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大队辅导员

时间:2023-01-15 08:19:30

导语:在小学大队辅导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大队辅导员

第1篇

[关键词]高校;学习型;辅导员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83-01

一、学习型辅导员团队建设的涵义

打造学习型团队,培育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打造学习型团队、培育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是适应全面推进管理创新不断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注重学习型团队建设,实施学习型辅导员团队战略,以优秀学习型辅导员团队作引领,依靠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作支撑,实现高校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

打造学习型团队、培育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是推动高校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辅导员是推动高校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实施全体辅导员提高素质,根本的一条就是要打造学习型团队,培育高素质辅导员队伍。

二、打造学习型辅导员团队的路径

(一)注重学习机制的完善

1.以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为引领,制定学习制度和推进计划,每月至少组织两次学习,加强对专业技术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和撰写心得体会。下发课题攻关任务,每名班子成员都要结合工作实际进行课题研讨。班子成员联系高校发展实际,深入各个部门积极开展创新发展专题调研,形成高质量调研论文。经过反复调研论证研究确定高校未来发展规划,明确长远发展目标。

高校领导带头示范,作为学习型辅导员团队创建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示范者。尽力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通过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索、学习新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注重原则把握和方式创新,努力构建打造学习型辅导员团队的长效机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2.开展每月一次全体辅导员集中学习,及时传达工作部署,组织业务知识、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专题学习,为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奠定坚实的基础。

3.以日常学习教育为手段,实行高校管理方面的内容网上自学,并不断更新网站内容,为辅导员日常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岗位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营造快乐学习、快乐工作、爱岗敬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学习当成一种境界、一种时尚、一种觉悟、一种责任、一种追求。树立“学用结合”的理念,把学习引入工作,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实现工作、学习“两促进、两提高”。

(二)注重培训机制的建立

每年初根据实际需要,针对法律法规、大学生管理理论、业务拓展、新知识等方面的内容按月制订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培训班,进行高层讲座,集中全员进行专题学习,互动交流,让辅导员充分了解专业知识,丰富知识点,拓展知识面,促进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专题知识讲座多场和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和学习培训,使全体辅导员的岗位履职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此外,通过各种培训方式,加强对辅导员进行学历教育,充实他们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鼓励具有培养潜质的辅导员进行硕士学历教育,为辅导员的成长搭建平台。

(三)注重考评机制的激励

制定高校辅导员量化考核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每月一次量化考核排名,对成绩优秀的前10名辅导员进行表彰奖励并增加绩效工资,后5名辅导员降低绩效工资。坚持“重人品、比才干、重能力、看实践”的选人用人机制。同时大力宣传、发掘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坚持典型引路,倡导岗位成才。广泛宣传各类优秀辅导员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逐步建立健全科研奖励、学术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具体保障措施。高校拿出部分资金作为科研和创新奖励基金,充分激发辅导员努力钻研业务,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的工作热情,鼓励每一位辅导员树立岗位品牌,共同打造高校的品牌形象。

三、打造高素质学习型辅导员团队需要深化的几个问题

同志指出:“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形成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强大人才队伍。”这一精辟论述,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长效机制

认真落实好打造学习型团队、培育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具体工作的目标,着眼高校大发展的长远战略,制定长期性辅导员队伍培育任用规划,始终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形成长效机制。

(二)引进机制

进一步加大辅导员引进机制,积极与校领导协调,吸引更多的研究生到高校辅导员队伍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高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抓结构

第2篇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

总结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面存在的问题,可发现心理辅导的理念、态度、方法几个方面的不适应。首先,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应参与并肩负起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其次,辅导员需要针对医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使辅导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加强心理辅导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辅导员老师,在此对心理健康辅导的有效方法进行如下阐述。

一、采用与中医理论有关的心理辅导方式,解决学生普遍困惑的问题

中医理念中强调“天人合一”,以使人达到身体的心理的和谐与健康,引进现代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对其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挖掘,可以充分发挥中医心理学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进一步达到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目的。

目前,采用中医七情理论进行辅导是引入中医理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属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讲,大学生活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与家乡,开始独立的面对自己四年或五年的学习与生活,乃至毕业找工作。面对陌生的环境、人群与情感,他们渴望得到更多人们的承认、理解与尊重,而现实并非如此,有些大学生适应了大学生活,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绽放自己的精彩,而有的学生,则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方式,而产生了烦闷、苦恼、焦躁、恐惧情绪。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和心境是我们每一个人进行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大学生的七情特点是大一的同学大部分的心理在七情范围中属喜、思、惊,大二、大三的同学则比较平和,而大四的同学大部分属怒、忧、思。大一的同学刚刚入学,对大学生活和就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可一部分同学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和对专业的认识,及社会上对本专业的不良评价,美好的憧憬破灭,焦虑、惶恐油然而生。现今社会,医疗专业就业面窄,大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开始更多的担心前途,故七情中属忧,升入大四、大五,七情范围中表现为喜的更少,而紧张情绪占主导地位,思虑也再度出现。总之,整个大学期间,大学生的七情表现是曲线波动的,各年级表现不同,与他们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就业前景密切相关。从其不同的情绪入手,是分析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的捷径,运用中医理念结合现代心理学可以较好地处理他们的问题,指导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根据医学院大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融入个别咨询的技术

了解在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医学院校更有针对性的开展专业素养教育,稳定学生专业思想,提高学生专业认识。

辅导员适时与部分学生单独谈心,深入把握其思想状况,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和根源,从而挖掘学生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周围环境的能力。其具体方法是:

(一)高度重视医学院校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让低年级的学生,在刚入学后就对自己的专业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才能更好的热爱自己的专业,认真的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在对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到了临床才匆匆的翻阅课本,很多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把握牢固,所以,对中低年级的学生辅导员在做思想工作时,要注意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在上临床之前,把牢固的基础知识打扎实,夯实了专业基础,才能在临床实习时游刃有余,这也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进一步拓宽他们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素质。医学院校不同于其他专业,很多学生会发现进入临床之后,所见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当初在书本上学到的差距很大,这是因为在书籍编辑和审核的过程中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医学知识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之中,所以就存在了这其中的差距,所以就要求医学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在平时学习之余,多翻阅最新的杂志、刊物,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最新的前言医学动态。

三、基于中医药专业学生价值观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渗透心理健康的理念

学中医的学生价值观存在这样一个现象,所学的中医学科渗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其价值取向很容易受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而忽视现代文化,不愿意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在狭小、孤独的环境中,对人们封闭自己心灵的大门,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其人际交往上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同时,学中医的学生独立性强,在与同专业同学交往中往往存在自我意识过重,各执己见,难以共享的情况。所以,开展有益的团体活动可以使学生打开自己的心灵,愿意与更多的人相识,使其融入更大的群体,并培养其团体意识,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学习方面,中医类院校的学生学习任务重,专业要求高,就业压力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要面对的生命,不容一点马虎与差错,固然使得他们在自信心和进取意识上高于其他高校的学生,不会轻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而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辅导员可在舒缓其压力方面做一定的工作,如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或文娱活动会很大程度上释放并减轻心理压力,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马英.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身心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0(10).

[2] 达芳菊.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4(8).

第3篇

关键词:辅导员;加强;法制教育;对策

大学生是我国的优秀人才,大学生也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的生力军,其法律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健康和谐发展,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在大学阶段增加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也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一、高校辅导员增加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开设的必要性

目前,在很多高校都只重视专业课教育,不是很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不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校所制定的校规校纪是缺乏法制内容的融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也不能做到以法律知识为指导做学生的管理工作,学校法制教育的渠道单一。仅仅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了少量的法律教育内容。学校法律基础课时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系统地接受法制教育。在整个大学四年教育中,只在低年级开设的有简单法律基础教育,法律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并没有实现全覆盖,常态化的系统化的法制教育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这样就导致高校法制教育效果不理想。存在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在社会上用人单位只对高校学生的专业能力有要求,用人单位往往以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是否优秀进行衡量,不重视考量学生的法律素养。这种现实就导致在大学教育中,教育者把主要的教育精力放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而学生也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学校和教育者和学生都不重视法制教育活动,对法律教育存在一种应付态度,只要学生法律基础课程考试能够及格就达到了要求,而学生实际法治素养的提升则不受重视,这样,学生法律素养不高就成为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效建设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的是社会主义觉悟高,文化素养好,法制观念强,专业技能高的综合型人才。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发生改变,学校要能够把培养综合素养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实践活动中。另外,现在社会中出现了很多大学生犯罪的情况,这与法制教育的缺失或者是法制教育的薄弱有直接的联系。无论是从培养综合素养人才方面考虑,还是从解决社会矛盾,杜绝犯罪方面考虑,高校要培养真正的优秀人才,都必须要增加法律教育,提升法律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高校要能够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另外还需要做到教育的知行统一,能够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或者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提升学生的法律观念。学校要重视法制教育,要把法制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实践活动中去,保障法制教育的目标能够实现,保障人才的有效培养。这样,大学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实现综合素养人才的高效培养。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日常法制教育的教育目标

高校开展法制教育不仅要能使学生学习全面系统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尊重和信任法律的意识,要引导学生积极践行法律,树立平等、民主、自由的法律观念和价值认识,使学生能够懂法,守法,自觉地用法。普通高校的开展法律教育目标不是为了培养律师,不是为了法律行业培养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系统的法律知识,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因此,要能够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以日常的法制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日常教育中,辅导员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要培养学生的法律习惯,能够利用日常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用法,自觉树立法律信仰,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这应该成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日常法制教育的教育目标。

三、高校辅导员增加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融入法治教育内容

要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意识,辅导员就需要能够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融入法制教育内容,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中融入法制教育内容。其中,重点要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融入:第一,法制教育与学生干部选拔工作相结合。辅导员要公开学生干部选拔原则,要求公开选拔学生干部,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学生干部选拔过程。学生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要享有自己监督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树立公平正义的意识,增加学生的法制观念。第二,奖贷助优对象评选活动融入法制教育内容。在奖贷助优对象评选活动中融入法制教育内容,辅导员作为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要明确评优条件和办法。辅导员要结合学校和院系的相关规定,成立评选小组,经过严格的选拔程序把最符合条件的学生选出来,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依照规则办事的意识。第三,考风考纪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内容。辅导员在考风考纪教育中可以融入法制教育内容,通过主题班会和个别谈话方式有效维护考试纪律,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守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将法制教育贯穿于班级建设工作中

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辅导员将法制教育贯穿于班级建设工作中,是增强法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在班级建设工作中贯穿法制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和权利义务观念,能够增加学生的法制意识观念。在班级建设工作中贯穿法制教育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引导学生参与各项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使学生能体验制度制定的过程,使学生能够理解相关制度,树立规则意识。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能够行使制度制定的参与权,提议权,表决权等权利,提升学生遵守制度和法则的意思。第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策划和组织的全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活动决策,提升学生的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第三,开展班级安全法制教育班会活动,通过专门的法律指导,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这种法制教育班会活动要实现常态化,成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渠道。第四,成立班级法律兴趣小组,通过小组形式定期开展一些普法活动,开展法律学习活动,以活动形式积极引导全体班级学生参与法律学习,提升全体学生的法律素养。

(三)法律教育要实现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应用的结合

对于大学的非法律专业学生而言,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的。辅导员要督促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认真学习,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知识结构体系。另外,辅导员要向任课教师了解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情况,能够积极搜集学生所关心的法律问题,能够与任课教师沟通,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针对学生的感兴趣的法律问题设置问题讨论活动,以提升学生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辅导员还需要结合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情况,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设置要与法律基础课堂教育内容向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品味法律知识,应用法律知识。比如,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普法教育宣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到社区进行普法宣传。以此方式,提升学生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组织一些模拟法庭审判活动,针对某一法律问题引导学生在法庭上开展辩论,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活动能够有效活跃法律教育的气氛,能够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法律知识地学习,提升法律教育的实效性。

(四)引导学生利用大众传媒自主学习法律的意识和习惯

大众传媒中所包括的法律知识非常丰富,法律信息非常生动,这些法律讯息的趣味性极强,内容覆盖面极广,作为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大众传媒,关注相关法律讯息,要引导学生收听收看大众传媒的习惯,培养学生能够利用课外时间自觉进行法律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以有效提升学生法律学习的效果。教师要主动向学生推荐一些质量好,生动性强的法制节目,比如,中央六套的法制频道。只要有时间,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学生观看这些栏目的机会。另外,一些报纸和杂志中也有很多法律方面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法制报刊杂志学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法律报刊书籍,供学生阅读,以这种方式,拓宽法律教育途径,促进学生养成阅读法律书籍的好习惯。其实,在网络中也有很多法律精彩内容,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途径,学习法律。还可以开通微信,班级博客等,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法律知识,与学生就法律问题形成互动,以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知识的好习惯。总之,在高校教育中,全面推行法制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辅导员作为学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行者,要积极承担起进行法制教育的使命,能够明确大学生法制教育目标,能够依据学生情况,选择设计大学生法制教育有效开展的途径。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实现人才的有效培养。

作者:高艳 单位:九江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要:大学校园是一个大熔炉,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生活的重要见证者与参与者,对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排解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产生心理危机时辅导员应进行必要的干预,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关键词 :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预防;素质要求

目前,高等学校逐年扩招,高等教育也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型为大众教育,然而一些社会现象也随之出现:高校收费有所提高;大学生就业困难;高校后勤管理呈现社会化趋势等,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校园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社会阅历、家庭背景、价值观念、为人处世方式等差异显著。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严重者还会陷入心理危机,从而产生危害校园安全事件以及危害个人生命安全事件,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对此类事件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处在学校学生工作的最基层与最前线,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可以起到关键性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以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为依据,探讨高校辅导员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深远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

当当事人认为发生的某一事件或自身所处的某种境遇超出了个人的掌控范围,是自己的各方面资源和之前积累的应付机制所没有办法克服的,这种时候就会产生危机意识。如果这种危机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就会导致个体在行为、情感、认知等方面的焦虑和失调。根据前期经验、个人心理素质、周围环境的不同,个体在遇到危机时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积极并有效的应对危机实践,使危机得到解决,当事人在解决危机过程中收获经验;当事人可以安全的度过危机,但并未解决危机产生的根源,使之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当事人凭借自己的能力不能有效应对危机事件,产生心理崩溃倾向,如果他人不能提供及时的、有效的帮助则难以维持正常生活。

心理危机干预指对身处困境或遭受打击的人予以必要的帮助和心理关怀。通过正确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当事人可以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产生正确的认识,直面自己的心理障碍,对所处困境做出正确的分析,从而产生战胜危机的信心,以积极乐观的情绪面对日后的生活。在高校参与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校医院医生、保卫处工作人员等,而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辅导员在校园里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由于阅历、年龄的相似又与学生关系最亲密,是学生生活心理的关怀者、专业学习的指导者、思想问题的解惑者、人生发展的导航者,因此在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心理危机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学生正处在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周围的生活环境较之前相比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时候极易遇到适应困难和挫折,导致个体产生一些异常反应。如果这时候周围的人没有意识到当事人正处在这种困难和挫折当中,不能对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当事人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导致心理失衡,严重者还会产生个人情绪、对他人的态度、人际交往方式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危害个体的成长。大学生在校园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宿舍矛盾、专业学习无兴趣、奖学金问题、恋爱问题、就业压力等,而这些问题辅导员都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解,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辅导员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辅导员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繁琐、复杂、长期的工作,其原则是立足教育,重在预防。辅导员在此项工作中可以通过前期加强预防教育、早期进行预警提示、中期规范危机干预、后期进行跟踪反馈等途径进行。

1.前期加强预防教育

辅导员在前期进行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教育可以让学生提高认识,加强警惕,在源头上将心理危机出现的概率降到最低化,在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具有根本性的地位。辅导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对学生的预防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常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特点,针对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关键性问题进行重点解释、指导和说明,如新生适应问题、恋爱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专业学习问题等;通过依托适当的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主题团日活动、趣味心理测试、心理知识竞赛等,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开展新颖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第二课堂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辅导员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尽可能多的关心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加强沟通,构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畅通的信息沟通桥梁,使学生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及时找辅导员寻求帮助,对辅导员产生信任,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在学校的家人。

这个环节要求辅导员自身具备强大的人格魅力,在思想上、行为上、工作中、实践中都能够身体力行,成为学生学习与效仿的榜样。只有学生从内心真正的对辅导员产生敬佩之情,愿意成为像辅导员一样的积极正面的形象,才能够对辅导员敞开心扉,无所顾忌。

2.早期进行预警提示

早期的预警提示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否有效。辅导员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健康状况,当学生出现心理波动或明显的心理状况变化时应主动、及时向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汇报情况。当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情况进一步恶化,或者发现有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应在第一时间上报,寻求及时、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当心理问题严重超出自己及学院的能力范围之外时应及时转介到正规的心理健康机构进行鉴定与治疗。需要说明的是,心理健康问题与心理疾病是一种正常的、常见的疾病,辅导员应教育广大学生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正面看待,多一些理解和包容,给予帮助和支持,告知家长对其多些关爱和陪伴。

这个环节要求辅导员对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生的每个细微变化都要留心和细心观察,具备足够的对于有心理问题或精神障碍的学生的敏感性,加强自身的识别能力,真正成为学生在校的疾病发现者。辅导员不一定具备专业的心理问题辅导和治疗能力,但在发现心理问题学生时应该有及时转介的意识和习惯。

3.中期规范危机干预

当学生的心理危机到达一定的程度就要进行危机干预,在这期间危机干预的手段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危机干预是否有效,是整个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导致学生出现自杀、伤人等危害校园安全事件时,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同时将情况汇报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医疗卫生部门等;辅导员应稳住学生,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经专业的心理健康机构确认,如果学生患有严重的心理健康疾病和心理危机,辅导员应及时通知学生家长,让其来到学校,将学生接回家庭所在地做进一步具体的治疗,如有必要需对学生做休学处理。学生在校修养或救治期间,辅导员应对学生进行24小时监护,并派信任的学生干部与学生朋友对当事人进行陪伴;有些学生心理问题症状表现较轻,对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造成的影响与危害并不十分严重,辅导员可以监护其到正规的心理治疗机构接受心理干预与治疗。

在这个关键环节中,辅导员应排除阻力,摒弃杂念,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与冷静的思维,以一个亲人的身份来给当事人以温暖关爱,专心处理学生的心理危机,以一名有效参与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学校其他部门工作人员与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人员积极配合,共同促进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

4.后期进行跟踪反馈

做好对于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后期跟踪和信息反馈,可以巩固现有的危机干预成果,避免学生同类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心理危机再次出现,同时可以对其他同类心理危机的产生进行预防与警示。辅导员应鼓励周围同学对产生心理危机而后康复的同学多加关怀,积极靠近,和他建立亲密的同学关系;对产生自杀、他杀或其他强烈的破坏行为,经过治疗重返校园的学生应给予更加特殊的关注,安排班干部、宿舍长、和其关系好的同学对其进行跟踪与密切监护,发现有复发倾向时第一时间汇报辅导员和上级领导,同时应该制定危机干预预案,防止悲剧事件的再一次发生。

辅导员在这个环节中应该具备足够的细心、耐心与爱心,将产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的学生一视同仁,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其更多的关心与照顾,时常与其进行沟通与交流,把握其心理危机康复情况与学习、生活发展情况,使学生乐于接纳、乐于倾诉。

三、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辅导员的素质要求

在高校中,辅导员的工作事无巨细,身兼数职,是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参与者,作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必须具备健康和谐的人格,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处处为学生着想,乐于帮助学生,善于观察,细致入微。

1.树立真诚助人的意识

辅导员应牢固树立“学生为本,学生至上”的观念,让“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指导思想渗透到自身工作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对辅导员产生如父母般的信任之情、如兄弟般的亲切之情、如朋友般的理解之情。只有真正成为了学生的知心之人,才能做好预防工作,尽可能的避免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

2.培养细致工作的习惯

如果辅导员工作足够细致,能够观察到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变化,对产生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积极进行早期的预防和干预,就能够将这种心理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与恶化,防患于未然。同时,辅导员应善于从其他同学口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有意排斥辅导员,只在同学或朋友之间才表现异常的学生排查出来。

3.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门学问,只有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以理论为基础,才能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实践中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与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由来及表现,熟悉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规律,具备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处理心理危机干预事件中占据主动地位。

4.把握耐心跟进策略

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辅导员应在危机干预工作之后继续对学生进行跟踪与关注,查看学生的恢复情况,了解学生对自身的新认识与新看法,通过与学生的深入交流,慢慢使学生重拾生活与学习的信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根治。

总之,作为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关键人物,辅导员应努力提升个人素质,培育个人魅力,掌握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陪伴学生度过充实健康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宋清华.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南通大学学报,2010(3):41-43.

[2]沈文清,刘启辉.高校学生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82-84.

[3]叶奕乾.现代人格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

[4]孟雪梅,于颖.高等学校辅导员人格魅力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第5篇

(一)大学生学风建设反映和影响校风建设

校风即学校的风气,它是学校所有人员精神面貌的体现,包括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班级的班风等,还体现在学校的各种事物与环境中。学风反映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面貌,它是校风的一部分。只有拥有优良的学风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而对于培养优秀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学风体现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也展现着高校精神。如果学校的学风状况不好,那么必然也不会拥有良好的校风。因此,学风建设在高校工作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作为重点工作长期来抓。抓好学风建设工作,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校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校风和发扬学校优良传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学风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价值取向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学风,要紧抓理想信念教育及思想道德建设。学风建设时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它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因此,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做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正是学风建设的根本任务。其次,科学文化素质是形成健康心理、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心的重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想要顺利开展,绝对不能忽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高校肩负着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现代化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必须要将学风建设摆在头等位置。最后,因此,学校良好的学风,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大学生学风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并且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能,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培养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学习风貌。其次,大学生的学风建设也检验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大学生学风建设检验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学校工作的重心是育人,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紧密围绕学风建设工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学风建设作为中心,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帮助他们达到最终理想。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进入大学以后,许多学生不能很快的适应大学生活,高中设立了高考的目标进行学习,而大学突然失去了目标变得不知所措。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目标,学习缺乏动力,不能很好的管理和约束自己的。造成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休闲时间,认为读书无用,进而旷课甚至沉迷网络。大学生活的变化,要求学生学会独立自主的生活,学会与他们相处,使得一些学生无所是从,造成精神和思想的压力,继而失去学习目标。

(二)学习意识淡薄

由于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往往敷衍了事,不遵守学校的校纪校规,考勤纪律较差不能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休闲玩乐上,对学习不重视。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考试前复习,考试能够及格,毕业能够拿到毕业证就是成功。因此,没有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每天过的浑浑噩噩,目标是混文凭。长此以往,整个学校的学风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学习方法不佳

由于高中教学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因此,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不会自主学习,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后不能融会贯通,久而久之会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进而打击学习积极性。还有部分同学不能处理好学习与休闲、学习与工作的时间,经常忙着学校的活动或者勤工助学,而忽略了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还影响学习的氛围。

三、大学生学风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首先,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导致部分生源素质下降,学生不愿意学习和不会学习的增多了,这使得学校的整个学习风气受到影响。其次,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一些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迅速蔓延,导致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一些学生由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变差,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目标和动力,学习态度不端正等。最后,公司企业的用人制度的改变,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堪忧,许多大学生疲于奔走四处求职而碰壁,部分学生反思认为学习无用,致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他们对学习失去原有的兴趣。

(二)学校原因

近几年,学校的学风建设跟不上学校扩招的速度,对于学生的培养停留在书面,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学校仅仅把学风建设的任务归结于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生辅导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风建设需要学校每个部门及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此外,学校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导致学生对未来前途迷茫,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因此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热情等。另外,部分教师注重个人的科研能力,忽视教学能力,对于学生的需求没有深入了解,授课形式比较单一,跟不上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学生上课兴趣不浓厚,实践能力也较差,最终造成教学质量不过关,学风建设力量薄弱。

(三)学生自身原因

首先,学生对于自身的专业认识不充分,在入学前的专业选择比较盲目,甚至是父母的选择,因此对于专业学习缺乏兴趣,从而导致厌学。其次,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不佳,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不能适应大学的生活,导致心理偏差,影响学习能力。最后,部分学生开始不重视学习,基础没有打好,最后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导致学习态度不良,自暴自弃。还有部分学生热衷于社会活动和经商,忽视专业学习。此外,家庭环境良好的学生,抱着毕业后家里会安排工作的心态,学习不认真。

四、高校辅导员改善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严格的制度来保障学风建设

有效的学风建设工作,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保障。也就是说,要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用制度来保障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有着强制的性质。首先,高校要规范与学风建设有关的规章制度。既要规定学生应该怎样做,也要明确违反相应的规章制度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其次,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一定要有所依据,不能因为开展学风建设工作而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再次,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后一定要严格来遵守。所谓的严格遵守,就需要严格考勤,严肃奖惩。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辅导员的指导参与下来开展。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员及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党员及学生干部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工作的管理、组织及开展上来。

(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风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是树立优良学风的基础,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培养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兴旺而奋斗,要认识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文化技能不仅使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更是国家建设的需要。因此,辅导员应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和远大的人生目标,确立个人的学习目标,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端正个人的学习态度,把尊师重教、团结同学和乐于助人当做自己的指南,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学生知识是无穷的,而知识改变命运,通过学习知识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还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头等大事,辅导员应该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不能单纯的说教式教育,而应该从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进行分析,利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做到最好。从新生入学就要抓紧教育,利用专业特点和方向,对新生学习制定目标严格要求。

(三)教师爱岗敬业促进学风建设

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因此,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对于良好学风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以教书育人作为工作准则,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风建设。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树立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理念。通过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提高个人教学水平,同时注重提高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完善道德行为和人格魅力。注重与学生交流,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态势。不仅要做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教师只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加快良好学风建设。

第6篇

【论文摘 要】随着“90后”大学生成为我国高校学生的主体,基于“90后”的整体特征,高校辅导员应密切关注“90后”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积极探索适合管理和引导“90后”大学生的新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面对如今大学校园里的“90后”大学生,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一 “90后”大学生的现状

1.“90后”大学生的心理普遍较脆弱,耐挫力差

“90后”大学生常被称为“幸福的一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了他们的物质需求,而较好的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也使他们的成长道路较为平坦,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90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机会。进入大学后,由于强烈的自我意识,不能面对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挫折,长此以往,有不少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近三年,每年都有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或退学,这些都要求我们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

2.信息化社会使“90后”大学生思想早熟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每件事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在讨论问题时的观点深刻、逻辑严密,善于表达,甚至有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思考问题的倾向。

3.自信张扬、追求个性、表现自我,但团队合作意识不强

“90后”身处在市场经济、信息爆炸的社会大环境下,这使得他们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就能感受到一种对自己能力的强烈肯定,他们极少有对未来的失望或迷茫。他们张扬自我,非常乐意组织活动,不放过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他们想法新颖,思维活跃,体现出人们通常观念中的“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但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遇事并不喜欢与人合作,他们过于表现自己,团队合作精神较差。

二 辅导员应如何创新工作,对“90后”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大学时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高校辅导员,应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生活实际、成长中的困惑,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1.转变工作观念

高校辅导员要实现从“管”向“导”的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要实现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的理念,在服务中实施教育,在服务中进行管理。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惑,启学生之所能,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习和成长。

2.创新工作方法

在工作方法上,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工作的新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要理解关心学生,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进入大学的“90后”,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有父母和长辈各方面的精心呵护,当他们进入大学校园时,什么都要自己动手,难以驾驭自己的生活。因此,生活茫然,没有周密的学习计划,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也较差,乃至对所学专业与将来的就业及人生的目标没有准确的定位。由此,作为辅导员,应该从对学生理解的角度,将关爱渗透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让他们在心理上先长大成人;对于他们的行为方式以学校的规章制度去要求,使他们明白生活在社会中必须受到约束,从而使他们从行为上长大成人;通过大学的日常生活、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信的人格,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之拥有健全的人格,从而使他们在精神上长大成人。

第二,要认可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90后”的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希望可以在众多的学生中脱颖而出。辅导员老师应当认可他们的这种特点,鼓励他们在思想上取得进步、在学习上争先恐后、在活动中敢为人先。高校辅导员应该包容学生所犯的错误,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抓住其中的症结再加以引导,在交谈的过程中抓住他们有道理的一面给予认可,并鼓励学生正视缺点、发挥优势、克服困境,全力以赴地去实现心中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第三,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90后”大学生个性自信张扬,作为辅导员老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以增强大学生辨别事物的能力、自我抵抗诱惑的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等;(2)要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从他人和自己的优缺点对比中来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激发自己不断地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摆正自己的位置,开拓创新,以激励自己不断完善自我。

3.言传身教,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所谓的言传身教,是指要从辅导员自身的言行做起,给学生以榜样示范。辅导员的思想品德、知识素质、组织才能以及言行举止,无不在学生的心灵上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辅导员更应格外注意自己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

第一,辅导员要以高尚的道德品质感染学生。辅导员只有在道德上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道德品质的榜样。学生是有感情的个体,只有辅导员真心地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给予每一位学生关注、期望和信任,待人接物要公平公正。这样,才能用无声的行动代替有声的命令,学生才会信服,辅导员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才会显得可亲、可敬,才能得到他们的尊重和爱戴。

第二,辅导员要以乐于奉献的精神、强烈的事业心感染学生。辅导员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奉献的岗位,工作时间没有规律,工作内容复杂。白天要处理日常事务,晚上还要下班级、参加学生活动等,若发生突发事件要第一时间到场,所有的一切都要求辅导员要有乐于奉献、不计得失的精神,另外, 辅导员对教育事业的极端忠诚,对工作兢兢业业,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会对学生起到极好的示范作用。

第三,辅导员以出色的业务能力和完善的知识内涵影响着学生。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学习也成为每个人的终身之事,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涵不仅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构建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前提。辅导员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从各方面充实自己,不仅可以解决处于敏感年龄段的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还可以赢得学生对辅导员的尊敬,进而对学生产生持久的人格影响。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工作是一项讲究管理技巧和艺术的工作,时代的发展给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只有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新方法,才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丹凤.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之我见[J].长沙大学学报,2011(1)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G7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39-01

大学阶段是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过渡时期,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能否在这一阶段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高校中加强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大学生认识与解决在交往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自我中心,高傲偏执。这类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状况比较富裕,父母从小溺爱,有求必应。所以他们想问题、做事情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强烈的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懂得尊重别人,不顾及他人的想法与感受。

(2)自我封闭,自卑心理。这类型学生大多是来自于农村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的贫困,在同学中他们过低的评价自己,缺乏自信,为了将少挫败感,他们甚至选择了避开人群,排斥与人接触。

(3)恐惧交往,孤僻心理。这类学生往往比较敏感,可能在以前与人交往中受到过伤害,逃避与人交往,严重者甚至出现了社交恐惧症。还有一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孤僻,孤芳自赏,自我封闭,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4)掩饰真我,猜忌心理。他们主要表现为对别人的不信任,不肯讲真话,带着假面具和人交往,不肯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害怕被人欺骗,怀疑被人对他不利,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猜忌,把自己至于被动的状态。

二、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应采取的策略

针对现阶段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第一人,必须给予学生正确的关注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和养成良好的交往方式。

(1)辅导员应正确认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作为辅导员我们应正确认识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客观性,以平常心去看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不要漠视、不要烦躁,不要小视,要有耐心、有诚心、有爱心的对待学生存在的交往障碍。同时,也应把学生人际交往教育,作为我们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目前的在校学生绝大多数是90后,90后的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心理问题,交往问题比以前要复杂很多,所以辅导员必须有效应对,转变工作思路。

(2)辅导员应加强学生团队意识培养。大学生是群居的主体人群,因此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势在必行。辅导员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建立团结、和谐、健康的集体环境,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展示自我的舞台与机会,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社交和体验社会实践,从而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同时通过群体活动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积累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已达到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大学生通过这样的集体活动,可以增加与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发现别人的优点与长处;也可以展示自己在学习之外的文体特长,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助于个人的进步与发展。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大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寻找知心朋友,向同学敞开心扉,倾诉心声,发泄情绪,既可以消除他人对自己的偏见,也可以消除自己对他人的偏见。

(3)辅导员应注意尊重个体,因材施教。现在的大学生个体差异比较大,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辅导员必须要深入学生,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特长爱好、气质性格进行了解,通过基本的信息和信号,才能对学生有全面的把握,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对于自我封闭性的学生,应在细微处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呵护,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激发他们与人交往和自我表现的兴趣,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要教育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学会用别人的眼睛来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认识到自己认识上的误区,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要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各种途径了解、掌握学生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对来自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的学生以及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 要善于与学生开展一对一的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问题,努力建立师生间的信任与沟通。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如何与他人快乐和谐的相处。

(4)辅导员应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态是大学生良好人际交往的基础,所以辅导员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可以通过一对一的谈心,集体座谈,团队素质拓展训练等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调试,帮助消除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培养大学生自信、宽容、理解、合作、助人的品格。同时,还应关注特殊群特,建立特殊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式的教育与疏导,从而使特殊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更好地帮助他们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成为受社会广泛欢迎的人。

(5)辅导员应防御和有效应对人际交往危机。辅导员要深入的到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兴趣喜好,同时跟踪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防御学生出现人际交往的危机,及时发现危机征兆,以便即使干预和化解危机。辅导员可以通过谈心,建立于学生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是化解危机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对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学生、失恋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关爱、关注。同时建立信息网络,利用学生干部、党员等学生骨干帮助辅导员老师掌握学生中的信息和情况。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向或心理问题。如果这时就能够对此加以干预、加以疏导,将大大缓解学生们的心理压力,避免问题的进一步发展与恶化。

参考文献

[1]罗建华.梁斌 试析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J].云南警官学报.2003.3

[2]张涛.宋汉君.张鹏霞.柳朝阳.孙鹏.荣光影.王小灵.浅谈医学课程体系改革[J].2009(32)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载体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8-0135-01

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国家的德,民族的德。年轻人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人的价值观正在生成和培育的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若要充分渗透进大学生的心里,则需要载体进行培育与践行,校园文化活动正是一种接地气的传播介质。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操并使学生的心智成熟,促M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解析校园文化活动载体

载体,即承载或寄托的物体。它有两方面的解析:(1)在科学技术的领域上,载体是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比如说:工业上通常会用介质来传导热能,其使用的催化剂表面有增大面积作用的浮石和硅胶等都是载体。(2)在知识和信息等抽象物质上:语言文字或符号是信息的载体。综合来说,载体就是可以用来寄托或者是承载其他物体的事物。因此,我们可以说校园文化活动就是辅导员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二、关于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无形的,而校园文化活动是有形的,可以借助它的有形来作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校园文化活动的有形性也由此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戴上校园文化活动特征的“帽子”。

(1)既具历史传承又兼创新发展。高校是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发源地”和“汇集地”,有着独有的魅力,凝聚了社会力量、引领着社会风尚、振奋了民族精神。高校文化活动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既受到本身传统的影响,也受到社会风气、社会思想等意识方面的约束。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校园文化有极强的历史传承性,大学里的办学理念、行为规范等,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需要不断传承和发展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发展会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其次高校是知识的汇集地,是文化产生的基地。同时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兼容并包”,呈现出新的发展创新姿态。所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活动交融,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更有力地践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内容广泛性、形式多样性。校园文化活动遍布校园各个角落,从多个方面影响思想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的建设的一个总的概括,其表现形式多样。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文学、艺术、体育等形式,还包括图书馆、体育馆等地方,又包括班级文化、社团文化等类别。每一种类别都有许多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校园文化活动的广泛性、多样性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育方法,为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载体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将理论和抽象的观点转换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依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活动载体特征,开掘优秀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特征的作用。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的中心作用。精神文化是学校的灵魂,集中反映一所高校的信念和追求。校园文化载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部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意识形态的反映。校园文化载体通过全体师生员工认同,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及班风集中体现。所以应将校园文化载体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化载体。

(2)充分发挥校园制度文化载体的引导作用。制度文化载体是对师生行为的一种外在的规范性文化,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手段进行引导内化,才能为师生认同、接受。制度文化载体是高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只有正确合理的规章制度才是服务人、发展人的教育量尺。也只有将规章制度转化成师生的信念时,才能真正发挥制度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

四、结语

高等学校是国家教育的重要“营地”,肩负培育建设国家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目前,以教育的方式引领大学生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紧抓校园文化活动这一载体,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参考文献:

第9篇

从一年级起,我就被光荣的选为中队长,你们可别小瞧的中队长,中队长在全校职位排第三,除了校长和大队辅导员以外,没有人的官职比中队长高了。就算如此,我也不能骄傲,我要认真做事,要以身作则,给每位同学和老师心中留下好的映像。

有一天,我发现有一个人在校园吃口香糖,他不经意的把包装皮扔到地上了,然后我突然想到我是中队长,于是又把包装纸捡起来放到垃圾桶,这时大队辅导员走过,看见了这一举一动,夸我做的很好,并且批评了扔包装皮的学生,也不知怎么回事,自从大队辅导员夸奖了我,我越干越起劲,越干越认真,每次开会都不迟到,每次检查卫生都不拖拖拉拉,且要求每个班学生把卫生搞好,从此我成了大队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由于我成绩优异,做事认真负责,所以我被评为县级“三好学生”,同时也被评为市级“优秀少先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