动。因此领导是与学校各个层面的工作都相契合的行为。例如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领导者,因为教师只有通过增加影响力、提高针对学生个性的规划与决策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校长培训的效率还依赖于培训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培训方法的创新,这要通过以下途径逐步实现:一方面改变培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扩大培训教师的来源渠道,增加对教育领域的领导理论与实践的把握与理解,并改进和创新教材体系;另一方面,在原有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有效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体验式教学等新方法,通过各种特殊的领导情境的设计与模拟,拓展学员的领导思维,并通过学员间的互动和自身的深层体悟转化为领导智慧与艺术。

第6篇

深入推进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和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召开区小学校长工作研究会2011年年会,举办校长和镇(办)教育助理员论坛,交流研究成果和挂职学习体会。深入开展校长读书工程,以小学校长研究会为载体开展校长读书论坛活动,充分利用校长博客、名校长工作室,开展小学校长教育论坛,加强交流,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育教学理论,促进中小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启动新一轮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并向副职延伸,举办第十期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培训成绩计入校长档案和学校发展性评价,借助研究会、名校长工作室等载体,加强我区校长同省内外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的合作交流。以多种形式将镇办教育助理员和名校长外出学习的经验分区域,分层次,分专题进行广泛传播。

二、开展“百位名家名师进活动”

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积极邀请全国教育名家名师来我区中小学送培、送教、送研,让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分享优质培训资源。今年3月份,举办“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发展基地”项目启动仪式暨“百位名家名师进”活动的开幕式。借助中国教育学会先进的教育资源,利用知名的专家和名师,引领和培养区骨干教师队伍,增强广大教师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自觉性;提升全区教育培训的品质,通过名家名师和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开阔视野、更新理念、增强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专业成长;进一步发挥区已有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名师工作室,带动更多教师加入名师成长行列;开展课题研究,探索提高区域教师群体专业素质的有效培养途径和评价机制,建立名师后备资源,扩大骨干教师队伍,整体提升师资质量,打造教育核心竞争力。

全区各个学校都是名家名师进活动的基地,各学段的全体教师是活动的主体,各单位要根据教育局的统一部署,通力协作,妥善安排,保证全区活动协调有效的开展。

三、全区英语教师教学素质培训

与知名外语培训机构合作,借助先进的培训理念、培训方法和培训力量,开展全区英语教师培训,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先期做好小学英语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重点是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训。在此基础上逐步延伸到初中和高中学段,通过培训,为我区英语教学的新突破打下基础。

四、多形式、分层次开展以提高教师执教能力为核心的教师教育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精神,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机制,加强继续教育工作。

1、认真落实教师培训的课程化体系标准,定期做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去年下学期,我们已经成功开展了全区小学教师师德远程培训,从课程开发到管理模式、作业的评论反馈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受到了一线领导和教师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努力实践的优秀学员;今年将按计划开展初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远程培训,要求各单位认真组织,以求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活动安排另行下发)

2、做好各学校校本培训工作的管理、检查、指导、组织考核、学分登记认定等工作。积极探索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完善校本培训管理考核制度,进一步落实《区校本培训评估标准》《区继续教育评估细则》。开展第二批校本培训示范校评选工作。以校本培训示范校的评选为契机,促进校本培训规范有序地开展。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2009-2013年)的通知精神,制定《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各单位应以继续教育学分为总抓手,积极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认真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3、继续开展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培训,启动幼儿教师培训工作。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关于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力争在三年时间内,对全区幼儿教师进行一次系统的全员培训。今年完成农村小学音美教师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培训工作。提升农村艺术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为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4、推进中小学教师教材教法过关培训和“五课功”技能培训。通过各种导学活动,努力提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五、加强组织管理,保障各项培训任务顺利完成

1、各单位师训干训负责人要认真学习有关资料,不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积极关注培训资讯,合理协调安排有关培训事宜,及时反馈一线教师的需求。

第7篇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小学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小学校长也要等的适应教育的发展趋向,转变管理理念,增强现代化、人性化的管理意识,大胆创新,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明确的奋斗目标。本文着重论述了校长在实际生活中自我学习、自我积累,不断提升自身教学和管理能力的专业化发展进程,探讨了小学校长在学校管理上能虚心听取教师意见、集思广益的专业化发展策略,并在“邻居”的资源优势中,探究了校长专业化培养的便捷渠道。

关键词:

小学

校长

专业化

经验

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校长比较学校发展的“灵魂”,一方面表现在校长在学校发展中起到的教育义务和管理责任,另一方面表现在校长对学校基础教育的带头作用。可见,加强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对推进学校基础教育的进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蓄管理经验,提升自身能力。

小学校长的专业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也是在学校管理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凸显出的一种创造性的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作为小学的校长,要具备专业化的教学知识,专业化的管理能力、以及专业化的发展智慧,并通过专业化的约束机制帮助校长做好自我教学与管理知识积累,同时也对教师教学以及学校其他管理实现层次化的监督与掌控起到辅助作用。

众所周知,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正是因为教育教学才体现出了学校的价值所在,简而言之,教育是学校的核心内容,是学校发展的命脉,因此,作为一名校长,在加强教师教学管理的同时,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通过自我学习和管理实践,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寻找学生学习激情的内隐点,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总结自己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缺点,增进个人素质与文化修养,实现个人能力与管理实践的统一。

在专业化的培养思路要求校长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人才的衡量的标准,要懂得摒弃传统的高分低能的教育模式,并能及时的从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出发,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管理理念上和各位教师一同探讨并提出创新性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做文章,在鼓励教师实现教学方法的突破上下功夫,努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在小学校长专业化的发展进程中,专业化的培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专业化的培训可以帮助校长构建一种职业性的知识学习与管理方式的结构体系,让校长摆脱原有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并能把校长的自我经验的积累与反思深度化、系统化。其次,专业化的培训,为校长提供了专业化的教学与管理资源,为下一步的学校专业化管理提供有规可依的脉络。因此,作为校长要意识到专业化培训的重要作用,积极的参加各类有价值的校长培训学习,努力把自己提升到专业化发展的轨道上来。

二、集思广益,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的课堂教学目标正朝着学生的综合素培养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方法的探究,并通过基础知识的掌握,完成相关教学内容中知识点向实际应用的迁移。因此作为校长要和广大教师一起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虚心听取教师的教学改革观点,集思广益,在弥补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能力等因素的局限的同时,体现出集体的智慧的价值所在,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校管理决策的民主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减少决策失误。此外,校长还可以组织教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活动,针对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性专题学习。让其通过自学和亲自实践来获取知识,在丰富校长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校长创造性学习的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校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校的发展,并非是在某个校长匹夫之勇下可以实现的,它是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合作、探究的管理模式,已得到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士的认可。古人有云:“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我们要说,要给学校一碗水,校长这“一桶水”的容量有多大呢?即使再大,也不可能达到用之不竭的地步。为此,校长在管理上,要转变“独权”的管理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学校的指挥者转变成虚心接受教师意见的学习者,与广大师生共同探讨,共谋发展。

有位管理专家这样说:学校要想成功的发展要具备两个轮子,一个是教学质量,一个是管理,而两个轮子的轴心就是人才。学校面临的发展困难,归根结底是优秀教育和管理人才的缺乏,虽然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校长作为学校的主导者,不能空喊人才战略的口号,取而代之是如何去发现人才,培养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才、利用人才,以及留住人才。基于此,校长专业化发展中对待人才的管理策略,应该归结为:“3456”

人本化管理模式,即“三好个人”、“四好党员”、“五好家庭”、“六好学校”。该人才管理战略强调的是校长要关心各位教师的需求,发现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重视教师的在学校教学中的主体性以及学校决策的参与性,切不可把教师当作教学的工具,而是从学校需要和教师特长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鼓励发展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业务活动,在丰富了学生业务生活的同时,营造出了浓厚的校、师、生的和谐融洽的关系,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发挥“邻居”资源优势,拓展学习与管理的空间。

首先是校际联合的“邻居”,校际结合,是指连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学校,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发展目标,联合在一起,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以及管理经验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各个学校的校长可以共同探讨学校教学方面的新方法,管理方面的新策略,还可以提出自己所在学校遇到的问题,大家共同商讨解决方案等。这样一来,不仅学校教学可以引入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学校的校长也在无形中积累了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的实践经验,促进了校长的专业化发展。这种校际联合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区域共同体的构建,为实现优质教育于管理资源共享以及有效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于管理水平提供了条件。例如,可以以“农村小学英语学习方法探究”为话题展开讨论,首先,农村小学校长要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基本处于不存在的状态,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小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对英语的应用又比较少,因此要想农村小学英语“难”的瓶颈,势必需要一种适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方法。有的校长会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上着手,论述农村教师如何引导小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例如,把英语学习场景化,通过教学方法植与生活,教学素材源于生活,教学目的回归生活的方式,把英语课堂置于一种生活、学习、娱乐的学习氛围中。;有的校长从小学生“争强好胜”的成长特点出发,把竞争的理念引入到英语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巾帼不让须眉”“花落谁家”等带有竞争机制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其次是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合,这样不但可以增进学校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与交流,而且还可以培养校长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校与家的结合,可以实现对各个家庭资源的利用,帮助学校监督学生对学校制度的监督情况,从而达到高效育人的目标。

可见,校长专业化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多范围、多角度共同参与的过程,专业化的培养环境来自于校长所接触到的方方面面的人们的支持与配合。这种全方位的合作,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而且为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我们要深刻意识到唯有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才能跟的上发展的形式,才能实现对校园文化资源的融合以及素质培养的构建。校长的自我学习、自我积累是校长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砝码,而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则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在校长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听取教师教学意见,以及各界人士给学习提出的发展意见,并把参与、整合、创新作为学校教学与管理指导思想,要在立足于学校改革上下功夫,在学校发展资源整合上做文章,从而为实现校长专业化能力的培养以及学校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永明;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培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2]陈伟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和专业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第8篇

【关键词】校长职级制;教育体制;改革;山东省中小学

近期,全国范围开始进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职级制改革对新型教育体制的影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校长职级制打破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坚冰,建立完善以职级制为核心的校长管理体制能够去除行政化管理办校的弊端,以实现让真正懂教育的教育专家、教育家按教育规律来管理学校的最终目标。同时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能够赋予校长办学用人权、事权、财权,初步建立起以“体现现代学校制度特点、扩大学校办学自、促进校长专业化建设”为指向的中小学校长职级管理机制。1

一、校长职级制改革在山东地区的开展情况

1.山东省最早于2012年在昌邑市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全面完成校长职级认定。昌邑市教育机关积极组织校长绩效考核,认真落实校长绩效工资,扎实推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并且取得了不错的业绩。2013年青岛市实行校长职级制促进教育家办学,按照“简政放权,加强监督”的思路进行管理。2015年校长职级制在烟台、威海、菏泽进行试点工作,2016年潍坊、日照、莱芜等市也陆续实行了校长职级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山东省将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抓住改革重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理顺政校关系,实现自主办学;建立校长职级制,选好用好校长,实现教育家办学;建立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促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强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方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完善学校党建制度,加强党的领导,保障办学方向。2

2.山东省校长职级制改革无疑是对旧制度的一种冲击,这种改革从本质上改变了山东省原有的校长人事管理的制度,符合当代教育思想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体制的解放。于师生,可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意;于校长,可达到刺激教学积极性打造更强大教学团队之意;于教育,可达到推动教育崛起,创建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教学体制之意。其前景必将一片光明!

二、校长职级制改革在全国的开展情况及分析

1.改革开放后,我国最早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是上海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市在静安、卢湾等区进行试点,并在静安、卢湾两区进行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实施范围。2000年上半年在黄浦、杨浦、闸北、徐汇、嘉定等区扩大试点,并完成了静安、卢湾区与扩大试点区县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认定的并轨工作。截至2001年8月底,虹口、闵行等12个区(县)完成了上海市中小学一级和特级校长申报和认定工作,这标志着上海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改革已全部到位。3与此同时,高密市也开始了改革,而后潍坊市吸取以及上海高密的改革经验也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相比较而言,潍坊使改革更具创新意义,其不仅在中小学、职业学院全面开展改革行动,而且开创了具有潍坊特色的校长职级制改革,将校长职级制进行延伸,拓展出了院长职级制并取得卓越成效。

2016年3月,深圳市为深化公办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制定了《深圳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管理办法》,在深圳市各大院校实施为期5年的校长职级制改革,大力推行职级制制度,在方方面面落实到实处。深圳实施的校长职级制改革总体原则是“分级聘用、统一评级”,即在不改变现行干部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校长由任免机关选拔产生后纳入职级管理,由独立的职级评定委员会对深圳市区中小学校长进行职级评定。在制度设计上,既着眼于制度重构也兼顾于现有中小学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4

2.职级制从初生之时的羸弱、改革步伐缓慢、谨慎摸索前行,到现在大刀阔斧地实施、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全国,足以见其生命力的顽强。校长职级制是对旧制度的一种改革,是一种符合当代教育思想的制度,这种制度摒弃了陈旧的校长人事管理制度,采用更为有效的制度推行,增进了校长团体的积极性,是一种划时代的制度改革。因为这种创新的制度符合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思想,一经推行,便席卷全国,取得良好的效应。在各个省、市之间,开展符合自己的校长职级制,有力地推进了各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校长职级制不断得到拓展,内涵不断加深,并且延伸出了各个方面,对于其他体制改革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对校长选任制度在国外开展情况的分析

1.校长许可三级制度5:典型代表地区是美国(弗罗里达州)。在联邦制民主共和国的背景下,联邦政府一般不直接管理教育,各州分治。在校长选任制度上采取聘任制,采取对校长开设“领导教育与管理”课程的措施,通过考试取得一级资格。一级是担任实习校长和副校长的必须资格;二级是担任正校长的必须资格;三级是对在校长职位上做出突出贡献者的荣誉称号。这样保证学校在自身管理上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使学校对教学活动切实负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但局限性在于未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评级体系。

2.基础教育校长制改革6:典型代表地区是日本。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教育管理体制封闭僵化,学校辅决策机构存在缺陷,校长决策权难以真正实施。此外,校长任期短,无法形成特色管理,学校封闭,在校长选任制度上采用年功序列选任机制。在此背景下,日本梳理政府与学校的教育管理职能。扩大校长自主办学权(如课程管理权、财务预算权、意见提出权)改革校长任职标准。由政府主导强制、直接管理转变为辅助建议型领导,助力“学校生力计划”,有利于学校教育特色形成。

3.校长专业考核计划制度7:典型代表地区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教育管理制度在高度集权和高度分权间不断寻找均衡点,中小学教育权限在各州有效贯彻,需要一个全国通用的政策支持。为了改变这一弊端,澳大利亚在校长任职时制定主政计划,主管教育局长对校长在行政领导能力、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中期考核,三年考核周期结束后将对校长任职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价。专业考核计划有利于掌握各州教育发展情况,有利于督促校长实现既定目标,提高教育水平,但局限性在该计划由联邦政府强势推行,遭受社会各界争议,改革没有解决校长职位本身责任重大,负荷超长的问题。

4.世界各地不同的校长管理制度改革对我国校长职级制改革有很多启示。校长管理制度改革是一个历史过程,但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我国的改革方式,恰当的校长管理制度既可以规范和约束校长行为,又可以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对于校长角色的转变应在全社会达成共识,为改革打下社会基础;采取校长培训计划来适应职级制改革对校长提出的新要求,通过跨区域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校长综合能力;做好校长评价工作,拟定合理的中小学校长评级标准,从任职经历、学术水平、领导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级规范;保证校长工作条件,健全制度,校长管理制度的选择应与校长选任制度相协调配合;校长职级制作为教育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应立足于我国国情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与其他上层建筑相匹配。

四、对校长职级制模式的分析

1.校长职级制的实施使得校长的薪金与职级直接挂钩。职级制工资70%的薪金按月发放,30%通过考核发放,这是校长职级制改革的亮点。通过考核判定校长的级别,从而发放不同等级的薪金,有利于不同级别校长之间的交流与竞争,促进校长治学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在校长考核评价制度方面,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针对农村、偏远地区学校,评审制度将依据职级评审难度系数和权重比例科学的制定。此外,本次改革更加注重校长任职期间的工作成果,确保职级制改革能够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地评判考核校长。

3.校长职级制改革鼓励和引导优秀校长于教育薄弱地区任职。针对威海地区的特点,特设立特级校长。由于名额等原因没有评选上特级校长的优秀校长,在自愿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职期间,第一个聘期内年度考核优秀等次达到2次以上且聘期期满考核达到合格等次以上者可直接认定为特级校长。8此模式有利于将优秀的校长引入教育力量欠发达的偏远地区,有利于不同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

4.校长的培养培训制度也有了突破性的改革。将校长的培训与教师的培训分离,针对不同级别的校长进行不同的培训,实现校长的“因材施教”。这将有效促进校长的专业化发展,与此同时,校长的培养培训情况将作为校长日后各项评审的重要依据。

5.校长以及教师的管理体制在全很多地区也发生了变化。由教育部门统一安排校长和教师的调度、交流、配置等工作。在正实行职级制改革的山东荣成地区,校长以及教师的管理体制一直由教育部门统一安排,此次的职级制改革事实上是对此做法的沿袭。

6.总结校长职级制改革不难发现:此次改革将教育事业置于阳光之下,进一步贯彻中央精神的同时也提高了教育教学事业的专业化水平,使得有才能的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将校长划分为四级九等,不同级别校长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学习,激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地区传播优秀的思想、专业的办学方法,促进不同地区均衡发展,从而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从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模式分析,推行职级制改革会使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

五、对校长职级制的前景预测

1.首先,校长职级制将会带来教育局面的大变革。它打破了原来校长职位的行政化,校长在老师和学生面前更多的是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拉近了校长和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更加融洽地进行。其次,校长职级制改革赋予了校长更大的办学自,有利于校长将更多更好的教育理念加以实践,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当校长拥有更多的自时,校长的思想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创造出更好的教育理念。此外,在我们最初的设想中,职级制改革中的薪金改革和职位晋升可能会使优秀的校长更多集中在一流学校。校长这个称号带来的责任感是他们真正的前进动力,薪金方面的外在条件影响较小,起主要影响作用的还是责任感与上进心。

2.从校长职级制的本质来看,其本意是依照一定的评价标准把校长分为不同的级别,在校长办学自逐渐扩大的同时也对校长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使校长走专业化的道路。9对于校长本身来说,校长职级制能够使校长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且清楚自己在全市校长中的位置,确定自身发展方向,也有利于激发校长向更高级别努力发展的动力。对于校长管理工作来说,校长职级制能够使校长自主办学权力增大,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管理体系与制度,推动教育的进程。毫无疑问,从这些方面来看,实施校长职级制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校长职级制的起点是正确的,改革势在必行。

从校长职级制改革在各地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校长职级制已受到广泛的认可。职级制一经推行,便席卷全国,取得良好的效应。各个地区实行了不同特色的校长职级制,在方方面面落到实处。山东潍坊等地区将其延伸,拓展出了院长职级制并取得卓越成效。校长职级制不仅解放了校长,还解放了教育,让教育更具创造力,并且其自身内涵也在不断加深,对于其他体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预见,校长职级制将成为今后我国中小学校长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模式分析,改革过程中采取了很多的制约措施来保证校长职级制的顺利实行。例如,校长的薪金将会和职级相挂钩,此措施有利于不同级别校长之间的交流与竞争,促进校长治学向更加专业化方向发展。另外职级制改革鼓励和引导优秀校长于薄弱地区学校任职,这样的模式有利于将有专业知识的校长和偏远地区结合,利于不同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还有等等一系列措施,不仅贯彻了中央精神,还提高了教育教学事业的专业化,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所以,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校长职级制的改革与推动。

从目前面临的社会现状来看,在推行校长职级制的过程中,仍旧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与阻碍。首先,健全完备的管理制度尚未形成,例如行政制度、保障制度,奖惩制度等尚处于缺失状态,影响了校长人事管理工作的效果。其次是目前人们对校长职级制的认知还不够深入,使校长定位模糊,忽视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与本质,这些因素同样也会影响校长职级制的实施。

六、校长职级制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1.虽然去行政化被认为是本次改革中最明显最突出的特色之一,但是去行政化也就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将很难进入行政系统(如教育局),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他们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育工作者在更为重要的岗位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此外由于职级制改革引入了校长职级评价机制,业绩将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评价标准。我们不禁担心:应试教育是否会抬头?校长是否会更注重个人绩效薪金?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是否会更加沉重?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排名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问题是否会再次出现?

2.相P机构可以在职级制改革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岗位与行政岗位之间的有效连接。在保证校长自的情况下,更多除校长之外的基层优秀人才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加快校长职级评定和聘任、薪酬兑现等工作,发挥专家治校优势,提高办学水平,完善监督评价机制,进行多角度、全方面的评价。要多方兼顾,在注重教学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和学校的文化建设情况。比如可以引入多因素比例测评考察机制,从而使校长职级制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大趋势。

最后,我们相信一项改革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改革需要接受时代的检验,只有经过不断完善,改革才能达到惠及群众的最终目的。

作者简介:

沙林斌(1982.1-),男,汉族,江苏南通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任课教师。

王建波(1970.1-),男,汉族,山东威海人,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中学校长,主要从事中小学学校管理。

王晓寒(1996.12-),女,汉族,山东威海人,本科在校学生。

石子豪(1997.5-),男,汉族,山东威海人,本科在校学生。

参考文献:

[1]齐鲁晚报 山东将综分步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 改革中小学校去行政化

[2]我省对全面推开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作出部署

[3][亮点之三:实施校长职级制

[4]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管理办法

[5]中美中小学校长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6]学术杂志网 日本基础教育校长制革新刍议

[7]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管理和校长培训考察报告(一)

第9篇

2.调查样本情况调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选择近年举办的14期专题培训班的78人次任课教师情况进行数字统计分析;二是对正在培训的2期专题培训班的41名校长和14位任课教师作问卷调查;三是有重点地对部分参训校长和任课教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四是查阅历年工作总结等文字资料。尽管因条件所限,问卷和访谈的范围和数量尚不够大,但反映的情况和收集的意见仍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校长培训师资现状的总体评价随着校长培训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市干训中心的培训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市校长培训师资总体能保证校长培训的正常开展。14个中小学校长专题培训班数字统计显示了学员对任课教师78人次的评价:满意达到79.83%,比较满意达18.13%。表3参训校长问卷调查:对任课教师很满意27%,较满意71%;认为任课教师的素质水平很好的24%,较好的68%;认为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很认真的37%,较认真的61%。可见参训校长对培训师资水平和态度总体上比较满意。

14个中小学校长专题培训班数字统计显示:任课教师78人次中本院教师有51人次,占65%,外聘教师27人次,占35%。对校长培训需要开设的骨干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学、教育管理学、行政学、教学法等,本院都已拥有一定数量的较高水平的专任教师。表4参训校长问卷调查:认为校长培训机构所在大学的专职教师对于校长培训任务来说基本满足以上的占90%;认为南京市用于校长培训的兼职教师对于校长培训任务来说基本满足以上的占80%。可见参训校长对×市干训中心专兼职师资数量持肯定的态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对校长培训师资现状的总体评价:师资质量较高,教学效果较好,专兼职教师数量能基本满足所开课程的需求。三、校长培训师资建设的成绩和经验多年来,×市干训中心在校长培训师资建设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培训教师素质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市干训中心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一是严把“入门关”。非拥有丰富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的名师或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学历的教师不能进入本院担任培训教师。二是帮助在职教师自我发展、进修提高,在工作实践中培养名师。如教育心理学教授陶××,在学院支持下创设工作室,面向全市中小学师生开展多种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几十年如一日,获全市教育界交口称赞,成为全国教育系统模范教师,同时科研获得显著成绩。三是建立兼职教师库。2003年开始,为适应校长培训课程的多样化要求,×市干训中心开始建立本市校长培训兼职教师专家库,发挥地区教育优势,遴选和聘请本地著名的中小学校长,特级教师、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担任校长班的兼职教师。四是组织培训者培训。作为市一级校长培训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单位,×市干训中心十分重视培训者提高方面的工作,经常组织本市范围内的干训师资的培训,如2009年组织本市干训教师到华南师范大学进行专题培训。2.加强科研,提高培训和师资建设的针对性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市干训中心就提出以科研来带动校长培训工作,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就如何改善校长培训班的课程结构,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进行研究,内容包括培训师资的建设问题。为提高科研水平,干训中心还专门聘请了一批校内外著名的专家、教授担任干训中心的特约研究员。近年为提高农村校长培训质量,×市干训中心从“组织形式、培训方法、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进行专门研究和改进,如采用理论讲座法、专题研究法、参观考察法、论坛交流法、实践反思法、挂职实践法、课题研究法等各种培训方法合理搭配,有机组合;这些培训方法都对培训教师提出了相应的新要求,同时也是给培训教师的发展提高提供了课题。干训中心还将调查到的学员需求开列给授课教师要求他们备课和讲课时紧紧抓住农村校长需求进行,取得较好的效果。3.和中小学合作,建立培训基地为使培训工作更好地结合中小学的实际,×市干训中心历来都很注意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和合作,创造条件通过挂职锻炼、和中小学合作科研等多种形式帮助培训教师熟悉中小学。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中小学如南京师大附中、金陵中学、北京东路小学等作为校长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为培训教师熟悉中小学情况做好科研提供了良好条件。如在上个世纪90年代干训中心的教育学教师就和金陵中学等校合作进行校长心理方面的调查和科研,取得了一定成果。又如本院教育学院青年教授彭××本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到南京市××小学挂职校长两年,多方吸取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为校长班上课理论指导实际,生动活泼,案例丰富,受到校长们的一致好评。4.进行跨地区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近年来,×市干训中心和内蒙古、海南、广东等地干训机构加强交流和合作,组织跨地区的校长培训,吸收各地基础教育之所长,实现优势互补。这一举措也为干训教师开拓眼界提高自身素质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四、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在校长培训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通过对×市干训中心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校长培训师资队伍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校长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是校长培训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对加强培训教师队伍建设进而做好校长培训工作十分重要。1.任课教师教学方法需要改进随着校长培训工作的发展,校长培训的任务、内容、形式已有很大的发展变化,部分任课教师不能根据校长班的发展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习惯于讲授性教学,上课满堂灌,教学形式呆板乏味;有的教师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墨守成规;有的教师授课不看对象,针对性不强。

表5参训校长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参训校长认为部分培训教师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表6,参训校长认为“培训的方式和方法单调,讲座太多,没有考虑到学员的实际”的占32%;认为“培训教师的教学大多是满堂灌,形式呆板,手段陈旧,没有示范性”的占27%。

2.任课教师教学素养和水平需要提高尽管总体上承担校长培训教学任务的任课教师各有所长,专职教师均具有较高的学历,兼职教师多是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能基本满足培训工作的需要,但是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水平仍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年轻专职教师虽有较高学历,但缺少教学经验,不善于和校长交流;有的兼职教师囿于自身经验,全局视野和理论功底尚待提高;有的老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科前沿知识,对以IT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不能很好掌握和运用;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少对中小学教育实际的深入了解,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表7参训校长问卷调查,虽然有51%的参训校长认为“培训教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但同时有46%的参训校长认为“培训教师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仅能提供理论知识”。

以上问卷调查汇总,反映在参训校长心目中培训教师的业务水平距离理想状态尚有一定差距,有待于进一步提高。3.任课教师队伍不够稳定随着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结束,市级和市级以下的校长培训机构专任教师队伍存在被抽走,改行和削弱的现象,队伍建设缺乏正常的机制保证,任课教师队伍不够稳定,人员变动较大,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师专业化建设。即便是当前在岗的专职和兼职教师也随时存在着“流失”的可能。如×市干训中心这样和地方高校合署的培训机构内,专职教师大都同时是高校系科的教学骨干,承担着繁重的本科或其他层次学历教学任务,很难把主要精力放到校长培训班。兼职教师更是本职工作之外再承担校长培训工作的义务,往往会受到其本职工作的影响,时间和精力难以完全保证,有时甚至可能发生冲突。4.任课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承担校长培训任务的任课教师队伍结构上不够合理。即使在×市这样相对条件较好的市级校长培训机构,也受客观条件限制,专任教师学科结构很难完全配套,兼任教师无法填补所有空缺。任课教师老中青比例不够协调,带动和影响整个队伍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等领军人物偏少,人员结构需进一步优化。在实际校长培训工作中,还同时存在外聘教师偏多,影响教学系统性、连贯性和使用本院教师偏多,上课缺少实践经验、方法简单两方面问题。表7表明,参训校长问卷调查认为“培训教师中,外请教师太多,培训机构自身没有考虑到外请教师与专职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整合和贯通”的占10%。5.对培训者的培训不到位校长培训工作发展快,要求高,新形式新内容多,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干训机构对承担校长培训任务的任课教师的培训做了一些工作,但总体上任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尚无有效的机制保证。担任校长培训工作的教师上岗前不能得到及时培训。许多任课教师工作任务重,空余时间少,再加上缺少激励和保障机制,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校长培训教学工作需要。表10和表11任课教师问卷调查反映了教师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

五、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究其产生原因,主要来自培训机构外部,培训机构内部和培训教师自身三个方面。1.培训机构外部的原因目前在校长培训机构的外部,主要是在政府和主管校长培训工作的教育行政部门等领导机关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主客观因素,是造成教师队伍存在问题的外部原因。领导重视不够。有的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领导对校长培训工作和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缺乏应有的认识,甚至有的领导把它看作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有的地方虽然对校长培训很重视,但对培训师资建设却不够重视,对这方面工作缺乏应有的研究和部署。这是承担校长培训任务的教师队伍存在问题未能很好解决的重要原因。经费保障不到位,缺少必要的投入。培训教师进修和提高,必要的奖励和待遇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证,财政和教育行政部门等上级机构对干训机构的投入还不能满足客观的需要。政策支持不落实。对承担校长培训工作的教师,不论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在管理使用、进修培养、激励政策、人事编制、考核评价等方面还缺少一整套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保证。法制建设滞后。校长专业化标准和任职条件,校长培训的规范要求,培训师资的任职条件,专兼职培训教师的待遇和保障条件等方面在国家层面来说均缺少相应的法律和法规。2.培训机构内部的原因在培训机构内部,也存在若干不利于加强培训师资建设工作的主客观因素,同时也是造成教师队伍目前问题的成因。观念陈旧。在一些地方培训机构,仍有少数人对新世纪校长培训工作的新发展和新变化缺乏认识,对校长培训的目标、模式、课程等一系列的变革缺少了解,观念老化,思想跟不上形势,固守上世纪80年代校长培训的老规矩老办法。人手偏紧。市级以及市级以下的干训机构编制都比较紧,专职人员少,对培训教师的履职条件和职责要求很难完全满足。物质条件限制。教学资源、物质条件尚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IT网络建设技术要求高,开支大,一些地方校长培训机构实现网络化存在较大困难,不能保证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工作的全部条件。激励机制落实不够到位,内部考核评价制度需要进一步细化完善。3.师资自身的原因对培训教师而言,他们应当是实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培训教师队伍这一奋斗目标的主体,对提高自身素质应当最具有紧迫感和自觉性。可惜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师资自身对提高素质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和困难,这也是目前师资队伍存在问题的成因。缺乏自觉认识。部分任课教师对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培训工作的发展要求缺乏紧迫感,对自我发展的必要性缺少自觉认识。提高的渠道不畅。部分任课教师进修和自我提高的途径和办法不多,对克服影响自身发展提高的客观困难努力不够,方法不多。

参考文献:

[1]程振响.论中小学校长的专业标准及专业化发展.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5).

[2]何尚武.中小学校长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4).

[3]黄宁生.提高农村校长培训质量的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7,(6).

[4]王军.浅议我国干训专任教师继续教育的几个问题.教育与职业,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