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时间:2022-06-18 19:43:45

导语:在闻一多先生的事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第1篇

结合自己多年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经验,我觉得好的“主问题”设计一般应具备这样几个特点:(1) 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迅速集中思维,让学生直奔学习重点;(3)准确抓住整篇文章的要害,“一石激起千层浪”。

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主问题”设计方法有以下几种:

1.着眼标题法

教学《向沙漠进军》时,可以引导学生依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自主设计这样三个“主问题”:(1)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2)怎样向沙漠进军?(3)向沙漠进军的前景怎么样?这样,全体学生在这三个问题的引领下,经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自主完成了所有学习任务,可谓事半功倍。

又如《死海不死》,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1)为什么叫死海?(2)为什么又“不死”呢?前后不矛盾吗?学生在接下来的探究环节中自然可以快速发现问题的答案,进而完成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再如《最后一课》,根据题目的暗示,可以设计这样几个“主问题”:(1)这是一堂什么课?(2)为什么是“最后”一课呢?(3)是谁给谁上的最后一课?上课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学生带着这些悬念学习,效果是极好的,积极性也是极高的。

2.着眼重点段法

《松鼠》第一段“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是全文的重点段。根据这段在全文中的地位以及与下文之间的联系,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出文中具有“总说”作用的第一段,并概括出松鼠“漂亮、乖巧、驯良”这三个特点,然后明确这三个特点分别具体写在哪些自然段中,进而在逐段的探究中把学习不断引向。

又如《社戏》,引导学生抓住结尾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设计如下“主问题”:(1)那夜吃的是什么豆?果真那么好吃吗?(2)那夜看的是什么戏?果真那么好看吗?(3)该怎样理解这个结尾呢?这一组问题直奔中心,省时高效。

3.着眼关键句法

在不少课文中,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就是“关键句”,关键句具有很强的表达作用。

如《苏州园林》第二段中“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以及第七段中“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这两个句子在全文中就是“关键句”。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这两个关键句,并且有针对性地设计如下两组“主问题”(第一组,针对关键句1):(1)怎样才能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这些做法具体写在哪些段中?各自有些什么特点?(第二组,针对关键句2):(1)文中写了哪几个角落?(2)这几个角落是怎样注意图画美的?以上两组“主问题”的设计就可以使接下来的探究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

又如《背影》,开篇的第一句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就是全文的“关键句”,具有很强的表达作用。这一关键句,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又提示了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可使读者产生如下悬念:(1)作者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2)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看到了父亲的背影?(3)围绕着父亲的“背影”,发生了哪些故事?而这三个悬念正好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也完全可以作为本课学习的“主问题”。

再如《闻一多生的说和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是一句在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关键句”,它明确暗示了文章前后两个部分内容的不同,以及闻一多先生前后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找出这个关键句,对接下来的自主学习确实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4.着眼文章结构法

教学《在烈日和暴风雨下》时,学生朗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明显的结构特点把文章分为两部分,并先后设计如下“主问题”:第一部分 (1)勾画出有关描写烈日和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感受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体会。(2)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烈日之“烈”?这对描写祥子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二部分 (1)勾画出有关描写暴雨和祥子在暴雨下拉车感受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体会。(2)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暴雨之“暴”?这对描写祥子起到了什么作用?

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能很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的起止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而对文章结构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之后,从结构入手,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1)文章前半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2)文章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3)把前后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思考,你觉得文章要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着眼主人公法

教学《信客》一文,可抓住年轻信客这个人物,设计这样四个“主问题”:(1)作者重点写了年轻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2)年轻信客的一生在哪里是一个转折?年轻信客的一生印证了哪一句话?(3)作者在写年轻信客之前,为什么要先写一个老信客?(4)年轻信客为什么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又如《阿长与〈山海经〉》,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后,可围绕“阿长”这个人物设计如下“主问题”:(1)文中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2)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来写“阿长”的?(4)为什么题目不用“长妈妈”而用“阿长”?

再如《伟大的悲剧》一文,可以根据感人至深的英雄群像,设计出这样三个“主问题”:(1)文中最感动你的人物是哪一个?是怎样感动你的?(2)文中写到的“恐惧”、“胆怯”、“惊慌”、“悲惨”等字眼是否有损英雄形象?(3)为什么这个悲剧是“伟大的”?在接下来的合作探究中,学生自然就会顺着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去阅读思考了。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公民教育 道德观念 渗透举措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64-01

在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贯穿公民教育,存在一定的必然性,须知语文能够将社会的诸多事、情、理、志等因素予以真切映射,并且表现出可靠的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等,即承载着极为多元的文化基础,对于中学生标准世界和人生观念的养成,有着决定性意义;再就是语文学科中强调的听、说、读、写等基础技能训练,更加是培养良好公民素养的高效途径。至于究竟怎样科学化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穿公民教育,具体细节将如后续内容所示。

1 透过语文课堂教学渗透公民教育

1.1 充分开发沿用教材内容

德育渗透理应以语文教材为基础,毕竟教材之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包括孔子积极人世精神的《论语》、陶渊明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传》、杜甫忧国忧民的《春望》、蒙田的《热爱生命》等优质化文学著作,当中将社会现实、特定时代背景下人民的情怀等予以清晰化映射,不单单能够作为学生读写技能拓展的指导样本,同时更可以在无形之中自然地令学生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净化灵魂,促使他们人格的健全化发展。

如在进行《岳阳楼记》讲解过程中,不单单要辅助学生欣赏作者对洞庭湖景致的高超描写技巧,同时更要令学生谨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警句,明白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胸怀,令中学生情操得以适当陶冶并立志高远。

1.2 适当结合延伸相关背景资料

将课文内容刨除在外,包括课文对应的情感资料和情境氛围等,都可以令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官效应,进一步令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中获得愈加深刻的体会。如在进行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课文讲解过程中,首先向学生介绍闻一多在讲演之后遭遇枪杀的悲剧,令学生在聆听这部分背景资料过程中,怀着缅怀和崇敬的心情进行课文细致化朗读,这样既能锻炼学生朗读的技巧,又可以令他们透过作者经历养成高尚的革命情操。

1.3 引入贯穿多元化教学引导模式

在中学语文课堂之上,为了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适应地位,除了教师倾心讲授之外,更要沿用小组探讨、竞赛、画图、想象等多种模式,这样便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基础上,渗透更为深刻的公民教育内容,顺势培养中学生应有的团结互助、良性竞争、动手操作、丰富想象、求知探索等技能。如在进行《寓言四则》课文讲解时,因为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塞翁失马等都是流传许久的寓言,如若依照传统鸭架式灌输方式,势必无法令学生得到丰富可靠的锻炼机遇,公民教育实效极为有限。因此,在课前教师完全可以考虑将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安排单位小组进行一类寓言情景表演,其间允许学生进行适当程度地加工改编;持续到正式上课期间,则安排四个小组进行表演竞赛。这样一节课下来,课堂氛围便会显得极为愉悦风趣,学生在寓言的理解和加工上都彰显出高超的实力,更为重要的是,从中培养出想象、表演、合作等能力和公民素养,证明中学生的塑造空间是极大的。

2 借助课外阅读指导渗透公民教育

2.1 开展五分钟的演讲活动

即保证每天令学生依照学号或是座位轮流的在课前进行五分钟演讲,内容可以是故事、成语、诗歌或是新闻,之后由其余学生进行评价。长期过后,不单单可以全面扩充学生视野范畴,辅助个体积累丰富的人文和公民素质培养素材,同时更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搜集整理信息,以及演讲和辨析技能。

2.2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课外作品指导

即安排学生进行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课文作品阅读,旨在拓宽学生阅读范畴,使其能够自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进行《出师表》讲解过程中,可以预先安排学生长期阅读《三国演义》这类名著,督促学生在课后阅读过程中找出和课文相互对应的诸葛亮事迹,这样学生便可以更好地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

2.3 向学生推荐各类优质化文学著作,并鼓励他们写读后感

学生与其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偶像剧和推理片之上,不如观看一些题材丰富的书籍。教师完全可以安排一些课文阅读任务,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诸如《福尔摩斯传》《花季・雨季》等书籍,并且为避免学生观后感想稍纵即逝,还需要督促他们写读后感,这样便可以把他们当时阅读的思想火花保留,最重要的是锻炼个体写作技能并见证他们公民素质培养的轨迹。

经过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关于公民教育观念已经引起更多领域的关注和认可,以往中学生语文教学往往偏重于应试成绩,对于学生公民素质全面化培养重视程度有所不足,而经过全新课标出台和执行之后,对于中学教育提出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强烈需求。毕竟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凸显,资讯又高度发达,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希望日后相关语文教师能够多加关注和监督指导。

3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原本和政治课程就有着本质化差异,不过进行公民教育的渗透却是非常必要且可行的。相信日后经过教育主体多重创新调试之后,势必会营造出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令学生愿意主动地阅读各类篇章并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从中体会学习深刻的品质素养,令中学生逐渐地转变成为一类合格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彭发玉.奠基现代公民教育之路[J].教育,2015,45(41):155-167.

第3篇

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新民主主义战士。他在五雨的狂飘下步入文坛,直到1948年去世,几乎经历了整个新民主主义时期。朱自清先生是五四以来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散文虽然不算最多,但却写出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可以说是开一代风气之先,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正如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下)》所评价的那样: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足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曾称赞闻一多身上集合着斗士、诗人、学者三重人格,其实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李广田称赞朱自清具有最完整的人格,他在《朱自清先生的道路》一文中说:朱先生是积极的捐者,是并不止于有所不为而已的,这使他免于成为迂腐的捐者或乡愿式的捐者,这使他成为一般知识分子所最容易追随的先驱,成为一般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在朱自清去世以后,他的学生以及好友纷纷发表纪念性文章,文坛大家郑振铎、叶圣陶、俞平伯、朱光潜等许多文化名人都撰文称赞他的道德文章,怀念其一代宗师的风范。

朱自清一生致力于新文学的写作与研究,在诗歌、散文、学术研究等方面均有所建树。朱自清以散文名世,文学起步于诗歌,写过小说,进入清华以后,又把多数精力放在了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他的教学和研究以古代诗歌开始,讲李白、杜甫、李贺、陶渊明、谢灵运,而讲得最多的还是宋诗。后来,他又讲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散文研究、文辞研究乃至文学史,他还开过两门最具意义的课:中国新文学研究和中国歌谣。此外,他关注新诗发展,写过多篇论文。如果我们把朱自清放在与他同时代以至不同时代的学者中进行比较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

既教大学又兼教中学者,有之;既从事创作又进行研究者,有之;既勤勉学问又关注教育者,有之;既推崇古代文学又倡导现代文学者,有之;既偏重文学又看重语言者,有之;既著述学术论文又撰写普及读物者,有之。但把这几种工作合在一起进行的人,恐怕就少了。

朱自清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在五四作家中,朱自清是少有的经过高等学府系统学科训练的作家,是集作家与学者于一身的文人典型,是作家型的学者,又是学者型的作家,他的身上既有知识分子风骨,又有着学者风度和文人的风范。

朱自清辞世后,他的旧日相知好友虽历经艰辛却多半活得长久,成了文化老人,而这些老人在岁月的隧道中所一再回味的却是朱自清那匆匆离去的背影。朱自清的离世引发了国内的纪念风潮,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杨晦、和以香港邵荃麟主编的《大众文艺》同人名义刊发的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的最大亮点是强调朱自清作为自由主义作家向民主战士转变的意义一一晚年朱自清成为一个标本,他的选择被提升为知识分子的道路。

因此,在尊重史实的原则下,书写一部权威性和文学性俱佳、既生动有趣又扎实耐读的朱自清传记意义非凡。作为一代文学大家,朱自清的生平事迹和精神思想还远远没有被普通读者所熟悉,即便是从专业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一部传记也是他们所共同期待的。

在已完成的《朱自清传》篇章中,我写得十分谨慎。许多人都以为,历史久远的传主不好立传,因为牵扯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实,稍不注意就会落入戏说乃至胡说的境地。其实,近现代人物的传记也不好写,因为史料过于丰富,有许多资料都是读者所耳熟能详的,这就需要我们对传主进行重新发现。对于朱自清传记的写作,我给自己列出了一个底线:就是宁愿慢一点,也要把这本书写好。

第4篇

前不久,江苏扬州朱自清故居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这是四川省叙永县文化人寄过去的一些和朱自清相关的文史资料。特别珍贵的是,其中有一份当年朱自清先生旅居叙永期间,应当时四川省叙永县立初级中学(先后更名为叙永县定水中学、叙永二中)相邀,所做的演讲词。这份演讲词,是原叙永县定水中学(现名叙永二中)整理校史过程当中,在叙永县档案馆民国档案教育卷记录稿中整理发掘出来的。如今,这段演讲词随着叙永二中校史公布于世,又为朱自清的爱国事迹添上了浓重的一笔。在大家熟知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给予了朱自清先生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而朱自清先生60多年前的演讲词,至今读来仍激动人心,催人奋进。

“叙永是个边城。永宁河曲折从城中流过,蜿蜒多姿态。河上有上、下两桥。站在桥上看,似乎颇旷远;而山高水深,更有一种幽味。东城长街十多里,都用石板铺就,很宽阔,有气象,西城是马路,却石子像刀尖似的,一下雨,到处泥浆,两城都不好走。”(摘自朱自清《致朱光潜信》)明月当空之夜,当我翻开案前《朱自清全集》第11卷第198页,阅读朱自清先生《致朱光潜信》中的这段文字,抗战期间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朱自清先生寓居川南古城叙永的往事浮现在眼前,这是一件值得叙永人追忆的60多年前的往事。

“一路风尘一路歌,文星漂泊永宁河。耙灯隐约山城路,敢问诗情出哪坡。”这首诗是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书法家毕开文所作,题为《忆朱自清先生在叙永》。毕开文1931年生于叙永县,一直敬仰先生,对先生在叙永的那段经历非常怀念,乃赋《忆朱自清先生在叙永》诗,并将此诗创作为书法作品赠送给扬州朱自清故居。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朱自清当年短暂寓居古城叙永时的情景。朱自清,这位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怎么会千里迢迢来到川南古城叙永呢?他给叙永人民留下了一些什么值得回忆的东西呢?

独去滇南无限路

一路风尘一路歌

抗战时期,朱自清先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当时,按西南联合大学规定的教师“轮休”制度,朱自清可以带薪离校休假一年,于是他决定1940年夏至1941年夏休假。1940年,刚放暑假,朱自清就偕同已经怀孕的妻子陈竹隐(成都人)离开了西南联大临时校址所在地昆明,于8月4日到达成都。在成都市租得东门外宋公桥报恩寺旁院的3间小瓦房,叶圣陶曾称之为“望江楼对面朱先生的寓所”。休假一年期间,朱自清应杨振声之约,写完了近8万字的《古典常谈》,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教学研究计划。在成都期间,朱自清和叶圣陶经常互访,往来甚密,或赋诗唱和、或互诉衷肠、或小饮、或漫游。他还和肖公权相互唱酬,写了许多诗作。同时,他还与在成都军政界供职的,家住蓉城董家山的叙永籍进步人士李铁夫结为好友,并赋《赠李铁夫》诗一首相赠。诗云:“董家山舍几优游,见说豪情胜辈流。载我倭迟下岷水,共君磊落数雄州。盘涡出入开心眼,抵掌从容散客愁。独去滇南无限路,主人长忆孟公俦。”(见《朱自清全集》第5卷第290页)李铁夫,叙永县人,为进步人士,与关系密切,并与张大千、张善子、徐悲鸿、谢无量、冯建吾、张采芹等文化界知名人士交往密切。建国后,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假期即将结束,朱自清要回昆明西南联大上课了。为了节省开支,朱自清考虑再三,决定将家眷留在成都,只身从水路经乐山、宜宾、纳溪,再由陆路经叙永,沿川滇公路回昆明。1941年10月8日启程时,叶圣陶先生闻讯赶来相送。叶圣陶先生在临别时赠诗二首给朱自清,其中一首诗云:“平生俦侣寡,感子性情真。南北萍踪聚,东西锦水滨。追寻逾密约,相对拟芳醇。不谓秋风起,又来别恨新。”朱自清搭小船顺岷江而下。江水滔滔,往事历历,他坐在舟中,默诵着叶圣陶的诗句,乃提笔和韵赋诗两首。其中一首诗云:“论交略形迹,语默见君真。同作天涯客,长怀东海滨。贪吟诗句拙,酣饮酒筒醇。一载成都路,相偕意能新。”夜里,明月满江,烟水浩荡,朱自清又蓦地想起留在成都的一家数口,心中无限牵挂家人。

船到乐山停留一天,朱自清探望了在武汉大学的老朋友朱光潜、叶石荪、杨人等人。朱光潜陪同他游览乌尤寺,看乐山大佛、蛮洞和龙泓寺。16日,朱自清乘船过干柏树。17日,船到宜宾,驶入长江。18日,船在烟云之间过干碓窝险滩,船夫的号子激越凄厉,朱自清听了觉得有点胆战心惊。还好,10多分钟就过了险滩,晚上到达纳溪。19日,朱自清从纳溪“赶黄鱼”前往叙永。由于汽车少,车票难以买到,只好出高价和司机商量搭乘。司机私下把搭乘的乘客叫做“黄鱼”,搭那种车的就称“赶黄鱼”。不料天下大雨,傍晚时车还没到叙永站,却因油尽而停住,只得摸黑走路进城,走了10多里泥泞的石子路才到达叙永县城。

文星漂泊叙永城

爱国演讲励后人

当时,西南联大在叙永县城设有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朱自清就住进了成都好友李铁夫的叙永家中(位于县城鱼市口,名曰“宝和堂”)。主人家待他很好,热情周到。第一天晚上,因为在船上蜷曲久了,能伸直了睡,朱自清觉得很舒服。由于晚餐十分丰盛,吃得过饱,一夜尽在梦境中度过。第二天起床,朱自清写成《好梦・再叠何字韵》诗。诗云:“山阴道上一宵过,菜圃羊蹄乱睡魔。弱岁情怀偕日丽,承平风物人多。鱼龙曼衍欢无极,觉梦悬殊带有科。但恨此宵难再得,劳生敢计醒如何?”

叙永是个边城,永宁河曲折地从东西两城中缓缓流过,蜿蜒多姿。河上有上、下两桥,上桥名蓬莱桥,下桥名永和桥,均为明代古桥。朱自清散步时伫立桥上眺望,感到颇旷远,山高水深,有一种幽味。东城长街十多里,都用石板铺就,很宽阔;西城是马路,石子像刀尖似的,一下雨到处是泥浆,很不好走。10月26日,朱自清给朱光潜写了一封信,把《好梦・再叠何字韵》诗随同信件一并寄给朱光潜。

朱自清先生在《致朱光潜信》这封信中,首先对于朱光潜先生陪同游览乐山大佛等景观表示感谢,然后叙述自己去叙永路上的艰难历程。朱自清还在信中讨论了朱光潜先生批评《新理学》的文章。最后形象而具体地描绘了叙永这个边城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色,以及所受到叙永友人的热情款待。朱自清在信中写道:“我的主人很好客,住的地方也不错。第一晚到这儿,因为船上蜷曲久了,伸直了睡,舒服得很。那天吃得过饱,一夜尽做梦。梦境记不清楚,但可以当得‘娱目畅怀’一语。第二天写成一诗,抄奉一粲……弟自清顿首二十六日。”(见《朱自清全集》第11卷第198页)从信中可以看出,患难之际朋友的相会和通信,是十分珍贵和值得怀念的。

当时,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的校本部在叙永城内文庙,女生宿舍在帝主宫,男生宿舍兼教室在南华宫和春秋祠,其他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食堂等都分布在天上宫、城隍庙等各大庙宇中。课程设有国文、英文、中国通史、普通化学、微积分等。分校主任是“五四”时期就蜚声文坛的杨振声教授,著名教授、李广田等也在此执教。在叙永,朱自清和任教西南联大叙永分校的多年不见的好友李广田多次晤谈。朱自清和李广田谈得很愉快,主要是讨论抗战文艺,特别是抗战的诗,这次谈话更使他下决心从事评论抗战诗歌的工作。同时,朱自清还抽时间为西南联大叙永分校中文系的学生讲课。后来,李广田写道:“相隔十年,朱先生完全变了,穿短服显得有些消瘦,大约已患胃病,特别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灰白的头发和长眉毛,我很少见过别人有这么长眉毛的,当时还以为这是一种长寿的征象。”

据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先修班学生葛学清回忆,1941年10月,朱自清先生在叙永与我们那段短暂的接触使我永远难以忘怀。当时,朱自清来时带有李铁夫的一封信,介绍他与叙永盐商袁昭明相识。袁昭明是李铁夫的好友,虽自幼从商,对文人学者却十分敬重,多次在家宴请朱自清先生,两人或漫谈,或一同观赏袁家珍藏的古玩字画,辨别真伪,相处甚欢。我刚刚从西南联大叙永分校先修班辍学,任教丹山补习学校,校址恰好就在袁昭明的住宅,所以有机会随时陪同朱自清先生。一夜,我与在宝和堂商号当学徒的袁耀祖陪着朱自清先生步出李铁夫家,漫步永宁河边,从杨武坊经永宁河的下桥转到上桥,观看两桥之间的夜景,古城叙永给朱自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朱自清先生一种独特的感受。于是,后来朱自清先生在《致朱光潜信》中才有了那段关于古城叙永的真实记叙。朱自清把当时古城叙永的景况描绘得多么真切啊!

朱自清早就是我国的著名学者,但他在叙永的那段日子里,仍是按时作息,孜孜不倦地治学。随身带的行李中,这箱是书,那箱也是书。午夜,人们都已入睡,而他仍俯首案前,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不停地翻书查资料,笔耕不停。朱自清先生非常关心青年一代,曾先后应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私立培根小学的邀请,给学生作学术演讲和抗日演讲。朱自清当年在叙永县立初级中学的一次抗日演讲,至今都是叙永人激励后生最好的教材。朱自清先生还鼓励学生“要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就如同拿起枪炮上前线杀日本鬼子一样”。朱自清的抗日演讲更加激发了有志青年,许多学生受其进步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初中毕业就奔赴抗日前线保家卫国。

好友相聚“不忆家”

诗词歌赋赠友人

又据袁耀祖回忆,1941年,正值中,西南联大设立叙永分校,借叙永春秋祠后院做教室。朱自清先生来叙永小住,其时本人只有几岁,因在李铁夫先生家与其共居一楼,有所接触。知先生学识渊博,常请教先生问题,先生和蔼可亲,耐心回答。迄今已60多年,忆及往事,尚铭刻于心。另据李铁夫的侄子李其津回忆,朱自清先生是我三伯父李铁夫志趣相投的朋友。1941年10月,先生赴昆明西南联大,途经叙永,曾住我三伯父家多日,相聚甚欢,临别赠诗二首,伯父珍惜,藏之多年。其时本人虽属几岁小儿,对先生的风采仪态也留下深刻记忆。

由于西南联大在叙永设有分校,“到这儿遇上李广田兄了”,有与李广田等老友欢聚的喜悦,又受到了李铁夫老友家人和朋友们的热情款待。于是,朱自清先生在叙永停留了10天左右。11月上旬他坐车沿川滇公路回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1月13日,朱自清从黄土坡黎园村住处迁到司家营清华文学研究所居住,继续从事他的教学研究工作。

第5篇

十几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越,但同时人们也失去了彼此之间的诚信、感恩之心,形成了各种主流媒体争相议论的焦点。在我们互联网、电视等媒体中,看到太多的见死不救、相互欺诈、争名逐利等丑陋的社会现象,加之我们的家长出于私心及对孩子的溺爱,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致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就没有很好的社会环境,缺少了感恩之心、诚信意识。同时,我国在学习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教学手段时,也丢掉了自己的优秀文化,忽视文化的传承。

那么,我们如何弥补中职学生正在日渐遗失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认为能够从历史悠久的国学文化入手,重拾国学经典,在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之前,加强学生感恩、诚信、励志教育,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一、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是人生态度,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人文精神的内涵。中职学生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有着更多的不良习惯,不听父母管教、顶撞老师、打架,这些现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得意改变呢?发挥名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警示作用,加强成语典故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熏陶,让中职学生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自然的馈赠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一个即将年满十八周岁,世界观、价值观基本形成的中职学生,他要懂得如何孝敬、关心自己的父母,不忘答疑解惑的恩师的倾囊相授,融入社会这个集体,彼此珍重对方存在的价值,懂得尊重不同社会分工的人给你带来的快乐生活,珍惜大自然赏赐给我们的物质和环境,更要懂得祖国的命运与我们同位一体,爱它就是爱自己。

经史子集中璀璨的国学经典,中职生基础较差,理解虽不易,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语却是最好的学习国学文化的方法,不断诵读《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作品,经典的语句记忆于心,自然而然就达到了文化传承,同时也进行了感恩教育。

二、诚信教育

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都相继成立孔子学院,竞相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各地方学校建孔子塑像,掀起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孔子所倡导之一就是诚实守信教育,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诚乃立身之本,信为道德之基,所以加强中职学生的诚信教育也成了必然。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就像闻一多先生写的《说和做》,说到就要做到,说和做要一致,要忠诚老实、遵守自己的信约。在现代社会中成人世界的道德失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片面强调和追逐个人利益和个性特征;文化娱乐项目、影视作品和传媒内容良莠不齐;学习方式的改变;人际关系中的信用缺失;网络信息的泛滥等,从不同的角度或深或浅地影响着中职学生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一部分成年人的国家观念淡漠,对社会产生不满,价值选择混乱,诚信和责任心丧失,道德判断的利已主义倾向,制假销假牟取暴利,假学历假亲情等倾向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的形成,伦理道德观念的建立,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成为说的多,做的少,严重缺失诚信意识。青少年见死不敢救,怕要死之人或其亲人反咬一口,好心却惹事上身;为了能买到苹果手机,背着亲人和朋友,舍肾换取;更有甚者,为了享乐,不惜拐骗同学来获取微薄之利。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除注重言传和身教,还可讲古代的诚信故事,像曾子杀猪、韩信报恩、蔡璘还财、晏殊立誉等,让他们在众多的故事中找到自己榜样。改变人性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平时教育中,我也注意表扬那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的孩子,注意在表扬好孩子和评价孩子等问题上坚持原则,不让老实人吃亏。用战国思想家荀子的信与不信去判断学生是君子还是小人,改变我们近年来的评价方式。设想一下,如果中国教育能够继承传统,我们的道德也会不断回归,那些丢失的东西将重新拾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美好局面也会重新开创。

三、励志教育

第6篇

【关键词】课文 “学生”形象 教学法遗产

Perpective In Students’ Images Of Chiese Texts In The Middle School

ZHAO Ze-xue

【Abstract】 Studenfs’ images of Chinese tests in the middle school. lt not only contains the description of Students’ individual images.but also contains the descnption of students’ group images.Texis. Texis in connechon with these images can completely be seen as a precious the heritage of teaching methodology.Tidying up this heritage.discarding the dross and select the essential.eliminating the false and retain the true.making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and making foreign things serve Chinese education workers.is the responsibility that we do not Shirk.

【Keywords】The Text;Students’images;The Henitage Of Teaching Methodology

独坐书桌旁,徜徉课文里。夜深人不知,学生接踵至。诚然,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翻阅手中的语文课本,就会感到活跃在课文中的一大群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学生形象扑面而来。不是吗?请看下列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论语・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海伦《再塑生命》:

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海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鲁迅《藤野先生》: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年级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演讲每个教授的历史。

都德《最后一课》: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读着这样的语段或句子,似乎就像播放录制好的光盘一样,这些一个个的学生形象,他们在老师面前或敏而好学,或默而识之,或影响秩序,或顽皮喧闹,仿佛有从字里行间蹦跳出来的活脱之感。在这些学生形象序列当中,有中国的,有美国的,有日本的,有法国的……真是课文“桃李”满天下。

总览中学语文课文,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孔老夫子的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从春秋的历史深处走来;韩麦尔先生的学生“小弗朗士”、莎莉文老师的学生“海伦・凯勒”分别从遥远的欧洲和大洋彼岸的北美洲走来;而“林蓉、赵小桢、周海、李京京”等一班同学,则从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小说中走来。正是“古今弟子在这里聚会,中外学子来课文碰杯”。扫描这些繁复多样、千姿百态、各呈个性的众多学生形象描写,本文仅从教师的角度,将其拟为惑而从师型、仰慕名师型、不忘师恩型三个方面,并择其一二略作分析透视,或许能对同行有所启迪。

1.惑而从师型:子贡与春香

在孔门三千弟子中,子贡被称为“善问”(李贽语)的典型。《论语》20篇中就多处记载有他“惑而从师”的情况。例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学而》)、“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雍也》)、“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之?”(《子罕》)、“赐也亦有恶乎?”(《阳货》、“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路》)、“师与商孰贤?”(《先进》)、“管仲非仁者与?”(《宪问》)等。子贡知师、信师、爱师、敬师,他“问政”、“问友”(《颜渊》)、“问为仁”(《卫灵公》)、“问君子”(《为政》),所提问题涉及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一次,他向老师问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我们知道,子贡,姓端木,名赐,是孔子的高材生,在《论语》〉中甚至有“子贡贤于仲尼”(《子张》)的话语。子贡与孔子,一个学而不厌,一个诲人不倦,一问一答,问得简明,答得扼要,老师学生,教学相长,和谐融洽,堪称典范。

看汤显祖笔下的学生形象春香,当然就不会有子贡那么幸运了:

(末)听讲:“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贴)怎样声儿?(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末)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贴)是了。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末)胡说!这是兴。(贴)兴个甚的那?(末)兴者,起也。起那下头。窈窕淑女,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贴)为甚好好的求他?(末)多嘴!(旦) 师父 ,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这是汤显祖戏曲《牡丹亭・闺塾》中描写的教学片断。“末”,即扮演老塾师陈最良;“贴”,即贴旦,指扮演杜丽娘的侍女春香,“旦”,即扮演杜丽娘。春香的对话与私塾老师的教学相抵牾,遭到的是“胡说!”“多嘴!”的呵斥。当然,春香与子贡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子贡的形象是“历史”的,相当于今天大四或在读研究生,而春香的形象则是“文学”的,近似于目前中学低年级学生一般。在塾师的课堂上,春香自有春香的问题,她先是跟着老师“学鸠声”状,继而是心猿意马,说出来的话与教学风马牛不相及,好像与老师扯相声一般,也就难怪要遭到训斥了。但除了春香的问题之外,剩下的就是老师的问题了。正如杜丽娘所言:“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真是一语中的,击中了老师教学的弊端。所谓“敷演”者,就是“陈述而加以发挥”之谓也。这就不免透露出杜丽娘对塾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轻蔑与不屑。

记得钱钟书先生说过一句极端的话:“最看不起老师的是学生”,这当然是指高校。朱自清当年在清华做中文系主任,却经常深夜惊醒,梦见自己由于课讲得不好被学生赶下讲坛;著名学者闻一多,最初在青岛大学做老师时,由于对古典文献的不熟悉,就差点被学生赶下讲坛;还有南京大学语言学教授王希杰的一位讲师同事,因把“游弋”念成“游戈”,就被学生戏称为“游戈先生”。其实,中学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杜丽娘对“师父”说的话,对于我们今天上课的教师而言,可以说仍然是一副“清醒剂”!

2.仰慕名师型:宋濂与香菱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的宋濂,他之所以还独享“开国文臣之首”(朱元璋语)、“当今文章第一”(刘基语)的赞誉,这是与他青少年时代拜求名师而刻苦用功分不开的。宋濂小时候也是贫困家庭中的孩子,因无钱买书,只得靠“假借”和“笔录”的方式来进行自主性学习。在“遍观群书”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以后,“益慕圣贤之道”,拜求名师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了。“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正是他坦诚心理的揭示。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宋濂为求得名师,常置天寒地冻而不顾,山高路远而不管,“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恶劣的气候因素没能阻挡他翻山越谷的步伐,贫困的家庭条件没能动摇他仰慕名师的信心和决心,常“负箧屣行深山巨谷中”,坚持“趋百里之外”“执经叩问”。宋濂仰慕名师的这一“学生”形象,是他在《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中不经意塑造的。史载,宋濂曾受业于吴莱、柳贯、黄等元末古文大家,由于有了名师大家的指导,结果按宋濂谦虚的说法,就是自己“虽愚,卒获有所闻”。可见,这就是名师的功效。

曹雪芹笔下的香菱也可算是崇拜名师的典型。香菱学诗,本来就有薛宝钗可请,但她“得了空儿”,就径直“往潇湘馆中来”了,恳请林黛玉好歹教她作诗。黛玉是这样说的:“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听听这番话,这不是名师又是什么?诚如陈伯安先生所言:“名师之授业,弟子如沐春风,心旷神怡,常有茅塞顿开之乐,举一反三之获也。”由于有了黛玉的指点,香菱明白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的作诗之道以及“情附物上,意在言外”的咏物诗特点。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三易其稿,终于写出“新巧有意趣”的“咏月”诗来:“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缘何不使永团圆。”以致受到众人的喝彩。

古往今来,莘莘学子,仰慕名师、崇拜名师者,比比皆是。作家汪曾祺,江苏高邮人,斯翁已作古。生前曾声称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得意高足”,强调自己当年就是“冲着沈从文才报考西南联大的”。当代社会,尽管尚有某些家长耻学于师,但对于他们的子女,往往不惜花重金择校而读、“择师而教”(《师说》),这种现象无论对一所学校亦或一位教师来说,都将意味着挑战,有道是:名师尚未获得,同志仍须努力!

3.不忘师恩型:鲁迅与海伦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不忘师恩型的“学生”形象,当然要以中国的鲁迅和美国的海伦为代表。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是不忘师恩的典型。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起,便告别了儿时的玩伴“蟋蟀们”、“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开始了“读书”“习字”和“对课”的求学历程。而在他的学生时代,特别在仙台学医的日子里,曾受到过老师藤野严九郎的无限关怀,以至弃医从文二十余年后,“总还时时记起他”。他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种“感激”,既凝聚着自己对先生指导和教诲的难忘,也凝聚着师生惜别时的感慨,更凝聚着分别后想要诉说又无以诉说的辛酸。是啊,学生在学有所成后应向老师汇报。学医不成,无以汇报。而后从事文学成否,也应有所汇报,“我”在离开仙台之后的每一步都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似乎是没有勇气向恩师诉说和汇报了。面对现实,作为一个“上下求索”者,他把对先生的怀念化为激励自己的力量,将情感置于回忆的河流,过滤出可以激励自己的激情、信仰和憧憬,因为这是他前进征途上不可或缺的行囊。虽然前方道路漫长,可能会有更大的障碍、更艰险的环境,但他意志不会消沉,他将坚定地走下去,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除鲁迅外,不忘师恩的“学生” 形象,就要数美国的女作家海伦了。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可与拿破仑比肩的人物,竟是“盲聋哑”一应俱全的残疾人。海伦生活在一个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却以惊人毅力克服了巨大的困难,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事迹两次拍成电影上演。海伦在“完成了从一个残疾人到伟人的转变”之后,一直念念不忘她的恩师――就是那个把她“紧紧地抱在怀中”、给她“深切的爱”、对她“启示世间的真理”并引领她走向光明的安妮・莎莉文老师。在她的《再塑生命 》这篇文章里,处处洋溢着莎莉文老师的关爱之情:莎莉文老师“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ll’”、“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牵着我的手漫步在田纳西河的岸边”、“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把我搂得更紧了”等,这样的回忆性叙述如同一根红线贯串全篇,其情其景恍如昨日,一个不忘师恩的学生形象跃然纸上。

第7篇

图书封面是书籍组成的重要部分,而文字又是图书中最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任何一本书要想准确表达作者的中心思想都离不开文字。文字异域化独特的表现形式,能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感官体验,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关注价值。本文以文字异域化形态设计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各种异域化设计风格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变形和夸张、会意和象形、叠加与组合、提炼等;然后以藏文、蒙文、韩文等各种风格设计为例,探讨了异域化形态在图书封面设计中的具体结合方式,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

图书封面;文字异域化;表现形式

在当今这样一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实现普遍交往的新时代,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不可避免地同全人类的共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时代境遇中,如何处理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已然成为我们不容回避的时代主题。面对如此复杂的文化形势,民族主体意识的构建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1]文字异域化设计是一种融合各种民族元素来进行造字的方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汉字异域化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进行交融设计,如:日文、英文、玛雅文、藏文、韩文、东巴文等等,从而产生别样的异域风情。异域化风格设计的具体做法是,在观察分析交融的两种文字形态共性的基础上,借助双方字体结构的相似性,运用变形和夸张、会意和象形、叠加和组合、提炼等方式,再作一定的修饰和调整,使其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产生一种新的形式,给人一种特别的视觉感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在的图书琳琅满目,设计者根据每种图书的属性及个性思想,结合异域化形态元素来做相应的构思和创作,不啻为一条新的途径。

1异域化字体设计风格的表现形式

1.1变形和夸张

在多种字体设计中,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是运用最为广泛的,设计者可根据设计需要,将文字根据客观事物和现象做出超现实的夸大,缩小或变形,从而达到突出对象特征的效果。这样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让读者通过设计者的夸张部分,能最快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1.2会意和象形

会意与象形是汉字造型的基本规律。具体做法是在设计中,将某个汉字偏旁拿出来,利用象形法和会意法,结合藏文、韩文、蒙文等文字的笔画形态,重新模拟造字,获得新的字体形式,从而达到自己设计想要表达的效果。以2011年获得图书类设计探索与实验最佳奖的刘永清先生设计的《枫桥夜泊》为例,整篇诗文具有强烈的日文风格,又具有汉字的识别性。具体做法就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设计形式:行书、草书、韩文、日文等,结合象形创造出一种新的字体结构,从而达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

1.3叠加与组合

叠加法是将文字的笔画互相重叠或将字与字、字与图形相互重叠的表现手法。叠加能使图形产生三度空间感,通过叠加处理的实行和虚形,增加了设计的内涵和意念,通过图形的巧妙组合,使单调的形象丰富起来。组合与叠加的设计方式,是以一种民族字体作为整体框架,该设计将异域文字叠加累积,并经过组合处理而获得的创意文字。这种设计的前提是必须要保证文字的可读性。以钱君陶先生《自杀日记》的封面设计为例,该设计将汉字融入拉丁字母和罗马数字中,用异域化的风格营造出错谬感,让封面内涵更加深邃。[2]

1.4提炼法

所谓的提炼法就是在创作过程中弃芜求精的过程,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的部分,化复杂为简单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形式。字体异域化设计中的提炼法可以说是提取异域化字体中本质上的结构线、动态线与轮廓线,使汉字能够有效地与之合理搭配、完美结合,更好地表达异域化字体的形象特征。[3-4]

2异域化字体在图书封面设计中的运用

2.1藏文风格的文字设计

藏文是指藏族使用的藏语文字,藏文字形结构均以一个字母为核心,其余字母均以此为基础前后附加和上下叠写,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字表结构。藏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在汉藏文化多次交融下,藏文对汉字也有吸收和借鉴。现今的部分藏文与汉字高度相似,为汉藏字体异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藏文在设计中独树一帜,受设计师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藏文笔画特征的字体设计风格在藏、川等少数民族地区地区使用很贴切,做与这些地区有关字体方面的设计都可以考虑这种风格,因为藏文是他们这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能够非常形象地传达给读者。2004年陆川导演了电影《可可西里》,故事发生地可可西里,位于中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它通过猎杀藏羚羊和阻止猎杀藏羚羊这个载体,反映了生态的恶化和环境保护者在恶劣的环境下与自然斗争的事迹,故事感人泪下。其出版的书籍《可可西里》封面沿用汉字字体仿藏文风格设计,既具有汉字的高度识别性,又融合了藏文字体风格的元素,突出了影片故事发生的地理位置,从视觉角度使书籍封面藏式的人物风景意境完美融合,可以引起藏汉民族的共鸣,让更多人参与到少数民族的环境保护中来,从而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5-6]

2.2蒙文风格的文字设计

蒙文顾名思义就是蒙古语的文字,主要是指回鹘式蒙古文和西里尔蒙古文。传统蒙文是在回鹘字母基础上形成的。蒙古文字是当今使用较多的少数民族文字之一,全国大约有340万人口在使用蒙文。回鹘蒙文与汉字在结构上有共通性,高度、中度相似文字数量较多,为设计者的文字设计创造了良好条件。蒙文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异域特性,仿蒙文风格的汉字字体设计既传达了蒙古民族艺术之美,同时也具有汉民族的民族特性。蒙文字体笔画与宋体差异不大,纵向排列与连写是区别当今汉字的主要特征。因此,在字体设计时要保持连写,以竖划粗、横划细的结构布局突出蒙文化特征。蒙文字形变化中的特点:纤细、优雅、亲近、温和、飘逸等,适合表现洒脱、潇洒以及浪漫主义的各种题材的书籍。以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成吉思汗》封面设计为例,该设计中的成吉思汗四个字,既抓住了蒙文洒脱形态的主要特征,又具备汉字的可识别性和书法艺术性,很好地烘托出成吉思汗这位大英雄可歌可泣的一生。[7]

2.3韩文风格的文字设计

韩文和汉字虽然在字体形态上有很大的区别,但由于两国地理上邻接的原因,加上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两国的简化字形相同或类似的较多,对其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哈韩文化的流行,中国一些人对韩国文化的追捧,韩国文字形态在设计领域的运用还是很广泛的。最常见的就是儿童书籍,相册,大量运用韩文形态,以表达时尚、可爱和活泼的意境。韩国和中国在文字上的相互交融、相互借鉴,表达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效果,对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起到很好的促进效果。以《中韩交流———平面设计》一书为例,该书将两国文字的形体、笔画进行重组和置换,使文字特征与韩文相似,而文字识别以汉字为准,从而带给读者强烈的异域风格体验。[8]

3结束语

汉字除了与以上列举的藏文、蒙文、韩文等文字进行交融设计外,还可以与其他的任何一种文字进行借鉴设计,如:东巴文、日文,玛雅文,英文等。汉字是在书籍封面设计中表达作者核心思想的直接符号,在网络、数字媒体日益冲击纸质图书的新时代,书籍封面装帧要承担的压力日益增大。汉字异域化风格作为造字和用字的一种方式,主要是指在进行汉字字体创意设计中融合其他民族文字的形态结构元素,使设计后的文字保持固有的结构特点和可识别性,又具备其他民族文字的基因特征。文字异域化设计,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有利于保护、传承和传播民族的优秀文化。

作者:张明平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谢欣.闻一多书籍封面设计中民族主体意识的萌生与构建[J].装饰,2014(5):101.

[2]周玲.文字异域化形态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6(3):87.

[3]周玲.文字异域化形态艺术特征解析[J].芒种,2015(9):101-102.

[4]杨新忠.偶然性与必然性———汉字与周边民族文字形态相似性研究[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5(2):12-16.

[5]张云峰.民族艺术与文字设计的关联与影响[J].民族艺术,2012(3):109-111.

[6]陈晋.开放获取十年(2001-2011)[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