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7 19:08:42
导语:在拓展训练实施方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必要性1何谓“现代学徒制”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方式的职业教育制度”。学校与企业在政策引导下通力合作,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与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工学结合、课程项目化的原则上实施“师父带徒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形式。
2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必要性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及《关于印发山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教职字〔2015〕22号)有关要求,进行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适应性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瑞士等国职业教育中应用较为成功,这是由于国外职业技术教育起步早,国外学者围绕现代学徒制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依据科学的实践方式开展了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纷纷效仿德国的“双元制”,并以此为蓝本进行了“现代学徒制”研究与改革。1993年英国率先推行了“现代学徒制”,1996年澳大利亚在德国“双元制”和英国“现代学徒制”基础上推行了“新学徒制”。同时,美国及加拿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上述各国实行的现代学徒制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国的就业压力,解决了高级技能型人才匮乏的问题。自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国际上流行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课题。
纵观国内学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尽管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开始重视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学校仍然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导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热情不高,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现代学徒制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性和潜力,学校和企业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给予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的内涵。目前许多学校和企业就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就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工作开展得较少,尤其是值得推广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条件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是山东交通职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根据“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面向国家及山东省经济支柱产业――车辆制造业,培养掌握车辆制造基本知识,具有汽车等各类机动车的制造与技术管理能力,从事汽车零部件加工、车辆制造工艺设计与实施、相关设备制造及企业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完成了以汽车整车制造与装配为主体,以自动化生产线维护调试和汽车主要零部件加工为两翼的专业群体系构建。现已建成汽车故障诊断、汽车检测、车身车架焊接、汽车装配等实训室。此外,还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了性能完善的校内宝马、德国BOSCH、东风雪铁龙、东风日产、东风标致、德国巴斯夫等培训中心。本专业师资力量强,实验实训设备先进,教学资源丰富,校企合作紧密,具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条件。
2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思路
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进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校企共育,技岗对接,素能并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文件(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质量监控标准等)和具体实施方案,共同开发基于现代汽车制造过程的专业课程和基于汽车生产典型工作内容和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
3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
(1)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文件(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质量监控标准等)和具体实施方案。
(2)校企共同建设基于现代汽车制造过程的专业课程和基于汽车生产典型工作内容和任务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典型岗位工作内容和任务,融入企业标准、国家职业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
(3)按照能力递进规律和厚基础、强技能原则,落实五阶段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任务。
第一阶段(第一、第二学期):完成基本素养和专业基本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养要求,掌握与汽车制造与装配培养目标所对应的基本知识,为学生转入学徒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第三学期):工学交替,校企共同完成整车装配核心专业技能培养。整车装配基本技能学习与训练在学校完成,装配质量控制与管理校企共同组织,在合作企业完成。
第三阶段(第四学期):工学交替,校企共同完成车身焊合核心专业技能培养。车身焊合基本技能学习与训练在学校完成,焊合质量控制与管理校企共同组织,在合作企业完成。
第四阶段(第五学期):工学交替,校企共同完成整车性能测试核心专业技能培养。自动化生产线维护调试专业知识在学校学习,汽车自动化生产线维护调试及整车性能测试专业技能,在合作企业完成。
通过第二、第三、第四阶段的工学交替,完成培养方案所确定的学徒任务。
第五阶段(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完成综合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与职业拓展训练。通过顶岗实习,进行核心岗位生产性专项实训、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岗位见习等,培养学生解决生产一线疑难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生产与技术管理能力,实现准员工向员工的身份转变。
参考文献:
1.1制定实施方案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具有标准高、要求严、人员多和范围广的特点,因此,鉴定实施方案的制定应认真仔细、考虑周到、内容全面。实施方案应明确鉴定方式、对象、等级、工种、标准、要求和组织办法等内容;对鉴定工作的组织程序等进行细化,对鉴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研判,并制定处置预案;同时,为提高鉴定效率、严格鉴定纪律,还应制定鉴定工作手册,内容包括理论考试安排、操作技能考核安排,学兵分组、考场安排、医疗保障、考试人员守则和偶发事件处理办法等;及时召开协调会,将鉴定任务明确到人,以及准确的鉴定时间、鉴定场所,为鉴定工作顺利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1.2规范场地器材
卫生专业士兵职业技能鉴定结果关系到每位士兵的切身利益,为保证鉴定考核公平公正,在鉴定场所和物资器材准备上,应按照军队卫生专业士兵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要求,统一材质、型号、设置,理论考试应严格遵守每个考场30人,单人、单桌,并保持80cm以上的间距,大型考场以30人为1个单元划定区域,便于实施监考。操作技能考核场地应选择整洁、明亮的环境,考核所用的设施设备和装备器材必须完好,各类药品、原材料等必须符合考核要求。部队考点应选择级别条件相一致的医疗点,以利于场地器材的统一。
1.3加强人员培训
为确保鉴定工作公平公正、圆满顺利,应对参与鉴定的各类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
(1)由专家教授对考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使其熟悉考核流程,掌握评分要点,关注关键环节。受训考评员赴部队组织鉴定工作时,还应对部队考评人员进行复训,达到统一标准、促进考核公平公正的目的。
(2)工作人员培训由鉴定站组织,明确任务,提出标准,做到定人、定位、定事。
(3)警戒人员培训亦由鉴定站组织,明确时间、地点、交接办法等。
(4)对全体学兵的考前辅导由鉴定站组织,学兵队和教研室具体实施。考前辅导主要包含3个方面内容,一为考风考纪教育,由学兵队组织实施,通过学习相关文件和规章制度,强化学兵遵章守纪意识;二为专业辅导,由相关教研室组织实施,通过强化训练、对抗赛等方式进行考前培训,提高鉴定通过率;三为心理辅导,由教研室组织,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互动游戏等方式,消除学兵紧张情绪,确保以最佳心理状态参加鉴定。
1.4严格保管试卷
试卷由全军卫生专业士兵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统一命题、组卷,密封后由专人送至各鉴定站,试卷保密级别高、保管要求严。站内鉴定试卷应存入专用密码柜,并实行双人双锁保管;携带至部队考点的试卷应采用密钥加钥匙双重管理模式,考评员携带钥匙,密钥由鉴定办公室设定,待考评员到达指定考点将密码箱移交考点保密室时再告知密钥,取出试卷放至考点专用保密柜,双人双锁管理。所有领取和存放过程须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登统计工作,确保试卷保存安全可控。
2实施阶段
2.1采集完整信息
由于卫生专业士兵职业技能鉴定成绩记载、查询均采取信息化管理,考生身份证是唯一识别信息,且职业资格证书填写时需有身份证信息,因此,身份证信息的准确采集十分重要。站内鉴定集中报名时虽已采集身份证信息,但伴随鉴定因考生未采用网上报名方式,身份信息未采集,给日后成绩查询或证书办理增加了困难。因此,在组织部队考生进行鉴定考核时,一定要督促考生将身份信息填写完整,以方便日后查询鉴定成绩和办理职业资格证书。
2.2严谨组织考核
伴随鉴定中,各考点监考人员均为临时抽组人员,对考核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上易存在认识差异,评分过程中易出现偏差或者出现“人情分、关系分”等现象。因此,应对考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内容既要涵盖操作技能考核评分标准,也要包括《军队卫生专业士兵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管理处罚规定》等,努力促使鉴定考核公平公正,不断提高卫生专业士兵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公信力。
3结束阶段
3.1及时整理资料
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结束后,须及时将鉴定资料按照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主要包括鉴定试卷装订归档,鉴定报名表整理归档,与年度鉴定相关的文件、方案、计划和手册等装订归档,影音资料整理归档,为年度鉴定工作留下宝贵的查询资料。
3.2开展理论研究
军队卫生专业士兵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刚刚起步,因此,应当围绕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每轮鉴定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总结鉴定经验、拓展职业技能鉴定方法与手段,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下一轮职业技能鉴定中,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的良性循环,不断促进卫生专业士兵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4结语
关键词:语文研究;途径;方法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是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就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紧密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进行选题,采用恰当的研究方法,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才会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的素养。我认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采取以下途径和方法。
一、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其关键是要看教师能否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又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情境创设至关重要的是教师引导,也就是设置适于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语文研究性学习要从课内向课外延展。初中语文教学的资源不匮乏,除了我们手中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工具书以外,还有我们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报刊;网络和影视的影像资料;广播与微信的国内外重要事件;人文地理的民间文学、风俗民情、文物古迹、自然环境等,都是很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从教学实际内容和需要出发,沟通课堂内外的知识联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能力。比如:
1.教师应引导学生密切关注具有时效性的国内外大事。让学生通过听广播、看报、看电视等方式来关注社会生活,并且及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2.根据地方特色,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乡土资源是本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传统文化、风俗民情、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历史文化等进行考察研究,收集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演讲、写作等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如何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
首先要设计方案,分步实施。在选定了教学课题之后,就要着手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以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提出课题。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期,这一任务应主要由教师完成。应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完成课题所需的条件,研究预期的目的这几个方面。
2.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语文课题研究方面主要是指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比较等。
3.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如每一节课具体安排做什么。这一步应由学生课题小组自行拟定,但活动周期不宜过长,否则学生的积极性会减退。
4.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一般以小论文的形式结题,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修改。设计方案确定以后,就要组织学生按计划、分步骤完成各项任务。
5.进行总结分析,形成小论文。小论文是总结课题成果,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撰写小论文也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更是初中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与训练,所以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分析后,写好总结性的小论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将研究性学习引向了深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进而实现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互相渗透,互相提高。
三、要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收集和整理信息材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收集和处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是非常关键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要找到对研究性学习课题有价值的资料,就必须明确课题的范围和性质,才能确定搜寻材料的方向,同时,还要了解搜集材料的途径与方法,并掌握检索资料的技能。但是,初中生正处于起步阶段,他们的知识面还很窄,还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如上网查阅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等。学生就可以根据所拥有的资料和个人的认识,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拓展。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实物化结果;项目化教学;改革
1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电子电气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和工程实践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其应用理论和方法随着新技术、新器件的涌现而不断变革与完善。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过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视了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与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背离。同时,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没有充分考虑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弱、自律性差”的实际情况,采用“填鸭式”的授课形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教、学、做环节的脱轨。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严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热情,更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项目教学法改革
根据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结合“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提出了“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教学活动围绕项目组织和展开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将课程教学的内容通过具体的项目进行重新整合,通过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本次“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的切入点选为“以‘实物化结果’为目标的项目教学体系建设”。围绕着该切入点,从教学项目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教学项目实物制作以及项目评价四个方面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探索。
2.1教学项目设计———体现“实物化”项目结果
围绕着“项目化教学”对数电课程进行改革,改革的关键点在于如何精心地设计教学项目。本次课程改革在设计教学项目时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一是设计的教学项目重在体现项目结果的“实物化”。提出“实物化”的要求即是不但强调项目教学注重教学过程,而且强调每一个教学项目的最终成果都是一件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实用性、功能性和应用价值的产品。项目化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进行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精神,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实物化”的项目结果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看着自己和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制作出来的一件件项目产品,成就感、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此时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二是设计教学项目以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为基础。设计教学项目时不但要包含“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所涉及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教学内容,而且还要充分考虑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兴趣喜好。三是设计教学项目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在进行教学项目设计时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项目教学法目的是通过典型的项目训练使学生掌握课程和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因此,设计的项目应涵盖课程标准中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自己动手完成项目制作,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2.2教学项目实施方案———重构“有序碎片化”课程体系
以“项目”为导引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有效开展,取决于教学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下面以项目二“病房呼叫器”为例进行详述。环节一进行项目功能分析。病房呼叫器各大医院随处可见,对它的功能大家耳熟能详,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描述他们见到的病房呼叫器所能实现的功能。教师对学生的描述进行总结并给出项目教学中病房呼叫器需要实现的功能及技术指标;在学生进行功能描述的过程中对涉及组合逻辑电路部分教学内容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包括:数字电路的分类、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组合逻辑电路分析和设计的方法、集成加法器、普通编码器等,完成前两步。环节二进行电路原理分析。在分析病房呼叫器电路工作原理的过程中学习组合逻辑电路部分的优先编码器74LS148、集成译码器74LS138、七段数码管5101AS/5101BS、译码显示器74LS48等相关核心知识点,实现三、四步。环节三进行项目实物产品制作。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病房呼叫器的实物制作,包括电路的组装、焊接、调试、检测等;在实物制作的过程中对该项目涉及到的声光报警电路、核心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故障现象及解决方案等相关拓展知识进行补充,实施五、六步。环节四进行教学项目评价。教学项目评价包括项目实物制作汇报和教师质疑。项目实物制作汇报过程中学生会从他们制作的实物功能完整性、制作工艺的美观性、是否有所创新、制作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制作过程和汇报情况,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提出质疑问题由学生解答,完成最后两步。从病房呼叫器教学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来看,本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将传统课程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点概括为基本知识点、核心知识点和拓展知识点。根据教学项目的具体要求,对各知识点进行重新、有序安排,使知识点与项目紧密结合,实现了以项目为主线的“有序碎片化”的课程知识体系的重构,使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2.3教学项目实物制作———重在“重复训练化”关键技能
教学项目实物制作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展开。将学生每3-4人分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完成项目文档资料的查询、收集、整理工作、软件仿真工作、实物接线图的绘制工作、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测试工作、实物电路的组装、焊接、调试以及测试数据的记录与归纳工作,整个制作过程全面开放数字电子实训室和大学生创新实训室,并安排相关教师定时、定点进行指导工作,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平台。根据“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项目实物制作的具体需要,通过所有教学项目的进行可以从电路原理图的识别与功能分析、实物电路接线图的绘制、电路仿真软件的熟练运用、焊接工具的正确使用、测试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元器件的正确选型与测试、电路板的规范布局、电路板的合理布线、实物电路的检测与调试、实物电路的基本故障排查、技术资料的搜集和规范整理以及实物电路的优化与改进等12方面对学生所需掌握的关键技能进行反复训练,这种“重复训练化”关键技能的手段可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这些关键技能。总的来说,实物制作过程使理论与仿真有效结合、仿真与实验有效结合、实验与工程有效结合、工程与创新有效结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协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2.4教学项目评价———重建“个性化”考核评价机制
通过“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了新的考核评价机制。该考核评价机制采用理论考试和项目制作考核相结合的形式,全面考查学生对课程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理论考试环节主要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基本概念、电路的分析与设计、重点集成芯片的应用等,采用闭卷形式进行。项目制作考核又分为两部分,一是实物制作环节,从功能的完整性、电路板布局以及创新性三方面进行评价;二是项目讲评环节,从项目答辩和质疑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识读电路原理图、接线图、电路板的组装、布局、接线、调试等操作技能。考核的各个环节根据其在项目教学中的作用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经汇总构成数电课程的总评成绩。经过改革之后的考核评价机制更加注重过程考核,这也是与传统的纯理论形式的考核区别最大的地方。传统的纯理论形式的考核会使一部分学生抱有侥幸心理,希望通过考试之前一段时间的突击学习通过考试,也会使一部分学生自暴自弃,因为平时没有认真对待学习而彻底放弃该门课程。新的考核评价机制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项目的实施过程,完全杜绝了投机取巧的,也不会再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同时,在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老师通过现场交流、学生分组汇报、实物展示等方式不间断地与学生双向互动,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随时记录教学进程中的学生个性化表现,既能随时修正教学设计中的不足,又能确保教学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结论
以“实物化结果”为目标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从设计教学项目,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到项目实物制作,以及项目评价四个方面做了扎实细致的工作,并在自动化1502班进行了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前的数电课程被视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过”的“三难课程”,经过改革后的课程考核通过率达100%。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综合素质等,为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兰英,何勇.电子技术———项目教学法探讨[J].大学教育,2013(7):87-88.
[2]欧汉福,吴红杰.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项目教学中的项目选取原则[J].科学咨询,2015(31):92-93.
[3]余厚全,吴社兴,罗炎林,等.地方高校创建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2):92-95.
关键词:“五合一”;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一、“五合一”培养教学模式理论内涵
“五合一”计算机教学培养模式首先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改变原本局限的授课环境,授课环境变得自由且丰富。其可以是实训室、企业,也可以是任何拓展自身能力的环境。在职能素养能力的培训方面,也由单纯的基础知识学习转变成基本技能训练,由单一的能力训练到整体能力的提升,由校内虚拟训练环境转换到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中。在教学中以综合项目启动教学,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下面就“五合一”的多种教学模式和多样化课堂做具体阐述。
1.知识讲授课堂
我们这里所说的“知识讲授课堂”绝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教师作为主力的课堂“讲授”,也不仅仅是在教室里才可以完成的教师的“讲授”任务。这里所讲的“讲授”任务可以在教室以外的任何一个地点,如实现实验室、企业、野外拓展实训基地等。现代知识讲授课堂的教学模式不光完成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完成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人才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计算机专业课程中主要培养的能力之一。
2.校内实训课堂
校内实训课堂主要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实训中心,学校实训中心充分体现了五个合一,即“教室与工作室合一,教师与工程师合一,学生与程序员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大赛与教学合一”。创建主流移动平台实验室,实践了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引导教师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以项目学习为导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实施“做中教,做中学”,最终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项目化教学模式、多模块和多层次教学方式、虚拟实训教学和真实职场教学相结合等多种适合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以提升教学品质。
3.企业拓展课堂
校外实践主要是利用完整的暑假时间,使学生实际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正常运作,成为企业中的正式的一员。通过这种方式的校外实践课堂,学员进入一个真实的职场环境,经历了从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转变。比如,在工作中,人与人之间有着更多的责任和协作,团队伙伴需要共同进退,既要为彼此的成长和进步鼓掌,在团队伙伴犯错时也要勇敢地指出来,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成长并因此让工作变得更加高效。通过此种模式的校外实践课堂,实现了教学的实践与企业实际相关联,实现了教学实践性和开放性。达到授课地点与工作地点一体化,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无缝对接。
4.“五合一”多种教学模式和多样化课堂相互间的关系
“五合一”多种教学模式和多样化课堂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也绝不仅仅是对授课地点和教学模式的改变。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担负着侧重点各不相同的教学目标任务,主要完成知识学、基本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的基本任务。
二、“五合一”培养教学模式实际应用
第一,在分析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结合高等院校学生的特点,论述高等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技能。
第二,在论述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构建基于“五合一”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体系(包括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结合伽然・星辰联合工作室个案,探索高职院校基于工作室模式的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及其效果。
第四,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实践基于工作室模式的移动互联网开发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实施方案,并给予客观的评价,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实践依据。
三、“五合一”培养教学模式实施成效
“五合一”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了当代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对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苏州区经济发展模式对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对移动互联网岗位职业能力的客观分析,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事实表明,该模式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软件开发人才,能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保障。该模式不是一种课外的辅助教学,而是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系统性的教学创新。借助创新的教学平台,应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最终达到培养为企业服务的实践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多元、多层次课程体系为“潞河人格教育”奠定基础
犹如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健全人格的培育也需要适宜的课程和活动。学校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时空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是健全人格培育的物质基础,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师生生命交往的共同载体。课程种类的选择、课程标准的确立、课程实施与评价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人格教育”这条主线展开,为此,我们开始了学校课程终极目标、保障目标、建构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建设实践活动。
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潞河人,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验成长的乐趣。在传承潞河中学“人格教育”基本内核的基础上,课程建设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感、鲜明的主体精神、突出的创新能力为本质特征的健全人格的潞河人。
课程的保障目标是打造具有高尚师德、敬业爱生、专业水平高、富于职业奉献精神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品位,使教师享受职业的欢乐、尊严与价值。通过课程建设培养和锻炼具有能够引领学校科学发展、专业水平高、管理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被师生高度认可的管理团队。
课程的建构目标是根据学生多元、多层次的结构,构建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建立起了包括国家课程、实验课程、民族教育补充课程、涉外课程和10类校本选修课程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1. 健全人格教育的德育课程建设项目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教育功能,健全人格的培育必须通过活动加以落实。我们分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研究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设计契合度高、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实现全员参与,多途径、多渠道构建人格教育德育课程体系。
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渗透健全人格教育的研究。发挥课堂教学这个德育主渠道的作用,与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既享受到知识学习的乐趣,又能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受益,实现志趣、知识、能力、个性品质的不断生成与建构。
加强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教育的研究。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着重探索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的良好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和途径,学会与他人、与社会自然相处,充分体验与领悟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开展健全人格教育的专题德育课程建设。用课程建设的要求设计健全人格教育的常规工作与重大活动,既突出健全人格教育的显性课程作用,又发挥健全人格教育的隐形课程作用。
发挥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通州图书馆、韩美林艺术馆、北苑街道办事处、北京科技馆、天安门管理处、松堂关怀医院、盘山烈士陵园、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昌平励志国防教育培训学校等相继成为学生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学校还有自己的学工、学农基地。
发挥家长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家长学校的建设,丰富家长学校的教学内容,指导家长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争取家长对学校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2. 健全人格教育的校本课程建设项目
校本课程体现了一所学校课程文化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学生自主选择、自我管理的重要载体,也是人格教育落到实处的具体体现。我们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为本,按照“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突出地域文化、学校特点和学科特色”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健全人格教育的各类校本课程。
开设学生成长系列指导课程。成长系列指导课程是高一至高三学生的必选课,包括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课程,学科学法指导课程,博诺Cort思维训练课程,学生性格、气质与职业选择指导课程,学生心智训练课程,生命伦理课程等。
丰富和完善人格教育的各领域选修课程。按照高中新课程要求,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在高一和高二开设科学实践类课程、人文拓展类课程、艺术修养类课程、体育健身类课程等各类校本课程。
调整实验类课程。针对学生中艺术、体育、科技特长生及各类有特殊才能的资优学生,分别开设有针对性的实验课程,安排专任教师和专用场地,为多样化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创造独特的有利条件。
补充民族教育课程。针对新疆内高班学生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和学习基础,我们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良好文化氛围,围绕“五观”和“四个认同”的培养要求,进一步补充民族团结教育的文化知识和活动体验课程。
提供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和活动体验。我们重视多元文化交流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开展中外基础教育课程比较研究,开设英国、美国高中课程供有到国外留学意愿的学生选择,还提供长短周期不同的国外体验课程。
课程的有效组织与实施为“潞河人格教育”提供保障
为保障“潞河人格教育”课程体系科学有效地实施,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领导、统筹协调和保障工作,制定了《潞河中学高中自主课程实验方案》《潞河中学学生导师制实施方案》《潞河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潞河中学社区服务实施方案》《潞河中学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潞河中学模块考核和学分认定方案和实施办法》《潞河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案及实施办法》和《潞河中学自主会考方案和实施办法》等,对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保障。
学校以各学科教研室主任为核心制定学科课程实施方案,落实必修和选修模块教学安排,完成校本选修课程研发等任务;以各年级备课组长为核心,年级任课教师负责课程方案的具体实施和落实,反馈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等;科研处和教学处负责全校课程方案的制定、实施、评价、反馈和指导工作。
组建学生发展课程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学生生涯规划、选课指导、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以各班班主任为核心,以各班任课教师为成员,成立各班的学生导师组,负责研究班级学生具体需求和问题,制定工作计划,协调各项学生工作。由聘任的任课教师担任学生导师,负责学生个体生涯规划、选课指导、研究性学习指导、综合素质评价和思想及心理指导等工作。教学处、学生处和科研处统筹学生发展课程指导工作,协调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反馈和指导学生教育教学活动。
根据学生的需求组织教师、专家开设相关课程,有计划、有目标地规划校本选修课程,实现对校本课程的质量追求。通过《校本课程申请表》《校本课程选课指南》及“选课超市”“校本课程教学日志”等形式,严格校本课程常规管理。十年间,校本课程的发展在先期量的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了向追求精品课程、特色课程的转变。
关键词:元认知;可雇佣性;经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108-02
一、元认知能力与可雇佣性的关系
可雇佣性是被雇佣者在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雇主所需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的总和(Havey,2001)。[1]增强学生的可雇佣性,对于学生的就业,以及尽快融入工作环境,适应工作岗位,乃至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学生的可雇佣性由个人特质、核心技能、学科理解力及元认知四个部分构成,因此此外,元认知能力的提高也能促进学科理解力、核心技能的发展,继而再次折射于学生的可雇佣性。这是因为,元认知是自我调节学习的核心策略之一,能够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进而达到主体自我教育——自育,元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但直接提升了学生的可雇佣性,并可以全面改进学生能力,增强自我拓展的效率。
二、经管专业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在现代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学生可雇佣性的提升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在可雇佣性的构成及实施策略方面,已经有了不少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与良好的成效。在这些实施策略中,元认知的拓展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例如,英国在2000~2002年间实施了“技能强化项目”,列出了可雇佣性的39个方面,其中,“具有可变性的自我理论”、“自我意识”、“反思”等项目都涉及到元认知能力。约克大学在开发、提升学生可雇佣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该校通过设立约克奖,鼓励学生选修以可雇佣性教育为主的课程,而申请约克奖需要进行年终评估,以检验学生思考和表述自己所进行的活动和所取得的成就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近年来对于学生可雇佣性的培育也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例如,通过创新性实验计划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自我管理、计划能力、论证与决策等能力;通过加大实验实训在总学分中的构成,提升学生的应用学科理解力;通过设立创新学分,提升学生的商业意识、应对复杂性、问题解决、商榷与合作等能力。然而,在这些发展中,首先,基本未涉及到专门的元认知能力拓展,这与其在可雇佣性中所占的地位不相匹配;其次,现有的少量融入性的元认知能力培育有较强的分散性和随机性,既没有形成一个体系,也没有形成明确的可雇佣性目标导向,因而效率很低。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的学科与专业之间存在较大跨度,元认知能力拓展在大学阶段也必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现有的研究与实践大多将学科特点与元认知能力的拓展结合起来,以建立更有针对性的策略与解决方案。丁革建等(2009)研究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2];李等(2007)研究了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3]。李建设(2011)研究了物理实验学习中的元认知能力策略。[4]然而,在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却未见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报道。此外,国外对元认知的研究较多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而在国内的研究中,多为纯理论探讨、定性研究或描述性统计结果,缺乏经过严格统计检验形成的结论。统计研究上的不足使我们难以看清元认知能力培养上的实际问题,缺乏深层次的分析,这反过来又制约了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实践。
因此,本文将探讨以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为对象,从渠道、制度、方法与环境等多方面支持元认知实践活动有序进行。这一系统解决方案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元认知能力拓展的策略设计,其二是元认知能力拓展的实施方案设计。
三、经管专业元认知能力培养的策略设计
1.可雇佣性的构成与分解。为了明确可雇佣性的目标导向,同时使可雇佣性能具有操作的明确性和准确性,将可雇佣性分解成若干具体的项目。项目的分解参考国外较为成熟的经验,同时考虑本土经济社会环境,就业市场,学生层次与培养目标等因素加以调整和改进。这一设计是为后续的元认知策略设计提供一个细化目标与评判标准。
2.学生可雇佣性及元认知能力现状的调查。在确定了适用的可雇佣性构成以后,以学校或学院为单位,对本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可雇佣性和元认知能力两方面的现状调查,了解学生的可雇佣性水平,元认知能力基础,存在的问题及弱点,以便设计有针对性的元认知策略。
3.元认知知识策略设计。结合经济与管理学科的特点,设计适应经管类学生的元认知知识构成,通过元认知知识的传授,激起学生的元认知体检,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建立认知学习风格,帮助学生谋划可雇佣性提升策略。
4.元认知体验策略引入。设计合理的体验策略,引导学生将元认知融入课堂理论学习、实践与实验活动以及各类课外训练及能力提升培训之中,建立有效的元认知知识与体验转化的通道,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整合地提升可雇佣性。
5.元认知监控策略设计。设计适合经管类专业的元认知计划、监控和调节方式,包括设置学习目标、自我提问、领会监控与调节策略等。
四、元认知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
1.建立元认知能力拓展的双向互动平台。我们将元认知能力拓展视为持续互动的过程,包括教师的指引与学生的反馈,在相互的反馈活动中不断调整与修正。为了实现这一过程,应建立多元化、高效、互补的互动平台,包括融入课程模块的、课程学习时限之外的、专项训练等多种不同形式。探讨将现有的导师制等机制与元认知能力拓展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2.建立元认知评价体系。以可雇佣性为评价指标,建立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及导师评价等形式,解决教学过程中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并为学生建立个人的可雇佣性发展档案,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准确定位自己的表现及成就,帮助学生建立自身经验的联结,获得关于个人和职业发展方面的建议。
3.建立元认知能力拓展的激励机制。建立合理、适度的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反复强化元认知行为、不断增强元认知能力。
4.元认知能力的统计分析。由相关教学研究人员设立对照组,对比分析参加了元认知拓展计划及未参加的学生在可雇佣性上是否存在差异,以实证结果检验元认知对可雇佣性提升的作用;运用分类变量回归模型分析个人特质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对元认知提升造成的影响; 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发现问题,寻找改善的空间,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Harvey L. 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1,2(7):97-109.
[2]丁革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83-85.
[3]李.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7,(6):90-91.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学制;课程设置;实习;建议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255
1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简介
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是我校重点专业之一,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如下:
(1)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汽车制造、维修领域,培养爱国爱党、遵纪守法、敬业爱岗、诚信友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能从事汽车制造、车辆改装、汽车维修、汽车零件加工与装配、汽车新能源技术应用等工作,能胜任第一线工艺、工装简单设计与实施,制造与调试,汽车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改装与修理、检验,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服务,基层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职业范围包括汽车维修、汽车装配与调试和电动汽车制造与维修三个方向;我校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更新人才观念,树立“全面培养、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我专业在先进教育理念和人才观的引领下,构建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注重实效的“岗位对接,技能综合”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对接传统汽车维修、汽车装配与调试岗位为基础,发展电动汽车相关岗位;以掌握汽车装配技能为主,同时掌握焊接、钳工、机械加工等多种技能。即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主线,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平台,通过校内基本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和校外顶岗实习三个环节,将学校教育与企业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注重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会做人(德育层面),会做事(能力层面),会学习(发展层面),会生活(精神层面)”,实现学校企业全方位育人,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
因此,我专业构建了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核心,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实施了“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练、做中考为特点,以模拟仿真教学、项目教学等为手段”的教学模式。
(3)人才规格包括德育要求、基本知识要求、职业素质要求和核心技能要求。主要接续专业:高职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本科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
(4)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体育、数学、英语、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指导七门课程。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拓展(选修)课、综合实训课四大类课程。其中,综合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
2 课程教学实习时间安排
教学实施包括教学要求、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实训实习环境实习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时间各校不同,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顶岗实习三大类比例为1:1:1,现在实行3年制的2+1方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下厂顶岗实习的培养方案。目前,顶岗实习学校控制的力量有限,基本处于放羊。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无法实施。
3 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由于学生基础太薄,很多初中都没读完,学习非常困难。所以只有减少纯理论教学,对于和专业贴近课程最好也在实训室上,理实一体,做中教、做种学、做中练、做中考。在实践教学中按需插入基础课,效果非常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职业学校是学习技能,汽车制造与检修有关的技术能力,为了扩大就业面,开发了3个学习方向,如天津长城汽车订单班,主要是制造装配调试等,就加大汽车装配实习力度,还有想在家附近汽车维修店工作,就加大维修技能的训练。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课时问题每学期只能安排2周实习,这就减少了动手能力的训练时间,加大了枯燥的纯理论课时,所以在实施中因地制宜加大实习课时,增加周数。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但是过不多久,实习时间太长,实习课时加大了,学生实习效果又有变化,体力跟不上,注意力开始下降;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后发现,实习太长体力消耗太大,出现视觉疲劳现象。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电子专业基本上全部在实训室里实训性上课,由于天天不变,引起体力和视觉疲劳,效果状态不佳都不如人意。所以在以后实习安排中每次最长2-4周,然后安排理论课,当然,理论课也要理实一体,只是实习与理论交替进行,有周期性变化,加上新的教学手段的融入。学生每次教学都有新的感觉,也充分达到的我们预想要达到的效果。真正做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练、做中考。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都很满意。
1.实践兴趣。实践兴趣是传媒艺术系大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先导性因素。传媒艺术系注重其感觉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创造兴趣,并设法加强。2.理解力。传媒艺术系在专业教学中融合这样一种思路,即从思考问题的思路、认识实践对象的视角、实践活动的已知条件、性质、关键环节、可能存在的障碍、变化趋势等方面着力培养,让学生做出较为全面、如实的反映。3.策划力。策划力是传媒艺术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学生以学生办为中心,根据具体事宜,来全面构思、设计和选择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4.执行力。让学生将实践方案在综合性归纳基础上,转变成行动计划,并安排合理相应“工序”来完成任务。5.表达力。通过在具体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加强其交流、陈述的能力。主要通过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6.应用力。传媒艺术系专业基础课基本以三大构成和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图案、装饰基础等课为主,强调该课程与高年级设计课程的相互关系和社会应用意义。注重综合性课程和创造力培养内容。从教法到课程设置到信息量都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加入很多丰富灵活的训练课题,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并掌握具象与抽象的造型语言表现规律,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传媒艺术系主要做了以下三点:1.整合校内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实训工作室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2.拓展校外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3.搭建创新能力培养的竞赛平台,为学生组织和提供发挥能力的国内外专业竞赛平台,并进行全系动员和对专业教师予以指导。
二、专业基础课程拓展实践研究
(一)注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参照美术教育的体系与模式,或者借鉴国外一些零散的教育体系与模式。这些体系和模式并不适宜我国普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因此,传媒艺术系在教学过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在现今各类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将绘画技能、电脑技术等作为教学的主体的时候,传媒艺术系则在夯实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知识的应用及实践动手的综合素质训练。
(二)延伸与发展设计实践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