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

时间:2022-07-01 04:42:46

导语:在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通信高级工程师论文

第1篇

**是谁?湖南**移动分公司网络优化负责人,高级工程师。那他圆了什么梦呢?请你听我往下说。

1996年毕业于重庆邮电学院的**,早已有了心中的梦想:他想成为一名杰出的网络通信工程师。为了这个梦想,**选择了**移动作为事业的起点,并开始了自己的圆梦之旅:

1999年,湖南通信领域首开先河的技术项目——**移动GSM数字网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这对于刚参加工作2年的**来说是一次真正的技术创新大挑战。项目创建之初,因无任何经验借鉴,**和同事们陷入了一个“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境地。于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开始了技术上的“万里”:为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吃住在工作岗位,每天不足6小时的睡眠、每周与家人的见面都成了沙漠中的绿洲可望而不可及。凭着对技术上的钻劲、韧劲,他们终于摸索出一套有效方案并付诸实施,经过半年艰苦卓绝的努力,首战告捷:**全区GSM数字网初具规模,移动信号覆盖80余个乡镇。在随后的工程建设中,**带领他的团队相继开创了**移动的“三个第一”:开通了第一个900M/1800M双频网;开通了第一个GPRS网;第一次在GSM网中使用跳频技术……捷报传来时,人们发现**瘦了,准确地说,他整整掉了一十二斤肉!不过我要骄傲地告诉你的是,**圆了他的第一个梦——技术创新之梦!

作为一名网络工程师,**把学习也视为自己的“责任”。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国移动担当着引领“无限通信”新世界发展的先锋,他将始终站立于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前沿,而作为一名移动人,一名移动的科技工作者,唯有不断地学习创新,才能担当起责任。**,他要圆自己的第二个梦——学习求索之梦!1998年,他报考了北京邮电学院,并获得了无线电工程和计算机通信工程双学位。近年来,他相继在《移动通信》、《通信世界》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2005年,**带领网优班集体通过了摩托罗拉全球资质认证考试,同年,他们又被授予湖南省优秀QC管理小组称号!可面对这一切,**说,这个梦才刚刚开始,他还要向更高的阶梯攀登!

我们常把客户称作“上帝”,而**说:“我们更要把‘上帝’请进心中,时刻装在心里!”2003年元旦节前夜,岳塘机房一个网元出现故障,因工作无法抽身的他马上派人去处理,并每隔10分钟打电话询问。至到凌晨4点,故障还没有排除,**立即驱车赶往机房。他说:“同志们,现在是凌晨4点,再过2个小时打手机的客户就会越来越多,因此,6点前我们务必排除故障”!说罢,他脱掉外衣加入战斗。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们的汗珠也在一滴一滴往下淌,不一会儿全身都湿透了。故障终于排除了,此时是5点58分,离他限定的时间还提前了2分钟!

说起2004年的“网络大会战”,**总会感到心潮澎湃。因为他们在短短的1个月内,就完成了以往近1年的维护工作量,并在全省精品网络竞赛中荣获三等奖!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创造了奇迹?那是因为,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小我”,成就了**移动的“大家”。

那年的11月18日,**可谓是双喜临门:自己的30岁生日,女儿的出生日。女儿的到来当然是喜,可对于妻子来说那一刻也面临一难,我们做女人的都知道,那时候多么需要丈夫的温暖和呵护。而此时,**正在和同事们用越江覆盖的方式解决湘江两岸信号交叉覆盖的网络故障。妻子进了手术室,母亲还在不断地打电话催促,可电话里还是儿子那句“妈,再等会儿,我就来!”。妈妈也急了,说“傻儿子,你媳妇要生了,还能等吗?”可怎么办呢?这里的故障没排除,他有责任啊,责任就是命令!责任重于泰山!**没有离开工地半步,硬是撑了整整28个小时!,当时间定格在19号凌晨4点20分时,他们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而这时的**,来不及和同志们分享喜悦,更不敢倒下打一个盹,他还要迎接另一场“战斗”,因为他觉得有愧,没有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和初为人父的责任。

第2篇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 创新 课程 实践 工程技术类

1.引言

2015年经过河北科技学院学术委员会评审、确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作为院级特色示范专业建设项目,并得到了陶行知基金会的支持。现就建设过程中部分感触较深的创新点提供给工程技术类专业教师共勉,大家从而可以少走弯路,使我们的高职教育按照国家和社会需要良性快速发展,使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尽快提高。

2.课题研究创新

2.1设立突出专业特色的职业能力课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首先要明确办学定位、目标,专业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确立哪些是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和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课时分配、衔接关系对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汽车检测维修技术专业在河北科技学院于2003年9月开始招生,历经了将近12年的发展历程,一直以来是学院重点建设专业,课题104116自2010年6 月立项 ,2012年8月日顺利结项,自结题至今历经近三年的实践检验,顺利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和实践检验工作,职业能力课程设置如表一所示,同时设置了素质拓展课程,如社交礼仪、消费心理学、汽车驾驶技术等课程,在汽车检测维修职业能力的养成和素质培养等方面优化了课程体系,实践证明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首肯,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适应社会需求。

2.2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

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涵盖课内实训、综合实训、职业资格培训、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专业核心课程课内实训、实验约占总课时的25%,实践教学的合理设置奠定了职业能力和素质养成的基础。

2.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新能力

2.3.1学会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学生学习很多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知识和锻炼更多的职业技能很重要,但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通过师生切磋、锻炼学生找到研究汽车的方法和手段更为重要。在汽车ABS压力调节器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主动拆解,自发使用蓄电池实验回油泵电动机性能,区分进油阀和回油阀;听懂不如学懂,实验室新买来的空调回收充注机,销售人员对如何调试、使用均不能做出正确说明和演示,通过组织技术攻关小组通力协作、群策群力突击研究说明书和操作面板,对设备进行了安装调试,目前各届学生熟练使用此设备对学院的车辆进行制冷系统进行一系列作业。汽车诊断仪使用方法不是演示给学生看,而是引导学生使用,只打开点火开关ON档,通过执行元件动作测试能既能判断点火线圈、电磁阀等执行元件及其线路是否存在故障,借助学生的好奇感和自信心,再进一步通过故障码调取、清除故障码、数据流分析、波形测试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才能结合诊断仪系统进行汽车故障诊断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2.3.2自主创新

汽车高新技术的学习,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农用升降机设计与制造、汽车洗车器研发、高空玻璃清洗机设计与制造、理论力学教具研发、电控发动机实训台架研制都是受到汽车技术的启发而研制成功。

2.4 实行“准军校式”学生管理,实现“零距离”办学目标

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学生按照学院统一要求实行准军校式管理,目的是通过军校式的管理教育模式,按照军人的基本标准来教育、规范和磨练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优良的作风、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树立牢固的时间观念、上下级观念、纪律观念和团队精神;使其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

东风日产保定轩宇久久专营店评价2008级吕宵(女)同学在汽车服务顾问岗位上“工作零失误率”。目前校外汽车实训和就业基地达到21家。其中仅河北庞大汽贸集团在全国各地维修企业多达170多家,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学生获得毕业证书同时,也获得高级工证书、军事训练证书、驾驶证等,在技能和综合素质各方面实现了董事长倡导“零距离”办学的目标。

2.5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

2.5.1倡导理实一体化教学

积极倡导在教室中进行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室融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试验和实践教学与一体,教师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5.2 倡导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情景教学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倡导案例教学法;在课内实习和综合实训过程中,演练企业工作项目:如免拆清洗燃油供系统;设置故障情景:如电控悬架车辆高度控制失效等。

2.5.3教学评价以能力和素质为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掘,对于自学能力强,能够解决汽车疑难杂症、在理论和实践过程有独到见解和特殊贡献的同学,对于课外创新活动小组、开放实验室活动、体育比赛、社会公益事业等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同学进行加分鼓励。

3.课题研究成果

3.1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实验室建设成效: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完善了汽车维修中央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了设备完好率和利用率;重新建设的实验室有:汽车电器实验室、汽车电控实验室、发动机原理实验室、自动变速器理实一体化教室。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新增廊坊东方华明、廊坊燕宝等5家实训基地。

3.2研究报告、教材建设成绩:王志欣教师撰写的汽车维修服务业人才需求分析D-专题报告,于2012年6月荣获河北省教育厅、省高教学会三等奖;《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2013年3月荣获河北省教育厅教学科研成果三等奖。

3.3省级精品课建设成果: “电控发动机原理与检修”于2011年4月荣获省级精品课,同时课题组成员对省级精品课"汽车电器结构与检修"进行了不断地完善和实践检验。

3.4师资培训:师资培训按照聘请校内外专家讲座和校外实训基地挂职锻炼相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占85%以上,正高级职称教师3人,副高级职称教师6人。

3.5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成果: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2014年获得陶行知基金会重点建设专业资助,成为院级特色示范专业建设项目。

3.6科研创新:师生研发成功理论学教具、高空玻璃清洗机、本田锋范发动机实训台架。

3.7工程技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和实践:课题成果在贺阳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河北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部分专业进行了推广普及,实践效果受到了用人单位和学院领导、广大师生的高度肯定。

参考文献:

[1]河北科技学院官方网站;河北科技学院军校式管理规范(试行),2014.3.14;

基金项目:

河北科技W院校级课题“深化校企合作实现效益最大化”。

作者简介:

李淑敏(1971.3-)女,汉族,河北承德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研究;

第3篇

2009年12月2日,中国工程院2009年院士增选结果在京揭晓。44岁的中国人民总参谋部某研究所总工程师于全与邓中翰、吴曼青一起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刷新了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记录,成为新增选的48名院士之一。这一消息不仅让于全的九江家乡人为之骄傲,更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

出人意料的选择

对熟悉他的人来说,于全当选为院士这一消息并不意外,自幼天资聪颖的他,求学与科研之旅可谓一路坦途――

1982年,于全17岁时以九江市高考理科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成为其母校同文中学和九江市三中的荣光。1986年,本科毕业后又考入以“西军电”之称蜚声海内外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物理系电波传播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6月30日,作为该校唯一入选的国家公费研究生,被派往在欧洲通信界大名鼎鼎的法国里摩日大学光纤微波通信研究所继续深造。

初到法国,按法国规定必须首先取得攻读法国博士的资格(即DEA),一年后,不服输的他以全优的成绩在来自世界各地的60多位同学中名列前茅。此后3年,在集光纤、通信、计算机等多学科为一体的法国里摩日大学光纤微波通信研究所,于全苦心修炼,先后取得了多功能光纤传感器、光纤网络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3项重要科研成果,撰写的6篇学术论文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创造的可调式光纤藕合器获得法国专利,出色的科研能力令人刮目相看。

1992年5月11日,于全顺利地通过了博士答辩,《多模光纤效应的研究及在光纤网络CAD中的应用》作为一等论文,被列为里摩日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范本,专家评判“非常出色”。尤为人称道的是,于全在论文中解决了法国巴黎地铁公司、煤气公司、电力公司光纤网络建设中的技术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时间,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外诸多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纷纷邀请于全加盟,他却毅然谢绝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优越条件与丰厚待遇,在1992年6月30日即他出国4周年这一天回到祖国,成为同期70多位留法中国留学生中第一个学成归国的博士。

“4年留学生活,开拓了我的思维,也给了我自信。我受不了西方人居高临下的同情与怜悯,不甘于做发达国家的‘二等公民’,选择回国创业就是希望能在祖国这块土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寻求一种在科技创新上与西方列强精神平等的途径。”在于全心中,国家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祖国送我出国深造,4年就得花费50多万元人民币,相当于5000个农民1年的农业税,这是人民的血汗钱呀!”留学4年,承载着祖国消息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成为他了解祖国的窗口,这种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已在1400多个日夜中深深浸入他的血液。

彼时,像于全这样的人才,在国内也是“宝贝疙瘩”。在首都机场,于全就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给“预订”了,很快航天部中国精密机械进出口总公司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有意请他加盟的单位络绎不绝。与于全同期回国的学者,不少选择了高等学府,成为了行业领军者,保持着在全世界行走的高度自由。那时,中关村已经出现了收入高达5万元的年薪,像于全这样的“海归”精英,可以拿得更多。

这时,一位好友给他介绍了总参某研究所。所领导和于全促膝长谈,谈的不是条件,不是待遇,而是我军目前的通信现状及其与国外的差距。于全感觉自己的血管里有一股热流在奔涌,他出人意料地谢绝了多个国内知名学府与大型企业的邀约,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部队。这个选择,意味着月薪300多元,而且,要受到部队高度的组织纪律约束。

在当时,于全的选择太出人意料,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都在回答为什么回国、入伍这两个问题,只因为好奇、不解的人实在太多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于全含笑谦称:“像我这样的人,在中国比比皆是,但是有我这样机遇的人不是很多,是部队给我提供了干大事的条件。要说起来,我当时的选择也是一种思维上的创新。那时,国内洋博士不多,军队里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我到军队后很受重视。正所谓,别人不太容易想到的,往往是机会最多的;不随大流,机会概率才会高。”

1992年9月4日,于全穿上国防绿,成为总参某研究所通信研究中心工程师,17年间,他历任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中心主任、总工程师,2009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之一。

洋博士的自适应

许多人都以为于全在部队顺风顺水,实际上,这位留法4年的“洋博士”曾经经历了一个相当痛苦的自适应过程――

初进军营,部队并不因为于全是一名特殊的新兵,就给他特殊的照顾。几个月封闭的新兵训练,让于全感觉丝毫不比搞科研轻松,但这也锻就了他作为军人的刚毅与坚韧。

在山西完成新兵训练后,于全回到北京。当时各种舆论都将于全“举得很高”,媒体的轮番“轰炸”与重压,让他感觉压力很大。“最痛苦的不是后来睡实验室吃方便面做项目的日子,而是那段找不着北的日子。”

一次与同学聚会时,同学跟于全开玩笑说:“在法国,你好比‘人头马’,是高档货;刚回国,你好比‘五粮液’是抢手货;当了兵,变成了‘二锅头’,是大路货。怎么样,现在你是不是有点想吃后悔药了?”于全表面上嘿嘿一笑,心头却是沉重的,怎样尽可能快地完成自适应过程成为他那段时期重点考虑的问题。

放下“洋博士”身价,虚心向“老人”学习,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我原来学的是物理专业,读博时学的是光纤通信,进入总参某研究所后,转攻无线通信。而且,军事通信与民用通信之间存在差异,我对军队的特点、需求完全不了解,因此很多东西都要从零学起。”半年时间,他所阅读的书籍与资料,摞起来比人还高。

那段时间,于全每天清晨7时就第一个来到办公室,去几百米外的食堂打来开水,然后拖地、擦桌子。“我想通过这种朴实无华的方式告诉大家,洋博士没什么了不起。同时,也想看看,从无拘无束到纪律严明,自己的自适应能力究竟怎样。”就这样坚持了三四个月,于全的心慢慢沉静下来,所里的“老人”们也渐渐接受了这个脚踏实地的“洋博士”。

这段自适应心得,后来被于全总结为“打扫卫生理论”,成为其所在单位人所周知的信条之一。在于全看来,扫地、拖地、打水、擦桌子,这些一般人眼中的小事,却很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体现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处事心态与精神格调,只有脚踏实地干事、真正融入团队的人,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

“如果只看外表,没人知道他是海归。”于全的战友们说。他经常会穿着作训服,与野战部队最基层的战士们混在一起。“只有这样,我才知道部队需要什么样的通信装备。”于全解释说。

凡是蹲过点的部队,于全都能叫出每一名通信士官的名字。在他的带动下,课题组的同事都爱上了基层蹲点试验,正是在这种深入接触与调研中,于全与他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耐得大寂寞,才出大成果

接到第一个课题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为了加快项目进度,于全与他的两名助手放弃了休息日,加班加点查资料、编程序,每天都干到深夜,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凑合着在实验室睡一觉,500多个日日夜夜,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计算机程序枯燥而又繁琐,他们反复地编写、修改,再编写、再修改,光编制的程序就达几十万条,打印出来足有几公里长……

1994年12月,于全主持设计的野战通信网计算机仿真系统研制成功,并荣获1995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系统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有10多项技术指标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其研制时间之短、质量之高,令专家们惊叹,更让人惊叹的还是它的神奇功效,如今,这一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无线通信、保密通信、电子对抗等军事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已成为掌控战场物质和能量流向的关键因素,制信息权成为决定战争胜负新的战略制高点,军队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前世界新军革和各国军队转型的核心内容。多年来,协同通信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军队通信畅通的一大难题。这一世界性难题引起了于全的关注和思考。

“软件无线电”这项刚刚萌芽的新技术进入了他的视野。研究所领导全力支持他的大胆设想,筹备60多万元人民币,从全所选调精兵强将,组成一个包括2名博士、5名硕士在内的课题组,协助于全一起攻关。

“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课题的研究需要大量野战电台运行数据来支持,在立项后一年多时间里,于全和他的团队从青藏高原到天涯海角,从辽东半岛到东海之滨,跋山涉水,战严寒,冒酷暑,深入陆海空通信部队,掌握第一手资料,仅搜集、归纳的各类数据就有数百万条。

1998年11月,于全和他的团队以最少的经费和最快的速度,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成功地实现了我军不同频段、不同体制电台的互连互通,较好地解决了三军协同通信这一世界难题,被誉为“自模拟过渡到数字之后无线通信领域的又一场革命”,使我军在野战通信技术研究上第一次走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前面。

荣誉接踵而至,“耐得大寂寞,才出大成果”,为排除干扰,于全给自己定了“三条规矩”:成果不急于报奖,不急于出专著,不接受媒体采访。他淡泊名利,多次在报奖时划去自己的名字,还常把自己所得奖金悉数分给他人。他常说:“泰戈尔说得好啊!鸟儿的翅膀绑上了黄金,怎能飞得远呢?”

正是在这种清醒与淡定下,于全率领他的团队继续瞄准世界军事信息技术发展前沿,马不停蹄地创新,先后完成了2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成功研制出我军第一代战术通信网,实现了通信保障模式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军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7年来,于全刻苦攻关,不断创新,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重点资助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优秀归国留学人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青年科技奖一求是工程奖;全军学习成才标兵;全军通信系统优秀科技骨干;总参青年标兵;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总参优秀科技干部;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等奖项。一批科研人员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成为我军通信领域的中坚力量,而他自己也成为我军最年轻的军事通信学科带头人,是当代青年景仰的偶像之一。

文理兼备的“交联”式读书与学习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对于全来说,惊喜之外,更是责任。“它是我人生的重要节点,今后,我将在这个更高的平台与更大的舞台上,为自己所钟爱的军事通信事业而奋斗。”

在一般人眼里,于全是一个传奇,他的人生写满精彩,充满创新。前辈称赞他“思维不拘一格”,学生说他“善于出奇制胜”,而于全自己却谦逊地说这得益于“交联”式的读书与学习。“交联”本是物理和化学领域的一个专业词语,于全借用过来,旨在强调一种互联互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学习方式。“虽然工作繁忙,但他至今依然保持平均每周读一本书的习惯。“工作再忙,也不能放松学习;不学习,就意味着放弃明天。”这是于全给自己的忠告。

于全经常阅读的书基本上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通信行业的专业书籍,第二类是作战理论方面的军事类书籍,第三类是涉及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问题的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图书,第四类则是小说、散文、艺术之类怡情养性的图书。

第4篇

【关键词】超宽带(UWB) 认知无线 电动态频谱 管理

1 UWB产生的背景与定义

1.1 背景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1942年),De Rose 提交了涉及UWB型随机脉冲系统专利,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直至50年代(1954年)才得以发表;1961年Hoeppner的专利也涉及脉冲通信系统的表述;1964~1987年,Harmuth的著作奠定了UWB收发信机设计基础;Ross及Robbins(R&R)的美国专利于1974年发表,是UWB通信方面最早的里程碑式专利。这些均窄脉冲无载波UWB方式,多半用于国防军用通信、穿地雷达、穿墙成像等领域。由于脉冲UWB技术的脉冲宽度通常为亚纳秒量级,信号带宽经常达数GHz,比现有各类无线通信技术的带宽要大得多,由此,最终在1989年被美国国防部确定为超宽带(UWB)技术。直至2002年,美国FCC批准UWB无线电在严格限制条件下可在公众通信频段3.1GHz~10.6GHz上运行,才有力推进了UWB通信的发展,并催生了有载波型UWB,诸如高速直接序列扩频DS-UWB及多频带OFDM MB-OFDM-UWB的快速创新与发展应用。

1.2 定义

通常UWB的定义以FCC工作为基础,即:传输频带超越其中心频率25%以上、或者其传输带宽超越1.5GHz(后为扩展其商业应用,将此要求放松为500GHz )的无线通信技术。美国FCC已于2002年批准UWB技术商用,运行频率必须高于3.1GHz或低于960MHz,限制在GPS占用的1559MHz~1601MHz频带运作,以避免对其干扰,但未保护5090MHz~5204MHz频段的微波着陆系统及在4200MHz~4400MHz运行的无线高度计免受此UWB干扰。而且,FCC还认为此决定有些过份保守,拟探索制订一个更灵活的UWB标准,以便共享带宽,更好地利用紧缺的频谱资源,即产生了FCC现已规定的3.1GHz~10.6GHz频带内其功率谱密度应

UWB技术是现今正被广泛研究和推向应用的一种新兴无线技术,由于其窄脉冲高浸透能力、高数据速率(100Mb/s~1.3Gb/s)、低功耗、低费用等特点,为包括宽带泛在/普适通信在内的各类无线技术新发展与新应用开辟了大量新机遇;同时,由于其占用极宽带宽资源,与其它系统共享频谱,这给干扰、协调、兼容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2 技术优势与市场前景[2]

UWB的优越性在于它有三大技术特征,一是瞬间高速脉冲运作,大大降低了其耗电量,传输期间亦仅为数十微瓦,为现有通常系统的1/100~1/10000,并以很低功率谱密度运作,从而获得很强的电磁兼容能力;二是此低能耗状况可导致能以CMOS技术实现面向Gbit/s量级高速传送的RF电路装备,这是目前Ku/Ka/V/Q/W等高频段系统所难能实现的;三是此高速脉冲技术不仅可用于极高精度的人与物的定位应用,同时还可实现贯穿性视频传送及地质勘探传感等,具有巨大军用、商用潜能。通过一种特殊的芯片,可以实现方圆50英尺范围内穿墙数字视频传送,这无疑对方兴未艾的宽带无线接入是一个鼓舞人心的信号。FCC已确定了需规定其发射功率标准的三类具体商用对象:地质勘探及可穿透障碍物的传感,汽车防冲撞传感及家电设备与便携终端间的无线数据通信等。

因此,不难理解,为何许多国际大企业争相加大UWB的研发力度。Sony、Siemens、Intel、Philips、Microsoft、Samsung等诸多公司均看中UWB的商用前景,拟运用UWB技术进行未来大量普及应用的高速数字视频多媒体信号传送,其传输速度能力将为目前有线电视MODEM的10倍以上;当然,从军用角度一些公司也在利用UWB技术取得其运作支持,例如美国Time Domain公司2002年利用该技术获得的军方合同全年总销售额即达750万美元。

UWB形成了两种主要方案,一种是以Motorola、 Freescale 等公司为代表的DS-CDMA-UWB方案(简称DS-UWB,起始由XSI联盟推进;另一种为TI、Intel、HP等公司为代表的多频带OFDM(UWB-MFB-OFDM,简称MB-UWB)方案(由MBOA联盟/ WiMedia联盟推进)。两种方案各有其特点与长处,但2005年底未能在IEEE 802.15.3a融合为统一标准。目前WiMedia成员众多,成为主要推进力量,而DS-UWB亦可由无载波窄脉冲成形实现。脉冲UWB在雷达、穿透成像、精确定位等方面有定强能力。

因此,无论商用或军用,UWB的应用前景是毫无疑问的。 具体而言,如UWB技术可用于穿墙成像、大地成像、公路调度、生命探测、信息通信、车载雷达、医疗电子、物体探伤、近距离高精度定位、半导体集成电路布线及UWB测量等各种领域应用。就信息通信领域而言,它可应用于移动通信、计算机及其外设、消费电子、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如:家用HDTV图像传送、数字家庭宽带无线连线、高速集成电路设计乃至取代模块间连线、消费电子中高速数据传输、个人无线存储、高清图片及视频显示、高分辨彩照打印、汽车视频与媒体中心、手机遥控个人设备宽带互联,以及个体域层面进行投影在眼镜上的屏幕、戴在手腕上的键盘及穿戴在身上的计算机及手机(Wearable computer and mobile phone)等设备间的宽带高速无线互联,应有尽有。而且高速下载特别快速有效,如带硬盘10Gbit的MP3播放器下载,用蓝牙需32小时、用802.11b需2小时,而用高速UWB仅需3分钟不到即行。

关于其全球产品增长预测,ETSI的一些早期数据为2005年1500万台、2007年1.65亿台、2009年5.43亿台;就硬件版权保护安全设备UWB Dongle(常称 UWB“加密狗”或“硬件钥匙”)而言,一些预测称2011年可达100~200万件,以后可能按每年1~2倍速率增长,殊为惊人!

3 UWB的频率规划与标准化[2]

3.1 频率规划

2002年美国FCC一马当先,了UWB室内外应用频率规划电磁兼容发射柜架(Mask)要求;尔后许多国家与地区于2005~2007年(香港2005年,韩国2006年,日本2006年,欧洲2007年)亦制订了UWB频率规划相关要求。我国从2006年开始调研,随后进行了一系列诸如涉及UWB与射电天文业务、2G/3G业务、船舶水上业务、航空业务、FWA及PHS业务、卫星业务及室内EMC等的电磁兼容研究,起草相应文件。接着从公众网络上征求了包括BlueSig、WiMedia Alliance、Nokia and Nokia Siemes and WiQuest等各方面意见与建议,再由以中国国家频率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一些专家为主体及部分此领域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进行评审后,最后定稿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于2008年12月12日正式发表,即工信部[2008]354号文“关于超宽带(UWB)技术频率使用规定的通知”,其相关内容如下:

(1)UWB无线发射设备的发射信号带宽(-10dB带宽)至少500MHz。

(2)UWB无线发射设备的发射信号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谱密度限值如表1所示:

注①:4.2GHz~4.8GHz频段,到2010年12月31日前,UWB无线电发射设备的全向辐射功率限值可以为-41dBm/MHz。在此之后,该频段的UWB设备必须采用信号检测避让等干扰缓解技术,该技术的有效性应得到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的认定。

(3)UWB 无线发射设备窄带杂散辐射限值如表2所示。

(4)禁止在航空器上使用UWB设备。

(5)《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脚注“CHN12”中列出的射电天台址周围1公里范围内禁止使用UWB无线电发射设备。

(6)UWB无线电发射设备按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发射设备进行管理。设备投入使用前需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核发的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证。

(7)UWB无线电发射设备使用时,不得对其它无线电业务的电台产生无线电干扰,也不得向其它无线电业务的电台提出干扰保护要求。

应该指出,任何国家与地区UWB频率规划均为结合其相应国家与地区的实际情况而确定,应用时应严格遵从相应要求。

3.2 标准化

国际上一些相关标准以WiMedia为中心在逐步走向完善,如WiMedia联盟和Ecma(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的成员在2005年初将WiMedia UWB平台规范提交给Ecma,经过修订,推出了下述标准:

(1)ECMA-368标准

该标准定义分散式系统的PHY和MAC层,采用未授权的3.1GHz~10.6GHz UWB频谱,强制支持至少53.3Mb/s、106.7Mb/s和200Mb/s数据速率。

(2)ECMA-369标准

该标准规定MAC-PHY接口。2007年3月,WiMedia Alliance的超宽带“标准”现在已成为正式标准,ISO和IEC已批准ECMA International组织的通用无线平台作为ISO/IEC 26907。该标准为无线网络定义分布式系统的PHY和MAC层。ECMA-369标准也被批准为ISO/IEC 26908,规定高速超宽带无线收发器的MAC-PHY接口。该标准覆盖以480Mb/s数据速率工作在3.1GHz~10.6 GHz的UWB频谱上的收发器。

从全球来看,UWB市场虽属刚刚起步,但已有一些UWB芯片制造商可供货,如Staccato SC3400、SC3500;Alereon AL4100、AL4300等。亦出现了一些UWB USB典型产品,如贝尔金(Belkin)及利用Alereon的解决方案的IOGEAR 等。还出现了一些UWB的系统与网络制造商,如Aetherwire、Memsen、MeshDynamics、Multispectral Solutions等。

从国内来看,随着“863”研究计划进展,及UWB频率规划与中长期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研究与产业化工作推进,涉及符合中国UWB频率规划要求的DC-OFDM-UWB(双载波OFDM UWB)及利用MBOK(M-ary Bi-Orthogonal Key,M元双正交键控调制的SC-UWB)等标准化研究与芯片开发研制工作亦在积极进行中。

4 结束语

随着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的发展,泛在化已成大势所趋。而欲实现个性化/个体化/泛在/普适连接,与有效的窄带与宽带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及无线连接器件密切相关,诸如RFID、NID、Bluetooth、ZigBee、Z-Wave、NFC及 UWB 等,UWB尤为重要。

经过近几年努力,全球范围UWB的频率规划及标准化工作正在逐步完善,芯片制作及产品市场已开始启动,泛在化大势与UWB的广泛商业/军用市场定位决定UWB的发展前景极其光明,争分夺秒创新发展必然是明智的决策。

任何国家与地区UWB频率规划均为结合其相应国家与地区的实际情况而确定,应用时应严格遵从相应要求;我国的相应要求已由工信部无[2008]354号文,在中国的UWB应用必须严格遵循其相关要求,对2010年后的应用来讲,及时开发自适应信号感知检测与干扰避让的DAA技术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J Metola III. Cognitive Radio:An Integrated Agent Architecture for Software Defined Radio[M]. Stockholm,Sweden: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TH),2000.

[2]Chen Ruming. Broadband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s Development and UWB Frequency Planning in China[C]. 2008 3rd CJK-WPAN/WBAM Workshop,Dec.2008,Yokosuka,Japan.

第5篇

关键词:双目视觉 立体匹配 导航定位 机器人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1)12-0059-02

引言

双目视觉是一种通过两幅图像获取物体三维信息的方法,具有通过二维图像认知物体三维立体信息的能力,其关键技术就是要解决两幅图像中对应点的匹配问题[1]。立体匹配一直都是机器视觉领域中的难点和热点,论文根据结合变电站及巡检机器人双目视觉系统的特点,运用匹配辅助区域匹配算法实现立体匹配,获得密集准确的深度图。

1、立体匹配原理

立体匹配基于视差原理,如图1所示。其中基线距B=两摄像机的投影中心连线的距离;摄像机焦距为f。设两摄像机在同一时刻观看空间物体的同一特征点,分别在“左眼”和“右眼”上获取了点的图像,它们的图像像素坐标分别为

采用平行摄像机模型,两摄像机的图像在同一个平面上,并且特征点p的图像坐标y坐标在左右图像平面上相同,

可以得到:

要想根据左右图像对完成立体匹配任务,就把只需计算左右图像对的立体视差,立体视差是景物点在左右图像中图像像素的横坐标之差,即:

从而就可以建立立体视差图(又称深度图)。所建立的立体视差图可以细分为两个子区域,零视差子区域和非零视差子区域,零视差子区域为机器人可以自由行走的无障碍平坦区域;非零视差子区域为平坦区域上的凸出区域,可能是障碍物存在的区域。

根据式(3)及立体视差原理,可以方便地计算世界坐标下的特征点在摄像机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

左摄像机像面上的任意一点只要能在右摄像机像面上找到对应的匹配点,就可以确定出该点的三维坐标。这种方法是完全的点对点运算,像面上所有点只要存在相应的匹配点,就可以根据式(5)计算出对应的三维坐标。

2、立体匹配设计

经过图像预处理,可以为立体匹配提供较理想立体图像对,降低了匹配算法的难度。论文结合变电站、检机器人双目视觉系统的特点,运用特征辅助区域匹配算法实现立体匹配,该算法结合特征匹配算法及区域匹配算法的优点,可以在计算量不大的情况下,生成密集准确的立体视差图。

算法的总体上分三步:

2.1 匹配初始化阶段

匹配初始化阶段需要完成以下工作:对双目摄像机参数的标定;对摄像机所采用的图像运用高斯―拉普拉斯模板进行图像预处理;对预处理的图像运用加速主成分分析法实现图像的特征提取;这些过程都是为后面的立体匹配做准备,为之提供较理想的立体图像对。

2.2 特征匹配阶段

根据各种匹配准则缩小匹配点的搜索范围,利用特征匹配算法确定正确的匹配点。

2.3 区域匹配阶段

由于前面特征提取算法限制,不可能把景物所有特征点全部提取到,所以特征点匹配完成后,还存在一些有价值的非特征点未被匹配。但是这些未被匹配点被已匹配点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对这些小范围点的匹配就是区域匹配算法的工作。

对多个可能的候选匹配点比较时,可能使用的依据有灰度、曲率、拉普拉斯变换、梯度等。结合变电站实际环境,运用连续性约束准则和灰度、x方向的灰度梯度、梯度方向唯一确定匹配点[2]。思路如下:

①┍算视觉连续性约束相关系数

其中d为已匹配点的视差均值,d为当前候选匹配点的视差。若,1为预先设定视觉连续性约束相关系数阈值,排除此候选匹配点,重复执行此步直到时,执行第2步;否则直接执行第2步执行。

②计算候选匹配点与待匹配点的灰度相关值Vcorr、x方向的灰度梯度接近程度系数Kgard_r、梯度方向相关系数式(7)-(8)中,K_gard_x、K_gard_y为基准图像上特征点x和y方向的梯度,Rgrad_x、Rgrad_y为候选匹配点x和y方向的梯度,fl、fr为左右图像的灰度函数,、为特征点和候选匹配点在窗口(2N+2M+1)中灰度均、为两点在窗口中灰度标准差。若有Vcorr

③计算总判断依据

计算出所有候选匹配点的Iall值,其Iall值最大者即认为是最佳候选匹配点,即特征点Pleft在右图像中的匹配点。

要匹配固定大小的图像窗口中的像素,相似约束准则是两幅图像在窗口中的相关性度量,当被搜索区域的点与待匹配点间相似约束准则最大化时,认为搜索区域的点是待匹配点的匹配点[3]。

设有立体图像对IMG1、IMGr,Pl、Pr为两幅图像中的像素点,相关窗口大小为,为图像IMGl中像素点Pl在图像3、实验与结果

图2中左右两图像,是左右摄像机对同一景物拍摄所得。

根据上图的左右两图,运用立体匹配算法求得立体视差图。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其中左图像素深度图,右图是对左图经median处理后的效果图,看起来对左图清晰了不少,但不能显示真实图像视差关系。此算法消耗较长时间,将在以后工作中改进。

参考文献

[1]杨俊,贾秀芳.变电站防火防盗图像识别的研究.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20届学术年会,2004.7.

[2]林琳.机器人双目视觉定位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薛长松.基于DM642的双目视觉控制系统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6篇

关键词:ASIC;设计流程;数字集成电路

中图分类号:TN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28-02

进入21世纪以后,通信技术的发展与人民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导致集成电路的需求出现井喷式的增长。集成电路分为专用集成电路和通用集成电路。相比通用集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面向特定用户,品种多,批量少,需求设计和生产周期短,同时功耗更低,重量更轻,体积更小,性能更好,成本更低等优点。因此涌现出来一大批数字集成电路(简称ASIC)设计公司。其中,北京的微电子集成产业园和上海的张江微电子园集中了国内很多的芯片设计(简称IC设计)公司和国外顶尖IC设计公司驻中国研发部。而专用集成电路是现在集成电路设计的研究热点。包含有数字集成电路(简称ASIC)设计、模拟ASIC设计、数模混合ASIC设计、射频ASIC设计等类型。本论文研究集成电路中最为广泛的数字ASIC设计。ASIC设计过程总共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项目策划、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与可测性设计、时序验证与版图设计、流片与整理。这5个阶段以文档的递交作为完成阶段性完成任务的分界点。本论文也将以此5个阶段为主线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项目策划

在集成电路设计的第一个阶段是项目策划。这就需要开发团队在正式进入是实质性研发阶段之前,需要对该产品潜在的市场需求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的结果,做出可行性报告。将此可行性报告提交市场和研发部门进行论证,讨论该产品研发的正确性与否。如果可行,则写项目任务书,用以给出明确的产品性能的大致说明,项目进度、研发周期管理等的。

二、总体设计

第二阶段是总体设计。总体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市场的需求,确定设计对象以及设计目标。在原先第一阶段给出的项目任务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芯片的功能确定,内外部性能的要求,芯片验收的参数指标。同时要积极组织各方面的人员论证各种实现可行的系统实现方案,选择最佳的实现方案,敲定最终的系统实现方案,以及加工工程,工艺水平。在系统实现方案完成之后,需要是使用仿真软件进行系统设计,并进行仿真,进行可行性验证。通过仿真结果,来初步估计产品的最终性能。这一阶段所做的工作,最终以系统规范化说明书为任务完成的标准。在系统规范化说明书中,主要包含有晶片面积的估计;.产品研发预算估计;初始的产品系统结构设计;风险分析;设立产品的目标、可行性和里程碑;设计路线和开发工具的选定。其中需要指出的是进行系统设计以及系统仿真的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是第二阶段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对该项目的利润模型、开发周期和风险性的分析。一方面,该ASIC开发项目的最终产品是替代目前的一个成功产品,则成本降低与功能增强是项目最突出的任务。另一方面,该ASIC开发项目旨在开辟新的市场或者替代目前尚未成功的产品,研发时间将是项目中首先关心的文图。由于项目的研发策略会对整个项目的结构设计、开发等产生巨大的影响,项目规划者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在正式研发阶段开始之前对项目的这些驱动因素进行归纳分析,以制定项目的研发策略。

三、详细设计与可测性设计

数字研发流程走到此,如果前面的任务全部走完,那么研发将进入实质性的开发阶段。这一个过程又拆分为如下的模块:

(一)顶层模块划分

顶层设计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定义产品的顶层架构。许多经典的工程折中问题都需要在这个阶段做出决定。产品的开销、设计的开销、产品上市时间、资源需求和风险之间的对比也是顶层结构设计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个阶段中的创造性思维对于产品的成功有着极大的影响。创造性可以体现在产品的创意、顶层架构设计创意和设计流程的创意等方面。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由少数具有结构设计和系统设计才能的高级工程师参与。这一阶段的具体任务是:讨论几个顶层结构备选项;分析这几个顶层结构选项——需要考虑技术灵活性、资源需求及开发周期等;完成顶层结构设计说明;确定关键的模块(如果需要,这些模块可以尽早开始);确定需要使用的第三方IP模块;选择开发组成员;确定新的工具;确定开发路线/流程;讨论风险;预估硅片面积、输入输出引脚、开销和功耗等。这个阶段需要递交的文档则是这个阶段需要递交的文档:结构设计文档与ASIC开发计划文档。在结构设计文档中,设计者需要清楚地描述电路板、软件和ASIC的划分。通常ASIC作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功能需要在顶层结构设计说明中详细的描述。ASIC开发计划:这个计划必须经过项目管理人员的验收通过。同时,还需要完成设计线路描述文档。这个文档要再次定义项目开发中所需要的工具、技术和方法。

(二)模块级详细设计

模块级详细设计,顾名思义,则是将顶层结构合理地划分成一些更小的模块。各个小设计模块间需认真细致的合理划分。划分着需要确定功能功能,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等等。为了明了给对方展示划分结果,ASIC的层次化结构一般以图示方式表示。

本阶段的任务分别为:将顶层架构分解成更小的模块;定义模块的功能和接口;回顾上一阶段完成的初始项目开发计划和顶层结构设计文档;风险进一步分析;开发规范(代码编写风格,开发环境的目录结构);检查芯片设计规则(晶片温度,封装,引脚,供电等);还需要做的工作是重新估计芯片的门数。本阶段输出的则是各个模块的设计文档,以及准确的项目研发计划。同时,从该阶段开始,需要设计人员将ASIC的生产商必须确定下来。项目管理者必须与ASIC生产商建立例会制度,在这些例会中需要讨论ASIC的结构和设计路线。因为ASIC生产商有他们的一套生产流程和他们自己的技术特点,设计也需要遵循他们的设计规则。以免设计走不必要的弯路,耽误设计进度。

(三)模块实现

模块设计阶段,则是以文档引导设计。主要任务为:模块及设计、编码、测试和综合;芯片级的测试环境设计、编码和测试;给出一个更准确的芯片面积估计。在这个阶段,编码的测试一般使用VCS或者是modelsim软件。代码综合使用的综合器包括Synopsys公司的DesignCompiler或者SynplifyPro,Candence公司的BuilderGates等。这个阶段输出所有的模块设计、代码和模块织的测试;初始的模块级综合;最终决定的芯片引脚。

(四)系统仿真,综合和版图设计前门级仿真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撰写系统测试文档;编写测试伪代码;进行RTL(硬件描述语言)级与门级仿真;记录跟踪问题的解决过程,如可能,使用错误自动报告系统进行错误的反馈和修改;检查芯片设计是否满足设计规范;开始撰写芯片的使用指南;自行编写综合脚本,进行设计综合(这个时候就需要掌握TCL脚本的简单写法);依据芯片特性,大致画出芯片内模块摆放的方法成功地完成第这个阶段输出的条目如下:验收过的系统仿真;所有的RTL级仿真和门级仿真完成及测试报告;综合后的网表。

四、时序验证和版图设计

ASIC设计的第四部分是时序验证和版图设计。这个阶段是通过时序分析来指导版图设计。主要的流程如图1所示。

这个阶段需要多次进行预布局布线,从整个电路中提取出所有时序路径并计算信号沿在路径上的延迟传播,进而找出违背时序约束的错误(主要是SetupTime和HoldTime),这些信息添加进入下一轮布局布线方案,尽最大可能的合理布局布线,通过一次次的仿真确定最终的版图信息,并将最终版布局布线之后的版图进行后仿真。这些工作进行完毕以后需要输出物理设计与设计验证两个文档。物理设计(PhysicalDesign)是VLSI设计中最消耗时间的一步.他的工作是将电路设计中的每一个元器件(包括电阻、电容、晶体管、电感等)以及这些元器件之间的连线转换成集成电路制造所需要的版图信。而在版图设

计完成以后,非常重要的一步工作是版图验证。版图验证主要包括有设计规则检查(DRC),版图的电路提取(NE),电学规则检查(ERC)和寄生参数提取(PE)。对版图进行布局与布线不仅不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更需要很多模拟电子以及布线的经验。布局布线使用的工具一般为SocEncounter。SOCEncounter采用层次化设计功能将芯片分割成多个小块,以便单独进行设计,再重新进行组装。SOCEncounter首先读入RTL或门级网表,并快速构建可准确代表最终芯片(包括时序、布线、芯片大小,功耗和信号完整性)的芯片“虚拟原型”。通过使用物理虚拟原型功能,设计师可以快速验证物理可行性并在逻辑上进行必要更改。在布局布线的时候,需要首先指定IO,电源和地的布置,制定平面布置、插入时钟树等工作之后,才可以进行开始使用工具进行自动的布局布线。最后得到的布局布线的结果仍然需要手工调整,才可以得到合理的设计版图。

五、流片与整理阶段

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最后阶段为流片与整理阶段。在完成版图设计之后的仿真和综合之后,网表被送去生产。生产签字文档将作为设计者和生产厂商之间的ASIC生产签字的根据。这个文档清楚地描述了网表的版本号、ASIC生产商所需要的测试向量、质量意向和商业上的问题等。签字之前,ASIC生产厂商需要仔细检查设计者提供的网表文件、版图设计结果和测试向量。通常ASIC生产厂商要求测试向量在签字之前是经过仿真的,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样片返回设计公司以后,仍然需要测试芯片;用错误报告数据库跟踪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分析失败的测试例;对ASIC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定位;针对ASIC中出现的错误,确定在网表中的改动;评估芯片的工作电压范围和温度范围(环境测试);进行与其他已有产品的互通性测试。确保生产的集成电路达到最初规定的性能与设计指标。

综上所述,由于底层工艺技术的不断变化,以及新工具厂商的出现,ASIC设计流程会出现一些流程上的调整,这个流程也不是一层不变。本论文所讲述的是现在各个IC设计公司通用的设计流程。

参考文献:

[1]我国数字频率合成芯片获突破性进展. /news_show.asp.

第7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创新

引言

电子信息专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通信、计算机及软件产业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而设立的专业。该专业是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强的先进性、普及性、应用性等特点,因此该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要与产业特点相适应,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电子信息产业输送满足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的专门人才。

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该类人才既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又需要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满足嵌入式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使学校在完成电子信息专业通才培养的同时实现学生的专才培养,实现学生毕业与产业的无缝接轨。

1.专业介绍

为适应科技发展对嵌入式专业人才的需要,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2005年建设成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校的专业建设采用的是立足大平台,强化特色建设的发展战略。学校为嵌入式系搭建了以实验硬件、辅助软件等方面的专业建设大平台。嵌入式系统工程专业自成立以来就大力充分利用学校原有基础与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引进教学实验硬件设备,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构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为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必备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

特色是专业建设的灵魂,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系部具有电子信息工程方向的基础,同时招纳大量的具有行业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教师队伍,嵌入式系统专业在通才培养的同时选择嵌入式系统方向作为专业的特色方向,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专门知识和技能,满足我国嵌入式产业对该类人才的迫切需要。

2.特色专业建设

在嵌入式行业领域,嵌入式系一直跟踪国际前沿,立足我国嵌入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嵌入式产业建设的需要,开展具有创新性理论研究、前沿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工作,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特色人才。在特色专业建设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建设和尝试。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

2.1 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的骨架,合理、科学的课程建设为教育教学建构了充分的平台基础和充分的发展空间。课程体系的设置既要保证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要实现专业特色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术,了解信息产业的信息和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专业特色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嵌入式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专业实验技术,了解了解嵌入式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备新产品、新技术的创新、开发的思想和初步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软硬兼通的设计能力。

该专业结合学科的先进性和工程性,不断探索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课程设置建设体系,借鉴国际合作组织的最新研究成果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思想。在课程设置中,采用工程教育的思想,寻找嵌入式行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适应现代社会工程化、系统化人才的培养目标的需要。增加课程设计的设置,同时到业界寻找设计题目,使学生的设计题目解决实际生产中一线问题,建立产业工程师与学生的“师傅与徒弟”的联系。增加业界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环节,打破“教师和学生互评”的传统局面。

2.2 实验室建设

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学校提供模拟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高级数字系统设计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建设突出先进性和实用性,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验室建设:

(1)完善模拟电路教学试验室;

(2)完善光电检测实验室;

(3)加强光电控制系统试验室;

(4)建立电路仿真系统实验室;

(5)建设智能控制系统实验室。

培养的学生具备实验测试和产品开发能力,能够满足企业和单位对人的需要,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嵌入式系实验室经过以上实验系列的完善和加强,目的是提高教学水平、专业特色更加突出,使该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国内领先的水平。

2.3 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为学生提供营养和阳光的重要的补给站,只有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学生培养能力的教师才能够保障教育教学过程的充分实施。为实现专业的快速、健康、稳固的发展,学校不断引进人才,为专业建设注入活力和动力。该专业引进的人才为学科建设带来智力、技术和设备支持。注重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用团队带动教师队伍的发展,在竞争中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

2.4 社会合作

将学生带出去,带领他们更加有效的接触外界,打破学校教育的局限、开发社会资源,是开拓学生眼界,为学生创造机遇的重要途径;将各种社会资源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学校学到更多的实用技术为保证人才培养与行业的无缝接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基地,充分利用与开发社会资源,能够使学校教育紧跟时代步伐,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同时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竞争意识。

3.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才培养服务,人才培养是学科和学校建设的根本。建立与专业建设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越来越专业化、系统化的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确定培养方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建立新型的“TOPCARES―CDIO”教学模式,真正实施式“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为满足信息化时代对学生信息量的迫切要求,建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打开视野,开拓机遇,使学生能够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了解国内外的科研动态和教育现状,培养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在践行“TOPCARES―CDIO”教学改革过程中,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无疑走在了实践的第一线,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学生建立软硬件协同开发概念的第一课,前修为各种电路课程,基础语言类课程,后续为基于操作系统上嵌入式系统开发过程,怎样由分离的硬件设计到系统平台上的软件设计,带领学生完成嵌入式开发能力的跨越,单片机课程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由教师确定课程项目,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并指导学生进行判断,对项目进行各级分解,确定各个模块作用,明确自己未知能力,进而分析需要学习各个理论知识点,确定单元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学生从课程整体出发,系统把握,知道所学之用,为何所学。整体项目组织方式为将学生分为各项目组,明确组员分工,确定组员任务,专业教师按照课内课外一体化培养方案,安排课上课下教学内容,素质教师负责实施监控,定期进行协同评测,并以学生信息反馈员制度配合,确保进程顺利进行,使学生进行深入的专业研究,专业教师进行探讨,并完成设计、论文、实物等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

该模式由于形式新颖,充分考虑学生的满足,建立了学生与教师的密切联系,既得到学生的认可,也调动了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4.结论

嵌入式系统专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坚持立足基础、培养特色的发展路线,努力提升学科的建设水平和科研实力,强化学科的特色优势,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对该类人才需求。在专业建设中,大力进行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设,并采用新型的TOPCARES―CDIO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更强的应用能力满足行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乐,王沛民.课程重建:欧洲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

第8篇

(1.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122;2. 江阴苏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江阴214421)

摘要:为了满足功率器件不同封装形式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需求,对功率器件封装的塑封系统进行研究。设计塑封压机集成接口和PLC温度控制电路,实现功率器件塑封压机温度控制;研发光电传感器、接近传感器以及螺旋测试头集合形成的塑封模具定位传感结构,结合PLC定位电路设计,实现了功率器件塑封模具定位。对关键的PLC和触摸屏组合控制系统进行了探索,系统已投入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 :功率器件;封装;温度控制;定位

中图分类号:TN305.9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5)14?0116?04

收稿日期:2015?01?25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通信、消费类电子产品和汽车电子为代表的4C 市场和电源驱动领域朝着小外型、大功率的方向发展,作为关键的核心电子元器件,现代功率器件也朝着大功率、小型化、高频化的趋势快速发展[1?2] ,这对功率器件的封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主流功率器件封装形式有:TO,SOP,DIP,PDFN,QFN[3],为了确保这些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封装过程中的控温和定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塑封系统自动控温定位结构的设计,实现不同封装形式功率器件可靠性和稳定性的提升[4] 。本文成果已应用于江阴苏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多类产品实际封装。

1 系统组成

本系统采用的PLC 控制系统由CP1H?XA40DT?DPLC和TPC1062KS触摸屏组成,配合塑封压机集成接口设计、PLC 控温设计、PLC 定位设计、光电传感系统嵌入,在触摸屏上实时显示塑封压机温度并实现温差预警反馈和定位不准预警反馈[5?6]。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2 半导体塑料封装压机自动温度切换系统

2.1 塑封压机集成接口系统设计

作为功率器件封装关键的塑封工序,塑封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直接影响了功率器件的性能。半导体塑料封装压机需要安装精密塑封模具以进行手动塑料封装,一副模具一般需要16~20个加热棒,压机有32个加热通道,可以方便更换。传统塑封压机中模具加热棒与压机加热棒接口一一对接,压机加热棒通道与热电偶通道一一对应,该对接方式直接造成压机内部连线过多,引起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包括上模、下模、压机加热棒集成接口以及压机热电偶集成接口的塑封压机系统。上模及下模的单独加热棒接口集合成一个整体加热棒接口,上模及下模的单独热电偶接口集合成一个整体热电偶接口,整体加热棒接口与加热棒接口通过加热棒连接线连接,整体热电偶接口与热电偶接口通过热电偶连接线连接。由于系统将传统的多条单线连接改成整体接口连接,使得半导体塑料封装压系统连线简单、不容易造成连线接头脱落,更换塑封模具便捷。

2.2 PLC温度控制设计

设计的塑封压机系统除了将压机的多个单通道结合在一起,还在PLC智能反馈系统中增加自动变换通道程序,若某个通道低于设定温度一定时间,PLC 自动切换下一个闲置通道。通过触摸屏输入、PLC 反馈、模块集成的方法实现温度的切换控制。

PLC温度控制系统通过触摸屏设定加热温度、加热脉冲、高低温度报警值和计时时间等相关参数,实现对压机的温度控制。在实际应用中,塑封压机加热开启2 h后切换通道系统开启,若某个通道出现异常(≠175 ℃,温差>3 ℃),PLC立即开始200 s计时,在计时期内该通道温度如仍未达设定值,该通道将被关闭,同时开启下一个闲置通道,重新加温。最终塑封压机温度维持在报警值3 ℃以内,从而保证塑封过程中的恒定高温。该系统可应用于不同封装形式,图2为本系统PLC温度控制原理图,图3为实际塑封压机触摸屏温度及PID显示界面图。

3 半导体塑料封装压机智能定位系统

本系统设有光电传感器、接近传感器以及螺旋测试头,可利用螺旋测试头高精度的测量尺寸来调节接近传感器与工作台的配合。上、下工作平台之间连接有4根导柱,将电子光缆感应尺设置于导柱的外侧,接近传感器设置在导柱内侧,螺旋测试头位于接近传感器的底部。当下工作台上升时,4个导柱上的接近传感器可感应下工作台是否到达设定位置,电子光缆感应尺读取下模到导柱的距离,如未达设定值,光电传感器将输出电平信号,经电路转换后,一路信号直接触发PLC安全控制点,有效阻止模具的开合;另一路信号输出至LED指示灯,提示此时工作台未能到达设定位置,图4为塑封模具定位原理图。该系统具有智能定位的功能,触摸屏可实时显示4个导柱是否在设定位置,如有报警,可迅速反映定位异常的传感器方位,便于及时处理,可以有效避免模具损坏或者报废。图5为本系统触摸屏定位显示界面。

4 软PLC 系统研究

为了实现塑封系统控温定位的智能反馈,需要设计一种实时监控的现场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PLC)以微处理器为基础,采用可编程的存储器,用于其内部存储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与算术操作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7?8];所以在功率器件塑封系统设计中,采用PLC与触摸屏组成的控制系统实现自动控温和定位功能。

4.1 控制现场结构

本文采用CP1H?XA40DT?D PLC 和TPC1062KS 触摸屏组成系统控制现场的电动阀、电磁阀、电动机、温度控制器和定位控制器等执行机构。以温度控制为例,CP1H?XA40DT?D通过模拟量输入模块和温度传感器采集现场的温度信号,信号通过PLC 上的A/D 转换、数值变换传送到触摸屏上,触摸屏显示实时的温度值和PID值;且PID 参数可以通过触摸屏进行设置,触摸屏给PLC 发送指令,以控制现场的执行机构[9]。控制现场温控结构如图6所示。

4.2 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为了实现PLC对塑封压机温度和模具定位的控制,必须设计相应的控制电路。PLC 控制系统的控制电路主要由输入电路、PLC、输出电路3个部分组成。输入电路主要有按钮、开关、模拟量、人机界面等;输出电路主要有电磁阀、指示灯、接触器等。PLC 控制系统根据输入电路得到的信号,执行PLC程序,从而控制输出电路的电器元件驱动设备的机械结构,最终满足控制塑封压机温度和模具定位的要求,完成系统控制。以温度控制为例,通过触摸屏设定标准塑封压机温度(175 ℃),通过PLC程序判断压机温度是否在容差范围内(3 ℃),若超出容差,则发出信号反馈至触摸屏,同时调整加热通道,令塑封压机温差小于设定容差。图7为功率器件塑封系统PLC温度控制电路图。

4.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常见的PL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方法有图解法编程(包括梯形图法、逻辑流程图法、时序流程图法和步进顺控法)、经验法编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编程等[10]。设计的自动控温定位塑封系统选用的是梯形图法,这种最方便的编程方法是一种用梯形图语言,模仿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编程方式。其图形及元件名称均与继电器控制电路十分相近。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把原继电器控制电路转化成PLC梯形图语言。

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在软件设计上采用了数字滤波和软件容错。在采样周期内,用采样值计算加权平均值作为滤波值,滤波现场的模拟量信号经A/D转换后变为数字量信号,存入PLC中,根据滤波值滤去噪声信号获得所需的有用信号,进行系统控制。在程序执行过程中,一旦发现现场故障或错误,系统即通过程序判断造成错误的原因是主要故障还是次要故障,并分别做出停机和相应子程序处理。系统还可对重要的开关量输入信号或易形成抖动的检测或控制回路采用软件延时,对同一信号多次读取,结果一致,才确认有效,消除偶发干扰的影响。

5 结语

目前市场中功率器件应用极为广泛,为了适应现代便携式电子产品等应用领域不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功率器件封装技术不断改进,新型封装形式不断涌现。为了提高各种封装形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设计了一种可应用于各种封装形式的功率器件自动控温定位塑封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关键塑封工艺设备温度的均匀和稳定,提高塑封模具压合精度,从而提高良品率,降低设备损耗,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基于PLC控制系统的自动控温定位塑封系统的研究和实现对提升功率器件封装的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龙乐.电子封装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电子与封装,2012(1):39?43.

[2] 张兴,黄如.微电子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张巍,徐武明.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特点、问题、趋势及建议[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2):9?11.

[4] CHYLAK Bob,BABINETZ Stephen,LEE Levine. Ultra ?lowloop wire bonds [EB/OL]. [2014 ? 07 ? 08]. http://docin.com...827.html.

[5] 袁立强,赵争鸣,宋高升,等.电力半导体器件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6] 刘文生.PLC与触摸屏的综合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1):87?88.

[7] 叶晓光.PLC 在组合机床的控制应用探讨[J].制造业自动化,2011,33(10):146?148.

[8] 陈立定.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9] 郭世钢.PLC 的人机接口与编程[J].微计算机信息,2006(19):40?44.

[10] 陈晓琴.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

[11] 顾江海,刘勇,梁利华.封装集成工艺中带状功率器件的翘曲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2(5):578?582.

[12] 高尚通,杨克武.新型微电子封装技术[J].电子与封装,2004(1):10?15.

作者简介:余骏华(1990—),男,硕士。研究方向为软件理论及其应用。实用新型专利:半导体塑料封装压机智能温度切换系统(ZL 201320226664.0)发明人。

孙力(1966—),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

全庆霄(1963—),男,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半导体封装技术。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现代电子技术》官网注册投稿

刊载内容:主要刊载较高学术、技术水平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学术报告、科研成果和综合评述等优秀学术性论文,主要栏目有:军事通信、无线通信、无线与互联网、信号处理、通信设备、信息安全、测控技术、数控技术、自动化技术、电子技术应用、工控技术、电子技术、智能交通与导航、新型显示技术、图像检测与处理、汽车电子、节能减排技术;嵌入式技术,科学计算及信息处理、计算机控制与仿真、计算机软/硬件与数据总线、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技术、新型电子材料、电子与信息器件、传感器技术、虚拟仪器与应用、新型智能器件、电源技术、激光与红外技术等。

本刊影响及收录情况:本刊主要刊载学术、技术类文章和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学术报告、科研成果等优秀技术性论文。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扩展版中所属学科为TN类(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按影响因子与学科排名:影响因子为0.548,在同类全国排名中位列第12名;

总被引频次与学科排名:被引频次为4 633,在同类全国排名中位列第2名;

基金论文比与学科排名;基金论文比为0.332,在同类全国排名中位列第29位;

来源文献量与学科排名:来源文献量为1 188,在同类全国排名中位列第6名。

收录情况:《现代电子技术》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期刊资料库收藏期刊、中国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知网、万方和维普等各大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为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期刊。

投稿要求:来稿务必论点明确,文字精练,数据可靠,每篇论文(含图、表)一般不超过6 000 字,必须包括(按顺序):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政编码、中文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齐全)、

关键词 ( 4~8 个)、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简称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英文信息(题名、作者姓名、单位、摘要和

关键词 )、正文、

第9篇

【 关键词 】 Oracle;黑客;身份验证

1 引言

对Oracle身份验证的漏洞进行揭示看上去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这样做把漏洞信息既告诉了防御者也告诉了黑客,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绝大多数黑客已经知道了这些漏洞,而防御者却不知道。所以深入了解Oracle身份验证的原理,对防御者防范黑客的攻击是很有必要的。

2 攻击身份验证过程

2.1 身份验证的工作原理

在尝试登录数据库的时候,客户端首先连接TNS Listener并请求访问数据库服务,如果没有向TNS Listener登记该服务,那么Listener会生成一个错误,如果服务已经被登记过,那么Listener会将客户端重新定向到另一个端口。如果服务器正运行在多线程服务器模式下,那么客户端就不会被重定向,而且所有的通信都是通过Listener端口发生的,这种情况下使用的端口是1521。一旦客户端连接到新的端口,它就会像当初连接到Listener时一样,发送同样的服务请求,在客户端连接到Listener等以后,身份验证过程就开始了。

身份验证是通过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自己的用户名完成的。服务器取出这个用户名并检查它是否是一个有效的用户,如果不是有效用户,则服务器就向客户端发送一个“登录被拒绝”的错误;如果用户名确实存在,那么服务器会从数据库中提取该用户密码的散列值。服务器通过调用Orageneric库中的重新获得系统时间的函数slgdt(),将分钟、小时、毫秒和秒(各自占用一个字)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用来加密的8个字节的“文本”。加密中要使用的密钥的前4个字节代表分钟和小时与用户的十六进制密码散列值的最后4个字节的异或,而密钥的后4个字节是由毫秒和秒与用户的十六进制密码散列值的前4个字节的异或所组成的。

服务器通过调用Oracommon库中的函数Kzsrenc(),可以使用该密钥对文本进行加密。通过使用函数Lncgks(),函数Kzsrenc()基本上完成了DES密钥的生成,而且随后它利用函数Lncecb()输出ECB模式下的DES密文,这里生成的密文就是密码。接着再次调用函数kzsrenc(),利用用户的密码散列值对改密码加密。这样调用的结果就是AUTH_SESSKEY,然后结果被发送给客户端,收到AUTH_SESSKEY之后,客户端必须将其解密并重新获得该密码。用户利用Oracore库中的函数Lncupw()创建自己密码散列值的一个副本,然后通过调用函数Kzsrdec()将该散列值用作对AUTH_SESSKEY进行解密的密钥,从而生成密码,随后通过调用函数Kzsrenp(),这个密码被用作对用户的明文、大小写敏感的密码进行加密的一个密钥,这个函数完成了DES密钥的生成以及在CBC模式下用户密码的加密,然后,密文以AUTH_PASSWORD的形式被送回服务器。

服务器通过调用Oracommon库中的函数Kzsrenc(),利用密钥密码对AUTH_PASSWORD进行解密。现在服务器已经拥有明文密码的一个副本,然后服务器创建密码的散列值并将它与数据库中的散列值进行比较,如果它们是匹配的,那么用户就通过了身份验证。随后,服务器通过核查来确定用户是否具有Create Session的访问权限,如果有,就会允许用户访问数据库服务器。

2.2 攻击密码术

从数据库中获得密码散列值是很容易的,暴力攻击Oracle的密码散列值是可行的,不过密码越长,它花费的时间也就越长。对非常长的密码而言,除了暴力攻击以外,有一种更好的攻击方法可以快速获得明文,如果一个攻击者持有散列值而又想要得到明文,他可以嗅探线路上的AUTH_SESSKEY和AUTH_PASSWORD,然后就可以立即获得明文密码。他用已知的散列值对AUTH_SESSKEY解密来得到密码,然后用密码解密AUTH_PASSWORD,结果就得到了明文。在交换式环境中,对ARP的攻击可能会导致数据在本地线路上被广播,位于客户端和服务器中间某处的主机和网关可能变成一个嗅探器,来获得交换的数据。

2.3 利用默认用户名和密码

Oracle比其它任何软件拥有更多的默认用户名和密码。为了获得通过验证的系统访问权限,用户名和密码是攻击者必须攻破的第一道防线。下面给出了更多的用户名和密码:

SYS/CHANGE_ON_INSTALL

SYSTEM/MANAGER

DBSNMP/DBSNMP

CTXSYS/CTXSYS

MDSYS/MDSYS

SCOTT/TIGER

虽然账户SYS和SYSTEM采用默认密码的情况并不常见,但是常常可以发现智能账户DBSNMP完好地保留着默认密码,如果进行只能工作的话就必须在两个地方修改密码,首先要在数据库中修改密码,其次需要在snmp_rw.ora文件中修改密码。10g版本可以改变这种情况,在安装过程中,会提醒安装者为SYS账户设定一个密码,然后可以为SYSTEM、DBSNMP和SYSMAN账户设定同样的密码。

2.4 在文件中查找密码

尽管在10g版本中密码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是风险依然存在,在安装是选择的密码被写入某些文件就是风险之一,例如,在10g Release 1中,SYSMAN的密码以明文的形式被写入$ORACLE_HOME/hostname_sid/sysman/config目录下的emoms.properties文件内;10g Release 2用DES加密密码,但是emoms文件仍然包含解密密钥,因此还是可以重新获得密码:只要把属性emdRepPwd和emdRepPwdSeed输入最近的DES工具,就可以得到明文密码。

另一个可能记录密码的文件是postDBCreation.log。假设在安装过程中安装者选择了一个很难猜的带有感叹号的密码,在设置账户SYSMAN和DBSNMP的密码时,完成该任务的SQL脚本将执行下面的语句:

alter user SYSMAN identified by f00bar!! account unlock

alter user DBSNMP identified by f00bar!! account unlock

由于密码中有感叹号,所以会导致一个错误,随后该错误被记录下来:

ERROR at line 1:

Ora-00922: missing or invalid option

因为账户SYS和SYSTEM的密码设定方式(这种方式是不会导致错误的)与账户SYSMAN和DBSNMP的密码设定方式不同,所以如果有人能够访问这个文件,那么他们就可能发现SYS和SYSTEM的密码。

另一组记录密码的文件是:

$ORACLE_HOME/cfgtoollogs/cfgfw/cfmLogger_install_date.log

$ORACLE_HOME/cfgtoollogs/cfgfw/oracle.assistants.server_install_date.log

$ORACLE_HOME/cfgtoollogs/configToolAllCommands

$ORACLE_HOME/inventory/Components21/oracle.assistants.server/10.2.0.1.0/context.xml

$ORACLE_HOME/inventory/ContentsXML/Config XML/oracle.assistants.server.10_2_0_1_0.CFM.1.inst.xml

$ORACLE_HOME/cfgtoollogs/oui/installActions_install_date.log(Windows only)

其中,install_date指明了安装服务器的日期和时间,但是,这些密码是乱码,不过从这些乱码中恢复出明文密码是很容易的。从这些文件可以恢复出SYS、SYSTEM、SYSMAN和DBSNMP的密码。

安装10g应用程序服务器并查找文件内的字符串,可以发现下面文件也含有相同的方式打乱的密码:

$ORACLE_HOME/inventory/ContentsXML/configtools.xml

$ORACLE_HOME/cfgtoollogs/configtoolsinstalldate.log

$ORACLE_HOME/sysman/emd/targets.xml

$ORACLE_HOME/config/ias.properties

2.5 账户穷举与暴力攻击

当一个用户尝试通过数据库服务器的身份验证时,它会发送一个质询,一个用来加密密码的会话密钥,这只发生在这个账户确实存在而且有可能穷举出数据库服务器中所有账户的情况下,例如,假如我们要确定一个名为“HELPDESK”的账户是否存在,可以简单地尝试登录服务器,如果服务器向您发送一个质询,那么这个账户是存在的,如果没有发送任何质询,那么该账户就不存在,尽管这只是一个含有信息的事件,但是它却以告知攻击者这个账户是否存在的方式泄露了足够的信息,这使得对这个账户进行暴力登录尝试比对SYS和SYSTEM的攻击更加可行,通过关闭账户和确认使用复杂的密码就可以阻止暴力登录尝试。

2.6 利用长用户名缓冲区溢出

在2003年2月,Mark Litchfield发现了所有版本的Oracle(9iR2 及更早的版本)在任何操作系统上都存在身份验证过程中的缓冲区溢出漏洞,通过在登录的时候传递一个过长的用户名,这个用户名被复制到一个基于堆栈的缓冲区,该缓冲区会溢出并覆盖关键的程序控制信息,利用这个隐患,攻击者能够获得数据库服务器的完整控制权。Oracle提供了一个针对该问题的补丁,但是存在此种攻击漏洞的未打补丁的系统仍然随处可见。XML数据库通过TCP端口2100以FTP的方式提供服务,通过端口8080以HTTP的方式提供服务,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用户名过长缓冲区溢出和密码过长缓冲区溢出的漏洞。

2.7 对Windows XP平台上Oracle的注释

在Windows XP上安装Oracle的时候,如果用户是ORA_DBA本地组的一个成员,那么他们不需要提供SYS用户的密码就可以用SYSDBA的身份连接到数据库服务器,在处理这样的一个登录请求时,Oracle是以NTLMSSPI的函数Accept Security Context(),如果用户出示了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那么这个函数就会返回0并创建一个标记,这样做的问题是如果允许简单的文件共享,那么所有的登录尝试都将获得成功,用户一访问者的身份通过验证。不过,随着对Oracle研究的深入,认证式用户不是“访客”而是远端用户在身份验证是提供的用户名,如果他们提供的用户名是ORA_DBA组中的有效用户名,那么Oracle会通过该用户的身份验证并给予SYSDBA的访问权限,当然下面的假设必须成立:远端用户必须有正确的密码,即函数AcceptSecurityContext()“宣布”他们顺利的通过了身份验证,攻击者所要做的就是发现ORA_DBA组中的一个成员的名字并在自己的系统中创建一个同名的用户,因为密码是不相干的,所以攻击者可以以SYSDBA的身份访问Oracle服务器。

3 结束语

身份验证为保障Oracle数据库安全性起着是极其重要的作用,深入地了解Oracle身份验证的工作原理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其中所存在的漏洞隐患,才能为更好地防范黑客攻击做准备。

参考文献

[1] 刘超,张明安,吴伊萌等.Oracle数据库系统安全技术策略[J].软件,2013,(34)4:101-104.

[2] SameerDandage ,宋立桓.实现Oracle使用Windows身份验证[J].Windows & Net Magazine:国际中文版,2004,4: 77-80.

[3] 王慧慧. Oracle之用户管理[J].硅谷, 2011,4:179-18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