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论文

时间:2022-08-09 01:21:06

导语:在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想象力

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启发式”教学中,它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只有精心设计,提问才有实用价值。要想做到有效提问,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吃透”教材,层层深入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确立教学目标、把握主攻方向,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站在整体的高度设计出一组系统化的提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例如我在讲《卢沟桥的狮子》中设计的一组问题是:1.北京有句歇后语的内容说的是什么?说出了它的什么特点?2.这座桥建于什么时候?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它的长度是多少?这两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3.这座桥上的狮子除了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一特点时共用了几个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概括能力。4.试着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说几个句子,记住一点,要抓住特点。这个问题重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5.这座桥为什么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你怎么评价和它相关的历史事件?这个问题是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设计,使学生在知识、语言、情感、思维等方面都产生了整体的效果。

二、“吃透”学生,面向全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吃透学生是指尊重学生的认知状态和认知过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去教学,让学生在现有认知状态下深化、提升,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在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情况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知,给学生以思维的引导。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形成的学习障碍设计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摸准学生的心理与思维障碍,在出现障碍的地方设置适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引爆学生思维,启动内驱力,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因为看谁的手举得高、举得多,或谁坐得端正、谁在走神而进行奖励性或惩罚性的提问。提问的目的必须明确,针对哪些学生该提什么样的问题、可以提什么样的问题、他能回答什么问题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心里都要非常清楚。例如上文中的《卢沟桥的狮子》:1.北京有句歇后语的内容说的是什么?说出了它的什么特点?2.这座桥的建于什么时候?它的结构式怎样的?它的长度是多少?这两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可以对一些学习有困难、表达有困难的学生提问。也许叫起来发言的学生还是支支吾吾的,往往只能说上一点点,然后针对这些学生存在的问题,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及时“纠错”补充。3.这座桥上的狮子除了多之外,还有什么特点?作者写这一特点时共用了几个句子?使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概括能力。4.试着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说几个句子,记住一点,要抓住特点。这个问题重在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说话能力。这两个问题的提问要从中等生开始,再逐层请中上等学生补充。在课堂中应经常追问:“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和他不一样的请举手。”……这样面向全体,各有侧重,使得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在知识、能力、情感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问题开放,想象丰富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设计指导 方法策略 教学技能

在开展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中,笔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指导策略上,着重解决两个问题:如何设计并确定探究主题?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一、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设计策略

1.与文本对话,开发探究的内容。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以现行的语文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作出创新处理。其关键是要挖掘蕴含于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开发可供学生探究的内容。就阅读教学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在质疑问难处探究。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或语言,或多或少会有疑难迷惑,或者表面看似无疑,但经教师点拨后又发现疑窦丛生。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这些疑惑之处,探究文句之间的联系,揣摩文本字里行间蕴含的意义。

(2)在品味赏析中探究。语文课本中不乏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或用语流畅、文笔精美,或语言朴实、准确自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得体的语词加以揣摩、体味,感悟其精妙,领会其诀窍,丰富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如《荷花》一课写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作者用“冒出来”而不用“钻出来”、“长出来”,在词语的辨析中感受这满池荷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冒”字的生动传神。

2.以学情为依归,确定探究的主题。探究离不开问题,语文探究型课堂教学主要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进而发现产生新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探究的主题,只有那些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才能成为探究的主题。因此,作为探究主题的问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的广度,是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问题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但如果只是在知识的记忆和是非层面上设问,学生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只有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足以激发学生“头脑风暴”的问题,才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极大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

(2)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小学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特征来设置探究领域。超出相应的领域则太难,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还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若低于相应的领域,则容易流于肤浅,冲淡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即使勉强开展了探究性学习,也只能限于低水平的课文阅读与理解,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指导策略

1.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和谐的心理环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保证,是探究的最佳情境。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思维极易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互动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

2.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建构探究的操作平台。问题意识是学生探究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也就没有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更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学生一片探索的空间。最初学生的疑问往往是零散的、浅层次的,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疑工作,帮助学生对疑问归类整理。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给以积极的帮助,引导学生产生新的疑问。

3.强化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探究的渠道。探究本身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它既需要每位学生的独立思考,也需要同学、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而探究的成果则需要通过交流达到互助互补、互激互促,使得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才能逐渐形成共识,或达到成果共享,感受合作共事和分享成果的愉快。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给学生探究的权利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亲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才能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也才能给学生以最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和不断推进,我国的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也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专业群。然而,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究,本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诸如学科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近些年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异军突起,教学改革如日中天;然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还较稚嫩,还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独立的科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针对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如何进行学科定位,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是我们高职美术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重要问题。本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几点思考。

首先高职艺术设计学科定位至关重要。

就从一个学生的求职遭遇说起:两年前,杨明毕业到一家广告公司去求职,先是拿出一大堆证件:毕业证、学位证、广告设计师证等证书摆放在经理面前。经理用手推开证书,淡淡的说:“我不看证书,电脑里有份设计文案,你根据设计要求把它做出来,我就录用你。”这位曾让我引以自豪的“高材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达到企业的要求。经理说:“我公司对面有家设计培训公司,你去学学,再来应聘,那儿学的比较实用。”

杨明的事例比比皆是,毕业生的如此尴尬冷遇深深刺痛了我,我们的教育与市场严重脱节,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就业当中很难派上用场,理应由学校完成的教育,却由企业或公司所代替,企业或公司成了培训基地和人才储备库,我们费时费力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步入社会却是“残疾”,这不能不让我们的高职教育感到汗颜。

痛定思痛,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困境,我们高职艺术教育该如何确定人才规格,该如何进行学科定位,我们该教些什么呢?如果方向错了、基础方法错了,将会误导一代人。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学历教育。那么,艺术设计学科,应本着以“用”为本的原则,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作为落脚点,进行准确定位;目前,有些高职基础课程缺乏实用性,专业课程设置也有许多重叠和交叉的现象,课时的比例也欠佳。社会在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促使专业领域和设计观念不断拓展和更新,我们怎么能按部就班地酿制陈年老酒?必须与时俱进。

课程体系与职场跟进的路还很长,要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打破原有模式,构建一个贴近经济、贴近岗位、符合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实际、助推职场驱动的课程体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深入探究。这是我们的期待,更是我们的责任,而且任重道远!

其次,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必须变革。

高职教育要跟紧职场需求,本着以“用”为本的培养目标,不仅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要改革,而且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本人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实践:

(1)变革课堂,组织教学别开生面。课前师生互动,进行肢体及呼吸训练、调动学生注意力。高职生基础差,求知欲望低,学习倦怠;激发其浓郁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保证。为此,我采用包豪斯教学方式,课堂上利用肢体及感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每次上课从松弛、呼吸和集中精力的身体训练开始。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深深呼吸,然后用手指在空中画出一个几何形体,再然后依次分割,并产生想象。这种为了集中精力而做的身体训练,可以使学生手指、手腕、胳膊乃至整个身心做好绘画准备。经过长时期的肢体及呼吸训练,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感受到了其中的意味,就能兴致勃勃地进入到课堂设计学习之中。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从具象到抽象让学生展开联想,比如让学生用嘴模拟风的呼啸,老虎咆哮、脱缰野马的嘶鸣,赋予情感和动感的想象。这样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体验到了动感,感受到了韵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而且学生的设计作品更生动、更具有生命力。

(2)把人文情感渗透到美术设计技能技巧教学中。美术设计不单单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学习。学生技能的获得更多的是要靠老师的言传身教,通过教师示范,敞开心扉,以画说画,从而激活学生的潜质,学生可以获得多种感官刺激。把人文情感渗透到美术技能技巧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设计技能、技巧,而且要引入相应的文化知识理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领悟理解,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艺术创造能力。

(3)在设计创作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像“文如其人”一样,“画亦如其人”;同样的事物,表现不一;有的典雅,有的粗犷;有的灰暗,有的热烈;有的重色彩,有的重造型。在绘画设计创作中要根据学生的天赋及个性进行引导,实施不同的方位创作训练。在设计色彩创作中善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不但有利于激发其创作欲望,而且有益于扬长避短,避免雷同,形成创作风格。要使学生具有艺术表现的主动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觉力,教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对象,把握对象,发现美和表现美。艺术表现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视觉媒介传达感情的过程,艺术的发生需要有观察对象时产生的某种感触,学生通过色彩和线条把这种感触尽情地表现出来,从而赋予作品以生命的活力。

(4)运用“产学结合”法,加强实践性教学。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就业,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必须与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走高校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产业化道路,将教学与应用、艺术设计和企业生产完全融合为一体,教学直接为应用和生产服务等,建立“学用结合、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的教学模式。反复进行“实战演练”,培学生掌握过硬的设计技能。

高职教育伴随市场需求在迅猛发展,坚持以“用”为本,开辟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新路子,实现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探究的问题还很多;但因篇幅受限,本人认识受限,只是谈了关于学科定位、教法运用几个简单的构思框架,就算抛砖引玉吧;至于其他,诸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还有待于我们去深入探寻研究,并亟待于我们去努力解决。

参考文献:

1、谭浩强,对高职教学和教材的思考,中华读书报,2003

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课题“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实施学案教学的设计研究”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数据论证了该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方法更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教案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沦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学案则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能力、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指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完成学习任务所使用的学习方案。

体育教学是以各个体育项目作为其基本内容和载体的,教师在上课时逐步地把教学内容及其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但是由于受体育课所处室外环境的干扰、学生个体之问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无法很快地领会到教学内容的关键点,在实际练习阶段时往往浮于形式而没有切中要领,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效果。学案的参与和实施,实际上是在教师——教学内容——学生三者之间架起了双向沟通的桥梁,其指导思想也符合新课标和新细要的目标指向。从教案到学案的没汁变革,必须把重心由考虑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上来,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洛阳师范学院2005级物理系、数学系、中文系、外语系8个班级的学生,总共342人,其中男生192人,以篮球为教学内容;女生150人,以太极拳为教学内容。将上述8个班按I然班分成实验组(172人)和对照组(170人)。实验前对二组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身高、智力、身体素质等)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调查与测试。结果表明,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符合实验研究工作的要求。

1.2研究方法

1.2.1教学实验法实验组4个班采用学案教学的方式授课,对照组4个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并尽可能保证两组的授课时数、场地器材、测试标准、任课教师等条件相同。在实验进程中,进行一系列追踪调查、对比统计,并做出综述性分析,同时收集实验学生和教师等各方面的意见,及时修正操作程序中不完善的地方。

1.2.2问卷调查法在学期末进行。以林克特态度量表(LindertScale)的形式,没计在体育课学案教学与传统体育课教学两种方式中,大学生的上课兴趣、学习效果、受欢迎程度等问题的问卷,其信度检验结果为R=0.85,问卷具有较高可靠性。共发放问卷342份,回收有效问卷329份,回收率96.2%。

1.2.3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根据需要参阅了社会学、体育管理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等专业书籍。

2结果与分析

2.1身体素质与学习成绩的对比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通过测试和统计学分析,从表1中我们看到,实验组的各项成绩都明显好于对照组,其差异程度部很显著(p<0.01).学案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这一教学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在课前预先对学案的内容进行了研究或练习,使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有较强的目的性,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较高,练习的密度、运动量和强度加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2.2其它方面的综合分析

除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之外,我们同时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两组学生在教学方式等全部七项指标(表2)中的态度或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持肯定态度的人数和百分比显著多于对照组学生。如:对体育“非常爱好”的学生,实验组有123人,占71.8%,对照组只有54人,占31.5%;运动能力“明显提高”的,实验组有32人,占l8.5%,对照组有8人,占4.6%。

为什么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儿个原因:

2.2.1学案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了其心理需求实验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练习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热情和良好的学习态度。调查表明:实验组学生自我评价学习积极的有151人,占87.5%,而对照组只有92人,占54.4%。实验组学生过去的“要你学”到“我要学”,“要你练”到“我要练”这样体育课就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而是一种自觉的追求,进而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发生转变,逐渐成为体育爱好者。在对学生体育态度的调查中,实验组学生表示非常爱好和比较爱好的有178人,占86.4%,而对照组只有88人,占51.4%对照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同的学习内容,而他们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参差不齐,对学习的期望值不同,兴趣不同,造成“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很难解决。课堂上管得太死,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山此使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抱有应付考试、应付考勤的心态,从而成为一种负担,造成他们对体育的认识、学习目的产生偏差,甚至许多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体育课。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实验组学生体育课以增进健康和娱乐为目的的有146人,占85.1%,对照组有48人,占27.9%。体育课为应付考试、应付考勤的学生,实验组有8人,占4.5%,对照组有106人,占48.3%,差异非常明显。

2.2.2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学案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真正体现其主体性。而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不管喜欢与否,围绕教师转,成为承纳课程知识的容器。在学案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组织练习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从教师指导中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更好地进行练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多方法、多途经地引导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勤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第二,营造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三,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的快乐;第四,充分考虑安全因素,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教学正常进行。

2.2.3学案教学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学案教学是以学生个人的实际需求为主,学习目标的指向非常明确。体育教师是以平等的人格与学生交流,从教学过程的命令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对话,分析并确定学生的体育技能需求,为其提供助和指导。这样,师生交流更加融洽.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向教师请教问题。同时,学案教学的课堂管理更具弹性,没有条条框框来束缚学生,更没有军事化的队列队形、组织教法,学生可以尽情释放体育运动的激情。因此,学案教学明显受到了学生的喜欢。调查两组学生对各自教学方式的态度比较,实验组有157人表示喜欢,占91.3%,对照组只有34人喜欢,占19.9%。实验组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技术、技能水平提高一步,“比、学、赶、帮、超”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2.2.4学案教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对照组采用)以考试成绩为主要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单一,偏重于对学生体能、技术、技能的考核,用统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思想道德、意志品质关注很少。这种评价方法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案教学评价体系(实验组采用)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思想品质、运动技能等的综合评价。对于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学案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促进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他们可以通过出勤与表现,对体育的参与和理论考试方面的良好表现,弥补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足。同时,运动技能提高的幅度也作为评价指标之一。而对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学案教学无疑放松了他们的手脚,可以按照更高标准要求自己进行学习,有利于其向更高层次发展。调查表明:实验组学生有153人喜欢新的评价体系.占89.2%,而对照组对传统浮价体系表示喜欢的为49人,占28.7%,说明学案教学的评价体系更趋于合理和人性化。

3结语

(1)学案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体系上进行了更新,该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2)学案教学有效地把握住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心理动因,满足了学生的需求,通过学生的内化反应转变成主体内心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潜能,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形成良好课堂气氛。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问题;质量提升;对策

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必须根据小学教育教学一线的实际需求来培养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功,为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明确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的需要。为了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提出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意见”。可见实践教学在师范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重新审视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通过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改进实践教学,促进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调查

为了解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本研究对福建省师范院校中有开设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取现场发放和网上在线填写等形式,获取问卷276份,其中有效问卷258份,有效问卷达到93.48%。调查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到实践教学重要

但实践能力弱师范生对问卷里“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否重要”这一问题的回答,237人选择“很重要”,占91.86%;12人选择“一般”,占4.65%;9人选择“不重要”,占3.49%。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师范生清楚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对教育实践基地的小学校长及一线教师的访谈,多数校长和教师的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当前师范生实践能力比较薄弱,绝大多数被访者提到“要给师范生多一些实践锻炼的机会,少一些空话套话”“要加强基本功训练”“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等。调查结果表明,五年制全科型小学教育的培养要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

(二)实践课程学时安排不足且内容单一

师范生对问卷里“实践教学课时是否足够?”这一问题的回答,240人选择了“否”,占93.02%。对“你认为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是否丰富?”222人选择了“否”,占86.05%。数据表明,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实践课程的比例偏少,课时不足,内容单一。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要适当增加,给师范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师范生访谈可以了解到,大多数师范生认为一些课程理论性太强,与小学教育实际联系不紧密。与小学教育专业任课教师访谈时,很多教师提到一些课程脱离当前基础教育实际,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同时还要将理论教学与小学教学紧密结合,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相关课程,使师范生能更好胜任小学一线教育教学工作。

(三)学生教学实习时间短课时严重不足

师范生对“将教育见习实习贯穿五年全学程,每个学期都安排一定的时间到小学见习实习”这个问题的看法如下:“赞成”的225人,占87.21%;“无所谓”的21人,占8.14%;“反对”的12人,占4.65%。可以看出,多数师范生认为要将教育实习贯穿五年全学程。对第四年下学期为期4周的集中实习调查表明,师范生认为实习课堂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很多师范生实习期间只上4-6节课,个别师范生才上2节课。对小学实习实践基地的调查和访谈情况表明,师范生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但课堂调控能力比较差,应变能力不强,缺乏教学机智。

(四)师范生教学技能总体水平不高

教学技能是师范生从教的核心技能,是从教的基本条件。通过对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教学反思四个项目的教学技能展开调查,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总体水平不高。不可否认,师范生“三字一画(话)”的基本功还是比较扎实,说明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对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基本功的训练还是比较重视。但是,大部分师范生在实习时备课只“备教材”不“备学生”,上课时只“顾教案”不“顾学生”,只是把教案中设计的几个环节“读”完而已,无法充分利用自身情况、小学生实际情况、课堂气氛等自然生成的课程资源就地取材,一旦小学生出现异议,就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与实践基地一线教师访谈时,许多教师指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薄弱,无法将所学理论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学生教学技能训练,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二、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计划对实践教学的课时量、课程内容、课程设置形式等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培养目标中,实践教学的预期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案过于宽泛,不够具体,导致实践教学方向不明,随意性较强,形式化现象严重。再次在对实践教学理解上存在分歧,有些人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教学基本功训练,有些人则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教育实习。事实上,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包含了各种从教的基本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等。目前遗憾的是实践教学所包含的这几个部分都是单独开设,缺乏逻辑性、系统性,没有整体规划。由于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零散杂乱,各部分不能有机整合起来,造成无法发挥实践教学应有的整体效果。

(二)实践教学与实践基地实训脱节

实践教学与小学实践基地脱节的问题十分突出,学校平时很少与实践基地联系,缺乏双边互动,沟通交流严重不足。师范院校一般在需要见习、实习时才联系实践基地小学,根据院校单方的计划需要安排见习或实习活动,致使实践基地的小学产生反感和抵触心理,很多基地小学被动签订实践基地协议,被动接纳实习生,缺乏积极主动配合,使得师范生的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在见习或实习过程中,很多小学校长和教师担心师范生缺乏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打乱正常的教学和管理秩序,影响小学生的正常学习进度,产生不大愿意配合的情况。另外,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偏大,指导师范生实习增加额外负担。一些家长认为师范生经验不足,课上不好,也管理不好班级,影响孩子学习,就会到小学提不满的意见。这些都是缺乏与实践基地常态化的联系,师范生很少到小学进行各项实践锻炼造成的后果。

(三)教师对实践教学缺乏指导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的很多任课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缺乏亲身体验。调查表明,很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对小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小学生心理特点、规律不是太了解;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不熟悉;对小学教材和教学方法鲜有研究。教师的教学过于理论化、教条化,脱离小学教育实际,难以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进行有效指导。此外,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工作量过大,既忙于教学又忙于科研,安排指导的师范生数量过多,一位教师往往要指导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师范生,不可能进行个性化、全方位的指导,只能以集中的形式对师范生进行一些纲要性的点拨,无法做到具体、深入。再加上工作量计算不合理,指导教师的工作得不到肯定,降低了积极性,导致在具体的见习或实习指导中,教师一般以完成任务为主,并没有真正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师范生教学实践的效果。实践基地校的小学教师指导工作热情不高,有的小学教师只是让师范生帮忙批作业、改试卷、管理学生自习,并没有对师范生进行教学实践方面的认真指导。

学校和系没有形成对指导教师的完善监督体系,指导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监管到位。实践教学一般是在实训室或小学实践基地开展,学校往往缺乏对指导教师的监督和评估,指导教师没有到场,或者有到场但没有进行指导,院校都很难把控。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估体系,制定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既简单又没有严格执行。有的师范生经常不去见习或实习,不去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抄袭网上资料应付了事,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很多师范生并没有真正到小学实习,而是呆在家里复习考教师资格证、考编制,或者攻读专升本的课程,实习成绩鉴定托关系找小学签字、盖章,师范生的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提升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树立全程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教学

五年规划首先要树立全程实践理念。实践教学各要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综合体系,构成统一的整体。在全面梳理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所包含的教学基本技能实训、毕业论文撰写、社会实践等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需要经过论证,制定实践教学五年规划,明确五年实践教学的目标、原则、内容、指导方法、时间安排以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学校要与小学实践基地共同讨论,编制《五年制全科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指南》,让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师范生都清楚地了解五年实践教学的具体项目,时间安排,及考核评价标准等,引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不仅要培养师范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做到与理论教学双向互动、共同跟进、交叉上升的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相融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提升理论,两者共同构成整个课程体系。其次,实践教学重在实践力度上。实践知识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两次短期的实践就能获得。因此,在时间安排上,要将实践教学贯穿在小学教育五年学程中。在全程实践理念的指导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保证实践教学时数。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浓缩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丰富实践类课程,增设教育调查、模拟教学等实践课程。把实践教学有序、系统地贯穿于全学程,使师范生从感知性见习———逐步熟悉性见习———比较熟悉性见习———模拟教学———集中实习———顶岗实习,五年从不间断。这样可以让师范生置身于小学真实的教学情境,感受教育情境的真实、丰富和不确定性,观察、思考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全程体验小学教师的角色。

(二)建立校校合作关系,与实践基地常态化对接

高校要与小学实践基地建立校校合作关系。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相对较高,而小学教师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两者可以互补。小学教育专业要办出专业特色离不开小学教学实践;而小学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先进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深入小学实践基地校,可以参与课程开发,参加学校管理,与小学教师共同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这是高校教师教育研究的动力源泉,而小学的教育实践也是检验教育研究成果的标准。与实践基地一体化的教育科研合作关系,减少了小学教育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问题,为师范生提供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机会。师范生到实践基地小学参加教学实践,在本专业教师和小学教师双重指导下,学习教学设计、说课、评课,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成绩评定、班级管理工作等方面受到锻炼,快速成长。此外,将丰富的学术资源向小学开放,邀请实践基地小学教师参加师范院校的科研活动,利用学术资源优势,为实践基地小学教师接受前沿教育思想,以及培养专家型小学教师创造条件。学校与小学实践基地的校校合作、彼此帮扶、共同提高,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深入小学教学一线,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师资

实践教学离不开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首先,应倡导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亲临小学,充分了解小学实际,才能懂得如何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要定期到小学听课、兼课,深入教学第一线,把教育理论与小学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反思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还要经常深入小学调研,努力把科研与小学实际紧密结合,提升研究的现实意义。其次,聘请小学优秀教师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兼职指导教师。优秀小学教师给师范生上课,能让学生把所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能力,同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再次,充分利用师范院校“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的校内资源,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小学骨干教师形成合作共同体,共享资源,面对面学习、交流,既能感受小学一线骨干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能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小学骨干教师也能在专业教师前沿理论指引下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全程监控实践教学过程

学校要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成立教学评价机构,全程跟踪实践教学,组织专家设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实施细则,定期开展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教务处要牵头成立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由系部领导、学科带头人及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等组成,宏观指导、调控实践教学,实施考评工作。各系部负责做好实践教学的常规管理,协调校内外组织联络工作,使实践教学计划落到实处。同时配合教务处搞好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工作。要有效监控和指导实践教学活动,学校需要颁发实践教学的一系列过程性文件,如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和实践教学质量考核等。还要制定规范实践教学工作的制度,如实训室工作制度、教育见习、实习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工作条例等;编制实施实践教学的配套资料,如实习报告、教学技能训练手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社会实践手册等。每次实践教学活动的资料都应按要求认真完成,归类建档,统一管理保存,从规章体系上保证实践教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并严格执行、全程监管,才能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正常运作,使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落到实处。

实践教学要成立以专家和老教师为主的教学督导组,定期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督查,促进督导工作顺利开展。专业教研室负责详细了解、检查和掌握实践教学进展情况,保证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建立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制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实践基地小学、师范生、督导教师、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总结经验,及时反思,以提升后续实践教学的质量。这样的监控、指导、反馈才能确保实践教学活动在改进中不断提高、在动态中不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英.高职初等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刘庆华.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5).

[3]范丹红,严文清.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

[4]孙宝源,郭海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概念与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5).

第6篇

近年来,由于教育科研政策的推动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得到较好激发,中小学教育科研已从“精英化”“以骨干为主”逐渐向“群众性”“普及性”转变。教育科研也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小学教师通过“申报教育科研课题”“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组织或参与专题研讨”“提炼和发表成果”“转化和应用成果”等形式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基础上,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科研成果。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主要指中小学教师应用教育科研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选取某一特定的教育教学问题或研究主题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活动,并形成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成果。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产出、成熟和价值体现一般需要经过“研究与实践”“提炼与表述”和“转化与应用”等三个主要阶段。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阶段显得无从下手、力不从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科研成果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因此,本文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现象、特点以及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水平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能对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有所启发。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主要特点

一是教育科研成果过程性资料丰富。教育科研成果过程性资料主要指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过程性、阶段性的资料。教育科研成果的过程性资料是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获得的事实依据、重要源泉和有力支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过程性资料主要包括文献分析类、问卷调查类、观察类、访谈类、研究对象案例类、活动记录类等,也包括与研究和实践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学生作业、学生成绩、学生成长档案等方面的资料。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普遍比较注重保存和整理过程性的资料。

二是教育科研成果表达形式多样化。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可分为文本性成果、制度性成果、成长性(或实践性)成果和技术性成果四大类。文本性成果主要指论文、著作、课程资源、研究报告、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方面的成果;制度性成果主要指学校教育管理、教学管理、学科组管理、班级管理、科研管理以及研究共同体等方面相关制度的建立和机制形成的成果;成长性(或实践性)成果主要指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成果;技术性成果主要指教育教学软件、电子资源库、音像产品以及专利技术等。由于教师科研水平评价的需要以及扩大研究成果影响力的需要,中小学教师逐步提高了成果公开发表的意识,在形成教育科研文本性成果尤其是科研论文、研究报告等方面的成果后,一般会积极争取在报刊、文集上公开发表。

三是教育科研成果个性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小学教师形成的教育科研成果大多是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反思和升华,并主要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解决实践问题、探索教学策略、建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案等方面形成教育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既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也与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实践能力密切相关,教育科研成果具有较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学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探索、教育科研成果申报、成果公开发表等方面都需要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提炼与表述。教育科研成果“提炼”是指对教育科研过程中的零散的、个别的、复杂的研究素材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以获取具有一般性或特殊性的规律和结论。教育科研成果“表述”是指对教育科研过程中获得的规律和结论用恰当的载体和方式进行有效呈现,以便交流和推广。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环节,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有不少在实践中被认为是好的教育理念、工作经验、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成果却因为提炼与表述得不够科学、规范、准确、新颖,而在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活动中落选,这是甚为遗憾的。目前,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主要问题如下:

1.过程性研究资料归纳分析不到位

中小学教师在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过程性资料的整理归纳分析中“不到位”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研究主线的引领,没有围绕“研究问题以及推动问题的解决”这一条主线来对研究过程性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以致归纳分析不能紧扣主题,较为零散和杂乱。另一方面是在众多研究过程性素材中,教师缺乏对研究素材价值性和相关性的正确判断,也缺乏对研究素材的取舍能力。个别教师在整理研究素材时,容易把其他与研究问题价值性和相关性较低或离主题较远的素材也纳入分析范围,从而使得出的研究成果及结论与主题不对应。

2.成果及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性欠缺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性欠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行为中依托的理论理念、方法技术在研究成果及结论的分析过程中找不到相关踪迹,其研究成果及结论的获得过程缺乏合理性的过渡分析和说明。二是部分研究成果及结论在用图形或表格呈现时,各组成要素及其诠释缺乏逻辑性。部分教师比较喜欢用程序图、框架图、关系图等形式来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指标体系等方面的成果进行简化,但这些图表往往经不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推敲和分析。三是研究报告类的成果中“问题———理论———概念———目标———内容———思路———方法——过程—结论—成果”之间的对应性和一致性不明显,个别教师容易在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的分析中偏离原有研究问题。

3.成果及结论缺乏关键性事实资料的支撑

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要有充足的事实及数据资料来支撑。这一要求也是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成果奖评选和鉴定的主要指标之一。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得出的结论大多数是基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不重视提供事实性资料及相关数据予以支撑。有的教师在问卷调查中只提供简单的数量统计数据而没有深入分析;有的教师在验证学生得到认知发展时只提供学生成绩的变化表,这显然是不够的;有的教师为迎合研究成果和结论的获得及其正确性,擅自修改、杜撰相关研究数据,这也应引起重视。

4.成果表述形式的规范性不够

中小学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育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权威专家的肯定和认可,也希望自己的科研论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等方面的成果能在期刊、报纸上公开发表。但很多教师未必都能如愿。其中,成果表达形式的不规范是主要原因之一。科研论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等都有自身的写作规范,但个别教师不重视,不遵守相关要求,随意改变文本结构以及表述的顺序和形式,追求个性,这也就难以获得报刊编辑部教师的关注。其他如参考文献各要素及信息不齐全,引用他人观点成果不注释、行文结构排版不合理等问题在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类成果中仍较为常见。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能力的对策

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对推动学校创新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是评价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能力也影响着教育科研成果的质量及其影响力。目前,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能力已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发展中需要重点破解的瓶颈问题。因此,无论是作为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中小学校还是中小学教师个体,都应重视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而要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也需要教育科研主管部门、中小学校以及中小学教师个体的共同努力。

1.教育科研主管部门方面

(1)开展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专题培训。近年来,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已着手开展教育科研系列培训,较好地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和实践水平。其中,在培训课程中也安排了“教育科研学术规范”“教育科研成果表达”“教育科研论文写作”“课题研究报告撰写”等专题培训。但这些专题培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一般性的、常规性的知识介绍偏多,实际操作能力指导类培训偏少;二是涉及教育科研领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本表达能力等专题较少,很少能深入具体案例进行细致的指导,以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能力整体提高较为缓慢,效果不明显。因此,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重点设计和开发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理论类和实践类专题培训课程,并以实践指导类为主,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实际能力。

(2)加强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方面的指导效果。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在建立教育科研成果发掘、培育、指导、转化、推广和应用系列工作机制时,要把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专题指导作为工作要求之一,并强化实际指导效果。由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牵头的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活动主要以教学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课题研究成果提炼与表述指导以及科研论文和著作类成果提炼指导为主要形式,主要以跟踪辅导式实践指导为主。

(3)构建教育科研成果交流学习平台。教育科研主管部门要建立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和评审规范,并在教育科研专题网站中建立教育科研成果推介栏目,及时推广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也为教师之间在教育科研成果提炼方面相互学习、借鉴和参考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2.中小学校方面

(1)及时为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专题指导活动提供支持。中小学校要制定相应制度或办法,支持教师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过程中与同行及教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指导关系。同时,学校主管领导要及时发现教师产出教育科研成果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多渠道寻求专业力量的指导。

(2)建立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分享研讨平台。学校主管部门要在学校层面、学科层面、年级组层面、课题组建立多种形式的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研讨平台,让教师在相互交流、学习和研讨中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也有助于发现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中的不足,及时修改完善。

3.中小学教师方面

(1)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提炼与表述。中小学教师要加强对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与表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要把成果的“提炼与表述”作为对研究问题的二次研究,深化对研究问题的认识,在实践检验中反思不足,以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成果及结论。

(2)加强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成果各种文本表达形式如科研论文、著作、课程、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研究报告的主要结构和具体要求;并重点结合教育科研领域学习综合分析方法、逻辑思维分析方法、写作方法与技巧等。

(3)遵守教育科研规律和学术规范。在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探索和教育科研成果提炼中要尊重研究素材,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如借鉴或引用他人观点和成果的需要注明。

(4)围绕研究主线分析研究素材。要以研究主题及相关问题为核心,明确提炼与表述的目标和形式,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采取策略———解决问题的效果”对研究素材进行归纳分析,甄别研究素材,舍去价值性和相关性较低的素材。

(5)为研究结论和成果提供充分的事实及数据支持。中小学教师在形成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时,要深入思考成果及结论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价值性,争取提供多方面的事实性资料和数据予以支撑。

(6)规范表达科研成果和研究结论。中小学教师在提炼教育科研成果和研究结论的全过程,都要用心思考教育科研成果及结论的主要名称、各主要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教育科研成果及研究结论在规范表达的基础上,也要体现一定的创新性。

第7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xx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xx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着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着《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开发软件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着,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着,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xx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xx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着《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着,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着,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着,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xx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着,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xx年(新加坡)、20xx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xx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xx年

第8篇

本学期,我处在教育局、湖岭教育学区、校长室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的各职能处室的支持和配合下,根据农村学校实际,以巩固“教学规范达标”成果为载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强化教学管理与评估,深化教育教研活动,改善素养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1、严格执行文件精神,全面落实课程计划。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严格按省颁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积极创造条件落实课程计划,围绕“有效教学”这个核心,突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两大重点。

2、深化教育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抓好常态教研活动。按照学区统一时间,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各个学科的教研组活动30期次:语文13次,数学11次,综合6次;其中蔡修伟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参与学区教研活动,并获得好评。进一步深化集体备课,为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质量添砖加瓦。

3、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提倡关注教学常规的六个环节:计划、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及批改、质量测评、参加规范活动。在开学初制定了《湖岭镇第二小学教育教学常规考核评估细则(试行)》,本学期进行四次检查,目的是强化措施,落实管理,每次检查后都以三大科组为单位对检查情况及时反馈,使教与学协调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4、继续做好新教师培养培训。

5、继续深化2011年校本培训。

开展了二期教师阅读教育教学名著活动;举行二期校本培训活动:《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师德与师爱》;举办二期教学技能培训活动:《小学作业批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教师开设博客率达40%。

6、教科研成果有目共睹。

(1)、组织王芳、薛庚、叶品千、陈培培等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参与学区、市级评比,共计推荐9篇论文。其中市级二等奖3篇、三等奖3篇,学区三等奖3篇。

(2)、组织谢银雪、薛庚等老师参加瑞安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教育装备论文评比活动,其中谢银雪、薛庚获市三等奖。

(3)、组织谢银雪、薛庚、王育棉老师参加市协作命题比赛活动,获市三等奖。

(4)、组织谢银雪、薛庚、郑青青老师参加学区青年教师技能大赛,其中谢银雪老师获三等奖。

(5)、组织李飞琴、卓继义等老师参加湖岭教育学区中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批改评语比赛活动,其中蔡修伟获二等奖,卓继义、李飞琴、谢银雪获三等奖。

(6)、王芳老师参加学区音乐教学设计评比活动,获一等奖。

(7)、组织蔡修伟、郑青青、潘光翠等教师参加瑞安市第十三届教师制作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活动。

7、学生竞赛活动有声有色。

(1)、吴华华同学参加学区小学生英语口语比赛,获二等奖。

(2)、组织学生参加学区《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弟子规》知识竞赛,获三等奖。

(3)、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小学作文大赛。

(4)、组织二、四年级学生参加温州市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竞赛。

本学期我们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采取了一些重要举措,但是与上级的要求相比,我们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1、每个教学班人数较多,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比重大,班主任工作量大,管理难度强,辅导后进生工作有时力不从心,力度欠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9篇

另一部分主讲教师,把本科运动技能教学内容“三大球”重新给一线骨干教师上一遍,甚至把本科阶段的科研方法、体能测试统计、训练方法与论文的写作重新给一线体育老师讲一遍,讲课的内容陈旧,没有一线体育教师想学的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及如何选择教学内容的方法,一线教师们也感到诧异,不知道是培训教学技能,还是培训运动技能?关键是那些讲座内容大都是大学的专业课程,如:怎样进行体育科研,国内外体育课程改革趋势,或者是课改的理念,大都是照本宣科,案例陈旧。

部分地区培训效果欠佳的另一个原因是,由教授定内容,请一些有一定职务的“圈里人”讲课,不管他是否对中小学课程标准有研究,这样,既浪费了财政拨款,又浪费了教师的时间。这是造成培训内容不符合一线体育教师需要、没有学到急需和想学内容的主要原因。难怪一些教师调侃“从未有过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的人在告诉中小学教师怎样做好教师”的现象,让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解决的办法是各级培训参照“国培课程标准”的程序选择培训内容、专家,规范培训工作,保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偏离方向。具体做法:

第一,一线体育教师喜欢实际案例、解题式的讲解,起点要低,要贴近中小学,深入浅出的教学计划才能引起体育教师的共鸣;案例实在、鲜活,有说服力,讲的内容能引起体育教师的思考,通过提供给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实例分析,让体育教师参与进来,一起动手,交给一线体育教师解决问题的钥匙,给一线体育教师提供生动、完整的设计案例供参考、借鉴,让参加培训的老师明白,其实把2011版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落实在教学中并不难。

第二,一个好的专家要把难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可以操作的、一线体育教师可以使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才能受到一线体育教师的欢迎,而不受欢迎的专家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云里雾里讲理论,讲趋势,讲一大堆大学的课程,居高临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没有在中小学工作的经历,他们只能讲这些东西。

第三,一线体育教师工作具有实践性,如果培训内容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培训者坐而论道,甚至攻击课程标准,培训内容严重脱离参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使参加培训的教师不知如何操作,不知道该相信谁。要尊重一线体育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作为成人,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参培过程中关注为什么学、怎样学和学习效果如何,喜欢把新知识与旧经验做比较,并依据经验加以判断。受欢迎的培训者往往遵循成人的学习规律,尊重一线体育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将教师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采用案例设计、剖析等多种方式,鼓励他们共同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培训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