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二年级秋天的图画

时间:2023-02-08 03:15:11

导语:在二年级秋天的图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二年级秋天的图画

第1篇

秋天的图画

雀儿山路二小二年级(3)班,梁婧琳

秋天来了,秋天的景色真美啊!我很爱秋天的果实。

看,苹果像害羞的女孩,香蕉像弯弯的月亮,桔子穿着橙色的外套,甘蔗换上了紫色的旗袍,啊!真美啊!

秋天真美啊!我爱秋天,更爱秋天的果实。

第2篇

秋天的图画

雀儿山路小学 二年级 (1)班:文乐怡

秋天来了,天气渐渐凉了,一群大雁排着八字往南飞了。

走进田野,看那一望无边的稻浪,丰满的稻粒压弯稻杆,农民伯伯正在兴高采烈地在收割呢!小鸟叽叽喳喳的捡着掉在地上的稻粒,好像在说:“看看,地上有很多呢!快捡干净,可别浪费粮食了。今年的粮食大丰收了。”

走进果园,看见苹果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柑子像穿着一件黄色的衣服。你看,桔子也不甘落后,高高兴兴穿着黄色外套。啊!秋天真美呀!

我爱秋天。更爱秋天的果实。

第3篇

关键词:创设情境;追溯字源;执简御繁

识字是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内容。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上来看,集中识字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主要形式。如何改变集中识字教学枯燥、乏味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掌握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

近年来,笔者以课例为载体,探寻有趣、有效的集中识字教学策略。

策略一:创设情境,感受汉字的意境美、音韵美

“词串识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独有的一种识字类型,它常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将几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排列成行,再配以相应的图画。教学时可将目标定位在“借助词串、图画所营造的语境,唤醒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了解词义,识记汉字的同时,感受汉字的意境美、音韵美。”

如,执教二年级上册的《识字1》,笔者依托“秋游水乡”的情境,用随韵文识字的方式,将识字的趣味与金秋水乡的美景有效融合,让学生“识”之有味,乐在其中!

【课堂呈现】

第一环节为“回味春夏,走入秋天”,课堂上教师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引领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关于夏天的词串,再过渡到秋天,引出“秋”和“金秋”的教学。

第二环节为“读词成串,走入水乡”,这是本课的主体。四组词串,四段描述性的语言创设了一个“秋游水乡”的情境。如“金秋时节,老师去水乡游玩了一番。我们金坛就是水乡。这天,我起了个大早,来到湖边,哇,我忍不住按响了照相机的快门……”学生就这样跟着老师在游水乡的情境中看图、说话、学字、读词。

课尾的“总结回味”环节,教师紧抓韵文特点,让孩子们填字成诗。孩子们兴致盎然,一首《秋游水乡》的小诗应运而生“金秋烟波游水乡,芦苇菱藕满荷塘,夕阳归舟飘渔歌,枫叶灯火洒月光。”

策略二:追溯字源,汲取汉字的源头活水

“看图会意识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集中识字的又一大表现形式,这里的会意是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让学生体会字义,领会象形字和会意字的造字规律。教学此类识字教材,侧重引导学生追本溯源,让识字浸润文化气息,指导学生结合象形、会意造字规律识记生字,形成此类识字的方法结构,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如,执教二年级下册《识字7》,笔者从“趣”字入手,注重了识字过程中“音”“形”“义”的有机结合,对“礻”字源的追溯以及对“神、福、祖”等字义的理解层层推进。

【课堂精彩片段】

师:上课开始我们来做个游戏,看图片猜故事。(出示后羿射日、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图片)

我们把这些跟神仙有关的故事都叫做――神话。

(指名读词。)

师:注意,“神”是前鼻音。“神话”故事里自然少不了神仙。你都知道哪些神?要求,名字里必须要有“神”字。

生:二郎神、土地神、财神、门神、灶神……

师:这些神都是几千年来人类想象出来的。远古时期的人们眼里的神又是什么呢?听一段关于神的小知识吧。

师:看,这就是原始人供拜的石头。像哪个字?(示)示跟神仙有关,作为部首,便成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礻”,你看连神仙脸上的五官都想象成了“示”的样子。可见“礻”和什么有关?

生:“礻”跟神仙有关。

师:让我们一起来书空“礻”。不管什么神,在人们心中都具有巨大的力量,我们就用“神”来表示高超的、非同一般的,具有超人的能力。如,力气不是一般的大,叫――神力;医术特别高超,叫――神医……

师:其实从同学们认真上课的表现中,也让老师看到了跟神有关的词语,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我们上课听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策略三:执简御繁,走进识字的自由空间

据统计,形声字在汉字中占80%以上,让学生掌握形声字的规律,也是识字教学中的一种“执简御繁”之法。教学此类识字教材,重在让学生明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来自主识字。

二年级上册《识字8》就是典型的“形声字归类识字”,在“包”字形声字的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到图中和儿歌中去找带有“包”的朋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例如:“饱”一字的教学。

师:(出示“饱”认读)饱字是什么偏旁?

生:食字旁。

师:为什么是这个偏旁?

生:因为这个字跟食物有关,吃食物吃饱了。

师:“饱”字就藏在书上的这幅图中。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1:我从小鱼上找出来,小鱼吃饱了,肚子鼓鼓的。

师:是呀,吃得饱饱的。这就叫一饱口福。小鱼吃饱了又到池塘里玩了一圈,看到很多美丽的景色,这就叫一饱――眼福。

生2:我从荷花上也找到了“饱”,花朵开得很饱满。

师:真了不起,看,这是豆荚(出示图片)你看到什么了?

生:豆荚鼓鼓的。

生:第二个很饱满。

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坐得多端正啊,个个精神饱满。谁来读一读?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94-0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的小手就举得老高抢着要发言,但回答时却文不对题;有时一个学生发言还没有结束,其他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我来!我来”的声音此起彼伏,却没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以致一再重复别人的发言……出现这样的课堂教学状况,说明学生还没有学会倾听。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同时他们又有很强的表现欲,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以形成良好的倾听能力。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学识方面,还包括言行举止等。教师良好的言行举止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生活泼好动,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在具体教学中,笔者注意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运用评价性语言,使学生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倾听的力量。比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课时,笔者出示课文范读段落“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范读课文后请几个学生站起来读,看看哪位学生能听出笔者在读中强调了哪些词语或句子。这样,每个学生都会竖起耳朵认真听教师范读。

二、锻炼学生的倾听能力

学生的倾听能力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训练,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课堂教学训练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如一二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倾听能力,但是耐心不足,往往静不下心来学习知识。因此,倾听训练的难度不宜太大。教师要以教材为本,选取意思浅显的简短句子对学生进行听写训练。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一课时,笔者将所要听写的内容按数量分组,听写单个字的有:秋、图、梨、颊、稻、燃;听写词语的有:苹果、波浪、高粱、勤劳;听写三个字的有:美丽的、金黄的、红红的、金色的;听写一句简短的话有:美丽的图画、金黄的梨、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浪……教师每次只读一遍听写训练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听记过程中想象词语之间的联系,加强记忆,如“梨”“苹果”“高粱”“稻谷”都是秋天特有的产物,“金黄的”“红红的”“金色的”描绘了秋天时各类植物成熟的景象。学生在听写这些词语时就能联想秋天丰收的画面,记忆起来也轻松,有助于学生养成专注倾听的良好习惯。

三四年级学生由于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具备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取游戏法、活动法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例如,笔者安排“故事复述”课,把《一千零一夜》《闵希豪森奇遇记》《木偶奇遇记》《爱丽丝漫游奇遇记》等故事读给学生听。学生听完故事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接龙”的复述性游戏:教师先讲故事的开头,第一个学生接着复述故事,第二个学生再接上第一个学生继续复述,以此类推。笔者对学生的复述设立星级评价机制:能把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复述完整的评为三星级;能记住故事标题、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加上自己想法的评为四星级;能把故事内容丰富起来,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生动描述的评为五星级。在复述游戏中学生既要认真听故事,又要集中注意力回想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实现了听得专注、准确表达的倾听要求。

五六年级学生已形成倾听的能力,笔者尝试布置让学生用耳朵听、用脑子记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学会倾听。比如每周抽一节早读课让学生听诗朗诵、讲故事或演讲等,让学生说说记住了哪些词句、哪些故事,听故事有什么感受等,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倾听学习效果。

三、让学生从倾听中获得成就感

成就感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上,当学生明白了倾听的要求和做法,产生学好的意愿时,教师就要及时创设机会让学生去实践,即让学生经历“羡慕榜样模仿榜样成为榜样”的过程,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善于倾听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比如学生发言时,笔者善于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同学在其他同学发言时听得可认真了,你瞧,他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上了自己的想法,这是听得专注的表现。”“××同学总是等老师把问题说完并稍作思考才举手回答,这是尊重老师的表现,值得同学们学习。”“××同学能把教师范读中的每一个重音都听出来,他的小耳朵真灵!老师很喜欢像他这样专心听的孩子。”……这样,没有得到表扬的学生有了学习榜样,而得到表扬的学生进一步调动起了学习的积极性。

第5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明确了各个学段的作文教学要求,但由于“课标无细目”“教学无课本”“教材无序列”“评价无标准”等原因,作文教学效率仍然低下。

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把写作在第一学段中定性为“写话”,在第二、第三学段定为“习作”。二年级学生初学写话,许多教师目标不明,人为拔高,致使低年级写话出现了不少误区。2011版课标对第一学段写话目标的定位是这样的:“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从目标中可以明确,这一阶段的指向是尽力减少对学生写话的束缚,不给写话设置条条框框,旨在通过乐写、多写达到会写,然后进入相应的句式表达性的规范。要求是学生习作的重要标杆,只有明确要求,学生才能把握习作的方向。作文的很多东西需要学生自悟,但要在教师“以生为本”的理念下进行科学指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遵循序列,努力找准年段写话训练点

翻阅二年级教材,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和写话编排是这样的:

综观教材的编排,整个二年级只进行了5次写话训练,要达到课标对二年级写话提出的目标似乎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教材特点,对单元主题和口语交际内容进行开发、细化、整合,让写话的内容更细致,更有操作性。

二上一共八个单元,可以对每个单元的写话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要求都是写几句话,第八单元稍微宽泛一些。其中第一、第二单元还提供了句式,体现了教学的梯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通过看图和观察,培养学生捕捉事物现象的能力。这个阶段的语言发展,重点是说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句连贯的话,切不可提出过高的要求。

二、扎实起步,有效指导走好写话每一步

下面以重组后的第单元为例,谈谈如何指导低段写话。

(一)根据年段特点,把握写话目标

小学低段是学生想象活动的敏感期,教师应努力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写话来培养学生再现表象的技能。如教材中第一单元口语交际《秋游》的要求是这样的:秋天多美呀,我们建议老师组织一次秋游吧咱们先商量 下到哪儿去、干什么、做哪些准备,再向老师提出建议。

从要求中发现,如果以口语交际中的内容作为写话的内容,就太宽泛,建议也不好写,所以我觉得可以调整为“写出自己在某一个地方看到的秋天的样子”。这样的调整能使学生学会这样的句式:谁到哪几干什么,看到了什么怎么样。符合课标对第学段提出的写话要求:“能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能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

实践证明,小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形成,必须经历从口头到书面、从说到写的过程。写作训练也应根据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从低年级开始处理好从听到写的过渡,以说促写,说写并重。扎实完成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保障写话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二)训练语言表达,推动条理写话

1.仿课文形式,在模仿中起步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在写话教学中,让学生适当地仿写课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巩固,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助写的效果。如写秋天,可以模仿第一单元《秋天的图画》以及学习园地中的《秋天到》。同样,后面几个单元也可以找到模仿的课文和范例。

这样的模仿,既有仿写的痕迹,又有新创的内容,通过原文复现,使学生逐渐学会迁移重组。儿童的语言就是在反复的模仿中渐渐丰富起来的。

2.教写话顺序,使言之有序

要让学生写出通顺、有活力的话语,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顺序和程式。基本的、常见的顺序有先概括后具体(常见的总分段式):先具体后总结;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按地点的转换;写一件物品,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里到外,由近而远,从形状到色彩:写景时先写植物再写动物;写一件小事,按“先……接着……然后……最后……的顺序;写一个小场面,按“有的……有的……还有的……”顺序,等等。

这些写话顺序的教学,可以借助课文段落教,可以借助课外范文教,也可以借助班里学生现场的作文教。在学生领悟了典型段落的精妙结构、掌握了带有规律性的语言之后,教师适时组织语言模仿的迁移练习,打开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写出结构严谨、主旨集中的语段。如《秋天》的写话顺序,可以用总分段式,可以按地点转换,也可以按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顺序。

写话思路的指导,在无形中降低了写话的难度,给了多数学生一架写话的梯子,更重要的是不会让学生对写话产生畏惧心理,同时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按照不同的思路去写。

当然,“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也并不是天马行空,胡编乱造,而是应该依托现实,合理创编,语言规范,文从字顺。在“自由”与“规范”之间寻求平衡,充分发掘“自由”的要素,高度关注语言之“规范”,让“自由”与“规范”相得益彰。

(三)推荐语言素材,丰厚表达积累

众所周知,学生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写作时无话可说,有话不会说。只有储备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在需要的时候才可以信手拈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积累语言、组织语言,从而形成能力。通过大量素材的积累,使学生感悟、积淀一定的语言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口头语言,有助于书面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以《秋天》为主题的单元写话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秋天的语言素材,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

1.连词成句,让美丽串串呈现

二年级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是有限的,有些词语在生活和学习中见过,但学生未必能在写话时加以运用,教师应适时向学生推荐词语,让学生有选择地加以运用,这也是学生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如在《秋天》为话题的写话中,可以推荐以下词语:“金风送爽、秋风习习、一叶知秋、秋雨绵绵、丹桂飘香、春华秋实、天高云淡、秋色宜人。”这些词语大部分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学生记忆犹新,非常感兴趣。但是这些词语用得过多,也会使得学生的文章干人一面,如何在掌握这些词语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也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2.妙语连珠,让精彩纷纷呈现

写话过程中,从词到句子,层层铺垫,由易到难,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儿童的言语天分被充分激活,也才会有写话过程中的妙语连珠,精彩纷呈。

描写秋雨的:秋雨如同满天发亮的珍珠,飘飘扬扬地挥洒着。

描写秋风的:一阵阵秋风吹来,一片片落叶在林间飞舞。树林里像铺了厚厚的地毯,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响声。

描写的:看,开得多么热烈!黄的、红的、白的、紫的……一朵朵,一簇簇,迎着秋风,争奇斗艳,芬芳扑鼻。

3古诗内化,让璀璨慢慢凸显

写话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诗句会提升作文的品质。如在《秋天》为主题的写话中,可以推荐下面的诗句让学生运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根据学情,关注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必要的点拨,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鹦鹉学舌,能将课文中的语言在不同的情境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重视病句诊断,锻炼修改能力

古人为文往往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斟字酌句,反复推敲,锤炼语言,才能学会准确运用语言。二年级学生在写话时经常会出现一些语句上的毛病,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可提供学生经常出现的毛病以引起关注。

这样的引导基于学生的起点,从说到写,从写到改,让学生亲历了写话的整个过程,使他们乐于交流,易于表达。

有了教师这样扎实细致的指导,才有了下面这些优秀的学生习作。

秋天,树林里可美啦!你看,火红的枫树一棵连一棵,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红色的云霞,又像一片红色的海洋。风儿吹过,几片调皮的枫叶离开了枫树妈妈,真像是一只只艳丽的红蝴蝶在空中起舞。我忍不住伸手去接,它又淘气地飞走了,它是在邀请我与它捉迷藏吗?

(焦傲)

果园的味道,是那么的香甜。圆圆的柿子娃娃,涨红了小脸,正摇起小手欢叫着:“我可甜啦,赶快来尝一口吧。”石榴公主穿着满是宝石的衣服,咧开小嘴朝我们甜甜地微笑。咦,翠绿的树上怎么挂了一盏盏黄灯笼?原来是橘子姑娘穿着黄澄澄的礼服在迎接秋天的到来呢!啊,“正是橙黄橘绿时”,秋天的果园一定是小朋友的最爱!

(沈孙源)

朱光潜先生说,在同一棵松树面前,木商看到的是松树的实用价值,科学家探究的是松树的成长规律,艺术家则持欣赏的态度。因此,对同一件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同样的体验有不样的表达。同样是写秋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写了自己眼中的秋天。大胆的想象、流畅的表达、准确的用词、语言的灵性,超出了二年级学生的写话范畴,内容具体,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富有灵性。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也是低段写话所需要的。

第6篇

关键词:儿歌教学;诵读;创设情境;寓教于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87-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儿歌教学承担着陶冶儿童性情、开发儿童思维、开阔儿童视野,发展儿童语言的重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儿歌类型多样,表现手法各异,读起来优美动听,韵味十足,充盈着美,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限快乐。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儿歌教学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置身于愉悦、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真切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那么怎样使儿歌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1.强化诵读,感受儿歌的音韵美和内涵美

儿歌把色彩美、画面美、人物美、意境美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在教学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画、音乐、表演这些艺术的直观形式来再现儿歌所蕴含的美。如教学《秋天到》(二年级上册):“秋天到,秋天到,田里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秋天到,秋天到,园里果子长得好,枝头结柿子,架上挂葡萄,黄橙橙的是梨,红彤彤的是枣。”可以先让学生大声诵读,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诵,学生眼前似乎展现出一副欣欣向荣的田野画卷:雪白的棉花,翠绿的大豆,红红的高粱,金黄的稻子……一切是那么的和谐、美丽和自然。伴随着审美的愉悦,学生的思维在美的情境中自由驰骋,处于最佳状态。这时,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把这一切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下来,这样,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已经沉浸在儿歌所描绘的景象中,真切的感受儿歌的内涵美,同时也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诵读儿歌,教师要事先确定训练目标,如认知目标:通过学生自己拼读儿歌,解决生字新词。认识儿歌的形式特点,了解儿歌的内容;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儿歌,培养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意目标:通过对儿歌的朗读,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性情,进行养成教育。确定了训练目标,再根据儿歌的内容、形式和特点考虑诵读的形式,采取多种形式诵读,比如齐读,单个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老师范读、引读,轮读,赛读,配乐读,配动画读,配视屏读等等,每一遍诵读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在教学中就会有的放矢,学生在每一次的诵读中也就有了不同的收获。

2.创设情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儿歌

就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因此,教师的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更多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儿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歌的不同艺术形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通过加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游戏法——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课文中有一首《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保护动物要牢记。你拍二,我拍二,孔雀锦鸡是伙伴……”这是一首典型的游戏歌,节奏欢快鲜明,动作性强。教学这首儿歌,可以用游戏法,让同学们在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一边拍手玩乐一边说儿歌,老师可以参与其中,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会不知不觉的记住儿歌的内容。这不仅可以统一游戏动作,还可以激发孩子游戏时的兴趣和,寓教于乐。再如《拼一拼》(一年级上)“三个圈圈,三条直线。拼出小鸭,嘴巴扁扁。拼出小兔,尾巴短短。还能拼什么?你来试试看。”这首儿歌虽然不是典型的游戏歌但教学时教师也可以用游戏法,让学生边读儿歌边用手势做动作,然后再动手玩拼图游戏,拼出图后再鼓励学生尝试套用儿歌的语言去描述,通过这种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拓展学生思维,训练其语言能力。

又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课文《比尾巴》:“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把伞?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这首儿歌是教儿童认识动物的尾巴,所涉及的动物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而且课本中有插图。它是以设问作答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事物或一定道理的儿歌形式。可以让学生先看插图,通过观察比较这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不一样,有意识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到儿歌的内容中来,然后再采取问答的方式。先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如“谁的尾巴长?——猴子尾巴长。谁的尾巴短?——兔子尾巴短……”然后再连问连答,如:“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把伞?——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把伞……”因此,教学这首儿歌,老师只要注意方法的引导就行了。——问答法

类似这样的儿歌,还有二年级上册的《谁和谁好》、《“红领巾”真好》等,教学时采用问答法,有问有答,其乐融融,富有节奏感的韵律能给小学生带来游戏的愉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记住儿歌,学到知识。

第7篇

关键词:识字教学;趣味识字;识字情境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44-1

识字教学一直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且如今的新教材还加大了识字的量,提高了识字的要求,既要求学生会读,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其他的语境中灵活运用,提倡学生多认少写,大量阅读。这些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如果单单地依靠机械地记忆,根本无法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充分地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在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识字方法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一些识字的方法,同时获得一定的识字能力,然后去快乐识字、轻松识字,但是如何在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识字方法上下功夫呢?首先要摒弃以往的收效甚小的机械识字方法,抓住课堂教学有效的学习时间,在“趣”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采用有趣的识字方法等等,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说说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做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创设愉快氛围

在一线的老师都有体验,就是学生心情愉悦时做什么事情都会提高效率,识字也一样,所以我个人觉得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尽力营造一种非常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中不觉得是和老师在一起,而是跟自己最亲密的朋友在一起,一起找寻识字的方法,一起将识字内容融入有趣的话题中,一起“玩”识字游戏等等,和老师这个朋友一起学习,学生非常主动积极,且兴趣浓厚,效果绝对是超乎寻常的。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当学生当老师是朋友的时候,他们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就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在教学活动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有效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如我在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我就做了两个头饰,一个是大松树,一个是小松树,课前我和班上一个学生就排练好一个简单的课本剧,一上课我就和这个学生将这个课本剧上演给学生看,学生们除了从课本剧中获悉了大致的文本内容外,学习的兴趣也被彻底地激发起来了,因为老师参演了课本剧,所以一下子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学生们不仅在老师的引领下理解了文本的内容,也轻松地学会了文中的九个生字和一个偏旁,因为氛围愉悦,学生心情也愉快,继而产生兴趣,主动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乐学快识,识字效率提高于无形之中。

二、创设识字情境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些孩子做什么事情全是从兴趣出发,当孩子融入一个学习的情境后学什么知识都会觉得非常快乐,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我常常采用一些相对比较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去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以拨动孩子内心深处那根求知的弦,从而乐于学习汉字。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表演、多媒体、图画等非常有效的孩子喜欢的形式去创设识字的情境,此举能够直观形象地促进识字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极好地促使学生养成自觉的识字习惯,当然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识字水平。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识字一时,我首先认真研读了文本,识字一的内容是与秋天有关的几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的学习去描绘秋天的美景、秋天的气候、秋天的丰收画面,这几组词语的排列非常有序,且诵读起来还能够朗朗上口,学生容易记住生字,也容易培养好的语感,还能够在感悟秋天美丽的同时积累一定的词语。其次我也认真研读了学生,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也并不都是一张白纸,他们对秋天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也获悉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语,要想让学生了解相对陌生的文本中的几组词语,可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自主识字。于是在具体的识字环节中,我创设了以下情境:“时光老人的三女儿秋天带着丰富的礼物来到了我们身边,想看看这些礼物吗?”接着鼠标轻点,出示一些魅力无限的关于秋景的图片,最后在学生沉浸在秋天的美景之中时捋去美图,现出美景后面的词语,教师同时谈话激发学生比谁先学会这些与秋天有关的词语,并会用这些词语说说秋天的美景。”在此课堂中,学生轻松融入识字情境,不着痕迹地开始了识字教学。

三、充分利用教材

第8篇

一、对于文字浅,图文对应的课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自学课文。先抽生读,其余学生听并看图,使学生对图画内容有先入为主的鲜明印象;再让学生图文结合自读,而且给一定时间读,目的是通过阅读实践,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采用不同形式读,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我就采用了此种教法,教

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利用图画来理解课文内容。

二、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多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课文内容。例:《浅水洼里的小鱼》,讲了许多小鱼被困在海边浅水洼里,太阳一晒,浅水洼被晒干,鱼就会。小男孩弯腰,捡鱼,扔回大海的行动,表现了他珍惜生命,爱护动物。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接着让每个学生边读边用动作表演,使其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再接着分小组,一人读书,其余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动作,根据课文语句意思,互相纠正动作;最后,推出代表上台表演,全班评价是否正确表演出了课文内容。于是让学生思考小男孩语言、行动表现了他什么?这样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实践多,兴趣高,人人参与都有所得,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三、借助学生课前搜集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让学生利用它自学课文。例:《窗前的气球》写了科利亚得了传染病被医院隔离,感到孤独,同学们从窗户升起气球去慰问科利亚,科利亚心情好些了,表现了同学之间的友情。课前我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医院会对病人会用什么方法?上课之前再问:“假如你得了传染病被隔离,你有什么感受?”新授课时要求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去阅读课文。第一步自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步自学课文理解科利亚被隔离的孤独;第三步自读理解同学用气球问候的真情。由于有了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自学结合其思考,较容易懂了课文内容,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真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四、利用简介和图画,让学生自学古诗,初步了解大意,从而体会思想感情。在教《回乡偶书》、《赠汪伦》采用了此教法,学生能初步自己理解诗意,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其次,在理解课文后,开展一些拓展实践,如:画一画、说一说(迁移),编一编、演一演等。

识字方面,在学生已有知识上,通过自学,小组讨论音形义,推代表“夺红旗”,使学生自主识字。课外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第9篇

【关键词】 兴趣 方法 自主 提高 增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认识1800多个常用字,会写1000左右个汉字,这对于低年级学生确实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学习任务,但是识字又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是低年级学生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识字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地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使他们乐学、爱学。

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太集中,单纯的识字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在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心理,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借助直观的实物、图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在家里》一文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画面出现沙发、茶几、报纸等图片,我又写出拼音和汉字,再把生字和实物用线连起来,减少了识字的难度,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学生容易掌握,教学效果好。

2 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中,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我采用以下的方法:①借助字典识字。用音序、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②加减识字法。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方法,教给学生识字的本领。如:“丁”我采用加偏旁的方法,有的学生加言之旁,组成“订”字;有的加金之旁,组成“钉”字。如“园”减去口之旁变成“元”字;“情”换掉竖心旁变成“请”、“晴”等;通过加减识字、换偏旁识字法,学生识字的兴趣浓,效果好。③儿歌识字法。读儿歌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我编一些儿歌,让学生反复读,使学生对字形产生直观形象,从而提高记忆字形的准确性。如:一口咬掉牛尾巴是个“告”字;王白坐石头是个“碧”字。④字谜识字法。猜字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在猜字谜的过程中,既认识了字,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如“一个人,两个人,一个在前两个跟,团结起来力量大,人多谁也不离群”是“众”字。⑤比较识字法。如“鸟”和“乌”,鸟去掉一点变成乌,乌加一点变成鸟;“末”和“未”,第一横比第二横长读“末”,第一横比第二横短读“未”。⑥借助拼音识字。学生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拼读识字。

3 倡导学生在读课文中识字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范读、领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初步感知;我还采用优帮差的读书方法,让优等生领读课文,其它学生跟读;或者一名学生示范读,其它学生听,在读中认识生字。如:学习《“红领巾”真好》一课,我让优生领读课文,其它学生在跟读中学会读课文,而且认识了生字。我还让学生把认识的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在制作的过程中,巩固识字效果。

4 组织游戏活动,提高识字效果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贪玩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我通过组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如:词语接龙、摘苹果、开火车等,学生识字积极性高,兴趣浓,效果好。我在教学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1”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观察秋天的图画,让学生从观察的图画中说词语,我在黑板上板书“金秋时节、景色宜人、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瓜果飘香、秋收冬藏”等四字词语,学生边读边认,又运用开火车读四字词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识字效果好。

5 利用课外识字,增加学生识字量

识字不仅在语文课上,在校外也可以识字,如人教版设计的“展示台”、“识字加油站”,可以用来展示学生的识字成果。有的字是学生在看电视时认识的;有的字是在商店买东西时认识的;有的字是在小吃店认识的。用这样的办法识字,拓展了学生的识字空间,增大了识字量,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增强了。如:“擀面皮”中的“擀”、“饸饹”、“洋芋糍粑”等字,这些都是学生在小吃店认识的。

我通过以上这些做法,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识字的方法,学生的识字量增加了,自主识字的愿望增强了,自主识字的能力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