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4 23:25:44
导语:在创新创业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指导学生怎样创办企业,以及培养学生在创办企业时必备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其中存在着几个误区:
(1)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
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通常是对政策与形式的分析,对创业中最重要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2)创新创业教育只针对那些想开公司的学生。
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一般都是以讲座、规划大赛和社团的形式展开的,参加的也一直是一批对创业非常有热情的学生。但真正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只有极少数人的参加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育效果并不乐观。
(3)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学生怎么赚钱,与他的专业背景无关。
在我国,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校级公选课,统一进行授课,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讲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缺乏针对性,没有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不明所以,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在以后也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对学生起到作用,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大学生一般都是以自己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始的创业之路,在需要人才的社会,大学生也深深认识到专业知识才可以帮助自己发展事业,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创业的成功。所以将专业教育作为基础,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趋势。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现有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
(1)培养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重要衔接作用的是教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的知识都来源于教师,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也会认真对待并及时完成。然而由于很多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认同感,使得本专业学生也对此了解不多,只有商学院、管理学院等商务应用性较强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所以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相结合,找到两者切合点,适当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对待。
(2)建立培养人才新方案。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兴课程,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感觉陌生,在学校的根基比较薄弱,不易得到关注。因此,要及时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规章制度,设立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倾斜的新育人方案。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创新性不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机械专业的课程包括机械制造、机械绘图、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模具制造、数控车床、PLC编程等,这些课程都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如果单纯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只能盲目地学习书本中的理论,而不能融入先进的案例,就会使学生的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逐步下降。而目前很多机械专业教师依然采用这种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未能够结合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增加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出现严重的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操作间的脱节情况,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实践性目前很多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盲目追求理论分数高低,最终不能用其所学理论去指导实践的情况,更无从谈及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因此,作为一项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主的课程,应当加大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比重,改变传统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发展创新教育,为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条件。“工学结合”教学策略与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部分高校依然墨守成规,忽视教学改革在校园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未能够与企业及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对机械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与实习实训的重视程度较低,让学生不能够在实践实习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从而激发起创新灵感。
2机械专业创新教育相关意见
培养适合当今企业及社会需要的机械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一方面要求高校教育能够充分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教育能够与人才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与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机械专业人才。针对于此,笔者对机械专业教育创新提出几点意见。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机械专业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实践是其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环节,要求高校教育能够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所以,在机械专业教育创新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根据社会需要制订学习计划,优化课程设计、课外实践与实习活动安排,彰显出机械专业本身的特色,真正做到机械专业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的结合,从而在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创新思想,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当中已经是未来教育不可逆转的重要趋势。因此,在高校机械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将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渗透到教学当中,改变传统教学中受时间与地域限制的弊端,并以此来弥补实践资源不足对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可以在机械专业教学中增加计算机技术,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形成数控机床编程仿真系统,通过计算机模拟数控机床的控制、操作、编程、加工与故障的检测等,为学生提供一种亲临现场的感受,增强学生实践操作的直观感受力。二是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式,进行CAI工程制造教学,将教学过程化繁为简,通过图形、影视的方式来表现微观组织、结构变化等,同时还有效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为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学习兴趣等带来有益帮助。三是可以在机械教育专业教学中加入光盘教学。为加深学生对机械设备的直观形象认识,可以购买关于现代化制造企业先进的加工设备的使用过程和设备管理的光盘,让学生真实了解设备的应用与维护,对设备本身形成强烈的直观感受,从而为其在未来的实践操作奠定扎实基础。发展合作教育教学机械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相关,并要求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市场为主导,以增加就业率为导向,从而为推动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合作教育即目前提倡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企业的老技术职工为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为企业注入技术资源,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人员的培训问题,最终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3结论
一、 师范类方向就业教育创新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一、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现存的弊端
目前的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讲堂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在座位上却昏昏欲睡。“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出题考试,你死记硬背。”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传播知识,注重的是讲课最后所落在的结论上。却轻视了教授的方法。对学生,只要求他们死记硬背,乖乖听话。却并不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长此以往,语文课堂慢慢沦为了学生最不愿意上的课。故此,我们教师要汲取经验和教训,敢于大胆创新打破传统旧有的授课体系。在教学中应该敞开心扉,多多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更多的倾听他们对学习语文的意见。只有走进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知其所思,给其所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教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才是学生最欣赏的。
二、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的意见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问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达到推行创新性教育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允许学生产生和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允许学生对教授的内容产生合理的质疑。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异想天开”。鼓励学生大胆的突破陈规、敢于摆脱对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式的禁锢。结合自己实际,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重新的组合安排,在打破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束缚的基础上,创新出新的想法和观点,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新的教育改革中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教师的工作不再仅仅是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刺激学生加深学习的欲望。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只有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打破以往教师绝对化的课堂模式,逐渐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各种形式启发和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引导深入,循序渐进的实现教师“教师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各具特色,与众不同。因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也应该有针对性,因材施教。综合考量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和自身的教育经历状况,旨在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文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应该打破常规,不要在把学生看做被动的“接收器”。而是应该明晰学生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次,教师的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延伸到课堂之外。教师应该充分的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爱好、学习习惯等。有针对性的教学,因势利导,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发现每个学生身上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有效引导配合才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三)发展激励式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行激励机制。我们知道,自信心是一个人个性成长的重要心理素质,职业中专的学生由于自己受教育的经历、在综合素质以及思想品德、心理状态上都存在缺点、错误,不完美是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靠“打压”的教学方法则很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所以,要积极的采取“激励”式样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他们自始至终参与知识的积累,逐渐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开放式教学实践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学中,通过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基础实验课中,要注意验证性实验内容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的合理搭配,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观察现象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模电实验,前期以让学生熟悉仪器仪表的应用为主,多安排验证性的实验。中期,在学生完成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后,逐步增加学生独立思考设计的实验。实验后期,以综合性、设计性内容为主,教师重点讲解仪器使用、设计要求。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实训环节中,设计选题采用教师出题与学生自拟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选题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每个选题的学生数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工程设计意识。教学前期,以讲授设计思维、设计方法为主。中期,重点培训学生的软硬件系统调试能力,培养工程实践意识。引导学生针对设计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运用所学理论进行科学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期,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讨论,分析总结各个选题设计的优缺点,让学生之间分享设计经验,提高实践水平。
2校企合作,共建开放式实践教学基地
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电子创新教育实践的关键。建立电子专业实践基地,学校不但要提供场地,配置一定数量的电脑、电源、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电路板制作机器等基础设备,还需要提供各类实训耗材和开发板。由于地方高校办学资金不足的劣势,完全依靠学校长期投入,难以保证实践基地良性发展。学校人才资源丰富,资金不足;企业拥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缺乏专业的人才。校企合作,可以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双赢。企业为学校提供专业设备、师资培训、学生顶岗实习甚至就业等支持帮助。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优先为企业提供零适应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2010年,我们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有限公司合作,启动“电子‘3+1’创新教育实践基地”,企业为我们提供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开发板和开发工具、培训教材,并且组织专业教师和优秀学生到企业培训以及实习,大大提升了实践基地的软硬件能力。
管理上,实践教学基地采取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自主管理为辅的方式。选拔责任心强、创新能力高的学生协助教师管理实验基地日常事务,既可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保证实践基地每天的开放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为实现实践基地的工作目标而贡献聪明才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骨干的工作能力。学生通过申请,进入创新基地后,辅导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设计目标,并进行定期检查考核。每个学期通过组织专业技能设计创新大赛,吸引各个年级的学生热情参与,选拔一批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到创新实践基地进行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集训。开放式创新实践基地是广大有创新能力的同学施展才华的大舞台。经过集训的学生,通常会成为周围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电子技能实践创新活动。实践证明,对应生源质量相对差,设备比较落后的地方院校,通过建立开放式实践基地,先选拔部分有潜力的学生进行集训,再由这些学生去带动周围更多学生参与技能实践创新活动,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学风建设往良性方向发展,提高创新人才素质。
3开展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织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工作
我们以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开展电子设计竞赛的人员选拔、培训工作。以竞赛为契机,进行教学实践改革,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创新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行电子创新教育实践探讨以来,电子系学生在参加国家级与省级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物理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10项,省二等奖12项,省三等奖25项,优胜奖若干项的好成绩。对刚刚升格本科又处于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来说,在参加全国、全省性这样大规模、竞争非常激烈的竞赛活动中,能获得这样的成绩,可以说取得了很大成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011年以来,以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中,获得了国家级项目一项,省级项目五项,校级项目15项,累计科研经费达8万元。科研项目数量在学校名列前茅。
4结束语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40 [文献标识码] B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早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项主要任务提出以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着重重申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策,党的十又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应用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各高等学校,也早已开始积极地融入到创新和创新教育之中。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年12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更加明确了各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任。据此,全国高校更应注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推进、提高和发展。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简况
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向国内介绍创造创新学。在上海交通大学,许立言教授首次为该校大学生开设创造创新课程。广西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许多所大学也很快开设了创造创新类课程。现在,开设创造创新课程的高校更是无以数计。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许多大学还招收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国内,清华大学于1998年5月最先举办了第一届创业计划大赛,并率先在本科生教育及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高新技术创业管理”课程及“创新与创业管理”专业方向。1999年,由等有关部门举办的全国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1999年6月国家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大学开展了创业教育工作试点。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2年教育部发出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知,对列入项目试点名单的高校给予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地制定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15年12月14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又明确提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意见和通知,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了很明确的较高的教育地位。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较滞后
目前一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还有些滞后。有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些高校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更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框架;有些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严重不足,甚至,有的高校根本就不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即使是已经开设的课程,也存在授课和考查不够严格的现象,常常是在汇报教育成果之前的临时抱佛脚。这些均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和理解滞后的体现。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和教法不完善
目前,有些高校基本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此类课程并没有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来;有些高校虽设此类课程为必修课,但多数却只偏重知识的传授,缺少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技能的训练;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上升到理论学科层面,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有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单一,多以“职业规划”“挑战杯”等比赛的形式呈现、学生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和设施有欠缺
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相对缺乏,数量与质量方面都有待提高与加强。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师资主要是来自于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其创业经验缺乏,多进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薄弱。创新创业教育的设施也很缺乏。其教育实验、教学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多数院校还没有建立起相关的实验室和实训室;其媒体教学也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其实践基地较为欠缺,并多是以企业参观等形式,缺乏实效性;其校企协作教学对多数院校来讲还只是探索。
(四)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学生和气氛欠活跃
目前,在一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还没有被调动起来。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对创业的意愿普遍不强,有80%的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冷淡,根本就没想过要创业;只有11%的学生对创业的态度较强,表示有创业的想法。”多数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舆论宣传不到位。虽然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大赛形成一些气氛,但校园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还不够浓厚,还未达到一定的活跃程度。
三、为推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创新性;毕业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01-02
本世纪初,我国提出了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任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实现和达到这个目标任务的有力保证。本科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中级层次和主干部分,是推动知识创新和能力创新的重要组成力量,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而作为本科院校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是体现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也是衡量学生能否达到毕业要求的最基本条件。然而,在我国大学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大学本科生数量大幅增加,随之而来是其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创新性缺失。笔者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经验,同时查阅相关文献,就本科生论文质量下降,以及缺乏创新性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本科生论文创新性缺乏的原因
目前,创新性的缺乏是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最为普遍的问题,它体现在论文相关工作的各个方面。如论文选题不恰当,存在比较严重的雷同现象,指导老师一般都是将过往的题目稍加修改,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时也都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毕业论文工作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都与往届毕业论文类似,在论文的本质上并没有大的变化。另外,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也缺少自己的思考与分析,仅仅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做一个概括性的综合论述,罗列相关研究报道,并没有从这些现有的研究中总结出相关结论以及对自己的论文的指导作用。再者,从本科毕业论文内容来看,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研究内容方面都是在重复现有的研究,更缺少与当前科学研究前沿的接触,从而导致毕业论文的研究结论近似,毫无新意。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存在以上所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够重视,认为上了大学只要各门课程成绩及格,毕业论文随便写写就能毕业,而忽视了毕业论文是评价整个大学学习内容的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大四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时候正值毕业找工作时期,学生给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分配的时间越来越少,毕业答辩之前没有完成毕业论文就草草了事。再者,指导老师的管理不严也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差、创新性缺失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高校老师被赋予了多重身份,要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还要申请与完成繁重的科研工作,更有甚者还有大量的非教学与科研工作需投入大量的精力,这种情况下老师投入给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的时间少之又少。同时各大学在本科毕业论文的考核与评价方面也仅仅是关注撰写格式与论文排版,论文内容的考核几乎就靠导师的主观性。
综上所述,现在阶段本科毕业论文缺少创新性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己的因素,也有指导老师的原因。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性也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多角度分析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定位与提高创新性措施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大学教育结束时对其四年所学知识的运用,是整个大学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2004年我国教育部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规范,文件中明确指出了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着重强调了本科毕业论文在整个教学范畴中的重要性,但区别于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工作,本科毕业论文更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目前我国提出的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要求,人才培养也应该顺应这样的趋势,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同时,应更加强调对知识运用的创新性培养。各大学也通过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的活动中,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所学知识的运用途径。因此,可以认为本科生毕业论文虽然是处于实践性教学范畴,但同时在学生完成从知识的学习到知识的运用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对其创新性的培养,锻炼学生解决新问题、使用新方法的技能。
(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性的措施
1.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创新性。选题是毕业论文的起步工作,是确定整个论文研究的方向问题。选对、选准课题,抓住问题的核心部分,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首要环节。课题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进行的快慢,以及成效的大小。因此,选出一个有意义并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对于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目前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一般基于以下两类。
第一种大多是将本科毕业论文和指导老师的科研工作相结合。目前高校老师都主持有国家或省部基金,基金内容与当前的科技前沿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或者实践意义。如3D打印技术、石墨烯材料等,这些选题通常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指导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等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
第二是可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与其将来的工作岗位相结合,提出一些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的成因与解决方案。如热压烧结中的致密化问题,以及陶瓷材料的强韧化机制等,这些问题的设置往往与企业生产结合较为紧密,可以调动学生完成论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助于缩短毕业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期。
2.加强毕业论文考核评价。加强毕业论文的考核评价是从过程管理角度提高本科论文质量的有效方式。首先是构建合理的论文质量监控体系,从论文选题开始直到最后的论文答辩,切实推行事前规范、事中控制、事后评估的方法,强化毕业论文工作过程的质量管理,并将评估结果作为下一轮监控保障工作的参考,最终构建科学合理的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事前管理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与开题,这一阶段应该严格把控选题的创新性,尽量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实际情况。事中控制应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文献整理与试验方法的拟定,做好开题准备。事后评估要做到及时考核,检查学生的论文能否按照计划和进度进行,以及是否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等,同时收集教师的指导记录,作为对教师工作评估的依据。
3.促进导师的引导作用。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阶段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地与学生沟通,督促其按时完成每一阶段的工作。老师应以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学习经历影响学生,使其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题的研究中独立工作,勇于探索,以自身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总之,目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普遍下滑、创新性缺失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增强论文创新性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各个方面着手,促使老师和学生提高其积极主动性,同时加强老师的指导作用,深化学生的认知水平,完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目标任务。
参考文献:
[1]崔嵘,陈薇,刘为群.如何走出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困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1):122-123.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创新创业;重点实验室;仿真平台;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21-03
2015年6月11日,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出会并致辞。在首届全国创新创业教育论坛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的<已д呔汀按葱麓匆到逃模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作了主题发言,来自全国137所高校的代表交流了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做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直都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实施好、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也成为了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创业项目提升个人创新意识,增强自身实践能力更是广大同学的迫切需求。
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创新精神是灵魂,专业技术是基础,政策、资金扶持是保障。从以上三点来看,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以下简称“卓越班”)的学生较之其他大学生有着突出的优势。选拔进入“卓越班”的学生对工程技术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创新意识,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检验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得到了重点培养,理应在创新创业项目中崭露头角,为其他同学做出示范、形成榜样。广西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入选专业,该专业从2012级学生开始选拔有志于工程技术研究、综合能力突出的学让组建试点班,并依托资源,利用优势,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有了初步探索。
一、科学选拔学生,重点配备师资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制定了精密、科学的方案,从能源化工与制药类2012级开始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班”。学院采取课程成绩和面试成绩相结合,兼顾学生兴趣方向、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选拔方式,成立了以王立升教授、周立亚教授、陈小鹏教授、粟海峰教授、王琳琳教授五位专家为成员的评审小组。首先依据学生的加权平均成绩和专业排名确定入围人选,再对入围学生进行逐一面试,通过考察他们对“卓越计划”的理解,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化工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以及实验操作技能,最终从能源化工与制药类200位学生中选拔出33人进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班”。
对于“卓越班”,学院重点配备了师资。聘请广西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陈小鹏教授担任班主任,邀请童张法教授、王琳琳教授、廖丹葵教授、黎铉海教授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的教学内容为“卓越班”学生加授《化工热力学》、《色谱分析》、《化工设计》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们的工程意识,拓宽他们专业领域的知识面。同时邀请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前先生等一批工程技术应用专家担任“卓越班”创新创业项目的校外辅导教师。
学院科学的选拔方式和师资配备确保了“卓越班”的质量,是其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得以高质、高效开展的基础。
二、依托重点实验室和仿真平台助推创新创业项目开展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现拥有“广西石化资源加工及过程强化技术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并正积极申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仿真平台为“卓越班”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
在重点实验室,“卓越班”的学生更早地接触并操作了一批高精尖的设备,利用气相色谱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分析物质的成分,利用改进的Ellis平衡釜测定气液相平衡数据。对于如何进样、如何检测、如何分析以及设备的构型、构造都有了全面的了解,为日后利用精密仪器开展创新实验进行了先行演练。
“卓越班”的学生在对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工艺流程有了全面的认识后到模拟仿真教学中心进行仿真训练,仿真平台有品牌机的硬件支撑和我院自行研发的“化工单元操作”的软件支持,让学生们在十分逼真的环境中获得对工艺路线的深度理解和对实际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学生们在学习了机械制图、化工仪表及其自动化、化工原理、化工分离工程相关章节的课程后进行液位控制、离心泵、换热器、精馏塔等单元仿真训练,在学习精细有机合成及其工艺学、石油炼制工程、香料工艺学的理论课程后进行合成氨生产工艺仿真、催化裂化冶炼技术仿真、桂花浸膏提取工艺仿真等多项仿真训练。在仿真训练中,学生们学会了开停车规程、故障的分析与处理,强化了对单元操作、化学反应工程、传递工程、化工系统工程、过程动态学及控制的认识及对工艺流程的理解。由于化工行业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等不安全因素和连续化、高技术操作的生产特征,仿真训练便是工科学生真正进入企业实习的预热。通过仿真平台的操作训练,同学们初步树立起生产的连续性、设备的维护等工程意识和从生产实际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创新创业项目的高质量开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校企合作――做新、做强创新创业项目
化学工程师的任务是把化学家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放大”为可以获取经济效益的商业化生产工艺,“放大”便是化学工程技术的核心问题。工科学生尤其是“卓越计划”的学生只有在企业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放大”过程,才会真正树立起工程意识和工艺创新理念,才能真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水平,才能真正锻炼出创新创业能力。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柳州化工控股有限公司、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不断拓展校企合作,为“卓越班”校企联合培养搭建平台,让“卓越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相长”的培养模式下得到大幅度提升,把创新创业项目做新、做强。
(一)项目化
对于生产实习,学生到企业大都是毫无目的、走马观花式地观摩见习。实习就是用手机拍下企业的技术资料和工艺路线,回校后抄过完事的过程,根本没有达到实习的目的。针对这种现象,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对于“卓越班”的学生提出了“带着项目下工厂”的要求。例如胡静和王洋团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课题是相平衡数据的精密测定及关联,在到广西农垦明阳生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习时他们便专门就酒精精馏的相平衡问题与厂方技术人员展开深入交流,依靠学到的成熟工艺推演、创新,并依托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和中试车间开展创新实验;再例如罗涛团队的研究项目是矿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到中国铝业广西分公司实习时,该团队便具体了解了铝矿的开采技术和氧化铝的最新生产工艺,以期为日后项目开展提供参考;还例如王晓惠等同学积极报名参加“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在去南宁统一糖业明阳糖厂实习时她们便向厂方重点学习了厂区布置、管道布置和设备选型的知识,为设计大赛积累经验。
“带着项目下工厂”的要求让同学们明确了课题方向,有了针对性的学习重点,让大家基于问题去学习,基于项目去学习,基于案例去学习,敦促大家延伸企业成熟的技术工艺增加训练计划项目的创新点,利用企业的试验条件把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生产工艺,“真刀真枪”地做创新创业项目。
(二)基地化
做新、做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中介,必须有一个保证双向多边活动得以展开和深入的载体。实习基地便是这个物质中介或载体。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柳州化工控股有限公司、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检集团广西分公司、防城港海洋局、桂林集琦生化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设立实习基地,动员和组织“卓越班”的学生在寒假和暑假去深入实习。
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企业、参与生产的窗口,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他们对于书本上知识的认识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个鲜活的生产过程;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创了一条拓展视野、培育创新精神的渠道,让他们了解了多种化学品生产的现状,对现行工艺的优缺点有了自己的思考,更加明晰了新工艺、新方法对于利润提升、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实习基地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检验理论知识、提升创业能力的平台,企业的每一次技术改造、产业升级都是“二次创业”的过程,在实习基地有幸参与其中看到所学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和商业运作是提升创业能力最快捷的方式。
(三)长期化
利用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做新、做强创新创业项目,充足的实践时间是保证。只有确保企业实践活动“长期化”开展,学生们才能把自身融入到企业产品研发、工业生产、运销经营及行政管理的实际环境中,这才是对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质量培育。只有坚持了企业实践活动“长期化”,学生们到企业的实习效果才能避免浅尝辄止、水过地皮湿。
与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的广西梧州日成林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检集团广西分公司、桂林集琦生化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卓越班”的学生提供了时长超过一个半月的实习机会,让大家学习在工厂,工作在工厂,生活在工厂,真正感受工业生产的氛围,切实提高实践能力。
(四)成果与建议
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班”的学生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下的创新创业项目得到了高质量的开展,“卓越班”现有三支团队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获得立项。在“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和立项中,化学化工学院排名前五的团队三支来自“卓越班”。截至目前,多数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多人在《高校化工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研究文章;2012级创新创业项目将于今年8月结题,研究成果将以专业论文和专利形式呈现。
教育部于2011年1月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2013年11月又联合中国工程院下发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意见》和《标准》都要求入选“卓越计划”的各高等学校“优先保证卓越计划所需优秀生源,在工程硕士推免政策上向卓越计划倾斜”。对于“卓越计划”的学生,坚固树立其创新意识,扎实培养其创新能力,贯通培养是最为有效的途径。“本―硕”贯通培养、“硕―博”贯通培养、“本―硕―博”贯通培养能让学生在持续性培养模式下最大限度地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实践水平,培育创新能力。在贯通培养模式方面,北京理工大学等部分高水平大学已经做出了有益探索,将这种培养推广到“卓越计划”的其他入选高校,将整体提高“卓越计划”的培养成效。
国家实施“卓越计划”的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多类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卓越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都是基于这一点出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铺就了一条全方位、多层次的“绿色通道”。“卓越计划”是手段,“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载体,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卓越计划”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高质量开展汇集了优势,“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卓越计划”的培养效果提供了检验平台,并使“卓越计划”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了锻炼和发挥。因此,重点在“卓越班”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晶.卓越工程师师资培养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4,41(05):186,192.
[2]吴彩金,韩虹,周苏敏.化工仿真实验室建设与教学实践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02):62-64.
[3]康蕾,彭桂莲.化工仿真在工学结合《化工单元操作》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2,39(09):220.
[1]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我阅读熊华军教授、史志刚同学的《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的可视化分析——基于12种CSSCI来源期刊载文数据》和陈昌芸同学的《共词可视化视角下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领域构成及发展趋势》两文后首先意识到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想到要谈谈对高等教育学领域研究的认识与看法。熊华军教授和史志刚同学的文章,是关于高等教育学大领域研究情况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对2010-2013年12种教育学期刊刊载的高等教育论文作者进行可视化研究,总结了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的发文规律,揭示了作者间的知识交流机制与合作交流模式,得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初步形成核心作者群,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部属大学引导、鼓励和组织学者开展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作者主要来自教育学,多受到省级和部级的基金资助,彼此之间合作规模较小,合著强度较低,合作率不高,主要围绕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德育、大学教师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八方面开展研究等结论。这些研究,数据可靠,分析透切,很有说服力。陈昌芸同学的文章,采用的也是可视化分析的方法,不过,关注的只是高等教育大领域中教学服务型大学小领域研究的问题。华中科技大学以刘献君教授为代表的院校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领域是院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子领域。这个研究领域,也是由刘献君教授在2007年开启的,现在随着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实践的逐步推进,也产生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陈昌芸同学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认为当前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教学服务型与其他大学的区别和联系、具备的特征及价值和功能、建设主体、建设路径、具体问题探讨五大领域,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未来需要注重学科发展,着力特色研究;重视社会服务,推进合作研究;关注人才培养,突出创新研究;强调多维审视,多视角研究。关于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五大领域的查找及其研究趋势的提出,为进行教学服务型大学领域研究提供了参考。
这里选编的两篇文章都对其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进行了梳理,并列出了名单。熊华军教授和史志刚同学的文章得出了2010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高产作者有王建华、张楚廷和王洪才等为代表的66位,形成了以潘懋元、张应强和刘献君等为代表的高被引作者群,高文兵、李立国、王建华和刘克勤是综合网络中影响力较大的作者等数据。陈昌芸同学的文章得出了在发表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文献的50种期刊中《铜仁学院学报》刊发了14篇、《浙江树人大学学报》13篇,核心作者有刘献君、侯长林、罗静、陈明、徐绪卿、魏钢焰、陈琼英、沈云慈等结论。这些数据和结论,既是对相关刊物和作者的肯定,也为更多的研究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尤其是强化了高等教育学的领域研究意识。铜仁学院能够在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中有一定的地位,就是其高等教育研究团队近几年来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学服务型大学这个领域的研究上,没有对教学服务型大学领域的集中研究,就不可能有今天在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研究中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学的领域研究,既是方法,也是策略。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领域,可大可小,具体要视研究者个人或研究团队的研究能力和兴趣而定。能力强、水平高,又有兴趣者,其研究领域可以不断拓展,直至满足研究需求为止;能力弱、水平低者,其研究领域可以小一点、窄一点,小和窄到能够把握得了的领域为止。研究领域大小、宽窄的确定,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一旦确定,就要在一段时间之内,甚至比较长的时间之内,咬定青山不放松,方可见成效。之所以有“专家”的称呼,不就是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点研究的结果吗?关注某一点的时间长了,研究的问题深了,积累的东西多了,也就自然成为了专家。其实,也不仅仅是高等教育学等理论研究需要专注于某一领域,文学创作也是如此,也有领域意识,比如陆文夫的“苏州小巷”、刘绍棠的“运河滩”、何士光的“梨花屯”等,就是坚守在一定领域中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所以,选定了高等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就要尽可能将其领域中的矿石挖掘出来,并逐步占据该领域的制高点。占据了高等教育学某个领域的制高点,就是对高等教育学科的贡献!
作者:侯长林 单位:铜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