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2 05:50:35
导语:在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随着当前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更是如此。但是,在目前的中等职业院校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时量较少。随着各个中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课时却逐渐的缩减了,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实操水平更是无法跟上教学要求。授课方式单一。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课时,大部分还是以口头讲授法为主,对于一些知识表达过于抽象、苍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偶尔会出现部分问题难以理解的情况,使其感到单调、乏味,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教学效率越来越低,使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相脱离。在教学过程中,实操部分的内容安排与理论教学内容相脱节,实操时未曾很好的应用到理论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致使学生在实操过程中感受不到理论知识的存在,无法体会到书本上的知识在实操中的充分应用,降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以上几点问题,我们要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加大关注力度,尽量避免其在日后的教学中出现或尽量减小其影响。下面就对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
1.教学形式理实一体化。将学校教学环境设计为工厂形式,设立理实一体化的教室,使教室环境贴近生产车间。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参照实物进行理解,也可同时进行实际操作。要达到教学形式方面的理实一体化要求,学校需要统一组建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同时还需要根据课程内容需求采购配备专业设备器材等,营造出与车间生产相类似的氛围。日常教学中也要实行理实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实施以“项目教学”为导向的实践操作教学模式。参照企业的生产过程来进行教学环节的设定,把专业性教学放入模拟生产的情境中进行,在生产实习工厂中进行机电专业的理论性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际企业生产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学习两年,即四个学期。这期间,学生必须要完成基础性课程学习、专业性课程学习、机电课程设计以及机电技能实训操作。基础性课程和专业性课程相互结合着学习,可以充分的使用项目教学及模拟环境的方式进行实操练习。
2.教学内容理实一体化。(1)编写全新的教学大纲。在重新编写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大纲时,编者应该将机电专业性课程中内容相近相似的课程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课程整体感比较强的教学大纲。在新的教学大纲中,应当突出强调机电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同时还要依据工厂的实际岗位需求情况来制定专业性课程的具体排布。(2)编写全新的教学计划。学生所在学校需要将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及其主要负责人请入学校,与其共同编写适合未来指定岗位的的全新教学计划。新的教学计划必须要充分的满足企业岗位的需求,切实的推进校企一体化进程,即教师与师傅一体化、学生与徒弟一体化、教室与车间一体化、教具与工具一体化、作业与产品一体化等。3.教学评价理实一体化。在教学形式理实一体化的情况下,学校方面应该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全面改变传统的单纯的考试考核方式。单纯的考试考核方式最终的成绩高低是无法对学生的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价的,这样使学生在走向职业岗位后对自身的评价不够准确具体,领学生对自身缺少一个有效的定位,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原因是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无法做到全方位的反映出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实际操作技巧的掌握情况。因此,教学评价的体系应该是全面的、动态的,应当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着变化的。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1.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在学生培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专业性课程设置方面可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这样可以更好的贴近社会,贴近实际,同市场进行有效结合,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出学校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教育优势,为合作企业提供充足的产品研发场地,达到教学与生产双向合理化结合的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为主导,尽量在实际操作的教学模式下学习新的知识。应用以实践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分解完整的学习过程为一个个具体的实际项目,重新编写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参照教学方案来设计新的教学思路,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2.订单式培养。学校针对全国范围内的大中型企业及其建设项目,特定方向性的培养技术型人才。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签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订单,使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与企业及其项目的建设相互结合,同时按照企业的要求设立相关课程,制定招生计划、学制及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企业对于不同技术岗位所需专业知识的特定要求,同时由学校老师和企业专家两方面一起拟定专业教学大纲,确定专业课程内容设置,选定适合的教材,制定实操训练内容,还要对专业课程设定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以达到企业最新的要求。为达到企业实际生产与专业性教学零距离对接的目的,学校可以让机电技术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轮流上岗实习,充分利用当前学校现有的设备材料资源,让学生参与到产品的实际加工生产中去,使其实操练习和生产实践对接,实现实操教学和实际生产之间的“无缝”接轨。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更进一步的加强学生的实际生产适应能力。
作者:周霖 单位: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张宏,曹伟.浅谈电工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J].科技信息,2008,(10).
1.原课程体系分析
1.1采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学科门类划分细、数量多
原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基本与机械加工专业的一致,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金属工艺学、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微机原理应用、机械加工工艺等多门课程。
1.2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学生动手操作时间少
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分别开设课程,一般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周数有限,实践学时通常都少于理论学时。
1.3课程衔接处理不够,在时间安排上过于集中
专业基础课程各自成一体系,独立性较强,相互间呈平行关系。故在教学安排时,各门课程衔接性体现不出。且在时间安排上,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学期开出,没有与骨干课程进行配套实施。
2.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2.1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高职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少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采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理论知识点过多、过深、过杂,就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2.2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服务于专业骨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应做到“必需、够用”就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骨干课程来服务的。如果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过多,占用学时过多,势必影响骨干课程的门数和总课时,不利于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无法真正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2.3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因材施教
原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单一,容易形成应试教育,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中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学生应尽量给予不同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在教学上能够因材施教,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原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决定了对其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3.具体做法
3.1精选教学内容,整合基础课程
首先对各门基础课程的内容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类,剔除与数控专业无关的知识点,简化理论较深的知识点,然后再进行重新划分课程科目,整合相关知识点,突出服务主干课程和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如综合化改革中将原《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电工电子》,以电工初级工的鉴定标准来设计课程内容,去除电子技术的部分理论较深、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原《工程力学》中理论计算的内容过多,对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太难,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应用不多,因此将这门课程中的有关基本概念的知识点并入《机械设计基础》中,使《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内容,不作复杂计算要求。通过课程整合,基础课程数目减少了,内容更加精练和具有针对性,同时压缩了基础课程的课时,为增加实践课时和开设更多的主干课程提供了条件。
3.2注意课程衔接,优化教学计划
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明确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安排上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如《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实训》三门课程间的安排上注意衔接关系,将《计算机绘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绘图命令的操作学习,与《机械制图》并行安排教学;第二部分为计算机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操作学习,安排在《制图测绘实训》后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
3.3突出技能要求,创新考核方式
进行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也是综合化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块任务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鉴定考证,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如《计算机绘图》采用模块式项目教学法进行训练,以上机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让学生在各个项目中进行合作和讨论来自己完成任务,避免以往《计算机绘图》中学生依葫芦画瓢,学后就忘的情况出现。在《电工电子》、《计算机绘图》等多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并作为考核方式之一,使学生每学期有一次参加技能鉴定的机会,能较好地适应今后岗位的需求。
3.4改革后的基础课程体系
(1)《电工电子技术》:以初级电工的鉴定标准要求,简化电子技术的部分内容。(2)《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相结合,以学生能够识图为基础,适当降低难度。(3)《计算机绘图》:自编教材,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与《机械制图》和《制图测绘》实习综合安排教学进度,学生参加绘图员考证。(4)《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常用机构和机械零件等内容,对有关理论计算不作要求。(5)《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自编教材,包括常用材料和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及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常用加工方法综述与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等内容。(6)《设备控制基础》:将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技术相互贯通,压缩了传统内容,利用本校有较好的PLC实训设施,适当拓展了可编程控制器部分的知识与内容。
4.结语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对学生来说,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作相结合,在学习上更易激发起兴趣。同时,由于能够更快地接触专业主干课程,学生较早地对本专业要学什么、今后干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使学习的目标性更强。但在综合化改革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需着重注意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注意做好配套教材的完善。由于多门课程需进行知识点的综合整理,有些课程难以找到相应配套的教材。对此,我们主要是通过自编教材来满足教学需求。这些自编教材质量的高低将很大地影响到综合化改革的效果。二是要提升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认识。要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综合化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更是对整个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综合,从而要求教师去更加全面的掌握各专业基础知识,甚至要组织进行编写教材,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钟永锋.浅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22期.
首先,要明确建设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以及市场需要,结合行业、企业标准,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组建一个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制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修改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建成优质专业课程。
而建设措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建设团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并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同时,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电子技术行业专家或技师参与核心课程建设。向社会招聘和引进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 制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按照先开发后建设的步骤,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流程。即:开发调研岗位分析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初步评审调整优化专业建设委员会终审。
3. 教学内容:以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要求为指导,使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经典性、先进性和科学性,以《电子线路》《电子测量仪器》《电子产品工艺与结构》《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等为专业基础知识,以反映中职电子技术应用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为课题,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由专业教师和电子技术行业专家共同完成课程教材、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案、考核标准、试题库、素材库的建设。同时根据国内电子行业具体情况,编制合适的补充教材和实训指导性教材,以培养学生电子技术应用职业技能。
3. 教学方法:要根据课程特点和实际需要,采取四级教学(教师示范,学生模仿)、PETRA教学(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拓展应用)、项目教学(提供任务,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导)三种循序渐进的主要教学方法,对不同教学阶段的学习单元进行课程开发。
以《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为例,该课程教学方法划分如下:
4. 教学手段:根据课程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实行工学结合,融教学作为一体。一是学生在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实训室中学习;二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仿真教学软件、实践操作录像、网络课程等现代化教学手法;三如《家用电子产品维修》的课程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走进居民社区进行家电免费维修,不仅锻炼了技能,还能让学生意识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 企业培训体系的引入:参照现今各电子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体系和培训资料,结合学校中职教育的理念,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提供最新的电子技术资源。同时,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各电子技术公司参加技术培训,了解现今电子行业对员工的要求。将各公司技术培训体系的教育方向和内容加以优化,融入到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中来。
6. 教学管理:建立科学高效、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参照“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分四个等级:
一级评价:学生反馈
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确定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对课程组织的反应;对课程设计、教材选用及教学内容的反应;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反应;能否在将来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二级评价:学习效果
这一阶段是对学生通过学习后的知识、技能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确定达到了哪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三级评价:行为变化
采用正式测试或非正式测试(观察等),确定学生通过学习发生的行为改进的程度。
这一阶段要回答的问题是:“学生在工作中是否运用了新的知识?”只有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达到职业教育的学习目的。
四级评价:产生的效果
该阶段评价要回答“培训为企业带来了什么影响?”的问题,包括经济和精神上的影响。如产品质量改善、生产效率提高等。
蜡染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少数民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也是工艺美术设计领域中民间美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职学校设置蜡民间染艺术课程,让学生进行蜡染技艺的学习和探索,对民族技艺文化的传承,民族资源的开发、创新和利用,培养民族技艺设计人才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中职艺术设计专业设置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意义
(一)民族技艺保护和传承的需要。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体现了各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自然观,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也日益得到了重视,并提到专业教育的日程上来。
传统的蜡染纹饰独特,制作全靠手工绘制,并且多代传统艺人经过长期的创作探索,至今才呈现了精湛的技艺和近百种传统蜡染的造型纹饰,是不可多得的艺术资源。在当今民族传统文化受到重视的环境下,结合时代需要来研究蜡染的价值,将其作为珍贵的课程资源纳入教学中是必要的。同时,复杂的工艺流程给蜡染的保护和传承带来难度,蜡染课程教学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蜡染技艺,对于保护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民族传统技艺、发展民族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培养民族技艺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民族传统技艺在不断变迁的社会中艰难地继承和延续着,如今学习民族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人才的匮乏将导致传承出现断层。民间蜡染的传承过去是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靠口传心授的方法传艺,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也无法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培养蜡染技艺人才的要求,将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和方式引进民族蜡染技艺传承人才的培养领域,已是一项相当急迫而重要的工作。
随着民族产业逐渐兴起,人们开始关注民族传统技艺的实用价值,并且以新的视角来解读民族传统技艺,赋予了民族蜡染艺术新的生命力。蜡染相关的旅游、服装、纺织、实用工艺品设计的民族产业的复苏,使传统民族技艺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职业技能教育是民族传统技艺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中职学校应设置蜡染艺术课程,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改变传统蜡染人才师徒传承的模式,强化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上注重蜡染艺术理论与实践技能渗透,依据社会的人才需求来培养具有艺术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的职业型民族蜡染技艺人才。
二、中职艺术设计专业蜡染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蜡染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20世纪90年代,我国曾在染织、服装类专业中开设蜡染艺术课程。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纺织业的衰退,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人们的审美和社会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蜡染教学曾一度衰落,很多学校蜡染课程教学是空缺的。在当今民族传统艺术受到重视的环境下,蜡染艺术教学又开始由衰落走向复兴。目前,蜡染艺术已经不仅仅是在纺织、服装领域中运用,在平面、传媒、实用工艺产品等各类设计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蜡染相关民族产业发展的背后,蜡染艺术与装饰艺术、实用工艺设计以及当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产品设计的关系特别密切,作为培养基础职业技能的中职学校,不能忽视民族技艺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目前,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未能很好地把蜡染艺术课程与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以及培养的方式与蜡染技艺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中职学校对蜡染艺术学科的发展也考虑不够,在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同时没能有效地对教学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培养的人才对民族文化了解不深,专业技能性也不够强,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二)蜡染艺术课程教学师资不足。蜡染艺术是一门民间独特的手工技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学科,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涉及多门专业知识,教师不仅要讲解蜡染艺术的理论知识、造型基础及装饰纹饰特点,还要对蜡染复杂的工艺流程有深入的了解和实践经验,才能满足蜡染艺术课程的教学要求。但现实中,很多中职学校缺乏实践经验丰富的蜡染专业教师,存在着师资不足的情况。
同时,蜡染课程的实践教学阶段,由于蜡染工艺的复杂使技能实践的经验性要求较强,授课的教师或民族文化理论基础较弱,或实践的工艺技能缺乏经验,授课效果难以满足蜡染艺术课程要求。因此,中职学校应加强民族技艺师资队伍的建设,承担蜡染教学任务的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理论和传统技艺的实践经验。
(三)设置蜡染艺术课程的教学条件不足。蜡染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应设备的投入,实践教学环节更是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目前,许多中职学校普遍缺乏设备、实践场所和经费。对于蜡染的设备如上蜡恒温电炉、封蜡工作台、染色水槽的配备、去蜡问题处置所需要的教学场所及用电设施安全防范都有一定要求,大多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难以满足。可见,学校相应的教学条件不足,不利于展开蜡染艺术课程的教学,无法满足蜡染艺术的教学需求。
三、中职艺术设计专业民间蜡染艺术课程设置建议
(一)加强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组织建设管理。为推进职业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加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民族技艺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要求职业学校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中职学校应加强对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重视,加强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组织和建设管理。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灵活自主地调整民间蜡染艺术课程教学体系,相应增加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课时量,编制民间蜡染艺术课程标准、配套教材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的开发。
课程设置应以传承民族蜡染技艺为重点,突出蜡染实用设计教学的特色,培养创新民族技艺人才。民间蜡染艺术课程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蜡染艺术基础知识以及工艺制作技能,同时应使他们具备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对传统蜡染艺术进行创新的能力。同时,认真研究蜡染教学与社会民族企业技艺人才发展的关系,不断调整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布局。为此,民间蜡染艺术课程应展开民族蜡染艺术的教科研活动,整合学科专业优势,这样才具有良好的教育空间和广阔前景。
(二)充实蜡染艺术教学的师资力量。蜡染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其基础涉及造型艺术、装饰图案以及复杂的民间工艺制作,由此应鼓励教师成为“双师型”人才。专业技能强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实施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相结合,注重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运用数码相机、电脑等多媒体技术记录工艺制作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上不断拓展艺术教育空间,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同时,引进蜡染工艺美术师和有蜡染绝活的民间艺人来参与教学,聘请工艺美术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公开课等形式,以此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充实蜡染艺术的教学力量。组织教学教师到西南等地区蜡染的发源地亲身体会民风、民俗,并向当地的蜡染艺人学习技艺,定期开展培训和研讨及与专家探究蜡染艺术课程职业教育的设计方案,增强教师的课程研发能力和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民间蜡染艺术教学的师资水平。
(三)实践工作室教学与校企合作。民间蜡染艺术课程的实践教学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艺术的教室授课模式为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蜡染工作室可以为学生学习蜡染技艺提供更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对蜡染材料及工艺流程实践操作的学习,及早地了解材料的性能、成本、制作技能。凭借工作室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不断学习创新的观念和技能,掌握现代科技新技术。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将传统的表现手段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作出有传统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艺术作品和实用价值高的民族工艺产品。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是当代艺术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单一教育模式的挑战,还是当前中职学校实现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优良途径,是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能够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要。中职学校民间蜡染艺术课程应与服装、纺织、旅游工艺品设计等与蜡染相关的民族企业合作,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结合市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需要的民族技艺人才。学校应与民族企业合作,借助企业提供的技术和设备,将民间蜡染艺术课程实践的教学场所延伸到企业,解决中职学校实训教学场地、设备等条件不足的问题,使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与企业共享信息和资源,规范专业的职业技能。同时,校企合作又是双赢的工作机制和办学模式,学校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给企业的创新理念注入新的血液,促进了企业发展,产学互利。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搭建蜡染艺术实践教学的有效平台,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蜡染技艺人才,使艺术教育呈现科学性、前瞻性、开放性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也比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机电专业是中职学校的基础专业之一,在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平衡,加上近些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对于机电技术人才的要求水平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这些人才具备扎实的机电基础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就现在我国多数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教学来看,很多学校都将教学的重点放置在理论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将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改革重视起来。
二、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改革策略
1.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
由于中职学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而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还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地方,课程的设计并未根据学生的基础来进行。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跟随教师的节奏,教与学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时间长了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现阶段必须进一步优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理论课程的设计。为此,课程的设计应该围绕学生的基础和教学目标进行,不能一刀切,也不能随意借鉴其他高校的课程设置模式,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必修课和限选课,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对课程进行规划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职业素养。在进行课程规划时,要按照基本技能培训、专业认知培训、综合技术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的模块循序渐进地进行,让学生能够从初级到高级逐渐掌握机电专业知识。此外,在对课程规划时,应该根据教学计划的变动及时的修正教学计划,在每个学期定期在学生之中开展实习座谈以及专业咨询,根据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及社会对机电技术人才的需求变动,及时地调节教学计划,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2.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很多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还是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用粉笔加黑板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此,教师必须要转变这种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将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电化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思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出发点,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此外,近些年来,网络已经得到了成熟的发展,各种远程授课的新型教学方式也不断地兴起,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转变传统的教学手段,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自己去挖掘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概念。这不仅会提高教学的效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此外,学校方面还可以定期举行关于机电技术的学术知识讲座,聘请一些校外的专家和学者来学校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校的学术氛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内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完善校外机电实习基地
对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来说,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外,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极为重要。因此,在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中,学校方面必须密切地关注社会上与之相关的企业,积极与这类企业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待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熟之后,即可将学生安排到校外机电实习基地进行实训,让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学习掌握机械产品生产、机械设备运行等相关的实践知识。在校外的实习过程中,学校应该指派专业的教师到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指导,并及时地掌握好学生的实践进度,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打分。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学生对于校外实践均有着浓厚的兴趣,校外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谦虚好学、与人合作的能力,具有两全其美的效果。
三、结语
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一线人才的重要作用,其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机电知识的掌握情况。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就是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能力不足。因此,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改革的内容涉及的要点较多,不仅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对现阶段的课程进行重新优化,相信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机电专业教学的质量将会得到本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江林兴.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现代农业装备,2012(06):28.
关键词:任务驱动;主动探究;职业需求
中图分类号:TP3-4
1 任务驱动教学的涵义
通过教学实践和不断积累,本人探索出了在中职网络技术专业《网页美术设计》课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特点是能够将讲授的知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提高。其实简要过程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及课程特点,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进而连带出相关知识点及操作技能。
2 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探究
2.1 制作儿童网站
(1)创设情景 任务引领
本案例属于教材第二单元“网页色彩设计”,课题名称为“你是我最简单的快乐-baby”网页效果图制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典型的儿童网站案例,并从网页页面的色彩搭配及版式布局的角度与学生共同交流、探讨。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课堂任务,具体做什么,为下一环节学习奠定基础。
(2)任务探究 合作学习
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学生每四人为一组。课前教师已经将任务书任务具体化,例如:“突破1―网页背景制作;突破2―网页banner设计;突破3―网页导航设计;突破4―网页logo设计;突破5―网页美工”。此环节教师将任务分为五个突破口,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将工作任务具体层次化,小组五人分别模拟网页设计人员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让学生在工作情境中仿真训练。如果遇到问题要查看工作页,并与同学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接受工作任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
图1
(3)评价交流 互相提高
本环节是对作品效果以及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进行总结归纳。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再由学生小组代表对自己的学习知识、技能及作品效果进行评价,通过这两个角色的互评,对学生进行评价将更全面、更准确。二是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由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运用和自主探究、讨论学习的能力进行总结评价。
2.2 制作咖啡网站
本案例属于教材第一单元“网页版式布局”,课题名称为“Romantic coffee(浪漫咖啡)网页内容布局”。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创设情境,兴趣导入。教师以“Romantic coffee(浪漫咖啡)”客户的身份,引出本节工作情景,对网页效果图的设计进行引导,并就此明确课堂任务:利用photoshop软件的知识和技能制作一份“Romantic coffee(浪漫咖啡)”网页效果图。并提出设计要求:网页要传达的信息、网页的版式布局类型及图片文字元素等各方面的布局。然后通过问题引领,引导学生分析素材版面的设计要素。
(1)任务展示、规划设计。教师展示客户的咖啡网页素材,并引导学生根据“Romantic coffee(浪漫咖啡)”产品市场的表现、企业的构成、经营理念等特点把握网页主题、整理设计思路、规划版面,确定网页传达的信息内容。
(2)任务分析、协同合作。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按学习层次分组学习,每组设有小组长一人,组员三人,要求组员利用网络等手段将所搜集的素材交到组长处,再由组长于课前统一交给教师。另外,课前,要求组长根据本组成员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成绩表,为每个人分配不同的辅导任务。
图2
(3)任务讲评,落实目标。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将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三个等级。教师巡视查看、指导学生操作,并记录课堂成绩。尤其要关注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掌握情况。教师结合学生作品及“项目量化评价表”示范操作重点及难点,并将课前准备好的操作过程视频让同学们查看,从而突出重点并突破难点。
3 任务驱动教学实施效果
以上两个教学案例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职场空间,将案例置于现实的工作情景当中,从而教给学生如何利用掌握的计算机技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工作任务。从情景引入、任务分析、流程设计到实现任务,依据新的职教理念―“以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完整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
3.1 任务引领,激发学习兴趣
任务引领,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是指学生通过真实的工作任务引入,积极主动的置身于教学活动中以掌握相关技能与知识。教师要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方法,将枯燥的任务变成兴趣任务。
3.2 分析任务,提升专业技能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任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加深对任务要求的理解,以及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关于网站版式布局的选择,学生可以查看工作页寻求帮助。
3.3 团队协作,提升工作效率
通过团队协作分工完成任务,这种策略在任务中的体现是以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而达成小组共同目标,而最终目标是组内成员合作的动力和方向。例如:组内成员分别承担了网站页面背景、导航及logo的创意制作。教师在情境引入的过程中把内容变“活”,创设了能激发学生合作内在动机的情景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受到了合作的必要性,从而自发的萌生合作意识。
3.4 “师生”互评,达到教学相长
师生互评在《网页美术设计》课程中运用恰到好处。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而这种评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学生评价个人网站效果图,有的学生发现版式布局乱,会造成浏览者视觉疲劳。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意识到了自己在布局的选择上不够慎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网页美术设计》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优化了教学方法,构建了新的知识传输模式,有利于把静态、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变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换位思考评价他人作品的收获,进而提升自身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深度。同时,这种模拟任务的教学方法,还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体验到未来的“岗位”的现实需求,为提高将来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奠定基础,进而使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沈泽刚,刘杨.基于Moodle的“任务驱动”式网络课程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3(17).
[2]白雪.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络课程点播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3).
随着网络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要课程。此外,信息的处理系统必须使用数据库技术,生活中各种信息的处理都与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息息相关,数据库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为了使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学校与教师就应该对这一课程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制定课程教学的计划,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该课程。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较为陈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亦在持续更新,但是教材更新的速度跟不上计算机技术更新的速度,教材的内容较为滞后。另一方面,中职教师受精力以及时间的限制,对新知识的掌握与更新速度较为缓慢,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直接影响。此外,学生在学习以及走向社会皆要经历较长时间,造成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需要的技术有更大差距。
2.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数据库技术是一门理论以及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学科,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数据库的应用开发以及设计能力。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整个上课的过程中先进行概念的讲解,再依据教学实例进行操作,最后留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整个过程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该课程的知识。而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而且在实际的应用系统开发设计的过程中不能综合地考虑,所学的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无法运用课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且缺少实际的动手能力。
3.考核方式较不科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验的一种方式是考核,考核也是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的一种手段。现在较多的中职学校考核方式较不科学,以笔试的方式对数据库技术课程进行检验。笔试考核具有一定的缺陷,多以程序题、判断、填空、选择为主,对概念知识进行重点考核的考核方法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一些学生取得高分是因为记忆力较好,临考前记住了书上的一些内容,但是考试过后所学的内容完全忘记,这种教学效果较不理想。单一的计算机笔试考核的方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对学生就业造成了影响。
三、中职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转变教学内容。针对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的缺陷,可以采取转变教学内容的措施,从辅助光盘的选择方面入手,将教材中实例操作部分的详细步骤制作成光盘,让学生对整个任务解决过程有较为直观的了解。光盘具有可以反复播放的优势,与教师一次性的演示相比对学生的复习更有帮助,遇到不理解或忘记的部分只要观看光盘就可以解决。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因此要精心地挑选教材。可以选择当前流行的SQL Server 数据库技术为主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工具。此外,要依据实际教学的需求与教学计划选择合适的教材。还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对新技术、新概念的反映,根据教材内容的易用性、完整性进行教材的选择。
2.转变教学模式。针对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是转变教学模式,从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形式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方面入手。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形式,突出计算机领域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克服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片面强调学科体系不完整等缺陷。结合本专业的实际要求,要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扎实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与基本知识基础上,及时了解与掌握该领域相关技能与最新的技术发展。
3.转变考核方式。针对以笔试的方式对数据库技术课程进行检验的考核方式的缺陷,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实行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注重结果,定量考核注重过程,将二者相结合,符合考核中过程形成性考核的主要思想。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技能以及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关注,而且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进行关注,对学生个体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通过考核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断的进步。
四、结束语
数据库技术是应用性、实践性以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数据库设计理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丰富。每一个实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都涉及数据库的应用,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技术课程的教学要重视教学质量,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宜的解决措施,加强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制定教学计划,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的效果,为社会输送全方位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 中高职 课程衔接
中高职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个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联接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内容,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方面相互承接、合理分工的有机结合状态。
1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化课改方案设计是实施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的关键所在
(1)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前提。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能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任何一专业的培养方案都应具有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而这个体系又是若干课程单元的有机集合,按照“职业能力本位”的思想和“职业能力主线”的思路,通过调研,确定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人才所从事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然后将其按实际工作要求分解为若干综合能力、专项能力、能力要素,最后按能力要素的要求选设相应的课程单元。每个课程单元中的各个内容模块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要素相对应;若干能力要素有机构成某一专项能力;若干专项能力有机构成某一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即有机构成某项工作的职业能力。另外,课程模块都应该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2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1)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也就能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
(2)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间的衔接课程与岗位的衔接,做到所培养出的人才是能够胜任企业所设岗位所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的关键是课程整合设计。要打破中高职分段格局,设计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就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对企业对应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 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推进课程模块化建设。在课程目标衔接上,要严格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确定能力递进的标准和层次结构。按照职业技能由浅入深的要求来设置课程,中职课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给学生初步职业概念;高职课程注重实践研究与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模拟工作场景中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中高职阶段分别完成知识技能的培养,实现地方产业所需不同层次的人 才培养目标。如中职《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知识结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了解房屋的墓本构造,学会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高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较强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掌握房屋结构组成,材料的选择及做法,并具备较强的建筑施工图会审能力。中高职教学重复的部分为投影知识和制图基本规范。高职教育阶段只需花少量课时进行复习整理,重点应放在房屋的结构组成上,添加中职教育阶段未作要求的构造设计规范知识。通过采取综合实训、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投形基础、制图规范、构造知识 等知识结构进行融汇贯通、综合运用。
(3)中职升学问题的关键是中职阶段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这里要防止为了中职学生的升学需求,片面地增加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而弱化了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这样会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做好中职与高职阶段各模块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专业基础平台课模块、专业技能核心课模块、专门化专业技能课模块的课程设置,衔接好中职与高职的专业技能课程,同时要明确规定学生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取得职业资格证的要求,保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本文对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进行研究。
一、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教学目标上存在背离现象
中职以专业技能为导向,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学校因此减少了文化基础课;高职以文化理论为基础,培养的是理论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二)未建立统一的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标准。
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积极探索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由于未建立统一的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标准,各学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主要根据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来划分课程范围和规定教学内容。部分高职学院不顾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这两类不同生源的知识、技能背景的不同和差异,采用相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造成了中职、高职课程的部分雷同,教学内容重复。[1]
(三)在专业课程内容和教材上存在重复和滥用的现象
中职的很多专业教材选自高职院校,导致在中职学的内容到了高职又学一遍,既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浪费人力、教学资源。
(四)未建立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街接体系
目前,各地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自己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的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与课程教学方案;中高职学校未能遵从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开发贯通中高职培养技能人才的一体化方案;课程开发未摆脱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模式。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未建立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国家、地方和行业也没有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课程标准,缺乏中高职贯通的教材,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不统一,不能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五)中职与高职学校未建立有效的沟通与街接机制。
中职与高职学校之间的沟通以招生和考试环节为主,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实施环节则缺乏互动、相对独立;未开展应用化工专业层面的沟通与衔接;中高职应用化工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未开展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使得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缺乏课程体系衔接的基础。
二、构建应用化工专业中职和高职课程衔接体系
(一)构建中高职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衔接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模式,将公共基础课服务到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融合到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运用到专业技能课中。课程模块设计要结合中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对中职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操作的实用性。对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操作的原理性。
课程模块设置完成后,对课程模块实施要有所创新。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将课程设计成不同的学习情境,各情境间既关联又递进。情境一简单易完成,情境二中等难度,这些由中职生完成。情境三综合性加强,由高职生完成。这样的实施体系在总体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设计中高职课程模块体系,有助于减少中高职衔接中知识的脱节和教学内容的重复,确保实现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建立中高职院校和化工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和教材的机制体制。
建立和完善中高职院校和化工企业共同开发项目化课程和教材的机制体制。明确各中、高职院校、化工企业的职责与权利,健全职责机构,建立成员单位院校长经理会议、课程衔接教学工作会议等例会制度。借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化工行业特色,建立以化工项目生产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完成综合性生产任务为目标,“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模式[2]。课程设计遵循职业能力本位的质量关,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生产过程导向的课程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观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行动导向的教学观进行教学设计。在课程内容衔接上,要根据中高职应用化工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统一的、相互衔接的中高职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将新工艺、新技术充实到课程中,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三)全面推行学分制,实现中职和高职课程的有效街接。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化工专业学分互认机制,实施学分制管理。应用化工专业的中职学生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所取得的学业成绩、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中得到认可,相应课程可以免修,并折算成有效学分。高等职业学院应根据生源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学分标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要增大文化基础课程学分比例,减小专业基础课程学分比例;对于普通高中的生源要增大专业课程学分比例,减小文化课程学分比例。各高职学院须加强学分制的管理工作,切实做好学分的组成、确定、申请、考核等相关工作。建立职业教育学历资格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之间的沟通机制,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化工专业在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应达到的职业资格标准和程度,规定职业教育层次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及其对应的职业能力等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提供制度保障。[3]构建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建立统一的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标准,全面推行学分制,实现应用化工专业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