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检验技术论文

时间:2022-06-10 01:12:02

导语:在检验技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检验技术论文

第1篇

1.1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射线照射到生物上,将发生复杂变化,大致分为4个阶段,即物理阶段、物理-化学阶段、化学阶段和生物学阶段。绘制动作按钮,用鼠标点击按钮一步步展示生物学变化过程,当射线照射到机体上,机体发生电离、激发,化学键断裂、产生自由基等。通过动作按钮,可依次展示效应过程,加深学生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生物学效应发生过程。

1.2放射性测量仪器

讲解气体电离探测器和半导体探测器时,可应用动画显示这一过程:射线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受激电离,产生出正负离子对,在电场的作用下,离子到达电极,电路由断变通,通过电流边指针摆动变化反应射线的强度,形象地展示了这两种放射性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

1.3闪烁型探测仪

闪烁型探测仪是讲解的重点,用不同颜色的图示、文字阐述各类部件,如闪烁体、光导、光点倍增管、放大器、后续电子线路等。通过箭头图标,展示射线一步步的变化,从射线能变为光能,再变为电能,再为仪器捕捉,放大、分析、甄别。1.6常用测量仪器简介应用于体外放射分析常用的测量仪器很多,可将一些国产的射线探测仪的实物图片展示给学生,如γ放射免疫计数仪、液体闪烁计数仪,同时配以文字说明,分别介绍各类仪器的基本性能、适用特点,并对比各类仪器的优、缺点。

1.4放射性碘标记化合物

该章节需要介绍氯胺T法、乳过氧化物酶法等标记法,采用图标化学反应方程式展示碘标记到蛋白质上的过程,配以彩色文字说明,把艰深晦涩、难以理解的反应步骤简单明了地表示出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用醒目的标志,提示标记时的注意事项,避免放射性污染。

1.5放射自显影

使用彩色文字介绍各类感光材料,如原子核乳胶、氚片、X线片等。用动画流程讲解自显影的过程,如曝光、显影、停影、定影等流程。用彩色截图展示各类自显影标本,如宏观自显影、光镜自显影和电镜自显影。

2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检验核医学教学中的优势

2.1突出了专业特点

检验核医学是医学检验学和实验核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涉及核物理、放射化学、电子学、检验医学等,内容抽象、知识庞杂、理论深奥、重点难点多,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板书、幻灯片等),难以满足现代检验核医学教学的需要。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动画等视听内容生动逼真地融于教学之中,创造一个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把多学科知识串联起来,利用图像讲解抽象深奥的知识,可以成功解决检验核医学的教学难题。

2.2突出重点、难点,优化教学效果

检验核医学中,有一些专业特有概念,如契伦科夫辐射、康普顿-吴有训效应、俄歇电子等都是重点、难点,由于医学生缺乏足够的理工科知识,即便教师费力地讲解,学生依然如听天书。而应用多媒体技术后,能很好地揭示原子内外的奥秘,展示各种核反应时原子的变化过程,给学生以三维、立体的概念,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过去采用传统方法讲解契伦科夫辐射和俄歇电子,授课结束后,仍有近1/3的学生表示未理解。现在应用多媒体技术后,90%以上的学生表示理解了。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检验核医学非常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突出了教学重点,优化了教学效果。

2.3有助于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现代检验核医学发展迅猛,新知识、新内容层出不穷,需要适时介绍给学生。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结合网络资源,能及时快速地更新、补充检验核医学知识,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现在涌现出的并得到广泛使用的新技术,如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稳定同位素分析等,都可在第一时间介绍给学生。

2.4促进教师提高综合素质

应用多媒体技术后,不仅要求教师牢固掌握检验核医学基础知识,而且也要求教师熟悉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优质的多媒体课件。这就需要教师熟悉电脑技术、软件操作,具有一定的美工技能、艺术水平。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2]。

3问卷调查实施

多媒体教学后,大多数学生反映良好,为了系统科学地评价多媒体教学效果,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44份,收回241分,回收率98.77%。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评价很高,希望今后继续使用;大多数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加知识量、教学内容;但对突出重点、难点及针对性、启发性还有所欠缺。说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检验核医学教学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学生所接受。

4多媒体教学存在的弊端

4.1课件质量有待提高

课件制作水平影响着教学效果,优质的课件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所以课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3]。现代大多数课件以PowerPoint为主,需要准备优质的脚本和素材,搭好框架,明确层次结构。利用计算机技术,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起来,注意人机互动以及幻灯片的连贯性。目前有些教师制作的课件过于简单,文字多、图片少,内容单一,仅仅是板书的“电子化”,导致课件质量不高,无法充分施展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表现形式和丰富内容。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制作的课件过度追求形式花哨,增添了过多的视频、图片、声音等,导致喧宾夺主,使学生仅注意到花哨的动画和图像,而忽略了应学习的知识,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4]。

4.2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够

多媒体技术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只起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课堂跟着课件走的现象,教师成了放映员,全部精力集中在课件上,成了操作员、解说员,无暇顾及学生,缺乏师生互动,降低了教师的主导性。学生思路也为课件所左右,难以调动其主动性。这样依据课件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完全偏离了初衷,又走向了“填鸭式”的老路,失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师授课时,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应把握课堂节奏,调动课堂气氛,随时观察学生的状况、表情、语言等信息,做到有张有弛。一堂优质课是一个师生互动过程,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交流,还要有情感交流。

4.3过多依赖课件,忽视基本功

相较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是新技术,但新技术必须根植于传统教学手段上。如过多强调多媒体的应用,忽视教师教学基本功,缺乏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将枯燥乏味。因此,在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教师必须练好教学基本功,练好板书、讲解的艺术,学会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在不同环境中能正常教学[5]。

5结语

第2篇

1选择合适的苗木

在盐碱地造林过程中,需要在春季进行种植,在树种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要求,树苗木质化程度高,一般的树高粗腰达到0.4m,胸径需要在0.3m之上,以确保树苗的存活率。在盐碱地中的树苗,需要根系发达、枝叶强壮的树苗,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进行定期的修剪及美化,减掉多余枝叶及根茎,以及断根坏根,保证苗木的良好吸收及健康的生长。在培育苗输送中,注意保持苗木的水分及土壤,避免由于缺水或者人为因素造成幼苗的破坏。

2因地栽植

在盐碱地植树造林中,不仅要注意苗木的选择,还要注意土质与苗木的适应性。在造林之前需要确定苗木的生长特点以及种植地区的土壤条件,不同的地区种植不同的苗木;通过不同地区盐碱程度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种类的苗木,以确保苗木的适应性,加大苗木的存活率。

3深栽浅埋

根据内陆盐碱地土壤盐分上重下轻的分布特点,植苗造林时应采取深栽浅埋,使苗木根系躲过盐积聚较重的表层,同时有利于蓄淡(水)洗盐和保墒防盐,实践证明深栽浅埋可使造林成活率提高15%~20%。深栽即埋土面比地面低10~30cm,浅埋即超过苗木原土痕的3~5cm即可。栽时随填土踏实,至苗木原土痕以上的覆土不再踏实,保持表土疏松。

4苗木栽植技术

盐碱地可以选择乔灌混交的种植模式,合理密植,减少植物郁闭的时间,增加土壤表层的覆盖度,防止土壤蒸发和林地反盐。一般情况下,盐碱地采用大行距、小株距或窄带密植的方法,大苗常采用的株距为1.5m×3m、2m×3m、3m×3m为宜,小苗造林株行距以0.75m×1.5m、1m×1.5m、1.5m×1.5m为宜,乔、灌混交林比例以1:1或1:1.5效果较好。幼苗到达后要进行挖穴,穴的大小和深度要略大于幼苗根系,填土过程中要保证幼苗的竖直。

5合理的抚育

在幼苗栽植以后,需要对幼苗进行养护与培育,一般情况下采用涂白处理方法进行养护,能够避免生物对幼苗的破坏,对树皮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在生长期间,需要掌握天气降雨量与光照时间的情况进行浇水,定期进行水分的补充,保证土壤的湿润。在夏季时,降雨量较多的情况下还会发生洪涝现象,这时应该及时进行排水工作。在盐碱地中土壤的盐碱度较大,不适合树木的生长与病虫灾害的防治,因此,在盐碱地树木生长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病虫灾害的防治措施,定期检查,及时做好防治措施。除此之外,盐碱地中土壤的有机物质少,肥量较少,并且树木的生长需要吸收一些养分,会消耗土壤中的有机养分,因此,需要对树木进行裁剪的措施,将断肢、生长较差的枝叶剪短,有利于主枝干的生长。

二加强管理提高

对于苗木抚育的重视,加强管理措施,对于苗木生长起到巨大的效益。通过对苗木的抚育,各项准备及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盐碱地中植被的存活率,保证植被的生长,从而提高盐碱地的经济效益。

1除草松土

土地的松土作业能够帮助土壤进行良好的空气流通与整理,松土作业一般在春旱和降雨、灌溉后进行,能够将杂草的根系进行切断,有利于减少杂草的生长,同时经过松土还有利于保持水分,稀释盐碱化土地的密度,有利于盐碱化土地的改善与植被产量的提升。

2排涝除碱

在雨水天气多的地区,盐碱地的盐碱成分随着水分的流动增加盐碱化程度,利用排水法将水分排出,利用挖沟或者疏通的方法将水分排出,不仅能够减少盐碱化程度,还有利于防涝。

三结束语

第3篇

1.建筑材料中的钢筋

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钢筋材料的运用甚为广泛,而钢筋的规格型号较多,因此在管理上容易混乱,这就需要各施工人员加大钢筋结构的管理力度,对钢筋的检验环节进行深入强化。施工单位为了方便以及不浪费钢筋起见,试验人员可以直接从泼弃的钢筋里取样进行试验,这样所获取的结果缺乏相应的代表性。同时再焊接工作中,应将准备工作做到位,如果不从成品中获取焊接试样,或者没有相关的可焊性试验操作,那么最终的检验结果会存在一足的失真性。

2.水泥

在建筑材料中,水泥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但是个别施工单位所购买的水泥品种相对杂乱,且进货的渠道也不够稳足。检验人员为了自身的方便或者节约相关费用,在取样品时往往一次性提取整袋或者半袋,这样容易导致检验结果的失真。根据国家对水泥的相关标准规足,在对水泥的安足性进行检验时,检验结果必须达到相关标准,没有达到标准的水泥被视为不合格品,不准在建筑施工中投入使用。个别的施工建设单位为了能将施工工期缩短,将水泥直接投入使用后才取相关样品进行检验,这样容易造成经济损失也容易出现质量安全事故。

3.砂子和石子

在砂子的使用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的将砂子的含水率进行调整,或者用中、粗砂代替细砂进行检验,将导致施工现场的用砂取样存在一足的失真性。根据相关明文规足,在施工过程中配制的钢筋混凝土所采用的砂质应优先使用中、粗砂,如果有细砂投入使用时,应对其配合比进行及时的调整。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的砂、石往往露天存放,随着气候的变化,其含水量也会有适当的变化,所以应将其含水量进行调整。在石子的使用中,碎石的颗粒级配不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并且有较多的泥块包含在砰石之中,施工单位没有及时的将其进行冲洗、调整级配就直接将其使用也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4.砖

目前砌墙砖的品种很多,生产厂家良美不齐,许多不符合规足的砖被投入到施工现场,施工单位在将砖送去检验时往往会在一些质量较好的砖中进行取样,这就导致施工单位所使用的砖检验结果失真。

二、解决对策

1.加强各级领导以及施工人员对建筑材料检验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最重要环节就是建筑材料的检验工作。各监督管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应加强对建筑材料检验工作的重视程度,将自身的责任感落买到位,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规范操作,并对建筑材料的检验工作制足相应的管理措施。

2.建立健全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

施工单位要想将建筑材料的检验工作落买到位,就应当有自己的买验室,在对送检的建筑材料取样时应当有严格的执行制度,这样才能确保检测结果不存在失真性。对于材料中涉及的砰石、水泥、砂应根据检测结果准确地判断出该材料是否合格。下面举出一些材料的必检项目,水泥:凝结时间、安足性、胶砂强度、氧化镁和氯离子含量。钢筋:冷弯性试验及拉伸试验。砂:颗粒级配、细度模数、含泥量、泥块含量、坚固胜、氯离子含量以及有害物质含量。砰石:颗粒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压砰指标值及坚固性。

3.购买质量合格的建筑材料

对建筑材料的进货渠道,施工单位应当层层把关,选取证件齐全的供应商,这样才能保证建筑材料的整体质量。

4.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的管理

加强质量检验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对出现违规行为的工作人员应给与处分,并且要求检验人员应当具有专业的资格认证书。对于原材料以及中间产品应当进行质量评足,不符合相关要求的不能使用。

三、总结

第4篇

关键词:施工;安全;环保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multilayer, high-rise has about super-tall buildings construction the difficulties and new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in the process of how to ensure safety construction,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Key words: the construction; Secur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多层建筑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多层建筑施工呈现出新的特点,随着老城区的新规划,建设部门兴建高楼,使得城区内的建筑空间越来越小,多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致使土建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安全防护等问题也变得非常突出。主要表面为以下两点:

一是多层建筑由单纯追求高度方面的发展,到同时追求形体的特异和立面的丰富多彩,在结构功能得到提升、造型优美新颖的同时,也使上部结构的施工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如模板体系,施工机械设备等。

二是从多层建筑一次建成交付使用,到为了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而采用分阶段建设交付使用。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也必然面临部分施工、部分开业或者上部施工、下部开业的情况,这对施工过程中的人员安全、场地利用和确保购物环境舒适等绿色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2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2.1 深基坑施工的控制技术多层建筑深基坑的施工时,对周边环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影响。

主要原因是深基坑土方开挖过程是土体卸载过程,会造成周边建筑、管线或地下结构产生一定量的沉降和偏移,因此,在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紧邻“生命线”工程的多层建筑的施工,深基坑的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的良好与否,事关“生命线”工程和超高层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需要特别关注。

实践证明,采用现代控制理论对深基坑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目前工程控制方法与系统主要有三大类: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自适应控制。其中开环控制属经典工程控制方法,非常成熟,但由于不存在反馈系统,开环控制不能根据施工过程情况调整控制措施,控制精度比较低。闭环控制属现代工程控制方法,由于包含反馈系统,能够根据结构状态监测结果不断调整控制措施,适合结构复杂的工程,控制精度比较高。自适应控制属最新的工程控制方法,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都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目前,闭环控制方法是深基坑施工过程控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和研究,特殊环境下深基坑施工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是以现代工程控制理论为指导,以结构-岩同作用分析方法为手段,通过施工方案的优化达到施工过程环境受控的目的。

2.2 地上结构施工技术

2.2.1 斜爬模体系的设计和应用在以往多层建筑建造过程中,电动脚手及模板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在多层建筑结构立面垂直时此类体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当结构立面为斜面或者曲面的时候,这类体系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而在闹市区的多层建筑施工时,通常均面临场地狭小,距离地面交通较近的实际情况,因此必须采用安全可靠的脚手和模板体系,这样才能既可以保证工程顺利的进行,又可以兼顾周边闹市区的安全。针对这个问题,经过研究开发,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可分离的斜爬模体系,可以充分适应高层建筑各种特殊外立面的要求。

2.2.2 可收分整体提升钢平台技术整体提升钢平台具有整体性好、安全性高、施工操作面大等优点,因此在多层建筑核芯筒施工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如果核芯筒形状上下变化较大,则整体提升钢平台也就面临收分处理的困难。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研究开发了可收分的整体提升钢平台体系。

其构成和工作原理如下:在建筑结构核芯筒剪力墙上设置格构柱,用钢梁和钢板搭设平台,将内外脚手悬挂于钢平台下,再采用提升设备将整个钢平台随楼层施工进行提升。如施工中要经历拆除部分内脚手和拆除部分钢梁的过程时,则在剪力墙增设悬锚脚手或钢桁架进行过渡,并随楼层上升逐层补缺,以满足施工操作。

2.2.3 超高空的钢结构塔桅安装技术多层建筑由于建筑造型或功能的需要,通常在结构顶部设置钢结构塔桅。目前顶部塔桅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采用塔吊散装,二是采用整体提升,三是采用直升飞机吊装。第一二种方法依赖于顶部的施工作业面和结构形式,第三种则风险很大。因此在顶部施工作业面有限,且塔桅高度高、重量重的情况下,其施工必然面临很大的困难,采用攀升吊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上困难。

2.3 绿色施工技术在施工场地狭小的闹市区,进行多层建筑的建造,带来了许多以安全防护为重点的环境保护新问题和超常规垂直运输、交通组织以及营造购物环境舒适度等一系列绿色施工技术难题。

2.3.1 安全防护技术多层建筑续建工程中,如果建筑部分已投入商业运营,通常商场内购物、休闲、餐饮、娱乐设施齐全,顾客会络绎不绝,且由于地处闹市区,周边道路也通常是交通要道,人流、车流量极高,所以,安全防护的重点是防止发生超高层施工过程中的高空坠落对地面物品、人流和车流产生危害。针对此项问题,具体技术方案是:通过安全防护分析,确定需要实施防护的区域、需求和防护内容;确立不同阶段施工防护的特点和重点;考虑施工防护体系对行人、顾客和交通的影响,同时综合防护体系本身的强度要求、防火要求、维护方式、综合利用等因素。

2.3.2 环境保护技术建筑施工尤其是多层建筑的续建施工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噪声、光的污染。因此,防止施工过程中的声、光对环境的影响、强化废弃物的合理处置是多层建筑续建施工中又一大难题。针对这种特殊条件下施工的噪音、光、施工污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其解决方案还是采用专门的措施,防止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如对混凝土浇捣等可能产生较大噪音的施工项目,通过设置隔离棚,将泵车产生的噪音隔离;在临近居民区的地方设置施工层隔音壁,来隔离噪音;设立特殊的施工污水汇集系统,将施工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采用“立体场布”的思路,将场地设置在已建好的建筑结构上,设置空中材料周转场地,建立立体的材料堆放、接力运输的体系。为适应“立体场布”的需求,在垂直运输机械布置上,我们采取“高空接力安装技术”、特殊基础加固技术、电梯接力和超长扶墙等专门措施,解决续建工程带来的特殊难题。

2.3.3 混凝土回收利用技术由于在混凝土输送方面经常会遇到“如何穿越人行道和在营业中的楼层布置混凝土泵送以及结束时泵管中余下混凝土的处理”等问题,对此,我们设计了门架式泵管支架和配套的回收利用截止阀,解决了特殊的泵管布置和管中余料的回收问题。在地面上,通过交通组织,使人行道的一部分临时改成非机动车道,而将非机动车道利用来布置泵车,地面泵管利用门架式泵管架跨越人行道,这样可避免对交通产生影响;另外通过专门泵管支架系统的保护,可解决复杂路径泵管的布设问题。

第5篇

盐碱地水稻高产必须选用丰产性好、耐寒性强、耐盐碱、前期发棵快的品种,同时适当搭配中晚熟品种和早熟品种,以中熟品种为主。符合上述标准的品种有丰优201、绥粳5号、九稻19等。

二、早育壮秧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好苗床地,挖深沟,做高床

选苗床地的标准:应选择盐碱较轻、地势高燥、肥沃、避风向阳的沙壤土地做苗床[1]。如地势低洼且盐碱较重,应该垫良。苗床地四周和苗床间应深挖排水沟,一般宽45cm左右,沟深25cm左右。

(二)营养土的配制

营养土的配制选用有机质含量高的岗坡熟土、引水干渠底土、高产的老稻由土。育苗土加腐熟的马粪沤肥或25%左右的草炭,混合好堆放备用。春天育苗前,将床土打碎后过0.8一1cm孔筛,然后用专用的、适合盐碱地使用的含有硫酸调酸剂的调制剂,对床土进行调制。

(三)适时早播

播前种子一般要经过晒种、盐水选种、浸种消毒催芽、晾芽等过程。黑龙江西部稻区光照充足,但无霜期短,而且不稳定。因此,要保证水稻生产的稳定,从热量条件考虑就要延长水稻生育期,在推广应用塑料大棚保温育苗同时,适时早播,一般要在4月5日前播种,5月10到25日前插秧,以增加热量资源,增加单产。如果苗床地在前一年10月份上冻前已经用乱稻草覆盖,播种期可提前到3月末进行,有利于早育壮秧。

(四)铺设隔离层

为了防止盐碱地对苗木的伤害,一般要用沙子铺在床面上,上面要放营养床土,然后播种,或者使用扎孔薄膜。

(五)精细播种

播种最好使用专用精播器播种。一般钵盘育苗每钵播2一3粒种芽,旱育苗每平方米播种芽150克左右。播种覆土后用苗床专用除草剂苗床净封闭或封闭灵灭草,上面再平铺覆盖一层地膜保湿保温。

(六)加强苗床管理

水分和温度管理与一般育苗相同。一般播种前浇透水后,出苗前一般不浇水,在出苗后应及时揭除地膜,再浇一遍透水。在稻苗一叶一心期浇一次立枯净或灭枯散,以防治立枯病,从而达到防病壮苗的目的。同时为了防止碱害,每3一4天应浇一遍浓度为l/3000的硫酸水。

三、合理密植,适时早适

根据当前推广应用的水稻品种和其它栽培技术,提倡以稀植为主,一般密度为15-20穴/m2,具体密度要依据品种和土壤、气候条件来确定[2]。但盐碱地水稻插秧要适当增加密度,要保持在20-25穴/m2之间。此外,地力较差、分蘖力不够的稻田也要适当增加插秧密度。

四、盐碱稻田高产施肥栽培技术

增施有机肥作基肥,重施分蘖肥,少施穗肥,酌施粒肥,氮、磷、钾施肥比例应为1:0.5:0.5,并适当施用锌肥及生长调节剂,并注意使用酸性肥料和使用硫酸等酸性物质改良剂。做到稳步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一)施肥总量

一般盐碱地水稻公顷产量8000公斤的,则需要硫酸锌25公斤、五氧化二磷100如公斤、纯氮150一180公斤、氧化钾100公斤。

(二)施肥方法

氮肥总量的50%左右作底肥,其余氮肥追施,锌、钾、磷肥全部作底肥。盐碱稻田追肥应特别注意,追肥前必须排干水,换上新水再追肥。底肥的施用是在泡田洗盐l一2次后,将水深调至3cm左右,先初平,将化肥撒在田面上,用拖拉机进一步耙细找平,做到全层施肥。

五、盐碱稻田灌溉技术

在水稻栽培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灌溉方法及物化技术改良盐碱,掌握盐碱活动规律。在配套工程的条件下,引用江河低矿化度的钙质水,确定合理灌溉技术,在插秧前淋洗盐碱1~2次,防止次生盐渍化,最大限度地节省灌溉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进而达到保证水稻稳产增收的目的。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化学节水、工程节水及管理节水等方面实现节水栽培。根据水盐运动规律,盐碱地稻田要求单排单灌,排灌畅通,合理灌水,适时换水。

(一)排盐洗碱

土壤含盐量0.5%以下的需灌水洗盐2一3次,在0.5%以上的需灌水洗盐3—4次。每次洗盐时,应做到大排大灌,灌水10cm左右,3一5天后应全部排出。

(二)适时换水

换水的目的主要是排盐洗碱。水稻缓苗后耐盐程度有所提高,但盐分浓度大对稻苗生长有抑制作用。一般要求土壤的pH值<8.5,盐分不要超过0.2%。一般常用石蕊试纸测试,如呈米汤状,则说明稻苗生长已受抑制;外观上田面水稍变混浊应及时换水;田面水变粉红色时,需立即换水。一般插秧初期4天左右换一次水,生育中期稻苗耐盐碱能力增强,可以5一7天换一次水。

第6篇

(1)判别地层类型、场地类型和卓越周期。以某电排站的改建为例进行介绍,该电排站位于鄱阳湖附近,对场地的地层进行勘察得知,最上面的为素填土、粉砂、粉土,再往下是淤泥质粉质的黏土、粉质的黏土,最下面是强风化云母片岩石。为了建成抗震级数较大的电排站,采用波速测试的方法,首先判断场地的地层类型、场地的类型等。采用单孔检层法,根据建筑抗震的设计规范,对场地的类型进行判断。首先钻两个孔,测得它们的S波波速分别为206米/秒、203米/秒,相对应的覆盖层厚度为28米和30米,根据这些数据判断出此电排站场地的地层类型为中软土,场地类别是Ⅱ,根据计算公式确定场地的卓越周期分别是0.3883秒和0.3941秒。而对两个孔进行实地测量,采用地脉动法所得结果分别为0.3867秒和0.3927秒,实际测量结果与由公式计算的结果相比较,结果相差不多,数据比较吻合。由此可知,根据这种方法来确定的地层类型,场地类型和卓越周期是准确有效的。

(2)采用波速法计算岩土的工程动力参数。根据实地测量的S波和P波的弹性波速,利用相应的公式即可计算岩土的工程动力参数。其中μ表示泊松比,VP压缩波速度,VS表示剪切波速度,单位均为米/秒。上述电排站的工程,要对其抗震的稳定性进行验算,利用波速法测定各地层的弹性参数。根据单孔检层法测量的数据如下:全风化云母片的测试深度为3.5米,剪切波的平均速度为337米/秒,压缩波的平均速度为686米/秒;强风化云母片的测试深度为12米,剪切波的平均速度为646米/秒,压缩波的平均速度为1279米/秒;中风化云母片的测试深度为20米,剪切波的平均速度为1330米/秒,压缩波的平均速度为2500米/秒;微风化云母片的测试深度为25米,剪切波的平均速度为1868米/秒,压缩波的平均速度为3320米/秒;未风化云母片的测试深度为30米,剪切波的平均速度为2442米/秒,压缩波的平均速度为4130米/秒。由以上数据即可计算出岩土的弹性动力参数。

(3)岩土承载力基本值的估算。在这个项目中计算岩土承载力基本值的使用的是剪切波速法。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得出岩土的承载力基本值与剪切波速值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淤泥岩土层的剪切波速值为60~80米/秒,对应的承载力基本值在3~4t/m2;岩土为淤泥质软弱土的剪切波速值为100~130米/秒,它对应的承载力基本值为7~9t/m2;软塑粉质粘土、粉土和松散砂组成的岩石的剪切波速值为140~180,其对应的承载力基本值在9~12范围内;软塑粉质粘土和稍密中细沙的岩土中的剪切波速值为200~220,岩土对应的承载力在14~16之间;硬塑粉质粘土和中密中粗砂组成的岩土中的剪切波速值为250~280,承载力基本值为18~21;硬塑粉质粘土、密实中粗纱、砾砂软质岩全风化层构成的岩土中的剪切波速值为300~360,对应的承载力基本值为24~28;由密实中粗砾砂、砾砂、全风化岩硬质岩全风化层的岩土层中的剪切波速值为400~450,对应的承载力基本值为24~28;最后,强风化岩的剪切波速值大于500,其对应的剪切波速值大于40。

(4)砂性土的地震液化式判别。砂性土的地震液化式的判别是根据地震的基本烈度Ⅶ判定,对场地在15米的深度范围之内的砂性土岩层进行判别。其中判别的过程是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号规范来确定。并通过标准中规定的公式计算临界剪切波速值,当场地砂性土层的剪切波速的实测值大于由公式计算所得的剪切波速的临界值时,就判定砂性土层不液化。通过对这个项目的场地进行实地的考察和分析,通过上文的判别方式对项目的砂性土层进行判别。得出孔深在5.0~8.7范围内的岩性土层为粉砂,剪切波速值的实测值为170~176,临界值在115~143范围内,所以液化式的判别结果为部分液化,其余孔深判定为不液化。所以通过判定,在场地的15米深度的范围内,粉砂层的剪切波速值的实测值小于临界值,所以为部分液化土层;粉土层的剪切波速值的实测值均大于临界值,所以判定为不液化土层。

2总结

第7篇

论文关键词:遗传算法

 

1 引言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物种总是向着更适应自然界的方向进化的规律。可见,生物进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优化过程,在计算科学上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生物进化过程不仅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实现,而且还可以模拟进化过程,创立新的优化计算方法,并应用到复杂工程领域之中,这就是遗传算法等一类进化计算方法的思想源泉。

2 遗传算法概述

遗传算法是将生物学中的遗传进化原理和随[1]优化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随机性的全局优算法。遗传算法不但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功能和求解问题的能力,还具有简单通用、鲁棒性强、适于并行处理等特点数学建模论文,是一种较好的全局优化搜索算法。在遗传算法的应用中,由于编码方式和遗传算子的不同,构成了各种不同的遗传算法。但这些遗传算法都有共同的特点,即通过对生物遗传和进化过程中选择、交叉、变异机理的模仿,来完成对问题最优解的自适应搜索过程。基于这个共同点,Holland的遗传算法常被称为简单遗传算法(简记SGA),简单遗传算法只使用选择算子、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这三种基本遗传算子,其遗传进化操作过程简单,容易理解,是其他一些遗传算法的雏形和基础,这种改进的或变形的遗传算法,都是以其为基础[1]。

2.1遗传算法几个基本概念

个体(IndividualString):个体是遗传算法中用来模拟生物染色体的一定数目的二进制串,该二进制串用来表示优化问题的满意解。

种群(population):包含一组个体的群体,是问题解的集合。

基因模式(Sehemata):基因模式是指二进制位串表示的个体中,某一个或某些位置上具有相似性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也称模式。

适应度(Fitness):适应度是以数值方式来描述个体优劣程度的指标,由评价函数F计算得到。F作为求解问题的目标函数,求解的目标就是该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遗传算子(genetic operator):产生新个体的操作,常用的遗传算子有选择、交叉和变异。

选择(Reproduetion):选择算子是指在上一代群体中按照某些指标挑选出的,参与繁殖下一代群体的一定数量的个体的一种机制龙源期刊。个体在下一代种群中出现的可能性由个体的适应度决定,适应度越高的个体,产生后代的概率就越高。

交叉(erossover):交叉是指对选择后的父代个体进行基因模式的重组而产生后代个体的繁殖机制。在个体繁殖过程中,交叉能引起基因模式的重组,从而有可能产生含优良性能的基因模式的个体。交叉可以发生在染色体的一段基因串或者多段基因串。交叉概率(Pc)决定两个个体进行交叉操作的可能性数学建模论文,交叉概率太小时难以向前搜索,太大则容易破坏高适应度的个体结构,一般Pc取0.25~0.75

变异(Mutation):变异是指模拟生物在自然的遗传环境中由于某种偶然因素引起的基因模式突变的个体繁殖方式。在变异算子中,常以一定的变异概率(Pm)在群体中选取个体,随机选择个体的二进制串中的某些位进行由概率控制的变换(0与1互换)从而产生新的个体[2]。如果变异概率太小,就难以产生新的基因结构,太大又会使遗传算法成了单纯的随机搜索,一般取Pm=0.1~0.2。在遗传算法中,变异算子增加了群体中基因模式的多样性,从而增加了群体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作用,避免早熟现象的出现。

2.2基本遗传算法的算法描述

用P(t)代表第t代种群,下面给出基本遗传算法的程序伪代码描述:

基本操作:

InitPop()

操作结果:产生初始种群,初始化种群中的个体,包括生成个体的染色体值、计算适应度、计算对象值。

Selection()

初始条件:种群已存在。

操作结果:对当前种群进行交叉操作。

Crossover()

初始条件:种群已存在。

操作结果:对当前种群进行交叉操作。

Mutation()

初始条件:种群已存在。

对当前种群进行变异操作。

PerformEvolution()

初始条件:种群已存在且当前种群不是第一代种群。

操作结果:如果当前种群的最优个体优于上一代的最优本,则将其赋值给bestindi,否则不进行任何操作。

Output()

初始条件:当前种群是最后一代种群。

操作结果:输出bestindi的表现型以及对象值。

3 遗传算法的缺点及改进

遗传算法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个原因是出现早熟往往是由于种群中出现了某些超级个体,随着模拟生物演化过程的进行,这些个体的基因物质很快占据种群的统治地位,导致种群中由于缺乏新鲜的基因物质而不能找到全局最优值;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遗传算法中选择及杂交变异等算子的作用,使得一些优秀的基因片段过早丢失,从而限制了搜索范围,使得搜索只能在局部范围内找到最优值,而不能得到满意的全局最优值[3]。为提高遗传算法的搜索效率并保证得到问题的最优解,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简单遗传算法进行改进。

3.1编码方案

因实数编码方案比二进制编码策略具有精度高、搜索范围大、表达自然直观等优点数学建模论文,并能够克服二进制编码自身特点所带来的不易求解高精度问题、不便于反应所求问题的特定知识等缺陷,所以确定实数编码方案替代SGA中采用二进制编码方案[4]。

3.2 适应度函数

采用基于顺序的适应度函数,基于顺序的适应度函数最大的优点是个体被选择的概率与目标函数的具体值无关,仅与顺序有关[5]。构造方法是先将种群中所有个体按目标函数值的好坏进行排序,设参数β∈(0,1),基于顺序的适应度函数为:

(1)

3.3 选择交叉和变异

在遗传算法中,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的选取是影响算法行为和性能的关键所在,直接影响算法的收敛性。在SGA中,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能够随适应度自动调整,在保持群体多样性的同时保证了遗传算法的收敛性。在自适应基本遗传算法中,pc和pm按如下公式进行自动调整:

(2)

(3)

式中:fmax为群体中最大的适应度值;fave为每代群体的平均适应度值;f′为待交叉的两个个体中较大的适应度值;f为待变异个体的适应度值;此处,只要设定k1、k2、k3、k4为(0,1)之间的调整系数,Pc及Pm即可进行自适应调整。本文对标准的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遗传算法对交叉概率采用与个体无关,变异概率与个体有关。交叉算子主要作用是产生新个体,实现了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从种群整体进化过程来看,交叉概率应该是一个稳定而逐渐变小,到最后趋于某一稳定值的过程;而从产生新个体的角度来看,所有个体在交叉操作上应该具有同等地位,即相同的概率,从而使GA在搜索空间具有各个方向的均匀性。对公式(2)和(3)进行分析表明,适应度与交叉率和变异率呈简单的线性映射关系。当适应度低于平均适应度时,说明该个体是性能不好的个体数学建模论文,对它就采用较大的交叉率和变异率;如果适应度高于平均适应度,说明该个体性能优良,对它就根据其适应度值取相应的交叉率和变异率龙源期刊。

当个体适应度值越接近最大适应度值时,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就越小;当等于最大适应度值时,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为零。这种调整方法对于群体处于进化的后期比较合适,这是因为在进化后期,群体中每个个体基本上表现出较优的性能,这时不宜对个体进行较大的变化以免破坏了个体的优良性能结构;但是这种基本遗传算法对于演化的初期却不利,使得进化过程略显缓慢[6]。因为在演化初期,群体中较优的个体几乎是处于一种不发生变化的状态,而此时的优良个体却不一定是全局最优的,这很容易导致演化趋向局部最优解。这容易使进化走向局部最优解的可能性增加。同时,由于对每个个体都要分别计算Pc和Pm,会影响程序的执行效率,不利于实现。

对自适应遗传算法进行改进,使群体中具有最大适应度值的个体的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不为零,改进后的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的计算公式如式(4)和(5)所示。这样,经过改进后就相应地提高了群体中性能优良个体的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使它们不会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从而使得算法能够从局部最优解中跳出来获得全局最优解[7]。

(4)

(5)

其中:fmax为群体中最大的适应度值;fave为每代群体的平均适应度值;f′为待交叉的两个个体中较大的适应度值;f为待变异个体的适应度值;pc1为最大交叉概率;pm1为最大变异概率。

3.4 种群的进化与进化终止条件

将初始种群和产生的子代种群放在一起,形成新的种群,然后计算新的种群各个体的适应度,将适应度排在前面的m个个体保留,将适应度排在后面m个个体淘汰数学建模论文,这样种群便得到了进化[8]。每进化一次计算一下各个个体的目标函数值,当相邻两次进化平均目标函数之差小于等于某一给定精度ε时,即满足如下条件:

(6)

式中,为第t+1次进化后种群的平均目标函数值,为第t次进化后种群的平均目标函数值,此时,可终止进化。

3.5 重要参数的选择

GA的参数主要有群里规模n,交叉、变异概率等。由于这些参数对GA性能影响很大,因此参数设置的研究受到重视。对于交叉、变异概率的选择,传统选择方法是静态人工设置。现在有人提出动态参数设置方法,以减少人工选择参数的困难和盲目性。

4 结束语

遗传算法作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由于遗传算法的并行性和全局搜索等特点,已在实际中广泛应用。本文针对传统遗传算法的早熟收敛、得到的结果可能为非全局最优收敛解以及在进化后期搜索效率较低等缺点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遗传算法在全局收敛性和收敛速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得到了较好的优化结果。

参考文献

[1]邢文训,谢金星.现代优化计算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66-68.

[2]王小平,曹立明.遗传算法理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1-50,76-79.

[3]李敏强,寇纪淞,林丹,李书全.遗传算法的基本理论与应用[M].科学出版社, 2002:1-16.

[4]涂承媛,涂承宇.一种新的收敛于全局最优解的遗传算法[J].信息与控制,2001,30(2):116-138

[5]陈玮,周激,流程进,陈莉.一种改进的两代竞争遗传算法[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0(002):273-277.

[6]王慧妮,彭其渊,张晓梅.基于种群相异度的改进遗传算法及应用[J].计算机应用,2006,26(3):668-669.

[7]金晶,苏勇.一种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41(18):64-69.

[8]陆涛,王翰虎,张志明.遗传算法及改进[J].计算机科学,2007,34(8):94-96

第8篇

论文关键词:GTR技术在根尖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根尖周病变造成的根周骨缺损 是患牙后期修复与充填的禁忌之一,良好的根管治疗对于复杂的根管外形及多个副根管周围的病变所造成的骨缺损,并不能有效的恢复根周骨组织,而骨和骨代用品移植的疗效也不能让人满意,在国外有大量应用膜技术治疗根尖病变的研究,但其对根尖外科术后的骨愈合的影响并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膜技术在根尖病变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明确其对根尖外科手术后骨愈合是否有积极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02月,乌鲁木齐市口腔医院牙周粘膜科,牙体牙髓科、特诊科病例46名,其中男性22名,女性24名,年龄不限;无全身系统病史,口腔卫生良好,病变区无明显咬合紊乱及外伤史。植骨材料选用天津瑞达国际产异体骨诱导活化材料(OAM),胶原膜应用福建博特BME-10X胶原膜及北京清源伟业脱细胞真皮基质(ADM)

(二)实验对象纳入条件

完善的RCT(根管治疗)、根尖仍然有较大骨缺损的单根牙,牙周探診不能表明根尖病变与牙周有交通,PD≤4mm生物论文,病变大小介于4~10mm间。根尖对应牙槽脓肿、瘘管持续4周以上(RCT后)。骨缺损局限在根尖区,冠方牙根的表面完全被骨覆盖,有完整的舌侧骨皮质

病例分组

实验组:GTR(牙周组织引导再生)+植骨;

对照组:植骨术;

手术方法

牙周手术准备,位于根尖处行半圆或三角切口,术中根尖部截根约1.5-2mm去除病变根尖,如有病变位于根尖以上、以该区域对应根尖处为截除位置, 已形成根端囊肿者完整摘除,根尖外科用反光镜下预备根管,反复用庆大霉素液冲洗,银汞充填材料进行倒充填。植入人工骨OAM,在膜治疗组于人工骨表面覆盖可吸收膜(BME-10X或OAM)。术后加压包扎,服用抗生素一周以防治感染,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检查临床情况,拍摄x线片检查骨愈合情况。

统计方法:数字化成像术前后对比

(三)结果

共收集病例46名,其中男性22名,女性24名,术中应用膜技术的为(BME-10X者8例、ADM8例)14名,其余为对照病例,随访时间均为6个月, 两组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随访显示根周骨质缺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术后6个月比3个月的骨缺损修复均有明显增加,且有显著得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临床表现上,患牙的松动度和瘘管情况都显著改善, 但两组间对比未得出显著统计学差异。在实验组中,应用ADM组较BME-10X应用病例者成骨时间及骨密度有所不同,ADM应用者成骨时间短,与周围骨密度相近时间短。

术前术后6月

(四)讨论

膜技术最早应用于牙周病所致骨缺损的牙齿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Parashis等对膜技术在牙周病骨缺损治疗中的作用的研究中,通过数字成像硬组织的改变的评价,认为引导性组织再生的治疗中使用生物性可吸收膜可明显改进骨内袋缺损 [1]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Sallum通过动物试验评价膜技术对牙周病损治疗的作用的研究中发现在降低牙龈上皮退缩和促进结缔组织增生方面生物性可吸收膜有积极作用,但是没有发现在骨反应方面有差异【2】。Mastromihalis 等应用膜技术在根尖病变的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效果【3】。通过本研究对根尖手术中骨移植和引导组织再生治疗后根尖和牙周的愈合的术后12个月后的随访发现引导组织再生技术在治疗根尖病损的应用中得到了根尖和牙周的良好治疗效果,并做为根尖外科的附加治疗手段。对使用或者不使用引导性生物吸收膜进行的根尖手术的研究中,通过测量根尖周骨组织密度的改变,来评价不同时期根尖手术的骨缺损治愈率。对46例非手术的根管治疗失败,并且有根尖病变的患者进行根尖手术。研究对象的骨缺损局限在根尖区生物论文,冠方牙根的表面完全被骨覆盖,有完整的舌侧骨皮质。用数字化成像和可提供数字化评价骨愈合的骨密度测量率来对比术后即刻成像和3,6,12个月复查时的成像。结果显示在使用引导性可吸收膜和不使用膜的病例间愈合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而应用不同的膜技术,Simion M【5】与Edward B【6】研究发现,ADM的应用可以显著促进牙槽骨的再生。Froum S【7】实验结果显示无论骨替代材料是什么,用ADM比用聚四氟乙烯膜均有利于骨愈合。在本研究中得到了和一些国外学者相似的研究结果,即可吸收膜的应用并不能显著提高根尖病变的骨愈合,但这一结果因为试验存在的一些不足而需要进一步探讨,在对根尖病变大小的测量中,虽然采取x线片密度目测及减影,但对形成骨密度及成骨速率并没有一个良好的测量方法,其在临床中亦无实际的临床价值,但仍可做动物试验予以证实。应用ADM亦显示获得的成骨量及成骨效率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ADM作为新兴的膜替代品,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五)结论

膜技术的应用对根尖病变造成的骨缺损的修复在植骨术中没有显著意义,但是ADM的应用能否提高成骨速率尚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Parashis A, Andronikaki-Faldami A, Tsiklakis K et al, Clinicalapplication of a new bioresorbable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device: casereports. 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 1998 Aug;18(4):389-402.Sallum EA, Sallum AW, Nociti FH Jr et al, New attachment achieved by guidedtissue regeneration using a bioresorbable polylactic acid membrane in dogs. Int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 1998 Oct;18(5):502-510.

3.Mastromihalis N, Goldstein S, Greenberg M et al, Applicationsfor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in endodontic surgery. N Y State Dent J. 1999May;65(5):30-2.

5.Simion M, TrisiP, Piattelli A. Vertical ridge augmentation using a membrane techniqueassociated with ossointegrated implants. Int J Periodontics Restorative Dent,1994,14:496-511.

6.EdwardB,Fowler,Lawrence G.Breault.Ridge Augmentation with a Folded Acellular DermalMatrix Allograft:A Case Report[J].J Contemp Dent Pract,2001,2(3):31-40。

7.Froum S,ChoSC,Elian N,et al.Extraction sockets and implantation of hydroxyapatites withmembrane barriers:a histologic study.Implant Dent,2004,13:153-164.

第9篇

企业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历程,不仅记录着企业现行文件和档案规范化、系统化管理的轨迹,而且反映着企业经营管理和产品开发信息化的进程。根据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中应用的环节、功能及运作的不同,可以把其划分为以下三大阶段:

一、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分别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源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立,什么是MIS,解释不一。虽然各自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但有两点内涵是共同的,即其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依托于企业管理职能系统,并为之服务。它一般都先从会计核算电算化开始,应用商品化的会计软件管理帐务、应收和应付帐款及固定资产核算。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完成财务管理电算化,运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财务分析和编制财务计划。随后,把计算机技术扩展到采购、销售、库存及人事管理。运用计算机实现财务管理及这些管理在数据上的一体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最后,再把计算机技术运用于生产管理,实现生产计划编制和生产指挥调度的计算机化①;其二,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能主要是对正在形成的现行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及处理。

现行文件应用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企业加强各项管理所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运用计算机技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结果。

档案管理应用计算机技术主要是用于档案整编、检索、统计及借阅等业务职能。主要包括:其一,用计算机编制档案检索工具。以著录项目组成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然后按不同的要求,利用库内数据自动编制案卷目录、专题目录、分类目录等;其二,用计算机进行档案检索。按照档案著录项目中所标识的内容特征和形式特征,检索出符合不同利用者要求的档案目录及其原件;其三,用计算机对档案管理中形成的各种数据或情况,包括入库与出库数量、库存空间占有率,档案调阅、归还等进行登记与统计。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初,现行文件和档案是各自分别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原由手工操作的各项文件管理工作。

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阶段

由于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是具有承继联系的密不可分的两个阶段,所以任何一阶段应用计算机技术不仅会对另一阶段的工作带来影响,而且其系统功能的发挥也受制于另一阶段的工作状况。因此,为了实现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不同阶段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减少数据的重复输入,规范各系统的数据接口,就需要加强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目前,一些企业已经自行开发或购买了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进行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的综合化管理。

第二阶段不同于第一阶段的特点和难点在于,现行文件和档案自动化管理子系统之间的接口。现在各企业应用的文档管理一体化系统软件在其结构设计和功能上不尽相同。

不管企业应用的现行文件和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软件的结构与功能有怎样的差异,但它们基本上都是遵循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和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仅是使原有手工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及效率化,并未对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基本理论产生根本影响。

三、电子文件阶段

电子文件这一概念的出现是近10年的事。1996年12月,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CAD应用工程工作会议,会上宋健主任指示:这件工作要请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档案局参加。国家档案局很重视电子文件的管理问题。1996年9月成立了“电子文件管理、归档研究领导小组”。②1998年1月9日,王刚同志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的讲话上也指出:要在1997年研究制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归档及管理要求》试行稿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在35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试点,为实现我国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化和现代化探索办法和积累经验。③1998年8月11日-13日,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召开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专家研讨会。该会的中心议题是对《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概论》和《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方法》、《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两个标准的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补充及完善。④1998年8月18日-20日,在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第五设计研究院召开了CAD电子文件应用光盘存储技术宣讲演示会。⑤1998年8月23日,国家档案局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外事办又联合承办了“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可见,有关电子文件及其管理问题的研究与应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关于什么是电子文件,美国联邦管理法规对其解释为“电子文件包括数字的、图形的及文本的信息。它可以记录在计算机能够阅读的任何一种介质上,并且符合文件的定义。”⑥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的定义为“电子文件是一种通过数字电脑进行操作、传输或处理的文件。⑦我国《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999把电子文件解释为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按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光盘等介质上,并可在网络上传送的数字代码序列。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电子文件的概念,不妨从与其最临近的概念——机读文件入手。

机读文件仅指计算机识别的文件最早产生于本世纪40-50年代。这一概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至90年代逐渐被电子文件所代之。从机读文件到电子文件不仅仅是概念叫法的变化,而是标志着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文件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弄清这两个阶段的差异,有助于深入认识电子文件的形成和管理特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四方面:

其一,存在形式。机读文件的存在形式一般为磁带、磁盘及光盘等有形介质。而电子文件的存在形式则不仅包括有形介质,还可以是网络上传递的代码序列。

其二,管理模式。机读文件的管理模式是模拟现行文件和档案手工管理的程序与方法,因此对原有现行文件和档案管理体系的影响是非本质性的。而电子文件的管理模式不是建立在独立的现行文件和档案的管理体系基础上,它是建立在管理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结合的基础上。它要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科技开发及生产的要求重组管理体系,根据电子文件形成和作用的特点划分管理程序与方法。

其三,生成环境。机读文件中的关键词是“机读”,即“能够由计算机输入装置读出的”文件。⑧所谓“读”包括两层含义:第一,通常指信息从一个存储区读到另一个存储区;第二,从某一形式的记录媒体,如磁带读出信息。⑨可见,复制和识别是机读文件的主要特点。在这一阶段,计算机读出的文件不是由计算机制成的,它源于纸质文件的输入。与机读文件不同,电子文件则包括在计算机上直接生成的文件。它是企业管理和科技开发信息化的产物,是研究和应用CIMS的必然结果。

其四,管理者的构成。在机读文件阶段,纸质文件管理者是文献信息管理者构成的主体,而且文献信息管理者是独立的群体。而在电子文件阶段,电子文件信息管理、开发人员和载体维护人员将是文献信息管理者的构成主体,但文献信息管理者将不再是独立的群体,文献信息管理者已不能独立承担起文献信息管理职能。文献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发挥将取决于文献信息管理者、企业管理及技术开发人员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努力。