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8 10:10:18
导语:在高中语文学生经验交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有效教学 策略分析 教学案例
引言
课堂教学是各个学科教授基础知识、发展各项能力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任务的成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遗留的弊端和教学手段运用灵活性的制约,很多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仍然存在费时、低效的现象。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科学的、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最少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各项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手段,并且根据教学内容对课堂进行合理设置。
一、重视课前准备工作
(一)很多教师懂得“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却忽略同样重要的“学前预习”。“学前预习”不是简单地读课文、找生词,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体会课文,对课文进行初步思考,产生属于自己的感受。另外,学生“学前预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到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从而有针对性地听教师讲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样的“学前预习”才是有效的。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预习案,通过提问题、导思考、引感悟的步骤和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完成有效的课前预习。
如《祝福》预习案中,教师提出这样的预习任务:1.阅读课文,把握小说情节发展脉络。2.找出描写祥林嫂肖像的句子,思考祥林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找出描写祥林嫂动作的句子,思考祥林嫂的反抗精神。通过这样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的引导,学生读过课文之后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并对其中的深意进行思考。
(二)语文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应试能力,更重要的是能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重对课文深意的挖掘,用其中隐含的智慧对学生加以启迪。然而,很多有深意的文章将智慧隐藏在字里行间,要求教师在课前搜集大量资料,通过背景呈现、相关文章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仍然以课文《祝福》为例,很多学生对祥林嫂命运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疑惑,无法理解鲁迅对封建思想的痛恨。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当时社会中的封建迷信习俗帮助学生理解。
二、创设课堂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促使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学生经过多年语文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诗意的文字具有鉴赏能力和喜爱,教师可以运用优美的课堂导入语创设课堂情境,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动力。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音乐、视频、图片,从各方面刺激学生感官,迅速营造优美的课堂意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如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在开课之初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夜色迷茫,江水漫漫,一轮古月高悬空中。之后,琵琶声隐约响起,逐渐清晰,伴随着琵琶声响起的是教师充满情感的朗诵。学生逐渐被课堂中的场景吸引,不由得跟随教师充满情感地诵读课文。显然,教学进行得十分顺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到情感,又通过诵读不断酝酿情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引导和教育,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潜力挖掘,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成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课堂要求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间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因此,课堂教学中应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一改往日的教学风格,要求学生先进行小组学习,然后选取代表上讲台讲课。很多学生为了准备这一课,课下积极查阅资料,阅读名著原文。课堂上,学生引经据典,将林冲风雪山神庙的前因后果做出精彩讲解。这样的课堂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学生能畅所欲言,发表想法,充分交流,产生思想碰撞火花,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结语
构建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是每个高中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创造出高效的、有趣的高中语文课堂。另外,教师们应注意总结经验,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毕志祥.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J].学周刊B版,2013,(8):77-77.DOI:10.3969/j.issn.1673-9132.2013.08.080.
[2]龚小会.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3(5):21-21.DOI:10.3969/j.issn.1007-4309.2013.05. 022.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方法
过去作文,教师注重作文写作技巧的灌输,这样的后果是学生既没有学会作文,又对作文产生了厌恶感。新课程强调习作应让学生易于写,乐于写,也就是强调情感作文。在这样的背景下,是不是在教学中,就不需要写作技巧的传授?答案肯定是需要的。那么,我们如何让学生学会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呢?
一、激活学生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定不假。谈到作文课,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头痛,语文教师也常束手无策。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知识面、文学面都比较狭窄的语文教师,对其问题难以释疑。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课上下功夫,思考怎样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爱好,怎样挖掘学生这方面的潜能,不让学生感到作文难。
1.培养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语文教师要在作文课上对学生的观察说话能力进行很好的训练,就必须组织好这堂课的结构,尽量使这堂课生动有趣。
2.教会学生搜集、整理、运用材料。所谓材料,就是作者为着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为了帮助学生建设好这个材料仓库,必须要求并指导学生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可以这样归类:人物篇;故事篇;片段篇;描写篇;风景篇等。这些材料来源可从生活中吸取,可从书籍资料中吸取。学生心中有了材料,再渐渐教会学生提炼材料、运用材料,学生写作时就不会感到作文难。
3.教会学生掌握文章结构。简单地说,结构就是文章的组织构造。学生有了材料,并非就能写出好文章。正如学生所言:不知从哪儿写起,写到后来收不了尾。文章结构组织怎样,最能反映出学生这篇作文内容安排是否有条理、层次是否清晰、主题是否突出。只有安排好了文章的结构,才能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4.彰扬学生作文中的片言只语。学生作文不是每个同学都能成功,也不是每次作文都能成功。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语段,并在评语中给予肯定,学生就会想每次作文时都写出一些佳句和语段。久之,学生作文就会写得优美,就能有文章内涵,鉴赏价值。
二、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
语文老师,一般都会在注重课内作文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作文提出一些要求。而教师更要重视课外作文。所谓“为主”不是指课内作文的篇数比课外的练笔还要多,而是说主要看重的还是课内作文,把课内作文看作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把课外的写作看作是辅助手段;对课内作文花时间多,用心多,精心计划,精心批改,而对课外作文,则任其自由发展。课内作文虽然对于培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作文的能力很有效,从应试这个角度讲,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但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思想受到限制,思维受到限制,因而很难有佳作出现。况且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侧重于课外作文训练。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首先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们要特别关注自己,要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到,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事实证明学生的课外习作中往往比课内作文质量更高,内容更充实。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为作文教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往往能从阅读过程逐步提高。因为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或其它读物时,总是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即使生活是何等的平淡与枯燥也能从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获得经验。因此,在学生无法与生活建立密切联系的情况下,建立行之有效的阅读机制,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发现认识和感悟生活,积累作文的素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1.开具阅读书目,让学生阅读有目标。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学习任务重,重点是经典散文和时文的阅读,教师每星期有计划地将阅读材料下发给学生,既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又可以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寒暑假和国庆元旦长假,让学生利用长假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学生在名著的陪伴下一定会过一个充实的假期。此外,每学年订阅报刊杂志时期,要求学生在老师开具的若干目录中选择订阅。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不会存在胡乱选择的现象,在写作时有效仿的对象,作文成绩自然会相应提高。
2.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阅读有经验。每个人的阅读品质阅读习惯都不一样,学校就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交流经验交流体会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阅读经验交流活动。
四、拓宽视野,积累感性体验
陈勇老师出生于上个世纪的饥饿年代,成长于动乱的岁月,1982年二年制高中毕业,属于“早产婴儿”。在家干了二年木工活。1984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比武招亲”,17岁的他就嫁给了教育,实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教育梦。自知“先天不足”的他只好“不待扬鞭自奋蹄”,刻苦自修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课程。对语文,他情有独钟,人生风雨几十年,一直以书为伴。每当夜阑人静,他常独坐窗前,借着一盏孤灯,拜谒孔子、庄子、屈原、司马迁……;也曾迎着晨光,享受过唐诗宋词与《古文观止》;也曾潜心拜读过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于漪、李镇西等大师的论著,也曾在自己自费订阅的10多种教育杂志中广泛涉猎。这些阅读,丰富了他的人生,厚实了他的基础,启迪了他的智慧,使他不满足于现状,立志做一位语文教学的探索者。
参加教育教学工作30年来,陈勇老师先后在重庆市铜梁县大庙镇兴复小学、石院小学、大庙镇中、司马初中、四合初中、大庙中学任过教,小学包过班,教过初中语文、化学、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1990年开始专教初、高中语文,当过小学、初中、高中班主任27年。
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陈勇老师一直坚持“以德为先,以理服人,用爱感人”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和感染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当主人翁的自豪观和责任观。如教的2008级18班,这个班级由于关系户多,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县外学生占60%,他创新了工作思路,大胆放权,通过民主选举班干部,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后又成立了以王恒力等5人组成的“督查组”,负责对班干部的考核、任免。师生共同制定了“人心齐、学习优、班风正、校有名”的目标。针对班上有拉小团伙和各自为政的现象,在班上开展了“讲团结、讲正气、讲大局”的“三讲”教育。通过这些措施,班上班风班纪发生了较大变化,学习成绩一直居平行班前列。在班级管理中,他更加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保护。如2005级班上女生肖珊由于生长在农村,长期自卑,加之父亲意外伤亡,更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他通过多次的交心谈心,平等对话,在心理老师和他的共同努力下,该同学终于走出了阴霾,顺利考上了南京理工大学。育人中树立辩证的师生观,在班主任工作中,他力求做到“实话实说”,他给学生说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教学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力求让学生理解,老师也是一个平常的人,跟学生一样,也有缺点和错误,但老师一直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老师更应该学会宽容,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去想想,去体验,重视和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学生才会和你真正交上朋友。正因为如此,调入铜中13年来,他带了2004级10班、2005级22班、2008级18班、2009级21班四届毕业班,每个班在高考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管是重点还是一般本科上线率都居同类班级前列。特别是2004级10班,该班是理科平行班,高考重点升学率达47.1%,远远高出同类其他班。2009级21班参加高考,升学率为100%,重点上线率为67.8%,本科上线率为95。4%。600分以上22人,受高分“二视一”保护的有3人。由于带班成绩显著,学校德育工作年会几乎每年都由他去做经验交流,所写的德育论文《浅谈对高三后期人性化管理》、《让班主任也拥有诗意的生活》分别发表在《重庆教育论丛》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杂志上,《浅谈对高三后期人性化管理》获《班主任》杂志社举办的全国《班主任》杯征文大赛三等奖,《让班主任也拥有诗意的生活》获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2007年全国中小学论文赛一等奖。《对高三毕业班级管理的几点探索》、《怎样做好新时期的班主任》、《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均获得重庆市德育论文大赛二等奖。他所带的2004级10班、2008级18班、2009级21班分获校先进班集体和县优秀班集体。
在30年的教学工作中,陈勇老师除了严格按照教学常规要求进行教学外,还一直用“兴趣为先,学以致用”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师生常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注重教学过程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失,深入到学生中去,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重视和家长称赞。如2004级所带理科平行班,高考平均分为104.51,上110分的有20人,最高分李珂 125分,及格率为97.1%。2008级9班张金莉以语文123分顺利考入清华大学艺术系。2009级所带班级高考语文平均分为109.13,及格率为100%。2012级1班语文二诊考试,张以126分获年级第一、六校第二。一班参加高考语文平均为106.6分,16班平行班为100.5分,圆满完成了学校下达的各项指标。
在搞好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陈勇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课外兴趣的培养,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如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开展了“阅读经典”、“佳作欣赏”、“海阔天空”、“课文质疑”、“故事接龙”、“新闻联播”等栏目,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班上还办起了“雏鹰文学社”,成立了阅读、写作、书法、演讲、研究性学习等兴趣小组,学生多次在各种活动中获奖。如蒲小龄、李珂等分别在《语文报》、《学语文》上发表过文章。指导学生多次参加全国中语会会报《语文报》举办的“暑假读报知识竞赛”,指导学生分别参加了中国报刊协会、、全国中语会等6家单位举办的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作文大赛,其中刘涧瑶的《泪水》一文获重庆市唯一的全国特等奖,郭博、黄雁、高琅等20人分获省级一、二、三等奖。他本人5次获优秀指导奖。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带来乐趣,使教育工作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的这条幸福之路。”近年来,陈勇老师一边抓教学,一边积极的投身于教研教改的时代洪流中,反复阅读教育大家如叶圣陶、于漪、李镇西等的教育教学专著,也从自己自费订阅的10多种语文类报刊中汲取营养。这些阅读丰富了他的人生,厚实了他的基础,启迪了他的智慧,使他不满足于现状,立志做一位语文教学的探索者。于是,他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近年来先后参加了三个国家级课题研究。“优秀电影促进高中生德商提高的实证研究”、“《刘雪庵音乐作品选》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这两个课题分别于2005年12月和2007年10月结题,其中“优秀电影促进高中生德商提高的实证研究”获国家优秀子课题奖。《新课改下重点高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研究》已于2013年12月结题,市级重点课题“区县市级重点中学争创示范高中,实现持续发展的研究”于2007年5月结题,市级课题“高中语文写作能力知识化研究”已于2011年12月结题。课题成果影像作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论文《优秀电影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思考和实践》都获中央电教馆课题研究成果二等奖,论文《电影与语文学科整合初探》获重庆市第四届优秀电教科研成果二等奖,研究报告《优秀电影促进高中生德商提高的实证研究》获第五届优秀电教研究成果一等奖,《追求的脚步―铜梁中学示范高中建设与研究》获市教委研究成果一等奖,还有多项科研成果在县内得到推广。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陈勇老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之余,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教学反思述诸文字,近年来也小有收获:在《语文报》、《中国教育科学》、《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科学咨询》、《师资建设》、《电教世界》、《重庆教育论丛》等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10余篇,论文《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课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等12篇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论文《对高三毕业班管理的几点探索》等8篇获重庆市等级奖。参编课辅读物《高考个性作文》、《中学生报》、《凤山驼铃》等6种。
正因为教研教改成绩突出,陈勇老师2005年12月获第四届“语通杯”全国“教改新星”提名奖(重庆市高中组最高奖,全市仅2名),2007年12月获全国“教改新星”称号,201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13年被聘为西南大学兼职副教授,2014年被语文出版社聘为“全国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客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