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1 19:13:27
导语:在精品活动申报材料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优质工程;工程质量;市场竞争;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工程质量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它既有一般产品质量概念所具备的内容,又因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具有更为广泛和特殊的内容,其影响力比较深远。通过参加公司项目创优的组织和申报工作,笔者认为创建优质工程需要从以下几个相关因素着手努力。
1企业整体素质是基础
1.1决策层重视是工程创优的先决条件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产品质量就是市场的通行证,尤其是建设工程质量,无论从安全性能、使用功能、建筑环境等方面,还是从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的角度,质量始终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决策层必须充分认识到项目创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其对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的影响。从客观角度,创优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项目管理的必要手段,通过工程创优,可以带动企业整体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以达到用户满意、占领市场的目的。
1.2员工素质是工程创优的基本条件
项目创优需要全过程控制,而全程控制必然要求全员参与,这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因此需将创新及创优的意识灌输给每位员工,充分发挥项目团队每位员工的潜能,把过程控制变成每位员工的自觉行动。当然这是一个强化的过程,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
同时根据员工队伍实际状况,制订科学实用的培训计划并有效地实施,分层次、分对象进行培训,包括业务技能、质量和安全意识、项目管理以及各种专业资质等方面的培训,从而使质量意识和创优目标真正变成公司的理念,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和工作目标,而不仅仅局限于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口号。
1.3事先策划是工程创优的必要条件
公司决策层应在工程还没有实施之前就开始思考如何创优,而不是等到项目已经建成才想到创优。只有带着强烈的创优理念去设计、施工、管理,追求高质量的项目目标,才能促进技术的不断创新,才能挖掘项目的新、奇、特。创优意识是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在项目策划之初,首先要了解技术现状,通过分析对比产生创新的思维,这样在工程伊始就确定创优目标,并围绕目标制订创优规划、编制创优计划,明确指导方针、目标,分解创优活动。创优计划应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时间节点,分节点、分步骤策划,把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编制统一创优表格,把创优工作贯穿到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2过程控制是保障
现行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是在“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的指导思想下实施的,这就意味着实施工程必须建立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项目的各项工作都要以“创优”为核心,强化过程控制。
2.1创新思维、优化设计
按照规定,申报评选国家优质工程的工程项目必须已获得本地区或本行业最高工程质量奖,并已同时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的优秀设计奖。申报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项目,应已获得国家级优秀设计奖。争创优秀设计奖也应做好事前策划,客观判断项目难度,评估创优创新潜力,确定创优目标,用创新的思想开展方案设计,并在缩短加工流程、优化总平面布置等各个方面多下功夫。
2.2严把设备材料采购质量关采购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
采购工作不仅具有专业种类繁多、技术要求严格、专业接口复杂等特征,而且还具有周期短、业主要求严、控制环节多、采购干预大等特点,所以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首先,要制订系统的管理制度,对采购模式、采购程序等进行明确规定,保证项目采购的顺利进行。其次,应建立采购管理的专业化机构,挑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政治素质较高和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员担任采购工作,同时要严格选择和评价供货厂商。拥有完善的采购制度、专业化的采购机构和适合的供应商等“硬件”之后,还要对采购主要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纠正或预防干扰采购活动正常进行的人为的或突发的事项,其中包括监造、催交催运、包装、运输、货物检验、交接及收尾服务等环节。每个环节的工作需要按计划有序地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采购质量。因此,要切实加强管理,对关键环节实施有效的控制。
2.3以科技创新为亮点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在加快把现有成熟设计、施工技术集成升级为专利、专有技术和工法的同时,坚持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采取自主研发、合作研发等方式并举,积极突破短板技术,攻克急缺技术,储备未来技术,以强大的技术实力提升项目创优的竞争力。
2.4质量与工期的平衡
达到符合要求的质量标准是项目创优的先决条件。在施工过程中“保质量、促进度”是工程建设公司永恒的主题。进度和质量是工程的一个矛盾统一体,不能分割开来。当质量与进度发生冲突时,进度必须服从质量。只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促进进度。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而工程进度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努力目标。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合理的施工计划,就无法保证按期完成合格的工程;相反如果盲目追求工期,质量难以控制,就难免会产生施工质量问题。因此在施工高峰阶段,或工期要求紧的情况下,仍要继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决不能以降低质量标准去抢工期,要正确处理好质量与工期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发展。在工程施工中要做到以质量促进度,以进度创效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例如工程建设公司通过推行“图说质量”、 “首件样板制度”等活动,在每项工作开始前,制订该项工作的模板实例,此后的工作按照同样的标准和要求执行。对于关键点严格控制,层层把关,确保工程质量。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成功率、合格率,减少或避免返工,达到保质量促进度的目的,确保工程总体质量符合创优标准要求。
2.5注重分包管控
对分包单位实施管控,注重对其企业资质、项目执行能力、信用评价、关键岗位人员(
如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检员等)资格的验证,确认其是否能满足项目创优的基本要求。
严格落实人员与设备进场审查、方案与计划审查、进度控制、质量与HSE等管控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项目创优目标需及时向各分包方传递,并要求工程分包单位将创优目标具体分解到单位、分部及分项工程。加强与分包方的沟通和反馈,完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定期考核评比,建立分包单位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促使分包方自觉执行项目管理要求和创优计划,全面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
3申报资料是关键
俗话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评委组对于参评项目的直观认识尤其是第一印象通常来自申报材料,项目申报材料的质量,往往在创优项目的评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佐证作用,
因此申报资料的准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分析工程项目的执行难度,让评委了解到工程的执行难度,为评委提供推荐项目获奖的理由,这是获奖的前提。
二是要总结工程的亮点和创新点,这是国优工程评审组最关注的内容,也是获奖的关键。创新成果总结,包括工程项目建设、咨询、设计、监理、施工等与工程建设有关的管理、技术、质量等方面的内容。上述内容应区别于竣工资料里所要求的工程总结,注重突出“创新”二字,阐述工程中所采用的设计方法、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措施等,以及解决或突破了何种关键技术难题,该技术在国际上处于何种领先地位,取得了何种实质性创新成果,该技术是否完全属于自行开发研究,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对投资效益、社会效益、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三是申报材料中还应该包含必要的证明材料如竣工验收资料、专利证书、获奖证书、科学技术研究报告、图纸、图片等相关的证明材料,包括在各种评审过程中获得的评价、上级部门的认可等。同时,申报材料做到“四个齐全”,即项目建设合法性确认资料等项目批复文件、项目验收资料、各项专项验收资料、项目审计提出的问题和可追踪的落实资料齐全。
四是应注意申报材料外观质量,按标准装订文字排版风格统一,没有错别字,叙述内容和相关的证明材料应前后一致。
五是申报参评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的项目所提供的工程简介DVD光盘内容应涵盖工程简介、立项、可研性报告批复、合法性证明介绍、工程概况、工程质量控制措施与方案、主要施工过程介绍、工程主要特色部位介绍、隐蔽部位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介绍、节能环保措施介绍、业主、社会效益及满意度等内容,并紧紧围绕工程质量这个主题,避免拍成使用浮夸广告词的宣传片。应特别注意解说词和镜头画面相对应,避免出现指东说西的情况。
4结束语
优质工程体现的是项目团队所承担的工程建设质量的整体水平,要想使项目成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提前策划、精心组织、全面实施、认真总结,在勘察设计、采购、施工全过程中实行切实有效的控制,时刻体现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才能创建优质工程,展现出公司的综合实力,从而不断提高公司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精品课程 课程资源 资源建设 资源共享 动态监管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使得各高校课程资源申报与建设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十年以来,各地方为响应此号召,相继开设、启动大量的类精品课程的建设项目,大量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得到扶植,通过多个平台得以展示,为展示我国教育教学品质、丰富课程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的建立,这个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基础,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制订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信息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对精品课程内容的快速访问和个性化主动服务,旨在使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随着2008年首轮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与评定工作的结束,精品课建程资源建设进入“后建设时代”,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开始发挥积极作用,这一点通过2009年[3]和2011年[4]数据对比不难发现,见表1。
以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为代表的课程资源建设工程不仅展示、提升了我国教育教学品质,提供了信息时代下的不同于传统教育教学的手段,促成了专业之间、校际之间、省级之间乃至国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与文化交流,而且启发了高校教育教学参与者对教育资源建设的种种思考,推动了各级各类“类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工作。
作为高校一员,我校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市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精品课程78门,此外还完成了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多个级别的教学优秀奖、微格教学评选活动的申报工作。面对不同时期各种级别、各种名目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学校相关部门不断摸索总结,积累了一定的课程资源制作经验。
一、认真领会相关文件精神,区别对待各类精品课资源建设
依据目前社会上主要流行的“类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主要类型,认真分析相关组织文件和资源建设技术要求,做好课程选择、制作手段确定、团队建设、内容取舍等一系列工作。
比如近两年开放申报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虽然都是基于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但两者在面向对象、申报要求、制作规格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资源建设实施手段的不同,直接影响各高校的申报工作。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以知识普及类课程为主,强调名校、名师、知名专业课程,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是以教学互动性很强的学科专业类课程为主,强调课程的整体性[5],见表2。
此外,随着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考虑到学科的均衡发展,相关组织、评审机构会动态申报精品课程的专业范围和申报数量,结合本校特长专业、及时应对变化,适时推出申报参评课程是增大入选机会的重要因素。
当然,不以评奖为最终目标的校级精品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以及视频观摩课程等课程申报,或出于资源建设目的或出于商业目的,但准确把握申报意图、恪守制作标准都是确保精品课资源建设工作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
二、做好课程资源团队建设工作
当今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已不再像以往的课程资源建设,通过个别优秀教学人员的努力和经验,借助自身的能力实施。由于网络化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一项绝对的团队合作的工程。课程资源(尤其是类似于传统精品课程和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这类精品课程资源)的填充、网上申报的操作、视频及其他媒体资源的制作、课程评价与反馈统计……一系列工作单靠一己之力是难以胜任的。更何况课程资源申报是一项短期工作,而后期的资源维护与建设则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不断地修正、补充、替换课程资源,才能保证课程生命力、保住精品课程的称号――这同时是对知识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的体现。
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今的精品课程的制作申报宛如同制作一部参加奖项评审的优秀的电影作品――要看题材、要看制作、要看导演的把握与控制、要看演员的表现、要看声效、要看票房。根据以往开展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经历看,一个较健全的制作团队需要专业讲师、网络信息人员、摄影摄像人员、多媒体技术人员、观众等工作人员,甚至还要引进专家评审、数据分析等人员,而且上述人员绝不仅仅一名人员就可以胜任。
根据不同级别、类型的课程资源建设需求,合理安排人员,建立临时性课程资源制作团队是目前我校采用的方案。根据申报、制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实际要求,在前期基层申报的基础上,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团队,从课程选材、人员情况、素材设想等多方面参与评审意见,确定最适合申报人选,进入集中制作和修改阶段。团队内成员各司其职――教务人员负责组织学生、协调拍摄时间、聘请督导专家、资金管理等;主讲团队负责教学资料(含后期制作的媒体素材)的上传与审阅、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现代教学技术中心负责视频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审阅和加工修改、素材标准的解读;网络信息人员负责资源保障与临时性网络设置、确保课程资源的安全与快速上传、审核平台资源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数据反馈……
为确保团队的持久支撑,一般采用新老兼顾和专人负责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团队。即团队各职能人员构成均需要考虑到人员发展,采用老同志与新人(主要是指对此项业务的熟练程度)共同承担、逐渐向新人转移工作重点的方式。此举主要是考虑到精品课程5年内的补充修正和5年后面临的二次制作,需要年轻人员逐步取代原有核心人员的正常更替。专人负责是指针对某一类(或级别)的精品课资源建设尽可能安排同一组人员,以便熟悉业务流程、开展程式化制作,减少解释、培训、沟通等方面的重复工作。当大量课程资源建设同时展开,也可以采用校内人员把控、服务外包相结合的方式,缓解采集制作、审核等环节的工作压力。
三、引入必要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无论是对于课程主讲教师还是对于团队工作人员来说,参与精品课资源建设工作都在既定职责之内,而又属于工作量之外。为了保障参与人员能够具备较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我校在多种“类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尝试激励机制。
将资源建设工作与教研科研工作挂靠,让参与人员通过课程建设工作实现相关工作量兑抵,是目前部分高校采用的手段之一。由于我校实行聘期内教科研工作量承诺制,对于顺利完成精品课资源建设、并成功申报的核心工作人员给予一定数量的研时或是工作量折算――此方式对于新老教师均具有一定吸引力。
将获得精品课建设相关荣誉纳入教学优秀成果表彰范围,作为职称晋升、职务评聘大参考因素,此举可以有效调动年轻教师的参与积极性。
由于课程资源建设往往都会得到一定数量的资金保障(或奖励),适当的经济奖励是各高校常采用的手段之一,但奖励依据、奖励额度、奖励范围需要严格限制,以免造成本职工作重点的转移。
由于当下多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视频素材要求课堂实景拍摄,如何组织好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减少教学人员差错往往困扰着制作团队成员。学生往往是课程资源建设团队中被忽视的群体。在当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情绪、反应、认知能力往往也影响教学人员的状态和最终的拍摄结果。我校尝试将推荐上来的精品课程作为临时加开的学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根据人数适当限定参与学生的手段,也采用过面向全校学生招募精品课录制活动参与学生的方式遴选参与成员,取得良好效果。
依据以往制作经验,高质量精品课程本身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能力,而名师大家在教学组织、教学手段运用方面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其教学过程中的差错较少。对于教学经验稍逊的年轻教师而言,根据“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往往受到大家欢迎、一些通论概论等偏理论性的课程则排名相对靠后”的特点扬长避短选取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不失为明智之举。此外,保障一定数量的人员审阅素材(包括申报材料、教学素材和制作的媒体素材等)、预留相对充裕的修正时间是资源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环节,小到主讲人员的无意识动作、字幕同步性问题,大到板书和展示媒体材料的错误……有许多问题在首次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必要的修补、乃至重拍都是严谨负责的态度体现。
四、做好各类型课程资源的转换和平台共享工作,减少重复投入
由于精品课程在层面、推出时期、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同时期建设起来的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精品课程资源在展示手段和平台上存在较大差异。
由早期国家级精品课程录像采用MPEG2格式到目前采用H.264压缩格式的MPEG4格式的变化;教学课件由原先简单的演示文稿到目前网页型、Flash课件的综合应用;由单画面视频到多窗口视频再回到高质量单画面视频的往复……无不体现信息技术、声像技术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长中的发展。如何做好原始资源的留存、选择适当的转换工具、减少非知识更新引发素材修改工作量、统一素材风格都是制作团队技术保障部门需要考虑的。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格式工厂、PDF转换器及应运而生的MediaEditor等多种工具软件都为技术人员提供了便利。
此外,“建好自身平台,实现与国家精品课资源接轨”是减少自身投入、简化资源传递流程、提高资源使用率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被广泛认可的两个国家级课程资源网站分别是“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http:///mooc/)”两个网站,涵盖精品课程资源由申报到展示的全部流程。而各高校使用的课程资源平台如BlackBoard、IClass、天空教室等[6]往往以展示课程资源、提供网络在线学习为目的,往往不能涵盖申报、评审、展示、后期建设、应用、反馈等每个环节。此外,由于引进部门、引进时间、引进时需求不同,往往校内多个相似功能的资源平台同时运行,平台之间缺少数据库共享、统一认证和资源传输的接口,形成“信息孤岛”。
为减少校内外平台、校内各平台间课程资源的使用障碍,共享数据库、建立统一认证、规范各类型资源素材的格式、打通平台间的数据传输转换接口,都是当前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加强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动态监管,确保资源可用、实用、好用
高校信息化建设初期曾经走过的“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一度暴露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中,由于对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态度扭曲、申报学校的技术保障不足、平台升级或数据更新一起的断链等原因,一部分精品课成为“死课”。归根结底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将它原本“使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宗旨扭曲为“奖项评比活动”。
2012年教育部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再次明确指出“国家精品课鼓励各地和高校投入资金支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并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引导高校和教师积极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培育、建设和使用”。对于“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不合格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取消其“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不得再次申报该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在精品课成评审结束、课程资源上传网站之后的几年中,教育部专门成立了机构对在线课程进行定期审查,对于不活跃课程发出整改通知,力求推进课程的后期建设和使用。
我校自2010年底开始,对BlackBoard平台(网络学堂)上的全部上网课程进行检查,发现“死课(没有任何更新记录、没有师生互动行为记录的课程)”率高达50%。这些课程占据了大量的存储资源和注册名额,耗费了管理人员的精力,影响到学校教学品质与学术形象。
为了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保障已有精品课程称号,校信息网络中心、教务处联合对平台中全部具有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逐一进行了分析,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完成教学资源的更新,实现全部课程视频素材的制作与”规划。同时坚决清除“死课”、取消相关课程负责人(或团队的)精品课程负责人称号,开始我校由精品课程申报到后期建设与应用的转变。
整改期间,教务处抓紧安排实施90余门精品课程的三年全程教学视频素材的制作规划,及时将完成的符合当时建设标准的视频资源送达负责人。期间建立分布在七个校区的十余间录课教室,建设两个与BlackBoard平台实现资源链接和单点认证的资源平台,方便教师及时、灵活地由资源平台向网络学堂中调用资源;网络信息中心每年年底对网络学堂中每一门精品课程的各项数据进行汇总,区别活跃课程、待改进课程和待取消课程,通过年底召开的全校研讨会公布数据、告知课程负责人。通过加大网络学堂的宣传力度和教学活动对该平台的依赖程度、努力推进跨校区网络教学应用等手段,发现资源问题,及时实施改进,推进新精品课建设团队的“新陈代谢”。2013年,既定目标完成,平台中活跃的精品课程达到90%以上,网络学堂已经成为我校传统教室授课以外的又一种主流教学形式。
在实施精品课程资源的动态监管的同时,锻炼了课程建设团队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使他们在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较自如地完成额外资源建设工作,加强日常教数学与网络资源的联动,改进教学手段、讲话教学技能。为后一阶段顺利完成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等新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以上是从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十年来的一些感触,希望上述拙见能够为后一阶段高校开展类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红.“图书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12).
[2]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统计数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09(10).
[3]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运营统计数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11(7).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2012年5月21日.
[5]陈以海.高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探索.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8(1).
[6]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2年6月12日.
在办公室工作,我时常有一种危机感,甚至有一种本领恐慌。领导对我给与了许多关心与信任,同志们给了我许多支持与帮助,这既让我充满信心,也让我倍感压力。怎么才能为大局服务好,为同志们服务好,把任务完成好,成了我考虑最多的事情。我知道,自己到==部门工作晚,时间短,经验较少,业务不熟,要干好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为此,一年来,我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牢固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工商工作的职能定位;不断加强工商管理知识学习,熟悉工商业务,不求成为行家里手,但求业务熟悉精通;不断加强自身业务学习,立足自身岗位,认真抓好文字材料工作,不求过得去,但求过得硬,力求出精品,努力挖掘分局的特色和亮点,展现分局良好面貌和风采。通过一年的学习,自己基本上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当然,学无止境,要更好履行职能,更好干好工作,对于我来说,还需要多学业务,学透学深,还需提升本领,博采众长。
二、进一步推进工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
今年来,本人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认真完成综合文稿撰写任务。不论是领导讲话,还是汇报材料;不论是工作计划,还是阶段性总结,从接到任务起,我都坚持认真分析、研究,定出写作提纲,加班加点撰写。对文稿质量,不管个人水平如何,在态度上,我都坚持精益求精,坚决杜绝次品,争取多出精品。全年共完成综合材料80余篇,近30万字。
二是不断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力度。广泛发动各单位信息联络员,动员他们重视信息报送和宣传报道;深入挖掘分局工作的亮点,加强包装与宣传;主动加强与各科室协调沟通,及时发现线索;积极参加分局组织的各种专项活动,把握工作动态。全年,处理各类信息357条,上报316条,被市简报采用159篇,省简报采用37篇,报送国家局2篇;编发《行政管理简报》24期、督查通报4期;分局全年在各级媒体上发表宣传工商形象稿件412篇,其中国家级12篇,省级48篇,市级280篇。
三是深入开展调查督查工作。针对基层工作实际,结合作风整训等全局性工作,配合监察室,深入基层,深入经营户,进行调研,较为准确把掌握了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为领导作决策提供了依据。就基层工作规范进行明察暗访,连续四周深入到=========等乡镇大小集市,全面调查了解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工作不规范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供领导参考。同时,加强督促检查,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大力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工作。每周
一、
三、五报送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情况,每月逢8报送项目推进进展情况,在招商引资重大活动期间报送工作计划、总结,每天报送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招商引资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认真做好项目的包装、申报、验收等材料。
五是全面作好其他服务工作。每天向区政府报送单位工作开展情况、主要领导工作开展情况和次日工作计划;每月报送副科级领导工作实绩申报材料;每周报送当周重点工作总结和下周重点工作计划安排;每月向市局报送重点督查事项完成情况。同时,在分局领导和办公室主要负责同志的领导下,认真做好接待上级调研、检查,以及其他协调服务工作。
三、进一步改进作风,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我深知办公室工作的重要性,来不得半点差错,来不得半点疏忽,因此,我特别注重自身的作风建设。在效能建设活动,以及作风整训活动中,我加强学习,时刻以“六条禁令”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将心思用在工作上,把时间花在工作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领导指示及时落实,认真落实,快速落实,加班加点不抱怨本文来源:就爱文秘,点灯熬油不抱怨。领导安排的工作,是我分内的事,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一年来,自己感觉,自己工作态度是积极的,工作作风较为扎实。
一、开创会展文化品牌,扮靓淄博轻工产业
淄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齐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根植于“春秋五霸之首”的齐国各种工艺文化,一直深深影响和有力推动着淄博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它始终保持着工艺美术文化强市发展态势,并成为国内外工艺品重要的交流交易集散地,成交额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
淄博红木家具打响会展文化品牌。2012中国(淄博)古典红木家具暨书画艺术品博览会总结借鉴前四届会展成功经验,坚持与时俱进,有力推动科学发展,依靠丰富内函,吸引来自国内外参展观众6万余人,到会专业客商3万多人,实现成交额6000多万元,签订合同意向逾亿元;同期举办的“首届中国红木家具‘鲁班奖’、“华光杯”全国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评选活动”在业界产生了轰动效应。
展会上,汇聚全国红木家具企业精品,以及艺术陶瓷、琉璃、雕塑、紫砂、珠宝、丝绸、文房四宝、书画等艺术品;伴随“神九”飞天的专利样书淄博“龙”,也佩戴着由中国航天发射中心颁发的“神九搭载荣誉证书”现身;“华光之夜”中国古典红木家具“鲁班奖”、全国工艺美术创新设计大赛颁奖晚会星光灿烂;展会期间总价值近十万元的万份精美礼品抽奖,让市民亲身体验和感受“国字号”展会的温馨……
蕴含文化内涵的高端红木家具成为本届展会一大亮点。在龙尊红木展厅,一张做工精湛的莲花罗汉床受到许多收藏爱好者的青睐。这件莲花罗汉床是以老挝大红酸枝为材质,高薪聘请浙江东阳师傅,用一年多的时间精心制作的,成交价高达76万元。
本展会既有民间古旧红木家具藏品,也有知名品牌企业的现代经典之作,还可以欣赏到与之配套发展的当今高档家居书画艺术品。与以往前四届相比,本届展会更突出了底蕴浓厚的中国古典家具文化。已连续4次应邀出席展会的中国著名古典家具修复大师王秀林对这届展会评价颇高。
一次成功的会展,就像一部永无休止引导消费的导航播种机,悄无声息地发挥“一传十,十传百”的种子效应,成为淄博的又一张城市名片。
淄博工艺美术精品非常珍惜每一个走出淄博的展示机会。继2011年5月1日“印象・中国”鲁派内画全国巡展在北京恭王府启动和深圳展之后,2012年5月10日又在广州市沙面街46号华光陶瓷艺术馆展出,100余件淄博内画精品集体亮相,吸引了众多内画爱好者前来观展。参展的内画作品有来自我市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共 100余件,效果好影响大,持续放大着淄博城市名片。
2012年4月20日,由协会(联社)参与承办的由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华光陶瓷代表作”――“瓷墨齐风岭南情‘国窑’艺术产品展”,在广州引起轰动,南方日报、广东卫视、广州日报、凤凰网、干龙网等30多家媒体记者到会采访报道,被誉为“淄博市工艺美术文化产业成功跨地区发展的范例”。
二、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打造产业基地品牌
2011年,淄博市轻工行业协会率先提出“建设淄博产业集群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基地设想”,立即引起市委市政府和省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迅速发展。目前已形成各类特色产业集群基地30多个,其中9个轻工产业集群基地分别通过了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评审验收。
周村区家具产业在凤阳、福王、北方、蓝天等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下,269家企业参与家具产业基地品牌建设,年产家具300多万件,有力影响带动了家具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发展,使全区家具及原材料经营业户迅速发展到4000余家,交易额超过了百亿元,成为山东及江北最大的家具生产和销售基地;桓台县造纸产业集群基地,现有博汇集团、贵和集团、晨龙集团等骨干企业,辐射高青县和临淄区,总生产能力达 300多万吨,为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临淄区塑料产业集群基地,现有规模以上塑料企业80多家,以农用薄膜、塑料编织袋、PVC一次性手套为主导产品,生产能力超过60万吨,临淄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集原料、生产加工和贸易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基地。
目前,淄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药用玻璃、食品添加剂、装饰原纸、日用陶瓷生产基地,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家具、白酒、玻璃、塑料、农膜、造纸机械、钨钼材料生产集群基地。
三、创建健身器材基地,争夺首例国家级基地王牌
2012年,淄博轻工行业协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立基地建设新思路。以山东汇祥健身器材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山东优质健身器材生产基地,目前,创建国家级健身器材基地申报工作全面完成。
【关键词】教学资源 建设 共享信息平台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040-03
教学管理信息化和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和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全面实现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环境、教育资源、管理过程、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打造教学、科研、管理的网络交流平台和信息共享中心,这是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今后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也是以信息化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课程网站建设系统的支撑,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以信息化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校内资源的有效聚集与广泛共享需要资源共享平台的支撑。基于以上实际需要,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中心立项开发并推广“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信息平台”。
一、系统研究的目标
研究开发符合高职学院特点的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信息平台,为全院各类教学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共享提供服务,实现与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协同办公平台无缝连接,统一登录门户和数据共享。系统与网上评教管理系统结合,自动汇总每位教师资源建设和共享情况,并把它作为评教系统的部分计分,从而促进广大教师建设和共享各类教学资源,同时促使学院的评教工作更趋科学。本平台将为精品课程网站、重点课程网站、优质专业网站、教学团队网站、教师个人网站的开发提供技术平台。本项目与学院原有信息系统的结合,将实现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环境、教育资源、管理过程、管理手段的信息化,为建设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的网络交流平台和信息共享中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系统实现的功能
系统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研发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信息平台,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数字化教学素材资源共享等各类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提供信息平台支撑,并推广应用,同时研究利用该平台进行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机制创新,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一)开发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信息平台
在教学信息化工作过程中,精品课程网站、重点课程网站及其他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共享都需要一个软件平台的支持,要求能在此平台基础上快速建设各类教学资源共享网站,支持教师个性化定制,方便快捷地管理各类多媒体教学资源。
1.平台建设总体要求。(1)一是系统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教学管理信息平台能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二是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网络课程的菜单可以定制并自动生成;三是系统可统一管理多媒体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制作资料库等;四是系统能方便进行课程图片资源的管理,图片能批量上传,自动形成放大图显示方式;五是系统能支持人为技术干预,有选择性地形成各种个性化的菜单,以在同一门课中构成几种不同风格的网站页面;六是网站群中的各个站点菜单采用XML技术构建,以避免动态从数据库提取数据生成菜单而过度耗费服务器资源;七是系统可以管理不限数量的网站,并形成网站集群,每个网站有各自独立的资源目录,并可作个性化修改;八是各类型用户可按权限不同分别管理平台中的网站资源。(2)系统的角色分为系统管理员、教师(主持人)、普通教师、普通访问用户。不同用户拥有不同的权限。系统管理员可以管理系统中所有课程的申报网站和网络课程网站;主持人在系统中可创建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网站,并能对创建好的网站设置菜单和管理各个课程网站信息;普通教师按主持人分配的权限管理相应的栏目信息。
依托本平台可快速建设精品课程网站、重点课程网站、优质专业网站、教学团队网站、教师个人网站等网站集群,解决目前学院构建各类支撑网站的无序状态。
2.本平台包括如下功能子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说明:(1)网站集群管理:基于本系统可以创建不限数量的网站,形成网站集群。所有网站共有数据库,基于同一个后台管理系统,但上传的课程素材能自动按课程目录分门别类进行保存。(2)网站菜单管理:能在后台自主创建网站菜单,并在前台自动生成各种类型的网站菜单,各子网站的菜单对应一个XML文件。(3)网站模板管理:用户在后台创建网站菜单和上传课程资源后,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网站模板生成风格各异的前台网站,满足不同网站个性化需要。(4)定义各栏目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定义各子网站的管理员,各子网站管理员定义各栏目管理员,然后由各栏目管理员上传管理相关栏目课程资源。(5)课程网站管理:网站管理员、栏目管理员登录系统后将自动进入拥有权限的课程站点和栏目,对课程的文字、图片、录像、题库等课程资源进行添加、删除和修改。(6)课件、录像、信息、图片素材管理:能实现图片、录像等课程资源的批量上传和大容量文件上传,自动形成图片库展示页面,方便文字、图片、录像等混排,形成复杂的页面展示功能。(7)在线测试与题库管理:提供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连线题、填空题等题型的组题和自动生成试卷功能,所有课程网站都共用同一系统。(8)教学资源管理子系统:实现对学院各类数字资源的分类管理,提供快捷的检索功能,并能对以课程为对象建立起来的课程资源进行综合检索和下载。(9)与网上评教系统、成绩管理系统集成: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信息平台与网上评教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功能,教师共享教学资源的成绩计入评教得分,从而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同时也增强了评教管理的科学性。精品课程的在线测试系统与成绩管理系统实现无缝连接,教师在线制定考试试题,学生在线测试后,教师审阅后将自动计算成绩,教师可以查看学生成绩并选择性将成绩记入学生平时成绩,省去了人工录入成绩环节,增强系统的实用性。
(二)创新学院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
1.基于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信息平台,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教务科研处、网络中心和教师三方互动的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学院在“十二五”发展规划确立了每年每个系部至少建设3门精品课程网站资源的规划,并督促具体实施执行。第二步,每年由教务科研处下文组织教师申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建设目标、评选范围、申报程序与名额、评审标准、申报材料要求、评审工作安排等方面明确要求,评审侧重于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必须有课程网站,并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第三步,由网络中心培训教师使用精品课程建设系统并辅助技术支持,培训主要侧重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制作方法、常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的使用、利用教学资源平台搭建课程网站架构的方法、上传和修改教学资源的操作方法,生成课程整体网站的操作方法等。第四步,由各申报教师基于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信息平台,自主建设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并申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第五步,教务科研处组织评选认定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侧重评审课程网站资源,由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评出院级精品课程,作为院级建设项目,学院下文认定并给予经费支持。以这些项目为研究基础的教改项目将获优先向上推荐申报教育厅的教改项目。第六步,基于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信息平台,学院定期对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教师做好课程网站建设工作。
2.实现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信息平台与网上评教管理系统良性互动机制,教师建设和共享教学资源的业绩在网上评教管理系统中折算计入评教得分,从而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工作,同时,把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业绩计入评教加分,也增强了网上评教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实现两者相互促进。
(三)建设与共享丰富的教学资源
基于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信息平台提供的强大支撑平台,再加上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了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全院教师利用本平台建设教学资源热情非常高,几年来,建设与共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现如下:一是依托精品课程建设子系统,成功建设了49门精品课程,其中国家级1门、自治区级6门、院级42门。二是基于本平台开发了多个多媒体课件,并荣获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荣获全区多媒体课件大赛多项。三是依托教学资源管理子系统,成功管理了容量高达1500G的教学素材,包含课件、图片、录像、试题等资源,并融合搜索引擎技术加强资源的检索利用,形成资源建设与共享利用的良性互动。同时,本系统还管理了近1000G学院各时期的重要活动、会议照片和录像资源,为学院的管理工作和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四是基于本平台成功建设了包含28个子网站的学院网站集群。
(四)搭建了学院可持续性地建设与共享教学资源的综合平台
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使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了相关管理机制,同时培养了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与共享教学资源的素养,从而保证了学院建设与共享教学资源工作具有可持续性。今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以每年15门左右的速度建设院级精品课程,同时利用现有平台和机制加快专业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速度,做好专业课程集群的资源建设与共享。
三、系统应用效果和创新
(一)技术创新
本课题的网站集群建设和管理技术,具有统一后台管理系统,无限数量创建网站,各网站的数字资源文件具有都能智能化分站点分类保存的优点,同时,系统还实现了基于Web快速传送大文件和多文件的技术,有效提高教学资源网站群的建设效率,为批量建设网站群提供了信息平台支撑。引入教师创新的分布式缓存技术,有效解决了大量用户并发访问系统时出现服务器宕机的问题,对其他高校类似问题有借鉴意义。
(二)机制创新
依托本平台,建立了教务科研处、网络中心和教师三方互动的教学资源建设共享机制,形成了批量建设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良好局面。同时,通过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与网上评教管理系统相结合,系统自动根据教师建设和共享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给教师加分,既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又增强了网上评教的科学性,从而实现系统间良性循环的机制。
(三)方式创新
依托本平台,在网络中心提供的基本技术支持下,教师能自主进行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实现了教师对教学资源自主建设管理的发展方式。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基于本平台和机制继续加大力度建设和共享教育资源的思路符合教育部要求,将坚持继续以每年建设更多数量精品课程的思路不变,争取在今后数年,建设完成覆盖全院所有课程的数字教学资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研究开发的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信息平台,探索的教务科研处、网络中心和教师三方互动建设和共享教学资源的机制,形成的教师本人自主建设管理教学资源的发展方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教学资源直接为“三农”服务的模式也具有很好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晔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
[2]李岳黄.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0(15)
关键词:精品课程 教学视频 流媒体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29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推出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站,将精品课程集中传送到网上并免费观看,实现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
国家级精品课程是具有多种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包括优秀的教师队伍、创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精选的教材及先进的教学管理等。[1]
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包括课堂教学视频,[2]以作为申报材料的重要部分。
对于精品课程的录制过程,现在虽有许多先进的手段如录播教室等,但有一定局限性,特别是对于现场录制(实作)无法完成,因此,单机或多机操作录制就具有了录播教室所达不到的灵活效果。
1 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制作的技术要求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对于国家级精品课程有规定,要提供至少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上网。[3]对课堂教学录像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第一,录像环境光线要充足、课堂保持安静,教师的衣着要整洁,讲课发音清晰,板书要工整。
第二,对于音频采集的技术要求:声道数采用双声道。音乐格式为MP3。数字化音频采用WAV格式。
第三,视频采集的技术标准:原始视频素材在采集中因为要保证视频效果,所以使用AVI格式。较大的视频素材使用MPEG格式。
第四,网上视频的标准:应符合国际标准,服务器端的视频文件为保证通用性,建议使用AVI、RM、ASF或WMV格式。视频格式建议采用帧速度30fps、画幅大小为320*240。
要求在客户端可以对音视频课件进行控制,实现播放、搜索等功能。
2 课堂(或实作)教学录像的拍摄和后期制作
为保证教学质量,对于精品课程教学录像的摄制,一般采用以下步骤:(主要针对非录播教室)
2.1 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教师应准备好在本次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活动进行组织,安排好与学生的互动。教师提问的学生最好处于适当位置,以免不在拍摄范围之内,回答问题的学生必须准确无误地回答。
拍摄人员要根据教师的授课类型和课堂要求制定拍摄计划,将教师上课所用的课件、音频素材和视频素材等资料保存好,后期编辑时都会用到。
2.2 拍摄教学录像
教师上课时应衣着整洁,注意教姿教态,不要大范围来回走动,并适当与学生进行互动。授课时板书有条理,书写字体较大。讲课时如用PPT电子教案,标题一定要用28号黑色字体,内容要用24号黑色字体,文字和背景对比明显,以保证能清晰拍摄。
上课前,拍摄人员根据教室实地情况,架好三角架,调整摄像机,作为相对定点拍摄机位(主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有另一人操作另一台摄像机(副机)在全场范围内进行活动拍摄,尽量从多个不同角度的机位拍摄课堂教学(或实作)的实况,教师由主机拍摄,副机要多拍全景和学生的上课情况。
精品课程是全程录像,所以当主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位置发生变化,主机应注意跟踪拍摄,以便清晰、真实地记录教师上课的情景。
拍摄上课实况的地点要选择在安静明亮的教室,在天气晴朗、光照充足的时间段拍摄。由于现在一般都是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一种方法是调整教室光线,既保证教师的光照度,又保证屏幕的清晰度,按需要同期拍摄教师和屏幕;另一种方法是充分保证教师的光照度,投影屏幕另拍下来后期进行编辑。
在需要实际操作的场合(有的在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有的在现场,这对高职院校尤其重要)拍摄,一定要光线充足,按照教学需要,认真跟拍教师实际操作的每一个细节,讲到哪拍到哪,这样在观看时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真实感,同时对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也要认真跟拍。
采集。编辑前要对拍摄的视频素材进行采集。采集时建议采用AVI格式,这样可以保证最好的画面质量。
编辑。采集完视频后,用非编软件对画面进行编辑。由于是在课堂拍摄,画面的亮度和对比度由于光线的变化可能在某些片段不是太理想,在编辑时用软件进行适当调节,可以在局部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样,视频中的声音效果如果不太好,也可以用编辑软件的声音调节功能进行适当处理,可少量提高或降低音量或适当降噪。
在编辑时适当地选取副机(活动摄像机)拍下的主机拍不到的有用镜头插入到画面中,这样能够更好地反映出课堂教学的全貌。
在编辑时要对片头片尾加以符合教学内容的制作、插入字幕和图片或动画、适当加解说、适当配乐等,可增强感染力,使视频内容更加富有表现力。
有的主讲教师在面对摄像机镜头时,由于心理紧张、缺少镜前训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讲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纰漏,如频繁低头看讲稿、口头禅等。这些不太好的画面和声音在编辑时要认真进行处理。
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后期制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要会同授课教师一起参加,认真编辑,除了剪除一些存在明显问题的画面和声音之外,还可以通过艺术加工,使教学录像更具有可视性和艺术欣赏性。
2.4 上网要制作成流媒体文件
当一部精品课教学录像片编辑完成后,在输出上网格式前,要同授课教师一同观看整片,看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如果发现存在问题要立即修改,达到要求后才正式结束编辑,生成需要的视频文件。
按照上网要求,教学录像片需要制作成流媒体格式,可在非编系统上生成符合标准的流媒体格式文件。
3 结束语
精品课程的录制是一项严肃而又复杂的技术过程,一部好的教学片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要制作出一部真正的“精品”,需要教师及其团队的积极投入,需要全方位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耀麟.浅析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时录制系统[J].电化教育研究,2006,(3):60-61.
[2]张福志.精品课程录像的摄制技巧[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79-82.
关键词:城市建设档案城市品位关系
随着社会进步,城市的管理者和一般市民普遍对城市的发展战略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十分关心城市品位问题。“品位”是美学上的一个概念,属审美范畴。对“城市品位”一词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笔者认为,城市品位是对一个城市的客体和主体(即市民)的文明程度、个性风格、特色特长、外观外貌等方面的综合性审美评价,以审美感觉来区分高低。从宏观上看,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城市建设活动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城市客体,由各种各样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辅助设施、自然改造等客观实物组成;另一个则是在城市客体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图纸、声像等信息记录,即城建档案。由此不难看出,城建档案与城市品位密切相关,搞好城建档案工作与提升城市品位的关系密切。
一、城建档案是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的重要条件
一个城市的品位首先体现在它的规划水平上。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是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也是世界上公认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山水城市”之一。但1911年澳决定定都堪培拉时,堪培拉只是一个河边小镇。次年澳议会组织了一场国际性的规划设计大赛,向全世界征集首都规划设计蓝图。征集到的137份方案被整理成册,其中美国设计师格里芬的设计最受议员们的好评,以格氏的设计为核心,再辅以其它方案,议会形成堪培拉的总体规划方案。即将小河改造成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不足l公里的人工湖(今天的格里芬湖),湖中建一喷水高度达137米的巨大喷泉,以纪念库克船长首登澳洲大陆。湖的南边是政府机关和外国使馆区,北边是中心商业区,西边是文化区,有大学、医院及科研机构,东边是别墅区。横跨格里芬湖的联邦桥和国王桥如两道彩虹,将南北两边紧紧连在一起,这些档案,澳国家档案馆至今还完好的保留着。八十多年来,堪市的建设一直沿用着这套规划方案。规划水平,主要反映在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稳定性上。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汲取各种成功经验,充分发掘城市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优势。城建档案馆保存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地形图、规划图及其它反映城市发展历史的资料,是规划城市的重要参考依据。长沙市城建档案馆保存的第一张长沙城区规划图(1928年)和其后的各种规划图,以及上至明、清时期的各种地形地理图、文字、数据、图表等历史资料,在长沙市历次规划编制和调整中,都发挥巨大的作用。可以说,离开了城建档案工作,离开了城建档案,规划设计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规划水平就难以保证。
二、城建档案是城市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
城市建设是否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前景。充分重视、合理利用城建档案,可以大大减少建设的盲目性,节约投资,提高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八十年代末,长沙市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急需修建湘江第二座大桥,但究竟是建南桥还是北桥工程技术人员观点不一致。长沙市城建档案馆及时提供了长沙段湘江横断面图、湘江滩浅图、五十年代长沙地质图、1971年湘江中桥地质钻探图、长沙1910-1954年的水位情况和1960年猴子石铁路桥的全部文件和图纸。根据这些详实的资料,专家们很快得出了一致的意见,认为建北桥更合适。这些档案资料的利用,有效地节省了方案论证和工程施工的时间,为国家节约投资64万元。据不完全统计,从1993年到1997年的四年间,全国各城建档案馆(室)共接待查阅利用档案73万人(次),提供城建档案165万卷(件),产生可测算经济效益约15亿元。
三、城建档案是弘扬城市历史文化优势的重要资源
一个城市对其历史文化的珍视和彰显,是其城市品位的重要表现。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轨迹的真实记载,是城市建设文明的积淀,可谓千年沧桑、百年兴废尽在卷中。众所周知,岳阳楼是历史文化名城岳阳的标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千古传颂。但因为年久失修,至80年代,纯木结构的主体及楼板、镌刻、油漆等已是斑驳陆离、腐朽不堪,整个楼体几近倾纪。1983年,岳阳市人民政府决定大修岳阳楼后,组织专家对岳阳楼主体及各部件进行了摄像、拍照、测量和描摹,建立起一套完整、详实的档案资料。其工作精细到每个桦头、桦眼都有照片、有图纸、有数据。正是依照这套档案资料,大修后的岳阳楼做到了建新如旧,焕发了“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历史雄风。苏州园林历史悠久,“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中国园林文化集大成者。可以说苏州园林就是苏州城市品位最主要的体现。正是基于此,苏州市于1998年开展了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的活动。在申报过程中,世评委部分成员到苏州进行了实地考察,无不为苏州园林的精致秀美与其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所折服。但评委们也提出,在文字、图表、历史文献、声像等宣传材料方面,苏州的申报工作还很不够,因为绝大多数评委是不可能亲临其境的。苏州市城建档案馆给予申报工作人员十分有效的帮助。他们制作了一个约10分钟的专题片,成为申报材料中的精品和重头戏。此外,他们还提供利用了早在1995年由城建档案馆与园林局联合测绘制图形成的一整套园林档案。正是他们的努力,确保了申报工作的圆满成功。大量事实表明,城建档案就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宝库,是我们发掘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极其重要的信息源泉。
四、城建档案是科学管理城市的重要保证
有关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管理在城市运作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城市管理的水平也是城市品位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城市改建、扩建过程中,企业、集体、个人之间因产权、地权的争议,地下管网爆裂、损毁等,这些方面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城建档案。为了适应城市科学化管理的需要,一些重要城市,如广州、深圳、沈阳、大连、武汉等市的城建档案馆,投巨资建立了城市动态管理系统,对城市管理的相关信息进行录人、更新,实现动态跟踪和实时查找分析,出现事故能及时查出断点,并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和精确的指导数据。这样,不仅把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大大推进了一步,也使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大大提高。
五、城建档案意识是市民综合素质的反映
城市品位与市民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但市民的城建档案意识又直接影响综合素质。一些发达国家市民的综合素质较高,相应地其档案意识也较强。如武汉市一座30年代由德国人设计、建造的房子―景明大楼,今天的主人最近收到德国人寄来的一包资料(有房屋设计说明书和图纸)。说他们的资料库反映,60年前曾在武汉设计、建造了该房子,其设讨一使用年限为60年,现已到期。请房子的主人对其质量、使用情况作一反馈。出于对用户绝对安全的考虑,建议停止其使用。德国人这种严谨、认真和信用精神,是他们城建档案意识的反映,也充分说明了他们的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
综上说明,城建档案工作是城市建设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其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的成果和质量,影响到城市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影响到城市的面貌和内在优势的发挥。搞好城建档案工作不仅能有力地提高我们规划、建设、管理城市的水平,也能有效地提升城市的品位。
参考文献:
【1】城建档案非抓不可――杭州市委书记周峰同志在全市科技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录)[J],浙江档案,1980年10期
金像奖是中国文联的十三大艺术奖项之一,与电影界“百花奖”“金鸡奖”、戏剧界“梅花奖”齐名。作为国家级大奖,金像奖受到摄影人普遍的关注。
与每一届艺术节相伴相生的金像奖,其征集、评选与颁奖,都是艺术节的重头戏。因为金像奖显示着某一阶段摄影发展的趋势,展现着摄影人某一阶段的创作成果,荟萃着某一阶段摄影艺术的新生力量。
作为新世纪的第一次金像奖评选,似乎蕴含着继往开来的意味,2001年6月该项工作正式启动之后,组委会就多方听取意见,三次修改方案,目标锁定:出作品、出人才、出理论。
少而精的思路: 金像奖的常设奖项是作品奖与组织工作奖,设奖总额在30-40名之间。1999年第四届金像奖评选,作品奖高达14位,提名奖11位,组织工作奖也有15位之众。本着少而精的思路,第五届金像奖决定压缩获奖数量,提高奖项含金量。其中,将金像奖作品奖名额定为6-8名,组织工作奖1-2名。
拓展奖项的尝试:摄影事业的繁荣是摄影人共同努力的结果,第五届金像奖在保持作品奖与组织工作奖两个常设奖项外,增设了成就奖、理论评论奖,又于8月份增补了教育工作奖、图片编辑奖,形成了本届金像奖六项大奖的新格局。
力求规距的操作:本届金像奖评选,首先在组织机构上明确组委会与评委会不同的职责。前者负责确立各项章程、认定参评资格、复议评委的异议;后者按照组委会的相关规定甄别优劣。在参评资格上,六大奖项都有相应的规定。在具体操作中,组委会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调整。如由于作品奖参评人数众多,获奖名额增至10名;图片编辑奖因公布时间仓促,参评人员太少,前者取消了提名奖。
本届评选还规定已担任三届金像奖的评委不再受聘,新评委应占总评委人数的30%。
评选日记
9月23日 星期日
16:00,全部组委、评委、工作人员到位,入住北京顺义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
19:00,组委会与评委会分别召开工作会议。本届金像奖共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151名作者申报。其中作品奖99人、作品1124幅;理论评论奖8人;组织工作奖22人;成就奖15人;教育工作奖5人;图片编辑奖2人。
20:30,评委开始审读成就奖、组织工作奖、理论评论奖、图片编辑奖、摄影教育奖申报材料。
9月24日 星期一
8:30评委继续审读文字材料。
10:00组委会会议:确认评选方法、颁发组委证书。
11:00评委会会议:宣布各奖项初评评委名单、介绍评选细则、颁发评委证书。
14:00第一组评委:于健、刘榜、韩学庭、刘铁生、陈申,评审成就奖、组织工作奖、理论评论奖、图片编辑奖、摄影教育奖五个奖项。依据介绍材料与著述内容,评委们提出初评意见与候选名单。
第二组评委:高帆、李前光、吴常云、高琴、陈长芬、贾明祖、贺延光、冀运表、吴鹏,评审作品奖。为了保证评选的公正,组委会已将全部作者姓名遮盖,评委们仅就作品本身进行评定。经过数轮筛选,特别是对同一题材的比较,评委从99位参评人员中初评出32位入围作者。
9月25日 星期二
8:30全体评委终评成就奖、组织工作奖、理论评论奖、图片编辑奖、摄影教育奖五个奖项。
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评图片编辑奖。
该奖为第一次增设,公布的时间又较短暂,最终仅两位作者参评。评委会认为该奖设立的目的,在于鼓励更多的编辑,多出精品,在影像出版上多出人才。侯贺良以其将《山东画报》从亏损百万扭转为赢利百万的业绩首获此奖。
理论评论一直是摄影界的一个弱项。本届增设的理论评论奖,是对广大理论工作者思考与见地的肯定,也表明摄影理论对促进摄影事业进步的积极影响。虽然,具有前瞻性、批评性的文章还比较少见,但本着加强摄影理论研究、倡导摄影批评的思路,经过组委会确认,该奖由原来的1名增至4名。
摄影教育是近年来发展步子较快的一个领域,官方的民间的、面授的函授的、学制式的短期培训的、普遍的特殊的……,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对培养新人、提高素质大有裨益。作为新增设的奖项,有5人申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院长宿志刚获得金像奖,上海的颜志刚、四川的张宗寿获得提名奖。
成就奖,因其响亮的名字,受到15位作者的青睐。成就奖的标准,成为评委们讨论的重点。评委们认为成就不等同于成绩,成就应当是一个人在摄影事业上所取得的特殊贡献,应具有特别的地位或特别的影响。
评委会希望“成就奖”能像一面旗帜,召唤着摄影人用毕生的精力去攀登摄影事业的某一个高峰。
舒宗侨、吴寅伯、侯波三位前辈本届获此殊荣,并不说明只有他们三位有此成就,而是本届该奖只有他们三位申报。
组织工作奖,申报人员22人。考虑到各基层摄影组织处境艰难,却以奉献精神,做着“联络、协调、服务”的工作。作为摄影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本届设奖数额调整至6名金像奖、3名提名奖。
评委们认为,该奖设立以来,大多授予各协会的负责人,因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而事实上,这应该属于他们的本职工作,希望该奖今后能更多考虑授予一些非本职工作,却热心摄影事业的同志,使基层工作更加充满活力。
14:00,作品奖终评。32位只能有16位当选。
参加终评的作品,有几个特点:
第一, 题材广泛。其中以社会纪实、风光、军事、技法居多,人体、人像、广告略有点辍。
第二, 整体水平高,每组作品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第三, 同类题材较多。
对于这些入围的作品,评委们的话题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对部分作品的装裱问题提出异议。按规定参评作品不允许装裱,但入围的二三组作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装裱问题,怎么办?组委会同志认为这是忙乱中把关不严造成的疏忽,不应完全归咎于作者;一些评委提出,入围作品基本上还是以作品本身说话,装裱的作用不是非常明显;一些评委提议,可在记分投票时,综合考虑;一些评委认为,今后要严格按游戏规则进行。看来,面对摄影人的精心之作,评委们仍是崇尚仁爱之心。但越来越严谨的游戏规则,希望摄影人不可总是心存侥幸。
二是对同类作品的品评。同类作品,不论在哪一个影展或影赛中,总是要有所比较有所割舍的。对于那些在技术技巧上难分伯仲,在视点上又各具特色的作品,评委们也是各有偏好,所以最终只能以票数多少论了英雄。
三是对作者实力的评价。一些作者的知名度甚高,但选送的作品不能体现其水平,是评人还是评作品?评委们认为,应当通过作品评人,因为作者的影响度不同,评委们对其的了解与评价也难以一致,而作品就在眼前,标准容易一致。
四是对冷门题材的把握。当类别相近的作品在“相互残杀”的时候,一些作品则因货“奇”而可居,占了一点点的“便宜”,如人像、广告类作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作品仍是以其整体质量为前提的,并非顾其一点而不及其余。比如人体摄影,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题材,也是2001年摄影界关注的题材,自有先声夺人的气势,而作者选送的作品,也实在称得上声势浩大――10组作品40幅。作者表达的主题是关于人类的本性,但由于传达的较为直白、形式较为简单而终未当选。
17:00 评委对入围的16幅作品,以无记名方式记分投票表决,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5分,并可计点数分,以分数高低决出金像奖10名、提名奖6名。
17:30,工作人员开始统计分数,如果一次性决出既定的金像奖数额,当场封存选票,在艺术节颁奖会上首次宣布。如果产生并列名次,将并列的作者重新计分,决出胜负。
与此同时,组委会与评委会召开座谈会,对组织与评选工作进行总结。
19:00,金像奖计分工作完成,全部奖项一次性评出。
9月26日
9:30评委会对全部获奖作品进行点评。
11:30本届金像奖评选工作全部结束,评选结果报中国文联审批后最终生效。
留下遗憾
评奖,几乎成为“遗憾”的代名词。因为评选的模式、评委的构成、来稿的数量与质量、评奖的方式等等,都将影响到评选的最终结果。
如果说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选留有什么遗憾的话,主要体现在增设奖项的经验不足与投送作品的技巧掌握两大方面。
增设奖项 经验不足
本届金像奖最大的特色在于推出评选六项金像奖的改进思路。但新的奖项如何设置?标准如何确定?目前该领域的发展状况怎样?可能参评的人员?预期的评选目标?这些问题本当有更多的思考与筹划,但囿于准备不足、时间紧迫,加之宣传力度不够、落实工作欠到位,使这些尝试未臻圆满。
成就奖最终授予舒宗侨、吴寅伯、侯波三位摄影界德高望重的前辈,他们以对历史对影艺的杰出贡献荣膺此奖,的确当之无愧。对于15位踌躇满志的申报者,面对三位前辈,自然俯首称是、望尘莫及。但由于该奖公布的标准不甚明确,导致他们对该奖的把握失当。甚至一些成绩突出者,也因申报失当,失去了获得其它奖项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也从金像奖中“流失”了。
图片编辑奖,由于增设的时间更短(8月31日见诸《中国摄影报》),最终仅有两位参评者。从实际情况看,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各大报刊、出版物对于图像的应用力度都大大增强,由此出现了一批具有策划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精于实际操作的图片编辑。可以说,图片编辑奖的设立,表明了主办者对摄影发展趋势的敏锐意识,但并未体现出该领域的真实水准。
投送作品 把握失当
151位参加本届金像奖角逐的作者,应当说都具有相当的实力,但如何参评,却不是每一位参评者所准确把握的。
这种把握的失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申报奖项不当,如在摄影教育方面,以个人办学为特色的柏雨果,却申报了成就奖。二是选送技巧不当,这在作品奖的申报上尤为突出。
我们知道,作为摄影家,每个人都拍摄有各种题材的作品,也各有其所长。如何选择、组合这些作品去参评,我们可以从获奖的作品中去寻找答案。总的说来,它们的共性在于完整、独特、精美。
完整,指的是作品不论是在形式抑或内容上,要有其内在的统一,让评委能够在短时间内品评到作品所传达的意义,对作者的创作倾向与水准做出评价。如曹红的一组新闻摄影,每个画面都独立成篇,但她以新闻性赋予作品的统一性――强烈的新闻现场感、职业记者敬业的精神,获得全体评委的好评。
独特,指的是作者与众不同的视点或表达,常常,它也体现为当下作品中的个别性。这些特点比较容易引起评委的关注,而获取评委潜意识中的情感分。石广智的花卉摄影,以多次曝光、影画合璧为特色,在形式上可谓别开生面,并以其精美的观赏价值而夺冠。
精美,指得是作品画面的景色别致、后期制作的精益求精。它体现出作者的实力,也表明作者的态度。孙成毅取之西部的作品,因其品质、气势已取胜一筹,加之制作精良,令人赏心悦目。甚至作者还在作品周边划出约2mm的白线,营造出整齐醒目的“装裱”效果。真是以精心、尽心赢得评委的心。
当然,这些共性并不是绝对的分割的,它们是一个整体,共同对一组作品产生作用。对其中任何一点的忽视,都将造成令人扼腕的遗憾。在本届金像奖评选中,应当说至少有三位参评者比较具有典型性。一是赵铁林、二是姜健、三是冯建国。
赵铁林,可以说是以拍摄题材的独特性取胜。《飘泊在都市边缘的女孩》,一个现实而又敏感的话题,一个已经在社会上产生相当影响的专题。作为一个摄影家,作者用实践再一次诠释了影像最本质的意义。但作者却用女孩、孩子两个内容构成参评作品,在完整性上留下不足,也使独特性打了折扣。另外,由于作品没有相应的文字陈述,不熟悉其作品的评委,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此作品的意义作出判断。
姜健,一位醉心于中原大地的《场景》和《主人》的作者,在发挥摄影的文献价值上、在其影像表达的现代意味上,都可以说自成一体。也许是作者想在一组作品中涵盖其两种拍摄内容,造成了零散的效果,同时彩色黑白混送的形式,在视觉上也破坏了统一。
冯建国,留学日本11载,对大画幅黑白摄影情有独钟。其作品展示的细腻精致的影像,为影人所赞赏。但其选送的作品,竟是采用数码输出方式制作的,其影调的魅力真是荡然无存,真是痛失良机。
虽说金像奖评选的最终意义在于推出富有水准的摄影家,但在具体的评审中,评委不可能放弃对作品的基本评价而直接推举摄影家。可以说,摄影家的实力是取胜的基础,但合适的把握是制胜的法宝。
希望:期待来年
金像奖评选自1989年伊始,历时五届12载,不可谓影响不大。但作为国家级大奖,金像奖要建立真正的权威,应当信守严谨、有效的原则。评委们对今后的金像奖评选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一、关于标准
由于本届新增奖项较多,各奖项的标准化问题成为评选中的一大焦点。希望组委会能够召开专门的会议,就标准化进行商议,使各个奖项的评选更易操作、结果更具水平。
现有的一些参评条例,希望再进行调整。如作品奖要求作者提交的十幅作品中必须有四幅获过奖,这使得许多作者很难选送格调统一的作品,不能体现作者的真实水平。这个条款是否可以作为辅助条款,在报送的文字材料中体现。另外,关于提交论文的要求,主观意图虽好,但在真正评选中却没有发挥作用。金像奖作品奖应鼓励新作,对参评作品的拍摄的年代有必要做出限制。
二、关于称号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新的情况,适当调整是必要的,但不应太随意,确定之后也不要轻易变动。如组织工作奖以前分“开拓杯”“金烛奖”两项,金像奖如今改称作品奖。以后再增设奖项,也要纳入既定的范畴,以保持一致性、提高认同感。
三、关于宣传
金像奖的宣传力度还比较欠缺,既是国家级大奖,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这样奖项的水平才能不断提高,金像奖的影响力才能更加广泛。
四、关于其它
本次金像奖奖额的调整幅度过大,金像奖与提名奖的设置,呈现“倒挂”现象,这是应该尽量避免的情况。希望在今后的评选工作中,也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为各项评选工作提供切实的保障。
此外,组委会应当成为参评者的参谋,为他们提供建议,使报送工作更明确更扎实更有效。
张华斌作品 (作品提名)
姜平作品 (作品提名)
【关键词】 会计学科; 精品课程; 实践课程; 实验条件; 案例分析
会计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改革也必须与会计学科培养人才的定位相适应,充分体现重视具体操作能力的思想。但目前会计学科精品课程的实践环节建设相对薄弱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学科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要有一个定位准确的建设目标。具体而言,精品课程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以及前沿性,能够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学术和科技成果,要有足够的广度、深度和梯度,能体现课程发展的多样化和综合化,能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具备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灵活使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多元化的系列精品教材;建立现代化的网络教学环境,完善网络平台的教学资源;具有科学的教学管理与组织机制。
会计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强化精品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学科的精品课程不仅要站在学科的理论领域前沿,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动手能力,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影响会计学科精品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自从2003年国家决定推行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工程以来,各高等院校对此做出了积极响应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会计学科的精品课程建设在各类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得到了高度重视。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会计学科已经有11门课程通过评审,成为不同级别的精品课程。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数量与其他学科相比较也处于领先位置。
尽管如此,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实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高校正在逐步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大部分精品课程被建设成“迎评”工程,重视形式而忽视实质,无论是申报材料还是网络平台都体现了创新理念,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不能体现精品课程应有的价值。这一问题在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实践环节薄弱,实验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不够规范,没有确定的课时比例,缺乏规范的专用教材,实验工具比较简单化。缺少实践特色的精品课程对会计学科而言,显然是不容回避的缺陷,所以,完善实践教学是提高会计学科精品课程质量的核心环节之一。
三、关于强化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实践环节建设的建议
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要求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不仅能够满足基本教学要求,而且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主讲教师应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根据会计学科课程的特点,结合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发实验教学系列教材和案例教学数据库,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一)实践教学环境的先进性和开放性
1.思想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会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理论与实践并重,重在提高学生的理论应用水平,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对于非会计专业的本科生,在讲授内容和方法上也充分考虑他们的专业培养目标。
为了完成不同的教育目标,会计学科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应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其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改革与课程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定位相适应,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重视能力的培养、训练。
2.实践教学条件要满足教学要求:
实践教学环境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教学。
第一,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结构合理,满足工作需要。应设有专门的会计教学综合实验室,并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实验的教师应由从事教学的教师担任,实验室技术人员应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尽职尽责地进行实验室的全面管理,而且能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承担某些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第二,规范实验教学的课时比例。一般而言,实验教学的学时应占教学总学时的30%以上。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实验室应该有计划地向学生开放,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会计教学实验活动,这对于提高会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三,实验设备要满足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实验的内容能够紧密结合会计改革的实际,实验内容先进。
3.大力开发综合性、创造性和研究型实验:
为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务,可以在校内安排实验,实验的方式包括手工模拟实验和网上模拟实验两种方式。手工模拟实验主要在实验室中完成,由于手工模拟实验有时会受到相关条件的限制,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设计“会计网上模拟实验”课件。网上模拟实验不仅可以解决手工实验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而且实验内容可以随意组合、实验过程中计时考核和计分考核相结合,还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这种实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的研究型实验。
为了使学生对会计专业的相关工作有更直观的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参观学习,聘请实务界的专家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及时发现理论知识与业务实践之间的差异,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东北财经大学的《资产评估原理》精品课程为例,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学院与大连众华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和诚信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成立资产评估实验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到资产评估事务所实习,使他们学以致用。灵活多样的实践课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鼓励任课教师参与资产评估咨询,接触更多的实践工作,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实践业务水平。
(二)实践性课程的具体形式
1.灵活多样的实验课程:
随着会计学科教学方法的发展,模拟实验将成为会计实践课程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的具体方式是:按照会计学科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将课堂教学划分为不同单元,在每单元结束后设置相关内容的实验课,及时将教学内容同业务实践联系起来,避免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脱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零时差”和“零距离”。
2.实地学习:
为了使学生对会计实际工作有更直观的认识,可以安排学生到实验基地和相关单位进行参观,并与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以便发现理论知识与业务实践间的差异,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条件允许时,为学生创造机会直接参与会计实践工作,让学生获得会计实践的切身感受。
3.期末案例分析与实验: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会计专业课程所在学期期末,可以在校内安排期末案例分析与实验。期末案例分析与实验在总结学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综合性的教学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并进行模拟实验。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以主讲教师收集和编写的案例为素材,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并将理论分析的结论与经济现实进行对照,从而增强学生处理实践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实践的了解,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条件下财务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
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活动。毕业实习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将应届毕业生直接派往实习单位参与会计实际工作,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业务活动体会会计实务操作,掌握基本的业务技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二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会计循环的模拟操作,以会计手工操作实验教材为基础,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进行会计业务流程各环节的手工操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计电算化业务模拟实验。
总之,会计学科精品课程应体现创新性和实践性。但是不同性质的高校存在着培养目标和学科结构的差异,所以会计学科的实践教学也应该因校、因课制宜,采取灵活的形式,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真正提高会计学科精品课程的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 郑柳萍.关于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宁德师专学报,2006(8).
[2] 董晓平.基础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7).
[3] 王芝庆.教学改革与提高教学质量――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三江学院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