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

时间:2022-09-18 01:47:58

导语:在职业暴露培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分析;防护措施

为保证传染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有效防护在工作中发生感染性职业暴露,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最大限度的避免和预防感染[1]。我院感染管理科对2009.12-2012.12月本院医务人员发生感染性职业暴露并登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登记表》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感染性职业暴露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对象2009.12-2012.12,本院发生职业暴露登记上报人员41例,对其进行系统监测。

2 监测方法:

监测2009.12-2012.12发生的41例职业暴露[医生6例,护士32例,其他人员3例]。对41例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并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方式、暴露后采取的措施及预防对策。

2.1基本情况:41例职业暴露中,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能正确处理,均在24小时上报医院感染科,并得到相应的指导,处理。41例医务人员经随访均未发生感染。

2.2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例职业暴露中针刺和锐器伤33例(80.48%),接触暴露(含皮肤和粘膜)8例。(19.52%)

2.3暴露源病种及暴露类型:暴露源大多为血源性传播疾病,其中以乙型肝炎占首位,其次丙型肝炎、艾滋病。暴露类型为锐器伤造成。

2.4职业暴露后处理情况: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能正确处理(100%)。暴露后的伤口处理情况,见表。

2.5随访与检测结果:对41例职业暴露者进行临床症状和血清学状况进行追踪观察与监测。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及艾滋病暴露者,随访>1年,均无阳性发生。

3 讨论

3.1结果分析:本组调查资料显示,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8.04%),其次是医生(14.63%)。临床护士从事抽血、输液穿刺等操作较多,容易发生锐器伤。从本组监测的暴露源显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艾滋病是导致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的主要疾病。其中乙型肝炎最高(70.73%),丙型肝炎(21.95%)和艾滋病(7.37%)。针头处理不及时、不正确。注射、采血、带针操作时,整个过程针头暴露,很容易导致针刺伤,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因素。违规操作,在工作中有医务人员由于个人习惯,缺少自我防护意识,经手分离针头及刀片。整理用过的锐器,使用的针头未入利器盒,双手回环套针,换针后将输液器针头插入滴管等违规操作,造成锐器刺伤。手术操作及防护不当。手术中由于操作空间的限制,操作等难复杂,易发生缝合针刺伤、手术刀片割伤。有可能发生血液飞溅的手术,由于医师防护不到位,血液分泌物等易溅入眼内。标准防护落实不到位,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接触血液体液等未戴手套或戴口罩后手套破损,致使手污染。

3.2防范措施: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学习。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专业化培训教育,是避免职业伤害的必要措施,通过各种规范操作训练,改正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不良操作行为,树立良好的消毒灭菌观念,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危险的发生。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多与针头、锐器有关。大多是工作中不慎被针头、刀片、玻璃等锐器刺伤。伤害发生的原因与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配合缺少默契,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有关。为避免针刺伤的发生,应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严格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时,认识所有患者都具有传染性观念,提升防护理念[2]。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时,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物时应戴手套。凡可能被血液、体液喷射到眼睛时应戴防护镜。禁止手持针、刀片等锐器随意走动,禁止将针头等锐器回套盖帽。安全处理医疗废物,进行治疗和护理操作时,利器盒随同治疗车,对使用过的利器必须放入防渗漏的利器盒内。在创口缝合要注意力集中,减少意外刺伤。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我院是传染病专科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属于医院感染管理的监控项目。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正确处理伤口。同时报告科室负责人,由科室负责人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医院感染科接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文件报告后,及时进行评估和相应的干预措施。以缓解暴露者的心理压力。对职业暴露者,按期进行相关检测和跟踪随访,以减低感染概率[3]。医院感染科定期将全院职业暴露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并向全院通报找出危险因素,提出安全防范建议。

参考文献:

[1] 乔建英,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的防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 19(3)312-313;

第2篇

护士职业暴露是指护士由于职业关系意外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被污染的锐器刺破皮肤从而可能导致感染或者损害健康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手术室护士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每天都得暴露在各种各样的的危险因素下,容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同时艾滋病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手术室护士正面临严重威胁,所以加强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提高防护能力,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已成为医疗工作中一项重要的职业问题。通过1年对手术室护士人员职业暴露的调查,为职业安全防护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手术室护士40人,均为女性,年龄20~53岁。学历:中专10人,大专18人,本科12人。职称:护士12人,护师15人,主管护师13人。从事手术室工作时间:1-5年13人,5-10年15人,10年以上12人。

1.2 方法

医院感染管理科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法,对手术室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匿名填写,了解职业暴露的种类及次数,护理人员对标准预防的实施情况以及防护措施的执行。

2 结果

标准预防率只37.5%,防护用品的使用率50%,锐器伤的正确处理80%。

3 暴露的原因及分析

3.1意外损伤

86%手术室护士有手术相关锐器刺伤的经历。其中手术刀片刺伤6次、手术缝针刺伤8次、注射器刺伤5次、手术器械刺伤10次。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直接传递刀片、缝针;手术室护士术中频繁传递刀、剪、针、钩,术后处理器械等极易刺伤、割伤或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里,因此其职业危害发生率高于医院护士年人均0.98次[1]。手术室护士还存在着意外的血液直接接触,污血贱到皮肤或眼睛,可怕的乙肝、丙肝、艾滋病传播最高,一次即可感染,医疗废物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都增加了护理人员接触污染的机会。

3.2物理因素

骨科手术的广泛开展,术中X光定位使手术室医护人员要经常受到X射线的照射,防范不力,严重影各脏器功能,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作为抢救病人的重要场所,手术室集中了各种监护、抢救设备及器械,是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于此,如电动吸引器、生命监护仪、麻醉机、吸引器、电凝器、电钻等,外加空调声、麻醉报警声、骨科手术时骨锤敲击声、板锯的拉动声及仪器的移动声等。工作环境中的不良刺激严重干扰着肌体的正常代谢,使护士免疫力下降,大大的增加疾病感染的机会。激光手术的不良影响对皮肤眼球有光化效应损害。

3.3化学因素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报道环境污染特别是化学试剂的污染不断侵蚀人类的健康。作为密切接触酒精、碘伏、环氧乙烷、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乙醚、安氟醚、异氟醚等种类繁多化学试剂的手术室护士,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会引起过敏性皮炎、结膜炎。甲醛可以引起职业性哮喘,大量接触可以导致肺水肿、职业性皮炎,有大量资料报道,因甲醛造成的环境污染使不少人患上了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而丧失生命。 转贴于

3.4心理、生理因素

手术室工作过程的连续性,无规律性及手术要求高度注意力集中,加上人力资源不足,使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疲惫超负荷运转中,造成行动准确性下降,动作协调性差,思维判断失误,影响手术病人的安全

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创伤重、病情急、变化快,手术室护士要掌握手术病人的急救措施并进行手术的配合,必须争分夺秒投入工作,使她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急诊手术不分白昼,工作连续性强,生活极不规律,手术室工作涉及面广,工作节奏快,病人病情复杂,意外情况发生多,发生医疗纠纷甚至出现医疗事故的可能性较大,诸多因素导致身心疲劳,使得她们心理负担沉重。部份护士因长期高度精神紧张,导致月经失调、神经衰弱,工作倦怠。

4 应对措施

4.1加强职业安全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对手术室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是减少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在手术室护士中,不同工龄,职称,学历的护士在对已知有血液性传播疾病的病人执行操作时没显著差异,而对未知的或未检出的病人高年资,高学历的护士比低职称,低学历的护士明显要执行得好。所以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应从医学院的学生做起,对年轻,经验少的护士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4.2正确使用防护用品。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室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蔽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害性,最大限度的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护士在接触血液操作前应带好手套,有研究报道,发生针刺伤时手套能挡住50%的血液进入伤口,这样能大大降低感染几率。围裙,护目镜能有效地遮挡血液体液的飞溅。分离刀片用钳子夹住,传递器械时应使用无菌弯盘。使用后的锐器如针头、刀片、缝针应丢进不可倒出耐刺防渗漏的锐器盒统一焚烧。

4.3提高护士自身素质。护士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规范各项操作,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相互学习,养成沉着冷静的工作作风,真正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害,这样才能有效的预防职业暴露。

4.4加强医院管理部门的干预,每位手术室护士建立一份健康档案,每年体格检查一次,建立锐器伤报告制度,锐器伤处理流程,每人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对发生职业暴露的护士做好心理疏导,追踪其健康状况,发生感染及时治疗,努力将伤害降到最低。

4.5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措施。有研究报道,受职业暴露后及时处理能降低81%的HIV感染。可见护士在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是降低职业危害的有效方法。发生暴露后应冷静,立即做如下处理,用流动水或肥皂水冲洗皮肤,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在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然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的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粘膜应当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及时向院感科汇报登记,进一步化验检测处理,必要时请相关专家评估,指导预防用药,并加露后心理辅导,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引起的心理伤害。

职业暴露是一项长期不容忽视的工作,每时每刻都在威胁护理人员的健康,医院应高度重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引起的医院感染,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及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规范化管理,同时护理人员应关注自己的健康,明确危险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又是可预防的,应提高自我防范力度,遵守操作规程,提高防范意识,减少职业暴露的危害应从我们每个人做起。

第3篇

l职业暴露风险因素分析

1.1职业暴露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50名护士的调查发现.有24%的护士没有参加过有关职业暴露知识培训。52%的护士不知道标准预防的概念,56%的护士不能完整地说出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的处理流程。14%的护士在操作结束脱掉手套后不常规洗手。接生时戴护目镜的仅占30%.处理用过的器械时戴护目镜者不足加%。处理刚出生新生儿戴防护手套的不足50%。由于对护士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不够.造成了护士在工作中概念不清.防护不到位。对产程中血液、羊水的污染重视不够.对皮肤完整性保护缺乏认知,这些都成为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因素。

1.2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

调查显示,50名护士1年中发生过锐器伤3l例次:发生过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羊水、体液接触暴露30例次。发生皮肤黏膜暴露宅要是在产程中突然破水导致羊水及虹液飞溅,以及接生、阴道检查或操作时手套过短。血液及羊水污染前臂所致。眼、面部血液、羊水污染主要发生在会阴切口动脉出血及子宫收缩乏力,官腔积血,按压宫底积血排出时。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为:①掰安瓿18例次,占58.1%:②处理用过的针头11例次,占35.5%;③缝合切口时针刺伤9例次,占29.0%;④与护理无关的皮肤损伤8例次,占25.8%。护士平均每工作日洗手次数为13.4次,洗手次数大于每班20次者13名。占26.o%,均表现为手部皮肤粗糙、干燥,用热水洗手或接触酒精时有刺痛感。50.0%的护士认为不使用防护用具的原因是不方便取用。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是缺乏防护措施、操作不规范和对防护用物的使用缺乏使用规范和管理等。

2管理对策及效果

2.1管理对策

2.1.1加强培训。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培训是有效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Ⅲ。Nsubuga等[5j对526名护士和助产士进行针刺伤调查发现,缺乏培训是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危险因素。职业暴露培训需要经常进行。我们除对新上岗护士和护生进行岗前培训外,还对在岗护士每年进行1—2次培训.对“标准预防”的概念、方法、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进行讲解。对HIv/AIDS职业暴露重点强化对“窗口期”的认识。使护士充分认识到实施标准预防的重要性。运用典型案例对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措施的每个环节采取互动式教学.使护士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把标准预防的概念真正转变为护士日常工作中的一种理念,而不是单纯为了遵守制度或应付检查,从根本上提高护士职业防护行为的依从性。同时建立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如何防护、发生暴露后如何上报、如何采取补救措施、何时需要专家评估等均有章可循。通过培训,护士充分认识到了职业暴露预防的重要性,对职业暴露的情形能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能从容应对。我科曾发生1名护士由于不知道患者是AIDS患者。在给其更换输液器的过程中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患者静脉血污染其手部皮肤.当她得知该患者为AIDS患者后。情绪非常紧张。但没有按正规程序上报.而是四处询问。得到的答复差异很大,这使其更加不知所措,情绪几乎失控。经专家评估,认为其虽然发生暴露。但手部皮肤完好无损.暴露后采取了局部肥皂彻底清洗并用聚维酮碘消毒,故不需要服用预防药物。然而由于其对AIDS的恐惧和对暴露知识的不了解。执意要口服预防药物,且精神抑郁无法正常工作。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采取标准预防的必要性。有研究㈤表明.HⅣ职业暴露后采取正确的预防干预措施能降低8l%的HIV感染.可见。发生职业暴露后采取正确的预防补救措施.是保障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的有效方法。

2.1.2加强督导,规范落实,减少暴露根据存在的细节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制订相应的预防规范.同时护士长对护士职业暴露预防规范的落实情况加强督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掰安瓿时发生锐器伤者94.4%为新上岗护士。分析原因发现。有的护士没按规范要求掰安瓿时垫纱布,导致受伤.另外还有12名护士左手握持安瓿的力度太大,导致安瓿在左手被捏碎所致,属操作不当。于是我们一方面强调落实规范,另一方面请有经验的护士给新护士讲解掰安瓿的技巧,并用过期的安瓿进行掰安瓿练习。针对产程中羊水污染问题。要求护士在护理未破水但已有宫缩的产妇时,站在产妇的侧面,会用一次性防水多用巾遮盖,防止突然破水出现羊水喷溅.而造成皮肤黏膜暴露于羊水的危险及周围环境的污染。在进行阴道检查时。为避免血液及羊水的污染,检查者带防水套袖,穿防水围裙和长筒胶鞋。围裙底边盖过胶鞋长筒上缘5era以上,防止羊水或血液流入鞋内。接生、缝合切口、阴道深部操作时带双层乳胶手套,防水套袖远端夹在两层手套的中间,手套与套袖衔接大于5cm。缝合会阴切口时,以及手部皮肤有破损者在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时,戴双层手套。研究口j表明,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到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减少50%以上。戴双层手套可使血液接触率由戴单层手套的11.84%降至4.69%,且内层手套的穿孔率仅为O.52%。针通过两层有弹性的乳胶手套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一0.25%t6J。要求护士在缝合切口时熟练掌握使用镊子的方法,避免用手接针而造成针刺伤。给HIV,AIDS产妇缝合切口时采用专用钝头针.最大限度地防止针刺伤的发生。缝合延裂较深的切口时。使用阴道拉钩,尽量在直视下进行操作。研究川表明,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手套的保护作用会减弱,超过1h有13%的手套无保护功能,超过2h有27%的手套失去保护功能,要求如果操作时间超过1h要重新更换手套。要求给刚出生新生儿进行称重、系腕带、清理皮肤、注射、抽血时必须带一次性手套进行防护。任何操作结束脱掉手套后必须先洗手再进行其他工作。

2.1.3合理配备防护物品.改良护目镜.提高防护依从性护士长加强对防护用物的管理,合理放置。在每台治疗车上均配备一次性乳胶手套l盒、快速手消毒剂1瓶、小号锐器盒1个,使护士在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或进行有创操作时方便取用,并能对锐器进行即时处理。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抢救时,以及产程中的孕产妇静脉输液时均使用安全密闭式静脉留置针,减少由于患者不合作造成针刺伤的可能。在接生和缝合切口时,除帽子、口罩外还必须戴护目镜。分析护士操作时不戴护目镜的原因有:认为发生黏膜暴露的机会少、型号不合适、佩戴不舒适、缝合时视线不清影响操作等。我们首先让护士观察正常产接生、缝合后操作者的口罩和护目镜.可以发现虽然操作中操作者并未感觉到明显的血液进溅,但口罩和镜片上仍然可见非常细微的小血点,让其认识到戴护目镜的必要性。由于专用护目镜镜片宽大,遮盖口罩上缘,操作者呼吸的水汽使镜片模糊。给操作特别是切口缝合带来困难,且护目镜只有一种型号.佩戴不舒适。使执士佩戴护目镜的依从性降低。为此,我们选用护士比较喜欢的平光眼镜.近视的护士可直接戴近视镜.样式注意选择镜片较大的,调整好镜腿长度和松紧度,保证佩戴舒适,既不影响操作,又能达到隔离血液、羊水污染的目的。

2.1.4合理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保护手部皮肤完整性由于反复洗手可以降低皮肤的抵抗力.造成手部皮肤的损伤,尤其是冬天手部皮肤容易发生皲裂。大大降低了皮肤的天然屏障作用。由于速于手消毒剂(手凝胶)与传统的洗手相比具有诸多优势,其使用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医院手卫生的标准程序【9】。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也推荐临床将速干手消毒剂用于日常工作中的手卫生处理.我们在每台治疗车上、治疗室、污染间、产房、婴儿床旁等处都配置压嘴式速干手消毒剂。只有当手部皮肤有蛋白性、血液或其他体液的可见污染.强烈怀疑或证明暴露于含孢子微生物或大小便后,才使用皂液和水洗手,如果手没有可见污染者均使用速干手消毒剂【10】。我们还取消了碱性较强的普通肥皂.改用中性洗手液。洗手处还配有护手霜.方便随时取用。保证了护理人员的手部皮肤完整性。保护了皮肤的天然屏障作用。降低了职业暴露的风险,手卫生依从性也得以提高。

2.1.5定期检查工作环境。去除皮肤损伤危险因素针对工作环境中的不安全隐患。如金属更衣柜内面、治疗车抽屉内壁不光洁。残留的金属毛刺未经打磨等造成的护士在更衣、整理用物、开关门时造成手部皮肤损伤的情况.护士长和主班护士每月对可能造成皮肤伤害的环境隐患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处理,对新添置的家具、器械等物品使用前进行彻底检查,避免了对护士皮肤不必要的损害。

2.2效果

2009—2010年共分娩4881例次.目前全科共计55名护理人员.均能正确说出“标准预防”的概念和发生暴露后正确的处理流程。89.1%的护士在操作完成脱掉手套后用速干手消毒剂或皂液进行手卫生处理。接生和处理用过的器械时均主动佩戴护目镜。90.9%的护士护理刚出生新生儿时戴防护手套。职业暴露发生的次数明显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率明显降低,其中,发生锐器伤降至16例次;与护理无关的皮肤损伤降至3例次。发生皮肤、黏膜被患者血液、羊水、体液接触暴露者降至15例次,发生暴露后100%能采取规范的局部处理措施和必要的药物预防。无职业暴露后感染病例的发生。

3讨论

3.1强化细节管理。

落实标准预防是降低职业暴露的有效手段护士的职业暴露是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传播性疾病的职业暴露。特别是HIV的职业暴露往往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随着HIV感染人群的不断增加。HIV职业暴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护士长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应该善于发现工作细节上的漏洞,不断总结经验、查缺补漏。细节决定成败,通过对细节的管理改变护士传统的工作习惯,去除防护设备配备不到位和操作不方便的因素.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护士主动参与并乐于接受预防措施,从而达到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目的。“标准预防”能防止血源性疾病和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防止疾病在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互相传播.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我们认为标准预防对于综合性医院的职业暴露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急诊的患者。我科曾接受过多名综合医院转诊的AIDS、乙肝、丙肝患者,均因急诊(如车祸、产前出血、急产等)到综合医院就诊,有的已经完成手术或分娩。甚至有的在手术中发生了职业暴露,当检测结果显示为HIV阳性时才意识到没有进行标准预防,但悔之晚矣l因此.做好标准预防是所有医护人员应该遵循的原则。是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的有效手段。

3.2更新管理理念。

第4篇

宁夏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 753099

【摘 要】总结了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的原因,主要通过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对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护理人员以及医院病人的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因素;防护措施

医院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受到当今社会的关注。而消毒供应室主要负责医院内部各个科室的各种医疗器材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的工作部门,在回收清洗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各种污染物品,这就让医院的护理人员处于高度职业暴露危险之中。为了保护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以及个人生命安全,本文通过对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的因素的分析,并提出一系列的防御措施。

1 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利器刺伤

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由于经常接触针头、刀片、剪刀等尖锐器械,那么随时都会有被利器伤害到的可能性,据相关统计国内的锐器伤发生率为70.4%。被这些利器伤害割破皮肤之后若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就有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血液性感染[1]。由于有些病毒可会残留在各种针头、刀片、剪刀等,那么护理人员在接触到的时候,如操作不当就会导致护理人员染上病人所患有的疾病。

1.1.2 烫伤

消毒供应室都是采取高温消毒的方式,用高温蒸汽对医疗器材进行消毒,每天与120℃左右的高温蒸汽接触,被烫伤的现象也是经常发生。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高温灭菌结束后,护理人员取出器材的时候被烫伤。

1.1.3 紫外线

由于在消毒的过程中有些还要用到紫外线消毒,尽管在机械里机械的外表帮助挡下了大量的紫外线,但是难免不会有紫外线因为设备老化的原因泄露出来,紫外线射到皮肤上都会产生各种皮肤性疾病。

1.2 化学因素

现在消毒供应室常使用化学用品来浸泡回收来的污染物品,这种化学用品具有严重的腐蚀性和挥发性,长时间与之接触之后会产生过敏反应、化学性气管炎、皮肤粘膜刺激等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咽喉不适、急性中毒等。护理人员所带的手套中的含有乳胶成分,也会使护理人员手上起皮诊、皮肤瘙痒等。

1.3 生物因素

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每天都要负责回收全院各科室污染的医疗器械,然而在回收的过程中有大量的病原体残留在医疗器械上,尤其是依附血液、体液等的物品。护理人员在进行回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和这类物品发生接触,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传染性的病菌进入护理人员体内,从而使护理人员感染上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

1.4 噪音因素

消毒供应室的噪音主要来源于医疗器械之间在清洗的过程中发生碰撞,用水冲洗、灭菌的过程中机械发出的声音,护理人员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会使消毒供应室的护理人员引起疲劳、头痛、耳鸣、甚至会导致听力下降[2]。

2 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范措施

2.1 加强护理人员防护知识培训

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对一些潜在的隐患认识不足,工作上无法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那么在进行防范知识培训的同时要强调清洗程序,对回收的各种医疗器械进行认真的分类,将锐器和非锐器分类,导管类和非导管类,对这两大类还可以根据其大小形状进行细分,还有一些特殊物品处理。培训时让护理人员充分意识到病毒的危害,严格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同时还要注意保护自己,不要与回收上来的的物品发生直接接触,同时做好自身防范,避免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应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类型的规章制度,加强护理人员对不安全物品的防护意识,严格按照医院的规定执行清洗、消毒的过程。

2.2 物理因素防护

在工作中时刻保持良好的防护意识,改正不良的操作习惯。在操作的过程中应戴手套,避免损伤,动作要轻巧,对于要搅拌之类的操作尽量选择使用工具进行搅拌,对金属器械要使用钳子之类的东西夹取,一旦不小心被利器损伤,应立即清洗伤口,用酒精消毒,并包扎。在高温消毒完成之后不要立即将物品取出,等到温度降下来之后再进行取出。进行紫外线消毒的时候护理人员尽量远离消毒机械,消毒时间不要太长,及时开窗通风。

2.3 化学因素的防护

护理人员对消毒供应室的一些常用的消毒剂有一定的认识,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在操作的过程中防止身体与消毒剂直接接触。带上口罩避免吸入消毒液挥发出的气体。

2.4 生物因素防护

在对医疗器械分类回收时,要严格遵守规定,穿隔离衣,带防护手套、以及口罩,避免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溅到护理人员的皮肤上,避免感染的发生,若不小心还是溅到了皮肤上,则立即进行清洗,并进行相关的疫苗注射。

3 结语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着在工作期间被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因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职业暴露在危险之中,所以护理人员应树立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职业为自己带来的伤害。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职业暴露;化学因素;安全防护措施

在医院许多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需要经过清洗、消毒包装以后回收利用,供应室就是负责完成这项工作的地方,而消毒供应室的工作环境又极为恶劣,其环境中充斥着致病菌源、噪声、压力容器以及化学消毒剂等不安全因素以及危险因素,而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极易对护理人员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该加强安全防护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把工作中的危险程度降到最低,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总结了供应室护理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且对防范危险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资料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的对象是医院2011年2月~2012年12月在供应室工作的10名护理工作人员,这些护理人员年龄最小的为19岁,最大的为55岁,其中大于等于35岁的调查对象有7例,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0.5岁,被调查对象的工作时间也不等,其中工作时间小于等于一年的有1例,两年至五年的有1例,六年至十年的4例,>10年的4例,文化程度为中专3,大专3,本科4例。在调查中向被调查的10人发放了职业暴露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比较[n(%)]

组别

化学消毒剂

紫外线

噪音

烫伤

血液污染

刺伤

例数(n=10)

3

10

10

6

8

10

次数

21

58

92

32

6

87

(二)调查过程

在调查开始之前在查阅相关文件的基础上,根据医院供应室护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的职业暴露以及医院工作的具体情况,在认真讨论、仔细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调查问卷,然后发放给本次被调查的护理人员,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以严肃、认真态度对待本次调查,必须保证填写内容的真实性,以保证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的真实性。为进行下一步工作制定防范职业暴露的手段以及有效地防范职业暴露的方法提供准确的依据。此次调查一共发放了10份问卷,回收了有效问卷10份,回收率为百分之一百。

(三)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经过卡方检验,获得的有效数据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

(四)结果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社会心理因素、物理因素以及化学因素是职业暴露危险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在护理人员的工作中发生率最高的伤害事故是被利器刺伤,而根据统计结果(P

二、讨论

通过对此次调查的科学调查显示,造成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归纳起来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

(一) 生物性因素

由于大量未消毒的医疗物品都集中在供应室中等待消毒,所以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中充满了个各种各样的致病源,导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护理人员感染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几率非常高,如果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注意对自身的进行有效防护,就很容易被传染上呼吸道疾病以及血源性的疾病。近些年来由于一些感染途径不明确的新型传染病的增加,更提高了这项工作的职业暴露程度。

(二) 社会心理因素

护理人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对工作程序陌生转为熟悉,再加上供应室的工作既单调又繁琐,所以在工作中就会减弱自我防范的安全意识,从而使感染疾病的几率增加。

(三) 化学因素

医疗器械、以及被体液、血液污染的布类等的清洗、消毒等工作离不开各种化学物品,如各种除锈剂、防锈剂、含酶清洗剂以及化学消毒剂。这些化学物品不仅极易挥发,而且还含有大量的含氯消毒剂、乙醇以及碘等物质,如果不慎吸入,或者溅到皮肤,就有可能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皮肤方面的疾病。如果长期接触还有可能诱发人体细胞产生突变。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 物理性因素

造成物理性伤害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锐器造成的伤害、超声波、紫外线辐射、干湿热。 根据调查在供应室工作的人员被锐器刺伤的几率为百分之一百,也就是说每个护理人员都被锐器刺伤过,增加了护理人员感染暴露的危险系数。工作室中的紫外线辐射会对护理人员的皮肤与眼睛受到损伤。还有超过人体承受能力的辐射热会造成局部组织的坏死等危害人身安全的事情发生。此外,供应室中清洗物品的时候所使用的超声波,其辐射也会对人产生极大的危害。

三、制定相关的防护措施,把措施落实到实处

(一)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操作培训工作

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操作培训,要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医院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使供应室工作人员通过相关规范的学习加强职业安全意识,了解与掌握防护知识。充分的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在工作中能够自觉地按照安全规定进行操作。

(二)完善职业防范规章制度

为了尽量的降低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保护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应制定完善、健全的安全操作方面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必须在熟练地掌握,供应室护理工作安全操作规范的情况下才可以上岗作业。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工作的时候要戴上帽子、护目镜、穿上工作服。不定期的检查安全操作规范,使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三) 做好心理防护工作

院方要为护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氛围,建立起互帮互助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以避免护理人员产生心理上或者是生理上的疲劳。除此以外还应开展多种多样的业余的文化生活,以及体育活动使他们的精神与身体都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上。并且要定期检查身体,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及早治疗。

四、结语

医院领导应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要采取有效办法从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操作意识,以及健全完善相关的制度着手降低护理人员工作中潜在的危险,并且通过丰富护理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使护理员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通过组织有益的体育活动增强他们的体质,以减轻或者是避免工作环境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爽.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

[2]谭庆兰.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

第6篇

[关键词] 检验科;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2(b)-131-01

检验科工作的医学检验人员长期接触大量的有生物危险性的血液、体液等各种临床检验标本,而这些血液标本是重要的潜在生物传染源[1],它们都是病毒、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这些具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在工作中稍有疏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2]。为了避免检验科工作人员工作中造成生物污染,探讨检验科工作人员卫生安全防护的措施和漏洞,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针对商丘市18家医疗机构检验科为调查对象,进行突击检查、深入调查。

1.2 调查内容

检验科工作人员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情况,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2 结果

2.1 18家医疗机构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情况及合格率情况

见表1。

表1 18家医疗机构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n(%)]

2.2 18家医疗机构检验科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管理情况

见表2。

3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医疗机构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情况较差,防护服合格率为0,而防护眼罩合格率为5.00%;鞋套使用率为16.66%;手套使用率为55.55%。综合分析,医疗机构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淡薄,对合并生物污染无心理准备,对卫生安全防护暴露处理方法、流程不掌握。机构检验科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准备情况较齐全,但深入调查可以看出很多是流于形式,卫生安全防护培训及记录较差,合格率为27.77%,充分说明了个人防护情况较差的原因。

笔者认为在医疗机构检验科卫生安全防护中应该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文件[3]。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上岗前进行安全规程的培训、有关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消毒知识及相应专业技能培训[4-5],掌握预防暴露、识别危险因素以及暴露后的安全处理程序,按照规范要求操作。严格要求工作人员自觉遵守科室的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相应的操作流程,掌握检验科室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正确的操作步骤和要点,防止差错和污染[2-6]。

总之,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非常重要,是保证卫生人员健康的重要措施,应加强制度化的管理、细致的培训,全面掌握职业卫生安全防护,严格按照检查规程操作,可以避免和防止生物污染。

[参考文献]

[1]魏华.北京地区医务人员SARS感染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03-706.

[2]戴青梅,刘素美,李法云,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9.

[3]童明庆.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J].临床检验杂志,2003,21(3):18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

[5]王艳.手卫生行为与医院感染的分析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0):10.

第7篇

【关键词】 助产士;职业暴露;防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77-02

助产士在观察产程,接产过程中经常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阴道分泌物等;在对产妇进行会阴缝合、抽脐带血、注射催产素等操作时极易发生针刺伤。而这些使助产士成为职业暴露高危群体,国外有研究显示:在最有职业危害的相关科室中,分娩室排在第2位 [1],如何提高助产士的职业暴露的防护能力已成为本行业中的重要职业问题,现将职业暴露的常见原因及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1 职业暴露的常见原因

1.1意外损伤 对助产士构成职业危害主要是针头及锐器伤,也是助产士被感染的主要途径,助产士在进行会阴缝合或进行各种注射操作时可因产妇不配合或操作不慎而被刺伤。据文献报道[2]:在医疗服务中,存在由于针刺或利器造成AIDS从病人传给医务人员的危险性,发生率为0.1%-0.3%,被污染的锐器刺伤的感染率为1.8%,针刺伤时只需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助产士在各项操作中,最易发生皮肤粘膜损伤的是缝合。

1.2皮肤粘膜暴露:经血液传播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等病原体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外周血液和体液中,助产士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接触到血液,羊水,恶露,从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有资料表明[3]: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艾滋病的机率事为0.1%,皮肤暴露感染得艾滋病机率为0.1%,暴露含乙肝的血液或体液的感染率为6%-30%。

1.3化学因素:产房是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相对密闭,存在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因素,污染的空气可直接引起呼吸道感染,各种消毒剂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缓慢却不容忽视。每天接触大量化学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对皮肤有轻度损害,强烈的气味对呼吸道刺激大[4];戊二醛在医院中使用是引起职业性哮喘的原因之一。

1.4相关因素:医院管理监督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未有效的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和防护工作,医务人员对工作中感染认识不足,防护意识薄弱,无菌观念淡薄,不正确进行技术操作等。

1.5社会心理因素:助产士的每项工作均关系到母婴安全,责任重大常使之长久地处于精神到度紧张状态。而需要紧急处理的事件,如产妇宫口开全急诊入院、新生儿窒息抢救、产后大出血等,这些都会对助产士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产科服务模式的改变,社会对助产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助产士面临专业发展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此造成恶性循环职业暴露率增加。

2 防护措施

2.1锐器伤的预防:在接产中同时有两人操作时不允许将缝合针、剪刀直接递交到手里。一个切口―只手,缝合或锐器分离时防止手引导下被针刺伤:禁止用手去弄弯或弄直针头;清洗器械时锐利端统一在一个方向清洗;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要用手分解,可用单手套回针头帽:处理针头不要太匆忙:手取针头和利器时不要使利器面对人,以免伤及他人:不能将针头丢入垃圾袋内,应按规定放在入利器盒,给不合作的产妇进行操作时最好有他人协助。

2.2意外暴露的处理:频繁直接接触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各种体液的因素,使职业暴露危险大。血液或羊水溅到眼睛,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局部或碘伏消毒皮肤。锐气刺伤后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血,并用流动清水冲洗,碘伏消毒包扎伤口,更换双层手套再进行操作,及时填报锐器伤表,评估职业暴露程度,必要时进行预防用药及观察。可注射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

2.3空气及物品消毒:产房应每日开窗通风换气,以减少各种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造成的伤害;每天空气消毒或产妇分娩后再进行消毒,产床采用臭氧消毒,所有物品表面用有效氯擦拭,被褥经常阳光下暴晒消毒,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2.4加强个人防户:加强助产士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定期绍织培训学习,充分了解职业感染的危害性,增强防护意识加强无菌观念,正确认识各项技术操作的重要性。洗手是防止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措施,在接产操作前后必须按照七步洗手法的程序进行洗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在接触血液、体液时,必须穿戴工作服、工作鞋、口罩,帽子,手套或防护镜。操作中发现手套破损立即更换,完成操作后不要用带手套的手进行其他操作,如开门、记录等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2.5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和应激能力:助产士在高度工作压力下,为保持身心健康,应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学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使之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职业道德水平。在工作之余培养个人兴趣和爱好,多与朋友沟通,掌握一些心理技巧缓解压力,提高对紧张刺激的承受能力。助产士有了宽阔的胸怀,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感染和影响他人,得到孕产妇及家属的理解。

助产人员职业暴露机遇大,在护理和助产过程中,应自觉加强防护,使用保护屏障,以确保助产士的身心健康;加强助产人员职业防护知识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职业暴露危害,制定安全可行的操作程序,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BeltramiEM,WilliamsIT,Shapriro ON,etal.Risk and management of blood borneifnfections In henalth care workers[J].Clinical Micribiology,2000,13(3):385~407.

[2] 田瑞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职业暴露于防护医学教育课程,2011,17(1):55.

第8篇

【关键词】

护士;职业暴露;危害;防护

1 职业暴露因素就是指职业环境的各种有害因素

护士的职业暴露因素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理化因素及生物因素。护士职业暴露因素往往多种因素同时存在,经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综合作用,对护士健康产生急性、慢性及远期危害。急性危害因损害发生迅速、症状重,易受重视及认识;而慢性及远期危害是潜匿的健康损害方式,其潜伏期长,常常得不到充分的认识,对护士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1.1 社会心理因素的危害 主要包括工作中来自患儿家属的暴力和从事工作本身的压力。国家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定义工作场所暴力是指“工作或上班时直接对人的暴力行为,范围从攻击性或威胁性语言直至杀人。包括欺凌、骚扰、欺骗、胁迫、恐吓、排斥、散布无端言论、侵犯的姿态、侮辱性的手势、敌对行为、阻碍、身体撞击、踢、咬、推、啐人、等伤害直至杀人。”国际护士协会指出护士可能受到暴力比其他行业多3倍,和其他行业相比针对护士的暴力事件较多。国际护士协会根据事实作出推断:世界范围内的护士每天工作在暴力的发生地。患儿家属的暴力已经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士气、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健康。专业及工作本身的压力,如护士人力资源缺乏所带来过重的工作负荷,护理工作的特殊作息如频繁的夜班、节假日加班等;再如社会地位有限、晋升少、报酬低以及工作疲劳感,均影响着护士身心健康。

1.2 理化因素的危害 护士职业暴露理化因素危害主要来自X射线、射线及紫外线和微波等。其中X线损伤为医护人员最常见的放射损伤。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甚至诱发肿瘤等[1]。另外手术室中使用的麻醉剂多种多样,其中氟烷、氨氟醚、异氟醚以及笑气(氧化亚氮)等可以呈气态弥散在空气中的,长期吸入可造成肝脏损害,细胞突变,免疫力下降及自然流产。1974年美国麻醉医师会发起的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手术室护士自然流产率及子代先天畸形发生率均高于对照人群。前者为对照人群的1.3~2倍;后者为对照的1.6倍。1997年有人用变换分析法,总结分析了1971~1995年间发表的有关职业接触麻醉剂气体与自然流产关系的研究报告后,结果肯定了职业接触麻醉剂气体与自然流产有关联[2]。

1.3 生物因素的危害 主要指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护士每天频繁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等体液,体液飞溅到皮肤、眼睛里时有发生;手上小划伤而又意外接触血液等,这些因素均有可能导致自身感染。再者护士在工作中常使用锐器,易刺伤自己,而通过针刺伤可感染20多种血液性疾病。有报道显示,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性传染病的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刺伤的医务人员护士占80%。

2 防护措施

2.1 社会心理因素危害的防护 注意心理调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在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休息与休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加强营养,减少生理、心理疲劳,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护理人员自身的应对中应增强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规范护理行为;医院应加强护士应对暴力的能力的培训,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政策及制度及方面的培训,包括应对暴力事件的预防、报告、支持系统流程训;医院环境及工作场所的设置中护士台与医院保安部门之监控和报警系统;鼓励和帮助护理人员在人身受到伤害时寻找法律帮助,而不应是劝说她们忍受委屈、息事宁人。

2.2 理化因素危害的防护 护士在带有放射源的环境中护理患者时尽量缩短接触时间,因此要求护士事先做好护理计划,安排好护理步骤,进入室内按次序要求,争取短时间内做完,积极屏蔽防护和距离防护;护士对抗癌药物的正确操作是有效防止抗癌药物造成危害的关键,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戴口罩、帽子、手套,被药液污染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把影响程度降至最低;废安瓿和注射器放入固定容器,及时焚烧;强化专业培训,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2.3 生物因素危害的防护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危害,护士应主动接受更多关于乙肝、丙肝、艾滋病、结核等相关知识,了解相应的细菌、病毒的传播方式,对已确诊的患者要采取隔离措施,对于疑似患者要采取同样的隔离措施加强防护。[3]操作前检查双手有无破损,如有破损用防水敷料加以保护,避免开放性伤口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接触感染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均应有个人保护装置,如戴手套、穿隔离,必要时应配有防护镜、面罩、脚套等。如患者血液、体液等不慎皮肤或眼睛里,应立即用流动水冲洗。在操作中洗手、戴手套是简单有效的防护措施,操作后立即用消毒液擦手,按正规6步洗手法可清除90%以上的微生物,非无菌操作戴手套可有效防止工作人员被感染。工作中尽量避免针刺伤、刀割伤、玻璃锐器损伤,重点是在使用锐器前、中、后正确操作及用后对锐器的安全销毁。对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相关知识培训以减少针刺伤和锐器损伤,若不慎刺伤,应立即脱掉手套挤出少量血液,伤口用0.5%碘伏消毒,更换手套,同时向上级报告伤情,做出相应处理[4]。

随着医疗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护士的职业危害也逐渐被关注。为了降低职业危害,最大限度地保障护士自身健康,作为一名护士,应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接受相应知识的学习与培训,详知各种危险因素,并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有效保证护士的身体健康,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蒋勇,丁益民.放射线工作人员晶体混浊情况观察.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3,25(2):131.

[2] 胡辉,杨志纯.外科病区危害因素对医务人员的影响及对策.现代护理,2001,7(5):43-44.

第9篇

【摘要】感染科护士的护理对象是具有感染性的病人。特殊的环境、特殊的职业造成感染科护士被感染和损害的高度风险,使护士存在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而护理工作的性质又决定了护士必需面对工作生活和学习的重重压力。因此,通过制订相关的对策可使感染科护士在工作中更好地加强自身防护,将各种危害降至最低,缓解压力,最大限度地保障身体健康。在生活中创造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良好职业工作环境,在学习上营造一个松弛有序的氛围,尽可能地接受更多的专业知识,使感染科护士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有效地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感染科护士;压力源;对策

护士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感染科护士更是特殊中的特殊。由于感染性疾病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护士所从事职业的相对高风险性,而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又对从事护理专业的人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感染科护士的生理和心理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护士的身心健康和护理工作质量。本文总结了4种压力源的常见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现报告如下:

1 造成感染科护士压力源的常见因素

1.1 职业暴露 :由于感染科传染病种类繁多,传播途径多样,感染科护士长期处于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每天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如在护理血液传播疾病的患者中,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可能会导致护士感染疾病,其中以乙肝、丙肝以及HIV的感染几率较高,有的一次就可感染;呼吸道传播疾病中结核病的感染率较高,近几年如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蔓延,更是增加了感染科护士的风险与压力。

1.2 职业损害 :由于感染科疾病的特殊性,要求对所有物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很多的化学消毒剂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以前常用的甲醛,它与一定量的高锰酸钾配制用于熏蒸消毒,不但对呼吸道、眼睛有很大的刺激性,还会引起女性的月经紊乱、妊娠综合征等;过氧乙酸有很强的腐蚀性,皮肤一旦接触未经稀释的过氧乙酸,会引起灼伤、腐烂,此外还可引发头痛、哮喘等;紫外线有一定的消毒杀菌作用,但过量的照射会使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引起皮肤癌,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引起畏光流泪,照射过程中产生的臭氧会使人产生恶心呕吐。

1.3 感染科的特殊性

1.3.1 特殊的环境 :感染科大多位于医院的偏僻角落,为封闭或半封闭式结构,工作环境压抑,令人不愉快的消毒水味,带有传染病人的血液、分泌物的针头,呼吸道传染病人呼出的带有细菌病毒的气体,这些都会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但又都是感染科护士不得不每天面对的。还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部分护士担心被传染,从而造成人际关系不够融洽,经常受到他人的嫌弃、家人朋友的误解和患者的不理解抵触情绪,这使得感染科护士的心理压力重重增加。

1.3.2 疾病的季节性和爆发性

很多感染性疾病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如甲肝、麻疹、水痘、流腮多发生于冬春季,伤寒、霍乱、菌痢多发生于夏秋季。霍乱、手足口病大爆发,人力资源明显短缺。所以当感染性疾病的季节来临和疾病爆发时,护士的体力压力就暴露出来了。

1.4 社会要求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制度的改革,人们对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不断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继续教育,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以适应这种社会的需要,这就产生了学习压力。

2 对策

2.1 加强职业防护 :加强传染病的隔离及防护措施,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品,保证护士的人身安全;加强个人防护意识,遵守标准预防原则,保持皮肤黏膜的完整性,防止病菌侵入;护士应按规范操作,对各类锐器应用专用容器盛放并集中处理;做好手的清洁与消毒,认真执行标准六步洗手法;医院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并制订《职业暴露处理流程》及《职业暴露报告登记制度》。如在护理HBV、HCV、HIV患者的过程中不慎被带血的针刺伤,应立即就地进行局部处理,同时通知主任、护士长,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专家讨论;并在24小时内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定期对暴露者进行检测随访,做好登记及分析原因,采取预防措施。

2.2 职业损害的处理 :对消毒剂要严格管理,特别是过氧乙酸等易暴易燃腐蚀性强的消毒剂要专柜存放。要加强和提高自身防护的自觉性,减少和避免有害气体及液体的接触。消毒柜要严格密封,消毒室要保持通风,接触消毒剂时要戴好口罩帽子及手套,避免直接接触。紫外线灯开关应有明显标志,在空气消毒时避免暴露在紫外线下,应戴防护眼镜、口罩及手套。

2.3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医院应为护士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完善的硬件设施,改善不和理布局,以方便护士的工作和生活;医务人员之间加强情感交流,在安排好工作的情况下,多组织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增进了解,缓解压力,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减少工作场所的人际关系因素对护士的压力;另外,护理人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关系到护理质量的改善,关系到病人安全,也关系到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护士的缺编导致过度疲劳综合征,引起身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机会,管理者应合理配置人员数量,合理、灵活地实行弹性排班,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减轻护士的工作紧张状态,使护士在繁琐的工作中既确保适当的劳动强度,又能发挥出最大的工作效率。

2.4 全方位多层次地组织学习:应定期进行在职培训和教育,加强防护知识的学习和心理素质的培训,提高应激状态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应付行为的训练,提高应付水平。由于护士的学历和职称不同,接受能力也不一样,职业继续教育也应跟据这些差异而有所调整。在内容的选择上尽量照顾多数护士的接受能力和实用性,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提高培训质量,同时全面推广标准预防,制定各种预防职业损伤的工作指南、防范制度,改变护士的不安全行为,提高自身防护意识,营造一种护理安全文化氛围,保护其免受损伤、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从容地应对学习压力。

3 小结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