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0 23:40:58
导语:在文化活动进社区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2009年度工作总结
2009年按照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全年工作要求,及县文广影视局、体育局的工作要求,围绕生态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迎世博等重点工作,推进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工作。
(一)文化工作
1、配合县有关部门做好
村级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工作,各村的数字电影、信息共享等设备基本到位、安装。
2、配合县文化部门、文艺团体做好文化下乡活动,在草棚镇区及有关村组织群众,为市县专业文艺团体送戏下乡做好服务、配合工作。
3、按照“迎世博文化活动进社区”的要求,编排了一台世博进社区专题文娱节目,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4、配合有关部门在科普早市、迎世博倒计时300天、200天等活动中,组织文艺演出。
5、在庆祝国庆60周年期间,编排专题文艺节目下乡巡演。
6、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进行了调研,在可能的范围内,给予鼓励和支持。分别对永安、北平、海中、大平、新安等文化健身活动点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
7、积极参与县有关部门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选送了少儿书画作品参赛。
8、按照县局要求开展电影放映工作。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把工作重点放到数字电影的放映,组织人员下村具体指导和督促村级数字电影的播放工作,目前10个有数字电影放映条件的村,每月至少放映4场,多的7—8场。
(二)广电工作
1、做好有线广播网络的整修
根据有线电视施工对广播线路损害严重的情况,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全面整顿,整修镇级广播线路8000条公里,村级广播线路整修率达到80。 3、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广播宣传工作。开设《××一周要闻》、《迎世博系列》、《农村科技》、《卫生与健康》等定期与不定期的专题或专栏节目。
4、抓好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和传输,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与镇综治部门、派出所、安保队配合,切实巡查好广电线路,确保敏感时期、重要安全保证期未出事故。
(三)体育工作
积极提高全民健身参与率,在建立体育指导站的基础上,在各村相继建立健全了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全镇相继建立起了器材健身、群众扇子舞、健身舞等健身团队共24支,积极开展乒乓球、广播操、篮球、农民自行车等项目的群众体育活动。做好各健身苑点器材的管理、更新及安全开放工作,同相关单位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书,办理了相关的保险手续。积极参与8月8日全民健身日、11月全民健身月活动,组建团队参加了气功健身展示、群体表演展示、农民自行车赛、领导干部乒乓球赛等活动。
二、2012年工作打算
2012年的工作,继续围绕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推进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方面的各项工作。
1、按照镇党委、政府确定的时间节点,做好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和各项推进工作。
2、积极推进群众文化活动。
在可能的条件下,加大扶持社区群众文体团队的力度,指导和帮助社区文体团队开展各项活动,坚持文化阵地的经常性、制度化开放。完成电影放映任务,力争全部完成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的转换工作,全面完成农村信息化村级服务点的建设,并切实管理、有效运行已建成的村级服务点,充分发挥其功能。
3、继续加强有线广播的维护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4、按照县业务部门的要求,组建好有线电视维运队伍,做好用户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网络的维运管理机制。
[关键词] 文化品牌 探索与实践 未来发展
一、社区文化品牌的内涵与特点
社区文化品牌是社区文化最持久、最有资源潜力和最具意义的精品化战略的结果,是社区最优秀、最具有个性特色、最为广泛认同的文化,是社区文化极具魅力和活力的精神和灵魂。社区文化品牌是社区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社区文化品牌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独特性
社区文化品牌的独特性一方面源于社区自身的独特性,另一方面源于社区居民独特的文化需求。
2.认同性
社区居民必须很好的理解并认同社区文化品牌所倡导的理念体系,共同塑造社区文化品牌形象并且持久地保持良好的品牌形象。
3.凝固性
社区文化品牌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凝固的、长期不变的形式和内涵。文化品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很强的竞争力,居民的忠诚度较高。
二、江东区社区文化品牌的发展现状
作为宁波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江东区一直比较重视社区文化品牌建设。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积极发展新型社区文化,以“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创造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为宗旨,大力实施以“关爱人、服务人、教育人、凝聚人”为核心内容的人文社区工程。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在城市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社区文化设施不断完善
以构建“10分钟文化活动圈”为目标,近五年来,江东区逐步加大了对文化阵地的建设力度,文化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从2002年开始,江东区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滚动发展、逐步推进”的创建工作思路,先后开展社区阅览室、文化宫、示范点、文化广场等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区文化馆、图书馆的软件建设有了大的突破。各社区普遍建立了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教育培训室以及室外文化广场。截止2006年底,全区共建成区级社区文化示范点16个,市级高标准社区阅览室17个,市级社区文化宫24个,市级社区文化示范点3个,省级文化示范社区1个,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文化中心点6个,室外文化广场47个,这些文化示范点为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构筑了坚实的平台。
2.“一社一品”,社区文化品牌种类丰富
江东区的72个社区,正在创建“一社一品”主题文化活动。不少社区从自己的地域环境、历史渊源、人文特色、成员价值取向等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品牌。本论文结合社区的不同背景和文化品牌建设的现状,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八个文化品牌,重点加以介绍。
(1)人文型文化品牌
划船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人文型”文化品牌。社区以“提高居民文化素质,人人享受文化”为目标,深入挖掘社区文化的内涵,积极探索社区服务文化品牌建设的新思路、新方式。划船社区“人文型”文化品牌建设主要做法:一是大力发展墙门文化;二是积极创作社区之歌;三是举办社区文明成果展示汇演;四是开展“八心九情十进”活动。
(2)服务型文化品牌
服务型文化品牌做得好的社区比较多,如潜龙社区、太古城社区等,我们以太古城社区为例来说明。太古城社区是一个老年群体比较多的大型老旧社区,社区内60岁以上老人1126人,占小区总人口的13.2%。纯老家庭73户,独居老人66人。社区主要做法:一是居家养老服务。二是劳力资源银行。劳力资源银行的口号是“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助我”。如果你有空挤出一点时间帮助邻居,然后将这些时间存入“银行”。当你需要帮助时,可以去“银行”支取,这样就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3)诚信型文化品牌
针对辖区内各种市场多、外来个体经营户多、人员杂等特点,演武社区经过深思熟虑和集思广益,决定创建诚信型文化品牌。一是推行诚信服务和管理。在社区里做好表率作用,用实际行动推动诚信服务、诚信管理。二是创建“诚信学校”。社区创建的“诚信学校”,通过“五小企业”联合工会,对小美容、小快餐、小宾馆、小烟杂、小水果等“五小企业”业主进行诚信与遵纪守法教育。三是建立“新青年联盟”。四是开展“诚信进个人”活动。从小培养青少年的诚信意识,教育青少年“以诚待人,信用为本”。
(4)双拥型文化品牌
东海社区紧紧抓住驻地驻军多、军人多、军嫂多的特点,打造出了著名的双拥型文化品牌。一是师级校官团队。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都是师级校官,从1997年开始,书记主任有三个大校、一个上校。二是依托载体抓亮点。在工作中,社区坚持了“八同”。即:①同唱―首歌,《东海社区之歌》。②同读一本书,《公民道德实施纲要》。③同演一台戏。④同帮困难户。⑤同学一个典型。⑥同享社区资源。⑦同塑社区形象。⑧同建一个社区。后来,又专门提出了“十个一”的做法。即:一支人文社区建设的“高参”班子;一个军民腰鼓队;一支军嫂义务巡逻队;一支军营文化生活服务队;一只拥军流动图书箱;一个军民体闲公园;一台大型军民群众联欢会;一支军民爱心编织站;―个军民青少年教育基地;―个为军幼儿服务班。三是注重特色抓创新。四是资源同享抓共建。
(5)法制型文化品牌
锦苑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着重在提高居民素质上,搞好教育与服务上下功夫。2002年10月,社区居委会确立了以法制教育为特色的法制型文化品牌创建计划,经过几年的发展,效果比较突出。一是针对实际情况,社区创作了一系列的普法歌曲。如奉劝戒毒的歌曲《六劝戒毒》和《醒夫曲》、宣传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莲盆结子》、盼望平安和谐的《盼平安》、赞扬警官的《刑警队里一枝花》、宣传法制知识的《服务于宣传》、宣传幸福生活的《一人平安 全家幸福》等。二是建立 “八个一”工程。具体是指:一支法制志愿者队伍、一所法制学校、一支法律讲师团、一个法制文化广场、一幢法制楼群、一条法制宣传街、一个法制宣传窗、一张社区法制专刊等。
(6)学习型文化品牌
华光城社区是一个始建于1997年的新型涉外社区。几年来,社区本着“抓特色、出精品、创一流”的方针,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社区文明程度”为目标,努力打造学习型社区。2005 年3 月社区被评为全国百佳学习型社区,并作为全国学习型社区建设现场会的考察点接受了各级领导的检阅。具体做法:一是巩固“五个一”的宣传阵地建设;二是建设高品位的文化学习场所;三是创新实用味性的学习载体。四是成立各种学习组织,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社区根据个人特长与爱好,根据不同时期宣传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坚持正面教育与弘扬正气为主,精心组织各种广场文化活动。
(7)绿色环保生态型文化品牌
东海花园社区位于宁波市江东区东部,几年来,社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绿色文明,营造美丽花园”的主题,加强对社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倡导科学、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要做法:一是注重营造宣传氛围;二是注重开展文化活动;三是注重利用文化设施;四是注重提高居民意识。东海花园社区绿色环保生态型文化品牌,取得了广泛的认同。2004年12月,社区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
(8)“四绿”型文化品牌
常青藤社区成立于2003年,为引入学院式文化氛围,取美国著名高校联盟“常青藤盟校”之“常青藤”三字而得名。几年来,社区突出生态文明,做好“绿”字文章,形成了常青藤特有的“绿色生态”、“绿色生命”、“绿色心灵”、“绿色邻里”为主要内涵的绿色文化。常青藤社区以打造新型的人际关系为目标,以加强墙门文化为载体,在社区里建立了一种温馨的邻里文化,使社区日渐成为了一个大家庭。
江东区的社区服务文化品牌建设,社会的反响强烈、评价较高,也获得了较多的奖励。社区服务文化品牌建设,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对建设江东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1)社区艺术节
江东区委、区政府根据江东实际,从2003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届的社区文化艺术节,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真正享受和参与到了“家门口的文化”。以“人人享有文化,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建设文化”的社区文化建设理念为指导,做到“三个坚持”。第一,坚持先进文化的主导性。第二,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第三,坚持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创新。
(2)“百场文化”进社区
江东区于2004年开始开展百场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四年以来,共举办各类活动近1800余场次,参与人次近60万人次,活动遍布全区各个社区。社区居民对此项工作满意度较高,已经成为江东贯穿全年的重要文化活动品牌。“百场文化”进社区活动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品牌组织和管理机制。
(3)“百姓艺术”展演
2006年末,在区文化共建联谊会成立之际,江东区策划举办了“百姓艺术”展演活动。一是搭建平台。二是广泛发动。三是营造氛围。在社区居民中寻找身边的艺术家,并为他们专门制作展板,以图文并茂形式展示这些来自身边的“文艺民星”,引起良好反响。
(4)“先进文化展演月”
每年“七一”前后,白鹤街道都会举办“先进文化展演月”活动,营造出了“以主题文化凝聚人、以群众文化吸引人、以邻里文化融合人”的良好文化氛围。
三年来,活动始终坚持以先进文化为方向,以特色文化为重点,先后举办了以“努力走在前列,打造和谐白鹤”、“亮社区品牌,展文明风采”、“共享先进文化成果,共育和谐社会新风”为主题的展演月活动。活动涌现出了凤飞戏曲团、百合艺术团、京韵腰鼓队、静鹤书画斋、缪斯西洋乐团等38支带有浓郁社区特色的品牌队伍,推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
(5)“三江风帆”文化工程
2001年,东胜街道把发展文化建设作为主要议题,通过对辖区各类文化资源现状的深入调研,提出了实施“三江风帆”文化工程。一是成立“三江风帆”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建立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网络基础。同驻共建、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群众文化阵地、活动、队伍和服务网络体系。三是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开展“三江”等系列文化活动,创立了樱花社区邻里节、庆安社区民俗文化教育节等社区文化品牌。
4.社区文艺精品精彩纷呈
江东区高度重视社区文艺创作工作,坚持“以创作带动繁荣,用比赛检验成果”的理念。近五年来,江东区创作出了一批充满时代气息、健康向上、弘扬主旋律的作品。据统计,全区共组织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20件,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大奖赛37次,获市以上金、银、铜奖项67个,其中省级金奖14个、银奖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歌曲《民工锣鼓队》、《共奔小康向未来》、《老宁波看新宁波》、《中华文明看年少》、《有歌的地方才是天堂》、《捕渔归》;舞蹈《花季女孩》、《小公鸡喔喔喔》;情景剧《快乐四点钟》;小品《给咖啡加点糖》;器乐《天一随想》等。这些作品素材来源于基层社区,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深受群众的喜爱。
三、江东区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启迪意义
1.不断强化政府的指导作用,健全管理体制
江东区在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中,围绕“以人为本”的社区建设总目标,把一个大写的“人”字体现在江东的每一个社区。坚持以人为本,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繁荣社区文化。强化社区居民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提高居民素质,努力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强化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指导引领机制。社区文化建设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形成了社区主要领导总体抓、分管领导负责抓、专职人员具体抓的社区党团组织一起抓的有效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社区文化工作机制。二是强化了以居民为主体的自我管理机制。社区文化是联系社区与社区居民的重要情感纽带。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他们的主要生活都在社区,参与文化活动是他们投身社会生活的最直接方式。这就使社区不断探索社区文化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新机制。
2.不断加大投入,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社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买房者在选择楼房时,不仅有对居住的硬件条件的选择,对居住服务、居住环境等软件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舒适、安全、方便的住宅小区环境可以让入感知小区成员理想、价值观、精神面貌等外在形象。一个优美的住宅小区应当具有如下特征:安全、宁静、整洁、舒适、方便;回归自然的环境;优秀的人文环境。
江东区伴着天时地利的优势,许多社区在这方面已做得相当有规模。如划船社区、常青藤社区、东海花园社区等,可以用鸟语花香来形容。除此之外,业主对社区的配套设施、物业服务的要求是越来越高,如活动室、学习场所、健身场地和文艺演出场所等。这些活动场所,可以有效地促进住户间的沟通交流。
3.充分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
区文化品牌建设需要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倡导“我参与、我创造、我享受”的理念。课题组近来发放了1000份问卷,对江东区的贺丞社区等34个社区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当面发放、即时回收的方式,其中有效答卷963份。统计后发现,社区文化品牌创建过程中,江东区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还是比较高的。
四、江东区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制约因素
江东区的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是走在前沿的,为我国社区文化品牌建设新一轮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义。然而,随着宁波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社区文化建设在设施规模、方位布局、功能发挥、队伍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1.社区文化中心场馆的建设与规模未能满足居民日益加快的文化需求
场馆的建设与规划是社区文化品牌建设与发展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多年来,各社区文化中心硬件建设有了较好的积累,但不少场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规模失当、发展失衡、资源重复等不太理想的问题。有些文化中心的建设没有考虑到场地功能设置、功能整合和周边居民数量,导致场地利用率低。另外,由于当前社区文化建设主要由各管理区负责,相邻社区之间的布局并没有很好地协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区资源的重复配置和闲置浪费。
2.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群体的相对单一化制约社区文化品牌的建设
群众性是社区文化活动最显著的特点。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全体居民精神生活的需求。目前江东区各社区在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时,参与者大多是老年群体和部分下岗、失业人员。而社区中的中青年却参与不多,造成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群体的单一化,使得文化活动功能未能真正实现,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
3.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经费相对不足
尽管江东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要持续有效地组织各项社区文化活动,经费缺乏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由于经费短缺,造成部分社区的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有的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缺乏持续性。
五、江东区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未来发展
未来几年是江东区发展的加速期,加强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对进一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政府管理的科学化,稳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政府依然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社区文化建设基本上是在政府引导下推进的。因此,政府在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中要大力推进管理科学化。在整体规划上,强调全局观念和长远思路,保证各社区文化活动协调发展,稳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一是规划硬件建设应以人为本,从需求出发,因地制宜,以是否满足社区需求为标准。二是在引导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方面,本着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才能真正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2.建立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的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
加强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必须坚持走党的领导、政府部门牵头组织指导、群众积极参与的路子。一是作为政府,应当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社区文化活动的建设与发展,应给予主管部门以资金保障,做到专款专用,统一管理,保证群众文化活动顺利并经常性的开展。二是加强联合,拓宽文化共建渠道。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机构和基金会合作,依靠赞助专题文化品牌活动等方式吸引它们进人到社区文化活动领域。做到既共同筹集社区文化发展资金,又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凡是大型社区文化活动,都可以向社会文化团体和文化经营单位招标。
3.继续强化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创出高品位的特色文化
21世纪的公民应该提倡创造生活。创造生活这一主题为社区文化品牌建设开辟了新的舞台。从一定程度上说。创造生活也就创造了社区品牌文化。江东区各社区在建设社区文化过程中应注重特色,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社区大众化、业余化的文化活动应向专业化、高层次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对于健身等居民喜欢参与、反响较好的活动,在把它们作为常规项目进行建设的同时,使文化活动向高水平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 精神文明 和谐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97-02
1 政府运用多方位服务引导市场
1.1 积极营造社区文化艺术氛围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而艺术则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搞好社区文化艺术建设,就要先了解艺术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而营造社区的文化艺术氛围,使居民乐于参与其中。
各级政府可通过和谐文化的建设,在社区范围内倡导、传播和谐理念,并渗透到每个居民心中。在社区居民中开展落实有效的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制定明确的活动方案与实施计划。要强调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全民参与性,每个居民都是社区的一份子,都可参与社区文化建设,为社区这个共同的大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社区文化活动,能够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发挥政府的积极导向作用。要加大培育各种文化自治组织的力度,如社区文联、社区沙龙、社区俱乐部等,让居民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创造主体。搞好社区文化艺术活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2 加速对社区文化艺术设施的建设
设施建设是社区文化艺术建设的前提条件与有力保障,是文化艺术能否实现自身传播价值的物质前提与平台媒介。
社区文化艺术设施主要包括为文化艺术活动提供的场地和专业的艺术培训中心,实现最大化的文化艺术设施的资源共享。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越来越重视,参与的居民也随之增加,年龄层面与社会层次也在逐渐宽泛,对社区文化艺术的设施要求也就随之提高。因而,加大社区文化艺术传播的设施建设,已成为关系到社区建设与发展的大事,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国际化、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需要,应受到各级部门与企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
1.3 扩大培训范围带动相关产业
沈阳市通过“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活动,迅速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受众面,使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市民都参与到学习艺术活动中来,这无疑是对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文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艺术势必会拉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应运而生的便是录音艺术、MIDI制作、群众演艺大舞台等产业。这些产业的出现又为艺术院校相关专业,如音乐制作系、艺术商务与管理系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示才华的空间和崭新的就业前景。
2 提升居民对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价值的认识与消费倾向
社区居民是社区文化的服务对象,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受益颇多,社区居民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社区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选择,并且可以对社区文化的优劣加以评判。与此同时,我们要提高社区居民对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的认识度。
2.1 关于提供社区文化活动场地和服务设施的有偿化
我国尚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下,社区文化服务要适应现实的经济形势,由原来的单一化无偿服务,转向市场化有偿服务。因此,社区艺术培训中心的有偿化发展,也是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的必然产物,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决定的,社区有偿化服务包括活动场地的提供,贵重设施设备的提供,开设文化艺术培训机构也是其有偿的方式之一。有偿性的服务,能提高服务及接受双方的积极性,如学习积极性、教育积极性等,从而确保社区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这种有偿性的社区文化服务,极大地减轻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改善和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2 社区文化消费应秉承着健康高雅的宗旨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然会促使文化消费的增加。社会文明的进步,离不开高雅健康的文化对人们的熏陶。反之,则不利于人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当前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和场所较少,这种形势是不利于社区文化健康和谐发展的。为此,我们不仅要通过开展高品位的社区文化活动,引领社区居民向高雅艺术靠近,提高其审美情趣,还要积极努力的创造条件,在社区内开设高雅健康的文化消费场所。如美术画廊、艺术培训中心等、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艺术氛围。
3 以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为基础建立连锁“艺术培训超市”的设想
社区艺术培训超市是将艺术培训走进社区,打造公益与经营性运营相结合的创新模式。以超市的便捷服务大众、方便百姓;以立足沈阳,面向东北,走向全国作为发展路径;以专业院校先进的教学和经营管理理念为依据,整合全国社会艺术教育市场。最终打造成自有特色的社会艺术培训教育集团。通过在全省乃至全国建立多个社区艺术培训超市,实现打造大学生实践创业平台,推动毕业生就业,提高大众精神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1 丰富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艺术培训超市”的教学模式
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不同于市面上普通的艺术培训机构,市面上的艺术机构多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一般都针对学生及儿童,很少有中老年去学习。而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是由专业院校提供的专业对口的毕业学生,经过专业培训后,到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任教,这种专业的培训是完全针对社区的培训,包括如何与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市民进行沟通,如何教授不同年龄段的社区人员。也会定期派学院专家到社区为市民服务,既让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专业化,又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使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的师资队伍得到了保障,达到双赢的目的。
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要针对不同社区的人群构成特点、经济能力高低、居民普遍喜好等方面,建立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课程,并根据居民要求建立个性化课程,如根据市民的程度,给他们选择合适的演唱曲目或演奏曲目,再或者居民想学习某一首特定的曲子,“中心”会根据其个人接受程度制定教学计划,使其在最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通过这种规范的教学模式,居民可以在社区接受正规的文化艺术培训,提升审美品位,愉悦身心健康。
3.2 健全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艺术培训超市”的管理体制
以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为基础,专业院校为依托,在多个社区建立“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并以连锁超市的管理形式,将“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更专业化,规范化,合理化。近年来,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就已经在沈阳市大东区的莱茵河畔社区、沈河区的宝石社区、于洪区的紫郡城等6个社区建立了这种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受到正规的艺术教育。这只是一个初探,也刚刚在沈阳开始实行,如果将这种经营方式由沈阳发展至整个辽宁省,那我们辽宁人民的艺术素质和精神生活会等到很大的提高和满足,进而让这种经营理念辐射至东北三省,甚至全国。
定期对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的师资进行培训与考核,也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社区文化艺术工作者队伍的必要保证,使艺术工作者能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在专业得到巩固的同时也不断地得到提升,能更好地与社区居民沟通,与社区居民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关系。“艺术培训超市”从以上居民生活实际出发,联系艺术学习的特殊性,方便市民学习艺术,为社区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3.3 完善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艺术培训超市”的运行机制
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近年来发挥专业特色与人才优势,卓有成效的开展“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活动,让艺术走进广大市民的生活,将艺术培训建在社区,使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为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
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的运营模式不但包涵对教学环境的整体创新和设计、师资的投入、课程的系统设置以及经费的收支等关键因素,而且还包括这些因素在运营过程中按一定规则的运动流程。例如在前期准备阶段,要对其进行资金的投入,并到相关部门注册,使其成为合法的运营机构;对其内部环境要有合理的设置,包括不同用途教室的特殊设计与装修(舞蹈教室、器乐教室、合唱教室、MIDI教室等),购买相应的教学器材;与市内各大艺术高校联合,招聘教师人员,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工作,进而组建优秀的社区教师团队;管理人员方面,要聘请专业的艺术管理人员,对整个运营中心制定合理的管理计划与规章制度(如财务管理、课程分配、建立奖惩机制),使其相互制约,促进发展;制定课程方面,除使用加盟授权的课程以外,还可根据社区的优势,创立本社区居民所能接受的个性化课程;在市场推广方面,要积极的进行宣传,保证招生工作合理有序的进行,在保证整体顺利运营的基础上,对课程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应该将“教育原则”与“经营原则”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社区居民艺术层次的艺术培训方式方法。使社区居民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真正起到“艺术培训超市”的实质作用。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还应定期总结教学经验与运营经验,定期组织汇报演出及各类比赛,听取学员的反馈意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淘汰滞后的教学理念,改进与完善管理运营模式,将科学化的管理理念与运行模式运用到艺术培训中心的建设当中,既起到艺术培训中心的教育作用,也为自身的运营发展提供资金运转支持,最终实现使居民受益与自身良性发展的双赢效果。
通过社区“艺术培训超市”的建立,逐步配合政府导向,结合各自社区的自身优势,完善教学模式、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真正实现社区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的价值与作用,为辽宁地区的社区文化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蒋帆.音乐在促进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9(15):34-35.
关键词:社区整合;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整合机制
促进社区整合的因素既包括经济利益因素,又包括社区自治、民主等政治因素,更是与社区文化因素密切相关。社区要实现整合,需要实现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培养主人公意识,而形成认同的关键就在于社区文化的建设。社区文化是社区共同体存在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形成社区共同记忆、培养一致价值观、增强社区居民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助推器和稳定器。
一、社会整合的理论资源
“整合”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生物进化论学者,在社会学领域首先使用“整合”概念的是斯宾塞。斯宾塞的社会进化理论秉承了达尔文的自然进化法则,他在分析社会结构、功能、变迁的基础上,认为社会整合的任务是对社会内部进行协调和控制,因此,其认为社会整合指的是社会结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和控制。杜尔克姆在《自杀论》中提到社会整合的问题,认为社会整合对自杀现象有较大影响,整合过度和整合不足都会导致自杀现象的发生。而如何实现整合、达成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结,需要依靠共同的道德、情感以及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把个体连接起来的纽带,即他所认为的“社会团结”。在《社会分工论》中,他将这种连接社会的力量称作“集体意识”或“集体良心”,并且认为随着社会变迁,不同社会中“集体意识”的含义与内容也有所不同。传统社会主要依靠约束性的法律对违道德的行为进行制裁;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开展以及不适当的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和多样,重建道德规范成为现代社会整合的关键,对于犯罪分子则要采取复原性法律进行制裁,以达到整合的目的。帕森斯在社会整合的方向上开启了划时代的意义的功能论分析。他认为系统要得以生存,就必须具备四项功能并满足某些必要条件——适应A,目标实现功能G,整合功能I和模式维持功能L。适应主要依靠经济系统,目标实现功能要依靠政治和制度,整合功能以社会系统内部各关系的协同为基础,而模式维持功能则依靠文化价值系统来实现。根据AGIL的分析框架,那些在较高级的系统定地满足某项功能需求的结构部分是该系统的功能性子系统,因此,每个系统都可以相应地划分为四个子系统,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帕森斯之后,社会整合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洛克伍德将整合分为“系统整合”和“社会整合”两种。系统整合关注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协调,而社会整合更强调个人如何融入社会。卢曼主张用“系统”来分析社会。与早期社会学家强调的共同规则、集体情感不同的是,他是从个人的期望和“要求”出发,他将分析重点放在个人的自我制造和对系统的满足上。哈贝马斯则认为社会整合应该以社会行动者的参与和沟通产生的一致作为前提。吉登斯推崇时空整合理论,认为社会整合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前提,而系统整合主要依赖于行动者和集体之间的互惠。
二、社区文化记忆与规则性整合
从理论资源中可以看出,斯宾塞、杜尔克姆主要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社会整合方式的变化,而帕森斯以及哈贝马斯则侧重从整合机制方面来分析社会整合的方式方法。无论是帕森斯的四个系统还是哈贝马斯的两个层面(社会生活和系统),文化都是与物质相对应的概念,文化整合是与物质利益调节相对应的整合方式。相比利益调节通过利益进行调节的手段,文化整合更多的是利用宗教、道德、伦理、法律等手段,从观念和符号的层面进行调节和规制。
1.观念情感的规制:杜尔克姆秉承“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的研究理念,将社会看作是客观存在的独立实体并且超越个人,其具有的整体性质不同于个人,整体特质也无法在个人身上找到。与此相关联,杜尔克姆将社会层次上的社会事实或者社会现象当作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社会事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关于社会形态学,主要指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人口分布等;另一种关于社会生理学,主要指宗教、法律、道德、风俗、制度等,被杜尔克姆称为“集体意识”。这些“集体意识”在生活中发挥各自功能,对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维持,使人们之间联结成有机整体。作为达成社会团结的纽带,这种社会纽带不是基于理性契约,而是以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为基础,也就是说以“集体意识”为重要基础。通过这种强烈的社会纽带,将个体结合起来,维持着社会成员的联系以及基本的社会秩序,形成所谓的“机械团结”。社会团结是与社会解组相对的概念,通过社会团结强大的纽带作用,可以对抗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结构变化、联系弱化带来的种种分裂或解组问题。而社区文化正是以观念、风俗、制度等社会生理学特质,通过培养集体意识,形成社区记忆,对社区居民进行观念上的规制。
2.符号的规制:符号作为文化的表现,是文化的外在形式。不仅包括物质实体的文化符号,还包括各种文化活动符号。两种符号既不相同,又有内在关联,共同承担社区文化的符号规制作用。(1)作为物质实体的符号。社区文化的物质实体,主要包括社区各类文化建筑、文化活动空间以及文化娱乐设施。其在给社区居民提供观赏性、实用的同时,也在作为社区的文化物质特质,影响着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及认同。尤其是作为社区文化特色的文化景观,其不仅是一种社区文化建筑,更是承载着社区记忆的文化符号,是加深社区居民的历史记忆、促使社区居民历史荣耀感的觉醒,唤起居民包容、互助的文化传统。(2)活动性的文化符号。各种文化不仅有实体符号,同样也有活动性的文化符号。实体符号往往还需要通过活动符号展现并发挥其作用,而通过活动性文化符号的互动与强化,社区实体符号才能更加具有内涵和意义。社区文化活动作为活动性的文化符号,不仅是一种传递与交流的平台,也是社区记忆的重要来源,并且通过互动与沟通,加深了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了解与依赖,对于社区集体意识的培育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社区文化互动与社会参与性整合
无论是社区经济、社区组织、社区服务还是社区文化,说到底都是为了社区居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了社区关系的和谐向善。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社区文化的种种要素只有作用于居民,调动社区成员互动参与,才能发挥作用并且进一步改善。而社区如何通过文化互动实现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需要从内容上、组织上综合考虑。
1.“内容为王”吸引居民。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化建设丰富社区居民精神生活,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培养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社区来说并不陌生,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比比皆是。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依然不尽如人意,呈现参与群体单一、被动型参与等不良局面。积极的参与来源于对活动内容的认同和喜爱,而在参与的过程中又能加深对活动的认同、对组织的认同以及对社区的认同。以社区特色文化为出发点,举办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活动,将文化内容作为重要考量方面,以文化内容吸引居民参与,应是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2.上下齐心,共建共享。社区文化建设如果缺少社区居民的参与,很难实现可续持发展,通过社区文化互动达到社区居民认同、凝聚的目标也难以实现。作为社区的存在主体,社区文化活动首先要依靠社区组织发起并承担组织工作,其掌握了社区各种资源,在文化活动内容和组织上占有优势。其次,需要调动社区居民自发开展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力所能及的文化活动,实现社区居民的互通有无,加深沟通了解。再次,积极发展社区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社区网络平台,将社区文化记忆与文化活动等相关信息及时,尤其是将与居民生活联系密切的安全、养老、养生等讲座信息及时整理报道,通过网上居民与社区组织、居民与居民之间的互动,加强社区居民与街道、居委会的联系,增进居民之间的进一步了解,以达成更深层次的认同。
四、社区文化认同与认同性整合
认同虽然是观念上的概念,但是形成并不是简单的思想教导和观念灌输,认同所依靠的价值观的内化需要各种文化要素共同发挥作用。
1.规则性整合与认同性整合的相互关系。如前文所述,社区文化是一种象征性规制,其依靠以社区传统价值观念、现代价值理念为主的观念规制,和以社区文化符号为主的符号性规制,从内在机理和外在形式双重层面对社区居民进行价值观的影响和内化,从而唤起社区居民的共同情感和记忆,实现社区居民的认同。在此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社区历史记忆。而通过社区历史记忆的规制和影响,在社区居民形成社区认同的过程中,又会对社区观念和符号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或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不断强化社区文化记忆的象征意义和作用。
2.社会参与整合与认同性整合的相互关系。同规则性整合一样,社会参与既是实现社区认同、达到整合状态的必要途径,又是社区认同与否的重要体现。社区文化参与从内容上吸引居民、从形式上组织居民,也是从内到外双重层面上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沟通交流、观念传递,形成共同的活动方式和价值需求。同样,内化的价值观念和社区认同也会对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意愿、参与人数、参与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社区文化; 发展; 环境
中图分类号: D6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126-02
社区文化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以社会双向交流为对象,由广大市民乐于接受、直接参加的社会各阶层、各种力量共同扶持,当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与群众自发进行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融合的群众文化活动。它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具有宣传教育、团结凝聚、愉悦健身、交流传递等多种功能,具有亲民、便民、悦民的特点,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文化”,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体现了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精神。为此,抓好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一、搞好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
党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要求达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资料丰富、居民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设施日益完善外,还包括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生活自然包括参与面最广、受众者最多的社区文化。没有与小康经济相配套的群众文化,小康经济将是脆弱的,或者说索谈无味的。俗话说生活好了才有乐,生活得好需要乐。社区文化最主要的功能是娱乐休闲。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从社区文化中得到快捷、便利、随时愉悦的享受,这既丰富了生活的内容,增加了生活的情趣,又消除疲劳,调剂精神,促进健康,提升了生活质量。
二、搞好社区文化建设,能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体现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体现独有的城市精神,体现基于团结、认同、归属基础上的社区意识,如平等、责任、互助,以及向善、向美、向上。而这一切的表现都是亲切自然的,在群众的“喜闻乐见”中、在“自觉自愿”中,平和自然地渗透于“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的个项活动中。人们在活动中自然的或者是逐渐形成的集体主义、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是硬性灌输、空洞说教难以实现的。在共同的互助的甚至是自发的、健康和谐的集体活动中,文明意识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在相互学习交流与优胜劣太的磨合中,人们言行的文明程度会得到净化与升华。越来越多的人融进了社区文化的队伍,客观上说也就是越来越多的人融进了文明建设的队伍,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自然会提升。
三、搞好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社区建设的总体水平
社区建设的任务很重,内容很多,但说到底一是实现社区自治,二是促进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人的现代化。而这一切关键在于有更多的人关心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在当今社区已不同于过去的居委会靠票、粮票等居民购买生活必须品的票证或直接安排工作吸引居民向其靠拢的情况下,社区文化活动承载了或者说是发挥了其它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组织、发动、吸引”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重要功能。事实上,很多居民正是通过社区文体活动认识社区、了解社区,进而参与社区建设的。人们也正是在社区文体活动中,走出家门,走到一起,在共同的爱好、生活中相识、相知、互敬、互助的。许多社区建设实践都证明:社区文体阵地,特别是近年来各级体育部门用体彩资金为社区安装的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是百姓不花钱受益最多,人气最旺的地方;社区文体队伍往往都是社区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建设和服务的骨干;社区文体活动是百姓参与最多,最受欢迎的活动,而这一切也正是社区建设的内涵要求所在。
应该说,目前社区文化的发展是积极的、健康的,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与百姓需求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不断升华与提高。
近几年,由于各级政府扶持,推进了城市居民社区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如何搞好居民社区的文化建设,这是摆在我们群文工作者面前的新问题。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文明健康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有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社区内成员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和睦家庭、调节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安定祥和,同时也能满足广大市民求知、求美、求健康的需要。居民社区的特点是成员来自四面八方各个工作单位,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共同点是大部分社区成员每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本区。社区居民的平均收入较高,物质生活水平优越,人们都希望文化生活也活跃起来。因此,我们群文工作者要把工作的重点向社区文化建设倾斜。帮助社区建立起自己的群文活动站点:宣传橱窗,宣传引导居民创建文明社区,并在活动中发现培养业余骨干力量,逐步发展社区特色的健身舞、书画、摄影、戏曲、器乐各种队伍。文化艺术教育机构可以和文化馆、群艺馆不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巡回到各个社区进行示范、指导,组织业余骨干学习、培训、交流,以艺术馆与社区文化互动发展的方式营造浓厚的、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影响和推动社区文明建设,从而全面提升市民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明社区,这是我们每一个群文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与职责。在抓社区特色文化中,要注意发挥文艺骨干和民间艺术家的积极性,只有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出来,才有可能发掘出特色文化,一旦发掘出特色文化,要注意特色文化人才的培养,使之形成队伍,扩大影响,形成社区文化的品牌,使社区特色文化成为社区文化和社区知名度的主流文化,更好的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为此,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和和谐社区:
首先,要从铸就城市灵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社区文化的积淀与升华,最终就会汇集成城市文化。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文化城市。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区别其他城市所独有的人文价值,也是城市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所在。也就是说,城市文化发展关系到城市竞争优势的大小、特色的形成、地位的高低,也关系到市民思想眼界的开放和创新活力的保持。且不说世界上许多发达城市,单说我国的大连、杭州等城市除了有先进发达的基础设施外,几乎都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及与众不同的文化风格,我们四平文化底蕴还不够丰富,性格特点也不明显,缺乏吸引人的特点与特色。
1、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那些未达标的办事处社区加大工作力度,按照市创城委提出的“新建一批、收回一批、租赁一批、共享一批、改造一批、置换一批、整合一批”等“七个一批”的建设路子,充分调动各街道的积极性,引导各街道和各社区尽快行动,攻坚破难,推动我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均衡发展。
2、围绕中心,组织开展好各项节庆文化活动。要本着立足基层、服务基层的原则,配合中心工作及重大节庆,组织好全区各部门、各办事处的文艺汇演、艺术节等系列活动;举办好全区书画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好文化下乡,促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全面发展。
3、精心策划,全力打造市色群众文化品牌。要强化品牌意识,打造优秀文化品牌。各办镇要结合实际,抓示范点。在社区文化搞的较好的办镇推出“一条街”、“一个大院”或“一个小区”为亮点,增强品牌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全部推开。形式上可采取开办讲座、实地参观的方法,传授先进文化建设的经验做法,依据文化实践经验,善于总结,推陈出新。
4、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文化事业,逐步解决文化阵地、引进人才外,抓好办事处的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办事处文化站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加培训,调整结构,配备人员,保证基层文化工作有人抓、有人干。
5、进一步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要加大力度,积极推进共享工程的建设。区图书馆建成后,将临时设在区文化馆的市中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迁至区图书馆,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在基层服务站点的建设上,进一步扩大共享工程覆盖面,协调各办事处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和充实基层服务点的设备配置,完善站点服务机制,提高终端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文以广州市为例,介绍了广州创新公共传媒文化服务方式的做法及成效,总结了广州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探讨了公共传媒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作用。指出要以公益性传媒服务为依托,发挥公共传媒在实现维护文化传承、促进民族认同、保障社会民主等方面作用,以增强文化竞争力。
【关键词】
广州市;公共传媒;社区文化;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本文探讨面临机遇的公共传媒服务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作用。
一、先行先试――创新公共传媒文化服务方式
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下称《纲要》),明确把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赋予“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按照构建“数字珠江三角洲”的总体要求,珠江三角洲地区提出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随时随地随需”的珠江三角洲信息网络,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城乡群众能够免费享受各种公益性文化服务。
在数字化时代,媒体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数字化传媒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快了公共服务传媒的数字化进程,以促进公共服务传媒处于技术制高点上,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实施基础文化设施覆盖工程,构建完善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确保城乡群众能够免费享受各种公益性文化服务。到2020年,形成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珠江三角洲地区通过创新公共传媒文化服务方式,建立健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服务体系,并以公益性传媒服务为依托,实现公共传媒在维护文化传承、促进民族认同、保障社会民主等方面作用。广东省提出建设幸福广东,体现在文化上就是为老百姓提供充足的公共文化设施、丰富的文化产品,让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在政府和公共传媒的合力下,通过建立文化广场的形式,定期举办导向性、示范性、制度化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利用基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方式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创新文化服务形式,在全国首创的以“广东流动图书馆”、“广东流动博物馆”和“广东流动演出服务网”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盘活了文化资源,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欠发达地区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展览难等问题,有效地推动了公益性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在推进实施重点文化工程方面,大力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扩大了公共文化资源的服务范围。
二、幸福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第一站
2009年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党的***把文化建设纳入全党和全国战略性、全局性的重点工作,文化工作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二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举措,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三是时逢国庆六十周年大庆,将为群众文化活动搭建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为指导,以文化工作的“三贴近”为原则,以“体现民生、立足繁荣、夯实基础、打造品牌”为工作方针,在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点突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全面实现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三)工作目标
围绕全市和全局的中心工作,全力实现“1234”工作目标,即:完善一个体系、狠抓两个重点、强化两个品牌、实施五大工程。
完善一个体系:即各项群众文化工作和活动的组织开展都要围绕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进行,要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达到布局网络化、活动经常化、设施现代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常态化。
狠抓两个重点:一要狠建设,使我市基层文化设施有明显改观,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物质基础;二要狠抓活动,以全市性重大群众文化活动为引领,区域性特色品牌活动为标志,基层群众普及活动为基础,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强化三个品牌:一是“文化四进社区”活动——作为城市“文化惠民”方式,要充分体现多元性和现代化;二是“欢乐进农家”农村文化系列活动——作为农村“文化惠民”方式,要充分体现地域性和民间化;三是广场文化活动——作为城乡群众欣赏和参与最集中的文化场所,要充分体现参与性和特色化。要在普及深入的基础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和提高,使之真正成为代表我市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较新形式和较高水平的常态文化品牌。
实施四大工程: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一是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经多方努力,该项目已作为市政府为全市办实事的内容之一,新的少儿图书馆面积计划1.35万平方米,将为全市102万少年儿童提供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优质服务的现代化图书馆。
二是各区、县(市)文图两馆建设。要在2-3年内新建的文化馆4个、图书馆、少儿图书馆11个。按照建设标准,15个新建馆总建筑面积达到76,000平方米。
三是乡镇文化中心(站)建设。目前,我市还有102个乡镇至今还没文化设施或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最低300平方米)。2008年,根据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关于扩大内需建设乡镇文化中心的要求,新建或改建48个(2009年6月前完工);2009年计划将完成12个乡镇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其余38个乡镇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将列入2010年建设计划中。
四是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目前,在全市农村1,534个行政村中,建有文化活动室达1,132个,总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还有402个行政村没有文化活动室,我们将按照每个活动室150平方米标准要求,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用两年的时间为这些行政村建设文化活动室。
到2010年底,使我市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达到:每个区、县(市)都有达到国家要求的文化馆、图书馆,乡乡建有标准的综合性的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
2、公共文化服务载体与手段现代化建设工程
一是提前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全市城乡的“全覆盖”。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功能的发挥,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基层网点的确立和完善。
二是推进农村电影放映数字化进程。2009年将在完成年度农村电影放映任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普及数字化放映设备,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及时地看到更多、更新的高质量影片。
三是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自动化、规范化管理。在全市推广和总结和平区图书馆数字化试点经验,启动数字化社区图书分馆的建设进程;同时做好文化部第四次对图书馆的评估定级的迎检工作。认真做好评估前的准备和自评工作,确保市图书馆和五个城区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的标准,争取有条件的郊区、县图书馆进入一级馆的行列。
3、文化惠民工程
在市财政和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主要争取四项文化惠民举措。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免费培训辅导群众文艺骨干一万名;二是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一万场;三是为全市新建行政村文化活动室配置文化娱乐设备;四是继续组织开展好送文化下乡、下基层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五是更加广泛的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确保全年各项文化活动和演出超过两万场,观众达一千万人次。
4、特色文化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工程
在继续组织开展节庆文化活动、“文化四进社区”活动、“欢乐进农家”农村系列文化活动、文化广场活动、企业文化活动等全市性常态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利用我市现有的9个国家级基地、12个省级基地和个60市级基地,挖掘、培育和组织开展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组织开展沈阳地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成果展示。通过一至两年的培育,使全市每个乡镇、街道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活动形式,一半以上的乡镇街道成为市级以上的特色文化活动基地,每个区、县(市)都要成为省以上特色文化活动基地和具有一项国家级的优秀文化活动品牌。
下大力气抓好群众文化活动精品的的培育和创作活动,全方位的开展评比和奖励工作,打造和推出更多的群众文化精品,为迎接2010年文化部“群星奖”的评比奠定基础。
此外,还要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保持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全省的领先态势。在做好资源普查和项目挖掘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传承人保护和活性传承工作;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确保2—3个项目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推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保障措施
为全面完成2009年的工作任务,应采取和完善以下几项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科学性、规范化的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项目管理机制。其中包括活动(工作)项目的确立,承办活动(工作)项目的申请、批准活动(工作)项目的要求标准、具体实施、事后评估、奖惩等基本内容,活动经费由市前划拨改为事后奖励或划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二是建立市、区(县、市)联动运行机制。其中包括承办市级大型活动区县的理由、经费的来源,活动方式、规模、程序,双方的责任、任务分配等。
三是建立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使用管理奖惩机制。其中包括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规模,资金的划拨、使用,设施建成后的人员配备、开放时间、功能利用、奖惩等。
四是建立和完善区、县(市)文化部门的绩效考评机制。其中包括考评内容、方式、时间、标准、奖惩等。
(二)加强人才培养,强化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对区、县(市)、局属有关单位主要领导、主管领导的培训、不断提升文化队伍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管理水平。
二是加强对业务干部队伍的管理,采取多种方式,培养群众文化方面的行家里手、高端人才,完善职称评定晋升的相关办法,业务考核、评比奖惩制度。
三是加强对群众文化骨干队伍的辅导,发挥协会、社团的组织、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 精神文明;和谐社区;构建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一项重大任务。精神文明建设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城市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形势,因此,构建和谐文明社区,首先要研究新形势下的新问题,要从坚持思想教育入手,抓好公德教育,把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做为基础。其次,要积极加强社区制度建设,使社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三是创造一个文明社区的和谐氛围,要把每个社区建设成文明祥和的社区,为职工居民提供一个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良好环境。
一、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
思想建设是一切建设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也不例外。要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就必须从思想教育入手,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我们要根据社区居民的思想状况和普遍规律,从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做起,努力把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和提高群众素质,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做为我们的工作标准和目标。一是要加强政治理论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他们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国家的法律法令,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报告,引导大家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而做出不懈的努力。二是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要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和引导群众,用雷锋精神和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们的先进事迹教育大家,使他们树立无私奉献、爱国家爱民族的高尚情操。使他们树立爱岗敬业,尊重他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三是要通过学习培训、专题辅导、集中讲座等形式,进行政治、法律、计生、环保、科普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不断丰富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和整体素质。四是要通过建立老年大学、居民学校、科普学校等培训机构,形成全民参与、全员服务、全方位、立体式的社区教育体系。五是要积极组织各种主题鲜明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开展评选“街道示范社区”、“星级文明小区”活动、创建“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等活动,组织和动员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参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通过教育改变社区精神面貌。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社区的行为准则
加强社区制度建设是保障社区各方面工作能够落到实处的关键,也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根据社区工作的实际,按照有关社区建设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不断加大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一是要加强领导,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要在上级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要建立精神文明创建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包抓社区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工会、妇委会、团组织以及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工作制度,使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章可依,有据可循。二是要完善会议汇报工作制度。要建立由社区各单位参加的区街两级信息员工作网络,及时收集、分析社区的社情民意,反馈居民的思想动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要根据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社区工作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召开会议进行研究讨论,并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要定期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定期召开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及总结表彰会,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及时的进行总结,不断增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生机和活力。三是要建立健全考核奖惩制度。要结合社区工作特点和社区的发展历史,制定适合本社区的《居民公约》《居民行为准则》《居民道德规范》等制度。同时还要经常性地开展好邻居、好媳妇、模范丈夫等活动。对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要适时的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还要对社区中的不文明行为及时的进行通报和批评,以达到弃恶扬善,宏扬先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