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时间:2022-02-14 20:57:49

导语:在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第1篇

一、反省备课中的疏漏,完善教案

备课毕竟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过程,其中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或缺漏,如学生对相隔时间较长的知识掌握和记忆情况,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学习情况等。教师如果了解得不太全面,肯定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教学过程完成后的反馈,找到失误或缺漏,把这些情况写入课后反省,完善自己的教案,就可以成为以后教学中的借鉴。如我在备《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为避免在文言文中的“一言堂”,准备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课文中翻译及相关实词意义的理解。上课后才发现由于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及深度不同,加上过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学生对文言文已经相当生疏了。因此,许多学生不知所措,根本就讨论不起来,只能草草收场。课后,我记下了自己的失误,同时,认识到应当先介绍司马迁的相关事迹,引入有关“和氏璧”的故事等,让学生进入学习文言文的氛围中来。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二、反省讲课中的妙处,充实教案

老师们肯定都有这样的体验,进入教学情境后同,感到很兴奋,思维敏锐。而学生也进入了教师所设定的教学情境,思维活跃,师生间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这时常常有一些绝妙的语言范例等随着教学过程行云流水般地讲出来,有时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把这些火花写入课后反省,将为教案增色不少,同时,教学水平也会得到提高。如在教《治平篇》时,一学生就提出,这种人口增长的幅度,可用数列的方法来求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调动课堂气氛。于是就请他把课文第二段的内容用数列方式表达出来。语文课里有“数学”课,学生觉得兴味盎然。

三、反省教具使用的优劣,增强教案的可操作性

语文件课同样也应当尽量使用一些教具来辅助教学,关键的是要考虑教具的使用是否符合教法的要求,是否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凡是有所感触的均可以记入课后记。我曾上过第四册的《林黛玉进贾府》的公开课,为了求得好的效果,试教时动用了VCD等播放了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断,但得到的并不是很好。试讲后我马上做了课后反省。后来想,作为第一课时,应重点体现一个“进”字。因此正式上课时,就只是用一张大的白纸,标注上课文中的一些建筑名称,让学生上台来,用不同的线条画出林黛玉经过之处,通过不断补充改进,最后画出路线图。在画路线中,不断地有学生提出一些重难点,说明学生们确实动了脑筋。看来教具的使用不在于是否先进与否,而在于选择是否得当。

四、反省学生的课后提问,增强教案的针对性

有些课,上完后,会有些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有些是学生没听懂的,从而提出来的,从而提醒教师讲课中可能存在的漏洞;有些学生思维中的一些误区,需要教师在以后的讲课中重点加以强调;有些则是学生对讲课中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样教师在以后的讲课中可适当加深难度。这些都是要写入课后反省,从而增加教案的针对性。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熟悉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方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

二、教学重难点

总结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掌握解题思路。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整理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阅读必修三、必修五中的小说单元,把握每篇课文的主题中心。

2.下发环境描写作用导学案,并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小步舞》。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1分钟)

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那是小说。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小说也越来越受到命题者青睐。而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小说类文本阅读,往往扣住小说主题,围绕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来设题。今天,我们就从小说最基本的要素——环境入手,共同探讨该如何解答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试题。

二、展示课堂目标(1分钟)

1.熟悉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方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2.总结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思路。

三、考点精析(1分钟)

环境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提供了时空位置,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用看似无心之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有时是为了烘云托月,塑造人物形象;有时是影射或暗示主旨等。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小说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命题点,而且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有一定区别。从近几年高考题考查方式来看,有考查细化的趋势。

四、明确考查方式(2分钟)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1) (2019·全国卷Ⅱ)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小步舞》)

(2) (2019·全国卷III)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到梨花屯去》)

(3) (2018·江苏高考)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小哥儿俩》)

(4) (2013·山东高考)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活着》)

(5) (2011·江苏高考)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这是你的战争!”》)

环境描写作用考题即分析环境描写对小说三要素及主题、读者方面的作用,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赏析”等作答动词和“环境(景物)描写”“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五、回顾小说相关文段,分析、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15分钟)

(一)举例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问:回忆《林黛玉进贾府》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以下两个问题。

回扣教材

分析作答

1.《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写贾府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①为人物活动、情节展开提供场景,烘托气氛,有助于塑造人物性格。

②通过环境描写,表现出贾府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

③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

④暗示了贾府必将走向衰亡,有助于表现小说的主题。

答案解构:

本题考查社会环境的作用,答案从社会环境对塑造人物、对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对凸显主题几方面的作用分析得出。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对于风雪的描写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①渲染悲壮气氛。狂风猛雪、冲天大火中,英雄长啸,苍莽而雄浑,悲壮而激越。

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文中的“风雪”描写为人物活动所设置环境,有利于表现林冲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同时,又反衬了后来林冲的奋起反抗是“不得已而为之”,把林冲“逼”到无路可走的地步。林冲是《水浒传》中最具悲情的英雄,他的一系列悲惨遭遇,已经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而本文中的“风雪”描写,将落魄的英雄独自一人置身于茫茫天地之间,更能激发读者的同情之心,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③合理地推动情节发展。“风雪” 的描写,是为故事的发展“蓄势”。没有风雪,就不会有差拨放火的条件;没有风雪,林冲就不会出门买酒,也不会看到破败的山神庙;没有压倒草料场的房屋,林冲也不会到山神庙去暂避栖身,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结果.这些描写,为故事的发展,做了必要的条件准备。

(二)归纳环境描写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4角度”

角 度

作 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4角度”

角 度

作 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

人物方面

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③揭示人物心境;④表现人物性格。

情节方面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主题方面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主题。

过渡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刚刚我们一起归纳了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打铁要趁热,接下来,让我们实战演练一下,在实践中将这一规律融会于心。

六、高考试题分析(22分钟)

(一)《小步舞》(2019·全国卷Ⅱ)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解析】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

找到文中描写“卢森堡公园苗圃”的句子,如文中第②③段、第⑮⑯段、第26()段中描写“卢森堡公园苗圃”的句子。题干指出“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一限制性条件明确强调了答题分析特点时应将卢森堡公园苗圃这一环境描写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加以细化和展开,而不是泛泛地说“推动情节发展”,更不是常规地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去思考。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故事开端

卢森堡公园苗圃出现在小说开端部分,写“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

情节发展

卢森堡公园苗圃不断出现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既是老夫妻表演的舞台,也是老夫妻人生的舞台,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

故事结尾

卢森堡公园苗圃出现在结尾部分,作者交代苗圃被铲平,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使故事留下想象空间。

【参考答案】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每点2分)

七、课堂小结(2分钟)

环境描写作用答题思路总结

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3步骤”

第一步:找句子,析特点

找到环境描写的具体语句,分析环境的特点,因为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和目的是一致的。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找到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并作对应分析。这里要注意区分出自然环境描写作用与社会环境描写作用各自不同的思维角度。

第三步:分条列,规范答

组织答案时,要每个角度的作用单列一条,这样答案要点更明晰。

结语: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风姿各异,其作用也绝非简单几个角度所能言尽。但无论如何,首先对环境描写的几种作用要烂熟于心,整理答案时有所兼顾。

八、布置作业(1分钟)

1. (2019·全国卷III)《到梨花屯去》

第3篇

“专业”一词,每一位教师都不陌生,但我们很少静下心来想一想“专业”的内涵,也从未比较过“职业”与“专业”的区别所在。我们经常会感慨,人们经常在教师面前指手画脚,可到了医生面前,却变得毕恭毕敬。原因很简单:医生的专业性很强,而教师的专业性不强。

因此,成为一名专业型的教师,一名受人尊重的教师,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一、 “读书育己”,方能“教书育人”

韩愈给教师的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我们的广大教师也确实在呕心沥血地践行着这一教育理念,教师们忘我投入的精神、执著耐心的程度是许多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但是, “教书育人”显然只是逻辑的终点而不是起点。“教书育人”的逻辑起点究竟是什么?毫无疑问,应当是“读书育己”。很难想象,一个不能做到“读书育己”的教师会圆满地做到“教书育人”。教师的高度,决定着学生的高度。缺少了教师“读书育己”的逻辑前提,再努力地“教书育人”,恐怕也很难有一个理想的结局。

许多年前,去北大附中听程翔老师讲《林黛玉进贾府》,他有一个绝活令我佩服不已。《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我也上过一两回,主要目标大都定位在贾府的典型社会环境,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上课时程翔老师让学生自己来选择这节课大家愿意学什么,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愿意学“宝黛初会”(《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的第五回,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程老师说:好,那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宝黛初会”。当时我就很惊叹,这样全国的大型公开课,学生选什么他就能讲好什么吗?课堂上程翔老师从宝黛形象,到情节结构,到艺术手法,行云流水般讲开去,那真是叫左右逢源,令你进入一个真正的文学艺术的辉煌殿堂。我们所有听课的人都大为惊讶,这种课也可以如此来解说。程翔老师讲课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正源自他的文化功底的深厚。他的自信,来自于深厚的积淀。

苏静,青岛市的一位语文教师,她在走上教学岗位8个月的时候,便参加了青岛市的新教师比武大赛,荣获一等奖的第一名。突然跑出来的这匹黑马,绝对让大家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因为青岛市是教育高手云集的地方,初出茅庐的苏静,似乎很难跟那些已经在教育教学这个场地上多年磨炼的教师相抗衡。在那节“比武”课上,苏静让在场的专家、评委给学生出了两个题目,限定他们两分钟做诗一首。两分钟收上来后,屏幕上一打,全场的人都惊讶了,想也想不到学生会做出这么好的诗。原来还不知道做诗为何物的学生,在苏静8个月教学后居然能命题赋诗,苏静成功了。后来《中国教育报》就以《她的学生富有诗才》为题,做了一个版面的报导。那天正是9月11日,好多人称苏静是“教育上的911”。苏静的成功不是速成的,她读的书多,背的经典文章多,经典诗词多,她的成才之路是一本本书铺成的。

我列举这些例子的目的,就是想说,读和教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层次的阅读,就没有高水平的教学。教师读书就像生命不可无水栽培――有水的浇灌生命才能根深叶茂,厚积薄发。读书和教学相得益彰,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最好的备课。

二、 勤于耕耘,方能拥有精彩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一个人日复一日重复一种工作,渐渐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之感。职业倦怠是各行各业均可能发生的一种状况,但在“百度”里输入“职业倦怠”一词,首页“相关搜索”共有九条,其中六条是指教师的职业倦怠,这样的结果应该是令人震惊的,它充分说明,教师的幸福正在被悄悄偷走。

“诲人不倦”仅仅简单的四个字,却是为人师表者最高的境界,自认为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应该是寥寥无几。是谁偷走了教师的激情?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在哪里?教师的工作压力一直被认为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首要因素。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并没有绝对的关联,工作压力大的人不一定产生职业倦怠。我们仔细想想,教师的职业压力再怎么大,恐怕也没有企业高管们的压力大吧?为什么他们很少产生职业倦怠呢?决定教师是否会产生职业倦怠的最根本原因,与其说是由工作压力所致,不如说是因为自身专业化程度低,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就很难享受到研究一个课题取得成功的快乐,很难享受到陶醉于自己的课堂的快乐,也很难得到学生由衷敬重你、接纳你的快乐。我们看到很多名师,上课时纵横捭阖风采无限,业余时间畅游于自己的思想丛林著书立说,我们很难看到他们有职业倦怠的时候。因此,要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无疑是可行之路。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就需要我们不能只是做个教书匠。杜威在其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讲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如果我们不注意反思总结,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永远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何来进步和提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更要通过撰写教学反思、教研论文等方式反思自己的经验教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总会发生一些感人的故事,总有一些教学实践上的精彩点子,但这些鲜活的素材大都遗憾地被日常忙碌繁琐的事务“湮没”了。希望大家能拿起笔来,把它们记录下来,发到报刊上,这既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努力使自己的劳动不被湮没的好方法。一个人如果习惯于被湮没,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在教学中我有个爱好,就是配合教学内容写了很多文化散文。例如学王勃的《滕王阁序》,我写了《秋水长天滕王阁》;学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我写了《千秋史笔悬日月》;学唐诗鉴赏,我写了《盛世长歌》;学庄子的《逍遥游》,我写了《庄子:独自飞翔》;学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我写了《水兮水兮》……我写的这些散文,对学生理解文章、走近作者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学生们的挚爱。

成功源于坚持。坚持是最容易的事情,只要愿意,就人人能做到;坚持也是最难的事情,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是少数人。年轻的教师,我们不妨先给自己定一个五年规划。美国总统的一届任期是四年,也就是说,一个老想管全世界的美国,总统想做出一番让公众认可的事业来,也只给四年的时间。我们教一门功课,带一个班级,坚持自己的五年规划,一定能够取得不一般的成绩。在这五年当中,你也可以选择教育教学上的一个点进行突破性研究。如果你是一位班主任,可以研究后进生的教育问题、或是班集体建设……如果你是一位语文教师,你可以研究阅读教学,或是作文教学,或是课外阅读……先把这一个点做好,做出自己的特色来,再进行迁移拓展。五年,并不是很长。我坚信,五年能给你带来一个全新的教育人生。

三、 敢于挑战,方能成就梦想

有一部关于熊猫和北极熊的电视片。熊猫和北极熊有共同的祖先,由于气候变化,它们中一批移到中国四川的温带地区,另一批移到北极的寒带地区。按一般逻辑,进入寒带地区的熊会冻死、饿死,温带地区的熊会很容易活下来。结果却恰恰相反,由于环境好,熊由以前比较凶猛的物种变成了好吃懒做、濒临灭绝的熊猫。温带地区食物多,食肉动物也多,老虎、狮子和狼常和熊猫抢食物,熊猫抢不过它们就不吃肉了,改吃草。食草动物也多,熊猫决定连草也不吃了,吃其他动物都不吃的竹子。这一下它犯了致命错误――它选择了唯一的食物来源。当竹子越来越少时,就有大批的熊猫被饿死,最后全世界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少量熊猫。北极熊却在北极生活得很好,比当地的任何动物都更凶猛,体重也比熊猫大两倍。它本来是陆生动物,但最后能在海中游泳长达几小时,且能捕食水中生物,实在没东西可吃时,还能在零下四十度的北极冬眠,北极生存环境的恶劣导致了北极熊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生存能力。

这个电视片有一种经久难忘的震撼力。在挑战面前我们会选择什么?是的,我们大都会选择安逸,安逸往往意味着退化、驻足不前。想想真是这样,学校要参加公开课活动,要派人去上公开课,你不想去,他不想去,最后某人去了,这人困苦了好一阵子,大家觉得这人真是倒霉,我可解脱了。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学校要有教师代表发言,你推她,她推我,推来推去,敲定了一个人,这人又困苦了好一阵子。这么苦累了三五载,出乎大家意料地,这个人居然从人群中冒出来了,成了名副其实的佼佼者。有课题实验项目,你勇于承担;有上公开课的机会,你勇于抓住;需要你大会交流,你勇敢地接受。每一次接受,或许都是一次阵痛,但同时也是一次无可抵挡的成长。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我用勇气接受了几次工作的挑战、生命价值的挑战?是否有勇气接受挑战,实际上就是“主动”与“被动”的两种人生态度。一个人有着主动的人生态度,机会怎会不光顾他?优秀青年教师袁卫星说,当年老校长对他说,你们想爬多高的山,我们就给你们搭多高的梯。袁老师当即回答,你能搭多高的梯,我们就能爬多高的山。之后,袁老师主动请缨上公开课、汇报课,正是这种主动出击、勇于挑战,使得袁老师迅速成长。袁老师固然有才华,但我深信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多的是,中国教师队伍有才华的人多的是,他之所以脱颖而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选择了挑战。

当然,挑战就要承受失败的痛苦。我第一次去潍坊上公开课,夜晚一人反复揣摩:课文如何导入才能引人入胜?过渡如何衔接才会自然?重、难点怎样突破才会巧妙?……把自己的教案一遍遍地说给自己听,感觉不顺口或不顺耳的话,马上进行调整,终于对教材越来越熟悉,起承转合也“磨”得差不多了,才休息。临睡前,又把教学流程在头脑里放了一遍“电影”,才放心睡下。第二天赶到上课学校,看到讲台下密密麻麻的听课教师,看到不断跟着我晃动的摄像镜头,我的心一下慌了,一心只想着把自己的设计流程进行完。终于完成了,大松一口气――下课,竟然提前下课近十分钟!这成为我教学生涯中最严重的“事故”,时时警示着我今后的教学。

后来进行省级示范课教学时,面对讲台下密密麻麻的来自上海、南京等地的专家、教师,我的心中已有了些底气,不再如过去那样惶恐不安……

所以,不要轻易放过磨砺自我的机会,备课准备的劳累煎熬,众目睽睽下的紧张惶恐,慢慢地会换来站稳讲台的幸福。人生充满竞赛,竞赛丰富人生,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们日复一日地度过一生,都在慢慢变老,我们最后都将离开自己热爱的讲台,不知那时的我们是带着遗憾走的,还是带着欣慰离开的。

人生是自己走的。我们怎么看待、设想、规划自己的人生,我们就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

第4篇

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和体验。课件的内容优化,是指对主要来自语文教科书和教师教案的内容进行改造和加工,将其转变为能够发挥演示课件优势的教学内容,并用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

课件内容的组织

演示课件是配合课堂的讲授、讨论、示范等活动的,总体上是一页一页按顺序呈现的,是直线程序结构。如果在设计课件时合理划分内容,利用软件的超链接功能,改变单一顺序翻页形式,就能够实现选择分支的“总―分―总”呈现效果,引导课堂的双向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结构,对课文的学习形成整体的印象。

如上页图1所示为高中语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件,该课件的目录页分设七个栏目,单击进入相关内容页。在每个栏目内容的末页,通过添加动作按钮,将演示课件的流程返回到目录页。如后面的图10所示,单击“课文解析”页的目录按钮,可链接到目录页。

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在许多教师的演示教学中,课件整页整页地呈现教学内容的文字,取代了板书和课本。这样不利于保持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关注和阅读兴趣。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是从阅读教学内容中选择并改造内容,使之适合演示课件呈现,避免直接套用课本或教案。

1.选择有必要和适于表现的内容

初中课文《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对文章中字、词、句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课件页。该页先呈现与课文情境相近的画面,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文字描述,然后单击呈现课文的文字作为对比,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教学目标来看,页面的图文描述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体味文章中字、词、句,是必要的和适合的。该例的不足之处是使用了现代农村景象的图片,与课文的背景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形成与课文相应的审美体验。

2.提炼和呈现内容要点

阅读课上的主要阅读材料应该是教材上的课文。课件展示的文字材料,应该是课文内容的要点和结构,用来支持和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不是给教师和学生阅读的。因此要避免呈现连续文字材料的页面,如整页的课文、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具体的做法是分解和概括文字材料,提炼出要点,然后再简化为层次清楚的列表或表格样式,充分利用软件的图文效果呈现,如上页图3所示。阅读教学的课件不可避免地要呈现课文内容,对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要避免呈现大段的课文,而要呈现选段或重点句。

在初中语文课文《看云识天气》的课件中,将课文中描述云层变化的文字内容进行概括提炼,简化为表格,更直观地呈现不同类型云的形态特点和变化过程,使学生更容易归纳理解(如上页图4)。

对于诗歌或必须分句讲解的古文等,采用分解为句子的方式,用列表的形式呈现。例如,使用留空行,逐句对照的形式呈现《离骚》的课文与解释(如上页图5)。

演示课件要尽量利用层级图或流程图等样式的认知组织图来突出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认知组织图是在文本内容提炼概括基础上设计的示意图形,其中明晰的图样传递基本关系的信息,简洁的文字起着补充说明和引导思路的作用,而充分利用课件的功能,能使示意图形更为生动鲜明。例如,在图6中,课文结构的要点是教师单击一次,呈现一项,使课文的梳理过程成为赏析讨论过程,并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课件内容显示的考虑

1.用图像强化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意义建构,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体验,因而是以文为主的。但是恰当地利用图像,能提高对文本学习的兴趣,扫清阅读障碍,使阅读更为深入。演示课件呈现的图像有三类。其中的主要类型是能够说明和解释文字材料含义的图像,即解释图像,用以弥补学生感性经验的不足,引导学生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连接言语表征和图像表征,产生阅读兴趣,提高参与程度,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增加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

例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教师针对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对云的详细观察而感性经验不足的情况,用图7“积云”课件页的图片作为解释图像,呈现积云的各种形态及其变化。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解释图像只适于学生缺乏实际生活感受,以及需要诱导学生把已有的实际体验提取和组织起来的情况(如图8)。

阅读教学课件还会用到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代表图像是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图像,如《林黛玉进贾府》课件页上的林黛玉的画像(如图9)等。恰当的代表图像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和引发联想的作用。

装饰图像是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图像,如图5《离骚》的课件页上屈原的画像。恰当的装饰图像也有一定的营造氛围和激发兴趣的作用。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不能直接帮助阅读,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尤其是在滥用动态图像时更是如此。所以,内容显示要避免滥用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装饰图像,注意慎用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代表图像。

2.慎用背景音乐和配音朗读

阅读是在教师的范读和引导下,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来学习的。要避免使用纯粹为了使学生愉悦的声音。例如,有些教师在关于古代诗词的课件中插入古香古色的背景音乐,或是加上配音朗读。这些元素的使用通常不会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反而会增加其认知负担,或是分散其注意力。因此,除非有烘托气氛的必要,或是作为作品鉴赏,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谨慎使用声音元素。

3.注意关联信息的整合呈现

阅读教学课件呈现的内容成分都是相互关联的,如课文要点及其解说、配合图像的文字、总括图与分解图、各层次标题与其内容等。这些有相关性的信息成分,如果呈现时在时间或空间上是分离的,则学生自己必须耗费精力把它们在认知结构中整合起来。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在制作课件时,要尽量使相关图文放在一页中。而课件页面的容量是有限的,从呈现效果来考虑,页面图文也不能过于密实,为此要分解教学内容,以便减少每页呈现的材料,同时要利用链接、按钮等功能。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的“课文解析”页中,将情境图片、古文段落和对应译文都安排在一页,其中译文是单击后呈现的(如图10)。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趣味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35

一、打造高中语文趣味课堂教学的原则

高中语文所树立的趣味性目标,有着推行和实施的教学原则,主要表现在灵活性、知识性、实效性三个方面:

1.追求灵活性

高中语文趣味目标的实现,对于促动和确保高中语文教学的主动灵活性,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高中语文是否生动富有内涵,是否能够实现针对性和灵活性,主要取决于高中语文教案编写的质量。由此可见,高中语文趣味教学首先要从高中语文教案准备入手,在准备上必须要做到思路清晰,要做到资料丰富,要体现时代精神,这些都要做好做实,积极地将新知识,新观点融入教案中,增强高中语文的时代气息和灵活性。

2.追求知识性

高中语文教案的组成还要融入知识性,也就是说,高中语文在确立知识和趣味相结合目标的同时,还应注意教学有法,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让智慧推动高中语文发展,让高中语文教学的模式、方法、技能等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要选择适用于高中语文趣味课堂的课堂形式和教学手段。而高中语文知识和趣味教学目标的实现,正是知识性得到灌输的最佳路径。

3.追求实效性

在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中,切忌高中语文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如果不能有效地结合生活实际和知识应用实践,就会导致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实效性、应用性大打折扣。那么,要想保证高中语文趣味课堂教学,就要用生动形象的典型案例和生活事例来剖析理论问题,让高中语文可以通过实践理论来指导实际,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使高中语文知识具体化,让所学习的高中语文知识在实效性、应用性上得到双重保障。

二、打造高中语文趣味课堂教学的策略

成功打造高中语文趣味课堂教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实施。

1.让知识性与趣味性高度融合,在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上下工夫

在高中语文的趣味课堂教学中,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就是要设计好高中语文的内容,这一点不能回避的,而这时就是质量要求较严的时候,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要增强时代感。要明确地按一段时期内的语文学习重点进行,集中时间和精力把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回答好。另一方面,要开阔视野。要重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灌输,要增强高中语文的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在确定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的同时,尽可能把辐射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例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就可以把更多知识融合进来,让高中生在趣味中学习,比如梁山好汉的绰号,通过“豹子头”林冲引出更多的人物,诸如“呼保义”宋江、“玉麒麟”卢俊义、“入云龙”公孙胜、“智多星”吴用、“混江龙”李俊等,这就是知识性与趣味性高度融合的最好例证。

2.让灵活性与趣味性合理组合,在拓展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上下工夫

高中语文趣味课堂的打造,关键在于搞好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知识拓展,针对所学习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更多的辅助知识融入到课堂中来,这同时也就可以让更多的趣味性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中来。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就可以灵活一下,通过该篇文章引出《红楼梦》,再联系其他诸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名著;通过曹雪芹引出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蒲松龄等诸多的著名作家,从而使得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确保趣味性的同时,知识范畴得到有效的拓展,起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用。

3.让多样性与趣味性集中统一,在丰富高中语文教学媒体上下工夫

要想成功打造高中语文教学的趣味课堂,就要从丰富高中语文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入手。要将媒体结合授课,多样化教学,课外实践和第二课堂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高中语文趣味课堂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求突破。例如,在学习《雨巷》和《再别康桥》的时候,这两首诗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和美丽的视频画面呈现给学生们,这些都是多媒体、多样性教学为高中语文创建的趣味性教学。

第6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教学 方法 思考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也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起到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我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等,都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当前的中学语文急切需要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实现中学语文课堂的“三高”目标?这里我以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为基础进行反思,谈谈关于打造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想法。

一、中学语文教学呼唤课堂高效率、高效益、好效果

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备受人们关注,可是作为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主阵地――语文课堂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在讲台上激情满怀,滔滔不绝,而台下学生两眼茫然,昏昏欲睡。语文课通常被学生当做休闲课、放松课。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由于高考命题的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只要背诵题是课内的,一些学生质疑:学了也不考,学了有什么用?因此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不高,整体的语文素养也是参差不齐的。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一些教师花了大量时间死记硬背繁琐的语文知识,功利地去告知学生答题方法。我们所有的目的就是提高高考语文那张卷子的分数。语文的人文性内涵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课堂上为了追赶所谓的进度,往往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少有自己的思考。即使有提问,也是只能关注到少部分同学,不能关注全体。在这样的状态下语文不再是充满灵性的美文,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而是变成了面目可憎的说教,无边无际的试题。

二、教师要潜下心来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养

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学无止境,教师这个职业比任何其他职业都来得艰难,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但是,读书对老师来讲是一种奢侈。成天是作业、试卷、琐碎的班务工作,繁重的工作把人碾压得佝偻苍白,读书这个必修之课成了奢侈的梦。

读书应该是教师的常态生活,语文教师更应如此。语文教师不读书,必定难致远处,课堂枯燥,解读低弱,语言乏味,了无生气,教学只能是压灭火花,扼杀灵性,捆绑灵魂,造就浅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从来不爱文学、不看“闲书”(教本教参之外的书)、不能有自己的感悟和解读的语文老师,能够让他的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读书。

所以,要实现语文课堂高效的目标,语文教师必须潜下心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养。

三、因材而设,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它既是教师教的指南,又是学生学的指标,也是语文课堂评价的依据。语文教学目标首先要明确,一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上课前就要“瞄准最后的结果”,这个目标要根据教师选取的教材内容而定,这就要求教师吃透大纲精神,用好教材,研究学生,写好教案,做到脑中有纲,腹中有书,目中有人,胸中有案。其次,目标越明确,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就越紧凑,教学效果就越明显,教学的目标要重点突出。一堂语文课不能面面俱到,目标确定了,讲什么,练什么,既要全面又要保证重点。所谓全面,是指在课堂40分钟内能够解决的最大范围;所谓重点,是指从面面俱到的任务中找出占主导地位的任务。

四、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的导入是一门艺术,恰当的导入手段和精彩的导语往往能够在课堂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肯学、想学、会学”,使课堂真正达到高效。例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从时下最火的红楼梦中人的海选讲起,这是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讲必修一读本《忙碌经纪人的浪漫史》时,导入由赵咏华演唱的《最浪漫的事》。这样,便很快地把学生带入到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中,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五、解放思想,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

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发挥才智,在实践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总结来说,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

2、下放教学字词权。上新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学生实际上已经在课前很好地按要求掌握了对生字词的学习。教学新课时,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对难检字进行识记,再组织字词竞赛。

(二)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包括对教具的使用。最后,学生还要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下来,也就相当于教师写教案。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因而,走上讲台时,教态自然,语言流畅,俨然一位”小老师”,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一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第7篇

多年来,苏州大学王家伦老师和他的研究生们致力于语文教学“常态化”研究,本期的4篇文章,就是该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对阅读教学“常态化”追求的阐述,又有对写作教学“常态化”追求的议论;既有对教案设计“常态化”的要求,又有对具体的“常态化”语文课堂教学的评述。

【摘 要】当今的阅读教学,必须从“稚态”“变态”“异态”“作态”和“富态”中解脱出来,回归“常态”:教学目标制订,要坚持“一课一得”的原则;教材处理,要根据学生当前所需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要学会当堂预习,并根据现实情况预设、生成并布置作业;教学手段,不盲目追求 “现代化”,重视板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常态化;目标制订;教材处理;教学过程;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011-03

语文越来越难教,因为我们的语文“失态”了。“失态”之表现,其一为“稚态”,至今不知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其二为“变态”,把语文教学变成裸的为考试服务;其三为“异态”,把语文教学异化为泛文化教育甚至政治教育;其四为“作态”,故作深沉,把授课的过程当作个人的“表演秀”;其五为“富态”,盲目求“新”,盲目追求高大上。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倡语文教学“常态”化的追求。

一、追求教学目标设置的“常态”

我们这里说的“目标”,是指一堂课下来对学生收获的期望值。也就是说,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会了什么。然而,在目标制订中,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 坚持“一课一得”

我们的一些语文教师,一堂课要制订五六个教学目标,更有甚者,将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一分为三,再分别制订几个目标。他们呈现出明显的“稚态”,不明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不明白自己一堂课究竟能干多少活儿。

具体来说,课程目标对课堂教学目标有制约作用;课堂教学目标通过量的积累有可能质变为课程目标――仅仅是“有可能”而已,因为其中的情况比较复杂。

在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较为显性,可以细化为课堂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较为抽象,较难细化为课堂教学目标;至于“过程与方法”,则更为抽象,一堂课下来,如何测量它们达标的程度?制订目标是为了“达成”,所以,我们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更应该从微观、显性,可见可测量的角度来考虑。那么,“知识与能力(文)”的目标就当仁不让,“情感态度价值观(道)”的目标可以考虑,“过程与方法”不必“独立”,可体现在对目标的表述中,更要紧的是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所以,我们要求的教学目标的“常态”化,就是从“文”“道”双方制订目标,而在达成的过程中,“文”比较显性,“道”比较隐性。

事实证明,一堂课下来,学生能够对一个“文”的目标基本掌握,能够对一个“道”的目标有所感受,就是成功。所以,教学目标的“常态”化,就是“一课一得”,一节课制订“文”“道”各一个目标。就如一个课时教《背影》,我们可制订如下目标:学生通过反复研读,较为深入地掌握通过形象特征表现人物的手法;学生通过反复研读,深刻理解文章流露出的浓郁的父子之情。――一堂课下来,能有七八成的学生达成目标,就是成功。

2. 通过“工具”渗透“人文”

自课程改革以来,“专家”“名师”纷纷登场,为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剑走偏锋,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科学主义”压制了“人文主义”,声称语文教学要“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他们把语文“知识与能力(文)”的培养视作“科学主义”,把“情感态度价值观(道)”的培养视作“人文主义”。直至课改十多年后的今天,还有人把时下语文教学的问题归结为“语言教学”。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就是语文教学的“异态”吗?

他们制订教学目标,就是文本内容第一。教学《愚公移山》,把主要目标定为“愚公不愚”;教学《散步》,把主要目标定为“亲情”;教学《品质》,把主要教学目标定为“传承工匠精神”;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把主要目标定为“贾宝玉的叛逆思想”。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把主要精力不放在文本的语言形式上,而是一味地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就是缘木求鱼,对提高学生读、、听、说能力难起作用。语文教学的“常态”,就是要通过“工具”渗透“人文”。就如教学《愚公移山》,应该在理解人物语言行动的基础上认知“愚公不愚”;教学《散步》,应该在掌握记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基础上认知“亲情”;教学《品质》,应该在掌握细节描写的基础上认知“工匠精神”;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要在掌握侧面描法的基础上认知“贾宝玉的叛逆思想”。

二、追求教材处理的“常态”

我们这里的“教材”,指狭义的“教材”,就是教学文本。教材处理主要有两个层次,其一为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其二为教师通过文本,与学生的对话。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这是科学,也是艺术,绝不是惺惺“作态”。

1.“长文短教”与“深文浅教”

语文课本中有一些文本篇幅偏长,而语文教学课时有限;有一些文本内容过深,而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所以,笔者在多年前提出了“长文短教”与“深文浅教”的观点。然而,却被认为“又长又深的经典文本,‘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简直是亵渎经典,暴殄天物”,令人哑然失笑。

笔者提倡的“长文短教”与“深文浅教”,指的是在只有一个课时的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处理:先解决最适应学生的重点问题,其他问题暂时搁置。所谓的“搁置”,不是抛弃,只是暂时的“寄存”而已。就“长文短教”而言,在只给一个课时教授《背影》的前提下,如把主要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通过反复研读,较为深入地掌握通过形象特征表现人物的手法”上,那么,该文的“倒叙描写”等就可作为另一个目标定位于“倒叙手法”的文本教学时拓展延伸的材料。就“深文浅教”而言,如初一学生难以理解“互文”修辞,教《木兰诗》时就不必把“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当作“互文”教学,到初三教《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再将之作为拓展延伸的材料。

尊重课时安排要求,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对学生“目前”最为需要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考试上,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常态”。

2. 文本挖掘与过度深挖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公开教学活动中,呈现出相当程度的“作态”,一些“名师”故作其态,将语文课堂变成自己的“表演秀”。这主要表现为对文本内容的过度挖掘,而对文本的语言形式却轻描淡写。

就如教学《雷雨》,集中精力挖掘到“宿命论”上。不可否认,《雷雨》确实表现了的宿命论思想,但是,与高中学生大谈特谈宿命论,对他们的进取心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这不就如同对初中生大讲特讲《两小儿辩日》体现了道家对儒家的讽刺吗?

再如教学《背影》,竟然挖掘到“四代人性的传承”,教学《愚公移山》,竟然挖掘到“愚公是个阴谋家”,教学《品质》,竟然挖掘到“谁该为格拉斯兄弟的不幸遭遇负责”!本文不去研究这种挖掘的是与非,我们想说的是,这种挖掘对学生读、写、听、说等核心素养究竟有何关系?这种教学,一般的“非精英”学生能理解多少?这种公开教学活动有示范意义吗?

我们提倡语文教学的“常态”,必须要有文本挖掘的“常态”,这就是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挖掘文本,主要应该从文本的语言形式考虑,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所得”服务。如《雷雨》,可从剧本特有的语言形式如舞台说明通过人物对话表现往事等手法考虑。

三、追求教学过程的“常态”

这里的“教学过程”,指的是教师精心备课后从走进课堂到下课铃响的过程,包括从预习到布置作业的所有环节。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很平常的过程,但是由于“作态”和“变态”,这个平常也“失常”了。

1. 当堂预习为何不可?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在公开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学“游刃有余”和达到“热闹”的效果,课前布置了大量的预习作业。据笔者粗略统计,这些预习作业往往需要两三个课时。试问,早已是披星戴月的学生有那么多的“预习”时间吗?平时的普通教学是这么做的吗?

我们主张当堂预习。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当堂预习的效果远胜于提前预习。近几年,笔者多次到中小学校亲自授课,从来不预先告知学生教学内容,都是当堂发下教学文本,抽出五六分钟时间让学生当堂预习。从最终的目标达成来看,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当然,当堂预习的内容必须经过精心选择,必须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做铺垫。――这就是“常态”。

2. 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凡事预则立,任何事都要有预设,就如写文章,正式动笔之前都得有个提纲,至少要有个腹稿。另外,做任何事都有生成的可能,再如写文章,在写作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因为具体情况对原来的提纲做修改,甚至“面目全非”。就如鲁迅写《阿Q正传》,原来预设的是写“开心话”,但写着写着却开心不起来。然而,鲁迅毕竟是超一流高手,立即改变初衷,重新布局,于是,一个不朽的经典形象阿Q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生成!

同理,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当今的语文教学,笔者认为,一方面,我们现在占绝大多数的“平民”学生缺少“带领”教师走向正确方向的能力,他们能够顺着教师的指导走完全程已经很不错了;另一方面,要求广大语文教师为了“生成课堂”而“课堂预设”不甚实际。如我等绝大多数Z文教师,在一般情况下,能沿着正确的预设,兼顾生成,完成教学任务已经很不错了。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稼轩先生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完全赞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生成课堂”,但应顺其自然,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顺应授课者的能力范围,千万不要为了“生成”而生成!也就是说,不要“作态”,要“常态”。

3. 作业布置的“常态”

布置作业是为了巩固所学,尽管作业被某些“专家”扣上了“应试教学”的大帽,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道理人人懂得,没有作业的教学难以成功,这是最为平常的认知。

然而,当今一些“名师”的示范课堂教学,却很少见到作业布置,应该说很少见到紧扣“文”的教学目标的作业布置。在当今的语文课上,布置作业基本为了应试,甚至成了“固态”,什么“××密卷”,什么“×××审定”,塞满了学生的书包,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一般的语文教师都有这种心理,明知布置过多的作业不一定有多大作用,但考虑到其他学科教师都在布置大量的作业,我不布置,不就“亏”了吗?于是,倒霉的是学生。课改后,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是不可辩驳的事实。这是典型的语文教学中的“变态”――整个教育的“变态”。

就课堂教学而言,必须布置作业,这是“常态”,“常态”的作业布置,必须遵守“常态”的游戏规则:其一,必须适量,一个课时的作业,半个课时应该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其二,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尤其是“文”的教学目标,这点最为重要;其三,查漏补缺,按需要布置作业,对那种综合性练习,必须有所甄选。如此,学生消极应付的可能性就小了不少,而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便指日可待。就如教《背影》,既然“文”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反复研读,较为深入地掌握通过形象特征表现人物的手法”,那作业就可要求学生写200来字的某个人的形象特征,如能表现性格当然最好。

四、追求教学手段的常态

“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耗子就是好猫。”“教无定法”,这是常识。然而,那些喜欢指导语文教学的领导,尤其是非语文教师出身的领导,一旦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不管是土生土长的,还是舶来的,却往往强制推行,以示自己的“英明”“富有”。

1.“富态”的教学手段与“保守”的语文组

且不说那些强制推行的模式。就如什么“学案导学”“翻转课堂”“白板教学”以及“未来教室”,一旦出现,就被各地强制推行。至于这些手段是否适应本地的教学现状,是否适应“语文”这块土地,则不在那些领导的考虑范畴。笔者曾观摩过几次使用“未来教室”的语文课,只见任课教师手忙脚乱地寻找着各种按钮,多个屏幕上显示着一幅又一幅漂亮的画面。然而,被那些漂亮画面吸引住的学生,其读、写、听、说能力究竟提高了多少?

面对这些新的事物,只要语文教师认为对培养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作用不大,不甚愿意积极运用,就会被扣上“语文组最保守”的大帽子。呜呼,消极应付对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没有帮助的非“常态”教学手段被视为“保守”!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只能弱弱地对有关教师说:“好在领导没有时间天天来听你的课!”

“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就在这种不断追求“富态”的情形下疲于奔命,离“常态”越来越远。学生语文水平明显下降,就成了不可否认的事实。说实话,真正有效的教学手段,需要强制推行吗?“常态”的教学手段,不在乎有多“新”,应该是便于教师运用的,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颇有帮助的“平常”的手段。

2. 板书,被遗忘的一隅

板书,是随着教学过程逐步形成的视觉形象展示。课时结束前的板书,必须能反映该课时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可从板书中回忆教学的每一步骤,总结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归纳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学生即使课中走神,下课前通过板书,也可以迅速回顾所学课文的重点要点。板书的直观性强,优秀的板书设计,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尤其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都有积极的作用。

板书设计要达到的最高要求是,即使未曾在教室听课,但只要走进教室,看了黑板就大致能知道教师的授课内容。如教学《安塞腰鼓》,将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反复朗读,较为深入地理解文中动静结合、以静衬动的手法”和“通过反复朗读,深刻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就可设计如下板书:

显然,通过观看这份板书,立刻就能明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然而,这种语文教师都能操作的、很“常态”的教学手段却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久违了,尤其是在“名师”的示范课上!取代它的是上述那些操作复杂价格昂贵的新东西。

在“稚态”“变态”“异态”“作态”和“富态”大肆侵蚀我们语文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再度呼唤语文教学的“常态”。“常态”就是“正常”和“平常”,指的是学生能比较轻松地有所得,一般教师能自如地进行操作。但“平常”不等于“平庸”。

参考文献:

[1] 王家伦.“品味语言”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吗?[J].语文世界,2012,(4).

[2] 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弘扬人文精神――关于中国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J].语文学习,1993,(1).

[3] 李山林.“语言”教育的歧路和“文化”教育的回归――现代语文教育理论的反思[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2).

[4] 王家伦.论“长文短教”与“短文长教”[J].中学语文教学,2008,(11).

[5] 王家伦,胡洁.阅读教学:为何不可以“深文浅教”?――由《幽径悲剧》想起的[J].中学语文教学,2012,(11).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

中图分类号:H319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依赖于计算机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一定软件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甚至还得学会图像处理软件(PS)等。并且,根据教学进度制作的多媒体可见也会耗费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经历。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怎样才能将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的整合在一起以达到教学指标的任务。

制作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学会如何进行操作。计算机的普及给多媒体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大部分多媒体设备都离开不计算机的支持,所以教师必须学会操作计算机;另外,还必须懂得各种办公软件、制图软件的应用与配合,光是了解还远远不够,必须熟练操作才能保证多媒体教学的顺利进行。由于幻灯片、图片与动画的体现,PowerPoint与PS的熟练掌握就变得尤其重要。当然对于Author ware和Flash平台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两个平台的交互性很强,致使制作难度提高。所以建议初学者选择PowerPoint来制作。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情况和实际教学要求制作有针对性的课件,将整堂课的重心突出,帮助学生加强立即,通过先进技术促进教学效果。

一个好的素材在多媒体教学软件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我们就要学着广泛搜集并筛选素材。如果要用到图片内容,可以把扫描后的图片插入到所要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对应位置。而对于可用的动画资料,有两种获取途径,第一就是用超级解霸从VCD中截取;第二种方法的获得来源是CD一ROM盘。若该动画资料是通过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话,其格式必须是AVI文件,若通过Authorware或Flash软件制作的话,其格式较多样化。另外,网上也可以直接提供其他资料直接下载的平台。

1 教学多媒体课件的文字图画声音动画视频的设计制作与运用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打破了古今中外的界限,也打破了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界限,使得声音图像和文字结合起来,使得审美对象由静态变成动态,使得课堂上的信息量增大了很多。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美感画面的制作或精选。美感强烈的画面可以直接刺激到人的眼睛,通过一系列信号反应可以传给大脑,从而达到了审美愉悦的目的。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记得保持画面的整体美感,同时也要注意色彩及用笔的精细,同时按钮的大小、字体和色调都要和画面的风格相匹配。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在教学设计方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教学过程结构。结构合理的教学结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及多媒体教学,教学结构的设计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一切为了学生,教学结构最终是要应用于实际教学,即选择教学媒体必须要以实际需要为主。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内容划分成多个层次(通过菜单技术实现),多层次必须逐级深入,菜单分级的上限是三级,可以在每级都设返回步骤,若学者不想继续学习,可返回上一步。菜单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表格式、文字式、图形式、图文混合式等。图形菜单较直观,使用方便,一点即中。文字菜单较简单,下拉方式可逐级地选择各个子菜单。在实践过程中,图文混合式菜单更受人们青睐,兼有图形和文字菜单的特点。设计时要注意标题和文字要简洁明了,反映教学内容。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文中,林黛玉的“时时在意,处处小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心理学生可能无法理解。此时可以选择插入一段《红楼梦》的视频,用剧情来引导学生进入情节,更能理解人物的处境和心理,感受人物性格的美感。

2 多媒体教学光盘的配套使用

教学光盘给学生呈现的是一种真实动态的情节,有助于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学生可以对此进行评价和独立的尝试,这样,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得每位同学都可以在此期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教学配套光盘中有一些是需要执行的教程,像这种情况,就必须先读取,后执行。另外,还有一种是视频的,若能读取,可以直接用暴风影音播放,而DVD光驱可以播放DVD VCD CD等盘。光盘中的视频动画画面清晰、动感强,学生更容易被其吸引,听的仔细、看的认真,对教材中的概念和知识点理解得更加深入具体,记忆更加牢固,不易忘,从而能在课堂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堂课开始,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好学,学得轻松愉快。而教师当作引路人,要充分做好向导的角色,尽最大能力给学生的学习以启迪点拨。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活跃课堂气氛,结合学生特点,同时使用教学光盘,使得教学生动有趣,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 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运用

新型的开放式网络教学的特点,是开放性、集成性、交互性、自适应性是。学生学习时,开放性是指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学生可得到及时更新的、源源不断的教学资源;集成性则表现在两个小方面:(1)老师讲课、学生听课、写作业、考试同为一体;(2)因为媒体和各种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可以分阶段进行学习;使教、学双方都参与教学活动体现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交互性,在网络上,学生和老师有同等的机会发表见解和交流;自适应性是指网络可以根据对学习效果评估,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学习进度、内容和策略的调整。这些特点让学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开放、灵活。

基于网络的开放式教学环境的要素,将在接下来介绍。三大要素是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人的因素。由网络服务器,学生工作站,教师控制机及其它网络教学设备等连接而成的校园网,并外接Internet组成的硬件环境。由网络操作系统等包含:电子图书,电子教案,教学素材,电子课件,知识构件,导航策略基础网络软件,教学资源库,集成开发工具,多媒体制作与课件生成等组成的软件环境。和由教师的教学指导策略及课件开发能力组成的人的因素。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令教育者也意识到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将网络通讯与多媒体技术融入到课堂当中将会收货更大的效果。而这种思想的产生就意味着教育事业将迎来一场根本性的改革:所谓学习,不是老师将课本中的知识硬塞给学生接受,而是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主动的去接受新事物的过程。所以说,学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自主性、社会性和情景性三点。而对于教师而言,其在面对多媒体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时,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将是一种能够提上自己教学效果的工作,而课堂的主导者从来都是教师本人。但无论如果,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应用,绝对可以将素质教育落实在现实生活中去。

4 结束语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导致譬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新型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出现。为了创建更加优质高效的教学课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要在完善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巧妙有机地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合理利用多媒体。

参考文献:

[1]黄慧.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J].江西教育科研,2007(01).

[2]何高大,钟志英.大学生对多媒体技术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适应性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6(06).

第9篇

1.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与思考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主体能动性、自主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大量的时间用在讲、问和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反映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实。②课堂教学中师包办代替多,自己阅读、琢磨及活动时间少,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评析: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③教师教学方式单调,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当观众。

2.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精神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操作。俗话说:“看千遍,不如做一遍”。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放”得彻底,应注意:区分好“乱”与“气氛活跃”的关系。有的教师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课堂搞乱,影响课堂纪律。点评:A学生围绕“学”的任务而乱就不要怕,教师导之有法,这种由激烈的讨论辩驳引发的“乱”只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B给学生留足充裕的思考和活动时间,切忌走形式,武断打断学生思维,挫伤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只有在每个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讨论和争辩才会有最佳的效果;C尽量创造实践机会,能让学生说的,教师不说;能让学生想的,教师决不禁锢学生思维;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3.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给读书方法,放手让他们自己读书,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让其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①创设自学的氛围,教给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让学生掌握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二思三写四用的方法,同时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②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而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③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生、师生互评,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营造课堂民主氛围。A自学后,教师要创设交流学习成果的机会,培养主动汇报学习情况的习惯。B通过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营造民主评议的氛围。学生通过互评、互议,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在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下,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也提高了学生评判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C师要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提问,提倡提意见、挑毛病,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当师生想法不一致时,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耐心倾听,多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对思考不够深入的问题要鼓励引导去探究,将思维活动引向深入。

4.运用现代媒体,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可激发兴趣,让学生入境会意,触景生情,进而引起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诱发思维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分析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时,利用课件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段,让学生进入小说的真情实景中,真切地理解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在凄切委婉的琵琶曲中,学生凝视着屏幕上秋江月夜的画面,会不自觉地进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氛围中,更好地领略《琵琶行》的感彩。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如:用网上阅读和网络写作的方式,在网上讨论问题,交流学习心得。语文教师可以在网上建立一个主页或论坛,把与正在讲授的课文相关的图文资料及需要学生弄懂的问题列出,让学生登陆网页、论坛浏览,在网上利用论坛、短信或E-Mail向教师提问。在网络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收集信息、分析材料、得出结论,通过参与,合作、探究,充分体验主动的个性化学习。

5.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学习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其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课文自学,字词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那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而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中,还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当学生答错问题时怎么处理:鼓励引导、点拨开窍,还是训斥挖苦,简单的否定,甚至罚站?前者能使学生感到教师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护,进而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求知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探索中;后者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所以反馈和评价是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更是开放式教学和融洽师生情感的需要。

6.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要发挥想象来拓展美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特点,凭借事物特征,根据事情发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合理想象,提高学生想象意识和审美能力。如:教学《狼和小羊》时,狼凶狠狡猾,羊弱小善良,在课文结束时,作者留下悬念给读者,狼向小羊身上扑去,小羊是被吃掉还是获救?学生展开想象:生1:狼扑空,撞死了。生2:猎人恰好赶来救了羊。点评:①孩子们对善良的倾向性和对恶的深恶痛绝;②对美的追求和善的一面;另外,利用生活中的积累、贮存,加之丰富想象,使美的感受不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