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0 17:13:44
导语:在电子装配实训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频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专业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对象是电子工程、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学生通过对本课程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知识,了解无线通信系统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工作原理以及高频信号发射与接收的过程。同时本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增强学生更进一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使学生提高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的实践教学项目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获得了很好的提高,而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通信技术的学习兴趣,确保目标、能力、技能、课程的有机统一①。
(一)现行教学计划高频电子技术的教学计划分为理论教学(40学时)和实践教学(16学时)。理论教学以正弦波振荡器、高频小信号放大器、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幅度调制与解调、角度调制与解调、变频电路及反馈控制电路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为重点;以组成线性与非线性电子线路的各种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性能和特点以及常见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为难点。实践教学围绕理论教学中每个章节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有选择性地进行科学的实践教学,力求把高频电子技术的核心内容反映出来。在课程的最后阶段,开展高频电子技术实训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实训项目为调幅调频收音机装配和调试,学生在实训周里接受了高频电子技术综合训练。实践教学分为八次实验课和一周(28学时)综合实训(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实践教学的项目有演示、验证、设计、综合四种类型,对不同的实验、实训项目的要求有不同的安排。其目的都是围绕和针对理论教学中每个章节的重点与难点。除了实际电路调试,还利用计算机仿真单元电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②。仿真完全可以用作一种补充。虽然它不能替代实际调试,但学生可通过仿真对单元电路有初步认识,还可以在仿真调试界面上,改变元件或电路中的参数,观察不同条件下电路的工作情况,从而达到即使没有使用真正的元器件也能达到实验所预期的效果。我们也可以把计算机仿真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手段。通过仿真进一步加深了解电路原理、掌握一些复杂电路中各元件参数对电路的影响,从而对理论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表1中的实验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学完每一个单元后进行相应的实验课,并以累积知识单元的形式为学生的综合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由浅入深,从不同的实际应用带动实践教学和提高实验效果。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得到正确指引的同时又能独立地完成项目,但教师需要适当地留出空间以便让学生自由发挥和充分思考,从而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并让学生把所学到的单元知识前后相互联系起来,并应用到实操当中。
(二)教学模式改革虽然高频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我们留意到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甚至可以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产生了脱节。高频电子技术是一门难度比较大的课程,这是所有高校学生都公认的一门难学科。它要求有较好的数学、物理背景以及扎实的模拟电子技术知识。而该课程学习的内容又偏向于技术的底层原理。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过多的理论讲解只会使得学生在技术的底层进行探讨。到了实际应用上就无处适从,只能纸上谈兵,理论与实际无法很好地联系起来。既然学生能从高频电子技术中产生对通信技术学习的兴趣,我们就需要设定合理而有趣的课程项目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能一直持续下去。简单地说,就是不要让他们失去兴趣,如果学习成为一件趣事,继续学习的动力也就会源源不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可调整为1∶1,甚至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可更多一些。以项目应用或开发的形式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对项目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特别是难点、重点进行讲解③。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的讨论,加强电路的组成与应用方法的介绍。在实践教学中,强调理论和操作的步骤,结合实际岗位的内容。对实操、实训等实践性教学进行严格的计划和指导,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评价体系。表2对高频电子技术以项目应用或开发的形式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了概括。其中表1的仿真实验课程也可作为实践教学中的辅助教学环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了解电子器件的高频特性;掌握组成线性与非线性电子线路的各种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性能和特点;掌握常见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在实验技能方面比较熟练地掌握高频电子线路常用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与基本测试技术;具备对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单元电路初步设计、安装和调试的能力;具有一定系统分析能力。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把相关课程编入高频电子技术高职高专教材,其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强调理论和操作的步骤,结合实际岗位,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体现出高职培养目标的特点。
二、实践教学与技术应用、企业生产的结合
实训课程建设要针对某一工作岗位或某一具体的工作过程所需要的技能进行设置④。调幅调频收音机装配是高频电子技术实训的主要项目,而且是深入基层、贴近生产、贴近技术的实训项目。此实训项目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安排注重了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岗位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是以具备多少能力为准。实训期间要求学生能读懂实训电路图;会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并能利用所获取的资料解决问题;能熟练使用仪表仪器检测电路;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训中遇到的问题。实训的主要工序流程包括插件、焊接、调试、维修和装配。每一步的工序都要求非常严格,完成每一步后要求仔细重复检查,力争每一个步骤不出错。焊接工艺要求高,不允许存在假焊、虚焊、短路等不合格现象。装配调试收音机要求具有调幅调频功能,并且接收覆盖的频带要较宽,因此调试是本实训项目最难的部分。学生不仅要细心地按照实训指导书的步骤进行调试,还要耐心地调试出指导书中所要求的参数。当每一位学生完成由自己装配调试出来的收音机时,学生心里就会充满喜悦和成功感。在实训周里学生还到全国最著名的收音机制造企业德生收音机制造厂开展实践操作,通过听取工作人员的热情讲解以及交流互动,学生们了解到每条流水线的严格工序,感受到员工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企业的文化。从他们拿起第一个元器插件到安装最后一颗螺钉,学生们发现原来自己有能力完成整条流水线的工序。高频电子技术线路的实践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实际的教学效果反映出,学生需要通过基本实验来进一步加强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教学的项目应因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而设定。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锻炼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机会,不仅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得到巩固和提高,更使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为学生在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更快适应工作要求、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工作态度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企业提供技术应用型人才。企业是开发、生产、销售产品的整体。技术应用型人才除了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有积极主动的学习与工作态度,以及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所必需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也应该是高职实践教学的内容。高频电子技术的实训项目是装配调幅调频收音机。学生可参照实训指导书,以及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收音机的装配。实训的要求不仅是要收音机能够响起来,还要求学生严格地按照实训指导书的要求来完成每一个工序。元器插件必须按顺序进行;保证良好的焊接工艺;认真且耐心地利用仪器和参照应用电子技术标准进行调试,使收音机的各项功能效果达到最佳;检测不达标的需要返回检修;装配作为最后一道工序,用以实现收音机的整体功能。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没有捷径可走。当然高职教学也不能完全按照企业标准来要求学生,但可以参照生产线的流程操作和产品标准进行考核,使学生从严要求自己,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实训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水平
G712
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告诉我们,人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亲自动手做。而且技能一旦形成,不易忘记。实训课教学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起关键作用,重要性自不必多说。那么如何提高实训课教学效果呢?结合电子专业实训课教学谈谈几点看法。
一是要给学讲明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中的地位、重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开设的课程都是对准学生一个或几个专业发展方向,和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紧密相联。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结合所教课程内容,给学生讲明白掌握训练内容后的就业前景。例如制冷空调课程在实训教学时讲到空调的安装,简单故障的排除,从当前空调安装维修工的收入上,一月挣多少钱;讲到电热电动课程,通过学习掌握技能后,学生在当地相关电子销售企业售后服务部门工作,一月挣多少钱;讲到电工课程,学生在工厂做电工,工资待遇如何,讲到电路设计DXP2004工资待遇又是如何等等。要让学生明白学好当前实训课程,如何有利于我们职业能力的形成,与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获得很好的经济待遇、得到体面的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等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二是课程实训内容要和生活接合紧密。
实训课程的内容要和生活衔接紧密,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例如电子装配工艺课程,除了学校提供的部分基础耗材外,告知学生家长,在家长的配合下,购置一些实用的电子装配套件,例如LED台灯,电子摇遥棒,电子陀螺、收音机等,每次装配完后,进行评比和展览;作品让学生带回家给家长看,得到家长的表扬,学生也增强学习的信心。恰当的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培养学生的荣誉意识、竞争意识。在电热电动、电视机原理与维修、冰箱空调维修中设置一些简单故障,例如电饭锅米饭煮不熟换磁钢、老式CRT电视机出现彩斑换消磁电阻、洗衣机定时器更换等。出现这些故障如何排除,鼓励学生动手,以自己及邻居损坏的电子产品为实验,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排除这些简单故障,在维修完成后,得到家长及邻居的赞扬,让学生感觉到能够学以致用,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加学习的动力,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三是课程难度适当,采取分组及个人独立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
我们所招的学生大家都了解,学生我们不能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省级示范普通高中的重点班级在正月初三就上学,内容上的飞快,学生能够接受,我们的学生不能这样教,针对学生的情况,首先要选择难度适当、易操作、易懂的内容进行学习和训练,复杂的理论少讲,由难到易,由简单到复杂,一旦听不懂,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例如电视机维修,屏的工作原理、信号处理,讲这些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效果,学生只要掌握贴片焊接,基本元件的识别与检测,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故障的维修。至于说需要掌握多么高深的电子技术知识,不一定。
对简单易学必须要学会的技能训练课程,可以采取个人独立学习就电子专业而言,万用表的使用,电烙铁焊接等技能,只有教师示范后,个人加强练习。对一般故障的排除,难一些的内容,我们相当一部分掌握不了。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优生和差生分一组,小组合作学习,成员分工,水平高的学生进行电路分析等,差学生在优秀的指导下做些测量、资料查找等跑腿的事,小组总结发言。只要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没有长时间的做小动作、打瞌睡,就达到目的。可能差生的专业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但是对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必将得到了提升,对各层次的学生实现了针对性的培养。还可以采用不同训练内容分组实训的方法,可以节约实训设备的投入,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进行实训。
四是要注意巡查,正确对待学生,督促学生完成实训内容。
文/卓建华?叶焕锋?徐浙明
摘?要:本文介绍了学校机电专业省级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与做法。学校在构建机电专业省级实训基地时, 以“一体化、系统性和示范性”为原则, 按照基础技能实训、核心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创新技能实训四个不同层次的功能模块分别设计, 构建了一个以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专业建设,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普遍提高。
关键词 :中职教育?校内实训基地?一体化
如何建设具有高质量、规范化、示范性的中职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已成为当前中职教育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问题。笔者根据所在学校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创建省级机电专业实训基地的经验,探讨并总结学校在构建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过程中的一些思路和做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确立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突破口”,构建“做中学,做中教”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完成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实训基地主要是“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主,校外实习基地为辅”的形式存在。但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绝大多数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设备、场景与企业现状相去甚远,学生只能进行一些验证性实验或是与企业真实情景相去甚远的基础性实训;而对于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参与热情不高,学生也只能进行参观或从事简单劳动。上述情况严重地影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阻碍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绍兴中专在总结近30年各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确立了建设高质量、规范化、示范性的校内实训基地的战略方针。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成功建成“建筑专业实训基地”“化工专业实训基地”“机电专业实训基地”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为学校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校内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1.规范实训基地的建设流程,确保专业实训室建设质量
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实训基地的整体规划,二是相关实训室改建、扩建及新建方案制作及实施。两大部分内容须按照科学、规范的流程进行,这是实训基地建设系统性、规范性、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1)机电专业实训基地整体规划流程。机电专业实训基地整体规划包括结构和规模两个方面。机电实训基地的布局结构是通过对本地区行业、企业对中职机电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构成及预测进行分析,构建与之相协调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规划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技能实训室建设项目。机电实训基地规模的规划须依据本地区行业、企业对中职机电专业人才需求分析,规划、预测学校未来三年机电专业招生规模的,并以此确定实训基地的建设规模。机电专业实训基地整体规划是学校机电专业实训室的改建、扩建及新建项目申报的依据。
(2)机电专业实训室建设流程。依据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划方案,结合现有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确定实训室建设申报项目,并按照实训室建设原则,制定“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室建设方案和设备招标方案。实训室建设申报项目由教务处、实训处初审后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建设方案、招标方案进行论证,通过后,交校务会议审批,只有审批通过后才能进入项目的实施环节。实施环节具体由学校总务处负责,专业教研室对建设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对建设方案进行调整。项目建设完成后由实训处组织建设方、使用方及相关专家进行验收。
2.科学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合理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架构
(1)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对百余家相关企业的走访与调查,笔者了解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岗位是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就业的主要岗位,有80%的企业提出了具体的岗位要求。我们对调研的结构进行充分的分析后,清晰地得出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岗位的职业能力主要由以机械传动机构核心的装配与调试技术以及以PLC技术为核心的控制技术来支撑。这些技术从特性上来说是一个个层次清晰、相对独立的技术模块,而从岗位应用的角度来说又是以技术综合的形式存在。其中机械装配与调试技术包含识图与制图技术模块、钳工技术模块、机械焊接技术模块、机械测量与装配技术模块、机械传动技术模块、液压气动技术模块;控制技术包含基础电子产品装配技术模块、照明技术模块、继电器控制技术模块、电气仪表使用技术模块、PLC技术模块、变频技术模块、触摸屏技术模块、传感器技术模块、伺服控制技术模块。因此,按照“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观,围绕提高学生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修技术核心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思路,建立了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能涵盖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专业创新技能等不同的教学层次的课程体系。
(2)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架构。根据学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来架构实训基地。基地共建有由机械识图与制图、机械CAD、钳工、机械焊接等类实训室构成的机械基础技能实训中心;由照明线路安装、电子产品装接、继电器控制三类实训室构成的电工基础技能实训中心;以PLC应用技术为核心,融合气动技术、变频器技术、触摸屏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以控制技术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光电气一体化实训中心;以液气压技术为核心的,融合PLC技术、触摸屏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以液气压传动技术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光电液气一体化实训中心;以伺服控制技术、机械传动技术为核心,融合PLC技术、机械测量与装配技术等以机械传动与装配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传动与控制一体化实训中心等。
3.合作研发实训装备,提升专业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训练水平
机电综合技术融合了机械、电子、电气等多个技术模块,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对应的实训设备是机电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和技术保障。为此,我们对市场上各类机电技术实训设备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的实训设备技术含量低、适应面窄,缺乏真实性和教学性的有机结合,难以承载机电专业学生应用技能的提升。究其原因,一是教学设备厂家利字当头;二是研发人员少,技术力量单薄;三是没有现场教学经验。因此,不可能研制出既具有现场设备真实性又适合教学现场的实训设备。当然,教师自行独立研制也不可取,一方面受生产场地、生产设备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制作设备也不是教师的长处。因此,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取所长,走联合研制的道路。
在设备的研制过程中,实训室建设项目组注重对生产性企业、教仪企业和兄弟学校的整体调研,始终坚持适应企业和教学需求的适应性原则、体现生产现场职业特点的真实性原则、跟踪技术前沿的先进性原则、提供多方位服务的开放性原则。经过两年的建设实践,我们相继开发了由基础平台和典型应用平台一体的系统性实训设备。其中基础平台主要承载核心技术的基础性训练,而典型应用平台主要承载以核心技术为中心融合其他技术的综合应用技能。一方面可真正实现“项目驱动边学边做”,另一方面使“基于工作过程、创建真实应用情境”为特征的实训项目教学得以开展。
三、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初步成效
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紧紧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牢牢把握建设的基本原则,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突出了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校机电专业的建设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专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以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具有绍兴中专特色的职业能力“递进式·分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开发与区域内企业岗位技能相对接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的系列化教材,使机电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校本教材的完备率达100%,保证了一体化教学的需要。
2.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普遍提升
依托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模块化、组合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系列化的训练,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提高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应用能力。近几年来,学校机电专业学生在职业技能考证中,初级工考证通过率保持在100%,中级工考证通过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在技能竞赛方面,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率均在90%以上。近5年来,组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一等奖10项14人次,二等奖8项14人次,三等奖1项1人次。
3.师资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依托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课教师的职业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通过“组合型”实训室的构建与使用,专业教师机与电跨界的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依托实训机电的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践,使机电专业专业课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教研室专业课教师23人,双师教师22人,职业技能鉴定员10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6人,浙江省技术能手3人。
4.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近几年来,基地先后与绍兴电力局、绍兴市安监局、绍兴市农办、绍兴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开办了进网作业电工取证班、电焊工培训班、维修电工考证班等共64期,培训人数达3769人次,基地服务社会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童如山.“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培养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目前,全国面向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的电子类的竞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1.1竞赛的主要技术体系
纵观浙江省和教育部举办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与制作竞赛,竞赛的技术体系主要包含理论知识测试、电路识图、元件选型与参数计算、原理图绘制、PCB设计、PCB板制作、电子工艺焊接、单片机软件程序编写、电路调试、软件调试、电子产品的结构与安装工艺、电子产品的工艺文件编写、电子产品的技术文件编写、技术答辩等技术考核内容。整个竞赛过程贴近生产、工艺、注重质量,以企业实际要求出发。
1.2原课程体系与竞赛的融合情况
通过参加各类电子竞赛,我们清楚的认识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电子竞赛的宗旨是一致的,竞赛促进了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以电子竞赛的实践来促进教学改革,形成以“素质教育为基础,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传统的电子类基础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等,整合为《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单元电子电路分析与测试》和《电子电路调试与应用》。按照竞赛的要求,通过《电子技术基本技能实训》专门训练学生的技能,并在后续的课程里不断反复应用,以促进学生掌握。新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创新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简易智能产品编程》、《微控制器应用》、《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创新设计与制作》和《嵌入式系统应用》等课程的相辅相成,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技能的培养。
2竞赛引领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
根据前面对竞赛的深度剖析,我们对原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的教学组织做了相应调整。将竞赛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融入日常课程的教学,并重新梳理了各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及上下承接的关联部分的内容。参照企业中的技术开发部与生产部管理模式,课程中实训项目来自于竞赛题目、教师科研项目、企业实际产品等方面。教学开展的具体步骤:(1)在《简易智能产品编程》课程中,以竞赛项目为例,培养学生的C语言编程技巧,要求学生能够消化吸收。(2)在《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课程中,以《微控制器应用》课程教学案例为例,培养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利用Protel软件,遵循国际和行业规范,依据国家标准,完成原理图的设计与绘制,在符合PCB布局和布线要求的基础上完成PCB设计,并制作出相应PCB板。(3)在《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中,以后续课程所选教学案例为例,培养学生常用电子元器件、基本材料和工具的使用知识、电子产品的装配准备工艺、线路基板焊接工艺、电子产品总装和调试工艺、电子产品检验和包装工艺、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文件编制等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企业实际条件决定生产工艺方案的管理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和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4)在《微控制器应用》课程中,以竞赛项目为例,培养学生能设计一个完整的、简单的单片机应用系统,从单片机选型、接口电路搭建、内部资源分配、程序编写以及下载调试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训练,使学生具备单片机应用的基础能力。(5)《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电子创新设计与制作》和《嵌入式系统应用》的课程教学中,以竞赛项目及企业项目为例,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控制器,从设计方案、成本核算、电路设计、工艺设计、程序设计及系统联调、产品装配、工艺文件编写及使用说明书撰写到项目总结与创新,完整的体验项目开发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升。(6)在《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中,让学生亲临企业一线,切身感受工作中的压力、努力和兴奋等感受,促进其快速成长。
3结论
关键词:中职学生 项目教学 实验实训平台 构建与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浙江省电子专业已全面实施课改新方案,核心课程教材已进入课堂教学实践,即将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与设计都基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将支撑知识细化为若干任务与学习项目。在教材中每一个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以“情景导入――确定任务――知识准备――任务实施任务小结评价”几个环节,完成“做―学―做”设计。
要做到教学改革与教材的建设同步,必须打造理实一体的“实验实训平台”。近年来,电子专业的教学模式都是理论课与技能课分开进行授课的,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在基础课论课堂中,大部分学生感觉理论学习无趣,部分学生有开小差、睡觉的现象。在技能课课堂中,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技能训练就是做实验,但实验、实训的目的他们不清楚,没有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没有养成对科学探究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精神。为了让学生对专业课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学情,开发适合教学的实验实训平台,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使他们通过“做中学,做中教”形成新技能和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使其建立学习信心,提高操作技能。综上所述,在电子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立足于加强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构建有利于提高学生技能和理论水平的实验实训平台,这对发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概念的界定
实验实训平台就是以实验、实训的方式将课堂理论教学置于真实的或者是虚拟的实验实训教学环境中,通过情景学习、演示实验、动手实验或仿真实验等方法,以确定任务、协作学习、学习评价等丰富的教学活动为主体,辅以多媒体技术、实物和课程课件,建立一个服务于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和积累实验实训基本技能的实验实训平台。
三、实验实训平台构建与实践
《电子基本电路安装与测试》课中设置了10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都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通过典型的项目学习,使学生掌握检测、焊接、安装等技能。为了教学项目的有效实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了实验实训平台,通过自制实训操作视频,结合实物和图片、借助优秀学生作品等形式帮助中职电子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
(一)自制实训操作视频,构建“动感”的实验实训平台
笔者对该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完成一个教学项目必须要学会检测、焊接、安装电路等技能,这对于没有任何操作基础的高一年级学生来说,困难太大。于是,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将元器件的检测、焊接的步骤、测量的步骤、安装的步骤等内容拍摄成了一个个小视频,有效地将实训内容进行了分类,对教学难点、重点进行了强调,对操作动作进行了分解,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
操作视频的制作过程中,笔者以高二、高三年级中技能较强的学生作为拍摄对象,为了教学的需要,笔者将学生容易出错的操作过程进行重点拍摄,比如焊接的过程,万用表的使用过程,电路的安装等。通过这些视频的播放,让学生找出操作误区,纠正错误,学习正确、规范的操作过程。除此之外,笔者对平时的实训课堂也进行了观察,将学生的工位、坐姿、操作的过程进行了视频积累,回放这些视频,能让学生学习工位的整理,纠正不良的坐姿,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规范的操作要领。
(二)结合实物和图片,构建“直观”的实验实训平台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遇到最多的问题是:学生对元器件的符号和实物对不上号;有的学生不能识别元器件的极性;有的不能把握焊接(包括布线和焊点)的质量;有的不能正确摆放元器件的位置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和学生共同将常用元器件的实物和符号进行了图片收集和查寻,制作成实物和符号的对照表,并纳入学习指导书中,便于学生学习时查阅。同时,将学生实训时的电路板拍摄成照片,主要有焊点、元器件摆放、元器件成型、输入输出引出线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测量电位、正确使用万用表,将部分电路的测量点进行图片积累;万用表的挡位选择、红黑表笔的连接也进行了图片积累。这些直观形象的实物和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找到学习的目标,有效地完成实训任务。
(三)借助优秀学生作品,构建现有的实验实训平台
展示优秀学生作品,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进行资源再利用。该课程中重要的一项技能是测量,笔者借助优秀学生的电路作品,对进行电路功能的分析和电位测量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在学生完成电路制作后,笔者根据学生制作电路的成功率进行教学安排。如教学任务:“数字译码显示器”电路的安装与检测,参加电路制作的同学有49人,电路功能实现的有37人,笔者从这37人中选取12个工艺优秀的电路进行数据测量,之后笔者将全班49人分成8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数据的测量。
利用优秀学生的作品(电路)作为实验实训平台,可以避免部分学生因自己的电路未成功而无法进行测量技能的训练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优秀的学生作品再利用,还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学习优秀学生技能的“闪光点”。
[教学案例]
笔者以教学项目《组合逻辑门电路的安装与测试》中的学习任务《数字译码显示器》为例,围绕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即情景聚焦、任务确定、知识准备、任务实施和任务小结评价等环节来阐述实验实训平台的构建与实施实践。
第一阶段:情景聚焦
《数字译码显示器》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多,笔者例举了生活中常见的“红绿灯”来导入本次学习任务。
第二阶段:任务确定
任务1:正确安装译码显示电路。
任务2:正确测量数码显示器的输出端电位。
学生了解了“数字译码显示器”在生活中的运用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本项目的目标和任务。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本项目的主要任务,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制作好的电路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并演示数码显示器的显示10个数字的过程。
第三阶段:知识准备
1.复习巩固:8421BCD码译码过程;七段数码显示器的排列、数字组合和两种接法。
2.知识准备:CD4511数字译码显示器的框架:计数器、译码器、驱动器和显示器。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将抽象的8421BCD码译码过程转化成直观的示意图,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译码的过程。为了使学生能对抽象的电路符号进行认知,笔者将数码显示器的实物和电路符号进行对比展示;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字译码显示器的组成,笔者将电路拍摄成图片,对电路的每个部分进行分解说明。
第四阶段:任务实施
项目的实施是项目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包括元器件的选择,电路装配,电路调试和电路检测。笔者通过教师示范演示、学生动手实训,组长和教师跟踪管理来完成项目的实施,具体见附图1。
1.元器件选择
该学习任务的元器件主要有CD4511集成电路、半导体数码管、电阻、双位按钮开关、发光二极管等元器件组成。识别最有难度的是CD4511集成电路、半导体数码管和发光二极管,因此在实施任务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查阅学习指导书,之后帮助学生识别CD4511集成电路各引脚的功能,半导体数码管的正确接法,发光二极管的正负极。
2.电路装配
元器的装配包括:元器件成型、焊接电路、电源线的连接等。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有选择地将操作重点和难点进行汇总,并将课前准备好的视频进行播放。如CD4511集成电路的焊接过程,数码管的引脚的摆放,是“电路装配”环节中的难点,笔者首先通过课件视频对焊接过程进行播放,让学生了解CD4511集成电路的整个焊接过程;第二,将焊接的要领在图片的帮助下进行分解讲授;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让组长对整个焊接过程进行演练示范。突破教学难点后,要求学生独立进行焊接和装配,在这个过程中,组长和教师对组内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再次示范和讲解。
3.电路调试
电路安装好以后,学生要对电路进行调试。电路的功能和调试的结果在布置任务时已经通过了视频和实物进行了展示。(这里不再继续展开)。
4.电路测试
电路的测试分成三个任务来完成具体如下:
任务一:测量译码输出。①操作示范,以显示“0”时为例,突出操作步骤:一接通电源;二选择万用表挡位;三测量电位并读数,四填写数据。②学生操作,以小组为单位测量显示“1、2、3、4、5”时,a-g各段的电平,完成数据表格1―5的填写。③结果反馈,反馈测量的数据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任务二:转换表格。①明确“约定”,a-g端有输出时为1,无输出时为0。②转换表格,并完成真值表。③总结规律,先将8421BCD码译成十进制数,根据数码管的排列顺序,将点亮的abcdefg发光段填1,不亮的发光段填0。
任务三:填写真值表。根据译码过程,直接写出显示数字“6、7、8、9”时,各发光段a-g的输出电平,填写真值表。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将电子班的49位学生分成了10个小组,每5人一组,再从49个电路作品中挑选了12个优秀作品,让学生进行分组测试译码显示器的输出。在学生测量前,笔者通过教师系统示范、操作过程分步讲解、小组长示范操作三个形式,借视频、图片、电路成品等实验实训平台来完成教学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整体到局部,从视频到实际操作,逐步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90%学生掌握了装配和测量技能。
5.跟踪管理
学生在实验实训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如元器件的正负极判定错误(特别是三极管的EBC)、焊点不够光亮、布线不够平直、电位不会测量、不会排故等。小组长和教师通过辅导及跟踪管理,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及时的讲解、示范,而且教师通过现场示范,让学生快速地掌握了技能、技巧。
第五阶段:任务评价
1.学生任务评价
任务小结可以通过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来总结本次项目制作的心得体会。评价表见表2
2.教师任务评价
笔者坚持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包括:对知识理解10%、技能掌握20%、合作能力10%、安全文明生产10%和工艺及功能40%。评价方式为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这样能使评价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利用实验实训平台,我们还需要通过开放实训室延长学生的操作时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平台的教学环境。笔者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将学生进行分层,并安排了不同的实训项目、实训时间、实训地点和管理者,具体如表3所示。
笔者在实践中试着让学生参与到实训室的管理中来,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管理人员。他们需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任务一,帮助教师完成实验实训课的准备,如清数元器件、布置实训场地、准备实验仪器。任务二,辅助教师安排工位及值日生工作。任务三,教师课堂的小教员,帮助同学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四、几点体会
(一)实验实训平台能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发展
实验实训平台是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学程序与教学策略应用的具体体现,它需要教师系统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提高综合教学能力,打造实验实训平台,学习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掌握教学方法和实验设计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操作能力、实践能力。
(二)实验实训内容能体现技能训练的层次性
如典型电子产品项目安装技能训练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能够熟练识读电路图;第二,能够熟练识别、检测所需元器件;第三,正确安装、焊接,基本调试好电路;第四,测量有关数据(电位、电压、输入、输出波形等)。每一关都是下一关的基础,只有完成前一关才能开始下一关,通过台阶式训练,以确保学生技能的提高。
(三)实验实训内容能体现技能训练的重复性
以实验实训为平台,促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多个途径的“实验技能”训练,在不同的项目中进行焊接技能、测量技能、元器件的识别技能的反复训练,在不断的强化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打造实验实训平台,关键在于它能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
通过“做中学”让学生体验、内化和反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技能,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实操展示、虚拟实验和真实实验的演示学习,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动作技能的正确清晰表象,而且还能在不断的操作训练中提高装配技能。
(四)“小老师”形式解决学生学习技能的差异
学生的学习能力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有13%左右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完成技能项目,有9%左右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在较短的时间能完成实验实训。为了扶优补差,笔者将这些较强能力的学生培养成了“小老师”,在实训座位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每条生产线安排了2位组长,主要随机解决本组成员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再找老师。
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同组之间的同学进行技能交流,锻炼了“小老师”的能力,提高了个别后进生的技能学习,使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电路的制作效果明显提高,完成的时间大大缩短,未完成的学生从原来的13.7%下降到4%左右,他们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了。
(五)“开放实训室”延长解决了学生操作时间
实训室的开放延长了学生的操作时间,为学生对技能训练和提高提供了教学环境。学生参与到实验实训管理中,不仅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通过实训室的开放,努力打造实验实训平台的教学环境,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技能训练的需要,使技能薄弱的学生不再为完不成学习任务而失去学习兴趣,使技能较强的学生在掌握课堂学习任务的同时,可以拓展本专业技能知识。
五、几点思考
(一)构建符合教学内容的实验实训平台
通过自制操作视频、操作图片、现场演示等方式为学生创设课堂教学的实验、实训平台。项目教学中要求对每个项目进行安装与调试,但由于平时教学课时比较少,笔者就组织学生提前制作电路,为测量数据提供一定质量的实验平台。创设的实验实训平台是完全符合日常教学的内容,为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二)当实验实训环境允许时,创设“真实”的实验实训平台
当实验实训条件允许时,应当通过真实的实验实训平台来完成教学活动。真实的实验平台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不管是哪一层的实验,教师都必须亲力亲为,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设计好理论内容与实验内容的结合点。一般需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设计方案。根据教学项目和任务,立足于现有的实验实训平台,进行方案的设计。第二,验证方案。教师要亲自到实验室做实验,一是确认实验实训方案能否实施,二是确认实验方案是否最优,三是确认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故障;第三,修订方案。例如二极管正负极检测时,教师首先要设计一个方案,包括实验器材的准备(电子百拼套件),分组(前后四位同学),选择教学场地(教室)。第四,教师亲自搭拼电路,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参数(电源、开关、二极管、电阻)。第五,修订方案,研究具体的细节。
此外,由于受到实训室硬件环境的限制,学生不可能对所学的理论知识都一一进行实验研究,在进行实验实训平台的设计中,教师可适当借助仿真教学等教学手段,但“能实勿虚”。
(三)当实验实训环境不允许时,创设“虚拟”的实验实训平台
当实训条件不允许时,教师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实训平台创设实验情景,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角度去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时,仍应立足于实验实训的理念,充分发挥多媒教学“图、文、声、像”优势,展示基本电路、仪表、元器件,增加操作性、综合性,方案的设计可以灵活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桥式整流电路的工作原理,该内容是中职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内容比较抽象,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了交流电正半周、负半周时四个二极管的导通情况,以及在负载电阻上产生的电压方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在虚拟的教学实验中,学生看清了桥式整流工作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难点的突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虚拟的实验实训的操作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此外,电子仿真实验不需要有大量和高档的实验器材,只需要电脑和软件,这个软件里有虚拟元件,并能连接成具有实物功能的电路,再接上虚拟的电源和测量仪器,闭合开关后就可以自动仿真,达到和实物实验一样的效果。
总之,笔者通过实验实训平台的构建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有效实践,做到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核心技能。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验实训平台管理、实验实训时间的控制、实验实训数据分析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唐湘桃.基于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设计.2009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获奖作品(下册),57-60.
[2]刘怪恒.电工实验探索式教学研究与实践[J].电子世界,2012(1).
教研室全体教师紧紧围绕学院及系部工作要求,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现作一总结如下:
一、教学工作
教研室共有教师4人,承担了汽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和部分实训课程,教学任务量繁重,并且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但全体教师以忘我的工作热情和实干精神,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无教学事故发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保量,更注重质量和效果。在全部课程上,注重实践环节,完善多媒体课件,实现了教学过程和教学文件的规范化。
二、课程和专业建设
1.课程建设
六门核心课作为全系的专业主干课,通过申报学院精品课程来不断加强课程建设。
其他课程也要求教师普及多媒体的应用,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2.专业建设
配合汽修教研室申报品牌专业。通过申报材料的准备,明确了该专业的发展方向,使该专业更加适应现代社会汽车的技术方向。
同时不断完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保证教学顺利运行提供了可靠地保障。
三、实训室建设
积极完善已有实训室的功能,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训条件。教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外,还要负责实训室的日常管理工作,特别是汽车检测设备和试验台架,种类繁多,需定期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实习课中的正常运转。
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本学期的实训对象主要是14级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四个班级,14级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班,14级汽车电子技术班学生,圆满完成了规定的实训内容。
四、教师培训
为了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教师之间听课互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传帮带”,经过一学期的听课学习与指导,年轻教师在教学上都有一定的进步。
教研室教师利用暑假时间去运城诺维兰集团大众4S店进行实践技能的学习,通过暑期的实践锻炼,教师技能水平得到了提高。
五、不足
1.本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出现较多问题,尤其教案书写格式及内容欠缺,不符合学院的相关规定及要求。在以后的教学中,紧抓教学文件的规范,保质保量的完成学院的各项教学检查,并力争前茅。
2.教学中实践教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应积极项目教学法,努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
3.教师普遍技能水平不高,急需进一步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本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学习产品功能的设定、常用材料的种类和特性以及加工工艺、产品结构设计的原则以及与产品造型有关的通用结构设计知识,使学生掌握与产品设计相关的基本知识,具有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技能,能够完成简单产品设计中从功能定义到材料选择以及最终的结构设计。
1.1本课程的知识模块包括: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②塑料件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③钣金类产品结构设计基本原则;④模具基础知识;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⑥产品典型结构。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养学生的新产品开发以及应用计算机绘图的能力。
1.2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①常用塑胶材料基本知识;②常用金属材料基本知识;③常用表面处理知识;④产品结构设计总原则;⑤产品结构关系分析与结构绘图的基本要求。
2《产品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
2.1选用教材。目前还没有适合工业工程专业使用的《产品结构设计》教材,所以国内普遍做法是选用产品结构设计方面教材,暂定的教材是黎恢来编写的《产品结构设计实例教程》。该教材将作者十几年的产品结构设计经验总结而成,系统、精细、全面地介绍了产品结构设计知识及设计全过程,明确了产品结构设计的概念和岗位职责,并通过讲解一款电子产品的全套产品结构设计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更加高效地学习和掌握实用技巧。
2.2教学内容。依据工业工程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将《产品结构设计》分为六大模块,每个模块里面包括若干的章节,各章节之间既自成体系,又互相有衔接,条理清晰,通俗易懂。
①“产品材料与表面处理工艺常识”模块,主要介绍注塑工艺理论、常用塑胶材料和金属材料基本知识,以及注塑件、钣金件表面处理方法。塑胶的定义及分类方面,介绍ABS、PS、PP、PVC等的应用范围、注塑模工艺条件和化学和物理特性,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注塑件的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比如缩水、飞边、熔接痕、顶白、塑胶变形等。金属材料方面,介绍一些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范围,比如不锈钢、铝、铜、镍和锌合金。常用表面处理知识方面,主要涉及塑料二次加工的基本知识,学生需要了解丝印、移印、烫印、超声波焊接、喷涂、电镀和模内覆膜等表面处理工艺。
②“塑料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重点介绍塑料件在设计和修改阶段需掌握的通用设计规范,比如塑料件的料厚、脱模斜度、圆角设计,能够分析塑料件的加强筋、孔、支撑面的使用范围。在细节部分,应了解塑料件文字、图案、螺纹和嵌件设计。
③“钣金件结构设计规范”模块,介绍钣金类产品设计的工艺要求,包括冲裁、折弯、拉伸、成形工艺,并且让学生了解压铸类产品结构设计的工艺要求。在此模块的教学中,应引入企业实际产品案例进行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钣金件的设计规范。
④“塑料模和钣金模基础知识”模块,介绍塑料模和钣金模的基本类型及典型结构,包括模具概述,模具的分类、注塑机介绍等,重点讲解的是注塑模结构里面的浇注系统、顶出系统、排气系统和行位与斜顶,以及二板模和三板模之间的区别和应用,以“实用、够用”为度,学生只需了解典型的模具结构,不需要进行后期的模具设计。
⑤“产品结构布局设计”模块,主要介绍壳体形状结构、密封结构、卡扣结构、螺钉柱结构、螺纹连接结构和嵌件连接结构等知识,以及各个特征的定义、作用和设计原则,特别是特征在使用时的相互配合关系。拓展知识方面,要了解塑料零件自攻螺柱及通过孔设计规则,以及模具设计与产品结构设计之间的联系。
⑥“典型产品结构”模块,重点介绍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三大产品(电子产品、家电产品和电动产品)的典型结构设计知识。每类产品选取一款经典的已批量的产品作为蓝本,深入解剖结构知识在产品设计的运用。比如电子产品选手机为代表产品,讲解手机产品各零部件的结构、前壳与底壳的止口设计、LCD屏限位结构设计和电池固定结构设计,以及内藏摄像头结构设计。家电产品则以电吹风为例,学生要掌握电吹风的功能、材料、结构工艺性等,了解CAD软件在电吹风设计中的应用,能对产品塑料件进行结构分析。在此过程中,还要掌握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
2.3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倡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培养产品设计的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实用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自觉体验和掌握知识的迁移能力,淡化理论和实践的界限。在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通过在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工作,使学生体会具体产品的外观造型和结构设计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3《产品结构设计》在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实训的具体应用
目前,在进行电工电子相关课程的授课时,许多专业教师采用的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学生带到实验室上课,或者预先将实验设备搬到普通课堂中,课前准备的工作量很大。为了达到省时高效率,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如讲到某个具体的电路时,可以用“proteus”这一仿真软件进行同步演示,这样电路的电压、电流数值以及波形等参数,都会以数字或图形的方式显示,学生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一目了然,加深了印象。比如在讲授《电子线路》这一课程中的二极管的整流电路、单级放大电路、OTL功放电路等知识点时,通过仿真来演示输入输出的波形,非常直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样,我们也可以将“multisim”仿真软件引入教学,该软件中提供了大量的虚拟仪表,这些虚拟仪表与现实生活中的仪表相同,使用方法相似,模拟操作起来非常方便,而软件中所提供的部分高级仪表,实际价格非常昂贵,现实生活中由于经费问题,我们可能无力购买,而软件中给我们提供了这种高级仪表的使用方法,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便捷。应该说,实验室里所能开设的电子电工相关电路的实验,我们都可以利用该仿真软件来实现,该软件相当于一个可以移动的功能强大的现代化的电工电子实验室,借助仿真软件的使用,使得教师在讲授电工电子的相关知识点时,非常清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在实践环节中的应用
在电子的实践中,采用实物操作和仿真软件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使得事半功倍,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时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仿真技术减少了实物实验的故障率,使得实验的数据更精准。当学生装配好电路板后,开始进行调试时,一般要对实物电路板进行短路检测,确认没有短路故障后再进行调试。而实训的具体检测和调试都是带电操作,带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在开始操作的过程中,在学生开始调试之前,先通过仿真软件演示整个调试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对调试过程有很清晰的认识,而且可以避免实训过程中的一些误操作,减少了调试过程中产生的故障。仿真软件演示的实验数据与实际调试的数据相差不大,学生可以比较数据,进行自检。另一方面,如果要设计一块电路板的时候,需要对电路的参数反复的调试,在实物电路板上实现起来比较困难,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反复调试,并可以寻找到最佳的方案,再去进行实物的设计,非常便捷。另外,仿真实验没有任何干扰信号的存在,更加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实验的本质,做到精准、真实、完美。
2.利用仿真技术可以顺利进行故障的分析,并顺利找到故障点。在电工电子的实训中,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电路的调试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电路排故能力。有时候安装一块电路板需要的时间可能并不长,但往往查找故障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另外如果在电路板上人为设定一个故障,比如元器件的接反或某处电路出现短路故障时,部分元器件可能会出现击穿、损坏、甚至出现电气短路等现象,这样在操作的时候非常危险。而我们在授课的时候,如果利用仿真软件去讲解电路时,可以随意地将元件焊反或将某段电路短路,学生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故障的数据及波形,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思考的能力。
3.利用仿真技术可以进行反复练习,大大降低了成本。对于电子线路的板子,很多时候装配完后进行调试,往往是只能使用一次,或者仅能对单一功能进行调试,不能够进行反复练习,尤其是在现代电子产品的高速发展,许多新型器件、集成块、贴片元件的大量使用,使得装配和拆装都不那么容易,另外成本也相对来说很过。仿真技术的使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并进行反复练习。而且仿真实验不需要真实环境的介入,软件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电气元件,而且实验过程中也没有元件的损耗,实验室维护管理将更加方便。总之,将仿真软件应用于教学有很多的优点。另外由于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更新,往往使得实验室中实践环节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一些设备不能及时更新和维护,实践耗材昂贵,而带来了很多的局限性。利用仿真实训软件后,不仅使得实训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交互性、智能型。极大程度上弥补现有教学资源的不足。如在进行电力拖动的授课时,当讲授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时候,我们除了可以介绍电机的基本知识,结合实验室有的电动机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仿真软件,给同学们展示形式多样的、不同用途的其他电机。同时我们可以利用仿真技术对相关实验电路进行通过动态模拟,提高课堂效果。
三、总结
关键词:技能大赛;引领;机电技术;教学改革
G712.3
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自组织以来,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促进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了引导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目标。它不仅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体现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水平。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一个宽口径、适用面广,就业岗位众多且知识更新较快的专业。在中职类技能大赛中可参赛的项目有电气安装与维修、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单片机调试与控制、光机电一体化技术、钳工、电机拆装与维修及工业产品CAD等,为学生提供了的较大的选择空间及技能提升空间。为此,在“普通教育看高考,职业教育看大赛”的评价体系下,以技能大赛为引领,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技能大赛对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引领作用
1.技能大赛促进了专业教师的成长
每年一届的校、市、省级技能大赛,不论什么比赛项目,赛场上比的是学生的技能水平,赛场下实际比的是辅导教师的实力与水平。教师通过辅导学生参赛,可以发现自身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不足,动手能力的欠缺,从而更新专业知识,探索专业新技能、新技术,逐步提高自身能力,促进专业教师能力与水平的不断提高。
2.技能大赛促进了学生技能水平提高
技能大赛强调实践,注重参赛者的动手操作能力。技能大赛使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更扎实,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了综合应用,得到了实践的机会,促进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兴趣和热情。
3.技能大赛促进了专业实训建设
技能大赛强调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各项专业技能的高度融合,只有各项专业技能都达到一定水平且熟练应用,才能在高手如云的大赛中取得较好成绩。要在省市大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除了教师精心的辅导和学生刻苦的训练,最关键的还是技能训练设备要与大赛项目所用设备对接。
二、以技能大赛为引领,推动机电专业教学改革
1.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合理开设专业课程
第一、要在原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紧紧围绕大赛项目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各方面都有所涉列。第二、专业基础课要根据知识体系及技能训练需要有次序的开设,不能一轰而上,也不能以偏盖全。第三、专业课的开设要有的放矢。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可参加的省市大赛项目有七八项,所对应的十几门专业课程都开不可能,为此,可在公共时间开设公共课程,每个项目对应的课程可与该项目技能训练结合,以理实一体化的形式边学边训,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合理执行,又保证了技能训练的。第四、专业课程的开设以技能训练为主,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主要从开设电子产品小制作入手,先从简单的电子门铃装配开始,激发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自信心,逐步引入PLC及单片机编程技术,最后能独立完成超声波智能遥控巡迹小车的装配调试,学生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参加技能大赛的热情逐步增强。
2.积极搭建学习平台,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省市技能大赛项目技术含量高,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学校应以此为契机,引领专业教师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力争成为技术能手和技能名师。
第一、借助国培、省培、职教协会及赛会培训项目,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同时提倡教师入企业实践。通过种类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更新,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第二、组织专业教师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取长补短。第三、利用校本培训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新教师的培养。为形成教学合力,我校利用双休日及下午活动自习课时间对本专业所有教师先后进行了钳工、焊接、电子产品装配、电气安装与维修及机械CAD等技能项目的培训,通过培训基础课老师对本专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理论课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专业课老师的技能水平在相互切磋后都有了大幅度提升。第四、学校可制定相关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学习提升技能水平的积极性。对获国家、省、市技能大赛奖项的辅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在评优树模、晋职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从制度层面上保证专业教师辅导学生的积极性,推动了教师的成长。
3.积极对接大赛项目,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和技能大赛项目紧跟行业发展,技术提升快,设备更新快,有些原有设备已经远远落后于当前行业技术的发展。同时,近几年国赛、省赛都使用了最新的技能竞赛考核设备并不断更新,为此,要使学生的技能水平有所提升并在各类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和完善实训设备。
4.加大技能大赛宣传力度,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中职学生因其年龄、心理及学习基础等多方面因素,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尤其是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对今后就业的重要性还不清楚,知识学习没有兴趣,技能训练缺乏动力,学习风气整体不浓。因此,在各级大赛期间要充分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技能大赛,参与技能大赛。赛后要大张旗鼓的进行总结表彰,让那些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成为大家争相学习的榜样。对已经在企业参加工作,并因技能过硬而取得良好发展的学生的优秀事迹在校园内广泛宣传,形成人人学技能比技能的良好风气。
总之,技能大赛是专业建设的指挥棒,它应作为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突破口,应该是中职学校积极探索专业教学新模式,进行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推动专业建设的催化剂。各中职学校应以各级技能大赛为引领,全面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不断改进专业教学方法,推进专业资的培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从而实现中职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