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0 07:34:30
导语:在高中数学教育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意义
高中数学课堂教育历来是数学教学的重点,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抓住数学课堂这一重要教学阵地。高中数学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传授来实现的,数学课堂的效率成为了老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如何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做好知识点的传授和习题的训练,是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原有的数学课堂由于条件的限制和教学思路的局限,对课堂的45分钟利用不足,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导致在数学课堂上只是传授了基本的数学内容,而没有时间进行习题的演练和数学深度的探讨。实行新课标以来,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这一概念被适时地提了出来,这不但是基于长期的教学总结,也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需要。从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出,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重点在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一提法是符合实际的,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不但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可以促使高中数学教师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因此,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对高中数学教师同样意义重大。
二、如何加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
1.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减轻数学教师的负担,使数学教师在付出同样的精力的前提下,取得更多的教学成果。高中数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数学教师一定要想办法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目的。所以,活跃课堂气氛是第一位的。为此,我们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让高中数学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目前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最缺乏的就是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因此,要想加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就要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之内学习数学知识。
2.建立学生之间的合作制度,成立数学学习小组
目前,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这种能力稍加培养就能极大地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效率。在现在的高中数学课堂教育中,只依靠学生自身的自学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学生之间的合作制度,让学生之间展开相互合作,互相监督互相督促,共同提高高中数学成绩。在学生合作的基础上,成立数学学习小组,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对于在预习中出现的困难,老师要在课堂上进行重点讲解予以解决。课堂之下,学习小组要继续发挥作用,做好课后习题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才能达到创建高效课堂的目的。成立数学学习小组的意义在于,能够降低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难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也能对知识点和难点进行研究和探讨,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因此,建立学生之间的合作制度,成立数学学习小组,对于高中数学课堂教育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值得我们探索。
3.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要想搞好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工作,就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对现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这不但是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新课标下对高中数学的具体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要引入新式的教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采用新式的教学方法,不断变换角度,变换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感受到新鲜感,改变原有数学课堂的枯燥与乏味,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自觉地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从根本上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效率。教学思路的创新,是新课标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要求,是高中数学课堂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高中数学教师不断努力。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高中数学课堂的需要。数学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保证教学方法适于形势发展和学生需要。所以,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立体式教学结构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高中数学课堂也要适时的引入多媒体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简化高中数学教师的任务量,把立体几何和画图部分的工作量交给计算机来完成。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可以使用数学课件进行数学教学,不但提升了教学层次感,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概念和数学模型,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所以,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就要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立体式的教学结构。目前的高中教育中,都已经开始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应用效果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便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定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立体式教学结构,是高中数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5.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和总结反思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中独立思考和总结反思的能力,是老师必须要在数学课堂教会学生的。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其目的不只是提高教学效率,也要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我们要在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总结反思能力重点进行培养,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从这个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总结反思能力相当关键,高中数学老师要将这两项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数学教学计划之中,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取得的成果
目前,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工作,已经在全国各地的高中大面积地展开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推进,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建立了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后,老师的工作量和压力减轻了,课堂教学效率大幅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在活泼的高中数学课堂中获得大量的知识,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也得以提高。通过建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老师、学生和学校实现了三方共赢,并且高中数学新课改也因此得到了贯彻和落实。所以,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意义重大,成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简论数学课堂改革的活动化、个性化、生活化取向\[J\].教育研究,2003,(06).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15-12-15
高中数学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高考的主要科目之一。高中数学是一个庞杂的知识系统,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化,已经难以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要求,本文将对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一、导研式教学介绍
1.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简介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不同于传统高中数学教学模式,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为师生提供了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以问题为核心展开知识要点,鼓励学生具备自主发现、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上的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载体,有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与质量。
2.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系统的理论研究之上,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指导,逐步构建符合实际的导研式教学模式。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涉及的因素较多,包括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等,必须将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细化,分析各个环节之间的关联性,从多个角度构建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试行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如图是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的结构图。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如下:①由教师提出问题,并结合教材对问题进行剖析,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体验实际问题;②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主体,引导学生开展自学活动,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分组讨论、实验教学等;③教师将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同时鼓励学生自主研究;④将学生得到的答案进行汇总,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或者通过课堂表演的形式进行讲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的要点
1.问题引入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的重点就是问题引入,将问题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高中数学的教学特点拓展教学方式,教师必须围绕知识点展开教学活动,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备探究性。以高中数学中的“解三角形”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设置的问题与实际生活案例进行结合,要求学生利用基础知识测量操场的旗杆高度,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平等交流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与教师提供平等的沟通平台,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3.总结与评价
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化,要求学生课下进行反思总结: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评估每个小组的结果,并指出结果中的问题与缺陷,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另一方面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将各个小组的方案进行整合,得出最佳方案。
高中数学知识是高等数学的基础,直接关系到高中教学的整体质量。本文从导研式教学的基本定义以及构建对策两方面研究了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的可行性,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国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顾剑峰.高中数学“导研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一、搞好初高中的数学知识的衔接
由于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差异性,决定了要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就必须首先做好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由于初中实行了义务教育,而高中没有实行义务教育,所以初高中数学无论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差异性,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而高中数学知识面广,难度大,高中数学是对初中数学的推广和引伸。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字母、变量,不仅注重计算,而且注重理论分析,与初中数学相比,增加了难度,虽然近几年初高中数学内容都经过了调整,难度都有所降低,但相比之下,初中数学难度降幅较大,这不但没能缩小初高中数学难度的差距,反而增大了其差距。特别是在初中有的为了应付中考而导致有些内容浅讲或不讲。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因式分解中分组分解与十字相乘法,二次函数及其运用,这些在初中要求较低,而在高中这也没有列入教材,但在平时又需要经常运用它们来解决数学问题,要求较高,而高中由于高考的原因,难度不但不敢降,反而有时增加了难度,所以要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就必须弄清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差异性,对初中要求较低,而高中相应知识要求较高的、熟练运用的,要在高一上学期对初中相应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提升,对高一学生能顺利从初中过渡到高中,只有这样做好了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才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高中学习中,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就要培养好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初中学生自学能力差,所学知识基本上都是采用教师灌输方式,考试所用方法及思想都是经教师大量反复讲解和训练导致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死记公式和结论机械运用,没有通过自己认真理解、总结。而高中数学由于其知识面广、深、难,要想通过象初中那样反复讲解和大量训练来掌握方法和知识是不可能的。学生必须要加强自学,通过大量阅读来理解、总结、归纳,提升自己所学知识,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将高中数学知识多、深变难度为少、浅、易,所以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题型也在不断发生多样化,近年来还出现了应用型、探索型和开放型。只有靠学生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科学的发展。
三、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多地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公式、概念、结论习惯于死记硬背。而高中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对概念、公式、结论进行记忆外,更多地是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能自主钻研,消化知识;重视逻辑推理,对知识能进行纵横判断,推理、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所以进入高中后要做好学生初高中数学衔接,就必须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学生学习方法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学生阅读能力指导,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阅读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要认真研读,要边读边思考,对教材内容要进行归纳总结,对概念、公式要在阅读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2.加强学生听课的指导,指导学生认真听课。初中学生听课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采用灌输方式,学生思考、消化时间少,理解能力差,所以进入高中后要改变学生上课听课方法,在上课时除了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外,还要做好笔记,认真听同学发言,勤思考,理清各知识点的联系和公式、定理应用的条件和范围,多问几个为什么,让知识在心中了然而不茫然。
3.加强学生课后及时归纳、复习的指导。初中学生一般在课后都不善于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一般都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进入高中后,要让他们养成一种课后及时归纳、复习的学习方法,让所学知识在脑海中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高中数学 多媒体教学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1 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关于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呼声已经传了多年,但是很多学校还停留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上。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应试教育造成教学模式的呆板
尽管应试教育已经开始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应试教育影响下的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存在,根深蒂固。这从根本上讲是违背数学教育宗旨的,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数学思想;因此学生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处在积极、创造的状态。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学生为本。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却处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学生必须安静地听老师讲授知识,再埋头做题加以锻炼。这就是“填鸭式”教学模式,根本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思想。
应试教育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实际上是整个社会教育思想的部分反映。社会上,人们关心一所学校只想知道那里出了多少大学生,老师带课质量和学生成绩的好与坏,等等。可以说,“应试教育”就是教育功利思想。这就造成教育监管制度的扭曲,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说是要凭教学质量,其实重要还是看学校的升学率。同样,对一个带课老师来说,学校看重的是你所带学生的成绩。这些都给学校和老师造成无形的压力,促使他们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传输知识,督促他们不断地做习题。这也是高中数学所有教学问题的诱发因素。
1.2 多媒体教学短缺
在信息时代,多媒体走进课堂日渐成为一种趋势。可是多媒体在全国各地的普及工作做得差强人意,贫困山区甚至还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有的已经配备的,也往往因技术等原因被锁在机房里。而同时,很多学生在教室里偷偷地玩游戏机;又因电脑走进了千家万户,上网冲浪成了很多学生的爱好。游戏机和电脑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是因为它们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界面满足了学生求新求变的好奇心理。这些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开展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上,“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连教师都觉得枯燥乏味,更何况学生。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短缺或是没有得到充分使用,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客观上影响到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各地都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使其为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作用。
2 转变高中数学教学理念
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首先要做到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理念的转变应分两个阶段完成。
2.1 彻底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
根据上文的分析,放弃应试教育思想是有效解决当前高中数学教学问题的根本出路。放弃应试教育思想和做法,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深入推进高中数学教育改革,才能最终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具体来说,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是由“题海战术”转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数学思想。这是根本,也是指引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的标杆。
2.2 “转变身份”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以学生为本位”,这实际上是要求教师“转变身份”,由过去高高在上、带有强迫性质的知识灌输者转向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兴趣和素质的平等的“服务员”。这需要一些教师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以平等交流的身份为学生营造出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在学校里,一些年轻教师因为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其所带的课程也往往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了“压迫”感,能够轻松自如地与老师交流,甚至能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再深入探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都处在青春叛逆期,“填鸭式”教学会触发他们的腻烦心理,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而教师转变身份,能够消除他们心理和情绪上的压力,让他们得到学习的乐趣。
3 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
在北京等大中城市,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正不断取得进步。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再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3.1 “数字化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经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高中数学教学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积极推进“数字化教学”,将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特点结合起来,促进高中教学教学形式更趋于形象化、多样化,最终提升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
高中数学“数字化教学”,对教师的技术和课件设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学校要对教师,特别是年纪稍大一些的教师做基础技术培训,让他们学会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另外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将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制作出精美巧妙的课件来,使多媒体表现形式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必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2 “高效教学”
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然而多媒体教学并不是全部,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创新也不局限于多媒体表现上,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还应积极开拓新的教学模式。根据北京等地的经验及我个人的实践,我提出“高效教学”教学模式。
“高效教学”可以有多种多样,笔者总结出的有两种。一是借用评书、相声等艺术形式讲解课本,教师以抑扬顿挫的语气或滑稽搞笑的方式解读知识点,让课堂充满欢乐。二是鼓励学生用相互争论的形式,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通过辩论甚至争吵,来强化知识记忆和理解。这两种教学方式创新,都是通过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高效地接受数学知识。
3.3 自主式教学
“数字化教学”和“高效教学”都是课堂上的教学创新,而学生的学习并不局限在课堂上。为此,笔者提出自主式教学模式,针对学生放学后的学习时间。
根据笔者的实际做法,自主式教学分两类。一是老师安排学习任务,如预习新的章节,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检查。二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用所学数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具体流程是用多媒体电脑和《数学实验室》、《几何画板》等工具软件,为学生创设数学实验情境,然后又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或者协作完成任务,最后由学生或者与老师一起做总结。整个过程着重锻炼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让他们将所学应用到生活实际之中,活学活用。
4 总结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学还存在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接受心理等问题。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应克服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积极落实素质教育方针,积极完善多媒体教学设备,转变教学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刘新良.浅谈高中数学教学方法[J].教育科学,2010(12):108.
[2] 赵刚.优化高中数学教学之我见[J].教学天地,2008(5):19.
[3] 林文柱.浅谈高中新课程数学教学问题的处理[J].数学通讯,2000(9):6-7,8.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人文教育;数学素养
随着现代化数学教学的发展,数学学科已经走出了“形式主义”的怪圈,日益与生活紧密相连。这就对数学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人文教育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高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数学教育,挖掘高中数学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
随着人类认知理论的普及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才是信息的加工者和构筑者,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积极地探知和加工。学生运用自己的头脑对信息进行捕捉、加工、重组和构筑,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学生主动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概括、总结,来获得数学理论,掌握知识规律,在学习中体会数学之美,提高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传统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
1.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手段单一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课堂是数学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述,一味地灌输知识,使得学生缺乏正常的交流和协作空间。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考试成绩很高,但是综合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不足。课堂上教师通常是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基本不回应,这种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手段很难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2.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应试教育思想在我国教师的教育理念中根深蒂固,即使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交流能力,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主动性不足,数学课堂互动性差,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不稳定,人文素养难以提高。
二、高中数学的文化内涵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理性精神”是文明的核心,也正是这种精神促使人类思维得到了最为完美的运用。“理性精神”决定性地影响着我们的物质水平、道德水平以及日常生活。因此,理性精神被誉为数学理性。
1.高中数学极强的文化属性
数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十分抽象,数学是一种量化模式,它描述的对象存在于静止的客观世界,具有极其显著的客观性。但是其终究不存在于真实的物质世界中,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使得数学教育具有明确的文化属性。因此数学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它依赖于思维的自由想象。因此,数学的抽象性与文学性是共通的,文学意境和数学观念也是互通有无的。
2.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工具
数学是一门研究量的学科,在总结“量”的规律基础上,推导和演算出各种数学量,从而为所有问题提供计算工具和数量分析方法,从而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对推理产生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其无法抗拒的逻辑说服力和不可争辩的计算准确性,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改变客观世界产生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
三、高中数学课堂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实践
1.挖掘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数学的研究过程就是充分挖掘古代优秀的数学思想,并且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地选择数学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古题新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已经掌握了的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古题思考上,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以数学发展史为载体进行渗透
数学史所研究的就是数学的概念、方法、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种种联系。数学史从方方面面展示了它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历程,是数学知识的集中体现。对数学史的介绍不仅可以切实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创造发展过程,也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把握数学脉络。
3.通过对数学的研究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指的就是怀疑、创新、求真、奉献等精神。我们必须通过具体的、生动的数学材料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科学精神”。在高中数学课堂上介绍伟大的数学家的奇闻逸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隐藏在定理背后的学科智慧。例如,多面体欧拉公式的出现,欧拉通过顽强的毅力、杰出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数学探究者。
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十分重视人文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双基的教育,而且注重学生情感、思想、价值观的教育。人文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新世纪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中数学教育一方面用数学的逻辑方法培养高中生的数学知识素养,另一方面也注重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人文数学,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芳.人文观念下数学文本的课堂诠释[J].高中数学教育参考,2005(04).
关键词:高中数学;生涯教育;提问有效性
提问是一种十分经典的教学方法,比班级授课的时间还要久,提问跟随着教育发展至今。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不仅要强调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强调教学内容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从而倡导更加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提问作为最常用的辅助手段,可以很好地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对于学生的日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就高中数学生涯教育教学中的提问有效性展开分析。
1高中数学渗透生涯教育教学的意义
1.1促进数学教学的健康发展:将生涯教育内容适当地融入到高中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了解社会最新信息,还会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在生涯教育教学中,学生会对社会的责任感有一定的认知,在了解了自身的规划后,会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发展。因此,将高中数学知识与生涯教育内容进行结合时,会在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以及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进一步促进了高中数学的教学发展。1.2丰富高中数学课程资源:当生涯教育内容融入后,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高中数学课程资源,为扩展教学空间以及视野提供机会,并且为课程资源提供了新的知识,使得数学教学的内容更具有有趣性。1.3促进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与新技术教育的结合: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很多时候数学却是一名无名子的英雄。如果没有数学学科,那么很多东西都没有办法实现,啊噗汽车的造建、大楼的开发、打印机的使用等,都用到了数学知识。因此,当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时,会使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与新技术教育进行联系,从而强调了数学的重要作用。在将新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课堂时,不仅会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力量,还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2高中数学生涯教育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2.1以内容编排的形式: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先介绍什么是职业中的数学人,可以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解,该专题可以在每个章节结束之后进行,以介绍成功运用数学的职场人士为例。此时,教师可以运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都有哪些人士,比如可以是计算机程序员、注册会计师、统计分析师、航空航天、保险精算师、理财顾问等。数学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介绍。如果在提问过程中,可以涉及到这些职业,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点时,就会了解到相关的职业信息,这样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有利于明确自己的高校和专业选择,从而减少学生的盲目报考。例如,在学习《不等式》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经济学中经常用到不等式模型来解决问题。比如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中有这样一个实例,“一家银行的信贷部计划年初决定投入25000000用于企业和个人贷款,希望这笔资金至少可以带来30000元的收益,其中从企业贷款中获益12%,从个人贷款中获益10%。那么信贷部如何分配资金?”,通过计算来确定分配种类,对银行有一定的重要意义,那么金融计算师就是符合这种要求的人才。2.2加入职业数学人的自我职业规划表白:职业规划表白一般围绕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分别为早期的影响,当前的工作以及个人的感悟。这些就可以用几个小问题的形式来组成,问题重点应该放在高三学生的职业兴趣与高校专业选择,或是企业数学人当前工作的职业意识,在工作中会遇到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并要在个人的感悟中表现自身的职业观念。比如,教师可以问数学人的个人兴趣、家庭等,从而使学生熟悉职业,体会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以及优点。第二角度是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是什么?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高中数学学习与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三个角度可以让职业中的数学人解读发展前途以及自身的专业素质。
3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运用提问式的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会促进数学教学的健康发展、丰富高中数学课程资源、促进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与新技术教育的结合。当明确了教育意义后,提出的教学策略才具有针对性,才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学习目标性。
参考文献
[1]柳笛.高中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案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徐燕.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新课程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也打开了教师教学的思路。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思考,数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应该怎样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优化数学教学。但在全面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与困惑。这些问题与困惑的解决,关系着数学新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界都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课程标准的制定,解决21世纪本国公民的数学素质问题。从我国课程改革的情况看,最近二十年数学课程基本上保持着稳定的状况,除了一些内容上的增减或简单调整,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种稳定的最大优势是教师能够通过经验的积累很快适应教学的要求,但同时也暴露出初高中数学课程很多共性的问题。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不清楚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已经成为数学教师的一种自觉,但许多数学教师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改革。新课程改革主要的出发点与动因是从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发展与进步出发,在反思与总结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比较了世界各国的教育之后所提出和实施的,“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动因。与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进行比较,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培养存在着许多问题与误区,尤其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动手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明显不足。许多数学教师模糊地认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这显然是一个误区。
2.对新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调整研究不能够深入
尽管大多数高中数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新课程的理念和数学新课程的目标。但无论数学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得多好,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教学内容还是不够深入,基本还是原来的内容结构。许多高中数学教师仍然对数学新课程认识不清,或者只是一种字面的理解,没有能够成为数学教学的自觉。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待每一位数学教师向数学教育家的方向努力。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认真地思考和理解数学新课程的结构以及在教学中的落实。作为教师也要认识到,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新课程的理念,那么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将更加扎实,数学能力将会更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都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发展,无论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都将是优秀的。
3.对数学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法变革不适应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尽管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问题中心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的各种教学模式、人本主义教学模式均应成为数学教师的选择,甚至是必然选择之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要求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不同的内容,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要求更加重视数学直观,重视图形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思考;要求数学学习的形式化与生活实例的结合,有些内容(如统计)的教学是通过案例来学习它的思想和方法,理解其意义和作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还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拓展、延伸的空间和时间,对有关课题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应是要求数学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要转向“主体间性”教学模式和“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转变对于许多数学教师来讲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但数学教师必须要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要在怎样组织新课程教学和怎样组织学生学习数学新课程上花工夫、花代价,努力完成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学生不具备完善的学习技巧,只会死记硬背
当今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高中生不能主动接受老师教授的教学内容,这使他们形成了不能主动思考的习惯,长此以往高中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都有所下降。比如,学生在进行数学解析几何中几种曲线的学习过程中,不同曲线的公式都有相似性,死记硬背的方式不利于将它们记住,容易混淆,而很多学生因为不具备发散思维而选择死记硬背的方式。这种情况经常在很多高中学校中出现,大多数高中生不具备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他们不愿意通过思考来总结知识,更倾向于对所学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但是这种方式的效果不好,并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老师不具备完善的教学技巧,不断的机械重复工作
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各科老师都开始进行教育的创新与变革,然而,很多年龄偏大的老师还沉溺在原有的教学方法上。即使他们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塑造了很多高素质的人才,然而他们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思想已经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他们的教学模式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因此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固有的教学思想所取得的优秀教学成果,但是新课改精神旨在增强我国的教育水平,因此高中数学老师应该尽可能地实施全新的教学方法,对过去重复机械的授课模式进行改革,不断地探索全新的教学技巧。
二、高中数学教学的创新方法
1.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社会生活中信息技术在很多方面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所以时展的一个要求就是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中,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使用,并以一种有趣、直观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促使他们对教材中的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比如,在进行立体几何的教学中,固有的高中数学课堂老师只在黑板上给学生显现立体几何的某一侧面,之后大家根据平面几何对立体的形象进行想象,多媒体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向学生展示详细的立体形象,让学生对三维空间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解题方法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新课程环境下,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的形成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另外,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鼓励学生采取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相互合作及研究能力的提高,增强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如,高中教材中关于数列知识的学习,虽然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数列知识非常重要,然而很多高中数学老师对其讲授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很少有老师真正对数列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进行总结,带领大家体会数列内容的博大精深,使学生不能灵活地对数列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3.创新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高中数学;大学数学;衔接;举措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6-0111-02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学数学改革不断深入,高中数学在课程理念与课程内容上与传统的数学教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各高校也在大力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积极建设精品课程。但由于高等数学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不同步、不协调,导致许多大学新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影响了高等数学的教学质量。因此,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和高中、高校的数学教师应及时沟通,密切协作,加强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我们要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管理四个方面入手,使学生顺利实现从高中数学到大学数学的过渡。
一、在教育理念上要从应试升学转变为奠基引路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跨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入学率逐年提高。高中数学教师不应再只把目光盯在高考成绩上,而要更多地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考上一所好大学,还要让其成为一名好大学生。高中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学习高等数学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从而使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得以顺利衔接。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必须顺应形势,将教育理念上尽快从应试升学转变到奠基引路上来。
二、在教学内容上要实现同高等教育的无缝对接
由于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在进行课程改革时缺乏统一协调,致使两者的教学内容之间出现了一些裂痕与脱节。例如,反三角函数部分,在高中阶段没有授课计划,但作为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这部分内容在高等数学中经常用到。又如,高考对平面解析几何中的极坐标内容不做要求,而在大学教材中极坐标知识是作为已知知识直接应用的。此外,高等数学中经常用到的双曲函数及反双曲函数、取整函数、符号函数等在高中数学也几乎不涉及。[1]因此,高中数学教师有必要及时、全面地了解大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和发展动态,将欠缺的内容给学生补充上,这样才能避免知识断裂,从而实现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无缝对接。
与此同时,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之间交叉重叠的内容增多,如极限、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等内容也进入了高中教材。高中数学教师绝不能因为这些知识在大学阶段还会详细深入地讲解就掉以轻心。高中阶段对于极限、导数、定积分等概念采用的是描述性定义,但这种定义并不是精确定义或称数学定义。[2]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图形、动画来直观地体现上述概念,通过大量实例充分讲解其实际意义,使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在进入大学阶段后能够深入地理解精确定义,从而顺利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重叠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了事,而要遵循认识规律从现象到本质来深化,从感性到理性来升华。
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或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增加了数学建模的内容,大力培养大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鉴于此,在高中数学课程中也应适当引入数学建模的知识。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基础有了大幅度提高,虽然同大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学习简单数学建模的能力已经具备。将高中数学知识与典型的数学建模案例相结合,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能力。[3]要让高中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应对考试,而是培养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增加应用性的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其在进入大学后自觉地将数学知识同专业课程融会贯通。
三、在教学方式上要从被动灌输向自主研究过渡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会将所有的知识点加以归纳总结,讲解非常详细,在解题训练上注重熟能生巧,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需要自己安排学习的内容和进程。而大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大学教师在讲授数学时不会面面俱到、无微不至,经常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需要大学生勤于思考,在课后主动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和研究,自己总结学习中的规律。两种教学方式的巨大差异,使得刚进大学的学生极不适应。[4]
为改变这种状况,高中数学教师应从“教师”逐步向“导师”转变,只有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才能使其逐渐摆脱依赖心理,增强学习的自主性。要指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查找学习上的不足,制订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在学生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应适当增加自学的内容,对某些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研究讨论来获得答案,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和纠正即可。
四、在教育管理上要使高中数学同大学数学的改革发展协调一致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导致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课程改革常常各自为战,彼此割裂。管理上的断裂引起教学上的断裂,这是造成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衔接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教改政策时一定要充分调研,统筹兼顾基础教育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相关学校也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有效组织起高中数学教师尽力缩小从高中数学到大学数学的跨度。
总之,为使广大高中生能够成为优秀的大学生,高中数学必须同大学数学很好地衔接起来。高中数学教师要将夯实学生未来发展的数学基础作为目标,使学生牢固掌握学学数学所必需的全部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数学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基础教育的管理部门和相关学校则应在政策上和组织上提供保障,上述举措对于提高我国数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数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