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2 13:36:02
导语:在唐雎不辱使命朗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改编创作;拓展能力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以识记字词、翻译句子、背诵篇章为主,所以教学过程,可概括为:诵读、翻译、识记、背诵。学生学得枯燥无味,背得头昏脑胀,咬文嚼字式地翻译,毫无兴趣可言,为应付考试没办法。情境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能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笔者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做了有效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兴趣
创设情境可有多种方式,如多媒体的动漫、视频资料、历史图片等,也可自身模拟,讲台表演。但是,我认为语文教学一个最本位的教学方式是语言教学,即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来创设情境,达到教学目的,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显著特色。语言描述情境关键在教师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教学目标的确立。如我在教学《马说》一课时,手拿教鞭,扮演了一个“识马者”形象。语言描述:(1)导入:望历史的天空,群星璀璨;翻开历史的篇章,名人辈出。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见一位唐代的文豪大师——韩愈。他有话要向我们述说,说一说他看到的“马”的事。(2)情景表演:年轻的韩愈很有才华,几次赴长安赶考,却不中,终于第四次考中进士,做了宰相手下的一个小官,曾三次上书要求擢用遭拒绝,他郁闷地走在街上,看到这一幕情景:
一位手握马鞭的人,满脸横气,正怒冲冲地对着马棚里的一匹马,啪、啪,狠狠地抽打着。喋喋不休地吼到:“什么破马,谁说你能日行千里?光能吃,不能干的家伙。当初我看你个也够高,腿也蛮长的,有日行千里的素质,我才花了重金买了你。可今天,你却跑不快,不中用。气死我了!怎么?你还叫,还流泪,委屈吗?还饿,还想吃?哼!既然你不中用,干脆去磨坊拉磨吧。走,走!去,去!左转,左转……”皮鞭一次次落下,马的哀鸣一声声响起。
唉!要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天下哪有这样的马啊?天下无马!”韩愈沉思了。
这样的语言描述,情景表演,实际暗含了有关课文的几个问题。如千里马的食量,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它的悲惨遭遇,人们的愚妄无知等。在这样的情景中,让学生边回答问题,边朗读课文,既有兴趣,又能领会原文旨意。这样的教学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学生很喜欢。
二、改编创作,拓展学生能力
精深的文言文是我们知识的源泉,是写作最需要汲取的营养,是训练写作的素材。应该好好地利用它,让它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绽放光芒,让它的精髓继续支撑着我们民族精神。
我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基础上,改编课文,训练写作能力。
老师:“唐雎胜利了。我们仿佛听到了他那爽朗、自豪的笑声,仿佛看到了他那正气凛然的面容,试想,在回国的路上……”要求学生写一片段。
学生写道:黄沙滚滚,古道漫漫。在秦国通向安陵小国的土路上空,时时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哈哈!哈哈!……有一个人正昂首挺胸,阔步行进在这荒凉的古道上,严峻的面庞上透出一股正义凛然,藐视一切邪恶的骨气;智慧的眼神中,映射出不容欺凌的股股杀气……
当他眺望见远处的安陵国时,严肃的脸上现出亲切温和的笑容,眼中流露出了骄傲、自豪且深情的目光:祖国,我的安陵小国,卑臣唐雎没有辱没自己的使命,我胜利地回来啦!各位先王,你的后代儿孙,保住了你给后代留下的土地……我骄傲地回来啦!各位臣民们,你们不必惧怕虎狼似的强秦,我保住了你们的性命安全……
深情的目光在远处眺望着,欢乐的心声在荡漾着。只见他又转过身,对着刚刚出离的秦的边城,望着那高高的城墙和手拿兵刃的士兵,微微上翘的嘴角冷冷的发出:哼!哼!
这高高的城墙,我何所谓。那锐利的兵刃,只能恐吓那些贪生怕死的小人。还有那骄横奸诈的秦王,收起你那颗假惺惺的慈善之心吧,五十里之地是先王所留,我等愿以死所相守。
秦王,收起那吓人的面孔吧!什么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你不晓得专诸、聂政、要离这样的壮士吗?
哈哈,哈哈,这笑声在朵朵白云间飘荡传到天边,这笑声在座座高山回响,一直回响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真理终将战胜邪恶,正义凛然终将战胜残暴强敌。
利用课文素材,尝试改编,唐雎不畏,义正辞严的斗争精神,再次彰显出来。写作技巧由原文的顺叙变成倒叙,且增加了个人的想象内容,是一次很好的写作训练。由表及里,由感性变理性的发展规律,学生的获得也是渐进深入的。
一、语文作业的设计应联系学生生活
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是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古今中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内容在语文课文中都可以找到。其实,语文是生活的延伸,与生活的联系相当紧密,这决定了语文课外作业应该注重迁移型习题的设计,使语文课直接与生活挂钩。在作业的设计上,除了从语文课本上选取文段进行联系外,应该走出文本走向生活。
比如,每天国际国内都会出现一些重要事件,这些事件都会或多或少对自己产生触动,形成的看法可以书写记录,一次的记录不足为道,日积月累,将是一笔不小的收获,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接触不同语体,丰富学生的语感,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运用语文知识进一步理解生活。语文教师努力将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变成语文课,使学生有“无处不学语文,无时不学语文”的感觉,在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中潜移默化地巩固、深化语文知识,将作业设计与学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二、作业设计要拓展学生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教师可设计如下几种类型的开放性作业:
1.想象性作业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如学了契诃夫的《变色龙》之后,可让学生通过想象,续写一个“警官奥楚蔑洛夫路上偶遇将军的哥哥”的场景,更深地体验警官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阿谀奉承的性格,提高学生的文本体验与解读能力。
2.专题搜集性作业
专题搜集是指围绕某一专题,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它是学生整合信息、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例如教学《苏州园林》等课文前,布置学生搜集同课文有关的资料,教学时结合资料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交流合作、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设计自主性的作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由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设计自己的作业,使其更适合个人情况,学生也会更加喜欢自己的作业,完成起来也比较容易。这样,学生就会将学习视为一种赏心悦目的最具创造性的活动。
例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后,我问学生:“学习了课文后你们想回家做什么作业呢?”学生思考了一会,有的学生说:“我想回家翻译一下课文,因为我对课文的重点字、词、句的解释掌握得不熟练。”有的学生说:“我想把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讲给我的妹妹听,看我是否能理解课文了。”有的学生说:“想收集历史上有名的‘士’,回来讲给同学们听。”有的学生说:“我想找《战国策》读一读。”于是,我说:“只要你对课文的理解透彻了,作业自己选做。”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大增。
四、作业设计要富于弹性
目前,学生的课后作业量相对过重。各种辅导书、复习资料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学生搞得晕头转向,目标不明确,抓不住重点,且对每个学生来说作业难度不一,所以课后作业所用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有的作业来不及完成和消化,有的作业难度偏高,造成学生渐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加重学生的身心负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设计作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语文作业,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设计分层作业。由于班级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可能完全等同,优、中、后进生的语文能力有着不小的差异,因此,对学生的作业要求也可不等同地对待。作业的布置应有层次,有梯度。程度不同,作业也有所不同。日常教学中,我分三层设计作业,A类题偏重于巩固基础知识,适合差些的学生完成;B类题介于A、C两者之间,适合中等生做;C类偏重综合能力的运用,适合好生完成。由于难度适宜,学生都乐于完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个人潜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五、作业设计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传统的语文作业,大都以单一的书面表达方式,按教师指定的题目进行“回答式”或“抄写式”的训练。单调枯燥的作业形式成了学生学习的包袱,查找答案、抄袭作业甚至请人代劳的现象屡屡发生。针对如此现象,教师应抓纲靠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多改变作业类型,多改变作业方式,吸引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地完成每一课时的作业。如,学完《变色龙》后,教师可设计口头训练型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小说中人物语言描写的重要性。学完《谈骨气》后,可设计搜集积累型作业,让学生将自己听到过或看到过的古今中外有骨气或无骨气的人和事记录下来互相交流,加强学生人格教育。作业的多变可以增强作业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关键词】激趣 诵读 翻译 赏析 整理
【正文】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大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突出了教师的讲,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相违背,同时,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了字词、翻译,致使学生的兴趣、能力降低,文言文学习效果差,老师学生一提到文言文就头痛,于是教师强迫学生去读去背,致使师生关系不够和谐。长此以往,原本都是中华文化经典之作的文言文失去了其内在的魅力。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这种现状,让老师能够轻松的教文言文,学生能够愉快的学习文言文,师生关系能够在文言文课堂上和谐发展,成了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针对这种现象,我对语文课堂中文言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究,摸索出了“五步走”学习策略。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还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是教好文言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利用有效的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听老师讲故事。基于这一点,我在上文言文课时,导语大多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始,通过听这些小故事让学生记住作品背景、作者,吸引他们的兴趣。如教学《出师表》时,我会先给学生讲诸葛亮七擒孟获、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故事,既让学生了解了诸葛亮的形象,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高了,效果很好。
此外,教师也可利用课下时间进行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了解文言文,我经常让学生改写、改演课本剧,举行“我与文言文”主题演讲比赛,开展“我这样学习文言文”经验介绍会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即让学生了解了文言文,又使他们会学文言文。
二、熟读成诵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读书方法,同样也适合于我们。因此,通读文言文直至成诵,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在这一环节,我的主要做法是:
1、准确读。要求学生第一遍朗读课文时要读准字音和节奏。朗读别强调通假字的读音,节奏让学生小组解决。通常在学生朗读前,我先示范朗读或者让学生听朗读带,再让学生自己读。这样一来,学生在初步朗读中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2、流畅读。要求学生能很熟练、很准确的读完全文,我通常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直至教师说上句,学生能迅速说出下句为止。
3、感情读。把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要读出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再通过学生的齐读、自由读、男女生分别读等方式使学生初步感知文意,进而加深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并能读出来。
4、诵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记忆,需要说明的是背诵不是死背,而是巧背。适当指导学生背诵方法,与学生一起分析文章句式特点,让学生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达到自然记忆。如背诵《扁鹊见蔡桓公》,可让学生按扁鹊、蔡桓公两人见面的时间书序来记忆,效果非常好。
三、小组通译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本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目标和要求自己独立思考。同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因此在个别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借助《现代汉语词典》、课下注释等分组翻译课文,能力强的口译,能力差的笔译。通过翻译,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训练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学生发现的疑难问题或疑难句子的翻译,或小组讨论解决,或教师课堂讨论解决。在学生译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帮助那些翻译有困难的学生。
比较短小的文章,我也常采用学生自译,然后改变成故事讲给小组成员听,小组内选出最好的讲给全班听,通过这种方式,既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又密切了学生之间的关系。
四、重点赏析
文言文的赏析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住一个原则:精讲多练。“精讲”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首先让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再用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消化。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侧重于分析唐雎是如何运用智谋战胜秦王、完成使命的;《隆中对》一文侧重于分析诸葛亮对刘备分析的形势,提出的策略。学生对这些问题大致了解后再回过头去继续朗读文章,在读中继续来品味,品味其语言、构思及主旨等。同时,教师出示一些习题让学生来练习,通过多读、多练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五、归类整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平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学习文言文,“写”尤其重要,教师上课后可以指导学生将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句式等知识归类整理,督促学生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平时的自习课,可让学生对整理过的知识进行识记。
在我的课堂上,通过激趣、诵读、翻译、赏析、整理五步学习,能够调动学生文言文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实现和谐、高效的文言文教学。然而一种药方不可能包治百病,这种方式不可能通用于每堂课、每个人,但是只要有利于我们教学,我觉得任何方法都有借鉴的必要。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二版。
3、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4、《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通讯地址: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里辛一中王孝雷收
一、兴趣领先,熟读巧背
布卢姆认为,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既如此,指导学生学习、背诵文言文,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朗读、背诵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如在新课导入时,可运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的音画视频供学生欣赏,并鼓励学生跟读。当学生跟读的浓厚兴趣被强烈激发出来后,再引导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伴奏下,熟读巧背。
二、边读边译边记诵
通常情况下,将文言文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教学文言文、指导学生朗读与背诵文言文的前提。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与背诵指导过程中,我曾经指导学生采用边读边翻译边背诵的方式熟读背诵文言文,起到了极好的效果。不过,这种背诵方式一般适用于诸如《陈太丘与友期》《咏雪》《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等故事性比较强、篇幅比较短小的文言文篇目。
三、串联回忆,限时背诵
这种背诵法适应于诸如《出师表》等篇幅比较长的文言文。具体方法为:每翻译完一个文段,师生共同理解这个文段的内容,并找出文段的重点字词,写在黑板上,与学生一道将每个文段的重点字词串联起来记忆,然后限定背诵时间,要求学生当堂成诵,并且在课后还要巩固背诵。以执教《口技》一文为例,在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口技者模仿一家四口人深夜熟睡时的那段表演中的标志性词语“遥闻”――“既而”――“又”――“当是时”――“宾客”等书写在黑板上,学生据此提示回忆课文内容,并串联快速背诵。
四、抓住句式特点,比较背诵
有些文言文,如《木兰诗》《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其中的文段借助比喻或者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教学上述文言文时,我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结构基本一致的语句找出来,画上波纹线,抓住句式的不同特点,加以熟读记诵,效果很好。如执教《木兰诗》一文,我指导学生将课文中描写木兰准备出征与奔赴战场这两个自然段中,比如“东市买骏马……”等语句用波纹线标记出来,然后加以记诵。因为上述两个自然段几乎都是五字排比句,句式非常整齐,很适合学生朗读与记诵。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学生诵读的语速逐渐加快,最后自然而然地熟读成诵。此外,我还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木兰征程中思家念亲的八句重复语句,加以仔细辨析,找出重复语句中的异同,并加以比较背诵,也起到了极好的背诵效果。
五、根据画面背诵
诸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等写景抒情的文言文,几乎每个自然段都是一幅精美的画面。故此,教学与指导学生背诵上述文言文时,我常常指导学生给文段中的每一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而后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画面背诵。以执教《岳阳楼记》一文为例,我指导学生按照课文描绘的景物顺序,分别给其中的几个自然段拟定下列小标题:洞庭湖全景图、洞庭湖“雨霏霏”图、洞庭湖“春和景明”图等,引导学生根据对画面进行联想,记忆成诵。
六、根据文脉背诵
入选语文教材的诸如《桃花源记》《伤仲永》等文言文,文脉与现代文相似,主要有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故此,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背诵。以执教《桃花源记》为例,我引导学生理清文脉: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访桃花源,以此开展背诵,达到了极好的背诵效果。
七、角色背诵与理解还原背诵
1.角色表演背诵
对于语文教材中比如《陈太丘与友期》《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杨修之死》《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故事性比较强、人物对话比较多的文言文,则指导学生采用客串角色与对话形式等方法,对之加以理解背诵。如此,也能起到极好的背诵效果。
2. 理解还原背诵
阅读教学《愚公移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文言文,我曾指导学生先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之后对照译文回忆还原记诵。学生在记忆背诵上述文言文的过程中,因为对其字词句有了初步的理解,再加上反复朗读与回忆还原,背诵也就感到比较容易了。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教学策略
体会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文言文是今人与古人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距离较远,学生存在学习障碍,一下子很难适应。加之生活中既不说文言,写作文又不用文言,缺少在生活中实践运用的机会,使得文言文变成了“中国外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我们必须从激发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入手,引领学生推开文言文阅读这一古典文化的大门。在此,我谈谈在文言文教学中所采取的策略。
一、运用引导,激发兴趣
因为文言文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要让学生喜欢读,能读懂文言文,必须缩短二者距离。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很多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曹刿论战》、《出师表》、《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以文言文《桃花源记》为例,结合文中描述,通过让学生想象文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想象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紧接着提问如果你置身于和平恬静、融洽安宁的桃花源中会怎样做?提出会选择留下来还是回到充满功利性的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并且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发表意见。从这个角度出发阐明作者陶渊明的思想――人们追求与向往的理想社会,正是对当时现实的鲜明对比,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用这样的情境创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步步诱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字里行间,真正感受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二、创造情景,表演结合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读演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学生通过亲身“表演”,加深对课文语言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如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我让学生将文章改编为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学生在表演中,为了逼真,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人物动作、语言的把握上都很用心,学生互相点评,参与热情很高,表演效果也很好。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加强诵读,夯实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要旨。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的查字典竞赛,把课文改成故事及其他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等,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和求成动机,从而主动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效果要好得多。除了诵读外,我们还可以对一些文质皆美的短篇文言文进行配乐,让它们插上音乐的翅膀,让学生用歌唱的方式记住文言文的内容,领悟古诗文的意境,进而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尤其是教师利用一些广为传唱的古诗词让学生学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为了架起古今的“桥梁”,古为今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开掘文言文中写作素材方面的价值,让学生寻找合适的作文话题与辩论话题。例如,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提炼出“逆境出人才”和“逆境未必出人才”这样的辩论话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或是作文。通过这样较为持续而有意义的训练,相信学生从课本中取材的意识和能力都能得到强化。“学有所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
五、成立小组,自主学习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吟诵;“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自2001年《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文言文的教学却成为语文教改的一个“死角”。这是因为: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虽都是流传千秋的名家名作,但由于古今语言的流变、时空的阻隔,学生要读懂了解文章内容尚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领会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审美情感等内容就更艰难了。
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达成新课标的要求呢?笔者意图结合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立足吟诵建语感,提高对言语灵敏的感觉能力
古语云:“置之齐地则齐语,置之楚地则楚语。”这就是说,学习语言要有一个“活”的语境。文言文学习也是一种语言学习,诵读就是为文言文的学习提供语境。古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又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就有了对言语灵敏的感觉能力,不需要进行词法、语法、句法等理性分析,就可以直觉辨识言语,体悟文章的情味,换言之,就是有了语感。
二、落实字词品文句,培养浅显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1、授之以渔,文言词义推断有法可循。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要让学生养成查古汉语字典自己解决词语疑难的习惯。但有些字词有多个义项,即使查了词典,要确定用哪一个义项也有一定难度。为了学生对词义掌握有“山的沉稳”和扎实,一线老师归纳了多种巧释文言实词的方法。浙江杭州九中余佩枫老师总结了七种方法: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联想推断法,邻字帮助法,成语对应法,古今比照法。河南濮阳一中范利萍老师也归纳了七种方法:字形推断法,通假字音推断法,成语推断法,整齐句式推断法,语法分析推断法,语境分析法,带入检验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生对文言文字面含义的理解才能更准确。
2、品味词义,方法要有“水的灵动”。
文言文字词句的教学中,不能孤立地解释其含义,要把字词句的理解与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情感的领会紧密地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让学生从字词句中揣摩人物性格。仗势骄横而色厉内荏的秦王性格通过“其许寡人”、“逆寡人者,情寡人与”和“色挠,长跪”来表现;不畏、机智勇敢的唐雎性格通过双重否定句和反诘句来表现等等。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鉴赏等多种方式推敲文本语言,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于无声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落实文言文字词的教学,达成“山的沉稳”的浅显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穿插背景明意图,领悟思想感情与写作目的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作品基本上都是产生于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文章,但如果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放在开头介绍,学生就会以为是例行公事而无动于衷。背景资料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应该明确时机,当引则引。如教学《陋室铭》,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后,多对刘禹锡的人品不以为然,认为他善于自我吹捧。笔者穿插背景介绍:这篇文章是他被贬至安徽省和州时所作,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但他仍然读书作文,并写下了《陋室铭》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了解背景后,学生们为刘禹锡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格深深折服,对文本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四、弘扬个性试创新,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所体现的古人思想在历经漫长的岁月后依然焕发着活力,依然启迪着现代读者的思想,但也不可否认,古文中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现代人的观点形成了一定的摩擦。教学中,学生必然会用现在的眼光重新审视古代的思想,教师要适时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宋定伯捉鬼》时,学生提出了与教材观点相反的问题。课文的阅读提示说:此文表现了“人用智谋制服鬼”、“人能胜鬼的积极意义”。学生对此予以否定,说:人鬼相逢,鬼直言相告“我是鬼”,何等坦率磊落;鬼在途中两次生疑,说明他并不愚蠢;鬼善于变化,本领高强。鬼之所以上了当、中了圈套,全是因为鬼对世界和对宋定伯的信任。相较而言,宋定伯其言可憎,一路上尽说谎话;其行可恶,一路上占尽便宜;其动机可鄙,一得“千五百”,就溜之大吉。……这些打破常规的全新认知使得文言文课堂生机勃勃,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有自己的主见与思想,时代的创新主旋律也在小小的语文课堂上唱响。
五、多法写作促领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和理解
文言文短小精悍,语言凝练,作品中不确定的“空白”处不少,足以给人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扩写、改写、补写、续写提供了恰当的情境。学生的写作反过来在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和理解。如学习《桃花源记》时,可以让学生补写渔人“及郡下”和太守的对话;学习《孙权劝学》时,可想象主与臣对话时的神态动作等等。
六、多方延伸求综合,拓展认知领域建立信息网络
1、精选课外篇目,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
一、激发学习兴趣,达成学习目标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陶行知提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和交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迷人的微笑感染学生,用亲切的语言感动学生,用饱满的情感去感化学生。另外,教师还要理解学生的心情,宽容学生的小错误,耐心指导学生,循循善诱。当学生取得可喜成绩时应为他们欢呼,为他们雀跃。如:对待学困生,笔者总是充满诚心、耐心,悉心辅导他们、激励他们,“你一定能读好!”“你很有潜力,要有耐心”等话语成为了笔者的口头禅。慢慢的自信走进他们的心灵,拨动他们的心弦,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使他们感知老师就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在课堂学习将是轻松愉悦的,感知课堂是他们的地盘,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课堂就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是平等的,于是在轻松愉快的师生合作中,达成学习目标。
二、点燃学习火花,拨动学习心弦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一旦对某一事物或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以积极的情绪态度和强烈的心理渴望去认识事物或参与该活动。老师作为引导者,要促进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的发展,就要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兴趣。在课改教学实验中,我们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乐学。①情境表演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表演,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唐雎不辱使命》、《我的叔叔于勒》等课运用本剧表演法,设置具体场景,学生在愉快的表演中,找到了自信,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都觉得自己挺棒、能行!②游戏法。运用教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一旦产生兴趣,那么他就会始终目标专一,学习也就较为持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学生只要对事物发生了兴趣,学生就会高度倾注学习,从而为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思想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文本内容、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乐学、会学,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
三、预设课堂“留白”,鼓励自主探究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激发兴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等重要作用,更直接关系到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但很多初中学生都害怕甚至讨厌学习文言文,虽然教师精心备课、用心上课、耐心辅导,但学生文言文水平就是提不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极低。我根据初中文言文教学和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自身实践和已有研究取得的成果,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做了初步的研究。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导语,对激发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
1、就地取材,引用名句
课文中有不少名句,用它们来导入,能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孙权劝学》时,用"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导入;教学《爱莲说》时,用"出淤泥而不染"导入;另外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都可作为文言新课导语。
2、编改故事,引人入胜
用生动活泼的故事、传说导入,同样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授《岳阳楼记》可用范仲淹少时穷困苦学的故事导入,讲授《出师表》可用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导入。教师讲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故事。如此,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文言文的兴趣。
3、介绍作者,激发好奇心
课前搜集资料,整理后上课时声情并茂地讲述,能立马吸引学生。例如,教学《陋室铭》时,我这样导入:"他,才华横溢,诗文闻名遐迩;他,少年及第,志在兼济天下;他,性格率真,为人正直豁达。他,留下了美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墙头万木春'......"学生一下就知道了他是谁,并对刘禹锡产生了强烈兴趣。
二、朗读激趣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借助反复朗读,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第一,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和自己的背诵中感受到朗读的。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朗读的冲动。
第二,可以多种朗读方式,师生配对朗读,分角色朗读,男女赛读,表演性朗读等,形式多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激趣
多媒体的运用,在古文教学当中能起到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如在教学《童趣》这篇精美的短文时,我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然播放录像:群鹤舞于空中及蚊虫在空中乱鸣等,随之而来的白云及向蚊虫炊烟只景,气势壮观的景色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诱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一段声情并貌的朗诵,一则有趣的奇闻轶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都可以极大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样的教学效果,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四、联系生活学文言
其实,"文言"与"白话"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其实文言离我们并不遥远,文言在现实生活中仍有意义与价值,文言文教学也就变得有趣多了。
1、联系日常语词、句式、用法学文言。
在教学文言文时,尽量找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调动学生兴趣,。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之"者"字,现实生活中有"记者"、"作者","者"即"......的人"、"......的事","记者"就是记录采访的人,"作者"就是"写作的人"如此,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联系公文用语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亦不错。如用"因贵所反映情况属实,故均应予支持"来解释《鱼我所欲也》中"所欲有甚于生着,故不为苟得也"中的"故"字,用"值此大会召开之际,谨表祝贺......"解释"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中的"之际"等等。
同时,运用生活常用的句式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的方法更值得尝试。如引导学生理解"以丛草为林"(《童趣》)中"以......为......"这个常用固定结构时,我读了"八荣八耻"中的几句,学生恍悟其义。又如理解"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一句,我先造句:自毛坝至紫阳约80里。学生很容易明白"自......至......"应理解为"从......到......"。
日常生活中依然活跃着一些古汉语的用法,如"美容美发"、"祸国殃民"、"开阔视野""迷你裙"等,其中"美"、"活跃"、"祸"、"殃"、"开阔"、"迷"都是使动用法;"自信""自尊""自爱"是倒装句;"肉(菜)夹馍"是被动句;"不幸落水"是省略句,等等。
2、联系成语学文言。
成语中有很多古汉语特有的而且也是平时文言文学习中经常涉及的语法现象。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乃丹书帛曰"中的"翼"、"丹"字--名词作状语,"像翅膀......","用朱砂......",我列举成语"蜂拥而至"、"抱头鼠窜"、"龙腾虎跃"等,加深印象。另"求贤若渴"、"东倒西歪""莫名其妙"等亦属文言中的词类活用。
3、联系对联学文言。
对联中时有文言知识的体现。如2011春晚对联--上联:虎步腾空去,悄然兔耳听春步;下联:旧年辞岁去,悠然新朝嗅花香,其中的"然"是文言词汇,"......的样子","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的"然"意义与此相同。
五、活动进课堂让激情飞扬
活动进课堂,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如组织古诗文朗读、默写比赛,评出"诵读(默写)之星",并给予一定奖励。获奖的同学引以自豪,未获奖的同学也跃跃欲试,同学们在这样的活动中学文言的兴趣大大增强了。
还可以通过舞台剧的方式,来激发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挖掘文中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语言等,再现当时情景,最后上台表演。结果,学生把陈元方能言善辩、义正言辞、大胆维护父亲尊严等情态以及友人缺乏涵养、不讲信用等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学生逐渐喜欢上了古文。
总之,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是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措施。通过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上述几点,力求为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教版),2011年版。
一、注重文本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言语,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本人之口,如出本人之心。”真到了这种境地,文义将会自现。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设置了以下四步: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在范读时,应做到声情并茂,尽可能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也可让学生听朗读带,务必让他们感受到文章的美,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读准字音着重是读准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如陟(zhì)罚臧否(pǐ)、以遗(wèi)陛下(《出师表》);不亦乐(yuè)乎(《论语》)等。对多音字和通假字字音,关键是要弄清某字在必定语境中的意义,这样才能确定读音。反过来,读准了字音又能协助理解句义。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拍。在这一环节,学生一边随录音范读或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拍,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应借助注释、已有的语法知识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义,这样才不致读破句。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学生往往把它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这样句子的意思就错了。原句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懂得这个意思,就明白这句话的节拍划分应当是“其一/犬坐于前”。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义。在这一阶段里,我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可配乐朗诵,也可开展朗诵竞赛,使课堂上书声琅琅不尽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结全篇。最后全体朗读,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文言文教学是个难点,教师在课堂上费尽心力地讲解,可学生并不买账,腻烦情绪很大。结果是教师受累不讨好,收效甚微。细究起来,从字、词的注释到句子的翻译,再到主题思想的概括,无不在教师的“主讲”之列。可以说,保守教学中的所谓“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被教师们奉为圣旨,而学生毫无主体性可言。如果我们营造良好氛围,把学生的语言学习放在“语文大天地,生活大语文”的环境中,让学生时刻注意语言学习无处不在,就会收到一定的实效。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和古人“对晤一堂”,在一个小天地里创造出学文言的语言环境。我在平时教学中经常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预习竞赛、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实词虚词查字典竞赛、把文言课文改成故事及其他文体的演讲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利用学生好胜求成的动机,激励学生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
比如,在教学《陋室铭》时,我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摸索尝试: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预习中处理字词,疏通文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课堂上,引导他们思考托物言志的写法,让学生谈感受。我还设计了“我来讲一讲”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老师,讲一讲本人的课堂设想和规划,并让其他学生给出评价。最后,为了让学生的活动有一个成果,我又给他们一个总结性的指点,让他们进行了一次紧紧围绕课文的说话练习竞赛:“我喜欢刘禹锡,由于……”“我喜欢《陋室铭》,是因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营造了比较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此外,有目的地加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选择一批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故事情节生动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教师在关键的地方给予点拨,使学生把课堂上学过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运用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熟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注重温习提高
温习,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反复咀嚼,使之巩固。文言文学习更应当如此。按照课标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目的,这就需要使学生把握浅易文言文的知识系统。由此,初中生要具有归纳与比较的能力,使多而散的文言文知识形成一个规而整的系统。如文言文注释中经常碰到的“古今异义”现象,就需要在学完文章后及时进行温习归纳。《桃花源记》中古今异义词非常多,教师要通过对“妻子、无论、仿佛、交通、鲜美、尽境、如此”等词古今意义的总结,加深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于词汇,虽然现在不再注重语法知识,但是对古汉语语法的了解还是有益于对文本的理解的。假如能将文言文中常见的判定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基本句型以及一些固定格式进行拾掇,并分门别类地列出来,就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文言文的温习,除了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和梳理外,还有其他方式能够巩固文言文知识。以小测验形式检测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虽然能够起到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作用,但并不是最佳方案。教师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代替简单的温习检查。可举行一些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得乐趣,在力争上游的抢答中获得知识。如就“词类活用”现象,设计关于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分哪些情况,如何判别词类活用等这几大问题让学生展开抢答,并且就每一个问题进行举例说明。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以积分的形式决定胜负,负的一组要出一个节目,或讲一个名人故事,或背诵一段古诗词。如教学完《唐雎不辱使命》后,我设置了“实战演练”,由教师(或学生)做命题老师,当堂考任意一个学生。我规定出题范围和内容:1.以本文实词为内容,设计一题词语解释题。2.设计一题句子翻译题。(1)句子成分省略;(2)文言特殊句式;(3)文言实词的直译。3.从理解文义或感悟、评价的角度设计一题简答题。4.根据本文与课外知识的联系,设计一题课外拓展题。这样,学生热情高涨,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阅读兴趣的同时,其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