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1 19:40:45
导语:在绩效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008年,科技部、财政部、家税务总局联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同时图家重点支持的8个高新技术领域.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村料技术、高技术服务、新能源及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相比原来的认定办法,新办法是以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与高校院所的科研创新有明显的不同《办法》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说,高新技术余业更追求创新成果的实践性、效益性,创新是一个研究与实践互动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载体是知识,体现为设计方案、创意文案、解决方案、操作手册等:
因此,对知识的有效积累、高度共享、高效重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实现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管理,需要从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的运用中寻找答案。
高新技术企业的运营模式与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带来了业务模式的重大变革。20世纪80年代.制造业倡导的是为客户交付标准化的产品,90年代,服务业的业务模式是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当前,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打破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限,它们提供的是解决方案。所谓解决方案,就是针一对客户的需求.提供从产品到服务的一揽子方案,最终目标是解决客户的问题。
解决方案这一业务模式的核心是项目、如“神州数码”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碧水源”的大规模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整体解决方案等,其主业务模式都是以项目方式运作的。
高新技术企业除了具有项目运营模式固有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运营特点:
知识对项目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
项目在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等关键环节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要求,往往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员工才能胜任;而在技术开发环节,则表现出较强的复制性,可以充分利用过去的积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低。在这类项目中,知识对项目的贡献大于人力劳动,在关键环节的知识投人将会获得巨大的回报,促进项目的高效、高质完成。
项目复制和项目创新是关健
高新技术企业一般将第一个项目作为标杆项目,会花很大的力气去运作,然后去承接更多的项目。在后续的项目中,会延续标杆项目的做法,重用标杆项目的设计思路,一方面在继承中不断完善业务,另一方面通过继承降低成本、提高业务效率。
同时,解决方案之所以具有普遍的适应性,主要在于其能针对客户的具体情况具体实施。因此,项目中还要针对客户需求进行创新性设计,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客户目标。这种创新将不断丰富解决方案的内涵,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走得更远。
以知识型员工为主并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大多是知识型员工,具有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三高”特征,学习能力、领悟能力都比较强。尤其是员工在一线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客户的具体需求会刺激员工的想法,促使员工涌现出创新性的设计。
有效吸收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成为行动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需要,也是对知识型员工价值的肯定,能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
管理人员的技术性强于管理性
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背景,大多数高管都是做技术出身的,具有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很强的技术能力,但对管理的套路不熟,管理方法单一、管理工具缺乏。因此,一旦出现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管理上的问题,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团队往往束手无策,需要外部力量的帮助才能解决。
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管理难题
对应于自身的运营模式和运营特点,高新技术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着不同于传统企业的一系列难点问题,管理上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从创业期平衡过渡到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三难”,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新技术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工作难管理
由于项目运作过程中知识的决定作用,对项目工作的管理直接受到了知识的影响。众所周知,员工对知识的吸收、掌握、再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既受员工能力素质的影响,又受知识难易程度的影响,故直接导致项目工作管理的难度大,如工作进度的控制难、工作成果的质量管理难。
此外,知识型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强,个性特点突出,崇尚自由。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拥有众多知识型员工的高新技术容易陷于管理失控的境地,导致无法形成合力,企业执行力低下。
绩效难量化
在知识的高度参与下,对项目工作的绩效考核就不能忽视知识的价值,这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管理不能采用传统的计件或计时方式,而要对知识贡献度、员工参与度进行综合衡量。虽然知识被认为是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知识度量方法,学术界的知识测试理论更是众说纷纭,没有可操作性。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建立一套反映知识价值的量化绩效指标难度很大,从而难以对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价和奖励。
知识难共享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书面的方式记载,表现为方案、手册等,隐性知识固化在员工的头脑中,表现为直觉判断、思考逻辑、工作习惯等,对知识的共享能极大地提高项目工作效率。但在实际情况中,知识依附于项目和人员,企业的知识散乱存放在员工个人电脑中,随着知识的急剧增长和员工个人知识的持续更新,知识容易随项目结束、人员变动而流失,表现出“人走活儿丢”的现象,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没有得到积累,现有的知识难以共享。
构建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管理体系
针对以提供解决方案为主的运营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以知识为核心的企业业务运营与管理体系,用知识管理的思想解决工作难管理、绩效难量化、知识难共享三大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的长处。
从科学管理到知识管理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具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则始于20世纪初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在科学管理中,通过对工人的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广泛推广来提高效率,企业已经认识到标准化、显性化的知识对于生产效率提高的价值,并通过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例外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管科学管理发现了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科学管理对于知识的认识仍有相当大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有两个关于知识的前提,一是管理者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二是工人不需要知识。在科学管理中,只承认管理者拥有知识,管理者制定一切标准,工作仅需照章办事,这是历史的局限。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知识型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体,科学管理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早在20世纪90年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指出:“我们正进人知识社会,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资本的比例已大于资金资本;在知识社会,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知识正日益代替权力与资本,成为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由此,知识管理的概念应运而生。
知识管理概念包括,管理者不可能掌握工人的全部知识,工人也需要知识,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将帮助企业形成竟争优势。知识管理是与科学管理一脉相承的管理思想,是更注重发挥知识价值的管理思想,是适合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思想。
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管理体系设计
长城战略咨询公司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知识管理循环,即PDCA一KS,可以用于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设计。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4个循环往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Study)、改进(Act),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我们在这个模型中加入2个要素,一个是K,即Knowledge(知识),指整个循环过程中要对产生的知识进行积累;一个是S,即Share(共享),指要为整个循环过程提供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如共享的文化、共享的平台等。PDCA一KS应用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上,首先要紧紧抓住解决方案项目运作模式,将项目管理作为业务管理体系的主线。然后,知识管理应成为业务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系,将由项目管理和知识管理两部分组成,以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为主要管理对象,以计划和绩效作为主要管理工具。
项目管理要将业务过程进一步规范化,抽象、总结成为项目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如项目开发、项目立项、项目运行、项目验收、项目完成等流程环节,对项目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进度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知识管理则是对业务过程中产生的知识(工作文档、设计报告、工作总结等)进行全流程的采集、积累、共享、交流,促进知识的有序化存储,方便公司使用己有的知识。:
对于人员、资金、知识3个要素,分别描述如下:人员:围绕知识型员工,从招聘、培训、人事、薪酬、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提高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源源不断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
资金:围绕预算和支出,对项目中的资金进行全面管理,提高项目成本核算水平。
知识:以项目中产生的知识为重点管理对象,在项目过程中实现知识的积累,促进项目知识的重用。
为了让业务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以下2个管理工具是必不可少的。
计划工具:将项目分解成计划,落实到具体时间、具体负责人,这样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执行力。
美术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的作用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艺术境界,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的修养,一种思想的净化。而这种思想的净化需要一个更直观的表现平台。在以往的教学中一方面过于注重美术教学的专业性,忽略了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落后,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提供一个有效的载体,促进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2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中的具体运用
2.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将教学内容所用的信息资料准备充分,如图片、PPT,解说图文等,还可以配一些音画,提高课堂教学的渲染力。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技术方式进行备课。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资料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课堂内容只需要图片和音乐,有的则需要动画演示,有的还需要图文解说等。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资料和相关素材的收集和整理,美术教学要达到提升审美能力,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必须要从视觉、听觉、思想等各个方面进行渗透,因此教学资料的质量是课堂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2.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和方法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做好了课前的准备工作之后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资料也是一门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地利用这些信息技术资料,发挥这些资料的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是要以学生的兴趣为指导,充分利用信息资料、图文、声像、音画等激发学生兴趣。各种信息技术资料都要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而展开,通过信息资料的展现,表达出相应的故事情节和场景,一方面可以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信息资料,进行直观的示范,演示过程。在课前准备的信息资料,经过在课堂中的演示,能将图文、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有效地展现出来,达到更直观,更生动的效果,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的内容;三是要突出重点,攻破难点。美术作品往往有着更深层次的意境表达,例如雕塑作品《思想者》,从直观来看这就是一座精美绝伦的雕塑品,但是这座雕塑品所传达的意思是一个人在思考,是一种思想的传达,而这些背后隐藏的意境才是美术教学的重难点,这也是美术的意境美,这些意境的传达需要教师结合信息技术加以引导来突破,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身的内涵。
2.3充分挖掘信息资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事物也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学生接触的事物跟以往相比更现代化、更广泛,因此,信息资料必须要及时更新,跟上时代的节奏,才能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在挖掘信息资料的过程中,教师的目光应该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线,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图片资料,不仅要有教学内容中需要的素材,也要适当地加入现代化素材,例如最流行的漫画图片,卡通漫画人物等,声音资料可以加入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音乐元素,还可以搜集一些国内外相关内容的视频资料等,要充分开拓学生的视野,艺术只有与生活结合才能发挥其本来的作用。
3结语
(一)有助于深化学语文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其被广泛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用于表达和解释一些较为抽现、意义晦涩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咏梅》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作品,加之小学生年龄较小,语文功底较为薄弱,因此在对诗词的意境理解方面有所欠缺,这时作者适时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并运用到课程教学中,便取得十分喜人的教学效果。包括利用互联网搜索向学生普及的生平事迹、与梅花相关的诗歌、诗歌中的押韵问题等,这些不仅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而且促使其更加主动地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偏向教师“教”的地位,造成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忽视。这种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过程枯燥、乏味,而且“高耗低效”,不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初衷。与信息技术整合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但包容的知识内容丰富,而且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加之经信息技术转化过的文本知识,变得更加简单、直观,更加易于小学生接受和理解,这对激发学生小学语文学科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一般以接受教师教学为主,很少会对课文知识进行预习和主动复习,对于教师课堂所教授的内容,他们很少询问和质疑,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主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渠道,可以接触到丰富多元的知识和观点。学生在接触这些信息的同时,就会产生想法并发表看法。通过这一方式,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又提高了其自主学习能力,一举两得。
(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除了上述几点以外,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优势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在课前备课、课堂讲课和布置课后练习等环节中,都可以有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搜索到大量与之相关的内容。在搜集信息之后,教师再对这些内容进行筛选、加工、整理,最终设计出最佳教学方案,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结语
在建立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前,需要做好一系列准备工作。
1.明确对象,细分组织。纳入全员绩效考核对象的包括从事农场蔬菜种植的队长兼技术员,队长助理和全体员工。首先按照管理层级理论的要求,将40名员工划分5个7-8人小组。由蔬菜生产队长提出7名候选人,由全体员工差额选举确定5个小组组长。
2.划分工序,制定标准。根据工作特点的不同,将蔬菜种植工作任务划分为生产准备、播种育苗、定植移栽、日常管理、采摘、运输分装和拉藤清理七个阶段共26道工序。按照“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在日常安排工作中连续测试并记录各工序工时定额和最佳组合人数。
3.明确内容,宣传发动。在年初与种植队长签订《内部绩效考核责任书》,明确考核的内容,如年度产量指标、用工指标、产品合格率、生产计划落实率等共13项指标;队长助理主要负责员工考勤、生产统计、菜品分配和协助生产指挥,明确工作要求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扣分细则;对普通员工,制定《员工绩效考核细则》,从工作进度、工作质量、遵章守纪等八个方面作出具体要求,明确奖扣分尺度。这些基础工作完成后,召开员工大会,通过举例测算,让每位员工了解绩效考核的流程和个人绩效收益的上下限。
二、联产计酬,实施全员绩效考核
1.科学安排。由种植队长依据当天工作任务和定额表,分解确定各小组每天的工作内容、质量标准和进度要求。在此基础上,填写《蔬菜种植工作情况日报及小组评分表》。日报表由种植队长负责填写,每天下午通过邮件报送给主管领导。种植队长和队长助理日常依据工作日报表和考核细则,加强对员工工作的检查督促,主管领导重点监督种植成功率、计划落实率、安全生产、设备设施完好率、员工队伍稳定、遵章守纪等方面内容。
2.绩效考核。每天召开由主管领导、种植队长、队长助理参加的日报会议,总结当天工作,安排今后3-5天的工作,并依照《全员绩效考核细则》对各小组和每个员工进行百分制评分,每月月底汇总小组和员工得分情况。同时,每个月底,主管领导依据《内部经营责任书》,对队长进行逐项考核,计算出单项考核奖罚额。队长助理也由主管领导对照考核细则打分。组长及员工由种植队长与助理考核打分。所有奖罚事项及员工得分在月度场务会上通过。
3.联产计奖。根据季度蔬菜产量完成情况,每季度按750元/万斤确定季度应发绩效奖金总额。应发绩效奖金总额在种植队长、助理、组长、员工间按29:7:12:52比例进行分配。最终实得奖金计算公式为:队长实得奖=应发绩效奖×奖金分配比例×出勤率-综合奖罚额。队长助理及员工实得奖=应发绩效奖×奖金分配比例×出勤率×绩效考核季度平均得分。
4.配套措施。一是每月召开工作小结会议,评价各小组及员工工作情况,汇总通报各小组及个人的绩效平均得分,对得分排后3名员工由主管领导进行绩效谈话。二是依据得分高低和组长推荐,每月评选出“流动红旗”小组一个,先进个人若干,给予适当奖励。平时的评比结果作为年底评优推先的重要依据。三是绩效考核工作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各项得分及奖金分配结果,采取会议、公开栏等形式及时公开,并做好相关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取得的成效
蔬菜种植全员绩效考核制度在农场分步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提高了员工组织化程度。员工分组后,小组成为一级考核对象,小组成员同劳动,共荣辱,增强了集体意识,提高了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二是提高了工作安排的科学性。主管领导与种植队长共同制定工作计划,主管领导的意图可以及时得到贯彻落实,同时,促使种植队长提前精细筹划近期工作,增强了工作安排的计划性、严密性、权威性,工作安排更加科学合理。三是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各小组对工作责任、进度、质量的要求十分明确,可提前准备劳动用具,筹划人员分工;主管领导依照《日报表》检查督促工作,提高了针对性和效率;各小组每天的工作安排情况都有记录,出现问题可追究当事人责任,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意识、进度意识和质量意识。四是促进了农场特色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劳动竞赛和绩效考核,增强了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争做贡献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遵章守纪、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论文摘要从测土配方施肥、筛选优良品种、选择最佳适播期、机械化半精量扩行播种、旋耕镇压、分期施肥氮肥后移、科学化学除草、化控防倒、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介绍了小麦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小麦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近几年利辛县全面开展了小麦高产攻关竞赛活动,集成小麦高产攻关技术规程,严把各项技术环节的落实,使小麦产量逐年提高,出现了大面积产量超过9000kg/hm2的超高产田块和高产示范区,现将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测土配方施肥
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够培肥地力,提高土壤基础肥力,增强小麦抗倒性,提高小麦品质。由于以往偏重于化肥的施用,而忽视了对有机肥的积制,对于一些秸秆也随意丢失浪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近几年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了解了土壤养分含量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增长缓慢,在1.2%~1.4%之间,速效养分含量表现为少氮、稳磷、钾下降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制定测土配方施肥方案。要求秋种时要保证增施有机肥45t/hm2以上,进行秸秆还田2250kg/hm2左右,同时对氮、磷、钾速效化肥,进行合理配比,达到节本、增产、降耗的目的。通过试验,认为速效氮肥的基追比例以7∶3为稳妥,磷、钾一次性基施,具体用量基施尿素300~375kg/hm2、磷酸二铵150~180kg/hm2、氯化钾120~135kg/hm2。通过组织专家测产验收,增施有机肥的田块,产量大部分都突破了9000kg/hm2大关,最高产量达到9525kg/hm2。因此,通过近几年的技术经验总结,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还田,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夺取小麦高产的关键所在。
2筛选优良品种
前几年,我镇小麦品种多、乱、杂现象比较突出,以豫麦18为主的春性品种播种面积占70%以上,导致了小麦冬前冻害现象年年发生,造成了小麦大幅度的减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加强品种的对比试验筛选工作,通过各项种植对比,选择了一批高产、抗冻性强的新品种,如皖麦50、皖麦52、烟农19、西农797、豫麦70等作为主推品种,搭配有苗头的品种,淘汰豫麦18、豫麦34、郑麦9023等抗冻性差的老品种,为我镇小麦再创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3选择最佳适播期
小麦播种过早,容易造成冬前冻害,不利于优质生产;播种过晚,不利于产量的提高。选择最佳播期,是夺取小麦高产优质的关键环节。要达到小麦既高产又优质的双重目标,适期播种非常重要,通过多年经验总结:小麦要高产,就要适当早播,而小麦要达到优质生产,就要适当推迟播期。这就形成一对矛盾,因此选择小麦最佳播期,是实现小麦既高产又优质的唯一方法。半冬性品种播期以10月10~15日播种为最佳,春性品种以10月18~25日播种为最好,这样既防止了因播种过早而造成的冻害,又提高了产量,也减少了养分的消耗,提高了品质。同时,在适期范围内,足墒播种,能促进根系下扎,增强对养分的吸收,增强抗冻性,从而保证产量的提高。
4机械化半精量扩行播种
机播、半精量播种省种、深浅一致,苗情均匀,利于通风透光。加大机械化半精量扩行播种技术的推广,提出“少播5kg种,多打50kg粮”的节种增产口号,提高播种质量。一般播种量控制在135~180kg/hm2,行距由20cm扩大到23cm左右,有利于分蘖生长和合理群体的发挥,降低倒伏可能性,为高产丰产奠定基础。
5旋耕镇压
旋耕作为机耕的一种整地方法,被大面积采用,但旋耕耕层浅、表土空虚、漏水漏肥严重,土壤空隙多,不利根系下扎,容易造成冬前冻害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推广旋耕镇压技术,一是播种时带镇压器;二是在出苗后,用机、磙、耙进行镇压,效果明显。特别是在小麦冬前出现旺长的情况下,提出全面镇压,对促弱控旺起到了关键作用,确保小麦前期的茁壮生长,防止后期的倒伏。
6分期施肥氮肥后移
大力推广分期施肥、氮肥后移技术。分期施肥,氮肥后移能合理分配肥料用量,确保后期需肥量,对限制节间伸长,促进穗大粒多、粒重至关重要。一般在小麦拔节中期,3月15~20日追施尿素120~150kg/hm2,可有效防止小穗小花退化,促进结实率。
7科学化学除草
化学除草可以减少杂草与小麦的争水争肥矛盾,提高除草效果。加强不同除草剂的除草对比试验,对不同品种、用量、使用方法、使用时期进行认真对比调查研究,为选择对路、安全除草剂,提出合理化学除草方法,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多点试验,化学除草以年后2月下旬至3月上旬除草为好,使用药剂以75%的巨星22.5g/hm2对水600kg喷雾为好,或用使它隆600mL/hm2喷雾。3月15日以后,在小麦拔节期要禁止使用除草剂。
8化控防倒
对分蘖多、群体大,出现旺长现象,应早发现、早分析、早预防。在春节前加强镇压技术指导,春节后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喷施助壮素、多效唑化,化控防倒,用助壮素或多效唑450mL/hm2对水600kg喷雾,能有效防止节间的过分伸长,预防后期倒伏现象的发生。
9综合防治病虫害
小麦生产时间长,病虫害发生多,为防止病虫多发,采取统一预报、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施药方法,利用综合配药技术。在返青拔节期用井冈霉素3000mL/hm2加高效氯氰菊酯300g/hm2对水600kg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蚜虫等;在小麦抽穗、灌浆期用多菌灵1.2kg/hm2加吡虫啉1.05kg/hm2对水750kg喷雾,综合防治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穗蚜、麦蜘蛛、吸浆虫等。
根据美术教育中对基础认识的需要,结合2009年版《辞海》,“基础”意为事物发展的起点或根本。如:基础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明了理,自然德性就有了基础。”美术作为一种“纯”艺术,是一种造型“视觉艺术”,通过材料制作有情感的,占有一定的空间,构成有形的视觉艺术。它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等。美术基础广义范畴即包括知识的传达和技能,更多的是指形体的塑造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人之所以为人,是不同于动物而具有与生俱来的思维想象力与创造力,基础所指的根本已成就,因此体现本质性的基础教育是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现与引导。西方现代教育理念与系统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缺少开放、包容与梳理,艺术演进的过程、观念、方法常常被遮蔽,形成单一、狭隘的应试美术基础。我们所处的时代体现在“世界被把握为图像”,面对视觉空前富裕和充满张力的“图像时代”,美术基础教育也应不断地得到补充和重新认识。这样看来,美术基础教育是基于视觉材料与手段过程中对思维方式、创新心灵的发现与引导,而不是程式灌输什么、塑造什么、夯实什么……
二、关于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国美术基础教育现状堪忧,高考“美术基础”试题几十年不变。一方面,很多学生与家长觉得学美术或设计便于就业,或被名家作品高价拍卖效应的功利性迷惑,结果出现了盲目跟风;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很多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鼓励学生学习美术,很多美术感觉较弱但文化课成绩还可以的考生为了确保能够考上大学而去学美术,很多对美术没什么兴趣,学习美术成为急功近利的升学“捷径”。由于高考的捆绑,考什么练什么,考前产业遍地开花,畸形儿“魔鬼式”强化培训层出不穷。例如,针对素描头像考试科目的训练,五官分解如同机器生产的流水线,而对于色彩明暗与关系的把握,如同数学公式般的教条背诵,成千上万的人画着一种相同面貌的素描、色彩,考前美术教育成为一种灌输式、强迫式教育,固化素描、色彩的“扎实”,局限于可以量化的结构、透视、比例、质感等,对对象观察、认知以及造型观念、造型方法则缺乏体悟而远离艺术的本质。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大多是重复相同的生产流水线,仍以写实性训练为主的素描、色彩作为美术专业的基础,继续概念化、模式化的,被动的操作方式,仍然偏重工匠式制作技能的训练,可能性、创造性在课堂“格式化”的技法磨炼“基本功”中耗尽,导致模仿套用,投机取巧,艺术思维也陷入这种可把握的、程式的泥沼中,作品大都似曾相识,要么像老师,要么像国内外某种已有的风格。
三、深化高校美术基础教育机理
高校美术基础课程属于专业教育,是一种“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过程,往往无法预期结果,其核心就是提供开放的平台以导引、保持艺术直觉,还要与时俱进“对重要公共话题的敏感、迅速表达能力和道德勇气的综合素质”。
(一)基础的基础
兴趣与爱好对美术来说是基础,首先,成长背景与天赋是不能回避的研究对象,人生而平等却各有其不同的视觉敏锐禀赋,许多人生命走到尽头也没有发现或发挥这一面;其次,家庭背景教育、社会风俗文化、传统文化基因也是艺术人才基础的基础,后天艺术培养与努力是在兴趣、爱好的自觉基础上的彰显,从这个意义上“艺术是不能教”的。
(二)开放的定位
基础不仅是再现性的素描与色彩练习,注重视觉材料、形态的理解、把握与细腻丰富的情感相结合,强调直觉对信息的整体加工和理性的领悟力相协调的特征,把握艺术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当代艺术视艺术为“人人都能从事的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真正得到治疗和发展的基础,是科学、技术、职业和日常工作实现进步并深化的基础”。由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就应思考将人格完善、人性解放、智能成长等因素纳入其中,并进行更深维度的考虑,如视觉直觉保持,个性认知表述,发现不确定性与可能性……
(三)基础的深化
对进入高校的学生情况进行归类性引导,不能搞一刀切。形成基础阶段性过程:开始阶段可以形式多样地自由发挥,发现优点,过程阶段为扬长避短做准备(交流、认识、理解、消化、倾向显现的把握),结果阶段是表现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从而有一个不同于高考应试基础的开始。第一,美术基础教育首先是通过感知与操作训练来认识和理解对象的;其次,造型要素有更加广阔的制作、组织、表现方式与手段的运用。扩大教学的知识面,突破简单的、固有的、封闭的再现与模仿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相应的思想和情感。以素描为例,对造型要素的点、线、面、体、肌理以及材料的认识,这比一味写生或死记硬背结构、透视、比例更加符合艺术原理。如对于线条在形态属性、情感属性以及艺术属性演绎的认识等。第二,学习丰富的造型原理、方法。认识基础绘画中表现取向上可以是对象也可以是画面文本等,理顺画面表现的着力点,研究造型因素相互影响及作用关系,综合运用这些关系去解释、表达、体现特定艺术内容。从形态到观念有太多的方法手段与内涵,如写实的、写意意象与意向的表现性、设计性等。第三,熟悉并运用相关的审美法则。有意识提炼、丰富形式美法则并灵活运用,了解不同造型艺术的表现特点,丰富表达的手段。增强对色彩、线条、质感、形状、结构和空间等视觉元素及架构的敏感与审美过程的觉悟,从无意识过渡到有意识,而以无法为法更是一种超越性的创造。第四,丰富美术基础教育途径与手段。开展形式多样,拓展专业视野,加强文化内涵的课程。利用好高校美术教育中现有的艺术考察、展览观摩、外出写生、创意竞赛等教学活动。通过对艺术考古、美术批评、历史及哲学方面,国学研究、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开阔学生视野,从石窟艺术、寺观佛像壁画、古代建筑、民间美术、书法碑碣、民间戏剧等造型中体会民族文化艺术造型特征。第五,通过美术基础教育培养、拓展学生的艺术方向性能力。引领其对生活中不同的艺术创作、影视影像及美术作品等审美载体的思考与理解,要极其重视当代全球化与数字化的社会现实中与图像、符号等相关的新媒体艺术材料的基础性认识。基础美术教育仍然是“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进行“因势利导”的针对性课程的设置及引导。避免亦步亦趋的“风格”“帮派”与急功近利的符号化的标签,透过浮华的“当代艺术圈”或热闹的拍卖市场,从中看到学生美术基础的倾向性,再因材施教,形成针对性与开放性的美术基础教学模式。
四、当代艺术视野与格局的需求
当代艺术表达已经步入日常生活化、社会化以及传播性的多元途径。美术基础教学中更应关注不脱离时代、环境、媒介与材料以及与诸多因素关联的可能性问题,当代艺术所主张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肯定一种可能性的价值观与社会学价值导向,因为可能性有更多的可持续性、探索性、创新性,基础美术教育就可以在梳理、思考、自我摸索与艺术史式的导引中渐进(甚至是淘汰)进行,到高年级的学生会延续这种方式找到自己的艺术表达系统,艺术的本质性特征就在其中体现,而不是一刀切、强扭到毕业,以一纸文凭进入职业领域。我们的学院美术教育是传授美术知识与创作经验而承担文化传承的职责。中国当下的美术学院大多持守精英教育的观念,即“创造型”(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系统的美术史继承、美术创新与应用并置。当前美术运行体系是一种知识体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学院教育与艺术家个人艺术创作的共生关系,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中,当代艺术应呈现出多元的绘画传承与衍变。应依托丰厚传统文化资源与转型时期社会、文化与经济以及意识形态多元性内涵,形成对当下自然、社会与人的心灵景观转换为艺术创作作品而具有启发性、可能性的阐述、解读、呈现,生发个性独特的艺术情感与观念,折射社会生活、生存经验、价值取向以及责任感的诸多方面,发现艺术创造魅力。
五、结语
【论文摘要】绩效管理是图书馆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提高绩效管理的有效性,成为图书馆管理实施绩效管理的关键。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要提高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实现绩效管理的目标,需要采取将结果管理和过程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管理过去”与“管理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短期目标与长期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措施。
图书馆绩效管理是馆长和馆员双方就目标及如何达到目标而达成的共识,并增强馆员成功地达到目标的管理方法。绩效管理不是简单的任务管理,它特别强调沟通、辅导及馆员能力的提高。
绩效管理是图书馆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国内许多图书馆管理已经或计划推行绩效管理。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图书馆管理实行绩效管理后,大多没有实现图书馆管理当初确定的绩效管理目标,这主要是由于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实施绩效管理之后,不仅没有解决图书馆管理绩效和馆员绩效的问题,反而还带来了一些其他方面的管理问题。所以,如何提高绩效管理的有效性,成为图书馆管理实施绩效管理的关键。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要提高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实现绩效管理的目标,需要采取如下措施。
1将结果管理和过程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绩效评估和管理是一个外来的概念,其英文的含义与中文“绩效”的意义实际上有很大的区别。中文的“绩效”表示的是成绩、效果,从字面上看,具有结果性的含义,但英文中的意义却内涵广泛,其主导的意义是执行、实行、行为、工作、表现、功绩、演出等,既具有结果性的含义,更具有过程性的意义。一般而言,我们更多的把英文的意思理解为具体的行为过程,以及这些行为所达到的结果。从这一点来看,绩效管理更加深刻的内涵在于过程,在于对行为的管理。这种对于过程和行为的管理,不仅体现在绩效目标的确定与沟通过程,体现在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讨论与改进的过程,更加体现在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确定和过程管理中,通过对达成绩效的行为、过程和能力的管理,实现达成绩效结果的保证。而绩效考核的含义则相当局限,仅仅侧重于对绩效的评价,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如果仅仅实施和关注绩效考核这一个环节的工作,特别是如果仅仅关注结果,而不注重对过程的管理和评估,就容易使我们的关注点出现偏执的情况,也就非常容易造成另外一个问题,即关注过去与面向未来的问题。绩效管理不仅强调结果导向,而且重视达成目标的过程。
2将“管理过去”与“管理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
图书馆绩效的评估和反馈沟通是绩效管理中最难以直面处理的环节,工作计划和绩效目标的确定不难,绩效过程的管理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对每位馆员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科学的评价,是如何把绩效考核的结果如实反馈给馆员,是绩效反馈和沟通能够起到实实在在的激励作用,使馆长和馆员最后都能够心情愉悦地投入到下一步的工作中去。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正是因为害怕面对过去,所以也就无法面对将来。绩效管理是前瞻和发展的,要正确处理过去与未来的矛盾,仍然还是要正确理解结果和过程的关系问题。作为各部门负责人,一定要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为馆员主动服务、跟踪、监控、落实、指导、帮助、激励和沟通的管理责任,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全方位的支撑服务和绩效辅导。如果做好了过程,也就无须害怕直面结果的沟通与馆员绩效状况不佳的现实。在做好日常的绩效过程辅导外,面向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正是处于关注过去与面向未来矛盾的中心,绩效沟通效果的好坏,体现在部门负责人对其艺术性的处理之中。绩效反馈与沟通应当符合人性的需求。在指出别人工作中的不足时,要先行表扬,赞扬别人的闪光点,才能使别人信任地敞开心扉;然后,以面对事实的态度,诚恳地真情相待,不仅说明自身工作中的管理责任,也清楚明白地指出他应该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并帮助其制定改进计划;最后再用赞扬和鼓励来结束谈话,给人以希望和勇气。由此,馆长和馆员就能够分享绩效管理所带来的宝贵财富,在伴随着图书馆管理业绩不断提升的同时,自身能力和管理水平也得以不断成长和提高。3将短期目标与长期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图书馆在绩效管理实践中,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是一项非常具有艺术性的工作,必须要首先考虑组织的战略、目标以及文化,将图书馆所提倡的战略重点、图书馆管理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在绩效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中。绩效管理的战略问题由此就成了一个重要和复杂的问题。从实践中的情况来看,仅仅关注和追求短期服务指标,追求短期服务的行为,会带来对图书馆管理战略的长远发展和图书馆管理核心能力建设关注的不足,或者说没有充分的动力去做那些只有通过长久建设才能产出效果的事情,如馆藏建设、读者服务、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同样,仅强调管理过程中的某一个单一方面或矛盾的某个侧面,如馆藏、读者等,都可能会在整体上妨碍图书馆管理实现更为远大的目标。而片面强调图书馆内部管理的制度化运作,也许会对面向读者的及时响应造成程序;仅仅强调面向读者的灵活性运作,也可能会使图书馆管理内部管理无序失控等。因此,必须用一种全面的、矛盾的、平衡的观点来代替任何具体的、短期的、单一的衡量尺度。我们可以借鉴哈佛商学院的卡普兰和诺顿教授创立的平衡计分卡。平衡记分卡实质上是基于综合平衡的战略思想,以战略性激励为核心,从创新学习、内部流程、外部市场和财务成果四个角度分别将企业管理战略目标具体化,并设置了相应的测评指标。那么图书馆管理平衡记分卡在保持对馆藏流通业绩关注的同时,清楚地向图书馆各个流通环节传达长期的馆藏流通业绩的驱动因素,以及如何通过对馆藏、读者、馆员等方面的投资来创造新的价值。借用平衡记分卡方法,有助于我们在确保实现年度馆藏流通业绩的同时,引导各个流通环节主动去思考未来,从一点一滴做起,致力于图书馆管理核心竞争力的长远建设,为图书馆的长期、稳定、健康、协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图书馆管理馆员和非管理馆员的绩效评估模型并不完全一样。作为管理馆员,人际促进行为是管理者职责的一部分,主动承担跨边界任务,促进各系部合作,应当成为管理馆员的自觉行动。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不能单纯追求量化、具体于岗位的指标,对于各系部合作、敬业精神、业务创新等要设置合理的权重和考核方式,促使馆员个人、各系部、读者、图书馆管理目标相互融合,和谐发展。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好图书馆绩效管理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既努力改进和完善工作流程,又关注读者满意和各系部工作拓展;既注重提高目标业绩,又注重科学有效的过程行为管理;既注重考核馆员对图书馆的贡献,又立足于馆员的未来发展;既致力于提高图书馆的年度流通业绩,又注重图书馆管理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既促进馆员个人职务绩效不断提升,又能使读者、各系部和图书馆管理和谐发展。那么,绩效管理就真正能够达到提高馆员的绩效,并最终提高图书馆组织绩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阳.高校员工绩效考核的原则与方法[J].交通高教研究,2003(3).
[2]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庄雷.论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J]/图书馆建设,2006(1).
(1)关于为何选择就读生物技术专业的问题,大二学生中20.0%为自主选择(高考第一志愿),75.0%为从本校医学专业或药学专业调剂而来(个别学生所报的六个平行专业志愿中含有生物技术专业,但排在医学和药学专业后面)。大三学生中16.7%为自主选择,61.7%为专业调剂生。大四学生中10.0%为自主选择,77.5%为专业调剂生。(2)关于是否喜欢自己的专业,三个年级中选择“喜欢”和“不喜欢”的比例几乎都为1:1左右,个别同学选择了“不清楚”这一选项。(3)对于“如果有转专业的机会,你是否想转其它专业”这一问题(目前本校无在校生可调换专业的制度),三个年级中选择“想”的比例基本都在50%左右,这一结果与(2)中50%左右同学选择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想吻合。(4)对于“如果你可以转专业,你会选择哪个专业”,约95%的同学选择了医学专业,个别同学选择了药学专业。(5)45.0%的大二学生认为本专业和本校医学专业学生在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没有差别,20.0%认为本专业学生比医学生综合能力差;大三学生35.0%认为二者没有差别,26.7%认为比医学生综合能力差;大四学生22.5%认为二者没有差别,37.5%认为比医学生综合能力差。(6)认为专业发展前景与就业前景较好的学生分别为:大二40.0%,大三35.7%,大四22.5%。(7)想跨专业考研或换专业就业的同学分别为大二10.0%、大三13.3%、大四35%。(8)认为自己经过了在校1-3年的学习后对专业的认可度有了提高的学生分别为大二95.0%、大三75.0%、大四65.0%。(9)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设置持“非常赞同”和“赞同”态度的学生分别为大二35.5%、大三25.0%、大四17.5%,持“基本赞同”态度的同学分别为大二45.0%、大三58.3%、大四72.5%。(10)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敬业精神、教学质量和效果持“非常满意”和“满意”态度的学生分别为大二70.0%、大三58.3%、大四47.5%,持“基本满意”态度的同学分别为大二25.0%、大三36.7%、大四52.0%。
2讨论
专业认同感是指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目标和社会价值的接受和认可,专业认同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行为[2]。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低,对专业的兴趣就弱,学习主动性差,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因此,有必要探索大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与对策。张东军等[3]调研发现在医学院校中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水平显著低于医学专业学生。本调研结果与张东军等类似,发现在以医学占主导地位的医学院校中,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比较低,近50%的同学不喜爱自己的专业,有不少同学希望有机会能换专业学习和就业。在希望调换专业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同学希望转到医学专业学习。这一结果可能与很多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本身是由于高考分数线没有达到本校医学专业录取分数线而从医学专业调剂而来有关,也可能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医学是医学院校的优势学科有关。仅有30%左右的学生认为生物技术专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较多的就业机会。尽管如此,绝大部分同学仍然希望在专业相关方向就业或考研深造,这可能与学生对专业的情感有关,也可能与学生在专业相关方向就业时竞争力比较大有关。一个令人欣喜的事实是,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自己经过了1-3年的专业学习后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认同感提高了,对专业的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持赞同和满意态度。这些调研结果反映了同学们对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认可。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四、大三、大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依次升高,分析原因,可能和大三和大二本科生中有较多学生是自主选择了生物技术专业有关。相反,大四学生中仅有10%是自主选择了该专业,绝大多数都是从医学专业调剂而来。造成这一结果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可能也与本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关。潍坊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于2005年设立并开始招生,学校一直非常注重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确立、教学内容设定、教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培养等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经过8年的发展和建设,本校生物技术专业于2013年已发展成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专业知名度有了较大提高,所以在校低年级学生较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高也不足为奇。
3结语
当前的班级授课制,把数十名年龄接近,而知识基础、能力、兴趣、气质和性格都不相同的学生编成一个班,接受统一的教学内容、方式,按着统一的教学要求授课,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不同学生的多种学习需求与发展差异的要求。这就暴露了班级授课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很好地对学生时行因材施教。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智能教育环境,却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如同一学习内容,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与需要,对学习内容的难度与练习次数进行不同的选择,由于教育资源题库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出不同的习题与试题,学生可以选择学习不同难度的知识与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自由选择,这样就能实现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所建构的智能化环境,为解决学习困难生的学习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方面都有特殊的价值。在网络中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态度、信心与习惯等自我测试与诊断量表,学生可自由选择使用。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测试结果及日常行为观察,建立学生电子档案资料系统,综合判断一个学生的个性,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教材内容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借用网络解决问题,启发思维,开拓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与难度,这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四种品质。第一,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中,老师会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网上辩论活动与信息交流活动,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并让学生在网上尽情地发表各自的独立看法,这就不知不觉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第二,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老师根据教材内容与本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向全体学生提出有问题的问题或不当的看法,让学生在网上讨论,要求学生自己去网上找到各种解释,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观点,批评错误的观点,这就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第三,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学习的要求,提出由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逐渐把问题引向深入,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第四,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网络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丰富无比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以自由在网上学习与找寻问题的答案,这为解决各种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提供广泛的思路,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