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4 00:33:27
导语:在德育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有助于学生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打下基础。初中时期是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开始逐步形成的阶段,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的有效手段。通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让他们以史为鉴,形成完善的历史认知体系,丰满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有助于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趋势,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通过历史教学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摆脱不良思想,引导学生远离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价值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为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三)有助于与法制建设保持一致性,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共同发展。在我国高度提倡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时期,应该保持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高度一致,二者构成互为推动的关系。通过历史教学开展德育教育,是有效提升学生道德水准的重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和稳固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使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共同发展。
二、初中历史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利用具体生动的史实进行德育教育。在新课改标准下,初中历史课程遵循以唯物主义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翻开历史教材,处处展现着爱国主义素材,让学生从中充分吸收爱国主义思想。在初中历史教学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应用生动的史实材料向学生贯彻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例如,关于我国的近代史学习,可以感受到满目疮痍,甚至催人泪下。在这一历史时期,国家饱经风霜,既有外来帝国主义侵略,又夹杂着内部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的束缚和剥削,这也就是导致中国在那个时期沦落不堪的主要原因。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涌现出大批爱国主义英雄,是他们逐渐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大潮,是他们在国家处于历史危难时期挺身而出。例如,驱逐倭寇的戚继光,的郑成功,的林则徐,他们都表现出了忠贞的民族气节;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都有豪壮的爱国义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历史情节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之情,让学生坚定爱国的信念。还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学生继承历史英雄的遗志,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二)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在探究型学习氛围中进行德育教育。对于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应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能够大大促进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强化德育教育。例如,在讲到岳飞抗金的历史事件时,可以借助岳飞的名作《满江红》展开历史教学,让学生通过品读作品了解历史英雄岳飞的人物内涵,再通过讲述“岳母刺字”等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自然地激发学生对岳飞的尊崇。然后,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对岳飞抗金这段历史的个人看法。从中深深感悟民族主义情结和爱国主义思想。(三)利用多媒体强化德育教育。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能够以更加直观、现代的方式将知识与思想传递给学生。如,向学生放映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或是不断涌现的历史题材影视音像、文献纪录片,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历史教学资源。通过这些形式能够充分再现某段历史,将某些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以更加生动具体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加贴切的认知历史,容易达到情感共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有助于延伸历史课堂,通过更加多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再播放电影《》的相关片段,让学生感受当时战斗的激烈,壮士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遇到困难,为什么能表现得那样勇猛和无畏?这样既利用教材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受到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的教育。
二、图文结合,形象生动地进行德育浸透
课本中的插图是编者精心安排的,是文本内容的延伸,是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欣赏插图,去领悟图意,让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文本变得形象化,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德育浸透进课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康鹿》一课时,除了看康鹿的插图外,我还让学生看了一些大丰康鹿自然保护区的图片,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康鹿的特点,了解康鹿的珍稀,再配之学生对康鹿资料的交流介绍和我对康鹿的讲述,使学生对康鹿的习性、长相、历史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时,感受到家乡的美丽,进而产生了自豪之感。培养学生爱家乡、更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以文生志,在解读文本中进行德育感化
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军神》一课时,我帮助学生咬文嚼字,细细体会分析比较,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紧扣“为什么称为军神?”这个主题,通过朗读、理解、感悟等方法,让学生深入文本、剖析文本,体会到勇敢而坚强的性格。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谈感受,说体会,再带着这种情感体验回到语言文字之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既感受了忠于革命、坚强勇敢的崇高形象,让学生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诱发心灵激荡,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追求。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多方位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问题虽比较复杂,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只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面对一群尚且待塑的少年儿童,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学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堂堂正正地做人。这种心灵的工程不是一贼而就的,而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不是疾风暴雨式的,而只能润物细无声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最终达到滴水穿石之功效。
具体说来,情境设置在公民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境设置的直观性特点,有利于课堂教学遵循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的迅速发展时期。在初中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在他们的抽象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对教材知识的传授必须得到有关感性材料的支持。在课堂中进行情境设置,将理性的教学内容运用音乐、图画、录像,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外化为一个个具体、熟悉的景象;使枯燥呆板的文字符号物化为充满生动的丰富形象;使学生置身于可知可感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去直接地感受内涵于情境中的思想与情感。同时,使学生在思索与分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训练了抽象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发展。
二、情境设置的多元化特征,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内说过:“所有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或需要,当这个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有力的动机。”可见,好奇心是人们固有的。但中学生的好奇心更为强烈,他们对新奇事物有一种倾向、注视、接近、探究的反应。
一旦这种瓜得以回报、满足、就能产生求知欲和学习动力,培养起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情境刺激能够强化学生的反应,这是由情境设置的多元化特征决定的。
情境设置运用电化教学的现代化手段、语言的生动描述以及表演的再现等多元化的形象构建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立体空间,给学生的知觉,感觉以新的刺激。
这一切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至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充分满足了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三、情境设置的感染性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若忽视情感因素,公民课教学的思想教育必然是空洞的说教,因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情感投入到公民课学习中来才有可能达到公民课教学中知情意行的统一。
初中学生的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他们富有热情,情感体验易受外因影响,尤其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情绪易受感染。因为在情境之中本身就包含了许多情感因素,教师将教学内容中蕴含的积极情感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授,学生富有激情的表演,音乐图画的情感渲染纳入创设的情境之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情绪能够相互感染而产主共鸣。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流露的真情实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而学生之间积极情感的互相感染,又会扩大情感的受益面;师生情感相互交叉,渲染出感人的情绪氛围,这一氛围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心灵的碰撞和激荡,产生出强烈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念与情感。
例如,在初一公民中讲解尊敬父母这一内容时,教师运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绘带领学生进入意境想象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成人,去发掘学生心灵中对父母的美好情感;然后挑选出一位家长写给孩子的信加以朗诵,加强情绪渲染,唤起学生的亲切感和交织成感人的情境氛围,冲击学生心理,激发起教学所预期的学生或爱、或恨、或喜、或怒的情感。
总之,情境设置使学在特定的情境中不仅获得大量生动、形象的具体表象,而且受到特定的气氛感染,使认识和情感过程统一在同一情境之中,充分利用认知、行为中的情感因素,可收到单纯讲授难以达到的效果。
但只有经过巧妙构思的情境设置才能起到这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公民课的情境设置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情绪渲染法。即通过教师或者是有准备的学生主动的言语,丰富而准确的表情,恰到好处的形体语言等方面的情绪渲染来感染学生。
二、情境展示法。即通过诸如投影、录像、音乐、小品、漫画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展示直观、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渲染适当的课堂氛围。以感染和教育学生。
由于展示情境的手法立体、多变,展未的情境内容形象,直观,令学生感到新鲜、亲切。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这种兴奋性越高,注意力越集中,观察就越持久,越真切,这就为想象、情感和思维提供了鲜明的感知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展示的多种手段无需在一堂课中全部使用出来,而只能结合教材选择一两种运用,否则过多过滥的感官刺激会造成学生的大脑疲劳和注意力分散而削弱对情境的体验和思索。
三、角色扮演法。即结合教材内容,模仿某种典型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去展示情境,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角色扮演法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自己也成了整个情境的一部分,既是情境的感受者,又是情境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角色扮演法中所展示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有利于情境中蕴含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契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点,从而使公民课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
四、实践体验法。即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社会大情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和自我体验中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
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情境,只要教师精心地选择社会环境中积极的、光明的教育要素,带领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途径置身于社会情境之中,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空间,使学生在接触外界事物的过程中,激发积极的情感、获得相应的知识观念,培养的行为习惯,正如荀子所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行而止矣。”
情境设置的方法还有许多种,诸如情境辨析法、知识迁移法等,但无论选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从增强公民课教学的实效性出发,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情境设置必须境中含情。情境设置的重要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是所设置的情境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所以情境设置必须境中含情,要把握住学生的情感兴奋点,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情境之中。
1.1大学德育严重失位,教学质量不高
现阶段我国教育采取的是应试教育,在教育质量评估中,大学主要根据四六级的过关率、研究生录取率、外语考试成绩和一些竞赛成绩等因素进行评估。这就导致了科学文化教育占据主要地位,而大学德育就会严重的失位,忽略了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导致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下降,大多精力都投入到专业知识上面,对德育教学内容不够重视,忽略了德育的重要性。导致了德育教学质量低下。
1.2德育教学目标定位片面,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
求由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具有多样性,但是在理论或实践上,大学的德育目标往往强调的是一样的方法和一样的标准进行教育学生,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而且忽视了德育的个体功能,就是指教师为了教育,被动相信一些德育价值的正确性,而且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学生的思想、行为与信念当做是德育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德育对学生素质提高的作用。降低了大学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从而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良情况,导致了大学德育的片面化,失去了德育教学的意义。
1.3德育内容缺乏,“两课”教法不符合实际
“两课”是指政治思想课和思想道德课,是大学德育教学的主要渠道,但是在德育教学时,经常会出现老师灌输内容,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的被动接受,学生不能够了解德育教学的意义。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主体,都具有着自己的思考能力,具有不同个性,存在差异性。教师在教学时,大多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形式,即“我讲你听”,这样就忽略了个别教育,不能够照顾到学生的内在需求,最终学生对德育课堂失去兴趣,教师也收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同时“两课”中的教学内容,缺乏符合大学生特色的教学内容,模式较为单一,过度的理想化和政治化,内容严重的滞后、陈旧,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不能够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
1.4教师职业水准下降,德育教学质量不高
在我国,高校普遍进行大规模招生,学生的大量涌入,从而出现了教师短缺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校相当重视教师的学历,然而忽视了教师职业水准。一些教师对德育教学内容知识缺乏,并且教学能力不强,在德育教学中习惯用传统方式进行,不能够循循诱导学生,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内在需求,导致了德育教学质量的低下。
1.5学生对德育教学不够重视
我国现阶段教育主要采取的是应试教育,大学生大多精力都投入到考取资格证书和学习专业知识上面,感觉德育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并且教学模式单一,大多的德育课程都是学生强制安排。学生被动去听,不能够理解德育教学的重要性,课堂上出现玩手机,睡觉,交头接耳等现象,导致了德育教学质量的低下。
2.大学德育教学改革措施
2.1德育教师应树立可信和平等的形象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将思想道德观念通过一定的形式,去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使学生在已存在的道德知识和道德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去理解和吸收自身所需要的思想道德规范和修养。但是德育教学不只是进行道德知识的传递,还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理解和相互提高的过程。我国尊崇尊师重道的美德,其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学生都在时刻的注意,还会把教师讲的话和行为举止做比较,把教师当做自己的榜样。目前,有很多学生在进行学习思想道德课时,会对德育内容进行判断,对其教师的授课的可信度也会做出判断。要想大学德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教师第一点要做的就是和学生多多交流和沟通。这样老师就可以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心中的想法和思想状况,以及影响学生品德的内外因素。通过交流,学生也能够对老师的为人和作风进行了解,慢慢的接受这位老师的形象,产生好感,还能够逐渐促进对老师教育风格的认可。所以,这种沟通就为接下来的德育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2深化德育课程的重点内容
目前,大学德育课程内容缺乏符合大学生特色的教学内容,模式较为单一,过度的理想化和政治化,内容严重的滞后、陈旧,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不能够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面对这种问题,大学德育课程内容应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做出相应的充实调整和创新。德育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范本,但是在德育教学时,教师不能够一板一眼的进行照本宣科。教师授课应该掌握学生的思想状态,以及理解教材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然后根据大学生的成才需要,最后进行充分的教学,这样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进行德育教学时,要深化德育教学内容,要进行“讲”和“论”的结合,两者缺一,都会造成教学不能深入。通过德育的特点可以了解到,道德信念和个人修养的进步都是通过不断的讨论、思想交流和反思而形成的。所以课堂讨论是至关重要的,师生讨论或学生之间讨论,这就是一种教学的延深,使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得到提高的开始。所以,在进行德育教学时,教师合理的安排学生去讨论,使学生深入的讨论和思考道德修养的种种问题,对深化教学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3调动学生进入积极思考和认知状态,激励学生对自身道德修养的反思
大学阶段,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建设和道德学习的重要阶段,是养成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会有选择的理解老师及周围人群等影响,独立的思考自己的人生问题,从而形成自我认知的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在踏入社会前,不断的吸收和改正自己的道德经验,得到不断的发展。在德育教学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掌握学生现有的道德经验状态,围绕着他们心中所需要解答的问题,以此开展德育教学,这样就能够调动学生进入积极思考自身道德经验的认知状态。在德育教学活动中,例如,面对马上毕业的大学生,就要把握好毕业生怎么样才能走好进入社会第一步,怎么样修身做人去立足岗位和立足社会,借鉴以前的毕业生的经验体会,去开展教学活动,去解决学生所存在的困惑,去分析修身做人的细节问题,这就会使得大学生提高了德育学习兴趣,并且进入积极思考和认知的状态。但是,如果教师在德育授课时,不进行一系列的考虑,还是对着教材照本宣科,不懂得调节课堂气氛,这就会让学生感到课堂的索然无味,导致了德育教学质量的低下。所以,在德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认知教学内容,能够促使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激励学生反思,及时的修改,进而使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人生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3.结论
关键词:案例教学;人力资源管理;探讨
Abstract:Humanresourcemanagementnotonlycultivatespeople’smanagerialnotions,butalsodevelopstheirpracticalability.Ithasalwaysbeenthemajorconcernfortheeducatorsinthisfieldthathowtodevelopandenhancestudents’practicalabilitywhoaremajoringinhumanresourcemanagement,andhowtocombinethebasicthoeriesandthepracticesintoanorganicwholetodeveloptalentsadaptingtothemarketrequirement.Forsuchkindofcharacteristicsofthiscourse,wemustchangethetraditional,closedandtheory-emphasizedteachingmethod.Caseteachingbecomesanimportantmethodtodevelopmanagerialtalentswithinnovationalspiritandpracticalability.
Keywords:caseteaching;humanresourcemanagement;thespiritofmovatin;poacticalabibtg
传统的以教师“填鸭式”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必须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借助于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通过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使学生在一种“创造性的环境中”培养操作性的能力。我们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憾,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特点与作用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具有显著的不同,其特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性:案例教学法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改变以往课堂讲授法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使学生成为主角,有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才能,自觉地学习。
2.亲验性:通过案例使学生了解到真实、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并不只是书本上纯理论的堆砌,并且能够及时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
3.交往性: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自由组合成案例讨论小组,互相交流看法,互相启发,开拓思路,有助于相互沟通与学习。
4.实践性:案例教学是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应用能力与自身素质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案例教学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若想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就要注重案例教学法的灵活应用。如果只是凭借一本教材按部就班进行理论教学,离开真实的企业实际,离开现实性的案例研究,可以说,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就只能是浅尝辄止、管中窥豹,难以掌握其精髓,也不能满足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人才实用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案例教学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案例教学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由于从中学校门到大学校门,学生的实践能力严重缺失;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欠缺,使部分教师苦于枯燥理论的讲解却达不到理想的授课效果。而案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可以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第二,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案例,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生动的实际出发,从特殊个案中归纳分析出一般结论,案例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众多案例,都来源于复杂的管理实践,通过对工作场合过去实际发生的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通常,我会让学生自由组成案例讨论小组,每组由6~8人组成。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案例教学法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讨论完毕,每个小组都会派代表发言,阐述观点,有时还会有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针对要点问题的不同观点、不同方案他们会进一步探讨、争论。这有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同时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
第四,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案例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具体而又逼真的人力资源管理情景,对于没有直接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过企业,对实际工作了解甚微,又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无疑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我发现,课上参与案例讨论的同学比以往回答问题的同学数量明显增多,这样就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的。
[HS(2]二、案例教学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HS)]
虽然案例教学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依然存在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
第一,案例非本土化。通过我国各高校的案例教学实践发现,大多数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真实案例来自国外企业的实践。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案例搜索时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频繁出现的无非是摩托罗拉、麦当劳、肯德基、通用电气、IBM、微软、沃尔玛等此类公司的案例。然而我们都知道,对于人的管理一定是基于特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只有本土真实的案例才能反映出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才能够使得案例教学工作对于分析解决我国企业的实际问题更具有针对性。
第二,教师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目前在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是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具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比较少,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也大多是高中生直接进入大学学习的。这样,教师和学生双方都不具备对于企业的感性认识,案例分析缺乏与实际情况的联系,难以激发思维火花,止于对概念、原理等概括性知识的阐释和套用,对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创新思考等能力的培养都很不利。
三、提升案例教学效果的途径与对策
我们就从参与教与学活动的双方分别进行分析。从教师的角度,关键是抓两点:一是抓案例的质量;二是抓教师案例教学能力的提高。从学生角度,也要抓住两点:一是抓学生课前的准备;二是抓学生课堂的表现与参与。
(一)从教师角度提升案例教学效果的途径与对策
首先,案例的选择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最新的,并且是与本课程几大板块密切联系的案例,最好是与中国目前实际相结合的现存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案例。但却发现介绍跨国公司或国内知名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较多,而介绍国内普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的案例较少,而且通常情况都是通过案例来介绍一般性的理论或原理,能够运用理论或原理深入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很少。因此,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应考虑广开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最好能编写一些本省的或本地区的大家平时耳熟能详的地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做法作为案例,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校应该积极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通过师生的企业实践活动来完成案例的编写与应用。
其次,教师案例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改善案例教学质量的又一关键性因素。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有意创造一种开放的气氛,借助于提示、设问、反问、引起争论等方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注重鼓励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观点分享和交流。同时,应注意多种手段的应用,譬如: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案例讨论与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结合起来,这样可增强案例的可读性与趣味性。这对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对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进行必要的案例教学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本教研室的教师之间,经常开展案例教学的经验交流。此外,还可考虑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到案例教学环节中来,比如聘请企业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经理和人力资源部长作为指导教师来共同进行案例教学工作,解决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缺乏企业运营实践导致的纯粹纸上谈兵的问题。
(二)从学生角度提升案例教学效果的途径与对策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教育的最主要的学科,因此,开展德育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政治教材中的任何一节知识点都可以作为德育渗透的优秀素材,而且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哲学常识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为已任,不管是唯物论、辩证法,还是认识论和价值观等,都能够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观点。当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将德育穿插在其中进行授课是每一位政治教师的天然职责,这样的教学能够做到润物无声。再如,在讲授“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时,为了更有效的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逆境也能成才的深刻道理,教师可以结合“青蛙效应”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深刻的道理;“在一锅滚烫的开水中将一只活青蛙突然投向到锅中,就在将要落入锅里的一瞬间,青蛙奋力一跳,竟然死里逃生了。接着,专家又将锅里的水换成温水,将青蛙缓慢地放入到锅中,这个时候青蛙在锅里悠闲的漫游着,但是,随着水温逐渐的升高,这只青蛙却没能跳出水面。”接着让学生分析这只青蛙最后的悲剧说明了什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我们是否也在上演着青蛙式的悲剧?学生们开始展开激烈的讨论,很多学生得出一致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节知识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一步地去思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蕴含着的深层哲理。这样的教学,既能够优化政治课堂的教学结构,又能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够促使德育教育在政治学科中的渗透得到更进一步的落实。政治常识则是宣传国家观、政党观、民族宗教观、国际关系观的有力阵地,教师可通过大量知识载体,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对我们祖国、我们人民、我们党的热爱之情。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去学习,以此来逐渐地开展德育渗透的目标。要想将高中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需要政治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以及学习方式和课后反馈等方面都把学生放在第一的位置,教学时,还要同时兼顾到教学的导向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学生实现全面均衡的连续性发展。德育教育可以通过课堂的互动教学、情境教学的方式来代替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内心体验,多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这也能够有效地改变学生过去死记硬背的机械式的学习模式,引导他们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逐步地转移到自主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向上来。设置开放的教学氛围,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实现道德行为和认知行为的和谐统一,增强他们的认知,强化他们的思想意识,促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学习政治知识的内涵,以此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认真地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的且切合实际的教学手段,就一定能够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益。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既要是知识渊博的智者,同时也应该是学生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精湛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来。开展德育教育时,教师首先需要考虑自身人格对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并把这作为教育、熏陶学生品格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此,教师授课时,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用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去教育学生,去影响学生。此外,政治教师也应该具有远大的理想、渊博的知识,坚定的立场以及高尚的情操,实事求是,这些都在无形中对学生起着很好的带头示范的作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地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还要具有高尚的师德,比如,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坚强的意志;还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判断力,对真、善、美要由衷的敬仰,对假、恶、丑要愤怒鞭挞。教师这些素养都能够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影响。
三、总结
关键词:德育教学;案例教学法;重要性;原则;运用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2014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价值观教育引领知识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一要求为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使理论性较强的德育课贴近现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关键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德育课教师要遵循实效性和时代感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正确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才能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其本质上是设定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主要是运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道德品质问题、法律问题、社会问题、职业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引出和论证相关的基本理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书本理论和社会实际相结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发现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尽管2008年德育课程改革后,课本中增加了许多与现实相连接的实例,但因学生感受不到实际的效果,吸引力不强,学生很难参与教学,很大一部分学生把上德育课作为休息课,上课即睡觉。有学生甚至认为德育课对今后的工作毫无帮助,所以上不上德育课无所谓。因此,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有效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德育课堂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德育课育人教化的功能,是中职德育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常,德育课程所选案例属于感性材料,来自于社会实践,浅显易懂。通过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在中职德育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中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较多,比较抽象,对于理解力不强的中职生来说很难有吸引力。如果只从理论上分析原理,学生不愿意听,也未必听得懂,即使听懂了,也不会感受太深,但是如果把这些枯燥的理论融入案例中,从抽象到具体,那么枯燥的理论就获得了生命。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激发学生奋发向上,从而积极进取、刻苦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德育课程教学中案例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案例选择是否合适,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是否得到真正的发挥,并直接影响到该德育课的教学成效。为了充分发挥案例法的教育功能作用,在案例选择时,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关联性原则。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案例与所讲教学内容要相一致,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作为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清楚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了解哪些课程内容可以用理论阐述清楚,哪些地方需要用案例帮助才能让学生理解。二是实际性和指导性原则。教学案例要符合中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实际特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还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笔者曾经在教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课时,发现因本课程与学生今后从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学生非常关注职业发展的形势,他们对中职生毕业后取得成功的一些事例(尤其是本校毕业的成功学生案例)特别感兴趣,教师就要选好典型例子,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这些好的案例,学生也易于接受,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能够对学生对未来的选择、发展有较强的指导性。三是思想性原则。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课老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思想先进、道德高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育人导向,紧密结合时展的实际和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德育教学的思想性和时代性。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挖掘事例的道德教育意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三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过分突出“教”,偏于理论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行实际。《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指出德育课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中职学生生活,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因此,德育课教学中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任课教师及学校层面做出一定的努力。第一,教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取得第一手资料。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向德育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案例教学法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紧扣中职学生感兴趣的理论和社会问题,在了解熟悉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基础上编写案例素材,掌握更多切合学生实际的鲜活案例,并能对案例有充分的思考和把握,在教学中以恰当的方式、方法教授于学生,在教学互动中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引导,让学生在内心上认同,在行为上自律,这样才能上好案例分析课,最终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第二,处理好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案例的选编、学前准备、课堂交流讨论以及教学评价。1.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这一环节对德育课教学犹为重要,只有选好案例,才能把案例较好地运用到教学中,才能显现案例教学法独到之处。2.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案例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体现“双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3.案例的讨论与交流。此环节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是否成功。笔者通常采用的是分组讨论方式,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集中意见,再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交流。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演,设计、营造的是一种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是演员,是课堂主体,大家各抒己见。4.开展教学评价。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教师总结前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并作出教学评价,师生达到共识,为共同完成好以后的案例教学任务打好基础。提高对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对德育教学不够重视,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普通课,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笔者曾经工作过的一所县级职业学校,因师资不够,认为德育课谁都可以上,于是安排一些课时不足的专业教师、基础课老师上德育课,而且大量减缩德育课学时,有的教师上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差,失去了德育课应有的功效。笔者认为德育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树德的引路人。此外,对于中职学校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作了专门的规定。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课不同,中职德育课重教学轻教研,德育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机会少,导致他们见识不多,视野不开阔,导致授课枯燥无味;教辅资料相对缺乏,课外辅助资料主要教师自备。所以作为学校层面应该加强德育课师资队伍建设,并在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给予支持。
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技术德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果成效明显。德育教学工作者应根据中职学校德育教学自身规律,不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在教学方法上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才能发挥德育课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使德育课程教学真正地实现育人教化的功能。
作者:邓先凤 单位: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教职成[2014]14号)
(一)确立学校德育目标
1.将高远的志向作为德育培养的目标。
志向主要指的是一个人内心对某一事物或者目标的向往,并为这一向往而付诸努力的过程,能够突出展现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不断追求的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高远的志向,不仅能够体现现代社会的内在层次性,同时还能够体现时代具有的前瞻性特征。因此在德育教育理论发展中,要将自强不息、不懈努力、奉献祖国等作为培养学生高远志向的主要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怀有远大抱负。
2.将高雅的情趣作为德育培养的目标。
情趣是一个人拥有的情调趣味,或者是这个人内在的情意、志趣,高雅的情趣和低俗的情趣对于一个人道德影响巨大。高雅的情趣是积极的、文明的、健康的,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和文明性相得益彰,同时也与法律规范和道德要求相符合[2]。因此,在德育教育理论发展中,要明确地将培养学生高雅情趣作为办学目标之一,积极开办学校礼仪教育、文化艺术节、读书节、志愿服务活动等人文娱乐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养成高雅的情趣,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的同时,也能将未来的世界创造得更加美好。
(二)明确学校德育内容
学校德育内容的明确要求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促进其在教育理论中的发展。
1.物质文化资源层面的利用。
物质文化主要指的是学校的建筑设计、空间设计、人文景观设计以及园林绿化情况等所展现的风格形态。一个学校的文化水平和文化样式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资源呈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物质文化资源是学校文化存在的基础。只有对学校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才能够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凸显出学校本身及学生的自身道德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学校德育的建设离不开物质文化资源的建设,学校应从各个场馆、校舍、广场、雕塑等文化建筑开始,丰富学校精神内涵,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使学校德育能够充分融于教育理论发展之中[3]。首先,在建设学校场馆及校舍等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将古典因素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的方式,展示学校浓郁的人文教学氛围,更新陈旧的配套设施,营造出新的教学精神风貌。通过建立学校博物馆、陈列馆、纪念园等能够展现学校发展历程的馆区、园区,充分凸显学校长久以来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有效促进学校文明的继续传承。同时,学校还可以在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文化的优秀内涵,进一步丰富学校的文化底蕴。学校广场的建设也是有讲究的,可以在广场的适当位置设置一些与学校校训、校风等密切相关的雕塑,凸显学校文化主元素,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另外,还可以通过积极成立心理咨询室、网络实验室、自动录播室、演奏厅、体育馆、创作室等能够充实文化内涵的专用教室,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德育情操,为学生的德育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其次,还可以对校园内的植物种类、园林广场、道路建筑等命名,充分展现出学校办学的“生态文明”、“和谐开放”、“开拓创新”等价值追求,例如可以将学校的主要道路命名为“致远路”、“求实路”、“思源路”等,将学校的主要建筑物命名为“格物楼”、“育才楼”、“知行楼”等。另外还可以在学校办公楼、行政楼以及宿舍楼等楼梯间的墙面上张贴一些能够展现学校校训、学校精神的名人格言以及学校美术班学生的毕业创作作品等,同时也可以在教学楼的楼梯间墙面以及教室墙面上将一些能够体现学校优良学风的人生格言、励志格言等张贴上去,通过营造良好的办学氛围,时刻陶冶学生以及教师的情操,从无形中帮助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树立高远的志向[4]。最后,学校可以通过提倡学生对校园环境进行自主设计,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学校的德育办学理念很好地灌输到学生的思想理念中,形成学校与学生在道德精神层面上的统一和融合。
2.精神文化资源层面的利用。
精神文化资源层面主要包括学校发展历史文化的沉淀、学校校训以及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首先,一个学校可以将其办学的理念浓缩在校训之中。校训能够很好地将一个学校的办学传统体现出来。校训不仅是一个学校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更是校园文化与教学理念的体现。校训作为校园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制定校训时应该结合校园文化突出校园特色。以某高校的校训为例,“饮水思源,宁静致远”。[5]该校训主要蕴涵三重含义,自强不息、精忠爱国、勇于承担。这种校训不仅能够激励师生的爱国情怀,更他们让对未来怀一种积极宁静的心态去创造。这对于学校、对于师生都是有积极的作用的。其次,历史是学校的根,文化是学校的魂,学校应该传承历史,丰富文化。将学校的历史文化价值不断地挖掘出来,建设以校友名人榜、校史课等为重点的课程,打造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突出体现老校的文化韵味,扎根文化基础,进一步发挥出文化的励志、继承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建设校史陈列室,将校园风云史、传奇故事以及名人校友提词等呈现出来,同时还可设置贵宾接待室,接待一些外宾或是历史研究人员。再者,还可以修建一些名人墙砖,将对学校有贡献、捐助者、优秀师生以及杰出校友的名字刻在墙砖上,介绍其光荣事迹,表彰其精神,让师生以此为榜样。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相关的校史教育课程。把校史中经典的故事、人物事迹提炼出来,编排整合,作为教育新生的入学课程,为新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激励学生传承优秀的文化。最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办学的核心和信念所在,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方针及灵魂,是一个学校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以某高校的办学理念为例,“发展教育”,该教育理念总的来说,囊括了四个发展观。即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观、综合且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及增长极限观。从理念的操作层面来讲,可以将学生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尝试发展、自觉发展以及超越发展阶段[6]。但就学生个体而言,“发展教育”的理念应该重点以学生为核心,让学生做到不断地挖掘自我、超越自我。从一个新的起点出发,去尝试、去发展、最后超越自我,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创新发展,达到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学校德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发展途径
(一)构建学校德育教育体系
首先,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种力量,建立起开放的德育体系。在学校方面,要成立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来统筹领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小组应当由校长担任组长,组员包括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德育处领导、团委领导和年级部主任等。在社会方面,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政治资源、法律资源、科技资源、环保资源、军队资源等,促进各种社会资源协调发挥作用,如可以聘请法律专家担任学校的法制副校长等。在家庭方面,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学校开放日、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加强与家长的互动,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来。其次,将团委、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三股学生自治力量联合起来,建立起学生德育管理的自主体系。依靠团委、学生会和社团委员会的力量,充分发挥三者对学生事务的管理协调作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通过自主策划、组织和实施一些大型活动,如读书会、人文沙龙、体育竞技、艺术展览、志愿服务、科技大赛、暑期实践等活动,将德育教育的理念融入日常学生活动中。此外,在学生自主组织的学生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校行政人员的管理协调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要鼓励家长和其他社会成员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形成全员参与德育教育的局面,将德育精神普及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角落,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构建学校德育办学模式
1.架构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平台。
学校德育教育要发挥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平台的作用,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在教师管理层面上要建立起三级平台的管理架构。第一级平台以班主任为核心进行班级管理,第二级平台以年级部为核心进行年级管理,第三级平台以学校德育处为核心进行全校范围的管理。三级平台协调发挥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德育管理。要尽量避免包办式德育教育,重视激发学生自我德育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在学生管理层面上要建立起由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联合管理的学生自我德育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以学校中学生自治的各个组织,如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学生协会等为主力,立足于学生的利益,在学校的指导下和教师的协助下,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自我管理。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相结合,共同促进、共同进步,有利于学校德育教育的成功开展。
2.营造学校德育教育资源网络。
德育网络营造的关键在于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学校、家庭、社会等都是德育资源的重要来源。首先,在校内资源方面,要充分重视校训的作用,注重校训的内涵,将勇于承担、自强自立、精忠爱国等理念融入校训之中,通过校训感染学生;此外,编写相关读本,讲述校训精神、学校历史等等,作为学生德育课程的必读书目。选拔德育骨干对校训进行专题研究,开展校训解读课堂讲解研究成果也是发挥校训作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次,在学校推进德育主题教育,可包含多个主题,如责任意识教育、法制知识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感恩父母教育、爱护环境教育、公德意识教育等等。最后,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资源与学校的德育资源相结合,建立起德育资源网络,让德育工作在家庭和社会中持续开展。
3.铸造学校德育教育特色品牌。
首先,要重视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心理辅导活动和心理知识培训活动。依靠学校负责心理教育的专职教师,建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打造有学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要重视学校师生的身体素质,规范体育锻炼活动和课间操活动,在体育锻炼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纪律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他们的体质,打造有学校特色的阳光体育;最后,注重学校德育主题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其时效性,打造有学校特色的德育教育。
三、结束语
关键词:德育教育 化学学习 环境教学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教人要教心,育才先育德“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以达到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通过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目标正确确立的前提条件。所以,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我备课过程中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所采用的激发学习化学兴趣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创境激趣法。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该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如在教二氧化碳性质时,我首先“变”了一个小魔术——“清水变牛奶”,即用一根玻璃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结果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这一小小的魔术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勾了出来,使他们产生了想要学习本节知识的强烈的愿望。
2、实验激趣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果一个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只是凭借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话,即使讲得再深透,语言再动听也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课本要求的学生实验我一个不漏地让学生动手做了,不仅如此,我还努力改进课本实验,把一些演示实验也改成了学生实验,通过人人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环境教学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日益增加,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把环境保护教育穿插在化学教学之中,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具有重大意义。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挖掘化学教学内容,从学生身边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出发,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比如在讲到二氧化硫时,就可以渗透环保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告诉学生二氧化硫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分,它能导致水质酸化,毁坏树木、庄稼。
2、规范试验操作。例如,进行化学实验时,将药品规定了用量和浓度,有些药品取最小或采用微型实验,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会节省药品,减少污染,也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改进实验操作。将一些有毒物质参加或生成的实验进行改进,使操作更合理有效,又能控制或避免排污量,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如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是一个演示实验,我们将实验中的铜屑改为弯成螺旋状的细铜丝,铜丝与浓硫酸接触即反应,脱离即停止反应,可以让学生轮流观察或操作,使二氧化硫的产生降到最低限度。总之,改进实验操作方法有多种,我们要根据学校实验条件和教学实际,充分利用旧物质和废物,将原有的实验进行科学的分析改进,以达到更安全可靠、趣味新颖、快捷方便、可控制排污量、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等目的。
三、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唯物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