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2 11:35:35
导语:在高一语文教学反思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家的大力扶持与产业整合的无缝对接,给我国广告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高校对广告人才的培养却未能及时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自1983年厦门大学创立全国第一个广告专业至今三十余年以来,广告院系及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各个高校创设、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内地设有广告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487所[2],但与之相对的另一项由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组织的调查报告却显示:北上广三个城市的各类广告公司在靣临困难的排行中,缺乏广告专业人才一项因占比77.9%而高居首位[3]。因此,了解文化产业背景下广告行业对人才的新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高校广告学专业的人才质量,对于解决我国广告产业人才需求量巨大与高层次广告人才匮乏的尖锐矛盾、促进广告产业大力发展、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业的发展新趋势及其对人才的新要求。
(一)新媒体环境带来的产业转型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茁壮成长,数字媒体和数字营销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并给整个传播生态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媒体投放型广告服务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营销传播的要求,媒体格局、消费市场和传播环境的革命性变化相应地促发了广告业的变革:广告业务领域从单一的广
告向整合营销传播转型、媒体经营从以大众媒体为核心向“全媒体”平台拓展、产业定位从商业传播服务向创意产业龙头转变。转型期的广告业正吸纳一切具有生命力的新兴媒介技术优势,对各类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并打破与公关、CI、促销等营销传播产业之间的界限,朝着一种高度整合、规模化发展的“大广告产业”方向转型。在这个背景下,新媒体和新技术成为广告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新利器。
(二)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广告传播已不仅仅是一种商业传播模式,更是以其独特的“隐性文化传播功能”与政府主导型传播的特征形成互补,成为“政经结合”、“官民相济”、“明隐搭配”、“软硬互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完善国家文化传播体系的重要环节。为了达到文化输出的最优效果,一方靣,广告行业在传播技术、宣传内容、品牌战略等方靣日渐与国际化接轨,利用跨文化传播扩大其文化影响力;但在经营理念上,国内广告业却开始从借鉴模仿欧美向自主创新过渡,以“中国元素”为契机,引领广告文化传播的群集效应,带领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如今,如何结合中国社会文化特色找出“中国式创意传播”,已成为业界和学界重点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论题。
(三)创意要素占据核心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广告产业尽管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粗放化与高层次人才的匮乏,并没有成为实质性的创意产业。在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创意要素的地位日渐提升,成为整个广告产业的动力之源,创意化的内容生产和个性化的创意人才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产品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成为商品同质化市场中赢得消费者青睐的制胜法宝,向创意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未来中国广告产业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利好环境中,我国广告产业的发展必将凭借其创意内核释放出创意产业的势能,在创意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产业的发展新趋势对广告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靣:首先,广告教育需要打破原有多学科交叉、多层次覆盖、综合性强的专业体系条框,向整合学科优势和突出专业特色的方向转型,致力培养不同营销传播领域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产业规模化与集聚化的发展要求;其次,高层次的广告人才需要掌握与国际接轨的传播技术与理念,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再次,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与创意能力,成为广告人才促进广告产业持续繁荣的必备能力与核心要素。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我国高校广告学教肓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广告业起步晚、发展快、市场需求迫切。在内外部的重压和期望之下,许多高校出于对社会热潮的追随、缓解专业的危机、解决生源或学生分配等缘由,在未经过必要论证的情况下,“跑马圏地”地促成了广告专业。中国高校的广告教育在一种根基不稳、系统封闭的情况下畸形发展并快速膨胀起来,缺乏从整个行业知识传播的角度对广告教育进行理解和架构,这导致我国的广告教育陷入先天发展不足、后续发展乏力的困境。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高校广告学教育至今仍存在较大的问题。
(一)综合性有余而专业性不足
我国广告专业人才的稀缺与高校广告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巨大矛盾,暴露了我国广告教育缺乏专业性的严重弊病。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靣:首先,学科归属与院系设置不契合。根据教育部2012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划定,广告学专业的所属学科门类为文学,所属专业类为新闻传播学。然而,目前我国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系广泛分布于综合类大学中的新闻学院、商学院,工科院校的人文学院、经济学院,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等。并且其中不少院校因过于注重实用性,将广告学的专业方向设定为市场营销和艺术设计,忽视了广告学作为一门传播科学的学科属性。这样的院系设置与教学方向表靣上看似是顺应了广告学多学科交叉、综合多样化的学科特点,实则违背了新时期广告产业集聚化的发展趋势,凸显了我国众多开设广告学专业
高校的院系设置与广告学学科属性严重不契合、“术”化与泛化倾向严重、专业方向错位的现状,导致广告学的学科综合优势与凝聚力被大大弱化,让广告教育走向边缘化误区。
另一方靣,课程设置泛化。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为响应宽口径复合型通才教育理念的倡导,在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靣过于追求“大而全”,通常依照广告运作所有环节加入各种主干课程,并将许多相关学科都列为专业核心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从理论到实践到技术都精通的全才。这种横向设置的泛化课程体系缺乏专业教育的核心知识与研究对象,与广告产业的专业化发展趋势相悖,最终将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广博而不精专、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能力不强、竞争力微弱等劣势,同时也会造成广告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愈发笨重而难以掌控、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广告产业发展。
(二)无法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崛起与广泛使用,许多高校都为迎合业界对新媒体人才的需求,纷纷成立新媒体相应的院系或开设相关的课程。然而,这些高校在鼓吹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的同时,对新旧媒体的概念边界却没有真正厘清一一即新媒体只是旧媒体的补充丰富而非替代,新媒体的发展和利用一定是基于对旧媒体的熟识。他们一味盲目求快对学生灌输新技术和新媒体的新方法新工具,却弱化学生对广告传播基础理论的积累与夯实,最终只会导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局靣。其实,纵观当今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产业发展,有很多企业起初对数字媒体和技术高度热衷,甚至盲目投入,而一段时间后,大家还是会回归到传播的本质,更多考虑线上营销和线下营销的整合、融合与协同。同样对于广告教育来说,无法正确把握“新”与“旧”的关系,无法正确认识新旧媒体的相对性和依存性,就无法通过教育手段让广告人才真正掌握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价值。
(三)校企之间缺乏深度融合
当前中国的广告教育从理论教育到实践应用,从初步教育到摸索论证,大部分均由广告院校单方靣来完成,而高校广告学专业年轻化的教师队伍,普遍缺乏业界实践经验,教学多为照猫画虎,课堂效率低。这种近乎“闭门造车”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已与广告业界严重脱节。同时,虽然目前大部分开设了广告专业的院系的确搭建有校企合作的平台,但到高校来进行讲座或授课的业内人士,往往如“蜻蜓点水”,讲完便走,与学生没有长时间接触与深度互动。而到企业内实习的学生又往往如“走马观花”,多是为满足学校对实践活动的硬性要求,无法真正深入行业内部、全靣认识行业动态、为企业创造实际价值,其实践经验仍然及其匮乏。这种校企分工不明、融合不深、资源隔绝的现状,导致高校培养的广告人才无法与行业需求实现良好对接,行业内的优秀实践资源与“第二导师”资源被浪费,“畸形”发展的广告人只能用主观去实践广告,而非用市场与客观去验证广告。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我国高校广告学教肓的发展方向
(一)明确广告学专业的院系设置
广告学是一门培养能从事知识与思想创造性探索的人的科学教育,而非一种只要依靠社会培训或工作实践即可习得的营销手段。因此,我国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院系设置应当严密契合广告学作为“传播科学”的学科属性,逐渐向新闻传播大类院系集聚靠拢,强化营销传播的原理、规律、效果与策略等方靣的科学教育与基础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指导“跨学科”和“实践性”内容,最终将广告教育从简单的操作性技能提升到传播科学的层靣,完成由“术”到“学”的提升与转换。这样院系设置与专业方向不仅能够使得广告学的学科优势凝聚突出,同时也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产业的发展趋势。
(二)设置优势突出、灵活多样的课程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广告产业集聚化与规模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改变长久以来的“共性化”理念,根据产业发展以及院校优势特色学科背景,整合与优化知识重点,突出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辅以相关学科延伸,打造出专业化突出、优势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目前我国已形成的“三足鼎立”学科归属格局已不易改变,但各类院校完全可以根据不同学科背景,各有侧重地形成专业特色。例如,新闻传播类院系可以着重培养精通营销传播策略和传播科学、能够利用营销传播信息完成广告目的的人才,同时可将营销管理与艺术制作类课程作为辅修,从而培养出专业化能力较强、核心竞争力显著的广告人才。其次,课程设置要保证灵活多样,力求课堂内外结合、实践与理论结合,并确保及时根据广告业发展形势与国际行业新动态为导向灵活更新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务的相验证与均衡发展,以开放前沿的专业设置与行业接轨、与国际接轨。
(三)构建以创意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系统
作为广告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意能力的培养亟待成为中国高校广告学教育的重中之重。高校应摒弃以往以教师为主导、以应试考核为主要评价手段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以创意为基石的教学理念,在广告产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的导向下,构建一整套以创意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系统。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广告策划、广告设计等以创意培养为侧重的课程比重;教学环节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掘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及个性潜能,鼓励学生多进行独立思考和学术创新,多参与课外实践和广告创意大赛,并搭建创意工作室等平台支持学生的创意实践;在评价方式上,要注重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创意人才激励机制,以激活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与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
(四)建立资源共享、深入互动的双赢合作平台
广告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实践与动手能力同样是一名高层次广告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首先高校应该为广告人才提高实践能力、无缝对接行业需求而积极搭建校企深度互动的合作平台。可与企业协商建立企业内的高校人才培养和输送基地,让学生将实践活动与科研成果直观高效地转化为实际产品,大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在校内建立双师制度,除了本校教师对专业课程的教授外,邀请业内专业人士到校内担任核心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兼顾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与行业前沿动态的深刻理解。
而企业也应该为了优秀人才的提前储备与重点培育,近距离参与到整个教育体系的建设中来。一方靣可以实行实习生计划,从在企业内部实践的优秀实习生中进行入职选拔;另一方靣,业界应该把自己最精华的讲座或者课程镶嵌到整个高校的课程体系当中去,在讲座中靣向学生推销企业、介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开放简历平台等;在教学中真正以教师的角色融入进去,与学生进行深度互动,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可以更好地适应本企业的发展需求。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界与业界也需要保持合理的距离,太近的距离则容易导致教育缺乏独立性和学术客观性。总之,良性互动、深入交流、资源共享、人才共建的校企合作模式才是双赢模式。
结束语
关键词:少教多学;高中语文;语文素养
“少教多学”是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备受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现代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你说我听”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少教,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少教学,或者不教学,让学生自己掌握,而是教师进行启发性的、针对性的、创造性的教学。这种教学改变了以往的“长篇大论”式的教学方式,从学生出发,实施有针对性的、发展的教学。多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独立、深入地学习,改变从前“家庭作业”式的学习,真正做到自主学习。下面我就根据对高一学生的语文教学实践,具体谈一下“少教多学”模式的应用。
一、从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怎么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么教。我们所推崇的“少教多学”模式并不是说让教师少教或不教,而是要适当的引导,选择正确的方法,授之以渔,使学生收获的是能力,而不仅是分数。
1.“少教多学”的模式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点,兴趣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对语文充满热情,也有很多学生一提到语文就觉得枯燥乏味,这与教师的引导应该密切相关。例如,我在讲《雷雨》时就设计了“自我展示”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请学生登台表演自选的精彩片段,可谓是实战演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由知识到应用的一个飞跃,对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2.要培养学生的对文学意境的感悟能力
语文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它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变迁,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深入其中,挖掘课文中深层次的意境,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很必要的。如,我在教授柳永的《雨霖铃》时,很大一部分就是体会其中悠长的意境。“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是怎样的环境氛围,在这样的意境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无语凝噎”,又为什么“伤离别”,来龙去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感受其中的凄美意境,这是多么美的一首词,又感动了多少人。在教的过程中还结合柳永的生平背景,一代才子,穷困潦倒,终不得志,死后竟是青楼女子将其安葬,就是这样的人,竟写下了如此凄美婉转的别离之词。这种情感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很多学生都增强了对文学古诗词的热爱以及学习背诵的兴趣。
3.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分析思考能力
从前我们的教学模式很单一,也很“强权”,因此很多年来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即使有很强的背诵能力,记忆能力,但分析问题以及思考的能力都有所欠缺,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的硬伤。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想法,学完课文后会请学生发表看法和意见,引导他们回答问题,发表观点。这也是“少教多学”模式要实现的最终目的之一。
二、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自主学习
我们所教的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去进行课外训练,多去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课外学习中更多地去发现生活,实现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性学习。高一阶段课程还不是很繁忙,笔者会布置一些课外阅读,比较多的就是能表达看法、观点的文章,如《红楼之我观》等。那些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往往阅读面更广泛一些,观点思想也更加成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想,教学的目的不应该仅限于成绩,更多的是对学生本身性格、素养的塑造。我们现在实施的“少教多学”模式,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在这种模式下,我们教育出的学生往往有着很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正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我们在运用“少教多学”理念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教师对于教学主导地位的划分还存在异议,还有一些教师过分放松了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了少教,却没有关注学生的反馈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这也是我们的“少教多学”模式在发展和普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关注和反思。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
高中语文阅读课堂往往与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培养、提升有关,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讨如何将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如何将阅读课堂与学生们的性格特点相衔接。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们应该积极研究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步骤流程式阅读教学
教师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要从阅读教学的步骤方案出发进行改革,由此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基本素质,那么正确的阅读步骤与流程是怎样的呢,教师们应该如何将这些基本方法有效传授给学生们呢?笔者就自身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经验以及课堂教学进展来看,教师应该贯彻“由浅入深”的教学思路和角度,让学生们逐渐接触不同形式的阅读方法,使其在基本阅读素养上获得提升。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流程主要分为这样几种:(1)基本资料的搜集与了解。这是教师们在进行阅读教学的第一个步骤,也是逐渐带领学生们融入相应阅读材料的第一环节,能够为整个阅读课堂铺垫相应的情感基调与氛围,使得学生们的课堂适应性增强。(2)文章的通读教学,这一教学步骤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学生们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其能够逐步扫清生字难词障碍以及对文章的人物、故事情节等等形成感性的认知与了解。这一环节也是培养学生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重要过程,能够让学生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有效的阅读思路,逐渐理解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当然,在文章情节的理解过程中对学生们的情感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作用,能够使得学生获得一定、有效的学习成果和收获。(3)阅读教学的第三个步骤则是带领学生们进行文章理解性阅读,这是培养学生们阅读分析能力的最重要环节。教师应当从最重要的阅读内容出发,进行重难点区分,适当进行分层教学,从而让学生们在阅读能力上获得一定的提高。
比如,在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文《想北平》的教学过程中,我严格贯彻上述三个阅读课堂教学步骤,做到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教学方案“由简到繁”,逐步培养学生们的层次性阅读思维。首先,在基本资料与搜集环节中,我让学生们先对作者老舍进行资料查询,了解其人生经历,并且让他们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其次,在进行文章通读的教学过程中,我先带领学生们对《想北平》这篇课文中的生字以及难词进行了字音字形字义的辨析,让学生们拥有作为高中生应当具备的字词基础。同时,我还让学生们在阅读文章的同时结合语言的情感思路,帮助学生们一步一步了解文章的写作用意,让学生们逐步了解老舍对北平的爱。最后,在进行到解读性教学环节时,我将每一段落中的中心句以及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句进行筛分挑选,作为赏析载体来培养学生们的文章鉴赏能力。
二、推动阅读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化,角度多元化
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中要想充分提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要从阅读教学步骤和流程的优化出发,还要能够采取一系列教W优化方案,使得阅读课堂的教学思路逐渐清晰,帮助学生解决各自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的疑惑,推动整个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过程获得清晰的方案与确定性结果。但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树立阅读课堂教学思路的同时往往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下面笔者就高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分类与形式特点谈谈推动阅读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化的方法。
首先,教师在进行文章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文章中的文字语言描述内容进行筛分,将细枝末节的语言描述部分进行合理剪切,从而能够在有限的阅读课堂教学时间中获得最高的教学效率。其次,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紧抓文章关键词和关键句,使得学生们能够对文章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初步掌握和理解,对文章阅读教学效率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最后,教师应当进行文章归纳与分析,带领学生们就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情感进行内容性分析,切实提高学生们的分析把握能力。
三、加强阅读课堂反思
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理念需要与高中生的心理、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尤其在教学思路与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们的阅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们不断进行课堂反思,反思如何优化阅读教学策略,突破多样性问题的困与限制,总结出一套科学、完整的阅读教学方案。
结语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从学生阅读基础的夯实和积累出发,让他们时刻保持阅读前瞻性,继而通过持续性的阅读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改进,让学生们始终在科学、有效的阅读平台上进行锻炼。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分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大纲,挖掘、准备阅读课堂教学素材,切实做好教学提升。
【参考文献】
[1] 蔡伟. 文感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之途[J]. 课程・教材・教法,2014(02):63-67.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每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机遇与挑战,如何解读新课改新教材,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一节《奇妙的对联》课的三个环节的设计践行了新课改的理念给了我一些启示与感悟,即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要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高中新课程培训进行了20天。可当手中拿着高一新课程教材,脑中装着新课程的观点和理念,真正面对高一新生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这新课改的课堂该怎么组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状态中,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困惑挣扎了这一段时间后,没想到《奇妙的对联》这一节课却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看到了新课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对联》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对联对学生来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如楹联、春联、贺联、挽联等。但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对对子,好像又没那么容易。以前课堂教师只是一味的理论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动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课改如何组织课堂,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动手是备课必定要深思的一个问题。枯燥的理论讲解不可能使学生有什么收获。于是,整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析理论知识。走上讲台,我问了一个问题:1932年清华大学入学考试有这样一道试题,上联:孙行者;下联:——。有以下几个答案:之,韩退之,祖冲之,王引之等。阅卷的老师认为非常好,为什么?同学们看到是清华入学考试的题目,来了兴趣,又看到如此简单的上联,更有兴趣,看到只是评价答案而不需要对,更是兴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言开了。一些同学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对。我说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识短文中有讲解,能回答上来,说明这些同学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学回答上联中间字是“行”,下联中间字是“适、退、冲、引”,都与行动有关,相对仗,我说好,这就是对偶。接着,我就又问,谁能从内容上评价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终有一个学生小声地说了一句“之是一个首倡白话文的作家”……我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便要他再重复一遍。同学们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来。我想有戏,我问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学说了一句:“那还用说,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孙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冲之的圆周率……一个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各方面的思考。看来,设计问题要巧妙,有趣味。
理论知识解决了,第二个环节就需要考查一下学生的文学修养。我把几副与一些名人有关的句子写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毕生心血似——。(茅盾的两部作品,查资料填写)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几个作家)
同学们在一番紧张的翻阅资料、讨论之后,答案准确地写了出来。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问:《子夜》、《春蚕》写了什么内容?你还了解作者哪些作品?唐宋家是哪几个人物?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连续的问题,不但没有让学生感到厌倦,相反,他们的兴趣却越来越高。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的文学储备,真令人惊喜、欣慰。
整堂课的还在第三个环节上,学生当堂对对联。开始我只要求每组写两句上联,相邻组对下联。一会儿,情况就失控了,上联一出,学生就争着抢着对下联,一个上联甚至有好几个下联,学生也不由自主地离开了座位,围着讲台,思考着,评论着,争抢着,没有了回答问题的羞涩,没有了课堂上的挺身端坐,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展现自我的身影。看到好的下联,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便骤然响起。黑板的每一个角落都写满了学生稚嫩的对联,如
中国字四四方方,方方正正;西洋文弯弯曲曲,曲曲折折。
平顶山顶平;青草地草青。
东升旭日山河秀;西落残阳星空奇。
高一十班小组擂台热火朝天;鹰城二高运动盛会硝烟四起。……
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不愿离开,还围着讲台讨论着……
课下交流,业务校长说,这节课,上得很好,如果买来红纸与毛笔,当时让学生来写对联,岂不是锦上添花?一语道破天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怎么完成?怎样在课堂上落实素质教育……回忆一下参观所见,资料所看,我恍然大悟。新课改的课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做学习的主人。
反思这一节课,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设计课堂问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不是传统的分层、背景、写作意图与思想,让学生局限在这样的框框中而厌倦。形形的资料给了学生偷懒的机会,人云亦云的表述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备课切记远离现成的教案,给自己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更是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机会,也就是说,备课一定要把“备学生”放在首位。
二、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就让他们担当当家作主的责任行使权利。“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个个体的才能是不可小视的,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就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权利,智慧的火花就会开遍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根据出土文物的佐证,中国最迟在三千五百年前就发明了文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文字记录、交流的国家之一,中国人书写汉字的历史十分悠久,在长期的书写过程当中,中国人形成了许多有条理的、框架宏大的、体系完备的书法理论与书法教学经验。中国的书法,用变幻莫测却有规律可循的线条与笔画,填充了空旷的白纸,美轮美奂,异彩纷呈,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一道文化景观。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书法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需要在语文课中,使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进行教学的,对于书法,也是需要学生使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课下的学习以及巩固。高中语文教材对于书法的教学是极其重视的,在高一语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梳理探究”这一环节,就有大段的关于古代以及现当代书法鉴赏、学习的篇幅。所以,语文教材的编写者,也是对高中语文的书法教学,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的。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考取得的分数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而在高考试卷的评判当中,学生书写优雅与否、清晰与否,对分数的高低,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的答卷越清晰、字迹越好看,评卷老师的心情就会越舒畅,所给分数就会达到极致。反过来,在高考与其他各类型的考试中,有不少的学生学习不错,在卷面上呈现的知识点颇为精确,但就是因为书写混乱不清,阅卷的老师经过努力也认不清,最后只好按错误处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人生发展前途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由此可见,书法的训练,尤其是硬笔书法的训练,对于学生试卷的解答,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应当将硬笔书法的教学置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书法的教学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更长远的是,通过潜移默化,可以让学生深入品味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韵味,增强中国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艺气质,对他们的人生产生长远的积极的影响。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当今的语文课堂上对于书法的教学,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是由于语文教师对于书法教学的忽视,以及学校在教学资源上的提供不充裕,所以在当今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呈现出了边缘化、淡漠化的状态。其次,即使有的语文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开展书法教学,教师也大多因为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书法教学的培训,使用效率不高或是错误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书法教学,这样,即使学生付出颇多的心血去学习以及练习书法,也事倍功半,从实践效果来看,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
二、如何提升高中语文书法教学的质量
(一)要从政策上以及态度上支持高中语文书法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书法教学,首先需要的就是学校在条件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师生对这件事的重视。第一是学校方面应该做的事情,学校应该首先明确书法的学习对于语文以及其他各科成绩的重要意义,在高一以及高二年级,安排足够数量的书法教学课时,应当积极联系出版社,为学生订购书法学习配套教材,为学生学习书法、师生之间互相切磋提供教室。同时,学校方面从激励学生苦学书法这一角度考虑,应当多多举办类似书法竞赛、书法节之类的活动,促使学生们踊跃参加。第二,教师要对书法教学予以重视,把眼光放得长远,不能被分数的功利性牵制,应当从学生的终身素质的培养高度着眼,在高一、高二阶段,尤其是高一阶段,教师应当侧重于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以及文化的熏陶,尤其注重对学生书法的教学,而在布置练习题方面,应当尽量以做精题、精做题为主,避免因为学生陷于题海战术耽误了学习书法、陶冶情操的宝贵时间。另外,身为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当在课余时间积极充电,学习更多书法以及高中书法教学的知识,这样书法教学才能丰富多彩,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二)关于教材、字帖的选择
在高中书法教学上,光有学校方面的主动,以及教师的辛勤奉献,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果学校以及老师采取了并不是很理想的书法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学习书法的效果同样会大打折扣,这是由于学生个人的书法写得怎么样,学生个人的天赋以及认知的差异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只靠对学习的激情以及长期的坚持是远远不够的。高中生如果想要练就一手优美的书法,并且形成鉴赏书法的深厚素养,还是需要教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辅导以及训练。首先,教师要慎重选择书法教学的教材范例。当今的社会风气异常浮躁,书法出版物鱼龙混杂,有很多字帖、教材是不适合高中生临习的,比如说很多当世所谓名家的字帖,其实只是徒有虚名,仔细看来笔意媚俗。但是可悲之处就在于,高中语文教师,往往对学生临习的字帖不加甄别,让学生胡乱去书店买字帖临习,但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赶不上老师,往往会买一些粗制滥造的字帖,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练字的成效低下,甚至会越练字,书法越差。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进行书法教学的时候,没有为学生选择好临习的范本。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在为学生选钢笔行书字帖的时候,以邹慕白的行书字帖为最佳,因为邹慕白的行书,不仅笔画构造相对简单,而且笔意连起来看,具有藕断丝连之感,适合高中生进行答题以及快速书写。在为学生选择钢笔楷书字帖的时候,需要注意学生的性别、天赋,现当代书画家的字帖,是不适合给高中生练的,因为当代的楷书字帖缺少意蕴。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们可以多为学生们选一些古代书法名家的字帖进行教学。一般来说,女孩子适合学习元代书画家赵孟頫《三门记》、《胆巴碑》的硬笔化字帖。赵孟頫的楷书,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女孩子多临写赵体的硬笔楷书,可以养成柔中带刚、风姿绰约的形态。而男孩子则更适合学习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玄秘塔碑》的硬笔化字帖。柳公权的楷书,结构严谨,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偏重骨力,书风遒媚劲健,可与颜真卿的雄浑雍容书风媲美,被后人誉为颜筋柳骨。男孩子临习柳体楷书,不仅与男孩子阳刚的本性相得益彰,而且可以培养男孩子的骨气。对书法天赋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习唐代钟绍京的《灵飞经》的硬笔化字帖,《灵飞经》是唐代小楷的巅峰,堪称字字飘逸,字字绝妙,天赋好的学生临习《灵飞经》,可以增添飘逸峻拔之气。而对于那些较为欠缺书法天赋的学生,教师应当指导他们使用薄薄的描红纸,附着在语文教材之上,每日坚持描画印刷体的文字。因为印刷体的铅字,有着横平竖直的显著特点,既没有结构上的灵巧,又不要求写字时候的腕力,所以即使书法天赋很差的学生,只要坚持描写印刷体文字,也可以最终做到在答卷的时候字迹清晰工整,即使不能加分,也起码可以做到不扣冤枉分。
(三)关于学生练习书法,字帖临写方法的思考
在高中语文书法教学当中,即使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做了合适的字帖,但是如果在指导学生临习字帖的时候,培训方法不得法,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书法教学,教师往往就是让学生买字帖,不再进行学习书法方法的指导,学生也不了解学习书法的方法,因此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单纯的去描字帖上面的描红纸。这样,学习书法的效果不会太好。其实学习汉字书法的最有效方法,在古代就基本已经成型了,古人常常这样进行书法教学,那就是描红、临摹、创作有机结合,三者缺一不可。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人练习书法有充裕的时间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当代的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还有大量的其他课程作业需要完成,因此,书法教学中的描红、临摹、创作,都不大可能被分配到足够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可以如此布置作业,每日只练习字帖里面的两行字,在描红字帖之前,先对要描红的部分进行临摹,之后进行字帖的两行描红,描红之后再对这几个字怎么写进行反思,反思过后再一次临摹,最后进行创作,也就是自己写两行字帖以外的内容,创作的内容以规定背诵的语文文言文为主,这样的书法学习作业使得描红、临摹、创作三者有机结合,总共练字的内容只有8行,这样既不会因为学习书法给学生造成太大的负担,又可以督促学生背诵课内文言文。
三、总结
[关键词]课堂 目标 自主 对话 能力 创新
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首先紧密必须围绕整个课程改革的精神——突出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改变从知识技能单一维度设定教学目标,而课程内容,也应强调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以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都获得相应的发展。其次,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在课程中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把教学过程看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班级整体与学生个体的有机统一,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分层思考、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另外,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化和思想性,合理挖掘蕴含于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德育在语文学科各个教育环节中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德行,培养情感,形成其应有的价值观。为此,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目标设定、教学过程和学生能力培养三个方面人手,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最大的发展。
一、多元化目标让课堂亮起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由此可见,注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即人的身体、知识、情感、意志和心理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培养“整体的人”,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我以单元教学为一个整体,努力实现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目标,对于每一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分为三个方面:1、知识的获得;2、能力的培养;3、德育的熏陶。例如在教学《赤壁赋》时,在知识层面,从文言基础出发,设定了以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文言句式的掌握与积累,并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背诵,了解文赋的文体特点;在能力培养方面,结合本篇语言自由疏放,灵动有致,典雅生动、富含情感的特点,注重学生对文本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感受文章情感与思想的能力;德育则是从《赤壁赋》的景、情、理出发,走进苏轼内心世界,感受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坎坷,笑傲人生的乐观主义精神。多样化的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得内容得到了一定拓展和延伸,对学生培养的触发点也相应增舔了许多。这样,教学跳出了单纯知识积累的枯燥乏味的泥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对文本本身的收获,还有对苏轼个性、胸怀和精神的感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能力培养的的收获与喜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途径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对话和交流让课堂活起来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注重学生与文本、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在课堂上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在这里,教师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掌控者,也不仅仅是答案的提供者,他首先是课堂教学的导演,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定有效的教学情境,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成为学生阅读、思考、质疑、合作、探究和表现的练武场。他还应该是一位演员,进入课堂演练的角色,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思考,相互激励、共同生发,以“平等中的首席”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使课堂进入一种开放的、发展的教学佳境,即便会出现问题和干扰,但通过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多重观点和解释的碰撞、消解、转化,最终会使我们的课堂走向融合和升华,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生命智慧和创造潜能。例如在教学高一语文第一册《小狗包弟》(人教版)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转换角色,从作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体验如果自己是作者,和小狗包弟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面对小狗包弟的命运,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感受,最后请同学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写下来,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先后引导学生分别同文本、作者、同学、老师交流和对话,在不断地交流与对话中,生成认识,并予以修正,最终,百川灌河,大家思想的源流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汇集,从不同的角度逐步指向文章的主旨:1、在特殊的环境下,人性的自私软弱;2、强权对人性的损害,对生命的虐杀;3、要勇于面对自己内心的阴暗面,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4、每个人都应竖起一面反思的镜子,来警醒自己;5、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放弃对生命的热爱;等等。可以说,在自主的学习体验中,在真诚的讨论交流下,学生的思想的火花始终在不断地闪现,照亮了课堂的每个角落,也映射着每一颗跃动的心灵。
三、关注能力培养让课堂动起来: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及感悟:根据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充分借鉴了山东青岛市几所名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作了较大的改变。即预习――教习――练习(运用拓展)推进模式,较为彻底地改变了课改前的“综合杂糅”型模式。具体做法是:①编写预习案或利用配套教辅资料,督促学生做预习,使预习具体化、实在化,以培养学生按预习目标要求学会自主学习,促使其完成有关常识性、知识性学习任务和那些不需要老师帮助的学习任务,并明确自己在教习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比如,读准字音,了解课文相关背景和常识,写课文内容概要和白话诗意,背诵课文,感悟主题和写作特点等,将原课堂教学内处置的问题置于课堂教学之前(之外),让学生预习有事可做,让学生做该自己做且自己能做的事。其间,教师的任务是提供预习案,抽查点评预习案,补充和明确教学任务,修订教习案。②根据预习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结合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习,其主要定位在技能技巧、抽象深奥的知识点、几个知识点的交汇点这些层面上,旨在帮助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解读和体悟文本重点难点,并从中获得教益和启示,进而逐渐生成新知和提升对话文本的能力。比如对文本中个性化语言的理解和体悟、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例如《祝福》中嗦语言的艺术效果,鲁妈语言的内涵,祥林嫂挥力砍门槛的心理,古诗词用典的寓意等都需要老师用相关知识作辅垫,进而寻找切入点,直达中心点(本意),这是教学的核心,是学生释惑生(升)能的根本环节,更是非教师讲析能替代的环节。③根据学生能力发展需要和课程目标要求而推进的巩固拓展。我们知道,知识是构成能力的元素,而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有赖于知识的转化,其载体是知识的运用,即训练而习得技能(解题技能)。在获取知识后巩固知识,转化和提升能力显得十分必然。在这个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过程主要通过学生完成,教师精心设计和选择相应的练习题来体现和夯实。它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巩固加深理解,二是运用提升(拓展),学生在其中温故而知新,运用而提升。教师主要起点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其理论基础是课改理念和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即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自己能弄明白的不讲;学生预习获得常识和知识并发现问题(明白学习的重难点),然后在教师的帮助和同学的启发下解决问题(突破难点、把握重点),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假如按照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无法完成课改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更无法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课必然落空;教习课必然眉毛胡子一把抓,满堂灌;巩固课亦将变成教习课。这就是非课改课的弊端所在。而已改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三位一体的,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严,实践证明其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只是教师的付出更大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及感悟:教学方式的改革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改革。我们采取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教师切实有效的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学生成果的展示+教师恰当的点评。即: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这两个客观依据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教学问题,以组为单位分配给学生合作探究;②学生把教师分配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形成共识,梳理定型;③小组把梳理定型的解答由某一个同学提交展示,并回答其他组同学和教师的质疑,同组的同学作补充;④教师对所展示的解答作点拨和评价。其中的关键是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和点评。其基本要求是:一是选点必须准确(即扣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是设问必须指向明确(即不能空泛)并切合学生实际(既不能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不能太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三是点评的导向必须积极(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热情,增强学生的信心);四是点评必须客观深刻(即一是一,二是二,理由充分,评价透彻到位,尤其要强化学生问题解答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实践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思维的盲点、误区和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指点和褒扬。其教的方法侧重于引导、点评,学的方法侧重于探究发现。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较为集中体现了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这种改革能真正实现学生获取知识方式的根本改变,即由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发现知识,前者是买来的,后者生成的,前者学生参与的成份远远低于后者。这一改变刚开始时,师生均感不适。在教师方面原有的思维定势束缚了手脚,总认为很多问题不讲学生不懂,不讲不放心;在学生方面原有的学习定势起了阻碍作用,总想等教师来讲。实际上老师放一放,逼一逼还是可行的,甚至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大大的超出了我们老师的教学预期。
高中语文课堂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及感悟:课堂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和效率。我们把学习评价作为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学习结果来反制学习过程。其主要做法是:①强化课堂现场学习状态和水平的评价,并记入课堂成绩册,如学生回答问题出彩给予奖励分数;对学习不在状态者给予制约分数;对课堂作业抽查者据实记分,例如,对《导学评价》中迁移拓展的前几个选择题发纸条让学生现场作答评分。②强化预习和课后作业评价,给予阶段性总评记分。③强化模块考试评价,对不及格者或某些特定题目解答不达标者一律补考,例如模块考试对默写、基础题都有明确要求,同时把平时课堂学习状态纳入模块考核,实行“考试分数+平时评价=是否合格”的评价模式。④强化水平考试,即期中考试和期末市县统考,水平考试高于模块考试(合格考试),水平考试成绩与学期学年评奖挂钩。课堂教学状态和水平的评价改革,旨在督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引导其积极学习,创造性学习,这不仅强化了学习结果,而且强化了学习态度和过程,对消极学习者和旷课者以惩诫,一改过去一考定成败的片面评价方式,尤其是改掉了以前学了不考,考的又未学,语文课上与不上,学与不学大致一样的消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教、学、考的基本统一,避免了高一语文考高考组合题的现象,进而提升了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改变了课堂学习评价,就强化了课堂学习过程,而强化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就一定能取得课堂教学较好的结果。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的一种具体体现。
评课本质上是一种教学研修活动。首先要求评课的人要调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学生状态等进行观察,然后对课堂教学的得失及原因做切实中肯的分析评论,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因此,评课是改进课堂教学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评课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势必影响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制约教师的专业成长。下面,就结合本人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评课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评课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评课组织:参与者少流于形式
在教学研讨活动中,总存在着“听课者多,评课者少”的现象,很多教师在听完课后不积极参与评课活动,导致评课活动只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评课的形式过于单一、评价过程枯燥,使得评课活动对教师没有吸引力。还有一些教师则是怕自己评得不好而不敢参与评课。教学研讨活动的组织者(或负责人)为了整个教学研讨活动的顺利进行,避免活动冷场,只好点名发言,而发言的教师又因此而处于被动,经常只是三言两语敷衍了事,导致评课活动常常是草草收场。
2.评课过程:尽求热闹而无实效
一直以来,热烈的评课氛围都是评课活动组织者不懈的追求。但是细心观察时下的一些评课活动,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在评课过程中,教师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问题,但真正有建设性的意见却很少;评课气氛似乎很热烈,但大家都是各说各的,十分零散而琐碎。而评课活动的组织者只是一味地追求评课氛围,让大家畅所欲言,在大家漫无边际地“探讨”一番之后,组织者总结几句即宣告结束,而对大家的发言内容却缺乏必要的引导。
3.评课内容:评价受限停留表面
关于评课内容,最常听到的是这样一些浅层次的评价意见:“执教教师教态自然,板书工整,课堂气氛好”“教师普通话标准,语言亲切”“教学环节安排恰当合理”等,而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教学现象背后隐藏的教育理念问题等,难以做出深入的评价。
4.评课目的:认知不明误入歧途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评课就是为了找问题,因而将评课等同于“批课”,光挑问题不谈优点,使执教者的教学积极性受到伤害,影响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还有些评教者则因害怕伤害执教者,只对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大加赞赏,对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却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走进“捧课”的死胡同。
5.评课行为:只指病情未予开方
在一些评课活动中我发现,有很多评课者虽然能点出执教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却没有依据“课堂病因”开出治标与治本的“药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就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使“改进课堂教学并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这个目的成为“水中月雾中花”,根本没能实现。
6.评课方式:理论脱离实践
我曾经参与过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一位参与评课的教研员大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知识,却不能联系课堂实际来细谈怎样操作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参与评课的教师都没有实质性的收获。还有一些评教者只谈课堂细枝末节的东西,却不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总结归纳,使得评价意见缺乏说服力。
评课作为一门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教学实用技术,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具有重大影响。如果漠视评课活动存在的这些问题,将会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让评课活动更有效的策略
1.创新评课形式,促使教师乐于参与
受传统评课方式的影响,很多学校的评课活动采用的都是枯燥无味的说教式,缺乏激情,要使教师乐于参与到评课活动中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个别面谈式。让听课者与执教者面对面地单独交流,对于一些问题比较多的课,这样的评课形式可以更好地保护执教者的自尊心,也更有利于深入探讨。
(2)圆桌对话式。采取圆桌对话的方式让执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自评,再由其他教师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观点与做法,也可以让教师围绕某个教学环节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营造出和谐平等的研讨氛围,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
(3)小组评议式。在一些大型的评教活动中经常用到。一般是先让执教者说课,接着分组评议,最后再由专家进行综评。这种方式既有大家之言,又有专家之见,效果很好。
评课形式还有专题研究式、师生评议式、书面交流式等,组织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积极营造平等的评课氛围,使参与评课的教师都能有所收获,那么以后的评课活动他们就会“不用扬鞭自奋蹄”,乐于参加,敢于发言,使评课活动能够真正发挥其时效性。
2.围绕主题研讨,热闹更兼有实效
有些评课活动表面看上去很热闹,但是在这种表面“热闹”的探讨中,参与评课的教师的认知水平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高。那种只求过程热闹却不求实效的评课背后,教师难以实现的专业成长。
要使评课活动更有实效,就应当围绕主题进行研讨,每次研讨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才能有所突破。以我校今年的教学开放周活动为例,我们围绕学校的市级立项课题“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进行研讨。在课例研评这个环节,我们紧紧围绕着“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参与评课的教师针对开课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效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积极地提出个人的看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这种紧紧围绕着专一主题进行的评课研讨,可以有效避免评课活动“四处开花”却没有实际效果的现象发生。如果每次评课都能够对一两个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日积月累,教师的专业素养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3.抓住课堂关键,透过现象观本质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能仅仅停留于课堂的表面现象,而应该对课堂教学的关键方面进行深入挖掘,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可以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什么问题等进行评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唐晓杰在其编著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一书中指出:“课堂评价考虑较多的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教师与教学方法的相互作用、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要评价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教学目标与绩效达成、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一个高明的评课者能够从课堂观察到的表面现象着眼,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本质问题做出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使参与听课评课活动的所有教师都能从中吸取教训,改进不足,有所收获,进而实现“一个人授课,众多人思考,所有人受益”的目标。
4.坚持评课原则,客观评价促发展
评课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一项重要活动,目的在于使每一个教师都能通过对其他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察,认识到自己教学的长与短,不断提高执教水平。评课者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评课的目的,反而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批课”与“捧课”这两种极端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也是不负责任的,会严重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应当知道,即使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也难免有问题,存在问题较多的课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因此在评课活动中,评课者要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话实说原则,实事求是地评课,力求达到“评一堂课促进多堂课,评一人激励一批人”的效果,这样的评课才是负责任的,才有实在的意义。因为执教者的个人情况存在差异,所以评课还必须坚持因人而异的原则。对于一些骨干教师,应当适当拔高一些,要挖掘其教学亮点,促进其教学风格的形成。而对于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师,则要多鼓励其解决课堂存在的问题,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
5.追求评导结合,改进教学求提高
在评课中,评课者对于执教者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出后,应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这就是评导结合的评课方式。这种评课方式的一般程序是:指出课堂存在什么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说明为何要这样改进。例如有一位听课教师发现执教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采用教师评价的单一方式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认为这是本堂课的不足之处,于是他这样指出问题:“我认为,你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只采用教师评价这一种方式而没有采取其他的评价方式,这样做忽视了学生在评价中的应有的作用。建议你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也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自评、互评,如果学生的评价存在偏颇再由教师进行指导。”
6.理论联系实际,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评课者如果只讲理论知识而不联系实际教学来说明,听评者就不知道如何去操作;如果只谈教学的细枝末节而不能联系理论知识,听评者只知其一却不知其二,难以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