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制度研究

时间:2022-05-18 02:15:39

导语:在企业制度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制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乡镇集体企业;制度变革;竞争规则

一、引言

适者生存是基本的竞争法则,不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这一点在中国乡镇企业近3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乡镇企业的兴衰变革,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很少从基本的竞争规则角度进行分析。“由缺乏而引起的竞争,跟任何运动游戏一样,是要有游戏规则的(张五常,2002)”。例如,在田径比赛中,参赛者首先要满足参赛者的资格并遵守项目的进行规则,然后才是速度快的取胜。所以,任何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首先要适应相应的竞争规则(体现为各方面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规定),例如,企业可选择的产权制度类型影响着其进入某一市场的资格,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不同配置规则(如按供求关系调节的价格配置与按行政权力配置的不同规则)也将影响企业的制度选择。因此,本文尝试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疏理,从竞争规则的角度理解乡镇企业早期的制度成功及之后制度变革及效果的本质原因。

二、乡镇集体企业早期的制度绩效分析

中国早期的集体乡镇企业所有权只是名义上归集体所有,即所在社区的成员共同所有,没有具体到人,社区成员不能直接分享企业的利润;企业的控制权由当地政府的负责人掌握,由他们任命企业的管理者,甚至直接参与企业的决策。因此,这种集体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相对比较模糊,但却取得了不低于私营企业的绩效。对此,学者们给出了诸多解释,但通过下面的分析我们将发现其制度类型适应环境中的竞争规则是其成功的深层原因。

(一)“灰市场”的解释

李稻葵(1995)认为:在以行政力量的作用为基础的“灰市场”盛行的条件下,企业如果能使政府的主管部门成为自己的合伙人之一,企业便会获得许多好处。当企业碰到麻烦时,当企业需要寻求资金,寻找紧缺原材料,需要像计划车皮这种指令性计划指标时,政府作为合伙人的“投资收益率”是很高的。于是“模糊产权成为一种企业家自愿选择的,相对有效率的,从而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安排(李稻葵,1995)”。由此可见,是特定的要素市场竞争规则决定了企业的制度选择。Chang C.and Y.J.Wang(1994)也提出,控制权给政府是因为普通的居民不能提供担保和获得资源的使用权,而这正是集体乡镇企业成功的关键。

(二)内生产权所有制理论的解释

田国强(1996)的分析模型假定“所有制的安排是内生的,经济自主化及市场体系完善的不同程度将决定所有制最优安排的不同选择”,认为:如果经济自由和市场体系完善的程度非常低,则国有制是最佳安排;反之则是民有企业最有效;若经济环境的规范程度居中,则集体企业最有效。这将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能力和处理好政府关系能力的相对优势比较。在非规范经济环境下,由于许多生产活动和交易的达成是人为的,获得某种稀有资源是需要关系的,政府关系能力对于成功的生产就显得非常重要(田国强,1996),在此情况下,不太明晰的集体产权安排也许是必要的和有效的,这体现了资源获取的竞争规则――是否拥有“关系”的重要性及其对企业制度选择的影响。

(三)社区与政府的交易分析

陈剑波(1995)认为,中国集体乡镇企业的产权边界“是在与社区、政府的交易之中而划定的,企业经营所必需的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都需要由社区政府来提供,政府则参与企业净剩余的分割,同时分割企业的决策空间,在这笔对等的交易中,要素的获得方式成为产权边界确定的先决条件。”因为,这样的制度安排大大节约了企业直接参与不完善市场交易的费用,减少了许多创办和经营的困难,并可以获得许多非货币化资本与制度性货币市场上的低价资本。

(四)多维分析

汪前元(2002)从乡镇企业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背景入手,多角度的探讨了乡镇企业诞生前的环境特征对乡镇企业的制度形成及绩效的影响。他首先考察了乡镇企业独特的社区性格,即“乡镇企业与其所在社区呈现一种水融、鱼水情深的胶着状态,”二者的互相依赖使乡镇企业得到了社区的资源支持;其次乡镇企业经营者又“红”又“专”的“能人”特质使其具有“较大的以集体目标为取向的意识形态拥有量”,因此,虽然没有明晰的产权激励,经营者仍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遗憾的是这种意识形态随后发生了一些变化;再次家族文化的凝聚力对乡镇企业组织结构的稳定性等方面也产生了影响。汪前元(2002)的研究体现了宏观制度环境,包括意识形态特征对企业经营制度及绩效的影响。

三、乡镇集体企业改制原因与绩效的分析

中国乡镇企业的改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进行的是转换经营机制改革,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由当地政府直接任命、工资固定,发展到定额承包,再到利润分成等方面;其次是产权的改革,下文中的“改制”主要指后者,即“一个集体资产有偿转让给私人的过程(张军、冯曲,2000)”。

(一)委托-关系解释

蔡防(1995)的研究认为:首先,从社区政府与企业经理之间的委托-关系角度来看,随着集体乡镇企业的日益壮大,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严重;其次,就经理的激励问题而言,改革初期在 “企业经理人员可供选择的同类职位机会并不多的情况下,一定的工资(奖金)水平和在社区内的社会地位,便足以诱使其不愿失去现有的职位”,但是,随着“农村其他所有制形式企业的大量出现,稀缺的农村企业经理人员有了越来越多的潜在就职机会,他们对乡镇集体企业的依附性也就不存在了(蔡防,1995)”,这体现出经理市场竞争的变化增强了制度变革的动力。

(二)基于市场发育与交易维度的四维解释

周露阳(1999)以交易费用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协作能力四个维度,按照市场发育的不同阶段,重点考察了政府在乡镇企业参与竞争中的作用大小对企业制度安排中政府内化程度的影响。在中国这样一个买方市场尚未成熟的环境里,对于不同的企业,政府的完全外化并不一定就能最有效的节约交易费用。即使在市场成熟阶段,对于不同的国度与不同的行业,在不同的时间与条件下,政府不同程度的内化反而更能节约交易费用(周露阳,1999),体现了竞争环境的差异对政府参与深度的选择影响。

(三)要素和产品的物理属性影响

潘必胜(2002)从要素和产品的物理属性出发分析了苏南的制度选择:首先,界定和实施产权的成本与制度有关,而从长远看,主要与要素的物理性质有关,若要素在物理上易于分解和测定,又便于占有和保存,则可能产生清晰度较高的产权安排,反之将产生较为模糊的产权安排。其次,若资产专用性程度高,则倾向于选择长期交易契约甚至企业契约。由于乡镇企业初期所需土地等要素的界定与分解受到制度环境的制约,其资产专用性很高,因此苏南选择了有政府参与的企业契约,即模糊的集体产权制度。此外,从交易效率来看,乡镇企业的总交易效率由市场交易效率和非市场交易效率构成,在中国市场化水平从30%大幅度提高到60%的过程中,要素的分解限制及资产的专用性都有所降低,但苏南只有限地利用了市场化的成果,仍致力于效率日益下降的非市场交易方式,导致苏南乡镇企业的总交易效率呈现下降趋势,产生了改革的需要。这体现出非市场化和市场化两种资源竞争规则同时并存及作用范围此消彼涨的变化对制度效率及选择的影响。

(四)有关集体乡镇企业改制后经营绩效的研究

对于改制以后的乡镇企业所表现出不同绩效的研究,除了在上述以改制原因为重点的文献中有所体现之外,另外也有直接针对改制后绩效的研究文献。其中,周虎城(2002)的研究比较了苏南改制后的企业绩效落后于温州的原因,认为改制前的不同所有制结构导致的政府管理体制及企业运行机制的差异以及不同地区的自然文化环境造成的企业家行为差异及产业特点等因素,不仅影响了改制本身的进程与方式,也影响到了改制后的企业绩效。对此,秦晖(1998)的一份针对浙江乡镇企业改制的研究报告即表明改制的成效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大。而支兆华(2001)通过实证的方法,对比了六个地区的政府行为与改制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代表政府改革的地域变量对企业的利润水平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因为,“在一个政府拥有大量经济资源、同时可以随时不经过正当的程序就让一个企业关门的经济环境中”,若“不减少政府行为的随意性,那么可以想象当政府行为的随意性足够大时,企业家越努力工作,政府从他手中掠夺的收益就越多(支兆华,2001)”。因此,只有在改制的同时进行了政府行为改革的顺德市,由于大大减少了其政府行为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当地的乡镇企业改制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其余的地区则由于没有进行政府改革,使改制企业的绩效不仅提高不大,甚至还有所下降。由此可见,企业所处竞争环境的规则建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之大。

四、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是“灰市场”分析还是多维分析等都反映出:导致乡镇企业绩效差异及变化的原因不在于企业制度本身,而在于其制度特征与竞争环境匹配度的差异及变化。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竞争的规则在发生着变化,导致了不同制度类型的企业在不同环境下的取胜机会发生了变化,比如对私有产权的逐步承认与保护,以及产品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促进了许多私人企业的发展壮大。然而,在要素市场的竞争规则中,由于资源靠行政权力配置的规则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使有地方政府参与治理的集体乡镇企业实现了迅速的崛起。因此,政府参与经营的利弊抛开了竞争环境,也是无法判别的,因为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地方政府的直接参与由最初是乡镇集体企业发展的“助力”变成了日后一定程度上的“阻力”。因此,企业制度是否有效应视其是否能适应竞争环境的要求。而政府作为环境的建立及维护者,应积极的调整自身的各项政策法规,努力提高市场化程度,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规则,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从而引导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稻葵.转型经济中的模糊产权理论[J].经济研究,1995(4).

2、田国强.内生产权所有制理论与经济体制的平稳转型[J].经济研究,1996(11).

3、陈剑波.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及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5(9).

4、周露阳.市场发育与交易维度: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变迁[J].经济体制改革,1999(5).

第2篇

【关键词】 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 管理制度 激励制度

一、H企业的发展历程

H金刚石工具有限公司,前身泉州H超硬工具厂,于90年代最早做超硬材料工具的一批企业,起初靠自身销售、生产打开周边的市场,公司逐步做稳做大。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公司于2003年起开始尝试做外贸出口,经过三年的摸索,2006年至2008年开始一个跨越式发展,短短三年,公司一度成为伊朗最大的工具制造商。但好景不长,随着企业销售额的飞增,企业内部管理却仍处于最原始的小作坊模式。后来由于出现销售客户流失、车间管理无序、成本增加等现象,导致公司逐渐走下坡路,而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公司更是加速走向低迷。于是新的一轮改革开始了。

二、H企业的发展现状

1、公司缺乏完善的销售体制和销售团队

公司缺乏完善的销售体制和销售团队,导致现在经营状况差,处于亏损状况,加上金融危机及公司市场竞争力的下降,也导致经营状况惨淡。

2、管理水平差

公司是由小作坊模式发展起来的,其管理一直是家长式管理模式,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都在老板手里。由于公司集权化领导和专制式的决策,缺乏监督,导致公司决策有时失误和顾此失彼。

3、人才机制不灵活

由于一直沿用原来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公司老板虽然很重视人力资源,但对社会招聘人员还是缺乏信任,不敢加以重任。而老板亲属及其社会关系网络的人,却占据着重要岗位,实际上缺乏相应的岗位能力,从而导致优秀人才难以融入企业,共图发展,造成人才的高度流动性。

4、公司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

公司规模有限,无法实现多元化的产品发展,容易造成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的现象。现如今因为单一产品市场竞争者越来越多,导致市场份额萎缩,从而造成公司的销售困境。

5、融资渠道窄,企业社会负担大

公司发展资金大多来源于个人资产或者亲属资金,这些金额有限,难以维持企业的高速发展。另外,企业的税收负担大,税收往往高达利润的50%,地方政府靠增设繁多名目的收费来弥补财政的空缺,这些往往摊牌到企业,给企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6、人员培训意识不强

一般招聘的新员工,公司用试用期让员工自我适应公司的工作内容,很少花成本去培训员工,从而导致员工只是机械式地执行命令,无法更深层次地理解工作内容,这样也就变向浪费了公司的很多资源。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原有的员工常常因不适应公司的发展而导致流动。

三、H企业的制度缺陷

1、缺乏制度化管理

在我国中小企业中,企业管理一直是家长式管理模式,导致一切决策、赏罚、约束等都是由管理者说了算,这种方式导致很大的随意性,缺乏规范的程序化、制度化管理。一个企业的发展是离不开一个好的管理者的,公司的正常运转往往也是离不开管理者的。

2、企业短期投机行为严重

公司是由小作坊模式发展起来的,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老板最初建立公司的目的也在于为家族积累财富,再加上集权式的管理模式,总避不开繁琐的日常事务,致使老板不能集中精力作长远的战略决策,导致因为视短而常常出现失误。

3、企业文化中的轻学、轻才行为

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往往是老板文化。由于企业主没有培训意识,导致公司没有一种学习氛围,无法转向学习型企业,严重影响公司的发展。同时,因为人才渠道的不畅通,体制机制的不灵活,使得企业面临严重的管理瓶颈,优秀的人才进入后流动性太大,导致公司难以培植家族以外的新的动力主体。

四、实现H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途径

H企业想要取得深远发展,首先就是要对产权制度进行变革。从现实情况来看,民营企业的产权变革与国企改制相比,变革的压力也不小。由于最终变革的目标不一样,产权制度创新的途径也存在很多差别。

1、产权清晰化的实施方式

如何明晰产权,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在企业创立的初始阶段,进行产权划分还比较容易,根据投资者和创立者的出资份额,根据《公司法》的管理规定,经过讨论确定各自的股份,一次性就可以完成产权的界定。对于家族企业或一般的合伙企业这种已经成立的企业,则应考虑将创业者们聚集起来,开诚布公地进行沟通,最后在他们共有的产权分配上达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在经营过程中遇到分歧或其他情况需要退出时,眼光必须看远一些,当机立断作出决定,不能因为目光短视、追求眼前利益,导致双方都受到损失。

2、产权结构合理化的实现途径

一般来说,对单一产权结构改变有两种做法:一是通过直接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改变产权的结构构成,由单一的投资方式向多元化的投资方式靠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模拟多元化,即以在企业中设立独立董事的形式,将自己的专长移植到企业内部,使企业慢慢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轨道,它最大的好处在于能从一定程度上摆脱狭隘的家族血缘关系,使企业真正向多元化方向靠近。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独立董事与一般董事有很大的不同,独立董事与企业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一般董事与企业之间是有产权关系存在的,两者之间在公司却享有相同的权利。在企业设定独立董事,可以帮助企业摆脱家族控制来进行规范管理。所以,独立董事在企业中的作用是如何选择独立董事的关键,一般主要选取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或者H类技术方面的专家来担任。

3、产权可流动性的实现途径

就产权流动来说,H企业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在原有的生产经营基础上,扩大资本经营,使自己的产权能够交易,即能够流动。目前看来,有民营企业已经初步实现了这一方面的改革。二是适时地把企业产权有价证券化。实践证明,企业产权有价证券化是民营企业的产权能够交易的先决条件。如果产权未被证券化,就会导致难以分割,而难以分割就难以交易。例如,产权交易中心要卖H企业,如果产权不可分割,潜在购买者必须实实在在拥有一笔高额的资金,才能完成这次交易。但资产过亿的人毕竟是少数,事实是可能有人只能买得起其中的1%、5%或10%。换言之,产权只有进行分割后才能够被更多的买者买掉,促动产权交易的发生,使产权能够流动。紧接着就是产权交易。在目前看来,产权交易的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上市交易,即通过上市的方式进行产权交易。这两年,我国的很多民营企业都直接或间接地走了上市道路。另一种是协议收购,就是股权的协议交易。因为协议收购的价格既不是一级市场价格,也不是二级市场价格,所以被称为一级半市场。该市场成立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股不可上市交易的问题。同时可以看到,也确实有一些民营资本利用这个机会开始控制一些上市公司。

五、H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实践途径

1、明确管理办法,保障机制平衡

对于H企业而言,必须尽快制定科学和规范的现代管理制度。一般我国主要借鉴西方企业制度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企业管理成功实践的基础,采用《公司法》的规定,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遵循两大原则:一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二是公司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立的权责。在这两个原则下,形成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并存的组织机构框架。

2、以企业自身规模性质为基础,实事求是推动企业管理

对H企业而言,家族式管理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让H企业直接放弃家族式管理不大现实。因此,建立现代家族式管理制度是进行管理制度创新的首要选择,其制度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参与企业的经营与部门的管理工作,防止出现集权化。

3、成立监督机构,协助企业管理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中相应的监督机构比较少见,或者是监督机构不能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形同虚设。尤其是H企业,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成立监督机构。而企业中一旦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不可避免就会出现决策中的随意性、主观性和盲目性。因此,成立监事会在H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监督人员由股东和适当比例的企业员工代表组成,监事会依法和依照公司章程对董事会和经理行使职权的活动进行监督,防止。

4、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

“以人为本”是目前各个领域都在提出的口号,对H企业来说,要想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必须改变几个观念:一是要尊重员工的愿望和需求,只有对员工充分的尊重才能保证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二是注重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三是要能够灵活处理管理制度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处理的游刃有余,既能让制度约束员工,同时也使员工主动遵循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六、H企业激励制度的创新途径

1、物质激励途径

(1)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简单的说,就是公司将一部份股份转让给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或者重点技术骨干。其中股份的占有方式有两种:一是分给员工干股,根据相关的规则,有分红的权利,其他任何权利都能享受。二是员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干股部分或全部转为流通股,这种方法已经被大范围的进行传播。

(2)实行利益分享制。也就是将企业和员工捆绑在一起,企业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员工收入的多少。部分美国经济学家认为,许多日本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采取了这种方法。

(3)实行年薪制。年薪制主要是针对企业中的部门中层人员和部分核心人才,根据企业年度所获得的利润总和,最终确定员工绩效或风险报酬的一种工资方式,这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对企业经营者实行的一种薪酬制度。其着眼点是把管理者的劳动报酬与一般员工的报酬进行划分。年薪制对管理者能起到激励与约束的作用,而不再局限于过去缺乏激励或激励不足的传统薪酬体系中。这个制度要求每年都要对享受这种待遇的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因此必须要考虑短期经营行为和道德约束。根据制度的实施效果来看产生的作用非常明显,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对经营者的范围和对象不能区分清楚;对管理者年薪的标准制定以及定多大范围没有确切的标准;对管理者和职工的利益关系划分难以进行权衡;如何评价管理者的能力与绩效比较难。所以,企业可以适当确定年薪制的享受对象以及实施标准,完善年薪制的构成因素,通过设置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来实施年薪制。

(4)实行期权制。这个制度是对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才实施长期激励的一种方式。在有效避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上,期权制与年薪制有异曲同工之处。期权制是让部分优秀员工拥有一定的产权,目前有大多数民营企业采用这种方式。对优秀员工来说,实施股权制,能够让自己与企业共进退,共同享受企业经营成功带来的利益,实现共赢。

2、精神激励途径

(1)目标激励。H企业应该向员工介绍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通过各种方式给员工指引方向,同时激发员工的兴奋感,鼓励员工尽力发挥自己的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员工根据自身目标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施展自我的才华来实现个人价值。

(2)荣誉激励。通过以奖评的方式来提升员工的被认同感。根据员工在一定时间内的表现,通过以荣誉奖励或晋升这种方式进行肯定,促使员工继续努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反之对表现不好的员工则给予一定的惩罚,充分体现出奖惩分明的制度,激励员工不断追求上进,进一步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3)责任激励。旨在提升企业对员工的信任水平,将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的整体目标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要充分信任员工特别是中层管理人员,给予他们充分的权利和责任,让他们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一分子,为企业实现自己的价值。

(4)情感激励。在企业中,一般将员工的情感分为认同和拒绝两种情况。正面的情感一般包括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对岗位的忠诚、对同事的关怀等等,这些都会发展成为企业内部的感情因素。而这些正面的情感激励对企业各项工作全方位的推进,必定会带来积极的作用。

(5)培养激励。也就是对企业贡献大并有更大上升空间的管理人员或普通员工实施重点培养和提拔的一种方式。通过思想、文化教育和技术知识的培训,增加员工的进取精神,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激励机制的制度化和公开化

激励机制必须形成相关的制度,制定执行标准,制度一旦确定以后就必须按照规定执行。激励机制对每个人都应该做到公平,因此必须公开。只有激励机制制度化和公开化才能做到有效和公平。

4、运用激励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对于不同员工应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对于低工资人群,奖金的作用就重要;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特别是技术人才管理人员,则晋升其职务,授予其相应职称,尊重其人格,鼓励其创新,放手让其工作,会收到更好的激励效果;对于从事危重、环境险恶的体力劳动者,搞好劳动保护,改善其劳动条件,增加岗位津贴,都是相对有效的激励手段。

(2)适当拉开实际效价的档次,控制奖励的效价差。效价差过小,搞成平均主义,会失去激励作用;但效价差过大,超过了贡献的差距,会走向反面,使员工感到不公平。因此,应该尽量使效价差与贡献差相匹配,使员工感到公平、公正,才会真正使先进者有动力,后进者有压力。

(3)注意期望心理的疏导。每次评奖阶段都是员工期望心理高涨的时刻,希望评上一等奖的员工,一般总是大大多于实际评上一等的人数。一旦获奖名单公布,其中一些人就会出现挫折感和失落感。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及时对员工的期望心理进行疏导。疏导的主要方法是将目标转移到“下一次”或“下一个年度”,树立新的目标,淡化过去,着眼未来。

(4)注意公平心理的疏导。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每位员工都是用主观的判断来看待是否公平,他们不仅关注奖励的绝对值,还会关注奖励的相对值。因此,必须注意对员工公平心理的疏导,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正确的公平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不要盲目地攀比;不应“按酬付劳”,造成恶性循环。

(5)恰当地树立奖励目标。对于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可用目标分解法,将其分解为一系列阶段目标。一旦达到阶段目标,就及时给予奖励,即把大目标与小步子相结合。这样可以使员工的期望概率提高,从而维持较高的士气,收到满意的激励效果。

(6)注意掌握奖励时机和奖励频率,注重综合效价。奖励时机直接影响激励效果,奖励时机又与奖励频率密切相关。对于目标任务不明确、需长期才可见效的工作,奖励频率宜低;对于目标任务明确、短期可见成果的工作,奖励频率宜高;对于只注重眼前利益、目光短浅的人,奖励频率宜高;对于需要层次较高、事业心很强的人,奖励频率宜低。奖励频率与奖励强度应恰当配合,一般而言,两者呈反向人际关系。

虽然,当前H企业已经意识到制度创新的紧迫性,但在实施制度创新的期间,还是不能做到变革和执行同步进行,还面临着一种表面上制定了相关制度,实质却不能按照制度执行的这种尴尬,这样的实施方式不能取得实质上的作用。所以,对于H企业来说,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种就是放弃变革,一种就是条件可行的话,直接进入实质性的股份制改造阶段。究竟能不能够使企业进一步发展,这是企业要进行制度创新的源动力,也是H企业进行制度创新的出发点。H企业应建立良好信誉,塑造企业美好形象,营造企业独特文化,构建良好沟通桥梁,重视培育企业发展的软环境,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促进企业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初探[J].求索,2003(6).

[2] 张荣:企业建立激励机制的原则和方式[J].现代企业,2004(6).

[3] 吴天凤:家族式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

第3篇

1.1政府定位准确

政府要逐渐从传统的档案管理状态中解脱,理清与企业的关系,从而实现政企分开,让企业实现自主管理,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为了实现市场引导企业、政府调控市场、企业自主经营的具体目标,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突破传统的直接管理企业档案的工作思想及制度约束。政府不再管理企业经营,同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尽快的分解职能,不自爱赣榆企业的具体档案管理工作。总之,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以宏观调控为主,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统一调控全国的企业档案工作,建工作重心转变为执法监督、完善立法计划协助等方面。而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对地区档案工作进行管理,同时也要依据企业的特色,有重点、分类别的做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其次随着企业集团内部的行政管理被削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实施属地管理,从而强化了自身职能。同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要在新形势下改变管理方式,将传统的静态、命令、直接的管理转变为动态、服务以及间接的方式。

1.2认真实施“依法治档”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逐渐步入法制化轨道。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实施宏观管理的过程中主要依靠法规的制定以及执法监督实现。同时要积极地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档案管理工作,并对法规、规章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从而达到规范企业档案工作及行为、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在构建完善制度体系的基础上,现代企业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过程控制方法来促进全系统档案工作整体协调发展。首先要确定档案管理目标,包括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从而在管理中起到规范性与导向性的作用;其次要对重点工作实施项目管理,选取实力强的单位承办,总结经验并在全系统推广;建立动态跟踪机制,通过动态跟踪及时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状态,从而实现了检查、监督与指导;积极开展业务员的培训工作,强化业务员素质;最后还要注重协同工作,以提升工作质量及效率,充分的发挥系统整体功能。此外还要充分依靠现有行业部门及成立民间组织,例如建立企业档案协会、成立档案咨询及服务中心、引导社会服务组织形式为企业档案提供服务。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也要从政策、信息引导方面来促进以上社会化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为国企的档案管理工作服务。

2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责任会计体系 经济责任 责权利

一、责任会计的内涵

责任会计是以往的各种会计管理制度的发展。以前的经济责任制没有明确直接与会计的关系,没有和会计相结合,而责任会计则是把厂内经济责任制与会计结合起来,从实践和理论上都得出明确的概念,成为会计工作的一个领域――经济责任会计。具体说:就是在企业内部除了要算产品财务帐以外,还要按照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原则,按照责任归属,确定责任单位(车间、技术、经营、管理部门),明确责任指标(包括资金、成本费用、利润),以各责任单位为主体(对象)按责任指标进行核算、控制、监督、实行统分结合、双层核算的会计管理制度。

二、我国企业责任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合理划分责任单位

在划分责任单位过程中, 我国企业往往把企业内部各组织单位划分为“三个责任中心”, 即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资金中心, 作为责任会计的主体。这种做法明显地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 不能充分体现经营宗旨和经营效果, 这种划分有时无法反映出所费成本与所产生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 也难以考察其工作业绩的优劣。第二, 不能对各责任单位进行全面的考核, 容易导致各责任单位片面地追求完成单一的责任指标, 而无视其他方面的责任。第三, 也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内部每个组织单位都担负着一定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 都会发生一定的成本费用, 所以都应是对其成本费用负责的单位, 同时也是对其资金使用状况负责的单位, 还可能是一个利润中心。

(二)责任会计观念淡薄,认识不充分

一些企业在创业初期主要依靠粗放经营寻求发展,不需要企业管理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水平;有些领导者领导观念陈旧,习惯于利用经验和主观判断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认为会计工作只是记账、算账、报账,对责任会计在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减少了应用责任会计的动力。会计人员总体素质低。根据统计,我国的会计人员超过1200万人,但受过大中专会计专业教育的人数不到20%,没有受到正规教育的人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实施责任会计的基础不够稳定。

(三)考核责任业绩难以控制

有些企业在考核责任业绩时,不重视可控性原则,使得各责任单位的绩效指标很难反映实绩。企业严重超员、机器设备开工不足、生产达不到设计的能力等资源的闲置浪费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并对各责任单位绩效指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责任会计制度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单一的成本评价指标容易导致逆向激励,还容易导致各责任单位在执行指标时为了实现局部利益最大化而影响其他责任单位及企业整体的利益。

三、完善我国企业责任会计体系的对策

(一)责任会计制度应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就是要合理安排企业资金管理中的责权利,使资金资源在企业中配置最佳、使用效果最好。具体而言,应着重搞好企业内部资金的筹集管理、资金营运管理和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管理。责任会计应围绕企业资金筹集任务规定各部门的相应责任指标,并进行考核与评价。资金营运管理是责任会计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资金管理分散、层层有钱沉淀、钱没能用在刀刃上等都是资金营运管理上的问题。因此加强企业管理,建立责任会计制度,使企业的现金余额、应收帐款、存货等维持在一个最适当的水平上,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改善资金营运管理,企业要同时实施全面预算制度和资金的集中管理制。责任会计制度需要在企业的利润形成与分配方面加以规范,科学地按排各环节的责权利,并使之与企业效益相结合。现代企业分配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此,必须建立一套包括责权利在内的管理机制和程序。例如,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厂长(经理)的收入,以承担风险责任大小为尺度与企业生产经营成果、责任风险相联系,实行年薪制等。

(二)合理划分责任中心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我国企业主要按国家计划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经营机制的僵化,价格体系的单一,决定了企业提高利润水平的根本途径是降低成本和费用。在这种条件下,我国责任会计工作主要是围绕成本和费用水平的降低来展开的。企业从上到下层层建立成本中心,落实成本责任,实行目标成本管理,而对于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建立不太重视,即使建立了也由于经营权限过小以及经济环境的限制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企业提高盈利水平的途径也呈多元化局面。因此企业要在鼓励降低成本的同时,建立起能有效激励内部单位扩大销售,多创利润,提高投资效率,降低投资风险的机制。这就要求企业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企业规模、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和内部单位的职能属性,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利润中心、投资中心,赋予它们与其经营责任相当的管理决策权,以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盈利能力、投资能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提高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对责任会计的认识和了解

加快责任会计的推广应用,既是深化会计改革,贯彻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也是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实现企业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针对目前有些企业领导及会计人员对建立责任会计制度的作用认识不足的现状,在现有条件下除采取必要措施加大责任会计介绍、宣传的力度外,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应做好组织、支持、督促、协调、检查等方面的工作,鼓励企业在运用责任会计过程中大胆试验创新,通过实践工作中责任会计所发挥的作用,来提高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的认识。

四、结论

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达和以企业并购为主导的世界经济浪潮更推动企业向巨型或超巨型企业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企业集团必须充分认识到竞争优势更需要以相应不断变化的方式调动其资源以成功实施其战略。而责任会计体系的构建是现代企业成功的保证。现代企业责任会计体系构建要有合理的组织机构支撑,要重视人群关系的处理,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有所创新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责任会计为基础的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国平.会计学原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第5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成本管理理论;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024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034-02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愈加复杂,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企业将精力聚焦到降低成本上,对成本管理理论的选择和应用更为看重。但是很多企业采取了很多措施,到头来非但没有降低成本,还会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了影响。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分析了现代企业制度下较为常见的几种成本管理理论,指出了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现代企业制度下常见的成本管理理论

现代市场经济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对成本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深入,涌现了诸多的成本管理理论。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1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战略成本管理着眼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宏观视角,但并没有将成本因素局限在生产系统内,而是放在那些涉及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上。通过对这些根本问题的管理,收集相应的成本数据和信息,以此来巩固企业的竞争地位,确保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突出了成本源流管理思想,采取的成本管理办法和企业的战略息息相关,对应着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需要各种战略措施的配合才能实现。要发挥战略成本管理的作用,就需要将其融入企业的经营过程与业务活动中,调动全体职工参与,着力培养职工的成本意识。

1.2 全面成本管理理论

全面成本管理理论的关键在于“全面”二字,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诸多环节,不但包括开发、设计、制造,还包括销售、服务、考核等。通过对这些环节的预测、决策及控制,使产品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保持产品的价格和成本优势,赢得市场的认可,从而迅速占领市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结合以往的经验来看,可以将全面成本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其一,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成本核算在这个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关系到产品后续的制造、销售等诸多环节;其二,产品的制造阶段,这个阶段的成本管理是一种生产消耗和费用要素的动态过程,是控制成本消耗偏离定额(标准)的过程,是挖掘生产潜力的关键阶段;其三,产品完工入库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计算清楚产品的实际成本,以便确定接下来的销售策略;其四,产品的销售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对产品的销售费用进行控制,当然这种销售建立在产品质量过硬、售后服务完善的基础上。只有逐步打开产品的销路,才能迅速占领市场。为了更好地进行成本管理,企业的管理者及销售部门应该加强对销售费用的监管与控制,对一切开支都应该执行明确的标准,并将其列入年度预算,待管理者和部门主管批准之后才能予以执行,避免出现浪费的情况。

1.3 作业成本管理理论

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原理是视企业的工作流程为一系列作业的集合,根据市场需求,以顾客定单为起点,核定作业消耗量、作业成本,提示资源动因、作业动因,并进行成本动因管理、作业管理,减少销各环节的存货积压、资金积压,提高公司经营效益。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成本管理,作业的消耗是需要首先明确的,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依赖作业成本法的计算。具体来说,要采取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需要遵循如下程序:其一,建立作业中心,企业首先明确的是积累顾客价值的商品的各项作业,依据这些作业建立作业中心;其二,归类并分配资源,企业应该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汇总,结合每个工作环节的具体情况,分配相应的资源;其三,汇总最终产品以及劳务,对成本对象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其四,加强绩效考评,对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予以完善,着力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2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以上的成本管理理论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产物,其弥补了传统成本管理理论的诸多局限,在反映产品成本上各具优势,能够为决策者的决策提供科学地依据。但是这些方法也并非尽善尽美的,在企业实际的成本管理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2.1 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不深刻

很多企业之所以进行成本管理,就是为了降低企业的成本,将控制放在成本管理的首位。但从现代成本管理理论角度来看,降低成本不过是成本管理的外在表象,且成本降低存在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产品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对产品成本的控制是有条件和限制的,若采取这种单纯的成本控制手段,将难以适应如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2.2 成本管理未做到实事求是

很多企业在划分和核算成本的时候,往往根据成本的习性,试图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在理想的情况下,企业的产量越高,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但是产品是需要面向市场的,如果不考虑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盲目提高产量,一旦出现产品的积压,就会造成成本转移的情况,短期利润是提高了,但是在管理决策的时候却没有全面的反映成本信息。当市场出现变动,这类产品销路不佳的时候,企业为了盘活资金将不得不选择抛售库存商品,这样不但不会提高企业的利润,相反还会降低企业的利润,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3 成本管理内容尚不完善

很多企业认为成本管理只涉及到生产过程,没有将开发设计、供应过程、销售过程的作为成本管理的环节,这样就无形之中丢失了许多成本管理内容,导致企业的成本管理效果不佳,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2.4 成本信息失真情况严重

很多企业仍旧采取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这种核算方法仅注重材料、人工、制造费用的核算,而如今产品研发支出售后支付等成本也不断加大,采取以往的核算方法,会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此外,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产品的直接成本不断降低,间接成本的比例逐渐升高,诸如人工工资材料消耗等,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会导致成本信息失真,企业在产品经营方向上就会出现错误。

3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晰地认识,为此,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成本管理对策。

3.1 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意识

成本与企业竞争力、员工利益、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企业在日常的组织宣传工作中应该将这些内容灌输给员工,并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提高员工的成本节约观念、成本竞争观念,调动员工的主动性,使每个员工都参与到成本管理工作中来,切实提高成本管理工作的效率。

3.2 完善企业成本管理方法

为了提高成本管理的实效,企业应该摒弃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引用作业成本法、战略成本管理法等方法,使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前后衔接的有机整体。

3.3 定位企业成本管理战略

要取得理想的成本管理效果,企业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市场供求情况等来确定企业的成本战略。具体来说,企业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明确影响企业成本的环境因素,把握供求状况、外部风险、政策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企业产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其二,企业内部分析,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升企业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其三,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突出自身的优势,提升产品的吸引力,赢得市场的认可。

3.4 确保管理融入生产经营

在实际的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要确保系列的成本管理措施都能融入到生产经营中。影响成本的各项因素并非单纯地集中在一个部门或是几个部门,而是分散在各个部门。因此,为了提高成本管理的准确性,企业就需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贯彻成本管理措施。按照企业的职能分工,将不同的成本管理工作交给不同的职能部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成本管理对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不良的影响。

3.5 匹配企业的基本战略

在选择成本管理方法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的时候,企业要考虑自身的基本战略,保持两者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企业采取的成本管理策略应该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符合产品的寿命周期。此外,各种措施之间要协调配合,以企业的战略为核心开展,避免成本管理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冲突,使成本管理真正能够为企业的战略服务,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

4 结 语

成本管理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经营发展的关键,很多现代企业都将成本管理看作一个重点。本文分析时下比较流行的成本管理理论,指出了现代企业在成本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完善和发展有所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肖余春,李伟阳.多团队系统理论及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4).

[2]秦超,杜麦来.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7).

第6篇

内部审计自提出以来,其理论体系不断得以发展和完善,其理念也不断得到更新。西方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为了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而自发建立起来的。西方企业现代内部审计重点从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审计,以管理审计为主导。而我国许多企业仍将内部审计定位为一种监督手段,工作内容仍以财务审计为重点,这严重阻碍了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

此外,随着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的地位,职能,作用,方法等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经营管理对内部审计的需求。为了促使内部审计的健康转变和发展,正确认识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审计制度概述

内部审计,是建立于组织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可用于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用于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

根据2003年颁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主要包含一般准则,作业准则、报告准则和内部管理准则。

内部审计基础准则是整个准则的总纲领,也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日常审计时需要遵照的基本守则,也是企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和实务指南制定的基本依据。具体准则的制定则是在参考内部审计基础准则的基础上进行制定的,它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企业内部审计时应当遵照的具体行为守则,实务指南则是在企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修订的,它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日常审计活动提供了具体和详尽的操作指导规范意见。

二、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没有给予充分认知

目前许多企业对内部审计职能的定位都还比较模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的职能性

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评价,从而发现企业内部的潜在风险,并加以预防是企业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然而,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过程往往片面地强调服务过程的外向型和基础的审计职能,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于日常的审计活动中难以得到有效遏制,长此以往将使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的理论与实务发展受到制约。

2.不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的工作中,随意精简内审人员,肆意撤并内部审计机构,甚至将企业内部闲散人员安排到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审计的工作持完全不重视和放任自流的态度,使得企业内部审计结构的力量不能得以充分提升。

(二)内部审计机制不完善,设置欠合理

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都隶属于企业内部的监督机构,其地位也与企业内部其他行政部门处于平级状态。甚至有些中小型企业并没有设置独立的内审部门,这使得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不会对企业总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设计,因为不具备相关的权限,因此,企业内审部门仅能实现对企业二级部门的审计,无法实现充分的审计效果,有些企业允许内部审计部门对总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审计,但往往设置多重限制,因此导致相关的审计活动流于形式主义,实际效果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三)企业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

三、现代企业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革新工作观念是现阶段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实现突破的重要途径。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有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明确内部审计的定位,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知。笔者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应从如下几方面予以定位:

1.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权的外延。企业内部审计的实质就是管理权的外在延伸,它是一种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得企业的规模得以不断壮大,企业内部管理层次逐渐分明,多元化的经营理念和广阔的经营区域使得内部审计在客观上实现了对企业日常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因此,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离不开内部审计制度的辅助。

2.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通过内部审计活动逐渐完善了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内部审计对企业各层次的管理工作、责任履行和业绩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日常评价活动对企业内部审计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内部审计的职能也体现在能够给予企业管理者充足的审计建议和经营管理建议等方面,使得管理者能够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

(二)改善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体制

1.内部审计机构应成为企业内部单独的机构。企业的日常审计活动应独立于其他内部生产活动进行,避免引起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的稳定性和专业性也应得到保障,企业管理者不能根据主观意愿随意变更。

2.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应得到充足的保证,不能因为外在因素使得企业的审计活动受到影响。

3.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专门的后续审计制度,后续审计制度应围绕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建立。

(三)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与手段

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误差和弊端都会在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得以减少。然而,不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会使企业经济活动中误差和弊端的出现比例大大提升,审计人员也很难通过有效的模式发现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误差和弊端,从而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难度。此外,要想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就必须要企业的领导对其有高度的重视,并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由被动审计转变为主动审计,在日常的工作中,应主动配合企业审计部门的日常监督,并加强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宣传,不断提升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地位。

(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审计人员素质提升体系

要想使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得以有效实施,培养一批合格的审计人员显得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完善企业内部用人机制。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培训、定岗、升职等体系都应有具体的政策,应选用思想素质过硬、专业技能扎实的人才作为企业内部审计岗位的人选。

2.强化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再培训。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进修,使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如:信息技术、法律常识、企业管理知识等,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要。

(五)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体系,使其适应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和审计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还能使内部审计人员的日常工作不断优化。如果企业内部建立了“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勇于进取、与时俱进”的良好文化氛围,那么企业内部从管理领导到普通员工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有一种正确的态度和思想观念,会更为积极主动地对内部审计工作予以配合和支持,不会出现给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制造难题的情况,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会给予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得到顺利推进。

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对于企业加强内部管控,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还没有实现体系化构建,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因此,我国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对内部审计制度的认识,加强内部审计体系的建立,使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做大做强,从而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水林.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和完善[J].中国证券期货,2011(4).

[2]杜汛.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互动研究[J].海南金融,2010(03).

第7篇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于加强企业管理,保护资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错误舞弊,避免和降低风险,保障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是否得到执行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是衡量企业管理效率的标志和规避降低风险的保障。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定义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控制目标,针对企业单位与会计核算相关的各生产要素与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由企业内部组织运用财务会计方法与其他方法对企业所进行的控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包括:为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而实行的资产管理和内部牵制控制、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①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及单位的实际情况;②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③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应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④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别、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与目标基本上可以概括为:①保证业务活动有效进行;②保证资产的安全与完整;③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④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

二、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会计制度的认识不足,使得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弱化。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建立控制制度需要耗费人力、物力,而这种人力、物力的耗费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又难于确定,因而对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有的企业领导把成本控制或者对内部资产安全性进行的控制等某个方面的控制当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还有的企业领导,则干脆对内部会计控制没有认识,觉得那一堆堆的手册、文件、制度,实属繁琐多余之物。由于企业领导者重视不够,也导致了企业财会人员及员工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漠视,有意无意地弱化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2、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国有企业改制以后,形式上也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很多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由一人担任,董事担任监事,董事会成员大多由企业的经理人员担任,董事会难以发挥监督作用。监事会成员的薪水和职位的升迁大都由总经理或董事长决定,使监事会也形同虚设,难以有效发挥其监督职能。企业财务会计受总经理的直接领导,在组织上、经济上都依赖于企业经理,作为被领导者去监督领导者,显然不符合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相分离的原则。

3、会计机构独立性差,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不力。一般说来,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设计与执行方面,会计机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会计机构对企业的会计流程、产品流程、产品性质、公司经营性质等都非常熟悉。因此,会计机构经常担当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设计任务。因此,会计机构在企业内部会计统计系统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会计机构的独立性是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我国很多上市公司会计机构缺乏起码的独立性,经理和董事长怎样说,会计机构就怎样办。

4、内部会计控制机制运行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仅靠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本身还不能自动发挥管理效能,切实实施内控制度并严格按制度办事,并在运行过程中适时加以审计和评价,才能真正实现提高效能的目的,保证会计控制的有效性。现实中,许多企业虽有各种财经制度办法,但却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实施,导致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有的企业侧重于事后监督,属于事中控制范畴的核算程序其相互牵制弱化,属于事前控制范畴的制度建设滞后;还有的企业对内控机制运行的监督往往被一般性工作差错的查纠所取代,缺乏对内控运行情况的深入考核,未设置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使得内控措施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对策研究

1、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企业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要加强培训工作,使社会各方面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原理和积极作用,使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成为各企业的自觉行动和切身需要,为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不仅要培训财会专业人员,更要教育、培训单位负责人,使企业负责人能正确认识到建立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既是《会计、法》的要求,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科学管理的需要,它对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规的贯彻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企业应依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和完善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内控制度,以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会计控制制度体系按控制对象划分,主要包括:货币资金控制制度、采购与付款控制制度、销售与收款控制制度、成本费用控制制度、资金筹措控制制度、担保业务控制制度等。上述控制制度又可根据涵盖的内容,细分为若干具体控制制度,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例如,货币资金控制制度,涵盖了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内容,涉及到货币资金的收支保管、授权审批以及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等环节;销售与收款控制制度,包括销售商品(或劳务)的定价原则、信用批准及条件、收款结算方式以及应收账款的管理等。值得注意的是,各项控制制度之间要相互衔接,口径一致,避免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

第8篇

【关键词】国有交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我国的国有交通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问题。为了能够适应市场的发展,增加国有交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效参与市场的竞争。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国有交通企业的改革和创新进行研究。

一、国有交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现代产权理论。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主要是指将交易涉及到的资金耗费引入产权分析的范畴,证明了对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是企业运行和交易产生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减少交易的资金耗费,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该理论认为,完整的产权包括了从归属权、转让权到使用权等内容在内的企业权利。因此,完整的产权制度理论应是涉及到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在产权制度中,最为基础的内容是产权界定制度。该制度是明确市场主体的重要理论支持,只有明确界定相关的产权,保证职责和义务的落实,才能保证市场交易的秩序,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企业制度理论。从产权制度的改革层面来说,这里的企业制度理论课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企业的产权制度,是产权制度在公司发展中的体现。同时也是明确和保障企业运行活动中涉及到的主体的财产权利和相关的基本权益的标准。二是企业管理制度,是规范企业行为的理论体系,也是最为基础的规范之一。其范围包含了企业发展战略、经营计划以及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内容。三是企业组织制度,主要用于对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模式等进行规范,其对企业相关的职能划分和责任落实等有着明确的规定。

二、国有交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

我国国有交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促使我国的国有交通企业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经济主体。在产权改革之后,企业拥有了单独从事民事活动的条件。也就是说,具备了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市场活动的开展条件,进而促进国有交通企业的发展和参与市场的竞争。另一方面,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有交通企业与其他私有企业不同,在经历产权改革之后,企业具备了独立的财产权。这意味着国有交通企业能够进行独立的投资活动,使得融资行为和资产规划行为逐渐合法化,也是给予企业更多的资产分配的权利和渠道。

三、国有交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完善国有交通企业产权制度的管理体制。产权制度的管理体制的完善是保证国有交通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实现产权制度的完善,首要任务即是明确产权改革的职能划归,在实际改革中强化产权的界定。从目前的体制环境来看,我国的国有交通企业具有一定的发展限制,并且管理涉及到的职能部门较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不同的管理角度上,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体制,优化管理程序,以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另外,现代化的资产管理体制的构建,也是促进国有交通企业产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只有将企业的相关体制进行调整和改进,突破传统产权制度的桎梏,避免其在运用过程中的弊端,才能充分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进而采取针对性发展战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创造完善的法律环境。健全的法律环境是保证国有交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支持。现阶段,国有企业的法律环境的完善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出资人法律地位的健全。这一措施主要为了保证相关人员的基本权益。法律地位的变化,有助于增加投资者的信心,进而促进其投资的增加。二是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法制化。法制化的企业管理不仅有助于加强企业管理的秩序,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将企业个部门的职责具体落实,即明确公司内部的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总之,国有交通企业的长远发展,完善的法律环境、科学的内部管理,以及合法的运行框架是交通企业发展重要的前提。

四、结束语

国有交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的经济市场变革的重要举措。通过企业产权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完善的法律环境的构建,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充分完善其所需要的条件,能够为国有交通企业的发展提供健全的环境,进而保障国有交通企业的基本发展权益,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文博,王荣党.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18-19+54.

[2]陕西省财政厅企业处课题组,刘红春,廉军友.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J].西部财会,2014(11):59-61.

第9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监督机制 研究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在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也在逐步确立,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而我国目前许多企业旧的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需要,对财务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完善企业监督机制,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是许多企业想要达成的目标。本文中笔者将对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实行现代化管理以及建立企业人才激励机制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对企业内部管理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完善

若企业有着不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必然会产生管理上的漏洞,进而造成企业经营、投资或者生产上失去控制,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尤其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必须符合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再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及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以满足企业实际的管理需要。

2、在企业内部范围内,企业内部管理及会计控制制度相当于“法律”,必须使其具有广泛约束性,要做到人人遵守,若不遵循,再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无法发挥作用。

3、应使企业内部管理及会计控制制度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各个相关岗位以及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关键控制点,应使其具有全面性、整体性、相关性、系统性。

4、应使企业各岗位相互制约并且权责明确,起到明确责任范围并能内部牵制的作用。

5、在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应精选控制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对控制手段、控制方法进行改进,避免不必要的程序以节省费用。

6、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对外部信息实行动态反馈,使企业的内部管理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保持其持续的适应力。

二、建立及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制度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都建立了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制度是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及监督机制能得到有效运行的保证。企业应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其内审人员也应独立于业务部门,使其能评价企业有关部门执行政策的合规性,能独立检查及评价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及管理活动的效率及效果。

企业应重点关注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内审人员应对企业资产是否得到妥善保管及如实记录进行审计,应确保企业财务报表真实且完整。另外也应重视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应对单位的单项及全面的管理工作进行审计,并审查和评价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要素,以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要确保其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发挥作用,还应该对内审机构及内审人员加强管理,要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应赋予其独立权限来保证内审的独立及客观。可以说,建立及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其通过内审人员的有效监督检查能督促企业采取适当的措施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程序,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实行现代化管理,发挥监督机制作用

要适应社会及时代的发展,要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采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必须引入先进的管理机制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必须转变观念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比如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建立财务总监制度。财务总监制度是由特定的管理者、管理措施、目标等组成的管理机制的总称,其目的是加强企业的财务监控及保证企业财务工作的有效运行,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财务总监制度建立的财务监督委员会一般直接对董事长负责,体现了所有者的意愿,这一制度的关键是强化监督职能以有效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企业设立的财务监督委员会统一监控及组织企业的财务工作,财务监督委员会直接对董事长负责,这能促使企业的财务工作实现财务总监及单位负责人的双重管理,这对保证企业信息反馈的畅通,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保证企业财务工作运行的有效以及企业各项决策的贯彻实施都有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及完善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

可以说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的第一理念是以人为本、重智开发。财务管理的目标之一应该是重点开发知识资本,发挥管理优势,只有利用人力资本整合优势才能更好地推动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的实施,完善用人机制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必须面临的实质性问题。对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确保企业每个岗位的职责都完整而清晰。应对企业每位员工的任职资格、工作要求以及每个岗位的职责、工作目标等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要让企业每位工作人员都能明白自己的工作方向以及工作职责,要能充分展现每位员工的才能,发挥每个岗位的作用。

2、企业应对德才兼备的员工加大培养力度,应通过建立有效的人才录用、培训及提升制度使优秀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建立这样的人才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的有效实施,才能确保企业的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3、应确保企业工作环境的和谐,确保企业交流渠道的畅通。比如企业的领导者及管理人员应多与基层员工对话及交流,企业管理人员应及时检查企业基层员工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应认真聆听每位员工的建议及意见,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的有效执行。

4、企业应建立合理的工资晋级以及职务晋升制度。要特别注意防止用人随意、任人唯亲以及以貌取人现象的发生。合理的工资晋级以及职务晋升制度对企业员工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能促使其努力工作,遵守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的要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也必将在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其实都是围绕财务管理而展开,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必然会增强企业竞争力,会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会增加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会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进而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连芳.关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8)

[2]马定苍.企业应如何发挥其监督机制的作用[J].时代经贸,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