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2 16:28:15
导语:在世界经济贸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次贷危机爆发最初本属美国境内的问题,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资本市场紧密相连,当房贷与金融商品捆绑在一起,成为资产抵押证券由全球金融机构认购时,一旦源头次级房贷出现问题,效应就会往外蔓延。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发放的高峰多在2(X)5年底和2以拓年,还贷或拖欠高峰则在2一3年后的2008年。今年以来,美国投资银行和房地产贷款机构接二连三的出现问题。3月份,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7月份,美国房贷两大巨头一房利美和房贷美股价暴跌,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9月份,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前五大投行中仅剩的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被美联储批准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告急、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也宣布破产。截至9月底,美国金融机构的损失总计7600亿美元。IMF预计,全球金融业由于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将达1.4万亿美元。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播对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评论是“百年一遇”、“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还将诱发全球一系列经济动荡”。
2.金融市场动荡将进一步拖累实体经济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拖累,世界经济正经历着严重的下滑风险,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美国方面,今年第三季度GDP增长环比折合年率由上季度增长2.8%转为下降0.3%,其中消费下降3.1%,私人投资下降1.9%。9月份,美国制造业指数为43.5,为2001年ro月份以来最低,表明制造业萎缩加快。ro月份失业率升至6.5%,为14年来的最高水平,失业集中部门由建筑业、金融业向制造业和零售业扩散。在欧洲,欧元区经济已经陷人衰退,ro月份经济景气指数由上月的87.5降至80.4,降幅创历史最高水平,消费者信心指数由一19降至一24。日本第二季度GDP环比下降0.7%,9月份实际家庭支出同比下降2.3%,零售下降0.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虽然继续承担着世界经济增长助推器的作用,但也显现出后劲不足的趋势,特别是出口依存度高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3.世界性的联合救助行动效果尚待观察
由于资本市场投资者恐慌情绪弥漫,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剧烈动荡,个别利好消息出台可能会缓解一阵市场情绪,但市场一旦稍有异动,股市抛售情绪就占据上风。为了缓解市场这一局面,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联手行动。一方面,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各国政府直接为金融机构注人资本。自从美国国会通过白宫提出的7(X)0亿美元救市计划后,其他国家政府也相继出台了各自的救市方案。迄今为止,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和葡萄牙准备用于向银行注资、收购银行和为银行再融资债务提供担保的总金额已达1.%万亿美元。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世界贸易组织 促进作用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区域经济一体化业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然而,“经济一体化”这个词语是近年才出现的。有人将一体化描述为一种多国经济区域的形成,在这个多国经济区域内,贸易壁垒被削弱或消除,生产要素趋于自由流动。
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的地理范围,这一范围往往大于一个国家的地理范围。为了调和两种地区之间的关系,主张同一地区同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条件,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主要范畴,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其实质就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区域经济原则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大市场,优势互补、联合协作,联接并形成为一个利益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动因
与全球性多边贸易体制相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兴起有着深刻的内在动因――各类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设定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目标都要高于WTO谈判的目标,各成员从中获得的自由化利益也必将高于参与全球贸易体制的效果,这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原因。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加强经济合作,消除国境造成的经济交往中的障碍,削弱或消除贸易壁垒,形成了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南美共同体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对W T O的促进作用
在过去的十年,区域经济合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根据WTO测算,自1995年WTO成立以来,与GATT时期年均通报3个的速度相比,向WTO通报的新区域贸易协定以年均11个的速度增加,十年来间新通报增加的区域贸易协定共计有196个,其中仍然生效的有132个。从参加区域经济合作国家和地区来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至少是一个区域经济组织的成员。这样世界上有近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的“双重成员资格”。从这点看,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但密不可分,而且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直接或间接地构成双方相互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从长远和总体来看,集团化趋势所产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可能阻止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相反,由于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合作水平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合作水平要高,区域经济合作的广泛开展必将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从而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阶梯或中间环节。换句话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WTO健康良性发展的助推力,可以推动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具体如下。
1.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目标一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是协调各成员之间的立场和利益,消除成员间商品、服务以及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各种障碍,以实现区域内各国福利的最大化,促进自由贸易。这一目标与多边贸易体制――消减贸易壁垒,促使贸易尽可能自由流动的目标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热潮强化了目标的一致性,突出表现在:一是以APEC为代表的新兴区域经贸集团公开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强调以亚太区域为基础推动全球经贸自由化。二是RTAs(区域贸易安排)与WTO共同应对非关税壁垒。目前,RTAs的迅猛发展,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和经济全球化一起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和重要潮流。截至2007年7月,向世界贸易组织通报并已生效的区域或双边贸易安排达到205个,一定程度上实现了“RTAs驱动下的贸易措施自主自由化”,这本身促进对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行动一致性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RTAs构建基础的拓展和深化使得更多的国家在诸多方面都有了共同利益。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多为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涉及成员的数量要远远小于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各成员之间就贸易自由化进程达成一致的难度相对较小,从而有利于在小范围内更快地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如果世界各国首先在小范围内达成一致,那么坐在WTO谈判桌前的代表的数量就可以下降,从而有效地降低多边贸易谈判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反之,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规模较大,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要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程度的进展必然会有很大难度。而双边的或次区域的经济组织由于参与国的沟通、协调和谈判的成本较低,可以相对顺利地启动实质性的合作进程。这实质上也是一种降低广义的交易费用的过程。这种双边的或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本身就是多边谈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可以迂回推进多边贸易谈判的发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NAFTA和APEC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美、加、日、欧在关税和市场准入等议题的谈判,使得历时近10年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在1993年得以圆满结束。
3.区域经济作为多边贸易的先行者,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奉行“最惠国待遇原则”,而实行“非互惠原则”,并体现“授权条款”的精神,这样的理念使得经济合作组织内的国家更易于达成协议,开展自由化贸易,从而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发展。当前,多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谈判难度较大,前进步伐缓慢,因此,越来越多的WTO成员国开始尝试通过RTAS来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应该说,在推进贸易领域的自由化方面,RTAs是WTO的先导。区域安排可以为全球行动提供准备和经验,同时容易协调各参加方的立场和利益,使有关参加方在多边贸易体制下暂时无法实现的自由化利益在小范围内予以实现,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有益的经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WTO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中间环节,有助于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漓高,郑昭阳,齐俊妍.全球化条件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吴朝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经济学分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张莫,王云.多边贸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良性互动[N].经济参考报,2009-07-06.
一、2008年工作总结
(一)承办“财务会计改革与国际商务可持续发展”论坛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6月,由商务部财务司主办、天津市商务委协办、我会承办的“财务会计改革与国际商务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天津召开。天津市副市长任学锋、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刘山在、商务部财务司司长李荣灿、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金融司司长孙晓霞,商务部有关司局、事业单位、商会、协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各省、市商务厅(委、局)领导及财务处、会计学会负责人,中央和地方外经贸企业近160人与会。与会代表回顾了商务财会改革30年的历程,总结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并对当前实现国际商务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热点问题,如会计准则的建设与趋同、银贸协作、人民币升值、“走出去”战略、反倾销、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二)理论研究与论文评选
1.年度理论研究与论文评选
理论研究作为学会重要的职能之一,自2007年开始,学会与商务部财务司联合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论文评选,推动理论研究工作开展,提升论文评选层次。2008年全国论文评选,设立论文评选工作组织奖,改进论文评选机制,将署实名评选改为“双盲评”,规范论文报送格式。
2.两项课题研究
学会承担了商务部财务司两项理论研究课题,一是人民币升值与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根据所涉地区出口产品结构、产业分布特点以及受升值影响的重点行业等特征,人民币升值与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分别由辽宁、上海、江苏、广东承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由宁波市外经贸局与会计学会承担。
(三)《国际商务财会》月刊编辑发行
《国际商务财会》自2007年更名改版以来,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改进,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内容上,2008年杂志综合版增设企业理财、个人理财等副刊,增加信息量;扩大对外交流,围绕当前商务形势和会计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约稿、采稿,对制定相关政策的权威人士进行采访,为广大读者提供及时和权威的指导,增强实用性。形式上,统一文章的格式,对论文的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注释等具体要求做出规范。
(四)专业书籍编撰发行
1.《财经法规财会制度选编》
我会受商务部财务司委托,出版了两册《财经法规财会制度选编》,编入了400余个重要的财经法规和财会制度文件。
2.《反倾销会计实务》
为更好的帮助企业应对反倾销,学会组织了几位反倾销专家编写了该书。目前该书的初稿已经编写完毕,正在抓紧时间总撰编审。
3.《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实务》
随着新企业准则、新财务通则在企业的推广实施,新税法的出台,企业迫切需要有一本既反映外经贸行业特点,又紧跟各项财税政策的业务指导用书。我会对《对外经贸会计实务》(原《外经贸财会基础手册》)进行修订。
(五)培训
1.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继续教育培训是我会培训工作的重点。自1999年我会开展中央国家机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以来,每年培训人数均名列20多家培训单位的第2、3名,多次受到国管局的好评。2008年我会以加强培训质量为前提,结合学员需求、紧密围绕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专业特点开展培训;适时增加了形势政策指导讲座。培训形式不断改进,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最方便的服务。2008年共举办了25期培训班,其中:走读班7期、公司班18期;共有3 399人参加了培训,比上年增长了7.5%。
2. 反倾销应诉会计培训
自2006年始,我会在全国举办了多期“反倾销会计人才”培训班。2008年分别在杭州、无锡、青岛、西安、上海举办了5期,共计667人参加了培训。
(六)会议与会员活动
2008年3季度由财务司和我会共同召开了“商务系统企事业单位财务处长联席会”。该会已举办8次(2001~2008年)。
4季度,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外经贸企业外部市场环境恶化。为让企业更好应对此次危机,我会于10月在北京组织一次国际金融形势报告会,中央外经贸企业,天津、北京外经贸企业及有关单位财会部门负责人80多人出席。
(七)组织建设
为保持我会与省市学会合作渠道的畅通,按照自愿、不双重缴费、保持总会与省市学会联系渠道畅通的原则办理各省市学会会员单位加入我会的入会手续,实行双会员制。
二、2009年工作安排
(一)理论研究与论文评选
1.年度理论研究与论文评选
坚持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和会计学会联合开展商务财会理论研究和论文评选机制,继续优化评审流程,激发各单位参与理论研究和论文评选的积极性。
2.两项课题
学会将在总结上年课题研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结合商务财会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酝酿承担两项理论研究课题任务,一是关于企业“走出去”财税金融政策课题研究,二是服务外包与会计工作课题研究。企业“走出去”财税金融政策课题将分为3个子课题:以家电、轻纺为主体的制造加工业;以商业服务为主体的批发零售业;以承包工程为主体的建筑业。
继续做好《国际商务财会》的编辑和发行工作。在提高杂志总体质量的同时,加大发行力度,扩大期刊的国内外发行。
(三)开展合作办刊
为实现月刊的发展与创新,2009年将开展合作办刊。合作办刊的目的是为各省区市商务主管部门财务处,外经贸会计学会,中央和地方外经贸企业,大专院校,提供一个开展理论研究活动、发表理论研究成果、交流财会改革经验、介绍企业财会案例、展示财会人员风采的平台,同时也提高办刊质量、拓展发行渠道。合作双方实现双赢。
(四)专业书籍编撰发行
学会将根据拟定的提纲,完成《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实务》的编写工作。继续编好《财经法规财会制度选编》。并做好这两本书以及《企业风险管理》与《反倾销会计实务》的发行工作。
(五)业务培训
学会在继续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承办反倾销应诉会计培训的同时,根据地方与企业的迫切要求,针对中小企业会计工作薄弱、内部控制不完善,应对外部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申请承办“中小外经贸企业会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和“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人才培训”。
(六)举办“海峡两岸企业会计准则”研讨会
上半年学会酝酿举办“海峡两岸企业会计准则研讨会”。研讨会的目的是推动海峡两岸开展经济贸易合作。日前已就相关事宜做了初步调研,计划于2009年第二季度在西安、上海或南京举办此次研讨会。
(七)会议与会员活动
为搭建商务系统财会处长交流平台,更好地为会员服务,2009年我会将继续和商务部财务司联合举办商务系统财会处长联席会以及积极组织会员开展相关活动。
中国
关键词:人民币 跨境结算
人民币跨境结算推出的背景
实体经济对人民币结算具有较强的现实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大都采用主要的国际货币进行结算。在与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的货物贸易中,超过90%的结算采用第三方货币。两国的银行必须通过第三方商业银行才能实现货款的最终清算。一笔贸易款项可能涉及进(出)口方、进(出)口开户行、进(出)口方的外币清算行等多家机构的多个环节才能完成。过多的环节使资金流转速度、到账速度放慢,且每个环节都需承担一定的费用,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金融危机后很多国家流动性紧张,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企业和贸易伙伴国企业普遍希望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规避风险。
对境外企业来讲,其在进行结算币种时一般有两个判断标准:一是结算的货币要有最广泛的可接触性;二是币值要稳定,甚至有升值空间。
在当前国际主流结算货币汇率波动幅度加大的情况下,允许我国企业以汇率相对稳定的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不仅有利于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也有利于贸易双方锁定交易成本,降低因采用第三方货币结算而带来的二次汇兑成本,从而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发展。
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本币结算中人民币能否被市场选择作为结算货币,是由经济实力、币值稳定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归根到底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量的不断攀升以及全球贸易比重的不断增加,为外贸企业利用人民币进行贸易投资提供了较大的空间,我国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人民币区域化后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人民币支付环境的改善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近年来,人民币支付结算环境不断改善,金融体系结算效率不断提高,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96年12月以来,我国认真履行人民币经常帐户可兑换的承诺。这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制度安排也遵循了人民币经常帐户可兑换的原则,并体现了本币结算的便利性安排,例如人民币贸易结算不再纳入外汇核销的管理;结算中产生的人民币负债只需外债登记,不纳入外债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将主要通过监督商业银行切实履行贸易真实性审核责任,建设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与有关部门建立必要的信息共享和管理机制,共同防控试点中的风险。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意义
(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此次金融危机让我国意识到,要摆脱当前各种不利状况的影响,充分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必须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业务的适时启动,不仅使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得以加快,也使我国在国际货币和金融事务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从根本上取决于该国的经济金融实力和地位。现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大国,这些都为人民币在未来进一步国际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美元强大的规模效应,且其已经形成了市场的自发选择,在短期内对于美元体制的改革将会非常困难。较为现实可行的做法应该是推进本币国际化与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而有意愿且有能力推进这种变革的,无疑是东亚地区。
采用跨境人民币结算无疑是人民币迈向国际储备货币的漫长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长期目标的一部分。人民币国际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目前人民币在周边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实现了准周边化,第一步可以和香港、台湾地区及新加坡一起,形成一个大中华货币区;第二步建立东南亚货币区,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第三步扩大至整个亚洲,构建亚洲区域经济体和货币区。即将人民币从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进而发展为正式区域化及准国际化,最终真正实现国际化。而其货币职能的三个阶段为,一是鼓励外资和金融交易用人民币报价和结算;二是通过股票、债券和资本帐户交易强化人民币的国际投资货币功能;最后在外贸和金融交易对人民币达到某一临界量之后将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
以内地与香港地区的贸易结算为例,如果全部转换为人民币结算,现在的总贸易额约为1730多亿美元,占国内年度贸易总额的7%左右。事实上,国内进出口总额的53.3%是与亚洲国家进行往来,并占东盟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10%以上。2008年,我国在贸易项目下,即向亚洲国家进口7000亿美元,约4.8万亿人民币,理论上(如果全部以人民币对外支付)相当于仅在贸易项目下即可向亚洲国家输出人民币4.8万亿元。因此,构建人民币跨境结算体系,对于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第一步——产生“亚洲人民币”意义重大。在中国经济金融保持现有稳定增长发展势头的前提下,人民币在未来5-10年的时间内,会上升到除了美元和欧元之外,与英镑、日元同等地位的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
转贴于中国
(二)对进出口企业的意义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实施对进出口企业而言,一是在国际结算货币上多了一个选择,增加了企业结算的灵活度;二是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国际结算成本,这主要表现在节省了用外币收付款而引起的汇兑成本,同时也节省了外汇衍生品交易的有关费用;三是直接用人民币收付,避免了汇率风险。虽然境内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也可能遇到汇率损失的问题,但进出口企业与投资机构的经营理念不同,进出口企业无需从汇率变动中获取差价和收益,在收款和付款都为同一种货币时,就能够在从事进出口贸易中锁定汇率风险,使企业平稳运行,改变以往企业出口越多汇率风险越大的状况;四是可以进一步加快结算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中国
另外,出口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贸易,其收汇资金可以存放境外且只需备案,无须审批,不影响进出口企业货物通关速度,按照有关规定还可以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企业在办理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出口货物退(免)税时也不需要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
(三)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跨境人民币结算是在国际结算领域的重要创新和探索。从准入角度而言,从事人民币贸易结算只是将国际结算业务的币种进行调换,并不需要用类似资本金、资产质量等硬性指标限制银行;从技术角度而言,人民币贸易结算主要是实现银行间的帐户对接,清算等,相当于通过境外行或港澳行作为中介,延伸了央行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覆盖的区域半径。而且,在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之后,跨境贸易的清算行范围大大拓展了。在此之前,仅有中银(香港)和中银(澳门)拥有与央行大额支付的清算功能,而试点之后,几乎所有具有国际结算能力的境内银行都可以成为境内人民币贸易的清算和结算行。可以肯定,跨境人民币结算在银行现有的国际结算体制下,将为境内银行拓展国际业务开辟新的空间,增加新的业务,同时也带来大量中间业务收入的产生,而且当人民币在境外产生一定的沉淀资金后,势必会对银行其他的理财服务产生需求。
对商业银行而言,在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一直都在承担着资金上的巨大损失。如果开展人民币结算业务,可以减少银行外汇头寸储备,也就相应地减少了人民币升值的损失。
另外,银行可能因为这项业务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外资银行由于拥有网络和头寸优势,以前一些大型进出口企业更趋向于在外资银行办理业务。而采用人民币结算后,这种优势将转向中资银行,尤其是能为境外企业提供人民币融资的中资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将拥有绝对优势。
推行人民币跨境结算面临的问题
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进展较慢,其中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作为一个全新的业务,相关的管理部门、企业和银行都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和磨合;二是因为试点企业地域相对有限,从某种意义上也限制了试点规模;三是一些配套制度和政策仍在制定中,在企业和银行的具体操作上有一定困难。
从人民币本身来看,一是美元作为传统货币有着巨大的优势,路径依赖使得企业很难放弃原有结算方式;二是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海外进口商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三是人民币作为非自由兑换货币,国际化程度不足,资本账户的管制又使得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流出渠道及规模均受到制约,降低了人民币的吸引力,而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也在近年来力推本币国际化,对于人民币结算积极性不高。
虽然有种种问题,但相信随着试点地区的扩大,随着中国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改革,特别是人民币跨境结算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正在制定和推出中,该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业务一定会迎来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婧薇,史进峰.首日人民币跨境结算上海写实[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7
2.刘昕.汇改四年[n].国际商报,2009.7
3.魏革军.人民币对外支付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j].中国金融,2009(14)
4.王静文.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与中国对策[j].中国金融,2009(13)
国际经济贸易通过商品的劳务转移推动经济发展,此为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工具。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虽然资本跨国界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可是跨国界商品转移依然有增无减,亦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故国际经济贸易在长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演进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国际经济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改个开放三是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坚持有序推进服务开放,引进优质要素,融入全球市场,推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2000-2011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从660亿美元增长到4191亿美元,年均增长18.3%,全球占比从2.2%增长到5.2%,世界排名由第12位上升至第四位。这就确定了我国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仅仅用了十几年中国就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时至今日,我国正逐渐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建设贸易强国是当前我国国际贸发展的重要目标。
我国国际贸易取得举世瞻目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我国对外贸易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依靠的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可是加入WTO后,这种传统的国际竞争优势逐渐丧失,部分产品国际占有率逐渐下降,危及到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比如,我国纺织产品再出口数量逐渐增加的同时,出口效益逐渐下降,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我国当前对外贸易发展形势的严峻。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仅仅依靠成本优势进行竞争,必然遭受到其他国家各种贸易壁垒的打击,使得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优势下降。同时,我国尚未形成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口优势,以致于我国国际经济贸易面临着双重的发展压力。
二、国际经济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作用分析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国际经济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作用为:
第一,有利于从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刺激企业生产要素的提高实际上,一个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就是将本国企业纳入外国企业残酷的竞争之中,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外国企业进驻中国产生了相关产品,加上持续的产品进口加剧了国内产品的竞争形势。国内企业为了获得足够的竞争优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激烈的产品竞争环境淘汰了一批企业,也提高了一批国内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优化了国内的市场结构,产生了新的发展动力;
二是出口企业参与国外市场竞争,不得不面对外国同类产品竞争。为了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企业不得不利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优势,用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国际惯例生产产品,这无疑有助于提高本国企业的生产要素,更好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扩大市场,带动经济增长。
国际经济贸易持续增长,必然有利于扩大市场,带动经济增长。从出口方面来看,出口企业面对的是世界市场,必须以世界市场为基准进行生产活动,必然增加市场容量。倘若我国出口企业生产的产品既可以销售国外,也可在国内销售,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可为国内消费者提供较低成本的产品。产品的快速发展可以带动企业经济发展,也可带动一个行业的发展,产生“联动效应”,进而拉动经济增长;从进口方面来看,引进国内不具有的国外产品,开拓本国市场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新产品的发展。由于国内市场之前没有此类产品,国内企业一时无法摸清市场需求量,当进口量持续增加的时候就为企业提供了信号,企业便可以此为依据展开市场开拓和产品生产活动,进而带动新产品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第三,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创新是企业的强大生命力,二创新源于现今的科学技术。国际经济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推动着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促进技术的进步。
三、结论
关键词:世界经济形势;对外贸易经济
在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经济失速问题,影响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失速问题得到快速解决,本文重点分析对外贸易经济失速问题产生原因与解决措施,具体如下。
一、分析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失速问题的重要性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我国外贸以廉价特点,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入到国际市场中,发展速度惊人,然而,在全球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外贸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失速问题,找到具体原因,并及时解决,能够更好地满足国际经济发展需求。此外,从长远角度分析,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前景广阔,通过进行全面的改进与完善,紧抓发展机遇,勇于面对国际经济挑战,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有效推动。
二、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失速问题产生原因
(一)国内方面
1.产业结构不完整
我国外贸行业发展历程较长,经过长期发展,已经由原来的轻纺织产品,逐渐变为重要的工业产品。最近几年以来,结合我国各个出口行业的发展现状得知,均呈下降趋势,由于出口行业不占优势,产业结构不够完整,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
2.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我国对外贸易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目前取得较好效果,对外贸易行业发展迅速。但是,结合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情况得知,因为部分出口行业缺乏创新能力,一些核心科技不够完善,无法实现经济的快速突破。在全球经济背景之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严峻问题,怎样才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推动对外贸易行业的稳步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较来讲,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为技术存在短板,严重影响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水平。
3.知识产权意识较为薄弱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在国际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我国部分行业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当前时期,由于很多企业缺乏良好的知识产权意识,应诉积极性下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没有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因为企业自身的品牌意识不正确,对商标保护缺乏重视,没有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总体发展水平。
(2)商标观念不正确。和传统的实体经济相比,大部分商家对知识经济缺乏足够了解,知识产权窃取事件频发,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二)国外层面
1.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较为强烈
我国加入到WTO以后,国民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出口业务逐渐增多,更好地树立了大国形象,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但是,由于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部分国家出现不公平做法,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稳定发展。
2.周围国家存在一定误解
通过全面发展对外贸易,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而且能够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但是,因为周围国家存在误解,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稳步发展。部分国家认为“一带一路”属于地缘性战略,不公平诉讼随之而来,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三、解决对策
(一)国内层面
1.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对于各大企业来讲,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行业竞争力,要加强经济管理力度,并不断提升各类产品的附加值。从实践角度来分析,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能够体现在价值链与附加值上,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不仅能够满足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需求,而且可以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大创新力度
企业在产品生产环节,要根据各项生产技术应用情况,做好技术研发工作。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还要给与相应的政策支撑,为各大企業的技术研发提供重要支撑。从国际层面来讲,各个企业要积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在产品生产技术研发过程之中,加大合作力度,高效利用各项资源,真正达到合作共赢目标。
3.调整经济体制
为了快速恢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加强经济体制改革力度特别重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建立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然后从微观层面进行突破,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合理运用先进技术,更好的发挥各类产品优势,有效满足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需求。
在优化现有经济结构的过程当中,针对重大风险,要加大防范力度,具体可从以下层面人手:
(1)制定完善机制。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解决,并制定出完善的管理机制。
(2)优化现有的产业格局。根据我国产业格局特点,加强创新,不断开拓,并结合国际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抓住机遇,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注入新动力,构建更为完善的经济体系。
4.强化知识产权维护意识
对于各大企业来讲,知识产权要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能够推动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不同发展阶段,各大企业要根据知识产权保护要求,加大保护力度。同时,有关法律法规的全面完善,可以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重要依据。
结合我国当前阶段与知识产权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情况得知,既有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要求,对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影响较大。所以,有关部门要结合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要求,大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新兴问题,要及时解决。
(二)国际层面
1.建立稳定外交关系
由于周边国家对我国政策存在一定误解,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周边战略环境比较复杂,为了推动对外贸易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要主动和周边国家保持密切联系,与周边国家形成命运共同体。另外,在处理和其他国家外交关系时,要认真遵守“和平共处”原则,通过建立稳定的外交关系,实现互赢目标,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稳步发展。
2.时刻关注国际经济发展
在全球经济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密切,如何“走出去”,已经成为各个出口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各大出口企业要时刻关注国际经济发展趋势,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合理的经济策略。
目前,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16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为12097.4亿美元,同比下降7.5%。数据显示,除了2009年经济复苏时期机电产业出口额的同比增长率有大幅增长以外,中国机电产业外贸出口额同比增长率呈逐年递减之势。中国机电产品对外贸易形势严峻。
进出口双降,形势严峻
2016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出现双降。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统计,201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规模为36849.25亿美元,与2015年相比下降6.8%。其中,出口为20974.44亿美元,同比下降7.7%,进口为15874.81亿美元,同比下降5.5%。机电产品作为中国贸易货值最大的商品,其贸易额占中国贸易额的53.7%,其中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近六成。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口额为7714亿美元,同比下降4.4%,几乎占中国进口额的一半。
“除俄罗斯和印度外,中国对主要市场进出口均出现下降。”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张钰晶介绍,2016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出口1045.3亿美元、932.5亿美元和331.8亿美元,分别下降10.4%、3.5%和7.5%。新兴市场中,中国对东盟、非洲和拉丁美洲分别出口588.6亿美元、203.6亿美元和290.1亿美元,分别下降13.0%、13.5%和18.4%。主要市鲋校中国仅对俄罗斯和印度出口实现增长,其中对印度出口156.8亿美元,增长15.5%;对俄罗斯出口80.6亿美元,增长19.7%。自欧盟、韩国、日本和东盟分别进口610.8亿美元、526.6亿美元、450.5亿美元和441.1亿美元,分别下降6.2%、11.3%、2.0%和5.5%。
“此外,主要大类机电产品进出口出现下降。”张钰晶称,2016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监测的27大类机电商品中有25类出口下降,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零附件,船舶、船用设备及其零附件和日用机械等6大类产品的出口降幅在10%以上,只有锅炉及辅助设备、零件和航空航天器及其零件2大类产品出口有所增加。
在进口方面,电子元器件进口1374亿美元,下降7.8%;电工器材进口234.7亿美元,下降6.9%;仪器仪表进口206.3亿美元,上升0.2%;汽车进口203.5亿美元,下降10.2%;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件进口196.1亿美元,下降12.9%。
张钰晶表示,受全球经济整体低迷、世界贸易持续下滑及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预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机电产品对外贸易将面临严峻的形势。
优劣势并存,产业处于转型期
“中国机电产业外贸出口额的增长离不开中国的比较优势。”张钰晶认为,中国机电产业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规模经济、成本与价格以及中低端市场。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洪斌认为,近年来,中国机电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产业链不断完善,厂房设备不断更新,先进设备和资金更是大幅度投入生产,促使机电产品产量增多,产业的外贸出口额不断攀升。
“同时,一些机电巨头还在积极拓宽海外市场,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任洪斌称,中国机电企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和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家电生产的成本较低,大部分消费者更愿意购买,这就使得出口额持续攀升。
在谈到中国机电产业增长幅度减小的原因时,张钰晶说:“众所周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充裕而廉价,机电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技术和资本更加充裕,机电产品则是一种资本密集型产品。”
张钰晶坦言,中国的机电产品相对欧美等国来说优势较小,尤其是技术方面,中国机电产业创新能力薄弱,缺乏自主创新企业,这致使中国机电产业中的这些中小型企业竞争力下降,导致中国机电产业出口额虽有所增长,但幅度减小。
“近年来,新兴的非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是导致中国机电产业出口额同比增长率下降的关键因素。”张钰晶透露,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壁垒对中国机电产业外贸出口额的同比增长率影响甚大。
自1979年至今,中国产品受到来自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400多起反倾销指控,仅欧盟的反倾销就使中国损失近30多亿欧元。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也在对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发起频繁的贸易救济调查。中国已连续21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出口产品遭遇了来自17个国家(地区)发起的65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同比上升66.67%,涉案金额85.44亿美元,同比上升156%。
商务部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李健以美国为例介绍说:“自2008年起,美国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和复审中,频繁使用‘目标倾销方法 ’,认定倾销幅度,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例如把本来没有倾销的认定为倾销,把原来仅有小幅度倾销的认定为大幅度倾销,严重侵害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利。”
李健表示,不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随意采用第三方国家价格做对比。美国甚至在司法层面对中国出口的钢材、原材料加以干涉。频繁的贸易摩擦,让中国机电产业“很受伤”。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反倾销预警体系
“中国机电产业要增强自身技术创新的能力,走自主创新之路。”张钰晶建议,一方面,中国机电企业应将资金多多投放到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加大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发展拥有自主特色的机电产品;另一方面,企业要培养创新型知识人才,激发员工创新研发的热情。通过提高机电产品的科技水准和技术含量才能为中国机电产品赢得更为广泛的市场和消费人群,将其发展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张钰晶认为,中国机电产业拥有的比较优势不容忽略,扩大机电企业的规模经济是可行之路。
“中国劳动力市场丰富,中西部地区土地辽阔,十分有利于大型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同时能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张钰晶称。
此外,大型企业也要增强自身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努力降低成本,积极与外国企业合作交流,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中小型企业在资金、管理等方面尚不完善,可以仍集中在中低端市场,发展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产品。
关键词:知识密集型;对外贸易结构;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38-02
一、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一)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整体发展情况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高知识度、高技术度、高人力资本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成为服务贸易的主力军,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2011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1820.3亿美元,比2002年303.5亿美元的总额高出大约5倍。说明,而我国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二)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对外贸易结构变动
我们在对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进行分行业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存在差异,所以本文就从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对贸易结构进行分析。
出口行业结构,从2002年到2011年知识密集型服务的分行业出口情况来看,咨询服务和建筑服务一直是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的领头羊。2011年咨询服务比重达到28.9%,而建筑服务占比达15%。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增幅很小,且总量低,并呈现波动趋势。
我们分析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进口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出国内的需求状况。与出口结构相比,其进口结构有所不同。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服务一直是我国进口比较多的部门。2011年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3.5%,17.5%和22.1%。尤其是高附加值专有权利特许费与我国工业化进程是紧密相关的,说明我国在此期间支付的技术使用费较高。在增长速度方面。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这三个部门增长速度都比较快。通讯金融服务增速很小,个人文化娱乐次之。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增速也较小,但却是出口较多的部门,这就说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是我国占比较优势的一个部门。
二、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分析
(一) 指标选取
为了分析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本文选取TC指数来进行分析。TC指数即贸易竞争力指数,它是可以用来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TC指数一般用一国贸易对外的进出口差额与进出口总额来表示。其公式如下:
此公式中,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口用Xij 表示,i国家第j种商品的进口用Mij表示。TC的取值范围为[-1,1],其取值接近0时,说明竞争力水平与国际水平接近。大于0时,说明其竞争力水平高于国际水平。这个值越大,说明该国该行业的竞争力越强;反之,这个值越小,说明该国该行业的竞争力越低。TC指数是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它能把经济通货膨胀等变动因素剔除,所以是分析一个国家各行业部门比较优势很有力的工具。
(二)国际竞争力TC指数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从总体上分析,2002年到2011年间,TC指数不断增加。其中2002年到2006年,TC指数在-0.06附近波动。2007年到2011年间,TC指数的平均值大约为0,说明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总体达到国际水平。从2002年到2011年的变动,表明我国整体竞争力水平虽然处于不利地位,但不断增强。分部门来分析,通讯服务在2002年到2006年,出现3次负值。这反映,我国加入WTO后,通讯服务部门受到一定的压力,2007年之后,接近国际竞争力水平,说明通讯服务部门及时调整,适应了国际步伐。建筑服务以及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是处于优势部门的服务,且这种优势在不断增强。从2007年之后,咨询服务和个人文化娱乐TC指数一直在稳步提高,长远来看,是有很大潜力的。金融服务是TC指数波动比较大的项目,主要突出的年份是爆发金融危机的2007年,说明国际金融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我国处于比较突出劣势地位的部门是保险服务、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特别是后者,一直在-0.9上下波动,接近于-1。而保险服务业处于较大的劣势地位。这说明我国在专有技术和科技创新方面以及高附加值的保险服务方面的能力较差。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虽然我国已经跻身世界服务贸易大国的行列,但我国服务贸易中占主要成分的仍然是旅游服务和运输服务这种传统的服务贸易,而现代化的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水平还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也就是处于比较劣势。从分部门来分析,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结构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为了不断优化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结构,我们既要重点培养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咨询服务这两个优势部门,让优势充分发挥。又要扶持专有权利费和特许费、保险和金融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优化其结构,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肖晓军、肖润华.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2012,(03).
[2] 余道先等.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 .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投资 进出口 高度依赖
我国从1978年开始转型以来,经济增长表现出对投资和外贸高度依赖的特征。而随着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看好,国际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和尖锐,我国经济再依靠外贸来推动经济增长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和难度。另外,我国经济增长长期的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也日益令人担忧其可持续性。因此,搞清楚我国转型以来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外贸严重依赖的内在逻辑或原因(从而为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提供理论指导)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一、我国转型期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外贸的高度依赖情况
我国转型以来的经济增长除了表现出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资源利用效率低和高速增长的特征外(对此几个特征另文探讨),还表现出对投资和外贸依赖程度高的特征,详见图1、图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经济转型以来(1979年~2006年),投资占GDP的比重都较大,最高达到了43.2%(2004年),1982年时最低也达到了31.9%。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因为经济基础比较薄(如基础设施比较差)等原因,短期内出现较大比例的积累是很正常的、也是有利于经济长期增长的,但是长时期的高积累就不正常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转型以来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高投资。
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经济转型以来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也非常高、而且呈递增的趋势,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12.5%上升到了2006年的66.9%,增加了4.35倍;其中,1985年、1994年和2003年的增幅较大,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分别提高了10.4、10.4和9.2个百分点。
将我国进出口占GDP比重与美国和日本的进出口占GDP比重(见表1)作简单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我国的对外依赖程度太高了。日本在其1960-2005年期间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最高才达到28.4%,美国的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在1960-2005年期间最高才达到26.3%,皆没有超过30%;而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从1991年以来长期高于30%,到了2005年、2006年更是超过了60%。
高度依赖投资和外贸的经济增长是难以持续的。长期依赖于投资来拉动增长说明经济增长是数量型扩张,这意味着其生产要素的可整合系数难以提高,其获取资源的能力就成为经济能否长期增长的最短边了,对于中国而言,资源拥有情况显然是不能持续支撑这种增长方式的。同时,依赖于出口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也是不可持续的,我国近年来遇到的宏观经济层面的流动性过剩和日益频繁、严重的国际贸易摩擦(如西方发达国家压人民币升值、大量国际游资冲击中国金融市场、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关税壁垒和反倾销等)就是最好的说明。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经济既表现出对投资的高度依赖、又表现出对外贸的高度依赖特征呢?
二、为什么我国经济增长会高度依赖投资和外贸
而按照现行的GDP核算方法,只要是新增的供给,都计入GDP,因此,要达到一个预定的GDP增长率,只要增加投资就能达到,如果私人投资不足,政府也可以通过增加投资来实现。这也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经济体开出的处方之一,但显然他们忽略了一些重要的约束条件,比如资源稀缺、产品间存在不可替代性。而乔为国的研究也说明,在我国转型过程中,政府投资(直接投资)和政府的资本转移(间接的政府投资)占了社会总投资中的很大比重,国有经济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最高年份达到了68%,在1992年~2003年间,大多在50%左右,这都说明我国政府明显具有高投资的行为倾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直接的推断,那就是我国转型以来的很多时候经济面临着私人投资不足,为了实现高速的GDP增长目标,只有通过政府的高投资来实现了。当然,政府事实上拥有的支配资源的强大能力也为其准备了必要条件。由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和经济增长)难以避免前苏联后期所遇到的行政权力配置资源所导致的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那接下来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私人投资会不足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品的需求要受到市场大小的制约,市场越大社会对资本品的需求就越大、市场越小社会对资本品的需求也就越小,而市场的大小是由有效消费需求决定的,有效消费需求又与收入分配结构有关;在一个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而且呈扩大趋势的经济体中,有效消费需求相对于社会产品供给的不足就是必然,而我国转型以来的收入分配结构却正好是这种情况。这可以从我国较大的基尼系数得到证实(1980年为0.320,经过中间几次短暂的、轻微的向下调整,1998年上升到0.4以上后,持续上升到2002年0.454)。 因此,私人投资不足在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有效消费需求不足,除了导致私人投资不足外,还导致了对出口的依赖。因为国内的有效消费需求原本就不足,经济进一步的增长带来的供给会加剧国内的相对过剩程度,我国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表现出了这种情况。其顺理成章的结果就是将相对过剩的供给转向出口(这也是凯恩斯主义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另一个处方),以至于我国2000年以来的出口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06年达到了令人吃惊的36.8%(见图2)。
三、 结论
总之,我国转型以来的经济增长表现出的对投资(确切地说是政府投资)的高度依赖、对出口的高度依赖特征,是由于我国转型以来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的,而这又是由于社会谈判势力结构不对称导致的。当然,随着我国生产能力的提高、国内资源的不足以及资源的利用低,进口占GDP的比重自然也就上升,从而使得我国的经济增长不仅对出口依赖程度高、对进口依赖程度也高。因此,我国经济要想持续健康(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轻、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生产组织方式改进以及产权制度的改善来推动的)增长,进一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民主与法治建设,以缩小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谈判势力差距,是无法逾越的一道坎。对于其它转型经济体而言,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在转型过程中,如果不考虑社会各利益集团间的谈判势力结构的对称化,那么一个必然的结果经济增长陷入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靠出口来拉动又会遇到)严重的国际贸易摩擦、政府主导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效率低和获取资源难的多重困境。
参考文献:
[1]李 扬 殷剑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2]乔为国:《中国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152~153、141~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