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7 20:53:21
导语:在大学毕业个人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今天,看看日历,我才在恍然中发现,已是六月底了,还有半个月,我将离开这间 小小的拥挤的宿舍。大一我是第一个踏进7#楼223室的,那时候,觉得这间宿舍光线昏暗 ,狭小压抑,真的不习惯极了。可是,四年之后,还是这间堆满了行李和各色杂物难以 有落脚之地的小屋子,却让我如此眷恋,如此不舍。一枝松枝探到窗前,于是,便有了 无数四季美景。冬天是雪压松枝,冰凌悬垂;平日里时不时有小鸟落于窗前,姿态轻盈 ,歌声婉转,每每让我驻足观看,不忍打扰更不忍离去。夜晚月光翩翩撒落,皎洁如玉 ,如流水般默默伴着屋内四个女孩子的零点夜话。大家看了这番描述,不知7#223是个怎样浪漫的好去处,殊不知,它和一般清华宿舍无二,之所以在我心中如此温馨和美,只 是因为,我爱223。
我爱7#223,它是我在清华最喜欢的宿舍,是让我最有归属感的地方。我爱南北主干 道,远远超过那荷塘月色荒岛美景,因为它有着鲜明的季节变化,伴我走过每一个普普 通通却有如此有滋有味的日子。我曾经最喜欢3407上自习,因为一点小小的心情和一点 小小的秘密;从大三开始迷上了旧馆,只为那透过绿绿的爬墙虎飘落进来的一束阳光, 那浓浓的带着尘封的书卷气和清晨七点钟既辛苦又野蛮的占座。我们几个姐姐妹妹曾经 最喜欢一起跑到八食堂吃饭,就是觉得很好吃还边吃边分封那肥得流油言语不干净的食堂师傅是大小"特色菜"。最欣赏的一次讲座是大一上学期北大法律系贺卫方做的,引得我当顿足捶胸觉得如此遗憾没有进北大却来了这个风格和我如此不协调的清华,讲座的内容全然不记得只记得贺卫方声若洪钟风流倜傥,没想到前几日他又来清华却是头发半白皱纹可见,恍然间已是四年岁月催人老!我最喜欢大三下学期五六个人同上工物系 的马哲课,百多人的课堂上积极发言踊跃提问上台演讲声色张扬言语出众就是要把那群木木讷讷的工科学生比下去。最喜欢杨永林老师的三局口头禅:"是不是呢?" "That's the problem!" "If so, so what?" 足以应付世上一切情景局面而绝不失大家从容风范正如杨公子所说:"We waited and waited, but nothing happened." 最忘不了在我们办主任的口译课上一群懒人为了少做翻译少动脑筋拼命与何洪华老师胡侃天南地北无所不包从语言学词汇学到国家大事国计民生到何老师那个有名的女儿何嘟嘟。最痛苦的时期就是大二有一周每天只吃一餐还不包括主食,每次饭后都如狼似虎般的盯着空盘子酸溜溜地说"真好吃呀!"然后舔舔嘴唇恶狠狠地毅然离开,可惜一周过后依然如故于是减肥成了我的世纪之梦和一贯目标只是梦和现实总是有距离的。四年里骑车带我最多最稳的人就是涛妹,可惜临近毕业他的车子先是车轧坏掉又在散伙饭那天不幸被窃,于是我就只好徒步走在清华园里怅惘不已。
自打大一入校我们宿舍人就说要在秋天银杏树一片金黄时出去照相,可惜都四年过去银杏树黄了绿绿了黄始终没有机会留下我们的倩影,总觉得以后还有机会明日复明日转眼间将要物是而人非。每年都想生日时去西门外的铁木真因为过生日的人可以免费自助,年年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没有去成于是这家普普通通的餐厅几乎成了我的一个心结。四年里过得最开心的阳历生日是大三那年好多同学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就是这时我收到了涛妹送的最最经典的生日礼物:装在一个非常漂亮的巧克力盒子里面的两块Fa香皂;最开心的阴历生日是大四这年,因为我和我的男朋友一起度过尽管当时我对他毫无感觉但四天后我们还是莫名其妙神经兮兮地走到了一起。最抱歉的事情就是大三暑假本要去新华社实习结果因为不喜欢那里的氛围没有去而给吴锦老师添麻烦,这也是我大学里唯一一次挨老师批评;但似乎还是值得的因为接下来我美哉美哉的去连云港教书过了九天与世隔绝桃花源般的逍遥日子,和同行的兄弟姐妹们成了好朋友尽管被带队的老师误认为和观保关系不一般。最佩服自己的就是大二那个炎热的暑假呆在清华,每天泡在旧馆用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萨缪尔森纳本著名的经济学的英文本,一时间什么事情都喜欢用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尤其是博弈论的角度作切入,可惜现在脑袋里空空如只能崇拜当年的自己了,不过陪着刘艳考G我们两个共度的这段辛苦而单纯的时光恐怕是谁也忘不掉的。最欣慰的事情就是在经历了无数的思索徘徊迷惘之后,我还是坚持着自己的兴趣自己最初的道路到法学院学习法律了,其结果就是让我松松散散颓颓废废得过了一年什么正经事情都没有做。
大一刚入校很想家很不适应环境很不喜欢清华的时候,有一次,我走在南北主干道上,想到:"必定有一天,我将怀念我呆在清华的日子,甚至包括这些不开心的时刻。" 这一天毕竟到来了,现今,我是如此的怀念和珍视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如此的执著于彼此之间这份多年经营而来的感情,如此的愿意收藏这一路上点点滴滴的欢笑与悲伤,同时却也清楚的知道,这是不再的时光。
关键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原因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重点选取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交通职业学院等几所高职院校1200名在校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159份,回收率为96.6%)和2009届、2010届、2011届、2012届30多所本科院校224名本科毕业生、20多所高职高专380名高职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法
研究目的:通过进行有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对调查获取的各项数据归类整理,并运用Excel进行常规数理统计,用百分数对统计资料进行一般性描述,旨在对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职业素质、就业影响因素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了解和把握,由此总结出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二、调查内容
(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
1.在接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被问到“毕业后是否曾经失业”时,有19.2%的选择“是”,上述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是存在失业的。
2.在接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对“大学毕业时择业中面临过的问题”的调查中,有21.19%的毕业生选择“实际岗位与期望相距悬殊”,而对“你认为目前工作符不符合职业期待” 的调查中,有49.33%的毕业生选择不符合。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都存在目前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人才的高消费,导致大学生高职低聘,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特别是高职毕业生,这种现象更加严重,这说明大学生中结构性失业是主要的。
(二)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调查
1.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1)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调查
①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您最希望就业的地区”和“你现在工作的地方是”的调查中,统计数据如下图所示: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及内地省会城市总计占80.45%,而选择内地中小城市、国家急需人才的边远或农村地区的仅占19.8%。而且从这些被调查的毕业生现在就业的地区来看,无论是本科毕业生还是高毕业生绝大多数都选择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及内地省会城市工作。
②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你对未来就业预期”选项中,有56.95%的毕业生选择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外资及合资企业,只有15.6%的选择民营企业。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从行业来看,大家都希望到一些国家机关、科研单位和三资企业中去,而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小型的企业就业,其结果是导致好单位吃撑了、一般单位吃不饱。
(2)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对“您期待的月收入”的选项中,选择3500元以上的占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总数的62.94%,而根据我国社会实际收入水平,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这种工资期望是很难实现的,这也在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工资标准中得到证实。在接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您现在的月收入”中可以看出,工资在2000元以下的占27.15%,2000-3500元的占52.32%,3500元以上的仅占19.54%。这说明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着收入预期被高估的问题。
(3)大学毕业生知识技能素质结构落后调查
①在接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对“你认为对就业最重要的能力要素是”选项中,有24.5%的选择了“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而54.64%的则选择了“学习能力和适应性”。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普遍认为,对就业最重要的能力要素是学习能力和适应性。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大学本科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获取,学习将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
②在“你认为毕业时你所掌握的就业能力水平主要是”的选项中,有36.75%的大学毕业生认为毕业时由于掌握了必需的技能要素,所以能够顺利找到工作。
③在“你认为下列因素对就业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的调查中,有31.79%的大学毕业生认为是实践经验,27.15%的认为是个人能力素质,而认为专业知识和学历对自己影响程度最大的只占到28.14%。
④在“为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您认为高校在大学生培养上应加强的方面”,选项中,有63.90%的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和69.78%的在校高职学生认为应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对大学毕业生而言,影响他们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实践经验和个人能力素质。现在,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而非专业知识欠缺,普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实际应用能力,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或者把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作为录用条件或者优先条件。
2.高校方面的因素
论文关键词:就业问题研究现状就业信息就业信息传播模式合理性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经有较多的著作,在中国期刊网(CNKI)中以“大学生就业”为检索题名,时间范围为2000-2009年10年时间,共搜索到4700篇精确匹配的期刊文献,132篇精确匹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文献,2篇精确匹配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2篇精确匹配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文献。在中国期刊网中以“大学生就业信息”为检索题名,搜索到18篇精确匹配的期刊文献,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文献、博士学位论文文献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文献均为0篇。可见,目前对就业问题的研究集中在对毕业生择业方式、择业观念、择业行为、高校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描述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上,而从传播学的信息传播角度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成果则不多,也尚未提出一个较为明确有效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
1.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现状
当前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从文献性质角度划分,大致可分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政策文本和工作报告、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的工作总结、专门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
1.1大学生就业形势。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的夏鲁惠认为,从劳动力市场供需分析,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整体上是与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规模相适应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区域化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区域化特征。同时,本科毕业生的规模偏大,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数年保持增长。但全国高校毕业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研究员曹殊在《新世纪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一文中分析指出,我国就业市场将出现买方市场的情况,社会发展快引发的社会需求变化加剧,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滞后性将诱发结构性供需失衡,导致供需矛盾加大;研究生挤占本科生、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就业岗位的挤占效应将加剧;高薪职位难求、整体职位层次下降、平均薪酬水平下降的局面将出现;毕业生求职总成本将增加。
1.2从就业政策的层面,部分学者也通过国内外的分析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成果。杨伟国(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分析了欧美国家的就业促进措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通过就业激励措施等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满足需求的关键则是鼓励创业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大学生就业匹配的核心就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完善大学职业指导体系。这三个方面相关政策的提供,如日本的就业咨询与配置服务、英国牛津大学的职业服务处、美国的免除学生的贷款等具体措施是这些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办法。
于伟和郭庆童分析了西方高校的政策并且针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认为,首先,西方的高校就业指导基本实现了机构专门化,提供了就业保障;其次,机构的投人力度大,在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从而提升了毕业生的整体竞争实力;再次,西方国家有非常成熟的就业指导模式,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李宏和谭远发总结了我国的解决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大学生就业。同时也提出了通过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革教育体制、转变二元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形成良性的“大循环”长效机制。
1.3从高校时学生的培养这一微观角度出发,研究者们都提出了构建“全程指导”的就业工作模式。罗开礼通过对西南农业大学的全程指导模式的解读,为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杨静和张庆亮通过比较中、美、德、英等国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认为,目前我国的就业指导处于边实践边改革的阶段,在机构设置,经费投人,人员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工作理念、方式、途径等方面都明显滞后,不能适应目前的就业市场变化和要求,急需建立相对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黄洽宾则提出了在高校的平台培养模式中构建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理论。平台培养模式将大学教学内容按照人才知识结构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划分成四个平台,这四个平台既有渐进性又有针对性,是一种独具特色、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四个平台的教学结构,积极探索和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实现大学生的梦想,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相关研究
目前,就大学生就业信息方面的研究并非没有,而是从信息传播模式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仍然很少,从已有的成果看,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2.1在大学生就业信息收集、筛选、利用方面的研究。在就业信息收集的途径和渠道分析中,学者们的意见比较一致,认为大学毕业生主要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人才交流会、双选会等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和就业市场,各种社会关系、媒体,实习、社会实践,网络渠道等途径来获取信息。而河南教育学院政治系副教授季荣臣则根据以上方法总结了地毯式访问、连锁介绍、中心开花、供需见面和直接研究法等五种信息收集的方法。从信息传播的视角,余彬和潘烈认为,大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方式呈现群体内部信息传递和外部辐射两个方面,并主要从内部信息传递阐释了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
在就业信息的筛选和利用方面,学者们的观点比较一致。苏静在对湖南省三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后认为,毕业生筛选信息的主要依据有:薪酬待遇、所学专业和兴趣爱好,而对专业对口、单位发展等的要求并不高;对于单位提供的信息的明确程度,已就业和未就业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不能一概而论;在个人各方面与市场需求的符合程度方面,大多数毕业生比较自信,但也认为自己缺乏工作经验。一般来说,通过信息渠道获取的就业信息是比较杂乱的,毕业生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个全面的筛选,选取对自己最有用的信息。季荣臣则提出了科学筛选就业信息的方法:善于对比、掌握重点、了解透彻、适合自己等。
2.2在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化建设方面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研究比较具体,成果较多。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是根据高校自身要求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状所提出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宽就业工作发展空间,是目前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理论界,关于这方面有很多的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韩伟平等研究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政府主管部门构成系统的四位,外部环境则是整个社会,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就业这个整体。构建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协助高校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实现个性化服务,为学生、学校、用人单位、政府间提供快捷、方便的互动平台。余菜花等通过对河北省就业服务信息化的研究提出,虽然目前河北省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比如在线招聘求职信息传递不畅、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地区差距大、劳务输出管理问题突出、“就业服务网”建设落后、就业信息搜集缺乏主动性、加工深度不足、就业信息服务方式主动性不强、就业培训信息化水平较低等,并给出了对策,如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就业服务信息化投人、统一规划建设就业服务网、主动收集就业信息、提高就业信息质量、主动推送就业服务信息、科学构建劳动保障网站、大力发展在线培训服务、培育企业化的大型在线劳动力市场等。
2.3在大学生就业信息与就业指导关系方面的研究。目前理论界对信息与就业指导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的李晓静就分析了就业信息渠道与大学生就业信息的关系,为就业指导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经过研究,她认为,人际传播渠道和互联网若能满足大学生的求职信息需求,将增强他们对自身的就业信心,而传统媒体渠道的信息满足,将增强他们对宏观就业形势的信心。但研究还发现,信息渠道的使用与满足之间的差异性—使用各种信息渠道可能对大学生的求职信心产生负面作用。招聘会、中介等组织传播方式并不能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湖南师范大学李权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机制过程中的心理,他从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获得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着手,采用追踪调查和电话访问的手段,提出关于就业心理的四条假设,分别是:大学毕业生对整个就业形势感到迷茫和缺乏信心、大学毕业生对个人能力和努力缺乏信心、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读书无用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相关的个人因素认识不足,得出以下结论: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就业相关的个人因素认识不足、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稳定性认识不足,大多数赞成“先就业再择业”。这些对大学毕业生心理的研究能够促进各个层面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上的发展。
3.从传播学视角建立就业信息传播模式的合理性探讨
3.1从传播学的角度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更加丰富。自从传播学这门学科形成以来,无数位传播学先辈们总结、提炼、发展了许许多多的传播模式,从拉斯韦尔的SW模式到施拉姆的模式,再到纽科姆的对称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过程模式等,传播模式逐渐完善、复杂,考虑到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多伊齐曾引述了模式的四种明显功能:组织、启发、预测和测量在不断的研究中,传播模式被许多行业引用,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合理的就业信息传播模式,却很少为业界人士所使用。这可以使大家从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中,将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更加系统的整理,可以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无疑都会收集或者接收相关的就业信息,因此,构建一个就业信息的传播模式将使信息更加具有实效性。同时,这也可以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关键词]企业;大学生;职业素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人单位主要从成本和效益出发,更多地考虑招聘大学生能否带来更大的效益。在招聘现场经常见到,面对着设计精美、内容充实的一摞摞奖励证书,用人单位并不感兴趣。他们在面试现场向学生提问的往往是,“你参加过哪些社会活动?”“你在哪里实习,做什么?”“你做过项目吗?”“现在是否有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用人单位用人,从过去看重学历转到学历、素质能力并重,甚至专以素质能力为重。
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与能力需求,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因此,从人才市场对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出发,高等教育要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行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和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制胜、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真正提高毕业生的择业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企业招聘人才的主要标准和尺度
职业素质是企业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衡量应聘者能力的主要标准和尺度。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是人才素质的一个子集,同时也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人才素质,是指人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人才素质具有诸多的衡量标准,例如科学素质或者说专业素质大致可以用学历和工作经验来表征;人才的智力水平大致可以用智商来衡量,而心理素质和对社会或者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则与个人的情商有关。这些衡量标准在用来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可以作为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一个客观衡量尺度。
世界经合组织的柯林·博尔提出,21世纪人才必须有三本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和三种财富。三本护照分别是:学术性护照,职业性护照,事业心、进取精神、创造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护照;三种生产能力分别是创造能力、塑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三种财富分别是创造性、健康和交往。这“三个三”实际就是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的高度概括。
能力结构指高素质人才对于从事专业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组成。从人才全面发展的目标及21世纪对大学生能力的需要和大学生成才战略来考虑,21世纪大学生在能力结构方面应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信息的灵活处理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沟通交际和组织管理能力。
调查表明,接近100%的大学生不了解、迫切希望知道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使用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基本标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素质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去甚远,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素质能力不足。社会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好高鹜远”、“高分低能”等负面因素的评价,说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能力与社会、与用人单位、与工作实践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大学生自身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技能不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最看重大学生什么素质
企业已不再单纯用高学历、高分数的标准来衡量大学毕业生了,而是用是否具有优良的人品、团队意识、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献身精神等来评价大学生毕业生。
(一)优良的个人品质
对企业而言,员工的品质就是企业的“品质”。所谓做事先做人,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德才兼备方成事,这是对每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很多企业宁愿要高品质即使专业知识成绩差的人也不愿要专业知识优秀而人品低劣的人。因为专业知识欠缺一些可以通过企业各种培训、深造机会弥补,但低劣的人品却是无法弥补的。
(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企业发展离不开团队合作,个人成长也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帮助。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员相互协商、相互尊重、相互凝聚的程度。所以企业非常看重大学毕业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大学毕业生也只有将个人融入团队,个人发展才会更加顺利。
(三)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
企业和社会非常欣赏勤奋、上进、肯吃苦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生在未来的道路上,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学生时代就要有长期忍受痛苦的思想准备,要耐得住寂寞、敢于拼搏、敢于冒险、吃苦耐劳、经得起各种困难的考验、不断进取、并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扎实的专业技能
学习成绩不是企业用人的唯一标准,但是仍然是企业衡量大学毕业生的一项无可替代的重要标准。熟练掌握或精通某项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永远都是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能称为“人材”,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可称为“人才”,而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大学毕业生方能称为“人财”。
(五)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已由过去的一般能力要求,发展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特殊要求。那些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去不断探索、开拓和创新的大学毕业生是企业最看重的人才,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孜孜不倦地向更新、更高、更强的目标挑战。
(六)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企业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毕业生成才的基础、事业腾飞的起点。企业和社会希望并要求大学毕业生把选择的“职业”当作长期追求的“事业”,要热爱、投入和执著,要与企业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工作”和临时落脚点。一个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大学毕业生,不一味只关注企业能够为自己提供什么,而是考虑自己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
(七)较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是否能够在艰苦或不利的环境中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旺盛的斗志,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大学毕业生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培养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素质,坚强、果断的意志品质和广泛的兴趣爱好,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健康,自我个性意识稳定发展,从而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总之,具有良好的人品、扎实的基本功、吃苦耐劳的精神、强烈的事业心、不断创新的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及有明确追求目标的大学毕业生才是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建议
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校层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结合学生就业主要趋向,通过市场调研和归纳,梳理出学生所需重点发展的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和个人素质,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课程教学,达到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与人生发展的能力要求,使学生做好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充足准备。
(一)重视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的调研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也不一样。要总结出适应实际要求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与能力的胜任模型和标准体系。在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密切联系实际,不断更新人才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和适应能力。人才需求的素质与能力体系的建立,可以通过对目标行业企业的职场人物访谈,收集近期毕业生反馈信息和用人单位的评价,调研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等途径获得直接的一手信息。知己知彼,有针对性提升学生各方面技能。
(二)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素质能力评估工具
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各不相同。通过相应的测量与评估工具,让学生了解自身当前的各项素质与能力的状态和水平,准确清晰地了解分析自我。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计划。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建立适应本校学生实际的素质与能力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科学设计评估流程和测量办法,建立素质与能力的评估记录,为学生提供实际帮助,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相应评估报告。
(三)借鉴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各项适应人才要求的素质与能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获得未来职场和人生的成功。通过讨论分析贴近学生的职场成功人士,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有利于学生模仿和建立榜样目标。在教学实际中,通过引用和分析典型案例,可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素质能力概念,进而理解和掌握各种提升途径与方法。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外亲自搜集和分析相关实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与探索,共享交流各种信息和思路,无疑可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关键词:就业 职业选择 创业 毕业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78恢复高考以来,许多人拥有受教育的机会;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一场大改革,使更多数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一组资料显示,从2004年到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比率很高,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直观地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30余万人,2013年全国面临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接近700万,而2014年就业形势仍难好转。依据数据看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就业形势仍难好转,就业问题依旧是当代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1]
二、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大学生面临多种选择,下面是我认为大学生的几种选择:
1.继续深造学习,考取研究生、博士,这样就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并且继续学习取得更高的学历也会在未来的求职中更有竞争力。
2.工作就业,考取公务员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 或者大学毕业直接工作。
3.出国留学,这是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独立意识和阅历,体验国外的教育方式,激发我们的创新意识,拥有海外的留学背景,让我们在工作岗位上更加具有竞争力。
4.自主创业,作为当代大学生,拥有丰富的资源,眼界更加宽广,我们拥有更加优越的条件和信息,大学生挑战杯等的比赛,学校和社会提供资金让我们创业,提供了丰富的可行性。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通过调查,许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实践动手能力不强。(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
2.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1)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2)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自己职业目标和规划。据一项调显示,51.4%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17.0%的人表示很茫然;只有27.1%学生有3年到5年的职业规划。学生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目标是什么,大部分学生都是茫然无知,走一步算一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以后要从事什么工作。
3.我国劳动力相对过剩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来计算,根本就无法让劳动力全部拥有工作,每年还有近1000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大学生不愿意从事体力活动等,没有树立职业平等观,带来就业的压力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4.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我国一直以充沛、优质的劳动力市场吸引外来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所以我国是制造大国,加工中心。他们需要的却是大量的基础人力、一线员工、操作工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人员结构的改变,这些企业提供的岗位、薪酬待遇并不能满足大学生要求的工资以及待遇,对大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企业的用工、薪酬待遇等方面产生偏差。
四、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1.树立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它对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了解职业个性,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据社会调查问卷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了解,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适合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根据自己的性格树立正确的而就业观。
3.提升职大学生职业素质,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 职 业 素 质 的 关 键 所 在。来自哈 佛 大 学 的 研 究 表 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可以看出在社会中,我们找到好工作不仅仅需要智商,更需要情商。
五、总结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首先,强化择业的竞争意识,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纯国,大学生就业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7日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大多选择沿海开放城市,造成人才扎堆过剩。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开放城市,无论是工作环境、工资待遇、还是工作机会等都受到大学毕业生的青睐,大部分毕业生把就业的区域限定在沿海开放城市,虽然这些城市对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追求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学生过多造成了人才扎堆过剩,竞争激烈。而中西部地区以及一些中小城市因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真正需要人才的地区。因为在这些城市工作环境、待遇等都不如沿海开放城市优越,人才往往留不住,造成了更大的人力资源发展不平衡。
(二)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就业竞争力不强。在大学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培养出的大学生书本理论性强,考试成绩好,但是缺乏自我思考的过程,动手能力较差。在现在的岗位中,不仅仅需要理论知识,更要社会经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希望找到能够尽快胜任工作岗位的员工,尤其是动手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社会实践丰富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大部分学生没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缺乏就业实力。
(三)名牌大学、学历层次造成就业期望过高,影响就业。择业期望对于大学生成功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些名牌大学、高学历的人才对自己人生定位很高,择业目标理想化,他们认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而现在已不再是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时代,已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很多高学历人才不愿降低择业标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影响就业。
(四)低学历、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注重“名牌效应”,造成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由于高学历、重点院校学生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降低要求使得与低学历学生的竞争愈演愈烈,造成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二、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择业观。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大学生顺利毕业,对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准确,关系到自身价值的体现,维护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通过了解现阶段就业形势的严峻,让大学生意识到毕业后不是直接“包分配”,而是面临双向选择,不要一味追求高工资高待遇,实事求是,摒弃好高骛远的思想,树立拼搏和竞争的意识,不依靠父母,积极争取,正确对待就业,形成科学的择业观。
(二)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成长成才。在计划经济时期,大学毕业后国家就会包分配,都有“铁饭碗”。现阶段已不再是“60分万岁”的时代,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通过了解当今社会就业难的形式,督促学生们认真思考,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我们通过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督促在校大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规划,制定目标,重视专业能力的提高,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他们毕业时不会迷茫。因此,了解当前形势,让学生们学习更有动力,学习目标明确,有利于他们成长成才。
(三)有利于高校课程设置改革,适应社会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需要新型人才,这对高校教育体制和高校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高校盲目扩招,但是高校的硬件软件却早已经跟不上,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应用性,质量不高,影响了就业质量。通过了解现在的就业压力,让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再盲目设置热门专业,发展社会急需的新专业,改造社会需求量不大的老专业,适应市场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高校学生工作处就业管理中心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大学生对于自身目标模糊,定位不准,脱离现实,对当前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不清楚,因此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非常重要,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开展与就业相关的讲座,如请优秀的毕业生开设讲座等,引导他们设计职业规划,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就业服务中心及时向学生公布最新就业信息,如专业要求、需求数量、层次等,还要知道学生主动搜寻自己想了解感兴趣的职业要求,在大学学习期间找到自己与目标工作的差距,不断努力向目标靠近,有针对的学习,到毕业时能够顺利就业。
(二)高校对课程强化改革,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首先,优化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市场需求调节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打造特色专业,培养高标准人才;其次,引进高学历研究型专业教师队伍,增加本校教师到其他高校参观学习次数,增强师资力量,平衡师生比例,教师队伍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兴趣优势,提高专业能力;再次,增加专业课实验课次数,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避免学生理论性强,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避免学校培养脱离市场需求;另外,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到对口的企业实习,学生可以更早接触社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为以后就业做准备。
(三)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青年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贫困山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因为大部分学生希望进大城市、大单位工作,因此这些偏远地区就业机会更多,而且国家有津贴补贴,到中西部地区受到锻炼的机会也很多,在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个人发展。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应积极宣传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引导学生们调整择业观念,鼓励他们到中西部地区到基层工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应注重长远发展,到能够展现个人价值的地方去,就算艰苦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利于个人成长,更能实现自我价值。
(四)政府要不断完善就业制度,形成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不断改进毕业生就业制度,放宽户籍要求,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规范就业市场,将毕业生就业纳入法制化道路。一些城市对外地大学毕业生落户要求严格,而对本地的毕业生在政策上更为宽松,因此政府应该对毕业生跨地域就业限制进行改进,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各地区政府应制定大学毕业生就业最低待遇标准,用人单位参照机关事业单位解决五险,已解决后顾之忧。而且在招聘时要公开、公正、公平,不能因为所谓的“关系”与应聘者竞争时而放弃人才。
(五)大学生应重视社会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大学生要认清形势,对自己进行正确分析,对自己的优劣势进行评估,合理定位,确定自己的求知策略,做好准备迎接机会的到来。在校期间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到社会中去实战,总结经验,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也可以参加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视野,增加经验,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进取,努力满足这些要求,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为就业打好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金喜在,朱志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
[2]李少奇.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10.
[3]楼仁功.大学毕业生就业观探析与引导[J].中国高教研究,2001.10.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经济危机下山东某高校234名大学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高校毕业班大学生焦虑、抑郁、敌意、恐怖、精神病性、偏执、人际敏感、强迫、躯体化各因子均值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结论 经济危机造成毕业班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关键词] 经济危机;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R19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4208(2009)15-0022-02
大学毕业班学生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之后倍受关注的一个群体,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期,也正处于向社会转型过度的时期。近年来,随着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国外有研究发现,寻找工作、经济压力以及寻求研究生学校是大学毕业班学生最为关注的事件[1\]。资料显示,有10%~30%的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2\]。笔者对经济危机形势下某高校毕业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山东某所普通高校的234名大学生,其中女生98名,男生136名;年龄20~25岁,平均年龄(21.3±1.38)岁;农村大学生122名,城市大学生112名。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调查 性别、年龄、家庭状况、健康状况、独生子女等
1.2.2 评定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评定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共90个问题,采用5级评分法:1分表示没有该情况,2分表示频度和强度上较轻,3分表示中等,4分表示较重,5分表示严重。90个问题归纳为9个因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1.2.3 统计分析 采集的数据使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有关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毕业班大学生SCL-90因子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 见表1。
由表1可见,与全国青年常模比较,高校毕业生各因子均值显著高于一般人群(
2.2 毕业班农村大学生与城市大学生SCL-90因子分比较见表2。
由表2可见,从农村来的毕业班大学生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城市大学生,其中焦虑因子分最高(
2.3 毕业班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SCL-90因子分比较 见表3。
由表3可见,女大学生各项因子分均高于男大学生, 其因子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人际敏感、焦虑、抑郁、敌意、精神病性、恐怖、躯体化、强迫,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毕业班大学生SCL-90阳性症状分布 躯体化10例(4.27%)、强迫19例(8.12%)、人际敏感21例(8.82%)、抑郁23例(9.81%)、焦虑36例(15.45%)、敌意20例(8.55%)、恐怖17例(7.26%)、偏执16例(6.84%)、精神病性13例(5.56%)。心理问题发生率以SCL-90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数目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超过3分考虑为阳性,即视为有心理问题的发生。调查可见,有心理问题者83例,检出率为35.47%,各因子的阳性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焦虑、抑郁、人际敏感、敌意、强迫、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躯体化。
3 讨论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进和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择业期间的焦虑情绪严重[4-5],大学生承受较大的就业心理压力[6-8]。刘欣等总结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报告就达125篇[9]。大学毕业生健康问题的产生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社会因素,也有学校、家庭等方面的因素,还与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以及个人的价值观等人格因素密切相关。据报道,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在16%左右。易银沙等[10\]近来对省会某高校248名大学毕业班学生随机抽样调查,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显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国内常模;与国内非毕业班大学生比较,多数分值也偏高,并以抑郁、强迫、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为主要特征。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许多毕业生对前途感到迷茫,甚至产生悲观情绪,经济危机导致大学生求职压力加大。本文调查中毕业班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这可能与毕业班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化程度、学习压力、求职压力及对前途的担忧等问题有着更多的考虑,承受的压力更大有关;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5.47%,与张强等[2\]研究结果近似。
家庭经济状况也严重影响毕业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农村来的大学生各项因子分均高于城市大学生,其中焦虑因子分最高(
我国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而受到关注。易银沙等[10\]调查发现,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男生差,心理障碍患病率比男生高。她们对外部刺激比较敏感 ,情绪稳定性较差,情感比较丰富、细腻、强烈 ,而感情脆弱,应激能力差,更容易陷入心理矛盾的泥潭,从而产生心理障碍。究其原因 ,易银沙等[10\]分析:其一,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选择单位、选择职业上面临较强的竞争,大学生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相关知识,其学习负担和压力明显大于以前;其二,对毕业后工作、待遇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担忧,使得他们的心理负担加重。张玉柱等[12\]考察发现,女毕业生的择业焦虑在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支持、自信心不足和问卷总分均高于男毕业生,与安雅然[13\]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者占59.65%、欠佳23.29、障碍17.06%,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自我价值实现矛盾和情感困惑等方面[14]。本调查显示,毕业班女大学生各项因子分均高于男大学生, 其因子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敌意、精神病性、恐怖、躯体化、强迫,其差异有显著性,表明毕业班女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大学生。可能与女生较敏感、更易受到挫折有关,而社会在求职、用人等方面存在的性别偏见与歧视也加重了女大学生的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更加复杂多样,这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环境及社会生活、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人际关系的能力等是社会对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精神卫生专家认为,大学毕业班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卫生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 ,学校等有关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适时、有效地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工作,提供职业指导,以便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Widlansky HS.The anticipation of graduation: Distress among college seniors as mediated by career development, social support,parental attachment and gender\[J\].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B: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1997,58(5-B):2706.
[2]张强,陈丽娇,赵虎.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6):403-404.
[3]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64-66.
[4]姜桂兰,丛兆举.农业院校应届毕业生焦虑状况初探\[J\].中国学校卫生,1997,18(2):112.
[5]安雅然.大学毕业生焦虑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3):143-145.
[6]王富荣,茅默.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7:31-36.
[7]李虹,梅锦荣.大学生压力量表的编制\[J\].应用心理学,2002,1:27-32.
[8]冯建新,戴雅玲.大学生焦虑状况及原因调查\[J\].西北大学学报,2002,(3):99-102.
[9]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24-126.
[10]易银沙,吕媛.大学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1,2:51-52.
[11]庞丽娟,胡福贞,韩晓雨.关注高校贫困生:问题原因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2):39-42.
[12]张玉柱 陈中永.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8:557.
地方高校学生经过四年高等专业系统的学习,经过各项考核合格完成了大学的学业,走出校门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这个重大转折需要进行角色转换,即从大学生的角色到职业者的转换。在角色转换后,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能不能迈好走向事业的第一步,能否为今后的发展和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摆在每位大学生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大学生能否顺利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
一、大学毕业生转换角色及其要求
地方普通高校学生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角色转换,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人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必须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适应新角色,促成角色转换的顺利过渡。
(一)从大学生角色到工作人员的职业角色的转换
1.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是角色转换的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实训是学生接触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通过顶岗实习实训能使学生充分认识所学的专业特点,增强专业实践的动手能力。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有一定的基础,也有利于对职业角色有个具体的了解。社会实践是学生展示才能,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对自己非专业因素外的锻炼。因为非智力和专业方面的技能有可能是影响毕业生择业就业和创业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是角色转换的准备阶段。
2.大学生毕业前的角色转变。我国高校毕业生一般在每年7月份离校奔赴工作岗位,而求职准备工作一般从上年的10月初就开始了,之后就开始正式求职工作,先后有半年多的时间。所以,这期间是毕业生转换角色的重要阶段。(1)毕业前夕是择业的黄金季节,毕业生通过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过程,以比较全面地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隋况。切身体会到社会对自己的认可程度并依据自身感受,调整就业期望值。从实际出发定位自己的职业。(2)抗挫折的心理准备。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并不可能一帆风顺。充分抗挫折的心理准备是必不可缺少的。要调整心态,以平常心对待择业工作。要有不懈追求的精神,要不断调整自己进取的心态。要相信自己的才能.这是事业成功者的必备素质。毕业前夕的角色转换是学生角色问职业角色转换的关键第一步,为毕业生的职业角色确定了一个基调,会对角色的转换产生深远影响。
(二)大学生职业角色的职业素质要求
1.要善于让就业单位了解自己。大学生在同事面前必须要谦虚、和蔼,尊重同事,不得以我是大学生自居,盛气凌人。如果那样,只能使同事对你产生反感,使自己越来越脱离群众,变得孤立无助。
2.必须树立工作责任意识。就业岗位无论高低,大学毕业生都应全身心投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和责任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积累经验、锤炼能力。
3.要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大学毕业生在职业转换之初以其自尊心和自立意识,总想在工作上独当一面、业绩辉煌。而现实是残酷的,在大学毕业生工作之初,工作却偏偏出现失误,而大学生本人却不愿意实事求是地去承认。这是大学生角色转换之初的大忌。
二、大学毕业生职业角色转换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心理障碍的排除
(一)职业角色转换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对学生角色的依恋,对职业角色的畏惧。尽管大学毕业生走上了工作岗位,其活动定式还停留在学生的角色。大学生到企业、社区等单位就业,有时使大学生产生畏惧,如有的学生到矿业企业就业,矿山作业条件的艰苦,矿井下的封闭性、环境的阴暗潮湿、瓦斯煤尘等有还气体的气味,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又苦又累,使刚刚到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产生畏惧,话不会说,工作不会干,事不会办。并心中畏惧,忐忑不安。
2.思想上的自傲,作风上的浮躁。一些大学生经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认为自己学业有成,已经是“人才”了,而基层的同事多数都是中学或中专毕业,而基层工作又那么简单、无聊,认为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屈才”、“人才无用武之地”,“社会对自己不公”。由于自傲、固执、偏见,产生工作上的不稳定情绪,作风浮躁,工作干不下去,动辄就想“跳槽”、“雁南飞”。
3.大学生理想与职业现实的冲突。大学校园的生活比较单纯。这种环境造就的大学毕业生,在参加工作之初,由于自身的阅历、素质、知识水平和适应能力的限制,加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期望要高于一般的人,他们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不适应的因素,在工怍上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1)美好的愿望难以实现。大学毕业生都希望在自己第一份职业岗位上有所作为,立志以满腔热情换取优异的工作成绩。而他们工作后一般对现实不满意,有的毕业生表示非常失望。面对工作单位的实际,人际关系复杂、经济收入微薄、工作程序单调、管理方式落后等因素产生的消极负面影响,不少的毕业生由一腔热血变为大失所望,工作积极性也无影无踪,原本美好的愿望化为泡影。(2)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大学生在校所接受的全是正面的、健康的教育,因此,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都是比较顺利的。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比较浅,对社会、对人生价值的认识上表现出较为理想化倾向。因此,感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比较大,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时,产生一些矛盾和不适应,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也是正常的。但是,要完成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就要充分认识和认真对待这些矛盾和冲突。要大胆面对现实,顽强应对困难,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准确把握机会,适时调整方向,也一定能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职业角色适应是在对职业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对自己的职业观念、态度和行为习惯进行调整和改变。立足于平凡岗位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把职业岗位的工作做好,走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道路。
(二)在大学生职业角色转换中的心理障碍及排除
1.人格障碍及排除。人格障碍主要来自于依赖性和自卑感。传统观念、习俗和教育体制及社会体制导致一些大学生形成了依赖性人格,这不利于职业角色转换。自卑人格主要来自于过低评估自己、缺乏信心,不能正确评价和对待自己。自卑是职业角色转换的障碍。大学生必须正确评价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树立工作自信。
2.急于求成障碍及排除。急于求成是个人过分看重行动结果与切身利益的直接关系,而忽视行动过程以及间接要素的作用,克服急于求成这一障碍,必须正确对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增强自制力和毅力,调控急躁情绪。
3.情绪障碍及排除。要在心态上保持积极乐观,要走出个人的小圈子,要敢于和不熟悉的人和事打交道,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从焦虑情境中走出来。
4.挫折行为障碍及排除。挫折行为障碍来自于某些细节上的差错或遇到意外情况导致进程放慢,甚至失败。挫折障碍影响大学生职业角色的转换进程,有时会动摇工作的决心。大学生要尽量减少人为挫折,在排除挫折障碍时要冷静分析失败的原因,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振作精神,积极想对策,摆脱挫折带来的困扰。
三、大学毕业生如何转换职业角色,在单位站稳脚跟
1.学习企业员工朴实宽厚,立足平凡岗位,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大学生立足平凡岗位,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近期目标做起。大学毕业生就业后所从事的一般都是平凡的岗位。而有些大学生认为,在最基层的平凡工作岗位上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其实,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普通、平凡的职业岗位。大学毕业生要能干成事业,实现其职业理想,就得从小事做起,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在平凡的工作中,以苦为荣,以苦为乐,持之以恒地工作下去,最后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2.学习企业员工与时俱进、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一般都希望干好一番事业。这就要向企业员工学习,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地工作。在工作岗位上掌握工作方法。要树立永不服输的志气,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大学毕业生要学会创造性地劳动,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工作。大学生要立足于到企业生产第一线求职就业,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能锻炼大学生的能力。
3.学习企业员工爱岗敬岗、求真务实的精神,脚踏实地地苦干、实干。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在工作岗位上干一番事业的梦想就有了现实的基础。爱岗敬业是通向成功的最佳手段。由于对事业怀有热爱之情,就能在事业遇挫时,依然拥有不竭的工作动力。大学生要对待岗位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如果一心扑在本职工作上,完成每一天的工作,他就会走向成功,成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优秀的专门人才。
【关键词】英文简历;问题;对策
1.引言
自1999年中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面临的竞争与压力与日俱增,而要给雇主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一份高质量的简历是必不可少的。在经济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英语作为一门世界工作语言变得愈发重要的今天,仅仅一份中文简历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外资企业和外贸公司往往对应聘者的英文简历有明确的要求,在这种情形下,英文简历写作水平常常会直接决定应聘者的命运;另一方面,其它类型的企业在招聘时也希望应聘者拥有较好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而能最直观反映该能力的便是应聘者提交的英文个人简历。因而,对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能够制作一份完美的英文简历极有可能成为自己获得理想岗位、实现个人梦想的一枚重要的砝码。然而,当前很多大学毕业生在英文简历写作上存在很多明显的误区,下面将对此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2.大学生英文简历写作的主要问题
2.1 态度问题
当下,很多大学毕业生对英文简历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对英文简历制作态度草率,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直接将中文简历翻译成英文。由于迥异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英文简历在格式、内容和写作要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而,对于外国雇主而言,直接将中文简历翻译成英文是不可接受的。
(2)从互联网上下载英文简历模板然后简单修改。必须承认,网络上确实存在很多很好的英文简历样板,但是,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大家性格不同,天赋各异,处于不同的成长环境,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又如何做出类似的简历呢?因而,简历必须能够反映作者自己的个性,而不是抄袭别人的样板。更何况有些所谓样板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错误。
(3)使用翻译软件将中文翻译成英文。这是所有问题中最严重的一种,是最令人不可接受的错误。其一,翻译软件翻译出来的句子绝大多数都存在严重的语法和结构错误;其二,用翻译软件翻译简历只能反映简历制作者的惰性与无能,故而绝无可能给雇主留下正面的印象。
2.2 语言问题
由于很多大学毕业生的英语功底不够扎实,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足,其英文简历中的语言表达问题也十分突出。
(1)简历中中式英语多,以至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无法理解。常见的错误如three-good students(三好学生),I have learned much knowledge(我学到了很多知识),people can I can(人能我能),这样的表达要么让读者捧腹,要么让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自然也就不可能给雇主留下好印象。
(2)句子冗长繁杂,令人眼花缭乱。谈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妨进行换位思考。假设我们是老板或者是某公司的人事主管,在招聘过程中每日要接收并阅读几十甚至上百份简历,我们会有耐心去阅读那些长篇大论吗?我们是不是也希望应聘者的简历言简意赅呢?因而,在英文简历中,我们应该尽可能使用短语简要而精练的介绍我们自己的信息,绝对不可以使用繁杂的复合句。
(3)简历中出现低级的表达错误。在求职者与雇主素昧平生的情形下,简历就仿佛是求职者的一张脸。一份整洁清晰、语言表达流畅的简历就是一张美丽的脸庞。然而,现实中,很多大学毕业生的英文简历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低级语言表达错误,如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等。这样的低级错误一旦出现,就会给雇主留下十分糟糕的印象。他们倾向于认为该求职者不但英语水平低下,而且责任意识淡漠,毕竟,对自己的简历(求职者的脸面)都不负责任的人怎么可能对单位负责呢!
2.3 内容问题
除了语言之外,很多大学毕业生的英文简历中的内容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1)不加区分地简单罗列所有的信息。一些学生没有对自己的能力和特点进行认真的梳理和总结,在英文简历中不假思索地将所有与己相关的信息密密麻麻地进行堆砌。这样做的害处十分明显。其一,过于繁杂地堆砌信息往往会掩盖求职者的优点。简历中无关紧要的信息越多,求职者想要强调的优点和长处就被埋藏得越深,以至于根本就不能被雇主发现。其二,信息越多,逻辑越乱,简历的可读性就越差。如上所述,负责招聘的人员往往都会接收大量的简历,他们肯定没有那份闲情逸致去耐心地阅读那些冗长杂乱的英文简历。其三,某些信息的出现只会给雇主留下极其负面的印象。简历制作其实也是一种营销手段,即应聘者尽可能地把自己的优秀的、光辉的一面展现给未来的雇主以便于向其出售自己的劳动力。如果某些信息不利于你做这种营销,则其最好不要出现在简历上。具体来说,如果你的身高和三围并不出众,那么就不要在简历中列出现这样的数据;如果你应聘的单位是外企,常常也不用过于强调你的政治背景。这些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2)所呈现的信息没有针对性。一般来说,在制作简历之前,求职者必须仔细阅读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准确把握应聘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这样,在制作个人简历时才能有针对性地呈现相关的信息,充分展现自己胜任相关岗位的能力和素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然而,当前不少大学毕业生的英文简历达不到这一基本要求,内容非常空泛,也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部分关键内容缺失。在英文简历中,求职者应该较为明确的呈现自己的求职目标,最好还能够简要描述自己的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大学毕业生并没有在自己的英文简历中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求职目标,也给招聘单位留下不自信、不专业的印象。与此同时,英文简历一般要求求职者能够提供推荐人的信息。由于在中文简历中常常没有这样的要求,故而不少中国学生都会忽视这一点。
2.4 格式问题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各种英文简历模板根本不算什么难事。多下载几个模板,然后仔细研读,一般都能确保英文简历格式基本正确。但是这并不是说大学毕业生的英文简历格式就没有问题。一方面,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写出自己的通信地址。另一方面,在呈现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时要么格式不统一,要么忘记使用平行结构,从而影响简历的美观度。
3.提高大学生英文简历写作水平的措施
英文简历写作水平综合地反映了大学毕业生的知识水平和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因而提高大学生英文简历写作水平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学生和高校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
3.1 更新教育理念,深化高校英语教学改革
近些年来,我国在包括英语在内的外语教学水平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应试教育的陈旧理念却难以根除。以应试为本,考试有要求的内容大家就认真对待,否则就一概视而不见。由于英文简历写作常常不是英语等级考试的内容,所以简历写作并没有得到广大师生足够的重视。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根除应试教育这一陈旧的教育理念,真正重视对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鼓励教师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英语教学效果。例如,写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求职简历具有十分鲜明的体裁特征,因此,在讲授英文求职简历的写作技巧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时下流行的过程体裁法来进行教学,克服传统的成果教学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3.2 高度重视,将英文简历写作纳入职业指导课程
如今,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培养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给学生开设高质量的职业指导课程。在职业指导课程中,一般都包含了中文求职简历的写作技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许多高校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英文简历写作方面的指导。这就导致学生对英文简历写作认识上的不足,也就不会有意识的提升自己制作英文简历的能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各高校就必须重新认识英文简历写作能力对于学生就业的意义,自觉地把英文简历写作纳入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4.结语
对于任何人而言,写出一份完美的英文求职简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讲,它可能是我们所有人都孜孜以求而难以达到的目标。但是,只要学校、教师和学生本人都高度重视并为之努力,大学毕业生就能够写出一份令用人单位和自己满意的英文简历,为自身的就业增添一枚重要的砝码。
参考文献:
[1]常鹏.如何撰写求职简历[J].大学英语,2000(1):17-20.
[2]李培培.学生英文简历写作的典型错误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1(2):59-60.
[3]孙怡.可迁移性技能与英文简历和求职信写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22):55-56.
[4]杨芳.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英文简历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11(SA):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