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1 02:39:19
导语:在自动化产品调研报告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是行业稳定发展,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谷物磨制加工企业5700多家,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均超过18%,但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5~6个百分点。
二是原料供给充足,“稻强米弱、麦强面弱”现象突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3189万吨,同比增长1.5%,加工原料供给充足。受国家收购政策影响,原料价格涨幅高于大米和面粉,成本压力较大。上半年,国内普通小麦批发价格同比上涨17%,特一粉批发价格仅上涨9%;同期,国内早籼稻平均批发价格上涨幅度也高于早籼米涨幅。
三是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质量安全问题引起社会关注。上半年我国大米产量5418万吨,同比增长13%;小麦粉产量超过6300万吨,同比增长超过10%。媒体披露“湖南问题大米流向广东餐桌”,湖南大米镉污染问题再度成为关注焦点。此外,小麦主产省区质监局的食品抽检结果显示,面粉中水分超标问题比较突出,增白剂超标问题已经基本消除。
四是产业集中度继续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今年以来,大型企业加速产业布局和产能扩张,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凸显。五得利集团不断新上大型制粉车间,预计全部投产后日处理能力将超过4万吨。同时,中小企业因缺乏资金、市场、技术装备,在竞争中呈现明显弱势,平均开工率降至45%以下。随着招工困难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行业生产技术装备的自动化需求不断提高,有条件的企业在打包、装卸等环节实现了机械化操作。但目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技术装备还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是国产设备的4~6倍。
五是谷物进口总量有所下降。上半年我国进口小麦141万吨,同比下降35.9%;进口玉米152万吨,同比减少58.2%。由于国外大米价差优势明显,进口利润可观,同期大米进口总量132万吨,同比增加12.2%。由于上半年大米进口数量较大,剩余配额有限,且配额费用不断增加,下半年大米进口增速较上半年将有所减缓。
总体来看,上半年我国谷物磨制行业稳步发展,但受“镉大米”事件影响和进口大米冲击,南方大米加工企业经营状况普遍欠佳,开工明显不足。为进一步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议:一是借鉴日本相关经验,尽快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镉大米”问题,确保稻米加工业健康发展;二是提高水稻的规模化、自动化、机械化种植与加工水平,在保障产量的同时加快发展优质麦生产,尽快制订适合我国小麦生产特点并与国际接轨的品质分类标准;三是密切关注东南亚国家稻米产业发展形势,促进粮食进口市场的多元化,鼓励和支持国内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出口市场。
监测预警专家团队
周素梅
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粮油加工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常务理事、九三学社北京市农林委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围绕稻米、小麦、杂粮等我国大宗和特色粮食作物,开展粮食加工品质评价与过程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理论与技术研究,功能活性多糖分离提取、结构及功能性质研究,方便、营养、健康粮食加工新产品研发等。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课题、企业横向课题20余项。主要参与项目获得省级、院级及行业学会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4项,取得省部级鉴定成果3项;主持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制订农业行业标准3项;主参编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 高职教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17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China Made 2025" program, understand and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the market timely, reasonable adjustm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in Yangzhou area,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related enterprises in the talent demand for research.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to find out the location of Higher Occupation College of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summed up the enterprises for talents cultivation of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provide the basis and reliable guarantee for the subsequent training program specified.
Keywords China Made 2025;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lectric Autom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
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结合了多个学科和技术,专业口径较宽,适用范围广泛,就业方向灵活。为了明确企业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情况,找准定位,确定目标,真正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方针,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江苏扬州及周边地区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 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
《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定了走向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而人才培养是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了“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要求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这就给高等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也应当坚持以企业、市场、社会乃至国家的需求为标杆。只有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准绳,进一步推动改革,深化落实,全方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认可、国家满意的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 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域与行业背景
随着扬州市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目前已建成了半导体照明、绿色新能源、智能电网、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共5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总投资80亿元产能为30万辆的上海大众汽车第三大生产基地落户扬州仪征,潍柴集团亚星客车有限公司、扬州江淮汽车公司、大洋造船等大型国企民企也纷纷抢滩扬州沿江区域。与此同时,扩大至整个江浙地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电子通信和交通设备制造业等均为该两省的支柱产业。《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共十大领域,其中大部分领域均涉及到了各种电气类装备制造。由此可知,扬州地区乃至整个江浙地区的支柱产业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重点发展领域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未来几十年内,在扬州乃至整个江浙地区,企业、市场和社会对电气类人才需求量将与日俱增且有增无减。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就业于各类工矿企业,如制造、石油、化工、电力、纺织、制药、食品、轻工等行业,从事电气自动化系统及设备的操作监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升级改造、故障抢修等工作,或从事工厂供配电设备管理、维护、操作等工作,或在技术服务型公司,从事技术合作项目的安装、调试和后期技术服务工作,也可在中央控制室、自动化产品营销等部门工作。
由此可见,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3 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建议
我们对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江苏牧羊集团、扬州新大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纵横苏天网络发展公司、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扬州及周边城市的30家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对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但同时,企业还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3.1 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调整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与行业的实际保持紧密联系,以及时满足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培养模式必须形成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让学生抱着浓厚的兴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实践动手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当大力开展各类校企合作项目,推进联合办学,进一步与企业维持一种持久深入且具有系统性的共赢合作,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发现,仔细分析,准确解决未来实际工作岗位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实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将内化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造福企业乃至社会。
3.2 专业课程设置有待改进
电气自动化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概念和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自动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高度融合和交叉,企业对具备以上综合知识技能的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课程设置要进一步拓宽,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设备制造与加工、机械与电力传动及的基础知识,并且尽可能多的介绍各类控制对象和控制方法。与此同时,还应当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电气自动化新技术,以此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的目的。
3.3 非智力因素培养有待加强
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拥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协作共赢的团队意识和经济安全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并能够及时快速的适应新环境、接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并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沟通协作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和锻炼专业技能,还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和实践措施
4.1 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机制应当以企业需求为准绳,以实用为根本,以就业为目标。该专业定期组织教师和专家深入相关企业,进行岗位需求与知识、能力等其他素质方面要求的相关调研,根据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和相关基本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以此为依据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行业要求和企业需求。
该专业创新性的提出并实践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导学、导能和导业的作用,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为每一位同学配备一个专业背景的班级导师和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定期进课堂、办讲座,既传授了基本的科学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企业实际需要的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从而为其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依据。借此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师的传授和企业导师的指点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能够及时有效的根据企业的动态需求实时进行调整和改革,充分发挥行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作用。
4.2 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以企业岗位素质要求为标准,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中心,以具体教学情境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渗透和彼此融合。因此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重点选择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
4.3 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
为了满足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加大再造力度,该专业教师基于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来自相关合作企业的反馈和建议,与企业工程师合作,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出发,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案例为载体,以具体实践项目为依托,针对主干课程编写了相应的项目化教材。截至目前橹梗该专业教师已主编与参编了《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维护》、《先进组态控制技术及应用》、《传感器检测与应用》、《PLC应用技术图解项目化教程》等共18部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的项目化教材。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紧密融合贯穿于每个具有实际背景的典型案例之中,逐步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并锻炼其实践操作的能力。有利于毕业生更快的适应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锻炼培养了其利用学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4.4 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以创新为驱动,要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这就为该专业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指明了方向,即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本专业成立若干导师工作室,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搭配并分组,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积极性,让学生在专任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基于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设计研发,制作专业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申请创新发明专利。通过组建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和创新创业中心,鼓励学生基于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勇于创新,自主创业,借此加强学生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敏感度和开发新市场的敏锐度,为其未来的发展开辟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新领域。
5 结论
在《中国制造2025》的社会背景下,根据企业与社会的要求,相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完善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总结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后,应当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应当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只有始终坚持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积极采取应对的实践措施,才能培养出基本知识功底扎实,实践动手技能高超,同时具有卓越的科技创新思维和突出的职业能力素质,广受企业的好评并深受社会的认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陶涛,花良浩,高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科教导刊,2015(12):55-56.
[2] 李俊秀,马应魁,王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60-64.
[3] 周奎,成建生,高文忠.“双主体” 视角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7):16-18.
[4] 陈亚娜.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14-216.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摘要:为了响应《中国制造2025》纲领的号召,及时了解并适应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合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扬州地区电气类相关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情况调研。通过调研,找准了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总结了企业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为后续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保障。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教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结合了多个学科和技术,专业口径较宽,适用范围广泛,就业方向灵活。为了明确企业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情况,找准定位,确定目标,真正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方针,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江苏扬州及周边地区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
《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定了走向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而人才培养是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了“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要求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这就给高等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也应当坚持以企业、市场、社会乃至国家的需求为标杆。只有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准绳,进一步推动改革,深化落实,全方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认可、国家满意的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域与行业背景
随着扬州市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目前已建成了半导体照明、绿色新能源、智能电网、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共5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总投资80亿元产能为30万辆的上海大众汽车第三大生产基地落户扬州仪征,潍柴集团亚星客车有限公司、扬州江淮汽车公司、大洋造船等大型国企民企也纷纷抢滩扬州沿江区域。与此同时,扩大至整个江浙地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电子通信和交通设备制造业等均为该两省的支柱产业。《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共十大领域,其中大部分领域均涉及到了各种电气类装备制造。由此可知,扬州地区乃至整个江浙地区的支柱产业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重点发展领域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未来几十年内,在扬州乃至整个江浙地区,企业、市场和社会对电气类人才需求量将与日俱增且有增无减。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就业于各类工矿企业,如制造、石油、化工、电力、纺织、制药、食品、轻工等行业,从事电气自动化系统及设备的操作监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升级改造、故障抢修等工作,或从事工厂供配电设备管理、维护、操作等工作,或在技术服务型公司,从事技术合作项目的安装、调试和后期技术服务工作,也可在中央控制室、自动化产品营销等部门工作。
由此可见,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3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建议
我们对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江苏牧羊集团、扬州新大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纵横苏天网络发展公司、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扬州及周边城市的30家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对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但同时,企业还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3.1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与行业的实际保持紧密联系,以及时满足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培养模式必须形成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让学生抱着浓厚的兴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实践动手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当大力开展各类校企合作项目,推进联合办学,进一步与企业维持一种持久深入且具有系统性的共赢合作,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发现,仔细分析,准确解决未来实际工作岗位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实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将内化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造福企业乃至社会。
3.2专业课程设置有待改进电气自动化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概念和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自动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高度融合和交叉,企业对具备以上综合知识技能的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课程设置要进一步拓宽,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设备制造与加工、机械与电力传动及的基础知识,并且尽可能多的介绍各类控制对象和控制方法。与此同时,还应当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电气自动化新技术,以此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的目的。
3.3非智力因素培养有待加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拥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协作共赢的团队意识和经济安全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并能够及时快速的适应新环境、接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并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沟通协作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和锻炼专业技能,还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和实践措施
4.1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应当以企业需求为准绳,以实用为根本,以就业为目标。该专业定期组织教师和专家深入相关企业,进行岗位需求与知识、能力等其他素质方面要求的相关调研,根据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和相关基本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以此为依据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行业要求和企业需求。
该专业创新性的提出并实践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导学、导能和导业的作用,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为每一位同学配备一个专业背景的班级导师和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定期进课堂、办讲座,既传授了基本的科学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企业实际需要的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从而为其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依据。借此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师的传授和企业导师的指点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能够及时有效的根据企业的动态需求实时进行调整和改革,充分发挥行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作用。
4.2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本专业以企业岗位素质要求为标准,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中心,以具体教学情境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渗透和彼此融合。因此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重点选择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
4.3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为了满足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加大再造力度,该专业教师基于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来自相关合作企业的反馈和建议,与企业工程师合作,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出发,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案例为载体,以具体实践项目为依托,针对主干课程编写了相应的项目化教材。截至目前为止,该专业教师已主编与参编了《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维护》、《先进组态控制技术及应用》、《传感器检测与应用》、《PLC应用技术图解项目化教程》等共18部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的项目化教材。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紧密融合贯穿于每个具有实际背景的典型案例之中,逐步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并锻炼其实践操作的能力。有利于毕业生更快的适应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锻炼培养了其利用学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4.4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以创新为驱动,要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这就为该专业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指明了方向,即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本专业成立若干导师工作室,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搭配并分组,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积极性,让学生在专任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基于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设计研发,制作专业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申请创新发明专利。通过组建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和创新创业中心,鼓励学生基于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勇于创新,自主创业,借此加强学生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敏感度和开发新市场的敏锐度,为其未来的发展开辟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新领域。
5结论
在《中国制造2025》的社会背景下,根据企业与社会的要求,相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完善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总结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后,应当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应当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只有始终坚持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积极采取应对的实践措施,才能培养出基本知识功底扎实,实践动手技能高超,同时具有卓越的科技创新思维和突出的职业能力素质,广受企业的好评并深受社会的认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陶涛,花良浩,高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科教导刊,2015(12).
[2]李俊秀,马应魁,王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3]周奎,成建生,高文忠.“双主体”视角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7).
[4]陈亚娜.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6).
突发缺勤需要纳入管理
调研显示,偶尔突发的缺勤同样是导致每天生产率最高净损失的原因(即,由于情况突发,工作不能及时被别人代替从而导致遗漏和推迟),与提前请假的缺勤和长期请假相比分别为:19%、13%以及16%。每个员工每年偶尔突发的缺勤天数平均有5.4天,范围从豁免雇员的2.9天到非豁免领薪雇员4.9天、非工会时薪雇员5.8天以及工会时薪雇员7.3天。
各种主要缺勤的总成本,包括直接和间接的成本平均占到基础薪资的35%。成本分布为豁免雇员29%、非豁免领薪雇员36%、非工会时薪雇员39%、工会时薪雇员38%。
虽然其他调查已经确定了其他特定缺勤,如休假、节假日以及病假补贴的直接成本,但是Kronos/Mercer的调查是唯一一次确定大规模缺勤总体成本的尝试。该报告分析了各种员工类型(包括豁免,非豁免领薪、非豁免时薪和工会时薪)以及各种缺勤(突发、有计划以及假期延长)情况。
Kronos核心产品线高级主管 Michele Deziel认为:大多数组织的高层领导往往没有意识到员工缺勤的全部成本。这些成本仿佛不可测量或者可以忽略不计。虽然对于一个组织其他大多数费用都是可以得到密切监控的,但是对员工缺勤,即便进行追踪也相对松散,无法彻底地揭示整体成本。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雇主可以通过对缺勤相关费用进行更好的跟踪和控制,最大程度地降低突发缺勤状况,来控制人工成本、提高生产率。
谁在没病装病?
克罗诺思公司的劳动力研究院与哈里斯互动调查公司(Harris Interactive) 共同进行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印度、墨西哥、英国和美国的员工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装病请假的翘班行为。Kronos全球缺勤调查关注:哪个地区的缺勤率最高?同事请病假会对其余员工造成怎样的影响?雇主该如何对此类问题进行更好的管理?
世界各地相当多的员工都承认存在实际未生病的情况下装病翘班。中国有71%的员工承认曾经装病请假,位居各受调查区域首位,法国比例最小,仅为16%。其他国家的数据分别为印度62%、澳大利亚58%、加拿大52%、美国52%、英国43%,墨西哥38%。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谎称生病请假时,各个地区大多数受访者的主要原因均为压力大需要一天休息,此比例为加拿大71%、美国62%、中国60%、英国57%、法国53%、澳大利亚51%、墨西哥46%以及印度44%。其他原因包括需要照顾生病的孩子、工作量过重以及没有足够的带薪假期。
那么,装病请假的这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呢?除印度和墨西哥外,在其他地区最主要的两项活动就是宅在家中看电视或者睡觉。在印度和墨西哥,呆在家中看电视是首选,排名第二的是访亲探友。
当被问及为防止员工装病请假,雇主该怎么办时,除法国外,每个地区的首要反馈均是希望雇主能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法国员工们则表示“夏季周五”影响最大――希望能在夏季周五放假,将工作在一周的其余时间内补回。包括有机会在家办公以及有机会请无薪假期在内的其他措施,在各地员工的反馈中所占比例也很高。
在中国,有大约45%的员工表示增加员工带薪休假将会发挥很大作用,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加拿大38%、美国34%、英国32%、澳大利亚25%、印度24%、法国15%、墨西哥12%。
各个地区大多数的员工都表示同事请病假会对自己带来负面影响,主要原因是自己不得不承担缺勤员工的工作或者为他们替班。除墨西哥和法国外,第二个原因是会增加精神压力。墨西哥和法国的员工没有那么多的压力,但是他们确实很担心工作出现遗漏或被遗忘。
关键词:石油机械设备 机电一体化 概念 应用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石油工业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不断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石油机械在技术水平和制造工艺上却没有将最新创新和发展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以适应石油工业的发展要求。目前看来,机电一体化是我国石油机械制造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子技术的引入使得机械的性能得以在软件和硬件两方面获得极大地提升,从而将传统的机械转变为智能机械。使石油作业可以更为高效、可靠、灵活,并且具备较高的精度及较为简化的结构。
二、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及特征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目前机械制造行业的新技术类型,它是将微电子、电工电子、机械、信息、接口、信号变换及传感器技术进行有机结合的一门综合技术,可以说,目前的现代自动化生产设备大部分属于机电一体化设备[1]。进一步来讲,它是把电子器件的控制及信息处理功能融合或附加于机械装置之上,使得机械不再完全依靠人工进行操作,转而拥有了一定的“智能”。
机电一体化技术大致包括如下几种技术类型:
首先是机械技术。基于机电一体化的机械技术往往通过一些科技手段来满足结构、性能及材料上的进一步需求,以便机械向着重量更轻、体积更小、精度更高、刚度更强以及性能更优良的方向转变。一般来说,机械技术往往借助电脑技术的辅助,因为常常需要采用专家系统或人工智能技术的配合。
其次是电脑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离不开电脑技术的重要作用。电脑技术也可以叫做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存取、交换、判断、运算及决策,也包括人工智能、专家系统以及神经网络等技术类型。
第三是系统技术。系统技术涉及到整体概念,是将整体概念应用在相应技术上的过程,因为它从系统目标和全局角度出发,把总体进行分解,使其变成互相联系的一些功能单元。一般来说,接口技术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方面,能够帮助总体系统的各部之间形成有机连接。
第四是自动技术。自动技术包括范围是比较广泛的,控制理论是自动技术的基础,在此之上可以设计出相应的系统,并通过现场的调试等进行不断的完善,最终满足机械制造的目标和要求。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一些高精度的定位、自适应及速度控制,也包括自诊断校正、再现、补偿及检索等方面的技术。
第五是传感技术。传感技术与系统息息相关,对于系统来说,它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受器官,是能够帮助系统完成自动调节及自动控制的关键技术。通常意义上,传感技术的功能越强也就意味着系统自动化程度越高。目前,包括石油工业在内的很多工业都受到传感器功能强度的制约。传感器需要经受得住环境的严酷考验并能够精确、快速地获得信息,从而保障机电一体化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第六是伺服技术。伺服技术主要是为了完成电信号向机械动作的转变,它包括液压、气动、电动等不同类型的部件和传动装置,会影响到系统的控制质量、动态性能与功能。这几种技术都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机械的机电一体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石油工业来说,应用智能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提升石油工业的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石油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石油行业具有较高危险性、较大工作量以及较低劳动效率,并且还要消耗掉大量能源,十分有必要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作业,以便改善以上的弱点。因为石油采集等涉及到的机械类型比较多,无论是陆地采集还是海上采集,地面设备还是地下设备都需要极高的精度和良好的设备性能。此外,石油采集等过程中还涉及到精密的仪器和大型的设备,有的设备是固定的,有的设备是车装或是船载的,这些设备都是单纯凭借人力难以使其高效、协调运转的。故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出现对于石油机械设备制造业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应积极对原有的机械设备进行改造,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工业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强化认识原则。机电一体化技术属于近年来兴起的一种高科技智能技术,它的优势虽然很明显,但是有很多从事了多年石油采集工作的员工对此并不一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而且有一部分员工可能也不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所以要加强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宣传和学习,需要员工能够适应新的技术手段所带来的新的工作方式。
进行实地调研。实地调研是为了对整个行业的薄弱点与优势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产品进行设计、引入和推广。经过野外的实地调研以后,获得一份较为准确的调研报告,确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最需要的作业环节和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引进。
做好规划。设备的更新需要相对长期的变更过程,比如仪表、电子及机械等多个部门之间需要协调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全面性的机械设备升级,但这必然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目标[2]。所以需要制定一个科学的规划,针对野外调查报告中的结论以及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等进行综合性考虑,可以先从一些普及率比较高、成本比较低、并且相对简单的产品入手,采用分阶段和分步骤的方式逐渐更换及改造目前的设备。
实用性原则。机电一体化技术虽然具有极大的优势,但也不能盲目地推广,在对机电一体化石油机械设备的引进中务必要注意实用性原则。可以采取试点的方式进行试验,如果效果良好的话再进行进一步的推广。比如说先从石油化工设备入手,或是从随钻测试、计算机操作、泵站台、转油站以及对成套的车装设备进行控制等都是比较不错的切入方式。一旦切入以后要进行充分的观察和研究,分析该设备在实际运转中的不足及优势,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关的推广工作。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石油机械设备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这是由多种复杂原因共同造成的。但是毋庸置疑,能够提升生产力和劳动效率的新技术必然是任何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亦即机电一体化技术及设备在石油机械行业中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对此,我国的石油机械制造业应积极抓住这一发展契机走上飞速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毛加佳.探究石油机械机电一体化[J].科学导报,2013,(9):264.
关键词:四化同步;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党的十报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进“四化同步”,先导是抓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核心是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基础和难点是抓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围绕这三个方面,我们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淄博市 “四化同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看,淄博市信息产业发展较快,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深,在各行业各领域运用不够,对工业化、城镇化的推动力仍显不足。一是信息化与产业发展融合度较低。二是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和地理基础数据库建设滞后,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普及和信息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较大,信息化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公共安全、城市交通等领域应用不够,智慧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二)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看,淄博市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但工业化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够协调,以工立城、以工促农的带动力仍然不强。国际上通常采用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来衡量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状况,比值越高,表明工业化对城镇化的贡献越大。
(三)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看,近年来淄博市城镇化发展较快,但城乡二元结构与城市二元结构并存,产与城、城与人在空间布局和时间进程上不够同步、不够协调,城镇化为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创造需求的空间有待深度拓展。
二、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必须抓住先导,扭住核心,铸牢基础。
(一)全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要在全面提升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推进信息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对企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构建新型工业化的核心竞争力。
1.推进信息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主导行业、生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的深度融合,建立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以汽车、石化、机械装备、冶金建材、食品加工等主导或特色产业,推进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管理网格化、商务电子化,做大“淄博制造”。融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引导企业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应用产品,做活“淄博创造”。
2.推进信息技术对企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实施企业能级提升示范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产业链协作能力全面升级。要特别着力提升主导产业链协作能力,围绕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协作性强的主导产业,建立产业链协同设计、协同物流、协同商务等信息平台,实现产业链龙头企业与配套商、分销商、客户等在产品开发、物流配送、商务交易等方面的集成优化运行,提升综合竞争力。
3.推进信息技术多领域广泛运用。着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在城镇建设、社会事业等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努力建设以智慧基础设施体系、智慧产业体系、智慧服务体系为基本要素的“智慧淄博”。
(二)深入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要构建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的市域城镇体系,让工业化创造的社会供给与城镇化激发的社会需求有机衔接。
1.推进产业布局与城镇布局双系调整。要把市级战略功能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区作为淄博市推进“四化同步”的战略支点,充分利用工业园区规划调整的契机,重点关注第三圈层县市主导产业布局和一般乡镇产业空心化问题,形成主导产业功能区、配套产业园、特色产业点梯级联动的市域现代产业空间新布局。
2.推进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双核共兴。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作为主城,应着眼于面向全国和全球集聚、配置资源,凸显其在淄博城市群和市域城镇集群中的核心引领功能。作为新区,应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直管功能区和新川创新科技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国际汽车城等一批核心起步区,努力打造世界级的高端产业基地,建设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3.推进县城与重点镇多极支撑。14个县城和34个重点镇应着眼于在市域内集聚和配置资源,承担县域经济发展和就近吸纳农村人口的任务,凸显其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撑功能。要大力实施“县域经济倍增”和“重点镇财政收入超千万”行动计划,壮大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优势项目,最大限度发挥现代产业的规模集聚、辐射带动效应,建设一大批工业重城(镇)、商贸大城(镇)、旅游名城(镇)。
(三)持续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1.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按照 “农工贸旅一体化、产加销服一条龙”的要求,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抓好十大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及示范区建设,突出发展高端种业、生态有机高效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及观光农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2.实施“富民强村”行动计划。鼓励农村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多形式发展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MRP(物料需求计划)运算本来是为了实现自动化排产,但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德阳电缆)却在MRP运算的过程中人为地让其中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让人头疼的半成品管理
德阳电缆是由中国输变电龙头企业――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联合四川省电力物资公司等四家企业,对原德阳电缆厂实施资产重组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年产能力达10亿元以上。
电缆行业进入门槛比较低,随着国家电网改造等利好不断传出,数以万计的电线电缆制造企业一哄而上,导致电缆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整个行业利润低下。德阳电缆副总经理莫川邻认为,要在电缆这种竞争激烈的卖方市场中顽强生存,必须通过细化管理来降低成本,并提高市场响应速度。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是因为线缆行业产品规格多,生产环节也多,使得生产、采购、销售、财务、质量控制等业务环节的管理很复杂。虽然过去德阳电缆已经在销售订单、成品库存、报价、财务管理等环节实现了信息化,但是系统的集成度低,大部分业务仍以手工操作为主。手工管理方式效率低,再加上产品编码不统一,很多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在德阳电缆都无法实现。比如说,由于原材料成本约占总成本的70%,德阳电缆很早就开始强调限额领料,但是手工作业的情况下根本就没法实现。
而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半成品的管理。德阳电缆的生产既有流程型又有离散型的特点,是特殊的倒三角形――原材料才300多种,产成品却有27000多种。原材料到成品之间要经过多个工单。为了生产方便,通常德阳电缆都准备一定数量的通用半成品,这使得德阳电缆的半成品库存非常多。在手工作业的情况下,德阳电缆的原材料、半成品库存不清晰,更无法在生产的时候充分考虑半成品库存。无法充分利用现成的半成品,造成了德阳电缆资金的严重积压。
而对德阳电缆ERP项目的文档管理和生产、质监模块实施的负责人汪宏来说,ERP建设前最让他心烦的就是数量繁多的各种会议――因为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互通,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涉及到部门协调的工作只好通过开会来解决。
因此,德阳电缆希望能够通过实施成熟的ERP产品来实现信息系统的集成,从而实现更高的业务执行效率、更精细的核算体系、更规范高效的业务流程,从而集中全公司力量推动管理变革。
两年准备 7个月实施
可见,德阳电缆需要的,是能够实现企业所有业务信息化管理的平台,其中包括非常复杂的生产管理。而在ERP应用已经非常普遍的今天,能够把生产管理做好的企业并不多。而且,德阳电缆的ERP项目基本涵盖了全公司所有业务以及职能管理范围。项目的成功与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德阳电缆的运作。因此,德阳电缆在选型的时候非常谨慎,公司从上到下都非常重视。
考虑到总公司特变电工对信息化的认识已经比较到位,而且有些兄弟公司已经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4年,德阳电缆开始派遣相关人员到新疆电缆、新疆变压器厂、山东鲁能泰山电缆等兄弟公司进行详细的调研。
然后,德阳电缆才开始着手选择ERP软件供应商。考虑到德阳电缆的库存管理和生产管理都比较特殊,而且生产制造模块本身又比较复杂,德阳电缆在选型的时候重点考虑各个供应商的生产制造模块。此外,德阳电缆也希望ERP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方便地进行二次开发来满足公司个性化的管理需求。
经过长达一年多时间的考察和竞标,德阳电缆最终在2007年3月选择了赛捷软件的Sage X3 ERP作为信息化的基础软件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对公司原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据了解,德阳电缆实施的模块有基础数据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应收应付、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九大模块。
在选型之后,为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德阳电缆成立了以总经理禹柏毅为主任的项目指导委员会,由分管企业管理及信息化的副总经理莫川邻担任项目经理,并从各主要业务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成项目实施小组。
2008年1月1日,经过7个多月的实施,德阳电缆ERP系统的主要业务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人为中断MRP运算
通过ERP的应用,德阳电缆有效地整合了公司内部的各种资源,有效地巩固和提升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成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系统帮助德阳电缆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系统的高度集成使得所有的基础数据、业务数据高度共享,一次录入,全程使用,避免了手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重复录入和反复核对。比如说,以前技术中心、制造部、各车间都要将物料清单分别录入各自的系统,现在只需要技术中心录入,其他部门直接调用即可。公司经营管理中需要大量的统计报表,以前手工管理费时费力,现在统计报表都从系统直接提取。
其次,新系统的运行,使得以往一些零散的业务得以通过信息共享实现流程化、规范化。比如说,以前退货管理中的接收、审批、接收、检验、入库、发票处理等工作都比较分散,现在通过系统的销售退货功能就能进行流程化的操作,同时还通过业务规范的修订对其业务执行流程、相关责任部门和岗位进行统一规范。
再次,通过系统集成,德阳电缆的市场响应速度大大提高。以卖方市场为主的线缆行业,客户对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交货,对德阳电缆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信息系统的集成,使得德阳电缆的销售订单登记到系统后,技术、生产、采购、物流等部门都能在第一时间内查看到订单信息,便于各部门并行、快速地做好订单的工艺设计、材料采购、生产组织等工作,从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最值得一提的是,结合一定的二次开发,X3 ERP的应用解决了最让德阳电缆头疼的半成品库存管理问题,实现了从销售订单―产成品生产工单―半成品生产工单的自动生产排程。在ERP实施过程中,德阳电缆对库存进行了整理,在统一物料编码的基础上将所有库存都体现在系统上,一目了然。然后,德阳电缆在供应商的帮助下进行了二次开发,在自动产生排程计划的同时,允许人工参与,人为确定是否选择库存,从而在排产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半成品库存。也就是说,在系统进行排产的时候,可以根据销售订单/生产工单对半成品的要求,自动计算得到符合要求的半成品,并给出建议。
目前,ERP系统已经帮助德阳电缆对生产、销售、采购、库存、客户关系管理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在保证其业务良好运行的基础上,为决策层提供科学、真实的依据,为其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链接:纲领指导 实施更容易
德阳电缆信息中心负责人、项目副组长孙旭东介绍说,从2007年4月1日起至4月15日,德阳电缆ERP项目组分别召集销售公司、供应公司、财务部、制造部、技术中心、三个车间等部门业务骨干对各项业务的现行流程及流程改进的期望进行访谈、记录,并按照规范的格式整理形成《业务调研报告》。
破冰之举ICT成转型驱动器
近年来,面对语音通信市场形势严峻、移动替代日趋明显、收入增长乏力、业务流量不断下滑等一系列难题,传统固网运营商们纷纷亮出了以“转型”为主要内容的“利剑”,“综合信息服务”成为通信企业发展的战略核心。作为黑龙江省主导通信运营商,黑龙江网通也投入到转型的滚滚洪流中,通过ICT业务打开了尴尬的局面。
ICT中文翻译过来叫信息通信技术,包含集成服务、外包服务、专业服务、知识服务以及软件开发服务等等,它将网络、信息和应用有效结合起来,扩大了通信运营商的服务范围。
早在2005年初,黑龙江国脉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就开始了对ICT这一课题的研讨工作,专门组建了ICT研究小组。在总结了国外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又对上海、山东等地ICT应用进行实地调研之后,研究小组了《ICT专题研究报告》。根据调研报告,以段旭东总经理为首的黑龙江网通领导班子一致决定:大力拓展ICT这一个具有广阔市场发展空间和强大增长潜力的新型业务。
2005年7月29日,黑龙江网通正式下发文件,决定将ICT业务列为对各地市大客户服务中心的考核指标。随后,ICT研究小组成为一个辛勤的“布道者”,深入各地市分公司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巡讲和培训工作,加速员工在观念意识方面的转变。以ICT为核心驱动器促进企业业务转型的全新意识在黑龙江大地上形成了燎原之势。
整合资源ICT业务起航
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可借鉴的成熟模式,黑龙江网通发展ICT业务更多要凭借自己的力量进行探索和开拓。经过反复的讨论研究,黑龙江网通整合优势资源,成立了虚拟运营机构――第14分公司,负责专项开发ICT业务,拓展ICT市场。第14分公司一开始就制定了发展ICT业务远景目标,并对ICT产品体系进行了全面规划,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则为业务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黑龙江网通将ICT业务发展的核心任务定位在信息化这条主线上,在家庭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等各领域做大做强ICT。
家庭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基本单元,黑龙江网通从ICT业务宏观发展层面上规划和增加了宽带业务产品种类,开发了一条宽带接入、提供多种网络应用和延伸服务的“1+N+N”的宽带业务模式;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方面,黑龙江网通为中小企业量身打造了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全省13地市共享式的综合业务管理,先后分两期上线了网立通、安全专家、智灵专网、人力资源管理、协同办公、无忧建站、办公自动化、3D环视通、网上店铺、客户关系管理等十款信息化应用产品和两个组合套餐,既解决了中小企业初创期在信息化过程中缺资金、缺技术的难题,又满足了企业规范化运作的需求;在政务信息化方面,黑龙江网通为全省各级政府提供系统集成、软件开发、通信保障等全方位的服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上,黑龙江网通通过“信息村村通”全力打造信息化新农村。黑龙江网通将“服务快车”开到了田间地头,让农村朋友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各种通信业务,享受到优质便捷的通信服务。黑龙江网通的致富信息网络和热线,给农民提供了粮油、畜牧、种植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农民搭建致富新桥。他们还积极敦促各地市分公司牢牢守住农村信息化战线的最后100米,建设县、乡(镇)信息服务站,全年共建农村信息服务站4445个,行政村覆盖率49.05%,建成信息村1129个,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三农”信息服务链。
精耕细作推进ICT持续发展
ICT这棵幼苗需要更加精耕细作,才能在市场搏击中站稳脚跟。为此,黑龙江网通专门成立了ICT业务拓展部,并设立了销售组、商务组、合作伙伴组、技术支持组、产品管理组和宣传组等专项小组,通过市场和技术的全面支持实现双管齐下、双手齐抓的ICT发展格局,有效支持了ICT业务的发展。
为给ICT业务的全面发展提供切实可靠的技术和产品资源,黑龙江网通不但建成了涉及政府机关、公检法部门、医疗卫生、教育、能源、通信、金融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系统集成方案库,而且建立了具有互动沟通、信息交互,项目信息、情况跟踪、资料下载、专家问答等功能的ICT网站,直接指导相关工作人员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为扩大ICT业务覆盖范围,他们建立了渠道平台,并且成为中兴、阿姆瑞特及启明星辰等品牌数据产品的黑龙江总。同时,以ICT业务为核心,加强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流,建立了技术互补、业务互通、商务互信的合作机制,目前已与40多家设备厂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形成了合作伙伴关系。
机器人代替人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2011年,郭台铭就曾野心勃勃地表示,3年后富士康工厂里机器人数量将达到100万台。不只富士康,不少传统制造企业也提出了“机器换人”的计划。
只不过,“机器换人”在中国推进的速度比人们预想的更快一些。
市场研究公司IDC最新的有关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报告指出,到2018年,中国制造业机器人采用率预计增长将超过150%。报告同时提出,工程导向价值链企业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机器人采用者,但伴随着中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未来两年,品牌导向价值链企业、资产导向价值链企业和技术导向价值链企业在机器人采用方面都将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机会。
在日前召开的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从2010年到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总供给量年均增长速度约为40%。
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4.8万台,同比增长12%,其中中国工业机器人全年销量累计6.67万台,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超过1/4。这是继2013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以来,连续3年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
不少参与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专家都指出,日益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和全球化竞争是拉动中国机器人市场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及鼓励创新和对新兴企业的投资加大都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
在汉德资本主席蔡洪平看来,机器人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到目前为止率先突破的行业,这得益于中国产业升级的刚性需求。他表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企业的利润大大收缩,加之人民币贬值,大量出口加工类企业的利润已经微乎其微。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产业升级,进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中国制造业的必由之路。
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已经趋近美国。2016年上半年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中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经只比美国低4%;日本劳动力成本为中国的70%至80%;印度的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的30%多。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长远远超过生产效率的增长:2003年至2016年,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生产率增长约40%,尽管同期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生产率增长也接近翻番,但是美国仍比中国高出80%。
根据中智公司的《2016年中智一线用工管理调研报告》,制造型企业中普通一线员工2015年平均年收入为56856元,蓝领高技术员工为71065元。蔡洪平表示,对于单位劳动力年收入60000元左右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从库卡、ABB等国际知名的机器人公司进口五轴联动生产线的成本大约相当于雇佣一个普通劳动力3年的成本,而前者可以维持运转达10年之久。
外来的机器人好念经?
“对任何行业来说,中国总是最大的市场。”俄罗斯机器人协会主席维塔利・内德尔斯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直言。
维塔利・内德尔斯基表示,全球正在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在2015年底达到160万台,亚洲仍是最大市场,其中中国市场的增速达17%。
据他介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目前为每万人49个,而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是韩国,每万人69个,考虑到中韩两国人口数量的差异,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然而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中,却是外来的机器人好念经。
尽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迅速,“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包括外资品牌),同比增长21.7%;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313.3%。”但有数据显示,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超过五成的“四大家族”――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发那科以及安川机电,在中国市场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80%。此外,意大利、美国、韩国的机器人及配套企业也已经布局中国市场。
核心技术成瓶颈
此前,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曾公开表示,国内有一定规模的机器人企业超过800家,但其中将近一半企业是没有产品的空牌子,剩下的一半企业里相当部分并没有技术积累,主要依赖进口零部件组装和代加工,处于产业链底端,真正能自己生产零部件或机器人产品的企业仅有100家左右。
民生证券的一份研报也指出了中国机器人产业低端化的隐忧,目前中国设计机器人的企业超过800家,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组装和代加工,产业集中度很低,总体规模很小。此外,本土机器人企业制造高端产品能力较弱,六轴以上的机器人中外资品牌占有率高达85%,70%的机器人配套零部件依赖从国外进口。
北京泰德基金管理集团董事长曲国义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与国际机器人产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以中低端为主,质量参差不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偏小、核心技术未能突破等。
据了解,工业机器人主要包括核心零部件生产、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和行业应用等环节,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是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部件。目前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是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强项所在。屹唐研究院相关资料显示,在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中,国内大部分知名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已经能够自主生产控制器,但是和国际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而伺服电机、减速器仍大量依赖进口,高昂的采购成本成为制约国产机器人发展的瓶颈之一。
由于未能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毛利非常低。蔡洪平分析称,目前核心零部件均掌握在海外企业手中,减速器占总成本的33%,伺服电机占35%,控制器、传感器又占去20%,而中国企业强项的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大约只占10%的利润。
从长期来看,国产工业机器人成本受制于核心零部件溢价居高不下,只有掌握真正的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才是破局之道。
今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了产业发展五年总体目标,提出了五项主要任务,以及六项政策措施。其中,在五项主要任务中,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的要求,直指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就是我国在工业机器人产业自主化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松”)总裁曲道奎指出,未来的工业机器人发展,应该从产业、技术、零部件等领域进行创新和变革,推进工业机器人向中高端迈进。主要任务是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还要强化创新能力,技术驱动永远是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和“四大家族”差异化竞争
就短期而言,要在巨头林立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上“分一杯羹”,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愈加务实的一个选择。
国内智能制造领域规模最大的企业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新时达”)副总经理周朔鹏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目前国内企业和“四大家族”的机器人相比,功能上差距不大,但是产品成熟度和稳定性差距较大。而在市场方面,虽然汽车行业是工业机器人大量应用的市场,但是由于国际机器人品牌长期深耕国内汽车制造市场,国内机器人品牌切入的可能性非常小。反而是大量的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还主要依赖人工操作,生产流程不够先进,是自动化升级改造的巨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